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观评析我国体育赛制(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4 23:17: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道德观评析我国体育赛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道德观评析我国体育赛制》。

第一篇:从道德观评析我国体育赛制

摘要:全运会已经成为我国独特的社会文化活动,对提高我国竞技水平、实施奥运争光计划有着重要的意义,竞技水平越来越高。但同时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本文从全运会愈演愈烈的体育道德问题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诱发体育道德退化的主要因素,为避免功利体育,为我国体育赛制的深化改革提出了相应对策。关键词:全运会;道德现象;赛制改革

1.前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运会已经成为我国独特的社会文化活动,全运会对提高我国竞技水平、实施奥运争光计划有着重要的意义。新一届全国运动会已落下了帷幕,中国体育在特别的全运会里向国人揭示着有关2008的光荣与梦想,同时也暴露出许多不足。避免愈演愈烈的功利体育,让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成为现实,这些令我们不得不深度思考。本文通过全程观看十运会的记录和查阅文献资料,运用逻辑分析法等对此展开研究探析。体育道德带给全运会的危机

因为全运会的金牌排名直接影响到各省市的形象,每逢全运会,各个省市都会加大投入,提高成绩。缺少了全运会后,各个省市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将大大减少,势必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和奥运会的争光计划。各地方代表团为了拿奖牌拿积分极尽“智力”、“人情”之能事,把观众遗忘了。这仅仅是全运会所有负面新闻中的冰山一角,被遗忘的东西,在全运会期间还有很多,比如道德,良心等。用“举国体制”包装的全运会很强大,强大到中国人展望北京奥运的时候,自豪感会油然而生。但奥运的精神是什么?体育运动的精神是什么?如果只是奖牌、积分、奖金、风光以及不必交纳个人所得税的“冠军房产”,这些与人民关注体育运动的本意相去甚远,需不需要的问题,就要画一个问号了。

3.体育道德对体育精神的挑战

3.1裁判问题

为争取全运会金牌让很多人丧失了自我,本次赛会裁判问题首次成为焦点发生在8月底先期举行的摔跤比赛中,裁判的判罚引起争议和不满。最后,组委会对造成不良影响的裁判予以取消决赛阶段裁判资格的处罚,并对其严重警告。在此前6月份举行的摔跤预赛中,有三名国际级裁判被取消裁判资格,部分裁判被降级使用。在十运会开幕后,体操、网球场上,裁判工作屡遭非议,“黑哨”已经不再是足球场上的专有名词。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肯定有很多的国际裁判加入执法行列,再加上国际社会的监督,这样势必会遏止中国“黑哨”的脚步,使北京奥运会能够保证相对的“纯洁”。但是在十运会中,出现如此多的裁判问题,国内赛场今后的公平竞赛如何保证,是国家体育主管部门必须着手解决的问题。治理“黑哨”,要深“挖土”,追根源。制定更加完善的赛场制度,给赛场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3.2道德问题

至高无上的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必须尊重的观众权益,都在那一瞬间轰然倒塌。而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柔道比赛重赛了,教练只受到警告惩罚。拳击、跆拳道的问题比赛责任人毫发未伤。“体育道德已成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2]体育道德精神的建立不是一两个人的事,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人人崇尚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的良好社会风气要首先从教育入手,加大奖惩力度,规范监督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好工作才能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

4.现行赛制及全运会改革的对策探讨

4.1赛制和规程需要深层次改革

我国现行的全运会赛制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起各省、市、区等政府部门的重视,并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援。但我国的体育竞赛制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已经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竞赛体制的改革。现行协议交流与计分制操作上出了问题,“事实已证明,十运会人才交流政策存在很大弊端,西部地区人才流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其背后实际上是经济的交易。江苏获得奖牌的协议交流计分选手有20人,其中19人来自西部。”[1]这种短期交流形式实际上是对西部人才资源的掠夺性为,应对其进行改革,不能只为全运会而协议交流,应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因此,全运会的改革应该以赛制为龙头,进行深层次改革,在改变目前“执法环境”的同时对赛制改革要痛下决心。

4.2竞技体育需要社会化改革

十运会出现的丑闻,多数表现为追求金牌的“不择手段”。除了通过兴奋剂提高自身成绩外,通过降低对手成绩也是获取金牌的“有效”途径。那么,体育主管部门为什么敢于出台这些注定要驱动赛场变为“秀”场的规则?唯一摆得上台面的说辞是为调动与协调地方体育主管部门的积极性,保证奥运会项目梯队建设与训练水平,进而实现“奥运战略”。因此,应成立专门的研究队伍,对我国现行体育赛制进行研究,拿出奥运战略下的改革方案,必须消除“惟金牌论”的观念,逐步推进竞技体育的社会化,真正做到在市场经济状态下,运动员培养体系和体育赛事主要通过市场与非政府组织获得经济资源。4.3强化体育道德建设

体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体育道德建设,是体育战线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以德治国方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体育事业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全运会是具有广泛影响的比赛,备受世界关注, 其公平竞争、尊重对手、积极进取、不言放弃,是人们崇尚的体育核心价值观,也是体育深得民众喜爱的基础。公平与尊重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精髓,是竞技体育的道德底线。要弘杨诚信,加强道德建设,使竞技体育的发展符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第二篇:我国体育发展从场馆开始——1000字论文

一个国家的体育发展水平如何,与体育场地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直接影响参与者的积极性,影响着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因此对体育场地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场地是对体育活动提供必要的客观条件,体育场地管理部门要搞好场地管理工作,提高体育场所的使用效益,保护体育场地不被非法侵占。其次体育场地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设施。

152字

在体育事业兴旺发展,国民身体素质提高过程中,体育场地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长期以来,也曾有人对体育场地的管理存在着片面的观点:有的业务人员忽视了场地与成绩的关系,片面地抓体育成绩,忽视了场地的管理,使体育事业发展缺乏必要的客观环境;长期以来,体育场地只供运动训练或比赛之用,而没有考虑为国民素质提高提供必要的服务。159字

随着改革开放,体育场地也由供给型转向经营型。一些懂管理,热爱体育事业的管理人员正逐步成长,他们在保证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同时,努力挖掘潜力人员,组织场馆对外开放。在获得社会效益下,经济效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而又促进了场馆的建设和发展。目前,体育场地管理工作的地位及重要性在整个体育系统中正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体育场所管理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70字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与日俱增,尽管现在的体育设施有较大的改善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全民健身的需要。学校里人数的日益增多,场地与学生人数已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比例要求,因而体育场地的建设和管理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体育部门应依靠自身优势,打开筹集资金的路子,激励社会办体育,同时要挖掘潜力,加强场地管理,提高其使用率。另外,我国的体育经费来源是以国家拨款为主,社会集资为辅。体育部门应利用体育本身的众多优势搞商业化,从各种渠道挖掘资金,大大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这样既有利于提高社会各界办体育的积极性,又减轻了国家负担,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还为体育社会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302字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的不断增加及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人们自愿把部分资金投入到健身方面,这为体育市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民健身活动内容也由单一广播操增至各种不同种类、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体育场地管理人员应转变思想观念,尽快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并运用现有的体育场所,一切从人们的需要出发。

154字

例如:为人们消费提供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租场馆,向大众开放场地设施、体育器材。发挥体育场所的最大效率,通过吸纳群众的消费资金进行再建设,使之能承接和举办大型体育比赛,又能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和增强全民的身体健康发挥重要作用。121字

第三篇:我国体育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我国体育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该课题共分为六大部分:首先对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及体育旅游理论研究进行了简要回顾,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接着对中国体育旅游资源进行了详细、系统的调查、分区、归类和评价;然后重点就中国体育旅游资源整合作了较为全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最后,提出了构建相关的保障体系的思路。

第一部分简要回顾了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和体育旅游理论研究进展。其中,国外对体育旅游的研究目前已不仅仅限于对体育旅游参与者、旅游项目、旅游目的地的研究,更深入到体育旅游具体内容和体育旅游市场相关方面的细节性研究,呈现多视角、多学科研究趋势。中国体育旅游研究活动起步相对较晚,对体育旅游研究的焦点目前还局限在对体育旅游相关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包括体育旅游的内涵、特征、分类和影响等。具体而言,关于体育旅游内涵,目前,在众多对体育旅游的阐述中,其共同之处都表明人们必须参与某种体育活动,而不同之处主要是对体育旅游参与者的内容、形式的概括与表述的差异;对于体育旅游特征研究,不少学者是根据旅游者的特征,进而给出旅游的特征。体育旅游分类研究是基于体育旅游概念界定和研究范围而确定的。大致可从旅游主体(参与程度和出游目的等)、旅游客体(资源特征、活动场所等)出发进行研究。关于体育旅游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虽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但基本都是积极方面进行研究,很少涉及其消极影响。总之,中国体育旅游研究在以上四个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国外体育旅游研究相比,国内学术界对体育旅游的研究仍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其基础理论体系仍有待于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在资源整合方面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都不够,尤其是把体育活动与我国区域旅游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体育旅游资源整合以及区域体育旅游联动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因此,体育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关于中国体育旅游发展现状,课题从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方面,中国发展体育旅游存在资源等优势,另一方面,中国体育旅游产业起步较晚,体育旅游资源分布比较分散,可开展的项目呈多样性发展趋势,这就为项目和区域的整体发展造成了不便。目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体育旅游资源分散化、体育旅游产品缺乏特色、体育旅游市场开拓不足、体育旅游设施有待完善等方面,因此需要在体育旅游资源分析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进行有效整合,以发挥整合效应,实现旅游产品的配套成龙,实现整体联动,整体发展。

第二部分对中国体育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区、归类和评价,是课题的主要部分。该部分首先分别依据旅游者参与的目的和体育旅游活动的场所对体育旅游的类型进行了划分;然后又提出了几种不同的体育旅游资源分类方法,包括袁书琪等的类似于《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的体育旅游资源分类体系,柳伯力等根据体育旅游特性和旅游活动性质的分类体系等。在此基础上,选取中国大陆各省市自治区国家级及其以上级别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旅游度假区、水利风景区、4A级景区(点)作为体育旅游目的地,并根据目的地不同的运动项目结合其所对应的活动场所(陆地、水域和空中)和所属旅游资源类型对中国四个直辖市、二十一个省和五个自治区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评价,最终归纳出“中国大陆体育旅游资源统计表”来描述中国体育旅游资源六大区域(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分布状况,共计6类911种体育旅游资源(注:6类分别代表陆地、水域、空中休闲与竞技运动景区(点)的各种单独和组合类型,单独空中景区除外),并得出如下结论:我国体育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民族特色明显,体育场馆众多,可以开展多种旅游活动,开发潜力巨大,但地区分布不均。

第三部分就中国体育旅游资源整合作了较全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是整个课题最为重要的部分。在理论研究上,侧重于对体育旅游资源整合的内涵和整合内容的研究。

关于体育旅游资源整合的内涵,课题首先对资源整合的含义和特点、旅游资源整合的含义进行了解释,并结合体育旅游资源的定义,对体育旅游资源整合的概念进行了阐释,提出“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就是出于对整个或者局部体育旅游市场的预期和总体目标的实现,通过市场主导,将不同类型的体育旅游资源统一开发,整体利用,全方位合作,充分发挥资源的整体优势,获得体育旅游的最大规模效益。

课题阐述了我国体育旅游资源整合的基本思路。实施体育旅游资源整合的主体是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行业协会和旅游民间组织,体育旅游资源整合的客体是体育旅游资源(狭义)和体育旅游产品,体育旅游整合的媒介是由主、客体进行旅游交易所形成的体育旅游市场。因此,体育旅游资源整合的内容主要包括政府层面的旅游环境整合,产业层面的旅游产业整合,产品层面的旅游产品整合,市场层面的旅游市场整合。这四个层面的整合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体育旅游资源整合的主要内容。其中整合的旅游环境是体育旅游资源整合的宏观保障,包括旅游政策、旅游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的整合;整合的旅游企业是体育旅游资源整合的经营主体,包括从低端走向高端的整合、从空缺填补走向成熟领域竞争和从联盟借鉴到外向拓展;整合的旅游产品则是体育旅

游资源整合的资源载体,包括空间层次整合、主题线路整合和龙头旅游资源的整合;而整合的旅游市场是实现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和形成市场机制的重要场所,需要在体育旅游市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市场细分,并针对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区域发展特征进行市场营销,形成强有力的包括形象力、销售力和产品力在内的市场竞争力。

第四部分是体育旅游项目整合,主要是将分布在六大区域的中国体育旅游资源,根据其各自的特色进行体育旅游项目整合设计。

根据华北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分布及特点,可以重点整合观光探险类、山体健身类体育旅游产品,辅以赛事观光类、民俗体育类产品,打造华北区特色化的旅游产品。具体的旅游活动分别包括森林探险、徒步长城、驾车,登山、攀岩、高山速降,赛事观光、赛事参与和民族体育活动、民俗节庆,主要分布地区为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和山西。东北体育旅游产品由于其竞争性和互补性,需要形成能够满足不同市场群体的基于不同资源形式的综合体育旅游产品体系。一类是资源依托型体育旅游产品体系。该体系依据东北明显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历史文化特色,形成以冰雪体育旅游、民族体育旅游、温泉健身旅游、山林河流探险旅游、体育赛事观赏旅游、滨海体育旅游产品。另一类是需求差异型体育旅游产品体系。依据体育旅游产品的强度,划分出休闲娱乐健身体育旅游产品和刺激探险竞技体育旅游产品。

针对华东旅游区的水域和陆地项目的优势,在进行体育旅游项目整合设计时,以“立足华东、面向全国、跨越国界”为发展思路,将上海、杭州、青岛作为中心点辐射全区,主打四类体育旅游产品和两条精华旅游线路。四类旅游产品包括:健身体育旅游产品、赛事体育旅游产品、刺激体育旅游产品、休闲体育旅游产品。两条精华旅游线路包括:休闲探险旅游线路和健身度假体育旅游线路。

中南地区地形多样,除海南以平原为主外,其余五省山地资源丰富,所占比重大,因此应大力打造区域登山探险旅游,整合区域资源,实现大旅游的模式;海南、广东、广西三省应充分发挥临海优势,发展休闲娱乐型体育旅游,以此推出体育观战旅游产品、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刺激体育旅游产品、综合性体育旅游产品。

西南体育旅游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应依托本区优质体育旅游资源,推出四类体育旅游产品,包括民族风情体育旅游产品、休闲健身体育旅游产品、尝试刺激体育旅游产品和观战体育旅游产品。

西北区体育旅游资源多为陆地休闲与竞技运动景区,以独特的地形特点如盆地、沙漠、黄土高原以及我国陆地最低地——吐鲁番艾丁湖等著称;又有特色的人文资源如丝绸之路古道,红军长征线路,少数民族风情等,所以要以这些资源为依托开发出有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主打

四类体育旅游产品,包括:健身体育旅游产品、赛事体育旅游产品、刺激体育旅游产品、休闲体育旅游产品。

第五部分对奥运资源进行了分析,包括奥运资源的涵义,奥运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我国奥运资源概况、分布及特点等,提出了我国奥运资源整合的基本思路,并进行了具体的奥运会产品线路设计。对于奥运资源的整合包括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其中横向整合是以奥运场馆、设备设施为立足点,进行分项整合。奥运场馆可开展3类奥运资源产品:徒步观赏类、会展旅游类、婚庆旅游类、主题娱乐活动(演唱会、晚会、节庆活动)。奥运设施设备可开展2类奥运资源产品:体育健身类、社区主题休闲广场。纵向整合是以地区为中心点进行整合。针对区域、气候、文化和场馆的特点,进行体育旅游相关项目的整合,具体包括:赛事类和培训类的项目整合。

第六部分提出了相关的保障体系的构建思路。提出中国要进行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保证一定的制度供给与制度创新,特别是需要建立包括政策与法律、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人才、安全管理与救援措施、资金、科技等的完善的支持体系给予充分保障。

政策与法律保障方面,制定体育旅游发展战略,加大对体育旅游的扶持力度;实行财政、税收、金融优惠政策;促进体育旅游业区域合作的政策和体育旅游人才培养使用政策。同时要建立相关法律,通过调整旅游各利益主体关系来达到推动体育旅游事业更快发展的目的。

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保障方面,一要有统一的管理机构,统一出台体育旅游发展的倾斜政策,对产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规范旅游行业管理。二要完善运营机制,在建立统一规范的旅游市场,形成秩序井然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同时,对旅游开发项目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组织旅游企业的创建和发展。

人才保障方面,应建立体育旅游教育培训体系,加大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普及岗前培训,加强在岗培训,鼓励自学成才等,确保体育旅游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促进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安全管理与救援措施保障方面,一要认真贯彻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旅游安全管理办法》,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管理教育;二要建立对各种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制度;三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四要认真抓好旅游保险体系建设工作,在继续贯彻实施《旅游意外保险规定》的同时,配合有关部门,研究设立旅行社责任保险;五要组建全国统一或区域性的“体育旅游资讯网”。

资金保障方面,应拓展资金来源渠道,通过增加政府投资、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和建立体育旅游发展基金来组建多渠道、立体式的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系,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政策保证,市场化运作的招商引资机制。

科技保障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体育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科技手段的应用,不断推出高科技产品,并不断增强对从业人员的科技培训以满足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第四篇: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现状

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现状

摘要:坚持依法治体,加强体育法制建设,是我国未来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方针和任务。为此,需要对我国进入新世纪后体育法制建设进行全面的规划,深入开展体育法制发展的战略研究。本文就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目标、方针、道路以及对策等基本战略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关键词:依法治体、体育法制、发展战略、战略研究

我国体育法制经过多年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初步形成了以法律为主导,相关行政法规、规章为补充的有机体系。其中法律是指历经25次重大修改于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实施以来,填补了我国在体育领域的立法空白,结束了我国体育事业无基本法可依的历史,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开始进入了“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的新阶段。《体育法》的颁布实施为保障公民体育权利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为实现体育工作依法行政和依法治体创立了规范,为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建立了保障,也为制定配套的体育法规规章奠定了基础。除《体育法》之外,还有众多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作为补充。据统计从1979年至今,各级人大和地方政府、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已经颁布有关体育的法规和规章近千件,涉及体育的综合治理、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体育教育、体育产业化经营、体育纠纷解决、运动员体育权利保障等各个具体领域,为《体育法》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为进一步的体育立法工作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应看到,我国体育法制建设仍是体育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体育法制建设滞后的状况仍然存在。例如体育立法的效力等级较低。现行中央级体育立法中,只有1件法律、3件行政法规和几件法规性文件,大量的是体育部门或与其他部门联合制定的行政规章。

1、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道路选择

我国当前任处在深刻变革与转型的历史期。体育法制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服从于尚不发达的现实基础和加速赶超的发展要求所形成的双重制约,充分兼顾综合利用多方面的发展变量,走出一条符合社会转型规律、反映当代中国法制建设与体育法发展鲜明特色的依法治体之路。为此,要注意处理好以下诸方面的双向协调关系:

1.1坚持超前引导与渐进发展相协调

法律作为能动的行为规范,能够对社会事业实施前瞻性引导。市场经济“先规则后市场”的客观要求,更明确提出了以法律规范和引导改革与发展的任务。依法治体要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加速体育法制化进程的要求,尽快改变我国体育法制还不能很好满足现实需要的状况,从而使加强超前体育立法、加快体育法治发展具有极大地现实紧迫性、但是,由于受我国现有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体育发展水平的制约,现有体育法制的许多环节较薄弱,广大公民和体育工作者对体育法制的实际需要和承受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度,依法治体又必须依赖于它所存在的客观基础,渐进式的向前发展。

1.2实行国家法制与地方法制相结合构建体育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法制统一的原则,对体育法制建设进行全国性的整体规划与部署,加强中央级的体育立法和统一执法与检查应置于体育法制工作的首位。但我国毕竟是幅员辽阔、地

域差异明显的发展中大国,为保证国家体育法制部署的具体落实和因地制宜发展各地的体育事业,必须加强地方的体育法制建设。特别在有些中央级体育立法意识难以出台或有些全国性体育法制措施尚未采取之时,发挥地方体育法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显重要。同时,中央和地方的体育法制都应加强人大、政府的统一领导,体育部门要主动争取,与有关方面搞好协调。

1.3制定组织规范与立法规范相补充

依法治体所依之法,是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定程序制定的权威性、普适性规范。在我国许多具体的体育工作还无法可依的情况下,加快体育法的配套立法,仍是体育法制首要和长期的任务。而在国家立法一时难以满足体育发展现实需要的现阶段,还要根据体育活动与组织高度社会化、民间化的特点以及体育工作显著行业自律性的特征,严格体育部门特别是各类体育社会团体的依法治理,加强台体育组织的建章立制,完善体育组织的内部管理规范,以此作为体育立法的延伸和补充,共同促成依法治体的有序局面。

1.4适用专门立法和公共立法相配合体育法制建设能够相对独立的存在,在于有着反映体育特殊性的专门体育立法及其构成的体育法规体系。国际体育发展和我国体育法制的实践,都充分证明了专门体育立法的客观必要性和现实性。然而体育法制有事置于整个社会法制系统之中的有机部分,需要国家公共立法和其他有关部门立法的共同调整。当前,在加强专门立法的同时,有必要特别强调在各类公共立法和相关部门的立法中,要对体育的利益和发展予以更多的考虑和体现。

1.5确保加快立法与有效执法相同步

立法与执法是法制工作两个最基本的环节,依法治体必须做到并保证体育立法和体育执法的同步发展。为了实现建立体育法规体系的工作目标,特别是在我国体育立法离完善配套还有很大差距的情况下,必须对体育立法予以更大的关注和投入,调动更多的力量开展体育立法的调研和拟制工作。而在体育立法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步加大体育执法及其检查力度的问题已被提上议程,并将在今后的体育法制实践中占有越来越大的工作比重。为此要积极采取各种务实性对策,保证体育执法的规范性和体育执法监督检查的有效落实。同时,要注意在立法层面上更多的烤炉体育法规的实施效益,加强体育立法与体育执法的双向反馈。、加强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战略对策

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必须体现和落实于依法治体的各项具体任务和实际举措,采取有利于战略发展全局的实施对策。从我国体育法制工作的现有状况和未来需要出发,当前应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切实加强对体育法制工作的领导

2.1.1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法制意识,高度重视法制工作,将体育法制建设置于体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对体育法制建设进行认真的规划和计划。要全面贯彻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对体育行政部门的职责规定,切实将体育法制建设作为实施体育宏观管理的首要内容。

2.1.2建立体育法制工作责任制度,明确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主管体育法制工作的领导分工,保证体育法制工作在部署安排、机构队伍、制度措施、操作运转、物质保障等方面的全面落实。要将体育法制工作作为衡量体育部门领导素质和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纳入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

2.1.3为保证体育法制工作的规范化运转,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建立体育法制工作的计划和年终总结检查制度。国家体育总局应坚持每年召开一次不同主题体育法制工作会议的做法,指导和推动全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发展。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会同人大、政府的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体育法制工作的研究与交流,对体育法制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2.1.4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向同级人大、政府及其法制职能部门汇报体育法制工作,与司法部门进行沟通,主动争取他们对体育法制建设的关心、领导和支持,并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和团体的联系与配合,共同推动体育法制建设的发展。

2.2 强化体育法制工作机构和队伍的建设

2.2.1要下大气力建设好全国体育法制建设的指挥系统。国家体育总局对现有政策法规司的部门与人员配置,应进一步向加重法制工作的方面调整,扩大专职体育法制工作人员编制,扩大法制工作部门的工作范围和实际效能。国家体育总局各司和各职能处室,都要有分管体育法制工作的领导和责任人员。

2.2.2在地方体育行政部门的机构改革中,有条件的应争取保留或设立体育法制工作的专门机构。不设立专门体育法制工作机构的,应明确管理体育法制工作的机构和专、兼职工作人员,形成各层次紧密衔接的体育法制工作组织网络。

2.2.3全国性和省级的体育管理中心、体育社会团体中,要创造条件逐步设立处理法律 事务的职能部门或分管部门,指导本组织依法开展体育工作,协调各方面的法律关系,切实 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2.4加强对体育法制工作人员的教育培养,建立岗位培训考核与持证上岗制度,采取有效的组织和激励措施,提高体育法制工作人员的思想与业务素质。省市以上的体育行政部门和有条件的体育组织要积极招考和引进一定数量的法律专门人才。通过各种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素质、能胜任工作需要的体育法制工作队伍。

2.3大力推进体育配套立法的步伐

2.3.1以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法规体系为目标,在现有体育法规的基础上,进一 步提高体育立法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国家体育总局和省级体育行政部门要深入分析把握体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做好体育立法的预测和规划,特别是要努力争取和进入高层次的立法计划,并做好落实体育立法计划的督促检查工作。同时,要根据形势与事业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体育立法规划与计划的调整和修订。

2.3.2根据我国体育领域仍存在着许多无法可依现象的实际情况,要继续把积极扩大体育法规数量作为当前体育立法工作的重点,加快进行体育改革与发展急需的重点与难点立法项目和重要领域空白立法项目的调研与起草,并根据建立体育法规体系的配套立法要求,尽快实现从重点突破到全面推进的转变。同时,要努力提高体育立法的效力层次,争取在未来十年间再出台1~2部单行体育法律和10余部体育行政法规。另外,要建立灵敏的立法反馈机制,做好体育法规的清理、修改和编纂工作。

2.3.3要根据《立法法》和有关法规,严格执行体育法规的拟制规范,严格把握立法程序和立法审批制度,做好立法调研和论证,吸收专家、学者参与体育立法过程,加大体育立法中的科研比

重和科技含量,坚持立法过程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克服和避免立法中的任意、轻率行为,努力提高体育法规的内容和形式质量,提高体育立法的时间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4体育立法中要继续坚持“协同作战,立体进攻”的思路。一方面,要搞好中央体育立法和地方体育立法的相互促进与配合,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地方优势,促进地方体育立 法的更大发展;另一方面,要主动加强体育部门与其他行政部门的联系与配合,克服和减少 部门立法上的冲突与脱节,努力扩大体育立法的社会范围和实施效果。

2.3.5根据我国未来社会与体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体育立法应予以加强的重点,主要在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保障全民健身、充实运动队伍和体育竞赛管理、强化体育设施建设与保护、加快体育经营与市场管理、促进体育纠纷解决、建立体育行业标 准等有关方面。

2.4逐步建立规范化的体育执法与检查监督制度

2.4.1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作为各级政府负责体育管理的职能部门,是体育行政执法的基本主体。要加强有关工作,履行法定程序,在现有部分体育行政部门或在部分体育工作中享有执法职权的基础上,使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普遍取得全面的体育行政执法资格,全面纳入政府行政执法体系,建立起通过政府培训考核确证的专门化体育行政执法工作队伍。

2.4.2积极建立各种体育执法工作制度。在总结和推广部分地区体育行政执法经验的基础上,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情况,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关体育执法岗位责任制度、体育执法程序制度、体育执法检查监督制度、重大体育案件备案制度、体育执法人员培训考核和持 证上岗制度,过错或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体育执法工作考评制度、体育执法职责分解制度、体育行政复议制度、体育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等。

2.4.3普遍开展各种方式、多方面内容的体育执法检查工作。体育行政部门除了要做好日常性的行政执法外,要主动会同各级人大、政府和联合有关政府职能部门,进行阶段性和 专题性的联合执法检查,加大体育执法检查的力度。要通过行政执法和必要的司法手段,有效解决各种体育纠纷,坚决追究各种体育违法行为,建立良好的体育法律秩序。

2.4.4加强体育行政执法的作风建设,严格体育行政执法程序和执法行为,坚持依法行政,做到文明执法,及时防范和纠正各种执法不当甚至滥用权力、徇私枉法的现象,加强对体育执法行为的规范和制约,增强体育行政执法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确实保障社会组织和广大公民的体育权利。

2.4.5建立多方位的体育法律监督保障,在体育行政部门以及会同政府有关部门做好体育执法自我监督的同时,要充分争取和保证权力机关、检察机关、行政监察机关依法对体育 法的实施行使监督职能,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举报、信访、投诉等法律监督途径,重视和发挥新闻舆论对体育执法的监督作用。

2.5 努力探索多样化的体育法律服务途径

2.5.1随着体育法制建设的发展和体育活动与工作中法律事务的增加,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社会团体要主动联系、大力支持社会上的法律服务机构,或者与法律服务机构进行联合,积极开展面向体育工作实际的体育法律指导与服务业务。

2.5.2创造条件,摸索经验,积极探索并创立由法律工作者和体育工作者组成的专门体育法律服务机构,建立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内部运行机制,为广大体育工作者、体育组织和其他组织与公民

处理体育法律事务提供各种帮助、代理、咨询等专业服务。

2.5.3逐步完善体育纠纷解决机制,形成多层次结构的体育纠纷处理体系。健全国家体育总局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的内部纠纷处理机构和制度措施,完善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体育行政复议管理部门和工作规范,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仲裁机构和配套制度。

2.6广泛开展体育法制的宣传教育

2.6.1按照国家的普法规划,继续在体育系统中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在各个体育部门和单位普遍建立体育法制学习和培训制度,加强广大体育工作者一般法律知识和体育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体育队伍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在全员学习教育的基础上,要重点抓好体育法制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的学习与培训,逐步将体育法律知识作为任用、晋升、提拔体育工作人员的考核内容和基本条件。

2.6.2加大体育法制的社会宣传力度,广泛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咨询、讲座、比赛、重大体育纪念活动等多种媒体和活动形式以及出版有关的普及读物等,传播体育法律知识,宣传体育法制建设形势。各体育报刊和电视体育频道以及其他媒体的体育专栏和专题,应安排一定的体育法制宣传内容,尤其要注重做好体育新法规、体育法制工作先进经验、典型 体育案例分析等方面的宣传报道。

2.6.3体育院校要把体育法制作为学校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开设体育法制的必修课、选修课或专题讲座,对体育大学生进行体育法制的基础教育,增强体育大学生的体育法制观念。有条件的其他院校也要尝试进行体育法制的专题讲座。

2.7深入进行体育法制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

2.7.1体育法制工作机构以及承担体育法制任务的其他体育部门,都要高度重视体育法制的理论研究,并将其与体育法制的工作研究、政策研究以及其他工作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注重对体育法制实际问题的法理分析,建立和坚持实行对重大体育法制问题决策的科学论证制度。

2.7.2组织体育院校和体育科研单位中的教学与科研力量,开展体育法学研究和承担体育法制工作项目的研究任务,并动员和吸引法律、法学工作者及其他理论工作者对体育法制 工作的积极参与,形成具有一定数量规模和学术水平的体育法学研究队伍,提高研究数量和质量,尽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法学体系。

2.7.3加强体育法学研究的组织建设,逐步在全国建立2~3个体育法学的研究基地,积极筹建隶属于中国法学会的体育法学分会或专业委员会。同时,要发挥好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科学分会和国家体育总局教材委员会在组织体育法学研究和体育法学教材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

2.7.4加强体育界和法学界的联系与合作,在体育行政部门和各有关部门、组织的支持 下,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法学研究和学术研讨与交流活动。拓宽体育法学研究的立项与经费渠道,国家社科基金的体育学项目和国家体育总局社科项目应保持一定数量的体育法制选题,对重大体育法制问题应组织科研力量协同攻关。做好体育法学研究成果向体育法制实践的转化工作。加强与国外体育法学界的交流与合作,注意对国外体育法学研究成果的引进和吸收。

法治化的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决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育事业也必须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实现依法治体。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J].1996,3

[2]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J].1995.8

[3]国家体委,关于加强体育法制建设的决定[J].1997.1

[4]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J].2000,12

[5]王勇飞,王启富,中国法理纵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197

[6]周旺生,立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147

[7]袁伟民,在全国体育法制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体育工作情况,1996;(9·10):16,19

[8]任建新,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基本知识[M],北京:法律出版社.[9]王建中,《体育法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

[10]吴宋姣,大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认知现状研究 湖南大学,2006,D922.16;G645.5

第五篇: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

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

在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可粗略地分为两大时期:

3.11949—1978年,这一时期我国的体育课程理论以前苏联的竞技体育理论——“金字塔”结构理论为基础,课程目标虽然以增强体质为主,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50年代至80年代初,我国一直采用苏联的课程结构模式,即由中央对全国的课程教材进行一级管理,全国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课程内容、教学手段主要以竞技体育学科为中心。体育课程突出了三个中心,即:教师、课堂、教材。课程为政治服务,过分强调社会的需要,忽视学生的主体需要。确立以两课、两操、两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学校体育活动,国家指令性计划强。这样一种集中统一的课程管理模式显然与复杂多样的国情不相适应,同时也无法发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1979—199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间,学校体育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对外交流而迅速发展。这一时期学校体育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年的改革开端与摸索阶段。1979年,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召开“扬州会议”,提出了一整套改革学校体育的重大措施,使学校体育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了良好的开端,学校理论争鸣呈现出多元化并存的良好态势,学校体育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开始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构建新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体育教学方法改革逐渐得到重视,体锻达标进一步加强。虽然改革阻力很大,但为课程改革探索做了准备。

第二阶段:1985—1992年学校体育课程改革阶段。在这一阶段,引进了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的学校体育思想、体育教学目标,但缺乏理论研究,缺乏理论与实践的可操作性研究的探讨,研究尚停留在浅层次上。对外来思想方法的引进缺乏分析与批判,急于照搬照用,给实践带来了一定的盲目和混乱。

第三阶段:1992年以后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阶段。通过对各国教育改革的反思,通过中、西方教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比较,课程理论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随着《课程论》与《现代课程论》两本较有影响的课程论专著的出版,我国课程论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的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形成了独立的研究领域。与此同时,体育课程的理论研究也更加深入。在体育课程目标上,确立了健康教育的核心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课程管理上,由国家指令性计划管理向指导性管理发展,学校的自主权进一步增强。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调整课程政策,明确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权,建立对地方和学校课程指导和评估的制度,下放课程设计的权利,支持和鼓励地方发挥积极性,开发适合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课程,给予学校一定的开发课程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课程结构上,以必修课为主,逐步增加了选修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正发生巨大的变化,环境、社会对健康的影响日益突出,健康教育对体育课程的改革更加迫切。2001年,全国的《体育与健康》和上海的《健身与健康》课程的相继出台,无论在课程理念还是在课程目标上,都突出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体育与健康》在领域目标、水平目标和个体的角色目标等方面都有具体的参考,特别在心理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具有一定的操作性,课程设计和资源利用更加开放。上海体育课程在一期课改的基础上,《健身与健康》在基础性学力的基础上,突出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不同层次的课程。在课程目标上,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了健身与健康的和谐统一,更加关注学生在健身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情感体验、主动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目标上,体现了身体、心理、能力和品德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有机统一;在课时安排上,高中阶段大幅度提高了选修课时;在课程内容上,突出了生活、自然、环境与健康密切相关的内容;在课程评价上,加强对学习过程和心理健康方面的评价。

地方性的体育课程相继出台,有力地推动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但是,在改革实践中,由于缺乏系统的体育课程理论的指导,体育课程中的“应试”现象仍较为突出,《体锻达标》对课程的实施冲击较大,体育教学手段、评价观念、评价手段、评价形式还需进一步创新。因此,体育课程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健康,要敢于摆脱不利于学生健康的一切形式上的束缚,全面实施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对健康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能力,适应未来社会和生活对健康的需要,提高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4.关于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设想

4.1更新观念

随着教育的发展,新的体育思想和成功经验的推广,教育者观念的更新决定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成败,决定着体育课程目标的具体实施。了解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内心需要,是更新观念的重要前提。如何渗透德育教育、人格教育、公共意识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对体育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意义,因为这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只有教育观念更新了,才能促进体育课程的真正改革,才能创造出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才能使体育课程目标具体化、个性化、社会化和系统化。

4.2加强体育课程理论研究

体育课程理论是指导课程实践的依据,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改革就会走弯路,甚至迷失方向。因此,借鉴日本成功的课程理论,立足我国的具体实际,放眼未来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是构建我国体育课程系统理论的基本思路;科学的态度,创造性研究,反复实验,是构建我国体育课程创新体系的根本途径;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发展的需要,是构建我国体育课程理论的基本来源。

4.3不断调整课程目标

体育课程目标是学生获取、创造现代体育知识、技能,成为社会化的人才过程中的个体价值体现,它来自于学生的需要、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和学校体育学科发展的需要。正如丹尼斯·劳顿所说的那样:“在课程方面,受到教师支持的一般理论或假设至少有三种,即常提到的儿童中心论观点、学科或知识中心论观点以及社会中心论观点。”儿童中心论、学科中心论、社会中心论是设计体育课程目标的三个基本理论要素,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第一,体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是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个性需要而制定的,因此,学习者的需要是体育课程目标最直接的来源。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教育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实施体育课程目标的形式、途径是极其丰富的,在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起和需要,巧妙设计课堂情景,选取运动素材并加以生动的组织和引导。当学生从事与自己的目标相关联的活动时,他们会越来越深入地进行探究。随着问题的解决和兴趣的满足,学生会产生新的问题、新的价值感(成功感、表现欲、自信心)和新的运动设计(由玩耍、游戏、体育游戏向较高级的体育运动,直至创造新的运动形式)。这个过程是持续终身的,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内在动力,也是体育课程目标的直接来源。第二,学生成长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不仅指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更重要的是社会生活的变迁趋势和未来的需要。教育不再是社会的附庸、被动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不只是维护着现有的社会状态和再现着过去的社会状态,而是在预示着某些新的社会状态,在“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体育运动作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学生的需要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社会性:(1)“健康地生存”和“提高生活和生命的质量”是学生的第一需要;(2)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缩短了体育交流的时间和空间;(3)公费医疗体制的改革,进一步

促进健康意识、安全意识的增强和生活质量的提高;(4)余暇生活的丰富;(5)新的运动形式不断在学生中传播和开发;(6)人与人的协作是现代社会个体成功的重要标志。因此,体育课程目标不能脱离社会需要而独立存在于教育领域,它必须具有人类社会化的预习功能,反映学生步入社会必备的基本能力和人格需要。第三,随着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在教学实践中,那种指令性、计划性、模糊性的体育课程目标已被打破。体育课程目标对个体的意义将更加具体化、个性化,学生运动的目标将更加明确,主体性和主动性将更加突出.4.4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促进入才的社会化。随着教育途径的拓宽,家庭生活质量和学生健身意识的提高,学校体育与家庭、社会的交流更加密切,其沟通形式和途径更加多样化,这将极大地丰富体育课程的内涵和形式。体育运动己成为现代人健康、积极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体育课程应充分考虑到家庭、社会对学生健康的多种高素质要求,呈现出一定的开放性。

4.5加强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课堂教学是体育课程的主战场,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随着体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体育教学将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次、单元式引导型教学。在“班级授课制”情况下,如何进行个性化教学是目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难点。目前的改革思路可归纳为如下几点:第一,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的体育观和价值观。只有每个学生的体育观达到一定境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公平性原则,每个学生都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学生不存在好生和差生,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才能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学生是运动文化的主体,每个人都有充分享受快乐的权力。体育运动是奔放而富有激情的,体育教学应该是学生尽情快乐的场所。因此要淡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权威性,教师是体育教学的引导者,是快乐情景的设计者,只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才能使学生动则有趣、动则有方、动则有理,动得快乐,动出健康。第四,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只有学生对自己的学力、能力、健康水平进行自觉、科学的评价,体育教学质量才能有“质”的提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第五,不断创新。创新是教学的灵魂,是教学改革的动力。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学生发展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学创新,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的创新,因为它决定着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发展后劲。

4.6完善体育课程评价

传统的体育评价是以预测和控制为基本模式。在统计学广泛应用的今天,忽视学生形成过程的评价,会使教育评价走向片面和极端。体育课程评价要跳出原有的评价范围,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人,注重对学生进步的评价,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的动机、欲望、能力、态度以及形成过程的评价。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资源共享,逐步建立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数据库,让每一个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学会比较和竞争,使体育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良好形成和人格的进一步完善。

下载从道德观评析我国体育赛制(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道德观评析我国体育赛制(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体育电影中感受体育

    《从体育电影中感受体育》 1. 前言 体育电影作为电影中的一类,在当今受到众多观众的拥趸,不但由于人们对于体育的热情以及体育所传达给人们的激情、鼓舞、团结,更包括了人们希......

    从民族问题看我国的民族政策

    从民族问题看我国的民族政策 摘要: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在远离政治中心的边疆地区,不仅与周边一些国家的民族比邻,有些民族甚至跨国而居,随着多元文化与一体化的冲......

    从我国听证制度说开去

    从我国听证制度说开去 现今,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听证制度已日益成为当今我国立法程序和行政程序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制度,对社会各方面产生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与广......

    从发展角度看我国经济形势(★)

    经过20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磨炼和邓小平务实精神的教育,我国经济学界敢于面对现实,揭示问题和矛盾。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的进步。但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有些研究报告和文章就问......

    我国未来的高校体育教学大纲

    研究生体制调查研究 当今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趋于社会化,节奏日益加快,这就迫切要求每个时代的建设者不但具有良好的知识和道德修养,更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

    我国的学校体育改革1

    我国的学校体育改革,已经走过了十五六个年头了,学校体育要为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服务,已经成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十五年的改革,我们拓展了学校体育的目标,丰富......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摘要] 随着经济的腾飞, 我国体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作为体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 只有把握经济形势, 运用科学的管理办法, 才能取得......

    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现状浅析

    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现状浅析 摘要 本文以安徽省长丰县“鸿路钢杯”运动会为背景,浅析我国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初步探索积极发展我国现代化农村体育事业的途径,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