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战略转型下的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建议
战略转型下的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建议
近年来,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总体不断向好。随着“新国十条”重新定义保险行业为未来民生战略支柱行业,标志着中国保险行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在财产保险市场方面,2014年市场价值排名前
三、前
五、前十的财产保险公司的市场价值分别占53.7%、62.3%和76.5%,市场价值高度集中,间接反映了财产保险行业以垄断竞争为主,中小财产保险公司经营发展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某#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某#)自200-年成立至今,经营发展已经走过了九个年头,尽管201-年及201-年经营利润扭亏为盈,但201-年又陷入到更大的亏损状态,保费规模在达到---亿元后,连续--年未有突出的表现。就在大家对公司前途特别关切、焦虑的时候,201--年岁末寒冬吹来了一阵暖风,----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通过受让--%的股权成为--财险第一大股东,标志着公司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希望。当前战略转型迫在眉睫,如何在战略转型重塑、重构、再造公司价值?同时启动财务管理转型,由单纯事务性财务向经营管理和治理运作型财务转型,显得尤为重要。
--公司成立以来,财务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建立了垂直管理的财务体系;二是财务信息系统初步建成 并应用;三是预算管理、会计核算等基础管理工作初步达成;四是完成了公司第一次增资扩股;五是财务会计人员队伍得到了建设。但在公司财务管理战略制定并实施、财务管理职能与公司战略和经营的匹配、财务管理为股东价值服务、财务管理策略适应市场、财务管理创新、财务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还做得不够,战略转型之际如何做好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下面从财务管理战略、财务管理转型、财务管理创新、财务管理文化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制定新的财务管理战略并实施
公司成立以来,财务管理战略一直模糊不清,201-年公司注册资本金增加到--亿元,特别是201--年公司扭亏为盈,保费突破--亿元,财务管理战略仍然未及时作出调整,财务管理继续以记账、报账等单纯事务性工作为主,没有制定详细可行的财务转型战略并实施。
当前公司面临战略转型,在变革、重塑、再造公司价值的关键时候,建议公司战略转型重点关注:加速市场化运作,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全面参与商业化竞争;积极拓展新领域、新业务,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积极推进国际化经营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真正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与财务管控体系;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和激励体系。
作为公司总体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财务战略必须高瞻远瞩,主动的、适时的、有预见性的制定新的财务管理战略并执行。主要内容如下:
1、充分领会公司战略转型的意义并认真贯彻执行,新的财务管理战略应从公司财务能力与财务资源角度为公司当前战略转型提供支持,通过财务预测、财务预算、投资计划、资金筹划、资源配臵等方面的统一规划安排,为公司战略的实现提供保障。建议选择扩张型的财务管理战略并实施;
2、新的财务管理战略应根据公司战略转型中确定的中长期资本化目标,从资金支持、资本结构、资本运营等角度对公司资本进行持续优化,以实现最优的资源配臵,并建立有效的监控体系;结合公司战略转型目标制定财务投资战略和筹资战略并实施;
3、财务管理战略为公司战略业务方向的确定和发展提供财务支持,要加大对战略业务中新、老产品的市场营销支持力度,提升战略业务市场竞争力,重点是保证财务运营管理战略目标的实现;
4、财务管理战略以价值管理为导向,从单纯关心利润到利润和价值同步关注。在明确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同时,从财务管理角度促进创新和利润增长,并将股东的期望转化为公司的业绩目标;制定利润分配战略并实施;
5、制定财务人才管理战略,引进优秀的、专业的管理人才,严格绩效考核和推行激励措施,确保公司的财务政策和战略得到全面的有效的执行,重点执行各级财务经理总公司委派制。
二、优化财务组织管理架构,促进财务管理转型 战略转型前,不足的地方表现为:总公司财务部门特别是下属机构财务部门组织设计及岗位设臵不够完善;财务信息化管控平台建设落后;财务关键岗位人员聘任(任命)流于形式;本级财务部门各处室负责人未能由后台管理为主及时调整到前台来;部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及流程长时间未修改、有的过于繁复不好理解。公司战略转型形势下,财务转型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优化财务治理结构,重新明确股东会、监事会、董事会、管理层、财务部门和非财务部门的财权职责,搞好价值管理及风险管控职能分配工作;
2、突出财务管理战略在公司战略中的地位,优化人力资源配臵。管理层要把公司的绩效考核与财务战略的推进程度结合起来,通过财务战略的实现推动公司战略转型目标的实现;要配备能满足公司战略发展需求的财务队伍,进一步创新人才选拔、培训、使用的机制,加大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
3、优化总公司及下属机构财务管理部门组织架构,会同总公司人力资源部,重新规划“定岗、定编、定员”工作,财务管理人员要在公司战略转型中及时更新思想观念,更新知识,适应财务职能的转变;
4、强调总公司财务部门各处室由后台走向前台来管理和服务,承担与岗位职责匹配的管控和服务职能,打通处室间无形的沟通壁垒;
5、按照“职责清晰、操作简便、沟通顺畅”的原则,对现有的财务内控制度流程进行清理优化、简化,财务管理措施应该适应市场,满足客户和治理层的需要;
6、大力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打造财务管控平台:原有的财务信息化管控平台需要进行改造升级,财务软件与各系统之间的联系应该更加快捷紧密。要以公司价值为驱动,以全面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理为抓手,以风险预警为关键控制点,整合公司资源,把相关价值指标和风险指标分布到业务流程的各个时间和空间节点去,真正发挥“预防”、“预警”的作用。
三、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转型前,主要不足表现:财务管理主动性差,对市场的适应性差,预算管理对公司经营计划关注不够,会计核算工作过多占用时间、人力、物力等资源,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转型后,做到预算管理与经营计划平等推进,税收筹划与会计核算同步关注,财务管理模式适应市场和公司实际。
1、预算管理必须适应市场和公司实际
转型前,预算管理执行即机械又被动,一是年底预算目标难以达成时,采取限制费用报账的粗暴办法控制成本;二是平时下属机构费用超支时,导致客户手续费、工资及固定费用的资金总公司财务部门都不能及时拨付;三是总公司对分公司及下属机构资金及费用调拨不及时;四是费用核算、成本归集不真实;等等。导致预算管控不严肃,影响下属机构、客户、员工及相关者的工作积极性,年底大量费用不能进入当年成本(权责发生制),导致挤压下年度成本,预算管理账及销售费用账混乱,销售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下属机构各自一本账,工作效率极低。
转型后,采取以下办法:一是提高预算制订和执行管理的透明度;二是预算管理和公司经营计划平等推进;三是及时、准确、完整地反馈(交流)信息,满足预算相关方的信息需要,成为各方沟通的桥梁与纽带,树立良好的财务形象;四是收集经营管理决策对预算信息的需求,根据会计记录进行分析,提供专业意见,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支持。
2、税收筹划管理提前谋划,防患于未燃
转型前,一是公司对各类费用分类统筹管控不严,下属各机构发票“经营项目”随意填写,在满足员工(代理)避税要求的同时,把巨大的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风险留给了公司;二是“营改增”实施后,仍然有一些机构(单位)以各种原因或借口,在报账时未按要求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纳税进项发票管理不严格,降低增值税税负的目的难以达到。
转型后,主要做到:一是加强资产、费用等会计科目核算的管理,重点关注涉税核算科目,做好成本(费用)核算工作,税收筹划与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工作同步推进,规避企业所得税纳税风险;二是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日常管 理和财务检查,对市场上能够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服务或产品,务必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违反规定的,由经办单位或个人承担相应的进项税额损失。
3、在财务管理条线强调“人脑+电脑”的管理模式 转型前,一是财务人员管理主动性差;二是各级财务部门和财务会计人员在财务管理中不敢大胆履行职责,尤其是下属机构员工;三是沟通效率低;
转型后,一是推行各级财务经理总公司委派制;二是强调数据、信息、事项必须采取“人脑+电脑”的管理模式,分工记忆(记录);三是采取多种措施办法,鼓励财务人员大胆工作,认真履行职责权限,确保沟通的速度和效率;
4、将财务人员电脑中电子文档目录存储管理直接管控到四级目录
电子文档管控得好,可以达到快捷调取信息、方便日常工作交流、岗位调整(离职)交接方便等目的。考虑到管理半径的覆盖范围,总公司财务部应着重强调四级目录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能。如:根目录(用人名全拼)二级目录(用年份)三级目录(按管理对象,如部门、机构名称等)四级目录(岗位职责类别等),下属机构财务部门参照执行。
5、制订日常管理报表(报告)样式,有预见性的搞好信息汇总及交流
在公司当前财务信息化建设还相对落后,信息系统和财 务软件功能还不够完善的时候,针对公司管理层和监管部门关注的重要事项、重要数据(信息)、预算执行情况等,设计日常管理报表(报告)样式,及时填报汇总,按授权及时提供给管理层、监管单位和相关部门使用,争取工作主动性,有序推进财务会计管理的日常工作;
6、开展公司财务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重点关注企业未来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确定风险对策,执行必要的控制措施,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公司可承受的范围内。
一是加强财务筹划,保障资金获取、优化配臵、高效运用;
二是防范投资风险,加强投资和经营的全过程的监管; 三是控制业务风险,实施精细化管理,有效控制成本,确保经营收益;
四是降低决策风险,提高决策信息的有效性。
四、积极推进公司财务管理文化建设
在全公司大力宣传“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理念,财务管理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是风险的防火墙、是资金效率和经营效益的看护者。
1、财务人员树立现代企业的财务价值观和道德观,为价值服务、为市场服务、为客户服务、为公司服务;
2、落实制度文化建设。财务人员依据公司实际,制订和修订公司制度,认真领会学习,严格抓落实;
3、塑造财务管理速度文化。一是抓快捷服务、快捷反馈,如财务简报、快报、分析预测、各项管理进程跟踪等;二是加强预算和资金监管,及时、快速、高效调动资金为经营管理服务;
4、推进财务管理创新文化和学习文化建设。一是公司营造创新的环境和氛围,不断超越自我,突破思维定式,提倡挑战性思维,全面推进创新;二是认真学习制度流程抓好落实;三是学习和研究国家法律特别是税法优惠政策,并利用政策为公司创造价值;四是提倡相互交流,促进跨部门、跨单位、跨岗位的合作,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第二篇:新时代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转型
新时代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转型
新经济时代是一个高度重视管理的时代,借助于管理,科学技术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只有科技和管理的共同发展,才能使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新经济时代管理对企业来讲尤其重要,人本战略是新经济的显著特征,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理所当然成为企业管理的最重要的管理对象,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它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最为密切,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财务管理是众多中小企业硬伤
1、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能力低下,同时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具有数额不大,但次数频繁、随机性大的特点,造成了融资成本的增加并使融资更加复杂化。
2、我国中小企业现阶段的公司财务管理thldl.org.cn治理结构大部份不尽完善,财务报表不规范,不能及时给企业提供各种反映企业资金的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具体信息。
3、部分中小企业存在着重复建设、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和盲目投资现象,资产负债较高,企业资金风险较大。
4、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型中小企业老板是总经理,老板娘是财务总监,资金是左口袋出右口袋进,财务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记帐、报销、统计、盘点、做报表、报税、办社保和发工资,财务管理家族式色彩浓,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水平较低。
财务管理解决之道
现阶段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转型,决定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企业资金运转的流向和效率。中小企业总的财务战略思想应着眼于企业未来战略的发展,充分考虑行业的业态、经济圈的增长速度、企业的发展阶段、企业的运营模式和企业自身的财务特征,并以财务为最终导向进行管理决策。长三角民营企业管理培训咨询机构认为,现阶段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转型,主要有以下三点组成:
张宇先生,管理会计领域的金牌讲师,国资委下属企业CMA集训班特聘讲师,国内多家培训机构的特聘讲师。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法国国立桥路大学MBA、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会员。10年的职业讲师经验,前4年主要讲授营销以及质量和设备管理、最近6年主要讲授管理会计的知识体系。成为职业讲师之前有10年世界500强企业的管理经验。目前致力于管理会计的教学和咨询,推动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内的实践,提高国内企业的决策和管理水平。具有扎实而全面的企业管理理论素养。现任北京天下伐谋咨询财务领导力学院院长,高级合伙人,独家讲师。
1.资本结构
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的重要性,可与企业组织结构的重要性相媲美。与企业运营相得益彰的资本结构不仅仅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风险,而且还关系到企业的筹资能力。如果企业的负债比例越大,则财务的风险越高,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不佳的情况下,就会越容易产生财务危机,进而引发企业破产。同时,负债比例过大,筹资能力必然减弱,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新鲜血液补给。所以中小企业能否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第一,中小企业在创业初始阶段,应做到多大的碗装多少水,根据自己的资本实力,科学合理地确定企业发展战略,做到企业规模与资本结构相匹配,尽量避免因企业发展规模与资本实力不相称而造成负债过多、风险增大的情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应时刻注意资本负债比例的协调,这时候,《资产负债表》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实施有利于企业积累的股东利润分配政策,采取多留少分,将更多的税后利润积累下来,充实资本,使企业得到更快速的发展。当然,在企业赢利能力强、业务稳定的情况下,企业适度举债,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也会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这一前提必须是增强企业的信用管理能力。2.营运资金管理
营运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中小企业从管理要效益的重要手段,为了有效地管理中小企业的营运资金,我们必须研究一下企业营运资金的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
财务管理专家认为,企业营运资金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周转时间短。根据这一特点,说明营运资金可以通过短期筹资方式加以解决。
第二,非现金形态的营运资金如存货、应收账款、短期有价证券容易变现,这一点对企业应付临时性的资金需求有重要意义。
第三,数量具有波动性。流动资产或流动负债容易受内外条件的影响,数量的波动往往很大。
第四,来源具有多样性。营运资金的需求问题既可通过长期筹资方式解决,也可通过短期筹资方式解决。仅短期筹资就有:银行短期借款、短期融资、商业信用、票据贴现等多种方式。
降低营运资金在总营业额中所占的比重的有效途径是,加速货币资金的周转循环。根据货币资金周转循环周期的时间长短,可以预测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求量。例如,企业用货币资金来购买原材料,原材料被加工成产成品,一部分产成品,企业通过现销渠道又把它马上转变为货币资金;而其它的产成品,企业通过信用销售的渠道,把它变为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则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收账变为货币资金。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企业的运作情况对货币资金投资的影响。
第三篇:战略财务管理
摘要: 由现代企业财务活动的内容分析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即战略营运资金管理、战略财务风险管理、战略融资管理、战略投资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等。
关键词: 战略财务管理
战略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由现代企业财务活动的内容分析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即战略营运资金管理、战略财务风险管理、战略融资管理、战略投资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等。
1.战略营运资金管理
营运资金即循环资本,其指的是企业维持日常经营所需的资金,并通常意义上表现为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差额。营运资金周转的过程即企业营运资金开始于现金投入生产经营阶段,终止于转化为现金的过程,在战略思想导向下,企业营运资金循环周转管理十分重要,其不仅能在有效管理时降低资金成本,还会在管理失误时将企业推入财务困境中。
战略营运资金管理包括现金管理、存货管理、应收账款管理等,它以灵活多变、动态调整、高效务实、创新性强、种类较多的管理方法,以及战略目标的导向,致力于战略管理目标。即提高企业获利能力及偿债能力,追求营运资金占用最小、风险最小、效率最高、收益最大、总成本最低的目标。在对该项管理进行业绩评价时,须首先明确上述战略管理目标,并选取基于目标的关键指标,并将评价标准与关键指标相互联系,建立一套有效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第四篇:新背景下期刊战略转型研究
新背景下传统期刊战略转型的思考
——基于H期刊企业战略的SWOT分析
杨学明
1摘要:利用SWOT方法对H期刊进行优势、劣势、威胁、机会分析,提出传统期刊战略转型的思路是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独有优势,实施主动转型;以人才为根本,建设管理新体系;以“专业化与市场化”为指导,明晰市场需求;以纸媒为基础,拓展新领域,走“期刊媒体、网络媒体、活动论坛”多种经营道路。
关键词:传统期刊; SWOT分析; 战略; 转型
在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产业整合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几乎所有行业都处于包罗万象的变革之中,企业实施战略转型成为必然。期刊业亦概莫能外。截止2012年5月,中国期刊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几百种发展到现在的9800多种[1];而国内媒介传播市场的开放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因此,未来期刊业的竞争将更趋激烈。面对这场无可回避的战争,要么接受市场的洗礼,要么继续按惯性走路。后者无疑是死路一条,唯有积极跟进转型才可能有出路。那么,在媒体如云、期刊林立与移动媒体无所不在地冲击的大环境中,作为影响力日渐衰弱的传统期刊媒体应如何找应对战略转型?笔者借用竞争态势方法[2]——SWOT(即优势、劣势、威胁、机会)方法对H期刊的资源与特点作战略分析,结合当下期刊所处大环境,试图找到适合传统期刊的发展道路,实现战略成功转型。
一、H期刊企业战略的SWOT分析
H期刊成立于2006年,由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管,省对外友好交流协会与中国新闻社分社共同主办,是融合时政、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为一体,以“聚焦海西大势、关注海西发展、宣传海西建设、服务海西大局”为宗旨的大型综合性月刊。目前,该期刊正在探索积极的转型路径。
(一)优势分析
出身正、名头响,背景具有权威性,这是许多期刊的首要优势。不少期刊往往挂1作者简介:杨学明,男,(1970-),福建福州人,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现为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国家一级职业经理人
靠或者是直接隶属于政府部门、国企、事业单位,并且拥有“省级”“国家级”等前缀。H期刊就是这样一家具有政府官方背景的省级媒体,扮演着一省对内对外的宣传喉舌重要角色。自省委省政府筹划海峡西岸经济区以来,尤其是国务院做出了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的重要决定后,“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念已广为传播,H期刊就是以该概念来命名的,而且全省媒体只此一家,这不但占有先机优势,而且是独有的和宝贵的优势。期刊拥有权威背景和独特品牌的直接好处之一是较容易为社会各界所认可,也为媒体开展社会与市场活动提供便利。
拥有独立采编权,从业人员社会地位较高,是传统期刊的另一大优势。H期刊拥有新闻的采集与编辑权,以及作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印刷和发行权,尤其是独立采编权为媒体提供了相当的自主性,也提供了话语渠道的主动权。纯网络媒体或其它新兴媒介则不具备这种新闻采编权,有的仅是转载罢了。此外,在我国现阶段,新闻从业人员,如记者、编辑等职业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记者被喻为“无冕之王”就是一个写照,和其它众多职业比较,这种先天的优越性更容易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
(二)劣势分析
时空传播局限可以说是期刊的主要劣势。作为传统的纸媒之一——期(月)刊,与网络媒体比较,存有两大劣势。其一是可承载的内容受篇幅有限,每一期的印张数是一定的,那么就决定了可承载的信息量;其二是期(月)刊是按时出版的,每月一次,也是既定的,不可能象网络媒体一样做到每日更新,新闻性、时效性差很多。这种时空局限性造成期刊类企业的最大被动。
发行量少,人才不足,稿源单一是期刊的显著不足。发行量多少是期刊的重要指标,几乎可以说,发行量线有多长决定了期刊的路能走多远。以赠阅为主和有限的发行数量是目前H期刊的客观事实。优秀的采集、编辑、美工、发行与市场人才是期刊兴旺发达的决定因素之一。表面上H期刊有部门、有分工,但人员不到位也是实情。人才不足将导致期刊内容的单薄化,常说内容是期刊的生命,稿源是内容的保障。高品质的稿源是吸引读者眼球的关键,也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来看,以期刊自采为主的稿源模式难以满足期刊内容的需要,怎样拓宽稿源渠道和提升稿源品质也是期刊要攻克的难关。
(三)威胁分析
网媒的冲击无庸置疑地成为期刊面临的最大挑战。从受众影响面角度看,传统四大媒体分别是电视、报纸、广播、期刊,但随着近年互联网的迅速兴起,网络媒体替
代期刊入列为四大媒体。相对其它媒体,期刊的影响力日益下降,使得期刊在发行推广与市场广告方面面临更多困难,期刊的日子也愈加艰难。
如果说其它四大媒体竞争是外患,那么来自同类期刊的威胁则是内忧。如前述,全国各类期刊约计万种,可谓期刊林立,数不胜数。大家都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竞争亦在所难免。伴随着高新技术发展和市场激烈的竞争,对信息、载体、品牌、人才等方面优质资源的争夺更加显著,其中尤为激烈的是人才争夺。对智慧密集型的传媒行业来说,传媒人才更是其极为重要的稀缺资源。尤其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丰富经验,又具敏锐视角的期刊人才更显紧缺,成为各刊争夺的焦点。
(四)机会分析
传统期刊在可预见的将来至少还有两大方面机遇。其一是政策春风,大势所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动新闻发布制度化。严格新闻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重视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规范传播秩序。[3]可见,在我国现有体制下,新闻媒体的作用与重要性只会加强而不会削弱,这也为期刊业发展与繁荣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其二是平台特质,多方需要。在一定意义上说,期刊的平台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这就使得它们必将拥有自己的市场需求。从政府宣传角度来看,各级政府(省、市、县、乡)制定的各项大政方针、规划措施、成果绩效等都需要媒体向社会作宣传、说明与解释;各级领导多有意愿通过媒体向社会宣传其工作的努力与成果,以期树立良好政声与民声。从科学研究与学术探讨角度而言,一方面学术需要交流,社会需要观点,期刊需要内容;另一方面成果需要展示,通过期刊搭建的平台,互通有无和牵线搭桥,既可以满足多方需求,又能够实现共同发展。对于企业组织来说,企业的广告需要是多方面与多层次的,从产品销售、品牌营造到企业形象等,由于不同媒体的功能不同,期刊可以对应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对于企业领导来说,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对企业大有助益,这一方面期刊大有可为。
二、传统期刊战略成功转型的策略应对
战略转型已成为企业亟需解答的一道难题。但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是一项随意的行动。它需要企业系统地思考和切实可行的行动。上述对H期刊的SWOT分析,在同样面临生存和发展瓶颈的期刊中有很大的代表性。基于此,我们提出 “用足优势、抓住机会,弥补劣势、应对威胁”的战略转型总原则,具体化为以下行动:
(一)充分挖掘优势,实施主动转型
传统期刊拥有的权威效应、品牌、人才乃至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如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用足这些资源优势,就可为战略转型提供良好的基础。领导IBM成功转型的郭士纳要求IBM的经理们必须书面回答五个问题[4]:你在哪一行里?你的客户是谁?你的市场在哪里?你的强势和弱点在哪里?你的主要竞争对手在哪里?通过这些问题来促使企业管理者有效地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劣,值得借鉴。
在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的同时,要实施积极主动的战略的转型。相关统计数字表明,被动转型获取成功的机率不高。一旦陷入被动转型的境地,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早已丧失殆尽,直至陷入困境。这一规律应当得到期刊业管理者的充分重视。战争中主动战略性撤退的部队往往是井然有序的,而在仓促忙乱中撤退的部队,即使是最训练有素,也会慌不择路。
(二)以人才为根本,建设管理新体系
从企业内部而言,其生存发展的最关键部分就是其管理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战略落地的体制保障,而人力资源是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支持。人才是第一生产要素,没有现有人员的战略转型或者与战略转型相匹配的人才,战略转型就无法真正落实。必须重视期刊经营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一套吸引人、激励人、发展人的用人体系。
战略转型路径最核心的就是变革管理,这是企业战略转型的核心内容。期刊在实施战略转型过程中,当初对于企业管理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的制度,在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中,也会逐步显现出不完善的地方,与实际管理的需要产生差距。这就需要切实增强管理制度的新陈代谢功能,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符合期刊发展目标和员工切身利益的制度规定,以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规范加强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管理,优化和规范工作流程。
(三)明晰市场需求,走市场化道路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要以问题为导向,建立一个适应市场需求的模式。对于期刊而言,首先要市场划分竞争对手、关键的成功要素、行业特点、消费者的需求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确市场定位。期刊并非没有市场需求,而是要能回答消费者为什么要选择你,如何提升消费者价值,怎么样告诉消费者这个价值是你提供的?以这些问题为导向,就能找到具体而清晰的市场需求。
计划经济已经一去不复返,期刊要想获得生存与发展,也必须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即“适者生存、供求关系”,从市场中寻商机,从客户处找需求,从而提供适销对
路的产品,通过市场化的运作站稳脚跟并获得发展。不但“经营期刊”,也 “经营受众”,向更加精准的、适应不断细分的市场需求的现代定位策略转变,加深服务性和市场性。
(四)以纸媒为基础,拓展新领域
期刊要健康发展,自身原有的优势和主业不能丢,同时又要紧跟信息技术的脚步,发展网络新媒体。到“十二五”末,福建期刊品种数与“十一五”末基本持平,总印数7000万册、26万千印张,年均分别增长20.1%、14%。[5]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未来一段时期,整体期刊业不仅不会萎缩,还将有所发展。所以,有必要加强对期刊纸媒部分的建设。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今天,为紧随时代潮流,应利用网络在信息容量上、资料保存上、视频声音表现上的优势,开发网络新媒体,以弥补纸体的先天不足。如此,以纸媒为基础,网、刊互动,互相增值。将纸媒和数字媒体有效结合,实行差异化定位,实现网上新媒网下纸媒优势互补,发挥相得益彰的效用。
要想让期刊有发展并能“活得好”,单靠期刊有限的广告收入是做不到的,还得开发活动论坛等业务。利用自身的权威背景与品牌优势,发挥官媒人脉资源优势和社会影响力,以政策宣讲、融资贷款、学术探讨、经验交流、信息互通、管理咨询、供需交流等为内容的,通过举办活动与论坛等方式,把各种要素组织起来,如政府机关、金融部门、学术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等,在他们之间搭建各种交流平台,发挥中介桥梁作用,实现包含自身在内的多方共赢。总之,期刊战略转型就是要朝着建设成为集“纸媒—网媒—活动”三合一的全媒体方向前进。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玉梅.中国期刊出版将有较大发展[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6-7
[2] 【美】弗雷德·R·戴维.战略管理(第10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5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11-12
[4] 王宇露 李斐.郭士纳与IBM的战略转型,商业经理[J].2005(6):12-13
[5]关于印发《福建省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福建新闻出版局,2011-3-9
第五篇:财务管理建议
财务现状
自05年元月开始到现在,我在会计这个岗位已走过了7个年头,对财务工作也有一点点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也曾写过一些零碎的文字,但没有形成系统的文章。看到王**写的《质量管理的建议》感触颇深,一个人只有了解并熟知自己所做的工作,才有可能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并且总结出来,才能取得进步。借此契机,也斗胆把我对财务工作的理解和一些不成熟的建议照虎画猫,做一个财务方面的论述。但一个人所站的高度,决定他看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我的看法难免片面,不足之处请领导指正。
一、会计职能的履行问题
会计有两种基本职能:监督与核算。实际工作中,核算占用的大部分时间,监督占的分量相对较轻,会计更多时候像账房先生一样,仅仅是一个算账的,而不是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的形象出现。个人认为,应该更充分的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使财务能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会计监督又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在我们为数不多的监督过程中,占据大头的是事后监督。例如,总部内审数次检查都发现的合同签订时没有财务人员的确认签字,合同签订时也没有征求财务人员的意见,合同签订时财务都不知道,当然谈不上监督。付款时拿到财务部的已然是产生法律效力的合同了,会计即使想监督,也只能按照合同约定条款执行。这时,问题就产生了,有部分合同只约定了付款时间和方式,根本没有约定发票什么时间开具,开具什么样的发票,结果我们按合同付完款后,对方的发票迟迟不开,财务人员只好一遍又一遍的催要发票。还有的质保金比例低甚至没有质保金的单位,干脆就不给开发票也不再理会我们了,事后监督完全失去意义,给公司造成的损失也是显而易见的。
假设,事前,即合同签订时甚至再往前询价选择供应商时就有财务人员参与,此类事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建议从制度上做出硬性要求,所有合同签订前必须有财务人员审核并签字确认。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事前监督,有效预防并规避风险,发挥财务的监督职能。
二、财务人员的培养问题
公司上市在即,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我们不能只做核算型会计,要向管理型会计发展。要达到这个要求有两种途径:一是引进人才,即外聘条件较好符合公司要求的财务人员;二是培养人才,从基层员工中培养、提拔骨干力量。相较于培养人才来说,引进外聘人才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但公司多年实际情况表明,外聘人员的忠诚度以及对公司文化的认可度普遍较低,此类人才极易跳槽。反观从公司成长起来的尤其是商贸学院毕业的学生,其执行力、忠诚度丝毫不次于外聘的本科生。所以我认为还是应该将重点放在培养人才上。
我们的公司一直很重视骨干的培养,但具体到财务,我认为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1、缺乏得当的职业规划;
会计,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也是公司最重要的岗位之一,掌握着公司的经济命脉。每一个有抱负的人,都在这个行业中规划着自己的职业生涯。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来说,规划职业生涯的课题似乎有点力不从心,如果此时公司能够提供一个很好的成长环境,帮助他制定一个短期易实现的职业目标,做一个简单的、符合其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会大大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达成员工个人发展和公司发展双赢局面。
2、没有系统的专业培训;
财务作为专业性强、年轻人多的部门,学习和培训应该是重中之重。我们也经常说:学习是财务人员永恒的话题。现在的财务人员的学习积极性还是相当高的,总会自动自发的去学习、去发展,可以说财务部的学习风气是相当浓厚的,但是这不代表公司的培训可以缺失。
很多财务人员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在工作,先找着饭碗,边干边学习、积累经验,然后跳槽。我想,没有哪个公司愿意做这个“跳板”,那么公司就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来,在员工的培养上做一点付出,增加一点员工的认同感。比如,公司可以制定制度,规定为工作时间满三年的员工承担一部分费用,鼓励员工去进修、去学习,条件是进修取得文凭或职称后再继续服务不低于3年。
财务是力求完美的工作,稍有不慎就会给公司造成损失,而财务人员工作紧、任务重,学习的压力比较大,建议公司聘请有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利用业余时间做系统的培训,以满足公司上市需求。同时,对公司全体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的财务知识培训。财务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的事,而是整个管理层的责任。财务部作为公司财务核算部门固然要承担起财务管理的重任,但财务管理需要公司各部门密切配合,所以各部门负责人必须要有相应的财务知识。财务工作处处需要其他部门配合,如费用报销,报销人就要了解报销单据如何填制、附件如何粘贴、应找何人签字这些最起码的流程;仓库管理、车间统计应由专业财务人员担任。
3、轮岗有制度,无执行。
每年都说轮岗,每年都没有轮过岗。说实在话,针对公司一个萝卜几个坑的现状,轮岗实施起来确实是有难度。本来两个岗位上都是老会计,一换岗都成了新手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考方式:轮岗完成后公司是不是多了两个经验丰富的多面手呢?
有句话说得好:大公司学做人,小公司学做事。公司的岗位设置分工很细,在这里几乎没有办法学到全面的东西,而小公司反而能学到,这也是财务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人都是有惰性的,长年累月的在一个岗位上,难免会产生厌倦感、麻痹感,如果把轮岗制度落实好,也可以制造一次次小小的“鲶鱼效应”,保持持续的职场新鲜感,对公司和个人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4、缺少有效的沟通机制
财务的谨慎性原则决定了大多数财务人员沉默寡言、谨小慎微的性格。现在财务人员最大的通病就是内向,未张嘴脸先红,腼腆的性格给交流带来障碍,有什么不会的不懂的也不好意思问,长此以往,何谈进步?建立沟通机制就是要向这类通病挑战,建立一种类似周例会的制度,一周太频,一月恰好,一月一次财务工作交流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及总结上月工作计划下月工作。给每个人发言的机会,多交流必然氛围就融洽。脸皮薄的人也敢上台了,不敢发言的人也敢发言了,财务部门员工敢上台、能发言,财务人员的整体风貌会有大的改观。
对于报考职称考试的同事来说,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学习是财务人员永恒的话题,职称又是能力的最佳证明。考取职称是每一个财务人员的必然选择,而学习的过程必然又是辛苦而枯燥的,问题多多,困难多多,由于是在职学习时间不多而又无老师指导,这是造成在职人员考取职称难的重大原因。这时交流就显示出它的威力了,一般的问题可以找同事交流,实在是没人会的就找领导请教,在部门间形成相互为师的风气,员工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必然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而
公司也会因此得到更好的发展。
另外,一月一次财务工作交流会可以给全体财务人员布置一项“作业”:写文章。公司每年都举行论文比赛,可是鲜有财务人员获奖或者是根本没有参与,也许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写,但只要想写,时间是能挤出来的。还有内刊,也是我们财务人员展示风采的平台,恰逢公司出台特约通讯员政策,我觉得可以借此机会将五公司整合成立一个财务编辑部,在内刊开辟一个财务专栏,专门刊发一些和大家息息相关的财务知识、财务制度以及财务人员的文章等等。
财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大而言之,公司大多数部门都有财务的延伸,像人事部的工资核算、物流部的出入库单以及各车间的统计等等; 财务人员的培训也是任重道远,我们应从基层抓起,逐步建立起会计人才培养制度,才能跟上公司发展步伐,为公司上市以及上市后的准备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