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少年变声期的唱歌教学问题

时间:2019-05-15 00:51: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青少年变声期的唱歌教学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青少年变声期的唱歌教学问题》。

第一篇:浅析青少年变声期的唱歌教学问题

浅析青少年变声期的唱歌教学问题

摘 要:青少年变声期在唱歌教学上面的问题一直以来是老师和学生的一个障碍。在这一时期,应充分了解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与唱歌教学的方法。掌握科学的声乐训练方法,以及对唱歌教学方面出现的问题采取适当的解决办法和措施,对变声期的青少年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章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变声期;青少年;唱歌教学;方法 前言

青少年一般是指在11一16岁时期,所以中学生及一部分高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这一时期。由于女生的发育相对于男生要早一些,变声开始的时间也比男生要早1一2年,而且嗓音的变化男生较比女生明显,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一些。近年来,随着音乐教育在中小学校的不断深入开展,音乐教学日渐得以重视,而唱歌教学则是音乐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充分了解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掌握变声期嗓音变化的规律及科学的训练方法,帮助他们安全、顺利地度过变声期,是十分值得重视的问题,这对今后的教学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所谓变声期,就是发声器官发音、变化、成长的全过程。以科学的眼光看,“变声期”应当包括歌唱声音变化的一年半至三年,而不是仅限于普通说话声音变化的六个月或一年。由此可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进行唱歌教学以及青少年在变声期唱歌教学的方法与措施,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坚持的过程。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探讨法等方法对青少年变声期的唱歌教学进行探讨。

一、青少年变声期的身心特点

要对青少年变声期的唱歌教学进行探究,充分挖掘他们的嗓音潜能,使其顺利度过变声期,就要了解青少年变声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及相应的唱歌教学方法。

(一)青少年变声期的生理特点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也渐渐进入了变声期。在这个阶段,身体各个部分的器官也都开始迅速地生长发育起来,特别是第二性征的出现。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喉部在外形和机能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喉腔变大、声带变长,有充血、水肿和声门闭合不严等症状。发声器官的这些生理机制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声音的变化。青少年变声期声音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音色、音调和音域等几个方面的变化上。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遗传等因素各有所异,在不同的气候条件、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水平等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形成了每个人在变声期生理变化的早晚、快慢和程度的差异性。

由于青少年在变声期生理机制上的变化,相应地唱歌教学方面也要做出适当的改变。首先,因处于变声期的青少年声带易充血,发声比较费力且容易导致发生器疲劳,所以教师要把握好发声练习和唱歌的时间,每次用声在15分钟左右为好。不能连续长时间的唱歌,在唱歌中要有间隙,适当给嗓子一个缓冲休息的时间。其次,在发声练习方面多采用弱声练习;在发声练习的选择上多采用哼鸣练习;在音阶练习上多采用下行断音练习;在母音练习的选择上,多采用“u”母音练习。最后,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有关变声期嗓子保护的常识。变声期的青少年切忌暴饮暴食,尤其是忌食辛辣及过冷过热的食物、烟 酒等对发声器官有强烈刺激性的食物,这样对嗓子的损害很大。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使发声器官得到充分的休息。

(二)青少年变声期的心理特点

变声期的青少年新陈代谢旺盛,正处于身体发育最为蓬勃的时期,生理上的变化促使这一时期的学生在心理上也发生着变化。随着心智的成熟、情感的日益丰富,变声期的青少年自尊心变得强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担心因为嗓音的变化会引起别人的非议和嘲笑。声音嘶哑、低沉、浑厚、唱高音困难、容易走调等突如其来的嗓音变化,使得他们无所适从。本来爱唱歌的青少年产生不愿意唱歌的歌唱心理障碍以及自卑、压抑、紧张、迷茫等消极的心态,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给他们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若不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将严重影响他们健康成长。

教师在面对有这样心理障碍的学生时,应该特别引起重视。第一,教师应该在最短时间内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了解嗓音的变化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每个人都会经历过的生理变化,没必要去害怕它所带来的各种舆论和恐惧感,让学生摆正唱歌的观念。第二,培养学生唱歌的自信心和相信自己的乐观态度,给自己足够的勇气并坚信自己一定能够唱好。歌唱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信心,“演唱者的自信心要比有优越的专业条件更重要”(周小燕∶《声乐基础》)。第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歌唱能力和嗓音条件,选择合适的演唱曲目。不唱力所不及的歌曲,要留有余地,使自己的演唱有充分的把握,切勿贪大求难。通过这样一步步帮助青少年克服歌唱的心理障碍。

二、青少年变声期唱歌教学的方法与措施

处于变声期中的青少年,生理和心理都有其特殊性,他们的嗓音 既已经渐渐脱离了童声的稚嫩,又还没有达到成人声音的成熟和稳定,而且是处于一个不断发育、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因此,对青少年变声期实行的唱歌教学方法与措施,有其特殊性和局限性。

(一)青少年歌唱兴趣的培养

首先,在给变声期的青少年上课之前,教师应当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面对处于变声期的学生,第一,教师应该调整好自己的教学心态,做好“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的心理准备。在进行变声期青少年的唱歌教学时,教师应当要有敏锐地观察力和洞悉学生嗓音的能力,具备判断学生处于变声的哪个阶段的能力,对不同阶段的嗓音特点要了然于心,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作为教师要认真地、充分地做好备课工作,教学要有目的性、计划性和针对性。教师要明确自己教学的目的:对变声期的青少年进行的训练应着重解决他们发声器官协调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唱歌兴趣。

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动力。培养学生的兴趣要满足学生的音乐好奇心和新鲜感,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音乐、学习音乐,不用过于注重音乐理论知识,因为理论知识会让学生产生对音乐学习的排斥感,出现苦闷烦躁等情绪。诱发学生内心美好的唱歌欲望,启发学生的唱歌激情。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寻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教材,运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音乐,在兴趣中学习理论知识。只有你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你才会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情去追求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自觉的进行学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青少年歌唱信心的树立

在对学生进行自信心的树立之前我要强调一点,就是对良好的形 体训练培养。对变声期的青少年进行唱歌教学时,要重视对他们的歌唱形体训练。因为歌唱姿势的正确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演唱形象的美观,还关系到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和共鸣器官能否正常、协调地工作。具体表现为:耸肩会造成憋气,导致气息过浅;重心不稳会使歌唱失去呼吸支点;过分仰头或是低头会影响发声器官的正常发声,还会造成颈部的肌肉紧张;驼背、含胸会压迫共鸣腔体等等。养成良好的歌唱姿势,呈现积极的歌唱状态,能对变声期青少年各个发声器官的协调运作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对变声期青少年歌唱形体的训练,在提高他们演唱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表演能力。

由于变声期特殊的生理特点,声带易疲劳、常常处于充血状态,人对声带的控制能力大大减弱,导致变声期青少年在说话或唱歌时容易出现破音、走调、嘶哑等尴尬的情况。为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往往羞于开口唱歌,怕在众人面前丢面子而遭到耻笑,对唱歌失去了信心,极易产生歌唱心理障碍以及自卑、焦虑、抑郁、恐慌等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正确引导就显得尤为关键,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歌唱自信心。学生的胆怯主要是由于外界的评论而引发的,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不要去理会他人的评价,告诉他这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所以不需要有自卑焦虑的心理,及时帮助学生消除不安全感与紧张情绪。然后建立与加强自我,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唱歌时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一个良好的自我感觉。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变被动为主动,变“不敢唱”为“我敢唱”,变“不要唱”为“我要唱”。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多肯定、少否定的原则,对学生进行鼓励教学,激励教学,启发学生,让他们拿出足够的勇气克服心理障碍。这样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青少年歌唱方法的建立

1、选取合适的声乐教材

歌曲的音域不能过宽,一般来说最好控制在八度以内。音量和力度也不宜过大,曲调要流畅优美,切忌“大跳”,以免学生叫喊。另外,要根据青少年的变声情况,在自己的能力范畴之内选用适当的曲目,在练声与唱歌的时候最好有老师进行指导,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在合适的音域范围内进行。切忌为了追求明亮、清脆的声音而大喊大叫,同时也要注意练习的时间不宜过长,以防声带的过度疲劳而受到损伤。总之,一切以自己能顺利地唱歌为前提。

2、哼鸣练习和打开喉咙

哼鸣练习是练习唱歌的一种方法,针对青少年在变声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此练习法我认为恰到好处。由于青少年在变声期时经常会追求明亮,清脆的声音而出现声音紧、挤的现象,用哼鸣练习会帮助青少年在唱歌的时候下颚和牙关放松,减轻喉咙和声带的负担。至于是开口哼鸣还是闭口哼鸣也因自身的特点来决定,运用此方法也有助于喉咙的打开。

在学习唱歌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强调打开喉咙的歌唱。打开喉咙并不是简单的把口腔打开,老师常说“打哈欠”的状态是轻易打开喉咙的办法,这是因为这种状态是打开腔体、保持腔体稳定,获得共鸣的保证。学生在练习的时候最好用轻柔的声音开始,因为轻柔的声音避免了过猛的冲击和肌肉的过分紧张,减轻了发声器官的负担。本来变声期的青少年声带就易疲劳且常伴有充血,出现挤、卡、喊叫的现 象,这样音量小点,声音柔和点,加上哼鸣练习后,声音质量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3、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之源,是歌唱的基础,我国古代声乐理论所说的“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动则发声”,科学的说明了呼吸的重要性。青少年变声期的唱歌学习,正处于改变原有的童声唱法、向成年人的歌唱方法转变的特殊时期,是为成年后更好地歌唱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所以正确的呼吸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歌唱呼吸有三种类型: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而胸腹式呼吸是目前声乐界大多数人认为最可取的唱歌呼吸方法。为了防止变声期的青少年学生唱歌时喊叫,挤压喉头,我们还可以采取缓吸急呼、急吸缓呼、急吸缓呼等方式的气息练习。正确的发声要有良好的呼吸基础,即要有呼吸支点,喉头要稳定,声带的运动应与呼吸密切配合,适度调整。经过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的呼吸系统、发声器官得到功能性的锻炼,从而为今后的歌唱打好坚实扎实的基础。

结语

总之,由青少年变声而引发的问题,不仅有教学上的,还有教育上的。引发问题的原因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还有许多因素。可以说,这确实是错综复杂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嗓音与身心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我国声乐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因此,要正确解决它,教师必须有科学的认识、正确的态度和妥善的方法,排除各方面的不利因素,克服万难,使广大青少年能够健康顺利地渡过变声期这一难关。教师在唱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嗓音变化和状态都要予以足够的重视,不仅让学生在变声期间掌握唱歌这门艺术,而且还要让学生尽可能正确、规范、完美地去表现它。这也有待于更多的音乐 老师去探索去耕耘,不断地去完善唱歌教学的方法。让我们以一副健康的身躯,一颗坚强自信的心灵,勇敢地面对明天严峻的挑战!

第二篇:浅谈中学生变声期唱歌教学

浅谈中学生变声期唱歌教学

略阳荣程中学 淡芙蓉

【摘要】 新课标强调,音乐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在学生处于变声期时,音乐老师要充分认识这一时期学生的身心状况,灵活驾驭教材,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更新观念,提高学生对音乐唱歌的兴趣。 【关键词】 变声期 唱歌教学

在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能直接抒发感情、愉悦身心。给变声期的学生上音乐课程中的唱歌课,不但要备好教材,还要“备”好学生,备好学生就要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状况以及学生现有的音乐知识有着充分的认识。在变声期阶段,学生的年龄在11-17岁左右,心理上认为自己是成人了,可以有独立的意识,对事情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这时他们渴望自由、平等,进入了青春逆反期。从生理上说进入了变声期。青少年在12~16岁时,开始进入变声期,主要表现为声音嘶哑,局部冲血、水肿,音调、音色逐步发生变化,变声期的完成一般需要半年至1年时間。对于音乐而言,变声期是很重要的一段时期,所以本文是从音乐教学的角度出发,主要探讨在变声期中如何通过唱歌教学来全面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掘他们的音乐潜力。

1.正确处理学生变声期与歌唱教学的关系

 1.1 选用合适的声乐教材

歌曲音域不能太宽,一般来说最好控制在八度以内,音量和力度也不宜过大,曲调要优美流畅,切记“大跳”,以免学生叫喊。另外要根据学生的变声情况,选用适当的曲调确定歌曲的音高。

 1.2 讲究科学的训练方法

要教会学生正确的使用气息支持来歌唱。平时练唱时尽可能用轻声,这样既能保护嗓子,同时又能使学生在轻声演唱时能感受到音乐旋律的动人之处极其丰富的内涵,使学生的音乐修养逐日得到提高。同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 1.3 引导学生保护好嗓子

要求学生在唱歌之外的时間里尽量的少说话,少用嗓子,避免长时間的高谈阔论、争论不休或呐喊助威。情绪激动时,大笑不止或号啕大哭都应尽量控制。

 1.4 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在少年变声期里练唱的时間应适度,不宜持续过长,否则很容易引起声带疲劳甚至受到损伤。我在上一堂音乐课时,常将唱歌教学划为两个部分,分别放在一堂课的头尾两个时間段,中間一段时間可穿插讲授音乐知识、欣赏音乐作品等活动,这样不仅使声带得以休息,以减轻学生的额外负担,同时又能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增加他们的音乐知识,这对今后的唱歌教学是大有益处的。对暂时失声的少年应允许他们在别人唱歌时禁声。此外,还适当以器乐训练来代替,如学习口风琴、竖笛,并将此列入课堂教学之中,这样就大大地丰富了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的音乐素养得以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2.正确分析由少年变声期引起的音乐心理特点

变声期少年的音乐心理特点是怎样的呢?

 2.1 向往高雅音乐

高雅音乐的内容健康、形式多样、表现手法细腻,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陶冶、美的享受。少年人向往它、追求它也就非常必然。但是高雅音乐的技巧艰深、难以驾驭,又往往使他们感到有距离。

 2.2 热衷于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的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感情直接外露、表演技巧简单易学。变声期的少年很容易从中得到愉悦感并在情感上与之共鸣。但是流行音乐中优劣相杂,难免有鱼目混珠、内容不健康之作,大力提高青少年的鉴别能力及审美情趣实属必需。

 2.3 音乐兴趣与爱好向多极方向发展

当少年进入变声期之后,由于生理上、心理上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对唱歌、欣赏感兴趣,对演奏乐器、创作音乐、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等也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兴趣并且日益浓厚起来。也就是说,变声期少年的音乐兴趣与爱好具有多极方向的特点。

3.变声期唱歌教学的有效方法

针对学生变声期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自己的音乐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唱歌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 3.1 变声期之前的准备工作

教师在学生变声期时,就应提早让学生了解变声期的生理知识,让学生知道变声期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成长过程,使学生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同时让学生了解用嗓卫生知识。如:切忌大声喊叫;有感冒、喉咙痛等不适现象要及时治疗;不吃带刺激性的食物等。

此外,教师还要明确教学进度和及早做好变声期教学准备。尤其是男生,在他们未经历变声期之前,要尽量多进行声乐基础训练。因为学生在变声期間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教师势必会放慢教学进度和降低教学要求。如果教师不及早做好准备,学生在变声期过后,学习进度会和没有明显变声期的学生拉开一定的差距,不利于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 3.2 变声期学生的心理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变声期学生大多对唱歌有抵触情绪。如果这个阶段教师不正确引导,就极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声乐的兴趣。教师应该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多谈心、多鼓励,使学生对变声期有个坦然快乐的心态,减少对变声期不适的焦虑,从而往良性方向发展。

 3.3 低八度演唱

变声期間,男生声音的最显著特点是音域低了一个八度。这一生理现象众所周知,但是在声乐教学中,却很少有教师把这一生理现象和声乐教学结合起来。很多年轻的教师虽然知道孩子在变声期中,却仍然要求学生用童声的音高来演唱歌曲,自然学生连唱小字一组的e都有问题。其实只要让学生低八度演唱,就可以发现变声期的学生大多还是能胜任中声区歌曲的演唱。

 3.4 混声训练

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进行过声乐训练,唱歌多以大本嗓为主。大本嗓歌唱极易损嗓,尤其是变声期的学生声带常水肿,闭合不好,如果还是继续用大本嗓歌唱,这对声带无疑是“雪上加霜”。要克服大本嗓,建立有呼吸支持的混声是关键。混声即真假声结合,这样才能使变声期学生原本变化的声带得以正常地振动并得到保护。建立歌唱性混声,我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训练。采取从中声区开始,打好呼吸、姿势等基础,逐步寻找混声效果,然后再往高低声发展。教学中,可以采用下行音阶哼鸣的方法,让学生逐步体会高位置头声演唱;多做“u”母音的练习,体会歌唱的“管道”感。学会混声歌唱,不仅可以使变声期学生避免过度用嗓,而且音区容易统一,学生也不会出现变声期不敢唱的情况。

 3.5 多样化教学

变声期学生由于声带的特殊性,声乐教学不仅要缩短演唱时間,而且要降低演唱难度。如此,教师就应该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多做文章,让原本有苦恼的学生找到学习声乐的快乐。

3.5.1 无声训练

一是无声朗诵歌词训练。它要求学生保持歌唱的呼吸和状态,无声地模拟唱歌或朗诵歌词。通过这种训练,学生能快速找到歌唱的咬字状态。如《渔光曲》这首歌的第一段,“晒”和“吹”两个字都是大跳,就可以建议学生在气息支持下无声朗诵歌词,找到唱歌咬字时喉咙的打开状态,反复几次再让学生发声,如此既可以让学生声带得到休息,又可以避免不正确发声带来的声带损害。

二是无声的呼吸训练。它包括:缓吸缓呼、急吸缓呼、急吸急呼等。缓和急代表呼吸的快慢。急吸急呼的训练可模仿“狗喘气”的感觉找呼吸支点(小腹周围),训练腹肌的弹力和呼吸的灵活性;缓吸缓呼的训练可以全面调动呼吸器官参与工作,它是呼吸训练的基础。为了增加学生的趣味性,我还将无声呼吸训练和有声呼吸训练穿插进行。如让学生吸完气保持气息,在不换气的情况下,轻声口念“一个萝卜、二个萝卜、三个萝卜„„”谁越省气息,谁念的萝卜个数就多。这样的游戏性教学使声乐课变得丰富有趣,学生在快乐中不但忘掉了变声期的烦恼,腰部控制气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3.5.2 气泡音训练

气泡音就是运用气息吹动声带,使喉室内出现打“嘟噜”、出“泡泡”的效果。它的要领是:用微弱但有支持力的气息吹动声带,就会出现一个气泡(声带吹开又并拢一次),连接起来就形成非常清晰的气泡音。早晨起床前,躺在床上最易找到气泡音,因为通过一夜的睡眠休息,声带较易产生最松弛的闭合振动。气泡音对于声带疲倦或变声期的学生来说,可起到按摩声带的作用。

3.5.3 轻声慢速

轻声唱法是变声期唱歌教学中较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避免暴地猛冲声带。变声期声乐训练,时間不宜过长。一般练10分钟就应该休息,保护嗓子。挑选的曲子音域也应该以中声区为主,避免唱高音,音量不宜过大。速度应较慢速,以训练气息为主。

3.5.4 打嘟训练

其方法是:像闻花一样吸气,嘴唇轻闭,将气息有控制地缓缓呼出,促使上下嘴唇振动,发出嘟嘟的声音。打嘟训练不必有音高,如此可以锻炼腰部力量,为学生打好呼吸的基础。

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努力,能有效地将变声期学生学习声乐的不利因素减至最低程度,并增强学生学习声乐的信心。只要变声期的声乐训练方法得当,则学生不仅完全能安全顺利度过变声期,还能为今后的声乐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宝璋.咽音技法与艺术歌唱.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04.

[2] 刘建华.歌唱气息与混声的训练.中国音乐,2003.04.

[3] 刘爱珍.概议声乐基础教学方法.天中学刊,2003.08.

[4] 张益琴.变声期学生歌唱心理障碍的形成及其解决对策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02.

本文摘自中国论文网,原文地址:http://

第三篇:唱歌教学反思

唱歌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有感情的唱歌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中之重,它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这一学年中,我潜心钻研唱歌教学的方法与途径,积极参各种音乐活动,从听课、评课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并随时与本组教师一起共同探讨研究音乐教学的体会与心得,来促进、提高自己的唱歌教学工作。反思一学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自己在唱歌教学方面有了一些感悟、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具体谈一谈:

注重学生的基本功训练。

良好的音乐基本功是唱好歌曲的前提条件。在本的音乐教学中,我主要从节奏和声音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在节奏训练方面,我根据教材内容依次给学生出示不同时值的节奏型,并按照时值的长短对其进行归类,做到读、写、听、创相结合,集体练习和个别指导相结合,课前训练和课中的歌曲歌词的理解与自身情绪情感相结合,运用多种手段逐步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节奏感觉。同时我还深刻地认识到,唱歌教学实际上就是声音的艺术,因此声音训练非常重要。我认为声音训练是贯穿一节课始终的,无论是开始的发声练习,还是在歌曲学习的各个环节,只要听到发扁的、喊唱的等需要纠正的声音,教师就要停下来给予指导,让学生始终用优美、统一的声音歌唱。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演唱方法,我经常提醒他们要张大嘴、轻咬字,用咬苹果的状态来演唱。通过一学年的不断训练,学生的基本功逐步增强,声音效果越来越好。

2、从音乐要素入手感受、表现、处理歌曲。

在感受歌曲阶段,听唱法是我们在唱歌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那么让学生带着怎样的问题一遍遍的倾听歌曲呢?这就要从音乐要素着眼,如:歌曲的节拍是怎样的?什么情绪的?速度、力度上有什么特点等等。在表现歌曲阶段我激励学生要唱出歌曲的情绪与情感,而在歌曲的处理环节,我鼓励学生对音乐有不同的理解,突出音乐审美体验,用最美好的声音表现歌曲,形成教学的高潮。在这一环节中,我认为教师一定要善于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对歌曲演唱的速度、力度、连音与短音等做出处理,以此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独特的理解力、表现力与创造能力。例如四年级歌曲《老师,节日好》的最后一个乐句“飘香的果实甜在老师的心窝”要连续演唱三遍,试想毫无变化的机械重复会是多么单调乏味,于是我提示学生可以对其进行演唱处理,使它更具结束感。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可以在演唱力度上作渐弱处理、可以让我们的演唱速度在最后一遍时逐步慢下来,等等。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尝试演唱,参与的积极性十分强烈。

3、让唱歌教学变得更有情趣。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小学音乐教学的总目标,即“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我在三年级音乐《老爷爷赶鸭》一课的教学设计中重点突出了“情趣”二字,引导学生在歌曲情境中感受、理解、表现、创造,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对于二声部的指导练习我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

在《老爷爷赶鸭》这首歌曲学会以后,我让学生用轻声高位置模仿鸭的叫声,然后全班分成两组,在歌曲结尾处,一组演唱歌曲,另一组适时加入小鸭的叫声,进行二声部练习。孩子们学习劲头很高,当然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那么为什么这一教学环节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呢,分析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情境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自然而亲切。

2、使得单调枯燥的唱歌教学变得有趣味,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理念。在不同的教学班,孩子们提出的设想是不同的,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让他们自己去比较、去选择、去尝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增强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一别有情趣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于是他们积极思考、主动表现,与众不同的心理锻炼了思维的求异性和发散性。

5、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我的小绵羊》是一首单声部歌曲,教学中我并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灵活地加入了绵羊叫声作为第二声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互相倾听、学会用和谐的声音演唱,从而为后面的合唱歌曲的学习做好准备。

以上是我在唱歌教学中取得的一些经验,当然教学中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另外不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致使个别学生缺乏演唱能力,音准较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逐步完善自己,争取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第四篇:青少年问题报告

要重视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健康引导

——中期实习成果研究分析

撰写人:储中彬

摘要:在某种角度上讲,社会的进一步飞跃,更有赖于新时代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提高,当前社会环境多方面地影响青少年学生的素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人际关系在这方面的影响犹为直接。一提到人际关系,有的会认为人际关系只存在于成年人群中,而往往忽视青少年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指导,其实这是一种失误。处于身体发育的高峰期的青少年,大脑思维不断发展成熟,他们慢慢摆脱了孩童的幼稚,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常发生各种形式的交往,通过交往,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接触、相互影响。并且通过交往构成青少年学生个体之间在心理上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相对稳定关系――青少年学生的人际关系。他们的人际观念和人际关系也由幼稚简单走向成熟复杂。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把握去探讨、去研究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这对解决他们在这一时期容易出现的种种青少年问题将会有莫大的裨益。因为无论是健康的身心发展,还是在各种方法下解决青少年的问题,与青少年进行合理而科学的人际沟通交流是十分关键的途径。

关键词:人际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

引言

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元素是人的个体。每一个人都必须依赖于别人而存在。人类社会的进化发展,人与人之间构造出一张张复杂的社会关系网,并且淋漓尽致地描述了人际关系的多姿多态。确切的讲,人际关系包括异性关系、同性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与陌生人的关系和应变能力等。

在某种角度上讲,社会的进一步飞跃,更有赖于新时代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提高,当前社会环境多方面地影响青少年学生的素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人际关系在这方面的影响犹为直接。一提到人际关系,有的会认为人际关系只存在于成年人群中,而往往忽视青少年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指导,其实这是一种失误。处于身体发育的高峰期的青少年,大脑思维不断发展成熟,他们慢慢摆脱了孩童的幼稚,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常发生各种形式的交往,通过交往,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接触、相互影响。并且通过交往构成青少年学生个体之间在心理上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相对稳定关系――青少年学生的人际关系。他们的人际观念和人际关系也由幼稚简单走向成熟复杂。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把握去探讨、去研究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这对解决他们在这一时期容易出现的种种青少年问题将会有莫大的裨益。因为无论是健康的身心发展,还是在各种方法下解决青少年的问题,与青少年进行合理而科学的人际沟通交流是十分关键的途径。下面主要谈一谈青少年在当前青春期发育中的人际关系及其对青少年问题解决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性作用。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分析

在实习活动后,我们分析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可以发现有这样的几个特点:

首先,在交友面上由一般性的普遍交友演变为个别性的交友,出现了所谓的“挚友”,许多人相知一生的挚友往往都在此时产生并发展了持久的友谊。

其次,择友标准上,由受功利恩惠和情感影响转变为开始有意识地强调思想认识和追求目标的一致性,强调志趣相投,要求彼此坦诚相待,以个性、脾气、兴趣、爱好为相互接近的条件。在这一点上,己显示出相当明显的成人倾向。

第三,在对人际关系的重视方面,初中生较重视自己在小团体的地位,而往往忽视在整个班集体的自我形象;高中生自尊心逐渐成熟,开始看重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形象。第四,在男女生关系上,初中生对男女生关系较敏感回避,两性距离形式上仍然严格;高中生,男女生之间转化为友好相处,彼此相互认知,出现融洽的气氛。另外,在初中阶段,人际关系大多表现为小团体,尤其是女生。小团体中的学生往往服从于团体中的“首领”的意志,存在依赖情感;高中生间、小团体减少,反之,个人活动力增强,开始充分表现自己的独立能力。

应该说人际交往是当代青少年完成学业、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人际交往既能给青少年带来幸福和欢乐,也能造成无穷的苦恼与悲伤;人际交往既能促进青少年之间的友谊,也能导致人际间的冲突和矛盾。人际交往关系处理得当,不仅在青少年心情陶冶、互助交流上起很大作用,而且对于他们形成美好理想、崇高的人生追求具有特殊的意义。但青少年由于自身成长过程中固有特点及涉世不深、经验不足,对人际交往的认识不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交往障碍,当前,社会学界分析青少年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有认知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障碍和能力障碍。

认知障碍;在人际交往中,特别对于中学生这一人际交往主体而言,表现突出而常见,这是由中学生交往特点所决定的。中学生的交往特点之一是理想化。中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但其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经常是先在自己头脑中塑造一个理想的模型。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与实现不符。则交往产生障碍。中学生的交往特点之二是自我中心,即以理想的自我来确定择友标准。而理想自我的不现实性往往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如,自己对某人印象不好时。就觉得什么都不顺眼,产主坏的看法和否定的态度;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以为别人也喜欢,认为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就是美好的,而自己所讨厌的东西则是丑恶的;自己对某人有看法,就认为对方也在搞鬼。如此等等,使人际认知失去客观性,造成交往障碍。

情感障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常由感情而萌发,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的重要部分,青少年由于感情丰富、变化快,有时对人对事过于敏感和不重客观,重一时不重全面而使行人际交往缺乏稳定性,产主各种障碍。恐惧引起的人际交往障碍。有些青少年自主有交往的欲望。但无交往的勇气。常常表现为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在大众场合下),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至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尤其害怕与比自己水平高、能力强及有所成就的人进行交往,怕他人瞧不起自己。有的孩子一到人群中就觉得紧张不安,在课堂上、教室里、图书馆,都会觉得别人在注意自己、挑剔自己,轻视或敌视自己,以至无法安下心来听课、看书、做作业。这些恐惧使生活黯淡、不愉快,造成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嫉妒引起的交往障碍。嫉妒是指在意识到自己对某人、某事、某物品的占有意识受到现实的或潜在的威胁时产主的情感。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等心怀不满。他们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经不住挫折。容不得甚至反对别人超过自己。对胜过自己的同学轻则蔑视,重则仇视,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地攻击、报复对方。嫉妒的种类很多,有的因容貌,家庭条件等因素而产主嫉妒;有的因智力、能力,交往等因素产生嫉妒。从而引起交往障碍;自卑引起的交往障碍。在交往活动中,自卑表现为缺乏自信、自惭形秽,想象成功的体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当出现深层体验时,便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似乎所有的人比自己强得多。因而,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范围内;自傲引起的交往障碍。自傲与自卑的性质相反,表现为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在他人面前盛气凌人,自以为是,过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总是把交往的对方当作缺乏头脑的笨蛋,常指责、轻视、攻击别人,使交往对方感到难堪、紧张、窘迫,因而影响彼此交往;孤僻引起的交往障碍。孤僻有两种情况,一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不愿与人为伍,与人不合群,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另一种属于有某种特殊的怪僻,使人无法接纳,从而影响了人际交往。

人格障碍;人际交往中,人格因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人格,简单他说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等。从气质角度看、有些青少年属胆汁质气质的类型,他们常因一点小事而突然间怒不可遏,对人大发雷霆。使对方深感委屈和不满。有些青少年属于粘液质气质类型,他们反应慢,不灵活。办事慢慢吞吞,难以同时处理几样事情,难以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常使多血质的孩子不耐烦,催促他、指责他,而产主不快;从性格角度看,有些青少年属外向型性格,他们活泼好动、乐观开朗、善于谈吐、感情易变、性情急躁,他们既具有吸引力,又易于使人反感,容易引起冲突,有些青少年属于内向型性格,他们对周围的事不大关心,不喜欢与人交往,与亲人之外的其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使交往不能顺利进行。人格障碍,还表现为有些学生人格不健全,动不动发火、生气、脾气暴躁、态度生硬、对人充满敌意,或者自我陶醉,受人摆布,易受委屈等,由此而经常发生人际冲突。青少年交往中常见的人格不健全还表现为自私自利,苛求于人、为人不正派、不尊重他人等现象,引起交往障碍。

能力障碍;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当前,不少青少年缺乏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的经验。他们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交往中想表现自己却不能如愿,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却是硬梆梆的,如此等等,阻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

我个人认为青少年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差,或考虑问题过多地从自己的利益和角度出发;或自视清高、孤独离群;或是非淡漠,交友不慎等等。究其原因:一是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多与长者相处,缺少伙伴,受到的迁就溺爱多些;二是因为家庭、学校对培养这方面能力重视不够,学校现行教材中缺少这方面知识的系统内容。因此,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任课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应重视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集体,这样可以使青少年学生时时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在培养过程中,我觉得让学生明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意义重大。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处理好人际关系也体现着人的知识和修养,人际关系状况关系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

加强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健康引导

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迫切需要交往,需要与人分享。他们不再满足于老师和父母的教导,而是转向同伴和社会。他们对末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的交往对象主要是同龄人,因为觉得有同感,所以同龄人之间相互影响。但由于他们的不成熟性,所以他们对他人有很深的依赖性,重视感情,甚至于以感情代替理智。因此此期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人际关系问题的辅导十分必要。这不仅仅有利于我们对青少年学习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这会在很大力度上推动我们对青少年问题的积极解决,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当代的青少年存在着许多的发展性问题,在社会环境、现代化进程等的影响下,青少年问题有日渐严重之势。社会学界分析认为青少年所遇到的心理挫折、负担或困惑,大体上可以从自我心理、性心理、家庭(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及社会适应几个方面来探讨。

(1)自我心理。随着心理的成熟,青少年在内心世界有许多复杂的事情要考虑,甚至操心。其中青少年最关心的是对“自我的认识”,即怎样认清自己的行为、性格及心理上的表现。在日新月异、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觉得时时刻刻都要去摸索“自己心理上的肖像”,即去发觉自己的性格如何,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印象,自己的兴趣及志向在何处,交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机关报人等等。由于对成长变化的自我肖像常摸索不清而感到烦恼,同时也对别人的批语与反应甚为敏感,只要稍微被人批评就反应强烈,而且很难过。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并增强自己的信心,是青少年们常遇到的内心顾虑。

(2)性心理。随着性生理的发育,青少年的性心理也随之发展。随着日益增长的性兴趣与愿望,如何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而加以控制,是青少年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性别”。生理上的性别取决于人的解剖器官与生理现象,倡在心理及行为上,每个青少年要学习如何按生理性别角色去讲话动作穿着;怎样才能引起异性的好感与喜欢;如何与异性朋友结交相处等等,是青少年们必须去学习并且建立的“心理性别”。只有“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相一致,才能完全定义为男性或女性。这些心理上的问题,也常是烦恼、压力的来源。

(3)家庭关系。如何与父母亲相处,是青少年们的心理负担与困难之一。随着思考方式的改变,年轻人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开始批评父母的言行,甚至“看不起”父母,形成代际隔阂。假如父母处理不当,就有亲子关系的冲突而不悦。再者,年轻人追求独立自主,力求减少依赖父母,而有些父母却不关心孩子的自主精神,造成亲子争吵、家庭不睦。

(4)朋友关系。与同学、朋友交往是青少年的一种需要,在交往中相互学习、帮助,会增长知识。因此青少年们的朋友感情非常浓厚,自己是否被别人喜欢,是否被朋友接纳,很是重要。对于同学或朋友的言语接纳很敏感,也容易产生嫉妒或争夺别人关心的现象。有时,受到群体朋友的压力,非采取某种行为不可,唯恐被大家排除,也是心理问题根源之一。

(5)社会适应。青少年们对自己的社会环境常常很敏感,崇尚时髦,追随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最易被感染或鼓动,也容易批评传统的社会观念。假如民生剧烈的社会变革,价值观念改革,年轻人常易落入变迁的漩涡当中,首当其冲受社会文化剧变的影响。

分析之后不难发现,我们要对青少年加强教育的关键是要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把他们的问题挖掘出来。同时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不可能把青少年隔绝开逐一进行教导,而

且也不可能离开环境而空谈教育,所以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而积极的人际交往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关键性的任务。这对解决目前青少年的相当部分问题是十分有益的。我国已故的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就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重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因此,我们要帮助、指导青少年消除交人际往障碍,减少人际关系的矛盾,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水平和能力,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点可以参考:

一、得信息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一个人直接从书本上学得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在现代社会中,新信息如钱塘之潮,汹涌澎湃、层出不穷。通过社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后,人就能以各种方式迅速地获得信息。作家肖伯纳曾经比喻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人际交往比之于从书本获得信息有内容更广泛、渠道更直接、速度更迅速等特点。

二、能自知、知人现在的青少年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优越感强,唯有在与别人的比较中才能充分认识自己,离开了交际对象或可供比较对象,就失去了衡量自己的尺子和照鉴自己的镜子。一个中学生如果终日独来独往,孤僻冷漠,缺乏交往,那他对自己的认识就缺乏了“参照系”,也发现不了别人身上有好或不好的东西,也就无法调整和改进自己。

三、形成健康的心理 人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有着强烈的合群需要。通过相互交际,诉说个人的喜怒哀乐、爱憎恐悲,就会引起彼此间的情感共鸣,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当一个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挫折而感到愤闷抑郁时,向知心挚友一席倾诉,就可以得到心理疏导,身心也就更健康,学习更有劲。而那孤僻、不合群的人,往往有更多烦恼和忧愁,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还有最后一点就是要提高交往认识,交往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源于交往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动机。因此,我们必须把提高学生对交往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交往动机放在首位。马克思曾经说过,交往是人类的必然伙伴,今天的社会同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差别。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开放性,它和周围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发生着种种错综复杂的联系和交流。社会的开放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加方便,又使人产主了众多的欲望和更高的情趣,只有扩大交往才能适应社会,只有积极地进行交往,才有利于人的智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另外,交往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心理学家认为,交往具有“整合”、“调节”、“保健”功能。“整合”是指以个体为生活与生存单位的人,通过交往纽带而连结成为社会群体,“调节”就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使之在社会生活中保持平衡,避免产生相互干扰与矛盾冲突,“保健”就是交往对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利,我们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向学生讲明交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进学生积极极、主动地进行交往。

小结

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影响着青少年良好心理和个性的养成。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并不是孤立的个体存在,人与人之间常处于交往之中,在交往之中认识上互相沟通,情感上互相交流,行为上互相作用,性格上互相影响。青少年正处于性格、品德、心理个性的发展成熟期,能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青少年心理发展》雷雳、张雷 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谈青少年学生的人际关系》三水华侨中学黄东朗

3、《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其消除》西张学校网站

4、《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几个误区》邹德菊上海心理辅导中心

5、《中学生人际关系浅谈》锡山市锡南高级中学杨震华

6、《预备青春期》詹姆士·杜布森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社2004.08

第五篇: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要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在于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所以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心理素质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水平。然而目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必须引起全社会重视。

一、目前青少年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青少年负面情绪问题比较明显

所谓负面情绪就是对身体有害的、干扰身体平衡运作的情绪,如自卑、抑郁逆反等[1]。

1.自卑、抑郁情绪的恶化

自卑表现在有意识的掩饰自己的缺点,害怕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美国心理学家艾丽斯(A·Ellis1962)的ABC理论认为这些负面情绪如自卑抑郁焦虑都是由个体事物的某些不合理的期望和要求造成的。自己对自己期望过高,因而对别人的评价特别敏感,也容易胡思乱想,把别人一些无关紧要的言行或与自己无关的事都能联系到自身,总认为别人会轻视自己不承认自己。这样他们就会刻意掩饰自己缺点,同时也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外界其他人沟通,进而导致抑郁情绪产生。

2.逆反心理严重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而采取的与常理相违背的态度和言行,随着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增强,就特别想摆脱别人的管束。同时这个时期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的时候,自我意识较强[2]。自身对外界认识有较强自我认定,对别人的看法和见解难以接受,对父母和老师的教育都极力想摆脱。

(二)青少年意志力薄弱

意志力薄弱是指做事不够自信,没有坚持下去的恒心,容易被诱惑。

1.不能承受学习压力

青少年这个时期正处于学习知识的阶段,学习意识薄弱,学习上一遇到困难就退宿;学习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期待过高,学生精神压力压力大。这种情绪往复循环,使他们对学习无奈,害怕学习,学习动力不足,丧失学习信心,严重发展为旷课、逃学、辍学,离开 学校,缺少知识的熏陶,就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2.抵制不了诱惑力

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信息传播带来很大的平台,增加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这一代吸取信息知识的渠道,缩短人际交往之间的时间和空间,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然而给青少年开阔视野的同时,也传播着一些颓废、黄色下流甚至反动的垃圾信息,对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消极网络文化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不文明的内容已经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在这眼花缭乱的的信息时代,受不了诱惑,抵制不了诱惑力。就被这种信息污染,颓废、不上进就成为青少年的最主要的心理特征,照此发展下去,就会将他们带上犯罪的道路。

(三)青少年的人际关系问题处理不好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人共同生活中过程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1.与家人朋友的关系疏远

与朋友的关系问题,青少年这个敏感时期,因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就会导致一些错误的想法产生。如好朋友不信任自己,认为朋友不能为自己两肋插刀,而怀疑友谊的不真诚,觉得没有人可以信任。从而开始独来独往,不愿与身边的人沟通。

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与沟通,或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给子女造成心灵伤害。有的孩子和父母经常吵闹,不乐意与父母沟通,然而看到父母疲倦的面容又觉得父母可怜,每天在这种矛盾之中生活,面对这种矛盾,对于孩子父母都不会静下心里来沟通,而让这种矛盾继续恶化。这种吵闹,使家庭整日笼罩在硝烟,使孩子不愿在家里呆,整天往外边跑,心里烦闷。同时有些家庭父母有不良行为,如赌博,带给子女的不安全感,开始对父母产生厌恶。

2.师生关系紧张

主要表现在老师对学生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以及老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压抑心理。老师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希望得到老师关心。然而有些老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予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和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会很失望。更有胜者,老师缺乏师尊,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心 理遭受严重创伤。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老师开始产生一种抵抗心理,消极情绪产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二、造成这种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堂课,家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人的行为习惯、生活作风和教育方式直接给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生长环境要是先天不良,缺乏父母的爱护和教育,就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障碍。

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问题。宠爱型: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青少年这个敏感时期,父母要过分溺爱,孩子就会形成遇事退缩,依赖性强,自制力和自信心比较差;放任型:父母属于完全放任型的,很少管教约束,给子女造成不呢能明辨是非,缺乏教养,性格孤僻冷漠。

家庭的结构的缺失,如(离异、单亲、分居)不同程度都会给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带来较大影响。现在的青少年犯罪中,有较大一部分是因为家庭父母离异,在这种家庭中,孩子缺少教育,缺少家人的关爱,造成家长孩子之间关系紧张,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怀疑、冷漠、反抗、孤僻就成了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而演变成自卑,自暴自弃不健康心理。

家庭生活环境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气氛和外在的生活条件环境也会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家庭气氛就是在日常的相互关系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行为,和睦融合的家庭气氛会给孩子安全感,有利于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相反争吵不断,牢骚满腹的家庭气氛带给孩子孤僻、冷漠、焦虑不良情绪,进而损害了青少年心理健康[3]。

(二)学校教育方式

学校的学习压力,老师的教学方式以及老师的个人素质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重大影响。

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精神健康状况与学习成绩之间密切相关[4]。学校片面追求学生的升学率,以学生成绩好坏来论定学生的人格以及各方面素质,这种错误的判定给学生带来的心理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学习压力大,学生应对不了这种压力,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这样的恶性循环,影响到学生的不只是压力问题,甚至会造成学生在社会生 活和人格完善的障碍,这些突出表现在:学生为学习成绩而困扰,打破正常的生活习惯;学校对学生的学习安排不合理,课程太多根本不会正视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了反面影响,这些极端问题就诱发了心理问题。

老师的教学方式和个人素质对学生的心理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言传身教、个人素质高低对学生影响很重要,首先老师必须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平等对待学生,所有学生应当一视同仁,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样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反之,教育理念偏差,只注重知识的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消极被动的心理,紧张、焦虑、恐惧抑郁不愿于老师、同学沟通;其次老师教育方式简单,例如变相体罚,致使学生精神压力增大,自尊心受挫,从而使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

(三)社会、社区反面信息影响

社会经济秩序,社区的文化、社会关系和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永久性,社会、社区生活中各种不健康思想,行为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一些负面信息也随之出现,青少年的对社会认识出现了扭曲,社会认知观念出现偏差,例如贪污腐化,金钱美色,是个别青少年产生消极的认定趋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官二代、富二代,这种认知的形成对青少年的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

社区的文化环境、人际交往对青少年心理产生极大影响,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在社区内塑造自己的形象,使自己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角色,在适应社区生活的同时,也受到社区内各种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社区复杂的环境、消极文化因素给青少年带来百害而无一利的影响。良好的社区环境以及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会对青少年带来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反之,要是邻里矛盾恶化,社区生活毫无秩序,那样给青少年带来的是懒惰涣散的生活作风,这样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根本得不到解决。

三、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一)社区为家长孩子建立和谐的交流平台

1.社区照顾

社区照顾是社区对青少年的全面关怀,不仅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完善的社区环境和充分的活动设施,而且可以对父母对青少年的监护进行监督。(1)如果发现父母的某些行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就可以采取社区干预,可以把受影响的孩子组织在一起,进行“心理照顾”,以社区的名义找问题少年的父母沟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到错误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改变自己的恶性行为以及教育方法[5];(2)可以在社区内开展一些亲子活动,通过活动增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认识到亲情的可贵以及父母良苦用心,消除心理困惑,保持健康良好的的心理状态。

2.社区外展工作的实施

(1)社区可以成立一个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遭遇到的问题和目前烦恼做一个调查,及时沟通并和他们做朋友,及时解决他们内心的困惑,开展心理求助热线(免费),帮助问题少年与家人朋友沟通,(2)社区可以加大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力度,社区宣传栏可以留一部分专门宣传心理健康问题,让家长孩子都能认识到健康的心理状态会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二)学校教育采取的相关措施

1.建立“家庭学校学生联系卡”

(1)学校为学生建立联系卡,加强学校与家庭沟通,一方面学校可以定时向家长反应学生学校的各种表现,有利于家长老师学生一线沟通,能及时认识问题,解决问题;(2)学校可以邀请家长来学校参加学生在校的各种活动,全面了解青少年的健康学习问题。

2.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课

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内容、方式、方法归纳为,通过引入故事,启发学生的联想,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经验。(1)组织学生针对当前学生关心的问题心理困惑问题,开展讨论,利用录像、录音、电影多媒体手段,真实的再现某些语言描述场景,感受和谐之美,感受心态起伏,营造与主题相映衬的生动气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活动,增进相互沟通,情感交流,形成的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平等关系;(2)让学生扮演活动中某一人物角色,按角色思考、行动体验人物角色思想,心理感情[6]。进而增进自我意识减轻或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组织游戏,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在各种不安情趣中变得坦然,在竞赛中找到自己的观点,充分放松,表现自我。

(三)社会更应该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1.政府加大投资心理健康医疗事业

(1)各地政府提供投资建立一个有规模上档次的心理医疗卫生中 心,招聘专业的人才,一方面,可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业务,另一方面,可以培训专业化人才,定期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人才,而且还可以创办“心理卫生”科普杂志,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全民那个素质。(2)城市内可以把各种青少年经常爱去但没什么积极作用的娱乐场所改为规模大,项目比较齐备的公益场所。

2.优化社会环境

(1)要在全社会创设宽松的成长环境,尊重青少年个体特点和发展需求;要逐步建立有效的青少年心理援救体制,有针对性的指导青少年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如何自我调适;(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特别是心理辅导或咨询人员的资格认证体系。

青少年问题行为必须引起社会的重视,尤其是家长和老师更应 该把纠正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作为己任,不要消极地等待青少年问题行为,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关心他们,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及时科学的引导和矫正,让他们健康成长,使其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刘直铄.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行为问题的矫正.本科毕业论文.2012.3 [2]黎少游,朱旭.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人格因素.医学与社会.2006 [3]石有梅.《关注家庭教育成长环境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吉林教育2006 [4] 张海霞,张涛.《论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教育与教学研究期刊.2010.02.20 [5] 王婵.《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1.19 [6]彭厚德.《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10.04.01

下载浅析青少年变声期的唱歌教学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青少年变声期的唱歌教学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唱歌教学的教学目标

    一、唱歌教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

    牧童四年级唱歌教学

    《牧童》是一首斯洛伐克民歌,旋律流畅,加上简单和谐的二声部合唱把小牧童在美丽牧场快乐放牧的情景展示在人们眼前。歌曲结构规整,分为四个乐句,切分节奏的运用使得音乐显得活泼......

    唱歌课教学反思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带来了音乐教育发展的春天,它改变了音乐课无地位、无组织、无核心的局面,正在走向日益完善、系统的道路。唱歌课是中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我发现现......

    唱歌教学反思(精选)

    唱歌教学反思 篇一:唱歌>教学反思本课是一年级的一节歌表演课,由于歌曲中出现了乐理知识(强、弱),所以本课的教学内容为: 1. 音乐活动: 声音的强弱2. 学唱歌曲《小动物唱歌》,并创编......

    《小动物唱歌》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尝试着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应用CAI课件创设情景激趣,让学生在声、光、电、流动的画面的启发下走进音乐,让音乐走入学生生活。首先,注重以审美为核心,给学生营造视觉的美......

    学唱歌常见的问题汇总

    学唱歌常见的问题汇总 (福州天下音乐教育教研组编辑) Q 一点基础没有可以参加声乐班吗? A 声乐初级班主要就是针对那些没有任何基础的学生开办的,任何没有基础或者基础较差的......

    青少年游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青少年游泳教学 游泳是人类凭借自身动作使身体在水中游动的一项有意 识的技能活动。随着游泳训练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现代游泳训练已经进入了多学科综合利用的科学......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知多少.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知多少 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提供的信息 , 我国 18岁以 下未成年人 3亿多人中 , 据保守估计 , 有各类学习、 情绪、 行为障 碍者达 3000万。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