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将中国航天梦写进太空
将中国航天梦写进太空
时光回溯到1956年,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之时,一批热爱祖国的科学家,克服了重重险阻从海外回归祖国的怀抱;一批志存高远的青年人,满怀着忠心赤胆从全国各地加入到航天队伍。他们白手起家、从头干起,一步步创建起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渐强,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几百年走完的发展道路。
以实力捍卫和平把创新献给祖国
1999年,承载着“科技强军、航天报国”重任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正式成立。
作为我国导弹工业的领跑者,航天科工经过多年发展,建立起了完整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飞航导弹武器系统、地地导弹武器系统及空间技术产品等技术开发与研制生产体系。“东风”劲吹、“红旗”招展、“长剑”啸天、“鹰击”长空,这一枚枚航天神剑,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国防实力,为国家的领土、领空、领海筑起了坚固的钢铁长城。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主力军,航天科工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中也从未缺席,以实际行动追寻着中华儿女千百年的飞天梦想。
2013年6月,神舟十号返回舱安全着陆在内蒙古草原,航天科工以“十战十捷”的优异成绩,圆满完成“神一”到“神十”载人航天工程各阶段的保障任务,打造出天地一体化安全保障体系。
空间交会对接微波测量雷达让“天宫一号”与“神舟”完美实现“太空之吻”;被誉为“功勋雷达”的“回收一号”精密测量雷达,保障了飞船安全穿越黑障区,连续十次为“神舟回家”铺就坦途;高度控制装置在飞船返回落地前精准发出反推发动机点火信号,那一片耀眼的光焰托起了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连接分离机构如飞船的臂膀,毫秒不差、收放自如地将各个舱段按需拆合。
同年12月,当“深情对望”的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互拍下置于身上的五星红旗时,中国宣告世界――中华儿女的“探月梦”又向前推进扎实一步。
这其中,中国航天科工研制的y关机敏感器让着陆器实现稳稳“落下去”,连接分离机构让着陆器与巡视探测器“分得开”,光学镜头组件让着陆器的眼睛“看得见、看得真”,驱动电机让月球车灵活“走起来”,全力助力我国开启和平开发利用太空新征程。
在刚刚过去的“十二五”期间,航天科工所研制的国内首型快舟小型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将“快舟一号”、“快舟二号”卫星发射入轨,创造了我国航天发射的最快纪录。促军民融合发展以航天服务民生
2010年,航天科工提出“大防务、大安全”发展理念,2013年,党组明确“1+2+3+4+5+N”转型升级发展思路及战略举措,提出要主动承担起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和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突击队重任。
经过5年来的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之路逐渐清晰,并在不断前行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航天科工经多年打造的“金税、金卡、金盾”三大工程,保障了国民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4年9月,研发的电子往来港澳通行证制证设备及系统在全国全面启用,实现了全程自主办理,让一场说走就走的港澳旅游不再是梦想;
――在青海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暮Α⒛岵炊?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中,航天科工研制生产的应急救援装备总是第一时间挺身而出、驰援灾区;
――航天安保科技系统成功保障了北京奥运会、国庆阅兵等重大节庆赛事活动,并成功实现了从“大型活动安保”向“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系统工程的纵深拓展;
――成功开发的“天网一号”低空慢速小目标探测与拦截系统、高空灭火装置等“民用导弹”破解了反恐和灭火的国际难题;
――率先在全国范围内首开大型央企自主可控信息系统规模化迁移试点应用先河,由航天科工研发、国内第一个涉及上千台计算机的自主可控安全网络和信息系统投入试运行……
而这些“民用神器”的背后,正是航天科工作为“国之干城、民之卫士”的责任与担当:百姓生活的需要在哪,航天民用产品的触角就延伸到哪,航天技术服务就惠及到哪。因此,航天科工在关注“衣食住行”生活需求的同时,航天技术民用升级换档的主战场投向了“安、康、乐、知”,以大安全产业和大防务产业护佑安全;以发展医疗产业和体育产业保障人民健康;以航天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增添快乐、娱乐;以大众教育产业和消费信息产业传播知识。
审时度势绘蓝图 继往开来谱新篇
航天探索永无止境,逐梦之行永不停歇。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我国经济新常态下,航天科工党组科学研判形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突破、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经济发展正经历着长达十年左右的“冰河期”,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因势而谋,以新战略引领新作为。航天科工董事长高红卫这样解读“航天梦”:第一是利用航天技术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第二是发展地球近空间和临近空间轨道与亚轨道飞行技术,发展载人航天事业与空间基础设施,第三是发展深空探测技术(包括月球探测、太阳系行星探测、太阳系以外空间探测等),深入探索宇宙起源及物质世界的基本运动规律。
“中国航天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尤其是在航天基础理论研究、先进材料与先进工艺、试验设施与试验方法等方面。”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航天科工仍认识自身存在的差距。
对于如何缩小差距?“主要靠‘三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只有踏踏实实地开展‘三创新’,才有可能实现航天事业进一步缩小差距,甚至实现超越的奋斗目标。”为此,航天科工党组提出将致力于展开以“五个新一代”+“四项基础性支撑技术”为代表的创新工作。
“新一代”的定义是:性能相同,成本降低50%以上;成本不变,性能提升50%以上;导致业态重构的原始技术创新;导致产业颠覆的跨界技术创新。满足上述四条之一方可称为“新一代”。“五个新一代”包括:新一代导弹武器装备技术,新一代航天发射与应用技术,新一代自主可控信息技术,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新一代材料与工艺技术;“四项基础性支撑技术”包括:微系统基础技术,自主可控信息安全基础技术,智能制造基础技术,智慧产业基础技术。
因势而进,以商业化实现新跃升。“就全球的主流航天技术发展阶段而言,当前已经走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阶段,下一阶段必然要进入广泛的商业化应用阶段。”“如何顺利展开广泛的商业化应用阶段的总体部署,将不仅仅是我们中国航天人所关心、关注的话题,也将是全社会、全人类有历史使命感和战略眼光的人所关心、关注的话题。”2015年10月,航天科工成功举办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高红卫董事长在发言中这样讲道。
他指出,当前全球航天技术的主流发展阶段,已走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阶段,必然要进入广泛的商业化应用阶段。
为此,航天科工积极行动,分别在2013年和2014年发射了KZ-1和KZ-2两颗对地观测试验卫星,使用了新一代快速、机动、廉价、可靠的小型运载火箭与发射系统,开创了我国用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的先河。
后续还将持续开发并升级相关技术,进一步提高技术成熟度,把快舟运载火箭与发射系统提升到商业级水平,为国内外的客户提供灵活、方便、快速、经济的卫星发射服务。
因势而为,以“互联网+”打赢“转型升级战”。“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继续保持引领我国高科技制造业发展国家队第一梯队的地位。”高红卫明确指出企业转型的大方向。
自2013年起,航天科工启动世界第一批、中国第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规划与建设。经过了2年多的先期发展,2015年6月15日,航天科工主动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对接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倾情打造的以云制造服务为核心、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A为发展理念的“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服务平台一一航天云网正式上线,有力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相较于世界上首批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德国西门子公司和美国GE公司的发展路径,航天科工牵头打造的航天云网平台重点在于首先提供实现各个产业网上横向整合平台,之后逐步实现产业的垂直整合,最后落脚在智能化工厂的实现上。航天科工在努力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工业4.0发展之路,为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贡献力量。
据了解,航天云网自2015年6月上线运行以来,已经吸引国内外约9.4万家企业入驻,实现业务合作2.8万多项,合同金额超过16亿元。航天云网“众创空间”自2015年9月上线以来,吸引创业项目200多个,80余个创业者接受了5个投资机构的投资服务,涉及智能设备、工业制造、军工、互联网、环保技术、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自2016年1月起,航天科工所属单位在航天云网集中发布采购需求信息,全年预计超400亿,包含生产加工、研发设计、试验、计量检测等五大类需求,覆盖金属、装备、电工、电子等制造行业。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类的脚步走出地球,走向深邃的太空,这首由全国人民热情支持、全体中国航天人共同谱写的航天梦之歌,一定会传播得更遥远,鸣奏得更嘹亮,延伸得更广阔,伟大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第二篇:高考作文素材英雄太空漫步镌刻中国航天梦
写写帮文秘助手(www.xiexiebang.com)之高考作文素材:英雄太空漫步 镌刻中国航天梦
高考作文素材:英雄太空漫步 镌刻中国航天梦
13年11位中国人飞入太空 8位航天员系“60后”
我国的载人航天历史可追溯到1992年。1992年9月,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至今,我国已完成5次载人飞行任务。在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之前,我国已成功将十位航天员送上太空,其中,包括8位男性航天员和2位女性航天员。加上今天执行任务的景海鹏和陈冬,13年来共有11名中国航天员进入太空。
至今完成5次 载人飞行任务
2003年,杨利伟38岁,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他在太空环绕地球14圈。
神舟六号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神舟七号飞行任务,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天宫一号”成功与神舟九号交会对接;神舟九号飞船,将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带上太空。神舟十号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8位男性航天员 均为“60后”
自2003年神舟五号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十余年时间内,我国共分5次将十位航天员送上太空,其中,男航天员8位,女航天员2位。
根据公开资料统计,这十位航天员中,8位男性航天员均为“60后”。其中,特级航天员聂海胜于1964年9月出生,也是10人中年龄的一位,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
十位航天员北方人偏多
女性航天员年龄较小。我国首位登上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出生于1978年,2012年,执行神九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时仅34岁。
另一位女航天员王亚平,是一位“80”后。2013年6月,她和聂海胜、张晓光乘神舟十号进入太空,当时的王亚平33岁。
除陈冬外,从其余十位航天员的籍贯上看,辽宁、黑龙江、山西各2人,江苏、湖北、山东、河南各1人。
十位曾踏入太空的航天员
神舟五号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9点
杨利伟
1965年6月21日生人,出生于辽宁省葫芦岛。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第一代航天员,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神舟六号发射时间:2005年10月12日9点
费俊龙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人。1965年5月出生,特级航天员,副军职,少将军衔。
聂海胜
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人,1964年9月出生,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我国首批航天员。神舟七号发射时间: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
翟志刚
1966年10月出生,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中国首批航天员,副军职,少将军衔,我国第一位进行太空漫步的中国航天员。
刘伯明
1966年9月出生,黑龙江依安人。我国首批航天员。正师职,大校军衔。
景海鹏
1966年10月24日出生,山西省运城人,特级航天员,大校军衔。中国首批航天员。神舟九号发射时间: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
景海鹏刘旺
1969年3月出生,山西平遥人,2012年6月15日,与景海鹏、刘洋一起被正式选为神舟九号飞行任务第一梯队成员,主要负责交会对接操作。
刘洋
(中国首位女航天员)
1978年10月6日生于河南省郑州市,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神舟十号发射时间:2013年6月11日17点38分
聂海胜张晓光
满族,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人。1966年5月出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我国首批航天员。
王亚平
1980年1月生于山东烟台。少校军衔。中国第二批航天员。
第三篇:神道十一号,筑起中国航天梦
神道十一号,升起了中国航天梦
今年真是喜事连连,我国在航天科技上不断传来喜讯。前段时间量子卫星,天宫二号成功发射,今天早上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并最终与天宫二号相会,筑梦天宫。
天还没亮我就打开电视收看现场直播,在发射前一直听节目嘉宾的讲解,了解中国的航天科技。终于等到了7点30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随着工作人员一声口令,长征二号F遥火箭呼啸而起,搭载着神舟十一号,搭载着两名航天员,搭载着中国人的航天梦一起奔向太空。太阳能帆板打开正常,航天工程主持人宣布发射成功,并宣读了习主席发来的贺电。此刻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心情无比激动,无比的自豪,觉得我们的祖国科技越来越强大了。
这次成功的发射,是由好多人一起努力工作的结晶。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只是代表了全国人民执行航天梦,他们在飞船里的一切科学实验都带着祖国人民的牵挂。为了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无数科研人员默默奋斗在自己的战斗岗位上,特别是全国精选出来的宇航员,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为的是一刻飞天,还有很多备选航天员苦练几年可能都没有亲自实现他的航天梦,但他们默默等待,等待祖国的召唤。
中国梦,航天梦。看着神舟十一号成功的发射,我心中有太多的感慨了,我多么想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出自己的额力量啊。不过作为学生的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是好好学习,将来,为航天事业付出劳动,为我国事业献出自己的智慧,让祖国的航天技术更上一层楼。
第四篇:太空授课背后的中国航天实力
太空授课背后的中国航天实力
20日上午10时05分至55分,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进行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此次太空授课主要面向中小学生,讲授失重条件下的物体运动特点、以及液体表面张力作用等内容。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没什么实际意义,或许还会有人认为这不过是激发青少年航天热情的太空秀。太空授课看似是很简单的一项任务,但鲜为人知的是,这需要强大的航天测控能力在背后进行支持,特别是数据中继卫星的支持。
神舟天宫组合体运行在距离地面大约340公里的高度,属于近地轨道航天器,绕地球运行一圈的时间约为90分钟。
受地球曲率影响,地面或海面单个测控站对340公里高度的神舟天宫组合体的测控、通讯范围很小,如果要保持不间断的通联,理论上需要布设100多个站点均匀分布在地表,这在经济上、政治上都是不可能的。此次太空授课的时长是50分钟,从上课开始到结束,这期间神舟天宫组合体已经围绕地球飞行了半圈多,依靠地面测控站进行不间断视频直播的话,最理想情况也需要10多个测控站,我国的地面测控体系现在也缺乏这个条件。
大型航天测控船造价昂贵,运行费用也非常高。我国目前拥有世界第一规模的大型测控船队,但也仅有四艘。
天链一号卫星只需3颗即可覆盖全球,造价低、运行费用也比较低,可谓物美价廉。
在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航天强国遇到同样的问题,他们依靠其强大经济实力、以及政治影响力,在全球多个国家建立了地面测控站,建造了大量测控船及飞机,但也无法实现对低轨航天器的无间断测控。直至1983年,美国人开始将目光投向太空,他们发射了运行在静止轨道上的数据中继卫星。低轨航天器先将数据上传至中继卫星,中继卫星再将数据传回至地面,即一个“星-星-地”的通讯流程。中继卫星运行36000公里高度的静止轨道上,分布均匀的3颗卫星即可以基本实现对200-1200公里高度航天器运行轨道的全覆盖。相较地面、海上测控站点,数据中继卫星具有覆盖面积广、实时性高、经济性好等优点。
天链一号卫星中继传回的太空授课画面,注意右上角的“天链”字眼。我国则分别在2008年和2011年发射了“天链一号”数据中继卫星的01、02星,天链一号03星在2012年7月25日发射成功,由此建立第一代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在央视对神十发射的直播中,屏幕右上角有时会出现“天链”字眼,这是表示当时的视频信号来自“天链一号”数据中继卫星的转发。而“滨海”、“南亚”、“喀什”和“远望”等字眼则分别表示东非肯尼亚的马林迪测控站、南亚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测控站、中国新疆的喀什测控站和海上的远望系列测控船。
数据中继卫星是个好东西,但技术难度却相当大,美国在60年代即成功发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但在约20年后才拥有数据中继卫星。我国则直至去年才建立自己的数据中继卫星系统。
与普通通信卫星相比,数据中继卫星需要克服的第一个技术难题是对航天器的捕获和跟踪。中继卫星运行高度是36000公里,低轨航天器的高度仅为数百公里,距离非常远;而视频、高质量静态图像又需要高速数据传输,中继卫星与低轨航天器之间需要采用增益高、波束极窄的Ku/Ka波段天线进行通讯。通讯距离远、通讯波束窄,这就对跟踪精度提出了极高要求,要达到0.06度。
数据中继卫星天线尺寸大、加工精度高、测角精度也非常高,其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中继卫星为了与众多中低轨道卫星通信,天线处于复杂的变速运动状态,在转动速度、加速度和角度上都没有规律,天线的机械驱动机构不仅要精度高,而且要求在恶劣工作环境下长时间稳定运行,制造难度很大。同样麻烦的还有天线与卫星的振动耦合问题,非线性结构的天线不规律的运动和振动,对卫星本体姿态控制也有很复杂的影响,对卫星控制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而天线制造本身也是一个难题,高数据传输速率要求高增益天线,通俗地说,中继卫星的抛物面通信天线尺寸要尽可能的大。同时,Ku/Ka波段波长小,对天线抛物面精度要求也非常高。数米直径的抛物面天线整体形面误差要低于0.1毫米,并且要在外太空高温差条件下长期保持这样的精度,其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数据中继卫星可以称得上是当今技术含量最高的通讯卫星。我国在去年完成第一代“天链一号”数据中继卫星体系的建设,今年进行“太空授课”实则是对自己航天测控实力的一次展示。
更为重要的是,天链一号的作用并不仅限于为神舟、天宫服务,它还可以为中低轨道的各类民用遥感卫星、军用侦察卫星提供测控、数据中继服务,对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均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五篇:太空梦的知识
人类最早踏进太空的人物
世界上第一名宇航员是苏联的尤里·加加林,他在1961年4月乘坐东方1号(Vostok 1)进入太空。
在1961年5月美国进入太空第一人:美国航天员阿兰·谢泼德中校。他在苏联加加林进入太空后四个月,乘“水星”号飞船进行了亚轨道飞行(186千米),它说明美国具备了摆脱空间困境的能力
第一位女性宇航员是瓦伦蒂娜·特雷斯科娃,她在1963年6月乘坐东方6号(Vostok 6)进入太空。
最早进行登月飞行的人:美国航天员,尼尔·、埃德温·奥尔德林。1969年7月16日,土星5将飞船以及三名宇航员送入太空,开始了人类第一次登月旅程。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成为中国首名宇航员。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现由俄罗斯承继)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中国进入太空的人 2003年10月15日 神舟5号 杨利伟。
2005年10月12日 神舟6号 费俊龙、聂海胜。2008年9月25日 神舟7号(第一次出仓)
翟志刚、(行走太空)刘伯明、景海鹏 2012年6月16日 神舟9号(进入轨道仓)
景海鹏、刘旺、刘洋(女)
2013年6月11日 神舟10号(太空授课)
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女)中国探月计划
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0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以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第三期工程时间定在2011至,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其中前期主要是研制和发射新型月球巡视车,对着陆区进行巡视勘察。后期即以后,研制和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采集关键性样品返回地球,对着陆区进行考察,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探测、建立月球的选址提供数据资料。此段工程的结束将使我国航天技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