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书一得
多给孩子一点爱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浦东新区周浦幼儿园(秀康部)朱玲
《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作为一个幼儿教师,面对着一群天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又倾注了多少爱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2012-6-13
第二篇:一书一得刘瑞生
爱是教育的灵魂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有感
刘瑞生
李镇西老师是学生精神家园的守望者,他使学生的精神家园温暖如火、灿烂如花、幸福如水。有幸拜读了他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我深深感受到李老师浓浓的爱:爱教师这个职业,爱班主任这个岗位,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李老师用自己的爱为班级管理构画了崇高的理念和目标,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有爱才有教育。优秀教师共同的特点是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的确,班主任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班主任的。做好班主任,首先就要爱学生。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视学生为子女),用慈母般的心情去教育、去关怀每一个学生,去爱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伸出温暖的双手,献出真诚的情和爱,扶持他们一步步长大。
李老师说:“理想与责任,体现于培养现代公民,给每一个人以尊严。”“尊严”是个比较严肃的词语,李老师在《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中写到:“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所以说,尊严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给与的,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但能不能保守得住还是要靠个人的修行了,作为教师,首先要给予学生尊严,对学生的爱,不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关爱,随着教龄的增长,我对“爱学生”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也尝试着去做得更好,这需要一个心理认识过程,简单地说就是需要一种品性:善良!心存善意,才会真心待人接物,也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也就赢得了自己的尊严。说到“善良”,自然而然想起了我们学校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向善!明天的论坛主题就是:向善,我们能做到„„我认为,一个心存善良的人,他能做到的将会不胜枚举,而每件事情都体现出他善良的品质,“爱”在他的教育教学中无处不在,爱,既是他的教育手段,也是他的教育内容,这样的教师在精神上就征服了学生!相反,一个没有善意的教师,将会怎样面对一群天真纯洁的孩子,而那些
学生对他的反馈又将是什么?
“教育不能没有爱,但爱不等于教育,教育需要爱,教育还需要智慧。我觉得做好一个好的班主任真的需要智慧。对学生的爱是基础,而智慧是来自于实践中的不断反思,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中提升的。”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中也说过“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读过之后,我的体会更加深刻。是的,正是因为一颗爱心才使我快快乐乐守在学生身边,也是我具备了一颗童心,随时随地在学生身边体会幸福与快乐;而童心也使我更近距离的接近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灵中写下美妙的诗行,互相传递爱心,传递幸福。李老师书中也提到,老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看着呢!所以,我们做教师的,身正为范,以对学生的要求来要求自己!
爱心应该是是日常生活(即常态的条件下)所自然而然的一种情感和行为。对学生的爱,并不一定需要什么催人泪下的“爱的奉献”,平平淡淡才是真。其实质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言:“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是真心爱学生。所爱的一部分学生实际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这种爱是自私的。”李老师的话自己使我明白,只要我们真心爱学生,从日常教育教学中,把爱化在平常的一言一行上,用我们平常的言行去感动学生,那么,我们就算成功了
李老师对学生的确具有一颗真正的爱心。他说:“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有人说用一个字评价李镇西博士的教育智慧,那就是“爱”或“情”,如果用两个字,那就是“爱心”或“情感”。如果用三个字,那就是“爱学生”或“情暖人”,如果用四个字,那就是,“用心教育”或“走进心灵”。他从不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学生,而是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他与学生的对话,不仅仅是谈话,而是通过谈心、通信、家访等形式,与学生沟通。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他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信心。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人,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也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的“成功”。李老师能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着那颗粒幼芽,让他们不断地成长,这一点无颖深深地震憾了我。是的,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接近我们并乐于接受我们的教
育,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爱心成就梦想,爱心传递希望,爱心唤醒力量,爱心铸就辉煌。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同学心贴心。让我们的爱心化甘露,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的爱在每一个学生心间生根发芽,直至爱满人间。
对学生有爱心还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技巧,就是说教师要有教育智慧。平时我们也听到这样的一种观点,“爱能够产生教育的奇迹”,说什么面对一个后进生,爱就能使他变成优秀学生,等等。但李老师用他做了20多年的班主任的经历得出:抛开了教育智慧而空谈爱,是没有用的,是空洞的。因为有爱的教育不等于真正的教育,表达这种爱需要智慧。对具体的学生而言,最爱这个孩子的人其实应该是他的父母而不是教师,可是父母爱孩子却并不等于就懂得教育,他们还得把孩子送到学校。因为教育的爱必须通过教育的智慧表达出来,现在谈“师德”,决不能把“爱心”简单化,因为“有爱”不等于“会爱”,而“会爱”就是一种教育智慧。爱是一种情感,而情感是不能规定和强迫的。因此,不能强迫每一个老师一开始就发自内心的爱每一个学生,爱的建立需要时间。比如对于个别屡教不改的后进生,我们很难爱他们。还有的老师把教育当作职业当作谋生的饭碗,因而对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爱。但是,作为教师,可以允许你不爱学生,但你必须尊重学生,这是底线。爱是内在情感,尊重则是外在的行为。你可以不背生病的学生上医院,也可以不给贫困学生以经济资助,但当学生向你问好时你应该回礼,当学生走进办公室时你应该说声“请坐”。前者是爱心的驱使,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老师都一定要做到,但后者则是师生相处的规范,是一种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充满了爱,教育将永远是艳丽的春天!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把真爱奉献给每个孩子,让我们的下一代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健康成长。
第三篇:教学一得
新课改在贵州省已经是第二轮了,但是很多老师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忽视了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高中很多学科仍采用满堂灌,造成学生失去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只剩下对某些功利的追求,一些老师虽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转变不得当,把“自主学习”变成“放羊式学习”,有的教师则把不需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而有些需要讨论的问题却只给予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就草草收场;还有教师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所问的问题多而浅,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反而使学生厌倦。其实在我看来,新课改的到来确实对教师提出了难题,但我们没必要惊慌,接受改革的理念,不是说放弃自己传统的东西,而是要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全面清楚的认识我们学校的学生特点,合理高效的安排课堂教学,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色,新课改的到来不是让教师重头来,而是打破传统,保留好的,融入新的。其实我一直在想,能进入我们学校的学生绝对不是天资聪慧,而是踏实努力的,造成今天教学上的不利局面并不完全是学生的问题,有些时候是因为我们不理解学生,本着一片好心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回过头还一味的要求他们反思、总结,学生面临这些问题还不能选择逃避,肯定很难受。
作为老师,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从学生需要出发,真正做到换位思考,这种换位思考不仅在本学科,更要和其他学科充分结合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作用,试想一下如果老师让学生一个晚上抄完两本书上所有要背诵的内容,那么第二天他就只能抄其他科的作业以避免被老师批评;如果老师要学生做30页的参考资料,要求直接抄答案,那第二天上课学生的状态可想而知,这是学生态度有问题还是能力有问题呢?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想法,我也清楚,自己没有权利去改变其他人,但我想试试影响周围的人,我坚信,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想去做,一切才有价值,学生只有不怕,才能期待他喜欢,希望有这么一天,我们的学生开心说“知识是严谨的,学习是快乐的”。
第四篇:教子一得
教育心得
我孩子今年要上六年级了,在与女儿共同生活的岁月里我是快乐的,一方面体会着养女的不易,一方面也在体会着天伦之乐,女儿的成长和进步得益与老师的辛勤培养,孩子的性格是千差万别的,俗话说的好:“知子莫如父”下面我就谈谈我的教子心得。
懵懵懂懂的孩子,单纯、敏感得象一张感光底片。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影响,在这张相片上,无一例外的留下了痕迹。红色的、兰色的、黑色的等等。孩子好的一面是这些影响塑造出来的,孩子坏的一面也是这些影响塑造出来的。深信上述教子真理的我,积极认真地将一些耳闻目染的教子理论与教子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这些年我时常惊喜得发现,一些努力、甚至是小小的努力,在孩子身上随时随地地反映了出来,发出了光彩。我是六十年代末生人,幸运的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学生还是应该以学为主,只有学好了知识,才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从踏入学校大门,就向孩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孩子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教会她一个单词、做一道题更重要。所以,我一看到她有实在不会的就会尽力而为的帮助她。不过,有时候她遇到一些所谓的问题,就会没有思绪,我们做家长的就鼓励她,有时候会偶尔帮助她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觉得爱不等于纵容也不等于不纵容,做父母的一定不要事事顺着孩子,要学会怎么拒绝孩子,要让他知道,你为什么要拒绝他,你的拒绝理由是什么? 许多家长什么事都代替孩子做,不愿让孩子做这样做那样,怕孩子累着。其实,我认为孩子们也有自己的思想,只要放开手,相信孩子,他们会走得更好。但是,这个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是陈旧落后的思想对家长的影响。其次是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放不开手,也不敢放手,更不会放手。要让他知道有时对他的拒绝也是对他的一种爱,人生漫长的路上不一定都会事事如意,就算不如意,他也懂得怎么做。教会孩子快乐,有良好的心态,事情不能都尽随人愿,学会调整心态,从事物的两个方面来看,遇到好事,要看到其不利的一面;遇到坏事,要看到好的一面,让坏事变成好事。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将来在社会上才能荣辱不惊,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要重视品德教育。要知道先学做人,后成才的道理。只有一个品行优良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尊敬。只有品行优良的人才不会走太多的错路。要把理想、信念和爱心做为主要教育目标,由始至终贯穿在孩子的教育中。
家长的言语行为做事的态度,都将成为孩子效仿的模式,教子首先审阅自己,提升自己,才能使孩子能够不断提升自己。
第五篇:教学一得
教学一得
在过去的一年了,在各位语文组老师的帮助下,教学方面我的收获良多,但让我如获至宝、受用不尽的则是王老师告诉我的在教学上称之为“一点突破法”教学方法。
语文课应该怎样去教才能带领学生进入到课文中,寻找一个突破点,由点覆盖到面乃至整片课文,这种牵一点动全文的办法,只要选择好了点,可以节省时间、为学生指引学习思路、突出重点、明确中心,带动对全文的理解,学生学了印象深刻。这个点如何选择呢?
首先,可以是题眼。如《童年的发现》,围绕作者的发现,他发现了什么?究竟是怎么发现的?他的发现给他带来了什么?把这几个问题理解了,整片课文学生也就掌握了
其次,是文中的重点词。如《杨氏之子》,开篇第一句是说“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里抓住“聪惠”这个词语,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举了个什么例子说明他聪明呢?透过这个例子,你觉得杨氏子是个什么样的小孩子?再加上老师的点拨,学生就可以很好的理解课文了。
再次,可以是重点句子的突破。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作者以德国人家家户户把花养在窗户外面给路人欣赏来赞美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文章的最后作者感叹道“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抓住这两句去让学生寻找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可以突出重点,让学生思路清晰,看似比较难理解的课文这样处理起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最后,是重点段落的突破。如《再见了,亲人》是以先分述后总结的结构安排的,如果逐段学习,整体感不强,学生不能更好的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可以先从离别的角度切入,让学生寻找离别时志愿军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情?最后再次体会志愿军这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感受中朝两国人民伟大的友谊对学生来说就不是那么困难了。
后来我还查了许多资料,点的突破还可以是课文插图等等,我将认真学习,把这种教学方法更好的运用到我的教学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