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普定国税实施税源专业化战略实践与思考
普定国税实施税源专业化战略实践与思考
普定县国家税务局 徐建东
2010年以来,普定县国家税务局为了实现把县级税务机关打造成为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实体的工作目标,坚持以实施税收专业化战略为推动,积极探索,深化改革,通过重组内设机构职能,强化税源管理职能配置,整合归并机关行政管理职能,突出县级税务局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主要职能定位,针对本辖区税源管理实际,积极实施税收专业化战略,经过近两年来的创新与实践,税源管理专业化能力及纳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初步形了符合辖区税收征管实际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机制。
一、主要实践举措
(一)重新定位内设机构职责实施职责整合。一是本着扁平、精简、效能原则,将原办公室、人事教育科和监察室进行合并,成立行政后勤保障中心,强化了后勤服务和保障支持;二是将政策法规科、征收管理科、信息中心职责全部归并到新的征收管理科,赋予其数据信息支撑、业务指导、技术支持和“二级专业评估”职责,把征管科打造成为业务支持保障中心;三是整合收入核算科和办税大厅职责,强化税款征收核算及税源监控分析;四是把政策法规科、收入核算科的职责转变为税源管理,税源管理部门从2个增至4个,从机构上强化了税源管理机构配置;通过人力资源配置重心的调整,实现人力资源向“双核心”业务转移:一方面通过整合行政后勤和业务保障“两个中心”的岗位设置,减少人员配置,把精减出的人员充实到征管一线;另一方面按照专业化分工要求,通过合理设置征管服务岗位,增加人力配置,使改革后直接从事税收业务的人员增至48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从45%增至81.35%,行政管理的人员减至11人,从55%减至18.65%,极大地夯实了专业管理人本基础。
(二)突出专业分工,科学集约分解税源管理责任。通过实施专业化分工,结合辖区税源实际,立足集约专业要求,全面实施分类管理,按照行业兼重点、一般纳税人、个体工商户、区域经济规划等分类要求,科学合理的划分四个税源管理部门工作管理职责,将全县所有税源按电力、煤炭、水泥、砖砂、所得税、高能耗、个体及其他税源共八个方面进行分类,合理划归到管理部门,重新明确夜郎湖税务分局、税源管理科、政策法规科、收入核算科四个税源管理部门职责,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
(三)流程再造,完善优化岗责体系。通过流程再造,坚持以纳税人为中心,结合税务机关发起事项,开展定岗、定责、定能力需求、定作业标准、定工作流程、定绩效指标、定内控机制、定考核措施的“八定”制度体系建设,新岗责体系突出体现了:一是职责前移,将一般纳税人认定、企业自印发票审批、定额核定、所得税核定征收、纳税人注销等12项业务前移管理部门,将原信息中心负责的企业发行等业务前移到大厅,通过前移,简化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办税服务效率;二是流程不断优化,从业务描述、设立依据、资料要求、办理时限等方面重新制定优化了业务流程,使新流程涵盖了204个常涉税事项,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强化内控,把监督贯穿于两权运行全过程。构建内控机制,在204项征管业务和93项行政业中查找风险点,进行风险描述,确定防范重点,把内控措施贯穿到“两权”运行的全过程,强化流程控制和各环节监督制约,构建了职责清、责任实、控制紧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执法风险。
(五)建立一体化征管运行机制。通过建立一体化运行配套机制,一是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税收征管良性互动机制》,形成新的《税收征管一体化运行机制》,赋予机制新的内涵,形成了专业分工—信息采集—数据分析—风险评估—税务稽查—预警管理—责任追究—结果应用为一体的环环相扣的专业管理新机制,强化了对全局税收征管工作的统一部署、指导督促、考核评价,推动和促进税收征管工作深入开展。
(六)强化县局领导班子税源管理责任。制定实施了《领导班子挂管重点行业制度》,明晰了领导班子挂管行业的具体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备,班子成员直接参加税源管理,开展重点纳税评估,强化县局领导班子的税源管理责任,更进一步突出税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七)建设完善纳税服务机制。认真总结纳税服务工作成效,查找不足,在此基础上,明确重点解决好信息不对称、反应不及时、服务质量和效率低下等问题,县局通过建立《纳税服务需求快速响应机制》、搭建了《纳税服务QQ平台》,完善内部、服务对象、第三方考核评价机制,畅通了信息渠道,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促进服务质效不断提升。
(八)认真总结,深化拓展,持续改进。新机制运行一年来,有力强化了税源专业化管理能力,纳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11年初,县局在对新机制运行情况进行认真总的基础上,查找运行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积极谋划进一步深化拓展的措施,拟定了《普定县国家税务局深化税源专业化改革实施方案》,并于五月一日开始实施,本轮改革的重点及目标:一是强化办税服务能职,通过职能的进一步调整,把征管科(业务支持保障中心)的职能全部前移到办税服务厅,强化办税服务厅功能,基本实现所有涉税事宜均能在办税服务厅一次办结,努力打造办税服务厅超市;二是深化提高税源管理部门专业化管理能力,针对四个税源管理部门的不同特点,探索管事与管户相结合按事项、分环节、按不同工序进行专业化分工的税源管理机制,突出了内务综合管事、日常管户,集中评估的专业化分工,集中优势兵力强化纳税评估能职,不断提高税源管理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了现有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的;三是强化监督职能,按照全国税务工作会议,肖局长讲话中指出的“监察职能只能强化,不能削弱”的要求,将监察室从办公室(后勤保险障中心)独立出来,并拓展原有监察室职责范围,把所有监督考核职能全部划归到监察窒,强化了对“两权”运行过程监督和结果考核对,深化日常监督和内控管理,强化了对事前、事中的监督和防范,进一步深化了惩防体系建设;四是进一步修定岗责体系,按照调整后的职能,介定各部门工作职责,从17个方面优化办税流程,减少中间层级,突出体现纳税人涉税事宜在办税厅一次办结,缩短办税时间,提高办事效率;五对现行征管基础资料进行全面清理整合,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县级税务机关征管基础资料建设规范》,通过清理归并,规范征管资料收集内容,强化资料实用性、完整性,认真落实好“两个减负”,提高工作效率;六是深化《普定县国税税务局税收征管良性互动机制》建设,将其拓展为《普定县国家税务局税收征管一体化运行机制》,形成以信息化为依托,以行业风险管理为导向,以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为手段,以预警管理、内控机制为监督,以执法责任追究、绩效管理为保障的全局一体化税收征管运行机制;六是实施全员绩效管理。认真总结2009年在办税服务厅窗口,2010年在税收管理员系列推行绩效管理的成功做法,推行全员绩效管理,强化责任意识,通过严格的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推动和保障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二、几点体会思考
一是县级税务机关是税收工作的主战场,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各项税收政策的基础,其主要职能是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从目前县级国税机关机构设置和人力资配置现状来看,机关机构设置过多,占用了大量人力资源,消弱了税源管理力量,核心业务主体地位不突出,打造征管服务实体难以实现。因此,必须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上实施全面的改革。普定县局经过2010年和2011年的深化改革,一是压缩归并了机关职能,突出决策支持和后勤保障,强化监督职能;二是在机构和人员上向税源管理倾斜,按照专业管理需求,扩大税源管理机构,增加税源管理人员配置,从机构和人员上为税源管理专业化管理打下基础,税源管理部门结合人员和税源实际,探索符自身实际的专业化管理措施,全面推行专业化管理;三是把征管、税政、法规、信息中心、收入核的职能全部前移到办税服务大厅,减少中间环节,增强办税服务厅服务功能,努力打造办税服务厅超市,让纳税人所有涉税事宜均能在办税服务厅一次办结,机关基层一体化,税源管理专业化格局基本形成。
二是税源专业化管理,不能照搬他人的模式,必须针对本辖区税源管理实际和人力资源现状来决定,只有符合自身实际的专业化管理措施和办法,才能真正达到强化税源管理的目的,工作中要勤于探索,不断创新,持续改进,最终形成符合本辖区税源管理实际的专业化管理机制,切实增强税源专业化管理能力,实现征管质效的不断提升。
三是实施科学的行业分类管理,在辖区税源集约化基础上,以行业和重点分类为主,兼顾一般纳税人、个体工商户、区域经济等不同情况来分类,普定县局就是在认真分析辖区内税源分布和税源结构情况的基础上,将全县所有税源按电力、煤炭、水泥、砖砂、所得税、高能耗、个体及其他税源共八个方面进行分类,合理划归到专业管理部门,明晰税源管理部门职责,实施专业化管理。分类管理有利于对同行业的主要涉税原材料消耗、收入变动情况、税收收入弹性系数、税负率、利润率、征管措施等风险指标进行分析比对,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有针对性采取风险应对措施,同时也有利于税源管理部门把握行业风险特征,有针对性的采集、排序、识别风险信息,强化税收风险管理,推动税源管理工作从过去的日常经验管理向以风险为导向的专业管理转变。
四是实施管事与管户相结,按事项设岗,分工序、分环节实施专业管理,有利于发挥现有人力资源是最大效用,有利于强化精细化管理,普定县局将涉税管理事项分为综合业务、日常管户、日常评估、专业评估等不同事项和环节,在管事制方面,设立办公室综合管理岗位,有利于管理人员坚守工作岗位,能全面及时为上门办税的纳税人提供管理服务;设立纳税评估岗位,可以集中管理部门主要力量,实施纳税评估工作,加强评估环节工作力度,突出管理的重点;在管户方面,实行管户到人,有利于落实管理员日常管户责任,强化户籍管理。实施管户与管事相结合,还能够有效解决管理人员统管一切,把大量精力耗费在繁杂的事务中,出不了门,下户少,管理不到位,纳税评估面低,评估质量差等问题,专业管理能将管理人员从平时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强化纳税评估工作。
五是税源专业化管理探索和改革,要把握人力资源向征管向服务倾斜的原则,充分考虑现有人力资源现壮,树立人人都是人才的理念,充分了解每一个人的特点和优势,因事设岗,因岗配人,合理配置现有人力资源,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集中优势兵力,强化税源管理和纳税服务工作。
六是建立税收征管一体化运行机制,形成以信息为依托、以风险为导向、以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为手段,以预警管理和执法责任为监督,以考核评价和绩效管理为保障的一体化税源管新模式,有利于强化对辖区内税收征管工作的统一部署、指导、督促、检查、考核和责任追究,普定县局现行《税收征管一体化运行机制》,是原《征管良性互动机制》的拓展和深化,按月运行《税收征管一体化运行机制》,有利于深化信息数据的采集和运用,强化信息管税,发挥现有信息数据的最大效用;有利于及时发现异常,识别风险,强化风险导向;有利于集思广益,强化对征管措施的督促和指导,拓展纳税评估思路,提高纳税评估质量;有利于形成稽查与管理之间相互制约机制,管理为稽查提供稽查方向和重点,增强稽查针对性,稽查对管理提出稽查建议,有利于税收管理措施不断强化,同时,为执法责任“双向”认定提供依据;有利于形成全局各工作部门的良性互动,确保全局征管工作分工合作,协调运转。
七是税源专业化管理,要强化征管基础资料建设工作,按照税源专业管理需求,清理归并现有征管资料,从科学、法定和实用出发,兼顾落实“两个减负”,探索建立《征管基础资料建设规范》,形成符合税收征管实际需要的征管基础资料收集管理办法,简化事项,整合内容,规范行为,提高效率,发挥征管基础资料的使用效率。八是税源管理专业化,要把改进纳税服务工作放在以税收征管同等重要的位置去进行探索和深化,重点要解决好信息不对称,反应不及时,服务能力低下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搭建信息互通平台,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普定县局在原有服务措施基础上,不断探索纳税服务新举措,通过建立《QQ服务平台》,畅通信息交流通道,及时收集到纳税人需求,主动向纳税人提供服务;通建立《普定县国家税务局纳税服务快速响应机制》,进一步明晰各部门工作职责,规范流程,把首问责任等机制贯穿到响应机制中,提高税务机关快速收集需求信息,快速处置纳税需求的能力;通过建立纳税服务考核评价体系,推动服务措施落到实处,促进服务质效不断提升。
九是建立科学全面的考核评价机制,普定县局2009年以来分别在办税服务厅、税收管理员系列推行绩效管理,有力促进了工作的开展,今年在认真总结运行成效基础上,准备推行全员绩效管理。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有利于客观公正评价工作质效,真正体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形成科学实用的能力价值评价和实现机制,充分调动全体人员投身税源专业化改革工作的积极性,推动专业化战略全面实施。
第二篇:济宁高新区国税局关于国税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税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税务局
近年来,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国税机关在征管体制、机制、方式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突破。在经历征、管、查三分离后,随着以科学化、专业化、信息化和精细化为特征的新一轮税收征管改革的推进,传统的税收管理员属地管户等税源管理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征管工作发展的新要求,如何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作为现代税收管理的方向之一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成为当前国税系统面临的重大课题。济宁高新区国税局通过积极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路,为实现税收征管现代化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新架构。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济宁高新区国税局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信息管税为主线,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信息数据为基础,以预警评估系统为依托,以管理对象专业化、管理协作专业化、管理团队专业化和管理方法专业化为重点,紧密结合征管现状,优化征管格局,盘活征管资源,建立健全分级分类专业管理机制,科学建立征管架构,界定岗责体系,理顺征管流程,建立起因事设岗、分岗管事、一体协作、纵横联动、权责共担的 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有效防范执法风险,着力提升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科学分类,在税源管理对象上实行管理对象专业化 按照税源规模,将全部税源划分为重点税源、中小税源和个体税源三类;按照行业、税种类别,将中小税源划分为纯所得税、工业、商业三类纳税人,形成“规模+特殊税源+地域”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对象专业化。
一是加强重点税源企业管理。对重点税源企业建立机构集中管理,有机整合纳税咨询和辅导、纳税申报与税款征收等纳税服务与执法功能,实施专人管理,及时进行分析预测,实现专业性、个性化、差异化管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掌握企业基本信息,强化物流信息和资金流信息的监控分析,综合评价企业经营能力和纳税能力,及时准确预测税收收入,防范关联企业税收转移,保障主体税源稳步增长。
二是专业控管中小税源户。建立中小税源户管理手册,统一标准,规范流程。实地调研新办企业,在税务登记、发票审批、一般纳税人认定等环节从严把关,避免产生漏征漏管;围绕物耗、能耗、产销率等主要涉税经济指标,测定行业基准税负和指标体系,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业税收管理办法;通过对纳税人同期申报数据的比较,结合历年来稽查、评估案例的分析,形成税收管理指南,提高风险的准确性预警的准确性;对有风险和异常情 况多的企业,实行集体纳税评估和实地核查制度,运用税收情况分析,实行重点监控;建立行业评估数据模型,做好中小税源企业的专业化评估;建立监控指标体系,逐步形成行业税收管理指南,改变中小税源分户到人的管理办法,突出强化行业税收管理,查找中小企业税收管理的特点,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三是逐步规范零散税源管理。积极推进个体税收社会化管理,重视发挥国税、地税联办作用,充分利用街道、居委会等社会力量委托代征,明确委托代征的范围、权限及违约责任等内容,建立较为完善的个体护税协税网络及社会化服务机制,有效推动个体税收等零散税源管理。在管理重点上突出抓好个体大户和临界起征点业户的管理,在管理手段上实行以票控税和计算机定税。按照地段、规模、行业对零散税源进行分类管理,对税负明显偏低的纳税户,进行重点检查,进一步核定其营业额;对未达起征点的纳税户采取上门查看的方式,要求其对全年的经营情况进行一次性申报;对经营正常但未办营业执照的临时户,按经营条件相同或相似的正常户核定其营业额,责令其申报纳税;对经营季节性较强的临时户,实行一次性征收。
四是深入加强国际税收管理。强化对关联股权转让的反避税调查、间接股权转让的积极应对,切实提高跨国关联交易风险应对水平;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对长期亏损或跳跃性盈利又不断扩大投资规模等违反营业常规的企业、实行关联交易有较大避税嫌 疑的企业,加强情报交换,做好信息比对和功能风险分析;加强审计与国际税收各环节的联动,积极开展行业审计;积极推行反避税项目小组制,认真落实选案分析会、案情调查分析会和结案论证会制度。
(二)整合资源,在税源管理主体上实行管理团队专业化 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科学设定组织架构,优化人力配臵、明确职责分工,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管理团队专业化。
1、构建征管架构,建立专业化税源管理体系
按照“规模+特殊税源+地域”管理模式,在全局设臵重点税源管理科、特殊税源管理科、工业企业税源管理科(除重点税源企业之外的工业企业一般纳税人税源管理工作)、商业企业税源管理科(除重点税源企业之外的商业企业一般纳税人税源管理工作)、零散税源管理科(小规模企业、个体税源的监控管理工作),分别对重点税源、纯所得税、工业、商业纳税人等进行分类管理。通过管理对象、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实现税源管理专业化。
2、调整科室职能,建立专业化组织管理体系
按照专业化管理的内在需求,以征管流程为导向,合理调整科室职能,重新界定税源管理科和纳税服务科等科室职能。将税源管理科原有的申报审核、实地核查、催报催缴等其他事物性工 作,调整至办税服务厅,税源管理科仅限于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款核定、注销检查、汇算清缴等职能。税源管理部门打破征管机构按区域“包户到人、各事统管”的方式,按照前后台相互衔接、上下业务相互对应的原则进行科学分类,调整岗责体系,合理设定岗位职责,实行按事分岗管理。
3、优化人力配置,建立专业化税源管理队伍
根据管理对象,合理调整人员配备,根据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将具有中高级专业等级、“三师”资格的人员以及高层级复合型人才等充实到数据分析、纳税评估、重点税源管理、行业管理以及反避税等专业化管理程度高的岗位,逐步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税源专业化人才队伍。坚持以能定级、按能配岗、岗能匹配的原则,既发挥了高素质复合型管理评估人才的核心作用,又发挥了一些年龄犏大、业务能力一般的同志做好基础性工作的作用,使人才适应工作需求,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臵,激发了新的活力。
(三)信息管税,在税源管理方法上实现管理方法专业化 立足以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切实提高信息管税水平,在税源管理方法上实现管理方法专业化。
1、深化两个系统应用,增值利用指标参数
一是注重调查落实质量。在落实预警信息时,强化生产要素分析方法应用,注重综合运用其他分析方法,多方位、多角度开 展纳税评估。重点关注具有行业、区域特征指标的异常变动,实施重点评估、专项反馈。
二是依托两个系统建立评估管理模板体系。在调查评估中,建立起分行业、分税种的行业管理模型或模板,依托“两个系统”提供的评估模板、方法、参数,通过对典型行业和重点企业进行解剖式调查分析,找准行业经营规律,制定针对性较强的评估办法和税源管理办法,逐步建立起覆盖部分行业和税种的管理模板体系,增强税源管理的针对性。
2、加强数据综合分析,提高税源管理水平
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分类型、分税种、分行业有重点地进行分析,将工作重心落到征管的难点和热点上,对一般纳税人零低申报预警、滞留票管理、小规模企业纳税额偏低预警等问题开展专题分析,形成数据分析报告。结合数据分析报告,出台包括小规模纳税人、一般纳税人、所得税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管理意见。
3、结合税源分类情况,积极开展风险应对
一是实行分类应对。对重点税源和特殊税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掌握企业基本信息,强化物流信息和资金流信息的监控分析,积极防范关联企业税收转移,综合评价企业经营能力和纳税能力,及时准确预测税收收入,实施个性化管理与服务;对中小企业和一般风险点,从分析不同行业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涉税信息及其变动规律入手,分行业、产品确定监控方法,建立监控指标体系,据此采集纳税人相关信息并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模型,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综合评定;对个体税源和层次较低的风险点,依托政府各部门及社会管理资源,不断提高个体及零散税收社会化征管的专业化、精细化、信息化、规范化水平,在管理重点上突出抓好个体大户和临界起征点业户的管理,在管理手段上依托社会力量实行以票控税和计算机定税。
二是实行集体审议制度。在评估事项的处理上分层集体审理定案,对重点风险评估事项由税源监控管理中心审理定案,对稽查局立案的重点风险评估事项由区局重大案件审理委员会审理定案,对上述情况以外的涉税评估事项由税源管理科集体审理小组定案。对预警评估系统已完成评估的纳税人,按照下管一级的原则,按一定比例开展分层次、分类别复审复查,不断提高税源管理质量。
三是实行随机派工制度。由专门部门随机分配风险应对和调查事项,同时实行部门间分离制,即案头分析、风险应对由不同科室人员承担,实现税收管理权利的分散制衡;实行“管户制”向“管事制”的转变,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为各团队明确工作目标、科学分配任务、保障高效执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协调衔接,在税源管理运行上实现管理协作专业化
按照“横向互动、纵向联动、内外协作、高效顺畅、立体运行”的指导思想,在职能科室和税源管理科室之间进行明确分工,系统内外协调配合,实现管理协作专业化。
一是协同共动,权责共担。一方面建立上下联动机制。按照指导意见,明确具体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规范上下沟通渠道和工作要求,形成上下联动、链条紧密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健全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横向互动机制,形成以分析引导评估、以评估促进稽查、以稽查促进管理的良性互动机制。再一方面,建立外部门信息协作机制。加强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与协调,完善涉税信息交换机制,明确第三方信息采集的种类、内容、标准、方式和工作职责,做好第三方信息的采集、传递和加工、分析、利用,不断提高掌握税基、控管税源的能力。
二是优化流程,简化手续。一方面,逐项梳理行政审批的流程,本着维护纳税人权益和注重监管实效的原则,推动事前审批向事前备案、过程监控转化,推动审批由多部门流程审批向办税服务厅窗口审批转化,精简不必要的调查、签字,对不需要实地审核的审批事项,由办税服务厅即时办理,对不需要实地审核但必须由法规岗位终审的审批事项,由办税服务厅直接交由法规岗位办理,压缩审批环节和周期。另一方面,简化审批、备案受理资料,除了该事项的专用表格和按规定必须存档的资料外,凡是 计算机可以检索的信息,各部门不得再要求纳税人重复报送资料。再一方面,归并审批、备案事项,将审批、备案事项按新办、存续、注销等不同环节提示纳税人尽量合并办理;清理审批流程中的非行政审批事项。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取得的成效
一是税源管理更精细。税源多元化管理实施以来,重点税源企业主体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拉动了整体税源的增长;中小型企业发展实现了新的突破,非居民税收势头更加迅猛,个体零散税收综合治税力度加大。
二是纳税遵从度更高。“逐步趋严”的人性化纳税遵从风险管理机制,帮助纳税人及时纠错,降低涉税风险。纳税遵从总体状况、税收征收成本等重要指标进一步改善,税源管理专业化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
三是依法治税能力更强。新模式改变了以往税收管理员一人统揽税源管理职能的情况,根据税源管理流程设臵岗位,体现分工精细化、专业化。目前风险管理专业团队的建立,风险应对措施的出台,综合运用税收分析、风险提醒、纳税评估及税务稽查等应对措施,大力加强了税收风险管理,有效净化了税收征管环境。
四是纳税服务更优质。按照“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要求,办税服务厅在推行“一窗通办”服务模式的基础 上,加大网上申报、认证、抄报税力度,积极推行网上审核审批、自助办税、网络发票管理和自助表格打印系统的应用力度,降低了办税成本。
五是人才队伍更完备。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立起了与深化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要求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三、深化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路径与思考
在肯定高新区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成绩的同时,当前税源专业化管理基础尚不稳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思想认识层面看:工作理念已经转变,但实践转化尚不牢固。表现在对专业化管理的内涵学习不够、思考不深、把握不透,思想转化和工作要求的转化还不到位。最核心的问题是对“管户”向“管事”转变的认识不够深,还习惯于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二是从组织领导层面看:组织架构初步搭建,但配套体系尚不严密。目前已形成纳税服务、纳税评估、日常管理、税务稽查四大组织序列,初步建立了专业化管理的组织架构和运转体系。但与专业化管理相配套的管理制度、业务规程、工作流程、绩效考评体系等还没有实现全面建立与对接。尤其是纳税服务方面,纳税人依申请事项没有全部集中到办税服务厅。三是从机制运行层面看:信息平台已经建立,但运行机制尚不完善。以信息管税为依托的专业化联动机制已经建立,但是上下联动、横向互动、内外协作的运行机制还不完善。通过以上分析,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在深度、广度上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进一步深化征管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即:以促进税法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纳税评估为重点,以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完善制度、机制为保障,努力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新体系。我们要准确理解这一总体思路,在深化税收专业化管理中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明确“促进税法遵从”的改革取向。促进税法遵从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方向就是“小政府、大社会”,即:明确政府职能定位,把不属于政府的职能分离出去,充分发挥社会本身的自主功能。因为政府规模越小,就意味着维持公平秩序的成本越小。作为政府的一个执法部门,国税部门也不是“全能部门”、“无限公司”,而是“有限公司”,必须要利用社会力量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税法遵从,就是强调发挥社会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修复机能,税务机关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按照行政授权范围办事,杜绝统揽包揽、没事找事。对税务机关来讲,只有促进纳税遵从,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征税成本、提高征管效率。
(二)树立“风险管理”的理念导向。税收风险管理是税务机关运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合理配臵管理资源,通过风险分析识别、应对处理、过程监控、绩效评估等措施,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的过程和方法。税收风险管理是我国新一轮征管改革的导向和重要特征之一。税务机关不可能把征管资源平均用于每个纳税人,只能把有限的征管资源优先用于风险高的纳税人和领域,对不同风险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措施。从资源配臵角度考虑,税收风险管理的重点实际上是年营业额较多的纳税人和亏损多、高风险的企业。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还责于纳税人”,一方面引导纳税人自主申报纳税,一方面推进集约型、打击型稽查,把纳税人纳税信誉与社会诚信体系结合起来,把国税干部从琐碎事务中解放出来。
(三)突出“纳税评估”的核心位臵。要将风险管理的理念、流程贯彻到税源专业化管理中,重点做好纳税评估工作。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纳税申报情况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核评价,并作出相应处理的税收管理行为。影响纳税评估效果的关键因素是纳税人涉税信息的充足性和真实性。目前,我们在信息来源上存在三个方面的限制:一是税务机关信息采集范围偏小;二是信息在系统内部各个环节之间和系统外部各个部门之间交换不足;三是纳税人提供信息的真实性较差。这些问题使税务部门开展纳税评估工作都面临着很多困难。但是必须认识到,纳税评 估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和纽带,它对内通过分析识别风险,安排应对措施,防范税收执法风险;对外通过疑点告知、约谈核查,帮助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应对纳税遵从风险。因此,条件成熟时要搞纳税评估,条件不成熟时创造条件也要搞。
(四)搭建“扁平化”的组织架构。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即上下级之间的纵向层次要尽可能少,以加大横向管理宽度,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质量和主动性。运用到税务部门机构设臵中,要求尽可能减少管理层次与执法主体的数量,将有限的人力资源用于专业化管理和征管一线,提高业务指导和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及工作效率。我们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组织架构应力求实现“机构扁平化、机关实体化、基层专业化”的“三化”目标,努力实现机关职能由以行政管理为主向以业务监控为主转变,工作方法由以指挥部署、调度监督为主向以直接参与、协同管理为主转变。
(五)对征管模式演变的法治思考。我国税务机关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征、管、查三分离的征管改革,1997年确立了“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30字征管模式。2004年,总局为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在征管模式中增加了“强化管理”的内容,制定并实行了税收管理员制度,形成了34字征管模式。2009年,肖捷局长在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的要求。这其中,调整或是取消税收管理员制度成为当前征管方 式变革的焦点和难点。税收管理员制度,是国家为了加强税源管理,建立的税务管理人员亲自接触纳税人、了解掌握辖区内纳税人税源及其变动情况,克服税务人员对纳税人税源情况了解不足、掌握不实、疏于管理等问题的一项制度。从法治角度看,其核心是研究如何管理纳税人,即“管人”,显著特征是税收管理员与纳税人之间发生直接联系,并因此承担法律责任,导致税收管理员与税务机关的责任风险急剧加大。现阶段,我们在征管改革过程中彻底打破税收管理员制度、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其核心是“管事”,显著特征是税收管理员与纳税人之间不再发生直接联系,从而也就切断了“法”的责任风险的源头。先进的征管模式应当是纳税人自主申报纳税,税务机关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实施“收、查”相分离的模式,日常管理将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征管模式的总体发展趋势。
第三篇: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应对新的经济税源态势、提高征管质效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近年来,临沂市国税局按照省局有关部署,以搭建专业化的征管框架为依托,着眼本地税源结构和征管现状,以“完善税收岗责体系,优化征管资源配置,构建专业管理团队”为重点,积极探索和推进具有本地特色的税源专业化管理。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税源分级管理机制。在税源基础事务属地管理的前提下,探索明确层级管理定位,强化专业团队评估,取得一定成效。
1、确立分级监控对象。将全市税源划分为“市局、区县局、基层分局”三级税源监控对象。市局层面成立预警评估工作办公室,对全市纳税评估工作统筹管理,具体负责预警评估工作的专项考核和复审复核,全市行业税源、重点税源管理情况的集中分析。其他业务科室立足自身职能,开展征管数据分析,确定疑点企业清单,经评估办统筹后下发。区县局层面由税源管理二科统筹承接上级局下发的各类纳税评估任务,对下部署分配任务并负责指导和管理,同时直接实施对重点税源企业和高风险纳税人的评估。基层分局层面具体承担上级发布疑点企业的评估,并根据自身需要开展日常评估工作。
2、组建专业评估团队。成立市、县两级税源监控评估团队,推动市、县两级税源管理职能实体化。制订完善税源监控管理的相关制度办法,明确税源评估监控横向联动制度、工作例会制度、信息发布制度、风险应对反馈制度。市级机关负责全市税源监控、税收分析、遵从风险管理,市局整合各业务部门相关预警指标,完善税源监控指标体系,开发税源监控平台,由税源评估监控团队在充分采集数据的基础上,定期开展税源评估监控,对异常情况统一下达税源风险应对任务,监督考核任务完成情况。
3、健全完善岗责体系。一是优化税源管理岗位设置,重新设立企业基础管理岗、个体基础管理岗、调查核实岗、评估管理岗和评估实施岗。其中,企业(个体)基础管理岗为基础性工作岗位,调查核实岗、评估实施岗为专业工作岗位,评估管理岗为管理性岗位,同时规定企业(个体)基础管理岗与调查核实岗不得兼岗,评估管理岗与评估实施岗不得兼岗。二是细化明确岗位职责,其中企业(个体)基础管理岗全面承担管户责任,主要负责户籍管理、日常巡查和信息采集;调查核实岗主要承担重点执法事项和评估取证查证工作,负责资格认定、优惠政策兑现核实、出口退税核实、增值税专用发票增量增额等专项调查;评估管理岗主要负责评估事项的管理工作;评估实施岗负责具体评估工作的实施。三是健全岗责体系。重新梳理和归集具体业务事项436个(其中基层286个),并对市局、区县局和基层分局三级岗责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征、管、查、评和法律救济五大类业务序列之间的衔接关系,细化岗位操作标准、时限要求、应用模块、流转方向及相关手续,搭建新的岗责体系,并配有业务流程图129个、涉税文书339个,形成职能岗责的全覆盖。
(二)建立税源分类管理机制
以“规模+行业”为基础,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建立“重点税源精细化,中小税源标准化、个体税源简约化”的税源分类管理机制。
1、科学划分税源。根据纳税人规模,将纳税人分为大企业、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特殊类企业等类别。根据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行业分布、可以将纳税人细分为若干行业,进行专业化管理。遵循“管大、控中、规范小”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探索和把握管理规律,增强管理的实效性。一是大企业管理,侧重事前风险防范,促进自愿遵从。实施税务风险管理引导,帮助其在战略管理层建立健全税收风险内控机制。二是中小企业管理,实行按户管理与按行业类别管理相结合的办法,积极探索行业管理办法,加大小规模企业核定征收和督导力度,降低小规模企业零负低税额申报率。三是个体工商户管理,做好信息采集、典型调查、定额测算工作,实现税负核定公平、公开、公正,对零散税收,推行委托代征,实现社会化管理。四是特殊类型企业的监管,研究总分机构、网上交易、关联交易、恶意税收筹划等特定纳税人群体的风险发生规律,推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五是加强所得税管理,按照企业所得税分类分层管理办法,以分类管理突出重点、分行业管理突出规律、分项管理化解风险、分层次管理提高效能为目的,根据纳税人不同类别实施相应管理,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2、合理调整征管查职责。一是做实纳税服务。在税源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按基础性管理和专业化管理要求进行职能调整,合理界定好征收服务、税源管理、税务稽查职责。将申报征收、发票管理、税种日常管理、定额管理、欠税管理、档案管理以及其他日常管理,划为依申请的日常管理和依职权的日常管理,两类管理事项前移到办税服务厅。二是做专税源管理,以市局纳税评估办公室和县区局的税源管理二科为主体,深化以纳税评估为主的税源监控和风险应对工作。三是做强税务稽查。科学界定税务稽查与纳税评估的职责,规范评估案源移送和稽查结果反馈制度,建立评估与稽查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建立以税源管理为核心的征管资源配置机制
目前,基层管理力量偏弱,事务性工作繁杂,是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瓶颈之一。为此,临沂市局提出围绕税源抓管理、以税源管理为核心配置征管资源的解决思路,采取 “职能下移或征管力量下沉”的方式,解决机关与基层的力量配置上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一是对征管力量进行重新布局,通过将机关人员下沉到基层分局,充实一线税源管理力量,实现机关“瘦身”。二是通过建立工作机制的办法,将机关职能转向税源管理,实行区县局与基层分局在税源管理上的一体化分工,做到工作重心下移。如,区县局业务科室直接参与税收分析,并将部分评估职能上收到机关科室,基层分局只负责常规性的调查核实、催报催缴等工作,使区县局与基层分局在同一层面上开展税源管理。三是着力减轻基层额外负担,使基层能够将主要精力集中到税源管理上。要求除确需基层实地调查采集的数据外,不得向基层索
要系统内已有数据信息,并尽可能地简并基层报送的各类资料,减轻基层负担,减少对基层工作的干扰。
二、对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构建专业化组织,应以县区局下设的一线管理机构为重点。应逐步考虑将按区域设置的派出机构调整为主要按纳税人规模和行业设置、少量按税源管理功能设置的“专业化”直属机构。但从操作层面看,仍将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工作面广量大。既涉及观念更新、职能重置、流程再造、人力物力资源整合等诸多内部事项,又要争取所在区域各级财政主体、各类纳税主体的理解和支持,还要做好纳税服务网点和委托代征等配套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敏感性。二是实施要求较高。必须兼顾税源管理与纳税服务的不同要求,兼顾同向、同步提升征纳双方办税效能,兼顾发挥管事、管户制的优势,同时还不能因机构整合使纳税人办税不便、增加办税费用,或是形成管理漏洞和服务盲区。
(二)推行专业化应以税源科学分类为基础,并注重税源分类的科学性和适应性。从目前的税源管理实践看,按规模和行业对税源分类,适合于将基层现有的、区域化的派出机构转型为专业化的直属机构。因为按规模或行业对纳税人进行分类和归集,并以此为基础分别构建专业化的一线税源管理机构,不仅能够体现专业化理念和实践要求,而且能够保持机构功能和职责体系的相对完整,可以支持“一个头对外”执行任务。以税源管理主流程节点,或税收风险管理流程主环节等为依据对税源进行分类,并据以改造既有的、区域化的派出机构,似有一定局限性,主要是有可能造成机构功能零碎和职责界定不清。即使构成了专业化作业模式,也可能难以保证理想的效能,更重要的是可能难以避免“多头”直接面对同一纳税人处理涉税业务的问题。
(三)注重加快税收管理职能调整。应结合实际工作,认真梳理各类基础管理事项,尽量减少前置的无差别的形式要件审核要求,把确有必要的事前调查、核查、审批等控管措施转化为事后的风险控管事项,有选择地开展风险防控,把一些基础管理事项从管理员的基础管理职能中剥离出来。
(四)注意强化部门及各环节间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实施专业化管理,前提是分工、分责,核心是合作、协作。因此,税源专业化管理,对科室部门间、管理层级间及工作流程各环节的协作配合要求非常高,这就要求无论是“纵”还是“横”,都必须围绕核心目标,牢固树立并强化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找准、摆正部门和个人的工作定位,互相配合、互相协作,有效整合各环节、各层级的力量,形成专业化分工下的工作合力。
(五)稳步扎实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会对现有机构人事造成冲击,而且工作的统筹度高、对体系化的要求高,不仅需要转变思维方式,突破管理思维定势,而且各层级、各环节之间需要更长的时间,相互磨合,相互适应,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做好长期坚持的思想和准备,并本着“先难后易”的原则,结合实际,稳步推进,不能犯急躁情绪,更不能期望“毕其功于一役”。鉴于此,临沂市局目前采用了相
对稳妥的方法,即将专业化划分为“机构专业化、岗位专业化、人员专业化”三个层次,并在推行初期,要求各县区局结合实际,确定专业化实施的目标。条件不具备的县区局,可先通过实施人员专业化、岗位专业化,在条件成熟时再最终达成机构专业化的目标。
第四篇: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科学划分管理对象,优化配置管理资源,准确把握管理规律,施以专业方法进行税源管理的一种新的征管模式。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管好税源、管好税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笔者拟结合我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开展情况,就如何进一步加强专业化管理工作谈几点认识。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基本情况
(一)对以往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
1.原有征管模式有碍于税收征管和优化纳税服务。农村税务分局主要负责辖区内所有纳税人的登记、发票等日常管理工作,而全县纳税人的征收、认证和报税等工作则集中在办税服务大厅完成,造成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宜“多头跑、多次找”和税务机关重复找纳税人的现象,增加了纳税人负担。
2.信息数据的应用水平较低。对综合征管信息系统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应用的分析程度不高,对企业的资金流、货物流、发票流分析不够,不能及时掌握税源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向,信息化技术手段对管理的支撑作用不明显。
3.税源监控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征管资源配置不合理,征管力量分配不均,税源管理科及城关分局的人员配置与工作量的矛盾尤为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征管质量的提高。
4.税源管理停留在浅层次。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税收管理员难以同时全面掌握了解多个行业、多个企业的动态情况和税收政策,谈不上对税源的分析,管户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或发挥。税收管理员疲于应付税收法律宣传、调查核实各类信息和催报催缴等繁杂的日常工作,更谈不上管深、管细、管透。
5.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状况制约税源管理水平。管理人员年龄普遍偏大,能力素质参差不齐,信息管税水平不均衡,复合型人才不多,制约了税源管理质量。
(二)因地制宜,科学划分管理对象,合理配置管理资源
结合我县税源分布情况、经营特点及当前税源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创新税收管理和服务理念,我们重新划分了税源管理部门的管辖范围。
1.税源管理科:负责全县范围内除涉农企业(农业、林业、畜牧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含供销社)、非增值税纳税人以外企业的税收管理和服务工作。
2.税务分局:负责所辖涉农企业(同上)、非增值税纳税人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税收管理和服务工作。
(三)打破常规管理方式,施以专业化方法
按工作事项将税源管理分为专业化日常税收管理、专业化纳税评估、专业化纳税服务三大类,把税收管理员从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分工负责,专门从事某项或某类工作。
1.专业化日常税收管理。以各税源管理部门为单位,针对自身的税源结构特征和人力资源现状,整合税收管理力量,实施内部制衡,确保行业管理力量的有效匹配。推进税源管理方式从单兵作战向团队专业管理转变,发挥团队作战优势,集中力量从事行业专业化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税收管理风险。将辖区内各行业划分为重点税源(煤及煤化工、磷及磷化工行业)和一般税源(水泥、电力、烟草、房地产等行业)两大块实施团队管理,科学合理设岗,负责所辖纳税户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管理、税款缓缴的调查核实、日常检查、处理一般性违规违章行为及信息采集、分析、处理等工作。
2.专业化纳税评估。调整补充专业化纳税评估力量,集中精力专门从事重点税源行业的纳税评估。以纳税评估和行业管理为抓手,形成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互动机制,强化税政、征管部门在纳税评估中的作用。通过纳税评估将纳税人可能存在的非主观性偷逃税款的错误和问题及时处理在萌芽状态,为纳税人提供自我纠错机会,达到防范税收风险,提高税法遵从度,寓管理于服务、寓服务于管理,评估一个行业、整改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的目的。
3.专业化纳税服务。将纳税人个性化与共性化需求进行分类。搭建纳税服务QQ群、互联网税收咨询服务工作平台,建立税收管理员与管理对象之间“点对点”的税收政策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班子成员对重点行业挂、帮活动等。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纳税人关注重点的差异,为纳税人“量身定做”不同的服务方案,强化个性化管理服务。
(四)建立健全税源专业化管理内控保障机制,确保税源专业化管理办法顺利实施
1.建立行业税收信息采集机制,强化信息管税。充分运用电子申报软件(通采)采集纳税人基本信息和第三方信息,加强信息平台再造,让丰富的信息成为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支撑。
2.完善行业纳税人需求收集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围绕“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主线,从“尊重纳税人、支持纳税人”角度,完善并大力推行支持和鼓励地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制度,实实在在做好纳税服务工作。
3.建立完善风险分析评估机制,最大限度降低税收风险。积极建立并完善风险分析评估机制和行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通过税收预警分析,及时提醒纳税人依法纳税,避免各类涉税风险。按照“高风险、高防范、高标准”的原则,对税源实行分类管理,对存在不同风险的纳税人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增强管理的针对性。
4.规范管理员岗责体系,实行绩效考核。税收管理方面,明晰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工作时限等;税收检查方面,按照统一的行业指南,明确检查项目、提示检查方法、统一处理标准、考核工作时限,一一对应各项指标进行严格考核,规范税源行业专业化管理。
(五)建立专业化管理外部信息共享机制,强化信息管税与综合治税
1.与政府有关部门搭建电子信息管税平台。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通过矿产品综合管理系统(远程电子监控系统)加强煤炭行业及其它矿产品行业的源头控管,强化对重点行业的信息监控管理。
2.建立国、地税联合征管工作机制。针对建安行业税收流失现状,密切部门合作,充分利用地税部门相对优势,对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单位和个人购进建筑耗材不按规定取得增值税发票的,由地税局将采集的信息反馈国税局审核,强化以票控税,堵塞税收漏洞。
二、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取得的成效
一是切实解决了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宜在农村分局与县城办税大厅“两头跑”的问题。由于科学划分了管理对象和管辖范围,将全县除涉农企业、非增值税纳税人以外的企业的税收管理和征收工作划归税源管理科和办税服务大厅负责,让纳税人就近办理税收事宜,而将涉农企业、非增值税纳税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税收管理划归税务分局属地管理,使得人力资源的利用更趋合理,实现了管理机构的专业化,为实施专业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突出了税源行业分类管理工作重点。税源管理部门的管理力量得到整合,相对平衡了基层税务分局与税源管理科的工作量和业务量,过去城区分局只管个体不管企业的问题得到了解决,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是增强了核心业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了过去税收管理员面对多个行业纳税人“眉毛胡子一把抓”,无法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问题。
四是强化了税源管理,堵塞了征管漏洞。通过对难以控管的税源行业实施信息化管理和强化纳税评估,信息共享度增强,行业管理得到了规范,最大限度减少了税收流失。开展专业化管理工作一年来,通过纳税评估,增加税收400余万元,税收总量同比增收4579万元,增长39.44%。
三、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是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应因地制宜,要有侧重点和选择性。应结合本地税源数量、纳税人规模、行业特点而定,不能搞一刀切。如不顾实际,对所有行业的纳税人(包括个体工商户)全面铺开,不仅工作量大,还可能顾此失彼,劳而无功。
二是税源管理与信息技术要协同并进。信息技术是税源管理的重要手段,税源管理也应与技术发展相协调,两者应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要根据税源管理工作的变化不断完善信息系统功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税源管理业务整合和优化,实现管理和技术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三是应加大第三方数据收集交换力度。税源专业化管理以数据分析为龙头,而数据分析成效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能否获取足够的第三方信息。获取第三方信息乃至建立经济财源信息平台需靠地方政府推动,实现税务机关与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数据交换,目前各单位、部门之间协作机制层次不够,特别是在数据质量和及时性方面,需要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是要解决管理与人才之间的矛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税源管理专业团队,是做好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不可回避的课题。当前各基层局的专业化管理人才较为短缺,为此,一方面要加大对税收管理员的培训和培养,将培训与评价使用紧密结合,大力推进干部分类管理,完善对执法人员的等级管理,切实调动干部积极性;另一方面要适当上收部分重要、复杂的涉税事项,切实解决机构设置、人才分布与专业化管理业务需求之间的矛盾。
五是实施专业化管理要与减轻基层负担相结合。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对征税对象、纳税主体进行的系统化、层次化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分工更加精细严密,如处理不好管理工作与基层负担之间的关系,有可能会加重纳税人或税收
第五篇:税源专业化管理思考与探索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思考和探索
税源是税收的源泉,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的基础和核心,是反映税收征管水平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经济结构、税源结构的变化,结合宁夏税源管理的实践,探索研究加强税源专业化管理,全面提高税源管理能力的路径,以期实现税源管理新跨越,促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促进纳税人遵从度的提高。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税收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内涵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税收专业管理人员的专业分工与纳税人的专业分类相统一的一种税源管理模式,它是按照信息管税的思路,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对税源实施科学分类,精细管理,合理调整征管机构职责,整合优化各部门管理资源,建立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内外协作、综合管理的专业化机制的立体化税源管理体系,在统一协调、分类管理、整体协作、监督制约的原则下,形成税源管理合力,以实现提高税源管理质量和促进纳税遵从的目标。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经济结构、税源结构变化的新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大背景下,宁夏的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有了显著变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第一、二、三产业税收比重由2005年的0.4:75.7:23.9调整到2010年的0.1:69.5:30.4,第一产业税收比重下降,税收收入减少,第二产业税收收入稳中有降,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增长明显;第二、三产业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呈多样化发展,跨地区、跨行业的总分机构、母子公司、关联公司等企业集团大量涌现。例如神华宁煤集团由最初在一个省内跨3个县市下属3个分支机构开展经营活动,发展为目前跨5个省20多个县市拥有47个子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由最初的只从事煤炭开采单一产业,形成了以煤炭采掘业为主,煤化工、电力、冶金、房地产、服务业等多种行业共同发展的格局,企业核算体制也由当初的两级核算调整为五级核算,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组织结构变化复杂,财务核算呈现多层次,成立了财务、律师、税务智囊团队来加强企业管理,应对外部监管。企业的这些变化给税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像这样大的企业集团仅靠传统的单一由税收管理员管户的税源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只有建立一个专业化团队才能应对。因此,改革税收征管模式,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已势在必行。
(三)现行征管体制很难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 1.现行税收征管体制机制与税源专业化管理不相适应。一是税源专业化管理最终目标是促进纳税遵从,但目前以促进税法遵从作为税收征管根本目标的理念尚未形成共识,“以收入论英雄”,把完成收入任务指标作为征管主要目标的观念依然较为突出。二是征管程序不完善,纳税评估不规范且相对弱化,定位不够准确、程序不够规范,与税务稽查存在工作交叉,未能有效发挥引导和促进遵从的作用。三是征管方式、组织机构不适应专业化、信息化要求,仍存在着各部门自行多头设置调查审批事项、多头要求基层和纳税人填报报表、多头下达评估和检查任务等现象,职能交叉,效率不高;征管质量考核评价体系不适应发展需要。四是县以上税务局主要以行政管理为主,很少直接从事税源管理;基层分局(所)的税源管理依然停留在税收管理员属地划片管户的方式上,不适应专业化管理需要。五是大企业划分标准不统一,各部门设置不同标准,不利于分级分类专业化管理。六是征管信息口径不统一,多头、重复采集,数据质量不高,第三方信息难以获取,缺乏统一、系统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风险识别、应对的准确性、有效性不高。七是大征管格局尚未形成,税源管理缺乏主动性,税源管理工作反应迟缓,行动滞后,手段落后。
2.税收征管力量与税源专业化管理不相适应。一是税源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与税收管理员力量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当前,税源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要求全面反映出可控税源底数及重点税源情况,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税收管理员因人数有限、专业基础薄弱、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低,总体力量相对薄弱造成了管户不深、不细、不透的问题,使税源管理科学化、精细化难以到位。从宁夏来看,税收管理员人均管户增长过快,2000年全区税收管理员人均管户62户,2010年人均管户增至166户,10年间人均管户增加了1.5倍,年均增长15%,而税收管理员年均增长只有0.87%。全日制财税专业人员仅占14.1%,全系统能够熟练掌握税收征管等应用系统的税收管理员不到一半,加之各地经济发展、税源结构、人员状况的不均衡,造成一些税收管理员的工作量过大。二是税收管理员管户形式和内容不完全统一,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现象。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实行“管户与管事、管理与服务、属地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功能不突出,面临“横管不到边,纵管不到底”的现状,税收管理员管户针对性不强,不能准确把握企业生产经营及财务管理状况,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掌握分析不透,了解不深不全。税源管理重点不突出,在实际管户中,占税收收入比重小的纳税户是大量的,税收管理员的管户量大面广,则难以对区域内的大企业实施重点管理,由此造成了重点企业不能重点管理的被动局面。三是税收管理员管户方式落后,缺乏监督,增加了执法风险。现行税收管理员管户制度虽经过三次改革与完善,但仍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时期“保姆式”管理的色彩,纳税人税收政策执行中的尺度把握、纳税遵从、纳税项目扣除、资产处理、亏损弥补、税收减免资格审查等等,一切涉税事项均由税收管理员一人担负,无形中形成了个人的“责任田”。这种反应迟缓,手段落后的税源管理方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同时,所办理的一切涉税事项缺乏有效监管,从而加大了税收管理员的税收执法风险。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初步实践
宁夏国税系统税源专业化管理从2010年开始推行,主要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为基础,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以规范税收征管程序和完善运行机制为保障的基础上,通过创新信息管税手段,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强化税源监控,不断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努力实了税源科学管理目标。
(一)规范税收征管工作程序
宁夏把规范税收征管程序作为税源管理的基础。按照明确岗位职责,理顺工作程序,防范执法风险,落实管理责任的要求,集中时间对税务管理、申报征收、税务稽查、税收法制、纳税服务等5个方面内容进行了重新梳理,对196项税收征管业务重新进行了规范,明确了税收征管各部门、各岗位、各环节的工作职责和业务流程,建立了环环相扣的征管工作程序,使税收征管行为更加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使税源管理的下游渠道更加顺畅。宁夏还以税收执法责任制为基础,将税收风险管理融入税源管理之中,把税收收入、发票管理、减免税管理、延期类审批、税款解缴提退5个业务事项的合法性、及时性、规范性作为执法风险防范重点内容,设置126个风险点,根据不同风险对象,采取“风险教育”、“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风险监控”等措施,从政策依据、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工作时限、执法文书等方面进行监督,促使税务人员注重自身风险防范,规范了执法行为。2010年全区国税系统税收执法过错率比上年下降了36.1%,实施纳税评估2749户,评估补税8382万元,共检查纳税人1290户,查补税款及罚款3.4亿元。
(二)创新信息管税手段
信息管税是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有力抓手,是提高税源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为此,宁夏区国税局开发推行了税收征管辅助系统,该系统以税收综合征管软件为依托,包括数据处理、税收管理和税务稽查3个子系统,强化税源数据监控分析和应用,实现税源管理上下联动、征管查横向互动信息化、立体化。1.组织研发了数据处理子系统。该系统以区局集中数据为基础,以各级局按职责处理数据信息为模式,分流转税综合分析、所得税综合分析、发票管理分析、数据质量监控、税务稽查信息、征管质量考核等8个功能模块,基本涵盖所有税收业务,实现了自治区、市、县、分局(所)、税收管理员5级税源数据分析与监控联动,有效解决税源管理数据来源渠道不畅、共享程度低、利用率低的问题。2.组织开发了税收管理子系统。该系统主要以数据处理子系统提供的数据处理结果为预警指标,重点解决税务人员在税源管理中“该干什么、怎么干、干得怎么样”的问题,引导和督促税收管理员正确履行税源管理职责。该系统包括预警监控、工作任务、工作事项、纳税评估、互动平台、重点税源、绩效考核、发票管理等13个模块。借助这些模块功能,各级管理部门协调联动,特别是上级局能够根据税源监控情况和工作重点直接对基层派发工作任务,并随时监控工作完成情况。这些模块功能还支持跨区域税源数据交换和跨平台业务数据共享,使关联企业数据交换、涉税信息联合协查,以及综合征管软件、防伪税控系统、出口退税、数据处理系统等跨平台系统的业务数据自动产生相应的预警信息和工作事项,并可自动按工作任务的轻重缓急派发工作任务,并自动提示工作进展和完成情况。
3.开发运行了税务稽查子系统。该系统与其他子系统数据共享,互为补充,实现了征管查3个环节的信息互动。即稽查辅助子系统以数据链路的方式与综合征管软件、税收管理子系统共享交换数据。税收管理子系统中预警和经纳税评估后发现的纳税人疑点信息,通过税收管理子系统移交稽查后,可以直接进入稽查辅助子系统稽查案源库。稽查部门对纳税人的检查信息、移交案源查处情况以及开展稽查综合分析、提出稽查建议等,都可以通过该系统回复征管部门,从而使管查互动具有技术支持平台,形成了更为畅通便捷的税源信息共享体系,进一步加强了征管查互动衔接,达到了以查促管的目的。
(三)建立税务机关内部税源专业化分级管理机制
宁夏区国税局本着“分解职能、明确责任、科学管理”的要求,积极推进税务机关内部税源专业化管理机制建设,建立了自治区、市、县、税务分局四级税源专业化分级管理模式。一是区局主要负责本级风险管理及组织实施总局定点联系企业、跨地市企业、本级重点税源的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和纳税评估工作,实施企业的反避税工作。二是地市局负责本级风险管理及组织实施跨县(区)经营、本级确定的重点税源的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和纳税评估工作。三是县级局落实管户日常管理责任,对税源推行分类管理,负责本级风险管理及组织实施本级重点税源、中小企业、个体户的税收征管状况分析和纳税评估以及查账征收企业注销检查等工作,审核和办理企业出口退税业务。四是税务分局(所)具体承担纳税人的登记认定、调查核实、发票核定、催报催缴等日常工作,不再承担纳税评估、出口退税、反避税、查账征收企业注销检查等职责。五是重新对税收管理员作用进行定位,调整税收管理员工作职责,改变目前税收管理员“分户到人,各事统管”的办法,各职能部门依职权按照分级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开展工作后,税收管理员不再承担所管业户相关业务。
(四)建全纳税人分类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 分类管理税源是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关键。为此,宁夏区国税局因地制宜,对税源科学分类,实施差别化管理。
1.按规模分类,强化重点税源管理。根据税源结构及其风险特点,按照规模划分为重点税源和中小税源,对重点税源设置重点税源管理组织实行集中管理,对中小税源按照特定纳税人、行业和属地的方式进行分类管理。对重点税源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设立专业组集中管理,重在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强化税收分析,加强评估监控,力求管深管细管透,并全方位开通纳税服务绿色通道。对中小税源根据管理职责和业务事项实行专业化管理,强化职责岗位分工,重在对内部明晰职责、划分事项、岗位分工基础上的效能提高。对个体户采取分片包户管理,对大型封闭式商场、市场采取委托代征的管理方式,并尝试走社会化管理的新路子。
2.按行业分类,强化行业税收管理。根据纳税人所从事的不同经营行业,将其分为若干个行业进行管理。各级局根据行业特点确定本地区行业类型的划分,并按照纳税人所从事的行业不同,掌握其行业生产经营特点。税源管理部门深入实地调查了解,摸清产品的工艺流程,找准主导行业的管理特点,总结行业管理规律,实施有针对性管理。有的管理局打破现有属地管理模式,将特定的行业交由一个税源管理部门或专业组管理,突出行业分类管理特点。
3.按纳税人类别分类,强化一般税源管理。按纳税人管理类型的不同,将税源分为一般纳税人、查账征收小规模纳税人、核定征收纳税人、免税纳税人四类进行区别管理。对一般纳税人在一个县级局内实行由一个税务分局或在一个税务分局内由指定税收管理员集中管理。对查账征收小规模纳税人在落实税收管理员分片包户的基础上,实行按季交叉巡查的管理方法,重点抓好纳税申报、税款征收、普票比对等工作。对核定征收纳税人按达到起征点和不达起征点分别进行管理。对达到起征点的纳税人实行税收管理员属地分户管理,着重做好纳税申报、定额核定、发票管理等工作;对未达起征点的纳税人实行税收管理员包片管理。
三、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深入思考
(一)切实增强税源专业化管理风险意识
风险管理是深化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要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不同类型企业、不同事项管理的全过程。科学界定各层级税务机关的风险管理职能。地(市)以上税务机关主要承担税收风险战略规划、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评定、风险应对业务技术支持等工作,为基层税务机关开展风险应对提供目标、指导和支撑,同时对预约定价谈签、成本分摊协议磋商等重要复杂事项进行风险应对,提高专业化管理层次;县(区)税务机关主要是根据上级规划部署和风险识别排序结果,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风险应对工作,推进县(区)局税收管理实体化,逐步让机关的业务人才承担从税收管理员职能中分解上收的部分风险监控职能。要科学分解税收管理职责,深化管事与管户有机结合的体制建设,把风险应对的主要职责从税收管理员职责中分离出来,让办税人员从事制度性安排的审核、调查、核查以及日常纳税服务等工作。
(二)认真落实税源管理“五化”措施
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方式,要努力做到“五个方面”:
1.管理方式专业化。推行专业化管理,就要打破现有征管模式,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根据纳税人特点,按照“抓大、控中、规范小”的原则科学划分税源,对特大型税源企业提供个性化管理,对其他税源企业实行差别化管理。同时结合税源实际和管理现状,实施以分规模、分行业、分税种或分管理事项为重点的分类管理,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建立相应的专业化管理模式,突出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对税收管理的重要方式——纳税评估,要彻底改变税收管理员个人直接评估的模式,在县级以上税务局设置纳税评估专门机构,配备专门的人员,开展专业化的纳税评估,杜绝以查代评。
2.管理机构扁平化。由于我国税务机构实行的是金子塔式的管理机构,基本都是按行政区划来设置税务机构,且每级税务机构在功能上都是全职能型的。在外部社会环境快速变化、内部信息事项高度集中的形式下,这种机构已经无法适应专业化发展需要。因此,需要调整现有征管机构设置模式,实行扁平化管理,减少管理层次和中间环节,要逐步撤销税务分局和税务所建制,将原来由税务分局承担的职责交由机关职能部门履行;要取消税收管理员制度,将税收管理员所承担的职责进行分解,把日常事务性的审核、调查、催报催缴等工作交由办税服务厅承担;将税务行政审批、资格认定等工作交由县级以上局职能科室承担;要把县级局作为税源管理基础单位,直接面向纳税人,直接负责税源管理的具体工作,包括减免税审核审批、免抵退税审核管理、欠税清理工作等。同时,要进行税务机关内部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将税政、征管、进出口、所得税等业务职能部门进行归并,成立综合业务部门,实行大业务部门制,具体承担税源管理责任,彻底实现机关职能科室税源管理实体化。
3.管理主体团队化。在现有的税收管理员制度下,各个税收管理员单兵作战,势单力薄,管理效率不高,像上市公司、规模大的企业,靠税收管理员单个力量根本无法管理到位,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去管理。在取消税收管理员制度由业务职能部门承担税源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建立纳税辅导员、办税服务员、分析评估员、反避税员、税务稽查员等专业化管理团队,专司上收的重大、复杂事项的税收风险分析和应对工作,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服务。4.管理手段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使税收征管方式发生了变革,实行专业化管理变为可能。一方面要加强现有征管系统数据的分析应用,另一方面要拓展外部第三方信息的采集利用,通过对内外信息数据的分析,及时掌握税源管理状况,找准税源管理的风险点和风险源,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要开发使用联动机制管理系统,将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各单项软件以及税收管理员工作台整合到一个工作平台,形成信息共享和良性互动,使税收分析发现的纳税异常情况和疑点问题通过任务分配给主管科室直至税收管理人员,顺畅地流转到纳税评估和日常管理环节,实施有效的管理,对评估和管理发现的偷逃税线索转到稽查环节实施稽查,并通过评估和稽查发现税源管理薄弱环节,提出加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5.管理机制协作化。从税收征管的角度看,专业化管理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从整体上把握纳税人经营、核算特点,掌握其财务税收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管理措施。但税务机关内部按照职能和流程进行分工,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人员根据自身职责获取相关信息,开展相关工作。可以说,没有哪一个部门可以仅凭自身的力量就能获取某一纳税人的全部信息。这就需要完善各管理环节的协作机制,包括与外部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同时要着力优化信息化应用平台,让运转流畅的丰富信息成为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支撑。专业化离开协作就如一盘散沙,协作是决定专业化管理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要在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基础上,建立运行顺畅的税源管理协作机制。税务部门要建立各个部门围绕税源的协作机制,这种协作包括内部各个管理环节之间的协作、上下级单位之间的协作,也包括税务部门与外部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要积极开展有关部门的税收保障办法,形成良好的部门协作机制。要强化社会综合治税,由政府推进涉税信息交换平台建设,使各种第三方信息成为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借助中介力量加强税源管理。
(三)加速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使用
各级税务部门重点要在提高税源实战能力上下功夫。要创新培训手段和方法,建立相对固定的培训实践基地,注重采用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等方式,增强干部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要加强与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交流沟通,聘请富有审计、会计、税务筹划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士担任兼职教师,促进信息资源及工作技能的共享。要尽早推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打通税务人员专业等级发展渠道,切实调动广大税务干部的积极性。要制定并分步实施差别化培训计划,根据不同岗位特点和要求,开展针对性的岗位技能培训,重点加强分行业税收管理人才、风险分析人才、信息化人才、纳税评估人才的培训,不断培养适应专业化管理需要的各类人才。要大力推进组织文化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通过文化讲坛、专业培训等多种实践活动,激发税务干部的主体意识,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