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师的语言风采
真的勇士----独臂英雄丁晓兵 20多年来一直是英雄
20多年前的一次军事行动中,丁晓兵失去了右臂。当英雄在被鲜花与赞誉围绕时,南京航空学院的一名大学生给他写了封信,信中的话让丁晓兵深感意外:成为英雄,你只算过了第一关,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也可能成为英雄。我现在并不佩服你,如果10年或者20年以后依然还有事迹从你的身上出现,到那个时候,这个英雄的称号你才当之无愧。
20年过去了,丁晓兵时刻不忘这封来信。从连指导员、干事、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到团政治委员,丁晓兵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回信”:所带领的集体,先后获得248面奖牌、证书和36座奖杯。
感动印象
这个以左手敬军礼的人,我们以他为骄傲!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从逆境中挣扎启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他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漫延!
颁奖辞
一条臂膀,也能撑起血染的军旗,他是真的勇士!大医有魂----好军医华益慰
“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华益慰是著名医学专家,一生兢兢业业,被患者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他做过数千例手术,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没有出过一次医疗事故和差错。从医56年,华益慰只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对得起病人。
妻子张燕容是他的同学、同行,共同相处了几十年,说到丈夫,她只是淡淡地说道:“他也就是尽到了一个做医生的职责,做一个医生分内的事情,只不过他做得比较认真。”一些网友并不这么看:医者父母心。华医生,您用您的一生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是“医者”。如果我们生活中的医生都像他那样多好啊!
感动印象
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善结合,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
颁奖辞
一辈子做一件事:就是对得起病人。爱人知人,医乃仁术,大医有魂。上下求索----气象学家叶笃正
“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91岁的叶笃正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荣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近60年的科学生涯中,叶笃正先生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作出了开创性重大贡献,也是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常挂在叶笃正先生嘴边的是:“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感动印象
风华正茂时,已经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开拓者,让外国人同我们接轨,这是一个年过九旬的大学者的大气象。笑揽风云动,睥睨大国轻。
颁奖辞
定力与信念,让他上下求索,天问的路上,生命融入科学。百姓平安----排爆专家王百姓
排除炸弹1.5万多枚
把公安工作称作和平时期风险最大的职业之一,一点儿都不夸张。公安部的统计数字表明,从1995年开始,每年因公牺牲的全国公安民警始终在400人以上。前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414人、负伤4134人,“天天有牺牲,时时在流血”是近些年来全国公安民警的真实写照。
几乎每次出差,妻子都要在王百姓的行李中放两只苹果,期盼丈夫平安归来。自1985年从部队转业到河南省公安厅工作以来,王百姓始终战斗在排爆治爆工作的第一线,多次临危受命,亲手排除各类炸弹1.5万多枚,处臵大小爆炸现场无数,是公安系统唯一没有伤残、排爆没出过一次差错的全国劳模。
王百姓有着普通人的情感--眷念家人、恐惧死亡,但他还是一次次地在生死线上穿越,“因为我是一个警察,又从事这方面工作,我不去谁去?”
感动印象
十年时间15000颗炸弹。专门与危险打交道谁能不害怕,平常人,只有一次遭遇炸弹已经够惊心动魄的了,而他和我们一样有家、有妻、有娃,只不过头顶上有警徽、警徽上有国徽,所以他才把家人的担忧、战友的期盼一肩担起!颁奖辞
王百姓时时命悬一线,老百姓才能天天平安。心在东方----著名学者季羡林
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感动印象
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颁奖辞
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工人有为----蓝领专家孔祥瑞
150项革新带来8000万元效益
仅有初中学历的工人孔祥瑞有着“蓝领专家”的美誉。2001年,他主持创新“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使门机每一次作业可节省时间15.8秒,当年创效1600万元;2003年,他主持的“门座式起重机中心集电器”技改项目,被授予国家级实用型发明专利。
感动印象
不管什么时代,劳动者都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但是在今天,更值得尊敬的还应该是那些不仅贡献汗水,还贡献智慧的人。150项革新给国家带来8000万效益这就是一个蓝领工人的成就。
颁奖辞
在轻视铁锤的时代,工人何为?他说:全世界的门吊,我都能开!在英雄辈出的年代,工人有为!阳光少年----黄舸
行程1.3万多公里,当面感谢恩人
18岁的黄舸看上去像个十一二岁的孩子。7岁时,他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据专家介绍,同类患者最长生命纪录仅为18岁。
黄舸的生命也许就要走到尽头,但是为了能面对帮助过他的人说声谢谢,2003年,15岁的黄舸和父亲用一辆三轮摩托车踏上了“感恩之旅”,开始在全国寻访素未谋面的恩人。如今,父子俩已经走过了82个城市,行程1.3万多公里,向30多位当年给他们寄过钱的恩人当面道了谢。父子俩一路上感受着感动,也传播着感动。
黄舸说:“到好心人的家门口说声谢谢,送上一束鲜花表达深深的谢意,是我最大的心愿。”这个心愿一直支持着他走到今天。如果有一天离开人世,黄舸希望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
感动印象
我们需要静下心来体会这个场面,一个四肢无力的孩子,每天都在和死神赛跑,跋山涉水、万里迢迢,他就像一小截被命运丢弃的蜡烛,善良的人点亮他,他就欢快地燃烧起来、藏起眼泪、还给人们光明和希望。
颁奖辞
生命倒计时,滴答、滴答扯动人们的心弦,人生路上,他是阳光少
年。
光荣一生----慈善家霍英东
聚财有道,散财亦有道
霍英东给人的印象,一是官至高位,在政界、商界、体育界拥有众多的头衔;二是他是个慷慨的有钱人。
从小吃过不少苦的霍英东聚财有道,但也热心公益,散财有道。多年来他对社会的各类捐助金额接近200亿元,单是在家乡番禺的捐助就超过40亿元,有报道称他是港澳地区为家乡捐赠最多的富豪。
感动印象
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有这样的境界,达能兼济天下!
颁奖辞
聚散有道,义利兼能。五星和紫荆维系他一生的光荣。温暖世道----爱心大姐林秀贞
30年来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
林秀贞是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30年如一日,她克服了各种困难,像女儿一样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
这位朴实的农村人,始终记得她母亲的朴素教诲:人人管闲事,世上没难事;人人都帮人,世上没穷人;千千治家——用一千分的力量来治理自己的家,万万治邻——用一万分力量来治理邻里关系。
感动印象
用三十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农民做这等事是伟人。这位农妇让九州动容。
颁奖辞
善良在村庄流淌,她用三十年的热心,立温暖世道。大爱无声----青岛爱心群体微尘
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
“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成为青岛一个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
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翻阅了捐款记录后惊讶地发现,早在2004年,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经使用“微尘”的名字多次大额捐款:非典时期捐款2万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1万元,湖南灾区捐款5万元„„当人们正在努力寻找“微尘”时,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
截至目前,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每一双充满善意的援手,每一张不同模样的面孔,都记录下一个共同的名字——“微尘”。
感动印象
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微尘、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颁奖辞
微尘有心,微尘有情,尘埃落定,大爱无声。红军不怕远征难----红军
《感动中国2006年度》颁奖盛典向曾经改变中国历史的英雄群体——中国工农红军表达了特别致敬。
历史的丰碑----长征 2006年,全民族的红色记忆被再次唤起!1934年10月,一支更古有的军队走出罗峭山脉,涉过于都河,开始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闻的长征。当时没有人能想到这一走竟然走了13个月零2天,这一走走了二万五千里,完成这一壮举的是这样一支军队,最小的战士只有十一二岁、指挥员平均年龄不到25岁、长征途中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名红军战士英勇献身,渡24条河流、走六百里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前进的代价是----生命!正是这支从三十万人开始到二万七千人结束的队伍,用自己的脚步、用自己的行动、用自己的生命为中华民族走出了一种力量----那就是为了理想、超越一切艰难困苦,舍身赴义的红军精神!在地球上,有大自然天然分割出的一条条神秘的线条,也有人类用文明和智慧搭建出的一个个壮丽的景观。七十年前,在地球的东方中国的版图上,终于出现了这样一个更加优美而且可以展开无数遐想的线条,他不用炫耀最后的胜利,也不屑夸耀过程的艰难,只因为最后的完成也足以令世界、惊叹他的壮美。
长征----人类的传奇!
第二篇:聆听专家教诲 感受大师风采
聆听专家教诲 感受大师风采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黔西南州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培训研修班学习心得
黔西南州晴隆县长流中学 李定国
北京的冬天,寒气逼人。可是肌肤的寒冷遮挡不住内心的暖和。2014年12月18日,我们黔西南州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一行240人,飞赴首都,来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进行为期15天的培训学习。说来也怪,这15天,一直是艳阳高照,仿佛上天也在怜惜怕冷的南方人啊!作为一名少、边、穷地区的一线教师的我非常荣幸参加了这次学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针对我州教师实际设计个性化课程,以“基础教育改革宏观形势和政策要点”、“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智慧课堂的打造”,“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等为主要培训内容,通过理论学习与教育考察相结合、专题讲座与交流互动相结合、专家引领与实践反思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培训。15天里,与各位专家、学者零距离接触,目睹了各位教育大家的风范,聆听了专家学者的精彩讲座,心里一直暖融融的。现就学习所得略谈自己的几点感悟:
首先,听取了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杰的《哲学的价值与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发展迅猛,需要我们用哲学的思维,思考这个世界的发展状态。时刻保持对教育的追问,这种永不中断的追问和解答便是哲学,只有不断的追问和解答才能获得教育的智慧。也才能达到教育的顶峰,成为专家型的教师,才能收获教育的成功。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叶显发的《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叶教授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事例,充满激情的讲授,使学员听得如痴如醉。课堂评价不必追求高、大、上,要看其设计是否体现了应用语言行动引导学生发挥其自身潜能,也就是使学生学习的角色从接受者成为体验着成为反思者成为发现者最后成为创造者。
南京市浦口行知小学校长、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师德标兵杨瑞清的《并肩走在行知路上
携手创造精彩人生》。杨老师带领我们踏着名师的足迹探索教育的真谛,走进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杨老师也是把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真正运用于教育教学的代表人物。在陶先生的众多教育思想中,给我感悟最多最深的首先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思想,和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也将永无止境。为了可能被淘汰的危机,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作为教师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只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才是我们教育的核心。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以身作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教育学生。其次,陶先生说“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会学”、“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就“教、学、做”三者关系而言,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教与学都以“做”这中心,“教学做合一”,做就是教,做就是学,教也就是教,教也就是学。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而言,“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那就是“事”,也就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也就是日常生活,那么日常生活学是学,就是教,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就是学习。动手做对自己就是学,对他人就是教,手脑并用也就是教育。教育现象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教与学都是为了生活实践的需要,教与学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教师实行“教学做合一”,教师拿做来教,才能算是真教。学生实行“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才能求得真知,生活创造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教学做合一”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自动、自学、自得的“治学”能力,才能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能言善行。还有陶先生“爱”的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我们不仅要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对后进生应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立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使学生们感受时代的脉搏,培育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注重“以人为本”,“教学做合一”,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成为杨瑞清老师一样把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
总之,聆听的讲座很多,还有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的《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形势和政策要点》,201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浙江乐清育英学校校长、特级教师俞国平的《我的学校我的团》;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林卫民的《追寻“深刻”的课堂教学,重建“深度学习”的课堂》;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彩平的《学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德国洪堡大学青年学者Theo Schierbaum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桂林联合讲座《德国中小学课程设计》;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督学成尚荣的《第一动力 第一品质 第一专业---名师成长的关键因素》;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黄兴胜的《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杨春茂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北京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汪克良的《教师的学科素养-------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与思考》;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教育和文化学者杨东平的《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思考》;齐鲁师范学院教授李甲奎的《强化职业素质 探索教育创新-----教师素质的专业性与学校管理的现代性专题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于维涛《注重教学设计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长春六中校长、长春市政协委员、吉林市首批杰出校长杨天笑的《学校教育质量提升与管理》;山东泰安市实验学校校长程和方、教导主任崔成林的教师讲坛《团队案例教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远程培训部主任郭磊的《当代社会变革中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著名青年书画家、儿童美术教育专家、高级心理咨询师罗一鸣的《借书画之法打开心的潜能》;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程红兵的《创建有文化含量的智慧课堂》。
各位专家有各位专家的特点,各位大师有各位大师的特色。他们的讲座都涉及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每场讲座都是陶冶情操,思想洗礼的文化盛宴。作为一名教师的我要像于维涛教授所说的“要做一个有灵魂的教师”,李甲奎教授所强调的教师职业素养方面做好“角色的示范性”。课堂教学方面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是基本的素质要求。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总的来讲,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努力教好学生,真正达到既教又学,不教会学的境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过去,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未必是无用之事,某种层面上都具有教育意义。在不经意间或许已在学生的心田播下了一颗种子,只待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所收获的或是一颗参天大树。教育不在高处,在低处;不在远处,在近处;不在大处,在小处。
第三篇:1走进名师课堂 感受大师风采
走进名师课堂 感受大师风采
——观管建刚老师作文讲评课有感
虽然此次牺牲了双休日,但名师朴实的形象,执着的追求,具有穿透力的话语至今新鲜犹在。我们周六上午聆听了管建刚老师的作文讲评课和讲座,感触颇深。管老师教作文讲评课的确是独具匠心、别出心裁,是名符其实的一场“作文教学革命”,让我们从教二十年左右的老老师都感到耳目一新,大呼精彩。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一直认为作文教学中的作前指导很重要,对于作文讲评则一直是雾里看花,看了管建刚老师的作文讲评课,顿时就有拨云见日的感觉。这样的训练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写后教”,“以写定教”。管老师更多地关注了每个学生,关注了每个学生的写作状态,以一位语文老师的智慧和执着引领学生学习写作,为之倾注了很多心血,实在令人敬佩。
管老师在讲评课前,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了学生的作文,边读边琢磨、边摘录学生作文中有突出语病的句子,找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找到了这一个切入点,之后在讲评课上点评的学生精彩词句,点出学生作文中常见的“大头”病、“大脚”病、“假”病、“癌”病„„我们也经常发现,却从不对它们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只是在脑子里闪过而已。听了管老师的课我最大的启发就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所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地教学生学语文,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负责,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奉献我们的智慧和爱心。
没想到,他能从学生文句中挖掘出一个个小小的语气词来作大文章;没想到,他能在自己任教的一个小小的班级“出版”《作文周报》,成为学生写作文并发表作品的主阵地;更没想到,他能在班级设立“诺贝尔文学奖”。他风趣幽默的语言,加上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就像“周立波脱口秀”,引来听课师生的笑声连连。
与其说他的金点子多,还不如说这一切都源自他的敬业精神及对教师事业的执着与热爱,一切以学生的创新发展为本。
大师之所以为大师,真乃是超常人也!
第四篇:语言大师是这样炼成的
语言大师是这样炼成的 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勤奋好学,他的艺术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了著名的语言专家。
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所有的旧书摊也未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本书,就不顾冬日的严寒,顶着狂风,冒着大雪,天天泡在图书馆去抄书。十八天后,一部10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侯宝林正是凭着这样坚强的毅力,才成为一代相声艺术宗师的。
候宝林以他的行动告诉我们语言大师的炼成就需要对目标执着的追求,坚忍不拔的意志。
第五篇:品味诗意语文艺术 领略大师课堂风采
品诗意语文艺术 领略大师课堂风采
特级教师王崧舟是“诗意语文”的积极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从1984年工作以来至今已30来年,共经历了六个超越自我的阶段,并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教学艺术,创生出“诗意语文”的教学理念,运用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其具体的教学表现当中窥探其教学艺术。本文通过对王崧舟教学实录的归纳和整理,总结出王崧舟在教学语言、课堂对话、板书设计及评价方面的教学艺术,并由此引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分为三方面:教师和文本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透过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艺术来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从精准掌握教材、培养儿童语感、增强学生感悟、体味趣味课堂几方面论述。
这位32岁就成为语文特级教师的大侠,系杭州拱宸桥小学校长,上课激情澎湃,大气舒展,自成“杭派”风格,在中国的小学语文界扯起“诗意语文”的一面大旗。他表示,在教学技术策略上不必要纠缠,要不断解构自己超越自己,不被规则框架束缚。“人生即职业,职业即人生。人生就是课,课就是人生。”王菘舟这样点评语文教师的人生意境。他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两小儿辩日》的示范课上得一波三折,在表演性的示范阅读中,师生的互动达到高潮,孩子们忘记了公开课的紧张,掌声喝彩声不绝。《两小儿辩日》用听写的方式的导入,真实在。大雪无痕,看来王大师已进入好课的第三种境界了——无招胜有招。
假如您没有亲身聆听过菘舟老师的课,是很难想象:到底一种什么境界?他的课亲切自然,没有任何的娇柔造作,摒弃了个别特级教师的“作秀”成分,还语文教学以为真实.他的声音是典型的男中音,充满磁性和吸引力;他的板书字迹清秀隽永;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决非一日之功!
是的,人生,语文,充满劳绩但却诗意盎然。让自己、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不正是我们用神性来度测人生的肇始吗? 这是一个梦,一个温馨而浪漫的梦,一个需要用一生的良善和纯真去守望的梦。为了这个梦,我们努力着,我们求索着,我们渴盼着,我们感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