第一篇:候选人候选单位推荐条件
附件1:
候选人候选单位推荐条件
一、中华技能大奖候选人推荐条件
中华技能大奖候选人原则上从历届全国技术能手中推荐。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也可推荐:
(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或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等奖项,并坚持在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二)在生产实践和工作岗位上贡献特别突出或实现重要发明创造的高技能人才;
(三)在国际、国内重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高技能人才。
二、全国技术能手候选人推荐条件
全国技术能手候选人从已取得省(行业)技术能手称号的人员中推荐产生。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参加能手的评选:
(一)在本职业(工种)中具备较高技艺,并在培养徒弟,传授技术技能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
(二)在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活动中做出重要贡献,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三)在本企业、同行业中具有领先的技术技能水平,并在某一生产工作领域总结出先进的操作技术方法,取得重大经济效
— 1 — 益和社会效益的;
(四)在开发、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方面有突出贡献,并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三、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候选单位推荐条件 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获奖单位,应从基层企业和技能人才培养院校中推荐产生,主要包括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技工院校等职业院校、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试点企业等。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参加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候选单位评选:
(一)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具有法人资格、严格遵守国家各项政策、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照章纳税,经营状况良好,无违法乱纪行为的企业,具备下列条件的,可申报参加“国家突出贡献奖”的评选:
1.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积极贯彻落实有关人才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有较完善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措施,具有一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
2.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积极参与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具有积极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在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方面,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建立健全职业技能鉴定岗位职责,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考核和监督检查措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2 — 4.在职业培训方面,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岗位练兵、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较好地提高了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具有法人资格、严格遵守国家政策、法律、规章和财经纪律,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无违纪现象的培训机构,具备下列条件的,可申报参加“国家突出贡献奖”的评选:
1.在学校管理、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符合国家办学条件要求的重点技校、高级技校和企业培训机构。为地区、行业(企业)经济建设服务等方面办学成果显著,在全国范围内有较高社会声誉的培训机构;
2.在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等方面有一定教学研究成果或突出作法和特点,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本地区、本行业同类型培训机构中起到表率作用;
3.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方面,能发挥一校多能作用,在职业需求预测、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就业服务等方面业绩突出,毕业生就业率、在校生获得资格证书比例等在本地区、本行业同类型培训机构中突出。
四、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候选个人推荐条件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热爱技能人才培养
— 3 — 工作,勤奋敬业,无私奉献,师德高尚。获奖个人应从企业生产一线员工、技能人才培养院校教师、各类培训机构和基层企业从事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者中推荐。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参加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候选个人评选:
(一)企业生产一线的师傅,具有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技艺高超,在培养徒弟,传授技术技能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在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献计献策,总结并提出过合理化建议,被本企业或行业采纳、应用并推广。
(二)技工院校等职业院校一线的教师,至2011年底,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满15年,并获得过省级以上行政部门表彰奖励的教师。认真钻研业务,能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努力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在教学研究、校企合作、技术推广,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成绩突出,为人师表,在培养技能人才促进就业方面成绩突出。所教授的班级学生学习表现好、动手能力强、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就业率高,或在省部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得奖励。
五、全国粮食行业技术能手候选人推荐条件
从事粮食行业特有职业(工种)工作的技术工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所从事职业(工种)高级工及以上资格,技术技能在国内本职业(工种)中有较大影响,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参加行业能手的评选:
(一)在本职业(工种)中具备较高技艺,并在培养徒弟,传授技术技能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
— 4 —
(二)在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活动中做出重要贡献,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三)在粮食行业中具有领先的技术技能水平,并在某一生产工作领域总结出先进的操作技术方法,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四)在开发、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方面有突出贡献,并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六、全国粮食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候选单位推荐条件
全国粮食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获奖单位,应从粮食行业基层企业和技能人才培养院校中推荐产生,主要包括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技工院校等职业院校、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试点企业等。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参加全国粮食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候选单位评选:
(一)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具有法人资格、严格遵守国家各项政策、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照章纳税,经营状况良好,无违法乱纪行为的粮食类企业,具备下列条件的,可申报参加“行业突出贡献奖”的评选:
1.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积极贯彻落实有关人才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有较完善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措施,具有一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
2.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积极参与国家有关部门组
— 5 — 织的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具有积极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在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方面,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建立健全职业技能鉴定岗位职责,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考核和监督检查措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在职业培训方面,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岗位练兵、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较好地提高了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具有法人资格、严格遵守国家政策、法律、规章和财经纪律,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无违纪现象的粮食行业培训机构,具备下列条件的,可申报参加“行业突出贡献奖”的评选:
1.在学校管理、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符合国家办学条件要求的重点技校、高级技校和企业培训机构。为地区、行业(企业)经济建设服务等方面办学成果显著,在粮食行业范围内有较高社会声誉的培训机构;
2.在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等方面有一定教学研究成果或突出作法和特点,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本地区、粮食行业同类型培训机构中起到表率作用;
3.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方面,能发挥一校多能作用,在职业需求预测、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就业服务等方面业绩突出,毕— 6 — 业生就业率、在校生获得资格证书比例等在本地区、粮食行业同类型培训机构中突出。
七、全国粮食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候选个人推荐条件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热爱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勤奋敬业,无私奉献,师德高尚。获奖个人应从粮食行业的企业生产一线员工、技能人才培养院校教师、各类培训机构和基层企业从事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者中推荐。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参加全国粮食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候选个人评选:
(一)企业生产一线的师傅,具有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技艺高超,在培养徒弟,传授技术技能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在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献计献策,总结并提出过合理化建议,被本企业或粮食行业采纳、应用并推广。
(二)技工院校等职业院校一线的教师,至2011年底,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满15年,并获得过市级以上行政部门表彰奖励的教师。认真钻研业务,能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努力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在教学研究、校企合作、技术推广,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成绩突出,为人师表,在培养技能人才促进就业方面成绩突出。所教授的班级学生学习表现好、动手能力强、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就业率高,或在省部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得奖励。
第二篇:候选人候选单位推荐申报材料要求
附件2:
候选人候选单位推荐申报材料要求
一、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候选人,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候选个人及全国粮食行业技术能手候选人推荐申报材料要求
(一)申报材料的种类
1.中华技能大奖候选人申报表(一式2份);
2.全国技术能手候选人申报表(一式2份);
3.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候选个人申报表(一式2份);
4.全国粮食行业技术能手候选人申报表(一式2份);
5.候选人事迹材料(1份);
6.候选人技术技能水平、主要技术成果证明材料(2份);
7.候选人近期正面免冠正装2寸彩色照片(“大奖”候选人每人30张;“全国能手”候选人每人10张,“国家突出贡献奖”候选个人每人10张,“行业能手”候选人每人10张)。红色背景,平光拍摄,成像清晰,光线反差小。“大奖”候选人工作照10张,其中横版照片8张,竖版照片2张。照片刻制成光盘申报;
8.“大奖”候选人音像资料(2份)。
(二)申报材料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1.事迹材料主要内容和要求
(1)事迹材料主要内容
①候选人的主要事迹及为本企业(单位)、本行业和国家做出的突出贡献;
②候选人取得的成绩在国际同行业领域中(地区、国家或世界范围三个层次)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③候选人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做出的贡献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要求用数字量化反映);
④候选人曾获得的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
(2)事迹材料的撰写要求
①要实事求是,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②候选人所获荣誉称号,要求由低一级向高一级(即地区-国家-国际)依次写明。
(3)事迹材料的格式
①“大奖”候选人事迹材料要求在2000字左右;
②“全国能手”候选人、“国家突出贡献奖”候选个人和“行业能手”候选人事迹材料按两种格式申报:一种要求字数在1500字左右;另一种要求精选提炼在500字以内;
③统一用A4纸打印,并以候选人姓名为文件名、以MicrosoftWord格式报送电子版。
2.证明材料要求
(1)候选人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
(2)候选人所获各种荣誉称号的复印件或旁证材料,并要求整—2 —
洁、清晰,统一用A4纸复印或打印;
3.照片及音像材料要求
(1)“大奖”候选人工作照以体现其在本岗位的工作情况为主,要能反映出“大奖”候选人的精神风貌。
(2)“大奖”候选人录像应真实地反映其近期工作、学习等情况,主要内容为候选人在本岗位工作的活动;企业领导对候选人的介绍和评价;企业职工代表对候选人的评价;候选人其他优秀事例等。
(3)录像片时间为3-5分钟,要求使用Betacam摄影机,录像片以Betacam录像带存载报送或提供DVD盘。录像片头应有候选人姓名、录制时间、录制单位字幕,保留2秒钟。录像片要求成像清晰,色彩还原正确,解说无杂音;片中应有候选人同期声(长10-20秒);片中出现人员应有字幕提示其姓名、职务;如遇口音较重者应同时配有发言的中文字幕。
二、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候选单位推荐申报材料要求
(一)申报材料的种类
1.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申报表(一式2份);
2.申报单位事迹材料(1份);
3.申报单位有关证明材料(一式2份);
4.申报单位彩色照片10张,刻制成光盘申报;
5.申报单位录像短片5-10分钟。
(二)上报材料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1.申报单位事迹材料内容和要求
(1)事迹材料应包括申报单位概况,重点反映在高技能人才培育、使用方面的举措,取得的成绩,及通过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工作对本单位产生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尽量用数字量化反映),以及申报单位在就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中曾获得的奖项等。字数控制在3500字内。
(2)事迹材料要实事求是,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所获奖项,要求由低一级向高一级(即地区-国家-国际)依次写明。
(3)事迹材料统一用A4纸打印,并以申报单位名称为文件名、报送Microsoft Word格式电子版。
2.证明材料要求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培训机构还应提供办学培训资质证明(办学许可证等)复印件;
(2)申报单位在就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所获各种荣誉称号,需提供复印件或旁证材料,并要求整洁、清晰;
(3)统一用A4纸复印或打印。
3.照片及音像材料要求
(1)申报单位工作照片,应重点展示单位整体概貌,以及生产、培训及有关活动场面。
(2)录像应真实反映单位的总体情况,要求有单位主要设施、生产、经营、培训等活动场面。
(3)录像片时间为5-10分钟,要求使用Betacam摄影机,录—4 —
像片以Betacam录像带存载报送或提供DVD盘。录像片头应有单位名称、录制时间、录制单位字幕,保留2秒钟。录像片应成像清晰,色彩还原正确,解说无杂音;片中发言人员应有字幕提示其姓名、职务;如遇口音较重者应同时配有发言的中文字幕。
三、材料的申报要求
为提高工作效率,申报表、事迹材料、必要的证明材料、照片和音像资料仍实行邮寄外,相关文字材料要求全部用电子邮件发送电子版;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邮寄磁盘(Microsoft Word方式),否则不接受推荐。
第三篇:五一劳动奖状候选单位先进事迹
金达商贸城申报五一劳动奖状先进事迹
金达商贸城是通许首个一站式商贸百货、家居建材、生活购物中心,由开发商统一开发、统一销售、统一管理的专业商业市场、城市综合体。总投资15亿人民币,占地一千亩。2014,通许县金达商贸城市场开发有限公司在通许县党委、政府和通许县市场发展局的关怀下,坚持“以人为本,诚实守信,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企业理念,以“创建豫东地区唯一综合性专业市场,商贸第一城”为公司目标,积极进取,开拓拼搏,经过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初具规模,能够体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单位。
一、组织健全团结有力,大力提高职工素质
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制度化建设工作,经常召开管理工作总结和提升研讨会,根据公司发展需要和实践经验合理修订公司制度,使公司每个环节都有法可依。经常组织全体职工参加公司举办的各种学习,使公司上下形成一种良好的积极上进氛围,最终促进公司良好有效发展。
二、加大宣传力度,带动地方经济和谐发展
为让社会更多的人了解公司,在公众知名度上有一定的提升,公司加大加强宣传力度,借助多种媒介进行推广宣传,让社会各界监督监管。公司发展迅速、管理正规,效益和税收显著,对于发展地方经济、提升产业结构、增加当地人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仅公司一个下属单位金达国际欧式步行街正式开业入驻商户就达到500余家,可创就业岗位3000人以上,年营业额将会在3个亿以上,公司整个商贸城开业后社会效益更是可观,辐射范围100公里以上,惠及人口800万左右。
三、热心公益事业,扶危济困,回报社会
公司领导本着关爱社会,用心帮助弱势群体的领导思想,近年来向通许特殊学校捐款,关爱残障儿童;向大岗李乡希望小学捐款,帮祖国托起未来一片天;为通许残联捐款,关爱弱势群体;为希望工程捐款,希望祖国培育更多栋梁之材。资助贫困学生,帮助困难佳通孩子完成学业,造就有志人才。组织员工在节假日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引进通许公交,弥补了通许县城无公交的空白;捐资修建商业路和富民路、民生路、平安路等多条交通干道,使通许人民出行更方便快捷;捐资修建县直幼儿园;建成通许颇具规模的金达市民广场及完美的配套绿化设施等等,为推动通许经济社会发展繁荣富强,人民富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第四篇:先进集体候选单位主要先进事迹
先进集体候选单位主要先进事迹
一、海洋经济部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经济部自成立以来,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大力推进海洋科技进步,团结协作,在海洋统计、海洋经济与政策研究、海洋管理技术支撑、海洋规划服务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
该部门现有员工20人,平均年龄仅30岁,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60%,中共党员占70%。专业涉及海洋科学、环境科学、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海洋经济、海洋法律等多个领域。近两年来,围绕着科学研究、管理支撑、技术应用服务等领域,组织完成了1项国家项目、2项科技部公益项目、5项908专项、1项国家标准和5项海洋行业标准、58项省部级项目,每年编制并发布《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和《中国海洋统计年鉴》,通过4项海洋统计制度和6项管理规定的执行,形成海洋经济业务化工作技术支撑;同时,向国务院与国家发展改革部门提交了10余项政策建议报告,为国家海洋局和地方政府的海洋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自主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该部门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自主创新,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1.《全国涉海就业情况调查》获2004全国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 该部门承担的《全国涉海就业情况调查》项目,首创海洋部门调查与国家统计调查相结合的调查组织方式,首次采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和科学推算的调查方法,并创立了海洋相关剥离系数计算方法。该项研究成果不仅全面掌握了我国涉海就业的基本情况,而且拓宽了海洋统计工作领域,解决了海洋统计工作的基础性问题,填补了海洋统计领域的空白。
2.《全国海洋经济核算体系》获2006全国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 该部门承担的《全国海洋经济核算体系》研究工作,科学创新地建立了一个以剥离法、扩展法为主,以外推法、专家评估法、抽样调查法为辅的海洋经济核算模型,解决了海洋经济统计与核算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中提出的海洋经济分类方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编制并发布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国家标准。目前,该项成果已由国家海洋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文,在全国推广实施。
二、开展科学研究,为海洋经济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承担国家级项目,为编制全国人才战略提供重要依据
该部门承担了全国人才战略重点领域研究专题《全国海洋人才战略研究》,该项工作多次得到中组部的通报表扬,该项成果作为重点领域的基础资料,为全国人才战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依据。
2.主持科技部公益项目,为海洋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该部门近两年主持承担了两项科技部公益项目《海洋经济监测评估技术与典型区域示范研究》、《海洋主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型与滨海电厂示范区研究》,目前两项目均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海洋经济监测与评估、海洋循环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广示范作用。
3.主持908重点研究项目,为海洋经济资源评估提供理论论据
该部门在908项目竞标中,作为主持单位承担了《沿海区域经济和产业布局研究》(908-02-07-02)、《海洋主体功能区划研究》(908-02-06-03)和《我国沿海社会经济基本状况调查研究》(908-ZC-I-12)等重大研究项目,编制了908调查技术规程《沿海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调查》,为海洋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管理决策提供基础理论研究依据。
4.开展海洋经济规划评估,为海洋经济规划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该部门作为全国海洋规划办公室的技术支撑单位,编制了《省级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评审细则》,先后完成了沿海11个省市的省级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技术评估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综合评估工作,目前评估报告已以政府文件报至国务院,为国家全面了解海洋经济规划执行情况提供了重要依据。
5.组织开展海洋经济调查,为海岛规划编制提供基础依据
该部门为配合《全国海岛规划》的编制工作,承担了“全国海岛社会经济调查工作”,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从制度调研、制度报批、软件编制、任务布臵、集中培训,到数据汇交、数据审核、数据汇总等全部工作,及时为海岛规划的编制提供了数据基础,满足了海洋管理与决策的需要。
三、做好基础工作,为海洋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保障
1、承担海洋统计工作,为海洋管理提供多种产品服务
该部门作为国家海洋统计工作的技术支撑单位,承担着全国海洋统计、国家海洋局综合统计等统计业务,每年为海洋管理部门编制发布《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和《中国海洋统计年鉴》等统计产品,已编印出海洋经济统计、局综合统计等各类公报、年报、年鉴等40余本。海洋统计工作从2005-2008年已连续四年获得国务院统计部门的通报表扬,被树立为政府统计工作的典范。
2、编制标准规范,促进海洋标准化体系建设
该部门组织编制并发布了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沿海行政区域分类与代码》、《海籍测量规范》等海洋行业标准,以及《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基本情况技术规程》、《海岛社会经济一次性调查制度》、《海洋统计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促进了海洋标准化体系建设。
3.开展海洋经济基础性研究,为海洋经济宏观管理与决策服务
该部门近年承担的《海洋循环经济研究》、《海洋绿色GDP研究》、《海洋强国指标体系研究》、《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我国海洋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研究》等研究项目,为我国海洋经济宏观管理和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4、开展海洋政策与法规研究,为海洋管理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该部门按照管理部门的要求,开展了海洋政策、海洋法律法规的研究等一系列技术支撑工作。包括主持编制了《中国海洋事业发展报告》,参与编制《中国海洋事业发展规划》、《中国21世纪海洋政策研究》以及海洋基本法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同时依据我国的依法行政要求,编制了《海洋法制工作 “十一五”规划》,进行了海域关闭政策、海洋生态保护制度、海洋司法鉴定制度等方面的研究。
四、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成果转化与应用服务
该部门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积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将国家海洋经济核算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地方海洋经济核算中,主持了广东省908项目《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与海洋管理研究》、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项目,为地方海洋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服务和支撑,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海底资源环境中心
一、推动海底科学的学科发展,初步建立了海底科学的理论体系
金翔龙院士提出了 “以任务带学科”的发展理念,积极推动我国海底科学的学科发展,在刘光鼎、金翔龙、欧阳自 远和秦蕴珊院士的指导下,在传统的海洋地质和海洋地球物理学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与相关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关注海底过程的统一性、多样性与复杂性等系统科学问题,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海底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目前,海底科学已经成为海洋科学的重要分支,成为大专院校海洋科学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
10余年来,海底中心紧密结合国家需求,以应用基础研究为重点,围绕“大陆边缘动力学及其资源环境效应”和“海底大规模资源成因与找矿”等重大科学问题,通过自主研发与集成应用,形成具有本实验室特色的相对完整的海底探测技术体系,自主获取了大量海底原始数据。在此基础上,扩展对海底的新发现和新认识,积极推动原始创新,科学目标明确,研究重点突出,具有较高的科研效率。5年来,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100余项。其中,主持973项目2项、863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行业公益性专项重点项目2项,是“大洋资源调查”业务负责单位、“外大陆架划界”国家重大专项技术负责单位、“西北太平洋环境调查与研究”国家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单位、“水合物资源调查与研究”国家重大专项03项目负责单位。目前在研项目包括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行业公益性项目3项、低敏感海洋领域国际合作项目3项,以及国家重大海洋专项课题项目30余项。5年来,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撰写重大研究报告50余部,申请专利和软件登记证书20余项,编制海洋调查规范(国家标准)和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图集多部。经过10余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优势并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在推动海底科学的学科发展和满足国家需求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围绕国家需求,通过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解决重大科学问题(1)对我国海洋权益和国家安全建设的贡献
根据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海域划界和海洋国防安全等海底科学问题,海底中心推动并完成了一系列国家重大海洋专项。通过实施金翔龙院士和李家彪研究员分别牵头负责的“西北太平洋海洋环境调查专项(2001-2005)”和“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确定及申请准备工作专项(2002-2007)”和其它海洋重大专项,实验室组织完成了东海、南海和西北太平洋26.8万km的多波束、12.6万km的重磁、860个底质站位和6000多km的地震测线调查,积累了大量基础科学数据;主持编制了东海和南海最新的1:50万海底地形图、地貌图和海底水深图,以及东海和黄海及其邻近海域最新的1:50万重力与磁力图等基础图件和专项成果图件;开展了相应的海底地形地貌、沉积过程、地球物理场特征、地壳性质、构造演化和矿产资源分布等的专题研究。实验室主持完成的北部湾调查项目为中越北部湾划界奠定了重要的科学基础;论证了东、黄海大陆架是中国大陆的自然延伸,冲绳海槽是东海大陆架延伸的自然终止,为中日东海划界谈判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编写了我国的外大陆架划界方案,开展了其它国家提出的外大陆架划界方案研究审议工作。同时,实验室在长期开展海洋调查的基础上,主持编写了《海洋调查规范》,并于2007年发布实施,被其它海洋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广泛引用。
(2)对国际海底资源勘探矿区申请的贡献
为在国际海底区域寻求我国后备战略资源,针对联合国海底管理局有关国际海底资源勘探矿区申请的有关科学问题,实验室持续20余年主持开展我国大洋资源调查研究工作。80-90年代,主持完成了国际海底7.5万km2多金属结核矿区申请。1998-2008年主持实施了9个航次的太平洋富钴结壳资源调查及多项资源评价研究课题,主持完成了富钴结壳矿区评价与圈定工作,并作为技术支撑单位编写了我国的矿区申请方案。这些工作不仅为我国向联合国海底管理局提出结壳矿区申请并最终成为首批申请者奠定了科学基础,而且所取得的有关找矿方向、成矿机理、矿块尺度、矿体连续性、评价指标和资源量计算方法等研究成果,为我国政府参与制定联合国海底管理局相关规则的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2003年在东太平洋海隆组织实施了热液硫化物试验性调查,2005-2009年主持完成了全球热液硫化物资源调查,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洋中脊海底热液活动区。迄今,在西南印度洋和东太平洋共发现12处海底热液区,初步圈定了热液硫化物资源远景区。该成果标志着我国已成功跃入世界上发现海底热液活动区的少数国家行列,实现了中国人在该领域零的突破。
(3)在海底探测技术研发与系统集成方面的贡献
以中国大洋勘探技术与深海科学研究开发基地为依托,在国家863和大洋专项的支持下,开发、集成了包括长距离水下定位系统、综合地球物理、可视化取样、深海拖体、原位测试、快速环境参数探测和船载网络系统在内的相对完整的国际先进的大洋矿产资源立体探测体系海底探测系统,开展了海底探测系统集成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与信息提取技术的开发,与兄弟单位合作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先进水平的深海调查设备20余套;同时技术主持完成了“大洋一号”船的调查设备现代化改装,使该船的综合调查能力与国际接轨,并主持完成了多个国家863和大洋专项探测技术的海上试验航次,推动了我国深海勘查技术的整体发展和技术队伍的培养,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打造特色的科研平台建设,创建开放共享机制
5年来通过部门投入和自筹资金狠抓能力建设,目前拥有的勘测分析设备总值达10000余万元,其中室内数据处理、解译和样品分析测试设备3000余万元。形成了海底地形地貌、综合地球物理、综合地质、底质环境和深海资源的自主调查能力,形成了快速、原位和近底的外业调查特色。建有综合地球物理解译实验室、岩矿分析实验室、同位素分析实验室、沉积分析实验室、底质声学实验室和技术研发实验室等6个专业实验室,逐步形成了岩矿精细分析、同位素分析、沉积学原位分析和技术研发等内业分析特色。制订了相应的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人员配臵、考核制度、收费制度、共享制度)、专业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安全防护规定、管理规定和操作流程等制度建设。仪器设备统一管理,专人负责,明确了技术人员对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与功能开发的职责,各项设备运行正常。大型仪器设备在承担国家重大专项任务过程中,面向有关单位开放,工作量饱满,保持了高使用率,如多波束系统、海洋重力仪和海流剖面仪等设备年运行时间达180余天,时机率均超过100%。近年来,对多波束系统、海底成像系统、重力仪、磁力仪进行了后处理与成图技术的开发,对深拖系统、海底照相系统、重力仪(GSS-2)、海底成像系统、深海锚系等进行了升级改造,自主开发和研制了电视抓斗、岩芯浅钻、海底物理原位测试系统、海底原位土工化学测量系统和大洋固体矿产资源成矿环境及海底异常条件探测系统等仪器设备,并在大洋一号船上进行了系统化集成与共享。室内数据处理、解译和样品分析测试设备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全额资助、收取成本费和合作分担等多种形式对外开放。其中,稳定同位素实验室被评为“浙江省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先进单位”。
四、加强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为海洋事业培养科技人才
海底中心目前固定人员65人,其中科研人员39人,技术人员23人,管理人员3人。其中,50岁以上人员15人,35岁-50岁人员23人,35岁以下人员27人,分别占23%、35%和42%;博士学位28人、硕士学位16人,分别占43%和25%。形成了一支中青年为主、规模适当、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科研队伍,并在3个主要研究方向上形成了5个相对稳定、精干高效、分工协作,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的科研团队。
海底中心的队伍建设遵循人才培养与引进并举的原则,坚持“以任务带学科,以科研育人才,以文化聚团队,以目标促成果”的指导思想,逐步形成了一支院士领军,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老、中、青相结合,学科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金翔龙院士是我国海底科学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吕文正研究员担任联合国陆架界限委员会委员,13位中青年骨干具有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培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国家级项目负责人26人,中国大洋科学考察首席科学家7人。中青年省部级以上课题负责人40人,占中青年科技人员比例80%。1人获得“第五届青年女科学家奖”,6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和国家海洋局“双百人才”,6人获得国家政府津贴。5人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11人在国内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
目前拥有1个独立博士后工作站(海洋科学)、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海洋地质、海底探测技术),与高校和中科院合作招收海底资源、海底探测技术、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和海洋地球物理博士研究生。5年来,出站博士后3人,博士毕业生10人,硕士毕业生45人。上述人员在站、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申请各类基金项目9项(国家基金3项、省部重点基金1项,省部基金1项,博士后基金4项),目前均从事科研和技术工作,成为各单位科研技术骨干,培养质量得到公认。目前在站博士后7人,在读博士18人,硕士30人。
五、推动开放交流与合作,成为海底科学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
海底中心是国内海底科学领域的重要科研平台,在海底科学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辐射和带动作用。实验室具备宽松民主、潜心研究的学术环境,注重学风建设,积极开展高水平、实质性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开放运行费年均50万元,其中开放课题约15万元,学术会议约15万元,对外交流约20万元。5年来,资助开放课题15项,其中对外资助14项,资助访问学者15人,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10人。
通过在大陆边缘演化和大洋资源的调查与研究,推动了中国与InterMargins和InterRidge等国际重大研究计划的合作,与美国和德国等国家在洋中脊调查研究、热液硫化物成矿和大陆边缘地球动力学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和实质性的合作。中国海洋学会海底科学分会设在海底中心,代表中国参加了“横须贺宣言—21世纪的海洋科学”的签署。2004年,中国海洋学会海底科学分会代表中国加入InterMargins国际研究计划,金翔龙院士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InterMargins办公室设在海底中心,成为海底科学对外交流的窗口之一。吕文正研究员担任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委员,李家彪研究员担任InterRidge专业委员会委员和InterMargins专家委员会候补委员,他们都在海底科学领域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海底中心曾在首次中美合作、中法合作、中德合作中均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与带头作用,近年来积极推动了中美在大洋资源调查研究领域的合作,推动了中德在南海的国际合作,推动了中印尼海洋观测站合作和南海低敏感领域的一系列海洋科技合作。
5年来,国外知名学者3人开展短期客座研究,其中德国Erwin Suess教授开展客座研究21天,日本铃木教授开展客座研究20天,日本石井辉秋副教授开展客座研究15天,分别就“二氧化碳海底埋藏的技术与评价方法”、“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影响”和“大洋底构造与海底岩石学”等开展系列学术讲座与合作研究。Chris German教授、E D Baker教授和玉木贤策教授等著名学者20余人次来访,就“海底热液硫化物的调查与研究”、“大洋底与深部地质构造”和“外大陆架划界的科学问题”等开展学术交流。目前与美国、德国、日本和俄罗斯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30余家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曾主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现状及我国对策”第160次香山科学讨论会“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及其生物基因资源” 国际学术研讨会和“海底科学论坛”等一系列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学术活动。
围绕主要研究方向,对外资助开放基金课题40余项。2003年3月以海底中心为依托组建了“中国大洋勘查技术与深海科学研究开发基地”,2004年7月成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三、海洋环境管理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环境管理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环境发展中心)始建于1991年,前身为海洋环境综合评价室(1991年)、环境与资源评价中心(2000年),2005年与原有的环境科学开放实验室、环境监测与海岸带管理技术中心、生物技术中心的基础上组建为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开放实验室(对外保留环境与资源评价中心)。2007年8月,为适应我国海洋环境管理和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所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组建海洋环境管理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同时保留环境与资源评价中心的名义对外开展工作。
中心现有人员28人(在职职工21人,聘用及返聘人员7人),硕士研究生5人,其中研究员和学科带头人5人、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6人,具有博士、硕士以上学位的科研人员占60%以上。本中心80%以上为40岁以下的中青年科技人员,他们长期工作在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线,是一个充满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的群体。中心成立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环境保护部门的领导下,全体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模范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中心成立18年来,在完成大量国家科研任务的同时,中心积极主动地承担了地方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大量的环境规划、评价和科研项目,为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表彰和肯定。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是我国较早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单位之一,是1989年国家环保局首批颁证的18家甲级评价单位之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一批推荐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单位之一。作为海洋三所环境影响评价的专职机构,中心全体科研人员坚持“科学、客观、公正”原则,把好环境影响评价这个重要的关口。中心成立18年来,先后完成了300多个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其中包括厦门大桥、厦门海沧大桥、东通道工程、嵩屿港区、厦门港航道扩建、宁德核电、环东海域综合整治等重点工程建设以及马銮湾、五缘湾片区规划、汀江流域规划、诏安东溪流域规划、泉州港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为严格控制新增污染和生态破坏,保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同步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心长期致力于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近年来,承担了“全国海岛生态系统评价”、“福建省重点港湾围填海规划数值模拟与生态影响评价”、“福建省生态省建设的海洋生态现状与生态功能区划”、“九龙江水葫芦综合治理”、“罗源湾、安海湾环境容量研究”、“厦门海域环境容量研究”、“东山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等国家和省、市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并得到实际应用。福建省生态环境现状和生态功能区划(本中心负责海域海洋生态环境调查和生态功能区划)研究成果被纳入《福建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并成为福建省“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的组成部分,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全省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2008年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明显的成效。在科研业务上,实现了以评价为主业的技术服务型向“支撑与服务相结合”模式转变。2008年新签订合同59个,总合同额3080.36,新增纵向合同11个,总经费1874.5万元。“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减排技术与示范”项目获海洋行业公益性科研专项经费重点资助,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总体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中心承担的环保司“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编制与实施”海洋行业公益性重点项目“基于海岸带管理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908专项“全国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研究”、“海洋功能区划评价与优化”专题以及其它各项科研工作均能按进度进行。“福建罗源湾环境容量与海洋生态保护规划研究”和“核电站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研究与实践—以宁德核电围填海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为例”获国家海洋局2008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和所科技创新奖。环境发展在人员严重超负荷的情况下,以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三所整体形象为大局,积极承担各项技术服务任务,受到地方政府和各业主单位的普遍好评。
总之,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环境管理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是一个团结奋进、继往开来,充满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的群体。我们必将进一步解放思想,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十足的精神、高超的本领去迎接新挑战,谋求新发展,夺得新胜利!
四、极地海洋学研究室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海洋学研究室成立于2005年,成立4年多来,在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领导和关心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的战略需求,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培养人才队伍,在现场考察业务、科学研究、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提高,获得2006/08两个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先进集体”称号。其主要业绩如下:
一、科学研究重要进展:
1、通过对Dome A冰雷达探测揭示出南极冰盖的起源与演化
2009年6月4日出版的《Nature》杂志上发表了孙波研究员为第一作者的论文《甘布尔采夫山脉和南极冰盖的早期演化与起源》(《The Gamburtsev Mountains and the origin and early evolution of the Antarctic ice sheet》)。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中国极地考察在南极冰盖起源地、演化与稳定性等国际前沿科学问题上取得重要突破。研究发现:南极冰下甘布尔采夫山脉曾经存在发育完善的河流水系,距今3400万年前开始出现冰川,伴随地球轨道周期变化气候变冷,冰川覆盖区域渐次扩张,是南极冰盖的一个关键起源地。
2、极地研究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和系统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通过对主持的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863)计划“极地科学考察的冰雪面移动和低空飞行机器人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及其后继中俄科技合作项目863滚动项目“极地科学考察作业机器人装备研制” 的执行,为中国的南极科学考察引入了先进的雪面和飞行机器人系统。
通过对主持的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863)计划项目 “基于电磁感应的海冰厚度监测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 的执行,研发了一套综合电磁感应技术、船载海冰红外遥感测温技术和相关定点观测方法的海冰厚度探测系统和核心技术,展开了对东南极普里兹湾海冰厚度分布及其变化特征和海冰表面温度的探测。
通过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冰洋海冰物理过程和冰-海洋耦合模式研究”项目,取得了多个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北太平洋海冰变化的两个主模态与西伯利亚和东北亚气候变化的关系;数值模拟结果揭示了北极海冰变化对阿留申低压、西伯利亚高压以及远东地区气温显著升高的影响;率先提出了包含海冰融池变化的海冰反射率参数化方案并应用于气候模式,提高了模拟精度。
二、科学研究项目的申报、实施与研究成果
4年多以来,研究室团队承担、参与、获得资助的科学研究项目达到45项。其中:主持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计划)项目4项,“中俄科技合作863滚动项目” 1项,参与4项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主持完成:重点1项,面上2项;参与完成:重点1项,面上1项;目前主持执行:重点1项,国际合作1项,面上1项,青年基金4项);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子课题3项(主持2项,参与1项);主持完成“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1项;中国极地战略研究基金7项(主持完成3项,现执行4项);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3项(主持完成1项,现执行重点1项);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青年创新基金4项(完成3项,现执行1项);主持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项目2项; IPY中国行动计划信息与数据共享计划项目专题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HY-1B卫星海冰遥感预报业务应用系统项目极区海冰监测子课题1项;参与完成国家海洋局908专项子课题1项。
其中,20081年,海洋室新立项并得到资金支持的课题为11项,到帐课题15项,经费达到917.1万(包括给合作单位的外拨经费)。
4年来,发表署名研究论文55篇。其中:SCI检索 18篇(1第一作者《Nature》,3篇JGR,1篇《Journal of Climate》),3篇EI检索,22篇核心期刊论文,12篇会议论文。
三、科学考察
8人次参加南极考察,其中3人次执行第22次、24次南极冰盖内陆Dome A考察,孙波为24次内陆队队长;1人次参加第3次北极考察;1人次参加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部(TEKES)资助的海冰监测项目(POL-ICE);4人次参加渤海908专项考察。考察涉及:冰穹A区域及其内陆断面进行冰雷达探测与冰盖演化研究;南大洋海冰物理特征走航综合观测;极地冰雪面移动机器人及极地科学考察飞行机器人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南极下坡风结构现场观测实验和中山站海-冰-气相互作用观测;南大洋物理海洋学综合调查;北冰洋海冰多学科综合考察;波罗的海海冰厚度探测;渤海海冰厚度探测。
四、人才队伍与能力建设
极地海洋学研究室是个青春有活力的团队。成立4年多来形成了一个多学科交叉、多梯次的研究队伍。目前,在编的人员(7人)中5人具有博士学位及2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团队现有人员16人,包括实验员2人,硕士研究生3人,博士研究生1人,博士后3人。为了人才培养需要聘请了客座研究员6人。自研究室成立以来,培养并顺利毕业的研究生共9名,其中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5名。
在能力建设方面,加强了海冰-海洋物理过程观测研究、极区海冰卫星遥感应用研究、大气-海洋-冰冻圈数值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展开了关于构建南极两站气象站和卫星遥感系统的工作。负责各种与研究项目相关的实验仪器的系统集成和技术创新,如:冰雷达技术引入与集成;雪冰实验室仪器集成;EM31电磁感应探测技术;极地机器人技术和冰浮标应用技术等。发展海冰-海洋物理过程观测与研究;冰海耦合模式、冰盖数值模拟、大气-海洋-冰冻圈耦合模式和极地气候系统模式;卫星遥感应用研究等工作。
五、国际合作
研究室与德国、美国、日本、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多个极地研究团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其成员已经成为国际南极科学计划“南极气候演化(ACE)”计划和“南极甘比尔采夫冰下山脉(AGAP)”项目专家组成员; “东南极冰穹断面探测计划(DOCO)”和 “北极浮标计划”(IABP)等国际计划的成员国代表。
第五篇:2009-2010全国卫生系统青年文明号候选单位、青年岗位能手候选人公示
2009-2010全国卫生系统青年文明号候
选单位、青年岗位能手候选人公示 经全国卫生系统“创建青年文明号、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领导小组对全国卫生系统申报的2009-2010卫生系统全国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号、手”创建活动优秀组织奖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认真审议研究,拟命名表彰2009年-2010全国卫生系统青年文明号82个、青年岗位能手62名、“号、手”创建活动优秀组织奖16个。欢迎社会各界监督。公示时间截止到6月3日。
监督电话:010—68792149,6879267
3传真:010-68792148
监督投诉邮箱:mohtw@126.com
全国卫生系统“号、手”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六日
2009-2010全国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
(62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副研究员刘存志
首都儿科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权力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教授杨吉龙
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副主任医师罗海宁
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麻醉科护士长李铁军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副主任医师张奇
山西医药杂志社采编室主任、主治医师张少然
山西省长治市卫生局应急办主任、团委书记原超普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护士长、主管护师荆霞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张俊晶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士常晓琳
吉林省卫生厅直属机关团委书记侯志国
黑龙江省卫生厅机关党委副主任科员赵雪晖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李斐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科主任助理、副主任医师赵曜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团委副书记、副研究员胡承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主治医师陈赟
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护士长、主管护师张琦
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护师王众
浙江省人民医院主治医师张宇华
安徽省肺科医院主治医师朱峰
安徽省巢湖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医师王方发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副主任医师孙蓬明
福建省三明市第二医院团委副书记、主管药师肖先存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秘书、副主任医师程细高
江西省儿童医院心脏病中心护士长、副主任护师胡梅英
山东省医院急救中心护师白璐
山东省泰安市妇幼保健院科副主任、主治医师陈震
山东省淄博市第一医院护师张太霞
河南省郑州人民医院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宋文超
河南省肿瘤医院护士黎倩
湖北省新华医院内一科副护士长、护师邓闪
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主管护师成放群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主治医师尹倪
湖南省怀化市中医院科主任、主治医师张在田
广东省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杨淞然
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卢小清
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主任、副教授邓鑫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兼呼吸内科副主任
海南省人民医院医师王波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肾内科副主任欧三桃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ICU科讲师吴丹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超声科副主任郑元义
贵州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代理护士长、护师韩杉
贵州省安顺市人民医院团委书记王晶 龙胜泽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EICU主治医师李波
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谢君娅
陕西省人民医院主治医师魏益群
陕西省妇幼保健院主治医师李志斌
甘肃省中医学校讲师,主治医师王干一
青海省人民医院住院医师徐芹芹
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青海省肿瘤医院)护师巨秀芝
宁夏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护士长、主管护师姚娜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友谊医院心血管介入科副主任、主治医师刘普 新疆塔城地区人民医院主治医师沙拉依丁•沙力克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助理、信息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刘帆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教育处副处长范东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财务司预算财务处副处长王振宇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主治医师韩雪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评价部副主任、副研究员胡伟江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辑关卫屏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主治医师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