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淡风清——卢梭自然主义美育思想对我国儿童美育的启示

时间:2019-05-15 00:56: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云淡风清——卢梭自然主义美育思想对我国儿童美育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云淡风清——卢梭自然主义美育思想对我国儿童美育的启示》。

第一篇:云淡风清——卢梭自然主义美育思想对我国儿童美育的启示

卢梭自然主义美育思想对我国儿童美育的启示

内容摘要:在卢梭的著作中虽然没有提到“美育”这个概念,但是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儿童美育思想。卢梭的自然主义美育思想对我国目前中小学美育教育中培养目标单一,对儿童天性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内容趣味性缺乏等现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在美育教育中,我们要重新审视美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要尊重儿童天性发展,强调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掌握利用多种美育方法,遵从儿童身心特点施教。关键词:卢梭

自然主义

儿童美育

第一章 前言

1.1选题缘由

现实中的美育从狭义上来说,也就是指的学校课程里的美术音乐体育品德劳动等课程。中国现教育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阶段,而美育在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进有着重大的作用。在实习经历中了解到有的学校还是会用本来就少之又少的美术或者是体育课堂进行所谓的“主科”教学,认为提高学习成绩才是王道,而学习成绩却是以“分数”来衡量的。在相对发达的地区,家长有能力让学生上各种兴趣培训班,但是却完全不顾孩子自身有没有兴趣。面对这种状况,不得不想到卢梭的自然主义美育思想,在卢梭的美育理念提倡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法和内容,而不是一味的进行智力教育,不考虑儿童主体性的教育。

1.2美育的涵义

一般认为,“美育”概念的提出最早出现在席勒的《美育书简》一书。他认为,“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美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①。”席勒认为审美教育的内涵即是获得自由。“美既是对象,同时也是我们人格的一种状态②”。美育的目标是保持人的感性自发性,保护生命的活力,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联系;其本意是感性教育,就是在理性教育的同时,对人的感性方面,如感知、想象、情感、直觉乃至无意识等进行教育。简而言之,美育就是以美育人,让受教育者能够拥有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并且有着高尚的审美理想和素质。

①② [德]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39页

杜卫《美育论》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版54页

许多美好的童年回忆。使得他爱上了大自然的惬意生活,对大自然产生的敬仰之情,这些经历或许是他为什么提倡儿童在农村生活的原因。“此后,在我所有的岁月中,我一想起在那里度过的幸福时,就使我对这些年代在乡村的逗留和乐趣感到怅惆,直到我又返回乡村时为止①。”卢梭在《忏悔录》里提到的这句话更加表现了他对童年那段经历的怀念与大自然生活的向往。这对他自然主义美育思想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2.2卢梭自然主义美育思想内涵

2.2.1“回归自然”是卢梭美育的核心思想

卢梭美育思想的任务是使儿童保持自然天性并且避免其受到社会的不良影响,目标是培养自由发展的“自然人”。我们都知道,卢梭提倡的是一种“自然教育”,也成为“消极教育”。他在《爱弥儿》的开头写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②。”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应该顺应并结合自然的教育,才能使这三种教育的效果达到极致,实现预设的目的。所以,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是卢梭儿童美育思想的主体,而“回归自然”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

2.2.2对自然的崇拜

卢梭的儿童美育教育实施美育的特点是崇尚的自然美而抵制艺术美。他认为人与自然有着紧密的联系,人对大自然美丽景象的热爱是人的天性使然。“我时时刻刻都要尽量的接近自然,以便使大自然赋予我的感官感到舒适,因为我深深相信,它的快乐和我的快乐与相结合,我的快乐便愈真实。

2.3卢梭自然主义美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卢梭自然美育思想虽距今两百余年了,他的思想不仅在当时有着重大的影响,许多观点对于今天来说,还具有很高的价值。

① [法]卢梭《忏悔录》黎星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2页

② [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 356 页

说有多重要,是每个人都有着亲身体会的。在卢梭设想的理想“自然人”爱弥儿就拥有强壮的身体和敏捷的行动力,能适应各种环境和气候。身体先精神而生,由此卢梭认为应当先使人获得健全的身躯,无论是男是女。不同的是对男人来说主要是使身体长得强壮而有力量,女人则主要使她长得灵巧。身体的锻炼,既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又是培养优良品德的基础。只要孩子自己愿意,就让他跑跑跳跳,吵吵闹闹,因为这是儿童所处年龄阶段的本性使然。3.1.2拥有独立的意识和丰富情感

卢梭作品中蕴含的自我主义气息,就是文艺复兴时期推崇个性解放的延续。所以在他的自然主义美育思想中,认为要行动自由,必须要有独立的意识。情感教育是卢梭美育所提倡的。感觉是人类最先接触世界的方式,也是形成理性知识的基础。情感作为人类重要的生存工具之一,是生来人类就具有的自然能力,正确的情感能改善理性的盲目和极端,使人对生活有更全面的认识。

3.2顺应儿童天性的自然美育原则

卢梭美育思想的目标就是自然的目标,即归于自然,成为自然人。自然人是以自然为师,而不是以人为师。在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三者当中,卢梭认为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能由人来决定的,但是为什么又说自然人是以自然为师,而不是以人为师呢?从今天看来,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的教育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受教育者,而是引导受教育者从自然中获得知识。3.2.1发展儿童天性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①。”卢梭认为儿童还不具有理性的能力,所以在受教育者儿童时期给他灌输理性知识是没有用的,甚至还可能使他沾染恶习,使他的思想产生扭曲。所以在儿童时期要发展儿童的天性是自然的选择。

① [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82 版,第 221页

“我要不厌其烦地强调一点:要以行动而不以言辞去教育青年,让他们从经验中学到那些在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①。”卢梭认为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他反对当时流行的抽象的道德说教。他说“你要极小心的是,不能使你的学生接触到社会关系的一切概念,因为这不是他的智力所能理解的②。” 3.3.3通过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美德

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美好的情感交流可以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和通情达理的人,并使其理性臻于完善。

3.3.4通过游戏、音乐、绘画培养丰富的感性能力及审美能力

卢梭认为,美育的目的是培养感与性理性协调发展的人,反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只有理性知识而无丰富健全的感性能力的人。我们最初的哲学老师是我们的脚,我们的手和我们的眼睛③。”可以看出他很重视对孩子感官能力的训练,使各种感官各尽其用,如触觉、听觉、视觉、味觉等。而这些感官需要通过游戏、音乐、绘画等方式的训练才能使它的作用发挥出来。拥有了敏锐的感官,才能很好的获得感性情感和审美能力。

第四章 我国儿童美育存在的问题

现今我国的儿童教育仍是一种偏重于智力教育的理性教育,是一种以感性缺失为代价的高强度的理性教育,而不是审美教育。在这种教育中,以实际功利为导向的智力竞争和以概念说教为手段的道德灌输,是两种最突出的倾向。

4.1美育目标单一

我国的儿童美育教育一直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空缺,应试教育的观念植根于社会的学校的教育思想中,对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没有正确的认识,也没有制定明确的美育目标。

①② [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82 版,第 374页 [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82 版,第 157 页 [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 149 页 ③

4.2.3强调智力竞争导致心理扭曲

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应像儿童的样子。儿童是什么样子呢?儿童应是活泼好动,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知识急切渴望的,但是由于错误的人的教育的方式,导致他们的这些天性慢慢消失。在现实功利需求的压力下,我国的基础教育过分向智力教育倾斜。我国的这种教育方式过分强调智力竞争,并且以成绩的高低来作为学生的评价标准,而美育却只能作为一种陪衬。虽然“减负”的政策出台已久,但是中小学生的压力还是没有得到明显减少,造成普遍的厌学情绪。这种应试教育把单纯的说教、死记硬背作为最基本的教育手段,使得儿童生来对世界的好奇和对知识的渴望逐渐减淡,抑制了儿童的未来发展中在这种天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力和各方面的潜力。这种竞争方式给人造成了很多不良心理影响,比如虚荣嫉妒、狭隘计较、幸灾乐祸、冷漠阴暗的心理,使一个人应有的善良淳朴的品质和同情博爱的胸怀渐渐减淡甚至消失。

4.3美育方法使用不当

没有掌握正确的美育方法,就会使教育过程产生诸多问题。4.3.1缺乏锻炼儿童体质的正当方法

就我国的儿童教育来看,对儿童的体质锻炼的课程基本处于陪衬地位。据了解,只有一周两节的体育课和课间操时间,儿童可以得到体质锻炼的机会很少。在这个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过分强调智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儿童应以体质锻炼为主的原则。还有很多家长对儿童过分活泼的行为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那是多动症的表现,所以强迫孩子自己呆在家里看书或者是游戏,而不是任由孩子自由活动,导致许多孩子体质得不到很好的锻炼。

4.3.2抽象说教导致双重人格

我国教育在面对儿童的“错误”行为时,总是试图说服学生相信他该服从某种义务。但是在说服的过程中,参杂了威胁、或是阿谀。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或是被利益所诱惑,或是为威胁所强迫,所以装着服从的样子。他们很快会发现服从是有利的,反抗是无意义的。但是,由于学生是在教育者的权威下做他们不愿意的事,承受着照别人心思做事的痛苦。教育者把受教者不能理解的东西强加到他们身上,容易导致他们为了获得奖励或者逃避惩罚而采取奸诈、虚伪的方式,造成受教者形成阳奉阴违的双重人格。

成长和提高个体综合素质作为自己最根本的任务①”。如果我们重视对儿童的情感、体魄的培养;尊重儿童的意愿;不强加一些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所不应该承受的东西,还会导致他们长大后心理扭曲,道德情感缺失吗? 5.1.2重视对儿童的感性教育和情感教育

卢梭主张让儿童在大自然中学习,获得美的享受。提倡利用游戏与学习相结合、利用直观的情景和实物进行教学,主张按照儿童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

5.2把握正确的美育原则,尊重儿童天性发展

把握好美育教育的原则,是获得良好美育效果的基础。5.3.1强调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

审美包含了现实的功利性但又具有超越性,卢梭的美育思想深刻地触及了这一内容。儿童的兴趣被其所关注的现实个人利益调动,这是功利性的;但是儿童在这种兴趣中潜移默化地学到了知识,这是超越的。卢梭认为对儿童美育的关键不在于教会他各种学问,而是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当这种兴趣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培养他去探索知识、获得知识的能力。

5.3.2增强美育过程的对儿童的吸引力

美育具有一定的娱乐性,人们对美的欣赏常常不是为了美本身,而是处于休闲和娱乐。如果美术音乐课程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会绘画,学会唱歌,学会几个乐谱,那这种教育本身就失去了美育的趣味性特点,即使这过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那也不是相对儿童个体本身而言的。

5.3掌握利用多种美育方法,根据儿童身心特点施教

丰富有趣的美育方法能使美育过程充满吸引力,更轻松的达到美育目的。5.2.1利用大自然陶冶儿童的心智

在课堂上教育儿童不能乱扔垃圾,要爱护自然,节约资源,还不如让他们到优美的大自然中感受感受自然的美和伟大,从而从心底里赞美自然,热爱自然。卢梭认为应该让儿童接触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受到熏陶,通过大自然激发儿童的审美兴趣,有利于引导儿童深入到审美对象的内部结构,认识事物的内在美。

① 杜卫著《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73页

结语

教育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活动,是人类社会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初升的太阳,肩负着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重要历史使命,所以,对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显得更为重要了。

对儿童实施美育,是德智体三种教育并列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通过自然美、科学美、艺术美等审美客体来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包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等,并且可以对儿童进行心灵与情感的熏陶,培养儿童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理想。卢梭以长远的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儿童美育的理论基础,他的儿童美育思想有待我们去进行更深的挖掘和思考,为培育下一代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对孔子美育思想的一点看法

对孔子美育思想的一点看法

江苏省丹阳市第五中学 陈方敏

美育,即审美教育。这个概念虽然是近代以来才从西方引入(王国维、蔡元培首倡“美育代宗教”),但在中国古代,就一直有着美育的传统。《尚书·尧典》中就有舜帝命夔“典乐”(掌管音乐)以“教胄子”(教育子弟)的记载。这可算是中国传统美育的发端。后来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更加重视美育了。

通常情况下,美育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鉴赏来实现的,孔子非常重视文艺作品的审美功用,他认为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其中的“兴”,朱熹注曰:“感发志意。”也就是说,通过欣赏诗歌(在这里指《诗》,即《诗经》),可以感动人、鼓舞人,激发人的心志。这表明,孔子已看到了诗(文学作品)对人的艺术感染作用。“观”是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情况(盛衰得失);“群”是说诗歌可以在社会人群中交流思想感情,从而使社会保持和谐;“怨”是说诗歌可以引起欣赏者对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等否定性的情感。“兴”侧重于个人心志的感发,而“观”“群”“怨”则侧重于对社会生活的关注。这实际上指出了个人需要借助文学作品而实现两个方面的需求:个体自身情志的熏陶提升和对社会群体的责任感。“兴”是基础,“观”“群”“怨”是延伸,是个体视野和心胸的外向作用。正因如此,受儒家文化支配的中国古代美学史便形成了这样一个传统:对艺术欣赏,总是先强调人的精神从总体上产生的感发、激动、净化和升华,而不是首先强调某一局部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功用。如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所说:“能兴即谓之豪杰。兴者,性之生乎气者也。„„圣人以诗教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纳之于豪杰而后期之以圣贤,此救人道于乱世之大权也。”就阐明了“兴”对灵魂的净化激励作用,它可使人变得有志气,有作为,从而上升到豪杰、圣贤的境界,最终实现“救人道于乱世”。孔子同时也很重视《诗》的启发性,如《论语·八佾》中的一段: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子夏名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孔子认为子夏由他对“巧笑倩兮”等句的解释而引申出“礼”后于“仁”的见解对自己是一种启发,当然这是他自谦的话;反过来说,正是他的解释启发了子夏。除了教导学生以外,孔子教育自己的儿子孔鲤:“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地也与?”(《论语·阳货》)这正是他身体力行贯彻自己主张的有力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古代的统治者和许多思想家都很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如荀子认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而“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荀子·乐论》)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也十分重视对音乐的学习和鉴赏。他曾向乐官师襄学习,在齐国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他评论《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美”是就声音(即形式)而言,“善”是就内容而言,可见他对音乐也有极高的鉴赏力。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的完美的音乐应是“美”和“善”的统一,即于形式美之外,还强调艺术要应包含道德内容,这个道德内容主要就是仁。孔子认为只有符合仁的要求的艺术才能在人的主观意识修养中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他评论《韶》“尽善尽美”,是因为《韶》表现的是舜接受尧的“禅让”,能继承尧的德业;而评论周武王时的《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则是因为它表现的是武王伐纣建立新王朝,而孔子看重的是“以德服人”。同时,由于孔子认为“礼之用,和为贵”,所以,在他看来,音乐重要的不在于音调本身的和谐,而在于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文学作品应“发乎情,止乎礼义”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因此,孔子重视诗乐,更是看重它们的教化作用,看重它们对个人修养和社会政治的影响。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他的美育思想的最终目的是为德育服务、为实现“礼”和“仁”的政治理想服务的。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主张首先强调的是“修身”即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的修养,而“诗”和“乐”正是实现“修身”的根本途径。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也就是说,君子修身从学《诗》开始,(“诗”主要给人以语言智慧的启迪与感发)在“礼”的基础上修身、立身,(“礼”给人以外在规范的培育训练)最后在“乐”的陶冶中完成品德的修养。(“乐”给人以内在心灵的塑造、完成)如前所说,《诗》可以“观”,即可以通过诗来观察社会民生,了解政治得失,又因为《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内容纯正(“思无邪”),合乎德治仁政的标准——这当然是孔子亲自编审删定之后的结果,所以利于君子的修身和树立政治理想。同样,对音乐的鉴赏和评价也体现着孔子的思想主张。所以孔子提出修身的施行准则和方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六艺”,为六种技艺,包含“诗”和“乐”)。”(《论语·八佾》)就是要以“德”和“仁”为核心。他甚至认为:“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没有“德”和“仁”,学习音乐也是没有什么意义和作用的。

不仅是文艺作品,就是自然山水,孔子也与道德品质挂上钩。“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就是说智者从水的形象中看到和自己道德品质相通的特点——“动”,而仁者则从山的形象中观照到和自己道德品质相通的特点——“静”。“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等也都是在欣赏自然美的时候把自然物的某些特点和人的道德品质联系起来,即“比德”。

因此,近代的王国维指出:“其(孔子)审美学上之理论虽不可得而知,然其教人也,则始于美育,终于美育。”(佛雏《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然而,在孔子那里,美育实际上只是实现德育的一个手段,并没有提到本体的地位,这是与他的政治思想紧密相关的。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归根结底,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也是政治家,他一生都在为他的政治主张而奔走,都在谋求为国家、为社会、为统治者服务,所以他更看中“仁”和“德”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偏差却伴随着儒家思想传统在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使得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观念一直成为主流,而美育的地位也未能得到应有的认识。

现在,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作为素质教育内容之一的美育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然而真正的实施和进展却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之一就是整个社会并没有形成合适的环境。社会风气日下、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对知识技能的要求愈来愈高),使人们将希望聚于学校教育上,而急功近利的追求升学率以及和实际相脱节的德育并不能对此有所改变,美育在实际中更是没有被正视(基本上是从属于德育)。

实际上孔子也并非不懂得欣赏自然人生中的美--超脱了现实的功利主义的美。有一次在与子路、曾点等人的谈话中,孔子问到各自的理想时,曾点回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长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这里表现的,也是他对于人生的体验。人生中并不是只有知识、道德、理性,还有许多情感、体悟和非理性的东西。正如有的论者所指出的,美育是关涉人的情感和生命体验的,它更注重生活本身,它的目的在于使人们看到理性生活之外的另一层面,充分领略生活中的美,以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今天,我们来谈孔子美育思想,不仅是为了了解,更是要批判地继承,如他对文艺作品社会功用的重视,我们要发扬;而他提倡的艺术创作和欣赏以“仁”“礼”为核心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我们应赋予其新的历史内涵。我想,除非社会上的主流观念开始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个体存在,重视人的生活体验和生的意义—当然,学校教育也不再只为升学、不再压抑个性—我们的美育才能真正得以施行。

第三篇:席勒美育论对语文教育的启示的教育论文

摘 要:在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剧烈变化的今天,精神的自由日益趋于乏匮。我们的智慧而善的眼光看不到善,看不到自由,看不到我们的美的本质。审美教育通过既有内容又有形象的艺术培养人的心灵和健全人的人性,克服当前社会的腐朽与粗野以及现代人的分裂现象,为将来全人类的和谐做准备。语文教育中,通过对文本解读与写作的实践,用语音生动、游戏生动、模拟再现生动、模仿生动、画面生动、情绪愉悦与幽默生动等形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对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是由欣赏到鉴赏,最终让度学生于其中,使其心灵结构受到浸染而发生变化,培养学生的审美的感受能力,使之更符合自由的特征。

关键词:席勒;语文教育;启示

提到西方美学,德国有两位思想家是绕不过去的,一位是鲍姆嘉登,他于1750年出版了《美学》(Aesthetic)一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另一位是席勒,他于1795年发表了《审美教育书简》,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及其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把它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教育内容、方式提出来,因此人们把《审美教育书简》视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

一、培养感觉功能

我们的教育目的,给人的培养提出了一个标准,却忽视了人性内心的开拓,强调了一致性,却忽视了受教育主观和特殊的性格。席勒说:“倘若一部国家只有通过泯灭多样性才能促成一体性,那样的法律还是非常不完善的。”语文教育中,通过对文本解读与写作的实践,其最终审美目的是要扩大伦理王国,使学生在伦理上获得改观。但是审美过程中的发现、浸染、愉悦、分享,则是我们更应注意到的,在教学实践中,把审美教育目的表述出来时,只有目的而没有过程,实在是空中楼阁之幻影。

审美教育需要以生动性来保证学生的感受性程度,以丰富的想象来拓展审美感受性的范围。“分析功能占了上风,必定会夺走幻想的力与火,对象的变得狭窄,必定会减少幻想的丰富性。”在语文教育中,如果缺乏生动性和想象力,人的审美能力就难以发展,就会变成抽象的思想家或务实的人。因此,在语文教育中要做到生动性。如何做到生动性?常见的有:语音生动、游戏生动、模拟再现生动、模仿生动、画面生动、情绪愉悦与幽默生动。审美的感受能力是审美的基础能力,有了审美感受能力,才能欣赏美,才能创造美。“培育感觉功能是时代更为紧迫的需要,不仅因为它们是一种手段,可以使已经得到改善的审视力对生活发生作用,而且还因为它本身就唤审视力的改善。”

二、反对过分追求理性,语文美育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固然理性从人身上夺走了人实际占有的,而只给人一种可能的社会理想,我们也不能否认理性是对自然的一大进步。“理性从人身上夺走的是人实际占有的,没有了这些他就一无所有;为了补偿,理性给人指出的是人可能和应该占有的。”正因为理性把人从自然的平衡状态中撕裂,造成了人性的不平衡,人性才可以继续发展,最终以由理性再一次回归自然,达到自然与理性相和谐统一的自由状态。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就该选择一些所谓的精品,让学生自由地读、自由地悟,在多读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多读书当然是对的,但应该怎么读,怎么悟?又应该读什么,悟什么?教师的作用又该是怎么发挥?绕来绕去,问题又回到教学的技巧乃至教学的艺术上。看来,形式是个过去的问题,慢怠语文教学的形式,不是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轻视形式的人,认为讲究形式会导致形式主义。的确,形式主义的花架子的确存在,尤其在一些公开课、观摩,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怕感冒就不开窗子。须知,真正意义上的形式应该和内容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真正精当的内容也必须以精美的形式。形式,应该是对内容的聚焦,对内容的强化,对内容的烘托,甚至还是教学过程中渐入佳境时不可或缺的通幽曲径呢!

三、自由的心境

幸福安宁意味着情感上人与自然完全交融,克服分裂感与异化感,达到万物一体的体验。与此同时,又体验到我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实体。“美对我们是一种对象,因为思索是我们感受到美的条件。但是,美同时又是我们主体的一种状态,情感是我们获得美的观念的条件。美是形式,我们可以观照它,同时美是生命,因为我们可以感知它。”

文学作品不是说教,它是一种特殊的形式,这种形式是和人的自由的特性相符合的,说教则是试图生硬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灵结构,其效果自然是以伤害人的本性来体现的。文学作品给学生带来的是对生活的理想,而不是单纯地为了满足感官的怜悯。因此,对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是由欣赏到鉴赏,最终,使学生心灵结构受到浸染而发生变化,使之更符合自由的特征。

参考文献:

[德]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北京学出版社,1985,12:12,32,133.

第四篇:陈鹤琴的儿童教育思想对我国儿童家庭教育发展的启示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课程论文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研究

摘要:作为我国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的奠基人,陈鹤琴被誉为“中国的福禄培尔”和“中国幼教之父”。儿童家庭教育思想是陈鹤琴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家庭教育,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陈鹤琴是现代家庭教育的先驱,但学术界很长一段时间对他在儿童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存在不足。本文拟以陈鹤琴先生《家庭教育》一书为主要观察点,围绕陈鹤琴有关的家庭教育思想,从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特点及评价展开。关键词:陈鹤琴 幼儿教育 家庭教育 发展启示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从二十年代开始,他先后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及江西幼师、上海女师、国立幼专等学校,在我国幼儿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陈鹤琴先生关于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我国家庭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特别是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今天,家庭教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重温陈鹤琴先生有关家庭教育理论的论述,对当今的父母不无启迪和教育意义。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从二十年代开始,他先后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及江西幼师、上海女师、国立幼专等学校,在我国幼儿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陈鹤琴先生关于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我国家庭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特别是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今天,家庭教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重温陈鹤琴先生有关家庭教育理论的论述,对当今的父母不无启迪和教育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家教观

(一)从“为个人型”向“为国家型”转变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早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关系着人一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奠基作用。他在《家庭教育》中写道:“一个人知识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完全的责任。”“家庭教育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如是赋予了家庭教育之双层意义:其一为浅层次,即早期家教对于个人一生的重要影响;其二是深层次,即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课程论文

早期教育对于国家兴衰有更深远的意义。由此涉及到为谁教子的问题,即家教的指导思想、方向的出发点与归宿。

但现今不少家长对家庭教育意义的认识多从浅层次含义出发,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仅从光宗耀祖的角度或是抱着在下一代身上弥补自己失去的东西,实现自己未能实现之梦想的目的去教育子女,如此难免目光短浅、教育片面。故目前家长应充分挖掘家庭教育的深层意义,在家教目标上尽快摆脱个人家庭的束缚,树立为国教子的大教育观,将能否为社会作贡献作为衡量孩子成材的标准,由“为个人型”向“为国家型”转变。

(二)由“片面发展型”向“全面发展型”转变

陈鹤琴先生的“全面发展”观点清晰,内容丰富,对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片面发展”的畸形局面有很大启示。陈先生认为,家庭教育的内容不是单一的。家庭教育同幼儿园一样,也担负着儿童体、德、智、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任务,教育内容也相当丰富。首先,强健的体魄是孩子幸福的根源,故主张家长应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加强户外活动,注意孩子的营养与休息,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家庭德育方面,从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与习惯“是构建健全人格的基础”,家长应教育孩子体谅他人,具有同情心,对长者有礼貌,尊重别人,养成诚实不作伪的品质,不横行霸道,不欺侮别人,适当参加家务劳动;家庭智育上,主要是丰富儿童生活常识,积累其生活经验,鼓励孩子大胆探索,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给孩子创设适宜的条件与环境,以激励他们读书的兴趣;家庭美育方面,主要是给孩子创造艺术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在与音乐、美术等接触中,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意识,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此外,家长还应该让孩子做点家务劳动,凡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父母不可替代,让孩子在学会劳动技能的过程中接受思想品质教育和意志的锻炼。陈先生对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要求全面,符合实际,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为孩子入学读书、以至一生的发展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父母的作用

陈鹤琴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小孩子生来是无知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们的一举一动可以说是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中外教育名著选读》课程论文

教养中的最重要因素,恐怕也是父母。”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教师。他对父母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父母要尊重儿童的人格。

陈鹤琴认为“父母对子女应当有相当的礼貌”,“做父母的不应迁怒于子女”,也就是说做父母的不可常常用命令式的语气去指挥他们的孩子,而应相互尊重。父母的威信应建立在对子女的尊重上,教育应建立在相互平等的地位上,因为孩子有孩子的意志,只有尊重孩子的人格,他们才会尊重你,才会接受你的教育。

(二)父母步调要一致。

陈鹤琴认为:“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教育应有一致的措施”。他反对中国传统家庭中的父严母慈,一个黑脸、一个白脸的做法,也就是说父母要“在小孩子面前取同一态度”,只有步调一致,才能使儿童按着统一的、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父母要给儿童以真正的爱。

陈鹤琴认为许多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什么都听其自便,百依百顺,甚至对小孩打骂长辈或危害他人的行为都不加禁止。所以陈鹤琴反复强调“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可溺爱”,“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生活、自立和做人,给他以关心和爱护,帮助他做事,而不是代替他做事。否则是有害的,其害处:“一是剥夺了小孩子肌肉发展的机会,二是养成小孩子怠惰的习惯,三是养成小孩子不识世务、不知劳苦的习性,四是阻止儿童发展独立自主的精神。”

三、家庭教育的科学实施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

陈鹤琴先生认为:“小孩子生下来都是好的,到了后来,或者是好,或者变坏,这和环境有很大关系。环境好,小孩子就容易变好;环境坏,小孩子就容易变坏”,“凡是可以给小孩子的刺激都是他的环境。”其中包括物质的环境与人的环境,而人的环境尤为重要。家长应为孩子选择和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用以支持他们的模仿,诸如良好的精神环境、游戏环境、艺术环境和阅读环境等。但目前,由于功利主义倾向严重的教育观,家长们过于重视物质环境的创设,而对于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所支配的家庭精神环境都易忽视,从而导致了儿童胆怯、自私、孤独、任性、懒惰等不良性格的形成。故父母应随时注意自己的眼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课程论文

神、表情、语言交流、行为举止、性格表现、作风习惯和对儿童的态度等等,这些都在无形之中给儿童以很大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二)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如今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儿童越来越多,众多家长深感自己的无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家长不了解儿童的心理,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仅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强迫儿童按自己设计的模式走下去,一旦此发展模式不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即可导致不良结果。故父母对子女教育第一步应从了解幼儿的心理入手,遵循科学的宏观指导。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首先阐述了儿童心理并以之为施行家教的基础,强调“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心理方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心理而妄加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带孩子不要姑息,也不要严厉。娇生惯养的教育在家庭里是常看见的,会使孩子养成利己害人的坏思想,成为很倔强很刚愎的孩子。相反,规矩多而严,也是不好的,其实施秉承父母意志,以父母意志为意志,以父母性情为性情,也会损害孩子的发展。应该一方面予以充分的机会以发展孩子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一方面限以自由范围,使他不得随意乱动,以免侵犯他人的权利,如此,小孩未有不受其惠的。”他在长期的观察实践中总结出儿童的七大心理特点:好游戏、好模仿、好猎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群体、喜欢称赞,并据此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正面教育、以身作则、及早施教、严格要求、教养态度一致、宽严适度、责罚慎重等七条教育原则和游戏法、激励法、榜样法、诱导法、暗示法、动作教育法等十种教育方法。例如:他根据儿童喜欢称赞、嘉许、奖励,而不喜欢禁止、抑阻的心理特征提出了“正面教育”的原则,主张对小孩子多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诱导,不要给予消极的刺激,采用“激励教育法”,用言语来激励他,使得他居于自动的地位,而且使得他很高兴地去做。

(三)加强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系

陈鹤琴先生指出,幼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和意义都非常重大,但二者不能脱节,必须共同合作才能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而我国的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往往配合得不太好,相互脱节。如在有些方面分歧较大,幼儿园教师们煞费苦心所取得的成果往往被家长们不经意的一言一行所否定;也有一些家长,倒很注意教育,但不了解幼儿园的情况,孩子在家里学的和在幼儿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课程论文

园里学的,常不能相融合,甚至两方面发生冲突。另外,幼儿园也不主动去和家庭合作。因此,家庭和幼儿园都应该改变观念,加强联系和合作。他强调“儿童教育是整体的、连续的”,“因为儿童与父母的亲和力很深,相处的时间长,他们对儿童的影响从而也较大,往往儿童在学校得到的一些好处,抵挡不住家庭不利环境的影响;因而现今中国的家庭,更有联络的必要。”此外,他还列举了探访家庭、讨论会、报告与恳谈会等形式,一直被我国幼儿园广泛采用,基本上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书光.试论陈鹤琴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7,(04).[2]刘月琴,王雨萍.试论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5,(01).[3]孙宏艳.陈鹤琴的家庭教育——访陈鹤琴的女儿陈秀云[J]少年儿童研究, 2002,(07).[4]朱浩.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学前教育, 1997,(03).[5]熊红.陈鹤琴德育思想初探[J]中小学管理, 1995,(06).[6]严碧芳.陈鹤琴幼儿教育科研观探寻及其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 2007.[7]路雪.陈鹤琴幼儿教育研究方法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 2009.[8]张苗妙.父教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9..[9] 张翠芹.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04)..[10] 周卓莹.陈鹤琴教学法及其在当代幼儿园的实践应用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 2006,(09).6-

第五篇:浅议董必武国际统战思想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启示

浅议董必武国际统战思想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启示

陈小芳

(湖北大学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62)

[摘要]统一战线通常被列为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首,国际统一战线是其宝贵的组成部分。伟大的革命先导董必武先生,在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以统一战线思想为指导,积极开展对外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几十年过去了,董必武先生的国际统战思想仍然在中国革命思想宝库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面对新时期国际局势和统战工作的新特点,当代中国应积极汲取先辈革命思想中的智慧精华,合理利用国际统一战线,制定外交政策、处理国际问题。

[关键词]董必武;国际统一战线;外交政策;启示

Discussion on the Enlightenment to Chinese Diplomatic Policy of DONG Bi-wu International United Front Thought

CHEN Xiao-fang(The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Hubei, China)

Abstract: The united front is usually listed as the first one among the “three magic weapons” of China's revolutionary victory, the international united front is the precious part of it.In leading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nd the cause of the process, the great revolutionary forerunner DONG Bi-wu, had carried on the difficult exploration and the practice to the international united front work,and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As the decades passed, DONG Bi-wu international united front thought has been flashing dazzling light In China's revolutionary thought treasure house.In the fa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new characteristics of united front work in the new period, we should actively learn the essence of wisdom from predecessors’ revolutionary thought, reasonably use the international united front to foreign policy, dealing with international issues.Key words: DONG Bi-wu;international united front;Diplomatic policy;enlightenment

一、相关概念

国际统一战线是一种政治联盟,即在世界范围内,由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民族和国家,在具有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为实

【1】现一定的共同目标而结成的政治联盟或联合行动。无产阶级要获得自身的解放,除了要团结本国内各阶级、政党、民族结成统一战线之外,还要取得国际无产阶级的支持和一切可以联合的进步势力的支持。

董必武先生作为民主革命与新中国建设的重要领导者和组织者,是中国共产党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典范。抗日战争时期,以董老先生为首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践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抗日统一战线。他们一方面成功地将国统区各阶级、各民主党派团结起来,打造了坚实的国内统一战线;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在支持正义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开展统战工作。国际、国内统一战线的统一,标志着董必武先生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得以成熟。这一成熟的国际统战思想贯穿于董必武先生的整个革命生涯,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董老先生的这一思想是贯穿于中国革命进程、经受过历史考验的科学思想,对它进行分析和研究,于新时期的中国外交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董必武的国际统战思想与实践工作

(一)董必武的国际统战思想

董必武先生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非常注重国际统一战线问题。他的国际统战思想是在中国革命与建设进程中由浅入深,逐步形成的。

首先,在1927年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蓬勃发展之时,董必武先生就提出了“两个斗争”的论断。他认为在北伐时期我们的两个任务是“反抗帝国主义”和“排除妥协分子”,清晰地指出“我们在进攻帝国主义的时候,要建立联合战线。”的斗争策略【2】1。这是对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关系的科学认识,这一时期中国的革命已经被卷入世界革命的漩涡之中,中国的内部革命有必要借助于世界进步力量。

其次,抗日战争时期董必武先生的国际统战思想逐渐走向成熟。1940年9月,德国、意大利、日本三国订立盟约,国际格局骤然巨变,全世界迅速笼罩在法西斯的阴影中。对此,董必武先生在1941年8月发表的《联合起来反对法西斯》一文中表达了他的看法。通过对各国综合实力进行科学对比,具体分析各国在战争中应扮演的角色,他乐观地指出:英、美、中、苏四国的人、财、物综合国力是三个法西斯国家的若干倍,四大国团结起来对抗德意日一定稳操胜券。中国、苏联分别是反法西斯日本、德国的主力军,英国、美国分别是反法西斯的游动哨、军需部。彻底消灭法西斯的关键在于各国的协同作战。

再次,新中国成立之初,遭遇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和进攻,民主革命的果实面临着反革命势力的威胁,党中央提出了组成“国际反帝战线”的主张。董必武先生作为新中国的主要领导成员,身体力行、积极拥护这一反帝爱国战线,他主张把帝国主义国家内坚持正义、拥护和平的人也联合起来。

(二)董必武的国际统战实践工作

1、争取并促成美军观察组考察延安 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力量日益壮大,国共两党的对抗加强。共产党区域遭遇到国民党势力的经济和军事封锁,统一战线工作的展开受到极大限制。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与英美等国建立反法西斯国际统

三、新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统战新特点

二战以来,独立国家数量迅速增加,国际形势日趋复杂,时代主题由战争转为发展。冷战结束后,以意识形态为导向的传统的敌我对抗观念渐趋淡化,在国际统一战线中很难找到共同的反对对象。国际统一战线中的政治因素逐渐削弱,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和联合反恐行动得以迅速发展。统一战线的组织结构、任务目标与内容、活动对象和活动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统战成员复杂化

相对于20世纪前半叶清晰的国际格局,当今的国际统一战线在成员组成方面呈现复杂化的特点。冷战后,各类国家之间基于新的利益关系而重新分化组合。西方发达国家内部矛盾上升,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发展中国家差距逐步扩大, 新加坡、韩国等少数新兴工业化国家脱颖而出,小部分落后国家政治经济混乱、自然灾害频繁,发展迟滞。

这些经济水平、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国际社会各行为体的诉求千差万别,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矛盾错综复杂。诉求的差异性和矛盾的复杂性,是造成国际统一战线内部难以协调的重要原因,不利于传统国际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但是成员复杂化的这一特点客观上又为我们在国际上利用矛盾、获取支持、拓展新的合作空间提供了开阔的舞台。

(二)统战任务多元化

国际统一战线的最终目标是世界和平、人类发展。但是,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各个主体的具体统战任务是多元化的。纵向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阻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国际统一战线的具体任务也随之发生变化;横向上,世界各国、各地区由于客观水平的的差异而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因而在国际统一战线中希望达成的目标也不同。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统战已经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政治、军事同盟,还将经济、非军事安全、文化和全球治理等内容纳入联盟之中。这种联盟大大扩展了国际统一战线的外延,它既可以是全球性的也可以是区域性的统一战线,既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领域性的统一战线,为我们多角度、多方面开展国际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积极配合美国反恐、支援非洲脱贫建设、与东南亚各国共同发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都是新时期我国对国际统一战线的重大贡献。

(三)统战组织形式松散化

冷战后,我们面临的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反帝、一边倒等稳固的国际统一战线不复存在。世界局势的深刻转变表现为:首先,新旧国际格局处于过渡阶段。短时期之内各战略力量尚未集结为阵线分明的阵营,难以形成稳定的国际统一战线;其次,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新时期的国际舞台上,国家联系紧密、地位平等、诉求各异,不利于达成国际统一战线的“大统一”工作目标;再次,国际非政府组织逐渐成为统一战线的重要活动平台。战后国际组织势力急速膨胀,他们通过强化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相互协调、纵深合作,使其影响力遍及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目前全世界影响较大的国际组织有4000多个,其中非政府组织约占85%的比例【3】。

借助于各类国际组织提供的新的合作途径,国际统一战线的建立不再紧紧依赖于政治性结盟,它可以是稳固而强大的,也可以是临时或松散的。我们可以通过广泛参与多边外交,在联合国、其他国际组织中积极发挥作用等举措,来发展和壮大新时期国际统一战线。

【参考文献】

[1] 乔红光.国际统一战线与中国国防安全战略[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03)

[2] 陶利江.董必武对国际统战工作的探索和实践及经验启示[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2(01)[3] 黄仁国,王卫方.论新时期国际统一战线问题[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4(03)[4] 程仪.董必武与湖北的初期抗战[A].湖北抗战——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5 [5] 萧波,赵志文.董必武统一战线思想形成初探[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一辑·下册)[C].2011 [6] 邓红梅.抗日战争时期董必武同志的统战理论与实践[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02)[7] 朱峰.董必武对我党统一战线工作的重大贡献[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4)[8] 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0] 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

下载云淡风清——卢梭自然主义美育思想对我国儿童美育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淡风清——卢梭自然主义美育思想对我国儿童美育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