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习题
中学生物教学资料 11.关于补体,正确的是:C.是非特异性免疫的抗微生物物质。
12.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与旁胞是:A.CTL细胞。25.NK细胞表面的特有标志是:C.CD56.26.抗原提呈细胞不包括:37.与I型超敏反应无关的细胞52.与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直接相是
E.中性粒细胞 关的是
E HLA抗原 38.能使支气管平滑肌强烈而持53.与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有久收缩的生物活性介质是
关的是 B.抗原-抗体复合物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习题 1.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C环境因素。
2.对抗原特异性的描述错误的是:C 抗原决定基只能刺激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3.不属于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是:A水、空气和食物。
4.家庭成员间进行器官移植引起排斥反应的物质称为:B.同种异体抗原。5.正常机体不会对下列物质发生免疫应答:D.胚胎期机体免疫系统接触过的物质。
6.免疫球蛋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是:B.Fab段。
7.以下哪项不是免疫球蛋白的功能:D.与抗原结合后直接杀伤抗原。8.在机体黏膜抗感染中起重要作用的Ig是:B.IgM。
9.相对分子量最大的和结合抗原数目最多的Ig是:B.IgM。
10.可穿过胎盘的Ig是:A.IgG。
路途经比较,错误的是:A.激活物质相同。
13.具有免疫粘附作用的补体成分为:A.C3b、C4b 14.经典途径中激活不提能力最强的Ig是:B.经典途径。
15.在感染晚期发挥溶菌作用的激活途径是:B经典途径。
16.细胞因子的特点不包括:B.特异性。
17.不表达HLA-I类分子的细胞是:E.神经细胞。18.多次接受输血的病人所发生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与下列哪种抗体有关:E.抗白细胞和抗血小板的HLA抗体。
19.与强直性脊椎炎相关联的HLA分子是:A.HLA-B27。
20.对人而言HLA抗原属于:B.同种异型抗原。21.人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是:B.骨髓。22.T细胞主要分布于淋巴结的:D.深皮质区。23.T细胞表面识别结合特异性抗原的受体是:B.TCR。
24.能特异性杀伤细胞的细
E.肥大细胞。
27.B细胞作为APC可通过BCR直接识别结合:C.可溶性抗原。
28.可诱导B细胞活化第一信号的产生的是:E.BCR-Iga/IgB复合受体与抗原间的相互作用
29.再次应答抗体产生的特点是:E.lgG和lgM类抗体均显著升高
30.细胞间相互作用不受MHC限制的是:
D.NK细胞与肿瘤细胞 31.内源性抗原是指
D.在APC内产生或形成的抗原 32.T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CD28的配体是APC表面的 B.B7(CD80)
33.能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是 D.CD8+CTL细胞
34.CD4+效应Thl细胞通过下列那种作用产生免疫效应
E.释放IL-2,IFN-r,TNF-B等细胞因子
35.CD8+效应CTL细胞的作用特点是
E.可释放穿孔素,颗粒酶杀伤靶细胞
36.引起I型超敏反应早期相反应的生物活性介质是 A.组胺 B.白三烯 39.脱敏治疗可用于 D.血清过敏症 40.化工产品引起的疾病最常见的是
E.接触性皮炎 41.与Ⅱ型超敏反应无关的成分是
E.CD4+效应Thl细胞 42.主要表现为血管炎的超敏反应是
C.Ⅲ型超敏反应 43.属于Ⅱ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D.新生儿溶血症 44.Ⅲ型超敏反应的重要病理学特征是 E.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侵润 45.发生机制不属于IV型超敏反应的是
E.特应性皮炎 46.患传染病后获得的免疫称为 B.自然主动免疫 47.下列可用于免疫功能低下宿主的疫苗是
C.卡介苗 48.下列疾病不能用抗毒素进行
紧急预防或特异性治疗的是 E.脑膜炎 49.下列生物制品中为活疫苗的是
C.麻疹疫苗 50.临床应用最早、最广泛的免疫抑制剂和抗炎剂是 A.糖皮质激素 51.试验动物新生期切除胸腺后,淋巴结内 A.深皮质区缺乏T细胞 54.测细胞免疫功能的是 B.OT试验 55.患者,男,30岁,受到多种细菌感染,并发现缺乏C3成分,该患由补体介导的功能将不会受到影响的是 E.以上均不对 56.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是: D.微米 57.细菌粘附细胞的解构是: E.菌毛 58.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 A肽聚糖 59.细菌的休眠体是: B.芽胞 60.关于质粒,错误的是: C.质粒丢失后,细胞不能生存 61.细胞的分裂方式是: A.二分裂 62.大多数细菌的分裂倍增时间(代时)是:
C.20-30min 63.若要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应培养细菌至: B对数期 64.关于热原质,错误的是: A.是细菌分泌的外毒素 65.对粪便标本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应选择: C.选择培养基 66.SARS流行期间,教室内喷洒过过氧乙酸的做法被称为: E.消毒
67.一般用于手术室、病房、实验室的空气消毒,常采用: B.紫外线消毒法
68.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为: E.灭菌
69.可以杀死细菌芽胞的方法是:
D.高压蒸汽灭菌法
70.对牛奶和酒类进行消毒,常采用:
E.巴氏灭菌法
71.细菌的侵袭力不包括: C.破伤风痉挛毒素
72.外毒素的特点不包括: B.作用没有选择性
73.关于内毒素,错误的是: D.抗原性强
74.条件致病菌致病的条件不包括:E注射疫苗后
75.正常菌群的作用不包括: E.合成抗生素
76.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一般呈局限化,是因为它们具有: D.凝固酶
77.关于肺炎链球菌,正确的是: A.产生自溶酶
78.A族链球菌的致病物质不包括:E.肠毒素
79.淋病奈瑟菌感染一般不引起: B.腹膜炎
80.关于脑膜炎奈瑟菌感染,错误的是:
E.产生外毒素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81.卫生细菌学检测指标之一为:A.大肠菌群数
82.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的病原是:
A.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83.胃癌的发生与何种病原体有关:B.幽门螺杆菌
84.粪便标本在镜下观察到“鱼群样穿梭”的细菌,可疑为: C.霍乱弧菌
85.引起霍乱病人出现剧烈腹泻和呕吐的主要致病物质是: E.外毒素
86能够使肌肉强直收缩的毒素是:D.破伤风痉挛毒素
87.抑制胆碱能 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是: C.A族链球菌
88.毒性最强的毒素是: C.肉毒毒素
89.引起气性坏疽的病原体是: E.产气荚膜梭菌
90.可以起感染免疫的细菌: D.结核分歧杆菌
91.结核分歧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D.菌体成分
92.结核分歧杆菌在罗氏培养基上出现菜花样菌落需要的时间是: D.4周
93.培养结核分歧杆菌的适宜培养基是:B.罗氏培养基
94抗酸染色阳性的细菌是: C.结核分歧杆菌
95.能够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的最小微生物是: D.支原体
96.有独立发育周期的病原体是:B.衣原体
97.沙眼的病原体是: D衣原体
98.可以引起反复隐状和再发性疾病的病原体是: E梅毒螺旋体
99.不引起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是:E.立克次体
100.病毒的测量单位是:E.nm 101.病毒的基本结构是: D.核心+包膜
102.病毒的增殖方式是: A.复制
103.病毒的感染的传播途径: E.以上都是
104.疯牛病的病原体是: C.朊粒
105.决定流感病毒亚型的物质是:C.血凝素
106.不影响流感病毒变异是: E.基质蛋白
107.经垂直传播常引起胎儿畸形的病原体是: B.风疹病毒
108.能引起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的病毒是:E.麻疹病毒
109.需要每年接种疫苗预防的疾病是:A.流感
110.我国计划免疫使用的脊髓灰质疫苗是: B.减毒活疫苗
111.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四肢迟缓性麻痹,是因为损伤了 D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
112.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之一是:C.柯萨奇病毒
113.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常见病原体是: B.轮状病毒A组
114.具有乙肝特异性免疫力的指标是: B.抗-HBs
115.提示HBV在体内活跃复制的指标是: C.HbeAg
116.Dane颗粒是指感染HBV患者血清中的: A.大球形颗粒
117.能够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的病毒感染是: A.HBV
118.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的病毒是:B.HBV
119.以蚊为传播媒介的病毒是: C.登革病毒
120.子弹型病毒是: E.狂犬病病毒
12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致病病毒是:
A.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122.狂犬病的潜伏期是: C.3-8周
123.引起生殖器疱疹的病毒是: B.单纯疱疹病毒-2
124.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称: A.终宿主
125.寄生虫对宿主的机械损伤,除外:B.夺取营养 126.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有: E.既有地方性,又有季节性。127.寄生虫病的传染源,除外 A.感染的中间宿主
128寄生虫侵入人体后能继续发育或反之的阶段是: C.感染阶段
129.似引蛔线虫的感染阶段是: A.含蚴卵
130..似引蛔线虫对人体主要危害是:D.并发症
131.诊断似引蛔线虫感染最适合的方法:
B.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
132.似引蛔线虫的感染途径是:A.经口
133.下列不是由似引蛔线虫引起的:
E全身性肌肉酸痛
134.诊断鞭虫感染最适合方法是: E.集卵
135.鞭虫的感染途径是: A.经口
136.虫卵两端有透明栓的寄生虫为:
B.毛首鞭形线虫
137.蠕形住肠线虫感染的试验诊断方法是: D.透明胶纸法
138.蛲虫卵的典型形态 A无色透明,不规则的椭圆形一侧扁平,一侧稍凸
139.华支睾吸虫的寄生部位是: D.肝胆管。
140.布氏姜片吸虫的感染阶段是: C.囊蚴。
141.感染后可以表现全生性寄生虫病的吸虫是;C.卫氏并殖吸虫。
142.人感染卫氏并殖吸虫的方式是:
E.生食或半食石蟹、喇蛄。143.以虫卵作为主要致病阶段的是:
B日本血吸虫。
144.人感染猪囊虫病的倾入途径、致病原因是:
A.经口食入、猪囊尾蚴。
145.链状带绦虫对人体危害最大的阶段是 C.囊尾蚴。
146细粒棘球绦虫对人体危害最大的阶段是 D.似囊尾蚴。
147.棘球蚴在人体最常见的寄生部位是;B.肝
148.引起人脑部病变的寄生虫是:
B.链状带绦虫囊尾蚴 149.医学原虫是指:
A.寄生于人体并能致病的原虫 150.溶组织阿米巴的主要感染方式是;B.经口
151.确诊阿米巴痢疾的主要依据是:
C.粪便中查到吞噬有红细胞的滋养体
152.可引起严重的腹泻有称作旅游者腹泻的原虫是:
B.蓝氏贾地鞭毛虫
153.可引起滴虫 性阴道炎和尿
道炎的原虫是
C.阴道毛滴虫
154.疟原虫的主要传播途径
是:
B.蚊虫叮咬后,子孢子随唾液进
入人体
155.疟原虫对人体的主要致病
阶段
A.红细胞内期
156.除了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
胞外,造成贫血的原因还有:
A.脾功能亢进
157.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的部
位:
A.红细胞和肝细胞
158.寄生于人体,有致畸形作用
的原虫是:
B.弓形虫
159.蚊可传播的疾病为
A.流行性乙型脑炎
160.口器为舔吸式的昆虫是
B.蝇
161.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类的间
接危害不包括:
A.过敏反应
162.可传播黑热病的昆虫是:
B.白蛉
163.属于蛛形纲的节肢动物是:
E.蜱
1.外科应用最广泛的病理学研究方法是
B.活体组织检查
2.下列不属于病理学研究范畴的是
E.疾病的治疗
3.关于动物实验,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C.动物实验的结果可以直接用于人体
4.器官病理学的概念提出人是 A.Morgani 5.细胞病理学创立于 D.19世纪中叶
6.下列病变不属于细胞、组织的适应性变化的是: C.发育不全
7.消化道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常致
B.全身性萎缩
8.肉眼观察脑标本表面,脑萎缩特征性改变是:
A.脑沟加深、脑回变窄 9体积增大的肾萎缩鉴于 D.严重的肾盂积水。
10.下述不属于化生的是: E.成前卫细胞变为纤维细胞 11.气球样变的细胞最常见于: B.肝
12.细胞质内的脂肪可被下列染色染成红色的是: B.苏丹III染色 13.H.E染色时,组织中沉积的钙盐呈
A.蓝色粗颗粒状、14.最易发生脂肪变性的器官是: C.肝
15.细胞内玻璃样变性常发生于:
B.肾小管上皮细胞
16.液化性坏死常发生于: E.脑 17.内脏器官(如肺胀)的坏死组织经自然管道排除后留下的空腔称为: D.空洞
18.最能代表细胞坏死的三种改变是:
E.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19.凝固性坏死的组织学特点是:
C.组织结构轮廓仍可保存
20.以下疾病的特征性病变属于干酪样坏死的是: C.结核
21.下列细胞中再生能力最强的是:
D.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
22.下列细胞属于稳定细胞的是: D.肝细胞
23.随着肉芽组织演变为瘢痕组织可见到:
B.胶原纤维的数量逐渐增多 24.下列细胞属于永久性细胞的是: A.心肌细胞
25.一期愈合应具备的条件是: A.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
26.心衰细胞见于
A.左心衰竭时肺泡腔内
27.右心衰竭引起淤血的器官主要是
C.肝脾及胃肠通道
28.左心衰竭时发生淤血的部位是: C.脾
29.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时可引起下列脏器淤血的是: C.脾
30.“槟榔” 肝是指: B.肝慢性淤血
31.血液流入组织内并局限化称为: B.血肿
32.微循环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引起的出血是: C.漏出性出血
33.下列属于漏出性出血的是: E.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4.血液从心腔或血管内流出体外称为: C.外出血
35.血液从心腔或血管内流出,并积聚于体腔内称为: D.体腔积血
36.微循环小血管内的血栓属于:
D.透明血栓
37.由肉芽组织取代血栓的过程称为: B.血栓机化
38.下述血栓结局中错误的是: B.排出
39.与凝血块的机构相同血栓的部分是: D.血栓尾
40.下述有关血栓的叙述错误的是:
C.左心房内血流快不可能形成血栓
41.引起肺动脉血栓栓子主要来自:
D.下肢深静脉
42.栓子运行一般: E.顺血流运行
43.胸部肿瘤手术时最应注意防止:
C.气体栓塞
44.脑动脉血栓栓塞的病人其血栓栓子来源最常见: E.左心房附壁血栓 45.最常见的栓子是: A.血栓拴子
46.下列脏器容易发生出血性梗死的是: B.肠
47.梗死灶的形状取决于 A.该器官的血管分布
48.脾动脉分支完全阻塞可以起脾:
B.贫血性梗死
49.梗死最常见原因: A.血栓形成
50.脑组织梗死属于: E.液化性坏死
51.渗出的最早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为:
A.小动脉短暂痉挛吧,血流减少 52.引起富含蛋白质的液体渗出的最主要机制为: E.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53.炎症过程中不利于机体的损害性反应有: D.血流停滞
54.下列关于纤维素性炎症的叙述最正确的是:
B.其好发部位是浆膜、粘膜和肺 55.假膜性炎是指: E.粘膜的纤维素性炎
56.下列疾病的病变是以变质性炎为主的是: C.病毒性肝炎
57.以中性白细胞渗出为主的炎症一般为: E.化脓性炎
58.肉芽肿是指:
D.巨细胞及其演化细胞呈局部浸润和增生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59.炎症的概念下列更符合的是:
D.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的对损伤因子的防御反应。60.最常见的致炎因子为: A.生物性因子
61.能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有: A.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62.炎症介质的主要作用是使: D.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63.急性炎症局部肿胀的主要原因是:
A.充血及渗出 64.确定肿瘤的组织来源取决于:
C.肿瘤的实质
65.交界性肿瘤是指: A.介于良恶性之间的肿瘤
66.下列形态的肿块中癌的可能性最大的是: B.火山口状溃疡
67.下列不符合肿瘤性生长的是:
D.增生过程中需致癌因素持续存在
68.下列疾病不是真性肿瘤的是: D.动脉瘤
69.肿瘤的异型性是指:
D.肿瘤实质与起源组织在形态上的差异
70.女性,55岁,乳腺癌患者,已婚,检查见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质硬、无疼痛,应首先考虑为
D.淋巴结内有肿瘤转移
71.肿瘤的异型性主要反映了:、D.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
72.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主要有:
D.膨胀性、外生性生长
73.血道转移的确切依据是: E.在远隔器官形成同一类型肿瘤
74肉瘤的肉眼特点为:
C.多呈结节状,质软、切面淡粉红色似鲜鱼肉状 75.下列肿瘤中,属于良性的是: E.神经鞘瘤 76.肿瘤的生长速度取决于: E生长分数和肿瘤细胞的生成和丢失比例
77.上皮不典型增生是指: D.细胞异型性增生,可累及全层 78.良性肿瘤对机体影响主要取决于::
D.肿瘤发生的部位
79.癌和肉瘤的镜下区别是: A.实质与间质的关系 80.癌的镜下特点为: E.实质细胞形成巢,间质围绕周围
81.下列肿瘤是由上皮组织发生而来的是: C.乳头肿瘤
82.下列最符合畸胎瘤的特性的是:
C.由三个胚叶组成
83.下列不属于化学致癌因子的是:
A.5-羟色胺
84.下列是肿瘤抑制基因的是: D.rb基因
85.以下不属于物理致癌因素的是: A.红外线
86.染料工人发生职业性膀胱癌与下列物质有关的是: A.芳香胺类
87.患者,男性,52岁。腹胀,隐痛,乏力,消瘦,食欲下降4个月,最好的检查办法是: A.穿刺活检
88.动脉粥样硬化脂纹期泡沫细胞来源于: D.单核细胞、平滑肌细胞 89.动脉瘤是指:
B.动脉血管壁局限性异常扩张 90.动脉粥样硬化脂纹期有以下特征,除外:
B.镜下主要为大量胆固醇结晶 91.下列不属于动脉粥样硬化技法改变的是:
A.血浆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持续走高
9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最常累及的部位是: A.左冠状动脉前支降
93.心肌梗死最常发生的部位为:
B.左心室前壁
94.对临床诊断心肌梗死最有帮助的生化改变是: D.血CPK升高
95.右冠状动脉阻塞引起的梗死区域为:
B.左心室前壁、室间隔后1/3及右心室
96.心肌梗死室壁瘤形成最多发生于:
E.左心室前壁近心尖处
97.高血压时心脏产生的向心性肥大指:
A.左心室心肌肥厚而心腔不扩张
98.恶性高血压病病变特点是: A.细动脉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 99.原发性高血压最常受损的血管是:
D.全身细、小动脉
100.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
D.基底节、内囊
101.高血压病细动脉硬化的主要改变是: D.管壁玻璃样变
102.风湿性心内膜炎最常累及的心瓣膜是: A.二尖瓣
103.风湿性心内膜炎心瓣膜上的赘生物常发生于: B.二尖瓣的闭锁缘
104.风湿性心包炎病变的炎症性质为: C渗出性炎
105.关于风湿性心内膜炎的记述正确的是:
E.瓣膜上的赘生物主要由血小板及纤维素组成
106.风湿病变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其中最严重的器官是: A.心脏
107.二尖瓣狭窄时,早期代偿性变化表现为:
A.左心房代偿性肥大 108.最常见的心瓣膜病 A.二尖瓣狭窄与关闭不全
109.慢性心瓣膜病一般不会出现
E.瓣膜断裂、穿孔
110.下列选项中与心瓣膜关闭不全无关的是
B.瓣膜根部粘连
111.二尖瓣狭窄可继发以下病变除了
B.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112.能主要引起大叶性肺炎的病原微生物是
E.肺炎链球菌 113.关于大叶性肺炎的叙述下列正确的是
A.病变多累及一个肺大叶
114.下列属于大叶性肺炎的特征性临床表现的是
C.咳铁锈色痰
115.下列病变能反映大叶性肺炎的本质的是
B.纤维素性炎 116下列叙述不符合大叶性肺炎的是
A.肺泡壁纤维样坏死 117.下列叙述不符合小叶性肺炎的是
A.病变多局限于一个小叶
118.下列不符合小叶性肺炎的是 D.纤维蛋素性炎
119.下列病变能反映小叶性肺炎的本质的是 C.化脓性炎症 120.下列叙述不符合小叶性肺炎的是
E.肺实变明显
121.下列关于小叶性肺炎正确的是
B.坠积性肺炎为小叶性肺炎
122.下列不符合小细胞肺癌的特点的是
C.多发生于肺的周边部
123.关于中央型肺癌的特点,应除外
C.多为腺癌
124.下列组织学类型的肺癌最常见的是
A.鳞状细胞癌
125.下列关于肺腺癌的发生部位说法正确的是 B.周围型多见 126.痰涂片阳性检出率最高的肺癌是 D.鳞状细胞癌
127.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合并症是
D.出血
128.下列关于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变及结局说法错误的是 E.少数可恶变
129.十二指肠溃疡最好发于 C.十二指肠球部
130.胃消化性溃疡不易愈合的局部因素主要是
E.溃疡底部增殖性动脉内膜炎 131.消化性溃疡最好发生于 C.十二指肠球部
132.急性普通型肝炎的病变特点是
A.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轻微 133.下列肝炎肝脏重量减轻最为明显的是B.急性重型肝炎 134.既有大片状肝细胞的坏死,又有肝细胞的结节状再生,见于:
E.亚急性重型肝炎
135下列属急性普通型肝炎的特点的是
B.广泛肝细胞胞质疏松化、气球样变
136.病毒性肝炎基本病理变化一般不包括 B.脂肪变性
第二篇:《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作业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抗体
2、超敏反应
3、人工主动免疫
4、人工自动免疫
5、消毒
6、灭菌
7、无菌
8、无菌操作
9、中间宿主
10、感染阶段
二、简答题
1、简述抗原的概念、特性及分类(根据抗原性能)。
2、列出医学上重要的抗原有哪些?
3、免疫应答根据效应机制可以分为哪几类?其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4、简述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5、注射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属于哪一型的超敏反应?简述其发生机制。
6、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7、简述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和致病性(致病机制和所致疾病);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超敏反应性疾病有哪些?
8、简述破伤风梭菌的感染条件、致病机制及防治原则。
9、简述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
10、简述病毒的结构、基本特性、感染途径和感染类型。
11、简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防治原则。
12、简述HBV(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结果及其临床意义。
13、简述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14、简述狂犬病病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防治原则。
15、简述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防治原则。
第三篇: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教学改革与探讨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教学改革与探讨
摘 要: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具体教学模式已经趋于多样化,而多变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发展,也取得了相应的教育改革成果。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是医学专业学生学好专业课程的前提。本研究对课前准备以及理论课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为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经验。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教学方法
一、教学理念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医学专业一门基础性的课程,但是其中涉及到的内容逻辑性强,内容抽象复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极大的教学难度,而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极易出现记忆困难,容易遗忘的现象,最终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不会令人满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快教学模式转变的速度,寻求适合的教学方法展开工作,以便将复杂抽象化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简单化和具体化,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相关事物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形象化的教学模式,该种方式可以将复杂抽象化的教学内容变的简单易懂。
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方法
伴随着经济效益的增长与教育教学制度的完善,医学类院校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效果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育教学方法:
(一)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创新
在实际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医学职业教育已经逐步开展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方式,从而革新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育教学模式。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思维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并重视实验操作,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主动思考能力,培养出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共同发展的医学生。伴随着教学模式的革新,医学职业院校应当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搭建教育教学实践平台,引进先进教学设备仪器,重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践演练基地的建设,从而提升学生们自主学习与操作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创新模式。增加学生实践实训,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所学理论知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提高学习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可以结合例子进行说明:菌种分离纯培养实验前准备阶段可以让学生先了解培养基理论知识并掌握实验重点,以便实验过程中运用培养基理论知识,促使学生在实践中熟练掌握培养基的制备方法以及接种方法。除此之外,还应当积极利用网络资源以及相关书籍搜索实验资料,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及制作有趣的微课进行免疫学教育教学,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观看,从而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应用。
(二)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创新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与教学制度的不断改善,医学免疫教学应当重视理论创新,紧跟教育教学发展的步伐。根据现有的免疫学教学课程大纲我们发现,免疫学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该课程,而不是死记硬背,基于此,医学免疫教育教学理论应当不断创新,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结合医学专业的发展制定合适的教育教学内容,重视免疫学重点内容的教学,从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制定免疫学教学内容时应当紧密结合临床中常用的免疫学技术进行教学,充分让学生熟练掌握医学免疫学发展的重点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比如:通过血型测定实验、早早孕测定技术等这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免疫学基础临床应用的实践技能。
(三)完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伴随着教育教学制度的革新与素质教育的发展,在实际的免疫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在免疫学知识理论课以及实践训练课堂应当采用评价制度对学生能力进行评定,充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制定免疫学考核评定体系,重视学生知识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出勤率、学习讨论、实验操作等进行评定,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实验操作成绩以及在操作中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加强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从而有效提高免疫学教育教学水平。
(四)教学方式多样化
对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育教学来说目前采用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以教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学习简称为LBL,以课堂学习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简称为PBL,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的学习简称为CBL。对于医学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尚未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因此需要系统性的课堂理论知识帮助学习,在此过程中LBL教学方法依然占据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的主导地位。教师应当重视发挥LBL模式教学优势,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教育教学课堂准备阶段,通常通过引导式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对于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通常结合比喻式辅助教学,将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展示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美国著名神经病学教学教授Barrows创立了PBL教育教?W方法。该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课堂知识问题为导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PBL教育教学方法存在不足,第一,PBL教育教学模式重点在于问题的学习与解决,大部分学生重心在于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上,忽视了理论知识内容的学习;第二,PBL教育教学模式强调问题的学习,当学生对于问题认识不足时会影响教育教学效率;第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影响PBL教育教学质量。对于上述分析问题,我们结合兴趣小组进行PBL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探讨。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让兴趣小组对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可以任意提问问题。同时教师还应当对存在的问题记录总结,从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进而提升学生自主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CBL是集启发式、讨论式以及互动式于一身的教育教学模式,首创于美国哈佛商学院。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内容与重点给予学生病例材料,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并提出问题解决方法,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病例材料并提出相关问题,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在课堂上进行总结,有效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总之,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对于医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特点以及学习能力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综合质量。
第四篇: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整体和单元)说课稿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说课
------基础医学部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包括课程整体说课和教学单元说课两部分。首先,我先进行课程整体说课。
说课的内容包括:课程定位与目标、学情分析、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教学模式和教学条件,五个方面。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课程定位:我院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建设“综合性、技能型、区域化”的服务型学院,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研究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中的应用,以及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生命活动规律、致病性、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及防治原则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其内容包括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寄生虫学三部分。本课程是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并为后续专业和职业技能做准备,服务于口腔医学专业。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无菌观念,熟悉各类病原体生物学特性以及传播方式、预防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为开展护理临床医疗服务,预防和控制疾病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自我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备强烈的岗位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本课程与《人体解剖及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护理药理学》等课程构成护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为相继开设的《基础护理》、《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儿科护理》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护理及相关医学专业岗位群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具体量化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学生能应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解释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的病因、诊断方法、特异性防治原则;能应用微生物学理论与技术,正确采送免疫学及病原生物学检查的标本,为开展临床医疗服务,为预防和控制疾病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能力目标:利用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知识分析、解释生活事例和临床案例;掌握规范、熟练的生理指标测定和功能实验的基本技能操作,而后一项能力,主要根据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要所设定。素质目标:以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学习能力,提高 1
综合素质为内容的一项认知性目标。
二、学情分析
三年制高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在没有系统学过解剖学、生理学的基础上就开始学习这门课程,直接导致基础知识总体水平欠佳,缺乏扎实的知识基础,独立学习能力弱;但是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整体学习氛围良好;本课程内容抽象、途径繁杂、知识量大,更新快。
三、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课程设计理念: 1.遵循终身学习的教育观
根据学院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专业课程需要,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培养学生,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权,使“教学”向“学习”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和创新精神。
2.遵循多元智能的学生观
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教师从多方面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如,在进行分组实验教学时,在同一小组穿插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优势,让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可取之处都充分的发挥出来。
3.遵循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原则,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采取问题导向教学、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实验教学等多种形式,增加学生课堂教学参与环节,使学生能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
设计思路:
1.体现职业性原则,根据护理事业的发展需要和护理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与专业有关的内容进行扩充,对与专业关系不大的内容进行精简,使学生掌握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它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基础。
2.体现实践性原则,按课程定位,通过与护理各专业课程的联系沟通、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充足实践机会。本课程设计6个实验内容12学时,包括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空气及人体皮肤、口腔中微生物的分布检测、细菌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各种免疫细胞形态观察、寄生虫成虫及虫卵的观察等实验。
3.体现开放性原则,一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实际选取适当的形式组织教学,要让学生的脑子真正地动起来,使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创新性得以发挥。二是课程内容要开放,与时俱进,根据世界、我国及本省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现状、趋势,内容不断更新,补充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使该课程更加贴近医学临床实际需要。三是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学生试讲法等,充分应用多媒体、网络、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开放式的教育环境,使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创新性得以发展。
4.设计过程
首先明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岗位对本课程的相关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的需求,知识要求,明确本课程在护理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地位,确定课程目标。
根据课程目标选取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考遵循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引入教学内容。将本课程分为微生物总论、微生物各论、免疫学基础、人体寄生虫等四个教学单元,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程目标落实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思维,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在课程实施效果评价上注重结果与过程并重,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在课程实施效果评价上注重结果与过程并重,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评价。
5.考核形式及要求
考核形式以期末闭卷笔试为主,辅以实验操作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课程的整个成绩。平常考核(30%)与期末闭卷考试(70%)相结合方式进行的,平常考核成绩主要是收取学生作业、实验报告两方面的结合,这样督促学生平常认真学习,解决了期末考试一次定成绩的不足。
四、教学模式和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可根据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验等多种形式,根据内容特点和学生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合理选择各种教学方法,教师起引导作用。在教学组织上充分利用校内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学条件开展教学。
1.启发式教学法 即上课开始就由教师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励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开阔学生思路,然后按照提出问题的思路进行讲授,使学生通过思考,按照问题思路理解掌握基本知识。本法多用于微生物总论、免疫学概述等部分,内容较为抽象难理解,在该部分的教学中注意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巧妙设计导入语,以问题为中心,带着思考导入课程。创造教学环境和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迅速建立起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的联系,有效地进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中。
2.案例教学法 在微生物各论、临床免疫、寄生虫各论教学单元中,教师将所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融汇到一个典型生动的案例中,通过典型案例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一般先给出典型的临床病例,给学生15-30分钟左右的时间自己学习本章内容,要求结合所学内容做出疾病的初步诊断,并说明理由。设置问题情境,营造师生的互动式、讨论式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
3.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生长繁殖、细菌染色等部分教学内容,在实验室开展教学,采用边理论边实践的方式开展教学。如,细菌的生物学特性这一教学内容,安排在数码互动显微镜室教学,在集影像、声音、文字、动画集灵活的互动系统为一体的教学平台展开教学。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学导式教学法 对于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比如微生物的分布、病毒概述等。采用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学导式教学法。首先由教师提出若干问题,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然后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做讨论发言,教师做总结点评。学导式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五、教学条件
为了使教学能够达到本课程设定的教学目标,还需要以下条件作为支撑。
1、师资:微生物学学教研室共有4位专任教师,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研究生3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4人,现有教师承担所有医学专业的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任务,是一个团结进取的教学团队。
2.实验条件:本教研室具备准备室1间,多媒体微免实验室1间,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1间。配备显微镜(29台)、超净工作台、电冰箱、酶标仪等实验设备。拥有教学玻片标本(各种病原体),常见寄生虫教学大体标本,常见虫卵教学玻片,免疫学应用玻片标本(吞噬、淋转、玫瑰花环)。
多媒体微免实验室,可进行实践教学的演示、学生独立操作。能够细菌培养基制备、细菌培养接种、细菌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免疫学检测等实验教学。
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满足了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开展细菌形态及结构观察、4
各种免疫细胞形态观察、寄生虫虫卵的观察等实验教学,提供师生互动,资源共享的教学环境。
以上就是我从课程定位与目标、学情分析、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教学模式和教学条件,五个方面对免疫与病原生物学的整体说课。
下面,我要进行教学单元说课,我说课的内容是结核分枝杆菌这一部分。本单元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四个小节。
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结核病防治的重要意义;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致病性; 掌握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结果分析,了解结核病的防治原则。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动手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通过对日常生活及医疗相关知识的了解,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情感目标:以实验的探究,感受医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中的作用。培养热爱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素质。
本着高职高专的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致病性; 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结果分析;难点是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结合本单元内容特点,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 上课开始就由一首描写林黛玉的诗词入手,并提问林黛玉所患何病?为什么红学家们大多数人都认为林黛玉是典型的肺结核患者?这些问题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新一节课的学习。
在授课即将结束时,由教师带着学生一一解决最初的疑问,找出红楼梦这本名著中描写林黛玉疾病症状的语句,并进一步提问学生都符合肺结核病的哪些症状,学生反映热烈,授课效果非常好。
2、案例分析法
在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教学中,我将从实际病例分析入手,先展示一个结核病的病例,带领学生们去分析病例,提出问题,认定目标,引入课程。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景中去遇见“困难”,碰到“问题”,才能“触景生情”,进而自己去解决问题。搭档学生的学 5
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后,再逐步的讲述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
3、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直接演示结核杆菌的镜下形态及培养特性,具体而形象。而结核杆菌的致病性是重点也是个难点问题,图片直观演示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结核病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以及结核杆菌对人体的危害性。应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较好的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4、实验法
结核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尤其是染色性是重点,也是难点,且具有实用价值。结核分枝杆菌只有通过抗酸染色才能着色,且染成比较鲜艳的红色,而其他杂菌都被染成蓝色,这一点在诊断结核病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如果只讲不练,学生只停留在浅层次的接受。为了使学生对新知识再理解,我将安排实验,通过分组实验、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并讨论为何结核杆菌被染成红色。学以致用,让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这也体现了免疫与病原生物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老师在总结本节的内容,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又简洁地理解这一节的知识体系,使所学知识再升华。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和老师。
第五篇:中医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现状与反思
中医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现状与反思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包括了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三门学科的知识。国内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都将它作为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凸显其重要性。本课程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桥梁课程,与中医药临床联系十分密切,可作为中西医结合的纽带,有助于中医药专业学生对现代医学的掌握和对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扬。早在三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学与免疫学紧密联系的基础;中医外感病邪的疠气往往与医学微生物学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的感染有关;西周时期的《周礼·疾医》里描述四时皆有疬疾,而秋时有疟寒疾,其中描述的疟寒疾即是人体寄生虫学的疟疾。而且,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和中医药研究的广泛开展,科学工作者发现某些中药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与免疫增强的功能,可以保护免疫器官、滋养免疫细胞、调节增强免疫分子的活力,发挥抗感染、抗肿瘤等多种免疫作用。目前,中医药界已经从多种中草药中提取出具有广泛免疫作用的多糖,比如,甘草活性多糖具有抗感染、抗肿瘤的作用,还可广泛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免疫活性,从根本上强身抗病,延缓衰老,健康长寿。从这些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中医药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中医药专业特别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掌握好《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实践技能,对于本专业学生未来学习中医内科学和将中西医有机结合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现状
通过对国内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调查,我们发现在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由于中医院校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多,学校教务部门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倾向于以中医学科和中药学科为主,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作为一门西医基础课,往往不能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加之在一些中医院校,很多专业都是将这门课作为考查课或选修课,因而不少同学都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以后的临床实践用处不大,因而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二是中医院校内西医基础课的课时数普遍不足,对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都只安排了60~72学时的教学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64学时,试验教学8~12学时),部分专业(如护理学专业)仅安排了48学时,而在西医院校中,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的临床专业都将本课程拆分为《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这三门课程,往往安排的180~210教学学时。从学时安排上来看,中医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时数的严重不足使得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不能充分展开,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与临床医学各课程的联系紧密,因而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本课程中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以及人体寄生虫的理论和基本技能在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验教学才能得到理解和掌握。然而在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安排方面,中医院校由于受课时安排不足的限制,往往仅仅安排12~16学时的实践教学,与西医院校安排的60~80学时的实践教学相比,仅为其五分之一,这使得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严重受限,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全面掌握。然而,期望像西医院校那样大规模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的课时也不现实,这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而言势必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因而要在较少的实验学时安排下提高《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对《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反思
1.确定课程定位,强化教学理念。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课程功能应从原有的知识定位向着知识、技能和创新并重的定位转变。
2.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学校教育的经典,是课堂教学的范本。以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重新构建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重新编写和出版供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使用的教材。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生工作人员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4.基于综合性和创新性试验,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目前医学院校开展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即由老师设计好,由学生按一定的程序实施让学生直接观察,由此来验证课堂所学理论。这种传统的、单一模仿式的实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的学习兴趣及创造热情,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我校目前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也是如此。如:玻片凝集试验、补体溶血反应、病原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观察、细菌代谢产物的鉴定等,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出率低;有些实验内容简单,实验方法落后,已经不能够适合于临床和科研应用,如:单向琼脂扩散法、双向琼脂扩散法5]。因而,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意义重大。目前,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方面应用广泛。所谓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而完成的复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所涉及理论知识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像验证性实验那样单一,要求的是要有综合能力。因而,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不仅要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要熟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体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达到实验既定的目的和要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地促进实验教学的效果。每次实验教师抽取一个小组对当前实验进展情况进行汇报,提出所遇到的问题,学生一起讨论给出解决方案。通过小组式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思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学生要选择使用的实验材料,要自己配好试剂,实验的仪器要调整,操作、记录、结果分析等均由自己独立完成,其中每一步骤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充满挑战,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完成,不仅提高了查阅文献的能力,而且学到了传统教学中不做或由教师代做的许多实验方面的技能,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设计性实验能使学生养成独立的分析、动手、反思、创新的精神,对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应用型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基于中医药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未来拟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实践教学模式引入本课程试验教学,通过改进实验内容、改变实验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改革,探索其在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医药合格人才提供思路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