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利用GeoGebra软件辅助初中函数教学案例的研究
利用GeoGebra软件辅助初中函数教学案例的研究
[摘 要] 本文利用GeoGebra软件引导学生进行一次函数的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归纳、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体会和学会探索问题的一般方法.[关键词] GeoGebra软件;使用;函数;教学案例
引言
初中数学新课标的出现,大力加强了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强调以学生动手为主的数学学习方式,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去认识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这一整合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以及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习时间和学习难度.所以,要用好新课标,必须采取有别于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在新课标的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为数学思想方法注入更多、更广泛的内容,能使学生摆脱繁重的、乏味的数学演算和数值计算,能促进数学同其他学科之间的结合,从而使学生有时间去做更多的创造性工作,并引导学生对某一数学知识进行探究,从而引入、猜想、归纳、验证,使学生亲历数学建构过程,逐步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创造能力,提高数学素养.在新课标教学实践中,笔者利用GeoGebra软件采用验证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进行教学.GeoGebra软件使用简介
GeoGebra软件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州亚特兰大大学数学系教授Markus Hohenwarter设计的,它是集代数、几何与微积分于一体的动态数学教育软件.GeoGebra 能够做到几何图形与代数方程的同步变化,展示数学对象动态生成的全过程,是一款专门为中学数学教育设计的动态数学软件,且入门容易,操作简单方便,有着强大的图形和图像功能.打开GeoGebra软件窗口,如图1,菜单上方为工具栏,有各种绘图工具和辅助工具,左侧有一个“代数区”,用来显示所输入的代数表达式,中间有一个“绘图区”,可使用绘图工具在绘图区中利用鼠标作图,也可在命令栏中输入命令,在绘图区绘图.右侧可显示“电子表格区”,通过“查看”菜单可显示出.每个单元格都对应相应的名称,不但可以输入数值,还可以输入数学对象,在电子表格中输入的数学对象会在绘图区中给出相对应的图像,并以单元格的位置名称命名.下侧是命令列,可直接输入代数式及相关函数.GeoGebra软件能够同时处理代数与几何功能,若利用工具栏在绘图区画出图形,则代数区就会出现对应的方程表达式.反过来,若利用命令列输入代数方程式,则绘图区便出现对应图形,代数区也显示出相应的表达式.若代数式参数发生改变,则绘图区的图形也会随之改变,反之亦可.它把几何图形和代数式的关系动态地结合在一起.对于GeoGebra软件的详细使用说明,可以点击菜单中的 “帮助”,通过联网查看相关的教程或者进入GeoGebra论坛进行学习.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实验探究
(一)验证型实验的构建
1.研究问题
非洲大草原上一只矫健的野兔遇到了一只饥饿的豺,野兔的奔跑速度恒为每秒4.5米,豺的奔跑速度恒为每秒5米.遇到时,二者仅相距5米,假定二者同时起跑.(1)分别写出二者距豺起跑点的距离y与出发的时间x的关系式;
(2)结合实际情况,饥饿的豺最多只能坚持跑10秒,则谁能获胜?
2.分析问题
显然,根据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定义及一般形式,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写出二者距豺起跑点的距离y与出发的时间x的关系式:
y=5x(豺)和y=4.5x+5(野兔)
那么,结合实际情况,饥饿的豺最多只能坚持跑10秒,谁能获胜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借助函数图像来进行研究.3.实验操作步骤与指导
Step1 在GeoGebra软件的命令窗口中键入命令:
>> y=5x
>> y=4.5x+5
于是在代数区中便会显示出――
直线 f : y=5x
g : y=4.5x+5
在绘图区中便会显示出二者的函数图像,如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二者均单调递增,且从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二者的函数图像随着x的增大而不断靠拢,最终在x=10(秒)处相交,即豺和野兔之间的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缩小,并在10秒钟时豺将野兔捕获!
4.实验结论的验证
由于豺要将野兔捕获,则二者距豺原始起跑点的距离y(米)必相等,于是有5x=4.5x+5,即0.5x=5,所以x=10(秒),即豺在第10秒?r将野兔捕获.通过以上实验操作,学生能观察出二者的图像特征,找到二者的变化规律并最终对问题进行验证.(二)设计型实验的构建 1
1.研究问题
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像特征和函数性质.2.实验要求与建议
要求:请同学们自主探索后彼此之间分小组讨论研究,填写实验报告表中的相关内容.建议:在同一图形窗口界面中将定义域区间取为[-10,10],参数k分为k>0 和k<0进行研究.(实验时k的值由学生自己决定)
3.实验报告表的设计样例(如表1)
(三)设计型实验的构建2
1.研究问题
k,b对一次函数y=kx+b(k≠0,x∈R)的图像和性质有何影响?
2.实验要求与建议
要求:从无序实验到有序探索,请同学们彼此之间分小组讨论研究,并填写实验报告表中的相关内容.建议:将定义域区间取为[-10,10],k,b两个参数要一个一个研究,研究一个参数时,另一个参数保持不变.3.实验报告表的样例参数图像实验结论(如表2)
(四)设计型实验的构建3
1.研究问题
k,b对一次函数y=kx+b(x∈R)的图像位置有何影响?
2.实验要求与建议
要求:请同学们独立研究,填写实验报告中的相关内容.建议:将定义域区间取为[-10,10],根据k,b的符号变化,探究画图.3.实验报告表的样例(如表3)
课外实验探究设计样例
1.研究问题
探究函数y=kx+b与y=kx+b的图像特征和函数性质
命令提示:在GeoGebra中用abs(x)表示函数x.2.实验报告表的设计样例(如表4)
结束语
在初中数学新课标教材的基本初等函数的教学过程中,利用GeoGebra软件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自主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归纳、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体会和学会探索问题的一般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并应用函数性质解决问题,还可以培养团队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品质,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二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多媒体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把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语文学科运用现代化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教改的需要。然而为了增强学生的文本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优化学生学习的环境,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阅读教学的品味,资源的拓展更是必要的。《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交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以偏偏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哲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很多教师重视通过多种途径升华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那么如何做到依托视频辅助教学,让拓展有效甚至高效,让我们的阅读教学品味得到提升呢?我结合自己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直入环节,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引导学生参与新课学习的最佳途径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往往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既有抽象概括的描写,又有具体形象的描绘,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海底世界描写得活灵活现。但对于我们本地的学生来讲,很少有人见到过海,对海底更是一无所知。缺少对海底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学生们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海底的神奇,显然是有难度的。于是,我就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海底世界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课件来再现海底。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视频点播”反复地观看海底世界奇异景色、丰富物产,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其他图片和文字的介绍,加深了对海底世界的认识。接下来我又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想了解海底世界吗?我们刚刚看到的、听到的在课文里都写得很具体。现在请同学们重新走进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和海底世界再次亲密接触,感受海底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到此,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实现了。在这里,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极大地突破了地域和感官的局限,让学生颇有身临其境之感,更有兴趣去投入学习,研读文本。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讲述的是战争年代的故事,描绘的是恢弘的历史画卷。虽然内容丰富,情感真实,但他所反映的年代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理解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如《长征》是毛泽东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多媒体课件以其特有的优势,可在课前创设情景,再现红军长征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课堂上,红军强渡大渡河,巧过金沙江,英勇无敌,气壮山河,这一切在悲壮、激昂、气势磅礴的音乐中再现,学生进入了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真切地感受到红军的不畏艰险,英勇乐观的精神。当看到十几名敢死队员在由13根铁链组成的铁索桥上一边铺木板一边同对岸的敌人战斗的情景时,同学们不禁为所有战士捏了一把汗;当看到战士们不费一兵一卒就渡过浩浩荡荡的金沙江时,同学们欢呼雀跃;当看到战士过草地陷入泥潭永远没有起来时,同学们的眼睛湿润了。……正是利用多媒体,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建造了一座桥梁,实现了时空的跨越,让学生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声像同步的教学情景,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参与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文字拓展,使讲解更加丰富
有时教材是一篇文章的节选或改变,呈现的文本内容是单薄的,学生从中进行的解读也是单薄的;有时我们的教学会遭遇难点或重点,于是我们的解读需要超越,于是就需要利用多媒体进行一些文字资料补充,这就是文字拓展。文字拓展,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更能走进文字,与文本进行对比整合,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做到“无师自通”。
当学生在学习课文《老人与海鸥》第二自然段,对“褪色”、“过时”等语句进行研读时,教师适时地出示:“海鸥老人”的吴庆恒生前孤身一人,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为此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啬买给海鸥吃,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并提出要求:“读了这两段文字,你又有什么体会?”这时老人自己节俭,对海鸥毫不吝啬的形象更加清晰地屹立于学生的脑海,此时引领学生再次对文本进行品读,更加深入准确地把握了文本的内涵,让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立体。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拓展,使语言更加形象
对于小学生来讲,写景的文章,以及文章的表达抽象的时候,需要借助形象、多彩的图片,帮助理解文本,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这就需要图片拓展。
例如,教学《颐和园》一课,进行课文解读的时候出示多彩的颐和园图片,让学生体会颐和园的美丽,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老人与海鸥》,课堂中学生讲到“谈起海鸥老人眼睛立刻生动起来,有说不完的话题”时,老师出示老人谈论时的照片,生动的眼睛以及动作,结合照片,学生的感悟更加形象。
任老师《盘古开天地》一课中,课前出示风景图片进行语言训练,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风景,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深入理解课文内涵,有效地弥拓展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感悟文本的时候出示了重点句和与课文有关的插图,如感悟“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随它们的变化而变化”时,单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也许会有一定的难度,配合盘古上举天,下踩地的插图,让学生更加感受盘古的顶天立地。
四、视频拓展,使情境更加真实 为使学生充分地感受情境,渐入佳境,有时需要营造一种氛围,创设一种基调,使学生走进主人公的那个时空,体验主人公当时的心情,让情感随着情境而推进,与此共鸣,同时能丰富学生感知的信息和思维的层次,使语文更加真实,这就需要视频拓展。
例如在《观潮》一课中多次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观潮,让学生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视频拓展,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学生理解词句和朗读句子。所以后来的读仿佛把人们带入身临其境的感觉中,视频拓展引导学生由不愿意读到读出了味,读得意犹未尽,把对课文的理解一步一步地推向高潮。
例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播放当时地震视频,因为本课故事发生在地震时候,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有点距离,学生不易感受其中的情景,无法理解地震带给人们的危害与灾难。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故事背景,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这个环节简短又轻松,对文章内容的学习却不可或缺,因为让学生凭空想象是很难完成的,这些视觉资源的引入使语文课平添了生气。
这样动态演示与声音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使陌生的生字与熟悉的环境和生活经验产生了某种联系,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实现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的有机结合,使知识能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的面前,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然,除了综上所述的拓展形式外,在现行的阅读教学中还有许多结合的形式,例如图片与文字的结合,口头与图片拓展结合等等,总之,多媒体的运用,多通道的拓展,调动多种感官与文中语言进行比照,让学生产生强烈共鸣。现在利用多媒体为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拓展,是语文课堂里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我们的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在这种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阅读品味,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第三篇:利用音乐辅助初中美术教学的探究
《利用音乐辅助初中美术教学的探究》
【摘要】
研究目的:利用音乐辅助美术教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研究手段: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主。研究结果:
(一)、确立美术、音乐相通的教学理念
(二)、创设美术、音乐互融的教学情境
1、让师生在优化的情境中互动;
2、让师生在彼此的角色中互融;
3、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梯中互进。
【关键词】:美术、音乐、互融、教学。【正 文】
一、研究目的:
黑格尔在《美学》中有一段言简意赅的话:“绘画和音乐有密切的亲族关系。”美术与音乐虽然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它们都受到共同的艺术规律的制约,因此它们之间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特点。从事一种艺术专业的人,都应该注意各种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把艺术探索的步履渗透到事物的本质深处去,在艺术的海洋里触类旁通、相得益彰、取精用宏。
目前,中学正式的艺术课程只有音乐和美术,且二者的课时也很少,各中学基本上每周各一节,但在现在的基础上增加艺术课程课时或增设艺术课程都不现实。另外,我国艺术教育落后于其他国家,最主要是: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益不如人家,因此,如何在规定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益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而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用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各艺术形式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又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两者均使得艺术之间所固有的相互融合趋势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存在着某种同构关系,这就是心理学中的“通感”现象,以此证明,艺术之间的融合是必要和可能的。所以,将现有的音乐、美术课程加以高度融合而使课堂教学产生出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学效益,以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美术的领悟,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的艺术审美空间,增强教学活动的艺术趣味,激发学生的艺术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从国内国外的艺术教学研究来看,研究者主要将目光集中在各艺术之间的综合,对专指中学音乐与美术的互融教学研究虽尚有涉足,但在实践方面却很缺乏,所以在课改的影响下,综合艺术教育将势在必行。因此,我从系统理论出发,立足于初中艺术教学,对初中音乐、美术教学方法进行互融研究,并设计一些操作案例,直接作用于教学的课堂实践。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对初中美术、音乐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与研究,聚焦于课堂教学,并以课堂为实验室,定位于研究那些有助于音乐与美术互融教学的因素,创造出有利于学生学习艺术知识的策略,并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即利用音乐为美术教学服务)。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各种形式的艺术之间的关系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凝固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流通、相互影响的。音乐与美术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却都是借助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德育的教育,把两者结合起来是为了通过视听结合更好地拓展学生的艺术审美空间,增强艺术趣味,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想象力与创造力。
俄国著名的绘画大师列宾是非常热爱音乐艺术的,而且深切地体验到绘画与音乐这两种艺术之间有着微秒的血缘关系。他常把音乐中得到的启发和灵感运用到美术创作中去,他经常象欣赏音乐似的欣赏视野中的色彩、调子和形态。特别他欣赏风景的时候,好比作曲家的全部乐章形形色色的具体形象。列宾的绘画成就大部分是从音乐中去启发的,他说:“只要我听到一首新的乐曲那他就会在我全身产生无法抗拒的印象,也就等于给我提供了最好的题材,最佳的作品。”有一次他创作一幅《睚鲁的女儿》一画时,请求他弟弟为他整整演奏了几个小时的笛子。他感觉到这旋律正与这幅油画的构图和色调完全谐合的。他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的颜料,只是表现我们的思想手段,我们的色彩并不是美丽的斑点,它应当给我们表现出画的情感,画的精神,它应当象音乐的和音似的去感动观众,我们何不在音乐的影响造就的感觉中来体现绘画并运用到绘画中去呢!”列宾在绘画上有了音乐感觉后,评论绘画作品时,都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美术与音乐的相互关系。他说:“伦勃朗的画始终带有空气透明的影子,象是美妙的管弦乐,它和和谐的声音在画的背景上颤动着。”列宾生动的阐述使我们不免想到我国画家傅抱石的山水画,尤其那线条的弯曲,总感到如一群矫健柔美的芭蕾舞演员在灿烂的阳光下舞蹈一样。使人感到变化无穷,目耀心眩,感人肺腑,这与贝多芬的乐曲旋律又何其的相似,是那样的和谐多变、和声韵律。
在不断的实践教学中,我们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使学生感受到不同艺术所带来的美感。
(一)、确立美术、音乐相通的教学理念
美术课、音乐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画、唱的一定技巧,而且要通过画、唱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它们的共同点是在一定的艺术氛围感染下,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音乐是听觉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一个人能从好的音乐作品中听出“弦外之音”,从好的美术作品中看到“画外之景”,从画中听到音乐,从曲中看到画面。我们看到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等一些大家山水画中依稀可闻的瀑布汩汩之声,树林沙沙之响,溪泉流畅曲水。再如徐悲鸿的《奔马图》,仿佛听到“马啼声碎、喇叭声咽”的声音,又如画家潘鹤的作品《艰苦岁月》的人,仿佛那老红军悠扬的笛声使小红军所感到陶醉的神情。也就是说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可比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全面、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作为艺术教育者,首先就要树立起这样的教学理念。
(二)、创设美术、音乐互融的教学情境
美术与音乐互融的前提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因此我在美术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1、让学生在优化的情境中互动。课堂上,不同的课业内容,播放不同的乐曲,让学生们在音乐的伴随下欣赏美术作品,让学生在看中听,在听中想象,在想象中体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音乐的享受中进行创作,既愉悦了心灵,又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2、让学生在彼此的角色中互融。在美术课堂上使用音乐,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知不觉中完成角色互融。根据心理学分析,人要活动首先取决于他的情绪状态,积极的情绪能使人产生艺术美感。所以教师在课题的导入部分或学生的作画过程中播放一段优美的“背景音乐” 可调节学生绘画情绪,使学生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例如:在教国画山水时我们可以适当的播放一些中国古典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意境,做到“意有笔先、胸有成竹”,从而形成学生用笔如行云流水、宜行宜止、挥洒自如的中国画笔墨所独具的风格;再如教学生画手绘线条图像时可以播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学生首先感到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并使这种氛围通过绘画表现在画面之上。又如在学习《生活中的色彩搭配》这一课时,我运用了两段不同风格的音乐:一段抒情的、朦胧的《晨曲》,一段热情的、欢快的《邀午》,请学生听此两段音乐来辨别两幅色彩冷暖完全不同的绘画作品。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最后,同学们很快的就把两幅画与两段音乐对应起来,并能自己把感受与理由陈述出来,同学们精彩的理由正是体现了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色彩冷暖的感觉,体验到了冷暖的特点。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色彩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色彩的领悟力。
3、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梯中互进。通过音乐还能营造出无拘无束的思维环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发现和想象,去塑造他们心中活灵活现的形象。这种诱发学生积极探索,思维的方法正是美术教学的目标。在《春天的畅想》这一课中,让学生先听音乐《春天在那里》来寻找春天,接着闭上眼睛听音乐《春天》然后在创作。同学们个个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的抒发自己心中的感受,每个学生对春天都有自己的见解,就连平时对美术课不感兴趣的一位学生也拿起了画笔,“这黄色就像春天的阳光,暖暖的,又不太热,这紫色让我感觉想作梦”。通过音乐的激发,同学们的创作欲望得到了大步提高,绘画的表现力和创造力都有所提高,有些同学一个人创作了好几幅作品,并且结果全年级的作品没有一幅是相同的,大家在构图上、在想法上百花齐放。学生在自己的分梯中自然进步,得到了升华。
四、结论与建议:
实施美术、音乐互融教学法,激起了学生学习艺术学科的兴趣,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在今年举办的校园艺术节中,很多班级的学生手绘了文化衫作为班服,为校园增添了又一抹亮彩。
美术、音乐互融教学法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积极调动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此外,通过互融教学法的实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同时,通过公开课、经验交流等形式在校内进行了展示交流,并推广,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虽然音乐与美术互融教学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大多数农村孩子的文化底蕴和知识面相对较差,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也参差不齐,同时教师的素养也有待于提高,毕竟提高艺术修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些都给互融教学带来相当大的难度,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进一步加深认识,我们的任重而道远。【主要参考文献】:
1、《美术概论》
2、《艺术教育论》
3、《心理学大字典》
4、中国美术教育信息网
5、中国少儿美术教育网
第四篇: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
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不仅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等方面制定了明确的目标,而且从课程功能与课程实施两方面分别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改革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改革课程实施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位学生能够主动去思考、探究,教师运用多媒体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
每堂课,教师都要认真备课,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利用电教媒体把学生难以见到的事物展现在他们眼前,增加感性认识,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几何图形,如何让学生理解抽象难懂的图形,就可借助多媒体,更加直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中是形势所需。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直观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难点,体现教学的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也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简洁明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教学的优化。
传统的:教师讲授—模仿练习—强化记忆—测验讲评的模式,单纯进行抽象思维训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而且教师讲授时间长。学生训练时间短,易造成两极分化现象。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新的模式,“提出问题一课件演示(实验)一讨论交流一归纳练习”即学生通过预习提出问题或老师提出明确的吸引力的问题作为导课,接着学生在计算机提供的具有动画的教学课件的支持下做教学试验,促进学习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度。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归纳解释。这样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教师讲授的时间短,学生活动和强化练习时间长,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各种能力的提高。同时课件再现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强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作用。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以下通过多媒体课件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作简要说明:直线部分,对称是个重要概念,通过 Sketchboard 的动画功能,形象地表达点对称,轴对称的图像,让学生既能理解对称的特征,又能找到对称的图像或点间的关系,归纳并列出对称的运算式,还可通过对课件的观察,把光线的反射问题,最短距离问题归结为对称问题,使学生掌握这一类问题的解法。并了解对称在图形中的价值。圆锥曲线的概念很抽象,其轨迹的形成过程,离心率渐近线;平移等需要通过运动的观念理解概念,是学生比较难接受的,需在课件中直观,形象地再现其运动过程。如椭圆、双曲线、轨物线的轨迹是如何产生的,离心率的变化如何影响曲线的形状,渐近线和曲线的位置关系怎样,如何通过平称化简二次方程及平移中变与不变易有哪些,平移的意义是什么,这一系列直观形象的课件,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数学中的推理,不仅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演绎推理方式,而且包括观察;实验、猜想、调查等合情推理方式。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多变性、创设实验环境,教会学生善钻研,会思考,具有自我成长的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积累是很好的习惯,若把用一单元零散的课件归纳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软件”,既可以让学生自习操作、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为以后教学形成素材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筹建数学兴趣小组,让学生参与数学课件的构思、制作过程,这样使他们必须先掌握数学知识,才有参与的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对课件制作的好奇,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主动学习的劲头,从而产生对数学的爱好和钻研。
总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比传统教学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设计学生动手做数学实验的环境,能灵活自主地进行变式数学。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地思考,主动地学习,从而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高。
第五篇: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
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
裴京远
信息化时代早已来临,各行各业都在抢用信息化的成果,都在利用网络公共开放的资源。教育当然可以而且应该利用这个成果,利用网络资源。
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促进我们的有效教学,提高我们教学的效果。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使用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量到质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课堂教学中已成为必然。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在声、光、电的氛围能够轻轻松松学习,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我们的多媒体教学不应该仅仅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而应该真正地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资源,一种用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感,鼓励学生思索的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说得简单一些,是多媒体教学资源本身所具有的音乐、画面等资源。但说到底,课堂是学生的,教师所要充分利用的不是多媒体教学资源而是由多媒体教学资源所调动的学生资源,这才是课堂教学中最大的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能综合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使教材上平实的文字变成生动的教学素材,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组合,教学效果达到最理想的境界。同时,在开
发利用教学资源过程中,不能单纯的追求多样性,我们使用这一资源,更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唯一的目的是为了教学,为了学生的能力发展。
教师应该不断钻研学习提升,由于条件、时间、精力所限,决定着我们的教学必须大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以促进教学。当然包括网络资源的利用。
利用网络资源是可以大力提倡的。但是不能滥用,而是要合理利用。对于网上课件我们可以下载下来(用于教学目的、不是赢利目的,一般也不会引起版权纠纷),把它认真分析研究一下,再作一些适当调整,使课件符合我们教学课堂和老师学生的实际。因为实际情况是千差万别的,我们应该使教学资源的选择利用符合我们教学的实际。这样才会收到效果。
最后强调一点,一定要挤出时间、花些精力自己作一些独创的课件,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可以上传到网上,为别人利用作出贡献,使网络资源永远更新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