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要具备的基本教学理念是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
数学教学中“再创造”能力的培养
谈玉华
焦伟红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平顶山 467000)
摘要:培养“再创造”能力,要具备的基本教学理念是: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注重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采用发现式教学法;注重再创造动机的激发。
关键词:再创造;启发式;数学教学
1问题的提出
数学常常被形容为“创造”的艺术。整个数学中充满了创造发明、发现的方法、法则及问题解决的艺术。但传统的数学教育出现了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称之为“违反数学法的颠倒”:数学家从不按照他们发现创造的真实过程来介绍他们的工作,实际上经过艰苦曲折的思维推理获得的结论,常以“显然”二字一笔带过。教科书更是常将通过分析法所得的结论采取综合性的形式来叙述。这一现象被数学教育家称之为“冰冷的美丽掩盖下的火热的思考”。也就是说:文字表达的思维过程与实际获得的发现过程完全相反。为了使教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就要改变这种状况,弥补这一不足,就要使“再创造”进入课堂,让学生体会创造的喜悦。“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的教学”已得到广泛认可。弗赖登塔尔主张:“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这一提法,把教学重点从教转向了学,从教师活动转向学生活动。因此,培养创造能力也应该在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进行。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含有直接创造的侧面,即并非客观意义的创造而是主观意义上的创造,即从学生的观点看是创造”,也就是“再创造”(经常被理解为发现或再发现)。围绕“再创造”学习的各个方面,本文结合数学教学实践,探讨“再创造”能力的培养。2基本理念
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是培养“再创造”能力或进行“再创造”性学习的基本理念。“启发式”是相对于“注入式”而提出来的。数学的启发式与注入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能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从而提出疑问,寻求正确的答案。概括地讲,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深入分析并把握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数学思维的规律,提出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试验、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数学思维方法主动去发现、提出问题。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产生矛盾,从而引起疑问。具体来说,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的一般要求是: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知识经验的积累和训练,没有这个基础,启发式教学就难以进行,很可能“启而不发”。其次,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供有关新知识的丰富材料,使学生充分感知学习对象,必要时要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实验。同时,启发学生分析思考,发现问题,发现规律,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然后,通过进一步的调查、试验、分析矛盾,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命题或假说。最后,通过实践检验、实验论证、推理判断或深入讨论,证明设想、命题或假设,得出科学的结论,归纳为定理、定律、原理和法则等规律性的科学知识。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思想如落到实处,就等于让学生体会了整个创造的历程。
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可以看到对“启发式”教学,片面理解的现象。其表现之一是:老师向学生提问的多,学生向老师提问很少见;还有些教师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事先设计一套问题(当然有经验的教师总结了 以往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希望学生沿着他的思路思索。这也许能少走弯路,但却限制了学生的思路,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是“导而弗牵”而是“导而且牵”,因此,不能算是真正的启发。3培养途径
启发式教学思想应该贯穿整个创造性学习活动的始终,以下探讨“再创造”学习活动在方式、方法及手段上的特点。3.1采用发现性学习法。
发现性学习法是再创造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所谓发现性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己发现知识的发展顺序。由于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发现是主要活动,所以该方法也称为发现学习法。这正符合“再创造”学习活动的要求。
发现性学习法的典型学习过程是:①掌握学习课题(创设问题情境)→→②列定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③确定假设→④验证假设→⑤发展补充、修改和总结。在发现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是:有适当的设计,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条件,恰当提问、引导和耐心地等待。3.2激发再创造动机
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应该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创造的状态,要参与这个活动,感觉到创造的需要,于是才有可能进行“再创造”。数学在各个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某一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就可成为激发学生学习这一知识的好材料。对数学美的追求也能成为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强烈动机。数学美的基本特性有和谐性、简单性和奇异性。
数学知识当中蕴涵着反映以上基本特征的丰富的美学因素,如数学上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以及重要的定理与公式基本上都是具有简单性、和谐 性和奇异性的科学成果。二次函数 :yax2(a0)形式十分简单,但它既可描述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sgt2),又可表达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Emc2),还可用于计算圆的面积(Ar2)等,它的图像既可描绘小小乒乓球的运动路线,又可刻画浩瀚宇宙中天体的运动轨道……诸多事物的数形变化规律竟统一于如此简单的数学式中,显示了囊括物质成果的伟力和完整性,称得上奇妙无比;又如表示天体运动轨道曲线的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这三种曲线,形状差别很大、方程(直角坐标中)也颇不同,但是它们从图形、定义到方程都可统一于圆锥曲线,选用极坐标系,引入刻画引力大小的参数——离心率e,研究动点到定点(极点)的距离(极半径)ρ与偏离角(极角)θ的关系时,便得到统一的圆锥曲线方程ep。这其中蕴涵的美,1ecos12对学生来说并不是显而易见的。这就需要教师从多角度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美,引导学生去欣赏它、去追求它,直到能产生出美的产品(如学生主动去追求一道题目解法的简洁性、奇异性等)。这样,才能使追求数学美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激发他们去思考、去创造。3.3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进步、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为主的现代化学习工具,走进课堂已成必然。它已影响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堂中,学生面对的是一台由他自己所控制的计算机,为了获取知识,他们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计算机引入课堂教学以后,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有利于他的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这正是培养创造能力需要的课堂环境。因为学生创造力的提高,不是靠教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形成的,更多地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在探索和自主学习中,能够形成多方面的技能和能力。不仅如 此,学生还有可能在所用计算机的辅助学习中产生出具有个人意义的“创造性新产品”。
令人担忧的是,有些老师把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解为数学思维过程的展现:让机器代替学生思考。这样做,不仅不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且可导致学生探索能力的下降。我们要利用计算机创设“心处其境”的数学实验环境,引导学生进入数学家的思考世界,以近似数学家的方式思索问题,获得发现。总之,正确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才能辅助学生发现创造。
参考文献:
[1]弗赖登塔尔 著,陈昌平、唐瑞芬等译,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 吴开朗,数学美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
[3] 徐利治,“数学文化与审美意识”,数学教育学报[J].1997年2月。[4] 张奠宙,李士锜等,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
作者简介:谈玉华,女,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长期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焦伟红,女,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联系方式:467000 河南省平顶山市水库路3号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中技部 谈玉华(收)
电话:0375-2786433(宅)5
第二篇: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理念、特征、模式和方法
问:简述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理念、特征、模式和方法。
答:定义: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基本理念:
1、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科学采用授课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3、设计多种模式,展现学生的个性魅力
特征:1、客观性。它是指教学内容、方法的设计和实施符合学生的客观实际。这个实际内容包括学生实际的需求、水平、特点、兴奋点等。教师备课“要了解学生”,是客观性的体现。
2、主动性。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它体现在学生对学习的意义有明确的认识,采取主动进取的态度,有克服困难的毅力,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发挥独创性。
3、互动性。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其一是针对学生问题、需要等所进行的双向信息交流;其二是教师指点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将问题的答案简单地告诉给学生。教师的作用正在于有针对性地点化、引导,启发学生的积极性,教给学生学习与思维的方法。
4、发展性。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有效地促进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教学活动富有成效。
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但其中心思想都是启发学生的思维,目前比较有名的模式为“激、启、发、疏“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它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传授知识仅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过程。
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1、破题教学法
这种方法是在课文标题上作文章,以错写、漏写课文标题引起学生思维活跃的教学法。
2、情境教学法
未学课文之前先创设一种与课文内容符合的情境,然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方法。
3、逐步归纳法
就是一步一步的精练归纳,使文章的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4、明暗切合法
这里的“明暗”指的是文章的两条线索。这种方法就是理出两条线索,找出相 似点和交汇处。
5、跟踪教学法
跟踪教学法就是以跟随作者的行踪为教学顺序的教学法
6、自读指导法
此种方法侧重自读,教师指导,相互配合,完成教学任务。
第三篇: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学思想的改革。因为教学思想对教学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以不同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学实践,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只有在正确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学活动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我们认为,数学教师确立启发式教学思想是其教学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因为作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其核心是:学习是学生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是教与学交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双向反馈的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根据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并重的要求安排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等诸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思维活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实现教育目标,达到全面发展。
对于启发式教学思想,我们强调如下几点: 第一,教与学关系的整体性、辩证性。
启发式教学思想首先强调教师的教,认为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教的活动领导学的活动。教的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从这一点出发,教师的教决定着整个教学活动的目的、任务、方向、步骤和效果,制约着学生的学。但是,教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学,在于指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自己,所以教师的教又要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师的作用及其发挥的程度是以学生原有水平为基础的。
同时,启发式教学思想认为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主体角色可以相互转化,即在教的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知识是媒体;在学的活动中,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教师是媒体。学与教相辅相成,没有教就无所谓学,没有学也无所谓教,教与学因一定的条件而形成对立统一关系,共同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而努力。
第二,培养目标的全面性。
启发式教学思想强调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心理发展的过程,认为教学的着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双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他们的心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理能力是整个教学工作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同时,教学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德育,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也得到提高,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学习需要、动机、情感、意志等。智育中有德育,德育中有智育,第三,倡导教师主导下的有意义活动教学。
启发式教学思想强调“知行合一”,认为学习是知与做相统一的主动行为,因此倡导教师主导下的有意义活动教学。②强调教师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 内设置学习任务,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判断力等去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强调让学生面对适度的学习困难,以提高学生的智力参与度,促使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完成学习任务,获得对学习任务所内涵的精神、思想和方法的体验与感悟。
第四篇:教学思想与理念
教学思想与理念
本着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不断的外显中去内化知识,让他们在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憾中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运用。二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眼神、语言、心灵),使学生乐于去学、乐于去思、乐于去想。三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增强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设计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细胞增殖”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系统介绍了有丝分裂的过程和特点。它与前面所学的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细胞核——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高尔基体的功能,中心体的结构与功能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尤其是减数分裂奠定基础。
与本节相联系的内容有: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分化,衰老与癌变和减数分裂等内容。2.教材的加工与改造:
我在设计过程中对教材做了简单的处理,如:通过一些动画和图片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打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有利于重点突出难点的突破。尽量地引入与人体有关的实例来说明问题,使学生有种更直观的感觉;设计了一些探究式的思考题来增强学生的自主思维活动。巧妙的动手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学情分析:
(1)知识与技能方面:高二学生的特点是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较强,同时,对生物课程的学习,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初中曾学过“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内容,但是对此了解得很浅,没有深入到细胞分裂过程的水平。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把有丝分裂的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2)心理与情感方面:具有比较健全的心理素质和个性,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生物学的研究有很高的热情和很强烈的参与意识,这也是生物学自身的魅力所在。高中学生求知欲旺盛,自学能力强,因此可以通过对有丝分裂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对DNA,染色体数量变化等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和表达能力。
2、根据以上学情分析和课程标准要求,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细胞增殖的方式及意义
2、识记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
3、识记并理解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征
4、理解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识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动手、动脑、动眼能力;分析比较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动画及图片展示,让学生体会自主探究,独立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通过实践动手活动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灵活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建立生命活动的唯物主义观点。领会分析事物的严谨入微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洞察意识。
四、重难点分析与设计
1、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以及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细胞分裂的有关知识,对细胞分裂的现象以及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限于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接受能力,并没有作进一步的深入学习。高中学习有丝分裂,首先要理解好细胞周期的概念,明确什么样的细胞有周期、一个周期的起止点,才能对之后的各个时期知识的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其次,学习的重点应放在使学生认识有丝分裂各个阶段所发生的物质变化,使学生对细胞分裂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多细胞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增多就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的。无论是单细胞真核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他们各种形式的无性生殖也是通过有丝分裂完成的。这将在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进一步阐述。有丝分裂还是学习减数分裂的基础,而减数分裂知识又是学习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由此可见有丝分裂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自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特点、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的关系是教学难点。有丝分裂过程,是细胞整体性的变化过程,但主要变化发生在细胞核里,尤以染色体的变化最为重要,应抓住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来理解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点。染色体行为,染色体数量在不同阶段发生变化的同时又伴随着DNA数量的变化以及纺锤体的出现与消失,还有核膜、核仁的消失与重建,整个过程比较复杂、抽象,部分学生往往搞不清。学生对此缺乏理性认识,如果缺乏直观的手段辅助教学,就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强调,染色体数以着丝点多少来确定,即染色体数和着丝点数相同。染色体未复制时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相同。染色体完成复制出现染色单体时,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相同。这是因为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体的复制形成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时,必须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五、教学流程:
1.导入:《问题探讨》
(1)我们刚生下来,个体都很小,现在却长成这么大,是什么原因?
(2)大家看问题探讨中的图,老鼠很小,大象很大,试推测大象和老鼠相应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大小差异如何?
(3)那么生物体的长大,是靠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靠细胞体积的增大? 2.新课讲授:
(一)学生阅读教材第一、二自然段,归纳总结细胞增殖的意义,让学生明确“一个特征,三个基础”,即:
(1)细胞增殖是生物体重要的生命特征,细胞是以分裂方式进行增殖的;
(2)细胞分裂是单细胞生物繁殖的基础,是多细胞生物生长、组织更新的基础,也是多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生殖细胞,种族延续的基础。同时也是体现亲子代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
所以说,细胞增殖是绝大多数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二)在指出细胞分裂的三种主要方式后,重点讲述细胞的有丝分裂。
(三)关于有丝分裂的教学,可按以下顺序进行:
(l)强调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是有丝分裂,多细胞生物通过有丝分裂增加体细胞数量。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即具细胞周期。指导学生观察2个动画和两个图表
①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动画,形象的体现分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②不同类型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小时)的图表。
③有丝分裂一个细胞周期所用的时间图,锻炼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
教师稍加引导,由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A.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是分裂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是分裂间期。细胞周期包括以上两个阶段。
B.细胞分裂期和分裂间期所占的时间相差较大。间期占时间很长;分裂期占时间很短。C.不同生物的不同种类细胞,细胞周期长短不同。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活动得出细胞周期概念。
④设置讨论:是不是所有的细胞都有周期呢? 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深化对细胞周期概念的理解。(2)动画展示完全细胞周期过程,给学生以整体的认识,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有哪些明显的变化和活动,同时有利于体现细胞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锻炼学生严谨的观察力,周密的表达能力。
(3)细胞分裂间期,为什么需要这样长的时间?让学生先对比母细胞和间期细胞的形态,然后质疑:间期是不是见歇期,细胞是不是停下来什么也不做呢?学生根据间期时间长能够推测到间期是有相应的物质变化的,即为细胞的分裂作充分的物质准备。
近代科学研究证实:在细胞分裂间期,细胞内部发生着很复杂的变化,最大的变化特点是: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复制的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姐妹染色单体,呈长细丝状,连在一起,共有一个着丝点。因此说,分裂间期是整个细胞周期中极为关键的准备阶段。是一个周期的开始。
思考:要想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应该在什么阶段用药比较好呢?
(4)讲解分裂期,用剪贴图和动画对比—一展示各分裂期,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找出主要不同点。比较顺序是:a.先看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变化,b.核仁、核膜的变化。c.纺锤体(丝)的变化。最后师生活动,共同总结出细胞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并用四句话简短的概括即:膜仁消失显两体,数形清晰赤道齐,点裂数增均两极,两消两现重开始。应该指出,分裂期的各个时期的变化是连续的(主要是细胞核中染色体规律性的变化),没有严格的时期界限。人们为研究方便起见,把分裂期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5)屏幕同时展示各时期图片,通过学生的观察对比来解释为什么子细胞和母细胞的染色体和DNA数目没有变化?最终总结出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
(6)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有丝分裂,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多看图多说话,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各期特点。应注意的问题是:
①分裂间期完成染色体复制,染色体数目是多少,染色单体数是多少,要搞清楚,要反复强调。
②植物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丝是从细胞两极的细胞质中发出的,纺锤丝纵行排列与染色体相连,形成梭形的纺锤体。
③中期,要强调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赤道板是与纺锤体中轴相垂直的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并非在细胞中央有如此的一种结构。
④后期,每一个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独立成为两条子染色体。此时染色体数目加倍。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使细胞的两极各有一套形态数目完全相同的染色体。
⑤末期,对植物细胞而言,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了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了新的细胞壁。
1、总结:设置学生小结,教师点评指出:分裂间期完成了DNA的复制和有关的蛋白质合成,同时也完成了染色体的复制,为细胞分裂准备了物质基础。分裂期最重要的规律变化是染色体均等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变化,由细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盘曲、折迭压缩了近万倍,使染色质变成染色体,有利于把染色质平均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这也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2、反馈练习:
(1)若用化学物质强烈的地抑制肿瘤细胞的DNA复制,这些细胞就停留在细胞周期的()A、间期 B、前期 C、中期 D、后期
(2)洋葱根尖生长点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细胞中央位置出现的结构,及其与此结构扩展为细胞壁有关的细胞器是()
A、赤道板和高尔基体 B、细胞板和中心体 C、细胞壁和高尔基体 D、细胞板和高尔基体
六、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省悟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本节课中,主要通过让学生参与新知的学习和探索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积极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本设计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动手动脑相结合;尤其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讨论,合作学习,确保了每个学生参与学习、参与探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设计的学生动手排序染色体的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的主题探究地位,为学生终身学习习惯和探究习惯的养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篇: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模版)
教学思想教学理念
(一)教学思想
1、教学理念
(1)教学观。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重视教学的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教学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2)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要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要把孩子看做孩子”。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学生是责权主体。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学生对学习、生活、自己、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3)师生关系。要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伦理关系,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教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理解学生的权利、尊严、思想情感和需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体现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体验到尊严感和幸福感。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明确师生的权利义务关系,遵守具体的制度规定。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创造有力的教育环境。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明确教学活动是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是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教师要真诚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要公平对待学生,特别是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要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教师要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要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品质,得到学生的爱戴。
(4)教师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不能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选择。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提倡“行动研究”,不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具有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要特别注重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5)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尊重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点滴进步。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等,引导学生去思维和做人等。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特别强调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即教学后的反思。在对待同伴的关系上,强调合作。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强调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6)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现代学习方式。大力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变一味地接受学习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并举。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对知识体系进行自我构建。
(7)教与学的评价。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发展性多元化教与学的评价。从促进教与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增强为目的而出发,是为了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有关其教与学过程的反馈信息。着眼于师生将来的发展改进,是发展性的评价、是追求理解的评价、是尊重被评价者的评价、是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的评价。
2、教学理论
(1)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认为: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其中的多项功能。对于每一个体来说,不存在谁比谁更聪明的问题,只存在谁在哪一领域,哪一方面更擅长的问题。
在教学中,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好孩子;多看一眼学生,就多一份发现;卸下眼镜看学生,将是另一番景象。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和理解,也不是对客观现实达成客观的、一致的认识,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课堂上,教师设计问题,引导讨论,从旁激发,支持并适时介入学生的学习;在形成及转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不再只是练习一系列的解题技巧、策略,而是在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中,建构理论及意义。
在教学中,多一点自由,就多一份收获。
(3)后现代主义理论
后现代主义认为,世界是开放的、多元的。知识具有不确定性、建构性、动态性。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容忍每一个学生的奇思妙想。在课堂教学中,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课堂秩序不是稳态的、线性的,而是复杂的、离奇的、非线性的和充满着不确定的因素。开放的、民主的、普遍交往和互动的自由组织状态下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思维闸门的开启和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教育要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尊重个性、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鼓励教师和学生发展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破除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学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去度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要给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一定的空间。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实现。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罗杰斯,同样强调人的自我表现、情感与主体性接纳。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创造出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人本主义强调爱、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
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关注的不仅是教学中认知的发展,更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
(5)加里鲍里奇有效教学的理论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加里·鲍里奇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包括七个方面的要素:一是有效的班级管理;二是良好的课堂氛围;三是教师的任务取向;四是学生的积极参与;五是学生成绩与成就;六是多样的教学方法;七是有效的教学表达。
实现有效的班级管理。首先,班级(课堂)规则的制订。一开始就要立规,使每一个学生明确上课要注意的事项。课堂规则不要太多,4—8条为宜,少了不全面,多了则变得繁复而没有约束力。其次,教师要形成自己一贯的教学风格。当教师形成自己稳定的风格且学生适应后,课堂教学的每一步骤学生自然就会知道,形成自觉习惯,这样保障了课堂教学不被打断而流畅。第三,对问题行为低调处理。问题的行为干扰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如果抓住不放,其实就是在扩大这个非主题,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问题行为的处理上。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一方面,注意松紧结合、张弛有度,课堂教学是有节奏感的,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另一方面,课堂其实就是一个特殊的社会,教学是组织化、结构化的,要注意整体与部分、分工与合作的关系,以使课堂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
教师的任务取向。明确课堂教学的任务,并以此任务取向设计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时间分配,就是过程的结构。教师走进课堂是教学的,不是来处理杂务,谈些与本课学习无关的话题。教学策略,就是根据任务和内容组织的教学结构。单元与单元之间,单元内部内容之间都有一定的结构,在教学中需要结构化。
学生参与。防止学生听课的效果打折扣,并于个性化的学习相结合。
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成就。学生今天的成绩和成就是建立在昨天的成绩和成就基础之上的。要使课堂教学有效,就必须理解学生当前所处的水平。教学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垫着脚就可以够的着的。与此同时,要通过调控教学的速度来赋予课堂教学以节奏感。
多样的教学方法。一是教师要注意积累和运用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二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激情,激情也是靠积累的,不是凭空就来的。三是注意提高自己提问的技巧。课堂问题有两种,集中性问题(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和开放性的问题。两种问题分配的时间和精力是不一样的,根据内容的不同交替、适当的呈现;四是要充分接纳学生的观点,教师和课堂都要有相当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学会利用学生的想法来推进课堂教学。
有效的教学表达。清晰的讲解,逻辑性要强,废话要少。通过知识内容的组织结构图、师生自身的意义网络和思维方式,把教学内容、教学组织都结构化。
(6)自主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齐莫曼教授对自主学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自主学习”的五个特征:学习的动机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是有计划的或熟练达到自动化程度;对学习时间的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能意识到学习效果;对学习的环境保持着高度的机敏和随机应变的能力。由此可见,当学生在认知、动机、行为三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才是自主的。
(7)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基本观点。一是两个水平。“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他认为:儿童的发展随时存在着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是指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能达到的水平”,表现为儿童能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第二种水平是指依靠他人(成人或能力较强的同伴)的指导帮助所能达到的水平,也叫潜在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虽不能独立解决问题,但在他人指导帮助下,经过努力刚好可以解决问题,这种发展水平也就是最近发展区,它是一种正在形成和发展的状态。
二是三个区域。第一,现有水平,即现有发展区。儿童的现有水平代表的是儿童的已知领域,儿童的这一领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是教学的起点,起点太高太低都是低效的。第二,形成状态,即最近发展区。儿童发展的形成状态是指正在形成过程中的潜在的认知领域,儿童的这一领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区域和有效区域,离开这个区域的教学都是无效的教学。第三,未知领域,即未来发展区。这一领域是指儿童即使在别人的帮助下也不能完成任务的区域,所以这一区域也不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的。但随着儿童认知领域的不断扩大,未知领域的一部分又会演变为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成为教学重点关注的领域。
教学的本质特征不是在于训练和强化已经形成的发展区,而在于激发、形成正处于成熟过程中而又未完全成熟的发展区。在教学的作用下,没有完全成熟的最近发展区得以成熟,成为现有发展区的一部分,而新的未完全成熟的发展区同时出现了,整个最近发展区也就向前跨越了一步。因此,最近发展区也是一个动态的区间。
(8)合作学习理论
当代合作学习理论开创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约翰逊等人认为,合作就是“在教学中采用小组的方式以使学生之间能协同努力,充分地发挥自身及其同伴的学习优势。”杰克布斯等人则进一步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价值观,这是最重要的合作学习原理。换句话说,合作学习并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价值观。”而作为一种价值观的合作学习,注重的是学生合作品质的培养、合作精神的养成。
(9)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提出的,现已成为学习策略研究的重要内容。所谓元认知就是指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识和意识。之所以称为元认知是因为其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我们通常所说的感觉、思维或想象就属于认知活动,而元认知则是对感觉、思维等这些认知活动的认知。因此,元认知实质上是个体以自身认知活动为对象的认知,是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监控。
元认知对个体学习的作用表现在通过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有效地计划、监控和调节学习者自己的学习活动,以便尽快而有效地达到目标。其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学习中的元认知“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认识”,“是学生学习策略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策略迁移的关键”。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元认知发展方面水平较高,元认知能力较强。也同时强调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自主控制,这就使得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目标得到了极为具体的落实.3、学科素养(1)思想道德素养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有正确的教育观、是非观。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紧跟时代的步伐,能做到与时俱进。在学科教学中能体现德育教育的功能。既教授学生本学科的知识,又能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2)专业知识素养
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掌握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精通该学科的技术性知识、技能与策略。对教材把握全面,理解到位,对学科的重点、难点、关键了如指掌。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与教科研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目标意识。能努力将教学目标落实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设计教与学的全部活动。(3)文化素养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具有较丰厚的教育教学理论。能较好地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原则和方法,能洞察学生心理的变化。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有宽阔的视野,文化丰厚。有阅读习惯,知识面较宽,能不断学习新知识。注意多学科知识的渗透,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为本学科服务。
4、教学基本功
(1)理解课程标准和把握教材的基本功
掌握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应重视的问题以及各个年级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教学要求,能够理解单元或章节教材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实际的需要
(2)备课的基本功 能从教学实际出发认真构思导学案、学案的设计,教学(学习)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设疑恰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科之间、单元之间以及课之间的联系与整合。
(3)运用教学语言的基本功
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正确、清楚表达讲授内容,语言规范、流畅,用词准确,条理清楚,节奏适宜,过渡自然,逻辑性强,富有幽默感,使用学科术语。体态语言要表现得恰到好处。
(4)设计板书的基本功
能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好板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条理分明,科学、合理、实用,有指导学习和复习的价值,书写正确、工整、熟练、美观。具有一定的绘图、板画等基本功。
(5)应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基本功
能够恰当选择和使用常用的教学媒体,做到独立使用,操作规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内容,拓展延伸教学空间。
(6)学科专项基本功
具有较强的直观教具及标本、模型的演示能力;能进行模拟实验三维动画制作;能熟练进行实验操作、演示及指导;能熟练进行装置图绘制等。
(7)组织教学基本功
课堂上重视组织教学,做到从开始到最后师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进行教与学。教态自然、亲切,举止端庄。恰当创设教学情境,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心理活动,随时调节课堂气氛,端正学生的学习状态,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得。教学方法运用灵活,恰当指导学生的学习,突发事件处理得当。能体现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和引领者的特点。(8)教学评价基本功
教师能熟练掌握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方法和技能。关注学生之间的有差异的成长和发展,及时帮助、指导学生,鼓励学生更好的学习。能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和手段,提高评价效果,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教学载体建设
1、导学案建设
导学案要面向学生的学而设计,为学生的学服务。明确要指导学生、安排学生所做的事项,使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更有指向性,目标更加明确。
(1)导学目标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明确具体,符合课标和学生实际。
(2)教学重点、难点把握准确。
(3)教学环节的组合符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各个教学环节下的每一个教学步骤清晰明了、科学、有实效。
(4)教学任务紧紧围绕目标展开,将教学目标具体化,为目标的达成服务。任务明确具体,有可操作性,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5)教师活动的设计依据不同教学任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体现较强的针对性,精讲内容选择恰当、时间安排合理。
(6)学生活动的设计对于每一个环节、步骤应做些什么、如何做,应有具体的安排,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7)对学生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预测及相应的解决策略。(8)教学反思要对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进行理性的分析。
2、学案建设
学案设计要实用、实效、方便简洁,有利于学生把握本课的知识框架进行简明扼要的学习,抓住本课知识的中心点、关键点和突破点进行有效的学习。要体现知识、能力、学法三条主线的引导。
(1)学习目标的表述用语要简洁、明确、清晰、具体,可操作性强。目标有层次性,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知识到能力。
(2)巩固性复习、准备性复习问题的设计科学、有针对性,符合学生实际。
(3)预习环节导学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层次性、思考性,由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体系组成。问题的设计要注重生活化,符合学生的实际。能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4)展示环节展现的问题要体现探究性,或是对教材内容的提升、深化、延伸、拓展。
(5)反馈环节的知识梳理有利于引导学生将教材上的基础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知识运用问题要紧扣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6)引导学生反思学案的预习质量、课堂学习的效果、学习的态度、方法、策略及本节课所存在的困惑和疑问。
3、小组建设(1)小组分组
学生的分组形式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来设计,按照异质分组为宜。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要素均衡搭配。(2)小组分工
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如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记录工作等等。(3)小组学习任务
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要设计好一堂课的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并指导组长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4)小组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以提高讨论的质量。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一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5)小组表达
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小组集体的意见、结论要推荐代表表达或教师指定组员表达,特别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表达机会,规范学生的表达用语和行为习惯。(6)小组评价
教师要引导和规范学生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进行评价,特别是引导学生去表及里地评价问题的实质,提高评价的水平。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采取改进性的、发展性的评价观。
(三)课堂教学
1、课堂教学结构
(1)复习、预习、展示、反馈四个教学环节有机组合,灵活、恰当。并能充分利用导学案和学案及各种教学手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
(2)各个教学环节及教学步骤自然、流畅,不僵化;时间安排合理。教师导学,渗透学科思想和思维方法,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步骤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规范,并且有实效。课堂气氛宽松民主,教学节奏张弛有度,评价及时合理有效,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小组活动真实有效。
2、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其方法
(1)以导学案、学案和小组合作学习为载体,实施“双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改变以“教”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确立以“学”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变“教学”为“导学”。改变“以教定学”的教学策略,确立“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学策略,变“先教后学、师讲生听”为“先学后教、生学师导”。优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效实行自主式教学方式、合作式教学方式和探究式教学方式,科学运用讲授式教学方式。
(2)以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意义地接受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的现代学习方式。
(3)结合课程和课型特质,科学和灵活地把握课堂教学环节及其展开步骤,优化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将复习、预习、展示、反馈作为课堂教学特别是新授课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减少教师显性活动时间,把尽可能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显性学习活动。科学安排课堂教学的速度、密度、强度等节奏要素,使课堂教学保持较大的教学容量和较快的教学速度,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3、教学内容
(1)根据学科课程标准正确理解教材所表达的意图,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2)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有水平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进行适当地舍取、重组或调整,使教材和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的实际。(3)教学内容安排科学、准确、完整;教学内容容量适当;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得当;教学内容布局合理,衔接自然。
(4)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5)教学内容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教学内容的处理富有创意,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
(6)体现学科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学习规律的指导,突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7)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致力于学科素养的整体提高。
(8)教学内容拓展适当,能将有限的课堂与无限的生活衔接好,处理好教材与课外材料的关系。
(四)课外教学
1、备课
(1)了解课标,分析、挖掘教材,制定全面的导学目标、学习目标。对教材理解正确、无误;灵活处理和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思考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2)研究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学策略。
(3)研究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依据教学目标,贯彻双案导学原则,选用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步骤,指导学生采取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
(4)设计有意义的、符合认知规律的问题。问题的设计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进行,重点内容要进行重点设问。
(5)研究、开发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资源的生活化原则,有效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提升、深化、延伸、拓展。
(6)设计预设预见性问题及解决策略。对学生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预测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7)完成导学案、学案设计。导学案和学案的设计要实用、实效、方便简洁。
(8)反思教学。进一步调整、修改、完善导学案和学案,调整教学策略。
2、作业
(1)作业要适量。题精、量少,要精选作业内容,时间安排合理。杜绝布置不必要的作业。
(2)作业设计意图明确清晰,能准确覆盖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3)作业形式灵活,为学生喜欢,书面作业与实践作业相结合。(4)作业有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有自我发挥的余地。(5)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科学态度。(6)设计分层作业。可分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
(五)教学效果
(1)知识目标落实到位。学生能切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良好的达成状态,不同的学生各尽所能,学有所得。
(2)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合作交往能力、管理与自我管理能力有提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并能和同伴交流思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建立多边的、丰富的、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学生愿意互相交往,懂得尊重别人、取长补短,在动手实践中、自主探索中充分发挥智力潜能。学生的实践操作正确、规范、熟练。学生独立思考,掌握学法,大胆实践,善于质疑,变式思维,并能自评、自检和自改。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各负其责,有效地进行小组内的互帮互学。(3)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自信心增强;学习情感积极活跃,形成合作意识、团队意识,情商全面发展。
(4)时间分配合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有效地检测教学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学生负担合理。
(5)教师的情绪饱满,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教学。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