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月考二试卷历史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月考二试卷(历史)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古代的住宅,东偏是祠堂,即庙,西偏是家屋,即寝。古代的家庭,最重要的„„祭祖自属大事。” 材料揭示了()A.分封制的巩固
B.宗法制的影响
C.宰相制的实行
D.内朝制的推行
2.有人形容秦汉某一官职:“品阶一般都不高,多由具清望之人担任,往往不怕得罪官员,越得罪人,名声越大,往往由中央派出监察地方,但经常会发生监察官员到了地方之后取代原来的地方长官成为事实上的地方长官的事情”,符合材料所叙的官职为()
A.郡守
B.县令
C.刺史
D.监御史
3.明武宗即位,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不报,居数日又言„„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辞职),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材料中的阁臣()
A.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 B.升降由皇帝决定 C.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 D.巩固了中央集权
4.在遥远的古代,雅典和中国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关于这两种文明在伯利克里和秦始皇时期治国方略上的不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民主法制与君主专制
B.贵族制与分封制 C.公民大会与三公九卿
D.政事共商与皇权至上 5.下列图示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其主题是()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中央官制的完善 C. 选官制度的完善
D. 中枢机构的演变 6.“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A. 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B. 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D.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7.“(虎门销烟)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英国在“教训”了这个“国家”后获得的特权是()A.准许设厂 B.协定关税 C.驻兵使馆 D.割占香港
8.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4条分别是: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注:新疆省在二十二行
省里面);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分别使其统治权。由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B.注重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C.蕴含着分权的原则
D.标志着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结束
9.《辛丑条约》规定:准许各国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12个战略要地派兵驻扎;北京到大沽的炮台一律拆除;天津周围20里之内不准中国军队驻扎这一条款的签订主要在于()A.列强放弃将中国殖民地化的企图
B.列强不再以战争的方式侵略中国 C.清朝政府已经无力镇压内部反抗
D.义和团爱国运动震慑了西方列强 10.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设想的方案是()A.《海国图志》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1.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像‘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A.甲午战争 太平天国 《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 太平天国 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 《辛丑条约》 甲午战争
D.甲午战争 《辛丑条约》 太平天国
12.“这场时间长达三个月惊天动地的会战中,蒋介石以最精锐嫡系部队的惨烈战斗牺牲换来西方国家对中国坚强不屈抗战精神的敬重,也使得共产党以及各路军阀对蒋介石领导抗战真正产生信任;更重要的是,这场会战将日本“三月亡华”的狂言彻底粉碎。”这场会战指()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
13.梁启超曾写道:“时局变迁极可忧,北(洋)军阀末日已到,不成问题了。北京政府命运谁也不敢作半年的保险,但一党专制局面谁也不能往光明上看。”导致“北(洋)军阀末日已到”的“时局变迁”是()A.五四运动
B.中共诞生
C.国民革命
D.南昌起义
14.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辉煌事件,给中国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取得近代反抗外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B.改变社会性质取得民主革命彻底胜利 C.洗雪百年民族耻辱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D.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升国际地位
15.1949年,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属于这场革命的意义是()A.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扫清障碍
B.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C.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D.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6.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①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②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③第一次独立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政策问题④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革命口号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下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口号发生的先后顺序应该是:()①“打倒列强,除军阀”②“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③“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④②③
D.①②④③
18.1936年10月,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诺的对话中说:“从城市的观点来看,这个运动似乎注定是要失败的,因此中央委员会这时就明确地指责我。我被撤销政治局常委的职务。湖南省委也攻击我们,说我们是枪杆子运动。”材料中所说的“这个运动”是()A.北伐战争
B.工农武装割据
C.长征
D.建立抗日根据地
19.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指出:人民政协……其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广泛地团结全国人民,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①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②代行全国人大职权③是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机构④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权力机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某中学历史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试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共同纲领》。以下答案较合理的是()A.制定机构不同,分别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和全国人大制定 B.性质不同,分别为资本主义性质宪法和社会主义性质宪法 C.从时间上看,都颁布于新政权建立之后 D.从影响上看,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21.某校高二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了以下三幅历史图片。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A.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B.外交关系新篇章 C.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
D.两岸关系的发展
22.老照片具有真实记录历史的史料价值。下侧老照片记录的历史事件()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B.顺利完成筹建新中国的历史任务 C.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确立
D.标志着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完成 23.下图所摘录的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部分条文体现了()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A.多党合作原则
B.人民民主原则
C.社会主义原则
D.民主集中原则
24.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里“健全法制”的目的不包括()A.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B.维护社会主义建设的秩序
C.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D.保证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顺利召开
25.今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发展规划,它将成为“一带一路”中21世纪海上丝綢之路的新支点。粤港澳大湾区有别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其他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观念,其最为独特的优势是()A.跨制度合作、丰富“一国两制”内容
B.解决港澳青年成长就业问题 C.面向海洋、承载更多对外开放的功能
D.显著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
26.从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至今,中国总共只使用了8次否决权。中国非常谨慎地使用否决权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在涉及重大原则立场时使用否决权同样也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这种态度()①反映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②表明是否使用否决权取决于我国的国家利益③有利于发挥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积极作用④表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27.1972年,周恩来在欢迎尼克松访华的宴会上说:“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新的开始指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交换意见的基本原则是求同存异 C.分歧主要指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D.反映了中国改善与美国关系的诚意
28.1971~1980年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多达69个,超过了1949~1970年。与这种局面出现无关的一项是()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C.中美关系改善并且走上正常化
D.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显著变化
29.美国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认为,“万隆时代,对毛泽东在中国之外的形象,是个丰收的时代,因为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在这个时代,毛泽东脚踏两只船”。“脚踏两只船”是指()A.既坚持“一边倒”的方针又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既同苏联友好又在同美国密切接触
C.既同社会主义国家又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D.既参加五大国会议也参加亚非会议
30.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出()A.新中国试图摆脱两极格局影响 B.“求同存异”的思想得到实践 C.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征 D.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
31.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一年之内,中美外交从不可调和的冲突状态进入了总统使节去北京为总统访华筹备的阶段,其间双方避开了20年来的敌对宣传,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这里“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具体是指()A.维护亚太地区平衡 B.遏制日本和西欧崛起 C.共同应对苏联威胁 D.联合推进多极化趋势
32.观察下列同新中国外交政策相关的图片,这些图片表明()A.中国政府始终贯彻同美苏和平共处的政策 B.“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战略上都需要中国 C.外交政策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D.中国政府始终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33.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曾提出一个战略设想,简称为“和平鸽”战略。该战略的基本结构是:“和平鸽”的身体前部是亚洲国家联合会(待建),东翼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西翼是亚欧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的升级),身体后部(南方)是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国家„„“和平鸽”的地理概念结构如下图所示。以上二材料最能说明()
A.中国已经放弃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中国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C.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和平外交 D.中国正积极致力于新型的区域合作
34.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绝大多数国家官职,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单位(当时称部落)投票预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再进行二级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差额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与候选人数比例为1:3。这一选举法()A.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
B.完善了权力制约机制 C.确立了雅典民主制度
D.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
35.关于雅典民主政治,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这段话()A.表明雅典人用抽签的方法雇用一些行业的人
B.认为抽签选举方式的危害小 C.实质上揭示了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
D.管理国家事务比抽签雇人容易出错 36.自伯利克里时代开始,雅典实行公职给薪制,出席公民大会者每次给薪1个奥波尔,至公元前327年,每次给薪6个奥波尔,参加重要会议者领取9个奥波尔。这表明当时雅典()
A.鼓励公民积极参政
B.城邦经济繁荣发达 C.重视消除贫富差距
D.民主已发展到顶峰
37.罗马法规定:“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在未经个人许可时,即使国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这主要表明罗马法()A.强调法律至上
B.维护公民平等
C.限制公权滥用
D.追求司法公正
38.“《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律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称为厚实法典语言的典范。”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
②称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39.下列有关罗马法的表述,错误的是()A.《十二铜表法》是成文法发展的起点
B.《十二铜表法》可以看作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
C.公元前3世纪早期,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D.当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时,罗马的成文法已经比较完善,所以万民法基本上都是成文法
40.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都曾大规模对外扩张,在此过程中,罗马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而雅典则严格将公民资格限制在雅典本地居民范围内。这种差异()A.是罗马扩张迅速的根本原因
B.使罗马公民的权利比雅典更加广泛 C.保障了雅典公民的紧密团结
D.促使罗马帝国进一步完善法律建设
二、材料题(共三题,共40分)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孙文(印)《大总统誓词》
材料三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地方分权体制被君主“独制”格局的什么制度所取代?(1分)该制度的特点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孙中山哪些奋斗方向(不能照抄原文)(3分),南京临时政府为实现这些目标采取哪些措施?(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成就有哪些?
(3分)“新型民主“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又有哪些新发展?(3分)
42.习近平在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共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遭遇多次危机,最终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成功。据此回答:
(1)一个政党在危机中的转折,首先表现为认识到以前的做法和思路不能再继续下去。国民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导致了什么后果?(1分)在失败的惨痛教训中,中共召开了什么会议进行及时调整?(1分)确定了怎样的总方针?(1分)
(2)一个政党在危难中找到机遇,就要从实际出发推进新的探索。秋收起义后,中共从国情出发提出了什么革命理论?(1分)找到了怎样的革命道路?(2分)
(3)“左”倾错误导致十年“文革”,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为纠正“左”召开了哪次重要会议?(1分)经济建设方针作出了何种重大决策?(1分)有何意义?(1分)
(4)针对一个政党在危机中的转折,你有何认识?(2分)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雅典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是自由,而自由具有两个标准,一个标准是轮流地统治和被统治,另一个标准是按照个人所喜欢的方式来生活。……民主离不开自由,而自由也离不开严格的政治平等。……民主的正义观念是指数量上的平等,而不是基于个人能力上的平等。民主政治中穷人比富人拥有更多的主权权力,因为穷人占多数。
——《民主思想的历史轨迹》
材料2:“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在解决私人争端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片段
材料3:雅典有几百万常驻外来移民,主要从事工商业和金融业,为雅典人提供税收(公民不纳税),但却没有政治权利,也没有占有土地的经济权利。——雅典还一度盘剥附属国居民——甚至对同盟国公民进行大屠杀。
材料4:罗马法律对待外来民族的人较为开明。它“准许半岛约四分之一的居民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其余的人享有拉丁公民权,即一种大而不充分的特权。所有的人都享有人身自由,由此造成的唯一不足仅在于不能控制外交事务,不能强制人们服兵役。” ——以上材料摘自邵龙宝《超越政治权威的罗马法》
(1)请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3分)
(2)据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中符合伯利克里演说的史实。(3分)
(3)材料3,雅典民主存在的不足是什么?(2分)造成的主要消极影响是什么?(2分)
(4)材料4与材料3相比较,罗马法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分)
(5)据材料3、4,指出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民主制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
第二篇: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2018届历史月考试卷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2018届历史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2*25=50分)
1.中国古代出现过不少皇帝权利受到凌夷,无力或不能执掌权柄的现象,这些人或受制于母后、外戚,或受制于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导致权力萎缩或丧失。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三纲五常受到挑战 B.君主权力至高无上 C.宗法观念丧失殆尽 D.皇帝权力暂时旁落
2.《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说道:“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3.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办理军机事务;雍正十三年,命裁军机处将军机事务移交总理事务王大臣处理。乾隆三年,裁撤总理事务王大臣,而后恢复军机处。从军机处的演变情况来看,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
A.日益成为掣肘皇权的有力机构 B.在权力构建上发生了实质变化 C.和总理事务王大臣分权制衡 D.逐渐成为强化皇帝权力的利器
4.有人认为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的皇帝“身兼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与这一结论相关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B.汉朝的中外朝制度 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5.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吏治最腐败,王朝面临全面崩溃之日,也就是外戚、宦官专权之时。翻开二十四史,吕氏夺权、慈禧临朝;明代刘瑾专权、清末李莲英弄权等外戚、宦官干政事件屡见不鲜。很明显这是破坏政治一体化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又往往规律性的出现在古代政治之中,究其原因,根本在于()A、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 B、外戚和宦官权力欲膨胀 C、皇权不断扩大 D、皇帝宠信
6.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的官秩仅五品,权位远逊于六部尚书。明后期,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威柄之操,几于震主”。明代阁臣权力的变化
A.抑制了皇权的过度膨胀 B.使内阁成为最高决策机构
C.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D.加剧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7.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措施中,常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以下机构体现这种方式的是()A.中书门下 内阁 军机处 B.中朝 内阁 军机处
C.中朝 中书门下 内阁 D.尚书台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8.自北宋建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藩镇割据,其中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北宋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文官取代武将为地方长官 B.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C.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D.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9.汉初,王国内群臣史民对诸侯王自称“臣”,且朝廷官史对诸侯王也可以自称“臣”。汉武帝时,颁布法令严格禁止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呼,否则要被处以极刑。这种变化反映汉朝()A.国家官僚体系的健全 B.皇权至上价值观兴起 C.法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D.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
10.隋唐时期,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共同组成最高政权机关。其中门下省在日常政务的处理过程中处干枢纽地位.这是因为门下省()
A.具有审核沼令及封驳权 B.负责颁赦以及裁决庶政 C.宰相集体议事于政事堂 D.秉承政令加以贯彻执行
11.与明清八股取士相比,唐代科举考试名目繁多。除常见的进士、明经二科外,尚有秀才、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即以进士科而言,所示内容也有诗赋、策问、杂文等。这反映了()A.唐代科举制度的效率低下 B.唐明两代的科举性质不同 C.唐代科举与社会联系紧密 D.唐代科举考试的难度较高
12.宋仁宗对谏官张升说,你很孤单,没有朋友,要注意说话方寸。张升明知年老仁宗儿子都夭折了,却回敬皇帝道:臣不孤单,妻儿俱全;陛下才孤单,只有宫女相伴。仁宗没怪罪张升。清代士大夫却没这种“脾气”,大学士曹振镛总结的为官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士大夫“脾气”变化表明()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儒学思想渐趋衰微 C.官场风气世俗化 D.经济文化没有协调发展
13.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14.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他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皇帝掌握全国政务,加强中央集权 B.皇帝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 C.缺乏可以委此重任的优秀人才 D.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
15.一位西方学者评价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与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16.李贽说:“始皇帝,千古一帝也”。唐朝吴兢说:“始皇暴虐,至子而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前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后者坚持道德原则评价秦始皇 B.前者坚持道德原则评价秦始皇,后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 C.前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前的秦始皇,后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后的秦始皇 D.以上的说法全部都不对
17.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其目的都是()A.巩固中央集权 B.承认土地私有 C.发展商品经济 D.抑制诸侯势力
18.有论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B.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C.郡县制利于国家统一 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19.《左传》中记载:“王后没有儿子,就立长子,年龄若相当,就立贤德,若都贤德,就得靠占卜了。”这说明
A.周朝仍然保留了浓厚的神权政治色彩 B.宗法制的具体实施办法相对完整 C.年龄是春秋时期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 D.宗法制在春秋时期遭到冲击
20.周幽王被杀后,褒姒所生之子伯服逃到晋国,晋欲拥立伯服,但绝大部分诸侯支持申后所生的前太子宜臼,晋侯最后杀死了伯服。这反映出当时()A.天子地位一落千丈 B.守法血缘关系衰落 C.正统观念仍受重视 D.分封秩序遭到破坏
21.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机构中,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元老院、执政官,而我国西周出现宗法制和分封制,就其实质而言()
A.地域决定政治 B.经济模式决定政治手段 C.统治阶级的统治方式不同 D.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22.晋国上卿赵简子曾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材料反映了当时()
A.血缘政治受到冲击 B.士农工商等级森严 C.出现以郡统县的制度 D.自然经济开始形成
23.中国人普遍相信“忠孝相通,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这揭示了()A.古代杜会家国一体的社会特征 B.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C.家长制作风体现封建特权思想 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24.“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即周的宗盟,除了同姓外还有异姓,异姓列在同姓之后。异姓纳入周的宗盟()
A.破坏了宗法制的原则 B.加强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C.丰富和发展了分封制 D.有利于周王的集权统治
25.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专制统治。这反映了当时()
A.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人伦秩序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 C.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 D.分封制实现了地方的有效管理
二、材料分析题(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派都司王维明等人前往(台湾)劝说“朝廷诚信待人,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然郑经(郑成功之子)提出“依潮鲜例,称臣纳贡”。康熙皇帝明确指出 “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康熙六年五月,招抚人员赴台湾,郑经称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
材料二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施琅到福建前线主持归台大计。二十二年六月率精兵2万、战船300只,跨海取澎湖;后郑军全军覆没。同年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军入台。郑克爽(郑经之子)缴械投降,施琅进入台湾。
—摘编自《康熙统一档案史料选书籍》
(1)根据材料,概括在台湾问题上康熙帝与郑氏集团的观点并指出他们之间的根本分歧。(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政策的变化及原因。(6分)27.阅读下列材料(11分)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加以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3分)
(2)在经济方面,商鞅变法有何积极意义?从长远看,商鞅的经济政策有哪些消极作用?(4分)(3)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2分)
(4)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一句原话,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2分)
28.古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存在着强化君主专制与官僚群体分权制约、强化中央集权与分权弱化地方自主权的矛盾统一,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体系。阅读以下观点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秦始皇专注于政治运行机制建设,把最高领导人冠以皇帝称谓,建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僚制度,创设了郡县式的管理模式。秦代建立的行政、军事、监察、运行机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
——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
材料二 唐朝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的比较好,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
材料三 “中国疆土辽阔,民族冗杂,文化深厚,实行中央集权制有其必然性。”中国历史表明,中央集权制的一个好处是避免内战。中国历史上,凡是中央集权有力的,就是国泰民安,凡是朝廷羸弱,必是内乱不断。宋以后就不再打内战。近代以来,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废除。结果是,从1912年到1925年孙中山去世的13年间,其间有14省宣布独立,根据统计,大小战争约有四百多场。毛泽东打倒蒋介石,让中国38年战乱之后重归中央集权。新中国成立63年来,我们没打过一次内战,历史证明,只要丢了中央集权,立刻就进入纷争的内战状态。——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始皇在制度建设上有哪些举措?(3分)结合秦朝中央官制,你如何理解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变化了哪些制度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4分)(3)结合材料三,说一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2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
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的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
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的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式。
——摘编自张嵌:《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
上述材料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7
参考答案
1-5 BBDDC 6-10 CBDDA 11-15 CABBA 16-20 AACBC 21-25 DAABC 26.(1)(9分)观点:康熙认为大清和台湾之间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实现中国的统一;(3分)郑氏集团企图把台湾和朝鲜相提并论,实质是要分裂台湾,实行台湾独立。(3分)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3分)
(2)(6分)变化:由政治招抚或劝降(和平统一)到武力统一。(3分)原因:郑氏集团坚持分裂台湾。(3分)
27.(1)①实行什伍连坐制;②奖励军功;③奖励耕战,重农抑商;④实行县制;⑤废除井田制;⑥统一度量衡。(3分)
(2)商鞅变法鼓励努力生产粮食布帛,禁止弃农经商,在战国七雄争霸激烈的形势下,这一措施不仅从根本上保障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了封建经济,而且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有效的解决了战争对物质的需求,从而为秦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从长远来看,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农业和其他产业都会产生消极作用。(4分)(3)变法使得秦国富强起来(2分)(4)倾邻国而雄诸侯(2分)28.(12分)
(1)举措: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3分)理解: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掌律令,管监察;太尉负责管军务,三者相互牵制、彼此制约,共同对皇帝负责,可有效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皇权专制。(3分)
(2)制度变化:①完善中央三省六部制度,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皇权。②完善了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4分)
(3)作用: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文化发展、多民族之间的融合,可有效避免内战,有利于国泰民安。(2分)
29.(12分)示例1: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因为:
(1)科考的主考官刘三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的,充分体现了皇帝的意志。
(2)落榜考生怀疑考试的公正性时,朱元璋下诏调查,调查组的人员也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3)朱元璋突然下诏,罗织罪名,严厉惩处主考官和调查组的官员,一些饱学之士成为替罪羊。(4)朱元璋亲自选定的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全部选择北方人。
朱元璋非常清楚科考的选拔结果是公正的,可是出于“稳定”的政治需要,不惜以牺牲一些忠心耿 耿的官员为代价来平息事端。这个事件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示例2: 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
(1)根据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结果,充分反映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的加强。(2)南方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以后,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3)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反映在科考的中榜人数上,南方对北方的优势不断在扩大。(4)按照以往科考结果和此次科考及其调查结果,都证明第一次选拔是正常而且正确的。
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需要有相当大的资金投入。如果经济地位削弱或者教育投入(相对)减少,都会对教育事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考生还可以选择下列角度:①“南北榜”制度是科举制的一大变革,更能体现科举考试的公平性。②围绕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的一系列事件,印证了古代中国大臣“伴君如伴虎”的感慨。③科举考试的成绩与文化教育水平是相统一的。
第三篇:2018—2019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初一历史试卷
第一次月考 初一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好莱坞英雄史诗片《史前一万年》上映以后引发了人们对原始社会的巨大兴趣,该片将视线放到了人类的远古时期,其中大战剑齿虎、猛犸象等史前巨兽的特效场面无疑是该片最大的看点。假如你也想穿越时空,回到原始社会去体会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的生活,那么你应该到
A.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县
B.七十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 C.三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
D.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
2.元谋人、北京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3.“生活在距今约70至20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应属于()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4.根据下列图片推断出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A.化石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B.北京人和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 C.北京人靠采集、狩猎为生,过群居生活
D.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了
5.火的使用是人类利用自然力的一个重大进步。迄今为止的考古证明,我国最早使用天然火的原始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6.歌曲《龙的传人》中有这样的一句歌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作为“龙的传人”的汉族的前身是()A.戎族 B鲜卑族 C蚩尤部落 D华夏族
7.电视片里有描绘半坡居民生活的四个镜头,你认为其中的哪个镜头是错误的 A.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B用火把肉烤熟吃C有人在纺线织布D使用铁制农具 8.南方地区气候潮湿闷热,在远古时代有哪一远古人群建造干栏式房屋,为自己提供一个比较舒适的居住环境?()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9.半坡原始居民建造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干栏式房屋。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因素应是()A..生活习惯 B.生产工具 C.劳动技术 D.自然条件
10.我国古代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的神话传说.这些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A.农耕文明B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C神话传说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11.下列考古发现,能够证明半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的是()
①打制石器
②钻孔石斧
③鱼纹彩陶盆
④稻谷遗存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2.“人们一说起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化石,没有不首先提到北京人的。”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他们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B.他们依然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 C.他们已懂得用火烧烤食物D.他们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13.下面哪些发现与半坡原始居民有关?()
①发现了粟的遗物,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②发现了水稻的遗物,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③发现了纺轮,证明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④发现陶器上有一些刻画符号,可能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1973年起,河姆渡遗址先后发掘了6700余件文物,为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下列选项中,属于该遗址出土的有()①较大面积内分布着稻谷堆积层;
②出土代表性农具--骨耜;
③发掘出数量众多的木桩及木构件,据考证为“干栏式”建筑遗迹.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15.下列现象中,能反映原始农耕时代文化特征的有: ①定居生活 ②建造房屋 ③饲养家畜
④制造陶器 ⑤使用打制石器 ⑥用耒耜耕地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⑥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北京人生活在新时期时代,已经学会使用火,过群居生活
B.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C.半坡人生活在新时期时代,制作彩陶,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D.河姆渡人能建造木结构水井,懂的象牙雕刻和使用天然漆
17.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是打通古今交流通道的最好载体,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史。寻根问祖,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应追溯到 A.元谋人 B炎帝黄帝 C尧舜禹 D三皇五帝
18.如果拍摄一部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的电视连续剧,能够出现的情节是()A..炎帝发明指南车打败蚩尤 B.尧发明了文字 C.年老的禹经过考察让位于舜
D.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19.海内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A..华人是黄色人种 B.从中国大陆出去的华人 C.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炎黄部落联盟发展来的D.炎帝被黄帝打败
20.下列对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的推举办法-“禅让”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前任部落联盟首领任命B.部落联盟会议推选 C全体氏族成员表决产生 D德高望重的人自由竟选 21.按距今年代早晚排序下列古代先民,正确的是 ①元谋人②尧、舜、禹③河姆渡人④北京人 A..④③②①B.①④②③C.①④③②D.①③④②
22.下列是我国原始社会出现的现象,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种植水稻②使用天然火③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④人工取火⑤禅让制
A.⑤④③②① B.②④①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③④①⑤② 23.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生活相似之处是
A.都开始用文字记录历史B.都居无定所,经常搬家 C.都开始种植粮食作物D.都靠狩猎和采集为主 24.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
A.水稻;小麦 B.水稻;玉米 C.玉米;粟 D.水稻;粟
25.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都生活在大河流域,主要是因为()A.战略地位重要 B.水利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适合农业生产 C.环境优美 D.适宜航行,交通便利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3
材料一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未耗教民农作。—《白虎通》
材料二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周易》 请回答:(1)材料一中“因天之时,分地之利”说明神农氏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2)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请你根据所学内容列举出这一时期原始居民的两个代表。
(3)材料二说明人类的居住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你举例说明。
27.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当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日巢氏。” 材料二 如下图 材料三 如下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远古居民住在什么地方?请你想一想,除此之外,他们还会住在什么地方?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个远古居民居住的房屋?假如你有幸到此作客,请你设想一下招待你的主副食会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个远古居民居住的房屋?这种房屋被称为什么样式?结合地理知识分析这种结构有什么好处?
2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禹、汤、文、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1)材料一中的“选贤与能”反映了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借鉴意义?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出更替首领的办法有了什么变化?
(3)材料二与材料一所示的两种制度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第四篇:高一年级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襄垣二中秦芳
本次试卷为人教版必修3全册考试题。本试卷答题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50分。本试题覆盖面广,难度不大,区分度小。我班62名考生中130分以上12人,120——129分15人,110——119分11人,100——109分13人,90——99分6人,90分以下的仅5人,平均分110多分。可以说成绩非常理想。
本试题共三个大题。第一题为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第二题为填空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第三题为解答题,共6小题,共70分。第一大题学生答题情况很好,得分多数在50——55分,也有几个60分。第二大题答题情况相对差点,特别是第16题,难度较大,答对的同学不多。第三大题第17题比较简单,学生多数做对了。第18题是根据程序框图编程序,题目不难,但部分学生忘了,也没来得及很好地复习,所以大约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同学错了。第19题是画茎叶图并分析两个班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本题是统计知识,得分率较高。第20题是概率题,比较简单,学生基本都会做。第21题也是概率题,但难度较大,得分率没有20题高,但我班学生做的还比较好。第22题是画散点图,计算回归直线方程,并根据回归方程估计房屋的销售价格,计算量相当大,我班学生得满分的不足10人,大多数能得5——6分。本次考试反映出我班的最大问题乃是计算问题,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在计算上下大力气。2013、1、26、
第五篇: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l.考试时间l2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
2.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糟粕(pò)湖泊(pō)如法炮制(páo)鳞次栉(zhì比 ....
B.颈(jìng)椎悄(qiāo)然面面相觑(qù))断壁残坦(yuán)....
C.两栖(xī)赝品(yàn)买椟(dú)还珠咎由自取(jiǖ ....
D.饿殍(fú)长篙(gāo)有的放矢(shǐ)引吭高歌(kàng)....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自诩揣磨迫不及待一脉相成B.经典奇葩穿流不息英雄气慨
C.筵席炫耀嘎然而止插科打浑
D.赌博牢骚连篇累牍良辰美景
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奇怪的是,他们打了一天的鱼,却听不到他们说一句话。他们的脸上既看不出高兴,也
看不出失望、忧愁,总是那样平平淡淡的,平淡得近于。
②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写的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局豆花。”他
很喜欢这副对子。这点的风雅,和一十不求闻达的寒士是非常配称的。
③她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她只喜爱这些,她觉得自
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
A.木讷 淡薄 然而 唯独B.木然 淡泊 然而 偏偏
C.木然 淡薄 因为 偏偏D.木讷 淡泊 因为 唯独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近来滥发乱贴小广告现象依然严重,主要原因是管理人员不足,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B.这对残疾人夫妇靠着自己几年来的惨淡经营,把手工制作工艺品的生意搞得红红火火。....
C.iPhone4S上市以来.受到热烈追捧,但苹果手机的始作俑者乔布斯却未能等到这一天。....
D.科学家认为,人类若不采取必要的措施,第六次物种火灭绝就会到来,这并非杞人忧天。....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家工厂虽然不大,但曾三次被授予省优秀企业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B.心脏猝死的诱因,是由用脑过度、精神紧张、情绪激动、酗酒饱餐及气候异常等诱发的。
C.台风袭击这座海滨城市时,呼啸的狂风夹杂着密集的雨点,瞬息之间就哗哗地下了起来。
D.为了抑制农产品价格过快上涨,政府采取了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保证化肥供应等等。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汪曾祺,当代著名文学家,他的《故乡人》描绘了打鱼人、瓦匠头、钓鱼的医生等普通
人的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乡人质朴、勤劳、诚实等美好品格的赞美。
B.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它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骚”指屈原自的《离骚》,它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
C.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代表作《再别康桥》体现了现代诗歌的三美——“音
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
D.著名戏剧家关汉卿创作的《牡丹亭》讲述了青年女子杜丽娘为爱而死、为爱而生的动
人故事,其中《游园》一出,语言精美,人物内心画细腻,令人陶醉。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l2分。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管理 .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阻断 .
C.茂林修竹修:高 .
D.木直中绳中:合乎 .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水之归下也 .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
B.此者将进之 .
会稽山阴之兰亭 .
C.绝江河 .
闻者彰 .
D.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
敢有不尽力者乎 .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词类活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②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
③齐彭殇为妄作④又郊败之 ..
A.④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10.下列对课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又有什么晚的呢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生下来(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C.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把水引来作为漂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排列坐在水边
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何况寿命的长短,完全听凭造化安排,最终归结于消亡
三、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杜甫,字子美,京兆人。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问。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
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诏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
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赢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
遗。与房琯为布衣更,琯时败兵,又以琴客董廷兰之故罢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
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解,不复问。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大历中,出瞿塘,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太水暴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与李白齐名。昔谓杜之典重,李之飘逸,神圣之际,二公造焉。观于海者难为水,游李、杜之门者难为诗,斯言信哉!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邕奇其材奇:奇怪 .
B.擢河西尉擢:提拔 .
C.亡走凤翔亡:逃亡 .
D.罪细,不宜免大臣细:轻微 .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贼所得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B.又以琴客董廷兰之故罢相 .
輮以为轮 .
C.因许甫自往省视 .
我欲因之梦吴越 .
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
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
1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会禄山乱,天子人蜀,甫避走三川
恰逢安禄山叛乱,玄宗入蜀,杜甫逃到三川避难
B.甫若抵罪,绝言者路
如果判杜甫有罪,就会闭塞言路
C.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
杜甫寄居在鄜州,长年生活贫寒困苦,身体衰弱得几乎饿死
D.昔谓杜之典重,李之飘逸,神圣之际,二公造焉
以前的人说杜甫的诗典雅庄重,李白的诗洒脱自然,(这样)神圣的时代,就是他们所造
就的啊
1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杜甫才华横溢,唐玄宗祭祖时杜甫做赋三篇,皇帝很赞赏,便让他到集贤院待命。
B.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想投奔到肃宗所在之地,却落叛贼罗网,被迫担任左拾遗。
C.杜甫流落剑南,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建草堂。严武因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很友善。
D.桂甫客居耒阳时突发大水,十来天吃不上饭。县令派船相助,并为杜甫准备酒肉。
四.本大题共l2分
15.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旬。(12分)
①桑之落矣。(《诗经•氓》)
②蟹六跪而二螫,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③,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陶渊明《归国田居》)
④仰观宇宙之大。(王羲之《兰亭集序》)
⑤熊咆龙吟殷岩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⑥,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⑦,此时无声胜有声。,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琵琶行》)
⑧,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
⑨满地黄花堆积,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10,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五、本大题共l0分。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浣溪沙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耶①多病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
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①沈郎:南朝诗人沈约,暮年时,身体消瘦。
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前两句描绘初春景色:风儿吹拂,薄云贴水而飞,雨过天睛,池边燕子衔泥筑巢。
B.第三句用沈约典故,说自己瘦弱多病,流露出与充满生机的春天不太协调的伤感。
C.“沙上不闻鸿雁信”,是说鸿雁不给自己传来书信,含蓄地表达出对亲友的思念。
D.“竹间时听鹧鸪啼”,只有竹林间鹧鸪的一声声欢快的啼叫,还能给词人一点安慰。②请联系全词,用两个词语(每个词语不能超过6个字)概括本词最后一句中的“此情”
是怎样的“情”。(3分)’
③请简要分析本词最后一句中“惟有落花知”的含意。(4分)
六、本大题共4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l7—20题
母心似天空
记得读过一首题名《雨》的诗:
我嚷着要妈妈给糖吃,从八点吵闹到十二点。
妈妈一声不响地走到窗前,转过脸来对我说:
天空伤心,所以下雨了。
我看见妈妈的眼泪如雨般落下来,妈妈,您是天空吗?
我一遍遍地读,想起幼年时,常常仰望最空,看母亲落泪。当时并无意伤母亲的心,如今身为人母,才知道天空中的雨水,原来无有止时。
天空有时晴明万里,有时阴霾密布。可是天空原无一个具体的“我”,只是无边无际地孕育着万物,万物承受雨露滋润,发育成长而不自知。
有一位母亲叹息似地说:“我但愿自己能活一百岁、两百岁,不是贫恋人生,而是想能够一直牵着儿孙的手,带领他们平平安安走完人生的道路。”这就是所谓的“痴心父母古来多”啊!
时至今日,由于西方文明的冲击,“代沟”与“反抗期”等新理论成了做父母的必修课
程。成长中的子女,对于父母的“责望”远过于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之心。当年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如今是天下无车是的子女。可曾有哪一位游学西方的权威学者,提醒做子女的勿忘父母罔极之恩呢?
我旅行到爱荷华农庄,探望一位美国老友时,正逢她女儿生日,母亲兴冲冲忙着为女儿做蛋糕,女儿却是笑吟吟地为母亲献上一束芬芳的康乃馨,一张自制的丝质贺卡上写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每到我生日,我更感谢你们,想念你们,尤其在我自己做了妈妈以后。因为你们给了我这么完美的生命,这么丰富的智慧,这么幸福的人生。爸爸、妈妈,我爱你们,永远永远。”
母亲读着卡片,欣慰得泪如雨下,我在一边也禁不住泪水盈眶。她抹去眼泪对我说:“记得我曾在信中对你说过吗?‘儿女幼年时,踩在你脚尖上,长大了却踩在你心尖上。’可是到了儿子成人,女儿出嫁以后,我愈来愈感到不是这样。我们父母子女永远是心连心,互爱互赖。”
听了她的话,我好感动,也好感慨。我不忍心告诉她我们台湾青少年今日的心态。我只给她讲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我五岁时坐在母亲怀中,母亲在和姑妈聊天,没有像平时似的搂得我那么紧,我忽然心生妒意,用手帕把自己的小小食指紧紧缠绕起来,缠得指尖发紫,然后放声大哭。我的目的只是要母亲注意我,全心全意对我。母亲急忙把手帕解开时,小食指尖已紫得跟樱桃似的,母亲连忙把它放在口中吸吮,软软的舌头包卷住指尖,好暖好暖,我仰头望母亲,母亲的泪水一颗颗掉下来,可是脸上却带着笑,因为她看我已经不哭了。
我当时虽只是五岁的孩子,却已经不止踩在母亲的脚尖上,而是踩在她的心尖上了。和朋友叙述这个幼年故事时,又忽然想起那位诗人的句子:“天空伤心,所以落下雨了。妈妈,您是天空吗?”
我曾请教一位少年辅导所的负责人,他是一位黑人。我说:“两代之间,真有代沟的存在吗?”他咧开大嘴坦诚地笑笑说:“代沟如同一级一级的楼梯,父母亲向下走,子女们向上走。彼此伸手相扶,那是一种和谐的幸福而不是问题。”他又耸耸肩幽默地说:“我们美国的学者专家们把所谓的代沟看得太重了,难道你们中国也这么严重吗?我没有受过高深的教育,我只记得父母亲有多爱我,我有多爱我的子女,所以我更爱我的父母亲,我的子女们也更爱我。”
我又想起《雨》那首诗:
天空伤心,所以落雨了。
我看见妈妈的眼泪如雨般落下来,妈妈,您是天空吗?
(取材于台湾作家琦君的散文《母心似天空》,有删节)
17.下面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主要回忆作者年幼时的成长经历,借童年视角写出了母亲的坚韧。
B.作者认为学校应该把西方的“代沟”“反抗期”等新理论作为必修课程。
C.作者不满今日台湾少年的心态,认为应该提醒他们别忘记父母的恩情。
D.手帕缠指的细节描写,生动写出了儿童渴望母亲全心关爱自己的心理。
E.本文语言华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了对普天下父母的美好祝愿。
18.解释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8分)
①如今身为人母,才知道天空中的雨水,原来无有止时。
②儿女幼年时,踩在你脚尖上,长大了却踩在你心尖上。
19.文章开头结尾都引用小诗《雨》,有什么作用?(6分)
20.文中说:“代沟如同一级一级的楼梯,父母亲向下走。子女们向上走。”请简要概括这
句话的含意。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实际或者读过的其他作品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8分)
七、本大题共l小题.共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并按要求作文。
鲁迅先生说:“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其实,世上绝大多数人做的都是这一木一石。
请以“做一木一石”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