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墨家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浅谈墨家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论文概要及评价
-李金实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建设等方面都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良养料,特别是墨家思想中的“兼爱互助”、“交相互助利”、“以劳致富”、重视科学与教育、倡导“节用”等思想,都对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建设、树立社会本位利益观,以及正确的科学教育观有启示作用。
作者全文分五个部分,分别论证说明墨家倡导的五种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第一部分“兼爱互助”思想有利于社会公德建设;第二部分“交相互助利”思想有助于当今社会本位利益观的恢复;第三部分“以劳致富”思想有利于当代正确观念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建设;第四部分墨家注重科学与教育的思想有利于现代公民爱科学、重教育观念的形成;第五部分“节用”思想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享乐观。
作者在文章中将墨家思想的五大精华精炼简明地概括,并结合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分层次地剖析了墨家思想的内涵以及对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启示,有理有据,非常有说服力。
作者认为,现代社会正缺失墨家思想中最核心的“兼爱”理念。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各城市之间,以及各种人际关系包括领导间、父子间、兄弟间、各家庭之间都应该相互爱护,互相帮助,应克服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混乱,尽量让每一个人都做到“为彼犹为己”,只有这样,整个社会甚至整个世界才会安定和谐,变成一个大家庭。作者还将仁义与物质利益相结合说明了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公众利益要高于个人利益,提倡利己与利他人、奉献与索取相统一、协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和物质利益同等重要,我们应正确认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墨家重视劳动的理念也映射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不健全的制度和诚信不良的现象,强调人的本质和价值在于劳动,旨在扭转人们不劳而获、欺诈致富的观念。我们还可以发现墨家重视科学和教育的思想正契合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爱科学、讲科学”的主张,尤其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贯彻落实到群众中的。墨家早在古代就提出过节约加上生产才是治国安邦之道,而如今我国经济发展,随着人们收入增高,享乐主义也开始泛滥,腐蚀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则更应该在古人的宝贵经验中深刻反省。
2011.11.29
第二篇:墨家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墨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卢继英
摘 要:墨子对于怎样治理国家,使社会和谐、持续稳定发展,提出了“尚贤、尚同、节用、兼爱、非攻”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念。墨子的治国思想不仅在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进步性,而且对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协调社会各种矛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为此,应当加强对墨家传统文化的研究,发掘其合理观念和思想,尤其是墨子的和谐思想,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结合,以提高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
关 键 词:尚贤 尚同 节用 兼爱 非攻 和谐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意识形态、国家结构、政治体制、思想观念的一个巨大变革时期,在这个时代,除了儒家、道家,墨家思想对当时一个新的社会架构的形成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墨子对于怎样治理国家,使社会和谐、持续稳定发展,提出了“尚贤、尚同、节用、兼爱、非攻”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念。
墨子的治国思想不仅在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进步性,而且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对当代社会国家内部的治理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协调社会诸多矛盾,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沟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为此,应该加强对墨家传统文化的研究,深刻发掘其合理思想,尤其是墨子的和谐思想,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相结合,提高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墨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墨子》作为中国文化、思想的一翼,其内容十分丰富,是一部反映我国古代政治,经济,伦理,教育,哲学,逻辑,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主张的百科全书。其主要内容主要表现为尚贤、尚同、节用、兼爱和非攻。
(一)尚贤
所谓“尚贤”,就是任用贤能,墨子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和 社会的稳定,墨子在《墨子·尚贤》中明确地提出了“尚贤为政之本”的口号,“尚贤使能为政也。逮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也”,“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胡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尚贤·中》)。
尚贤论是墨子的重要政治主张,是针对当时世袭贵族制度和才疏德寡的贵族官员提出来的,其目的就是要让平民百姓中的贤良之士参与国家管理和治理社会。他说:“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以令,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避私怨,此若言之谓也”(《尚贤·上》),可以看出,这与孔子所主张的“举贤才”,但又肯定“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思想有所区别,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二)尚同
所谓“尚同”,就是“一同天下之义”,也就是以仁义来统一天下。在墨子看来,原生形态的一人一义,人们就会各行其事,而且还会互相攻击﹑互相争斗,影响社会的团结稳定。为改变这种混乱状态,就必须实行“尚同”举措,求得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舆论的统一。
首先,自下而上的思想和行为的统一是墨子尚同主张的最基本涵义,他指出:“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已有善,傍荐之;上有过,规谏之。尚同其义其上,而毋有下比之心”(《尚贤·中》)。其强调自下而上的统一,下级要学习上级的善行,以上级的言行作为自己的言行标准。
其次,统一政策法令也是其尚同的基本涵义,墨子认为:“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法仪》)。为了统一政策法令,《墨经》在对赏誉,罚罪作出界定的同时,又明确指出:“赏誉不足以劝善,而刑罚不足以沮暴,则是不与乡吾本言民,‘始生未有正长(国家的管理系统)之时’同乎!”(《尚同·中》)。比较清楚地提出了以法治国与以法德治国相结合的观点。
最后,尚同还有上下通情的涵义,就是上情下达,相互沟通信息。其论述包括“上为之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尚同·下》)。“古有圣王,唯能以尚同为正,是故上下通情”(《尚同·中》)等。
(三)节用
节用”是墨子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一个基本思想。墨子深刻揭示了当时君主横征暴敛、奢侈荒淫的现状,并以古代圣王作对照,来说明节用对国家发展、政权稳固、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意义。墨子告诫人们,在生产中不要过度消耗自然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一切以民用、民利为准,社会消费应以保持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限,能供给民用即可,反对奢侈浪费。这就是墨子所说的“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节用》)依据这样的原则,国家就会因节俭而兴盛发达,天下百姓也会因节俭而生活得更好。如果国家“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去其无用之费”,那么节约的财富“足以倍之”,可见节俭在增强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墨子又从衣、食、住、行、丧葬诸方面对当时的统治者提出了“节用”的具体要求。
墨子的节用思想,主要是针对上层统治者来说的,是在保证下层百姓基本生活需要的前提下节用,而节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广大人民能够过上“暖衣饱食”的生活。
(四)兼爱
墨家思想把“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要求。“兼相爱,交相利”贯穿于墨家思想的始终,是墨学的核心,在 《兼爱》篇中对“兼相爱,交相利”这一思想专门论述,而且在 《经上下》、《法仪》、《天志》、《大取》、《小取》、《修身》、《尚贤》各篇中,从各种不同角度、不同的方面进行更进一步论述,得出结论是“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墨子认为,当时社会大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与人的不相爱:“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兼爱·中》)。所以“仁人之事者,务必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下》)。而兴利除害的重要内容和标准就是要“兼相爱,交相利”,“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就是要“兼以易别”(《兼爱·下》),以平等的爱代替有差别的爱,爱无差等。“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贤·下)
在墨子看来,兼相爱和交相利是统一的,不可分割。即“爱而必利,不利无以见爱”(《兼爱·中》),“有爱而无利,乃客之言也”(《大取》),“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兼爱·中》)。墨子所言之利并不是利己主义之利,而是利民之利,天下之公利。
(五)非攻
墨子时代,诸侯国家之间攻伐兼并战争兴起,给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这与其倡导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根本宗旨是相背离的,所以墨子专门撰写了《非攻》篇予以反对,并反复强调侵略他国是不义之举,得不偿失。
在《非攻》篇中,墨子历数攻伐战争之危害。他指出:“好攻伐之国”,动辄兴兵“十万”,连年战争,以至于“农夫不暇稼穑,妇人不暇纺绩织纴。国家失卒,而百姓易务也。”而被迫参与攻伐的大国百姓,在千里征途中因饥饿,疾病而死亡者“不可胜数”,在战争中“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即使攻下一个“三里之城”,“杀人多必数万,寡必数千”。这种攻伐掠夺战争,对交战双方的百姓都是巨大的灾难。墨子得出“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的结论。
面对各诸侯国攻伐战争的兴起,作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墨子既主张“非攻”,从道义上予以反对和制止,又非常强调“救守”,以实际行动进行“征诛”,积极防御,保卫自己的家园。他说:“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非攻下》),“城者,所以自守也”(《七患》),“入守则固,出诛则强”(《尚贤中》),“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非攻下》)。明确指出要把为了侵略的“攻伐”之战与为民除害的“征诛”之战区别开来。
墨家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当今,我国正处在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过程中,虽然社会、经济已经获得很大发展,然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诸多不平衡问题诸如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地区差距的持续扩大,腐败、权钱交易、偷税漏税、走私贩私等,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危及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这种社会背景下,党中央适时地提出了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与墨家思想的所倡导的和谐理念和精神有许多相通之处。因而,深入研究和发掘墨家思想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我们在利用墨家思想来强化和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时,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中借鉴合理、有效的措施,吸收和灵活运用其积极的思想。
(一)“尚贤”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建设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十六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的高度概括。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根本目标首先就应是建设一支“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人才队伍。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人,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学文化素质何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以人为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同时又为实现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指明了现实途径。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以加强人才服务工作,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关系逐步融洽、协调,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
(二)“尚同”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尚同思想要求建立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要求人民以及地方要与中央保持一致,即思想政见不能与天子相异,且强调君主的绝对领导地位,即“上之所是,亦必所非,亦必非之”。这种思想当然有一定的专制主义味道,但是,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中,面对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当中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增强地方的活力和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地方的职能和权限不断扩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地方政府在微观领域获得加大的资源配置权力,地方开始成为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何利益主体。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地方政府与中央、与人民争利的现象。
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之间出现了严重地方保护主义,这也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和谐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使全国统一的大市场难以建立起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难以形成,资源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最优化配置,重复建设加剧,产业结构趋同,无序竞争加剧,同时加剧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影响社会的稳定。
因此,要进一步强调地方的局部利益、短期利益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长期利益。地方保护主义从思想根源上分析就是缺少长期观念和全局观念,一切以我为中心,以局部的 利益为中心,以牺牲整体利益来谋取局部的短期利益。首先,要继续强调全局观念,以全国利益最大化为取向。不允许为了地方暂时的利益而牺牲国家整体的利益和长远利益。地方政府的利益与中央政府不一致时,地方利益要服从中央利益。中央政府在尊重地方经济民主,调动地方的积极性的同时,要进一步强调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制度的服从,维护中央的权威,维护市场经济制度的严肃性、公平性。其次,要加大地方政府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使其意识到,地方保护主义是与市场经济规律背道而驰的,是一种短期的局部利益,不可能持久。
(三)“节用”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曾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中国资源储量的“本”并不丰富,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资源需求大幅度增长,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在“节用”上下功夫,继续不顾环境、不计代价、不顾长远利益,竭泽而渔、竭矿而采,将会很快耗尽自然资源,对环境的造成更大破坏,这将会影响国家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利用资源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推动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综合利用何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从体制、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同时,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节约意识,全力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教育,提高全社会对构建节约型社会重大意义的认识。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消费模式。
(四)“兼爱”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墨子的 “兼相爱、交相利”思想,是针对当时诸侯之间的战争纷争不断,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等“不相爱”现象提出的。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正处在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新的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经济活动还没有纳入法制的轨道,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因素。许多人为了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而忽视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并不反对利益主体对私利的追求,但这种追求不能以满足自身的单纯“利己”为目的,而应以“兼相爱、交相利”的复合价值观为指 导原则,“利他”是出发点,“利己”是终结点,最终双方追求的结果是在相互作用中实现共赢。只有一个人从单纯的“利己”、“利他”观中解放出来,人与人之间诚信、平等、友爱合作的关系才能建立,才能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社会互助体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结构、社会利益等要素进行合理的调配和组合,使之达到平和、协调、全面,避免社会发展中出现失衡、片面、无序和对立的现象。这也就是墨家思想中“兼爱”的要求,即各社会阶层、社会团体和个人,都要相互关爱,彼此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在人民群众之间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友谊关系,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意识,这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客观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地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使这四个基本关系长期稳定地处于相对和谐的状态,其中任何一个关系的不稳定、不和谐,都会影响整个社会生活的稳定、和谐。
1、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和谐的前提与基础。人与自然是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与作用,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源,以谋求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又将放废物排放于自然界;另一方面是自然界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及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有相互协调达到和谐状态,才能取得社会的健康发展。
2、建立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妥善、协调何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个人与政府的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基础。首先,我们要通过立法和法规,建立社会公平环境,为每一个公民创造公平的发展机会。同时,要倡导社会的互助、协作精神,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调节作用。
3、建立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
人的自身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和终极目标。人的素质高低,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决定人的自身和谐程度。人的素质越高,道德水准越高,文明化速度越快,就越能促进人的自身和谐。建立和谐社会,就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建立完善的人格、品质;培养健全的社会道德和自觉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人文素养和职业技能,提高服务社会的本领,同时还要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健康向上、稳定和谐的心理特征,提高自身文明素质,使自身成为真善美统一的个体,才能真正实现和享有社会和谐。
(五)“非攻”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各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相互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强,各国之间只有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才能推进整个世界的和谐发展。同时,中国已经融入到世界中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安定有序、和谐运行,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状况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世界的和谐相处来作支撑。为了建设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也要在全世界范围内提倡“非攻”的思想,倡导和谐世界的理念与政策。
目前,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尚未根本改变;局部的战乱、紧张、动荡此起彼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恐怖主义等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全球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严重破坏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面对新的挑战,世界各国应超越传统观念,坚持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争端,加强交流合作,增进相互协调,反对诉诸武力来解决国际矛盾和争端。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努力建设适应各国发展水平和要求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改革不合理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体制,保障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平等发展的权利,充分尊重各国发展的多样性。支持世界各种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结语
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墨家思想也有其消极和不足的一面,例如,墨子倡导兼爱、非攻,强烈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动放弃了以武器的批判来改造世界、赢得自身解放的途径与可能,把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从而使“兼相爱,交相利”的这种体现着小生产者政治经济利益的构想成为无法实现的乌托邦。由于历史的局限,他不可能认识到,在阶级社会里,人们所以“不相爱”,除了“人的本性自私”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政治的、阶级的利益关系所致。同时,墨子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于墨家思想,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分析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研究整理和科学继承墨学思想精华的同时,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升华和发展,特别是关于“尚贤、尚同、节用、兼爱、非攻”等与构建和谐社会思想一脉相承的的思想智慧,进行创造性的诠释,结合现实社会的需求和特点进行更深一步的认识和解读,赋予其时代价值,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耿立卿,王思义,墨子的和谐观及其现实价值,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01期。[2] 施炎平,“尚义和谐”理想的追求——析墨家和谐观的特色和价值,探索与争鸣 2008年 11期。[3] 孙波,论墨子的社会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 03期。[4] 高海深,魏重斌,墨子兼爱思想对建立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启示,理论导刊,2006年06期。[5] 吕建中,陈雪平,和谐社会主义——通向共产主义的科学路径,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09月。[6] 徐华,温旭琼,和谐社会 和谐中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06月。
第三篇:墨家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墨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卢继英
摘 要:墨子对于怎样治理国家,使社会和谐、持续稳定发展,提出了“尚贤、尚同、节用、兼爱、非攻”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念。墨子的治国思想不仅在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进步性,而且对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协调社会各种矛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为此,应当加强对墨家传统文化的研究,发掘其合理观念和思想,尤其是墨子的和谐思想,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结合,以提高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
关 键 词:尚贤 尚同 节用 兼爱 非攻 和谐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意识形态、国家结构、政治体制、思想观念的一个巨大变革时期,在这个时代,除了儒家、道家,墨家思想对当时一个新的社会架构的形成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墨子对于怎样治理国家,使社会和谐、持续稳定发展,提出了“尚贤、尚同、节用、兼爱、非攻”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念。
墨子的治国思想不仅在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进步性,而且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对当代社会国家内部的治理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协调社会诸多矛盾,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沟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为此,应该加强对墨家传统文化的研究,深刻发掘其合理思想,尤其是墨子的和谐思想,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相结合,提高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墨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墨子》作为中国文化、思想的一翼,其内容十分丰富,是一部反映我国古代政治,经济,伦理,教育,哲学,逻辑,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主张的百科全书。其主要内容主要表现为尚贤、尚同、节用、兼爱和非攻。
(一)尚贤
所谓“尚贤”,就是任用贤能,墨子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和 社会的稳定,墨子在《墨子·尚贤》中明确地提出了“尚贤为政之本”的口号,“尚贤使能为政也。逮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也”,“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胡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尚贤·中》)。
尚贤论是墨子的重要政治主张,是针对当时世袭贵族制度和才疏德寡的贵族官员提出来的,其目的就是要让平民百姓中的贤良之士参与国家管理和治理社会。他说:“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以令,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避私怨,此若言之谓也”(《尚贤·上》),可以看出,这与孔子所主张的“举贤才”,但又肯定“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思想有所区别,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二)尚同
所谓“尚同”,就是“一同天下之义”,也就是以仁义来统一天下。在墨子看来,原生形态的一人一义,人们就会各行其事,而且还会互相攻击﹑互相争斗,影响社会的团结稳定。为改变这种混乱状态,就必须实行“尚同”举措,求得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舆论的统一。
首先,自下而上的思想和行为的统一是墨子尚同主张的最基本涵义,他指出:“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已有善,傍荐之;上有过,规谏之。尚同其义其上,而毋有下比之心”(《尚贤·中》)。其强调自下而上的统一,下级要学习上级的善行,以上级的言行作为自己的言行标准。
其次,统一政策法令也是其尚同的基本涵义,墨子认为:“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法仪》)。为了统一政策法令,《墨经》在对赏誉,罚罪作出界定的同时,又明确指出:“赏誉不足以劝善,而刑罚不足以沮暴,则是不与乡吾本言民,‘始生未有正长(国家的管理系统)之时’同乎!”(《尚同·中》)。比较清楚地提出了以法治国与以法德治国相结合的观点。
最后,尚同还有上下通情的涵义,就是上情下达,相互沟通信息。其论述包括“上为之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尚同·下》)。“古有圣王,唯能以尚同为正,是故上下通情”(《尚同·中》)等。
(三)节用
节用”是墨子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一个基本思想。墨子深刻揭示了当时君主横征暴敛、奢侈荒淫的现状,并以古代圣王作对照,来说明节用对国家发展、政权稳固、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意义。墨子告诫人们,在生产中不要过度消耗自然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一切以民用、民利为准,社会消费应以保持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限,能供给民用即可,反对奢侈浪费。这就是墨子所说的“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节用》)依据这样的原则,国家就会因节俭而兴盛发达,天下百姓也会因节俭而生活得更好。如果国家“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去其无用之费”,那么节约的财富“足以倍之”,可见节俭在增强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墨子又从衣、食、住、行、丧葬诸方面对当时的统治者提出了“节用”的具体要求。
墨子的节用思想,主要是针对上层统治者来说的,是在保证下层百姓基本生活需要的前提下节用,而节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广大人民能够过上“暖衣饱食”的生活。
(四)兼爱
墨家思想把“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要求。“兼相爱,交相利”贯穿于墨家思想的始终,是墨学的核心,在 《兼爱》篇中对“兼相爱,交相利”这一思想专门论述,而且在 《经上下》、《法仪》、《天志》、《大取》、《小取》、《修身》、《尚贤》各篇中,从各种不同角度、不同的方面进行更进一步论述,得出结论是“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墨子认为,当时社会大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与人的不相爱:“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兼爱·中》)。所以“仁人之事者,务必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下》)。而兴利除害的重要内容和标准就是要“兼相爱,交相利”,“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就是要“兼以易别”(《兼爱·下》),以平等的爱代替有差别的爱,爱无差等。“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贤·下)
在墨子看来,兼相爱和交相利是统一的,不可分割。即“爱而必利,不利无以见爱”(《兼爱·中》),“有爱而无利,乃客之言也”(《大取》),“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兼爱·中》)。墨子所言之利并不是利己主义之利,而是利民之利,天下之公利。
(五)非攻
墨子时代,诸侯国家之间攻伐兼并战争兴起,给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这与其倡导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根本宗旨是相背离的,所以墨子专门撰写了《非攻》篇予以反对,并反复强调侵略他国是不义之举,得不偿失。
在《非攻》篇中,墨子历数攻伐战争之危害。他指出:“好攻伐之国”,动辄兴兵“十万”,连年战争,以至于“农夫不暇稼穑,妇人不暇纺绩织纴。国家失卒,而百姓易务也。”而被迫参与攻伐的大国百姓,在千里征途中因饥饿,疾病而死亡者“不可胜数”,在战争中“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即使攻下一个“三里之城”,“杀人多必数万,寡必数千”。这种攻伐掠夺战争,对交战双方的百姓都是巨大的灾难。墨子得出“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的结论。
面对各诸侯国攻伐战争的兴起,作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墨子既主张“非攻”,从道义上予以反对和制止,又非常强调“救守”,以实际行动进行“征诛”,积极防御,保卫自己的家园。他说:“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非攻下》),“城者,所以自守也”(《七患》),“入守则固,出诛则强”(《尚贤中》),“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非攻下》)。明确指出要把为了侵略的“攻伐”之战与为民除害的“征诛”之战区别开来。
墨家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当今,我国正处在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过程中,虽然社会、经济已经获得很大发展,然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诸多不平衡问题诸如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地区差距的持续扩大,腐败、权钱交易、偷税漏税、走私贩私等,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危及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这种社会背景下,党中央适时地提出了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与墨家思想的所倡导的和谐理念和精神有许多相通之处。因而,深入研究和发掘墨家思想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我们在利用墨家思想来强化和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时,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中借鉴合理、有效的措施,吸收和灵活运用其积极的思想。
(一)“尚贤”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建设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十六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的高度概括。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根本目标首先就应是建设一支“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人才队伍。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人,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学文化素质何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以人为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同时又为实现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指明了现实途径。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以加强人才服务工作,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关系逐步融洽、协调,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
(二)“尚同”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尚同思想要求建立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要求人民以及地方要与中央保持一致,即思想政见不能与天子相异,且强调君主的绝对领导地位,即“上之所是,亦必所非,亦必非之”。这种思想当然有一定的专制主义味道,但是,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中,面对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当中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增强地方的活力和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地方的职能和权限不断扩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地方政府在微观领域获得加大的资源配置权力,地方开始成为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何利益主体。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地方政府与中央、与人民争利的现象。
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之间出现了严重地方保护主义,这也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和谐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使全国统一的大市场难以建立起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难以形成,资源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最优化配置,重复建设加剧,产业结构趋同,无序竞争加剧,同时加剧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影响社会的稳定。
因此,要进一步强调地方的局部利益、短期利益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长期利益。地方保护主义从思想根源上分析就是缺少长期观念和全局观念,一切以我为中心,以局部的 利益为中心,以牺牲整体利益来谋取局部的短期利益。首先,要继续强调全局观念,以全国利益最大化为取向。不允许为了地方暂时的利益而牺牲国家整体的利益和长远利益。地方政府的利益与中央政府不一致时,地方利益要服从中央利益。中央政府在尊重地方经济民主,调动地方的积极性的同时,要进一步强调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制度的服从,维护中央的权威,维护市场经济制度的严肃性、公平性。其次,要加大地方政府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使其意识到,地方保护主义是与市场经济规律背道而驰的,是一种短期的局部利益,不可能持久。
(三)“节用”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曾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中国资源储量的“本”并不丰富,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资源需求大幅度增长,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在“节用”上下功夫,继续不顾环境、不计代价、不顾长远利益,竭泽而渔、竭矿而采,将会很快耗尽自然资源,对环境的造成更大破坏,这将会影响国家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利用资源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推动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综合利用何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从体制、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同时,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节约意识,全力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教育,提高全社会对构建节约型社会重大意义的认识。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消费模式。
(四)“兼爱”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墨子的 “兼相爱、交相利”思想,是针对当时诸侯之间的战争纷争不断,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等“不相爱”现象提出的。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正处在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新的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经济活动还没有纳入法制的轨道,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因素。许多人为了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而忽视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并不反对利益主体对私利的追求,但这种追求不能以满足自身的单纯“利己”为目的,而应以“兼相爱、交相利”的复合价值观为指 导原则,“利他”是出发点,“利己”是终结点,最终双方追求的结果是在相互作用中实现共赢。只有一个人从单纯的“利己”、“利他”观中解放出来,人与人之间诚信、平等、友爱合作的关系才能建立,才能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社会互助体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结构、社会利益等要素进行合理的调配和组合,使之达到平和、协调、全面,避免社会发展中出现失衡、片面、无序和对立的现象。这也就是墨家思想中“兼爱”的要求,即各社会阶层、社会团体和个人,都要相互关爱,彼此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在人民群众之间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友谊关系,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意识,这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客观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地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使这四个基本关系长期稳定地处于相对和谐的状态,其中任何一个关系的不稳定、不和谐,都会影响整个社会生活的稳定、和谐。
1、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和谐的前提与基础。人与自然是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与作用,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源,以谋求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又将放废物排放于自然界;另一方面是自然界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及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有相互协调达到和谐状态,才能取得社会的健康发展。
2、建立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妥善、协调何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个人与政府的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基础。首先,我们要通过立法和法规,建立社会公平环境,为每一个公民创造公平的发展机会。同时,要倡导社会的互助、协作精神,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调节作用。
3、建立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
人的自身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和终极目标。人的素质高低,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决定人的自身和谐程度。人的素质越高,道德水准越高,文明化速度越快,就越能促进人的自身和谐。建立和谐社会,就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建立完善的人格、品质;培养健全的社会道德和自觉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人文素养和职业技能,提高服务社会的本领,同时还要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健康向上、稳定和谐的心理特征,提高自身文明素质,使自身成为真善美统一的个体,才能真正实现和享有社会和谐。
(五)“非攻”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各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相互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强,各国之间只有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才能推进整个世界的和谐发展。同时,中国已经融入到世界中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安定有序、和谐运行,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状况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世界的和谐相处来作支撑。为了建设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也要在全世界范围内提倡“非攻”的思想,倡导和谐世界的理念与政策。
目前,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尚未根本改变;局部的战乱、紧张、动荡此起彼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恐怖主义等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全球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严重破坏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面对新的挑战,世界各国应超越传统观念,坚持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争端,加强交流合作,增进相互协调,反对诉诸武力来解决国际矛盾和争端。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努力建设适应各国发展水平和要求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改革不合理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体制,保障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平等发展的权利,充分尊重各国发展的多样性。支持世界各种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结语
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墨家思想也有其消极和不足的一面,例如,墨子倡导兼爱、非攻,强烈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动放弃了以武器的批判来改造世界、赢得自身解放的途径与可能,把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从而使“兼相爱,交相利”的这种体现着小生产者政治经济利益的构想成为无法实现的乌托邦。由于历史的局限,他不可能认识到,在阶级社会里,人们所以“不相爱”,除了“人的本性自私”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政治的、阶级的利益关系所致。同时,墨子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于墨家思想,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分析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研究整理和科学继承墨学思想精华的同时,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升华和发展,特别是关于“尚贤、尚同、节用、兼爱、非攻”等与构建和谐社会思想一脉相承的的思想智慧,进行创造性的诠释,结合现实社会的需求和特点进行更深一步的认识和解读,赋予其时代价值,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四篇: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答模拟题:以法制为切入点建设和谐社会
【背景链接】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标准表述】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体表现为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政治与经济和谐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对策措施]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完成五方面任务
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
二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
三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2四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五要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六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七要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节约能源资源,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一要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二要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三要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
四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
五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六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
二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要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
四要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
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一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二要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
三要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四要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
五要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六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到基层,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
七要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保障国家稳定安全。
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一要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
二要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三要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四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第五篇: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我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正如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和”的表演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是“和”,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崇尚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孔子、墨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等都主张社会和谐。近代著名思想家康有为、孙中山等都有建立大同社会的理想。欧洲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们也都在追寻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是最前沿的思想,是最具有眼光的决策。构建和谐社会和实施科学发展观是一致的。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有持久奋斗的思想准备。当前,我们可以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针对性地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起,使社会更加和谐。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重视“三
农”问题,免征农业税;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支持国有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坚持“五个统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使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等。
为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青少年作为国家新生力量的,更要出好自己的一份力,要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并将理想的实现和艰苦奋斗相结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硬本领;树立和提高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自觉节约用电、用水、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树立社会公平意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强责任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坚决同一切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为做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