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证券犯罪的特点分析及对策(大全)

时间:2019-05-15 00:06: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证券犯罪的特点分析及对策(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证券犯罪的特点分析及对策(大全)》。

第一篇:我国证券犯罪的特点分析及对策(大全)

我国证券犯罪的特点分析及对策

摘要: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刚刚兴起,在制度方面还不太完善,整个市场和大环境方面存在大量诱发证券犯罪的因素,存在大量犯罪分子可以利用的法律漏洞和可乘之机,这成为了犯罪发生的主要原因。对此提出几点对策:一是完善法律法规;二是加强打击力度;三是加强配合与协作;四是加强国际交流;五是加强法制教育。

关键词:证券犯罪;犯罪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4.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113-02

一、证券犯罪的特点

在研究我国证券犯罪特点的时候,首先应弄明白证券犯罪的一些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证券犯罪的特点会起到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对证券犯罪的研究,总结出了共通的特点。

1.犯罪手段和方式更加智能化

证券犯罪是一种较典型的智能犯罪,由于网络的普及和较快的传播速度,在证券犯罪的手段和证券犯罪的方式上不断变化,花样也越来越多,跨区域的证券犯罪和多区域合作的证券犯罪问题也逐渐凸显。

2.犯罪人员年轻化

证券业是一种新兴的金融产业,证券从业人员也多以年轻人为主。从查办的证券犯罪案件来看,犯罪者的年龄大部分集中在青年人中,犯罪者的年龄也大多是20~30岁之间,尽管有一些年纪相对较大的犯罪人员,但却不占犯罪人员的多数。

3.犯罪主体情况复杂化

在一国经济发展的同时,证券行业的规模也会越来越大,证券行业的从业人员也会越来越多,相对参与证券交易的市场主体也会相应的增加,证券市场上违法犯罪的主体类型也越来越多,证券犯罪中既有个人,也有单位,既有企业公司,也有犯罪的团伙,犯罪主体的情况也越来越复杂。

4.犯罪金额巨大,警方查处难度越来越大

和其他经济犯罪的案件类型相比较,证券犯罪涉案规模大,人员多,涉案资金动辄就上几千万上亿,并且涉案区域广,侦查和取证的难度非常大。

二、当前我国证券犯罪的特点及其危害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体系逐步完善和确立,证券市场在我国金融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证券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发挥巨大作用的重要组成的一部分。同时,在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也滋生了大量的证券犯罪。与以上证券市场的犯罪特点相比,我国证券犯罪除了具有以上的特点以外,目前,我国证券犯罪还呈现出如下新的特点。

1.共同犯罪和单位犯罪较为突出

进行证券犯罪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大量的人员参与,团队的协作与运行,对于一般的单一的自然人来说很难做到这一点,这种情况就决定了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共同违法犯罪和单位违法犯罪比较突出。由于我国的公司制度不太完善,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的管理更加不完善,大量的上市公司为了在证券市场上圈钱,不惜试用违法犯罪手段去欺诈客户,违规炒作,违规操作,进而进行公司单位集体策划违法犯罪,企业高管或金融炒家也集中大量人员、资金进行共同犯罪。

2.犯罪方法取之网络,犯罪形式也越来越国际化

我国的金融犯罪尤其是证券市场上的犯罪,从运作方式上看,这些犯罪的手段和运作模式很多和发达国家在证券市场不完善的初期呈现的特点差不多,这些模式化的犯罪手段据犯罪人员交代很多都是取之网络的犯罪教程。另外,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越来越和国际接轨,大量的外来金融从业者进入中国证券市场,大规模的集团化证券犯罪也越来越呈现国际化犯罪模式。

3.对社会危害性大,造成金融领域的重创

证券犯罪不仅仅是对国家的证券管理秩序的侵犯,并且有很多的证券犯罪往往更直接侵害了公私财产的所有者的权益,其所造成的直接损害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和私人财产的蒸发,间接的和潜在的损害更是无法估量。从已经了解和破获的证券犯罪的案件来看,所涉及的资金量巨大。并且,由于证券市场上的犯罪一经破获往往涉及相关的证券市场上的管理机构和证券公司,金融炒家和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加上证券市场上交易的连锁性,这种犯罪行为往往不但危害了证券市场的正常的交易秩序,而且还损害了许多个人投资者的经济利益,并且还会引起投资者的人心不稳,造成证券价格和证券指数的大幅度波动,甚至酿成证券市场的混乱局面,严重者会造成股市的崩盘,对社会具有较大的危害性。

4.犯罪难侦破和较强的隐蔽性

由于证券市场本身有一系列较为安全的保密程序和交易规则,为了非法占有财物,证券犯罪分子采取公开表面的、传统的暴力手段往往不容易得手,而秘密、较为隐蔽的手段则比较容易。因此证券犯罪分子通常采用的手段、方式都十分智能化、专业化,这使得证券的犯罪不会像传统的刑事案件那样让人明显发觉,并且由于其违法犯罪手段的专业性极强,使得传统的侦查措施和取证手段都还跟不上来。并且,由于证券的发行和交易过程中电子化、无纸化的计算机化程度较高,使得证券犯罪分子基本上能够进行“电子化”犯罪作业,而犯罪之后基本上就不留下任何线索和痕迹,因此证券犯罪较难侦破,具有较强的犯罪隐蔽性。

5.被害人具有不确定性,证券市场后期信誉较难恢复

证券犯罪和其他的刑事案件不同,证券犯罪的受害人往往不太确定,也不容易确定,区域范围大。首先,因为证券的投资者具有分散性,就会在证券违法犯罪行为发生后,很不容易统计出实际的受害者。其次,在有些证券犯罪行为发生以后,犯罪后果的直接侵害性并不明显,有时候不存在实际的直接受害者,或者说没有明显的受害者,例如,内幕交易行为犯罪,其并不是必然和直接地损害其他投资人的利益。当然,这种行为对其他投资者的利益肯定是有危害的,但也并不像普通刑事犯罪案件那样直接和直观,但这种危害性却是巨大的,一旦被媒体曝光,或让证券投资者得知,会造成恶劣的影响,证券市场管理就会出现信用危机。

三、打击防范证券领域犯罪行为之对策

1.尽快完善有关于证券的法律规范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上制定了有关证券期货的法律性框架,但是仍然需要不断填充和完善。现在主要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和完善我国证券犯罪的刑事方面立法。

首先,对于具体的犯罪数额和犯罪情节的标准范围有待于有权的立法机关作出相关的解释,并进一步明确相关的规定。根据目前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许多的证券犯罪的条文都只是规定了“数额较大”、“情节严重”等不确切情况,但是“数额较大”、“情节严重”的具体标准却并没有作出相关明确和确定的规定。像这种抽象性和空洞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纵容了证券犯罪的发生。

其次,相关的立法性技术和法律条文没有很好的衔接,应该注意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一致性。在很多相关的规定中都不太明确,但是具体如何去追究证券犯罪者的刑事责任,《刑法》没有相关规定,也没有相关的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司法机关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往往因无法可依而不得不使案件搁置。

再次,进一步完善相关涉外机构和涉外人员证券犯罪的相关立法。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证券市场管理规则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国外的因素与已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国内证券市场习惯做法发生了冲突,不可回避地已经产生许多新型的证券犯罪。因此对有关惩治外来证券犯罪的法律法规等相关规定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预防和打击国际证券犯罪。

2.加强对单位证券犯罪和共同证券犯罪的打击力度

在我国证券犯罪的现实调研中,笔者发现单位犯罪和团体共同犯罪现象十分严重。单位、团体和自然人相比具有犯罪人员多和人员技术强并且具有经济、技术和信息等优势,在进行证券犯罪的活动规模都比较大并且危害性和一般的自然人犯罪相比也更为严重,对我国的证券市场所造成的危害更加巨大,因此,应该使我国今后打击和预防证券犯罪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打击和预防单位犯罪和共同犯罪上来。

3.加大社会各部门和各机关之间的配合与协作

预防和打击证券犯罪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牵涉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仅仅靠证券管理部门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及各部门的防治和共同努力,具体涉及的领域不仅包括司法、金融、教育、宣传、权力机关和监督机关还应包括新闻媒体等部门,施行多部门联动监督,新闻媒体及时进行曝光,做到全社会监督,不在辜负广大的证券投资者。

4.加大预防和打击证券犯罪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美国和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的发展已经有较长时间的历史了,例如美国在1933年就已经出台了《证券法》,从而将证券犯罪从传统的经济型犯罪中分离出来,明确地在立法上进行规定,以方便更加有效地打击证券犯罪。美国的证券市场之所以能够如此健康和稳定地发展和美国打击预防证券犯罪所做的相关努力是绝对分不开的。我们其实很有必要根据我国自身证券市场的特点,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其他发达国家打击和预防证券犯罪的成功做法与相关经验。

5.加大进行证券行业法制教育的工作,广开案源

对证券从业者加大法制教育宣传工作,使证券从业者认识到违法犯罪的严重性和犯罪后所应付出的代价,从源头上进行证券犯罪的预防工作。另外,在经济活动中,尤其是证券市场的管理过程中,广开案源,从证券市场中寻找犯罪的线索,也可以采用有奖征集和悬赏的方式对证券犯罪进行预防和打击。

综上所述,证券犯罪是伴随证券市场的产生而出现的,是在证券经济交易和管理活动中不可避免的,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规模壮大,我国经济越来越与世界接轨,证券犯罪案件也可能会有所增加,只要我们抓住不同阶段,不同时期证券犯罪的特点,从而制定相关预防和打击方案,一定会控制住证券犯罪的规模,进而降低犯罪率,保障证券活动的健康进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文艳.证券欺诈犯罪的新特点及其对策研究――从麦科特欺诈上市案谈起[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6).[2]祝二军.证券犯罪刑事立法原理[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89.[3]罗飞.证券犯罪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

第二篇: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特点及发展对策分析

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特点及发展对策分析 核心提示:在农产品日益丰富的今天,现代农产品物流在现代农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逐渐成为刺激生产、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之外的农产品第三利润来源,对改善农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农产品 农产品物流 农产品物流中心

内容摘要: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不能“物畅其流”的现状与这样的发展要求不相匹配,需要进一步的建设和发展。论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对策。

◆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现状

2005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三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为强化新农村产业建设的支撑平台,第一次把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和发展作为一个议题来进行研究和部署,农村物流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物流体系亟待研究和开发的重要课题。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我国农产品物流不能“物畅其流”的现状又给广大农民和整个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浪费。

我国农产品物流现状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缺乏专业化农产品物流中心,大部分地区农产品物流集散方式发展落后,难以满足现代农产品市场新鲜、即时、快速等要求。目前我国农产品的集散地主要有农产品集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两大主要集散地,经营主体以个体商贩和农户为主,大多数农产品集散地的发展都处于初级阶段,组织化程度低,没有形成规模经营,从而导致整个农产品存在着发展不合理,市场结构散乱的特征,其中以价格问题最为突出。此外,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方式运用,比如现代化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生鲜食品的加工配送中心,农产品批发超市等也非常少,这些都难以满足现代农产品市场发展的要求。

农产品物流市场管理现代化程度不高,物流产业化和专业化程度较低,缺乏对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运用。首先,我国仍然有60%-70%的农户靠自身力量解决农产品的运销问题,农户解决的仅仅是一些简单而分散的运输仓储活动,缺乏规模效益,并且在途损失严重,缺少专业化的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主体。其次,由于目前农业信息网站缺乏实用性,涉农信息网络普及面小,广大农户普遍文化素质不高等原因,信息流通较慢交易双方不能准确及时的获取农产品的相关信息,出现采购难和销售难的不合理现状,造成了大量农产品腐烂变质,农产品产后损失十分严重。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高达20%-30%。第三,大部分市场都以现金结算交易和对手交易为主,电子结算和电子交易的方式运用的非常少,结算方式落后。

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交通网络不发达,没有形成农产品从生产地运往消费地的多式联运交通网络,路况不良,道路收费偏高等问题增加了农产品物流成本,使得农产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价格差非常大。根据统计表明2005年我国农产品物流的运输成本中光道路成本就高达63%,使农产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二

是农产品仓储设施落后。

缺乏有效的政府宏观调控。由于在我国涉及农产品物流的相关政府部门、行业、系统自成体系,独立运作,缺乏部门和行业之间政策的一致性,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各部门切实的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专业人员不多等原因导致的,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发展和建设。

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特点分析

农产品物流是系统,它包含了仓储、加工、运输及相关信息的收集和运用等一系列环节,强调各环节间的协调性和配套性(图1)。

结合我国农业实际其农产品物流也具有与别国不同的特征,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农也很大。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农产品品种多,如粮食、油料、蔬菜、畜(禽)产品、各类水产品、各类林产品和中药材等;产量大,据有关资料统计,2009年我国光粮食的总产量就超过了5.308亿吨,由此引起的农产品物流量相当巨大。

农产品物流的技术要求高。由于大部分农产品是有生命的动物性或植物性产品,因而需要专门的设施和专业知识以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和数量。在运输、储藏、加工和装卸环节要求都比较高,以保证在物流过程中不变质、不污染。同时,由于农产品价格较低,要使其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在包装、运输、储藏及装卸等环节上认真研究,尽可能降低物流成本。季节性和地域性特点。由于农产品生产受季节和地域的影响大,因此农产品物流也产生了季节性。首先,不同的气候、土壤、降水等存在差异,农产品因产量和质量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产品收成时间也有可能是不一样的,形成季节性物流。其次,同一地区由于季节转换,农产品品种也有不同,也形成季节性物流。由于这样的地域分散性和季节性与农产品需求的全年性和普遍性之间的矛盾,使农产品供给与消费之间产生了偏离。

改善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对策

针对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现状和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我农产品物流的特征,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以构造我国现代化农产品物流系统(图2)。

(一)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建设

首先,通过建立农产品物流中心逐步实现对农产品、技术、信息三个主体实行双向配送,保证三个主体及时准确的在各物流环节传输。其次要建立自己的冷库和仓储中心,增强保鲜储藏功能。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中心需要配备现代化的仓储设施,以满足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要求,并以此降低农产品的在途损失。第三是把供应方包括农户、各农民专业合作社、各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等与需求方包括产销地批发商、超市、农贸市场等连接起来,使供需双方得到及时高效的沟通,农户把握最新市场需求信息,根据需求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实现农产品的快速流通,逐步实现我国农产品结构的调整。

(二)我国物流市场管理信息化建设

第一,我国农产品信息网络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生产者大都是以小生产个体农户为主,文化素质不高,对现代信息传播方式难以掌握,使得信息难以收集、传递,信息化体系建设受到严重阻碍。因此,我们需要逐步构筑起符合我国农产品生产特点的物流信息网络管理系统,采用广大农户都能使用和乐于使用的信息网络技术。整合现有的农产品流通信息网络资源,建立“大网络”的概念,构建一个全国范围内集中统一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平台,真正实现农产品信息资源共享。这需要在整合原信息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投入技术和资金,并进行推广。

第二,目前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发展仍然相当落后,农产品生产者文化素质较低,对信息平台的使用和认识都还不够。因此,只靠农户自身的力量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农产品流通信息现代化的,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规划管理职能,把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工作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进行规划建设。促使农民从传统的封闭、保守的信息意识中解放出来,激发农民的信息需求和应用电子商务的积极性,让他们认识到有效信息能够给自身带来的很多实际收益,并推动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产品交易方式。

第三,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目前主要以一对一的对手现金交易为主,这使得农产品有价格不稳定,容易产生价格和市场相背离的情况。因此,需要引进和采用新的交易方式,比如拍卖交易的方式和期货交易的方式。这样有助于减少农户的生产风险,保障收益预期,并提供明确投资方向,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稳定而科学的价格预期。

(三)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

首先,要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要完善农产品市场的服务功能,就必须加快农产品市场的相关硬件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健康的具有现代特征的农产品市场。这些相关硬件建设主要是指农产品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不同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到上市销售以及售后相关逆向物流处理的完整过程。由于农产品需要新鲜快速的特征,整个过程大多需要在低温的环境下操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冷链物流”,在这一系统的过程中的冷冻保鲜技术直接关系到农产品上市时的鲜度和质量,进而也就关系到农产品的价格。通过流程管理和设备配置,进而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全线全面开通,降低农产品的产后损耗率,保证农产品稳定高质大量的进入各大市场,提高农产品物流的品质。

其次,各地政府应继续加大农村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不断完善运输交通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修建各种类型和等级的公路,不断改善不同类型公路的路面质量,更多的修建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提高公路网络的深度和广度,确保农产品的运输通路畅通,逐步实现农产品公路、铁路、航空的多式联运系统的无缝衔接,保证农产品新鲜高效的提供到相关市场。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同时,还应减少各种收费站,对农产品物流开辟专门的“绿色通道”,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

第三,改进现有的农产品运输设备并逐步采用国内外先进运输方式和设备,加强运输设备中的冷藏、保鲜措施;加强仓库建设,扩大储存能力,广泛建立特种符合农产品生鲜的特种仓库,增加叉车、增加自动化分拣系统等现代化物流设施,降低产后损耗。

(四)政府有效宏观指导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建设

一是要制定现代农产品物流建设的规划。各级政府应明确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战略,确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农产品物流架构规划,逐步提高农产品物流服务质量,完善农产品物流系统网络。二是农产品物流协调机构的建立。成立现代农产品物流调控机构,统一指导全国农产品物流改革,制定农产品物流发展规划和各项政策,从宏观上规范和引导农产品物流的正向发展。三是要加大对农产品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参考文献:

1.赵敏.农产品物流[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2.张敏,余劲.农产品物流模式探析[J].物流经济,2008(10)

3.黄勇,陈景旗.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4(11)

4.金海水.北京市建立国际农产品流通中心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5(1)

5.潘建伟.发展中国农业物流的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29(4)

6.王新利.中国农村物流.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7.赵玉国.建设农产品中心问题探讨[J].中国市场,2007(2)

第三篇:我国现阶段腐败特点及解决对策

我国现阶段腐败特点及解决对策

学号:108263010235姓名:黄镜元 当前我国的腐败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由收钱收物的“硬腐败”发展为接受各种服务、旅游出国等“好处”的“软腐败”;由个人捞钱的“小腐败”上升为集体福利、挥霍公款的“大腐败”;由内资企业的“内资腐败”发展为外资企业参与商业贿赂的“外资腐败”;由一人出事的“单案”扩大为一揪一串的“窝案”。具体来讲,腐败现象具有的特点是:

其一,群体化。湖南省郴州市委原书记李大伦腐败案发后牵涉人员达160余人;“慕马腐败大案”涉案人员达142人;湖北襄樊市委书记孙楚寅落马,牵出领导干部70余人;2009年8月原巢湖市委书记周光全被判处无期徒刑,随着周光全的被查处,安徽省巢湖市有14名党政官员受到免职处分或被判刑,这些被处理的官员都有着向周光全行贿以谋取利益的“不良记录”。可以说,一些腐败败露后,往往引发所辖地区官场的“大面积塌方”。腐败分子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了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即“窝案”、“串案”。其主要特征一是涉案人员众多;二是涉案人在政治上丧失党性原则,形成了具有紧密人身依附性质的关系网;三是在经挤上互相利用,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其二,高官化。近年来,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央纪委、监察部查处了原中央政冶局委员、上海市委原书记陈良宇,贵州省委原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刘方仁,国土资源部原部长田凤山,黑龙江省政协原主席韩桂芝,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北京市原副市长刘志华,山东省委原副书记、青岛市委原书记杜世成,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等一批高级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据公开资料统计,2003年至2007年的五年间,共有35名副部级以上官员落马,年均七人。2009年8月27日,中央纪委发布消息,通报了对广东省原政协主席陈绍基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处理结果,决定给予陈绍基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海外媒体对此评价称,2009年1—8月,“六名副省级以上官员被集中查处,彰显出中央反腐败的决心和力

度”。9月份后又相继查处了贵州省政协主席黄瑶、辽宁省人大副主任宋勇、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李堂堂的问题。12月份查处了中国移动集团公司的党组书记、副总裁张春江的问题。2009年全年落马的省部级(含副部级)高官有17人。

其三,巨额化。腐败涉及的金额巨大,动则就是上千万甚至上亿元。2009年已经基本查明涉案的3l位国企企业家犯罪涉案金额累计达34.0466亿元,人均涉案金额高达l.0982亿元;其中涉及贪污、受贿的国企企业家30人共计贪污、受贿9.3273亿元,人均贪污、受贿3109万元;涉及挪用公款的国企企业家9人,累计挪用公款12.9387亿元,人均挪用公款1.4376亿元。

其四,期权化。“权力期权化”交易的是一种“权利”,其不直接涉及钱物,因而形式和过程隐蔽,相互兑现往往是间接而不是直接的,如高薪任职、分给股权、优厚待遇等。腐败分子进行权力操作可以用“扶持企业、促进发展”为借口,即使损害国家利益也可以用“改革代价”遮掩,过程隐蔽,其交易方不是在职干部,甚至可能不是其本人,对象和内容都较为隐蔽。“权力期权化”改变了腐败获利的时间和方式,为腐败分子手中的“权力资源”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变现可能。它可以是权力享受权力回报,在离职前安插亲信或选定“接班人”,为自己遥控权力作打算;可以是权力享受资本回报,在位时为企业牟利,辞职或退休后到企业“高薪打工”;也可以是资本享受权力回报,利用在位时积累下的“活动能量”换取企业股权或创业资本。这样,不仅可以为自己预留“出路”、“退路”,还可以“封妻荫子”,由受益方资助亲人子女出国留学或提供创业资本。如广东省原高级法院院长麦崇楷就为其子换取了数百万的企业股权。

其五,潜规则化。从文化上看,我国是一个宗法伦理社会,血缘观念极强、法制观念薄弱,这种特定的文化观念也为腐败行为的发生孕育了土壤。在中国文化中有很多消极的因素是滋生腐败的条件,如“潜规

则”文化在官场中流行,很多行为规则不公诸于世而是如“黑市”交易,公诸于世的规则,大家又不遵守。再例如“消解”文化,中国文化中有一种消解制度的倾向,在现实中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另外,还有“圈子”文化,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进了班子还要进圈子,进班子不进圈子等于没进班子,进了班子不如进圈子,进了圈子不进班子等于进了班子。入围的干部争宠,不入围的干部被剔除,这种示范效果迫使大多数干部去遵从新的游戏规则。从追求庇护到跑官买官,并按照这一游戏规则所提供的激励机制来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使正直的干部越来越难以生存。

二、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战略对策

(一)扩大党内民主的实现方式,以民主制度建设来推动反腐败的深入

1.在全国县市逐步实行以下制度:(1)党代会年会制。县市党代会由过去的五年召开一次,改为每年召开一次。党代会年会的主要任务是听取和审议县委、县纪委工作报告和县人大党组、县政府党组、县政协党组的书面工作报告;讨论和决定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对县委委员的工作进行评议。(2)党代表直选制。党代表由过去的间接选举改为竞争性直选。过去的县级党代表候选人,一般是由党组织提名或推荐,在基层党员代表会议上,按照很少的差额甚至等额选举产生。实行直选以后,党代表改由党员直接提名、个人自荐报名,通过预选按得票多少确定候选人,县级领导干部也必须通过提名参加预选才能成为候选人。候选人的差额必须达到30%以上,由所在选举单位的党员直接投票产生。(3)党代表常任制。党代表的任期与本届党代会的届期相同。在任期内,党代表享有在大会期间的选举权、审议权、重大事项决定权、质询权、提出罢免案权、评议权以及闭会期间的学习培训权、调研视察权、提出意见建议权等权力,充分发挥党代表的作用。(4)评议制。在党代会年会上,党代表要对县委、县纪委领导班子进行评议,按照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次无记名投票表决;对“三个党组”的工作报告要进行评议,确认报告是否通过;县委委员向党代表述职,党代表对县委委员进行评议,评议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评议结果作为考核县委委员工作的重要依据;届中,还须对县委委员进行一次信任投票,信任票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次。评议结果在代表大会上公布,对不满意票超过30%的领导班子,必须写出书面整改报告,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整改并及时向党代表公布。

2.制定完善的、科学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制度,保证党内决策的民主化。必须尽快制定标准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相关制度。规则包括:界定常委会需要讨论的重大事项的范围与确切内容;书记与副书记、常委之间关系的平等性,以及常委讨论权的保证制度;常委会议事的具体程序等。

3.利用人民民主反腐败。要充分利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监督作用,发挥人民代表的职能,推进反腐败工作。如2006年通过的《监督法》创设了在人大闭会期间由各级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专项工作报告进行审议的制度,这一制度增加了各级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实施宪法和法律活动监督的主动性和经常性,保证了各级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在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上的决定权。

(二)加强选人用人的制度建设

1.完善初始提名权制度。要提高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必须科学合理地规范干部任用初始提名程序,实现“由少数人选少数人”到“由多数人选人、在多数人中选人”,为此要做到:(1)明确范围,保证初始提名推荐人员的广泛性,科学界定行使初始推荐提名权的人员范围。(2)规范程序,强化初始推荐提名权的制度安排。四个程序:一是组织部门制定发放《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推荐提名公告》,公告空缺职位,做到群众知情。二是制定发放《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推荐提名表》,实施署名推荐,实行责任追究。三是执行资格双审,严把入口关。对照职位资格条件,对人选进行资格初审。四是综合分析结果,确定考察对象。

2.建立干部推荐说明书制度。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要求,逐步实行干部推荐说明书制度。个人向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必须负责地写出推荐材料,填写干部推荐说明书并署名,经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后,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民主推荐,得不到所在单位多数群众拥护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

3.实施“考任分离”制度。“考任分离”制度就是将干部的任用从时间和空间上分割开来。考察时不任用,任用时不需要再考察。这一制度的好处:一是可以降低用人上的风险,对在公开选拔中一时难以把握的人选,可以先“放一放”,通过工作实践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考察。二是可以充分利用公开选拔的成果。对在公开选拔中成绩突出、综合素质较高但因职位所限未任用的优秀人员,可先纳入领导干部人才库,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任用,这既充分利用了公开选拔成果,又节约了人才开发成本。三是留出了对干部进行全面考察的时间。可以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挂职锻炼等多种方法对拟用人选进行全面的定量和定性考察。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反腐败工作。从90年代中期开始,党和政府逐渐形成了反腐败标本兼治的新思路: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确认了这一思路。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他还明确提出必须“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 加大腐败行为的犯罪成本,从而减少和抑制腐败。凡是腐败现象丛生的地方,必是腐败行为成本低廉、“效益”丰厚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大地上刮起的腐败之风大有越演越烈之势。腐败犯罪的低成本、低风险状况,在客观上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不良作用。腐败行为低成本、低风险的成因至少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法纪松驰、惩处不力;其次是检举机制不完善,腐败行为难以暴露;第三是无追究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引咎制度。

4、把先进技术手段引入制度建设,以减少腐败现象发生的机率。加快“电子政府”建设步伐,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达到勤政廉政的目的。随着“政府上网工程”及相关系列工程的实施,只要有一部上网电脑,老百姓就可以了解散政府的各项工作。“电子政府”的出现,将在很大程度上使政府与公众的交往由“人人交往”改为“机机交往”,从而减少腐败的发生机率。利用网络系统,让贪官“上网”,使腐败者身败名裂。最近,印度政府的“中央警戒委员会”创建的网站成为印度人次数最多的网站。该站公布了88名涉嫌贪污腐败的高级官员的名字。同时,还建议有关部门对其违法行为立案调查,依法惩处以平民愤。印度政府调查人员已据此逮捕了7名高级官员。这一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第四篇:我国电气火灾事故特点及防治对策

我国电气火灾事故特点及防治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生产和生活用电大幅度增加,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我国电力的使用得到了高度的普及,电力的大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巨大的作用。但电气火灾作为一种灾害,在经济日益繁荣的形势下,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的损失也与日俱增。因此,预防电气火灾成为重大课题。研究电气火灾特点和发生规律,建立必要的法规制度,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抑制电气火灾是十分重要的。关键词:电气火灾 防治对策 我国电气火灾特点及存在问题

1.1 我国电气火灾特点

1.1.1 电气火灾呈现季节性 电气火灾多发在夏、冬季。夏季风雨较多,气候变化大,雷雨活动剧烈,架空线路以及室外的接户、进户线易发生断线、短路、倒杆等事故,引起火灾。由于气温较高,对电气设备的发热有很大影响,如果使用、管理不善,如使用功率较大的电器,或同时使用量过多,也会导线接头等发热着火或短路打火发生火灾。冬季天气寒冷,风多,干燥、昼短夜长,电器火灾也比较多。架空线受风力影响或大雪、大风造成倒杆、断线等事故,也会致使导线相碰放电起火。另外人们对电炉、电热器等取暖设施的使用不当,或空气干燥,大量的静电也会引起火灾。

1.1.2 电气火灾燃烧具有规律性 燃烧迅速,范围大:电气设备起火时,一般可燃物较多,而且电气系统的安装范围较大,火势蔓延相对容易,蔓延速度较快,燃烧的范围也大;发烟量大,扑救困难:电气设备中的绝缘体多数为有机材料,当有机材料燃烧时会发出大量浓烟,火场能见度低,火场上的设备有可能带电,这样就给人员的疏散、火灾的扑救带来了困难。

1.1.3 电气火灾具有行业性 商贸、集市、娱乐、宾馆等第三产业的重、特大电气火灾突出,常伴有人员伤亡;而工业系统电气火灾造成损失一般较严重,工矿企业生产、照明用电多,用电时间长,用电设备多,安装不合理,管理维修不善,违反规章制度;工业系统是财富比较集中的部门,而电气火源本身能量大,是强点火源,且电气线路、电缆本身在一定事故条件下就是火势蔓延的途径,所以一旦起火,火势蔓延快,损失大。

1.1.4 电气火灾具有地域不平衡性 经济发展快的省份电气火灾发生起数及损失明显高于经济发展滞后的省份,且农村电气火灾比较突出。在一个地区,城市和农村相比较,农村火灾更为突出,而由电气原因引起的火灾次数一般占总次数60%以上,随着乡镇企业的大发展,这种形势还会继续增长,企业数量逐年增多,用电量也在上升。

1.2 目前防治电气火灾中存在的问题

1.2.1 制度上存在先天缺陷 我国电气安全法延续了前苏联的一些做法,只强调设备的自身保护,缺乏“以人为本”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建筑设计和施工部门,即使按建筑规范、电气安装规范设计,在电气安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先天缺陷。另外,电气火灾事故的防治是否纳入消防业务的范畴仍在争议过程中。把电气火灾隐患检测、电气火灾原因调查放在中介机构,但这些机构的资质评定、公正性审查无可遵循的技术法规,加上目前的电气隐患监督检查往往是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现电气火灾隐患所在。

1.2.2 设计施工及使用不合理 根据电气火灾特点,电气线路火灾为电气火灾的发生的主要构成部分,比例占40-60%,形成的主要原因表现以下方面:在电气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选择线路截面小,导致电气线路超负荷运行,减少了电气线路的使用寿命;老式建筑变配电设施敷设的电线电缆绝缘性能下降,老化、龟裂、磨损等特征出现而不及时更换;电气线路通路上的电气附件不符合设计要求,特别是改造的电气工程,旧布线未完全清除,已启用的电线电缆仍处于带电状态;不同电压级别电气线路混乱安装在同一沟槽内或未按规范分清层次;电气线路安装未考虑环境的影响,如风力、温度变化、化学腐蚀、粉尘等;中性线或接地线路因负载因素引起的谐波效应。上述因素都可引起电气线路故障而引发火灾。

同时,电气装置设计图纸不科学、不合理、没有因地制宜,设置设计蓝图上仍使用落后淘汰的产品。不严格按有关电气施工规范施工,擅改设计图纸,不按设计标准选用电气设备及材料,随意变更线路参数或乱接负荷,电工不掌握施工规范的问题普遍存在。

1.2.3 鉴定电气火灾原因的技术手段不足 电气火灾事故原因主要包括短路、过负荷、接点接触不良、电火花、设备过热、静电和雷电等,对于火灾认定和成因分析往往仅限于此。没有准确分析火灾的先期故障原因,电气火灾的预防也只停留在低层次分析的水平上,对于国家制定规章制度、火灾预防规范、管理决策等,提不出良好的建议和可行的办法,从而产生很多空白点,使得电气火灾防治难度很大。

1.2.4 电气防火安全检查技术有待提高 传统的电气防火安全检查是依靠电工仪表和人的五官功能(目测、听诊、触摸、闻味),并借助人的经验,直接查找电气装置火灾隐患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用电磁法通过常用电工仪表可测出电气系统的电压、负荷电流、接地电阻等数据。用感官法通过直接检查可以发现很多隐患的外在表征和环境特征。但是,传统方法不能发现电气装置中局部过热或火花放电这些隐蔽性很强的隐患,致使电气装置长期处于隐患故障状态。

电气火灾综合防治对策

2.1 安全管理和法规建设 依照目前我国电气火灾的实际情况和引发原因,为制定出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电气安全、生命安全法规,建议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①制定电气安全规范应考虑既代表国家利益也照顾企业等各方面的利益,需要国家各部委协调组织,广泛吸收各层次的专家参与电气安全规范制定工作;②国家须加大力度,加强电气安全法规的统一管理、实践验证及实效跟踪,并以理论和实践检验为依据,确定规范修订周期,保持规范相对稳定和连续,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③应增强我国电气安全法规的法律效力,依法对设计部门、安装部门、检查验收部门、产品生产和流通部门进行定期的资质评估,对因工程和产品质量原因导致重特大恶性火灾事故的相关单位应进行严肃处理并追究法律责任;④应对使用单位的电气负责人资格进行考核和评价,提高电气故障预知能力、改善检测手段,使得电气安全检查落到实处;⑤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条件不相同,各地区对电力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各省市根据国家电气安全法规和地域特点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电气安全法规,国家制定电气安全法规应能满足电气安全的最低要求。

2.2 消防监督及管理制度 我国经济建设的大发展必将促进和带动电力工业、建筑业、生产制造业、商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消防建设也要保持同步发展,针对电气火灾隐患的潜伏期长、隐蔽性强、容易被忽视,一旦发生火灾蔓延速度快、波及性广等特点,以及电气火灾事故原因分析的需要,客观上要求消防监督机关的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消防设施建设,管理政策和制度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协调动供、用点单位,学校、居(村)委会、新闻媒体等部门,由政府进行具体分工,各负其责,形成链条式的工作机制,拓宽思路,立足预防,制定对策,重点加强宣传教育和加大检查、督促整改力度,以提高全民消防法制观念和消防安全一是,增强全社会抵御电气火灾能力为重点,以抓民众安全用电知识教育为突破口,开展形势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结合电力法律、法规和安全用电常识,把降低电气火灾的工作推向社会化、公众化。

2.3 电气故障的预防 针对电气火灾主要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各技术方面进行工作:①开展电气线路故障特性实验技术、电气绝缘寿命现场检测技术研究,制定电气线路防火设计规范;②制定电气线路火灾隐患和危险评估方法,工程实践中获取可靠技术依据,提出电气火灾危险性分类级别,提高评估的可靠性和可信性;③格局使用场所的需要,确定合理的电线电缆设计裕度,避免先天隐患。对危重场所选择阻燃、防火或耐火电缆,提高电线电缆的耐燃性并合理应用电缆开展技术及经济性深入研究;④对电气工程、改造工程安装产品和工程质量研究制定监督及科学的检验方法及技术规程。探索隐蔽线路发热区域检测的可能性,研制现场检测设备;⑤研究电气保护特性,合理选择电气保护级别,定期对电气保护特性进行核定,减少电气故障的发生;⑥研究短路快速分段方法和技术,尽早地设计和开发民用建筑或一般工业建筑早期短路分断电器,以降低故障发热能量;⑦研究电气配电装置接点过热探测和报警设备,降低接点接触不良或小规模过流引起接点发热的可能性;⑧研制短路电流抑制技术,采用新材料,提高短路时线路阻抗,缩小短路电弧能量,降低短路故障引起火灾的可能性。

2.4 电气火险隐患的检测 由于电气系统及所处环境的复杂性,要判断其当前处于何种火灾隐患状态,需要一整套综合性的防火安全检查方法和程序。对一定部位从不同角度交叉检查诊断,才能对隐患种类存在部位、性质、原因、危险程度作出正确的识别和判断,而红外、超声传感器和计算机等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在线检测、诊断电器装置过热和火花放电外在表征信号,提高了机遇和可能。结束语

电气火灾事故电气火灾在政治上、经济上已经给我们造成了极为惨重的影响和损失,教训是深刻的。因此,做好电气火灾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降低电气火灾的发生率,是消防工作的一项经常性的重点内容。但由电气火灾发生的规律分析,抑制电气火灾,降低电气火灾损失,不单单是公安消防部门的工作任务,更是社会安全行业都应予重视的工作。在此,希望国家电气监督、法规建设等社会各界力量团结起来,通过建立健全电气安全政策、法规,发展电气火灾预防和控制技术,广泛提高公民的安全意识,避免一些电气火灾事故的发生,构建起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和谐中国。

第五篇:浅议我国腐败的根源、特点及对策

浅议我国腐败的根源、特点及对策 十六大报告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会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灭亡。”实践证明,我们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是能够担当起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干部队伍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官僚主义、贪污、搞特权、买官卖官、搞权钱交易、搞权色交易等腐败现象逐渐泛滥和愈来愈严重,我们也只有勇于正视、研究这些问题,才有可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

一、腐败产生的根源

腐败被人民视为破坏世界的癌症,也成为各国 政府最大的敌人。所谓腐败,一般是指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共权利谋取私利的行为。腐败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反社会的、危及统治阶级正常秩序的行为,腐败将摧毁发展的一切努力,反腐败也是一个全世界性的难题。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体制下或体制转轨的阶段上,腐败作为公共权力滥用的具体表现方式,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深刻地认识中国腐败的根源是解决中国腐败问题的关键。

(一)思想根源

腐败分子不是在一天内就走向腐败的,在滑向腐败边缘的过程中,思想的嬗变尤为可怕。正如原山东省泰安市市委书记胡建学在他的认罪书中说:“我的犯罪绝不是偶然的,主要是我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缺乏改造世界观的自觉性”。从近几年检察机关揭露出来的案件看,腐败分子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放松了思想教育、党性的学习,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忘记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原则。追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一切向钱看”、“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价值观念,就成为一大批腐败分子走向职务犯罪的思想根源。

(二)体制根源

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没有监督的干部,容易导致犯罪。这已是被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了的,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加之历史的原因,造成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弊端,权力高度集中在党政领导机关,甚至在某些个人身上。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党政、政企分开,权力高度集中的状况虽然有了一定改变,但由于受旧的体制和模式的影响,党政部门的权力仍然很大。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健全,政策、法律滞后,一些干部手中依然掌握着资源配置、人事任免、宏观调控决策的“生杀予夺”的大权,一些投机经营者为牟取暴利,更是看重这一权力,想方设法利用这一权力。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由于过分强调集中,没有真正建立起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即使制定了一些监督制度,在执行和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也往往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特别是近些年来,一些单位和部门党的民主生活制度淡化,“民主集中制变成“一言堂”,“党委领导”变成了“少数人领导”,权力监督的失控,为腐败的滋生蔓延创造了条件,权力的过分集中、以及这种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不健全,是促进权力拥有者走向腐败的体制根源。

(三)社会根源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在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中,有种可怕正渐趋流行,这就是“唯经济论”,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只要经济上去了,便什么都好说。有的地方片面强调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要求,甚至制定了一些与国家法律相抵触的政策,如用贿赂等方法去争项目、争资金、捞好处。这些“土政策”的出台,不仅扰乱了干部的思想,而且也污染了社会风气,助长了不正之风,使请客送礼、贿赂之风公开化、普遍化、“合法化”。

以此标准来衡量和考察干部,便出现了谁会吹,谁能当官,谁吹得越大越能当官的不正常现象,这实际上是对社会不正之风、说假话的鼓励,使贪污贿赂犯罪更加肆无忌惮,社会导向偏差,风气不正,已成为众多干部走向腐败的催化剂,作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根源。

二、现阶段中国腐败的特点。

由渐进改革所决定,这样的社会转型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新旧经济管理体制以及由此决定的新旧社会管理体制的新旧政治管理体制将会有相当长的共存时期,相互矛盾的双轨格局短时间内不会并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和制度、体制背景,决定了当代中国的腐败问题的特殊性。

(一)民主形式掩护下的公贿与贪污。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无非是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演变为国家所有和单位所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就被“虚置”,本属“大家”的财产也就成了与个人无关的“公家”的东西。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对国有制的股份化改造,这种“虚置”局面表面看来有所改观。但由于相应措施的不完善和变形走样,“劳者有其股”的愿望并未如期实现。相反,职工代表大会失去作用,而新机制下的股东代表大会和监事会又尚未起到应有作用。造成股份公司主要管理者的权力过分集中,公有财产由原来的“虚置”演变成为现在的由董事长和总经理支配的私有

财产。这样,就使得当代中国的腐败分子的公贿、贪污和监守自盗以更加“民主”(在股东代表大会和监事会的掩护下)和普遍的方式进行着。公贿不同于私贿的地方,在于它是典型的“以公谋私”,是拿公众的钱去捞取私利的“零成本”腐败,其社会影响无疑更为恶劣。

(二)“集体共犯”式腐败。

前述产权虚置的弊端,不仅给公贿以可乘之机,而且还蔓延出一种新的腐败——集体共犯。“集体共犯”就是在查处一个腐败案件时,发现的往往不是一个,而是一串腐败分子,一挖就是一窝,被人们称之“集体腐败”。所谓集体腐败,是指整个单位,包括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公务人员,以单位或集体名义,用本单位、本系统的权力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腐败行为。它有三个特点:一是腐败人数多。腐败行为的主体,不是单个人,而是一个集体,往往是在一定组织的权力参与下完成。象綦江虹桥林世元案,象厦门远华走私案,等等,均是多人共同犯案;二是危害大,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影响更大,不是一般的“蛀虫”,可称得上“蛀虎”或“蛀牛”;三是牵涉面积大,案情复杂,查处困难。“集体共犯”既有体制性原因,又有其社会心理基础。体制性原因在于产权虚置为腐败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产权虚置”说白了就是公家的东西无人管,这给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

(三)带“双轨制”痕迹的腐败。

“双轨制”,是当代中国由传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现代

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流时期的一种制度安排。在双轨格局中,经济管理的“双轨”并非始终是并行不悖的,而是经常发生交织甚至矛盾,时而会给经济运行造成阻碍。而且,在“双轨”格局中,政企不分广泛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既当“球员”,又当“裁判”这种无视市场经济规则的无序做法,为政企合谋、垄断交易、贪污贿赂,提供了肥厚的土壤。现阶段中国所揭出的腐败案例,多有政企不分的体制背景。

(四)干部提拔机制的弊端造成的“人事腐败”。

多年来,干部任用实则是“钦定制”,由于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不能落实,干部选拔中的弊端也就暴露出来。在获得提升的少数干部中,有“伯乐”“相”出来的,有“跑”出来的,有“磨”出来的,有的甚至是“买”出来的。凡此种种,说明在干部选择中存在严重的人事腐败。

三、治理腐败的对策

腐败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是多方面的,不是上面提到的三方面根源所能概括的。因此,治理腐败也是一项包含多方面工作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治腐的举措。

(一)防范于前,重在治本,将腐败遏制于未然状态

1.加强思想道德、信念教育。众多高级干部的落马说明了一个道理,理想、道德、偏偏不是空洞、抽象的,它是具体实在、普遍存在并深刻地影响着党员干部的思想。全党同志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始终不脱离群众,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要经得起执政和新的历史时期的考验,使广大党员和干部始终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刻把人民的利益、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论社会怎么发展,对共产党员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不能变。广大党员和干部,要代表党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也是防止发生腐败现象的重要条件。加强学习,特别是“三个代表”思想的学习,对自觉抵制消极腐败现象很有益处,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要从思想上筑牢反腐倡廉,拒腐防变的堤防,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三讲”,着力在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上下功夫,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和干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锻炼意志品质,提高精神境界,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

2.加强权力制约机制建设。腐败现象的产生以及它蔓延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目前制约权力的机制还不完备,也缺乏力度。因此,当前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制定权力行为规范,对领导干部的职权范围、权力行使标准、权力运作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用规章制度和法制规范、约束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为。使领导干部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切实做到恪尽职守,清政廉洁。防止权力的脱轨、越轨,应把握好这样三条:一要按原则用权,决不允许以权谋私,我们做决定、办事情,都要符合党的方针政策,符合党性原则,符合廉洁自律的规定,不允许任何凭借职权厚亲顾友,捞取个人好处。二要坚持按程序用权,不搞个人说了算。真正做到依法行政,真正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重大问题要通过集体讨论决定。三要坚持用权公开性,防止权力越轨。多年实践说明,权力运作缺乏透明度,办事不公开,就为腐败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实行权力运作公开,是减少权力腐败的有效措施之一。

3.加强监督制度建设。要避免绝对权力带来的绝对腐败,就必须对权力实施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全方位建立和健全社会监督体系,构

筑写协调、灵敏、高效的监督机制。监督体系上的不严密,就很难实现有效的监督。如何实现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呢?一是加大党内监督力度,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党员民主监督的作用。二是强化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政协和民主党派监督的整体功能。三是强化人大的法律监督,对缺乏明确而具体监督手段和程序的法规进行完善,加快制定相关监督法律,维护群众监督的合法性。四是建立相对独立的专门机构,解决监督的“盲区”问题。五是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六是充分发挥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和民主评议、质询听证等民主形式,健全举报制度。七是改革现有的干部任用制度,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八是建立一定级别的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并辅之以必要的配套制度。

4.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宪法》)。因此,应加强反腐立法,逐渐形成依法治腐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法工作已有了历史性的进步。到目前为止,我国制定了300多部法律,700多部行政法规,4000多部地方性法规,众多领域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至今还没有制订专门反腐败的法律规范,特别是规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法律体系远远没有形成。于是,在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的今天,迫切需要建立、健全规范、监督和制约行政权力的法律制度,真正做到反腐败斗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形成一个依法治腐的社会环境。

(二)惩戒于后,严查重处,坚决清除腐败现象

加大对腐败分子的查处力度,这是一种事后纠查的反腐败方法,是在目前新旧体制转换、法律制度尚不完善、管理漏洞仍然存在的状态下采取的一种必要方法。一些地方对腐败分子进行政治性的法纪处罚后,对经济方面的处罚严重不足,造成一些腐败分子腐而不臭。有的贪官出狱后,利用以前的影响和关系经商谋划,成为巨富。由于对腐败惩处不力,不仅可以葬送一批干部,而且所造成的恶劣影响还可以腐蚀一批干部,因此,对有腐败行为的干部一定要“响鼓重槌敲”,从严惩处,特别是对顶风违纪的,要用严刑峻法,严查重处,不论是谁,职务多高,该给什么处分就给什么处分,该重判的坚决重判,该杀的坚决杀,并处以没收财产,使腐败分子时时处处恐惧名誉地位的丧失,恐惧既得利益的丧失,恐惧人身自由的丧失,以此警诫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对腐败分子,不管什么人,都要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敢于惩处,坚决清除,促进党风政风根本好转。

下载我国证券犯罪的特点分析及对策(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证券犯罪的特点分析及对策(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我国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对策

    当前我国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对策研究 摘要:“廉政”和“腐败”,是我国当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话题。改革开放以来,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最主要的障碍之一。......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及现状分析

    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 白婧榆中县清水驿乡卫生院 【摘要】:正明确社区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社区是1881年德国学者汤尼斯首先提出的,他认为社区是由共同生活在一个区域的一群人......

    我国劳务输出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劳务输出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张蕾 国贸08—1 20081483我国劳务输出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劳务输出是劳动力空间流动的一种形式。包括国际劳务输出和国内劳务输出。国际劳务......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及对策建议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及对策建议摘要: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决策程序的科学合理......

    我国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 一、引言 知识经济的依托是人才,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人才竞争的全球化。未来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一场激烈的人才“世界大战”正在全球展开。不......

    目前我国农民收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为世人所瞩目;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随经济的发展亦有很大提高。但居民收入在得到普遍提高的同时,近几年却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农民增收......

    关于本市贩毒案件的特点及对策分析

    今年8月份仅一个月内,广德法院新收涉嫌贩卖毒品罪刑事案件6件,涉嫌犯罪8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受理到如此多的涉毒案件,在广德历史上是少有的,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从受理......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及处置对策探析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原因 及处置对策探析姓名: 班级: 学号: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及处置对策探析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突发性、利益诉求性、泄愤性、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