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青岛市一模语文学科阅卷报告定稿

时间:2019-05-15 00:15: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青岛市一模语文学科阅卷报告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青岛市一模语文学科阅卷报告定稿》。

第一篇:2018年青岛市一模语文学科阅卷报告定稿

2018年青岛市高三统一质量检测语文阅卷报告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5.(5分)①对自然的尊敬与感恩(如祭拜山神);②遵循自然法则(如不杀怀孕和哺乳期的动物);③多年练就的技能(如猎手的优秀技能);④耐心坚韧等优秀品质(忍受低温,足够耐心,忍受烦闷等);⑤人与人的互助(如年轻猎人对老弱病残者的供养)。(每点1分,共5分)评分细则:

①对自然的尊敬与感恩(如祭拜山神); ②遵循自然法则(如不杀怀孕和哺乳期的动物); ③多年练就的技能(如猎手的优秀技能);

④耐心坚韧等优秀品质(忍受低温,足够耐心,忍受烦闷等); ⑤人与人的互助(如年轻猎人对老弱病残者的供养);

⑥狩猎文化口口相传。(鄂伦春人没有文字,文化只能口口相传)答任何五条即可得满分。

只摘抄原文,未加以概括的:答对五条的最多得2分,答对四条的1分。(每点1分,共5分)答题情况

1.无分点答题意识,卷面书写差。

2.审题意识差。题目要求是概括,不少考生展开了详细的分析,却就是不概括,浪费了大量考场时间。

3.概括能力差。信息筛选出来了,却不会概括。

4.优秀卷,信息筛选准确,概括精准。第一个答案和第二、三个答案,哪种答案效率更高?

5.情怀卷

6.(6分)①打猎过程构成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故事性强,吸引读者;②打猎过程中塑造了以阿什库为代表的鄂伦春人的形象,反映出鄂伦春人的狩猎文化与精神品质;③揭示了坚守传统文化与自然法则、迎接新生活的主题。(每点2分,共6分)评分细则:

只罗列术语,没有相应分析,该点不得分。例如,只答“揭示主旨”“丰富人物形象”。

每点2分,共6分。答题情况

1.只答上术语,没有具体分析不得分。

2.分点过多

3.有分点意识,但是不少考生只重一点不及其余,失分已是可惜,有浪费了大量的考场时间。

4.优秀卷

备考建议:

1.读懂文本是第一要义,《群山之巅》理解难度并不大,但是很多考生根本答不出来具体的小说主题。

2.审题意识要贯穿在整个备考过程中,准确审题是语文高分的一个门槛。

3.筛选和概括信息是语文能力的基础和根基,准确定向,快速筛选,精准提炼是二轮复习的一个重点。

4.卷面训练迫在眉睫,干净整洁有序的表达,不仅是写作的必备能力,也是所有主观题的要求。

5.阅读提速固然重要,但是表述环节亦不可忽视。情怀要有,但是答题效率更为重要。

第9题阅卷报告:总分4分,平均分2.19分

【试题要求】

9.如何看待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4分)【参考答案】

(1)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意义重要;(包括:新能源汽车事关能源安全,战略意义重要;新能源汽车发展事关国家安全,可减少城市污染;新能源汽车发展带动产业发展)(2分)

(2)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迅速;(1分)(3)新能源汽车行业问题多多。(1分)【评分细则】

第一条2分,学生基本答不出来“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意义重要”这方面的意思。若能从后面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新能源汽车事关能源安全,战略意义重要(或摆脱石油对外的依存,实现能源安全);新能源汽车发展事关国家安全,可减少城市污染(或发展零排放,保证城市健康发展);新能源汽车发展带动产业发展(或实现汽车工业转型升级,对相关产业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也行。一点1分,满2分即可。

第二条1分,“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迅速”答成“新能源汽车前景广阔,产量持续增长”等相关意思都对。

第三条1分,“新能源汽车行业问题多多”答成“新能源汽车存在短板”也可。【答卷情况】 1.答案没有条理。

答案点评:该题要点齐全,概括比较到位,但是没有分条作答,勉强能得4分。2.答非所问现象非常严重。

答案点评:该答案4条谈的都是如何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都没有答到点上,只能0分。

答案点评:该答案书写认真,表述条理,可惜①②③⑥答非所问,只能得2分。

3.卷面潦草,涂改太多

答案点评:该答案要点答得还不错,但是卷面太潦草,让阅卷老师厌烦。4.审题不认真

答案点评:题干中明明提示“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很多同学只从材料一中找答案,答得再好只能得2分。

【优秀试卷】

【备考建议】

1.加强规范化指导。例如认真书写、分条作答的习惯,会让考生给阅卷老师留下好的印象,无形之中也会提升得分率。

2.加强审题训练和指导。学生的审题能力非常欠缺,看不懂设题方向,提干提示,乱写一通,后期复习应进行针对性训练。

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着力强化学生的搜索、筛选、概括能力。

一模文言文翻译批阅情况反馈

一、评分标准

(1)评分标准:每句1分,关键点是“判断句”、“宾语前置”、“丈夫”、“以”、“固定结构”;即使本句的采分点翻译准确,但本句的翻译不合语意也不得分。特别提醒:①“蓄”若翻译成“积蓄的财产”“财产”“储蓄”“钱财”都是正确的;②“丈夫”翻译成“大丈夫”“大男人”“男人”“男子汉”都是正确的,保留“丈夫”不翻译的为错误,扣1分;③第三句中的“以”翻译成“来”或“用来”“凭借”皆可。(1)评分标准:每句1分,关键点是“闻”、“ 而”、“ 狭中”、“嗜”、“闻”;即使本句的采分点翻译准确,但本句的翻译不合语意也不得分。特别提醒:①第一句中的“闻”若翻译成“声望”“名誉”“见识”“学识”皆可;②“老于郞署”翻译成状语后置,或翻译成“老死在郞署”皆对;本句中的“而”即使翻译准确,但语意不对也要扣1分,例如翻译成“但比郞署官大”;③“狭中”一词应为“中狭”,“狭”翻译成“狭隘”“偏狭”“狭窄”“狭小”皆对;“中”翻译成“内心”“胸怀”“心胸”“心中”皆对。

二、存在的问题

1、句式把握不准,没有翻译出来。如第一句的判断句和第二句的宾语前置句“何有”的翻译,都不准确。

错误:第一句“斯秦氏的积蓄”没有翻译成“判断句”,第二句把“何”理解成“为什么”,“何有”没有翻译成“宾语前置句”。

2、对“斯”“蓄”“丈夫”“郎署”“狭中”“闻”这些词理解不当,导致翻译错误。

错误:“斯”理解成“你们”。

错误:“蓄”理解成“蓄谋”。

错误:“斯”没译; “丈夫”古今异义词,应为“大丈夫”之意,与现代汉语中的“丈夫”不同。

错误:“狭中”理解不当。

错误:“闻”理解成“文学”。

错误:错误:“闻”理解成“胆识”。

错误:“郎署”是官署名称,误解成人名。

错误:“郎署”是官署名称,误解成人名。

3、最后一句由于对虚词“其”的意思理解不当,导致句意理解错误。

4、翻译中出现的错别字很多。如下红色字体错的较多: 觊觎、储蓄、树立、狭隘、利禄、周翰、德裕

5、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现象严重。

三、复习建议

1、加强文言文实虚词的积累,如“狭中”的“中”,曹操《短歌行》中“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中”是“心中”“胸中”之意;成语“无动于衷”的“衷”即为“中”,“内心”的意思。

2、重视古今异义词的复习,注意区别古今意义的不同,如第一句中的“丈夫”为古今异义词,应为“大丈夫”“男子汉”之意,与现代汉语中的“丈夫”不同。

3、指导学生熟练运用根据语境推断实虚词的方法。如第二句中的“其”,应译成“他们”,文中前两句提到“周翰”“安德裕”,后一句“遂并赐金紫”中的“并”是指“周”“安”两人,故应推断为“他们”。

4、加强古文化常识的积累与巩固,如“郎署”。

5、强化文言句式的判断和翻译,如文中的“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固定句式”。

6、加强基本功训练,如认真准确书写汉字,养成卷面整洁的习惯。

青岛一摸诗歌鉴赏、名句题阅卷报告

一、诗歌鉴赏

*试题要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 题。

书愤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①。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②。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牙,不屈而死。②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代指皇宫。

15.本诗颈联情景交融,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评分细则:

1.景物描摹2分:景物描绘1分,特点概括1分(围绕“凄清、破败、荒芜、凄凉”,意思对即可)

2.表达诗人对国家衰败的伤感,内心凄凉,2分。意思对即可。3.表达对当权者(统治阶层)的激愤(悲愤、愤慨),2分。只答“悲愤”,没有指向或答为“壮志难酬”之类得1分。

*答卷情况

1.审题不清:把题干请结合全诗赏析颈联,都理解为每一联都赏析,答成赏析每一联。2.概念不明:把情景交融答成借景抒情、用典、对比、哀景衬哀情等

3.未能答出景物特点:只是翻译诗句意思,没有把景物提取出来,并概括景物特点。4.思想感情只答出伤感,而没有结合全诗答出激愤之情。

*优秀卷及问题卷

问题分析:

1.概念不清,颔联与颈联混淆。

2.错误理解诗句意义且书写差。

3.景情毫无关联,各说各话。

4.缺少对景物的描述,甚至抓不住题干中心。

5.答题角度不对,从分析手法入手。

6.审题范围不清楚,从全诗各联作答。

7.缺少对景物特点的概括表述。

优秀答案

*诗歌二轮备考复习建议

1.重视审题训练,本次考试审题是最大的问题。要揣摩命题意图,针对性答题。2.重视诗歌内容的理解及解读,能够读懂诗歌,明确作者意图。

3.重视语言表达,注意与考点对应的答题套路,组织答案时,注意答案的层次性,避免要点重复,费力不讨好。

二、名句

*试题要求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陶渊明《饮酒》中写出作者恬淡闲适的心境和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的两句是“,”。

(2)古诗文常用侧面描写手法写音乐的魅力。白居易《琵琶行》“ ”一句,以诗人因内心深受触动而泪雨滂沱,侧面写出琵琶女所奏音乐的感染力;而苏轼《赤壁赋》“,”两句,以蛟龙和寡妇的表现,侧面写出客人箫声的感染力。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2)江州司马青衫湿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每句1分,错答或有错别字则该句不得分。)*存在的问题

(一)语境理解不清

1、《饮酒》恬淡闲适理解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或“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琵琶行》泪雨滂沱理解成:“座中泣下谁最多”。

(二)错别字较多

第一题中 “悠”写成“幽”,“篱”写错。第二题中“州”写成“舟”,“衫”写成“衬”“杉”,“潜”写成“浅”,“壑”写错,“嫠”不会写。

优秀卷

*名句二轮复习备考建议:

1.扎扎实实做好高考64篇的背诵检查工作,逐篇过关,不凭经验主义,不留死角。2.本次考试错字成灾,源于不扎实,失分太可惜,二轮复习加大对名句关键字落实的力度。

3.注重在语境设置上的灵活性,借鉴各地模拟题,关注创新题型。

20题、21题阅卷报告:总分11分,平均得分5.73.试题要求:.补写语句,使文字语义连贯完整,不超过15个字。评分细则: 三个空每空2分。

第一个空答案:都曾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文字”1分,搭配动词1分,如“创造”“发明”“孕育”等,“有”不给动词分

第二个空答案:这些文字与他们代表的文明。表述为“文字与文明”的并列短语,2分;

只有“文字”或“文明”的不得分;

两个词都出现,不是并列结构的,1分,如“这些用来记载当时文明的文字”;表述为“文字与文明未能流传至今”这种分句的,与下文意思连贯的,2分,不连贯的1分。

第三空答案:汉字之于中华文明意义非凡。只要表述为汉字对中华文明的意义、作用的,2分。可以用比喻的形式来表述,如“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石”;从否定的角度表述亦可,如“没有汉字就没有伟大的中华文明”。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见证、象征、标志”的,得1分;“汉字与文明关系密切”,1分。

满分样卷(2+2+2)

5分样卷(2+2+1)

4分样卷(2+0+2)

3分样卷(2+0+1)

0分样卷

1.答卷情况:

优点:第一和第三两个句子填写准确率较高 存在问题:第二个句子填写失分严重 2.备考复习建议

利用上下文包括标点符号,推测填写的内容及句子的结构。

20.答案:①都曾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②这些文字与它们代表的文明

③汉字之于中华文明意义非凡。(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细则:

三个空每空2分。

第一个空答案:都曾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文字”1分,搭配动词1分,如“创造”“发明”等。

第二个空答案:这些文字与他们代表的文明。表述为“文字与文明”的并列短语,2分;

只有“文字”或“文明”的不得分;

两个词都出现,不是并列结构的,1分,如“这些用来记载当时文明的文字”;表述为“文字与文明未能流传至今”这种分句的,与下文意思连贯的,2分,不连贯的1分。

第三空答案:汉字之于中华文明意义非凡。只要表述为汉字对中华文明的意义、作用的,2分。可以用比喻的形式来表述,如“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石”;从否定的角度表述亦可,如“没有汉字就没有伟大的中华文明”。

21.答案示例:催生新生芽的,不是那招摇的枝条,却是它地下潜行的根系。(内容1分,形式1分;写对1句得2分,写对2句得5分)

1.试题要求:仿写2个句子,主旨一致,句式相似。2.评分细则:

仿句句式2分,一句1分。内容3分,一句1分,两句3分。句式: “……的,不是……,却是(而是)……”即可;

内容:第一个分句是动宾结构即可,第二、三两个分句中出现的事物,必须具有“大与小”“伟大与平凡”“外在与内在”的对照关系,符合一组关系即可。

抽象表述,亦可,例句为 “开拓新时代的,不是那耀眼的英雄,却是他背后无数的人民”。

注意仿句逻辑关系的合理性。满分样卷(5分)

满分样卷(5分)

别字扣分样卷(4分)

3分样卷(形式2分,内容第一句1分)

2分样卷(形式2分,内容0分)

0分样卷 答题情况

优点:普遍能做到形式一致

存在问题:没领会原句主旨,导致内容得分偏低。4.复习建议:

重视语言积累,训练句子逻辑思维的表达。

四、作文(60分)

(一)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孔子)实际应为《孟子.尽心篇》 2.独善其身者,难成大事。(庄子)3.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4.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刘蓉)

5.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6.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电影台词)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二)试题立意分析

考生要根据题目要求确立正确的立意,首先需要理解每一句话的含义。孟子的“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意思是“穷困时不失去道德,显达了不能背离做人的原则。”这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所提倡的“不失本心”。

庄子的“独善其身者,难成大事。”意思是“人不能囿于自己的狭小天地,否则难成大事。”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历史和国家给了我们新的使命,我们必须要有大格局、大情怀、大担当。

杜荀鹤的“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选自他的一首小诗《小松》表达的是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就要自信、自强,有追求,不畏世俗的眼光,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守得云开见日来。

刘蓉的“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强调的是“人要做大事,就要先从小事做起。”这与老子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

袁枚的“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四句出自他的小诗《苔》,表达的是“自信、自强、有追求、耐得住寂寞和孤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个体的珍贵。”

选自电影《无问西东》台词的“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强调的是“坚守本心、勇于担当”,“本心”就是“真心、真意、真挚、正义、无畏、同情、善意”。

理解了意思后进行整合立意,大体有以下几种立意的角度:(1)1和6组合,立意为:坚守本心/坚守道义。(2)2和6组合,立意为:勇于担当/有家国情怀。

(3)3和5组合,立意为:自信、自强/有理想,有追求/实现自己的价值,要耐得住寂寞和孤独。

(4)3和6组合,立意为:听从本心,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5)5和6组合,立意为:个体的珍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6)3、4、5组合,立意为:要实现理想与追求,要从小事做起。(7)3、5、6组合,立意为:虽然出身不同,资质不同,但都可听从己心,无问西东。

(8)1和2组合,立意为:既坚守道义,又不独善其身(有家国情怀,有社会责任感)。

(三)作文阅卷评分细则

1.分类:一类卷:50分以上(立意准确,逻辑清晰,结构匀整,卷面整洁,文质兼美尤佳)

二类卷:43-49分

三类卷:36-42分

四类卷:36分以下。

2.几个注意的问题:

①全文只体现了一句话的,三类卷下,不超过40分。②所选的几句话只是简单地并列,缺乏内在的联系的,一般43-45分,如果语言好可以考虑稍微提一下分,但不应高于50分。

③立意准确,语言好,逻辑稍差一点或者逻辑好,语言稍微逊色一点,一般48-49分。

④对所选的句子理解有误的,40分以下。

⑤字数500字左右的,25—30分;200-400字之间,20-25分;200字以下,得分15分以下。

(四)主要优点:

1.内容充实,论证充分,且例证详略得当。

2.能够有意识挖掘所选语句间的有机联系,合理表达,结构清晰。3.能够巧妙拟题,直接点明所选语句。

如“随心而行,无忧时人”“长存凌云志 不负报国心”“随心而行 努力盛开”“时人不识我自赏 无问西东追远方”“听从你心 不离道义”

(五)主要问题:

1.对题中语句理解偏颇,或所选语句间无逻辑联系。

如:4+5论“逆境”;4+其他 论“细节决定命运”;1+6 论“规矩和自由”

2+4 论“奉献” 曲解题中语句例:

立论逻辑牵强例:

2.行文走偏,扣题不紧 例文1 3.罗列材料,逻辑不清 例文2 4.审题不清,只涉及一个语句,或多于三个,或难以找到题中语句。5.文体不清,或举例冗长且不具说服力。

6.字体太小(见例文)

7.部分考生大段摘抄试卷中的阅读材料填充作文,低分作文中常见。8.有两位考生在试卷上做了标记,在高考中应做为零分卷处理。

(六)复习建议: 1.有意识训练各类型题型。

本次作文中,部分学生行文中扣题不紧,甚至给阅卷老师套作的感觉,或所选语句间无逻辑联系,反应出对“关键句”类作文训练不够。

2.素材积累方面,关注社会热点,及时积累新颖素材;俗例吃透、挖深、找亮点;积累有意蕴的好句。3.进行专项升格训练,如审题、拟题、结构(提炼分论点)、语言、书写。

第二篇:一模网络阅卷总结

潍坊一模作文阅卷分析

一、立意概述

本次作文的立意非常丰富,但学生写作时把流星和星星两者结合起来并列立意的较少(大多拟写关系型的题目,如一瞬与永恒),大多还是侧重一方,兼及另一方的占绝大多数,分别拟题,较准确的把握住材料的立意,如做颗流星闪耀人生、活出精彩、追求绚烂;平凡亦伟大、平凡中的永恒、做好自己;关注生活中的普通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借我一双慧眼、平凡也是一种美。

二、典型问题

(1)辩证分析逻辑不严密,表述不准确,如拒绝平凡(把平凡等同于平庸);拒绝平淡;短暂的总是美好的、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有的观点偏激,如流星没价值、平凡中的美才是真正的美等。

(2)审题偏离,与材料内容及含义无关:谈平等、谈坚守、谈梦想、谈细节、谈创造,物以稀为贵、人生若只初相见、抓住机遇、守住本真、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走别人不曾走过的路、虚荣心在作怪、总是被忽略却总是坚强

(3)议论文拟题观点性不强,如片刻的辉煌、瞬间的绚烂;有的拟题不知所以然,如,生命

(4)结构混乱,议论文缺分论点,或分论点表达逻辑错误;分段不合理,两个或一个事例占文章的600字左右,内容不丰富。议论文叙述过多,入题过慢;记叙文议论过长等。

(5)书写整体差些,如字太小、练笔、歪斜;标点混乱,一逗到底,英式标点,句首句号等;笔太细,字迹很浅。

三、教学建议

1.加强审题训练指导。新材料作文可写的角度有多个,每个角度也可确立多个立意,要指导学生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立意,学会选择符合题意又不与大多学生雷同的立意。

2.加强材料变通训练。从阅卷的情况看,很多同学的作文在符合题意和偏离题意之间游离,这主要是学生虽然在备考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素材,记忆了不少精彩语段,这些素材和语段与题意也相关联,但又不甚契合;虽然语言华丽,但观点并不鲜明。若是稍会变通,就能契合题意了。

3.进一步强化文体意识。加化议论文写作夹叙夹议能力的培养,避免材料叙述过于冗长;加强记叙文中叙述能力的培养,让故事更加曲折,避免平铺直叙。

4.进一步拓宽材料积累的渠道。优秀的作文,不仅有深刻的观点,优美的语言,还往往体现出学生深厚的文学素养,有时候,一句恰当的名言,一首给人哲思的小诗,都会为文章增色不少。所以,考前仍然要加强阅读,强化积累,一直抓到高考,绝对不能放松。精选标准美文或文段,熟练背诵,增强语言感受力,提高准确表达的能力。

5.加强作文细节指导面批。如拟题、列纲、首段、事例的切入分析,倒数第二段、末段,很多同学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没有想法。泛泛地讲对一些同学是没有多大用处的,但是面批一次,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6.做好面子工程。一是要加强书写指导,字的大小,在方格中的位置,笔迹的轻重都可能成为影响得分的要素。二是学会分段,错落有致的段落让卷面更美观。三是正确规范运用标点。四是关键位置不能写错别字。

第三篇:2009年广东省广州市高三语文“一模”作文阅卷情况分析

2009年广州市“一模”作文阅卷情况分析

执笔:王汉文 审阅:万宇平

一、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标题式的命题作文,既不同于传统的只给个标题的命题形式,又不同于近年流行的材料加标题的命题形式,它选取宋代唐庚《文录》中保存下来的仅有两句的唐人轶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的后一句,别具匠心地加个问号,形成一道命题。不仅要求考生理解这句流传广泛、已被公认的哲理名言,而且要求考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对之重新审视。

1.题意理解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亦作“一叶知秋 ”,最早出自《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原意是:“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将要来了。”比喻从事物的某些细微迹象,可预料到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变化。《现代汉语词典》《汉语规范词典》与《成语词典》分别作如下解释:“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势”;“从细微的变化中可以洞察到事物发展的趋势”;“从个别细微的现象,测知事物发展趋向与结果。”

“一叶落”比喻个别的、细微的变化,或个别的、细微的现象,或个别的、细微的事情; “知”理解为预测、预知、推知;“天下秋”比喻带有普遍性、本质性的趋向或结果;“?”可以理解为设问也可以理解为反问。

2.题意项评分标准 以下角度视为切合题意:

⑴以“一叶落知天下秋”作观点,即可以从个别的、细微的变化或个别的、细微的现象或个别的、细微的事情中预测、预知事物发展趋向或结果;

⑵以“一叶落未必知天下秋”作观点,如果那“叶”不具有“秋”的特征(事物的“代..表性”),就不一定可以从这细微的现象或个别的事情中预测、预知事物发展趋向或结果;

⑶以“一叶落是否知天下秋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为观点,作辩证分析,能自圆其说即可。以上角度有交叉重叠,阅卷时应全面考虑,根据实际增补观点。无论选什么角度,写什么文体,都要考生论述自己的观点,或叙说自己的故事,或抒发自己的情感。

切合题意的立意举例: ⑴见微知著; ⑵以小见大; ⑶窥一斑而知全豹; ⑷不能以偏概全; ⑸不能以个别代替一般; ⑹不能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以下角度视为符合题意:

⑴没有表现出“一叶”(个别的、细微的变化,或个别的、细微的现象,或个别的、细微的事情),而写成了重大事情的;

⑵把“知”(预测、预知、推知)理解为“一般联想”或“知道”的,等等。以下角度视为基本符合题意:

⑴不提“知”,或没有体现预测、预知、推知这一过程的,直接讲结果的; ⑵不提“一叶落”,只谈如何“知天下秋”的;

⑶若即若离的,即开头和结尾略作点题,但作文其它内容与“叶落知秋”丝毫无关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⑷全文大谈“细节决定成败”,通篇不提“一叶知秋”的,等等。以下角度视为离题: ⑴只写环保问题的;

⑵写“不必拘泥小节”的,等等。

二、答题情况

广州市八区评卷场的情况如下:平均分38.1分,难度0.64,标准差8.23,最高分58分,最低分0分。

(一)主要优点

1.模式化作文少了,形式主义文风的势态有所遏制。多数考生都不再用那种简单的三段论,而是注重提高文章内容的质量,虽然还有种种不足,但能明显地看到师生们努力发展的方向。

2.文章所用的材料有了一些变化,不再是铺天盖地的司马迁、李白、苏轼等等古人,联系现实生活的材料多了,如:三鹿奶粉、金融危机、藏独事件、圆明园兽首拍卖等等都写进了作文。

3.语言比以往质朴了,那些无内容的排山倒海的排比句和比喻句少了很多。

(二)主要存在问题 1.审题不够准确

A.有的考生不懂命题作文的题目是不能更改的,自己重新拟了一个题(可能是当作了话题作文),有的考生把题目中最重要的问号给丢掉了,更多的考生是在情急之下不知如何去审这个题。如:把题目理解为“悲秋”,大抒悲秋情怀的;把题目理解为要乐观,写如何重拾信心的;把观点定为“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也有把文章写成“辩证法”有什么好处的;总而言之,他们都不是从标题本身的要素出发,根据其结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题意,而是随意地抓一个词进行任意的发挥,并以此来确立文章的中心观点。

例1.叶子旋转着身子,在空气里飘摇着打了几个转儿,然后静静地躺下了。它只知道广袤的大地是它的归宿,却不知有心人如我,在它身后拾起一片秋天的心情。

例2.一叶落知天下秋?不,那是因为人看到绿叶变黄,秋风一过,黄叶禁不住这一阵摇晃而落地,才知道秋天已经来了。

楚王勾践一出兵,伍子胥就知道吴必败,这是因为他看到楚王忍辱负重所积聚的力量和夫差的大意。勾践的成功在于他的长久的坚持,而不只是一朝一夕的努力。一出兵则吴必败是因为他不放弃,解除了夫差对他的怀疑。要达到目标,就要向楚王学习他的坚持,不放弃忍受苦难,我们才能成功。

例3.人生总是充满着希望,就好比一片叶子,当一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时,这说明了秋天来了吗?并不是,也许是春天到了,大地急需营养,于是它随着风儿投向大地;又或许是,夏天到了,树上的果实硕大地急需空间,于是它谦让地腾出位子让果实发育,所以说,一叶落未知天下秋。

B.①许多考生没能理解“一叶落知天下秋?”的意思,以为只要写到“叶”和“秋”就行了,如:“叶落了,秋来了,父母老了,儿女该孝顺了”。②有的考生不能把握“叶落”与“秋至”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如以下立意:生命之叶落,希望之秋在。③有考生没能理解

用心

爱心

专心

“一叶落知天下秋”中的“一”与“天下”是少与多、小与大、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如以下的立意:一片叶子落了,只要努力,还可以化作春泥去护花。④有考生文章不提“知”,或把“知”理解为“一般联想”或“知道”,或没有体现预测、预知、推知这一过程的而直接写结果,如以下的立意:团结就是力量,个人离不开集体,积少成多、积小成大。⑤更多考生是将“一叶落知天下秋”作为立论的依据,推导出要重视“一叶”的观点,如以下立意:细节决定成败;不必拘泥小节;能做小事者才能做大事。⑥有的甚至又演绎出如何重视“一叶”的观点,如以下立意:重视细节需要严谨;关心个别,以人为本。

例4.“一叶落知天下秋?”答案是否定的。一片叶子(一件事)落了,就能知道秋天来了(决定以后的命运),这就犹如“命由天定”的谬论。然而,大凡成功的人都不会服从这个谬论。

例5.当秋天来临,树叶便要掉落。当树叶掉落也就预示着秋天来了。但不同地方的秋天并不完全在相同的时间来临。所以一落叶不代表天下秋。

接下来该考生再也没有回到“一叶落知天下秋?”的论证上来,而是讲到两会关注民生,学生自杀率越来越多,食品安全问题,等等。最后以“中国要发展得更强大,必须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应该更多地深入民心,走进百姓。真正关注百姓的生活。从低处改善起。才能越走越稳。越来越强盛。”结尾。

2.文体比较单一

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占有压倒优势,大约有九成。记叙文很少,想找几篇不同不同层次的标杆文都很难。其他文体基本绝迹。

3.思维不能保持同一性

此类情况有二:其一是没有保持文章题目与文章内容的一致,完全文不对题——也许这类考生有部分人的作文法宝就是一个“套”字,此类作文完全不理会文章的标题自顾自海阔天空地发挥去了,其内容与“叶落知秋”毫无关联。其二是没有保持文章开头的观点与行文思路及文章结尾的一致,主要表现为有的考生写起文章来只是蹭了一下题目,就拐到另外一边去了——这类考生有的后来又拐回来了,有的则永远拐不回来,更多的考生表现出的则是思维的漂移不定,一会儿这样,一会儿又那样,似在与读者捉迷藏。

例6.一叶落知天下秋?

叶子旋转着身子,在空气里飘摇着打了几个转儿,然后静静地躺下了。它只知道广袤的大地是它的归宿,却不知有心人如我,在它身后拾起一片秋天的心情。

知诗秋。品读诗歌时,总觉得似一种天籁般的召唤与灵魂的共鸣。诗人用柔韧的笔触把他们如丝如缕般的欢喜与哀伤,针尖似的缝进我的思绪。席慕容何等睿智,将自己比作金匠,说:“我日夜打造,将痛苦打造成那薄如蝉翼的透明哀伤。”此段字句空灵而细腻。对于虚伪的世事,她叹道:“我如戏子,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有多少人大声呼喊 “人生如戏”?成千上万只手举起来了。有多少人勇于坦承“我如戏子”?席慕容站出来了。如今,会写几句唐诗,憋几句古韵的学生,老师便会大加赞赏并树其为生之典范。于中国这一诗之国度,学会品诗写诗不该是学生之本分吗?诗的秋天也就如此了吧。

知画秋。从战国开始,古老的中国便开始酝酿体内的画功,经过历史的沉淀与时间的洗礼,画成了别有追求的人们的寄托。朋友的父亲是岭南山水画画家,其名下统领整个岭南画

用心

爱心

专心

派,甚是有所作为,令我钦佩。画家对画界的后继之人们抱有很大的期望,曾用坎坷曲折的作画经历激励他们,宣传的不仅是个人价值的追求,更是为岭南画派“延续香火”。但若画家来美术课堂看看,不知作何感想呢?毛笔课上,少了专注的笔尖,却有到处涂墨的搞怪;素描课上少了细致的作业,却有无厘头的作品;鉴赏课上少了体会品味的气氛,却有调侃讪笑的语气……并非每个人都必须成为艺术家,但欣赏与敬畏之心必不可少。望着屋内的《墨梅》、《墨竹》摹本,想起作家的期盼。画之秋也就如此了吧。

何止诗与画在经历着秋天?多少本崭新的书被弃臵一旁,一双双明眸只会移动鼠标,忘了翻动书页时的新奇;毛笔艺术被忽略到了何种程度,以至人们叫着“看不懂便不关我事”,手指只识键盘而写出的字丑陋难辨……

何时秋会去?何时春又来!这些问题应该只有被抽去了叶子的寒冷树枝会想。这些美好并珍贵的存在,是不是也终将如叶子般,有着同样的宿命,落入混浊的泥土,被时代前进的车轮、脚步碾碎?那一地的沧桑又有谁来哀叹与捡拾。

望着一地的残叶,每片叶子在断了与树枝的联系时,就开启了一个秋天的思绪。我带着思绪,归去。

例7.一叶落知天下秋?

当树叶掉落的时候,就知道秋天要来了;当燕子低飞的时候,就知道快要下雨了;当公鸡啼叫的时候,就知道已经是早晨了……

事物的发生和变化,都是有一定原因的,而我们能通过观察这些细微的变化,从而了解到一些事情。如果你是忠诚,我们终究会了解;如果你是奸诈的,我们终究会知道;如果你是坚强的,我们终究会体会到……

1984年,朱自清疾病交加,非常的辛苦,不能再吃那些粗粮了。有人建议他去购买一些美援面粉。但朱自清却回答“宁愿饿死,病死,我也不会吃美国的面粉”,最后朱自清去世了。在病逝之前,他对妻子千叮万嘱,“不能购买由国民党发配的美国面粉,怎样都不可以”。

宁愿失去自己的生命,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一叶落知天下秋,朱自清是伟大的,是爱国的,是不怕痛苦,是坚强的中国人。

毕加索是意大利有名的画家,所画的画也非常地受欢迎,一是冒仿他作品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毕加索却不采取相关的法律行为去惩罚他们,制止他们,看到假冒的作品,最多只是擦去上面的名字。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到“冒仿的人不是老朋友就是画家,我又没有什么损失,又何必让别人为难呢?而且那些辨别真假画的专家,也要干活挣钱的啊!”

他不追究这些不道德的行为,处处为他们着想,他理解他们的行为,他是宽容的人,他的心胸是广阔的。

由于叛徒的背叛,方志敏被敌方禁锢了。敌人劝降失败后,就露出他们残酷的一面了,让方志敏吃沙石,坐板凳,灌辣椒水等,苦不堪言。在这个地方非常的潮湿,蛇虫鼠蚁到处都是,本来患有肺病的方志敏,病情变得更加严重了,但他依然忍耐着。敌人拿来纸和笔,要他透露出党的机密,于是他利用这个机会在牢房里创造出一部部伟大的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如此的逆境中,方志敏依然能够忍耐,况且他是疾病缠身呀!一叶落知天下秋,就此,我们就能知道他的意志坚强,勇于挑战逆境的人。

一叶落知天下秋,一些事情,即使我们不说出来,别人也会知道,因为你所做出的行为,这是你性格、思想、道德的体现。

用心

爱心

专心

一叶落知天下秋!

4.用例目的不明

学生在论证自己观点时,不能选择合理的论据进行论证,有些例证与观点完全没有联系,导致论证不当,表达缺乏力度。如:

例8.一叶落知天下秋,成就阔达人生。

“不事权贵”的青莲居士,曾放荡不羁地笑骂孔夫子,曾让”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杨玉环为其碾墨,让高力士为其脱靴.这是多么“异端”之举,多么荒谬之行。然而太白见不容于世之滋垢,明白到官场的黑暗。正所谓:一叶落知天下秋。因此,太白愤然离去。没有易安居士那“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忧伤。也没有柳三变那“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哀。一句“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植一杯水”的笑叹而已。

5.分析说理不到位

考生在文中一定要十分清楚地揭示:“叶”指什么,“秋”指什么,两者之间是怎样的一种联系。不能随意变更其概念内含,使论证游移不定;而论证过程中也必须扣住这一点来分析阐述。

引用材料时,应先有合理的表述,再作自己的分析,如果在论证过程中,只是罗列事例,缺少分析——“材料+观点”,或者在对事例进行分析时没有抓住最佳的角度,泛泛而谈,就不能发挥出论据的作用。

6.部分学生书写不工整

三、备考建议

1.加强作文讲评,用优秀的范文引领,(让考生适当读一些典型的范文)对照范文找差距,学校、班级、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突破点。

2.加强标题作文的审题训练。重点理解命题中的关键词,从“是什么”的角度把握其内涵,从“有哪些”的角度把握其外延,特别要把握词语在具体句子中的特定含义。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中的“一叶”“天下秋”“知”,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就要理解得透彻。

3.适当进行列提纲训练,提高考生保持同一性的逻辑思维能力。4.进行多种文体的训练,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记叙文的写作训练。5.加强书写指导,减少错别字。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四篇:语文一模嘉定

2011学年嘉定区九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卷共有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2分)

(一)默写(18分)

1.草枯鹰眼疾。(《观猎》)2.向来枉费推移力。(《观书有感》)3.,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4.知否,知否?。(《如梦令》)5.,盖以诱敌。(《狼》)6.山水之乐。(《醉翁亭记》)

(二)阅读下面宋词,完成7——8题(4分)

诉 衷 情 宋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7.词中加点的“胡”字一词意思是(2分)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上片从追忆往日豪放的军旅生活写起。B.下片着力抒发理想和现实的冲突矛盾。

C.作者在这首词中抒发的感情是从悲凉化为激昂。D.朗诵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即悲愤又深沉的。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作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是继孔子以后 学派的代表人物。(2分)

10.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1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为下文论述人才的成功必须经历磨难做事实论据。B.第二段运用排比句是论证了人才须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C.第三段的论述是从个人推及国家:生于忧患;多难兴邦。D.文章围绕个人和国家之间的生死存亡关系提出中心论点。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隋主尝怒①一郎②,于殿前笞之。谏议大夫③刘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少宽之。”帝不顾。行本于是正当帝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若非,当致之于理。岂得轻臣而不顾也?”因置笏④于地而退。帝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

【注释】①怒:责备。②一郎:一位官员。③谏议大夫:官职名称。④笏(hù):笏板,古代官员上朝时捧在前面,用于记录向皇上上奏的有关内容。

12.解释上文中加点字。(4分)(1)此人素清 素()(2)岂得轻臣而不顾也 得()..1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帝收敛了怒容感谢他,随后恢复了所鞭打的人的职位。B.皇帝收敛了怒容感谢他,随后原谅了所鞭打的那个人。C.皇帝收敛了怒容向他道歉,随后原谅了所鞭打的那个人。D.皇帝收敛了怒容向他道歉,随后恢复了所鞭打的人的职位。

14.从文中看,刘行本要求隋主宽容部下的直接原因是(2分)(用原文语句回答)

15.从刘行本进谏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他是个 的人。(3分)

二、现代文(4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20分)

揭开害羞之谜

①当绝大多数人都和谐地融于社会交往中时,害羞者似乎就成了异类。研究表明,大概有10%的幼儿“生来害羞”。这些儿童在与不熟悉的人或环境接触时,显得不同寻常的谨慎和jiān默。

②人们一般认为,害羞就是一个人性格内向造成的。但是科学家通过行为研究、大脑扫描甚至是基因测试,逐渐了解到,害羞是一种复杂的状态。

③为了寻找害羞的原因,心理学家招募了一批小学生。让小学生们先回答调查问卷,然后根据他们的害羞程度分了小组。之后,又向孩子们展示了一系列的图画,上面画的是表示高兴、生气和没有任何表情的脸,要求小学生识别这些脸。结果显示,害羞程度高的小学生,一直不能顺利地解读表示生气的脸。

④当研究者用脑电图扫描的方式记录小学生的大脑活动时,他们又发现在那些羞怯指数较高的孩子的大脑中,掌管人情世故的皮层活动能力较弱,而负责焦虑及警惕情绪的扁桃体部分则颇为活动。所以,在参加社交活动时,一般的孩子能根据别人的面部表情变化做出相应的反馈;而那些害羞的孩子很可能不懂其他人的面部表情,无法做出相应的反馈,当他们面对难以辨识的表情时,就会变得很警惕,表现出来的就是害羞。

⑤害羞孩子的大脑是如何被塑造成这样的呢?心理学家接着收集了这些小学生们的唾液样本,对其进行DNA分析,结果发现,害羞的孩子的基因中与大脑化学物质5-羟色胺有关的基因有一两个比别人更短,使得他们大脑内5-羟色胺浓度过低,导致他们交往不畅,最终产生一系列精神和心理上的问题,比如焦虑,惊恐,最严重的就是抑郁情绪,而这样的人通常比较害羞。因此,由于基因的差别,有些人生来就害羞。

⑥心理学家曾对一批具有羞怯性格倾向的2岁儿童进行了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他们发现,那些最初有羞怯倾向的人,虽然有2/3的人长大后仍是这种性格,但仍有1/3的人通过努力克服了这种害羞性格,变得开朗起来。也就是说。

⑦人们通常认为,害羞会影响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害羞更容易患上焦虑症、抑郁症。但是心理学家发现,害羞的小孩,更能强烈地体验积极的情绪,比如成就感,这能帮助他们走向成功。另外,由于害羞的孩子交往空间相对狭小,他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同时,他们涉及暴力犯罪或团伙犯罪的几率也更低。

16.按拼音写汉字。jiān 默(2分)

17.文章分别从、、三个方面揭开了“害羞之谜”。(6分)

18.第④段中画线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表达作用是(3分)19.根据上下文,下列选项最合适填写在第⑥段横线上的句子是(3分)A.有害羞基因的人,一部分在成长过程中,害羞性格自然会发生改变。B.有害羞基因的人,一部分依靠后天的努力,还是能改变害羞性格的。C.有害羞基因的人,少数虽然年龄增大,但害羞的性格不会发生改变。D.有害羞基因的人,多数能克服害羞倾向,长大之后变得开朗起来。

20.【相关链接】:伯纳德-卡尔杜齐是印地安那大学东南分校害羞研究中心的教授,专门研究害羞心理的他,在青年时期居然非常害羞。他说:“那时候我有很多朋友,但从未有过约会的经历。不自觉地表现为过度忸怩、低估自己、不自信等,就好像随时都有一面镜子在自己面前。其实害羞心理的形成是一种自我感觉,而这种自我感觉要在出生后18个月才会出现。如果后天努力培养自信心,害羞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问题一:如果把本段文字放在原文中,你认为在第 段与第 段之间最合适。(2分)

问题二:第①段中写道:“害羞这似乎就成了异类。”他们真的是异类吗?为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并结合“相关链接”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21——26题(28分)

茉莉橘子

①深秋极其短促的黄昏时分,夜色萧萧而下,女医生急着下班,门诊却转来了病人,是一位患白内障的老人,正由老妻搀扶着走来。

②女医生只草草问了几句,便开出住院通知单,起身说:“你跟我去病房。”并交代老太太,“到那边去交费。”

③老太太却不动,只微笑侧头,指指自己的耳朵。老人静静地开口:“医生,还是我和她一起去交费吧。我妻子,她听不见。”

④女医生错愕地抬头,猛然看见:老人一丝不苟的白发下,面容安详儒雅,瞳孔却灰蒙蒙的,黯淡无光,仿佛被废弃的矿坑。他的眼睛已经死了。

⑤他是盲的,而她,是聋的?

⑥乍看上去,他们竟如此平常,老人泰然闭目养神,老太太就无声地忙前忙后,一脸谦和的笑。午后,老太太坐在床沿上,一瓣瓣地剥开橘子,细细撕去盘络,轻轻递过去,老人总是适时地张开嘴接过。老太太目不转睛地看着老人咀嚼与吞咽,微笑着,自己也吃一瓣,再将下一瓣橘子送到老伴儿的嘴边。

⑦他不能看,她不能听,要怎样才能沟通交流,接下命运无穷的招数?一个巨大的谜团,由四只苍老的手拥满。女医生悟不透,终于有一次耐不住地问起,老人无光的眼中透出微微笑意:“以后你会明白的。”

⑧那以后,却也来得太过迅猛,以至于无从反应。一天,她看见老太太提着水瓶从水房蹒跚而出,刚想上前帮忙,却已有爆炸声,惊天动地,代替了她不被听见的呼喊。老太太扑倒——却仍努力地、艰难地用手摇晃着、比划着。

⑨没人懂得手语,却没人不懂得她的心意: ⑩女医生默默脱下白大褂,将纤纤素手在水龙头下洗了又洗,她要冲掉所有医院的气息,然后静静走向老人,坐在老太太惯坐的位置上,轻轻地,剥开橘子。橘瓣递到老人唇边的瞬间,他开了口:“她,我的妻子,怎么样了?要不要紧?”

⑾40年前,他便走上黑暗的不归路。那年攻关小组里几昼夜不眠不休后,眼前忽地一片血红,随即死一般漆黑。

⑿再醒来已在绷带背后,他没有通知乡下的父母,又独自躺在漆黑的小屋里,从不知黑暗的重量会这般地以万钧之势压下。22岁的大男孩终于哭了。

⒀忽然泛来淡淡茉莉花香,一双女性的手,正隔着纱布,轻轻地为他拭泪。他不禁动容,哑声问:“你是谁?”

⒁一无回音,却有什么软软的凉凉的东西抵着他的嘴唇,他惊疑地、机械地张开嘴,一瓣染着茉莉花香的橘子甘甜地喂到他嘴里„„

⒂整整7天,没有声音,没有光,却有茉莉橘子日复一日,滋润他干枯的喉咙,这是黑暗国度里唯一的安慰与期待。只是,她为什从来不对他说一句话呢?绷带拆除的刹那,他的双目渴望地四处张望,喧哗的人群里却要到哪里才能觅到那一瓣清甜的茉莉橘子?

⒃却在无意间,他握到了她的手,嗅到她掌心淡淡的茉莉芳香。

⒄松开她的手,复又紧紧握住,然后拉到自己怀里,自然,握住一生不变的温柔。⒅40年后,老人仍有同样坚毅的面容,令年轻的女医生肃然起敬。

21.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 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3分)22.是比较下列句子那一种表达更好?(3分)

A.他惊疑地、机械地张开嘴,一瓣染着茉莉花香的甘甜的橘子喂到他嘴里„„ B.他惊疑地、机械地张开嘴,一瓣染着茉莉花香的橘子甘甜地喂到他嘴里„„

23.请写出女医生对老夫妻情感与态度的变化:

草草应对→ →为老人剥橘→(4分)

24.第⒅段画线句“40年后,老人仍有同样坚毅的面容,令年轻的女医生肃然起敬。”“老人的坚毅”既指 ;又指。(6分)2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A.表现老夫妻40年相依相守不离不弃的真挚的爱情。B.赞美老夫妻如茉莉花散发的芳香般纯洁真挚的爱情。C.写出女医生对老夫妻真挚深厚的爱情的赞美与感慨。D.表达女医生对老夫妻患难相依共度难关的感动和钦佩。

26.文章第⑨段写道:“没人懂得手语,却没人不懂得她的心意。”你懂的老人的心意吗?请写出她此时的心理活动。(80字左右)(8分)

三、写作(60分)

27.题目:默默地注视 要求:

(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的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第五篇:2018无锡一检语文详解及阅卷报告

2018届无锡市高三一检语文试题解析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B 】 “ ”的社会看上去很有序,但社会体制却是僵化的,人被僵化的体制,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一切都是设定好的、的。这种“有序”社会是没有活力的社会,当然也是难以向前发展的社会。

A.死气沉沉 束缚 墨守成规 B.死水一潭 束缚 按部就班 C.死水一潭 制约 按部就班 D.死气沉沉 制约 墨守成规

【解析】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死气沉沉”形容气氛沉闷,没有生气。也形容人精神消沉,缺少活力。

“死水一潭”比喻死气沉沉、停滞不前的沉闷局面。依据语境“社 会体制却是僵化的”应该选择后者;

“束缚”使受到约束限制,使停留在狭窄的范围里,如束缚手脚。“制约”受环境制约,是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如互相制约。依据后文中“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一切都是设定好的”推测,应该是“束缚”;

“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墨守成规”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这两个词语区别不大,墨守成规多指不敢勇于创造;按部就班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相容,缺乏创新。依据语境“这种‘有序’社会”,选择“按 部就班”。由此判断答案为B项。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解答成语题:

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都与古典小说、戏曲或传说有关,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看我“七十二变”,爱漂亮没有终点,麻雀也能飞上青天。(《西游记》)B.又没有“红娘”式的人物,要理解对方的心思是多么困难啊!(《西厢记》)

C.老听人家夸赞你,我还以为你是一个“三头六臂”的女英雄呢。(《水浒传》)

D.你看看你,开了水龙头不记得关,家里都“水漫金山”了。(《白蛇传》)

3.填入下面唐诗划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是一项【 C 】 寒窗灯尽月斜晖,佩马朝天独掩扉。,白云空长越山薇。病中送客难为别,梦里还家不当归。惟有寄书书未得,卧闻燕雁向南飞。

A.细水浮花归别浦 B.淡烟浮照明星楼 C.清露已凋秦塞柳 D.绣户夜攒红烛市

【解析】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唐诗划线处最恰当的”。律诗要求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对仗,首联和尾联可以对仗,可以不对仗。由此知道,所填句子要和“白云空长越山薇” 对仗。选项中,A项,“浮花”和“空长”不对仗;B项,“明星楼”和“越山薇”不对仗;D项,“红烛市”意境不符。答案为C项。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有知、意、情三种 不同的活动。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

①求知、想好、爱美,三者都是人类天性。

②人能发意志,就要想好,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

③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事物价值相当: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

④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就欢喜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

⑤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别真伪,寻求真理。A.③⑤②④① B.①⑤②④③ C.③⑤④②① D.①⑤④②③

【解析】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答题时,依据上下文,结合 语句本身逻辑关系以及标点符号推测。题中,依据横线前的“人类心理有知、意、情三种不同的活动”可以推测,第一句一定是③“这三种心理活动”,排除BD两项;接下来依据“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三句,推测下文分别为⑤“人能知”、②“人能发意志”、④“人能动情感”,排除B项,答案为A项。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B 】 ..A.宫、商、角、徵、羽是中国古乐基本音阶,起源于春秋时期。B.中国是礼仪之邦,来往称呼接洽,多使用敬辞,其中陛下、殿下、膝下、足下、在下,都是敬称用语。

C.“南阳高士吟梁父,西蜀才人赋子虚”,前句说的是诸葛亮,后句说的是司马相如。

D.“避讳”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黛玉因母亲名字有“敏”字,所以写“敏”字时常用它字代替或曲笔,即为“避讳”之举。

【解析】考查考生对于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选项中,B项“陛下、殿下、膝下、足下、在下,都是敬称用语”错误,其中,“在下”是谦词,称自己。古人常用“区区在下”表自谦辞,同样“区区”亦能代表“在下”。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生者得以致其严 严:敬意 B.而不本乎理 本:探究 .C.意奸而外淑 淑:善良 D.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传:传播 ..重点实词含义的理解,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将解释带入原文中,依据上下文推断含义,题中B选项中,“本”应该解释为“根据”。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作者认为铭与史不同,墓志铭应写贤者,而史则善恶皆书。

B.文中的庙指宗庙,而不是寺庙,是祭祖的房屋,铭文可置于其中。C.公卿大夫在文中泛指为官做宰的人,他们都有墓志铭,但流传下来的却很少。

D.欧阳修在给作者的信中厘清了曾氏家族世系,作者表示会对世系增加充实扩展。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于文学常识的把握的能力。此题中D项“作者表示会对世系增加充实扩展”表述错误,原文中“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的“加详”是加以研究审核的意思,而非增加充实扩展。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于是乎铭始不实。写作的人,既不能拒绝他们而不写;又因为是他们子孙的请求,从此铭文就开始不符合事实了。

计分点:“拒”,拒绝;“为”,写;“始”,开始;“实”,事实; 评卷细则:

(1)立言者既莫之拒不为;又以子孙之所请也,于是乎铭始不实。(5分)写作的人,既不能拒绝他们而不写;又因为是他们子孙的请 求,从此铭文就开始不符合事实了。

参考答案原给分点: “拒”“为”“始”“实”各1分,语意通顺1分。修订补充:

1.“莫之拒”能体现句式特点,“之”落实并位置准确,(不能/没有)拒绝他们

2.“为”译成不做(这件事)也给分

3.“实”译成真实不给分,译成动词不符合事实/实际(情况)、不切实际、不属实是对的。

4.语意通顺1分放在第二分句“又以子孙之所请也”,作为新的赋分点。

典型失误:(错例呈现、原因追溯)错例呈现:

1.已经没有办法拒绝不得不写碑铭的人,又因为是铭主的子孙请求的,因此这样后铭文才不真实。(1分)

2.立下誓言的人已经拒绝又没有作为,又被别人的子孙邀请,所以墓志铭始终不真实。(0分)

3.立下誓言的人已经对此冷漠,拒绝接受不执行,又让他们的子孙后代拜访他们,因此铭文终究不真实。(0分)原因追溯

1.“莫之拒”宾语前置句没有体现,“莫”否定没有理解到位,要么译成双重否定,要么译成肯定。

2.“始”大多译成“才”; 3.“实”大多译成“真实” 优秀答案示例: 1.写墓志铭的人既不能拒绝他们不写墓志铭,又因为他们子孙后代的请求,从此墓志铭开始不属实。

2.写铭文的人既不想拒绝他们而不写,又因为他们子孙后代的请求,在这时铭文开始不符实际。

2.作墓志铭的人没有拒绝他们而不去做的,又因为是他们儿孙辈请求的事,这之后墓志铭开始不符合实情。

(2)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 好像任用人才一样,不是具有道德素养的人,怎么能分辨它而不迷惑,评论它而不徇私呢?

计分点:“犹”,好像;“畜”,具有;“恶”,怎么;“徇”,徇私。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

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评卷细则:标准答案: 好像任用人才一样,不是具有道德素养的人,怎么能分辨它而不迷惑,评论它而不徇私呢?(犹、畜、恶、徇各一分,共四分)【参考评分】

1分 特别是用人,不是有道德的人,邪恶可以辨别不疑惑,商议了不思考吗?

2分 那些被雇佣写墓志铭的人,不是拥有高尚道德的人,怎么会不产生疑惑,讨论后不示意表现出来呢?

3分 犹如任用人,不是高深道义德行的人,怎么能够明辨它而不困惑,议论它而不徇私呢?

4分 就像用人,如果不是有道德的人,怎么能够分辨没有疑惑,议 论而不徇私呢? 【补充说明】

1.本着以答案采分为准的原则,基本上只要学生能够把关键字词翻译到位均给分。

2.“畜”这个实词如果解释为“具有、培养、拥有、有”都给分,但是不能不把原文中的“非畜”两字翻译成“不是”,“非”为“不是”,“畜”应该为动词。教学建议:

1.多阅读些散文和议论文的古文语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2.组织答案多抓动词,谨防句子前后语序的颠倒。

9.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曾巩认为墓志铭少有流传的原因。与事实不符(被铭者德才不好,铭文失实);作铭者不合要求(或品 行不高,或不善作文)。

分析:此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题干要求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曾巩认为墓志铭少有流传的原因。答题首先筛选原文中语句“于是乎铭始不实” “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概括形成答案。答题时注意不能照抄原文,要用自己的话概括总结。

评卷细则:

参考评分:1)被铭者角度:被铭者是恶人或德才不好等,给2分; 2)铭文角度:铭文失实或不合被铭者实际或名不副实或虚假或夸大其词或不公正不正确等,给2分; 3)作铭者角度:作铭者不合要求或所托非人或道德品行有问题或不善作文或其辞不工或才学不高水平不够或写得不好等,给2分; 4)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其中任意两点给4分。

补充说明:

(1)要点重复不重复给分;(2)照抄原文语句给一半分。典型失误:(1)概括不全;(2)照抄原文;(3)要点重复;

三、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清】谭献

庭院深深人悄悄,埋怨鹦哥,错报韦郎到。压髯钗梁金凤小,低头只.

是闲烦恼。

花发江南年正少,红袖高楼,争抵还乡好?遮断行人西去道,轻躯愿

化车前草。

10.词的上阕前三句是如何刻画主人公形象的,请简要分析。【答案】以环境的幽深烘托女子的孤单寂寞;通过埋怨鹦哥错报信息的行为(心理)描写她思郎心切。

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题中,答题关键词“上阕前三句”、“如何刻画主人公形象”。

“庭院深深人悄悄” 通过女子所居环境幽深氛围的描写,烘托出女子内心深处的寂寞。“埋怨鹦哥,错报韦郎到” 春日迟迟,鹦哥报道他来到的叫声,使她空喜欢一场,在她寂寞的心中掀起了难以平息的感情波澜。鹦鹉能言,都是人教的结果。女主人公思念所爱心切,便把自己最希望的事反复调教于鹦鹉,以此获得一种虚幻的满足,当然也希望鹦鹉能及时地报告他的归来。不想这反倒惹出了她的相思烦恼。这两句,通过动作和心理的细节描写,描写她思郎心切。评分标准调整

手法1分,分析(情感)1分。第一句若答成景物描写亦可得1分。二三句若答成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亦可得1分。情感参照评分标准(二三句的情感若答成急切盼郎归的心情亦可得1分)。

典型错误

1.不能正确审题,不明白如何刻画的意思,分析时没有涉及手法,只是将三个句子翻译了一遍,然后分析了情感。

2.题目很明确问的是刻画主人公的形象,分析时想当然,抒发的是作者的情感,还有一种错误的解读,将韦郎理解为友人,抒发的是对朋友的思念不舍。

3.答题废话太多,不精炼,唯恐漏掉一个点,分析手法分析三四种。

建议: 1.诗歌的教学还是应以读懂诗歌内容为主要任务,读懂了自然也会答题。

2.对于诗歌的一些基本术语的概念要真正弄懂,而不是靠刷题获得。比如题干中会涉及如何刻画如何抒发、赏析、妙处、表达效果等。3.诗歌的回答要精炼,按题目要求作答,问啥答啥。11.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试简要分析。

下阕虚写,前三句通过想像男子江南生活的情景,担心男子留驻江南而希望他早日回家相聚;侧面描写,表达对男子的思念心切;想像自己变成车前草,阻断行人西去道路,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分析:题干“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试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下阕”“如何抒发感情”。答题时,首先点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情感,“花发江南年正少,红袖高楼,争抵还乡好” 女子想像 在江南的情郎的生活,江南的春天群芳争艳,青山滴翠,自己与情郎都正是青春年华,纵然高楼红袖迷人,也抵不上回乡与钟爱的女子相聚,共度良辰美景的美好。“遮断行人西去道,轻躯愿化车前草” 为了能够阻拦情郎远行,女子愿意舍身化作小草,只要能够留住他,遮挡住情郎前去的脚步,即使自己被碾压也在所不辞。这都从侧面表达对男子的思念心切,达对爱情的忠贞。

评分细则:

手法2分;分析2分;情感2分。

手法:(任意1个,2分)想象、虚写、直接抒情 分析:(任意1个,2分)

前三句通过想像男子江南生活的情景,想像自己变成车前草,阻断行人西去道路,情感:(任意1个,2分)

担心男子留驻江南;希望他早日回家相聚;表达对男子的思念心切;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主要问题:

1、没有读出是闺怨诗。抓住“还乡”,读出“思乡”类似情感。

2、最后一句理解为:想化作车前草,想要跟随行人走。赏析:

这是思妇之词,上半沉思语,殊觉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下半相思刻骨,寤寐潜通,顿挫沈郁,可以泣鬼神。

通过女子所居环境氛围的描写,烘托出女子内心深处的寂寞。且“庭院深深”使人很容易想到欧阳修那阕《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 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两首词在某些地方格调颇相似,情感相通。

二、三两句更是妙趣横生,刻画闺中少女的情态栩栩如生,与敦煌词《鹊踏枝》中“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春日迟迟,鹦哥报道他来到的叫声,使她空喜欢一场,在她寂寞的心中掀起了难以平息的感情波澜。“压鬓”二句,是女主人公“闲烦恼”的特写镜头。鹦鹉之能言,都是人教之结果。女主人公思念所爱心切,便把自己最希望的事反复调教于鹦鹉,以此获得一种虚幻的满足,当然也希望鹦鹉能及时地报告他的归来。不想这反倒惹出了她的相思烦恼。前后强烈对比,寓意深刻。

“低头只是闲烦恼”则写女子心态之沉重烦闷,这种精神上的烦恼不是金玉满堂的物质生活所能消解、抵偿的。“只是”两字下得很妙,将女子无法排遣的伤离怨别之思以直陈的方式表出,具有强调的作用。“闲烦恼”也可见女子的相思之苦触处即是,同时为过渡到下片打下了伏笔。

下阕从女子想像在江南的情郎的生活着笔,词的内容也由上阕深闺人的相思烦恼变而为下片感于江南春而产生的盼归的惆怅。

江南的春天群芳争艳,青山滴翠,自己与情郎都正是青春年华,纵然高楼红袖迷人,也抵不上回乡与钟爱的女子相聚,共度良辰美景的美好。她方方面面地思念他的一切,设想他在外面的生活情况。而她最担心的,想得最多的,一是他会不会对她不忠,二是他的生活是否艰辛。她设想他在“红袖高楼”行乐的情景,心痛情急,迸出了“遮断行人西去道,轻躯愿化车前草”的心声。主人公明知无力阻止爱人出行,但也甘愿为此牺牲!女子的殷殷期盼,在诚挚温厚之中深深地 蕴含着坚贞不渝的品质。

主人公幻想爱人所禁受的艰辛,好象在同爱人一起禁受,因而身体消瘦,精神困顿。黄昏更是思念更切的时候,因而主人公几乎害怕黄昏!由此想到以前美满相处时的情景,那时候主人公与爱人还开着离别的玩笑;不料这玩笑竟骤成事实,这更使主人公更加难过。尽管这样,末两句说宁愿化身为车前草,挡住情郎西去的道路,冀盼情郎回心转意,早日归来。借用“车前草”的字面意义作文章,虽非首创,以之结尾表白痴情不改的心志,更加衬托主人公痴情的人物形象,有感人肺腑之效。

四、名句名篇默写。

(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诗经.氓》)

(2)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屈原《离骚》)(3)闲来垂钓碧溪,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4)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白居易《琵琶行》)(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苏轼《赤壁赋》)(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箫鼓追随春社近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解析】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本题中易错字“愆”“仓皇”。

点睛: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江底之夜 艾芜

13.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环境描写,描写了江底的自然景象,暗示动荡不安的社会时局;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解析】题干“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第一段是环境描写,“一条水势汹汹的江流和排立在江边的一列街屋,都在暮色中渐渐朦胧起来” 描写了江底的自然景象;“荷着土洋炮和带着红缨子的长矛,百姓出门都带着武器,暗示动荡不安的社会时局;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战乱背景。

点睛: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

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人物心理。④象征和暗示。⑤交代人物活动场所。⑥展开、推动故事情节。

评卷细则:

参考评分:1)环境描写,描写了江底的自然景色; 2)暗示了动荡不安的社会时局; 3)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4)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5)为下文“我”住宿后总是担忧被推下江的情节作铺垫。(一点2分,任意两点即得4分)补充说明:

1.原答案:“环境描写,描写了江底的自然景色,暗示了动荡不安的社会时局”主要针对前一句作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主要针对后一句作答。

2.结合学生答案,选取较为合理的,补充得分点进行赋分;又考虑从宽批阅,所以只要答道任意两点就给4分。

建议:

1.句段作用除了熟知答题可能的角度外,最主要还是结合文本本 身内容理解,同时注意前后情节的关联。

2.语言组织,要结合内容,不能只有套话。14.试推断文章划线句中女主人生气的原因。

没在包袱里找到值钱的东西而失望:通过叱骂儿子来掩饰心虚;嫌儿子多嘴,自曝家丑。

【解析】题干“试推断文章划线句中女主人生气的原因”。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划线句中女主人生气的原因”,答题时,联系上下文筛选关键语句“便听见里面有几本书那样的东西“突地”跌落在地上。我猜疑她在检查我的包袱。该没有东西使她看上吧”“叔叔没有住在这里,半夜才……”“看你一刻也离不开,鬼东西”“迅速地瞥视我一下”,概括形成答案。

评卷细则:

参考评分:1)没有包袱里找到值钱的东西而失望,2)通过叱骂儿子来掩饰心虚,3)嫌儿子多嘴,自曝家丑。

(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补充说明:

1)第三点如答到孩子哭闹,得一分。

2)第二点如从我的角度答,我探问她的家庭情况,隐私,正常得分。3)第一点只有答到没找到值钱的东西,正常得分。

优秀答案示例:

1、在我的包袱中没有找到有价值的东西。

2、害怕我发现,用生气来掩饰内心的不安。

3、孩子透露叔叔的事,把她的隐私暴露给陌生人。

建议:

1、小说情节梳理要有意识地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把握。

2、小说情节理解和人物分析仍需提高能力。15.简要概括女主人家庭的生存状况。

生活在战乱年代,家庭贫穷,丧夫多子,饱受掠夺,被迫苟且偷生,孩子活在暴力下。

【解析】题干“简要概括女主人家庭的生存状况”,答题关键词“女主人家庭的生存状况”,答题时,结合文章内容,筛选关键语句,然后概括形成答案。

由原文中“是一位三十来岁的粗女人,衣衫已经补了好些块不配色的疤,三个高矮不齐的孩子和一个尚未满岁的婴儿,时常吵闹着她” “民

国八年与徐排长摄于四川之泸州,后徐君阵亡于成都龙泉驿一役,即将此仅存之遗影,敬赠君之夫人惠存”可以看出“家庭贫穷,丧夫多子”;“她跑进屋里去,把哭着的第三个小孩子提了出来,给他一个耳光之后,随即把大孩子手中啃了一半的包谷抢去,硬塞在小儿子的嘴上,将那张发出哭声的嘴洞,莽撞地堵住”,可以看出“孩子活在暴力下”;“哪里穷?这样好的地方!那些天杀的东西接二连三来抢,还有你们那些保商队……哼,过一回,光一回……”“女主人将一个壮大黄圆的南瓜连皮切在瓦罐内,三个高矮不齐的孩子围在她身边,睁大贪食的眼睛,舐着带有唾液的嘴唇”可以看出“战乱年代,饱受掠夺,被迫苟且偷生”。

均分:2.56 补充说明:1.“丧夫多子”,答为“死了丈夫”、“孩子多”、“压

力大”、“无依靠,独自抚养孩子”其中任意一点也可。

2.“被迫苟且偷生”,答为“为了生存,偷翻客人包裹,图谋钱财”、“委身他人,以求一点物质资助,养育孩子”中的任意一点也可。典型失误:

1.审题不清。题目问的是“简要概括女主人家庭的生存状况”,很多同学理解为“女主人的生存状况”或是“女主人的形象”;②没有关注“简要概括”四字,很多同学密密麻麻写了五行字,某种程度上耽误考试时间。

2.答点重复:主要在于围绕“家庭贫穷”这一答点衍生出三到四个答案。

3.缺乏提炼,以形象描述代替概括。如“没有暖气,要烤火堆,食物稀缺,只有包谷,屋子小,有霉气,没草席、棉被,有蜘蛛网,很少

有客人来,周围土匪多,墙漏风有缝。”

4.不少同学没有读懂文章,对“叔叔”的身份阐释很多。理解人物比较模式机械化。

建议:1.小说应以读懂故事为先,不要模式化、僵化理解。

2.注重审题意识的培养,问什么答什么。

3.训练信息提炼能力和概括能力,不可简单搬搬抄抄。

16.请探究文章结尾划线句“心里便禁不住黯然起来”的意蕴。对这一家人艰难的生活处境表示同情和忧虑;对女主人因生活重压导致人性的扭曲而感伤;对女主人生活窘境的理解,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情;对善良的贫苦百姓走上歧途感到怅惘与悲哀。

【解析】题干“请探究文章结尾划线句‘心里便禁不住黯然起来’的意蕴”答题关键词“‘心里便禁不住黯然起来’的意蕴”。

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要由浅到深的答题。抓住关键词“黯然”,联系上文中“女主人将一个壮大黄圆的南瓜连皮切在瓦罐内,三个高矮不齐的孩子围在她身边,睁大贪食的眼睛,舐着带有唾液的嘴唇”,可以知道“黯然”中有对这一家人艰难的生活处境表示同情和忧虑,和对女主人因生活重压导致人性的扭曲的感伤;“民国八年与徐排长摄于四川之泸州,后徐君阵亡于成都龙泉驿一役,即将此仅存之遗影,敬赠君之夫人惠存”,可以知道“黯然”中有对女主人生活窘境的理解,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情;联系文章战乱的背景,从深层面理解,“黯然”中有对善良的贫苦百姓走上歧途感到怅惘与悲哀。参考评分:

1、对这一家艰难的生活处境表示同情和忧虑。

2、对女主人因生活重压导致人性扭曲而感伤。

3、对女主人生活窘境的理解,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情。

4、对善良的贫苦百姓走上歧途感到怅惘和悲哀。典型失误

1、读不懂文本主题,笼统地写对战争的厌恶和控诉,或错误地写女主人的光辉形象(如:表达了对女主人努力维持一家生活的赞美;为女主人热心的为我煮南瓜的感激;伟女主人在艰苦的情况下依然帮助我的感激;对女主人一家乐观生活的感动,等等)

2、做题语境意识不强,“心里不禁黯然起来”的语境是看到相片上的字,回头看见母子在煮南瓜,学生却多写对军人战死沙场的惋惜、对自己面对他们的苦难无能为力的无奈、对政府没有好好赡养军人遗孀遗孤的批判,等等。

优秀答案示例:

1、对女主人独自抚养多个孩子、艰难生活的同情;对

女主人原本生活美满现在却沦落至此的伤感,对女主人粗暴冷漠表示理解;表达了我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战争中饱受摧残的百姓的同情、怜悯。

2、表达了对女主人一家遭遇的同情;表达了先前对女主人的警惕和不安的愧疚;表达了对女主人经历物是人非的怅惘、失落。

3、表达了对之前怀疑女主人的愧疚;女主人丧夫,生存艰难,表达了对女主人一家的同情;时局动荡、战争不断、时有流寇,百姓生存艰难,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悲悯和对时局动荡的惆怅;为善良之人变得粗鄙凶悍而感伤。

建议:

1、加强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探究训练。

2、平时加强学生做题时的语境意识、文本依据意识。

六、现代文阅读

(二)阅读下面的论述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使我们变笨了吗?

17.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

由《浅薄》引出“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的论题;通过《知识的边界》,对比分析了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不同及利弊;强调克服知识网络化的弊端还在于自己的观点。

【解析】分析论述层次要对文本进行分层。本文可以分为三层,第一部分为1—2节,“《浅薄》,副标题是‘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由《浅薄》引出“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的论题; 第二部分是3-9节,“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来聊一聊戴维·温伯格的《知识的边界》”“如果我们把网络时代和印刷术时代做一个区分,可以看到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都有很大不同”通过《知识的边界》,对比分析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不同及利弊;

第三部分是10-13节,“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强调克服知识网络化的弊端还在于自己的观点。

均分:3.58 参考答案调整为:

首先,由《浅薄》(1分)引出“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的论题(1分);其次,通过《知识的边界》,对比分析了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不同(1分)及利弊(1分);最后,强调克服知识网络化的弊端(1分)还在于自己的观点(1分)。(每点2分,共6分)补充说明:如果将全文分为四个层次,即将参考答案的第二个层次细分为“不同”和“利弊”两个层次,则扣1分。

典型失误:

1.没有标示思路的关联词,即“首先”“其次”等,扣2分。

2.每个要点开头以“第一层(1-5)”这样的形式来呈现,即使后面概括的内容大致正确,但是分层明显错的也不得分。3.分了五个甚至更多的层次,视情况不超过2分。

4.答案笼统,如:首先引出话题,其次结合《知识的边界》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5.部分学生答题极不规范: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语言啰嗦,甚至写到答题区域之外地方。

建议:1.强化规范答题、清楚呈现答案的意识。

2.重视概括能力的训练。3.学会梳理文脉:

(1)抓住文体特征,明确论题,把握大致内容及作者的倾向,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42(2)寻找标志性词语(关联词、表明承递关系的词语、顺序词、范围词、过渡词等)。

(3)寻找关键语句(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小结句等)。18.文中说知识在印刷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有很大不同,请简要概括。

创造:印刷术时代创造的知识是有限的,是真正重要的东西;网络时代创造的知识是无限的,没有经过过滤的:传播:印刷术时代知识的传播是固定的,网络时代的知识传播是快速更新,不断变化的;获取:印刷术时代,人们通过理性思考认识世界,网络时代根本不可能全部理解,没法收纳。

【解析】题干“文中说知识在印刷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有很大不同,请简要概括”,这句出现在文章第五节中,答题区

间在6-10节中,筛选关键语句“纸是有限的,而网络是无限的;纸上信息是固定的,而网络上的信息是流动的”“所以在印刷术时代,我们拥有一套严格的信息过滤机制”“但在网络时代,过去的过滤机制失效了,我们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之中”“我们是可以理解这本书的。而网络是流动的,一切都在快速地更新和变化之中,它解放了知识,但没有办法重新收纳它,或者说,它已经没法收纳了”“印刷术时代,人们将知识分门别类,相信通过理性思考可以认识整个世界”“但是网络时代显现了一个事实,世界太大了,大到我们根本不可能全部理解,这一点,无疑让印刷术时代过来的人感到恐慌”,概括形成答案。均分:3.28 2分(照抄第6段,对传播没有到位的概括,得2分)

4分(答案中有“知识”有“信息”,“传播”一点基本到位,得4分)

4分(“知识”主语落实到位,对“传播”一点没有概括)【补充说明】

题干:文中说知识在印刷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有很大不同,请简要概括。

3.审题上没有抓住题干要点:知识在印刷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有很大不同,主语为“知识”,但是在具体答案中普遍呈现为“纸”“网络”(此为知识的载体,而非知识)或者“信息”(“信息”与“知识”还是有区别,文中虽不明显,为答题严谨故,还是“知识”为妙。)

4.文章第6段“纸是有限的,而网络是无限的;纸上信息是固定的,45 而网络上的信息是流动的”给学生答题造成的混淆最大,很大一部分学生都照抄了此段。本着“惩前毖后”更为“治病救人”,此种表述得2分。

5.就文本内容而言,思路比较清楚,第5段“如果我们把网络时代和印刷术时代做一个区分,可以看到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都有很大不同。”紧接着的6-9段尤其是7-9段就是对此展开的具体阐述。但是学生阅读比较马虎,被第6段牵扯了视线,在7-9三段的具体筛选概括上重点又没有落实,导致得分不算理想。另有学生按照两个时代(印刷术时代网络时代)分三点(创造、传播、获取)进行回答,亦可。

建议:

1.阅读要抓整体,应有整体意识。

2.审题要有要点,具体答案组织时应有对象意识,有思路意识。19.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划线句中“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的内涵。

学会选择所需的知识,集中注意力,作深度思考:学会过滤,筛选出真正重要的知识;克服知识网络化的恐慌,努力认识世界;避免加重思想的僵化和极端化。

【解析】题干要求阐释最后一段划线句中“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的内涵。分析内涵抓住关键词“克服”联系上文“重要的永远是人,也就是你自己。网络有诸多好处,也有诸多弊端,但这并不妨碍一个人自己的求知欲望和行动”,可知道,“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是要通过个人的求知欲望和行动克服网络诸多弊端。联系上文中“但在网络时代,过去的过滤机制失效了,我们被淹没在信息海洋

之中”“而网络是流动的,一切都在快速地更新和变化之中,它解放了知识,但没有办法重新收纳它,或者说,它已经没法收纳了”“但是网络时代显现了一个事实,世界太大了,大到我们根本不可能全部理解,这一点,无疑让印刷术时代过来的人感到恐慌”“人们容易只靠近和他一致的思想,对其他思想进行排斥,这无疑会加重思想的僵化和极端化”“知识的网络化带来了很多不可预料的东西”分析答题。参考评分:

1、学会选择所需的知识,集中注意力,作深度思考;

2、学会过滤,筛选出真正重要的知识;

3、克服知识网络化的恐慌,努力认识世界;

4、避免加重思想的僵化和极端化。

(每点2分,任意3点即得6分,共6分)

补充说明:如果学生能写到在网络时代,我们要有自己的求知欲望和行动,也得1分。

典型失误:1.审题不明确,最关键的未能抓住,答案是大而空的套话。如:面对网络弊端,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时代是人创造的,是由人掌控的,人不能被时代控制。

2.全文意识不够,未能从整体文本中理解句子内涵。建议:

1、重视信息筛选提炼的能力训练。

2、强化审题意识,明确答题要点,规范答题并清楚呈现答案的意识。

七、作文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好人必有好报;也有人说,好人未必有好报。但人们选择做好人善事,是因为回报,还是因为那是对的事情呢?

【解析】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立意,结合事件,抓住关键词句“人们选择做好人善事,是因为回报,还是因为那是对的事情呢”,审题立意。

参考立意:①因为对,所以做;②回报,让善举失去善意;③善举,不图回报;④回报,让善举锦上添花……

优秀素材:

好人好事个人事迹材料简短一

20xx年8月24日中午,上海浦东新区上南八村小区内,一位七

下载2018年青岛市一模语文学科阅卷报告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青岛市一模语文学科阅卷报告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小学语文学科

    小学各学科科研课题题目参考 (一)校本教研 1、语文素养与教学艺术同步提高的实践研究 2、语文教研组活动新模式的构建与运作 3、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研究 4、建立校内语文教学......

    普陀区2018年语文一模

    普陀区 2017 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满分:150 分,完成时间:100 分钟,在答题纸上完成) 考生注意: 1. 本卷共 27题。 2. 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

    高中一模语文试卷

    南京市栖霞区2009年一模语文试卷一(22分)1.用课文原句填空。(8分) 只恐双溪舴艋舟, 。(李清照《武陵春》) 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其五)》) 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早春......

    2018年青岛市二模试题

    2018年青岛市高考模拟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2014年中考语文作文阅卷分析 一

    初语文作文阅卷分析一、 试题分析2014年中考语文的作文题为《——铭记在我心里》,属于半命题作文。此次命题难度适中,贴近时事热点,属于记叙类文题,给学生的空间很大,既考查了初......

    2014年思想品德学科阅卷工作总结

    2014年思想品德学科阅卷工作总结 2014年7月4—6日,XX县初中七八年级及小学六年级阅卷工作在XX县近城小学举行,我参加此次阅卷工作。蒙教研室领导的厚爱,我被安排担任思想品德学......

    2018年青岛市二模语文试题及评分细则

    山东省青岛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检测 语文试题(201805)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

    高三语文月考作文阅卷报告

    高三语文月考作文阅卷分析 作文题目 18.馥郁是丹桂的格调,温润是美玉的格调,寂静是钱钟书的格调。正如性格决定命运一样,格调也影响着人生。钱钟书先生一生安于寂静,却创造了不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