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一得1
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教学体会
——《指导学生在习作中使用修辞》
我们都知道句子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元素,没有流畅优美的句子哪来鸿篇巨著,流畅优美的句子又从何来呢?显然是从长期的培养训练、探究学习中得到的。句子的结构成分固然重要,但我这次暂且不说,单说几种常见的句子修辞手法,认识理解句子的修辞手法,会给写作带来奇妙的效果。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本人十多年来这方面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认识修辞手法的意义
修辞手法在写作中无处不存在,每篇文章几乎都有他们的身影,即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反问句等等。如果没有他们的参与文章将会失去迷人的光彩,文章的艺术性、欣赏性都会失去滋味。例如《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原因是巧妙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这种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庐山瀑布宏伟气势的迷人景观,读后使人眼前一下就浮现出来一副壮观的庐山瀑布图,令人叹为观止。使人对庐山产生了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感叹大自然的迷人魅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同学们欣赏这样的名句,感受它的精妙之处,慢慢体会这样的写法在全文中的地位及作用。学生只有真正地理解这中修辞手法,才能更好地认识到它在其中的深远意义。作为小学生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比喻泥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有目的地让同学去体会去品味,久而久之就会深深的感受到它的意义所在,在以后的写作中将会带来方便,也能不知不觉提高了同学们
欣赏作品,撰写作文的能力
二、利用情景,认识修辞手法
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夸张句、反问句、设问句是最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几乎每篇文章都有它们的身影,我们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随时引导同学们理解探究它们的特点,因为在一篇文章作为背景下,学生很容易感悟到它在文章中的意义,更加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课文所表达的含义,这样也很好地帮助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轻易地突破难点,化解难点,达到意料不到的良好效果,教师对某段语句所描绘的内容作必要的点拔,有时会使同学们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课文《阿里山的云雾》有这样的一句排比句,很令人感叹不已。它这样写:“有些地方浓雾把一切都遮蔽了,无所谓天,无所谓树,也无所谓有高山和身故;有些地方则显得影影绰绰,有如笼罩着轻纱一般;有些地方云雾停留在山谷下面,汇成一片茫茫的海洋,黛绿色的山峰有如浮动在海面的蓬莱仙岛„„”教师如果注意引导同学们理解认识这一个排比句,那么同学们就不难理解阿里山的云雾如何如何美丽了。这时教师可利用这样的情景来启发同学们对排比句这样修辞手法的句子的理解感悟了。也就认识了什么的排比句,排比句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了,就比你凭空对学生讲解百遍强千倍百倍了。可见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捕捉这样的修辞手法的句子,学生就不难理解,掌握并能很好地运用这样的修辞手法的句子来进行习作了。
三、利用语言交流课,训练同学们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加深理解修辞手法的含义。
我在上语言交流课的时候,总会让同学们把自己所喜爱的故事说给同学们听,我知道这样的课主要是训练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同学们相互间的友情的。但我也会借此机会来训练同学们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记得一位同学这样说晨跑的故事,她首先说出了早晨的美丽景色,“早晨我和哥哥一起晨跑,从家里跑到山坡边,这天微风习习,小树轻轻地摇动着,天上的彩霞也慢慢地浮移着,空气十分清新,我感到十分惬意。”听到这里我打断了她的话,说:“老师帮你改一下好吗?”她点点头,我不改愿意,说:“我和哥哥一起晨跑,一直从家里跑到山坡边,这天微风习习,小树不断地向我们招手,天上的彩霞也轻轻地跳起舞来,好像是欢迎我们似的。”说到这里,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同学们说:“老师,你都把小树和彩霞说得像人一样有感情了,我们真喜欢听。”这时我顺势给同学们点出了说话也可以和写文章一样可以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你所说的内容更加生动感人,老师刚才就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才使小树和云彩都有了人性了,说话才显得动听有感染力。
总之,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借助一些有利因素来帮助同学们理解认识写作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来激发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第二篇:教学一得
新课改在贵州省已经是第二轮了,但是很多老师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忽视了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高中很多学科仍采用满堂灌,造成学生失去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只剩下对某些功利的追求,一些老师虽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转变不得当,把“自主学习”变成“放羊式学习”,有的教师则把不需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而有些需要讨论的问题却只给予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就草草收场;还有教师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所问的问题多而浅,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反而使学生厌倦。其实在我看来,新课改的到来确实对教师提出了难题,但我们没必要惊慌,接受改革的理念,不是说放弃自己传统的东西,而是要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全面清楚的认识我们学校的学生特点,合理高效的安排课堂教学,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色,新课改的到来不是让教师重头来,而是打破传统,保留好的,融入新的。其实我一直在想,能进入我们学校的学生绝对不是天资聪慧,而是踏实努力的,造成今天教学上的不利局面并不完全是学生的问题,有些时候是因为我们不理解学生,本着一片好心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回过头还一味的要求他们反思、总结,学生面临这些问题还不能选择逃避,肯定很难受。
作为老师,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从学生需要出发,真正做到换位思考,这种换位思考不仅在本学科,更要和其他学科充分结合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作用,试想一下如果老师让学生一个晚上抄完两本书上所有要背诵的内容,那么第二天他就只能抄其他科的作业以避免被老师批评;如果老师要学生做30页的参考资料,要求直接抄答案,那第二天上课学生的状态可想而知,这是学生态度有问题还是能力有问题呢?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想法,我也清楚,自己没有权利去改变其他人,但我想试试影响周围的人,我坚信,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想去做,一切才有价值,学生只有不怕,才能期待他喜欢,希望有这么一天,我们的学生开心说“知识是严谨的,学习是快乐的”。
第三篇:教学一得
教学一得
在过去的一年了,在各位语文组老师的帮助下,教学方面我的收获良多,但让我如获至宝、受用不尽的则是王老师告诉我的在教学上称之为“一点突破法”教学方法。
语文课应该怎样去教才能带领学生进入到课文中,寻找一个突破点,由点覆盖到面乃至整片课文,这种牵一点动全文的办法,只要选择好了点,可以节省时间、为学生指引学习思路、突出重点、明确中心,带动对全文的理解,学生学了印象深刻。这个点如何选择呢?
首先,可以是题眼。如《童年的发现》,围绕作者的发现,他发现了什么?究竟是怎么发现的?他的发现给他带来了什么?把这几个问题理解了,整片课文学生也就掌握了
其次,是文中的重点词。如《杨氏之子》,开篇第一句是说“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里抓住“聪惠”这个词语,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举了个什么例子说明他聪明呢?透过这个例子,你觉得杨氏子是个什么样的小孩子?再加上老师的点拨,学生就可以很好的理解课文了。
再次,可以是重点句子的突破。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作者以德国人家家户户把花养在窗户外面给路人欣赏来赞美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文章的最后作者感叹道“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抓住这两句去让学生寻找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可以突出重点,让学生思路清晰,看似比较难理解的课文这样处理起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最后,是重点段落的突破。如《再见了,亲人》是以先分述后总结的结构安排的,如果逐段学习,整体感不强,学生不能更好的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可以先从离别的角度切入,让学生寻找离别时志愿军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情?最后再次体会志愿军这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感受中朝两国人民伟大的友谊对学生来说就不是那么困难了。
后来我还查了许多资料,点的突破还可以是课文插图等等,我将认真学习,把这种教学方法更好的运用到我的教学活动中。
第四篇:语文教学一得
高一语文教学一得
——徐友梅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文言文(特别是先秦散文)距离我们年代久远,虽然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文言文已有所认识,但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还是很茫然。主要原因,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串译的方法,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致使教学过程失去生机和活力,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二是初中阶段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降低了要求,如语法、虚词的用法等等,而这些直接导致学生要多花大量的时间来学习这些用法,再加上有的词汇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差非常大。因此很多学生要么在疏通文意上产生障碍,要么觉得文言文学习十分枯燥,提不起兴趣。为此,教师不能只在字词和语法下功夫,而要从四个方面做好转变,促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乐于学习,愿意学习,自觉学习。
一.重视朗读,变单一朗读为多层次诵读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这个道理很多教师都懂。但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却担心读得多了会占用疏通文意的时间,用于朗读的时间较少,而且在朗读的方式上也显得贫乏,或者教师范读,或者指名学生朗读,或者让学生自由读。单一的方式让学生疲惫,如自由读,有的学生干脆不读,因为他感受不到读的乐趣。文言文朗读教学成了一种摆设。其实,只要让学生多层次朗读,范读、齐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结合在一起,读得多了,自然能充分感受作品的内在含蕴以及艺术魅力,加深对文本的认识,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震撼,与作家情感形成共鸣,这样就能激起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重视探究,变教师灌为主动求知
过去,由于搞“满堂灌”,课堂上挤掉了学生自读和思考的时间,学生课后又常常无暇顾及语文,更难抽出时间去复习文言文,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少了,就没办法记住相关的文言文知识,更谈不上提高文言文的成绩或喜欢文言文了。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留出时间,指引学生自己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莫春者,吾服能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个句子中,教材对于“浴”字没有注释,“风”字的注释是“用作动词,吹风、乘凉”。《教师教学用书》将“浴乎沂,风乎舞雩”翻译为“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似乎不合常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探究,自己来解释“浴”和“风”。师生一起查阅资料,发现“浴”应为“洗脚”之意,“风”偏向于“讽诵文章”之意。因此,这两句正确翻译确为:“到沂水边洗濯,在舞雩台上讽诵文章。”这样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方法,认识到解释文言文中的词语要联系现有的一些词语、成语,有了自己的切身体会,学习文言文就更有干劲了。
三.重视情节,变枯燥讲读为轻松阅读
在学生的思维定势中大都觉得文言文枯燥无味,其实不然。要改变这一看法,可以鼓励学生先去读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如《史记》当中的《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等,这些篇目都比较生动,故事性很强,有的同学在以前就已经了解过相关故事情节,可以向他们推荐阅读。比如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讲了三个小故事,即完璧归赵、渑池相 1
会、负荆请罪。这些内容故事性强,而且学生在以前就已经了解这些故事了,这时让学生把课文当成小说阅读,抓住文中人物的言行,理清故事情节,叙述故事内容。在学生基本上弄清大致的意思后,教师再与学生共同欣赏一些精彩语句,探讨人物形象。并趁此对疑难词句进行疏导,学生就会更愿意听,更愿意学,也会记得更深刻。
四.重视延伸,变只讲课文为课外拓展
现在的高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敏捷,掌握信息多,如果老师掌握的信息少,就不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更调动不起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各种方式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展,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让新奇的知识吸引住学生。例如在教学《鸿门宴》时,学生已掌握了不少信息,熟知故事情节,了解人物性格,如果教师还讲同样的东西,他们会感到乏味无趣。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如破釜沉舟、刘邦斩蛇等;与之有关的诗歌“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等;以及刘邦、项羽作为写作素材在作文中的运用等等。然后,再把学生所不知道的信息,整理印发给学生,这都使学生兴趣倍增,思维活跃,能够从新的角度,重新认识项羽和刘邦。
第五篇:跳远教学一得
跳远教学一得
浏阳市普迹镇中心完小 陈果红
“跳远”是体育与健康课中的一个内容。教学中,先要完成跳远前的一些准备活动,如徒手操、扩胸、体侧、体转、腹背、跳跃等,然后才进行跳远的动作训练。在训练中,要进行集体徒手踏跳、分组慢跑、6m—8m助跑、踏跳越过20cm—40cm高的橡皮筋、10步—12步全程助跑踏跳等一系列训练。这些训练虽然是一些基本内容,但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课才会上得生动活泼。
突出合作意识的培养。上课中,教师不可能一一指导每个学生,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个资源,要求体育技能好的学生帮助技能差的学生,力争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分好组,采用互相帮助的方式组织教学。在上这节课时,可将学生分成6人一组,分组练习。这样既可提高训练的密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如一些学生对踏跳的助跑掌握不准确,做得好的学生主动地带着跑,还讲解动作要领,体现出了同学之间互帮互学的气氛,也融洽了关系,学生感到了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贯彻快乐教学的思想。上体育课,学生是比较辛苦的,动作的训练又相对单调与重复,缺乏新异刺激。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快乐,就会导致教学效果达不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为此,在训练中,一是采用鼓励为主的方法,让学生看到自己训练的成效。如在训练中,只要学生的动作做得比较到位,教师就应该表扬,并适时地指出如何做得更好。二是训练中穿插游戏,劳逸结合。如学生训练比较疲劳时,安排“贴膏药”游戏,既可放松训练中的紧张心情,又能锻炼学生的智慧,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的快乐。
激发运动兴趣。本课难度不大,学生喜欢“乱跳”。教师要保护好学生跳的积极性,不要因为跳得不怎么好,横加指责。在不家务事跳得不规范时,教师可示范,也可要跳得好的学生帮助,始终使学生对体育保持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