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瑶古镇实习报告
黄姚古镇实习报告
黄姚古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东北部。黄瑶古镇,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卡斯特地貌。发祥于宋朝年间,兴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鼎盛于清朝乾隆年间。由于镇上以黄、姚两姓居多,故名“黄姚”。古镇民居住宅大约有三百多间,建筑面积一万六千平方米,因地制宜,依山而建,至今仍然保存着较为完好的清代建筑样式。镇内的建筑按照九宫八卦阵势布局,属于岭南风格建筑,与周围环境形成一体,被称为“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艺术殿堂”,是个天然山水的古镇。
现状
黄瑶全镇600多户居民,八条街道,房屋多数保持明清时期风格,四面皆山,易守难攻,而且交通不便,所以整个村镇处于一个半开发状态,因而众多文物古迹亦随之保留下来。这里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奇峰耸立,溶洞幽深,清溪环绕,因此自然景观就有八大景二十四小景,保留寺观庙宇二十多座,亭台楼阁十多处,且多为明清建筑。
其中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黄姚豆豉和柚子灯活动。
黄姚豆豉生产历史悠久,在古“昭平三宝”之一。历经十几代人呕心沥血的研究,选用黄姚镇特有的黑豆、仙井泉水和土著人古老独特的手工艺精制而成,产品颗粒均匀,乌黑发亮,豉香郁馨,隔壁闻香,无任何化学成分,属纯天然调味佳品。生产历史悠久,清康熙前已颇有名气,乾隆时最盛,一度成为朝廷贡品。
柚子灯节每年农历七月十四“中元节”,有其特殊的传统风俗那就是放柚子灯,柚子灯就是在每一只柚子上都插上一炷香和点燃的蜡烛,连成长20多米长,在姚江上游行。寄托着黄姚人民对美好祝福与祈盼的柚子灯,在皎洁的月光下,把古镇的姚江点缀成了一条婀娜多姿的璀璨金龙。
存在环境问题
(一)旅游规划有待完善
古镇是省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景区景点质量及服务管理水平仍需提高,商业购物及娱乐休闲设施和环境仍需继续加强和完善等等。并且黄姚古镇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资源要素的整合程度仍然很低,“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的一体化水平仍需提高,各旅游要素之间的协调、融合程度仍需加强。
因此,需要进一步整合黄姚古镇内的旅游资源要素,加强“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各要素之间的协调、融合和一体化程度,增强黄姚古镇的设施配套能力和游客接待能力,推进黄姚古镇旅游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场体系不够完善
接待的联系不够紧密,对家庭式旅游等新型的旅游方式接待没经验,导致
食宿,游览时间安排十分被动,经济效益也不好。
景区内满街道都是卖东西,但是所售卖的东西都千篇一律,没有开发出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产品,虽说是黄姚当地的古特产,却给黄瑶开发旅游资源的本意大相庭径,脱离了古镇的原本风味。
绝大部分的游客以游览观光为主,消费型娱乐较少。绝大部分游客在景区内仅仅两三个小时,有不少的自带食物或自驾车游客成了匆匆的过路客,除了门票,景区得不到任何收益,成了名副其实的‘穷游’。
(三)古镇的原真性被严重破坏
古镇原居住民大量外迁,迁到新区居住,致使古镇的原真性面临危机;大量的青年外出打工,古镇历史文化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古镇的优秀历史文化没有得到传承,老手艺与新时代工业产品碰撞,处于失传的局面。再者古镇居民新建楼房破坏古镇的原本风貌,略显怪异。
(四)承载量与环保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由于旅游开发的加剧,古镇的一些生态环境已经出现被破坏的现象。有的游客缺少环保意识,随手乱扔垃圾;河流和池塘不时漂浮着塑料制品;居民新建的小楼影响古镇的整体布局;为了拍摄的需要仿制城门影响古镇原有的风貌等。随着古镇旅游的发展,知名度的提高,游客的大量涌入,古镇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五)古镇旅游策划单一,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游览
古镇文化旅游策划形式单一,没有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策划。古镇文化旅游内容较少,不能同时满足游客观光、休闲、生态和求知等多层次需求。街道的规划发展缺乏灵活性,使得旅游路线单一,通道拥挤问题时有发生,在某一时段的旅游团队拥挤在小的景点门口,过往的行人也随之堵在那里。
黄姚古镇可持续发展思考
黄姚古镇旅游资源丰富,独具特色,在古镇旅游方面是华南地区的一支独秀。广西区政府把黄姚古镇旅游带动新农村建设作为示范点,各级领导都给予了很大重视。但黄姚旅游自开发以来并未取得预期的结果,经济效益低,当地居民没有因为旅游而得到很明显的经济利益,相反生活水平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若没有经济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便失去了经济目的和动力;而经济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社会的可持续性的实现有赖于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因此,对于黄姚旅游经济的可持续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要有重点保护文物位
对于历史、文化、艺术价值高的古典园林、文物古迹、古建筑和反映古老城市浓厚的地方特色的地段,划出一定的保护范围和明确的保护要求,已保持古建筑周围环境的良好状态。对于需要改善改造的对象,做到外观保持传统特色,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例如,石板路是黄姚古镇传统历史风貌的构成骨架,为保护现存的街巷布局,保持原有的街道街面,对损坏的局部予以修缮,以保持街巷的原有尺度。对传统街巷两侧已建的新建筑进行改造和整治,对古镇区内新建的建筑界面,要求控制尺度,保持古镇街巷的原始步行方式,禁止机动车辆通行。对老街的使用和经营,应在保护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合理开发,不占道经营。
(二)旅游消费的可持续性
现在黄姚旅游消费结构很成问题,其经济利益主要来自门票收入,直接导致黄姚旅游的间接经济利益较低。而门票收入也是有限的,如果一个景区的经济收入只靠门票的话也会造成旅游者心理反感。比如,现在黄姚景区的门票由过去的30元涨到了68元,大部分旅游者都认为价格太高,而又没有什么东西可看。因此,黄姚古镇文化旅游公司应着眼于更宽泛的经济收益网络,而不是仅仅抓住门票价格,要加强饮食、住宿、游玩、娱乐和购物等方面的建设,增强旅游消费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才能不断增加经济收益,提高黄姚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完善用地规划
在古镇内各种新的建设和翻修工程,都要能和古镇背景相协调的方式进行,尽量继承古镇旧有的面貌,力求创新和继承相结合,与古城风貌相协调。可以将“保留、更新、改造”三个层次,分别进行不同的设计研究,维护原有的街巷格局,改善原古镇居住条件,规划繁荣的经济地带,完善公共设施。结合解危安居工程,对古镇进行保护性更新。
(四)旅游市场结构可持续性
旅游市场是旅游的生命,是经济效益的源泉。因此,黄姚古镇文化旅游公司应大力拓展市场,增加客源市场的来源。现在黄姚旅游市场的客源地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区和广西本地,且广西地区旅游者消费层次不高,客源地市场不太乐观。黄姚古镇文化旅游公司应与政府一起,多方合作,加强客源地的开发与经营,增加旅游者的数量
(五)道路交通网不断完善
黄姚还要加强与外界的经济联系,因为旅游发展后会对各方面物品需求产生冲击,尤其是生活必须品。经过调查,发现黄姚古镇日常生活必须品(比如猪肉、蔬菜和水果)比周边的乡镇物价高15%,但如果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没有同比增长的话,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会略有下降。黄姚由于交通不便,与外界的经济联系差,随着公路网络不断完善,黄姚将与外界的联系加强,因此黄姚镇政府应有意的组织加强与外界的经济联系,保证经济发展的稳健性。
(六)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对于一个景区旅游极其重要,犹如花与叶的关系,花没有叶的衬托是单调的。黄姚古镇旅游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生态环境保存较完好。但是也要树立危机意识,一旦旅游发展成熟后,生态环境一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要有超前的保护意识。
保护环境不单是企业的责任,应加强政府、居民和企业三方面的合作,这样才能维护旅游生态系统的平衡以保证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
结语
古镇文化旅游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一经破坏就很难恢复。古镇旅游开发与古镇保护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古镇的保护旅游吸引物也就丧失了,谈何进行旅游开发,而不进行旅游开发古镇保护何来物质保证。因此,古镇的开发与保护应相互协调,古镇的开发要合理,要在“保护下开发”的方针下,在确保不破坏古镇文化资源的前提下适当的进行旅游开发,还要提倡在“开发中保护”。
总之,在黄姚古镇的旅游开发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适度开发,注重文化保护,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二篇:瑶里古镇导游词
瑶里古镇导游词
作为一位出色的导游人员,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导游词,导游词可以帮助旅游者欣赏景观,以达到游览的最佳效果。如何把导游词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瑶里古镇导游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瑶里古镇导游词1首先映入我们眼中的是“陶花源”三个字,制作这三个字的材料均很奇特—“陶”字用的是匣钵片,而匣钵本身就是一种陶器。“花”字是用青花瓷片粘成的,它契合了“花”。而这个“源”字呢,又是用釉石粘合起来的,釉石是制瓷的原料,而这里又是景德镇瓷业的发源地。解释之后在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是陶瓷青花的原料产区及发源地。也就是咱们现在要参观的瓷之源绕南。
瓷之源牌楼旁边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由九块青石组成的九工图,这九块青石中雕刻的是制瓷的九大工序,当时有这么一说“南方有一石,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也就是说制作瓷器是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才能成为瓷器,但这九大工序是最主要的工序,分别为采石、粉碎、淘洗、拉坯、利胚、装底、画胚施釉、装匣钵烧窑、磨底选瓷。这些工序到底是怎么操作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绕南瓷之源来了解一直吧。
走进瓷之源牌楼我们就可以看到面前这条河流,此河就叫东河,当时的人们都是利用这条河经水路到达景德镇的,当时到景德镇需要一天半时间,一般船上都装载着茶叶和釉不子,什么叫釉呢?瓷器表面那层透明光泽的物质就叫做釉.釉是由瓷石制作的,右边的路上这堆白色的石头就是瓷石,它们主要出产于瑶里白石塔一带,而旁边这个矿洞也是明代时期开采瓷石的矿洞,现已内部塌方.大家是不是已经听到”咚、咚”的敲打声了,发出这种声音的就是左边的这个古代大机器——水碓。
瑶里古镇导游词2瑶里,古名“窑里”,因是景德镇陶瓷发祥地而得名,远在唐代中叶,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作坊。瑶里位于举世闻名的瓷都东北端,地处三大世界文化遗产(黄山、庐山、西递和宏村)的中心,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是江西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目前规划面积195平方公里。景区四季气候宜人,森林茂密,覆盖率达94%以上。区内有南方红豆杉、银杏树、香榧树、金钱豹、娃娃鱼等国家珍稀动植物180多种。境内最高峰五华山海拔1618.4米,是景德镇昌江的东河源头。
瑶里瑶河流域是景德镇瓷业的发祥地,景德镇瓷器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就产于瑶里附近的高岭山。在瑶河沿岸的山水之间,既有多处瓷业生产基地――矿坑、窑址和作坊,又有为之服务的交通体系――水运码头、古驿道,还有由瓷业及其贸易支撑起来的聚落体系――商业码头、集镇、村落。瑶里原名窑里,正由窑而得名。近代之后,由于地处山区,又远离任何一条现代交通线――公路、铁路,瑶里进一步衰落,她曾经有过的那一段辉煌历史逐渐被凝固和尘封,被世人所遗忘。但正因为她被遗忘了,她的自然环境和聚落风貌都保存得较为完整,非常具有观赏性。奇岩飞瀑,原始森林,江南古祠,明清建筑,古窑遗址,革命旧居无不让你流连忘返。
瑶里古建筑群:瑶里村古建筑群规模庞大,至今保存完好的有明清商业街、宗祠、进士第、大夫第、翰林第、老屋、狮冈胜览等。其中以一步岭建筑群最具代表性,这里集中了一步岭牌楼、老屋、大夫第、狮冈胜览等。瑶里历史上是景德镇制瓷原料的产地之一,又是皖,浙,赣边境大米,木柴,茶叶,茶油的集散地,还是景德镇通往浙江,安徽的古道。村中敬义堂是瑶里新四军留守处1938年陈毅同志在此组织了著名的新四军瑶里改编。在瑶里峡谷有气势磅礴的高际山瀑布。宽30米的瀑布,从60米的峭壁上倾泻直下。银纱飘渺,云雾蒸腾,声憾山谷。水石相搏,珠玉飞溅,景色万千。瑶里还是避暑的佳处。此处所产浮瑶仙芝绿茶为中国十大文化名茶之一,瑶里崖玉绿茶则为:94北京中国国际饮品及技术博览会金奖。
瑶里古镇导游词3水碓主要由水轮、传动轴、扳头、碓杆、碓头和碓坑等部分组成。水轮下面是排水沟,设闸板来控制水流,水轮在转动过程中通过传动轴将动力传到同步运动的扳头,扳头与碓杆的一头相搭,依靠其下压力量将碓杆扳起。扳头随水轮轴转动,将碓杆扳至一定高度后与之脱离,碓杆前端则自由下落,顶端的碓嘴落入碓坑,靠由重力作用所引起的冲击力将碓坑内的瓷石击碎。碓杆和碓头均为木制,碓嘴是套在碓头下端的,由河石制成,重约10公斤。碓臼四壁的外面三方都用石块垂直砌成,而里面一方用的是栗木板斜打入土中。木材比石材容易发生振动,碓嘴上下运动成弧线形总是向碓臼里面一方拨动石块,每舂下一次,里面一方的石块受到了反作用力,向碓臼中心推一下,就这样使石块上下翻动,最后全部被舂细。将瓷石舂成粉状大约需要12小时,陶工们称之为“熟土”。通常一天可以出两次熟土。我们还可以看到传动轴非常长,于是陶工们只要在传动轴的中间用木架控制,可是木架和传动轴长期摩擦会摩擦生火,于是在用上面的竹子从水轮处引水长期滴在木架和传动轴接触的地方,一为了降温,二为了加强润滑度。这整个工序溶合了水利动力学、机械学、力学、液体力学和陶瓷工艺学等诸多学科巧妙结合的产物,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当时陶工们的聪明智慧。
工人们把“熟土”挑至对面的釉里作坊,经过淘洗池、沉淀池、稠化池和泥床制作成釉不子。说的这么简单,到底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位老师傅是怎么做的吧。瓷石舂细后,陶工用闸板截住水流,使水碓停止工作,然后用铲子将舂细后的瓷石粉铲入淘洗池中搅拌淘洗。由于不同大小的颗粒在水中的沉降速度不同,大颗粒如石英颗粒等很快沉到池底,而瓷石细颗粒则水化为乳白色的悬浊液,这里要提到的是,为有利于瓷粉沉淀,在舂碎瓷石时陶工们已在碓臼中加入了0.05%的石膏。淘洗后,用木桶舀入排砂沟,其中较粗的颗粒再次沉降在排砂沟底。悬浊液流入沉淀池,经过一定时间沉淀以后,上部清液放回淘洗池淘洗,然后把沉淀池中的浆体舀入稠化池进一步沉淀浓缩,上面的清液放回沉淀池。再将稠化池中浓缩的稠浆舀到泥床上,待水分挥发至一定程度后,再用脚踩踏,这样做是为了排除泥料中的空气,同时进一步使泥料中的水分分布均匀。踩完泥,用铁铲将其铲切成块状,再将瓷石泥分别放入预制好的一定规格的具有砖形内壁的木制模具内,制成形似砖状的泥块,俗称“不子”,又叫“白不”。然后放在通风架上阴干,一般至五成干就可以了。每块不子约重2公斤,六面光滑,棱角分明。在这样的作坊里每天大约可以做出80个不子,即160公斤釉果。
在生产瓷器时为便于瓷器表面施釉,还要将釉果配制成釉浆,其配制方法一般是先将釉灰用水淘细,再配以釉果调和成浆状。釉灰也是一种传统的制釉原料,由石灰石与狼萁草或凤尾草烧炼而成,主要起助熔作用。俗话说:“无灰不成釉”。并且,加多少釉灰也是非常有讲究恶的,适量釉灰的加入可以使釉面透明光滑,但过多则会使釉面发青甚至发灰,有损制品的美观;而用得过少,又会使釉面出现波浪纹等毛病。一般的十盆细泥、一盆灰称为上等釉,而七八盆泥、两三盆灰就称为中等釉了,泥灰各半或灰较多则称为下等釉。瓷石是不是制釉的唯一原料呢?不是的,不同的釉需要不同的物质,有的还需要像长石,石英,高岭土这样的制釉原料。并且,釉果本身也会因环境变化而各有不同,釉果一般为石英岩风化而成,粉碎加水调制后才具有可塑性,它们因产地、种类及风化程度的差异,化学组成便不尽相同,用途也不一样。打个比方,如果一种瓷石中的氧化钾(K2O)、氧化钠(Na2O)含量高,它一般用于制釉,又称釉石;而二者含量低的就会用来
制瓷胎。当然,不只是用单一的瓷石制瓷胎了,它还要加入一定的高岭土,两者混合之后,即可做瓷了。
看完我们的古水碓跟古釉果作坊我将带大家去参观我们的古龙窑遗址,去往龙窑遗址的途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座庞大的窑柴垛,远看就象埃及金字塔。之前我已经给大家介绍过烧造瓷器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想必大家还记得吧。其中一个条件就是要有充分的燃料资源,而现在看到的就是松柴,我国古代烧窑用的燃料,主要是松柴和槎柴,统称窑柴。之所以建成这种形状,是为了使落在柴垛上面的雨水迅速流走,且不渗入柴垛里面,这样柴不易湿,干燥起来也很快,烧窑时就能提高热效率。
在景德镇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里窑,十里焦。”意思是说烧一窑瓷器,要耗费十里的树林,由此可见烧窑的不易。据有关文献记载,明代窑小,一窑要用柴180担(约合9吨);清代窑大,一窑烧掉的柴竟达500担(约合25吨)。经过我们的金字塔形柴垛我们可以看见两处未经开发的龙窑遗址,它们都是元代的斜坡式龙窑。
现在我们参观的是一号龙窑遗址,这座龙窑为了有效保护,还没有发掘。该窑也是南宋时期的斜坡式龙窑,从一侧的护坡和堆积的物表上看说明当时的瓷业是多么的繁荣。该窑为南宋时期的斜坡式龙窑,总长19.2米,坡度18.5度,分为火膛、窑床和烟口三部分。窑床斜长18.6米,宽1.9米。窑壁厚0.3米,窑壁内面有一层厚0.05米左右的烧结窑汗,窑壁残高平均为1.3米。窑床底部用碎石块铺就而成。烟口为梯形。
龙窑的西侧是一个古窑造型的茶楼——龙脉茶楼,坐在茶楼里,背后是大片的古陶瓷依存,对面是奔腾不息的瑶河,在这里所品尝的不是一般的茶,而是生长在千年窑址上的茶,这茶吸收了陶瓷的精华,饱含着悠久陶瓷文化,品这样的茶,可以充分领会古园、古窑、古风和古韵的意境。
往前走的圆亭子下面就是我们的二号龙窑遗址,它烧窑始于南宋后期,终止于明代中叶,是瑶里境内至今发现的烧造年代最长的瓷窑之一。曾经一度被盗墓分子怀疑成宝藏古墓,因而被挖走部分瓷器,不尽完美。该窑为南宋时期的斜坡式龙窑。据了解,它总长11米,坡度20度,分为火膛、窑床和烟口三部分。窑床斜长9.5米,宽2米。窑壁残高平均为1.5米,该窑床不大的原由是龙窑向马蹄窑转型的小型龙窑。
我们可以看到龙窑四周到处都是破损的瓷片,而这些瓷片的内底部都有一个
没有上釉的圈,叫涩圈。它的形成是将器物重叠在一起装烧,其优点是产量高、成本低。为了防止器物之间发生粘结,于是陶工们在碗或盘的内心刮去一圈釉,这样碗盘重叠的部位就不会粘在一起。才形成涩圈,涩圈叠烧法即由此得名,其缺点也恰恰在于有一个涩圈。在涩圈的中间还可以看到有“福、禄、寿”之类的字或数字,因这些窑都是几户人家共同烧用的,为知道窑内的瓷器是谁家的,而写上了这些字来区分。
瑶里古镇导游词4各位游客:
大家好,今天带大家去参观的就是号有中国瓷都之称的景德镇市瑶里风景区,我们大家从热闹的都市来到此地,远离了喧嚣,想必都有一种特别的舒适感。而我们今天要去的瑶里的,更是犹如瑶池仙境一般,都说瑶池是神仙西王母住的地方,那景德镇的瑶里同样也是美丽而又令人向往的地方。但其实在很早以前,这里的名字是叫另一个“窑里”(瓷窑的窑),为什么称为这个窑里呢?这是因为瓷窑的窑,代表的就是烧窑制瓷的家乡,远在唐代时期,这里就有了手工制瓷作坊。由于这里的瓷矿石和瓷釉矿量多而且质量优,所以这里称为了景德镇瓷业的发源地之一。
宋初时,瑶里的制瓷业达到了高峰期,那时这里的瓷窑有近80多座,粉碎瓷矿石的水碓就有200多乘,制瓷业的规模颇为可观。清末才更名为现在的瑶里。只因后来随着窑厂向景德镇的集中,瑶里的窑炉逐步停烧,转而以生产制瓷原料为主了,所以直到现在,依然向景德镇的瓷厂中源源不断的提供着原料,尤其是釉料,深受制瓷厂家的好评。瑶里位于景德镇的东部,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瑶里镇镇政府,距景德镇市区55公里,总面积150平方公里,瑶里的山和水构成了它美丽的自然风光,三银深潭、南山瀑布、原始森林等是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理想之地,这里的陶瓷和建筑文化更是瑶里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的优秀代表。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瑶里的古镇游览区了,整座古镇在西汉末年建村,此镇沿东河而建,处于青山环抱之中,由于建镇年代久远,所以保留有不少古建筑,例如民宅、祠堂、店铺等其中以明清时期的居多,又因这里与安徽相邻,所以这里的古建筑也多以徽派特色为主。在古镇游览,有一景绝不能错过,那就是“观鱼”,各位可能都去过杭州,那里的“花港观鱼”是西湖著名的一景,而瑶里古镇的观鱼与之相比,可说是另有特色了,那就是大气、野趣。这座古镇,千人居住,一水中流,四桥横跨,站在任何一座桥上,都可尽情的欣赏鱼趣。更有意思的是这里的鱼品种多样、颜色各异、大小不一,鱼见人是不怕不惊不躲,悠然自乐。古镇还有一个禁渔协会,有一个乡规,古镇河段严禁捕捞,其他水域是有计划捕捞,至于投毒、电击等野蛮捕捞方法则是严令禁止的。
接着经过了古镇,我们现在来到就是汪湖风景区了,这是一个汪姓和胡姓的村庄。这里同样也是群山环抱。请大家随着我沿着这条石径小道再往前走一小段,你现在看到的这一条古道,就是以前通向古徽州地区的休宁县的,所以称它为“徽州大道”,它也是古时候的一条国道,所以至今在瑶里镇还可以见到清代乾隆年间设置的“徽州大路转弯”的青石路碑。至今古道上保留最完好的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名叫“复原桥”,用大块麻石条砌成,距今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只因此桥是屡毁屡修,故而得名。走上它,便可遐想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古诗中的意境。走过复原桥,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汪湖的原始森林区了,看到这么好的环境,可能大家会说这里过去窑炉众多,瓷业兴盛,那一定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木材吧,然而事实远非如此。各位请看这山脚下的一块石头,上面刻着一个字,有哪位朋友认识么?不知道么?其实这个字在字典上是查不到的,因为这是当地老百姓造出来的,在“罪”字上面叫了一个“山”,意思是说,破坏山林有罪。由此可见,瑶里人把保护山林看得有多么重要了吧。各位游客,接着往前走,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三银圆深潭,它是位于梅岭之巅,因为有三条溪水注入其中而得名,在深潭的南面还有一座山叫高际山,那里还有一片颇为壮观的瀑布群,全场400多米,总落差就有220米,其主瀑布南山瀑布宽有20多米,落差100多米,只见飞流直下,声震山野,数里之外可闻其声,真是“瀑布飞流、声如霹雳、势如云霞”。下面我们去参观的就是饶南村古瓷窑遗址,这是一处在瑶里规模较大、时间较早、延续时间较长的窑厂。是唐末詹姓人在此建村,因村子靠南面大山,河水绕山而过才得名。
在村子附近有三处重要的瓷窑遗址,就是栗树滩、东山阙和窑旮旯。其中经专家发现,栗树滩的明代青花瓷片在南京明代故宫遗址和北京一些建筑工地上都有大量出土,从而说明了这里当时的瓷器产量不仅大,而且销路广。
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去看看在陶土坊中保存的最完好的龙窑,去瞧一瞧瓷器到底是如何烧制的吧。龙窑是陶瓷窑炉中最重要的一个类型,它因形而得名。窑体依山而建,窑头在下。窑尾在上,恰似一条俯冲而下的火龙,因南方丘陵地形是其产生和存在的自然条件,所以龙窑大多分布在南方,考古发现,我国商代就出现了龙窑。因其依山而建,不与农业争地,不受地下水影响,可以就近取用燃料,还可以更方便的控制烧成温度和气氛。在烧窑过程中,窑烟经窑尾烟囱排出,靠自然的抽力,可使窑温快速上升,达1200度以上。加上窑内各部分的温度和气氛不一样,因此可装烧多种产品,窑头前部多装杯碟等小件,中部装壶瓶等大件,窑尾就放置烘烤的胚件,可见其热量利用的较为充分。自龙窑的发明后,不断地完善,它历经了20多年,从未间断,被广泛的应用,还曾烧出了龙泉瓷、影青瓷、玳瑁等著名产品。也为烧瓷窑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于是结合龙窑与马蹄窑的优点,还创造出了葫芦窑,又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创造了举世闻名的镇窑,也就是柴窑,而在我们面前大家看到的这座龙窑,当时还烧制了景德镇四大名瓷之首的青花瓷,可想而知它的地位了。
好了,在瑶里的参观游览活动就到此结束了,回到镇上后,大家还可以去品一品这里的茶,还可以尝一尝咱们这里的河鲜、红薯、南瓜等特产,也希望大家喜欢,谢谢各位。
瑶里古镇导游词5各位游客,大家好!下面我将带大家参观绕南陶瓷主题园区。绕南陶瓷主题园区是一个以陶瓷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景区,这里保存了多处宋、元、明时期的古窑遗址,以及大量的古矿洞、古水碓等瓷业遗迹。被评为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绕南坐落在绕南村旁,位于瓷茶古镇游览区和梅岭休闲度假区之间,距古镇3公里,离梅岭有7公里。绕南村也同样因为其东河环绕村庄蜿蜒而过,而取名绕南。
绕南人大多姓詹,从宋代开始到现在,一直都在从事着釉果的加工生产,历史已有千年之久,正是这些老一辈人遗留下来的文化财富,给后代人研究景德镇古代瓷业的生产状况有着重要的价值,其中,绕南堆积物就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具代表性的陶瓷生产断面特征遗址。大家可以在那里看到最古老的`陶瓷手工制作工艺和古水碓、古矿洞、古釉果作坊、龙窑遗址等古代陶瓷生产遗迹。
瑶里古镇导游词6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哥哥和爸爸单位的朋友各开着自家车去景德镇——瑶里游玩,一路上,我们拿着对讲机在讲话,吵吵闹闹的,有的在唱歌,有的在开玩笑等等,在路上我看见徽派建筑的房子,有一种漂亮的灯,上面画着许多白鸽,还看见美丽的花草树木。突然,天上下起了阵雨,下了一阵,停了一会儿,又下起了阵雨,车子一路颠簸开了将近4个小时终于到了目的地——景德镇瑶里。
瑶里,古名“窑里”,因是景德镇陶瓷发祥地而得名,远在唐代中叶,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作坊。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风景区、国家矿山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目前规划面积195平方公里。景区四季气候宜人,森林茂密,覆盖率达94%以上。区内有南方红豆杉、银杏树、香榧树、金钱豹、娃娃鱼等国家珍稀动植物180多种。境内最高峰五华山海拔1618。4米,是景德镇昌江的东河源头。
我们一到那,就买好门票开始爬山了,山上的路是木头做的,那里山清水秀,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走了一段路,看见一个小瀑布,虽然水看上去很清澈,但是里面也有木头和游客扔的矿泉水瓶等,这让我很伤心,他们真不爱护环境卫生。我们几个小朋友跑到最前面,把爸爸妈妈摔在了后头,到了一个亭子里停下来等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来了之后,我们继续往前冲,跨过一个个石头来到四五米高的瀑布前,我和妈妈哥哥照了相,又往前冲,一不小心,我把脚摔破了,我勇敢地爬起来,继续冲,看到了一个高约几百米的瀑布,那瀑布白白的,光闪闪,金莹耀眼,从上面涌下来,真是美丽、壮观。最后我们一起在瀑布前合影留念。接着就下山了。
我们还去了古镇、汪湖等各个景区游玩。瑶里历史悠久,风光秀丽,景色怡人,真漂亮,我争取以后再来玩。
瑶里古镇导游词7瑶里古镇,始建于西汉末年,群峰环抱,如画如屏,“母亲河”瑶河穿镇而过。瑶里古建筑群是境内最大的特色,数百幢明清徽派古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瑶河两岸,飞檐翘角,粉墙黛瓦,掩映在青山绿水中。沿河两岸,明清风格的建筑群、依稀可辨的古窑址、苍凉厚重的徽州古商道,或密集、或星落,无不透着古风古韵,令人驻足沉思、浮想联翩。
瑶里古镇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2001年4月2日被列为江西省省级自然保护区。同年10月9日,被批准为江西省省级风景名胜区。2003年8月9日,瑶里镇、高岭村分别被评为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005年,瑶里镇一举并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高岭国家矿山公园、中国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六块国家级品牌。瑶里“高岭“是闻名世界的陶瓷圣地,是世界“高岭土“的命名地,现遗存古矿坑127条,古窑址67座、水碓149乘、古作坊600处、古码头100个。瑶里,古名“窑里”,因是景德镇陶瓷发祥地而得名,远在唐代中叶,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作坊。瑶里位于举世闻名的瓷都东北端,地处三大世界文化遗产(黄山、庐山、西递和宏村)的中心,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风景区、国家矿山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目前规划面积195平方公里。景区四季气候宜人,森林茂密,覆盖率达94%以上。区内有南方红豆杉、银杏树、香榧树、金钱豹、娃娃鱼等国家珍稀动植物180多种。境内最高峰五华山海拔1618.4米,是景德镇昌江的东河源头。
瑶里有展示徽派“三雕”艺术的狮冈胜览、程氏宗祠;有展现封建家族礼仪思想的进士第;有再现革命斗争历史的陈毅旧居、抗日动员大会会场、红军游击队驻址;有印证往日繁华景象的明清商业街、徽州古道;有反映瑶里风土人情的灯彩、地戏,等等。
瑶里古镇导游词8据史书记载,自唐代开始,瑶里人就依山筑窑、伐木为薪,烧制陶器了。瑶里最早兴烧瓷器的年代是南宋末期。在经历了元、明两代之后,从明朝中叶开始衰退,整整跨越了300多年时间,可见当时的繁荣之景。而为什么会在瑶里并且是在绕南这个小村庄炼制瓷器呢?经过研究考证,烧造瓷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丰富的瓷土资源(瑶里山中盛产制瓷原料高岭土,虽经数百年开采,至今仍蕴藏丰富)、充足的水资源(贯穿全境的东河是景德镇母亲河昌江的源头之一,支流布满全境,水流湍急,终年不息,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充分的燃料资源(瑶里境内崇山峻岭,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高达82.3%,烧窑用的上等燃料黄山松遍布山间),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瑶里恰好具备了这三个条件。
根据调查,现境内遗存的宋、元、明古窑址多达上百处,古矿洞120多条,是目前景德镇市瓷业遗迹保存最完好的地区,对研究中国古代瓷业生产状况具有重要价值。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瑶里古镇导游词9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老师们带着我们来到了风景秀丽的瑶里。
我们从新厂小学出发,坐车来到了绕南陶瓷主题公园。还未进入,便能看到门牌上写着“瓷之源”三个字。老师在门口便讲了:“瑶里以前到处可见窑,所以叫窑里,后来由于窑洞迁出,所以‘窑’改成‘瑶’也成了后来的‘瑶里’。”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走了进去。
一进门,便看见了一条河,横贯了瑶里,如一条绿色的哈达飘向远方。两岸有山有树,有路,可谓是“两岸青山相对出。”
我们顺着青石板路,来到了一个水车旁。走进一看,原来是一个有水车联动的组合,一个水车带动一个轴,轴上插满了木棍,木棍再把下面的大锤子压起,最后砸到洞里,发出“咚!咚”的声音,坚硬的高岭矿就是这样被砸成细腻的高岭土。
我们往前走,路边有不少茅屋,屋里有的堆满了类似于还未烧制的坯。屋子旁边有不少大小不一的方形淘洗池,有的甚至装满了水。崭新的瓷坯和灌满的水,却遮盖不住它年代的久远,木柱子上还可以看见绿色的青苔和微微腐烂的痕迹,甚至可以想象工人们当时在这里淘洗的情景。
我们继续往前走,看见从下到上有几十米长的龙窑。顾各思意,因为它如龙一样蜿蜒而上。这种窑以造价低,容量大而被广泛建造。紧接着,有一座茅屋映入我们眼帘,这就是拉坯的地方。拉胚是做陶瓷的70道工序中的一道。这里堆放了许多做工并不好的作品,一看就知道是游客创作的。它们形状千奇百怪,有的像艺术品,各种动物造型,千姿百态的人物造型,还有的像日用品……。又玩了几个景点后,我们发现,自己是绕了一圈。
坐上车,便来到了瑶里古镇,进去后,最先看到的那条河——瑶河,我本以为它并没太长,没想到竟真是贯穿瑶里的一条河啊。我们到的时候正值中午,一路奔跑,全身发热,热的大汗淋漓,头上都像是在冒气。没想到避晒,目不暇接地张望眼前的美景。这条河岸两旁便是几百年前的微派建筑,至今还住着人,墙上有很多的斑驳,看上去就像一幅一幅画。我们也想是在画中游。
我们先到达程氏宗祠。穿过一片草地,我们走了进去,那里面是个演戏的剧场。本来舞台是可以伸缩的,在___时期被毁了。房檐上的精美木雕,有些也在时期被破坏。听老师说,二楼两侧的位置是给小姐看戏的。一楼后厅是有钱人的观赏席。我们在此休息了一会儿。随后穿过了许多小巷,我们都很好奇:到底是什么景点呢?走那么远的地方,最后我们来到了一座楼前,这边是狮冈胜览。屋檐上用不少雕刻,所幸未遭什么破坏。进去后,正中有一个装满水的大瓷缸,外面画的《清明上河图》图案的一部分,里面有不少硬币,估计是游客投的,我本来也想投一个,可是没带硬币,遗憾地望了望。再往里走,里面一个大桌子,这桌子没有拼接的痕迹,就是一块木头雕成的,所以它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桌的两边挂了八幅画,都很珍贵。两侧有几个房间,一个是主人的卧室,另外几个是什么厢房,住什么仆人之类的。
最后,我们来到了浮梁县香山园,在这举行了一场拔河比赛。我们育嘉队不知道是不是因运气不佳,还是力气不足,两局连败,最后,到了和这说再见的时候了,大家都恋恋不舍的上了车,回了家。
第三篇:安仁古镇实习报告
安仁古镇教学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11年10月22日
实习地点:安仁古镇
指导老师:赵晓宁
实习生:边莉(200930802093)
实习目的:教学实习是大学教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外出到旅游景区进行实地考察,对于增强专业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我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可以检验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积累经验,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
实习内容 本次教学实习,我们前往的位于成都市西南边的大邑建川博物馆和安仁古镇。在此,我就安仁古镇的一些情况做实践报告。
安仁古镇,地名“取仁者安仁之意”而名之,始建于唐朝,现存的旧式街坊建筑多建子清末民初时期,尢以民国年间刘氏家族鼎盛时期的建筑最多。安仁镇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颇具规模,它的旅游资源分为两大板块:一是开发较早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刘氏庄园(包括大型泥塑《收租院》),景点主要分布在刘文彩公馆和刘文辉公馆。刘氏庄园以其独特的历史内涵以及其建筑本身对中国高超的民间工匠艺术的充分体现而享誉海内外,是国际旅游组织认定的四川旅游发展“六朵金花”之一,在《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被列为重点开发的旅游资源,被国家列为4A级旅游区,并成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是镇内现保存完好的十余座公馆群和安仁镇特有的古街、古道、古巷和古建筑。三条古街(红星街、树人街、裕民街)、古楼、古塔和安仁中学(原文彩中学)保存完好,能够很好地体现民
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同时把川西民居风格与欧式建筑风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但是,安仁古镇的发展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作为一个4A级旅游景区,安仁古镇的基础设施不完备。在古镇街区很难看到垃圾桶等最基础的设施,另外,我们仅仅是在景区入口的游客中心见到公共厕所,一个景区如果没有这些设施,对游客来的行动来说是很不方便的。针对安仁的现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景区发展的重中之重。
2、古镇缺少对自身历史文化及旅游景点的介绍设施。就其本身而言,安仁古镇具有很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但是如此深厚的历史沉淀在我们对古镇进行实习考察的时候却感受颇少。古镇对自身历史文化介绍这方面,去年我们实习的街子古镇就做的较为完善一些,在街子我们能在不同地方看到关于街子古镇景点的简介以及景区的路线图,这样方便了游客的游览,同时会给游客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3、旅游区吸引物的集群效果不好。在该地有建川博物馆、刘氏庄园、古镇街区等一系列的旅游景点,但是由于是一些相对独立的点,各点之间的有一定的距离,这给游客的游览造成了很大的不变,针对这一问题,能规划出各点之间的游览线路并加以开发利用,不仅能够增强游客游览的趣味性,同时也增加当地的产业量,促进就业。
4、安仁古镇知名度还不大。虽然作为国际旅游组织认定的四川旅游发展“六朵金花”之一,在《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被列为重点开发的旅游资源,但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来说其知名度还是不够的。扩大宣传力度,选择古镇中的一些历史遗迹及特色民风民俗加以宣传,提高古镇的知名度的同时,也可以满足游客的求异心理。
5、针对当今古镇的雷同现象,发展特色旅游,突出当地特色,是决定古镇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推出古镇特色,如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小吃等。
安仁古镇教学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11年10月22日实习地点:安仁古镇指导老师:赵晓宁实习生:边莉
学号:200930802093班级:旅游管理091班
第四篇:安仁古镇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安仁古镇、建川博物馆之行
本学期的实习,我们跟随老师来到了位于成都市西南边的大邑建川博物馆和安仁古镇。安仁古镇作为一个中国著名的博物馆小镇,究竟有着怎样的吸引力使其吸纳如此多的博物馆?而建川博物馆又有着何种风采?在一整天的参观之后,我的心中不仅有了答案,更对安仁古镇和建川博物馆的历史和发展产生了自己的想法。
一.建川博物馆
我们首先到达的便是建川博物馆,也称建川博物馆聚落,聚落内建设了抗战、民俗、红色年代艺术品三大系列20余个分馆。是目前国内民间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的民间博物馆。跟随者讲解员,我们参观了抗战文物馆、文革艺术品馆和民俗博物馆三大系列下的数个小馆,以及地震纪念馆,这些都让我收获颇丰。
参观完毕之后,我能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建川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建川博物馆占地面积大,分馆众多,这就要求其设计的合理性。一路走过,我们都可以看到,每一个馆的设计都保留着自己的特点。有大气磅礴的中流砥柱馆;有振翅欲飞的飞虎奇兵馆;还有粗犷自然的川军抗战馆。形式多样,不一而足。整个聚落内游览路线流畅自然,铺装整洁大方,符合整个博物馆的建设基调。但是博物馆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一是陈列方式较为单一,缺少与参观者的互动,让游客仍旧停留在走走看看的基础之上;二是无障碍设施还有所欠缺,对特殊人群的关注还不够。所以,建筑设计方面虽然优点众多,可以称作是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的佼佼者,但也还是有所要改进的地方。
第二个问题是对游客的思索。我们游客来到这里大多是为了寻找通过观看陈列的旧物感受历史,思虑历史。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并非旅游旺季,恰好处于小长假之前,游览园内,我记忆里只碰到了少许其他游客--另一队企业参观者和一对老年夫妇,这便体现了一个重要问题,自愿来到这里游玩的年轻人数量有限,即便是来到这里,团体组织出游,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企业以及在校学生等团体参观占很大比重,而除此之外最多的便是退休的老人,原因明了。单一的博物馆陈列品参观很少能提起年轻人的兴趣,虽然藏品众多,种类丰富,但从根本上来讲性质单一,年轻人的兴趣伴随着疲劳感的来临逐渐消退。这是一不可忽略的问题,游客的多少决定着博物馆的存亡,尽管团体旅游带来的收益暂时来说还算稳定,但是博物馆本身也应该想办法发展自身,从产品设计、营销等多方面入手,开发年轻人的稳固市场,保留现在的游客群。另一方面稳定当前的老年市场也是极其重要的,老年市场事实上伴随着一个家庭的潜在市场,扩大宣传规模,吸引老年游客群的注意,也是扩大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馆长樊建川还曾这样设想,在馆内发展旅游支线,开发多种项目和相关营业活动以养活自身,进行”自我造血“。但是很遗憾在馆内我们并未看到这一设想带来的改变和收益。纪念商店门可罗雀,提不起游客的购买欲望,收益甚微。即使是刚性需求的”食堂“,由于价格贵等问题,使参观的游客望而却步。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学生来讲,价格昂贵,承受力不强,我们宁愿选择去安仁古镇解决,而我们恰好是消费欲望不小的群体,这方面博物馆恰好失去了我们。由此可见,实现“自我造血”的设想并非不可能,但建川博物馆并未好好进行市场调研和规划,以至于发展为今天的局面,希望他们可以看到这一问题进行改正。
二.安仁古镇
安仁古镇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四川省十大旅游古镇和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无数古镇出现“千镇一面“和开发过度等现象时,安仁古镇既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又保存了悠远的古韵。行走于安仁古镇之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旅游开发留下的印记,也沉迷于它的静谧和舒适。而安仁古镇为何在千篇一律的今天保存着自己独有的特色呢,我对它多年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查询和思考。
首先,安仁古镇作为一个发展成熟的古镇,有着它自己的优点。
开发过程中坚持“保护第一”。目前,我国古镇开发较多,但是保护现状并不乐观。究其原因,在20世纪初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为了一味追求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拆除了大量的历史街区去兴建新式建筑,“家家小洋楼”。而在古镇开发开始风靡的时候,却意识到这些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于是便又在残存的基础上进行所谓的“修复”,导致现在古镇的建筑千篇一律,毫无真正的古韵。安仁古镇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历了数次维修与扩建,但直到现在,古镇的风貌依旧十分淳朴,古建筑的保存也很完好。在保留许多单体古建筑时,还保留了一些风韵独特的老街区,比如树人街、维星街等,这些笔直的街道同四川其他古镇错落有致的风格有很大区别,留住了不可复制的街道特色。
适度开发,避免过度商业化。近年来古镇旅游发展兴旺,过度商业化的问题频频出现,旅游承载量过度饱和,破坏了许多古镇原有的宁静。在安仁的街上走走,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商业化的脚步,但是安仁的生机却是实实在在的,有下午打牌的老年人,有街边晒太阳话家常的妇女……这种生动鲜活的、外来与内在因素共存的力量,正是在许多古镇无法寻觅到的。
安仁古镇的发展并非没有问题。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对于开发较为成熟的安仁古镇来说,科学规划古镇旅游应该是吸引游客的重点,怎样吸引更多的游客,不仅需要科学的规划,还要技术的创新。近年来安仁的某些街道也出现了雷同的街边建筑,还夹杂着明显的现代商业元素,和古镇风格不搭,显得不伦不类。营销宣传不到位。成都古镇众多,黄龙溪、洛带等宣传积极,分别打出了各种各样吸人眼球的招牌,可是作为享有中国第一博物馆村落的安仁古镇,却并未进行积极营销,通过调查统计,来古镇旅游的大多数游客都是很少一部分人是看到电视广告或是报纸的宣传,大多数都是通过以前来过或是朋友介绍过来玩的,在这仅来一部分游客中大多数都是中年人以上的,在青少年和成年人的传播并没有引起关注。这都警示着安仁需要继续努力。
文化内涵不够,旅游产品单一。安仁古镇的景点仅仅停留在浅层的观光拍照,对深层次文化的开发十分粗糙。很多景点只是稍加修正,挂个铭牌,简单两句介绍就算是开发了,没有更多深入、形象的历史介绍,也没有直观的场景再现,景点完全以 “原生态”呈现出来,导致游客面对一堆旧的空房子很难想象出这与抗战文化有什么联系———在那段时期古镇上居住了哪些人,他们在这里是怎么生活的、发生了哪些故事等? 对于这些游客不得而知。更是没有体验旅游,游客很难感受到古镇的魅力,削弱了古镇的吸引力。
总的来说,安仁古镇因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中国第一博物馆村落”的美名获得“四川十大最美村落”的冠军,可以看出它的旅游资源是很丰富的,在这个古镇旅游泛滥的时代,希望安仁古镇可以一心走自己的路,把握自己的特色,提升文化内涵,在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好珍稀的建筑文化。
另一方面,我认为安仁古镇开发较早,发展历程较为成熟,发展历程上早于
现在的众多古镇经历了商业户和过度商业化,于是进入了现在的平缓发展阶段,能为如今许多古镇提供开发经验。
这一次的实习我收获颇丰,领略了四川最美古镇魅力,感受了民间最大博物馆的厚重,希望他们都可以发展的更好,发挥更强的魅力。
第五篇:松口古镇实习报告
松口实习报告
摘要:松口古镇历尽1000余年历史,经历了“雏形---形成—繁荣—衰落—重振”的演变过程。显示出古镇发展的心酸历程和城址空间转移的历史规律。通过考察要与分析,松口除了本身具有的良好的自然区位,客家民系的迁徙、交通方式的改变、政府的行政规划等也对松口的城镇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松口
古镇
繁荣
衰落
正文:
一、实习目的:
时间:2012年10月28号 地点:梅县松口镇
带队老师:罗迎新、俞万源、钟紫
实习目的:通过见习深入理解城镇聚落形成及其衰落的因素。通过对当地人的访谈,了解松口镇由繁荣到衰落的原因以及梅江河水患的历史。
二、具体路线:水泥厂---元魁塔---梅东桥---大街---中山公园---世德新街---松口镇政府
三、实习内容:
1、松口概况:松口镇地处闽粤赣三省交汇处,梅县东北部,水路交通便利,史上历为商贸重镇,是遐迩闻名的千年古镇和岭南四大古镇之一,享有“松口不认洲”、“狮象把水口”等赞誉,至今仍保留有“松口十景”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文物古迹。松口镇也曾是广东内河港第二大港口,经千年孕育,具有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享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的美誉。
2、松口镇繁荣及衰落:
2.1松口的繁与衰:松口镇始建于公元945年,因水路交通便利,逐渐发展兴盛。
在经历了明清时期几百年的发展,松口古镇与周边地区的商贸交往日益加强,至今仍保留的楼阁式砖石元魁塔是其重要的历史见证。民国时期,松口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并于民国后期达到了繁荣鼎盛时期。松口世德新街是具有南洋风格的骑楼商业街,其街1000多间商铺林立,形成以火船码头为中心的商业空间格局。百年世德新街和火船码头见证了古镇的繁荣,“自古松口不认州”是这个时期的历史写照。而建国之后,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陆路交通的发展和水运交通的地位下降,松口旧时的商业重镇地位逐渐衰退,开始走向衰落。
2.2松口现状:2000年,松口镇提出“建设新区,整治老区”的规划建设目标。
2003年镇政府新办公大楼落成,由镇政府办公楼、松口人民医院、公安,法庭、地税等部门组成的新区行政办公中心初步形成。目前,松口的发展格局为“新区开发,老区改造”。
3、影响松口兴衰变迁的因素:
3.1地理位置:松口地理位置优越,地处闽粤要冲、梅县东北部,是个依山傍
水的小盆地;它又处梅江下游,因而两岸土地肥沃,利于农耕,其水陆交通方便,利于商贸。梅坎铁路、省道S223线、S332线及梅县白渡至大埔三河坝国防公路贯穿该镇,是周边乡镇商贸的重要集散地;因此地理位置更显得优越。
3.2 客家民系的迁徙:客家民系第三次的迁徙是松口形成的基础,经历第四、五
次迁徙,客家民系向世界各地转移。而松口就是其中的渠道。松口是华侨之乡,现有人口7万多,但是在外的华侨却有8万人之多,“|爱国爱乡”的乡土情结是客家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华侨出洋创业成功后纷纷回乡捐资,投资建设,进一步促进了松口古镇的繁荣和发展。世德新街中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文化特征,尤其是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式”商业街是其中的典型见证。
3.3 交通方式的变化:松口是广东第二大内河港,当时的陆路交通不便,交通
运输主要依靠水路,因此发达的水上交通为松口镇的繁荣发展发展带来了契机。随着航运技术的发展,松口水路交通日益发达,码头林立。解放前松口港大大小小的码头多达26个,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火船码头。昔日的火船码头,最多的时候有300多条船只在这里停泊,6000多旅客从这里出发。每一天,这里都在上演离别的场面。松口是依靠水上交通带来的繁荣和发展,因此在公路运输不断发展,形成了以公路为主的交通运输的今天,松口的水上交通日渐的走向衰落,因而使得整个的松口经济走向没落。沿河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昔日的船厂已经被改造为水泥厂,河边也只有几只小船孤单地漂浮着。
3.4 政府的行政规划:松口自建镇以来,建制屡变。每一次的建制变迁,或升或
降,或合或分,都对古镇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松口镇政府新址由原来的沿江向内陆迁移,新的行政中心形成,因而使得沿江发展的世德新街走向没落。
3.5水患的影响:据统计,近百年来,松口镇至少遭遇450次大洪水的袭击,20世纪80年代后期水患尤为频繁。经过对镇中居民的走访,我们发现镇中建筑也是依据水患频繁的特点而建的,例如楼中的逃生窗为遭遇大洪水时船只的搭救用途。而镇中居民谈起大洪水时淡然的态度,也可以窥见此处水患的频繁程度。受水患影响,松口古镇墟市纷纷内迁、人口争相外迁,商贸地位下降,最终导致松口古镇走向衰落,促使松口镇往内地转移,在远离水患地势较高的地方另觅新址建设新区。
4、实习感想: 通过这次松口的实习,我们走过松口1000多年的兴衰发展历程。不仅见证了古镇发展过程的辛酸史,也了解到了一个聚落的形成、发展、变迁具有复杂的综合条件。同时,城镇的繁荣衰败并不是永恒的,时代发展的脚步对城镇具有不同的要求。只有紧跟时代的脚步,拟定自身发展规划,发展特有的优势,才能不被时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