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全文

时间:2019-05-14 23:0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全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全文》。

第一篇: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全文

食糖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糖消费持续增长,年人均消费量由改革开放前的3 公斤提高到10公斤以上。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今后食糖消费仍将保持增长态势。

蔗糖是我国食糖消费的主体,占食糖消费的90%以上。广西、云南是我国最大的糖料蔗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糖料蔗面积和产量的80%以上,糖业也是两省(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受生产条件差,良种研发滞后、品种单

一、机械化推进缓慢,人工成本增加较快以及国内外价格波动等多种因素影响,糖料蔗种植效益下滑,市场竞争力下降,糖业发展和蔗农增收受到影响。为此,必须进一步支持糖料蔗主产区改善生产条件,加快良种培育,推进全程机械化,辐射带动其他区域发展,不断提升糖料蔗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国内蔗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蔗农增收。

根据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1 号文件和国务院领导的一系列批示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本规划,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打造糖料蔗核心产区,着力解决制约主产区糖料蔗生产的突出问题,提高我国糖料蔗生产水平。

本规划期为2015—2020年,规划基期为2013 年。规划范围为广西、云南两大糖料蔗主产省(区)。

一、我国糖料蔗生产形势

(一)生产水平稳步提高

全国糖料蔗总产量从1978年的2112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12820万吨,平均亩产由 2.6吨提高到4.7 吨,为保障食糖有效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分阶段看,我国糖料蔗生产经历了低起点快速发展和高起点波动发展两个阶段。

1.1978-1991 年,低起点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国家为促进糖料蔗生产,在生产资料、收购价格方面实行补贴政策,调动了蔗农的种植积极性,糖料蔗生产快速增长。种植面积从823万亩增加到 1746万亩,增长1.1 倍;产量从2112万吨增加到6790万吨,增长2.2 倍;平均亩产由2.6吨提高到 3.9吨,增长51%,年均增长3%。

2.1992 年至今,高起点波动发展阶段。1991年开始,国家实行食糖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放开食糖市场,食糖由计划管理逐渐转变为市场调节,糖料蔗生产受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呈现波动发展的态势,波动周期平均为5-6 年(即2-3 年增产,2-3 年减产)。这一时期,糖料蔗种植面积从 1869万亩增加到2725万亩,增长46%;总产量先后跨上10000 万吨、12000 万吨新台阶。90年代初,大陆从台湾筛选引进了新台糖系列品种,糖料蔗单产水平明显提高,平均亩产由3.9吨提高到 4.7吨,增长21%。但由于国内自主研发滞后,生产中过度依赖台湾品种,台糖品种多年使用后种性退化,加之黑穗病等病害频发,单产年均增速放缓,1999-2005 年年均增长2%,2006-2013年不足千分之一,单产提高的难度日益加大。

(二)产区逐步向我国西南部集中

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海南等12 个省(区)均曾种植糖料蔗。改革开放之初,广东是最大的糖料蔗产区,其面积、产量分别占全国糖料蔗面积和产量的37%和42%,广西、云南两省(区)种植面积、产量之和仅占全国的34%和25%。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土地成本的不断上升,糖料蔗种植开始向广西、云南等西南地区集中。2013年,广西、云南两省(区)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2201万亩和 10250万吨,均占全国的80%以上,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榨糖企业,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蔗糖产区。

(三)发展制约因素较多

1.资源条件较差。两省(区)糖料蔗大多种植在旱坡地和丘陵地,蔗田坡度大、石头多、土壤瘠薄,缺少灌排等基础设施。广西90%以上的蔗田为旱坡地,云南80%以上的蔗田为丘陵地和坡耕地。蔗区极端气象灾害多,糖料蔗生长关键期春寒、秋旱时有发生,经常造成减产。

2.品种研发滞后。近年来,各地虽然培育出粤糖93-159、桂糖29号、云蔗05-

51、福农41号等一系列新品种,在产量、糖分、抗逆性、宿根等单一性状方面有所提高,但综合性状仍难超越新台糖系列,推广面积十分有限。新台糖系列品种引入20余年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广西台糖系列品种比重高达80%。由于种植品种单一,糖料蔗成熟期集中,增加了收购、加工压力,同时增加了病虫害大面积传播的风险。

3.全程机械化推进缓慢。广西区、云南省机播率仅为27.1%和7.6%,机收率仅为4.3%和0.3%。机械化推进缓慢的主要原因是:蔗田以山坡地为主,田块小且平整度差,多数田块生产4条件不适应机械化作业要求;国内糖料蔗收获机械不成熟,可靠性差、故障率高;农机农艺措施不配套,种植制度与收获机具要求不匹配;机械收获后的运输、除杂以及加工工艺不配套等。

4.高产栽培技术普及率低。农艺措施推进缓慢,糖料蔗脱毒健康种苗覆盖率不足4%,地膜覆盖保墒技术覆盖率不足8%,配方施肥比例不足25%,蔗叶还田比例不足7%,影响产量和糖分水平。植保措施不到位,黑穗病、花叶病、宿根矮化病和黄叶病等病害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在20%以上,螟虫和地下害虫平均发生率超过60%,造成糖分损失0.3 个百分点以上。肥料滥施现象严重,化肥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3-4倍、巴西的 10倍,影响生产可持续发展。

5.种植收益连年下滑。种收等关键环节基本靠人工,随着雇工成本增加,糖料蔗生产成本大幅增加,种植效益连年下滑。2013年,糖料蔗亩均生产成本(不含土地成本)1954元,是2010年的1.6倍,其中,人工成本每亩1153 元,是 2010年的1.8 倍。近年来食糖价格持续走低,广西糖料收购价由2011年每吨500元回落至2013年的每吨440 元,亩均净利润仅92 元,为2011年的14%,极大的影响了农民种蔗积极性。

6.糖厂技术升级缓慢。中小型糖厂偏多,两省(区)共有糖厂200 余家,平均日压榨能力60万吨左右,多数糖厂加工设备停留在70-80年代的水平,吨糖生产成本高于主要食糖出口国600元左右。大多数糖厂以加工白糖为主,产品种类单

一、附加值低,糖料蔗综合利用率不高,面对糖价持续下跌,生产经营陷入困境。

(四)国内产需缺口扩大

1.需求刚性增长。随着人口增长、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食糖等天然甜味剂消费仍会持续增长。按照年均增速3%测算,预计到2020年全国食糖消费量约1800万吨,较2013年增加410 万吨。

2.产需缺口扩大。受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预计我国糖料种植面积稳中趋降。受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新品种应用及管理水平提升等因素影响,平均单产水平有望提升。综合各方面因素测算,2020年食糖总产量约1500万吨,产需缺口约300 万吨,比2013年增加217 万吨。

(五)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冲击较大

1.国内外价差扩大,进口大幅增加。按我入世承诺,我国每年食糖进口关税配额总量为194.5万吨,配额内关税税率 15%,配额外关税税率50%,大大低于世贸组织成员国97%的平均关税税率,由此导致国际糖价大幅下跌后,配额外进口大量增加。2008年至2013年,世界食糖产量从 1.3亿吨增加到1.8 亿吨,年消费量维持在1.6-1.7亿吨,国际市场连续 4年供大于需。2011年以来国际糖价持续下跌,已由最高36美分/磅持续下跌到13.6美分/磅,国外食糖价差最高达到 1000元/吨以上,造成我国进口激增,我国食糖进口量由2008年的78万吨增加到2013年455万吨。

2.国际市场炒作因素影响较大。食糖是波动较为剧烈的国际大宗贸易品种,波动性相当于谷物、大豆、棉花的3 至6 倍。随着食糖期货市场与中远期电子批发市场的迅速发展,投机因素成为扰动糖价的重要力量。海外游资跨期、跨市套利行为直6接放大了我国食糖期货价格波动幅度,进而对国内现货交易产生影响。

二、发展糖料蔗生产的重要意义

促进广西、云南两省(区)蔗糖产业的平稳发展,对保障我国食糖产业安全有重要作用。同时,有助于提高蔗农收入水平,促进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和少数民族地区长治久安。

(一)增强糖料蔗供给能力,确保食糖安全的需要受近年来国际市场糖价持续低迷影响,我国制糖业亏损近百亿元,部分糖企拖欠原料款,直接影响蔗农生产积极性和产业链的稳定性。加强糖料蔗基地建设,稳定我国糖料蔗供应水平,有利于提高国内蔗糖生产水平,确保食糖有效供给,避免市场价格大起大落。

(二)提升蔗糖业竞争力,确保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是全球第三大食糖生产国,但生产效率远低于巴西、印度、泰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糖料蔗生产成本(占制糖成本的70%)比上述产糖国高出近一倍,市场竞争力不强。我国糖料蔗生产面临着产区基础设施薄弱,品种研发滞后,机械化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建设糖料蔗生产基地,有利于解决制约生产的瓶颈问题,提升产业竞争力,应对国际市场挑战,推动食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提高蔗农收入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广西、云南两省(区)地处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糖料蔗产区多处于边境地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和当地农民收入对蔗糖产业高度依赖。据统计,两省(区)糖料蔗生产大县中,边境县11个、国家级贫困县29 个,财政收入来自糖业比重超过10%的县分别为9 个和11个,蔗农人均纯收入分7别是本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8%和64%。加强糖料蔗基地建设,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有利于维护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会议精神,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统筹粮糖作物生产,将糖料蔗主产区蔗糖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按照“高产、高糖、高效、集约、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以促进食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良种良法研究、推进全程机械化为主要抓手,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区域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科技装备先进、产业优势突出、运行机制灵活的糖料蔗生产基地。

(二)基本原则

1.综合施策,节本增效。加强蔗田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提高蔗田灌溉率,加快新品种繁育推广,依靠品种提高单产,充分挖掘增产潜力。加快推进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节本增效。逐步构建以糖企为龙头的技术扩散和服务体系,推动蔗糖产业化、一体化经营,提高糖料生产经济效益。

2.统筹规划,优化布局。结合《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年)》、《全国土地整治规划》,综合考虑区域水土资源条件、生产基础和加工企业布局,围绕糖料蔗发展目标,统筹规划核心产区及建设任务,促进糖料蔗产区向最适宜区域集中,打造糖料蔗生产、加工核心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3.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拾遗补缺完善各项工程建设内容,因地制宜推广良种良法和农机装备,协同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和榨糖企业适应性改造,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核心基地建设。

4.多元筹资,加大投入。加大相关行业建设资金整合力度,积极引导糖企参与糖料蔗生产能力建设,促进基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农机生产企业建立农机试验、示范基地,逐步提高农机成熟度。完善糖料蔗生产补贴、价格支持和奖励政策,保护和调动蔗农积极性。

(三)规划目标

——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到2020年两省(区)糖料蔗面积稳定在2100万亩,总产量达到10400 万吨,比基期增加 635万吨。平均单产水平4.8吨以上,其中,糖料蔗生产核心基地单产水平达到6 吨以上。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商品化供种水平提高到85%,分别比基期提高10个百分点、5 个百分点。

——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到2020年,建设糖料蔗生产核心基地700 万亩,并辐射带动两省(区)其他地区基地建设,两省(区)蔗田灌溉面积达到810 万亩以上,灌溉率达到39%,比基期提高30个百分点。蔗区全程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其中,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由2013年的不足4%提高到16%。

——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实现新突破。土地有序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取得积极进展。核心区订单农业全覆盖。农机、植保等专业生产组织服务能力增强。农业生产基地和榨糖企业深度融合,利益分配机制日趋完善,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表 1: 两省(区)糖料蔗生产发展目标

注:糖料蔗生产能力、种植面积指标基期数据为2011-2013 年 3 年平均数;生产条件基期数据为2013 年数。

四、技术路线

针对目前我国糖料蔗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未来6 年促进糖料蔗基地稳定发展的技术路线是:依靠提高单产实现增产增收;依靠机械化替代,实现节本增效;依靠组织创新,实现蔗农和糖企互利互惠。

(一)提高单产水平,实现增产增收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推进土地平整及坡改梯,提高灌溉比例和保水保墒能力,增加土地产出能力。优化糖料蔗品种栽培结构,加快新品种繁育推广,扩大脱毒健康种苗栽培面积,依靠品种提高单产。全面推广综合农艺措施,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栽培、土壤深松、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实用农业技术。通过综合施措,实现核心基地亩产6 吨以上,增产1.5吨左右,每亩可增收 750元左右。

(二)强化品种选育推广,夯实发展基础整合研究力量,促进联合攻关,挖掘种质资源潜力,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品种选育力度,培育高产、高抗、广适的优良品种,尽快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糖料蔗品种的全面推广。加强区域品种培育中心、创新基地、三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糖料蔗种苗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形成糖料蔗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提高脱毒健康种苗的推广应用比例,促进糖料蔗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全程机械化水平,实现节本增效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快国产先进适用机械研发、制造,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因地制宜推进机械化采收,逐步提高整地、种植、培土、采收和运输的全程机械化水平,降低劳动力成本。通过在核心基地推广机械化播种,播种成本由目前的每亩240 元下降到170 元,亩节约成本70元;推广机械化采收,采收成本由目前的120-150元/吨下降到 60-80 元/吨,每亩节约成本300 元左右。

(四)创新经营模式,实现互利互惠创新糖料蔗生产组织方式,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序引导土地流转,鼓励糖料蔗生产基地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糖料蔗专业生产组织集中,促进规模化种植。提高生产基地组织化、专业化程度。鼓励糖企参与生产基地“第一车间”建设,引导糖企成为良种、高产栽培技术及农机化推广主体。积极促进生产基地与糖企互相参股,促进种植加工一体化发展,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产业链互利共赢。

五、核心基地布局及产能任务

(一)核心基地选定标准

两省(区)糖料蔗产区共涉及 29个市(州)的199 个县(市、区),其中,广西区14 个市112个县(市、区),云南省15 个市(州)87 个县(市、区)。为推动糖料蔗全程机械化发展,重点选择地块相对平整连片、适宜机械化应用的地区进行建设。

同时,综合考虑糖料蔗生产县(市、区)产业发展趋势、榨糖企业分布情况,选定生产核心基地,加大投资,重点建设。筛

选标准如下:

1.自然生产条件良好,蔗田相对集中连片。广西区要求坡度13度以下、单片种植面积500 亩以上,且每县500 亩以上单片蔗田面积的总和不少于5 万亩。云南省要求坡度13度以下、单片种植面积300 亩以上,且每县300 亩以上单片蔗田面积的总和不少于5 万亩。

2.全县糖料蔗生产总量大。广西区 2011-2013年县年均糖料蔗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在10万亩和40 万吨以上。云南省县年均糖料蔗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在5 万亩和20万吨以上。

3.糖料加工能力较强。县内糖企日榨糖能力超过 3000吨,蔗田与糖企间的交通便利。

4.糖业是县域经济支柱产业。按照上述标准,共筛选出广西区10个市32 个县(市、区)的585 万亩蔗田、云南省7 个市(州)的21个县(市、区)的235万亩蔗田。考虑到实际建设过程中推进蔗田流转难度、建设积极性等,按照适当留有余地的原则,规划期在上述符合条件的地块中优选700 万亩作为核心基地,其中广西区500 万亩,云南省200 万亩。

(二)核心基地基本情况

——广西蔗区。广西区核心基地主要分布在南宁、崇左、来宾、柳州、百色、河池、钦州、北海、防城港、贵港等10个市的32个县(市、区)。2013 年,32个县(市、区)糖料蔗种植面积1313万亩,产量6380万吨,分别占广西区的78%和79%。该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是我国最适宜种蔗的地区之一。

符合条件的蔗田基地585 万亩,其中,坡度13 度以下,单片面积在3000亩以上的地块397 万亩,占68%;单片面积1000-3000亩的地块156 万亩,占27%;单片面积500-1000亩的地块32万亩,占5%。按市分,占比超过10%的市包括:南宁市68万亩,占 12%;河池市63 万亩,占11%;来宾市85万亩,占15%;崇左市195 万亩,占33%。

——云南蔗区。云南省核心基地主要分布在临沧、德宏、保山、普洱、玉溪、文山、西双版纳等7 个市(州)的21个县(市、区)。2013年,21 个县(市、区)糖料蔗种植面积404万亩,产量1666 万吨,分别占云南省的78%和 73%。该区属热13带和亚热带气候,热量、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我国糖料蔗糖分水平最高的地区。

符合条件的蔗田基地共有235 万亩,其中,坡度13 度以下,单片面积在3000亩以上的地块25 万亩,占10%;单片面积1000-3000亩的地块58 万亩,占25%;单片面积 300-1000亩的地块152 万亩,占65%。按市(州)分,占比超过10%的市(州)包括:保山市24万亩,占10%;临沧市85 万亩,占36%;文山州38万亩,占16%;德宏州40 万亩,占17%。

(三)产能任务

——广西蔗区。到2020年,广西区糖料蔗种植面积稳定在1600万亩,产量稳定在8000万吨以上。其中,32 个县(市、区)面积 1300万亩,产量7150万吨以上。500 万亩核心基地产量达到3000万吨。

生产主要制约因素:一是品种单一,新台糖系列品种所占比重近80%,品种退化严重。二是机械化发展滞后,砍蔗劳动力紧缺,采收不及时。三是蔗区灌溉率低,干旱问题严重制约单产提高。四是过量偏施氮肥,影响糖分水平。

主攻方向: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快良种推广应用。以机械化收获为突破,推进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改善蔗田基础设施,提高灌溉率和水资源利用率,重点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实施蔗叶还田、酒精废液定量还田,培肥地力。大力推广脱毒健康种苗、地膜覆盖、生物防治等技术。

——云南蔗区。到2020年,云南省糖料蔗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产量稳定在2400 万吨以上。其中,21个县(市、区)面积400 万亩,产量2000万吨。200 万亩核心基地产量1200万吨。

生产主要制约因素:一是气候类型多样,地理条件复杂,对品种生态适应性要求高。二是该区以山地蔗田为主,灌溉成本高。三是交通条件不便,原料蔗运距远,运输成本高。四是加工企业规模偏小,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滞后。五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生产主攻方向:以坡改梯和中低产蔗田改造为重点,因地制宜的发展“五小水利”工程,加强蔗田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温水脱毒健康种苗、全膜覆盖等综合农艺措施。整合科技资源,加大科技支撑。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一)田间工程

积极引导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集中连片。严格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的建设要求,有序推进核心区蔗田田间工程建设。因地制宜降低坡度,提高土地平整度,增强田间道路通行能力,培肥地力,为提高单产和糖分水平奠定基础,为推广全程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

广西区500 万亩核心区重点抓好缓坡山地、丘陵地蔗区的土地整治。以“小块变大块”为重点,加快土地流转及田块归并。调整耕地平整度,适度挖高填低,对出露石芽进行清理。按照格田化要求,完善田间灌排系统,建设田间机耕道路。

云南省200 万亩核心区重点抓好丘陵山区的坡改梯。根据机械化操作要求,按照田面宽度不低于7 米的标准,进行梯田改造。对耕作层表土进行还原。完善田间灌排系统,建设田间机耕道路。

(二)水源及输配水工程

加快小型蓄水工程、泵站、机井、窖池等抗旱水源工程建设,配套完善输配水渠(管)网等,确保灌溉水通达田头地块。明确水利工程产权制度,落实工程建设和管护责任。引导蔗农配套滴灌带、小白龙等田间水利设施,结合旱情需要及时进行补灌。

广西区以桂南诸河、红水河、柳江、左江、郁江支流等为灌溉水源,重点建设提水泵站、输配水管(渠)道、高位调蓄池等水源及输配水系统。

云南省依托已建或在建水源工程,加强输配水渠系配套工程建设。缺少灌溉水源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蓄水池、塘坝、小型泵站等水源工程,配套输配水渠系、管网。

七、全程机械化推进工程

针对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薄弱环节,重点加强关键机具的引进吸收、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强化装运、物流环节配套及糖厂前处理环节改造,有序推进蔗区全程机械化进程。

(一)重点产品与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组建以国内农机研发设计、骨干制造企业、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及重点榨糖企业广泛参与,以产业化应用示范为目标的糖料蔗机械研发联合体,通过市场竞争,择优确定承担主体,组织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围绕切段式甘蔗联合收获机械,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着力解决收割机底盘、割台仿形机构、杂质分离系统、扶倒装置、液压和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全面提升国产甘蔗收割机的技术水平。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校加强共性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提升机具用性。以收获机械为核心,协同研究与收获机械相配套的糖蔗16栽植、中耕管理、装运转运机具及糖厂前处理设施设备,逐步形成协同、配套、无缝对接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二)全程机械化应用

大力推广以机械化深松、机械化种植、机械化培土和机械化收获为重点的全程机械化,提升糖料蔗生产机械化水平。考虑地形地貌、机具作业效率、榨季作业时间等因素,广西以2万亩、云南以1 万亩为一个作业单位,实现机具配备使用效益最大化。以53个生产县(市、区)为依托,鼓励土地平整条件较好的地块作为试点地区,以农业机械化服务专业合作社或糖企为载体,建立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收获机具先期以国产化机具推广应用和引进进口机械并行,后期逐步调整为应用国产化机具为主。广西以推广大、中型机械为主,云南以推广中小型机械为主。

(三)榨糖企业前处理工艺改造

适应切段式收获机具的要求,加快糖料蔗田间收集、转运挂车系统改造,加强生产基地协调和调度,确保切段式糖料蔗在收获后24小时内加工完毕。加快榨糖企业卸蔗平台和蔗槽等前处理工艺及设备的升级改造,逐步形成高效装卸系统和高效清选系统。

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与综合农艺技术推广

(一)良种研发及繁育体系建设

1.区域性良种选育。依托全国现有甘蔗科研机构,拾遗补缺补充研发仪器设备,加快国内外糖料蔗品种的引进、筛选和培育。建设两省(区)糖料蔗新品种培育中心和创新基地,加快选育适宜本地区的高产、高糖、高抗、广适品种,重点选育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品种。

2.良种繁育。结合核心生产基地及现有繁育基地布局,改造建设良种繁育基地58万亩,其中广西41.5 万亩,云南 16.5 万亩,建立健全能够覆盖主要蔗区的三级专业化良种扩繁体系。

主要内容包括:建设仓库、温室、大棚、种苗生产车间,平整土地,完善基地水利及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等。同时,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品种引进试种、深耕深松技术等丰产配套试验示范。

(二)综合农艺技术推广

1.全面推广综合农艺措施。大力推广温水脱毒(组培脱毒)健康种苗,重点应用以“节水抗旱技术”和“秋冬植”为主的高产技术、可降解地膜全膜覆盖技术、复合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强化技术集成和配套。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机制,扩大辐射带动范围。到2020年,核心基地实现综合农艺措施全覆盖。

2.促进机收区农机农艺融合。科学安排机收区糖料蔗品种,早熟、中熟、晚熟品种合理搭配,并形成区域化、规模化布局,满足机械化耕作连续作业要求。重点推广适宜机收的糖料蔗品种,推广宽窄行(90-140cm)种植方式,以及机收后破垄、松蔸等农艺措施,避免收获机具和配套辅助车辆对蔗地碾压损失,稳定糖料蔗产量。

九、经济社会效益分析与环境影响评价

(一)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规划实施后,两省(区)糖料生产能力较 2011-2013年三年平均水平稳定增加635 万吨以上,按500 元/吨市场平均收购价18格计算,达产年可实现新增糖料蔗产值32亿元以上。通过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核心区推广机械化播种、采收,年可节约成本支出68亿元以上。规划实施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

规划实施后,核心基地蔗田基础设施普遍得到改善,抗灾能力明显增强。极大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土地流转和农民转向二三产业。工程建设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农民就业和相关产业发展。核心基地对全国糖业生产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预计2020年,全国糖料生产能力稳定在12500 万吨左右,我国糖业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限定在可控范围内。规划实施具有明显社会效益。

(二)环境影响评价

1.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规划实施后,700 万亩核心基地将全面进行土地整治。长期看,由于整地后耕地坡度变缓或由坡改梯,有利于保土保肥,对生态的保护有积极作用。短期看,土地整治过程中及改后初期,如遇降雨,由于土壤松软,会造成局部土壤流失。为此,应严格筛选进行土地整治的地块,确保拟开发土地的坡度在合理范围内,科学论证最佳改造方案,避免设计不当加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合理规划土地整治的施工时间,尽量 避开雨季施工造成水土流失。

2.水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缺水地区开发新水源、新增灌溉面积可能影响生态用水量,应进行水资源综合平衡分析,合理控制水资源开发程度,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保证河流基本生态用水。部分19灌区和排涝退水将对河流水质产生影响,应确定合理的灌溉用水量和灌溉定额,避免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3.农业投入品增加对环境的影响

(1)施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分析氮、磷化肥的超量施用以及肥料利用率不高会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长期单一施用化肥,特别是生理酸性肥料,会使土壤出现酸化、板结。氮磷肥料可通过淋溶、径流、田间退水等途径进入地下或地表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规划到2020年核心区全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加大测土的密度,科学制定施肥配方,因需定施,以有效降低化肥使用量,提高化肥使用效率。

(2)喷洒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过量施用杀虫剂和除草剂将会抑制、甚至灭生土壤微生物,影响土壤中酶的活性、营养物质的转化,改变农业生态系统营养循环效率,使土地持续生产力下降。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淋溶、渗漏、径流和退水等方式进入地表水体或渗入地下含水层,危害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

要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高抗品种,提高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少农药施用次数和数量。通过预测预警、统防统制、精准施药,降低农药、除草剂的使用数量。发展生物农药或除草剂,鼓励利用赤眼蜂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降低使用农药和除草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使用农膜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残留农膜会破坏耕作层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并使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活力受到抑制,导致土壤肥力下20降,同时阻碍了宿根萌发和根系生长,造成作物减产。要加大可降解农膜的使用推广力度,或加大残膜回收力度。

十、组织保障措施

(一)地方政府负总责,充分调动县级政府积极性两省(区)政府对规划实施负总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政府主管领导负责,发展改革、财政、农业(农机)、水利、工信、国土、科技等有关部门参加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统筹发展粮、糖及其他经济作物生产,细化促进蔗糖业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实项目建设资金,完成规划确定的建设任务。建立目标责任制,明确各级地方政府相关责任。充分发挥县级政府的积极性,在明确建设任务、标准和进度要求的基础上,由县级政府统一组织、统筹协调,推进项目实施,将建设项目落实到地块,并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相关规定将建成后的田块划定为基本农田,编制更新基本农田相关图、表、册,完善基本农田数据库,设立统一标志,实行永久保护。

(二)各部门分工协作,形成发展合力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蔗糖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密切合作,推进规划实施。发展改革委做好综合协调工作,统筹编制规划。农业部门做好糖料蔗生产指导和技术服务工作,切实抓好糖料蔗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加快良种良法推广应用。农业、发改、工信、科技等部门抓紧推进农机研发与产业化工作,有序推进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利部门指导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生产用水需要。发改、国土、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加大蔗田建设力度。

(三)有序引导土地流转,加快形成现代化生产方式积极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加强土地整治,促进蔗田集中连片。鼓励土地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糖料蔗生产专业合作社集中。鼓励糖企参与建设糖料基地,形成“生产第一车间”。鼓励成立农机、植保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合理安排生产、收获、加工运营,提高组织化程度。引导糖料生产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现代糖业发展道路。

(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充分发挥优势科技力量,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创新,尽快在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及收获机具等领域有所突破。顺应农机化作业需要,重点支持适合机收的糖料蔗新品种培育以及糖料蔗播种和收获机械研发。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依靠科技提升糖料蔗生产水平。完善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推广机制,提升农技推广人员素质,切实抓好糖料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大规模开展糖料高产创建,选择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乡镇,实施整乡推进,大面积示范带动糖料高产稳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五)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加强各部门协调配合,加大对糖料蔗基地的投资支持力度,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以规划为指导、以省(区)为单位,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积极引导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种子工程、高产创建等工程项目在本规划区范围内加大实施力度,并在省级实施规划引导下,统筹安排建设地点和建设时序,确实做到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建设一片、见效一片,防止条块分割和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发挥资金合力。积极引导糖料蔗生产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和糖企参与糖料基地建设,发挥社会资金的作用,提高建设成效。

(六)完善建管机制,强化监督考核

加强蔗田基础设施管护。落实糖料蔗基地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健全管护制度。引导和激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和村集体等参与设施的日常管护。创新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管理机制,明晰基础设施产权,鼓励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实现经营权流转,提高使用者和经营者对生产基础设施的管护积极性,确保持久发挥投资效益。对公益性较强的灌溉水源工程及灌(排)渠(沟)系、机耕路、生产桥、农田林网等,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给予运行管护经费补助。有针对性建立完善监管制度,建立项目评价机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实施项目的督查考核,切实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监管。

(七)创新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提高购置甘蔗收获机单机补贴限额,鼓励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支持开展糖料蔗良种补贴试点,加快推广脱毒健康种苗,集成推广糖料蔗高产技术,调动农民种蔗积极性。采取多种方式,支持保险机构开展糖料作物保险业务。实行糖料生产贷款贴息、财政资金奖励等激励政策,构建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衔接配套的政策支持体系。鼓励糖厂适应机械化采收和围绕节本增效进行技术升级改造。

(八)促进产业协作,完善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

引导榨糖企业与农民、合作组织建立产销协作关系,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实现糖料产业化经营。支持榨糖企业参与农机研发、品种研发及生产基地建设。支持生产大户、合作组织入股糖企,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改进、完善“糖蔗联动、二次结算”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确立糖料蔗生产者与糖企的会商机制,合理确定种植、加工环节利益分配比例,确保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均能取得合理收益,实现产业链良性发展。

第二篇:安全生产发展规划

安全生产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防止和减少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维护企业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安监部门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公司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安全生产现状、形势与存在的问题。

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产品的需求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所以生产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要加快、提升,然而由于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公司内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不全不细,教育培训不认真,应急预案演练不正常,管理体系不够完善,责任落实不彻底等原因,特别是随着设备越来越先进,生产要求越来越高,我公司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也使得安全生产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发展方针与规划目标

1、发展方针

坚持安全生产与创建和谐社会和经济效益建设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坚持“靠安全出效益”、“ 靠效益兴安全”,装备、管理和培训并重;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立足规范管理,加强教育,深化隐患排查整治总体思路;构建“政府统一领导、企业全面负责、职工广泛参与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

2、总体目标

以近期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为目标,形成机构完善、有人管事,制度健全、有章可依,职责明确、有章必依,管理规范有序,履规必严、违规必究,确保天天月月季季年年安全生产,实现年企业伤亡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为零的目标。

三、主要任务、安全生产制度建设。

依据《安全生产法》、《机械制造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规范》等有关规定结合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本公司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安全职责、管理制度、事故应急处理,努力形成以一法规为主线、相关规章为支撑和一系列规程、职责、制度为配套的公司规公司纪体系。

2、安全生产宣传培训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讲究实效,制定计划措施,强化安全生产宣传培训教育,强制安全生产“三级”教育,为全体职工提供免费的安全教育,认真组织开展安全月活动,积极组织特员参加培训、取证、复审,努力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操作技能,实现不被伤害,不伤害别人。

3、应急救援。

适时修订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定期加强演练、评估不断完善,各专项预案。

4、职业卫生监督检查目标。

作业场所检测率100%,检测合格率达95%以上;岗位职工健康监护体检率达100%。

5、隐患排查治理。

隐患是魔鬼,隐患不除企业难保,按照省、市、市有关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结合实际制定我公司隐患排查治理规定,并成立机构,对生产各环节适时进行动态排查治理,确保安全生产。

6、危险源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目标。

进一步完善重大危险源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建立本公司危险源监控管理体系及重大事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事故隐患得到有效治理。

7、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措施,加大安全生产力度,千方百计防止和减少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

8、积极争取市、镇两级政府,对本公司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全面提升我公司本质安全。

无锡市XXXXXXXXX

2013年1月15日

第三篇:安全生产发展规划

安全生产主要工作情况

(一)建章立制,加强安全规划和制度建设。

1.认真编制镇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为贯彻落实“安全发展”的理念,根据县委、县政府和县安监局的要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和谐、平安xx的目标,经广泛调研和多次的修改论证,编制《xx镇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并作为我镇的重点专项规划,纳入我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体系中。

2.加强安全生产立制工作。做好原两乡镇有关安全生产制度性文件的对接、修订和完善,制订《调查处理生产安全事故工作程序》、《关于我镇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制度的意见》、《xx镇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理预案》、《xx镇危化品事故应急预案》、《xx镇安全生产巡查中队工作制度(试行)》和三个xx镇重大危险源场外应急预案。同时,为进一步推行和落实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责任制,对安全生产的执法主体、执法依据、执法主体行为等三方面进行梳理。

(二)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1、强化安全责任目标考核。一是1月份对全镇 条行政街、个职能部门进行了2005的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兑现奖惩。二是按照县下达的2006年安全生产控制指标,结合我镇实际,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并把公安、安监、建设、经贸(交通、旅游)、文化、环保、环卫等负有安全生产职责的监督管理职能部门纳入考核范围。三是制定2006街道和有关职能部门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评细则,对安全目标的落实情况进行适时监控分析和监督检查。四是各街道及有关职能部门与管辖区内的企业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推动安全生产落实到实处。

2、加强安全生产机构建设,健全安全生产监管网络。一是调整充实镇安委会成员。将区工商联吸纳到安委会机构中,发挥其在安全生产中的协调沟通作用;建立健全各街道安委会和有关职能部门定期向镇安委会汇报工作的制度。二是加强安全生产执法监察队伍的组建,增强安全生产行政管理的力度和专业化程度。按照市下达的 个行政执法编制,筹建镇安全生产执法大队,公开招考和选调了一把人员。三是加大对街道安全生产巡查队伍的建设力度。我镇 条街道的安全生产巡查中队已经全部成立,有效改善了我镇街道安全生产工作监管人员不足、工作被动的局面。

(三)开展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工作,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基础。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是我镇今年安全生产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结合我镇实际,制订《xx镇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试点工作方案》,成立以主管副镇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上半年,在 家企业先行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下半年开始在全镇企业全面推广,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宣传发动,推广试点经验,营造良好工作氛围。从6月1日至8月31日,开展为期3个月的宣传发动。二是细化工作方案,加强指导服务。镇安监部门在7月底分批对首批推进企业主体责任工作的单位进行培训辅导,使企业明确职责和任务。三是加强培训,提高认识,明确工作思路。8月上旬,区安监局组织举办了两期“xx区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辅导报告会”,向全区22条街道负责推进主体责任的负责人及首批落实主体责任的企业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阐明落实主体责任的重要性、必要性及操作性。会后,各街道积极行动,成立领导小组,完善推广强化主体责任工作方案,确定了各街首批推进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企业共135家。四是总结经验,落实措施。在首批八家试点企业中,结合《xx市中小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程度评估导则》的规范要求,进行了重新的对接,该补充的措施,该完善的制度均全面落实。我区于9月上旬对八家试点企业进行全面验收。9月下旬,召开了全区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部分街道、主管部门也结合实际情况,参照区现场会的方法,召开辖内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经验交流会,推广经验,相互交流,为下一步更有力地推进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责任的落实打下坚实基础。

(四)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大力弘扬安全文化。

1.圆满完成安全主任培训任务。年初,市下达我区新增安全主任培训人数为3000人。由于我区绝大部分企业规模不大、多为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在20人以上的企业数不足3000户,要全面完成市下达的培训指标,任务十分艰巨。但区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克服重重困难,扎扎实实推进安全主任培训工作。一是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区政府领导先后在召开的全区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全区安全生产月活动动员大会及区级领导班子务虚会,均就抓好安全主任培训工作作出指示,并要求各街道办事处、区属各有关单位领导一定要站在安全生产全局的高度,提高培训工作的认识,确保安全主任培训按照市的要求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二是落实责任制,强化目标管理考核。年初,我区与各街道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把安全主任学员送培工作纳入各街道全年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对本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目标未完成的街道,在安全生产方面实行“一票否决”。三是建立培训机构,抓好师资队伍及培训基地建设。4月初,我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中心成立并立即投入运作。积极推荐符合师资报名条件的人员参加市组织的师资培训班,逐步建立起我区安全生产宣教教师资库。积极与区辖内有关院校合作,做好培训点选点工作。四是充分发挥街道、区各职能部门作用,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工作。五是开展安全生产帮促活动,督促企业参加培训。区安监局定期组织召开安全主任培训工作专题会议,研究协调解决问题。6月份,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组成了由我局分管领导为组长的两个安全生产帮促小组,到全区22条行政街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帮促活动。经过区安监局等有关职能部门与各街道的共同努力,我区提前近两个月圆满完成了安全主任培训任务。截止到11月7日,我区共组织举办安全主任培训班13期共39班,培训人员已达3300多人。同时,我区安全主任培训工作得到市政府的充分肯定,获得了广州市2006年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2.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今年六月是全国第五个“安全生产月”,我区开展以“安全发展,国泰民安”为主题的“安全生产月”活动,成立由主管副区长为组长的安全生产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在全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举行2006年“安全生产月”活动启动仪式,组织义务监督员开展咨询和问卷调查活动;积极组织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活动。参加了5月份市举办的“第三届广东安全知识竞赛暨粤派港澳安全知识选拔赛”,取得较好成绩;广泛开展安全生产知识大宣讲活动,安全生产月期间,区安监局业务骨干组成2个服务小组深入各街和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知识大宣讲和帮促活动。6月11日,区政府以锦轩广场为主会场,全区各街道咨询点为分会场,举行大型的安全生产月咨询日活动,区安监局、总工会、卫生局、房管局等14家单位参加了主会场的活动,为市民提供安全生产的相关咨询,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在全区各企业职工中开展反“三违”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交通、消防、危化品专题安全知识有奖答题活动。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全社会的安全意识。

(五)强化重点区域和行业的专项整治,消除重特大事故隐患。

1、抓好各街两个重点安全隐患单位的整治、检查验收工作。为加强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生产工作,减少消防火灾隐患,遏制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恶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我区组织开展对各街存在事故隐患的两个重点单位进行专项整治,并作为今年开展安全整治年的工作重点。各街办事处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确定了街道辖内两个重点隐患单位,制订整治工作方案。全区22条街共确定44个重点隐患单位。为确保整治工作有序进行,区安委会牵头组织了有区监察局、区公安分局、区安监局、区国土房管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区检查验收小组,共分两批对各街上报已完成整治的隐患单位进行了检查验收。经检查,截止到11月底,我区已全面完成2个重点隐患单位整治并通过验收的有流花街、北京街、光塔街、六榕街、诗书街、人民街、东风街、大东街、华乐街、白云街、东湖街、黄花岗街、珠光街、大塘街、农林街共15条行政街30个整治单位,完成1个重点隐患单位整治并通过验收的有广卫街、洪桥街、建设街、梅花村街、矿泉街5条行政街。全区共完成整治单位35个,完成计划79.5%,剩余的9个重点隐患单位,除洪桥街陶瓷大厦、建设街省三建大楼预计年底可完成整治外,其余7个安全隐患单位已申请延期明年继续整治。

2、做好危险化学品监督管理,深化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一是顺利完成江、河、湖、涌边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二是开展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成品油经营企业的专项整治。三是开展连二亚硫酸纳专项检查。四是规范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经营许可审核。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对有关从事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进行审核。五是严厉打击非法经营危险化学品行为。六是加强医院污水处理站危险化学品管理。四是完成花园酒店、江湾加油站、金贵加油站等三个单位的重大危险源场外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并在11月在江湾加油站成功组织应急救援演习。

3、开展餐饮业、高空作业专项安全生产大检查。一是针对今年二月以来,我区连续发生的三起餐饮业易燃易爆或可燃气体泄漏爆炸,造成多人受伤事故,我区立即在全区开展以街道为牵头单位,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餐饮业专项安全生产大检查,以餐饮业燃气使用、储存和设施维护保养作为检查和监督的主要内容。各街还将检查场所列表造册,记录每个场所的基本情况和安全隐患问题,同时,对存在火灾隐患的场所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时间表,确保整改工作落实到位。有效地遏制了同类事故的发生。二是针对近期我区辖内发生的多起高处坠落生产安全事故,区政府多次组织相关单位召开事故现场会,分析事故原因,并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对事故单位、事故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为切实加强高空作业安全管理工作,遏制高处坠落事故类型多发势头,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通过印发宣传单张、召开会议迅速向本辖区企业、住户通报我区发生的由于违反操作规程而导致高处坠落的安全生产死亡事故,并做好有关高空作业方面的安全生产宣传工作,督促辖内企业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各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区内有从事高空作业的企业的特种作业持证上岗、制度建立和执行等情况全面开展督查,加强对高空作业的巡查和各类施工工地检查。高处坠落事故类型多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4、重点抓好交通和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一是抓好交通安全预防措施的落实,降低事故发生率。我区拟制了交通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和交通安全责任考核制度,使我区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形成新格局。针对我市当前特大交通事故频发的情况,区交通、交警、城管、环卫部门等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施齐抓共管,着重抓好运输车辆、运输服务业(重点汽车、摩托车维修企业)的专项整治。二是加大执法力度,确保火灾隐患整改到位。继续深化“火灾隐患大排查、大整改、保安全”工作,区公安分局以及大东、北京、登峰、矿泉等街道重点抓好容易发生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的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加大对出租屋和“三小”场所的消防整治力度。

5、其他行业领域的专项整治。一是巩固状元坊整治成果,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在我区状元坊消防隐患整治顺利完成的基础上,安监、公安、房管、经贸等部门与街道就引入物业管理、完善安全责任制等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巩固整治成果,形成长效的安全机制。二是加强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建立每周一次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会议制度和区辖内重点监控工地每周报送制度。三是全面开展清查“土锅炉”专项行动。

(六)开展安全生产企业分类统计工作。

为全面摸清我区辖内生产经营单位数量,建立安全生产巡查制度,安监局与统计局、各街道办事处联合开展对全区辖内所有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摸查、统计、分类及建档工作。为保证分类统计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制定具体的摸查统计方案,将辖区内企业分高危行业和非高危行业两大行业以及A类(每月检查一次)、B类(每季度检查一次)、C类(每半年检查一次)共三大类进行分类汇总。据统计,我区共有生产经营企业52933家,其中高危行业生产经营企业631家;非高危行业生产经营企业52302家。

(七)严肃查处生产安全事故,强化事故责任追究。

今年,对辖内发生的企业职工死亡事故和餐饮业易燃易爆或可燃气体泄漏爆炸造成多人烧伤的事故,区安监等职能部门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和“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了严肃处理,对事故单位给予行政处罚,对涉及安全事故责任的人员依法追究有关责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个别部门、街道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不够,力度不大,在工作任务重,难度大,监管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工作较为被动。二是一些企业对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工作不够重视,措施不够到位。三是全区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总量已近百家,工作任务重,但监管的装备和经费仍不足。四是高空作业生产事故多发,7起企业职工死亡事故中,有5起是高空作业死亡事故。五是安全生产意识淡薄。一些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低,专业安全管理缺乏,安全生产教育不到位,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现象比较突出。下一年年安全生产主要工作规划

2007年,我镇安全生产工作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安全发展观念,把防范重特大生产事故作为重中之重,加强日常监督,狠抓安全管理,促进全镇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继续抓好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工作。

各街道及行业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市和区关于全面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工作方案的部署,加强督促指导,重点放在狠抓落实上,街道、主管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管、亲自落实。注意搞好协调、督促、指导,及时跟踪了解工作进度,掌握情况,解决问题,定期通报。要强化企业一把手负责制,切实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做到“七个落实”,即:把安全生产落实到企业发展规划、企业经营考核、加快制定和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企业结构调整、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企业员工安全技术的教育和培训之中;做到“四个到位”,即:思想认识、组织、技术措施、资金到位。

二、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

一是大力推进安全宣传“四进”(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安全生产活动,建立并完善义务安全宣传(监督)员制度,定期向各级领导干部通报安全生产重大事项和重要情况。二是加强对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安全生产责任人和监管人员的培训。培训率要达到100%。三是开展执法人员培训。积极选送区执法人员参加市以上组织的培训,加大对街道安全生产巡查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四是开展企业负责人、安全主任和特种作业人员,危化品、剧毒化学品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培训。

三、建立安全生产生产巡查制度,加强安全生产执法。

区安全生产执法大队和街道巡查中队要加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巡查制度,定期不定期对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安全巡查。要建立和完善辖内重点行业企业分类监管工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安全生产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检查实施方法。按照市安监局企业分类监管要求,将辖内企业共分A类(每月检查一次)、B类(每季度检查一次)、C类(每半年检查一次)三类进行监管,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动态管理。街道巡查中队每月检查企业的数量不少于100家。对查出的隐患督促整改,逾期拒不整改或整改后仍达不到安全生产要求的生产经营单位,坚决依法予以取缔。

四、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一是继续开展各街每年整治两个及以上重点安全隐患单位的工作。在巩固重点隐患整治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各街道与有关部门要认真调查摸底,确定街道辖内两个重点隐患突出的单位,制订整治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二是继续深入开展以危险化学品、建筑工地、高空作业、餐饮、道路交通安全、公众密集场所、“三小”场所消防安全安全等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着力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把专项整治工作向预防为主转变,向治本方向深化。

五、加强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

继续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工作,在消防、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行业和领域实施重大危险源调查、申报、登记、备案、检测、评估、监控制度,完善我区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按照企业负责、属地管理、行业(领域)监管(管理)、综合监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及监测预警机制。

第四篇:甘蔗生产五年发展规划

广西来宾东糖石龙有限公司

甘蔗生产五年发展规划

(2009-2013年)

一、前言

甘蔗生产是我县主导产业之一,蔗糖生产目前仍是我县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的有效途径。而作为制糖企业,原料蔗生产能否供应充足的原料,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原料蔗种植的主体是蔗农,政府是引导和服务,糖厂农务是对外的第一窗口,农务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担负着原料蔗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工作。蔗糖实行联动价,是通过市场来联系的,糖厂与蔗农实际上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整体。为了加大加快蔗区原料蔗的发展,我们提出了未来五年石龙公司甘蔗生产发展规划。

二、石龙公司蔗区概况

根据象州县土地资源的统计,公司蔗区两个乡镇的耕地面积为136960亩,其中旱地面积为94924亩,水田面积为42066亩。潜在的甘蔗面积主要依赖开发荒岭、荒坡、残次林、果园地,以及采取相应的激励的补贴政策和高质量的砍运种服务感动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争取把象州镇、运江镇8个村委蔗区划归我公司,通过宣传发动蔗农可增面积3万亩。

目前蔗区辖内有石龙镇、马坪乡两个乡镇,蔗区总人口为58534人,其中农业人口为52687人,非农业人员为5847人。蔗区有18个村民委176个自然村队,其中石龙镇有7个村民委,76个自然村队,马坪乡11个村民委,100个自然村队。成立广西来宾东糖集团有限公司以来,石龙公司种蔗面积最多的是2008年,面积为12.2万亩,最少的是2004年,面积为8.8万亩。进厂原料蔗最多的是2007/2008年榨季,产量是58.2万吨,进厂原料蔗最少的是2005/2006年榨季,产量是24.9万吨。蔗糖份最高榨季的是2003/2004年榨季,为15.83%,蔗糖份最低的榨季是2007/2008年榨季,为13.99%。2008/2009年榨季进厂原料蔗为46.7万吨,2009年种蔗面积为11.5万亩,种蔗户数8456户。近几年户均产蔗60吨,百吨种蔗户有900户。

三、东糖石龙公司甘蔗生产发展总体目标

县委、县政府把大力发展甘蔗生产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提出抓好一条蔗,搞活象州经济一盘棋,我们相应吃透政府制定的文件精神,紧抓机遇,咬紧甘蔗生产不放松,扎扎实实做好砍运榨种各项服务工作,搞好与各级政府和蔗农关系。结合公司蔗区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市场环境等实际情况,明确提出公司甘蔗生产五年发展总体目标:甘蔗生产健康持续发展,到2013年,公司蔗区甘蔗种植面积达到13.2万亩。2013/2014年榨季进厂原料蔗达到65万吨,工业单产达到5吨,蔗糖份达到15.2%。

四、目标实现的有利因素分析

1、优越的自然条件。象州县位于东经109.25°到110.06°,北纬23.14°到24.18°之间,公司蔗区地处广西中部偏南盆地内缘,气候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显著的湿润农业气候带。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20.8摄氏度,年均日照时数1736小时,年降雨量是1300毫米,实际有霜日数平均5天。具有光、温、水资源丰富,光热雨同季,夏长冬短、四季宜耕,有利于甘蔗的生长和蔗糖份积累。辖区内地形多为丘陵地形、旱地居多,适宜于种植甘蔗。

2、优越的地理位置。209国道线贯穿蔗区石龙镇境内,省道20134线贯穿马坪乡境内。公路水路交通便利,公司距来宾市52公里,距柳州市55公里。距象州县23公里,公司蔗区处在四县交界,蔗区内甘蔗基本上连片种植,种植密度大。蔗区平均运距短,平均运距为20公里,可以有效降低运输成本。

3、国内外食糖形势转好。首先国家储备糖和地方储备糖可以平稳市场食糖价格;其次,消费方面,目前对食糖的需求保持高增长;其三,国外主要产糖国,如巴西、印度连续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甘蔗产量严重下滑,使国内食糖供应处于平衡趋紧的状态,国际食糖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所以,受此影响,国内外食糖形势转好,食糖价格上涨,进厂原料蔗价格也会联动上涨,就可以利用这个价格杠杆的作用,提高蔗区蔗农种蔗积极性,扩大种蔗面积。

4、象州县被国家列为蔗糖生产基地县,政府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已付诸实际行动。

5、东糖集团实力雄厚,有足够的资本扶持蔗糖生产。07/08年榨季累计发放各类种蔗贷款941万元,补贴各项甘蔗生产资金173万元。2009年发放各类种蔗贷款908万元。榨季甘蔗款平均7天结付一次。

五、目标实现的不利因素

1、与甘蔗竞争的作物日趋增多。目前甘蔗生产已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种植,而且当地劳动力少,旱地多,如果种植经济作物过多,势必会增加劳动力和增大劳动量,所以种植甘蔗的习惯还将会延续下去。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甘蔗竞争的作物会日趋增多,主要有玉米、水稻、蔬菜,还有速生桉树、果树。种植玉米财政补贴10元/亩,牛奶场收购鲜玉米价格在280-300元/吨,种植水稻补贴80元/亩,种植果树亦有补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这些作物必将与蔗争地,甘蔗的土地占有额度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甘蔗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成本高,甘蔗生产成本偏高。当前农资价格较高,而且很不稳定,劳动生产力日益匮乏,农村青壮年多数往城镇务工。在甘蔗生产的管理过程中,人工成本一年比一年增高的情况下,甘蔗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又低,尤其是甘蔗砍收的机械化发展相当滞后,在原料蔗价格和单产不变的情况下,部分蔗农愿意改种其他作物或种植速生桉树、果树等,以减少甘蔗种植面积来减轻这些方面所带来的压力。

3、蔗区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规划,蔗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这也是制约甘蔗生产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4、工业用地日益增多,种植甘蔗的土地被大量征用。属石龙公司蔗区的石龙镇是象州县一个重要的工业集中区,近年来大批的客商纷纷到石龙投资考察。据统计,目前已有26家企业到石龙投资创业,被征用土地面积3900亩,90%征用到甘蔗地。目前拟征用土地5000亩。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用地和城镇化建设还会有很多蔗区土地被征用,从而减少蔗区甘蔗种植面积。

六、目标实现采取的主要措施

1、继续制定甘蔗发展的激励政策,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根据经济发展的趋势,结合公司蔗区的实际情况,适时适地制定各种甘蔗发展的激励政策、扶持措施,以此引导和提高蔗农种蔗的积极性。还要通过制定各种奖励制度,调动各级政府配合搞好甘蔗生产的信心和决心。并根据蔗区甘蔗发展程度,相对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对蔗农的扶持政策主要倾向采用机械新增种植、高坎田改种、良种繁育、地膜覆盖、尾茎种植,翻蔸重种、种蔗贷款扶持等方面。

2、增加蔗区甘蔗种植面积。

根据调查,公司蔗区尚有部分低坡可开垦种蔗的低产林地,低产果地约1万亩,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的土地约有1.5万亩,高坎旱田部分约有3000亩,可种蔗的土地存量约2.8万亩,目前蔗区种蔗面积有11.5万亩,减去每年蔗地轮作面积约9000亩左右,那么蔗区种蔗面积可发展到13.2万亩左右。我们要抓住蔗糖形势朝良好方向发展的趋势,努力在这几方面挖掘潜力,增加蔗区种蔗面积。另外,从机耕、种子、肥料、技术、服务、蔗区道路等方面重点扶持新开发种植的蔗农,鼓励经济能力整合土地资源承包经营。如今年秋植蔗马坪乡石社村的一片20亩旱田就被经济能人整合承包种下秋植蔗,石龙镇大蒙村的一片

90亩的荒地也是被经济强人承包,并种下秋植蔗。

3、提高甘蔗单产。蔗区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当蔗区甘蔗面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一味追求增加种植面积来增加进厂原料蔗产量那是不现实的。目前公司蔗区甘蔗工业单产一直徘徊在3.6吨-4.2吨,历史最高的是07/08年榨季,为4.84吨/亩,所以在提高单产方面,我们还有相当大的潜力。现在就蔗区面积而言,甘蔗单产平均提高0.1吨/亩,总产量就增加1.23万吨,所以,通过提高甘蔗单产,增加原料蔗总产量是一条有效途径,同时又可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蔗农收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甘蔗单产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积极推广机械深耕深松。公司蔗区拥有各种机型的中拖约有180台,其中80型以上约有50台。目前蔗区蔗地机耕的机械化程度可达98%,但以使用60型,654型机耕的居多。我们要推广使用80型以上的大型中拖犁耙整地,深度要达35公分以上,这样就可以增加蔗地蓄水保水能力,提高甘蔗的总体耐旱抗旱能力,增加甘蔗产量。

⑵提高科学种蔗技能,推广良种良法。

采用深耕、深行、浅种、宽行密植;基肥足,追肥足,肥类搭配合理;立足“早”字进行中耕,除草、培土、防病虫害;及时进行深破垄松蔸;及时进行地膜覆盖;重视和加强砍收质量,对甘蔗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科学化、程序化管理,努力提高甘蔗单产。

目前公司蔗区甘蔗品种97%为新台糖22号,并且已有10年的种植历史。为夺取甘蔗高产高糖,必须抓好甘蔗品种改良,优化品种种植结构,改变蔗区品种单一,良种的良性退化,病虫害增多的局面,则必须加快良种引进和繁育。从2007年开始,公司逐步开始引进部分良种到蔗区试种,现在重点推广有潜力的品种有:柳城03/182、台糖92/2668、福农22号、赣蔗18号,新台糖22号脱毒健康种苗等品种。实行种植这些品种给予良种推广补贴200元/亩,以此加快推进蔗区良种化的进程。

⑶改良蔗地土壤、推广滤泥还田、蔗叶还田。

由于蔗区甘蔗常年连作,常年施放无机化肥,造成蔗地土壤板结,微量元素缺乏,甘蔗病虫害增多,甘蔗宿根性差、产量低。糖厂滤泥是一种完全型肥料,含有有机质比较丰富,肥效较高,能较好较全面地满足甘蔗生长对营养的需求,同时可以改变土壤性能,易于耕作,具有培肥地力,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据调查甘蔗采用滤泥还田技术模式栽培,可提高甘蔗单产20%—30%,效

果非常显著。所以要向蔗农免费供应滤泥,提高蔗农应用滤泥还田的积极性,提高甘蔗单产。

蔗叶还田同样含有丰富甘蔗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机质,具有增肥地力,保水、保温、防寒防霜的作用。蔗叶还田覆盖50%的蔗地面积,可节省50%的破垄费用,50%的除草费用及部分人工费用,对提高单产也很显著。该项技术措施,也可实行一定的补贴政策。据实验,连续4年实行蔗叶还田,每年每亩可提高甘蔗产量1吨以上。

⑷大力推广蔗尾作种的种蔗技术。蔗尾留种既可以节约蔗种,又可增加进厂原料蔗的品质。降低蔗农种蔗成本,增加蔗农收入,提高甘蔗出苗率和整齐度,从而提高甘蔗单产。所以要及时出台优惠政策支持、鼓励蔗农蔗尾留种。力争用几年时间,推广蔗尾作种种植冬春植蔗面积达到60%以上。

⑸加强甘蔗抗旱保苗,保丰产的措施。由于气候的变化、常常出现春旱和秋旱,春旱影响甘蔗出苗率,秋旱影响甘蔗生长。所以要加强甘蔗保苗、保丰产的措施,一是抓住有利时机适时下种;二是采取“三湿下种”;三是种植沟淋水、复土后盖膜;四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山塘、水库、水利渠道进行抽水淋灌甘蔗,保证甘蔗有旺盛的生长力。所以,扶持补贴蔗农购买小型抽水的设施和设备,一定程度上提高蔗农对甘蔗抗旱的积极性。

4、加快推进甘蔗生产农业机械化程度。

公司蔗区使用大马力中拖进行机械深耕、深松作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程度。现在关键是引进中耕机和甘蔗砍收机。争取国家采取更为倾斜、优惠的政策,在财政上增加对甘蔗机械资金的投入,突出抓好适用型甘蔗中耕机、收割机的科研推广项目攻关;集团公司实行蔗农购机补贴政策;建立甘蔗农业机械应用示范基地,充分发挥效果辐射带动作用。

5、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目前蔗区水利基础设施较差,灌溉能力逐年减少。因此,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蔗区水利灌溉能力,逐年递增水利灌溉面积,促进蔗区甘蔗高产稳产。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做到:企业要加大对甘蔗种植业的反哺力度,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修复渠道,恢复原有的水利灌溉功能;扶持蔗农做好水利微喷或滴灌样板示范。

6、其他方面采取的措施。

⑴企业要积极与气象部门联系和合作,实施全面的人工增雨作业,缓解甘蔗

旱情,促进甘蔗生长。

⑵蔗区公路与甘蔗生产密不可分,增加蔗区道路维修资金,确保有路就有蔗和有蔗就有路,协助政府部门升级蔗区道路为柏油路或水泥路,为提高蔗区原料蔗的运输能力和通达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⑶提高对蔗农的服务质量和满意度。及时发送有关甘蔗生产的管理和技术信息,维护好砍运秩序,甘蔗做到快砍快运,减少蔗农损失,切实解决好蔗农在甘蔗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⑷做好与政府、村委、村小组等各级部门的沟通、联系,发挥他们在甘蔗生产过程中应有的作用。

七、争取象州县河西片蔗区回归我公司。

象州县河西片蔗区辖内有象州镇4个村委、运江镇4个村委,其中有两个村委没有种植甘蔗。象州河西片蔗区现有甘蔗种植面积约1.15万亩,可发展种蔗的面积约有2.8万亩,甘蔗发展的潜力较大。河西片蔗区甘蔗虽经博华公司多年扶持,但由于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原因,至今甘蔗仍发展不起,县委、县政府已有意向将该片区划归石龙公司发展,我们拟抓住这一大好机遇,扩宽公司的蔗区范围。我们将大力争取象州河西片蔗区回归我公司,主要有三大优势,一是河西片蔗区距离我公司较近,我们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这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改善该片区的砍、运、种等方面的服务,以确保该片区现有的种蔗面积;二是利用我们公司蔗区拟定的、强有力的甘蔗生产扶持政策,来辐射影响州县河西片蔗区的蔗农,并以此来触动县委、县府尽快把象州河西片蔗区划归我公司管理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如回归后,我们将在机耕、良种、肥料、深耕改土等多方面扩大对该片新种甘蔗的扶持力度,特别是投入大量资金改变该蔗区落后交通运输状况,蔗种哪里,路通到哪里,以激发该蔗区蔗农的种蔗热情,加快该蔗区原料蔗的迅速发展。

综上所述,东糖石龙公司五年内要实现甘蔗种植面积13.2万亩,进厂原料蔗65万吨,确实还有许多相关工作要做好,还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引导蔗农实行科学种蔗和管护,在甘蔗良种良法上下功夫,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降低制糖生产成本。在目前多种产业市场相互竞争,产品价位走低的情况下,强烈片面追求甘蔗种植面积扩大化已不是蔗糖生产发展的根本之路,还要努力提高甘蔗单产和蔗糖份,以实现总体目标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这样才能使蔗农种蔗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促进社会和谐发

农 务 科 2009年9月25日8

展,共享蔗糖生产带来的成果。

第五篇: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

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

(2004~2010)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目录

一、形势、现状与需求…………………………………..………1

1.面临的形势……………………………………………………1 2.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8 3.安全生产科技需求…………………………………………15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17

1.指导思想……………………………………...………………17 2.发展思路……………………………………………...………17 3.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目标……………………………………17

三、重点任务…………………………………..…………………18 1.以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为突破口,加强安全

生产理论创新,逐步建立安全生产理论体系……..…19 2.以重要工业领域共性、关键性安全技术开发为

重点,加强安全生产技术创新,逐步建立完善

安全生产技术体系……………………..…………………21 3.加强安全管理技术研究,促进安全生产管理机制

创新,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安全

生产科学管理体系………………………………………23 4.以提高本质安全度为目标,加大…先进、适用安全

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及时淘汰落后技术装备,实施安全技术示范工程………………………………24 5.用高新技术提升安全生产科技水平,推动安全科技产业化……………….……………………24 6.以强化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和保障为宗旨,加强

安全生产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协调,逐步建立和

完善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25

四、保障条件和措施……………………………………………28

1.创造有利于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28 2.加强领导和协调,推动安全生产科技工作…………29 3.多方筹集资金,增加安全生产科技投入………………29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31 5.建立安全生产科技激励机制……………………………..32 6.以技术标准促进安全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产

业升级,实施技术标准战略……………………………32 7.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

值观,实施人才战略………………………………….…33 8.加强安全生产科普工作,培育和发展安全文化……34 9.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34

附件1 8个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重点领域.………………35 附件2 60个优先发展的重大安全科技研究方向.……………36 附件3 100项重点推广技术……………………….….………40 附件4 8项安全技术示范工程……………….....…………….45 附件5 6个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47 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

(2004~2010)

安全生产作为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内涵,也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声誉的具体体现。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期望。实施科教兴国、科技兴安战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是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必由之路。按照安全生产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安全生产科技发展做出战略性的部署,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以指导政府安全生产科技工作和全社会安全生产科技研发、技术推广活动,逐步使我国安全生产工作步入健康、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对全面提升我国安全生产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形势、现状与需求

1.面临的形势

(1)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但依然严峻,安全生产发展对科技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事业,确定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力度,相继在监管体制改革、法制建设、事故责任追究、深化专项整治,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得到加强和完善。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综合管理全国安全生产工作。地方各级安全监管机构调整稳步推进,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了专门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针对机构调整后的新变化,各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立健全了相应的工作制度,确定了工作重点。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确定了抓好“三件大事”、建设“六大支撑体系”、推进“五项创新”,确立了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总体工作思路,并已全面起步。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监督参与、全社会重视支持的安全生产新格局正在形成。

安全生产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法》的颁布执行,使安全生产事业进一步法制化、规范化。出台了一批与之配套的安全生产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大批安全生产法规、规章正在制定过程中,使安全生产各方面工作逐步做到有法可依。

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成效并继续深入。通过各 部门和各地政府的共同努力,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等行业和领域的安全整治取得重大进展,关闭取缔了一批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矿山、小作坊。

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黑龙江省出台了《关于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决定》,在安全技措专项基金、风险抵押金、工伤保险、约束激励机制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四川省开展“百个安全生产示范乡镇”活动,使基层安全生产工作有了一个好的活动载体。

安全生产事业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关注安全、珍爱生命”的安全生产氛围日渐浓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生存的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安全生产的关注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追求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成为首要共同目标。通过全社会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万里行等活动,全民安全意识普遍得到加强。

通过五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和以上各方面的工作,我国安全生产事业不断取得进步,整体安全生产水平有所提高,安全绩效有所改善,实现了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并趋于好转。

但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均衡,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薄弱,与经济高速发展的 矛盾越来越突出。生产事故总量仍然居高不下,部分地区和行业甚至呈上升趋势,因事故死亡人数持续增加。屡屡发生的重特大事故更具突发性、灾难性和社会危害性。2002年,全国发生各类事故107余万起,死亡人数近14万,每天平均死亡380余人;平均每天发生7.2起一次死亡3~9人重大事故,每周发生2.5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每月发生1.2起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工矿企业中,以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最为严峻,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国工矿企业总数的31.12%和46.87%,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分别占全国工矿企业的86.15%和86.31%。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也不容乐观,2002年,全国发生化学事故592起,死亡1551人,同比均有增加。道路交通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2002年,共发生交通事故773137起,死亡109381人,同比分别上升2.4%和3.3%。更应注意的是,2002年事故死亡人数超过5000人以上的10个省基本都是经济大省,其中8个省的事故死亡人数增加幅度超过GDP的增长幅度。

我国职业危害也十分严重。有50多万个厂矿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接触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职业危害的职工在2500万人以上。近年来,每年新发职业病例数均在万例以上,且逐年上升,增长率超过10%。根据卫生部的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国累积发生尘肺病人581377例,疑似尘肺者60多万例,每年约5000人因尘肺死亡。全国有1000万工人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其中约1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疾病。每年发生各类急性职业中毒事故200多起。

各类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联合国秘书长指出,因工伤和职业病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全球GDP的4%。中国工程院的研究报告表明,我国每年因各类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500亿元(约占GDP的2%)以上。

我国严峻的安全生产问题还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部分省市日益增多的劳动争议案件中涉及安全卫生条件和工伤保险的已超过50%。全国各地已多次发生因安全卫生问题激化而集体请愿或上街游行等事件。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我国安全生产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我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是世界上主要产煤国煤矿死亡总人数的4倍以上,百万吨煤死亡率是美国的160倍、印度的10倍;百万吨钢死亡率是美国的20倍、日本的80倍;特种设备的事故发生率是发达国家总数的5~10倍;万车死亡率约为美国的10倍;近10年民航运输飞行平均重大事故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航空发达国家的3.9倍。我国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形象和对外贸易。安全生产科技基础薄弱、安全科学技术落后于生产技术的发展,是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与自然条件的变化,我国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涉及安全生产的许多深层次问题还远未解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安全生产支撑与保障体系尚未形成;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生产规模扩张、工业就业人员急剧增加,经济快速增长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矛盾日益突出;矿产资源的长期大规模开发,埋藏于浅部的高品位矿产资源日益枯竭,大批矿山过渡到深部开采,水压、地压、地温、瓦斯压力都有相应增加,自然条件在不断恶化,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等灾害的复杂性和治理的难度在加大;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无论是老装臵的改造还是新装臵的建设,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成为共同趋势,超大型、高参数、长周期、高风险的生产装臵、储存装臵的日益增多,对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我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输送易燃、易爆介质的长输管道、城镇输配系统管道在大幅度增长,电梯、大型游乐设施等呈现迅猛发展之势,电网由区域电网向全国电网过渡,高电压、远距离和交直流混合输变电技术在推广使用,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水上交通步入高速发展时期,这些都造成危险因素的种类增多和危害程度的增加;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成分、经营方式呈现多元化,私营、个体企业大量涌现,大量新型特种设备的涌入,使安全生产管理及其监督监察的难度和复杂性加大。可以预料,如不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我国安全生产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非常严峻,事故发生率仍将在高位徘徊,2005年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可能突破15万,2010年超过18万。事故的种类增多,事故防范、处理的复杂性和技术性将增强,一旦发生事故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会更加严重。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交通、建筑等行业和领域仍将是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安全生产在国家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安全生产现状与需要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逐渐成为就业主体,人们对生产活动中安全健康的需求正逐步增加。竞争的国际化,安全生产越来越多地影响国家竞争力和国际贸易。

依靠科技进步,创造本质安全化作业条件和作业环境,是安全生产发展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必然选择。

(2)安全科技资源急需整合,布局需要优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科技活动的结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科学和技术充分渗透、交叉、融合发展,科技 资源配臵以市场为主导。原有的安全科技资源的属性及研究重点也已发生了重大变革,安全科技力量趋于分化。需要对安全科技队伍按市场规律进行整合,并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国家意志的关系,动员、引导、吸纳全社会各种可能的科技资源投入到安全生产科技发展之中,促进安全生产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配臵和高效利用。

(3)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国际分工大规模重组,资源配臵在全球范围进一步展开,世界经济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导因素,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所在。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安全生产科技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在加强安全科技创新的同时,注意吸收、利用国外和其他领域的先进科技成果,提高安全生产科技水平。此外,经济一体化也必然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科技创新资源竞争加剧,使安全生产科技发展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及时抢占安全生产科技的制高点,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安全生产事业越来越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安全科技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和保障,安全科技发展必须有所超前,已在国际上形成广泛共识。

世界各国建立了安全生产科技体系。美国建有国家职业安全健康研究院、事故伤害预防与控制中心,矿山安全监察局下设有技术中心,专门进行安全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工作,高等院校也通过与政府鉴定协议的方式进行安全生产科技工作。英国有40多个从事安全生产科研工作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俄罗斯联邦矿山和工业安全监察局下设有工业安全科技中心。

发达国家安全科研投入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企业的投入主要是满足安全生产和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需要,并由企业自主决定。美国政府拨付给国家职业安全健康研究院和事故伤害预防与控制中心的经费逐年增加,2002年达到4.1亿美元,矿山安全监察局技术中心每年的经费也近千万美元。英国安全与健康局每年掌握专项科研经费,专门用于安全生产科技问题研究。

发达国家的安全科技达到较高水平,为安全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在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估方面,普遍发展了先进的危险辨识、评估技术,几十年前就开展特种设备安全评估、寿命预测和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建立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库;在危险源监测、预警方面,已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可以对大型承压设备进行在线检测,对埋地燃气管道腐蚀和泄漏实施不开挖在线检测监测,红外成像 技术和激光扫描技术已应用于天然气管道的泄漏检测之中;在灾害事故防治方面,通过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已基本控制重特大灾害事故,研究重点逐步转移到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在应急救援方面,普遍建立了完整的体系和先进的技术装备,保证快速反应、协同作战、应对准确和责任落实;在安全技术标准方面,标准体系完善、数量多、可操作性强、修改及时是发达国家的共同特点;在安全生产信息化方面,已普遍利用现代网络化技术建立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统一管理、数据规范和资源共享。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安全生产科技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成为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安全生产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立了一批专业科研院所,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安全科技队伍。建设了国家消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粉尘爆炸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安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重点研究开发基地。在安全学科建设方面,已形成三级学位教育,目前设立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高等院校有46个,设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院校26个,博士研究生教育8个。在企业有数以万计的科技人员活跃在安全生产第一线。

安全科学体系建设取得进展,已初步解决安全科学的 学科理论及其科学技术体系结构模型问题。1992年,《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中,将“安全科学技术”列为国家一级学科;1997年,确定了安全工程师职称;2002年,国家建立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

安全生产科技工作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八五”期间,开展了“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估”、“在役锅炉、压力容器安全评价与爆炸预防技术研究”和“煤矿重大恶性事故防范”等国家科技攻关研究。“九五”期间,开展了“城市重大危险源及监控预警系统”、“在役工业压力管道安全评估与重要压力容器寿命技术研究”和“改善煤矿安全状况综合配套和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科技攻关研究。“重大工业事故与大城市火灾防范及应急技术研究 ”列入“十五”国家攻关项目之中。此外,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国家和地方自然科学基金、各省市科委科技资金中都安排了部分安全生产科研项目。企业为预防和减少事故损失,在安全科技方面也有一定的投入。同时,民间资本开始进入安全生产科技领域。通过以上途径,我国在安全科学基础理论与应用、重大工业事故预防预警与应急救援、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科学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2002年,国家对83项安全科技优秀成果进行了奖励。

科技对安全生产事业产生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有力 地推动了经济发展。石油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HSE)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有力推动了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了与国际接轨。铁路运输通过加大安全科技投入,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装备,提高基本运行的本质安全能力,明显减少了各类事故,为铁路四次提速创造了基础。矿山通过引进、开发和推广使用正压氧气呼吸器,使矿山救护队的作战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提升了矿山应急救援整体水平。安徽省淮南煤业集团通过开展瓦斯治理科技攻关,瓦斯抽放量由1996年的600万m3提高到2002年的1亿m3,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安全高效、稳产高产,煤炭产量由1996年的1000多万吨提高到2002年的2335万吨。据初步测算,20世纪末,安全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达到25%。

安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安全装备产业已基本形成,数以万计的专业生产厂家生产安全产品。安全科研院所通过企业化改制,正向科技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方向发展。

安全生产信息化产业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安全监测监控的重要性,促进了各类传感器、数据传输技术、信息接口和GIS、GPS技术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大量应用,提升了安全生产信息化水平。

安全防护产业初具规模。各种安全防护装备、用品、用具对保护人员的安全健康起到巨大作用,促进了安全防护产业的发展。各种功能型材料等的不断开发并产业化,使安全防护产业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安全中介机构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安全技术服务、咨询产业的形成,发展了相关技术。经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审核成立的安全评价机构已超过100家。作为安全生产整治重要内容的安全评价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但我国安全生产科技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科学技术整体中属于发展落后领域,尚不能为安全生产提供足够的支撑和保障。目前,安全生产科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强化安全科技对提升安全生产整体水平的可操作性政策、法规薄弱。没有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与安全生产的作用和地位相适应、能够有力推动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

(2)安全生产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严重滞后于安全生产实践。没有形成能够指导安全生产工作的理论体系,对安全生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属性及其规律、方法等的研究严重不足。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等安全生产领域的重大问题及其辨证关系,缺乏具有明显说服力的理论依据,未能从理论上进行充分、科学、合理的阐述。(3)安全生产科技整体水平不高。安全科技成果的数量、质量、转化率和科技工作的贡献率不能满足安全生产事业发展的需要,长期制约安全生产的一些共性、关键性问题尚未攻克;安全生产的科研储备和预研匮乏。

(4)安全生产技术基础薄弱。缺乏对安全技术标准体系、计量体系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的研究,安全技术标准缺口大、技术水平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5)国家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技术性,但目前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手段落后,技术含量低,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安全生产事业发展的需要。

(6)安全生产科技力量趋于分散,科技工作缺乏整体性。经过体制改革,原有科研规划、计划、体系全部被打散重组,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定位、内容、重点领域和方向等等方面都没有统一、权威的定论,部分原有安全生产科研单元投奔高收益、高回报领域,科技支撑与保障功能急剧下滑,有些专业领域甚至出现缺位;各专业领域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机制,未能充分利用国外和相关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推动安全科技的发展;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7)安全生产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安全生产科技工作作为以社会公益性为主导的事业,其投入应以政府投入为主,但在各行业主管部门相继撤消后,无论在绝对数还是在相对数上均呈现下降趋势,且没有明确的、可靠的资金渠道,与国外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企业的安全生产科技投入非常有限,不能解决制约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关键性科技问题。

3.安全生产科技需求

安全生产事业的发展对科技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产生巨大的科技需求。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1)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安全生产与人口、环境、资源同属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应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生产事业的相关政策应属国家的基本政策。需要建立与安全生产在经济、社会、国家安全中地位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科技政策和措施。

(2)系统的、能够指导安全生产实践的理论体系。既为国家安全生产宏观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又为企业安全生产微观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安全工程技术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为此,零散的研究力量急于整合,单项的研究急需系统化。

(3)共性、关键性、综合集成安全技术与装备。通过“八五”、“九五”和“十五”前三年攻关,研究、开发了一批共性、关键性安全技术,但为数有限。许多严重制约安全生产的关键性问题尚未攻克,且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危险因素的种类增多,灾害防治的复杂性在增加。急 需开展共性、关键性、综合集成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对重特大灾害事故的防范控制水平,提升安全防护水平。

(4)先进安全生产管理技术。需要大力开展安全评价技术、重大危险源管理技术、安全信息技术、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事故预防与工伤保险相结合机制等的研究,促进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同时,提高国家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科技含量,开展监管手段的创新,实现关口前移,也是当务之急。

(5)安全科技与安全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安全科技应面向安全生产,安全生产要紧紧依靠安全科技。在安全生产事业中,需要进一步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安全科技发展提升安全生产事业的整体水平。

(6)安全生产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安全生产法》的颁布执行,对与之配套的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制订提出更高的需求;安全生产科技发展和企业技术升级需要技术标准的支撑和促进;加入WTO后的新形势需要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尽快与国际接轨。

(7)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的研究与建设。建设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为安全生产及其监管监察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是提高安全生产科技含量,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保障和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工作,是目前我国安全生产之急需。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

1.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全面实施科技兴安战略,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本着突出重点、紧密结合国情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整合和引导社会科技资源,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科技保障体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对安全生产的贡献率,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科技水平,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发展思路

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为中心,坚持安全科技面向企业安全生产、面向政府监管监察;构建科技创新、检测检验与物证分析、技术推广与服务、法规标准、信息共享和智力资源六个支撑平台;以安全生产理论研究为基础,开展共性、关键性重大安全科技攻关,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安全技术示范工程的建设,使安全科技成果总体接近或在某些方面达到国际水平。

3.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目标

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要求,提高安全生产及其监管监察的科技含量,为降低事故发生率,大幅度减少重特大灾害事故,提升国家安全生产整体 水平,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具体目标是:

(1)初步形成安全生产理论体系框架,在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灾害发生机理等8方面有所突破。

(2)通过共性、关键性重大安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重特大灾害和危险源监测、预警、防治、应急救援、事故分析处理技术、安全管理技术等方面,开展60项重大安全科技攻关,取得一批重大成果,总体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

(3)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水平,重点推广100项先进、适用技术,建立8个安全技术示范工程。

(4)促进安全科技产业化的发展,安全技术装备和安全防护用品产业满足国内安全生产的需要。

(5)6个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初步建成,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部门连动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体系有效运转。

(6)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安全技术标准的种类、数量和技术水平取得重大的进步,在重点领域与国际接轨。

(7)安全生产的科技贡献率2007年达到30%;2010年达到35%。

三、重点任务

根据安全生产科技需求和发展目标,2004~2010年间安全生产科技工作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展开: 1.以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为突破口,加强安全生产理论创新,逐步建立安全生产理论体系

理论研究是安全科技与安全生产发展的源泉,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紧密结合安全生产工作对理论的迫切需要,以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为突破口,加大安全生产理论研究的力度,对安全生产事业中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理论研究,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对安全生产工作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的问题,为国家安全生产宏观管理、企业安全生产微观管理和安全工程技术实现提供指导。重点集中在8大领域:

(1)安全生产的哲学、社会学基础。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安全生产哲学问题,揭示安全生产的本质,建立科学的安全认识论和方法论;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对安全生产的影响与作用,研究安全生产社会学问题,探讨安全生产在可持续发展、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中的地位和对经济建设的保障促进功能。

(2)安全生产科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安全生产的共性特点和规律,以及在特定环境下由安全向事故演变的共性原理,指导安全生产工作;研究安全生产法学理论,指导安全生产立法实践;研究安全生产科学理论体系,构筑安全生产科学的理论框架及其基本理 论构成。

(3)矿山重大灾害事故致因机理及动力学演化过程。针对岩土体多相、非均质、各向异性的复杂环境特点和大规模采掘工程的诱变灾害,研究气-固耦合作用下,稳定与非稳定变形、破坏与状态变化及转化机理、条件与规律;气-固耦合作用及突变动力学模型,为瓦斯煤尘爆炸、顶板灾害、煤与瓦斯突出和岩爆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深部开采灾变动力学与防治理论。

(4)交通运输事故预防与控制理论。针对铁路运输、道路交通、水上交通、民用航空的安全生产特点,研究事故发生机理,以及对事故的预防、监控和应急救援的基本理论,指导交通运输事故的预防与控制。

(5)工业典型事故发生机理、动力学演化过程及其相关数学、力学、热物理问题。针对高危行业的生产特点,研究火灾、爆炸、危险品泄漏、特种设备事故等的发生机理和动力学演化过程,用数学、力学和热物理理论揭示发生发展的规律,为事故预防和灾情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6)工程建设安全生产基础理论。针对各种土木、建筑、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勘探、设计和建造活动中复杂灾变因素的耦合作用,研究工程的损伤积累和灾变行为的演化规律、失效模式与事故特征、人机环作用规律及安全监测与控制理论;研究工程在使用过程中的荷载与响应特性、灾变行 为与健康诊断。

(7)安全经济及管理理论。结合安全生产的经济学、管理学和经济与管理问题,研究安全生产的经济规律和宏观调控机制理论,揭示国家政策与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投入与产出的基本规律;研究政府、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建立适应于安全生产的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安全统计学理论,指导安全生产统计分析工作。

(8)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理论。分析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要素、内容以及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理论体系。

2.以重要工业领域共性、关键性安全技术开发为重点,加强安全生产技术创新,逐步建立完善安全生产技术体系

针对安全生产中的共性、关键性问题,加强重点攻关,提高对灾害事故的控制能力、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监控能力、应急救援水平和事故分析处理能力,并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提供技术支撑。以煤矿、非煤矿山、石化及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建筑等行业为重点。重点领域是:

(1)重大危险源辨识与评价。针对高危行业生产环境和生产工艺过程中灾变因素的耦合作用,研究各类危险点、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估和危险性分析先进技术;开发事故隐患诊断、鉴别、分级和化学品危险性鉴别与分类技术;研究特种设备(锅炉、压力容器、电梯、大型游乐设施等)的失效模式、失效准则、风险评估、剩余寿命预测等的关键技术;提高对灾害和危险源辨识的科学性,为事故监测、预警和防范创造基础。

(2)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监测。针对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输送电以及特种设备运行中的灾变因素和危险源的特性,进行各种动态、连续监测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研究集监测、控制和管理为一体的综合集成、高度信息化的安全监控技术;研究智能传感器、信号转换接口、数据的远距离传输和智能处理技术;研究在线损伤识别、模型修正、健康诊断监测技术;研究移动设备的自我监测、诊断和控制技术。

(3)灾害与事故预警。开展重大灾害事故预警技术和预警系统的研究开发,建立各类重大事故预警与调控机制。研究埋地压力管线(输油、燃气等)不开挖检测、评价和预警技术;研究设备失效、构筑物(地基、大坝、尾矿库等)失稳监测预警技术。

(4)灾害与事故防治。根据灾害事故的发生条件和影响因素的作用规律,开展针对性强的综合集成防治技术的科技攻关;研究重大灾变事故的预防措施、控制方法与技术以及抗灾加固的先进材料、装臵和技术;研究特种设备、关键装备失效事故的预防与控制技术。

(5)应急救援。根据各类重大灾害事故(包括危险化学 品、特种设备、矿山、交通运输、输送电等行业或领域可能发生的重大灾害事故)发生发展呈现的力学、理化特性,进行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重大突发灾害应急预案、救灾辅助决策及指挥调度系统、救灾通讯系统;研究遇险遇难人员定位与搜救技术;研究有毒介质移动容器突发泄漏、长输危险介质管道或埋地燃气管道突发事故应急救援技术装备和减灾技术;研究大电网事故下的社会应急技术。

(6)事故调查与分析处理。根据灾害事故的复杂性,利用现代数字模拟和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灾害事故智能诊断和仿真模拟技术、重大事故调查分析技术与装备;研究灾害分析的精细模型、方法和现代试验技术,提高事故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结案的及时性。

3.加强安全管理技术研究,促进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创新,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安全生产科学管理体系

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低,技术措施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监管监察缺乏针对性、时效性,是我国安全生产状况差、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大力开展安全管理技术和安全生产监督监察技术的研究,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机制创新,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的科技含量,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重点集中在安 全生产管理模式、特征及其规律、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指标体系、安全生产信息化和网络化相关技术、事故预防与工伤保险相结合机制等方面。

4.以提高本质安全度为目标,加大先进、适用安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及时淘汰落后技术装备,实施安全技术示范工程

根据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大力推广科技成果,组织实施安全生产科技示范工程。选择技术上成熟、先进、适用的科研成果,经过充分论证,列入安全生产技术推广计划并发布,组织应用和推广。2004~2010年,重点进行100项技术的推广。每年可根据实际情况,从中选择对安全生产有重大意义的安全技术,作为重中之重,加大推广力度。

通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及时淘汰技术落后、安全保障程度低、存在潜在危险的技术装备。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技术装备,予以限时、强制性淘汰。

实施安全生产技术示范工程,以点带面,促进我国安全生产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2004~2010年,建设8个安全生产技术示范工程,重点是重大危险源监控、奥运安全保障、三峡工程安全保障、石油化工设备安全、运输设备安全监控、城市主要生命线安全保障、煤矿瓦斯综合防治和矿山安全监测及信息化等领域。

5.用高新技术提升安全生产科技水平,推动安全科技 产业化

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提升安全生产的科技水平。加大GIS、GPS和网络技术在安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力度,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基本信息库、信息管理系统和灾害事故监控预警网络;应用先进的探测、传感技术,提高对灾变因素的监控能力和矿山地质保障水平;应用新材料,改进安全装备的质量和安全性能,提高安全可靠性;充分利用各种功能性新材料,提高安全防护用品的科技含量。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动安全生产科技产业化。重点领域是安全生产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功能性新材料,故障快速诊断、无损探伤技术,非接触式、高精度、高可靠性、综合集成安全检测技术与装备,安全专用装备,劳动保护用品,矿山地质安全保障技术,先进救援救助技术装备等方面。

6.以强化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和保障为宗旨,加强安全生产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协调,逐步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

体现国家意志、面向企业安全生产、面向政府监管监察,关系公益性、基础性研发和科技支撑的平台建设,是安全生产科技发展重要工作。应根据安全生产及其监管监察工作的需要,将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安全检测检验与物 证分析、技术推广与服务、法规标准、信息共享和人才建设统筹考虑,整合科技资源,培育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发展与安全生产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搭建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大平台,推动安全生产科技发展。重点建设6个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

(1)科技研发平台。以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主体,以项目为纽带,按市场经济机制整合现有科技资源,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资源配臵。在组织形式上形成两个层面:①挂牌成立安全科学研究院、安全工程技术中心等安全科技重点研发机构,形成安全生产科技研发主要力量,从事安全生产基本理论、技术基础、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② 通过项目招投标,吸纳、兼容国内乃至国际最优秀、最先进的科技力量参与安全生产科技发展,造就高水平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队伍;③建立企业安全科技创新基地,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协同机制,多领域、多学科合作进行安全生产科技攻关。

(2)检测检验与物证分析平台。以安全检测检验机构、物证分析网点为主体,通过资格审核、授权和挂牌,准许从事安全生产检测检验、物证分析和灾害危险性鉴定工作;加强安全检测检验技术、物证分析技术、灾害危险性鉴定技术的研究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安全检测检验、物证 分析的水平和能力,为安全生产提供服务,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提供支撑;加大对检测检验工作的监督,促进依法检验,规范运作。

(3)技术推广与服务平台。以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主体,政府组织指导,对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整理、科学论证,发布推广技术目录,召开技术推广会,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完善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体系。以安全中介机构为主体,对技术服务人员实行资格认可或注册制度,对中介机构实行资格审核和注册,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其它社会力量,把发展安全中介机构作为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为方向,依靠市场运作,规范服务行为,完善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体系。重点扶持一批专业化服务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骨干安全中介机构,支持基础好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咨询、安全评价、科技评估机构等打造精品服务项目,树立服务品牌和信誉,带动安全中介服务机构整体水平的提升。重点领域是安全评估评价等方面。

(4)法规标准平台。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计量体系为基本单元,完善安全生产法规标准平台;加强安全生产法规体系研究,逐步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正确调整安全生产中的各种关系;加大安全技术标准体系、计量标准体系建设力度,通过技术标准的完善与发展,引导、及时淘汰落后工艺、技术与装备,促进安全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安全技术的发展,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

(5)信息共享平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运用共建共享机制,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安全科技文献与数据、信息网络资源等进行战略重组与建设。建立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发高效的安全生产信息共享平台,加强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资源的共享、自然科学资源的保存和利用,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安全生产科技水平的整体提高。

(6)智力资源平台。以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为核心,建立安全生产专家信息库,为安全生产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加强安全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完善安全科学教育体系,安全科学尽快成为一级学科,以适应安全生产科技整体发展的需要。

四、保障条件和措施

1.创造有利于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安全生产是重要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应将安全生产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将其放在与环境、人口、资源同等重要的地位。国家安全生产发展规划应纳入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安全生产科技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建立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来促进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使安全生产科技发展具备与其作用、地位相称的财政和政策环境。

2.加强领导和协调,推动安全生产科技工作 科技进步是安全生产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决定性因素。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对科技在安全生产事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制定和落实加快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创造有利于科技进步和科技人才施展才华的政策环境,真正把安全生产事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安全技术人员素质上来。

强化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组织、指导全国安全生产重大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示范工程的职能,加强综合安全生产科技管理和协调工作,努力提高宏观决策水平;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技术预测工作,发挥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对国家安全生产重大科技决策的咨询作用。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实现计划决策、管理和评价相对独立,建立健全竞争、监督和制约机制;积极推行科技项 目招投标制,建立科学公正的科技评估制度。

3.多方筹集资金,增加安全生产科技投入

安全生产科技工作是以公益性为主导的事业,应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投资机制和激励机制,努力拓宽科技投入渠道,形成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及全社会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对重大安全科技项目,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产业化计划以及国家产业技术发展专项计划等),取得国家的支持。国家应在相关资金渠道中加大对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对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共性、公益性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技术推广、技术示范工程和6个支撑平台建设给予持。

对不能在国家相关科技计划安排的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应建立安全生产科技专项资金,支持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6个科技支撑平台开展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技术标准制(修)订、技术推广和技术示范工作。安全生产科技专项资金应以国家投入为主,纳入财政预算,按照“公开招标,择优支持”的原则,安排每年科技工作。安全生产科技专项资金每年应不少于2亿元。

要面向市场,以需求为导向,加强政策性引导的支持,扩大科研单位与企业和社会的联合协作,实现技术资本、人才资本、产业资本的优化组合,逐步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运用国家的有关政策引导企业安全生产技术进步;对企业投入进行的安全生产基础性、公益性技术问题研究,实行减免税鼓励。

把能够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项目推向市场,形成科研与开发的良性循环,并逐步形成安全产业链,积极争取社会资金进入安全生产技术开发领域。

此外,要与工伤保险改革相结合,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事故预防与预测评价的基础性研究。研究商业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机制,吸纳商业保险资金进行安全生产科技研发。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科技工作的开展需要基础设施的保证。通过组织协调、联合攻关协作,充分利用各种科技资源,做到优势互补,为安全生产科技事业发展服务。

国家财政应加大在安全生产科技平台建设中的资金投入,加强国家级安全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安全检测检验基础设施、物证分析基础设施、事故分析仿真模拟基础设施的建设。关键技术设备的配臵上至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注意现有设备的配套,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切实满足国家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的需要。

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应作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应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安全生产信息共享平台应作好与国家科技数据中心、自然资源共享服务中心和科技文献资源服务网络的信息接口,并与相关国际组织、其他国家安全生产相关机构建立信息联络,及时跟踪国际安全生产科技发展动态。

5.建立安全生产科技激励机制

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具备以公益性为主的性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应建立安全生产科技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优势资源投入安全生产科技工作。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中,应根据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往往涉及多行业、多领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汇的特点,应增加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组织推荐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项目数量,在社会公益类评审组内增设安全生产技术组,对安全生产科研成果进行统一评审。

应根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建立国家安全生产科技专项奖励制度,建立稳定的奖励资金来源,规范评审程序,并逐步加大奖励力度。

6.以技术标准促进安全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产业升级,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安全技术标准是安全生产及其监管监察的基础,也是

国家经济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建立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订安全生产标准体系表,组织、规划和协调全社会包括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力量共同从事安全生产技术标准研究,尽快形成并逐步完善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结构;应跟踪主要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现行标准状况及其潜在动向,使我国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并逐步与国际接轨。

7.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实施人才战略

创造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风气。在科技人员中大力弘扬“奉献、求实、创新、协作”的精神,培养和造就优秀的安全生产科技人才。采取切实措施,吸引全社会优秀人才投身于安全生产科技工作。

推动安全科学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根据安全科学的跨行业、跨领域、综合性、边缘性特点,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将安全科学设立为一级学科,以推动安全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整体发展。

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培养高水平的安全科技人才。鉴于高危行业安全科技人才奇缺、整体素质下滑的严峻形势,教育部门应对高危行业安全专业招生实行某些特殊鼓励政策,吸纳高素质人员进入安全科技领域。同时,注重安全

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合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保障安全生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8.加强安全生产科普工作,培育和发展安全文化 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等公共媒体,传播安全生产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实用安全技术;多方筹措资金,新建一批安全生产科普基地,鼓励安全生产科普创作、展教品研制和科技书刊的出版;鼓励各方面专家学者走向社会,宣传安全生产科学知识;加强安全文化建设,营造鼓励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9.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与国际组织、世界各国及民间的科技合作关系,不断扩展新的合作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国际安全生产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科学研究合作项目。

进一步拓宽与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的交流渠道,加强科技信息交流,跟踪国际安全生产科技发展前沿动向,努力赶超国际安全生产科技先进水平。

附件

18大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重点领域

1.安全生产的哲学、社会学基础 2.安全生产科学的基本理论

3.矿山重大灾害事故致因机理及动力学演化过程 4.交通运输事故预防与控制理论

5.工业典型事故发生机理、动力学演化过程及其相关数学、力学、热物理问题 6.工程建设安全生产基础理论 7.安全经济及管理理论 8.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理论

安全生产8个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需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技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科技计划的支持。2004~2010间需资金8000万元,其中,“十五”后两年3000万元,“十一五”期间5000万元。

附件2 60个优先发展的重大安全科技研究方向

一、危险源辨识与评价

1.整套装臵的风险评估技术与危险分析技术 2.埋地油气管线泄漏检测报警及风险评估技术 3.石化生产过程中泄漏源的早期鉴别和定量监测技术 4.化学品危险性鉴别与分类技术 5.工程建设危险量测、评价和预测技术 6.煤矿重大灾害危险源辨识、评估及分级标准

二、灾害与事故的监测

7.重大危险源指标体系、监测与监控网络化技术 8.高危化学品运输动态监控管理技术 9.防止水上交通工具冲突与事故监控系统 10.矿井自燃火灾连续监测与控制技术

11.矿山顶板离层、岩体变形、移动和破坏监测技术 12.井下隐蔽火源的探测技术

13.矿山工程地质灾害分析、评价、监测与控制技术

三、灾害与事故预警

14.重大事故预警与调控机制技术 15.工程建设事故监控与预警系统

16.海底输油(气、水)管线检测、报警、关断及维修技术 17.露天矿山高陡边坡失稳预警与控制技术 18.深凹露天矿灾害性小气候预测预报技术 19.矿山突水突泥超前预报与防治技术 20.矿山突发性动力灾害预测及控制技术 21.可燃性气体(粉尘)爆炸动态监测、预警技术

四、灾害与事故防治

22.海上油气勘探安全保障技术

23.石油化工装臵长周期安全运行保障技术 24.安全防护用品和安全保护用具的关键技术

25.防止列车冲突、脱线、安全监控防护,确保安全运行的关键技术

26.灾害性突水事故的导水通道高效精细探查技术 27.瓦斯灾害易发区判识系统和物探技术 28.低透气性高瓦斯松软煤层瓦斯抽放成套技术 29.矿山深部开采安全生产关键技术

30.矿山尾矿坝(库)、排土场失稳与控制技术 31.地下矿山和深凹露天矿山尘毒危害防治技术 32.可燃性气体(粉尘)爆炸自动抑爆技术 33.防治矿山火灾的新材料、抑制剂和新工艺

34.提高矿山通风系统可靠性和抗灾变能力的优化技术与灾

变时期的风流控制技术

35.采区高压安全供电集中控制技术与装备 36.安全监督、监察专用工具与设备

五、应急救援

37.工程建设事故动态数据库、知识库和专家系统 38.城市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挥决策系统 39.矿山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预案及救灾辅助决策系统 40.煤矿重大灾害的救灾技术与装备

41.重大化学事故处理处臵实时监控及信息传输技术 42.化学事故应急预案和应急抢险技术

43.以通风和预防瓦斯灾害为主线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44.矿山防灾抗灾的地理信息网络

六、事故调查与分析处理

45.安全信息无线数据网络系统

46.重大灾害事故的抢险救灾、现场勘察及鉴定技术 47.设备预防性保养和故障诊断技术 48.重大事故仿真技术与装备

49.典型事故隐患快速智能诊断关键技术与设备 50.矿山典型灾害的智能诊断和仿真模拟技术

七、安全管理

51.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特征及其规律 52.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53.安全生产动态监管机制、技术及决策支持系统 54.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工程技术 55.安全生产指标体系

56.安全生产信息化、网络化相关技术

57.安全经济与安全生产管理关系 58.事故预防与工伤保险相结合机制

59.安全生产与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关系及激励机制 60.国家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与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机制

安全生产领域的重大技术的研发,属社会公益性研究,需国家有关部门在“863”、科技攻关、科技平台建设、高技术产业化等科技计划中予以支持。开展上述60个重点方向的相关技术研究,2004~2010间需资金12亿元,建议国家投入资金8亿元,其中,“十五”后两年2.5亿元,“十一五”期间5.5亿元。

附件3

100项重点推广技术

一、煤矿领域

1.高效节能小矿井主要通风机 2.高效低噪声对旋局部通风机 3.局部瓦斯积聚处理技术与装备 4.采空区瓦斯自动抽放技术与装臵 5.本煤层长钻孔超前预抽瓦斯技术

6.突出煤层定向长钻孔预抽本煤层瓦斯技术与装备 7.定向水平长钻孔抽放瓦斯工艺技术与装备 8.煤矿瓦斯抽放管道多参数监控系统及安全保护装臵 9.长钻孔控制爆破防止突出技术 10.瓦斯、风、电闭锁装臵

11.煤与瓦斯突出综合预测技术与装备

12.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敏感指标及临界值确定技术 13.爆炸危险性监控和自动抑爆技术与装备 14.机掘、机采工作面防突措施及配套装备 15.煤与瓦斯突出监测技术与装备 16.突出危险预报仪等便携预测仪器 17.全矿井综合监控系统

18.乡镇小煤矿安全监测系统

19.井下移动式制氮装臵及氮气防灭火技术 20.三相固态泡沫防灭火新材料 21.胶带输送机监控技术

22.灾变时期风流控制和决策支持技术 23.煤层注水技术与装备 24.高压喷雾与旋流湿式除尘技术 25.粉尘检测技术

26.正压氧呼吸器及新型救护器材 27.矿井提升系统安全保护技术 28.救灾无线通信系统 29.动目标安全监测系统 30.基于GIS的通风管理技术

二、非煤矿山领域

31.非煤矿山安全信息管理与分析集成系统 32.非煤矿山采场地压声发射监测和预报技术 33.非煤矿山大面积地压灾害控制技术

34.非煤矿山地下水灾害帷幕注浆截流防治技术 35.露天矿山生态护坡防护技术 36.矿山工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37.非煤矿山安全开采的全尾砂充填技术 38.高硫矿床矿石自然发火防治技术 39.深井矿山热害防治技术

40.非煤矿山控制爆破与安全预测系统

41.爆破振动分析技术

42.地下矿山压气机械化装药成成套技术 43.井下铲运机尾气净化技术

44.深部开采多级机站计算机智能通风系统 45.地下矿山风源净化技术 46.高寒矿山通风防尘技术 47.喷射混凝土工作面粉尘治理技术 48.可控空气再循环通风技术

49.凿岩工作面局部净化与除尘/通风技术

三、石化及危险化学品领域

50.轴承声发射原位监测技术

51.油品储运静电危害防治技术和粉体静电控制技术 52.油气站库安全检测报警技术

53.临氢装臵的检测、评定、延寿、失效分析 54.基于定性仿真的在线故障智能诊断系统

55.作业环境有毒有害物质的分析及作业环境状况评估技术 56.涡喷消防车

57.作业环境热危害、噪声危害、放射危害评价与控制技术 58.全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网络及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59.全国化学品运输信息管理数据库 60.全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力量分布数据库 61.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理技术 62.海上平台定量风险评估技术 63.计算机辅助深度HAZOP分析方法

四、建筑、交通、公共安全等领域

64.基于GIS的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软件 65.基于GIS的企业应急救援决策支持系统软件

66.车站、码头、港口、危险货物工厂等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监测、报警系统

67.城市、地区重大危险源辨识监控、重大事故监测报警系统

68.车站、码头等基于GIS的事故应急救援指挥系统 69.重大道路事故快速报警、指挥系统 70.内河水运安全监控、事故报警和指挥系统 71.多功能应急救援指挥车

72.铁路安全监控和事故报警、指挥系统 73.地区、行业小型企业过程化安全管理模式

74.地下大型硐室、地铁、地下百货商场等事故监测报警系统

75.交通运输工具碰撞事故报警与应急反应系统 76.易燃易爆物料储仓泄爆、抑爆装臵 77.冶炼作业环境中毒事故监测报警系统 78.车辆超速、超载连锁保护装臵

79.火灾、爆炸、泄漏等典型事故安全评价软件 80.船舶故障快速诊断装臵

81.铁路路况快速检测分析、缺陷诊断装臵系统.82.燃气泄漏报警装臵 83.无损探伤技术

84.压力容器损伤快速检测系统 85.哈龙替代灭火剂

86.便携式红外电气线路检测仪 87.灾害环境的可视化技术 88.火灾排烟探测系列装臵技术 89.阻燃材料

90.防止变电站全停保障技术装备 91.起重机安全综合保护系统 92.800兆列尾和列车安全预警系统 93.防止列车脱轨安全检测监控系统 94.新型车轮轴探伤装臵 95.大型油轮泄漏油围堵清除设备 96.汽车综合性能快速诊断装臵

97.施工期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安全控制系统(SAC)

98.建筑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CSMIS)

99.大模板支撑体系的安全改进设计

100.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和安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安全生产的技术推广工作,应采取国家注入引导资金,以企业投入资金为主的方式开展。开展上述100项技术推广活动,2004~2010年间需国家注入引导资金3500万元,其中,“十五”后两年1000万元,“十一五”期间2500万元。

附件4

8项安全技术示范工程

1.重大危险源监控技术示范工程

实施重大危险源监控是有效控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的关键。技术示范的内容包括重大危险源监控实施程序、监控技术和监控模式、重要工业城市重大危险源监控网的建设与管理等。

2.安全奥运技术示范工程

应用先进的规划、设计和危机处理技术,提高奥运场馆和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与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改善和应用先进的建筑安全生产技术,提高工程建设的安全生产水平;改善和应用先进的建筑安全管理模式和方法,确保先进安全技术和标准的贯彻实施等。

3.安全三峡技术示范工程

集水坝安全监测控制、水运安全和管理、水上应急救援为一体的综合集成、高度信息化的安全监控和应急救援示范工程。

4.以风险分析和控制为基础的石油化工设备完整性管理技术(RBI和RBM)示范工程

基于石油化工设备的特点,实施风险分析和危险控制技术,从整体上提高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满足石化装臵长周期运行需求,并充分优化设备的检维修资源。

5.运输车辆、船舶和高速铁路安全监控技术示范工程

以高速公路、水上运输为重点,采用运输车辆船舶监控、预警技术,提高交通运输安全保障程度,预防交通重特大事故。时速300km/h高速铁路动车组运行动力学性能监测、高速动车组运行速度监控、信号CTC系统,线路、信号、供电系统设备动态检测,调度指挥系统信息化。

6.城市主要生命线安全技术示范工程

城市燃气管线监测与预警、地铁和建筑火灾监测与消防、城市供电安全监测和预警等技术示范。

7.煤矿瓦斯灾害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工程

煤层瓦斯抽放,煤与瓦斯突出预测、预警、监测和综合防治技术示范。

8.矿山安全监测及信息化技术示范工程

矿山灾害监测、预警的信息化技术及GIS、GPS技术在矿山安全生产中的应用,区域数字矿山安全工程。

安全技术示范工程建设需资金4.5亿元。建议国家投入引导性资金1.2亿元,其余部分采取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解决。“十五”后两年国家投入引导资金4000万元,“十一五”期间国家投入引导资金8000万元。

附件5 6个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

1.科技研发平台

2.检测检验与物证分析平台 3.技术推广与服务平台 4.法规标准平台 5.信息共享平台 6.智力资源平台

建设6个支撑平台需资金6.5亿元。鉴于6个支撑平台的社会公益性,应采取国家投入为主,企业自筹为辅的方式进行建设。建议国家投入资金5.5亿元,其中“十五”后两年2亿元,“十一五”期间3.5亿元。

下载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全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全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崇左市江州区2010年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糖料蔗生产发展资金项目YLCZG20102042-J公布上限控制价的函采[精选]

    广 西 云 龙 招 标 有 限 公 司 崇左市江州区2010年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糖料蔗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编号:YLCZG20102042-J)公布上限控制价的通知 各投标人: 由我公司代理的崇左市江州......

    在全县糖蔗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推荐5篇)

    在全县糖蔗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单位总裁××× (年月日)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县委、县人民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县糖蔗生产工作会议,部署今冬明春糖蔗生产的各项工作,......

    “十一五”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

    “十一五”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二○○六年八月前 言 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是坚持立党为公......

    街道2006年畜牧生产发展规划

    文章标题:街道2006年畜牧生产发展规划街道地处姚城西南郊,总面积53.71平方公里,北面临姚江,南紧接四明山脉,交通发达,杭甬高速穿境而过。有沿山地带20余公里,形成高速公路以南发展......

    2014年生产品质部门发展规划

    2014年生产品质部门发展规划 加强和提升公司生产品质部的管理水平 (核心理念:低成本、高效率、好品质)2、提高拉长的能力:招聘、培训、激励、考核、提升、淘汰。着力招聘和培养......

    东胜煤矿安全生产中长期发展规划

    重庆市南川区东胜煤矿有限公司 企业安全生产中长期发展规划 编制时间:2012年12月 编制单位:重庆市南川区东胜煤矿有限公司 1 第一章 企业安全生产中长期规划 一、编制目的 为......

    安全生产中长期(3-5年)发展规划

    浙江中信阀门有限公司 安全生产中长期(3-5年)发展规划一、公司安全生产基本情况 公司一直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以及重庆市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积极推行汽......

    XX公司安全生产中长期发展规划

    XX公司安全生产中长期发展规划 一、 公司安全生产基本情况 公司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市、区、镇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积极推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