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蔡兰华《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
12、家庭的记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的发展和变化,知道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感受家庭的传统与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家庭,父母和祖辈的感情。
2.增进对长辈的了解,养成关心家庭,关爱家人的习惯,逐步树立家庭责任感。
3.通过标出特殊的日子和编“家庭大事年表”,让学生知道应该关注家庭的记忆。让学生在过去的故事中,追溯家庭的历史。在设计家庭吉祥物中,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老师演唱《让爱住我家》,谈谈:你们觉得老师的家怎么样?
二、家庭的记忆
1.“家”,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了。你的家在哪儿?
2.从出生到现在,在你的家庭的记忆中,家里有哪些快乐的事情?
3. 这么多年来,家里令人高兴的大事很多。问:你能接着填出家里的一件大事,简单记录当时的情景吗?
4.刚才有不少同学都提到了父母给自己过生日是一件十分开心的事。你们知道父亲,母亲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你是怎样做的?
5.(出示照片,知道这是谁的父母?)问:你父母的结婚纪念日是哪天?
如果没有父母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就不会有可爱的你了。
6.家中不是每天都有喜事的,有些日子也充满悲伤,比如:长辈去世的日子。每到这个日子,我们要忌拜这些过世的长辈。开心的、悲伤的,这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都是家中特殊的日子。7.看,这小小的两张表,都是我们对“家庭的记忆”。有温馨的、甜蜜的、有激动的、兴奋的、也有忧愁的、悲伤的,这些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我们要细细品味的,永远珍藏的。
三、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故事
1.从1839年法国学者达盖尔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机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家庭用相机来记录家庭的历史。让我们来看一组照片吧。
问:在这些照片中,从色彩、建筑、人们的服装上,你们发现了什么?
过渡:是呀,现在的生活好多了,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但是也不 能忘记过去的时光。有一位老奶奶,她有许多的相册,她说,这些是她的宝 贝„„(直接出示课件)
2.美文欣赏《奶奶的顶针》。
3.长辈的无价之宝还有什么呢?让我们来听听这位老奶奶的话。4.问:老奶奶的传家宝是什么?这一件件衣服一条条被单里,包含了什么?
5.总结过渡:“前人种树,后人乘凉”,长辈对家庭的付出,对家人的关爱,让我们感动,我们不能忘记这些。你们想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说些什么?(指名回答)
让我们齐声对长辈说“谢谢”。我们要像长辈一样爱我们的“家”。6.刚才我们回忆了家中的大事,家里特殊的日子,了解了家里的传家宝。这些都是我们对“家庭的记忆”。就像一首小诗中写的一样„„
四、做家庭吉祥物
1.你们想给自己的家设计一个吉祥物吗? 2.吉祥物就是„„(出示书上的解释)3.你们都知道哪些吉祥物?(课件展示图片)
4.这里有两位同学,他们是怎样为家设计吉祥物的呢?(课件出示)5. 能象征家庭特点的东西很多,除了属相,还可以是什么呢? 6.好,在纸上动手画一画吧。(画好了贴在黑板上)7.创作展示。(这是谁设计的,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
8.总结全课:我们在家里健康的成长,家庭留给我们无尽的宝贵的记忆。愿每一个家庭都幸福。让我们用歌声表达吧。(歌曲中结束)
第二篇:蔡鹏华建筑材料教学论文
浅议职业学校《建筑材料》教学
蔡鹏华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
[摘要]《建筑材料》课程内容繁杂,缺乏系统性 , 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高。为了上好《建筑材料》课,只有依据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大胆改革,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关键词] 建筑材料 培养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各种建筑材料的组成、构造、材料的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如何合理使用的学科,又是其他专业课程(如建筑结构、建筑施工)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可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实习技能,也为今后的工程实习打下理论基础。
然而,《建筑材料》课程的内容繁杂,缺乏系统性 ,看似道理简单,易于看懂,但总使人感觉内容平淡枯燥, 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高。作为从事《建筑材料》教学的教师,深深感到上好建材课难度较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只有依据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研究,大胆改革,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以下谈谈我的几点想法:
一、职业学校《建筑材料》课程的培养目标
职业学校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如何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教育改革中,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已经成为职业学校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同时,还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根据职业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建筑材料》课程的培养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了解与掌握建筑行业中常用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使用、储存等内容;二是基本掌握我国现行建筑材料的各种标准和常见的检测方法,比较熟练地对常用的建筑材料进行检测。三是强化对专业工作内容的基本训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职业学校《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 《建筑材料》课程所包含的内容繁杂,以叙述性内容为主,涉及知识面广,一般教材涵盖了多个大类材料品种,但其系统性差,各章节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使得其整体性、连贯性均较差。这就给学生学习这门课程造成了不少的困难,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职业学校《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在职业教育极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少职业学校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沿袭大专院校的教学理念,重理论教育,轻技能训练,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与企业需求脱节。
普遍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课程设置基本上模仿大专院校方式,教材的内容比较陈旧,目前很多教材对新材料、新工艺、新标准的介绍不即时、不详细。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理论教学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实习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材料性能的一些基本测试,属于验证性实习。实习课只是处于从属地位,而不是真正地把实习课作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不是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不是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
其次是教学方法不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仍沿用传统的 “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而建筑材料领域中涉及很多概念,有些概念教师在课堂上用语言、板书难以描绘。大多数理论知识只有在具备工程实际条件的情况下,才会被学生更好、更快地加以理解。此外,职业学校招生近年来招生越来越难,所招学生的条件普遍不高,这就导致了在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其基础知识不扎实,且个体差异较大,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给“建筑材料”的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再就是对学生的考核多按传统的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主的单一闭卷考试方法,学生轻实习重理论的现象比较严重。实习实训是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强化学生实习能力和职业能力,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要完善专业实习课程体系,加强专业实训课程教学。
四、职业学校《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想法
针对职业学校《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和培养目标以及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认真研究教材内容,突出重点教学
在《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样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就应该有所侧重,在满足建筑企业岗位工作对本课程知识能力要求的前提下,构建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同时满足建筑企业所需的技术能力为主线的新体系,突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突出重点内容,在重点内容讲解透彻的同时,简单介绍其他一般内容。
特别要做说明的是在突出重点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在其他非重点章节中也有重点内容,譬如在“砌体结构材料”这一非重点章节里烧结多孔砖、烧结空心砖和砌块是重要的墙体材料,所以它们的技术性质是重点内容。
确定重点和非重点内容教学,不仅能缩短授课时间,而且有利于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提高学生全面而重点地掌握建材方面的知识。
(二)加强章节内容间的联系,促使学生融会贯通
为了克服《建筑材料》内容多而散、系统性差的不足,同时也为了避免讲授时平铺直叙,教师特别要注意加强课程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各种工程材料应用与工程实际案例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明确各种材料在工程实际中所处的地位为出发点;以材料在工程实际中不同的功能作用作为结论来开展教学,会使学生感觉总体前后连贯,条理清晰,上下贯通。例如,某大体积的混凝土工程,浇注两周后拆模,发现挡墙有多道贯穿型的纵向裂缝,对于这种质量问题进行引导,从所使用的水泥人手,发现熟料中C3A和C3S含量高,导致该水泥的水化热高。
(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感性认识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针对教学手段单
一、内容枯燥无趣等问题,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此,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采用材料展示教学,做好对比分析。《建筑材料》课程作为一门叙述性内容偏多的课程,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认识和了解各种建筑材料,我们应尽力收集相关的材料样品,进行展示,首先让学生对该材料有一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再介绍其性能、特点和应用等其他内容。同时,可运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土木工程材料的共性和特性,便于掌握和理解其技术性能。例如在介绍过火砖、欠火砖时,可直接用样品向学生进行展示,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这两类砖的外观颜色和形状,就能很快掌握这两类砖的特点和区别,印象也会非常深刻。
第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口述为主要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率比较低。采用多媒体教学,借用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方式,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量,而且还能通过影像,真实而直观地反映出材料的“真面目”,使学生加深对材料性能的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运用各种多媒体教学使材料教学具体化、形象化,并与工程实际密切联系而加以分析讨论,可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其追根求源的求知欲,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采用工程案例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把工程的实际环节引入到课堂内容中来,以实际工程案例来讲解材料的特性、使用方法及效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这不仅是教学的客观需要,同时也可以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例如,在讲石灰的性质时,可列举抹灰墙面出现爆裂点的具体工程实例,通过对此事故原因的分析,可使学生加深对石灰熟化时体积膨胀较大的了解,从而进一步认识石灰陈伏期的必要性。
第四,灵活运用比喻、拟人等方法将课堂内容生动化。建筑材料品种繁多且课程内容多为叙述式,缺乏系统性,枯燥而平淡,学生学习时很难记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开动脑筋,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以使学生过耳不忘。如在讲解硅酸盐水泥熟料的四种矿物组成时,可将它们分别比喻为性格迥异的四兄弟,当他们共同从事一项工作时,大哥(C3S)工作能力强,速度快,累出了满头大汗,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强度高,凝结硬化快,水化热大);二哥(C2S)性格内向,工作速度慢,不易出汗,但其毅力好,耐力强,后期工作成效大(凝结硬化慢,水化热小,早期强度低,后期强度发展快);三哥(C3A)属于作秀型。表面看来工作最卖力,出汉最多,但其成绩非常小(凝结硬化最快,水化热最大,强度最低);四弟(C4AF)是乖宝宝,故其各项能力均不突出(凝结硬化适中,水化热适中,强度较低)。通过这样形象生动的讲解,学生听课比较投入,内容比较容易记住。第五,针对教材内容实践性强的特点,较多采用实习教学。实习课是建筑材料课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不仅能验证已学材料的性质,还能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加强课堂实验教学外,还应加强工学结合,让学生深入工程实际中去,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结束语:尽管在培养目标、存在问题、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我们作了积极的探索,《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效果有所提高,但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企业需求、材料技术的发展决定了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因此, 我们只有依据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大胆改革,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Z].2009-01-06.[2]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Z].2004-04-02.[3]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现行建筑材料规范大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第三篇:蔡兰燕 反邪教心得体会
反邪教心得体会
龙山小学六年1班
蔡兰燕
邪教,像一把犀利的剑,外表招摇而充满诱惑,一旦刺中人的心,便无一生还。这把剑中带着迷信,诱骗的成份。如果一个人没有一点科学知识,不懂一点科学发展观,只知道企求上天和神佛的恩赐,贪图微薄的利益,那他就会很容易地被这把剑刺中心脏,在污浊中毁灭。也有人头脑简单,轻信别人的话,那他就很容易被骗得神魂颠倒,晕头转向,迷失了方向后一直朝着错误的方向往前走,不知悔改,他要把原本纯净的心灵染黑,也是如此的轻而易举。
邪教犹如毒品,一旦陷入,无法摆脱。那么什么是邪教呢?它为什么有这样的神力呢?所谓的邪教,它是指冒用宗教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的,对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生命财产安全都有着极为严重危害的组织。邪教组织最本质的特点是,绝对或神化了的教主崇拜,自称有超自然力量的教主;宣扬具体的末世论,打着拯救人类的幌子,散布迷信邪说,编造并极化歪理邪说;用蛊惑、蒙骗的手段发展成员,对信徒实行精神控制和摧残;不择手段地聚敛钱财满足私欲;秘密营私,利用包括恐怖暴力在内的各种手段危害社会。
邪教是社会的恶疾,我们不能纵容,我们要依法打击,提高人们的反邪教意识。邪教在破坏社会和国家的同时,也把罪恶的魔爪伸向了天真纯洁的孩子和幸福美满的家庭,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各种宣传活动,无论在信
箱中还是在学校里都能看见那危害人们的宣传单。我们要崇尚科学、抵制邪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我们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邪教与宗教有着本质区别,宗教中神、人是有区别的,再有权威、再德高望重的神职人员(僧侣、主教、牧师、道士等)也不得自称为神,而邪教主却都自称为神;宗教的传教活动是公开的,人所常见的,而邪教总是秘密结社,活动诡秘不可告人;宗教并不反社会、反人类,而邪教反社会反人类的性质十分明显;宗教不允许神职人员个人骗财敛财,邪教组织往往大肆掠夺别人,聚敛钱财占为己有;宗教有自己的典籍,有自己的教义,而邪教所谓教义往往是危言耸听或信口开河,是累谜妄之言的杂糅。
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全面进步,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就提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是进入新世纪后的中国达到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安宁的基础工程。人们通常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迷信会越来越失去立足之地。然而,在过去的20世纪里,一方面是科学昌盛猛进;另一方面则是邪教自下半叶在世界范围肆虐。毋庸置疑,科学是破除迷信、反对邪教最有力的武器。
科学的进展,新科技的萌发,都是我们新时代的标志。所以,我们应该崇尚科学,反对邪教。我们应该倡导“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用已有的科学知
识做基础,学习更多、更广的新科技,用科学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把我们的祖国装点得更美好。
为了祖国人民的未来,为了每个家庭的美满,我们要立即行动起来,从我们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当今世界拥有健康的身心、和睦的家庭、稳定的秩序,享受幸福自由的生活,是人们的共同追求。但是这种美好的愿望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所以我们每时每刻都不能松懈,我们要为了未来而奋斗!
第四篇:家庭的记忆-教学反思
《创意大赛:家庭吉祥物》教学反思
榆林高新区第四小学 贾婵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课程、教材、教学都强调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力求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通过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他们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学生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本课教学看似和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但大多儿童对于家庭特点缺乏关注,很难建立自己的看法,因此要精心指导学生如何为自己的家庭设计吉祥物,即首先从课前的收集资料抓起,再到相关课件的制作、演示,力求做到有条不紊。这样才能使上述活动更加有趣、形象,最终让学生对自己家庭的传统和价值观有一个直观的感受,通过自己特有的图画和文字传递亲情,增强责任感。
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要实现“教育教学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我们在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就要考虑并做到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实现科学聚焦。即我们在备课时必须充分预设,要在“体现综合”的基础上进行“踩好点、连好线”,体现教学设计的“向心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指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每个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健康地成长。本节课上完之后,我认为自己本节课有以下几点亮点:
一、教学过程完整,教学语言规范,教态自然大方。
二、评价性语言较为丰富,有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当然,通过自己课后反思,以及小组内的评课议课,我发现自己还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对于吉祥物定义解释不够透彻。
对于吉祥物定义的表述,我只是叫一位同学朗读了一下,然后自己举了几个小例子,实际上应该进行更加透彻的说明介绍,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有些词义还难以理解,简单的朗读说明实际上无法理解,因此,我应该再多花一点时间展开来讲。
二、板书设计不合理、生成不及时。
对于板书设计这一部分,一方面,我事先准备的不够充分,而且板书写法不正确,并没有呈现本节课最主要的内容,而是根据教学目标,只写下了我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们从板书中无法抓住本节课重难点。因此,我在板书设计这一部分还需要多钻研、多下功夫。另一方面,板书是课堂中的及时生成资源,而我是在课程快要结束时将板书一次性补充完整,对于学生来说,无法从中及时捕捉本节课重点信息,那么即便后来将板书补充完整,也变得毫无意义。这与我教学经验不足有关,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多锻炼,多积累教学经验。
三、前后时间分配不均、语速过快。
我这节课分为四个部分讲解。前面两个部分为重点部分,我只用了20分钟就讲解完毕了,而后面的练习和展示环节用了十几分钟,时间明显前紧后松,这与我讲课语速过快,每个知识点都讲的不够透彻有很大的关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多专心研究专业内容,并且慢慢的改掉语速过快的坏毛病。
四、课堂教法组织不够灵活多变。
本节课的第三部分为设计吉祥物,我采用的方法是单生设计并展示自己作品,讲述设计意图。在这一部分中,还可以采用单生设计好后,小组合作讨论,相互借鉴,交流思路,共同完成,这样做,更有利于学生们将自己的吉祥物与同学们的进行全面的对比,也有利于学生们设计更加合理的吉祥物。
五、对学生规范学法指导不够全面。
在设计吉祥物这一部分中,我发现有好多学生无法动手设计,好像摸不着头脑,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一样。课后,我进行了反思,也听取了其他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发现根本问题还是在于我,我应该在这一部分内容中,在PPT课件中给予学生方法指导,给他们做一些基本的步骤归纳,这样的话,学生就知道从哪儿入手做起了。
在以后的教学中也一样,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教授给他们知识,更应该教授给他们如何学习,做一些必要的学法指导。
总之,我认为自己优点有很多,但缺点也不少,优点要继续保持下去,而缺点要通过以后的课堂教学,小组评课,慢慢的积累教学经验,一步一步的改正,努力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五篇:题画兰教学设计
鄂教版第十一册第八单元诗词诵读
《题画兰》教学设计
武汉市硚口区常码头小学 刘燕
教材分析
《题画兰》是清代诗人郑燮的一首咏物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兰花而题写。全诗以兰花为物象,描写它生长于山岩的顶处,香气飘散四溢,尤以突出岩石和岩缝中,美好的花香馥郁芬香,赞美了兰花不与“浮云游尘”为伍,卓尔独立的品性。借兰花之名表自己之志——坚持操守,淡泊自足,追求个性自由。本诗如郑燮所写众多兰、竹、石之诗一般,将诗文书画巧妙结合,通过寓托手法,表达高人隐士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设计理念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灿烂文化的传承是基于对古诗的热爱,对诗人的敬重之上的。一个优秀的阅读者不仅仅是读一首诗,教一首诗,而应该将它作为一种载体,通过阅读、教学来增加古诗的宽度、厚度、深度。本案设计以“赏画、习诗、识人、悟情、习法”为解读要领,指导学生研读古诗,从而拉近与诗人的距离,并在声声吟诵之中爱上古诗,习得诗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感悟诗人坚持操守,淡泊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教学过程
一、赏画入诗境。
1.欣赏一组兰花图,看到这些图有何感受?
2.师:放大画中印章,仔细看一看,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题)
二、三读明诗意。
出示导学单,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若学生有合作小组,则在小组中进行检查、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1.一读,读正确、读通顺:
⑴朗读古诗,文通字顺。
⑵师生就学生朗读和评价相机给予评价,反馈。
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字正腔圆、注意停顿。
2.二读,感受古诗的韵味。⑴师配乐范读古诗,生静心感受。
古人吟诗是一件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诗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我也想读读(师配乐朗读)老师读得怎么样?
⑵指名学生谈自己的感受:配上了这段古曲,更有古诗的韵味。
师指导:读古诗的时候注意好节奏、声调的起伏和停顿,韵味就出来了。学生配乐读诗。
3.三读,借助插图、译文,整体感知诗文大意。
⑴出示导学单中提示:
1.借助工具书,并结合插图,读懂每句话。2.理解句中的难字,尤其注意:稠
3.想一想:诗文写了兰花的什么特点?
⑵检查自学,理解古诗大意。
兰花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
选择“稠”字的正确义项。
⑶说一说,诗文写了兰花的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生边交流师边板书:境、香、性
三、品读悟诗情。
1.品读古诗,从兰花的境、香、性的特点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在最能体现兰花特点的词下打上△,并批注自己的感受。2.生自学后小组中进行讨论。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
A.品境悟兰——“顶上头”
小组汇报,抓中重点词语“顶上头”,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兰花生长环境恶劣。
教师点拨:想象画面,“千山顶上头”,你仿佛看到什么?(奇峰之上,乱石之中,一株株兰花顽强生长)
感情朗读。
B.品香悟兰——“妙香稠”
小组汇报,抓中重点词语“妙香稠”,展开想象,联系生活体验体会兰花香气之“妙”、之“稠”。
教师点拨: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
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稠”更能表现花香浓郁得仿佛能触摸到)
指导朗读第二行。
④一、二行联系起来读,进一步体会兰花特点。
长于温室之兰,生于沃土之兰,香飘四溢,不足为奇。但是我们诗中的兰花却生长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仍然蓬勃生长,散发妙香,真是令人赞赏。难怪诗人会这样写: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齐读。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香。再读。
兰身处逆境,却能散发天下妙香。再来读。
C.品性悟兰——“闹”、“不知、不留”
小组汇报:抓住“闹、不知、不留”等重点词语并联系背景、展开想象体会兰花周围环境的喧闹嘈杂和兰花的高洁。
教师点拨:大胆展开想象,除了会有浮云来闹兰花,还会有谁来闹兰花呢?
引导感情朗读:多么高洁的兰花,面对()的打扰,它选择了——来不相知去不留。
师过渡:多么坚强的兰花,多么卓尔独立的兰花。任他浮云喧闹,任他风雨打扰,兰花始终坚持自我,毫不动摇。这样坚强的兰花,这样卓尔独立的兰花,其实正是诗人的写照。
4.由兰及人。
播放视频,了解郑板桥的人生经历。
思考:身处高寒之地的兰花与板桥有何共通之处?
板书 诗人 坚持操守
5.小结写法:诗人依托景物,来表达自我情怀的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借物言志。
四、诵读展诗情。
1.让我们带着对诗人的敬佩与赞赏,齐读古诗。2.配乐,多形式吟诵古诗,熟读成诵。
五、群读赏诗法。
1.古往今来,梅兰竹菊这花中四君子一直是文人墨客们歌咏的对象,诗人们在对花中君子的赞美中,表达了自己的情操,寄托了自己的志向。读一读下面几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它们在表达上,与《题画兰》有什么异同?
2.学生静心品诗,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感受。
3.交流汇报,教师提炼梳理学生发言,指导品析。
六、创作诗配画。
课件出示
诗画园地:
1.选一幅你喜欢的水墨画,为之配诗。
2.选自己得意的一幅画,题一首小诗。
可以借用诗句,也可以自己创作。在完成作品后,将自己的作品拍照上传,扫码发送到微信公众号或者教育云空间,师生共同品析、欣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