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我国企业会计监督现状分析及对策
浅谈我国企业会计监督现状分析及对策
在我国由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向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转轨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充分调动了不同利益主体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形式的转轨也带来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会计工作上违规违纪、弄虚作假,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了投资人、债权人、国家税收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同时也混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信息的全面真实了解,导致国家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很难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存在,势必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进行有效的会计监督。由此可见,会计监督已经成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个主要课题。
一、会计监督的内容会计监督就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据各项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通过分析、检查、计算等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使之能够按既定的生产经营目标和要求来进行。会计监督的主体是经过授权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由于监督权力是企业管理的各项权力中的一项权力,企业领导人作为授权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为本单位的利益,授予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监督权力后,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会计管理过程中,贯彻企业领导的意图。其监督对象是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所引起的资金运动,因此会计监督的内容覆盖企业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监督流动资金的使用,保证流动资金的安全与使用合理;监督成本和商品流通费用,促使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产出;监督收益和利润,促进企业完成和超额完成拟定的利润计划指标;监督企业资金收入和支出,确保企业资金的收支平衡;监督企业遵守财政政策和财经纪律的情况,提高企业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会计监督根据各种合法制度,来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理性以及保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以达到提高企业价值最大化。会计监督是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对企业的资金运动和经营管理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而这三个方面的监督必须相互协调,形成一套严密的监督体系。
二、我国会计监督的现状会计监督职能伴随着会计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我国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生活逐步与国际接轨,会计监督体系逐渐建立和完善,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现阶段也还存在着不足。目前社会上,有一些部门和单位受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驱动,会计工作违规违纪,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了各个利益集团的利益。比如,在2001年3月财政部公布的对159家企业1999年度会计信息质量的抽查表明,抽查的159户企业中147户资产不实,157户利润额不真,这严重阻碍了会计工作秩序的正常进行。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体现在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一方面会计监督不力,会计人员往往要无条件的服从管理者的意志,会计工作根本无法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另一方面会计工作中有些概念混淆,致使工作开展不利。比如说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大部分单位将两者进行等同,以致于淡化企业会计监督的事前监督职能,或者根本就没有事前监督,只是决策凭“长官意志”,执行“顺其自然”,事后“审计算账”。再者,由于会计监督不力以及概念不清,因此会计监督的效果不佳。强化企业会计监督职能,切实做好会计监督工作是当务之急。
三、我国会计监督存在问题的分析1.我国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全,使得会计人员不能有效地行使其监督职能,导致企业会计监督不力。比如,新的《会计法》虽已颁布,但是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却没有出台。其次,有的企业在新的财务制度运行之后,仍用传统的做法来看待新制度,没有按新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使得出现“新制度、老观念、老办法”,会计管理混乱。再者,在会计监督过程中有些概念很模糊,比如说会计监督、审计监督概念模糊,执法机构职责权限有待明确。很多企业将审计监督等同于会计监督,而事实上审计监督是对会计监督的再监督,它侧重于事后监督,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对同一经济事项的监督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如果有针对性的会计制度和核算体系还不健全,也就难以适应复杂多样的经济活动。2.企业管理体制不全,内部控制制度失调。我国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不全,主要体现在有的单位是根本就缺乏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有的单位虽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这些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以致会计秩序混乱,徇私舞弊现象经常发生。3.企业单位负责人的约束机制不全,阻碍了会计的有效监督。目前,在一些企业中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指使、授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账,伪造会计凭证,办理违法会计事项,从而使得会计工作受制于管理当局,不能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破坏了正常的会
计工作。4.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有待加强。一般来说,企业虚假的会计信息也是出自于会计人员之手,因此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观念在会计监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改革开放加快了会计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前些年我国会计人员奇缺,而现阶段,虽解决了量方面的问题,但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而且有的还是无证上岗。再者,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弱,自我管制能力差,惟命是从,在权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有意造假,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在所难免。
四、完善会计监督的对策1.加快法律体系建设,为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要加强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我国已颁布了新《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应尽快明确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限,以实施清晰明了的监督职能;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对违规违纪的企业及其连带负责人予以处罚;同时还要强化一些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的实施,如《经济法》、《证券法》等,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2.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制。主要体现在:参与经济业务事项的所有过程的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明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明确财产清查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程序。这些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的关键就是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这样就使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工作必须与另一个人或另一个部门的工作相一致或者相联系,进行连续不断的检查和监督,使内部监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3.加强外部监督即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作用。社会审计监督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以独立第三者的身份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对依法公开披露的单位会计报告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因此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是提高会计监督力度的外部基础之一。政府监督主要是指财政部门对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我国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督、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会计监督检查,进行宏观调控。这样在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
监督制度的基础上,规定单位外部监督层次,将专业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使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配合协调一致,为会计人员创造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为确保会计监督的有效性奠定科学的基础。4.明确会计责任主体,加强企业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明确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主体地位,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关键。作为单位负责人,他应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这样就加强了单位负责人为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的地位,为会计工作者明确行使会计监督职能提供了保障。其次,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责任主体,还必须要懂管理、懂业务、懂财务、懂会计,熟悉有关经济法规,对自己负责,对单位负责,对法律负责。5.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建设。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首先是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这样才能在国家会计法律体系下真正履行会计人员的职责;其次是要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用一定的行为规范来自我约束,遵守公共道德,保持良好的信誉;再次,会计人员能够不断地参加继续教育;最后,会计人员还要有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
第二篇:浅谈我国企业会计监督现状及其对策
浅谈我国企业会计监督现状及其对策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监督工作日益显现它在经济中的重要性,社会公众对会计监督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经过我国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会计监督体系逐渐建立,并取得长足的发展。2000年7月1日实施的新《会计法》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看,“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都是《会计法》的核心。
但在我国的实际工作中,有许多企业对此认识不够,在一些方面仍然难以适应经济条件的变化,出现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弱化,管理松懈的现象。一些单位和个人受经济利益驱动,过分追求自身利益,无视会计制度。企业经营者以权压法、肆意更改企业核算基础,甚至要求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出据虚假财务报告。一些会计人员,因受聘于企业经营者,当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受制于经营者,不能坚持原则,使企业经营业绩不能真实地被反映出来,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随着审计风暴的开展,会计监督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会计监督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加强我国会计监督的对策。
一、会计监督概述
会计监督制度是各个单位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保 1 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舞弊行为发生的重要基础,建立并严格执行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对于有效防范经营风险,防止国家和单位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保证会计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运行等具有积极作用。
(一)会计监督的定义
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凭借法律、法规授权的特殊地位和职权,依照会计主体的各项制度,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综合的、全面的、连续的、及时的监察和督促,以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保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真实性,从而达到提高会计主体效益的目的。
会计监督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监督和成本管理会计监督两个部分。(1)财务会计监督。财务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凭借经授权的特殊地位和职权,对特定主体财务会计活动进行监察和督促。监督会计账簿,监督实物以及款项,监督财务报告以确保财务报告信息的正确、相关、可靠以及可比,对于违反的行为应当制止和纠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还应对单位的财务收支实行监督,还应配合搞好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2)成本管理会计监督。成本会计是运用会计的基本原理和一般原则,采用专门方法对企业各项费用的发生和生产经营成本的形成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的一种管理活动。成本会计监督是:会计主体内部按照自己的管理标准,对其经济活动过程进行的监督和督促。成本管理会计监督包括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评价三大部分。
(二)会计监督的基本步骤 会计监督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职责分工。
在一般情况下,处理每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或者在全过程的某几个重要环节都规定要由两个部门或两个以上部门、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起到相互控制的作用。
(2)保证会计凭证或会计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对自制原始凭证或外来原始凭证,在传递程序中各联都有相关领导和经办人签章、大小写数字一致等方面做出规定;对各种账簿记录,要求帐证一致。
(3)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
对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等经济业务事项,如决策和执行的程序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不仅影响国家、单位和社会公众利益,也会削弱财务会计管理职能,并影响会计秩序和会计信息质量。
(4)进行财产清查。
通过财产清查,不仅可以改善经营管理,并能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财产清查制度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全面或部分地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盘点和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债权债务进行清查核对的一种制度。
(5)对会计资料进行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既定的政策和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单位的目标是否达到。
(三)企业决策与会计监督 可以说,会计监督因会计信息的存在而始终贯穿在企业决策的整个过程,从企业决策的准备阶段,在相关会计信息的核算、汇总、加工、分析等环节中,会计监督就已经介入,通过各种手段保证原始会计信息本身的可靠性、相关性;在企业决策的形成阶段,会计监督又在决策者行为和决策程序上参与把关;在企业决策的实施阶段,会计监督又渗透于涉及决策实施的各个部门、各种信息来源;在企业决策的调整阶段,又是会计监督为使信息反馈系统的快捷有效保驾护航。
二、我国会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企业管理体制不断改革的时期,会计监督尤为重要,《会计法》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障市场经济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目前在很对称,影响了监督的效果。监督的基本原理,一是制衡和牵制,即通过上下左右的相互制约以及时纠正多企业中,会计监督却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下面将从三方面阐述我国会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会计监督主体确认不清
企业人员受聘于企业经营者,要求他们对握有自己“就业权”的企业经营当局所决定的财务收支实施监督,既不符合监督与被监督关系的基本要求,又缺乏应有的可行性,因而使会计人员对本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受到限制和制约。这种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不对称,必然形成监管目标无法实际地得到实现。另外,从我国当前的企业权益结构中,企业会计人员的个人利益保障极大地依赖于企业经营当局而较少决定于企业所有者,因此,如果会计监督活动有悖于经营当局的利益,形成的结果往往是有效监督导致的收益将主要归于企业所有人,而监督活动的风险则有会计人员承担,此种监督收益和监督风险的不对称性,显然形成企业会计人员缺乏实施监督的主动性、自觉性。如果实施监督行为的主体缺乏主动精神,监督弱化的状况当然难以避免。受到上述因素的制约,企业会计人员无法胜任代表企业所有者利益的内部监督主体。
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民间会计监督部门,理论上是完全独立与企业经营者、企业所有者以及社会相关各方的。“完全独立”就意味着不受任何一方的制约,反过来也没有任何权力对任何一方有所制约。只是在接受任何一方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委托来对企业进行会计信息的审计、核查时,因委托关系的存在而负有代理监督主体的责任。但是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哪部法律法规对民间会计监督部门出具虚假报告的连带责任做出明确规定,因此在这种监督收益与监督风险不对称性的情况下,民间会计监督部门会倾向于给与更多经济利益的一方,因此出现民间会计监督部门在利益驱动下与企业经营者勾结进行暗箱操作的现象。尤其当民间会计监督部门接受国家或社会公众的委托时,因没有明确的监督主体,而不能代表监督主体的利益而进行有效的会计监督。
(二)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
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基础。企业作为一个会计实体,它的会计监督来自三个方面:政府部门监督、社会会计中介机构监督、企业内部监督,即内部会计监督。计监督体系中前两者是外界对企业实施的监督,而内部会计监督,则是企业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求得健康良好发展而进行的自我监督。我国的会计监督体系目前仍有待改进,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
(1)会计监督的基本职能界定不清,基本机制不合理。相关规定明确了三种监督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国家财经法律、法规,但在要求上并没有具体化和体现三者之间应有的差异,导致三种 监督职能混同。其实它们之间的职责、目标、实施手段以及承担的责任等存在很大差异。各种监督职责不清,造成检查重复,有了问题相互推诿。国家行政监督机关权利和义务不一致,职能和责任不偏差;二是威慑,即通过对违纪行为的重罚,使被监督者不敢轻易违规。而现行的会计监督采取普查式、一对一的监督方法,从理论上讲这是最直接也应当是最有效的监督方法,但在实际执行中普遍存在避重就轻、轻打轻罚的现象,使监督效果大打折扣。
(2)内部会计监督薄弱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是企业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求得健康良好发展而进行的自我监督,这种监督是自觉的、主动的,由会计人员承担。其主要任务是在单位领导的领导下,通过对记账凭证的审查财务收支的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财务报告的编制等方面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并保证财务会计活动和经济活动在法定范围之内。多年来,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一直在经济监督体系中承担着重要使命,而在促进单位内部强化管理、保证经济活动依法进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企业的会计监督体系中,内部会计监督是基础,所以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途径,是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体系。
(3)外部监督机制失灵
在政府监督方面,由于我国尚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政府会计行为还未完全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具有管理对象广泛性和对财政行为依附性的特征,政府直接介入微观会计运行过程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在社会监督方面,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注册会计师在社会公众中的信誉度基础相当脆弱,习惯于“人治”社 6 会模式的人们对注册会计师并不十分了解,处在“离不开,信不过”的尴尬境地。
(三)会计监督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全,使得会计不能有效地行使其监督职能,导致企业会计监督不力。再者,在会计监督过程中有些概念很模糊,很多企业将审计监督等同于会计监督,而事实上审计监督是对会计监督的再监督,它侧重于事后监督,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对同一经济事项的监督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如果有针对性的会计制度和核算体系还不健全,也就难以适应复杂多样的经济活动。
目前的《会计法》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忽视了所有者和债权人的监督。所有者和债权人是企业的利益最相关的人,他们为了自己的权益不被侵害,必须要对经营者进行监督。但是,《会计法》中却没对其做出相关规定,再加上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弊端以及企业“内部人控制”等原因,使得其监督权弱化。虽然在《会计法》第四章第三十条还作了相关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有关会计法规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进行监督,并且受国家法律保护。但是从“经济人”假设及其成本效益原则考虑,对自己没有利益的监督是不现实的。
三、加强会计监督的对策
会计监督职能伴随着会计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上述我国会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如不解决,势必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本章将就如何加强我国会计监督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明确会计监督主体
对监督主体的明确是满足会计监督体系建立的根本,是保证会计 监督独立性的首要因素。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要建立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构建国有资产专职管理体系,以国有资产产权所有者代表的身份实施监督管理,使企业决策受到制约控制。对于企业内部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来说,不应作为企业内部的监督主体,而应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直接为董事会服务,与企业经营者地位平等,由他们来行使监督主体的权利。对于民间监督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证券商、资信评估事务所等,承担着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评估签证的职责。只有加强其监督责任与监督风险的对称性,即通过明确严格的立法和执法加大对民间监督机构制造虚假报告行为的惩治和打击,责任与经济制裁双管齐下,对违法违规行为起到强有力的威慑作用,最终使民间监督机构能够真正代表委托人即实际监督主体的利益,达到监督目的。只有通过这样的措施彻底整顿该行业的市场秩序,才能为之建立良好的社会信誉,形成社会监督的良性循环。
(二)加强法律体系建设
《会计法》是我国社会经济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重要法律,为强化会计监督,必须为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创造一个有效监督的法制环境。应不断完善会计法规,加强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增加《会计法》的宣传力度。法制教育不是一时半时的事情,因此,宣传《会计法》不能靠一、二次检查和培训,必须把宣传教育活动不断继续下去,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重点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负责人以及财会人员。只有先在思想上武装起来,才能在行动中有 所体现。
(2)以《会计法》为基本法,健全和完善财务会计法规及其他相关法规。尽快出台“会计法”的实施细则,增强会计执法人员在执法活动中的可操作性。地方也可出台一些与地方特点相结合的地方法规,来配合“会计法”的实施,限制违法行为的发生。
(3)要加大执法力度。对制定出的法律要认真贯彻执行,对于违法违规的行为,一经发现,便要依法严惩,以增强法律的威慑力,使企业管理者、会计人员、审计人员都能权衡利弊得失,自觉遵纪守法,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完善会计监督体系(1)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内部管理制度是在组织和开展会计工作中所必须遵循的规范和准则。健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如建立内部岗位责任制、内部稽核制度以及财产清查制度等,可以使内部会计人员职责明确,将强企业控制,为会计核算的正确性打好基础,是会计工作做到规范化、制度化,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合法、真实、准确与完善。
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应当注重抓好以下环节:首先,依法建帐。设置会计账册是记录经济业务情况、明确经济责任、考核经济效果的重要依据,是会计工作开展的基础。第二,遵守记账规则。这是做到依法建帐的重要保障。设置会计账册、进行会计核算,都必须遵循基本的规则。《会计法》对基本的记账规则做出了决定。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完整,是记账规则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三,加强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会计监督寓于会计核算中,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实行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要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单位内部经济监督的要求,制定审计计划管理制度、定期审计制度、自筹基建资金审计制度、报表和档案管理制度、审计人员工作纪律、审计报告制度等,促使内审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方面发展。
(2)完善国家监督体系
《会计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从产权角度看,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必须代表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对经营者的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以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如果产权所有者对其资产放弃监督,势必造成资产流失,从这种意义上讲应当加强国家监督。从效益考核角度看,国家作为产权所有者,自然注重它的权益、投资报酬率。因此迫使它必须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利润情况以及分配情况。同时要验证它的真实性、可靠性。所有者权益最大化的利益驱动,也要求国家强化监督职能。加强国家监督,从转变传统观念、改变习惯的工作方法、监管部门相互配合等方面下大力气,逐步强化监督职能。从产权角度看,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必须代表以所有者身份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以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从监管部门来看,不断完善财政、银行、审计、税务等外部监督体系,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要加强各部门、单位的合作配合,财政部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联合检查、抽查,搞好调查研究,掌握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所在,制定强有力的控制监督和制裁措施,强化企业约束机制。监督的目的和思维方式应从过去单纯的检查,转变到帮助企事业单位提高经济效益,协调好国家与企事业单位利益方面上来。执法人员应更新观念,提高政策水平,改进工作方法,深入 10 了解企事业单位的特点,在帮助单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监督。
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完成的,这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配合共同努力。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合理的
(3)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加强社会监督体系建设
注册会计师是独立于政府和任何企业或经济组织以外的持独立、公正、客观立场的第三者,对企业会计报告的真实公允性与合法性具有签证职能。从社会广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看,注册会计师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督和服务作用。注册会计师依法并接受委托,对有关会计事项如: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并出具法律公证性的审计报告,以此为委托人和有关方面服务。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本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且其审计工作具有法律公证性,因此,其监督也是会计监督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财政部门在理顺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培训注册会计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关键要靠规则和约束力。注册会计师再多、水平再高,执业中不守规则,只会发挥负作用。因此,要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作用,必须从执业监管抓起,刹住出具假虚会计报告的歪风,在操作上可由财政部门会同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对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逐一进行审查,一经发现问题,则予以重罚,以纯洁注册会计师队伍,树立执业信誉。结论
会计监督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任务。我国目前的会计监督状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完成的,这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配合共同努力。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地区、部门和国有单位干部考核制度,具有竞争力和接受专业教育的管理人员,对高质量财务报告的文化需 11 要和氛围,以及商界普遍存在的有关诚实守信的人文精神和法律意识等等,都是强化会计监督的支撑系统。只有这些才能构建出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洪民.潘宇.《关于健全会计监督体系的几点思考》[J].“理论观察”.2004,(2):61-62.[2] 胡国强.贾剑锋.廖丹.《对我国会计监督体系的思考》[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1.(11):32-34.[3] 庞建婷.《会计监督体制比较之借鉴》[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23):44-45.[4] 王哲敏.《浅谈我国会计监督的现状及完善会计监督的对策》[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4.(1):34-35.[5] 彭晓洁.《论会计监督》[J].“企业经济”,2003.(12):207-208.[6] 于彩珍.《谈企业内部会计监督》[J].“财会研究”,2003.(6):23-24.[7] 何仪强.《企业会计监督弱化的原因及相应对策》[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6):77-78.[8] 李宏.《企业会计监督相关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4.(40):17-19.[9] 吴雪贞.侯冰雪.《强化会计监督的若干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4.(54):42-43.[10] 沙洁.《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思考》[J].“人大研究”,2004.(12):46-47.致谢
衷心感谢李老师对本人毕业论文的指导,深情地对老师说一声“您辛苦了”!
第三篇:我国体育广告业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目录 体育广告的内涵与作用...........................................................................1
1.1 体育广告的内涵..............................................................................................1
1.2 体育赞助与体育广告的关系..........................................................................1 1.3 体育广告的作用..............................................................................................2 我国体育广告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2
2.1 我国体育广告业发展历程..............................................................................2 2.2 “明星效应”历来是体育广告的重要支点..................................................3 2.3 体育广告业成为受追捧的行业......................................................................3 2.4 我国体育广告业存在的主要问题..................................................................4
2.4.1 观念滞后, 缺乏长远发展目标.........................................................4 2.4.2 经营趋同, 缺乏体育服务特色.........................................................4 2.4.3 人才匮乏, 缺乏企业发展后劲.........................................................4 发展我国体育广告业的对策...................................................................5
3.1 3.2 3.3 3.4 准确定位, 确保个性发挥..............................................................................5 整合资源, 确保高质服务..............................................................................5 理论先导, 确保科学运作..............................................................................5 积聚人才, 确保发展后劲..............................................................................6
4小结................................................................................................................6 参考文献...........................................................................................................7
摘 要
结合我国体育产业化进程和我国广告业的发展趋势, 针对当前制约我国体育广告业发展的因素进行深入剖析, 为促进我国体育广告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 体育广告业;现状;对策
Abstract According to our country's sports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 advertising industry, in view of the current restricting our sports advertising industry factors were thoroughly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orts advertising put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Key words :sport advertisements;current situation;solutions
I
到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 中国广告市场的营业额已经超过日本,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广告大市场。专家指出, 中国广告的发展趋势, 除了传统的广告媒介外, 体育和娱乐将是新兴的支柱。以此为契机, 我国的体育广告业没有理由表现得平庸。但是, 随着中国体育产业化进程加快、质量提升,近年已“诱使”了大批的海外体育广告兵团强势抢滩登陆, 安营扎寨, 在中国体育大市场中以其品牌和客户源的优势迅速扩大营盘, 抢占优势地位, 置我国的体育广告业于竞争被动之地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环境下, 我国体育广告业现状如何、软肋在哪里、能否做到从容应对等问题, 应成为有识之士密切关注的重点。体育广告的内涵与作用
1.1 体育广告的内涵
体育广告是利用体育赛事以及与体育赛事密切相关的媒体和形式向公众传递商品、劳务等信息,它是联系体育运动和现代社会生活的“纽带”。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关于加强体育广告管理的暂行规定》明确规定, 凡为国际、国内体育活动提供资金、器材、产品用以开展广告宣传的, 均属体育广告。主要包括体育场馆广告、印刷品广告、实物广告、冠杯广告和冠队广告等。作为无形商品, 现代体育广告具有可输导性,一般需通过电子媒介和高科技手段来实现。
1.2 体育赞助与体育广告的关系
体育赞助和体育广告是形影相随的关系, 赞助体育赛事本身就是利用赞助本身进行广告公关活动。据史料记载, 古罗马时期有一位贵族, 为了讨好罗马帝王自愿支付了竞技场一天的奖赏费用。这种行为并不是一种慈善行为, 这位贵族是想借资助比赛而获得帝王的回报, 此举在本质上与今天的体育公关活动无异。然而, 现代意义上的体育赞助和体育广告始于19 世纪中叶, 交通运输业是最早运用现代意义体育赞助和体育广告的行业。1852 年, 美国的一家铁路运输公司向哈佛和耶鲁大学的划船队提供了免费的运送服务, 并大力宣传此事, 借以吸引上千名体育迷搭乘该公司的火车去现场观看比赛, 于是, 最初的现代意义上的体育赞助广告出现了。而大规模的、正式的体育赞助和体育广告活动始于20 世纪60 年代的英国, 壳牌、埃索和BP 三家跨国石油公司于1965 年共投资1000 万西德马克通过赞助15 公升级的汽车大赛, 最终取得了在参赛汽车上粘贴一圈公司招牌贴纸的回报, 从而开创了企业通过大规模赞助与自身产品有直接关系的运动项目而达到广告宣传目的的先例。
1.3 体育广告的作用
体育广告是拉动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途径。以健力宝为例, 健力宝在支持中国奥运代表队参加奥运时, 虽然其大部分的资金来自于贷款, 而当其拿下赞助权的时候, 却几乎要借别人的生产线才能完成其供货量。但正是通过对奥运的赞助所产生的广告效应, 健力宝得以成为世界闻名的“中国魔水”,成为中国饮料业的行业老大。在2000 年悉尼和2004 年的雅典奥运会上, 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希望利用奥运来打开自己的市场, 打造自己的品牌效应。
体育广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树立企业形象, 提高企业知名度, 拓展销售途径, 提高销售额。2)在全球范围内强化产品品牌, 提高市场份额。3)推广新产品, 创造出平时难以达到的促销效果。4)为企业创造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倡导全民体育意识、和平意识, 促进社会良性运转。我国体育广告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2.1 我国体育广告业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政府于1982 年2 月颁布了《广告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 明确了国家工商行政及地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广告业的管理部门。1983~1987 年, 广告公司的数量和经营额以平均45 %和55 %的速度增长, 专业性的体育广告公司开始分化形成, 但依然弱小。
1986 年11 月24 日,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为了加强对体育广告的管理,使其健康发展, 颁布了《关于加强体育广告管理的暂行规定》。标志着体育广告业逐步规范化。
1988~1993 年, 随着广告公司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私人性质的体育广告公司大量涌现, 如梁艳体育广告有限公司等。上世纪90 年代初期, 在中国即将“复关”(当时认为即将恢复加入“关贸总协定”)的前景激励下, 海外知名大广告公司纷纷进军中国内地, 与国内的广告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或自设办事处。
1994 年, 中国足球率先踏上职业化道路, 随后, 篮球、排球、乒乓球、围棋也纷纷进行职业化改革, 中国体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职业化给中国体育带来了无限繁荣, 推动了体育经营市场和产业结构体系的形成, 其经营活动已经覆盖到比赛门票、广告、转会、商业比赛、电视转播和商务经营, 体育广告收入逐年上升。
从八运会开始, 通过体育广告等方式筹集了大量资金。九运会集资更是创新, 成立了“奥兴”公司, 由该公司根据九运会的有形和无形资产, 利用广告开展筹资工作,走出了一条市场机制的新路。第21 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采用了政府投入、出售广告等手段多渠道筹资。在我国举办的大型国际比赛史上, 第一次做到了“收支平衡, 略有盈余”。
1993 年至今, 专业性体育广告公司的发展速度始终高于整个广告行业的平均发展速度, 在全国广告业营业额中的比重越来越大。1999 年专业体育广告公司营业额较上年增长20.7 % , 在全国广告营业额的比重达到44.7 %, 呈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
2.2 “明星效应”历来是体育广告的重要支点
马俊仁是中国体育界比较早地站出来在电视上大作广告的人, “中华鳖精”的广告以马俊仁以及王军霞等人为主体, 属明星广告类, 电视观众俱已熟知其内容。该广告虽然受到了不少非议, 但是,马俊仁客观上带动了体育界人士向大市场的挺进。从他以后, 我们在电视和媒体的广告片中又相继看到了体坛明星谢军, 看到了聂卫平, 看到了郭莎莎, 看到了莫慧兰等等体育明星。
2008年北京奥运会落下帷幕的时候, 诞生了众多新的世界冠军, 随着他们知名度鹊起, 无数商家也看准了体育明星孕育的商机。例如: 当今世界上最有商业价值的中国运动员———姚明自成为中国联通新时空CDMA 形象代言人后, 无数商家都想和“姚之队”谈判一回。中国乒乓女队的新领军刘诗雯在上半年与达能签定合作协议, 正式出任 达能形象代言人。“刘翔更是早就成为广告主们的宠儿, 他接拍了纽崔莱、雪碧等多家广告, 而且一度身价已过千万的在中央台的黄金时段频频亮相。再例如: 2003年12 月份, 赵蕊蕊为“康威”形象代言, 签约费168 万元, 称如中国女排获得奥运冠军, 康威还将另外支付50 万元。早在奥运会之前就已经有很多明星名声在外, 而且签下了数额或多或少、名气或大或小的商业代言合同。
2.3 体育广告业成为受追捧的行业
广告业历来是商场竞争最激烈的领域,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说过: “不当总统, 就作广告人”。的确, 广告是一个创造潮流也创造奇迹的职业, 是21 世纪最富前景的朝阳行业。可以预计, 21 世纪的中国体育广告业将会真正形成知识密集、技术密集、智慧密集的一大产业, 体育广告的前景辉煌灿烂。据悉, 北京市广告经营单位已由1983 年的249 家发展到1999 年的4547 家, 现已达5 000 余家, 仅北京市的广告经营额亦由1983 年的3995 万元增长到现在的近50 亿元, 呈现强劲、稳定的发展态势;同样作为大都市的上海, 仅仅3 年广告公司就从2500 多家猛增到近4000 家, 广告业发展速度十分惊人。由此可以看到, 体育广告业将成为最受追捧的行业之
一。
2.4 我国体育广告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发展和竞争的过程中, 我国体育广告业存在的问题日益显露出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4.1 观念滞后, 缺乏长远发展目标
虽然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已有20 多年, 距第一家专业体育广告公司成立也已有十余年时间, 但僵化的思想观念在许多体育广告从业人员的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许多体育广告公司在管理模式上仍属于传统的经验型管理模式。管理随意性大, 追求短期、立竿见影。其结果常常是“揽了一笔生意, 丢了一个客户”。长期的一贯制, 使得这些体育广告公司一次又一次失去市场机遇, 在广告业中逐步落伍。2.4.2 经营趋同, 缺乏体育服务特色
“趋同性”是我国体育广告业的一大致命弱点,利益的趋同, 促使我国体育广告业一窝蜂般快速产生并形成了“小规模、大数量、熟面孔、老路子”状态。由于许多体育广告公司规模小, 积聚资金难, 客户源减少, 难以维持生产或扩大再生产, 于是不少体育广告公司又被迫从单一型经营转向多元经营, 诸如经营文化产品、服装, 甚至开饭店、搞出租房屋等等。主体经营淡化, 多元经营乏力。目前, 我国诸如梁艳广告有限公司, 中体广告公司,元太广告公司等专业性较强、体育特色明显的广告公司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2.4.3 人才匮乏, 缺乏企业发展后劲
缺乏复合型专业人才, 是目前我国体育广告业普遍面临的问题。随着国内外新型媒体的不断出现和竞争加剧, 随着“入世”后国外广告业的进入,我国的体育广告公司不是多了, 而是少了。目前我国体育广告业急需以下几类人才: 一是熟悉体育专业, 了解国际体育市场、通晓国际体育广告运作经验和较强沟通能力的人才;二是有敏锐洞察力和市场驾驭能力的高层管理人才;三是具有整合营销、传播、策划的复合型人才;四是能够自己创作、设计的人才;五是高层次的体育广告制作, 特别是擅长影视广告制作的技能型人才。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体育广告业向国际进军、与世界接轨的瓶颈, 制约着体育广告业的长远发展。发展我国体育广告业的对策
我国体育广告业上述问题的存在, 既有现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 以及国际竞争等方面的外在因素, 但最根本的一点还是内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的体育广告业要立于不败之地,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准确定位, 确保个性发挥
加入WTO 后,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挑战中, 我国体育广告业应该审时度势对自己在社会所承担的角色进行一次再定位, 选择正确的定位战略。准确的广告战略定位能够使企业的品牌形象得到充分的展现, 广告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在当前, 我国体育广告公司不外乎于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全面服务代理;二是优势制作兼容部分代理;三是以自身媒体经营或代理媒体经营。在审视自身定位时, 体育广告业要克服“小而全”心理定势。针对自身情况确立个性, 凸显优势, 以优势竞争和策略竞争坚持特色经营。
3.2 整合资源, 确保高质服务
体育广告业要根据自身业务经营范围、技术优势、服务优势和服务范围, 以多种形式进行资源整合, 实现体育广告服务业在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方面的优化配置。从根本上解决以往体育广告经营小而分散、盲目争夺顾客的无序竞争和低质服务状况。确保体育广告经营单位有足够的能力支持客户的技术创新改革, 使我国的体育广告业真正成为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一支有生力量, 使整个体育广告业的服务水平上一大台阶, 使我国体育广告业有能力迎接国际经济一体化竞争的严峻挑战。
3.3 理论先导, 确保科学运作
我国体育广告业这些年的发展历程和辉煌业绩说明, 体育广告的实践已到了应该升华和进行理论总结的时刻, 如果漠视体育广告的自身内在特点和规律性, 不对其中的客观规律进行理论的升华和总结, 体育广告业的发展将无法登上新的台阶, 将会沦为自生自灭的自我单一循环机制, 或面临随时被击败或替代的危机, 同时体育广告业本身的发展也会缺乏理论后劲而成为昔日黄花。因此, 体育广告的理论建设是现实提出的重要历史课题, 是体育广告业新世纪发展的时代要求。这也正是中国历史赋予中国体育广告公司的使命。要认真借鉴成功的管理经验, 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把自身的优势与体育企业优势相结合, 产生“1 + 1 > 2”的集聚效应。
3.4 积聚人才, 确保发展后劲
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体育广告业是一个人才密集的行业, 是一个靠智力打天下的产业, 没有一批有敏锐洞察力和市场驾驭能力的创新人才, 就不可能有体育广告产业的大发展。体育广告从业人员是体育广告业发展进程的主力军, 是创新发展体育广告业的关键。要发挥好从业人员的主力军作用, 关键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相信人才、依靠人才、培养人才, 真正把人才积聚起来。在构筑合理的人才结构、保证服务有效的同时, 要注意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 给予相对的自由空间和适时有计划的培训, 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 使整个人才结构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4小结
加入WTO 和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必然催生出巨大的发展契机, 只要我们本着“苦练内功, 外树形象”的思路, 脚踏实地, 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我国的体育广告业在中国这个幅员辽阔的大空间里定有大的作为。
参考文献
[1] 宋顺清1 中国广告业的发展走向与面临的任务[J ] 11999 年全国广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 工商出版社, 2000 ,(3)[2] 傅红岩1 体育产业化———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J ] 1 体育月刊, 1998 ,(4): 11 [3 ] 黄柯1 论体育赞助[J ] 1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4)[4] 鲍明晓1 对我国体育产业热点问题的思考[ J ] 1 体育科学,1999 ,(4)[5] 田慧1 中国体育电视转播对策研究[J ] 1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 , 23(3)[6 ] 文博1 新编成功企业营销与广告经典案例[M] 1 光明日报出版, 2003 [7] 中国体育网: Http : / / 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对策分析
谈谈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
[摘要]环境保护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大事,如何有效保护环境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诸如经济因素、技术因素、政治因素等。本文从环境保护的现状情况以及对策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环境保护的情况,因此,需要足够重视环境保护,应该建立相应的法律程序加以完善。
[关键词]环境保护现状对策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环境资源问题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为适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已建立专门负责环境保护的政府机构,尤其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加大环保政策的实施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环境保护,正逐渐从政府专职转变为全民的共同事业。
一、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分析
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酸雨污染。由于我国迄今尚未对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采取有效措施,而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造成区域性大面积酸雨污染严重。广东、广西、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形成了我国西南、华南酸雨区,已成为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二)水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七五”期间曾得到较好控制,但近几年又有所恶化。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例如:滇池是昆明最大的饮用水源,供水量占全市供水量的54%,由于昆明市及滇池周围地区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致使滇池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十分严重,作为饮用水源已有多项指标不合格,藻类丛生,夏秋季84%的水面被藻类覆盖。
(三)植被破坏更加严峻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0%。尽管建国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管理不善,造成了13 亿亩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二、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目前我国现阶段的环境政策的成效不断地被新产生的环境压力抵消,仅仅维持了环境状况不致急剧恶化。
(一)建立适当的环境法律体系
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相比,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还是不完整的,法律规定也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因此,从今后立法方向来看,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在环境立法中确立各项基本法律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预防污染原则,污染者负担原则,经济效率原则,水、大气、固体废物等污染的综合控制原则,有效控制跨界污染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和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原则等。
2、建立健全各项环境保护基本
法律制度,包括总量控制、许可证、排污费、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审计等,力求使之成为更加完备、更加透明、更加公正的法律制度,并把污染综合控制和全过程控制作为这些制度的一个基本目标。
(二)强化环境保护法律的实施
国家法律,包括各项环境保护法律的有效实施,是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公正发展的基本条件。从目前来看,我们的市场经济立法和环境保护立法落后于实际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同立法的进程相比,有关法律的实施,阻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不少地方违法破坏环境的行为还通行无阻。其结果除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破坏外,还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守法者经济上吃亏,违法者经济上占便宜,不支出和负担防治污染费用,同等条件下成本相对较低,形成不公平竞争的现象。应当强调,强化法律实施,共同遵守国家法律,是保证市场正常运转、公平竞争的基本条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地位平等、等同对待、自我负责等原则的具体体现。
(三)加强政府环境领域的公共服务
为公众和企业提供包括污水处理、废物和垃圾的收集与处理,保证水体、空气、生活环境的清洁优美,保证生态环境的安全等,是任何现代国家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同时采取经济措施鼓励私人和企业也提供这种服务。能否高效、高质量地提供这种服务,常常是衡量一个政府效能和业绩的重要标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各级地方政府应努力提供以下公共服务,当然,受经济发展木平和地方财政能力的限制,各地方和各城市在提供这些公共服务方面,能力还是相当有限的。但这是迟早都要做的,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注意同国际环境保护趋势相衔接
在国际环境领域,世界各国既有共同利益,也有许多矛盾和冲突,特别是在有关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有关国际环境规则和标准等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还存在着很多矛盾和利益冲突。在这方面,我们既要坚决反对发达国家借保护环境设置贸易壁垒,也要适应国际环境保护发展的大趋势,注意保持同国际上、同主要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的标准和作法相衔接,以适应国际和各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对国际市场所构成的越来越多的限制。我们的企业应当认识到,这是将来企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
总结:
就环境问题而言,环境和环境保护作为典型的公益物品,需要政府积极介入提供活动。而环境的多样属性、环境保护的复杂性和环境问题的相互关联性,需要我们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合适的环境政策手段,提出良好有效的政策对策,在更高层次上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环境和自然资源保证。参考文献:
[1]蔡守秋:《论中国的环境政策》,《环境导报》2000 年第6期.[2]解振华:《构建新时期环境保护战略》《求是杂志》2005 年12期.[3]朱德明:《城乡统筹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71 期
第五篇:我国劳务输出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劳务输出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张蕾
国贸08—1
2008148
3我国劳务输出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劳务输出是劳动力空间流动的一种形式。包括国际劳务输出和国内劳务输出。国际劳务输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获得了较大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开展对外经济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据世界银行1986年统计,世界劳务市场的劳务容量约为2000万人。
国际间劳动力的流动己有几百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末。而具有一定规模的输出则始于15世纪末(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从16至18世纪,殖民主义国家贩卖黑人到美洲的奴隶贸易。这是历史上大
规模远距离劳动力转移的开始。但这种惨无人道的奴隶贸易是殖民主义的罪恶表现,作为劳动力的拥有者即奴隶并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力拥有者和出卖者出现在国际经济活动中,而是作为生产工具——会说话的工具”被人用强迫的方式从一个国家运送到另一个国家,因此,这还不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劳务输出与输人。真正是自由人,是自身劳动力拥有者的劳动力国际流动,并作为生产要素在他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最早当属18世纪初的欧洲技术工人。当时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府受重商主义的影响,才对技术工人入境采取欢迎态度,但是由于各自的经济保护主义政策,这个时期的迁移量仍然十分有限。真正大规模的现代意义上的劳务输出与输入则是上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5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二战之后,随着大量新兴国家的建立以及战后重建的需要,国际劳务输出得到了空前发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到20世纪90年代,伴随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各国经济的增长,国际劳务市场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并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
我国的对外劳务合作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秦汉时期。我国近代的劳务输出,在鸦片战争(1840年)之后即有雏形。19世纪中叶,北美、澳洲大陆发现了金矿,由于黑奴买卖己经停止,加之当时的清政府把移居海外的中国人当作“贱民”、“弃民”对待,采取不予保护的政策,殖民者便趁机通过利诱、拐骗、强拉等不法手段,掳掠了大量中国劳动力,即“华工”。这是我国近代劳务输出的开端。上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派出了大量劳动力,为英、法、俄以及东南亚国家抵抗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提供了巨大的后勤支援。由于我国这一时期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并不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带有很强的为战争服务的性质,因此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劳务输出。
到上世纪50——6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劳务输出有了新的发展。但这一时期的劳务输出大都是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以援助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如前苏联、蒙古、尼日利亚等的经济建设为主。派遣了大批技术人员以及工人和医务人员,基本上是无偿的或是优惠的,同样并不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因此说当时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劳务输出,但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劳务输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我国劳务输出事业才得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真正兴起并蓬勃发展起来。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中央“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劳务输出事业取得了更快的发展,到目前已初具规模,成为我国开展对外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劳务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国劳务输出的现状1对外劳务合作总量保持稳步增长,但仍与我国人口资源总量不相称,并且创汇能力也远低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2普通劳务依然是外派劳务大军的主力,但在少数省份已有改观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农林牧渔业的外派劳务人员仍然占据劳工大军的绝大多数75%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科教文卫、设计咨询和IT服务业所占比重均不足1%3亚洲市场份额独大,新市场开拓举步维艰
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1外出务工人员的总体文化素质不高,与劳务输入地日益要求的高素质务工者相互矛盾2县内劳务输出中介机构不健全,劳务输出信息不灵、输出渠道不畅3政府、职能部门服务工作不到位4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应对问题的解决办法1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输出共识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输出质量3上下联动,扩大输出总量4建立信息和中介服务体系,拓宽输出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