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例综合素质法律高频法条考点练习题及解析

时间:2019-05-15 00:58: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5例综合素质法律高频法条考点练习题及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5例综合素质法律高频法条考点练习题及解析》。

第一篇:35例综合素质法律高频法条考点练习题及解析

【教师资格考试】35例综合素质法律高频法条考点练习题及解析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过程中,综合素质的考点之一教育法律法规一般是以单项选择的形式进行考察。一般会考到的法律法规有:《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等。

为了方便大家在考前将知识点分别突破,政通教育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教育法律法规35道题,一起来做做看吧!

1、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承担()。A.行政责任 B.刑事责任 C.民事责任 D.行政和刑事责任

2、根据法律的规定,我国义务教育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为()。A.教师负责制 B.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C.家长委员会负责制 D.校长负责制

3、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对中、小学生的身份表述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A.未成年公民 B.社会公民 C.普通受教育者 D.青少年儿童

4、教育法规的特点主要是()。A.民主性、限制规范的普遍性 B.国家意志性、限制规范地方性 C.国家意志性、民主规范地方性 D.国家意志性、限制规范普遍性

5、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津贴。A.特殊岗位补助 B.生活补助 C.艰苦贫困地区补助 D.特殊奉献补助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性目标是()A.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B.进入高等教育强国行列 C.进入继续教育强国行列 D.进入幼儿教育强国行列

7、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谩骂、体罚、变相体罚和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这是由学生的()决定的。A.人身自由权 B.荣誉权 C.隐私权 D.人格尊严权

8、个别教师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了学生的()。A.健康权 B.名誉权 C.受教育权 D.隐私权

9、教育法律责任不包括()。A.行政法律责任 B.民事法律责任 C.刑事法律责任 D.经济法律责任

10、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对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节,不应该采取下列哪项措施?()A.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 B.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

C.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D.说服教育

11、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中,学校责任适用的归责原则是()。A.过错责任原则 B.无过错责任原则 C.严格责任原则 D.公平原则

12、学校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受理教师申诉的机关是()。A.当地人民政府 B.当地检察院 C.当地法院

D.主管教育的行政部门

13、以下不属于教育法律责任归责要件的是()。A.有损害事实 B.有违法行为 C.行为人有过错

D.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14、教师法律救济的途径是指教师认为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请求解决或补偿的渠道或方式。一般不包括()。A.司法救济 B.行政救济 C.社会救济 D.自力救济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教师享有的权利的是()。A.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B.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C.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D.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团体中充分发表意见

16、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教育家黄宗羲早就指出:“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陶行知则更明确地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这些都说明教师具有()的义务。A.保护学生权益 B.提高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C.尊重学生人格 D.教育教学

1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B.在不同场合下,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是互相交叉的,并可以相互转化 C.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D.权利和义务是绝对的

18、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A.14周岁以下

B.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 D.18周岁以下

19、《教育法》第八条关于“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规定,确立了我国教育的()。A.公共性原则 B.公办性原则 C.公立性原则 D.方向性原则

20、教育法律关系形成的前提是()。A.教育法律规范 B.教育法律文件 C.教育法律规定 D.教育法律文书

21、根据《教育法》等的规定,违反教育法的行政法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有两类,即行政处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违反教育法的行政法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有两类,即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A.行政处罚 B.撤销职务 C.没收财产 D.赔礼道歉

22、对教师追究其教育法律责任的形式主要有()。A.扣押教师资格 B.通报批评 C.降职或撤职 D.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23、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履行的义务的是()。

A.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B.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任务

C.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D.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24、实施义务教育,不收()。A.学费 B.杂费 C.学费、杂费 D.任何费用

25、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A.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B.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C.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D.对违反校纪校规的未成年人实施体罚,以儆效尤

26、凡年满()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周岁。A.5、6 B.6、7 C.7、8 D.8、9

27、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招收适龄儿童、少年进行文艺、体育等专业训练的社会组织,应当保证所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A.县级 B.市级 C.省级 D.中央

28、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的原则。A.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B.教育为主 C.惩罚为主 D.依法从轻

29、实施义务教育的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A.单独设班 B.随班就读 C.混合编班 D.均分到班

30、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视而不见、不问不管或对学生讽刺、挖苦、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这都是明显的违犯师德的行为,违犯的是现行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规范要求中的()。A.关爱学生 B.爱岗敬业 C.教书育人 D.为人师表

31、根据我国教师法的规定,下列哪项不是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A.关心集体,爱护公物

B.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C.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D.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32、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的实施体制是()。A.国务院领导,省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 B.省政府领导,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乡(镇)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 C.市政府领导,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乡(镇)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 D.国务院领导,市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

33、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校长由()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A.乡(镇)B.县级 C.当地 D.市(地)级

34、学校应当把()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A.德育 B.美育 C.体育 D.劳动技术教育

35、李老师就学校教育公开问题提建议,李老师的做法()。A.行使教师的权利 B.履行教师的义务 C.影响学校的秩序 D.给学校出难题

1、正确答案:C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文字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二条规定: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2、正确答案:D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文字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校长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

3、正确答案:A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文字解析: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的身份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4、正确答案:D 考点:教育法概述

文字解析:教育法规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在教育方面的意志,通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调整有关法律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的总和。从本质上看,教育法规是统治阶级在教育方面的意志的体现;从形式上看,教育法规是以国家意志体现且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5、正确答案:C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文字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一条第三款规定:特殊教育教师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有艰苦贫困地区补助津贴。

6、正确答案:A 考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文字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了我国教育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7、正确答案:D 考点:学生的权利与保护

文字解析:教师对学生的体罚和侮辱行为,其实质是教师的人格凌驾于学生人格之上的一种表现,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

8、正确答案:C 考点:学生的权利与保护

文字解析:题干所述行为主要侵害的是学生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中规定的公民享有的一项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

9、正确答案:D 考点:教育法律责任

文字解析:教育法律责任的种类包括违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

10、正确答案:D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文字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1、正确答案:A 考点:《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文字解析:未成年学生在校受到伤害,学校承担责任适用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

12、正确答案:D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文字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做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做出处理。

13、正确答案:C 考点:教育法律责任

文字解析: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要件包括:有损害事实、有违法行为、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14、正确答案:D 考点:教育法律救济

文字解析:教师法律救济的途径是指教师认为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请求解决或补偿的渠道或方式,一般可以分为司法救济、行政救济、社会救济。

15、正确答案:B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文字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规定的教师享有的六项权利中,不包括B选项中的内容,其为教师的义务。

16、正确答案:B 考点:教师的义务

文字解析:教育家黄宗羲和陶行知的话说明,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搞好教学,教好功课,要完成知识教学任务,教师就必须锐意进取,刻苦学习。要使学生学好知识,教师首先必须学好知识,即教师要具有提高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的义务。

17、正确答案:D 考点:教师的权利

文字解析:权利和义务不是绝对的,在某些方面,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

18、正确答案:B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文字解析:《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19、正确答案:A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文字解析:“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这一规定确立了我国教育法的公共性原则,教育事业是国家、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共同事业。20、正确答案:A 考点:教育法律关系

文字解析:教育法律关系具有的一个特征是,教育法律关系的存在总是以相应的现行的教育法律规范为前提。

21、正确答案:A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文字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违反教育法的行政法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有两类,即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

22、正确答案:D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文字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23、正确答案:C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文字解析:“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是教师可以享有的权利,而不是应尽的义务。

24、正确答案:C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文字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25、正确答案:D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文字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26、正确答案:B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文字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27、正确答案:A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文字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四条规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招收适龄儿童、少年进行文艺、体育等专业训练的社会组织,应当保证所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28、正确答案:A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文字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当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9、正确答案:B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文字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章第十九条明确规定:义务教育的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30、正确答案:A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文字解析:违犯的是现行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规范要求中的关爱学生。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31、正确答案:A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文字解析:我国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绪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32、正确答案:A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文字解析:《义务教育法》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

33、正确答案:B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文字解析:《义务教育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校长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

34、正确答案:A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文字解析:《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5、正确答案:A 考点:教师的权利

文字解析:李老师就学校教育公开问题提建议是李老师行使参与管理权的体现。

第二篇:劳动法法练习题及解析

劳动法法练习题及解析

一、单选题

1.选项有关劳动争议仲裁的表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就争议的解决有仲裁协议的,可以进行仲裁

B.仲裁是劳动争议解决的必经程序,未经仲裁不得诉讼

C.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解决劳动争议时可以依法进行调解,仲裁调解书具有法律效力

D.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不能采用仲裁的方式解决

2.依我国目前法律的规定,下列哪一项保险劳动者无须负担社会保险费?()

A.基本养老保险

B.工伤保险

C.失业保险

D.医疗保险

3.在下列哪种情形下,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可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A.试用期内

B.熟练期间

C.见习期内

D.医疗期内

4.在下列哪一种情形下,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A.在试用期内

B.在用人单位濒临破产的情况下

C.在劳动者患病的情况下

D.劳动合同订立时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

5.发生劳动争议必须经过什么程序后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A.协商B.调解

C.仲裁D.和解

6.下列哪一事项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由劳动法调整?()

A.丁公司为其职工购房向银行提供的担保

B.汪某因身高不足1.70米而被乙厂招聘职工时拒绝录用,汪某欲告乙厂

C.甲厂职工陈某操作机器时不慎将参观的客户蒋某致伤,蒋某要求陈某赔偿

D.丙公司与劳务输出公司就30名外派劳务人员达成的协议

7.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按以下哪种方式处理()。

A.用人单位承担直接赔偿责任

B.用人单位不承担赔偿责任,由劳动者承担直接赔偿责任

C.劳动者对直接经济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用人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D.先由劳动者承担赔偿责任,不足部分由用人单位承担

8.以下关于工资支付的表述中哪个或哪些项的表述是错误的()。

A.工资必须以货币形式发放,不得以货币或者有价证券代替货币发放

B.工资应当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

C.在劳动者非因工负伤治疗期间,用人单位可以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

D.在劳动者未完成劳动合同约定的定额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

9.李某与企业签订了为期5年的劳动合同,履行了3年后双方经协商解除了劳动合同。有关该事件的表述哪个是正确的?()

A.由李某提出解除合同的,解除时企业应依法给予李某经济补偿金

B.由企业提出解除合同的,解除时应给与刘某经济赔偿金

C.由李某提出解除合同时,解除时企业无需承担任何费用

D.由企业提出解除合同的,解除时应给与李某违约金

10.在下列哪些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

A.职工在探亲假结束后又因丧事而请假的期间

B.职工下岗待工期间

C.职工见习期间

D.职工未完成劳动定额的情况下

11.下列哪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并须报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批准?()

A.某学校招用勤杂工

B.某国有企业招用电工

C.某娱乐场所招用服务员

D.某俱乐部招用体操运动员

12.王某在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对此用人单位可以采用选项所列哪一种方式解除与王某签订的劳动合同?()

A.与王某经协商一致后解除劳动合同

B.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王某解除劳动合同

C.无需提前通知王某,随时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D.须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解除劳动合同

13.根据劳动法的规定,下列哪些人可以适用劳动法的规定?()

A.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

B.家庭保姆

C.现役军人

D.经商的农民

14.无效劳动合同是指所订立的劳动合同不符合法定条件,不能发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后果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无效由()

A.由合同双方当事人决定

B.只能由人民法院确认

C.只能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确认

D.由人民法院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确认

15.企业职工一方与企业可以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签订集体合同。下列关于集体合同的说法,正确的有()

A.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没有建立工会的企业,由全体职工分别与企业签订。

B.集体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但应在签订后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备案

C.依法签订的集体合同对企业和企业全体职工具有约束力。

D.根据特别优于普通的原则,个人劳动合同的效力优先于集体合同的效力

16.小军是一家汽车修理厂的老职工,工作表现一直十分优秀,今年春节因一次交通事故被法院判处交通肇事罪,刑期为有期徒刑1年缓刑三年执行。汽车修理厂借此想与小军解除劳动合同,小军表示不同意,专门向李律师咨询,李律师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罪,不是故意罪,且小军被判的是缓刑,仍然有人身自由可以从事劳动,汽车修理厂不能借此解除劳动合同

B.汽车修理厂如果想解除劳动合同,必须提前30日书面通知小军

C.汽车修理厂有权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但应该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金

D.汽车修理厂有权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且不用支付经济补偿金,也不用提前30日书面通知小军

二、多选题

1.在下列哪些情况下,用人单位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

A.职工非因工负伤治疗期间

B.职工下岗待工期间

C.职工见习期间

D.职工未完成劳动定额的情况下

2.用人单位在下列哪些情形下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

A.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调整工作岗位仍然不能胜任工作

B.在试用期内用人单位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当时的录用条件,是通过熟人进来的 C.劳动者患病,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D.劳动者被劳动教养的

3.选项关于集体合同的表述中,哪些是错误的?()

A.集体合同由职工代表大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

B.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

C.集体合同一经签订即发生法律效力

D.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

4.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了争议,当事人可以采取下列哪些方式解决?()

A.协商

B.由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

C.诉讼

D.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

5.某厂由于近期订单较多,经与工会协商作出了以下延长工作时间的决定,问:哪些违反了劳动法?()

A.哺乳未满1周岁婴儿的女职工不延长工作时间

B.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延长工作时间

C.除上述人员外,4月、5月份所有人员每天延长工作时间2小时

D.延长工作时间期间的工资统一按照120%发放

6.下列哪些争议属于我国劳动争议的处理范围?()

A.周某因职业培训与单位发生的争议

B.陈某因住房分配与单位发生的争议

C.高某因续签劳动合同与单位发生的争议

D.李某因退休后退休金的发放与单位发生的争议

7.某公司所作出的关于延长工作时间的决定中哪些违反了《劳动法》()。

A.由于一笔订单的交货期将到,生产任务繁重,公司董事会经研究决定4、5月份的每个工作日延长工作时间2小时

B.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统一按照原工资的120%发放

C.未成年工、哺乳期内的女职工、怀孕的女职工不延长工作时间

D.凡不服从公司延长工作时间决定的职工一律扣发当月奖金

8.在下列何种情况下,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A.职工张某与人同居而怀孕,经常请病假影响正常工作

B.职工赵某在上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而丧失劳动能力

C.职工马某因工负伤后被安排在保卫部门,由于失职至单位财务部门被盗,给单位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D.在法定假日周某外出旅游,发生意外事故致残,已无法胜任原工作

9.下列人员中可以不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有()。

A.企业的党委书记

B.企业的工会主席

C.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的在校学生

D.上级部门委任的经理

10.某公司经批准向社会公开招聘人员,在公司与被录用人员邓某订立的劳动合同中有以下条款,违反劳动法的有?()

A.劳动合同期限3年,其中试用期1年

B.在试用期内邓某不得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C.在试用期内用人单位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对邓某不进行经济补偿

D.邓某在试用期内的工资待试用期满后集中发放

11.高某在调离单位时因培训费用的赔偿问题与单位发生了争议,对于这种争议高某可采取下列哪些途径解决?()

A.向单位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B.与单位协商解决

C.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D.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12.李小姐在一家三星级酒店担任实习大堂经理,日工资100元,6月份中,由于工作需要,其连续三个星期的周六日都加班,酒店为其安排了2天的补休,李小姐6月份可以领到的加班工资不可能为?()

A.600B.1200

C.800D.1000

13、某酒楼聘请了大毛、二毛、三毛、四毛四位职工,在下列情形中,酒楼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需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的有()

A.大毛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B.二毛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酒楼另行安排的工作的C.三毛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却不被酒楼经理重用,虽然还在试用期内但还是决定跳槽,主动提出与酒楼解除劳动合同的

D.四毛不能胜任工作,酒楼与其协商要求解除劳动合同的

14、国家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实行特殊劳动保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A.对怀孕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B.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C.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一周岁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D.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15.劳动者的以下劳动收入不属于工资范围()

A.单位支付给劳动者个人的社会保险福利费用,如丧葬抚恤救济费、生活困难补助费、计划生育补贴等

B.奖金、津贴和补贴

C.劳动保护方面的费用,如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作服、解毒剂、清凉饮料费用等

D.稿费

16、根据劳动法的有关规定,下列说法应该给予肯定回答的是()

A.小王是某化妆品公司的女职工,未婚先孕,能否享受不少于90天的产假

B.公司经营状况恶化进行裁员时,是否有权单方面变更劳动者的工作岗位

C.在劳动仲裁前是不是必须先进行调解

D.在劳动诉讼前是不是必须先进行劳动仲裁

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A 【考点】劳动争议仲裁 【解析】《劳动法》第77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调解原则适用于仲裁和诉讼程序。

第79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促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84条规定: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争议,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成的,当地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可以组织有关各方协调处理。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成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答案】B 【考点】工伤保险

【解析】见《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

3.【答案】D 【考点】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可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形 【解析】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9条规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治疗期间,在规定的医疗期间内由企业按有关规定支付其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但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

4.【答案】A 【考点】劳动合同的解除 【解析】《劳动法》第3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内;(二)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三)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5.【答案】C 【考点】劳动仲裁 【解析】《劳动法》第79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促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83条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6.【答案】B 【考点】劳动法调整对象 【解析】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本题中选项A、C、D涉及的关系显然与劳动关系无关,为错误的选项;选项B涉及的关系为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应由劳动法调整,为正确的选项。

7.【答案】C 【考点】本题是关于劳动合同的命题。命题的目的是考查考生对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应承担什么责任的掌握情况。【解析】现实中,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给原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情况时有发生,劳动法出于维护正常劳动合同关系的考虑,即规定了劳动者的赔偿责任,又规定了用人单位的赔偿责任,而且用人单位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据此选项C是正确的。选项A、B、D是错误的。解答本题的依据是《劳动法》第93条。

8.【答案】D 【考点】本题是关于工资的命题,命题的目的是考生对于工资支付规定的掌握程度。【解析】工资是劳动者提供劳动获得的报酬,依据《劳动法》,工资要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即使是在劳动者未完成劳动定额或是承包任务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也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但是在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治疗期间,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用人单位可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据此选项D的表述是错误的。解答本题的依据是《劳动法》第50条和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6条和第59条。

9.【答案】A 【考点】本题是关于劳动合同解除的命题,命题的目的是考查考生在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时对劳动者一方应进行经济补偿的掌握情况。【解析】合同的解除是提前终止合同的效力,不同于合同的违约,不存在违约金的支付问题,故选项D是错误的。合同的解除不是违法行为,也不存在赔偿金的问题,故选项B是错误的。考虑到合同的解除,劳动者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劳动法》规定了经济补偿金,即只要是双方经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不管是劳动者提出的,还是用人单位一方提出的,用人单位都要支付补偿金。解答本题的依据是《劳动法》第28条。

10.【答案】B 【考点】本题是关于工资的命题,命题的目的是考查考生对最低工资支付保障的掌握情况。【解析】工资是劳动者提供劳动所获得的报酬,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利益,《劳动法》确立了最低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这里的劳动者包括试用期间、熟练期间、见习期间的劳动者,也包括未完成劳动定额和承包任务的劳动者,但对于下岗待工人员的生活费,以及职工患病、非因工负伤治疗期间的病假工资或者疾病救济费则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支付标准。这里的正常劳动,根据《最低工资规定》第3条,是指,劳动者按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在法定工作时间或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从事的劳动。劳动者依法享受带薪年休假、探亲假、婚丧假、生育(产)假、节育手术假等国家规定的假期间,以及法定工作时间内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视为提供了正常劳动。

【应注意的问题】解答本题应注意劳动者只要提供了正常劳动,不管是否完成劳动定额、承包任务,也不管是试用期、见习期、熟练期内的职工,用人单位就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

11.【答案】D 【考点】禁止招用童工的相关规定

【解析】依据《劳动法》第15条的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12.【答案】C 【考点】本题是关于劳动合同解除的命题,命题的目的是考查考生对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及其适用情形的掌握情况。【解析】依据《劳动法》,当劳动者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时,用人单位可以即时解除劳动合同,据此选项C是正确的,选项A、B、D是错误的。解答本题的依据是《劳动法》第25条。

解答本题应注意劳动者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时,可以即时解除劳动合同,但如果仅仅是在试用期内,用人单位无法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就不能即时解除劳动合同。

13.【答案】D 【考点】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解析】《劳动部关于执行劳动法的意见》第4条:“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农村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除外)、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等不适用劳动法。”

14.【答案】D 【考点】劳动合同的无效 【解析】《劳动部关于执行劳动法的意见》第27条:“无效劳动合同是指所订立的劳动合同不符合法定条件,不能发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后果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无效由人民法院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确认,不能由合同双方当事人决定。”

15.【答案】C 【考点】集体合同 【解析】《劳动法》第33条:“企业职工一方与企业可以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签订集体合同。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没有建立工会的企业,由职工推举的代表与企业签订。”第34条:“集体合同签订后应当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自收到集体合同文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第35条:“依法签订的集体合同对企业和企业全体职工具有约束力。职工个人与企业订立的劳动合同中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等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的规定。”

16.【答案】D 【考点】劳动合同的解除 【解析】《劳动法》第25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第26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劳动部关于执行劳动法的意见》第29条:“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用人单位可依据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解除劳动合同。“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是指:被人民检察院免予起诉的、被人民法院判处刑罚的、被人民法院依据刑法第三十二条免予刑事处分的。劳动者被人民法院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缓刑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第39条:“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解除劳动合同,可以不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

【应注意的问题】考生应注意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不是所有情形都需要提前30日书面通知劳动者本人的。

二、多选题

1.【答案】CD 【考点】本题是关于工资的命题,命题的目的是考查考生对最低工资支付保障的掌握情况。【解析】工资是劳动者提供劳动所获得的报酬,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利益,《劳动法》确立了最低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在劳动者参加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这里的劳动者包括试用期间、熟练期间、见习期间的劳动者,也包括未完成劳动定额和承包任务的劳动者,但对于下岗待工人员的生活费,以及职工患病、非因工负伤治疗期间的病假工资或者疾病救济费则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支付标准。据此,选项C、D正确的,选项A、B是错误的。解答本题的依据是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6条、第58条、第59条。

解答本题应注意劳动者只要提供了正常劳动,不管是否完成劳动定额、承包任务,也不管是试用期、见习期、熟练期内的职工,用人单位就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

2.【答案】BD 【考点】劳动合同的解除 【解析】《劳动法》第25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1条规定:劳动者被劳动教养的,用人单位可以依据被劳教的事实解除与该劳动者的劳动合同。

3.【答案】AC 【考点】集体合同 【解析】《劳动法》第33条规定:企业职工一方与企业可以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签订集体合同。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没有建立工会的企业,由职工推举的代表与企业签订。

第34条规定:集体合同签订后应当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自收到集体合同文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

4.【答案】ACD 【考点】集体合同争议的解决 【解析】《劳动法》第84条规定: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争议,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成的,当地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可以组织有关各方协调处理。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成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5.【答案】CD 【考点】违反劳动法的情形 【解析】《劳动法》第41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第4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何处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6.【答案】ACD 【考点】劳动争议的处理范围

【解析】见《劳动法》第三章、第八章、第九章的有关规定。《劳动法》第77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调解原则适用于仲裁和诉讼程序。

7.【答案】ABD 【考点】延长工作时间 【考点】本题是关于工作时间的命题,命题的目的是考查考生对延长工作时间的法律规定的掌握情况。

【解析】依据法律,劳动者每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4小时,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天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天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和哺乳未满一周岁婴儿的女职工延长工作时间。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劳动者的报酬不得低于工资的150%。据此,选项A、B、D是违反劳动法的,为正确的选项。解答本题的依据是《劳动法》第36条、第41条、第44条、第61条、第63条。解答本题应注意用人单位因生产经营需要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应当征得工会和劳动者本人的同意,用人单位方无权单方作出,更不得作出违反劳动法的规定。

8.【答案】ABD 【考点】本题是关于劳动合同的命题,命题的目的是考查考生对劳动合同解除情形的掌握情况。

【解析】依据《劳动法》,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女职工在孕期内的,用人单位不得经预告解除劳动合同,也不得对其实施经济性裁员。依据劳动部的有关规定,上班途中发生事故属于工伤,据此选项A、B为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但如果严重失职,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的,用人单位依然可以即时解除劳动合同。据此,选项C为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的,用人单位应给劳动者另行安排工作,仍然不能胜任时,用人单位才可以经预告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不给劳动者另行安排工作的不得解除劳动合同。据此,选项D为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解答本题的依据是《劳动法》第25条、第26条、第29条。【应注意的问题】解答本题应注意女职工怀孕,只要不存在用人单位即时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用人单位就不得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医疗期满后,如果不能从事原工作,用人单位只有为其另行安排工作,在其依然不能胜任的条件下,才能解除劳动合同。

9.【答案】ABCD 【考点】本题是关于劳动合同的命题,命题的目的是考查考生对劳动合同订立的掌握程度。【解析】劳动合同是明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企业的党委书记、工会主席也是劳动者中的一员,应当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在签订合同的方式上,可以和所在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签订劳动合同。在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的,不视为就业,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上级主管部门委任的经理应与委任部门签订劳动合同。据此,选项A、B、C、D所涉人员均可以与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解答本题的依据是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0条、第11条、第12条。

【应注意的问题】解答本题应注意企业的党委书记、工会主席作为劳动者中的一员,应当签订劳动合同,可以与用人单位签订,也可以与委任的厂长、经理一样与所在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签订劳动合同。

10.【答案】ABCD 【考点】本题是关于劳动合同的命题,命题的目的是考查考生对劳动合同的有关法律规定的掌握情况。

【解析】对于初次就业和再次就业的劳动者,为了相互了解,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合同关系时一般约定试用期,对此《劳动法》明确规定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据此,选项A的内容违反《劳动法》。在试用期内,劳动者依法享有即时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这种权利是不得以约定而改变的,据此选项B的内容违反《劳动法》。用人单位虽然享有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但只要不存在《劳动法》第25条规定的情形,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就必须给与劳动者以经济补偿,据此选项C的内容违反《劳动法》。劳动工资是劳动者的报酬,为了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劳动法》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据此选项D的内容违反《劳动法》。解答本题的依据是《劳动法》第21条、第28条、第32条、第50条。

【应注意的问题】解答本题应注意合同虽然崇尚契约自由,但法律有明确规定的,当事人之间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的规定。

11.【答案】ABC 【考点】本题是关于劳动争议的命题,命题的目的是考查考生对劳动争议解决方式的掌握情况。

【解析】依据劳动法,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据此,选项A、B、C是正确的。解答本题的依据是《劳动法》第77条、79条。【应注意的问题】解答本题应注意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不得直接提起诉讼,劳动争议协商解决不是解决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劳动争议调解不是解决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但劳动争议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劳动争议是不裁不审,先裁后审。

12.【答案】ABD 【考点】本题是关于加班的命题,命题的目的是考查考生对加班期间用人单位如何支付劳动者报酬的掌握情况。

【解析】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的需要,可能会安排劳动者在双休日加班,但依据《劳动法》,双休日安排劳动者加班的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的劳动报酬不得低于劳动者工资的200%,据此选项C是正确的,选项A、B、D是错误的。解答本题的依据是《劳动法》第44条。

解答本题应注意在什么情况下加班加点用人单位要支付劳动者不低于工资150%的劳动报酬,在什么情况下用人单位要支付劳动者不低于工资200%的劳动报酬,在什么情况下支付劳动者不低于工资300%的劳动报酬。考生应注意“不低于”的关键词。

13.【答案】BD 【考点】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 【解析】《劳动法》第24条:“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解除。”第25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第26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第28条:“用人单位依据本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 《劳动部关于执行劳动法的意见》第40条:“劳动者依据劳动法第三十二条第(一)项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但应按照劳动者的实际工作天数支付工资。”

14.【答案】AD 【考点】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实行特殊劳动保护 【解析】《劳动法》第59条:“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第61条:“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对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第63条:“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一周岁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第64条:“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15.【答案】ACD 【考点】工资范围 【解析】《劳动部关于执行劳动法的意见》第53条:“劳动法中的“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工资”是劳动者劳动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劳动者的以下劳动收入不属于工资范围:(1)单位支付给劳动者个人的社会保险福利费用,如丧葬抚恤救济费、生活困难补助费、计划生育补贴等;(2)劳动保护方面的费用,如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作服、解毒剂、清凉饮料费用等;(3)按规定未列入工资总额的各种劳动报酬及其他劳动收入,如根据国家规定发放的创造发明奖、国家星火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中华技能大奖等,以及稿费、讲课费、翻译费等。”

16.【答案】AD 【考点】劳动法

第三篇:综合素质考点总结

综合素质

模块一 职业理念(教育观)

1、“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权威作用,认为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的学习围绕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来进行。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

2、中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包括

1、职业理解与认识

2、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3、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4、个人修养与行为

3、保罗.朗格朗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

4、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

5、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贯穿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素质教育同时贯穿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类型的教育

6、作为国力竞争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7、学生的个性发展是自我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学生观)

8、我国的师生关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为根本目标。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明显的特征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9、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10、要增强师生之间的心理相容性,提高教学效果,应该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多接触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2)遵循教育规律,多采取讨论、启发等教学方法;(3)为人师表,以人格力量感化学生。

11、“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卢梭和美国的杜威。

12、工作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13、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14、师生之问的伦理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履行一定的伦理义务。这种关系是师生关系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关系形式,对其他关系形式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教师观)

15、新课程改革:师生关系-尊重赞赏;教学关系-帮助引导;与其他教育者关系-合作;对待自我-强调反思

16、教师职业的发展经历了 非职业化-职业化-专门化-专业化 模块二 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概述)

17、根据政策的内容和层次划分,教育政策可分为 总政策 基本政策 具体政策

18、教育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有三种:条例、规定、办法或细则。

19、在教育政策体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教育政策有教育体制政策、教育质量政策、教育经费政策、教育人事政策、课程与教学政策、学制政策

20、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2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规定义务教育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所以属于教育单行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

22、行政处分是一种内部行政法律行为,是隶属关系之间的双方,由上对下实行的,如医院对医生,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等。类别有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开除、免职等。行政处罚是一种外部行政法律行为,具有公共行政意义,由特定行政机关实行如治安机关进行的,包括拘留、劳动教养、罚款、没收财产等。罚款是行政处罚,只有国家的特定行政机关才有行政处罚权。

23、发展性标准是评价教育政策的首要标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24、依据教育法规创制方式的不同 可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25、公正准确是教育司法活动的灵魂和生命

26、在教育政策中,总政策是其最高层次,体现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

27、(1)教育教学权是教师基本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权主要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及其专业性活动中享有的自主性权利。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学生、教育评价等方面的权利,都属于教师教育权的范畴。(2)学校没有侵犯张某的教育教学权。尽管张某在学历上符合做一名初中教师,但是他的职业道德、专业能力、教学态度不符合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因此无法正常履行教师的教育教学职责,学校让其离开教师岗位而从事管理工作是合理的。(学生权利保护)28、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第一部有关教育的法律。

2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设立的处罚形式及其内容的性质,教育行政处罚可划分为四大类:(1)申诫罚。主要包括两种具体形式:①警告;②通报批评。(2)能力罚。主要包括三种形式:①责令停止招生或停办;②吊销办学许可证;③停止或取消颁发证书的资格。对自然人的能力罚归纳有六种形式:取消考试资格;取消考试成绩;停考或限考;取消录取资格;撤销教师资格;取消考试工作人员资格。(3)财产罚。主要有两种形式:①罚款;②没收非法所得。(4)人身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0、为人师表要求广大教师应坚持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权之便谋取私利。

31、一、教师与家长应建立平等的关系。教师和家长都是以教好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共同目标的,应该建立彼此相互支持的平等关系,只有平等才有沟通的可能;只有平等双方才不会落入误区,形成扯皮、推诿、渎职等状态,才能齐心合力教育好学生。

二、教师与家长要有良好的沟通习惯。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建立联系;要树立服务意识,尊重家长,经常向家长征求意见;要及时地通报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的动态;教师经常和家长沟通,有利于掌握学生的情况;当教师批评学生,家长不可当面挑剔、职责教师。

三、换位思考。教师和家长如果能“将心比心”,就能够使他们之间的认识趋于一致,从而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文化素养)

32、米隆是古希腊著名雕塑家,《掷铁饼者》是其最著名的作品

33、双簧管是一种木管类乐器。

34、《古木怪石图》是大文豪苏东坡仅存的两幅画作之一 宋徽宗《瑞鶴图》《听琴图》《芙蓉锦鸡图》

35、现代主义:象征、变形、抽象 毕加索:现代主义派《自画像》《坐在椅子上的女人》

36、米勒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的作品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因此被称为“农民画家”代表作有《拾穗者》《播种者》《晚钟》等。

37、德彪西《牧神午后》《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大海》印象主义音乐。

38、《致爱丽丝》是贝多芬的钢琴小品,属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

39、《人物御龙图》是197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帛画。

40、《洛神赋图》是著名的画家顾恺之依据曹植《洛神赋》内容画的作品,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41、1905年,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摄制了戏剧纪录片《定军山》,此为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谭鑫培主演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42、现在所知道的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43、印象派画风因著名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而得名,梵高的《向日葵》是后印象派的代表作。

44、苏轼在艺术领域明确提出了诗画同源的理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45、李斯特,钢琴之王,首创交响乐。

46、罗丹的吻取材于但丁的神曲,神曲的主角是弗朗切斯卡与保罗。

47、油画《开国大典》是画家董希文在1952年创作的,《春到西藏》、《哈萨克牧羊女》、《苗女赶场》、《百万雄师过大江》

48、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

49、《卡农》和《致爱丽丝》是钢琴曲,《命运》是交响曲,《蓝色多瑙河》是圆舞曲。圆舞曲原是奥地利的一种民间舞曲,传入我国后,也被音译为“华尔兹” 50、广东音乐,旱天雷,最早见于弦歌必读。

51、唐代画家张萱以善绘贵族仕女、宫苑鞍马著称,其代表作有《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

52、汉代“说唱俑”“马踏飞燕”

53、清四僧”是指明末清初四个出家为僧的画家: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和渐江(弘仁),四人都擅长山水画,各有风格。

54、写在中国书籍、字画、碑帖等前面的文字叫“题”,后面的文字叫“跋”。

55、黄梅戏——《天仙配》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京剧——《霸王别姬》《空城计

56、张乐平是中国当代杰出的漫画家之一,他创造的漫画人物“三毛”家喻户晓,他由此也被誉为“三毛之父”

57、南宋画家马远与夏圭因构图多截取一角或片断不全之景,画面中留大块空白,世称“马一角,“夏半边”

58、宋祖英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成功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这是中华民族歌唱家第一次在这里举办个人音乐会,也是素有世界“音乐之都”美称的维也纳金色大厅第一次迎接中华民族声乐的歌唱家。

59、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元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宋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东晋 阎立本——《步辇图》——唐(综合素质2015下真题)

60、从学生观的角度来说:1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1)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虽然李老师中学时是班里最差的学生,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表扬学生、并通过开辟作文园地等活动,使李老师写作文找到了自信,发现了自身的闪光点,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2)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语文老师在对班级情况不了解时对学生的作文作出了正确评价,给予了学生发展的动力,在给学生批改日记和周记时能够给予学生的评价和“优”,正是体现了将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不断帮助学生改进。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李老师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各种途径激励学生学习动力。61、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为人之表中要求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要求教师在职业道德活动中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要以自己的行为作为他人,特别是学生的楷模。62、教学相长出自《学记》。

63、教师观:该老师的教育行为符合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的相关要求,是值得我们赞赏和学习的。首先,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强调,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材料中,曲老师通过阅读各种期刊杂志,了解历史学科信息,提升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学习科研方法,解决教学问题。其次,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强调,教师在对待自我上不断反思。材料中,曲教师自知大学所学的知识远远不够,每天坚持阅读一小时,也体现了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再次,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强调,教师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要合作,材料中,曲教师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提升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合作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新课程理念看待教师职业,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才能做好教书育人。

64、教师职业道德:洪老师的教育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要求,值得肯定。

首先,洪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洪老师不仅让学生在自己家住,给学生垫付伙食费,同时在学生需要保护的时候,奋不顾身的保护学生并交给学生防身术等,都体现了其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其次,洪老师的行为体现了教书育人。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在工作中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标准。洪老师不从分数来看待学生小芳,而是尽心尽力地教授小芳,使得学生小芳在学业上取得了不小的突破,体现了作为教师应有的教书育人职业道德。再次,洪老师的行为体现了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要求教师祟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目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洪老师积极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通过教育随笔反思自己的教学成果,不断探索创新,体现了作为教师应当终身学习的职业道德。总之,洪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种精神值得大力弘扬,需要每个老师学习。65、国外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论演说家的教育》)66、在近代教育史上,反对思辨,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知识价值,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家是----实证主义者斯宾塞

67、“唯上智与下想不移”、“中而知之”等反映了---遗传决定论 68、简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辩证关系。(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69、(1)德育原则:长善救失。应发扬她性格和体育方面的特长,克服她纪律方面的缺点。因材施教原则。老师要针对小芳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教师可以摆事实讲道理 锻炼法,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

70、建都朝代最多的是西安。13个王朝曾在此建都。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NO.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1932年英国经济学家莱昂内尔·罗宾斯发表了《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这篇著名的论文之后,经济学这一名称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都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区别开了。在这篇论文中,罗宾斯第一次正式地(),并且罗宾斯关于经济学的这一定义几十年来被经济学界所广泛采用。

B、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科学

2、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间的关系是()。

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在实行固定汇率的情况下,外汇对基础货币的影响通常表现为()。A、外币的过度供给时,出售本币

4、自由竞争最根本的前提是()。

B、资本的统治

5、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

B、劳动和劳动力

6、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在预付资本中所占的比重成()变化,与固定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成()变化。

C、反方向 正方向

7、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成本(成本价格)是指生产商品()。C、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8、垄断统治形成后,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是()。A、垄断与竞争并存并使竞争更加激烈和复杂

9、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存在着推动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就是()的更新。

D、固定资本

10、生产国际化,各国企业按照()原则,在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中从事相关产品的生产和劳务活动,获取参与国际分工、扩大生产与贸易的机会,从而带动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C、比较利益

1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性地继承()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A、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12、从50年代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经济体制。

A、高度集中的计划

13、以下属于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共有的是()。D、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14、我国现阶段存在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存在着()。A、私营经济

15、根据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是()。D、农业经济—二元经济—现代经济增长

16、改革道路的选择和形成的核心问题是()。B、改革的性质和目标

17、以下四种改革方式的称谓中,与其他三种不同的一个是()。B、渐进式改革

18、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时,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的关系。A、独立自主

19、之所以说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剥削,是因为()。A、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20、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A、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2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一种以()为基础的剥削制度。A、生产资料私有制

22、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是从商品和商品经济开始的,其依据中不正确的是()。

D、商品是一切财富的代表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影响利润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A、剩余价值率 B、资本的有机构成

C、资本周转速度 D、不变资本的节省状况

2、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分别是()。

A、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 B、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

C、商业及商人的产生

3、信用货币作为能够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凭证,具有双重性质()。A、体现债权债务关系的信用凭证 C、以信用为基础的货币符号

4、我国今后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这一目标的重点环节是()。A、抓农业龙头企业,使之成为联系市场和农民的中介

B、大力发展“公司+合作组织+农户”模式,以代替“公司+农户”模式

C、发挥各地资源优势,选准主导产业和骨干农产品,建设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商品基地,形成专业化的批量生产

5、以下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的论述中,正确的是()。B、科学社会主义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

C、科学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和动力规律的深刻分析 E、科学社会主义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

6、以下属于建国初期传统计划经济中国家行政手段的是()。

A、国家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对国有企业实行统收统支,产品统一调拨

B、在价格上,国家对农产品实行垄断低价,对工业品特别是加工工业产品实行垄断高价

C、资金分配上实行供给制

D、生产管理上实行以实物指标为主的指令性计划 E、在收入分配上实行带有平均主义色彩的分配方式

7、所有制这一范畴所表示的是狭义的生产关系,而不是广义的生产关系,即它是指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生产资料的归属 B、生产资料的控制 D、剩余劳动的占有

8、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满足的条件()。A、对人有用

B、是人类劳动的产品 D、为交换或出售而生产

9、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下列几个因素()。A、流通中待售商品的数量 C、商品的价格水平E、货币的流通速度

三、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答案:此观点是正确的。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是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是价值形式的交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新的价值。

但是,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因为一方面,资本家需要把货币投入流通,用以购买劳动力商品,这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需要在流通领域出售,剩余价值才能够得以实现。

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2、国家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安全并不是相互排斥的。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安全二者有联系,但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我们完全可以做到扩大对外开放与维护金融安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首先,对外开放的扩大要求建立一个健全和健康的经济体制及金融体制。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对健全和健康的金融体制的要求会越来越迫切,而健全透明的金融体系的建立又会使金融体系的发展更加健康和更加稳定,金融安全得到维护。

第二,亚洲金融危机的实践说明,经济开放必须与国家维护金融安全的能力相适应。特别是金融方面的对外开放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力求做到使金融开放与国内经济实力、金融监管的手段和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

第三,我们还应在加快健全和完善金融体制、加强金融监管方面花大力气,下大工夫。我们既要坚持金融领域中的改革,同时将金融银行部门的制度规范化建设放在改革开放的重要地位。要打击金融领域中的违法犯罪活动,要保持利用外资的适度规模和合理结构。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对经济的监督和管理,中国的改革开放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实施这一基本国策当然是以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为前提的,失去国家经济安全,对外开放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不能把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理解为不加任何限制地、无条件地开放国内一切领域和市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外开放不考虑本国的经济安全。国家经济安全是一国根本利益之所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就是确保本国的根本利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国际地位。

要指出的是,国家经济安全从最根本上说,要依靠本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来保证,靠本国资本和技术建立起来的企业和产业来支撑。因此对外开放中,政府不仅要对外资的进入进行合理有效地控制和正确的政策引导,以趋利避害,对事关国民经济全局的产业部门进行必要的保护,更应注意大力发展民族经济,特别是要提高受保护部门的竞争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四、简答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1、垄断资本主义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答案:垄断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而来,其最基本的经济特征和经济实质就是垄断。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形成垄断。

(1)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为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形成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这次工业革命产生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导致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兴起,大大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程度和企业规模,为生产和资本的迅速集中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和信用机制为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提供了有力的杠杆。

自由竞争中,大资本处于有利地位。能够更好地利用先进技术和方法,扩大生产规模。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企业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同时有利于企业间的生产联合和资本集中

(3)生产和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垄断。

可能性:自由竞争下,“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优胜劣汰,使得一个部门的全部或大部分经营活动集中到几个或十几个大企业中,为达成垄断协议提供了可能性。

必要性:大企业之间的竞争成本和交易成本都很大,使得相互之间的妥协和联合成为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

(4)资本主义垄断资本的形成,大体经历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萌芽阶段;70至90年代的广泛发展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形成阶段。

2、中国渐进式改革与苏东激进式改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答案:中国渐进式改革和前苏联东欧国家的激进式改革在改革的性质和目标上存在着的根本差别。然而,对于改革道路的选择和形成来说,性质和目标问题恰恰是一个核心问题。改革的方式是内生于改革目标的,离开了改革的目标和性质,改革的成本、收益和方式方法的选择也就失去了意义。中国经济改革的特殊性质在于,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国的经济改革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改革道路的选择上必然强调连续性、稳定性和渐进性,必然要在改革中寻求传统与现代、计划与市场、自由与秩序、稳定与变革、局部与整体、改革与发展、国有与非国有的结合,归根结底,要在工业化、市场化与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之间的平衡和协调、稳定与发展中实现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而苏东激进式改革则是对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根本否定,是在彻底推倒原有的宪法制度的基础上引入西方资本主义的宪法制度,因而,它的方式必然是激进的、全面的、整体性的。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新的私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必然会出现制度的断层,从而也就无法避免经济和政治秩序的混乱和生产的停滞与下降。这是中国渐进式改革与苏东激进式改革的根本区别所在。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如何理解分工的内在矛盾?

答案:分工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为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矛盾。劳动的个体性和社会性之间的矛盾是分工条件下生产力体系的基本矛盾。

分工首先使不同劳动部门和不同劳动者之间相互分离和相对独立,使他们的劳动具有了个体性质。劳动的个体性表现为:(1)每一个人的劳动都是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不同劳动者在经济利益上是相互独立的,在我的劳动和你的劳动,我的劳动产品和你的劳动产品之间,存在着明确的界限。(2)每一个劳动都是在独立的状态下进行的,他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在自己意志的控制下,自主地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等问题。

分工使不同劳动部门和不同劳动者相互分离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同部门和不同劳动者之间的相互依赖,使每一个人的个别劳动具有了社会性。劳动的社会性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分工造成了不同生产部门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全面的相互依赖,每一个劳动者生产的产品都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他人或社会的需要。比如,工业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和食物;生产部门为非生产部门提供物质产品,非生产部门为生产部门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生产资料部门为消费资料部门提供物质设备,消费资料部门为生产资料部门提供消费品,等等。(2)从工厂内部分工看,由于实行劳动分工,每个劳动者都只能承担某种产品生产的一个环节或一道工序,工厂所出产的纱、布、金属制品,都是许多工人的共同产品,都必须顺次经过他们的手,然后才变为成品。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这是我做的,这是我的产品。在这种结合劳动的过程中,每个劳动者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都只是一个特殊的器官,执行一种特殊的职能。从而造成了各个局部的操作环节和局部的工人之间的全面的相互依赖。

在分工生产中,每一个人的劳动同时具有个体性和社会性两种属性,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但是,这两种属性之间又存在着矛盾。从社会分工看,个别劳动能否通过交换被社会所承认,从而转化为社会总劳动的一个部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一旦这种转化不能成功,个别劳动就不能被社会所承认,也就是说,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这种劳动就是无效劳动,就是一种浪费。从工厂内部分工来看,劳动的个体化导致了生产的专业化,提高了单个劳动者的劳动效率;另一方面导致了劳动者劳动能力的片面化和劳动活动的单调化,造成了劳动者个人的畸形发展,制约了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劳动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分工所包含的这些内在矛盾是支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矛盾。

2、试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组成内容?

答案: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总结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过程中,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包括了以下一些基本理论。

(1)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我们党提出了我们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这是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这一判断表明,①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这样既坚定了社会主义方向,又使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我们党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提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性质、任务、动力、战略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

(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根本问题作了新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突出强调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为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确立了科学的标准;另一方面,突出强调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中共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进一步深入的认识,从基本经济制度的角度对社会主义作出了新的定义。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中共十六大进一步阐明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和要求。

(3)关于经济改革的理论。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步走形成了一套关于改革的目标、方式、评价标准和具体内容的改革理论。中国改革的性质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改革的方式上强调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在判断改革成效的标准上,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中共十六大进一步提出要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改革。

(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与市场机制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经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济中的核心问题,也是经济改革中的核心问题。邓小平在提出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和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目标。中共十五大和十六大进—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新的体制。这些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总结,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5)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共十六大进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在对外开放中,我们认识到必须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在大胆借鉴和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经验的同时,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把力足点放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础上,把引进、开放与创新、利用外资与自身积累结合起来,使对外开放更健康地发展。

(6)关于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实现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政策,如: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工作的首位,加快城镇化进程提出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根据这一思想,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等。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这一理论不是凝固不变的,它要不断反映新的情况,解决新的问题,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深化和完善。

NO.2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马克思在《资本论》诞生之前研读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学文献,写下了一系列经济学手稿,其中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本形成的著作是()。A、《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2、斯密在对“看不见的手”的分析中提到:“……他常常是通过追求个人利益无意中为社会增加了福利,而且比他在有意为社会增加福利的时候干的更加有效”这句话向我们表明了()。

A、市场调节的有效性

3、价格标准是由货币的()职能派生出来的。

A、价值尺度

4、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

C、资本流通中等价交换与价值增值的矛盾

5、劳动力商品最主要的特征是()。

B、劳动力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6、在购买阶段,资本家手中的货币同一般消费者手中的货币有质的差别,这种差别就在于他所购买的是生产资料和(),即生产所需的物质要素,为()的生产准备条件。

B、劳动力 剩余价值

7、生产价格形成的前提条件是()。

C、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8、从资本积累的规律看,资本的有机构成具有()的趋势。B、不断提高

9、经济全球化趋势必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国家主权,同主权国家发生矛盾。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超越可概括为两种主要形式,即主权销蚀和主权转移。主权销蚀是()(),主权转移是()()。D、无形的、自觉的、有形的、非自觉的

10、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以后,还必须经过一个过渡时期才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在过渡时期,无产阶级的最初任务是()。D、大力发展生产力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11、兰格模式中,中央计划当局采取()得出“均衡价格”体系。

A、试错法

12、对于改革道路的选择和形成来说,改革的方式是内生于()的。A、改革目标

13、按劳分配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是()。

C、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的

14、在从农业经济向二元经济转变的过程中,首先获得发展的是()。D、需要资本投入较少、以农业为积累资源的轻工业部门

15、西方经济学家之所以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是因为()。

A、市场的自发调节能够保证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竞争秩序,限制这种自发作用则会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破坏市场竞争秩序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且这种发展从总体上看呈加速趋势。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革命,分别是()。A、农业化 B、工业化 D、信息化

2、信用货币,是指能够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凭证,一般包括()等。A、期票 B、汇票 C、银行券 D、支票

3、剩余价值规律的表述,正确的是()。

A、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B、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生产剩余价值

C、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D、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趋势 E、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仍然发挥作用

4、以下属于中国渐进式改革特点的有()。A、连续性 B、稳定性 C、渐进性

5、农业现代化是指()。

A、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 B、用现代科技武装农业 C、用现代管理手段经营农业 D、用现代思想观念指导农业 E、用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替代劳动力密集型农业

三、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是三种不同的、独立的资本。答案:错误。

从产业资本循环的全过程可以看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并不是三种不同的、独立的资本,而是同一产业资本在运动过程中所采取的三种不同的形式,并通过这些不同的形式完成不同的具体职能,最终实现价值增殖。从资本循环过程本身来看,它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有机统一。其中购买阶段和售卖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生产阶段是生产过程。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整个资本的循环以三个阶段的相互转化为前提,只要其中的某一阶段发生了中断,资本的运动就会受到影响,资本增殖的目标也不能如期实现。

2、加入WTO,中国的发展既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加入WTO,使中国发展既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总的来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机遇大于挑战,符合我国发展的根本利益。我国加入WTO,可以通过正式成员的资格,享受多边谈判的成果;可以通过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维护自身权益;可以通过开放国内市场,吸收境外投资,并获得进入其他国家市场的机会;可以通过多边争端解决机制,公正、平等地解决遇到的贸易争端;可以通过市场的相互开放,拓展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更好地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这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在国际竞争和综合国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力的较量中掌握主动。

四、简答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相比性质有何不同?

答案: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商品是整个资本主义经济有机体的细胞,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一切经济规律得以展开和发生作用的基础。对剩余劳动的占有采取了等价交换的形式。而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只是一种局部现象,对剩余劳动的占有是以超经济强制为基础的。第二,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为基础,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条件,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它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这与以占有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小商品生产有着本质的不同。

2、试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在中国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我们知道,我国的社会主义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脱胎而来的,建国初期经济极端落后,现代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国内国际的阶级斗争非常尖锐。极低的生产力水平和人均国民收入严重制约着国内资金积累能力的提高,当时的历史环境也不允许我们通过大规模的引进外资来弥补国内资本积累的不足。在这种条件下,为了在较短时期内缩短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摆脱国内外面临的种种困境,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加速资金积累,集中国内有限资源,加快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集中的计划经济正是当时这种粗放型发展阶段的产物。借助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对国有企业实行统收统支,产品统一调拨;在价格上,国家对农产品实行垄断低价,对工业品特别是加工工业产品实行垄断高价,资金分配上实行供给制,生产管理上实行以实物指标为主的指令性计划,在收入分配上实行带有平均主义色彩的分配方式。依靠这些行政性手段,国家强制集中和动员社会的有限资源,集中投入到工业化过程之中,在较短时期内建立了国民经济比较完整的基础,大大推进了工业化进程。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还与以下一些特殊的条件有关:

(一)中国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力比较的落后的基础上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具有浓厚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传统。

(二)在建国初期,中国既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经验,又缺乏成熟和具体的理论,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照搬苏联的模式。

(三)由于面临着资本主义的封锁和包围,因而存着盲目冒进、急于求成的情绪,易于导致唯意志主义和对行政方法的迷信。

(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长期盛行对领袖人物及其思想盲目崇拜的倾向,这种倾向不适当地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加以绝对化,妨碍了人们对于这些理论的科学认识和发展与创新。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马克思在阐明剩余价值理论的同时,建立了工资理论。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工资形成的基础。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因此劳动力价值的决定构成了工资的基础。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此外,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包含一个历史的、道德的因素。劳动力的价值构成工资的基础,它的变动是工资变动的基础。

(2)马克思工资理论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说明了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劳动力价值或价格采取工资的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3)工资的形式。资本主义工资形式,包括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是以计时工资为基础确定的,因此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马克思分析了计件工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资的一些特点,说明了它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4)马克思工资理论,揭示了工资运动的趋势和工资量的变动规律,说明了资本主义工资制度是建立在雇佣劳动制度基础上的,只有消灭雇佣劳动制度,才能消灭资本主义工资制度。

2、论述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之间的关系。

答案:市场失灵,意味着需要一定形式的政府调节。

第一、市场失灵的分析,政府调节范围应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1)从宏观方面来看,政府调节旨在实现宏观经济的平衡,以克服市场在宏观方面的失灵;(2)对微观领域进行调节的必要性,源于市场在微观领域存在失灵,这包括上述所讲的经济的外部性、垄断、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生产上无效率、有害物品的交易等。宏观经济领域和微观经济领域的调节虽然都是基于市场失灵,但这两方面产生的具体原因、调节的目的、对象和方式是不同的。

第二、府干预也会发生失灵。(1)在西方国家由于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战后相当长时期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然而,国家干预的强化特别是其管制范围的扩大和对竞争的限制,引起资源配置的扭曲,出现了严重的政府失灵。(2)政府失灵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也同样存在。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指令性计划计划取代了市场,导致效率低下,资源配置适当,引起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而且由于决策失误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

第三、不同国家引起政府失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类,一是制度和体制方面引起的,二是由政府对市场的不当替代引起的,三是政府自身的局限引起的。从第一个方面来看,尽管国家都是以公共管理者的身份出现的,但国家反映的是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要求,政府偏好并不一定是社会偏好。而一定经济制度总要通过一定的体制来体现,政府在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职能会由于体制结构的不同有所不同。制度的不完善和体制方面存在的缺陷不可避免地导致政府失灵。

从第二个方面来看,政府和市场都进行资源的配置再配置,但二者进行资源配置机制是不同的。市场是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配置资源的;政府则是借助于超然的社会权力配置资源的,在私人成本和收益与社会成本和收益一致的情况下,市场价格机制能够有效配置资源,而当私人成本和收益与社会成本和收益不一致时,政府能够从社会角度决定资源合理配置。因此,政府是市场的不当替代将导致政府失灵。

从第三个方面看,政府决策也会由于信息不充分而失误,不完全市场也会引起政府失灵。同时,由于政府不具有市场经济其他主体的一些特征,如缺乏经济约束和激励等,这也会导致政府活动的低效率。此外,政府部门可能产生的官僚主义、寻租行为、道德风险等都会导致政府失灵。

由上可见,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但政府干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政府干预也会失灵。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和政府调节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是如何在发挥政府调节作用纠正市场失灵的同时克服政府的失灵。

NO.3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把人类的社会经济形态划分为()形态。A、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现代资产阶级的和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

2、价值是()。

C、商品的本质因素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A、可用观念的货币

4、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特征是()。

C、资本国际化

5、把生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B、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6、在产业资本循环的各个阶段中,所谓的“惊险的跳跃”是指()。

C、售卖阶段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7、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

B、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8、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市场价格上下波动围绕的中心是()。

B、生产价格

9、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的,所以,世界的经济秩序主要体现了()的利益和要求。

D、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0、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是()。C、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1、过去一个世纪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是()。D、如何在公有制基础上建立市场经济

12、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道路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初步寻找到了一条把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与()结合起来的具体途径。C、市场经济

13、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是主体。这是()。B、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14、基础工业阶段的基本特征是()。

A、以资金集约为基础

15、金融危机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D、由于国内经济发展波动造成的货币大幅度贬值,汇率大幅度波动的货币危机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资本主义至今为止,经历了()发展阶段。

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B、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出,“摆在我们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资本论》序言这样说:“我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在《反杜林论》恩格斯专门讨论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他这样说:“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在同一节中,恩格斯还说,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列宁认为,“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就是专门研究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的”。

从以上这些论述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A、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B、政治经济学研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C、政治经济学重点研究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D、政治经济学研究一定社会制度下的资源配置方式 E、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是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

3、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组成是()。A、国际贸易中建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世界银行

4、国有大企业主要实行股份制或公司化改造,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是国有大企业改革的主导性思路。

A、股份化

B、公司化

D、法人化

5、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模型的缺陷主要有()。

A、忽视了城市劳动力的失业状况,并不是所有农村劳动力在城市都能就业

B、该模型只是描述了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展过程,而忽视了农业部门自身的作用 C、仅把传统部门看作为完全被动的单纯剩余劳动力的提供者

D、以两个部门的实际收入差距解释城乡劳动力和人口迁移,却不能解释广泛存在的高迁移率与高失业率并存的现象

E、这一模型以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为基础,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为依据,从而存在一些不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的理论假设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三、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固定资本由于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的价值损失叫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答案:错。

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由于被使用或因自然力的作用造成的固定资本物质上的损耗,又叫物质损耗或油性损耗;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由于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的价值损失,又叫精神损耗或无形损耗。根据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造成的不同影响,无形损耗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生产完全不同类的劳动资料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造成原有的固定资本价值的下降:另一种则是由于出现了更为廉价的替代品,从而引起了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损。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存在根本性差别。答案:错误。

从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存在根本性差别。这表现在无论哪种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在决策结构上实行分散决策;在信息结构上通过价格体系进行横向信息传递;在动力结构上以微观主体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及由此形成的竞争作为动力源;在分配结构上按提供的生产要素的多少和生产要素的价格进行收入分配;在协调方式上市场自由调节与宏观间接调控相接。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又不是一种可以脱离开特殊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基本制度而独立存在一种技术性工具,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社会制度中,市场机制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除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国家能够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基础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要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四、简答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1、试述如何理解威廉·配第的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答案: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创造者。这是不以社会形态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无论在何种社会形态下,人类要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各种使用价值,必须从事各种形式的具体劳动。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我们说“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创造者”,并不是说物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凭空创造出来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也就是人们以特定的劳动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以适应自身的特定需要的过程。离开了土地、矿藏和其他自然物质,具体劳动创造不出任何使用价值。因此,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英国学者威廉·配第提出了“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名言。

2、如何理解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并不能保证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的统一性,从而保证宏观经济的动态平衡性?

答案:在货币经济中,国民经济的运动由于货币因素的加入而变成两个相对独立的运动过程,即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既有其统一性,也有其相对独立性。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的统一性,决定了宏观经济平衡的可能性;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宏观经济失衡的可能性。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并不能保证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的统一性,从而保证宏观经济的动态平衡性。这首先是因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使统一的商品买卖过程被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这包含着买卖脱节甚至是危机的可能性;且货币危机本身包含着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其次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货币经济不同于实物经济,储蓄与投资过程分离开来,由于决定储蓄与决定投资的因素是不同的,市场并不能保证事前意义上或计划意义上的储蓄等于投资,因此难以保证宏观经济的平衡和稳定。再次,储蓄并不能自然而然的转移到相同收益的投资领域中去,货币、非货币的金融工具和中介机构影响到储蓄和投资的形成以及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到实际经济的均衡与稳定。抽象货币经济的特有性质和运动的特殊规律,不能等同于实物经济,正是货币经济的特殊性质和运动的特殊性,使得在宏观经济领域也出现市场失灵,表现为通货膨胀或紧缩、失业、经济波动、国际收支不平衡等等。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货币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答案:货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必须从货币经济自身的特点来认识。货币经济并不是覆盖着货币面纱的实物经济,而是同实物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货币既影响商品的实现过程,而且直接影响资本积累和资源的配置过程进而影响经济发展进程。

其一、从货币对商品的实现过程的影响看,货币运动虽然是以商品运动为基础的,但它能够能动地影响商品流通。从商品流通过程看,商品首先必须卖出去转化为货币,耗费在商品生产上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商品生产者就会陷入亏损甚至破产的境地。马克思把它为“商品的惊险跳跃”。而能否实现商品到货币的转化和货币到商品的转化,不仅取决于商品本身,而且取决于货币运动。正常的货币流通是实现这种转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从宏观上看,货币运动能否与商品运动相协调,不仅影响商品流通的时间和流通的费用,而且影响着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制约着社会再生产能否顺利进行。

货币的出现使得商品买卖在时空上分离开来,一方面打破了财富在实物形式上积累的局限;另一方面,打破了产品交换的时间、空间和个人的限制,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社会化发展。货币化的发展不仅为生产和交换的社会化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而且为之提供了第一推动力。

其二、从货币对积累过程和资源配置的影响看,货币的产生促进了储蓄与投资的分离,积极地影响储蓄和投资、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首先,从储蓄的形成和分配看,货币能够积极地影响储蓄形成和分配过程。在没有货币的情况下,储蓄决策与投资决策的主体是同一的,但由于储蓄能力和投资能力、投资机会的分布并不是对称的,对储蓄资源的有效利用造成限制。货币的引入使储蓄决策与投资决策发生分离,资本积累过程变成为储蓄和投资两个过程。储蓄者和投资者的异位使得储蓄得以在广泛的范围内按照预期收益率产生的投资机会进行分配再分配,从而有助于提高储蓄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整个社会的投资率。

其次,从投资方面看,在没有货币的情况下,储蓄决定着投资;货币出现后,储蓄决策与投资决策分离,储蓄者想要进行的储蓄与投资者想要进行的储蓄并不一定相等。因此,货币经济条件下,政府能够利用货币政策积极影响投资过程。

再次,在货币经济中,由于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的分离,整个国民收入的分配再分配都借助于货币形式来实现,货币的变动必然对经济变量产生影响。现实经济中货币的变动会通过一定的机制和途径影响实际经济活动。

2、如何实现收入分配过程中的效率与公平? 答案:

理解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一定要以该社会的生产条件分配状况为基础。生产条件包括主观生产条件(即劳动能力)和客观生产条件(即生产资料)。生产资料的分配和劳动能力的禀赋,共同决定着由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分配状况。因此,无论在何种性质的社会条件下,我们都要从这两个方面来理解收入分配方式,并以此来判断分配过程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一、对公平的理解

公平是与价值判断相联系的,它不完全是一个主观的范畴,而是一个历史的产物。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包含着历史的规定性。正确理解公平,关键是要看,用来评价公平的价值标准是如何引申出来的。

不同性质的经济条件下,公平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1)公有制经济中的公平问题

在公有制经济中,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任何人不可能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获得个人的利益。个人能向社会提供的,只有他的劳动。于是劳动成了他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的唯一依据。在劳动标准下,人们获得收入的方式是平等的。但平等并不等于公平。因为,人与人之间还存在劳动能力的差别。如果忽略了这个差别而一味地追求分配的平等,那就是不公平的。因此,确切地说,公有制下的公平的分配,应该是承认劳动差别的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可见,公有制下的公平并不是否定差别,而是否定劳动量标准之外的差别,否定任何凭借其他生产要素获得收益的行为。

(2)非公有制中的公平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当前,非公有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正日益提高。

在非公有经济条件下,人们之间除了劳动能力禀赋不同外,还存在生产资料占有的数量和质量的差别,我们称这种差别为“劳动积累”的差别。各种生产要素都参与了生产过程,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收入分配过程就要承认这个事实,并在分配中体现这个事实。

因此,在非公有经济中,劳动标准不再是公平的标准。而应该遵循“投入与回报的对等”原则。也就是说,任何人的任何一笔收入,都要与其实际的投入对等,非公有经济,反对的是“没有付出的收入”。比如靠继承获得的财产。

二、对效率的理解

效率是一个“投入产出”的概念,它是与具体的经济行为相联系的。经济效率的大小,关键在于经济中各方面之间的摩擦程度。如果制度与体制、人与规则、规则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的摩擦,则效率就会低下。而所有这些方面之间的匹配与否,是具有历史性的。一切都会随着生产力、生产关系等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高效率是相对的,不存在始终高效的机制,收入分配领域也是如此。

分配的公平是促进分配效率的基础。只有在公平原则下,人们才能够具有长期而稳定的预期,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公平的分配规则,必将引起经济、政治上的摩擦和冲突,效率无从谈起。

一般而言,市场机制是能够保证效率的。因为它既有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内在机制,又有激烈的外部竞争机制,内忧外患决定了这种机制的活力。我们说,个人收入多少,取决于生产条件的分配。在生产条件也由市场分配的条件下,生产条件的分配过程,事实上同时也就是收入分配的过程。在各种市场机制都很完善的情况下,公平的分配原则本身就是保证分配效率的最佳原则。

但是,由于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的缺陷,比如信息不完全、竞争不完全、外部性问题等等,造成了市场效率与社会效率的不一致。另外,由于资本具有积累和增值的本质,国民收入的自发分配,会造成资产收入与劳动收入的分配不公。尤其是在人力资本和脑力劳动日益成为国民财富创造主体的知识经济中,这种不公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会更加显著。

因此,为了兼顾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我们主张将收入分配过程分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两个过程。并在微观层次中,利用市场机制实现收入分配的效率;而由于市场失灵而造成的分配不公,则由政府从宏观层次上利用所得税、转移支付、社会保障体系等手段,弥补市场的不足。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的比重,关键是看社会对公平与效率的需求。当前,我们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因此,应该是市场为先,微观为主,政府调解为次,为辅。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NO.4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人类区别于一切动物的主要标志是()。

C、劳动

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

C、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多

3、用于支付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职能。

C、支付手段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不可调和的产物

5、个别企业加强工人劳动强度而多获得的价值属于()。

B、绝对剩余价值

6、社会总产品的()是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前提;社会总产品的()是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关键。

A、价值补偿 物质补偿

7、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中的()。

D、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8、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是资本价值的不变部分的()和可变部分的()。

B、增加 减少

9、从价值上看,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各国可以出口那些()、()的商品。B、国内生产成本低 比较利益高

10、以下选项中,()是旧中国的官僚资本不具有的性质。

B、民主革命的性质

11、市场社会主义中的兰格模式又称()。

C、兰格-勒纳-泰勒模式

1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所有制形式都是与特定的()相联系的,都具有相对的效率优势。

D、生产力

13、个体经济在性质上不同于私营经济,是因为()。C、主要依靠自己劳动和经营

14、重加工业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是()。

D、以资金—技术集约为基础

15、所谓公共产品是指()。

A、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它性的产品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从工厂内部的分工看,分工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A、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熟练程度和劳动过程的连续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B、减少了因工作的变换而造成的时间的损失

C、缩短了制造一件成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有利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节约 D、有利于在工厂内部形成规模经济

E、有利于技术的进步和工具的革新

2、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相比,简单商品经济的特点在于()。A、以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

B、生产的目的为了交换其他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C、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等价交换,不存在剥削关系 E、商品生产完全受价值规律自发作用的支配

3、在资本周转中,以下哪些因素对流通时间有影响()。

A、市场供求状况 B、产销距离的远近C、交通运输条件的好坏

D、信息传递的快慢 4、90年代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大步向前迈进,表现在()。A、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不断深化

B、以实行增值税和分税制度为中心的财税改革初步完成 C、外汇体制由双轨制并为单轨制;

D、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E、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冗员的安排等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5、以下关于国有制经济中国家的财产收益的说法,正确的是()。

B、国家财产收益是国家为了实现公有制经济的共同目标而对社会积累的一种扣除 C、包括根据企业占有的公有财产的绝对量征收的部分 D、还包括根据企业占用财产的相对量征收的级差收益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E、企业总收益中扣除了国家的财产收益后形成的企业自有收入,是国家对企业进行劳动评价和实行按劳分配的基础,构成了企业所具有的经济利益的真实内涵

三、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借贷资本家得到的利息应该相当于平均利润。

答案:此观点不正确。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资本。借贷资本是一种商品资本,同时也是一种所有权资本。同一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发生分离,从而取得了双重存在。对于借贷资本家来说,它是所有权资本,他要求得到利息;对于职能资本家来说,它是职能资本,他要求获得经营利润。但是,双方的要求需要从企业的经营利润中共同获得。于是,利息只能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一般而言,利息率都介于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

2、我国实现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客观要求把宏观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转为间接宏观调控。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我国要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客观要求把宏观调控方式由传统的直接调控转为间接宏观调控。现代市场经济之所以需要间接宏观调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建立在价值运动与实物运动既相分离又相统一的基础上的,二者的统一,表明市场经济宏观运行趋向于平衡的必然要求,而二者的分离及由此造成的价值运动与实物运动的相对独立性,表明了市场经济宏观失衡的可能性。而平衡和失衡都是通过市场表现出来的,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和数量信号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宏观调控既不能像传统体制下那样采取实物计划直接控制企业生产,也不能直接控制市场价格机制,只能通过向市场体系输入经济参数实行间接调控,以协调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促进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因此,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只能是间接的,不能是直接的。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不仅反映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而且反映社会主义的特殊要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决定的整体社会利益要求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来保证,但在现阶段由于存在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的独立性,存在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宏观调控不能无视这种利益上的矛盾进行直接的调控,只能在鼓励个体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去实现保证社会整体利益,这只有通过间接宏观调控才有可能。因为直接宏观调控是以个体利益绝对服从社会利益为前提的,实际上否认了个体利益的独立存在,而间接宏观调控一方面给个体以追求、实现个体利益的机会和条件,同时又可以引导人们实现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因而不仅可以为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有助于促进公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四、简答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1、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具有什么意义? 答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严格定义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反映了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不同的部门,由于生产的使用价值不同,各自生产一单位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不同。一种商品与任何他种商品的交换比例,决定于它们的价值比例,而价值比例最终归结为不同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因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正好相等,他的劳动耗费就可以通过交换全部得到补偿。如果他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的劳动耗费就无法在交换中得到完全补偿。如果他的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他不但能使自己的劳动耗费全部得到补偿,而且还会在交换中获得一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超过其个别劳动时间的余额。

2、简述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主导作用有何意义?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答案:首先,国有经济是与生产的高度社会化相适应的,集中在能源、交通、通讯、金融、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基础。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国家从全局和长远的需要出发调节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总体结构,支撑、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克服单纯市场调节的局限性,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和健康发展。

其次,国有经济是公有制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是国家引导、推动、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公平与效率、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的统一;有利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国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以及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和重大风险的能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加速国内资本的集中和积累,加快产业结构的重组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增强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有经济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对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价值规律的作用。

答案: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是微观作用,即择优汰劣,激励创新;二是宏观作用,即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价值规律的这两个作用是生产力发展基本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表现形式。

第一、择优汰劣,激励创新。某个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而商品是按其社会价值交换的。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劳动生产率高,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低的生产者,在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时,较小的个别价值会转化为较大的社会价值,因而可以获得较多的货币收入;相反,只能获得较少的货币收入。至于那些具有中等劳动生产率,生产中耗费的劳动等于社会必要劳动,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等的生产者,则可以获得平均收入。这种由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别引起的收入差别,会引发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一切商品生产者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为了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便力求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此,必须不断进行创新,研究和开发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生产的组织和管理,从而促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推动了经济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由此得到提高。可见,价值规律具有激励创新、择优汰劣、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二、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人类在生产中需要的劳动力和其他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在任何社会形态都存在所谓的资源配置问题,而资源配置的核心,就是合理地分配由一定时期劳动人口数量决定的社会总劳动时间,即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劳动。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的。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方面,任何商品生产者的产品都是为他人、为社会的使用价值,而产品是否为社会需要只有通过市场的检验才能确定;另一方面,每个生产者又是独立地做出生产决策的。作为价值规律实现形式的价格波动,起着揭示这些信息的作用。社会总劳动在不同生产部门的分配,就会随着价格信息诱导下的生产决策变动,不断作出调整,从而使前述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得以实现。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综上所述,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有两个基本作用:即择优汰劣,激励创新和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

2、何理解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具体含义? 答案:

产品的分配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不仅涉及生产资料所有制,而且还涉及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方式。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生产要素在既定所有制结构下,还需要在市场中根据要素的数量和价格进行“配置再配置”。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有两方面的含义:

(1)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意味着把收入分配的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结合。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通行的分配原则,这一原则的实质是以劳动为尺度进行收入的分配,物质生产条件不能成为个人参与收入的根据。但在存在非公有制的条件下,占有或提供物质生产要素的社会成员将依据其对其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入分配。因此,公有制经济中,劳动标准支配着收入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所有权标准支配着收入的分配;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收入分配中,劳动标准和所有权标准,二者兼而有之。

(2)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还意味着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与按要素分配的实现形式的结合。

由于各种生产条件的分配都要通过市场来进行,要素价格的决定与收入的分配联系在一起,因此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都要借助于价格机制来实现。

对于非公有制经济来说,要素的市场配置过程,既是所有权的交易过程,同时也是所有权的实现过程,即所有者凭借所有权获取等于要素价格报酬的过程,在这里按要素分配就是按所有者提供的要素和要素的价格来分配。

在公有制经济中,由于劳动不具有直接的社会性,对劳动者的按劳分配只能借助于商品交换实现的价格量作为衡量劳动者提供劳动量的尺度;另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不可能是纯粹的,其实现过程和实现程度都或多或少地渗透着按要素分配的影响。这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有助于形成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收入分配结构。

应当指出的是,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意味着劳动和生产要素都参与了价值的创造,应当把价值的创造与价值的分配区分开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使得社会成员能够通过提供劳动和物质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不仅有助于调动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促进劳动的积累和资本积累,而且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有效、合理利用,促进其使用效率的提高。

NO.5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在每个历史时代中所有权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面发展起来的。因此,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乎是把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关系描述一番。要想把所有权作为一种独立的关系、一种特殊的范畴、一种抽象的和永恒的观念来下定义,这只能是形而上学或法学的幻想。”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马克思的()。

B、《哲学的贫困》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的二因素的关系是()。B、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3、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

B、是商品且具有价值

4、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本质特征是()。

B、雇佣劳动制度

5、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D、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6、马克思研究社会再生产运动的理论前提是()。

D、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原理/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A、B)

7、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

A、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地理位置以及追加资本的投资收益不同

8、相对过剩人口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相对于()需要而言的人口过剩。C、资本增殖

9、()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

B、金融国际化

10、一般地说来,共产主义所有制下的生产力基础是()。

D、生产的社会化

11、兰格模式中,“均衡价格”体系的产生依赖于()。

D、中央计划当局

12、公有制与市场机制之间的(),使得中国的以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的双轨过渡成为可能。

C、兼容性

13、市场经济中的收入分配方式是()。D、生产要素所有者以其要素参与收入的分配

14、刘易斯认为,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转换的核心问题是()。A、传统部门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的转移问题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体系的是()。D、道义劝告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A、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B、劳动者的素质及熟练程度

C、生产过程的分工和协作的合理程度 D、生产的规模

E、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

2、商品的价格水平与商品价值量、货币价值量的关系()。

A、价格水平与商品价值量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量的变化成反比

D、在货币代表的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仅与商品价值量的变化成正比

3、信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表现在于()。

A、信用促进了利润率的平均化

B、信用能够节省流通费用 C、信用可以促进资本的集中

D、信用能缩短流通时间 E、信用能加速资本的积聚

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C、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5、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超前发展”战略的后果是()。

A、加剧了农业内部剩余劳动力的积累

B、工农差距的加大 C、城乡差距的加大

D、重工业体系的基本建立与发展

三、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价格标准就是货币的价值尺度。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货币的价值尺度作为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的职能是充当商品价值的外在尺度。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就是商品的价格。因此,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货币具有为商品定价的功能。要用货币来显示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必须为货币确定一种计量单位。这种计量单位就是所谓价格标准。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日益成为价值符号,这些货币单位作为金属重量单位的意义逐渐在大众的意识中消失了,好像它们天生就具有计量价值的本领。这样,价格标准就常常被错误地等同于价值尺度。实际上,这二者是不能混为一谈的。须知,价格标准并不是货币的一个独立职能,它是由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派生出来的技术性规定。虽然货币的价值尺度的职能要借助这种技术性规定来实现,但二者是有区别的。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作为价值尺度,货币是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劳动的化身,而价格标准则是货币的计量单位。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2、公有制与市场机制是水火不容的。

答案:错。公有制与市场机制之间的关系既非水火不容,又非水乳交溶,它们的关系要比人们所想象的复杂得多。认为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经济与市场机制之间没有任何矛盾,从而传统的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可以不经任何调整就可以与市场经济统一起来,这可能是一种很不现实的想法,但是,断言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完全对立的,也缺乏足够的理论与现实根据。中国的改革经验证明:商品关系是内生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在公有制与市场机制之间并不存在某种固定、简单和机械式的对应关系,处理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应当从实际出发。公有制与市场机制之间是具有兼容性的。

四、简答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1、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何不同?

答案:二者划分的标准不同,划分的意义不同、内容不同。

1、标准上:一个是根据价值周转的方式,一个是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2、意义上:划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是解释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并以此为依据分析资本剥削程度;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解释它们对资本周转的影响,进而阐述资本周转速度对生产价值生产的影响。

3、内容上:不变资本包括全部生产资料,可变资本指劳动力。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等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是指原料材料等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2、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案:首先,从微观经济主体的状况来看,在这种直接管理的方式下,只有中央的一个积极性,地方、部门、企业都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管理,无法也没有途径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尤其是作为国民经济主体的国有经济中,企业没有自主权,被看成是社会大工厂的一个车间,产供销人财物一切要由国家计划决定和直接管理,企业被管得很死,使得国民经济的微观主体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其次,从宏观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资源配置的效率方面来看,计划经济下的直接管理,看似事无巨细全都由中央计划机关及其下属的各级计划机关管到了,实则这种全面的直接的计划管理管不了也管不好整个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实行直接计划管理的结果是资源没有达到合理配置,部门、地区发展的失衡,造成了很多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可同时又有另一些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没有发挥其经济能量和潜能,从而使国民经济发展延缓,经济效绩从长期看低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

再次,从直接管理体制下的经济运行来看,直接管理的方式也不利于国民经济总体及各个微观经济主体的顺利运行。因为经济活动的顺利运转必须有一套灵活的运行机制,而直接管理方式却把各个经济主体管死了,使其失去了其自我发展的活力,自然运行不畅,形成所谓计划失灵的局面。

最后,从直接管理方式下的动力机制上看,这种体制和管理方法不能给企业和个人以持续不断的内在动力。在直接管理方式为主的经济体制下,企业与个人只是被动地完成计划任务,并且完成任务的状况与其收入也没有直接的关系,从而也就失去了求生存求发展的动力。

总之,政府直接管理既抑制了企业活力,也不利于政府实现有效的宏观调控,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

答案:一个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规律,是指在该社会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那个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其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工人的剥削。

(1)剩余价值规律规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要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都作为资本的要素存在着。资本的本性决定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追求。资本主义生产必然服从这个动机—榨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都服从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资本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和实现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实质上是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家的个人消费是消费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以剩余价值的生产为前提的,并受到剩余价值规律的制约;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它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劳动的必要条件。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趋势。受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社会化。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不断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对造成生产力极大的破坏。这种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必然为更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2、试述我国超强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业发展困境。

答案:由于我国的特殊情况,从建国后实行了超前推行资本集约度高而劳动集约度低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这种战略在当时的情况下对我国工业体系的建立,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通过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发展战略,同时也扩大了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越来越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从工业化与农业发展关系的角度考察,高强度的二元结构矛盾给农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经济资源在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之间的重新分配。这一重新分配过程的基本内容,一方面是由农业剩余形成的资本从传统农业部门流向现代工业部门;另一方面,为了满足现代工业部门扩张对劳动力的需求,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由于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资源同步向现代工业部门的流动,带动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进步和升级。

但是,中国在农业部门为工业扩张提供巨额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农业劳动力被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及其他相关制度和政策人为地限制在农村而未能实现应有的转移。庞大的农业劳动力数量相对于有限的农业资源,必然导致耕地资源紧张、资金匮乏、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而农业部门则成为吸纳就业最为紧张的部门。如果长期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使我国“三农”问题愈来愈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和社会稳定的隐患。

(2)农业资源相对短缺

①.耕地资源相对短缺,农户经营规模过小。耕地是一种自然禀赋资源,其供给是缺乏弹性的,农业人口数量过大直接导致了农业人口平均耕地面积甚少。伴随人口增长、消费结构改变以及自然资源非农化的加剧,农业人口平均耕地面积仍在不断呈减少趋势。如此紧张的人—地比例关系,导致了我国农户经营规模出现超小型化的特征。

②.农业资源相对短缺还表现在农业投资不足。中国底子薄,农业落后以及人口众多构成了农业投资不足的基本格局。尽管中国工业已有所发展,但依靠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与发展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仍然需要农业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加重了农业的“失血”状况。

③.中国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另一突出表现是农业科技水平落后。自然资源短缺约束下的中国农业只能走内涵扩大再生产,提高资源生产率的发展道路,因而农业科技进步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希望所在。但是,中国农业科技除了在少数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外,大多数领域仍比较落后。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3)农业劳动生产率及产品商品率低下

区别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由于庞大的农业人口的存在,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很低。再加上农业资本增长缓慢,在边际收入递减规律的制约下,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高低,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区别的另一个重要标志。但我国粮食生产的自给性、半自给性,带有明显的“口粮农业”特点,为非农部门提供的商品粮极其有限,农产品的商品化率低。这不仅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延长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且降低了农民对工业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进而影响了工业化的进程。

(4)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改革开放初期,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民收入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都在缩小。但80年代后期收入差距再次拉大,使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进一步加强。一方面,直接影响农民微观基础上的积累能力和投入能力,进而制约着农业对经济发展的“产品贡献”能力;另一方面,直接削弱了农民对经济发展的“市场贡献”能力,农民对工业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将直接影响工业化的进程。与此同时,如由于改革推进顺序不同、发展过程中存在差别政策、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等,城乡收入和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都在不断扩大。农民增收困难已成为二元经济结构中农业所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

可见,高强度的二元结构矛盾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工业化的进程制约了农业过剩人口的转移,进而使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困难重重。

NO.6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是()。

A、生产资料

2、下列各因素中与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直接关系的是()。D、生产规模

3、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4、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有经济的本质是()。D、国有经济充当着为私人资本服务的角色

5、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C、I(v+m)=IIc

6、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

C、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工业

7、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平均利润率的()趋势。

C、下降

8、以下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D、社会化大分工细化、完善

9、兰格模式中,中央计划当局采取()得出“均衡价格”体系。

A、试错法

10、()是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实现以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公平和在更大的程度和范围上实现社会自觉有计划发展的物质基础。

C、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11、实现收入分配上公平与效率的兼顾,需要()。

C、创新现行的体制结构,在宏观上实现公平,在微观上保证效率

12、刘易斯认为在二元经济的发展阶段上,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是()。A、通过现代部门的持续扩大,不断吸收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直至消失

13、下列垄断形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制度垄断

14、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

C、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15、我国对外技术交流的内容包括()。

D、技术引进和技术输出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1、分工首先使不同劳动部门和不同劳动者之间相互分离和相对独立,使他们的劳动具有了个体性质。劳动的个体性表现为()。

A、每一个劳动者都是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而劳动,不同劳动者在经济利益上是相互独立的,不同产品间存在着明确的界限

B、每一个劳动者独立进行生产

C、每一个劳动者自主地决定生产什么

D、每一个劳动者自主地决定生产多少

E、每一个劳动者自主地决定如何生产

2、简化的基础货币模型中,决定非银行部门持有现金比率的因素有()。A、国民收入水平

B、税收与收入之比率

C、用现金购买商品的价格与支票购买商品价格的差异

3、商品价值()。

A、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B、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

C、商品最本质的属性

D、是历史范畴 E、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4、垄断价格是()。

A、垄断组织销售商品时规定的超过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价格 B、垄断组织购买原料时规定的低于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价格 C、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5、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

A、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B、高技术含量

C、高商品率(产品商品化程度高)D、适度规模经营

E、农业人口比重低

三、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答案:此观点不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是为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和巩固其垄断地位服务的。

从阶级性质上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代表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凌驾于个别私人垄断资本之上的。资本主义“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在经济目的、形成方式、运行规律等方面与社会主义的国有化和经济计划化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只能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反映着生产社会化的根本要求,但不能说其具有了社会主义的因素。

2、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答案:对。全球化首先是生产力不断发展和生产社会化不断提高的结果,是一种历史进步,全球化加速了资源的流动,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了科技发明、普及和运用,为人类自由全面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可以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可以推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促进中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和市场化。它是机遇,更是挑战。当今世界的全球化从制度上看,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支配着全球化的性质、方向、进程及主要游戏规则,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资本主义深深的烙印。由于减弱了主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加广泛和充分的表现:民族国家和民族国家内部社会经济的不平衡以及世界广大地区的两极分化进一步发展;对于全球生态系统的过度开发与破坏。因此,中国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处理好对外开放、全球化与国家自主发展的关系。实现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统一。

四、简答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1、什么是资本周转?它与资本循环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案:当资本循环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而复始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时,就是资本周转。

由资本周转的定义可以看出,资本循环是资本周转的阶段性组成,而资本周转是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又有所不同:资本循环主要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剩余价值的产生与实现过程,而资本周转则主要是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与价值增殖有关的问题。与此相适应,考察它们的目的也是不同的,考察资本循环,主要是分析资本在运动中要经过哪些阶段,要采取哪些职能形式,揭示单个资本运动必须具备的基本内在条件:考察资本周转,则是进一步分析影响资本价值运动速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资本运动速度的快慢对于资本价值增殖的影响又是什么。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案:(1)所有制结构单一,公有制经济处于绝对垄断地位,非公有制经济受到排斥,几乎从经济生活中完全消失。

(2)决策权高度集中,几乎所有重要的宏观决策和微观决策都集中于国家手中,企业和个人缺乏自主权。

(3)信息的交流是借助于行政隶属关系在上级与下级之间进行的,主要限于集中的纵向传递。

(4)通过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计划内容上以实物计划为主,实物指标的完成情况成为评价、考核各级行政部门与企业绩效的主要标准。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经济全球化有哪些表现?他们各自的作用有哪些?

答案:一是贸易的全球化,即相当规模的商品交换超越了民族国家的地域界限,使国际贸易的流量大幅度的增加,一国进出口的扩大成为各国经济增长必须的前提,揽括了所有世界经济主体的世界市场出现了。

自由贸易使各国在世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重新配置资源。从使用价值的上看,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互通有无,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产品。从价值上看,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各国可以那些出口国内生产成本低、比较利益高的商品以及进口国内生产成本高、比较利益低的商品,从而从贸易过程中节约劳动的消耗。世界市场强化了市场竞争环境,促使参与经营的国家提高技术水平,改进产品结构,加强质量控制,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世界市场的大规模生产经营活动,也为劳动力的世界性流动和就业率的调整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

二、金融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业务、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使资本在全球各地区、各国的金融市场上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和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

金融国际化促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一方面使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中心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获得了大量急需的经济发展启动资金,带动了地区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增长。可以说,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国际化的推动。

三、生产的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最高形式。生产社会化不仅要冲破地区、部门等因素的限制,在一国范围内充分发展起来,而且要冲破国界的限制,在国际范围内普遍发展起来。当一国的社会生产过程越出国家疆界以后,它就转变为国际性的社会生产过程,国别的社会化生产也就发展成为国际性的社会化生产。这样,生产社会化就推动国别再生产过程实现了国际化,即生产国际化。

生产国际化的迅猛发展对世界经济以及各国经济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各国企业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在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中从事相关产品的生产和劳务活动,获取参与国际分工、扩大生产与贸易的机会,从而带动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生产国际化也大大优化了全球的资源配置,节约了生产成本,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全球的经济增长发挥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2、评述比较优势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谈谈我国改革开放应注意的问题。答案:

(一)一般地说,比较优势理论包括比较成本说和资源禀赋说。(1)按照比较成本理论,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或成本差异,各国应分工生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

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从事专业化生产的产品产量就会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双方都能得到比较利益。(2)资源禀赋说认为各国资源禀赋不同,每个国家应生产和出口那些可以较多使用本国相对丰富而且价格又相对便宜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原来需要使用本国相对稀少和价格昂贵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从而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

(二)比较优势理论对于我国发展对外贸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提供了基本依据。发挥本国的生产和资源优势,积极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够节约劳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国内资源与国际资源的转换。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分析我国的实际,找出生产和资源的比较优势,据以确定进出口结构,通过对外贸易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

(三)但应当看到,比较优势理论有很多缺陷,它在发展中国家的使用程度和使用范围是有限的。从这一理论本身看,它是静态理论,而从动态角度看,随经济发展,科技教育的进步,各国的比较优势是不断变化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也不断变化。资源本身也会由于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因素而发生变化。如果不考虑改善这些方面,而一味地单纯以现有的成本和资源的比较优势来确定自己的贸易结构,就会陷入“比较利益陷阱”。必须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其关键环节是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结构。

竞争优势来源于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要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取得竞争优势,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使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

对我国来说,扩大对外贸易的重要目的是为了进口和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加快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避免重复引进,同时要把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从而加快我国技术进步的步伐,尽快形成我国自己的技术优势。

扩大国际贸易,必须不断拓展国际市场,扩大我国产品的销售市场。应该指出的是,我们在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不要忽视国内产品市场,避免出现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

(已全部整理完成)

第五篇:2018综合素质必背考点

读你文化提醒你:以下考点常出现于材料分析题中,材料分析题有3小题,共42分。其中教师职业理念、教师职业道德和文学作品会各出一道材料分析题,分布于30~32小题。

一、必背知识点

(一)教师职业理念 1.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2.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

(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涵(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其含义: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2)学生是独特的人。

基本含义: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基本含义:学生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4.“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要求(1)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2)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3)因材施教。5.现代教师的角色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6.现代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1)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2)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基本要求: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基本要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基本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基本要求: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基本要求: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三)文学作品鉴赏

1.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方法

(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概念的隐含意义;(2)理解概念基本意义,辨别不同义项;(3)理解概念间的关系。2.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

(1)联系上下文推断材料中句子的准确含义;(2)根据不同文体特点理解重要句子;(3)运用逻辑知识来判定理解正确的句子;(4)结合背景材料理解句子。3.归纳内容要点应注意的问题

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两点:(1)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归纳。这是就独立归纳而言的。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得不准确。(2)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4.现代文阅读涉及的表达技巧

归纳起来说,有三方面:(1)运用某种表达方式的技巧:叙述的技巧,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描写的技巧,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2)文中运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联想、烘托、反衬、铺垫以及人称的变化等。(3)布局谋篇的技巧,如线索设置、过渡以及前呼后应等。这类试题往往从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技巧鉴赏等方面来命题。5.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方法(1)具体分析。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作品实际,具体分析要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或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没有有力证据的材料无限夸大。

(2)客观评价。对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应给予客观而公正的评价,用唯物辩证法为基本分析方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的特有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3)准确全面地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二、答题万能模板

(一)教育观

考点:四个关键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实践”。

该教师的教育行为是正确(错误)的;符合(违背)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1)素质教育观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而是面向每一个学生,材料中某老师……符合(违背)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2)素质教育观要求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材料中某老师……符合(违背)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

(3)素质教育观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质疑的精神以及动手能力。材料中某老师……符合(违背)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

(二)学生观

1.试运用所学学生观的知识对这一事件进行分析。

该教师的教育行为是正确(错误)的,遵从(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连续不断发展的个体,其身心发展具有巨大的潜能。材料中……遵从(违背)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的学生观。(2)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个体。对单个学生的发展而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材料中……遵从(违背)了学生是独特的人的学生观。(3)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是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都有自己的思维和判断。材料中……遵从(违背)了学生是独立的人的学生观。

2.因材施教(很少单独作为材料分析的考点,一般是可以添加到学生观之中)需要把以下几点回答出来:首先,教师要先了解学生的特点,学生自身的个性以及家庭情况;其次,针对学生个体进行引导;最后,要多引导我表扬。

(三)教师观

该教师的做法是正确(不正确)的,符合(违背)素质教育下教师观的要求。1.教师观强调,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材料中……

2.教师观强调,教师要从课程的忠实实践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必须要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材料中…… 3.教师观强调,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倡导教师在教学中改进、研究和反思工作中的不足。在材料中……。

(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4字规范要求:“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该教师的做法是正确(错误)的,他践行(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1)教师践行(违背)了“爱国守法”的职业道德。爱国守法要求教师热爱祖国和人民,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材料中……

(2)教师践行(违背)了“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要求教师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材料中……(3)该教师践行(违背)了“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严慈相济、保护学生安全,关爱学生健康,不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材料中……

(4)该教师践行(违背)了“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材料中……

(5)该教师践行(违背)了“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要求教师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关心集体,尊重同事,尊重家长,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材料中……

(6)该教师践行(违背)了“终身学习”的职业道德。终身学习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勇于创新。材料中……

三、真题示例

高二下学期,班上陆续有学生年满18周岁。有些“小寿星”想隆重庆祝自己的“成人礼”,邀请我参加生日聚会。

面对学生的邀请,我思考了很久:学生邀请我,说明他们把我当朋友,是对我的信任。去参加,他们肯定很高兴,可是,这样会不会引发学生的攀比、浪费?拒绝学生,会不会让他们伤心?

反复思考之后,我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换一种方式庆祝生日。我发动班干部,组织了“18岁,我们成人啦”主题班会课。在班会上,全体学生给“小寿星”们进行了简朴的庆祝,而后我引导学生们构想十年之后自己的生活。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要做科学家,有的说要做企业家,有的说要和家人一起过幸福的生活。我跟学生们分享了自己读大学、工作以来的经历,启发学生认识到要实现梦想,不仅要好好学习,还要积极锻炼身体,提高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次活动之后,学生们的学习劲头更足了,师生关系更融洽了。“小寿星”们把原本计划请客的钱凑起来,买了一台饮水机放在教室里,给大家带来了方便。本来有些同事觉得我组织这个主题班会是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看到效果后,也纷纷效仿开展了类似的活动。

问题:请从教师职业理念的角度,分析材料中“我”的教育行为。【参考答案】材料中该教师的行为体现了以下教师职业理念:

(1)该教师的行为体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教育要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材料中该教师发动班干部组织主题班会,让全体学生给“小寿星”们进行了简朴的庆祝,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教育,这是该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的表现。通过班会 活动教育,学生们的学习劲头更足了,师生关系更融洽了,这说明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2)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教育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师根据学生18岁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们构想十年之后自己的生活”,“启发学生认识到要实现梦想,不仅要好好学习,还要积极锻炼身体,提高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些行为都说明该教师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3)体现了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转化。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下载35例综合素质法律高频法条考点练习题及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35例综合素质法律高频法条考点练习题及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教师资格综合素质练习题3

    http://www.xiexiebang.com 幼儿教师资格《综合素质》练习题 1、李老师就校务公开问题向学校建议,李老师的做法是在。 A.影响学校的秩序 B.给学校出难题 C.履行教师的义务......

    幼儿教师资格综合素质练习题2

    http://www.xiexiebang.com 幼儿教师资格《综合素质》练习题 1、教师进行人格修养最好的策略是。 A.取法乎下 B.取法乎中 C.无法即法 D.取法乎上 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联合......

    《综合素质》精选练习题:教育观(精选合集)

    《综合素质》精选练习题:教育观(一) 单项选择题 1、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 )。 A.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社会实践能力 B.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 C.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审......

    《综合素质》练习题(写作题)(五篇)

    《综合素质》练习题(写作题)一、长期以来,师道尊严使不少教师习惯于挺直腰板、板起面孔。挺直腰板使教师认为自己能高瞻远瞩,早已不屑于偶尔的蹲身。然而,我们的教育要适应孩子的......

    小学教师资格综合素质练习题2

    http://www.xiexiebang.com 小学教师资格《综合素质》练习题 1、下列人物中,发明地动仪的是( )。 A.哥白尼 B.毕昇 C.张衡 D.布鲁诺 2、教育行政部门取缔了一批违反国家规划私......

    经典《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及解析(5篇范例)

    6道经典《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及解析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一《综合素质》中,材料分析题占有不小的分值,材料分析题能考察考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 中学......

    教师资格《中学综合素质》考点: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教师资格《中学综合素质》考点: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一)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全面......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小学)考点归纳

    第一章 教育观 考点归纳 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重点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