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zywlfx-北大、清华状元谈物理学习经验a

时间:2019-05-15 00:14: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bdzywlfx-北大、清华状元谈物理学习经验a》,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bdzywlfx-北大、清华状元谈物理学习经验a》。

第一篇:bdzywlfx-北大、清华状元谈物理学习经验a

北大清华状元谈物理学习经验

对于物理这样一门与现象密切相关的学科,我想生活中的观察是有益的。我一直对物理现象是感兴趣的。自我记事以来,我就对许多生活中的现象充满好奇,并且力图寻找原因。就拿飞机来说,不知道为什么能飞,我曾经做过许多次失败的模型。由于各种各样的幼稚的探索未果,我就很注意收集一些关于这方面知识的信息。于是等我上了小学之后,姐姐上初中有了物理课本,我发现天下居然有这样一种把我想知道的事情收集在一起的书,于是物理书成了我除《十万个为什么》之外最爱看的书。这样,我在初中刚上物理时就已经看过了高中的物理课本,所以屡屡在各类物理竟赛中获得很好的成绩,逐渐成为老师的重点培养对象,才踏上了通往清华之路。

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作出解释的目的逐渐达到的过程中;我的兴趣也渐渐转向对方法的探索上。从解题方法到学习方法都是我所感兴趣的。因为我认为:只有方法才是真正最实用的东西。试想:我们学的解析几何,有机化学等等,有几个人在将来会用到它们的?现在的大学生,只要不是热门专业的,也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与专业不符的。再譬如,朱镕基总理以前学的是工科,可以说与现在干的事关系不大吧!可见,很大可能是要在工作之后据实际情况新学很多东西的,故而我认为,方法是最重要的,要学会学习,就像学会打猎一样。话又说回来,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可以说没有不会学习的,拿着书慢慢看,慢慢研究,总能学下来的。但各人的学习速度是大不相同的。如果你时间紧,显然需要找到一个速成法。但如果成天无所事事,那也无所谓什么好学习方法了。但我想这种情况在准备高考的人当中是不会有的。之所以万事开头难,对于学习,说实话没哪门课是先难后易的。它之所以难在于我们对一门新课必须先研究一下学它的具体方法。在探索方法的过程中,我认为有三点是比较重要的。第一,不只伯牺性太多的时间在上面,磨刀是不误砍柴工的。第二,要大胆。敢于尝试各种方法,只要自己觉得有道理,就去试。第三,不要盲目迷信现成的xx书说的xx方法.只要觉得不合话.就马上放弃,以免浪费过多的时间。

信心。然后再回头追前面的船。同样,前方的船也不能选得太远,否则就会显得这是比较长远的事,而在近期中的“短”时间认为是没什么,“反正还有三个月,今天玩了就算了,从明天开始努力”,这种思想就极易出现,但若是一只近处的船,你准备在后天就赶上它,那么今天的一时一刻自然都重要,这就有利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或许有的同学有更好的办法,总之,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使自已处于最良好的心理状态,分秒必争地学习,是最终的目的,一个心理上的波动,哪怕很小,很小,就有可能影响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效果,对学习的损失是非常大的。也许我说了这些,有的同学说是什么也没说,没有一点实质性的东西,搬了一套套的道理,这些“纯”理论的东西没有一些实用性,好像我本来也懂。我在这里想指出的就是:具体如物理该怎么学,平时看什么书之类的学习方法其实不一定

具有普适性。这些东西因人而异,具体办法只能靠自己琢磨。而且,在这方面教师肯定有一套比我更普适的学习方法。听听老师的就足够了。另外,我在一些书中看到一些关于理科学习方法的论述,我想具备一定普适性的介绍给大家。多年的学习生活常常不可避免地使学生觉得老师所说的每个问题都是正确的。这种思想其实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味地接受在语言方面的可能还行,但在理科方面是绝行不通的。我们要学会提出疑问,即使老师真的说的全是正确的,何况这还不一定。在学习一些结论的过程中能自己推导,或是创造性地思维,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到,是最好的。即使努力而末得到,再去学习它,也比机械地学习要强得多。我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在一些比较浅的物理学习中,常常就是在看到书中对一个定理的叙述之前脑袋里已经有了这么一种思想,或清楚得可以把它用简陋而不严密的语言写下来,或模糊得只是一种说不出的直觉,但一旦我见到这个定理,就能在脑袋里留下一个十分清晰的印象,同时还发出:“哦,原来是它”的感叹。这种把脑袋里说不出的感觉和现实中书里的话对应起来的感觉真是妙极了。沿着历史发展的顺序,自己在各类书刊的帮助下把一门学科在自己的脑袋里“发展”起来,是我一贯的学习数理类学科的指导思想。但作为参加考试来说,对各类题目的熟练应用定理以达到快速解题,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目的。这就只有靠练了。据我所知 1 的几个得金牌的同学,他们也都是有巨大的练习量的。说实话,以我之见,这些东西对掌握和应用一些知识来说是没有必要的,但现在有许多考试如高考及竞赛的选拔赛之类,据我目前所知托福考试也是这样,因为是按名次选拔的,所以都被“炒”得“水平”很高。使得应试者得花很多不值得的精力在上面。但限于目前的升学状况,我们也不得不面临它。既然我们面临着考试,那么我想介绍一下考试技巧也是必要的。我自我感觉我能在各级选拔考试中战胜众多“对手”,在某些程度上与考试技巧有关。有的同学可能也发现,高考中往往很多优秀生考不出原来的水平,而头几名很可能会“冒”出一些新人,我觉得这就是优秀学生心理状态不佳,包袱重的表现。我们往往忌讳说诸如没考好的话该怎么怎么办的话,说这是乌鸦嘴,我认为不然。打仗可以讲背水一战,以提高士气,使得战士更勇猛,但考试却不一样,如果没有退路,想一定要成功,到了考场上只要有一题做不出来,那就毁了,有的可能着急想做出来,缠在一题上花了过多的时间因小失大,有的可能就想完了,于是破罐子破摔,后面的题目随便做了。这些都是不可取的。重视学习,轻视考试是重要的指导思想。不要把考试看得太重才能以平常心面对它,做到正常发挥。(至于超水平发挥,我还不曾总结出来)。当然要做到这样,与家长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这方面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心里怎么想我不是太清楚,但表现出来的对于我考试成绩好坏的反应,我记得只有在小学的时候,曾经说过我,自初中以来,他们从没有与我计较过某一次考试成绩如何如何之类。所以这些东西一般由我自己调整、面对,不必担心父母方面的压力,这是最基本的一个条件。除此之外可能还会有各种因素的压力,我想都应该排除掉,最后再靠自我调整就比较容易了。调整好心理后,还要有具体的考试技巧,看准考试的目的是得分,所以做不出来的题,想尽办法把懂的东西往上写,或是做些推导之类,能做多少算多少,都有可能碰上能得分的东西。有可能碰到的几分能最终发挥巨大的作用。

最后我想谈一谈关于动手的问题,这就离考试比较远了,但我觉得这是必要的。中国在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上,得过理论总分最佳奖和总成绩最佳奖,但从未拿过实验成绩最佳奖。看过一些关于中小学生科技制作之类的报道,其作品之简陋,除去创造性一点都没有之外,模仿的也都不是很好。这也许和我们的教材有点关系,据说中国很多学科的教材难度在世界上算很大的,但距离现实也算是较远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我们的经济条件支持不起这些东西。中国的技术方面曾经在历史上达到很高的水平,现在却逊色得多了。这也许和孺家的孔子鄙视生产劳动对我们的影响有关。以我之见,脱离于实践的理论将来可能有用,可是在目前还是纸上谈兵,要实现对这些理论的运用可能需要另一种思想方法,从小培养一些动手的能力对此也许是有益的。还有,对自然的解释是人们研究科学的初衷,也许某门学科的研究会抽象于自然进行,但什么时候都不应跑得太远,立足于事实的科学才有价值。

徐凡(保送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习,北京市高考理科第二名):

物理与数学有所不同,它解决具体问题,更加具象。物理学习要重视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在分析中要注意培养几种能力。一是实验动手能力。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手段。况且,实验题为历届高考必考之项。实验题的考察范围在《考试说明》上当有划定。这些实验如果死记,不仅易混,而且易忘。因此,复习实验一定要亲自去做,做完后要跟初学时一样写实验报告,作数据分析。这其中一个难点是对系统误差的分析。如测量电池电动势与内阻时安培表内接、外接所产生的误差,分析起来较复杂,但对理解实验帮助很大。这一点突破了,应该说对这个实验已经掌握了。

二是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一种运动,有时要借助图形。但图形是死的,而且一些复杂运动根本无法用图形表示。这就需要在头脑中建立起物理图景,让物体“动”起来。这时,如果你已将所有的条件都加到了图景之中,第一感觉往往是正确的。培养空间想象能力,首先应从立体几何开始,首先考虑角度变换,再逐步发展为图形的运动。总之,这时候想象力还是能发挥些作用的。

三要按步骤行事。建立起物理图景后,对物理过程要进行分析。对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中,如果不循顺序,将会无从下手,或者思想混乱,迸一步分析将会受到阻滞。这时,从平日学习中提炼一个分析步骤,并将它应用于新问题,成为迫切需要的一种能力。步骤明确,则思想清晰,解答顺畅。这 2 个步骤并不要求很详细,很具体,而要求很普遍,对具体问题分析时能够因题而异作些变化。总之,物理学习与数学学习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按照数学的那一套建立一个知识网络也是必要的。复习方法大致相同,但物理鲜明的应用性所要求具备的上述能力还是希望诸位能够留意。纵无大用(不太可能)对将来大学课程的学习也会有所帮助。

刘海涛(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学生,青海省高考理科第六名):

再谈谈物理,它也是一个逻辑上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体系,虽然历史上它们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但最终承认它们或者证明它们是其它定律的导出定理,或者把它们作为实验基础上的假定并朝定理化的方向努力,而且,我们学习物理知识,也是以逻辑为其各种知识块间联系手段的,因此,学习物理的根本方法也是力图把握其内部联系。物理知识大致可分为力学、电磁学、热学、振动与波动学等几大块。每块内部及各块之间均逻辑地联系在一起。力学在逻辑上是以牛顿三定律为实验基础上的假定,循着运动与能量两条线,推衍出力学中其它所有的运动规律。电磁学也是以电作用于电(F=Eq)、电产生磁(B=kI/r)、磁产生电(ε=Δφ/Δt)、磁作用于磁(F=BIL)四个实验定律为逻辑假定,从而推衍出电磁学中其它理论。热学的逻辑假定是分子运动论和热力学第一定律,而振动与波动的逻辑前提为力学及光学中有关光的波动性的假定。另外,各块间也相互渗透,如力学在逻辑上也贯穿于其它知识块中。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犹如知识的总纲,我们掌握得越广泛、越深人,就越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赵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平时成绩优秀保送入清华大学):

良好的学习方法中重要的一点是正确的思维习惯。这表现在复习中就是要真正从本质上即原理上明白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在复习中,通过经验我们总结出了许多定理、公式和结论,但是我们往往舍本逐末,只是记住了这些结论,而忽略了结论的适用条件和推导过程,结果在考试中乱套公式。比如,1995年高考物理试题中关于方波的有效值问题。大家平时只记住了公式I=Im/2,却忽略了这个经验公式的根本来源是有效值的概念:相同时间内产生的热量相同,因此不假思索地选择了错误答案。还有另一道关于变压器的题也给我敲响了警钟,使我深深认识到理解原理的重要性。在那次模考之前我只是记住了变压器的变压公式:v1/v2=n1/n2而对这个公式的得来过程不是很在意,结果在做下面这道时选择了错误答案v1:v2:v3=4:1:1,而正确结果为8:1:1。这是因为该题的理想变压器模型与推导公式时的模型有了较大差别,从中间出来的磁力线分成了两股,而原来的公式是根据ε=-nΔφ/Δt推导出来的,现在Δφ不再相同,因为此原来的公式就不能应用了。在总结每次考试时,我们经常使用这样一些词眼:“马虎”,“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实际上只是一种托辞,根据在于对原理理解得不深入,未能注意结论的适用条件。为避免这种张冠李戴的错误,在使用结论时一定要注意结论成立的前提。在允许的情况下,自己动手推导公式、定理不失是一种好办法。

良好的思维习惯表现在考试中就是注意审题和执行严谨的解题步骤。审题,无论对于哪一个科目,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一个挖掘隐含条件,判断定理,公式和结论是否适用的过程。我们在考试中犯的一些错误有相当是解题不规范的结果。比如在物理解题中是有着一套比较严整的解题思路的。第一步是审题,第二步是受力分析或过程分析,弄清楚题目表述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涉及到哪几个物理过程,第三步才是根据分析选择适题公式进行计算,有些人自作聪明或为了偷懒,边审题选列方程,略过了过程分析这一步.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对物理的感觉远没好到一看即知的程度,承认这一点,我们就要老老实实地按照思维过程解题。

孟宪飞(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学生,平时成级优秀保送入清华大学):

物理和化学一个显然的特点是都是实验学科,所研究的问题更加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有些还是我们很感兴趣或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因而学习物理,化学除了继承学数学的一些好方法外,还必须多结合生活实际,多对比,多思考,用生活经验辅助定理定律的学习,并发现它们的区别,以便使感性思维上升为正确的理性思维。

物理课中有许许多多来自生活的例子,但有些理论与感性认识并不一致。亚里士多德曾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推断“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当然我们现在知道这一推断是站不住脚的,实际情况石头比羽毛落得快是由于阻力的影响。遇到这种情况就要着重对比理论与实际的差别,对生活实际建立正确的认识。同时生活经验也有助于我们对理论的学习。如坐公共汽车就能分明地感觉到惯性的存在,再讲解起来接受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总之,物理课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旨在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感觉,因而学习物理也不能脱离了它的源泉。做实验是物理、化学课的关键一环。对生活中的物理、化学现象的认识是零散的、无条理的,因而为了突出体现某一定理的正确性,需要引进实验的手段。通过实验,便把定律的条文融人到具体情景中去,便于理解和记亿,并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善于从实验中抓住重点、发现问题,并尽量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加以解决,再遇到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经过一段时间水平就会有显著的提高。

做实验首先要弄通实验原理,在此基础上才能理解实验步骤的顺序和合理性,遇到问题才能以理论为依据加以解决。物理实验中的物理定律,如牛顿第二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化学实验中的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及生成物状态特点等等,这些都在实验之前就要明确的。做实验的过程是对综合能力很好的训练,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进来。仪器的布置调节连接,能体会到如何操作才更合理并不简单。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书中、老师都未提到的问题,这时要积极思考,寻找原因,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把这些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蔡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生,高考成绩666分):

我在高考中物理得了满分,这实在也出乎我的预料。回首前程,我不禁为过去的勤奋终有回报而感到欣慰,但想得最多的还是我可亲可敬的物理老师──胡坤英老师。在我觉得自己的努力都是白废,学习成绩停滞不前的时候,她不断提高要求,激励我前行;也正是从她的教育中,我得到了如何使自己的学习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的启示,并使之成为我的另一个成功的学习方法。时至今日,我仍深深地感激她教授与我的一切,并为身为她的学生而自豪。

在高三上学期,因为物理成绩不甚理想,我做了许多题(包括单元训练和综合模拟题),使自己的实力有了很大提高,尽管这种努力在寒假也不曾松懈,但在下学期初的摸底考试中我却只答了l29分,与同班同学的142分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考试后我与胡老师讨论物理的学习方法。她说:“你最近的成绩稳定在l20-130分的分数段,下一步要稳定在I30分以上。既然你觉得选择填空已游刃有余,那不妨专门练习一下大题,提高解难题的能力。要知道历年来物理高考的最后一道大题还是具有很大难度的。我相信胡老师的分析,回家后立即拿出新买的一本16套的物理模拟题做起来,当然只做大题。说实话,许多题都让我煞费苦心,伤透脑筋,然而当一一攻克那些坚固的堡垒,一页页翻向最后一道题的时候,我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虽说16套模拟题并不多,但收获却很大。集中精力打攻坚战使我在短时间内熟悉了大量题型,并起到了重复记忆的效果。我在做完16套大题之后,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别的学科上,很少再大量做物理题了,然而由于思路已在16套题的痛苦磨炼中形成,以后的物理考试都考得很好。

这次”物理难题大会战“打得很漂亮,是我高三复习的经典之作之一。我从此抽出了大量宝贵的时间来加强已呈下降态势的语文,保持了整体的平衡和稳定。魏强(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学生,曾获全国化学竞赛三等奖): 其实高中数理化三科中还是要数物理最为难学,公式多得很,原理、定律也不少,所以平时,就要把这些公式、定律掌握得十分熟练,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同时,又要寻找各个物 4 理量之间的关系。例如用动量定理解的题,可否去用牛顿三大定律去解或者功能定理和动量守恒定理去做呢?反过来又如何? 在学习这些的过程中,要反复地去研究做这样的练习,使自己真正地掌握这些定律的本质和应用的局限性。与前面方法一样要注重前后的联系,要把知识融合在一起,不要让知识孤立,你是你,我是我,要集思广益;因为物理学习的过程重在分析,分析的对了那么解题不会费太多的时间,分析的不对,那么花的再多的时间,也不会有什么收获,而分析的基本功练在平时,不可能在课堂上练的十分得好,课外必须要进行练习,多练习这种分析的能力;多分析一些题,多看一看例题的分析过程,适当也可看一看历年的高考题,例如93年高考题理工农医类物理的最后一题,那是一道附加动量定理,牛顿第二定理,动量守恒的综合题,许多知识柔合在一起,分析的正确,做出此题也不是不可能。关键要分析它的各个过程,过程只要正确,那么就没有问题,就怕你分析不出来过程,那么你花再多的时间也于事无补,那么平时一定要花一些时间来分析题目之中的运动过程,清楚过程之后就可以知道该如何做,在哪一个过程中用哪些公式、定理,不能运用哪个定理。找个最好的运用,简单、明了节省时间。

高三过程中物理的学习更要注意这个分析与联系,复习过程中一边跟着老师走,另一方面要自己巩固,温习前面所学的,不然有些就会忘记,这对以后不利,会浪费许多时间,把知识融汇贯通,不要怕麻烦,怕累,联系分析的多了,积累的经验就会多,这样在做题时,有时凭感觉也会知道该运用什么来求解,立刻就可以反应出过程是如何进行的,这样在高考时明显比别人占优,而且还可以提高速度,把节省出来的时间运用在答不出来的”难题“之上。高三物理的复习过程不要做一些偏题、怪题,实在太难的题事实上也不会考你的,高考考的也是概念,但要比概念稍探一些,并不会难到做一星期也不会做,实在做不出,马上请教老师。让老师来解答,而我们仅仅是听一听思路即可。

李晓熙(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金融系学生,高考物理满分):

高中物理,内容丰富。从具体些的力学、光学到越来越抽象的电磁学、微观物理学,真可谓题海茫茫。有位著名的数学家说得好:”只有当一本书被读透得感觉薄了时,你才真正地把知识学到了手。同样,只有当觉得难得有一道新鲜的物理题时,你才真正可以说:我已经精通了物理。“ 但这种境界决不是通过”题海战术“就能达到。相反,在题海之中,很容易迷失自我,似至每道题都在无可奈何中仿佛似曾相识。

我的意见是:找本合适的参考书(或者由有经验的老师指定),作为本章节相关习题的入门引导。(当然,这都是在弄懂了课本上的基本内容之后)在做明自了这些入门的题后,就应该有了自己的”方位感“和”方向感“,好比溯流而下,寻根而上。之后,再重点做那么十多道有代表性的中等难度题,做的过程中认真思考透彻。特别是一些关卡的地方,可以先和同学讨论,最后请教老师。这时用功,收获最大。这个章节的内容,就仿佛长成一棵有坚实主干的树,树节还特别坚固。这以后就可以做各种难题,易错题。做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自己思考,尤其是易错题,但仅仅这样,并不能真正地把物理学习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内化为物理学的一种”涵养“。真正懂得学物理的同学这时都能反回头来回顾基础的理论和概念,认真地品味它们在整个章节体系中,尤其是在一些常用的重要方法中的地位和意义。这也正是”熟悉习题“和”精通物理“之间最大的差别。太多的同学忽视了这一点:一棵树不能伸展自己的根系,怎么还会有生长的后劲。

当每一章节都这么在心中形成一个有机生长的体系后,我们的这片”物理丛林“也该开花了。但是能不能结果 能不能在最后关键的考试中完美地结出硕果,这还得看当时的发挥。这就不再是物理问题,而是心理问题了。所以从平时就必须注意养成百算不误的精细和严密谨慎的思维。做题之前先弄清题意,做题之后能多方验证。这都是经验之谈。此外,最好能练练精神上的”爆发力“;平时学习以轻松的心情对待,但每一次有意义的考试都把它当成一种挑战,考场上要能紧张起来。这种紧张可不是漫无头绪的紧张,而是有条不紊地抓紧时间。在绝大多数的题上能牢牢握紧一种”可靠感“,然后放 5 心地寻难题上的”灵机一动“。”专心的前提正是放心,或者说“自信心”。于是,在“精通物理”的自信心下,高考对于你就是力争满分的挑战。

尹鹏(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系学生,高考物理满分,河北省高考理科状元): 走过一年高三,对物理的学习和复习有不少体会,在这里想谈两点,一号如何读书,一是如何做题,希望能对高三的同学们有所帮助。物理是一间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有众多的概念和规律。在高三复习中,课本应是我们的立足点。读书,一定要读透,不要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翻一遍;也不要对知识死记硬背,生吞活剥。注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领会:明确各个概念、公式和定律的内涵及外延;对一组相互关连的概念,分清主次,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对一组定律、公式,搞清其相互联系和前因后果……一方面要深入把握各个知识点、知识块;同时还应站在高处;把握整个物理知识体系,以整体上和相互联系上来掌握知识。整个物理体系,就像一座宏伟的大厦,内部有和谐、完美的结构,每个知识点都有各自的位置,它们背后有相互联系。归纳和总结的工作,对于理清知识脉络,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完整而和谐的知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建议高三的同学能有一个总结本,用于知识的归纳和整理,相信这对大家的学习不无稗益。

可逆反应规律等等)为各元素各物质间的联系主线,这在高中化学书的章节安排中就可看出。而有机化学是以有机物的化学基(如醇基、醛基、酸基、酯基等等)为标志来组织知识的,各知识间也以有机物反应规律相联系。可见,化学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知识网络,因此试图把握这些联系是可行的。另外,我在理科学习过程中不仅重视把握知识间的联系。而且努力做到及时质疑、释疑。因为学习过程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其中主要的阻力是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因此能否发现并解决这些疑问便成了能否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关键。学习的甘苦也往往能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品尝到。而很多同学的心理本能是知难而退,这便使他(她)们失去了很多取得进步的机会,因此,有意让自己去质疑、释疑是很有必要的。

张岩(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学生,高考化学满分)提起高考,就总是感觉自己是十分幸运的,特别是越来越多地看到新闻媒介对高三学生重负的报道,更加感到自己很幸运。因为记忆中我的高三绝没有这么苦,似乎轻轻松松就走了过来,也许这得益于我掌握了一些学习的小技巧。下面我就谈谈学习化学的一点儿体会。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助益。高中化学主要可以分为三大块:基本概念与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和有机化学。其中,基本概念与理论和有机化学知识点都比较少,比较容易掌握,真正的难点与重点在于元素及其化合物这一块,众多零散的知识点,各类元素或者化合物性质的相同与相异,常常使人顾此失彼,考试丢分。要想学好元素及其化合物这一部分,不妨把元素周期表看作一块土地,学习的过程,就是以各周期、各族元素为种子在元素周期表这块地里培育自己的知识树丛的过程。

当然,攻欲善则必先利其器,要想使自己的知识树长得好,必须首先耕耘好元素周期表这块土地,也就是说要充分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现行的元素周期表一共收入了一百多种元素,它有七个横行,即七个周期,周期的序数就是该周期元素原子具有的电子尾数;它有18个纵行,分为16个族,即七主族;七副族、0族和W族(包括第八、九、十共三个级行)。我们应该记住各主族代表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起码应该记住各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起码应该记住原子序数前20位的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核外电子排布及其在表中所处位置,还要牢记前三周期各有哪些元素和各主族由哪些元素组成,掌握了这些,就如同已经给地松了土。

记熟元素周期表之后,还需要掌握元素周期律。所谓元素周期律就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一规律。具体地说,主要是指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原子半径和元素的主要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理解了元素周期律就好比把我们的种子,即元素,按照周期变化和性质的相似性进行了分门别类,选种的工作已经完成了。在熟练掌握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通过元素及其化的心血。此外,记好笔记,也便于复习时抓住重点。听完课后,大脑中的知识点就像一个个漂亮的珍珠散落在地。必须通过“复 6习”这根线,把它们连成一串美丽的项链。复习时应当对照笔记上的重点,预习时的难点来仔细咀嚼课本,重要的物理概念、物理定律应牢记在心。复习时就不能像预习时那样只局限于本节,因为物理学中有许多规律是相似的,许多概念、定律都有着内在的联系,例如物体在重力场和电场中的运动,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仑定律的平方反比性,波动和振动的联系与区别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要注意前后联系与沟通,从而更好地掌握它们的性质。

复习完后,并不是大功告成,你现在只是知道了物理定律,但它在具体情况下如何运用,运用时有何技巧,还有任何一个物理定律都有它的适用范围。超过这个范围,该定律可能就不成立了,就要用更精确的理论来代替它。这些你可能并不知道或不熟悉,这就得通过做题来巩固所学知识,运用物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在做题中积累经验,熟才能生巧。我并不主张搞题海战术,而是应当少而精,多做儿种不同类型的题。每次做题前要先认真审题,分清题型,从而找到适合于菜类题型的通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除了课本之外,还应当看一些课外参考书,它们对加深对物理定律的理解熟练运用是大有神益的。在参考书的选择上,不应当选择那些习题集、习题选、题库之类,因为它们只有一个简单的答案,既没有思路分析,又没有定律运用,做对了答案也是食而不知其物,做错了更是不知道为什么。因此,要选择学习辅导,解题指导一类的书,它们往往有详细的解题思路分析和具体的解题步聚。因为同一道物理题,由于思考问题出发点不同,采用的物理定律不同,运用的数学手段不同,往往会导致解题过程繁简程度大相径庭,当你做完题后再看参考书的解法时,往往会发现一种更巧妙的思路、更灵活运用的物理定律、更有效的数学手段、更新颖的解题方法。这样每做一道题就会有很大收获。而且久而久之,总是接触新颖变通、灵活的思路,会使你思维开阔、脑筋更灵活。此外,最好把做题时遇到有关定律应用的类型及技巧和注意事项都补充到笔记上的相应章节,这样会使你在以后的复习中把它们都系统地纳入你的知识网中。

总之,预习是做一个准备,听课是获取知识点,复习则是将知识点联成线,做题是迸一步把线复连成网,从而使知识融汇贯通。只有把握好学习的四个环节,才能在学习中得心应手,取得优异的成绩。马经国(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学生,高考物理满分): 我们学任何一门课程,既要靠老师“扶着走”,也要主动学会“自己走”。特别对于物理,自学更不可少。我们通常听说的预习,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自学。也许有人认为自己不具备自学能力,这不要紧,只要你有了对学习的兴趣,自学自然就有了动力,也就有了良好的开端。

一个人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是后天养成的。实际上,我们可以由自学来培这种解法的中心就是取出这个中点。用判别式保证PQ与抛物线相交于两点,由于y-l=k(x-l)垂直平分PQ的垂直性已在设PQ方程时保证,再用中点为两直线交点保证平分就构成了这种解法的基本思路。解法三同样取出中点,但利用了该点在抛物线内部以保证即与抛物线交于两点。由此可见,后两种方法较第一种方法要简单很多,但思路难于寻找。做题时想不到这种做法并无要紧,但看例题解法是切不可走马观花,而要作出些切实的分析,并进行适当的归纳、总结,以利提高。实际上概念,做题与总结三环环环相扣,把它拆开来说是不很恰当的。

做题时就要进行方法的总结。对于某种类型题,要对可能的方法进行列举,选出常规方法。有些比较巧妙的方法在一定范围内也有一定的通用性,也可记为常规方法。例如取中点对于点点对称问题往往很有效,这样你的思路就拓宽了。对解题步骤也要有所归纳。有时,对于有些题目,你会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呢?这就要寻找到切入点。例如对含多个参变量方程进行讨论,首先要选取只影响一个变云的条件。这里就不再举具体例子了。实际上,这种对步骤的归纳在大学数学学习中是很普遍的。

对概念,定理进行总结。也许你会以为这没有什么好总结的。其实,所谓总结就是迸一步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将它们连成一个彼此交通的网络。我们都知道生物进化的树状结构,我以为数学知识,至少在局部上也应具有这样的结构。正如前文所叙,原始定义也从它引申出来的等价命题具有更大的普遍性。知识树状体系中越靠近根部越具有普遍性。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定义。也就是说在使用某种方法行不通时,使用定义往往可以获得解决。比如立体几何中,如果几个垂直关系间能使用三垂直定理,7 不妨试一试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如果证明圆与直线相切不能用圆心到直线距离或其它方法求出,老老实实用切线定义当会有所收获。这里的例子也许并不恰当,实际应用中,这种思想当有用武之地。

我想以上所述概括了数学学习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应该是有效的,但是需要投入较多时间。在一道题上投入时间过多,心理上要能承受。临考复习改变方法如同临阵易师,要冒一定风险,望诸君慎之。

王新(清华大学电子系学生,湖北省高考理科第三名): 首先,你应该对高中所学内容按章节全面地进行一次系统的复习。我高三那年,数学课上采用的就是这种复习方法。我当时态度十分认真,为数学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复习的过程中,最好能做一定量的习题(我并不要求大量。应该说,做题贵在精。那种对概念要求高,自己易做错的题比较好)。举个例子,比方说,这两周,你集中精力复习复数这一章,然后认真做一套复数题,检查自己复习中的漏洞。通常,你做错一道题,可能有四种情况:概念不清或根本全,要深刻理解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关键之二是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有人不提倡题海战术,我也不提倡,但做一定数量的习题对学好物理大有好处。多做习题不是重复上十几遍地做几道题,而是从题的本身发掘它的内涵,充分理解题所描述的物理环境是和什么定理、定律有关,应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解决物理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是运用能量的观点(包括动量观点),因为自然界中几乎全部的物理现象都与能量或动量有关,用能量或动量的观点来解决物理习题会比其它方法简捷一些。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能一味地追求能量或动量,能有什么方法解题就用什么方法,这样可能会省很多时间的。

关键之三要注重物理与数学的结合点。这一结合点往往是不等式、二次函数等。将这两个工具巧妙地用于解物理题上,可将一些毫无头绪的题目解得简单明了。

最后,学好物理要善于猜想。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其实,说得明确一些,猜想就是”蒙“,但不是瞎”蒙“,而是根据一些信息(能从题中得到,或由逻辑分析得出)来判断,这种方法主要是用于选择题的解答上。胡湛智(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学生,高考物理满分): 很多同学头疼物理。这多半是因为给了自己”物理难学“的心理暗示所致。说句实在话,物理在高中阶段不能说有多难,甚至可以说有点呆板记忆的味道。总结起来说也是几个板块:一是力学板块,二是电磁学板块,三是气体板块,四是光学、声学、原子理论初步等板块。前两个板块尤其重要,考题大多数出自这两块,第三板块常出现在把关题中也要充分重视,而第四板块的题常较容易,可以拣不少分,不应忽视。解物理题比较重要的是程序问题,做题时即使不明确写出程序,也应遵循”分析、列式、计算“的步骤,切莫乱了方寸。这么做的好处是使解题变得容易明白。复习物理的要点首要的是充分重视课本知识,除了跟上老师的步调外,自己一定要多钻研课本,课本上的思考题是复习的纲,再找一些考点解析,认真搞清每个概念、每个要求,并相应做一定数量的习题;其次也要特别重视画图的作用,画图有直观、简捷、明了等特点,常常是解题的好工具。物理图的直观性更强,更重要的是有些关系式必须通过图象来得到。

另外,老师讲解的综合性例题非常重要,要作详细的笔记并加以揣摩,因为这些题除了经过老师挑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外,常常是综合运用并考查了许多知识点,能起到一题覆盖一片的作用。平时可不断地做一些这类综合性强的题目,作为对自己一个阶段以来复习成果的检验。同数学一样,物理复习做题也要以基础题为主,难题适量。

伍天宇(北京大学物理系学生,高考物理满分): 这一阶段,通常是各种练习、试卷纷至沓来,大量的习题令人眼花缭乱。面对全,要深刻理解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关键之二是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有人不提倡题海战术,我也不提倡,但做一定数量的习题对学好物理大有好处。多做习题不是重复上十几遍地做几道题,而是从题的本身发掘它的内涵,充分理解题所描述的物理环境是和什么定理、定律有关,应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解决物理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是运用能量的观点(包括动量观点),因为自然界中几乎全部的物理现象都与能量或动量有关,用能量或动量的观点来解决物理习题会比其它方法简捷一些。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能一味地追求能量或动量,能有什么方法解题就用什么方法,这样可能会省很多时间的。

关键之三要注重物理与数学的结合点。这一结合点往往是不等式、二次函数等。将这两个工具巧妙地用于解物理题上,可将一些毫无头绪的题目解得简单明了。

最后,学好物理要善于猜想。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其实,说得明确一些,猜想就是”蒙“,但不是瞎”蒙“,而是根据一些信息(能从题中得到,或由逻辑分析得出)来判断,这种方法主要是用于选择题的解答上。胡湛智(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学生,高考物理满分): 很多同学头疼物理。这多半是因为给了自己”物理难学“的心理暗示所致。说句实在话,物理在高中阶段不能说有多难,甚至可以说有点呆板记忆的味道。总结起来说也是几个板块:一是力学板块,二是电磁学板块,三是气体板块,四是光学、声学、原子理论初步等板块。前两个板块尤其重要,考题大多数出自这两块,第三板块常出现在把关题中也要充分重视,而第四板块的题常较容易,可以拣不少分,不应忽视。解物理题比较重要的是程序问题,做题时即使不明确写出程序,也应遵循”分析、列式、计算“的步骤,切莫乱了方寸。这么做的好处是使解题变得容易明白。复习物理的要点首要的是充分重视课本知识,除了跟上老师的步调外,自己一定要多钻研课本,课本上的思考题是复习的纲,再找一些考点解析,认真搞清每个概念、每个要求,并相应做一定数量的习题;其次也要特别重视画图的作用,画图有直观、简捷、明了等特点,常常是解题的好工具。物理图的直观性更强,更重要的是有些关系式必须通过图象来得到。

另外,老师讲解的综合性例题非常重要,要作详细的笔记并加以揣摩,因为这些题除了经过老师挑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外,常常是综合运用并考查了许多知识点,能起到一题覆盖一片的作用。平时可不断地做一些这类综合性强的题目,作为对自己一个阶段以来复习成果的检验。同数学一样,物理复习做题也要以基础题为主,难题适量。

伍天宇(北京大学物理系学生,高考物理满分): 这一阶段,通常是各种练习、试卷纷至沓来,大量的习题令人眼花缭乱。面对”无边题海“何去何从?通常各人方法各异而效果也相距甚远。如果一味追求速度、题量,经常会陷得很深,成效却很浅,因此做题切不可一味贪多.以免”贪多嚼不烂“。一方面,人的精力有限,题海却无边,以有限对无边显然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也没有那个必要,如果做了许多题,有做错的改过答案就扔到一边,匆匆赶做其它题,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而且不能保证下次见到类似的题能迎刃而解不重犯错。做好了一些难题,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后又放置一边,用不了多久自然会忘却,那些原来得到的巧解妙答也会失去应有的意义,因此,单纯追求数量,立志阅尽天下题是不可取的。我想,做l00道类似的题的效用并不一定强于用l00种方法解决同一道题(如果可能的话);做许多意义不大的题并不强于做几道有价值的题。做题的真正高效率应该是有所筛选,选取有价值有典型意义的题目,反复捉摸,选取不同的角度思考,从中提炼出一些思想方法,举一反三,有所联想,熟练掌握一些重要解题思想。下面以一个力学小问题为例。

如图,小木块质量为m1,球质量为m2,光滑,绳与墙夹角为θ,试求m1与墙的最小摩察系数μ(使系统静止)。这是一道很简单的力学题,只要分别画出m1,m2的受力图便可一目了然。

况变得清晰、直观。

m1g=m2gtgθ∴μθ=m1ctgθ/m2

如果对此题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解决它的关键是用隔离法画出受力图。隔离法是受力分析中非常有用的一种方法。它的优点是能使一大类牵连体的受力情心下庆幸见过这道题却算不出准确的答案,缺乏规范的描述,追悔莫及。当然必须补充的一点是理科的学习务必心到手到放弃题海战术并不意味着作适量的练习,因为不做适量的练习就无法提高还算能力和速度,无法锻炼人的思维的快速应变,如果以为光凭看就可以心领神会,取得好成绩,那可真是对理科学习的误会,那样只会有一个结果,就是对一个具体的问题感到似曾相识,甚至既然明确了以上两点我想把刚上高三时学校向我们推荐的经验之一既建立错题本,现借花献佛推荐给大家。做法是将自己每次考试或自测中做错的题摘出记录在一个专门的本子上以备复习之用 我觉得这条经验的确不错,我自己受益匪浅。反复研究自己的错误,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结构的薄弱之处和思维方法的偏执不周全的地方,警钟长鸣,更能督促人不断进步。因此值得借鉴。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坚持不懈。另外,我认为要将全部错题摘录下来实在费不少精力.在紧张的复习中有时很难做到,因此我建议有选择的摘抄,只须选出确实有价值、值得日后再看的精品即可。”精“字非常重要。

楚 军(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学生,高考物理满分): 物理同化学一样也是一间实验学科,但同化学相比,它的理论部分所占的比例要大出很多。所以学习物理也要从最基础的概念、理论着手,对物理概念尤其马虎不得,要仔细抠到每个字的含义,一丝一毫的错误都有可能导出完全相反的结果。但物理不同于数学,它毕竟是一间实验学科,对实际情况的想象有时对解题很有帮助。如果脑子中己有了正确的物理场景,那么解起题来就会事半功倍。所以明确的草图有时就成了解题的关键。物理是实验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必每步都要有严密的数学分析,有时直接从物理学的角度反而更容易得出正确的解答。中学物理分为力热光电几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重点和思维方法,但其根本都是不变的,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要点,物理题其实很好解决。相比之下,我认为几部分中最重要的就是力学部分。因为在中学物理中,我认为力学是其它几部分的基础,不论解哪部分题,差不多都离不开力学,一些比较难的综合题也都是其它部分和力学的综合题。所以我认为,学好力学是学好中学物理的关键。老师总结的解力学题的步骤”先物体、查受力、分析运动、列方程,检验“,极其精辟,我用它解题几乎都是迎刃而解。我的物理成绩在各科中算是最好的,也是因为当初在学习力学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致于以后的学习都感到很轻松。实验也是很重要的。做物理实验前应认真预习,实验时要胆大心细,实验后独立完成实验报告。这一过程可以帮助自己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概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理学既有数学严谨的推导,又有实验学科来自实验的特点,两种思维方式在这里融汇贯通,很能开阔眼界,锻炼人的思维。这也可能是我喜爱物理的最大原因吧!张雅丽(北京大学物理系学生,高考物理单科第一名): 物理,这是公认的最难的一间学科,因为它不仅建立在数学的基础之上,需要有坚强的数学后盾,还要求同学具备很强的过程分析能力。做物理题,首要的就是进行过程分析,只有把物理过程分析清楚,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题。如果你没有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那么你根本无法继续解题,即使算出结果来了,那也肯定是错误的。怎样才能分析清楚过程呢?首先,你应该知道,物理中主要有几个大板块的内容,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声学和初步原子理论,其中力学和电磁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必须给予充分重视。这两块内容的题目特别灵活,一般不易解答,而且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很多同学对此感到头痛.其实只要抓住它的规律,它就会变得容易起来。规律的掌握,还是靠平时积累,尤其是在听老师讲课时,你要抓住他的解题思路,并和自己的思路进行比较,看看自己的思路哪些地方是正确的,哪些地方是错误的,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其次,物理考试中综合题较多,这就要求大家能够把几个板块的内容进行横向联系。大家可能一见到这类题就头晕,总觉得纠缠不清,因为它涉及的内容太多了,不易弄清楚,实际上,解这类题时,要注意把复杂的过程分 10 解为若干简单的过程,再分别对这些简单的过程进行解答,这样,题目的难度就降低了。接下来,我们谈谈画图在物理考试中的重要性。对应于一个物理过程,必存在一个过程图,那么我们在分析物理过程的时候,何不借助于图形的帮助呢?一个清晰明了的过程图,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整个过程,可以说是解物理题的一大法宝。如果我们在平时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每做一道题,第一步就开始画图,它就能逐渐变成一种习惯性的解题步骤,从而增强你的过程分析能力。最后,还应注意光学、声学和原子理论中一些看似简单而又不被人注意的概念、理论。这些东西虽然简单,但如果你没有真正了解它的内涵,做起题来也会觉得无所适从。相对而言,这部分是比较容易得分的地方,我们只需花不多的时间,就可基本上掌握好,所以,应该花的时间我们不吝啬,争取做到没有知识上的漏洞。刘满江(北京大学物理系学生,高考物理单科第一名): 物理课目需要较强的逻辑能力和抽象能力,与数学一样,二者都要求你懂得用不同方法解同一道题。你能够一题多解,说明你对这道题的理解很彻底,考虑到了方方面面,但也要明白通法才是法宝。高考场上,特殊技巧用得少,而通法即使繁杂也应用很广。物理复习过程中,注意深刻理解概念、定量,对于定理使用的前提一定要很清楚,各个定理之间有什么纵向、横向联系,又有何区别?如牛顿三大定律;力学中的守恒原理;热力学中的气体性质原理。数学较物理更加严密,各部分数学知识之间存在更深厚的内在联系。数学上有许多公式,如三角函数一章,这需要你理清各个公式来源和推导过程。数学是理科中最重要的主柱,数学学得好,表明你的逻辑分析、推理归纳能力强,加强对数学思维的改迸、磨炼,一定能促进你的物理、化学水平得到进步。我高三上学期,对数学进行全面复习,进行一些一题多解的训练,也详尽分析了各种数学解题方法应用的前提、应用面宽窄、应用于哪种类型题目,对数学中许多应用广的思路进行了比较。得到利或弊的结论;而在下学期,我则解题时尽量采用通法,因为通法容易掌握,只是过程繁一些,但是高考时间有限,与其花时间去寻找最优途径,还不如用基本方法解题来得快。一味追求技巧只会自误,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后,运用才能得心应手。牛 强(北京大学物理系学生,高考物理单科第一名): 物理是一门令许多人头痛的科目,而且可以造成很大的分差。有人可以接近满分甚至满分,也有许多人难以及格。其实,物理中最令人头痛的该是力学,但力学是绝不可以回避的。热学、电学中的许多难点,不过是简单的热、电原理加上力学内容而已。在学习力学时,要从受力分析抓起,要绝对做到不多分析一个力,不少分析一个力,不画错一个方向。有很多同学学完力学仍不能断定”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

力学中有许多结论,在精力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尽量记住它们,但不要只记结论,一定要同时掌握它们的推导过程,否则很可能误用。

光学在学时常使人学得简单,因为它的公式少而且简单,但灵活运用才是关键,简单易懂的光路可逆性原理常成为解题的钥匙。

相比之下,我认为稳恒电流、原子物理两部分是比较简单的,只要细致地了解书上的基本知识,一般的问题都可以解决。

在物理学习中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课外知识的使用。有许多问题,如果正确的用课外知识解决,将省时省力,但如解不好,又会把本可以拿到的分丢掉。我认为,像虚像、惯性力、基尔霍夫定律和一些课外的公式、结论,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可以学习,但一定要在全部学会,了解应用条件、范围后才可以应用。比如:v=BSWcosθ这一公式可以求得在均磁场中的旋转线圈的电压,但θ是磁力线与线圈平面夹角,而非与法线夹角,千万用错不得。

第二篇:北大、清华状元谈学习经验(化学)

第一部分 北大、清华状元谈学习经验

楚 军(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生,北京市高考理科第四名):

化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知识大多来自实验,知识点多又较复杂繁琐,不易记忆。作为 一门实验学科,应该重视实验,实验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同时,考生 要以教材为依据,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找到有效的记忆方法。化学的知识点分布虽广却也 有脉络可寻,这就是元素周期表,想来老师们也都说过。若要学好化学,习题是必不可少的 一个环节。我们虽然不造成题海战术,但适当的运用习题练习的方法确实可以帮助自己掌握 知识。当然不能盲目做题,应当有所选择。历届的高考题是必须要看的题目。因为那些题目 最能体现高考的命题精神。题目贵精而不贵多,可以请老师帮助参考选择一本好的习题集,把这本习题集上的题目尽数理清搞明,各种知识的考法题型也就大致都在掌握中了。同时通 过做题,我们也可以在脑海中形成一套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后再遇到别的题目也能做到有章 可循。再综合课本和老师的讲解,相信化学考试不会有很大的问题了。张雅丽(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湖南省高考理科第四名):

化学虽然属于理科,但它却具有文科的特点:需要记很多知识点,比如说,某些常见元素的 性质、应用以及与之有关的化学反应过程和方程式,需要你熟记在心。针对这种情况,我们 就应该采用类似于文科的复习方法,多记,多背,打好解题的基础。但它毕竟还是理科,偏 重于理解和应用,光是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我们应该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理解和灵 活的应用,反过来,理解和应用又能帮助我们的记忆,二者相辅相成。如果大家仔细分析一 下近几年的化学高考题,不难发现,选择题占了近60%的比例,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抓住这 部分,我们就能得到90分,况且选择题是较为好做的,所以,大家要把重点放在这上面。我 记得,当时每次考化学,我的选择题几乎都得满分。因而保证了总分的领先。当然,解选择 题是非常需要技巧的,关于具体的解题技巧,我将在后面部分详细介绍。化学中有一类很有 特色的题,即是物质推断题。很多同学一碰到这种题,往往是无所适从,不知该从何处下手。因为这种题须要一份特殊的直觉,当你读完题之后,你应该根据自己的第一感觉判断出一 到两种物质。而这种感觉来自于平日的多做多练,正所谓“熟能生巧”,题目做多了,对它 的感觉自然就出来了。比如说,你可以根据一些特殊现象判断出某些特殊物质,还有C、O、N、Fe等等都是出题率较高的元素,大家要特别注意,实在推断不出来的时候,可以将这些 元素往已知条件中代入,看是否符合条件。最后来看看近几年出现的新动向。可能很多同学 都已经注意到了,一种信息题的比重在逐年增大。这种题的特点是,给出一定的信息,让你 利用所学的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判断、分析、组织,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它检验的是同学们 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很好地将书本和实际联系起来了,今后可能将是高考题的主要倾向,因 此大家应该有意识地增大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可以找一些关于这类题的参考书,多做练习。刘满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贵州省高考理科前十名):

化学素称理科中的文科。因为化学解题方法简单,所要求的数学工具不过加减乘除罢了。化 学的基本内容很多。背诵记忆的知识点特别多。某位高考状元说过,学化学就是背书,只有 把书本上的诸多知识点背熟,才有能力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综合。化学实验题中提供了一 些颜色、气味的信息以此作为推断前提,如果你不曾花时间记忆各种物质的特性,那么你就没有可能做好推理。因为化学中的原理并不像数学、物理那样严谨;相反,推理过程跳跃性很大,需要根据不充分的信息去“猜”去“碰”。我为了方便化学知识记忆,曾经对各章知识 做过流程图,譬如,硫(S)的特性,S可以生成SO2、H2S,„„把S的衍生物列在一张表上,这样整个章节就掌握了。解决化学试题一定要细心,颜色、气味、状态、温度等都会成为致命的陷阱,你稍有不慎,就不能正确地解题,中了出题人的圈套。牛 强(清华大学热能系学生,辽宁省高考理科前十名): 我的一位老师曾说“化学是半文半理的科目”,仔细想来,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化学离 不开记忆。物理公式忘了一两个可以自行推导,但化学符号忘记了只怕难以自行创出。而如 果记住了所有的公式、符号和原理也就成功了一半,所以我的第一点体会就是学习化学时一 定要认真的去记。但记住了还只成功了一半,现在化学试题要考生去推断或说是去猜测一些 书上没有的东西。但这种猜测绝非平空臆测,而是基于已知知识上的科学推断,或说是延伸 已知知识。

下面举几道题目,做具体说明。1.气体氢化物稳定性由强到弱的是。A.SiH4 PH3 H2S HCl B.HF HCl HBr HI C.PH3 H2S HCl HF D.NH3 PH3 AsH3 HF 这道题是对基本原理的考查,是要对元素周期律有清楚的了解,就可选出B。2.T1是ⅢA族元素,关于它的性质,错误的是 A.T1是银白色、质软的金属

B.T1(OH)3与A1(OH)3同为两性氢氧化物 C.T1可以生成+3价化合物

D.T1的阳离子的氧化性比A1强

本题是对未知知识的推断,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了解,可知T1将是较活泼金属,所以BD是错误的。

3.关于NaH正确的有 A.NaH水溶液显酸性

B.NaH中氢离子与氦原子同

C.NaH中氢离子半径比锂离子半径大 D.NaH中氢离子可被还原为氢气

-其实,本题只要判定NaH中氢为负价,一切就都可解决,H只可被氧化,所以D不对;易知BC正确。4.配平方程式

Cu2S+HNO3—Cu(NO3)2+H2SO4+NO+H2O 配本氧化还原方程式是有一定难度的,下面作一下说明 A.标出化合价升降

B.十字交叉使升降价数同

+1 –2 +5 +2 +2 3Cu2 S+10H N O3——6Cu(NO3)2+3H2SO4+10NO+H2O ↑2 ↑8 ↑3 ↑10

-C.对于未变价的离子,再做处理,本题中再加上12个NO3 3Cu2S+(10+12)HNO3 — 6Cu(NO3)2+3H2SO4+10NO+H2O D.配平

3Cu2S+22HNO3 = 6Cu(NO3)2+3H2SO4+8H2O+10NO 5.1mol H2燃烧放热285.8kJ,1mol C3H8燃烧放热2220kJ,5mol H2与C3H8的混合气体燃烧放热3847kJ。求H2与C3H8的比。

本题是为了说明十字交叉法,这是一种重要实用的方法。285.8 1450.6 3 3847/5 = 2220 483.6 1 ∴比为3∶1。

王 龙(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学生,江西省高考理科状元):

化学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题目量较多,单题分较少,因此波动性不大,比之数、理较为稳 定。它需要识记许多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元素及其单质、化合物性质、基本解题方法等,皆具有某些文科的特点。但它也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如物质推断题中,你好像看到一个摩术 师在向你展示其技艺而你不知其所以然。我的化学老师说,学习化学要首先对各物质性质非 常熟悉,因为一些题(如物质推断题)并不能用逻辑推理方式,由果推因,只能由一些特征现 象“猜”出物质或元素,这就需要对知识很熟悉。在熟悉的基础上要分门别类,列出知识框 表,当然这就要求能深刻理解各个概念,否则分类就没有明确标准。就这样一个框套一个框,许多小体系组成若干中体系,再结合,直至整个体系。如我通常用元素周期表来形成最基 本框架,下面细分,哪些族氧化能力强,哪些物质可作半导体„„同时记住一些特殊现象,如CuSO4和H2S可生成H2SO4,用弱酸H2S产生强酸。这方面内容一般老师都会讲,而且比我清楚得多,最好能向老师讲教。

胡湛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贵州省高考理科状元):

化学大概是大家感觉比较好的科目,它和数学、物理一样,要把听课、钻研课本、做习题有 机地结合起来。化学中有几个板块: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电化学、有机化学等。我认为 学好化学要注意多记、多用、多理解,化学题重复出现的概率比较大,重要题型最好能在理 解的基础上记住,许多化学反应的特征比较明显,记牢之对于解推断题将会有很大帮助。在平时多做题时要注意总结很多有用的小结论,并经常用一用,这在高考时对提高速度有很大 帮助。高考化学试题中选择题占87分之多,因此多解、快解选择题是取得好分数的致胜因素。如何才能做得快呢?这就需要你从大量解题的训练中找出一些小窍门来。举一个简单的例 子:45克水蒸气和4.4克二氧化碳混合后气体的平均分子量为多少?①45.1,②17.2,③9,④19。如果拿到题马上开始算,大约要2~3分钟,如果你用上自己的小窍门,注意到该混和气体的平均分子量只能在18~44之间,那你可只用二秒钟时间就选出正确答案。类似这样的小窍门还很多,希望大家多留心,注意寻找用熟,迅速提高模考分数。另外,学好复习好化学并在考试中取胜的一个经验是学会“猜”。这种“猜”实际上是一种 层次较高的推断,要有一定的基础,做的题多了熟能生巧,自然会获得一种“灵感”,自己 可以创造“猜”法,因为它是你勤劳学习的结晶,不是乱猜。我用“猜”法解题,通常比正规解法快几倍,尤其是解决推断题和选择题,正确率很高。当然即使是一看题就知道答案也要进行检验。最后,对化学试卷中出现的新题型要高度重视并加以研究,它们通常代表着出题的新趋势,高考中很有可能会触及的,值得认真玩味。吕志鹏(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生,黑龙江省高考理科状元):

与物理相比,记忆在化学这一科中比重很大。因为化学这一科目之中知识极为零散,这样,记忆的重要性就不言自明了。但是单纯地靠背书来记忆知识,效果不会很好,如果在做题的 同时,结合题型来记忆知识,效果会很显著的。以我为例,高二时期,化学的优势并不显著,而步入高三后,我用上述方法进行复习,在短短的5个月之内,化学的成绩由原来的120多分上升到140多分,并且在以后的历次模拟考试中,都稳定在140分以上。从这里可以看出,做一定量的化学习题对提高化学成绩极有好处。

但是,化学也不能单纯地靠记忆,联想和想象也很重要,尤其在解有机化学和图框题中极有 用处,有时可以很轻松且很快捷地解出这方面的题。

以上就是我在学这五门学科的经验,这些都是平时学习挺有效的方法。在此之外,笔者想针 对高考中几科的几种题型的解答技巧和解题策略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案。

在数、理、化三科中,客观题型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答好客观题是全卷取得高分的有效

保证。

我自己认为,直接计算求解客观题是最费时间的笨方法,为了节约时间,掌握一些巧解方法 来解答客观题很有必要。巧解方法一般有赋值法、估算法、图像法等多种方法(化学中的巧解方法更多)。

现在举几个小例浅谈几种巧解方法。【例1】(赋值法)222333若a+b=c,(a,b,c∈R),判断a+b与c的大小关系。333333 A.a+b=c B.a+b>c333333C.a+b<c D.a+b≥c

面对此题,很多同学会积极地投身于运算当中,精神可嘉,但过于鲁莽。若细心分析会发现 这个式子对于一般情况成立,则对特殊情况也成立。不妨假设a=3,b=4,c=5,则很轻易地

33333求出a+b=3+4=91<c=125。选C。

从这题可以看出,赋值法在解决一些问题时,省力省时而且有极高的准确性(甚至是完全正确)。

【例2】(估算法)求铜原子的体积(1995年全国高考卷,题中还给出了一些别的数据可供计算求出比较精确的结果)。

既然是选择题,就不要求解得的结果精确性有多高。那么,我们可以想铜原子的半径数量级

-10-30为10m,则铜原子体积数量必为10m或在其左右不会很远,然后从选择之中选取答案。至于说起图像法,应用也很广泛。集合中的韦思图,函数中各种函数图像„„。

化学中还有十字交叉、极端分析等多种方法。当然,还有很多种巧算方法,就看考生对题、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啦。这些方法不是高不可攀的,是可以在训练中掌握。以我为例,升入高三的时候,对这些方法还不甚了解,但在高考中,我用这些方法来解题,仅用了15 分钟就解决了全部客观题,无论数学、物理,还是化学,而且科科满点,为全卷夺取高分提 供了坚实的保证,确保了高考的全盘胜利。

徐凡(保送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习,北京市高考理科第二名):

数、理、化三科中,化学是最实际的了。在化学学习中建立起一个知识网络就显得更为重要。化学复习一般划分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计算、实验等几大部分。其中元素 化合物这一块知识较为琐碎,可按照族序数归类总结,下述步骤或许可行:

一、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有元素单质、化合物的颜色、状态、熔沸点等等。莫要小看这些东西,就拿颜色来说吧,某些类似于“淡黄色固体”、“黑色粉末”的说法常为出题者所钟爱。而在作物质推断题时,通过物理性质进行猜测——由于猜测范围较小,这往往是可行的——再用化学性质验证,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比如熔沸点问题,SO3与HF是需要多加小心的,如果遇到比较微粒摩尔数问题,脑筋就要转个弯,到这方面来想想。如果还附带上了有机物,熔沸点就乱了套,虽然也有规律可循,不过恐怕已超“纲”,就不再叙述了。

二、化学性质。对于化合物,首先想想化学键有没有问题,然后就是反应式了。对于化学方 程式切不可一个一个背,而要联系起来看。每一个方程式都可以归结为反映了某种反应物或 生成物的性质。对这些性质加以区别(如氧化性、还原性等),然后以这种特殊物质的基点向 外辐散出去,就可以形成一个网络。这里要注意的是反应条件,应加以区别。对这些居于网 络基点的物质也要特别加以重视。

对于有机物的分析大致相同。要注意的是有机物的化学键尤其是极性键是非常重要的,一定 程度上是它决定着有机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因此,有余力的话,应对其极性键电子云的形 状,结构、偏转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有一定了解。这对理解有机物性质是很有帮助的。化学实验也是高考的一个重点。对实验的总结也是亲自做为宜,若无此条件,恐怕也只能“ 纸上谈兵”了。化学实验的基础是要掌握各种基本仪器的用途及其精确度、适用范围等。如 滴定管可精确至0.01mL,烧杯不可直接加热,要垫石棉网等等。而针对具体实验,首先要明 确实验目的,写出反应方程式,然后要画出装置图。我以为掌握装置图是掌握一个实验的基 础。最后对实验中的各处细节要加以记录,如温度计的插入深度,什么时候才可以停火等等,因为这可能就是考点。以上这些是为了培养一种实验素质。考题不太可能出已做过的一模一样的实验,但万变不离其宗,有了这种素质,当可应万变。

化学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在一个更加完备的知识体系的基础 上,这种能力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因此,化学学习我认为知识与能力应该并重。李劲颖(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技术系学生,高考成绩为647分):

长期以来,我都认定学习的目的不是考试,但身处于考试制度之下,我又不得不做一个考试 的拥护者。很多时候,我觉得如果没有考试我会更幸福,而有了考试我会更成熟。有多少次 考试就有多少次发现自己缺点的机会,也就有多少次改正缺点的机会。我自己就是在一次次 考试的洗礼中成长起来的。最初让我领会这一点的是化学考试。

高一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我的各科成绩都让人刮目相看,唯独化学成绩,难以启齿,是70分(满分110),比班里的平均分还低5分。一向在各科考试中名列前茅的我,第一次受到如此沉重的打击。发成绩那天是1月11日——我的生日。不记得那生日是怎么过的,只知道无论妈妈如何劝慰都无法止住我的泪水——那可是我第一次为考试成绩而哭泣啊!一直以来,我被认为是那种凌驾于一切烦恼之上,永远不懂得忧愁的人,但我知道我不是。笑容早晚会被泪水击垮的。而那次,我是真的被刺伤了——不管是在自尊上还是自信上。一个下午过去了,泪水流干了,我也开始慢慢清醒了。这失败倒底是什么造成的呢?我第一次郑重其事的开始 剖析自己:首先对化学缺乏兴趣、学习不主动;其次,在化学上没下什么功夫,没做多少题,从那以后开始了我为化学而奋斗的历程。

高三那年,更是我猛拼化学的一年。尽管两年来的努力已卓有成效,但离目标还有距离,这 一年里,我做了不知多少化学题来弥补这段距离。虽然我不是题海战术的拥护者,却深知题 做多了心里会有底,有时候原本不理解的东西在做题的过程中也会慢慢明白,而且解题有时 也是件蛮有乐趣的事情。所以我对解题情有独钟。(当然做题要讲究质量,而不只是数量。)不过,考试就是那么奇怪,远不像做题那么简单。上文所提及的那次考试虽是我第一次为成 绩而哭泣,却不是最后一次。

进入高三,考试突然增加了许多,而哭泣也随之增加了。不记得多少次躲在被窝里哭到深夜,有多少次一个人徘徊在大槐树下偷偷抹眼泪„„而在所有那些不理想的考试中,最不理想 的又是化学。

当然化学考试题目偏难是一定原因,但我自己的缺点却是主要的。由于题目难、题量大,往 往答完题后没有足够的时间检查,而做题的准确率又不高,往往是眼睁睁看着自己把会做的 题做错了。为了提高准确率,我把重点放在了平时做题上。每次做题都不检查,直接答案批 改,计算准确率,并记录下来。开始的时候,准确率的确不高,但每次我都督促并鼓励自己。久而久之,我确实比从前谨慎多了。

除准确率外,我在考试中还有其他的毛病。而这些通常是在每次考试后痛苦的自我剖析中发 现的。这种时候,我总是下定决心痛改前非,如果这时再进行一次考试的话,我断定自己会 考得很好。但可惜的是,从没有哪两次考试离得这么近,而当下次考试到来时我常常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又犯起了老毛病。为了留住“伤疤”,我准备了一个“错题本”,把每次考试的错题都记录下来,不光修改还要写上错误的原因和自己的缺点。随即,这个本子不光记考试中的错题还记平时做题时有代表性的错误,并最终发展为每科一本。每考一科之前,我都会翻阅这个本,剥开旧日伤疤,以提醒自己。化学尤其如此。这种方法确有成效,同样的错误,我很少重犯。

吴子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免试推荐入清华大学):

化学。在我看来,化学介于语文英语和数学物理之间,因为它既有许多要死记的东西,又需 很灵活的思维方式。也许大家在做化学题时已经感受到了,其类型是较明显的。一章节有其 代表性题目,一种类型的题有其特定的解法,抓住了这些,真正弄懂了,就万变不离其宗了。平时就要积累这种经验。那么,平时着重记什么呢?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特性,变化规律等。一言以蔽之,个性与共性。在这些基础上,最好能适当加深。我参加过化学竞赛,记得 第一堂课上,老师就对我们说:“可能会有同学认为竞赛对基础学习没什么帮助,其实不是这样的。打个比方,站在低处看一个事物很难看清全貌,但站高些就容易得多了。化学竞赛就是这样,你的理论学多了,看一些问题就比较容易看透,想通。”日后的学习证明了老师的说法。知识面扩大,想问题的途径也多了。而且高考化学题越来越倾向于考与课本联系面又高于课本的题和那种信息题。此时对由此及彼的知识迁徙能力和推断能力的培养便成当务之急,这些,都可以在竞赛训练中实现。况且,若需要用到的理论已经学过了,那做题时就不用从零开始,也比较有信心了,这是正常心理。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觉得化学的学习不能只拘泥于课本,而应该尽可能地扩展知识空间。所谓“一览众山小”,那是登上了五岳之首的缘故。魏强(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学生,曾获全国化学竞赛二等奖):

化学我个人认为是一门有较多记忆的学科,尤其是高中化学。因为有许多东西要记,例如: 物质的物理性质,金属有燃烧现象及反应方程式,有机物的反应过程。所有这些你必须是清清楚楚,一定要说一不二,是什么就是什么。决不要含糊,只有这样,才能对你的将来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记忆的同时也要掌握化学题的计算方法及原理:质量差量法、体积差量法、阿佛加德罗定律,这些方法要在做练习中不断地巩固,直到运用自如,决不能因为题的改变 而不会,所谓以不变应万变的奥秘就在于此。在高考化学中必有化学反应式的配平,这对你 来说应当是必拿分的题,一定要全拿到分,而且要快,不要在此上面花费太多的时间,因为 分数太少了。这就要求你平时对化学反应式的配平的掌握一定要熟练,化合物升降法要熟练,多练多写,书上出现的反应方程式一定要熟到提笔就写的程度。化学中另一个重要地方就 是大到有机物了,这里的反应类等一定要清楚,及代表物的反应,要会由此及彼地写一些有 机反应方程式,其实这不难,就看你对题目给出的反应理解了没有,一定要理解再去做,切 不可马虎。因为高考中推断有机物分子式或结构间式的题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机题回答 的好,分数的一大部分就已经到手,所以有机方面学习要学的扎实,各类反应、反应方程式 一定要写的滚瓜烂熟,这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成功的,这需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记得 当时,我在这方面做的也不好,但是我不松懈,我一直都在努力,最后终于做到了,我相信,只要有决心,什么事都可以成功的。

刘海涛(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学生,青海省高考理科第六名):

整个化学分为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两大部分,这两部分内部及二者之间也可谓是联系紧密,因此化学的学习目标应该是把握这些联系。无机化学以元素周期表为其总纲,以无机物的化学反应规律(如复分解反应规律、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可逆反应规律等等)为各元素各物质间的联系主线,这在高中化学书的章节安排中就可看出。而有机化学是以有机物的化学基(如醇基、醛基、酸基、酯基等等)为标志来组织知识的,各知识间也以有机物反应规律相联系。可见,化学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知识网络,因此试图把握这些联系是可行的。另外,我在理科学习过程中不仅重视把握知识间的联系,而且努力做到及时质疑、释疑。因为学习过程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其中主要的阻力是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因此能否发现并解决这些疑问便成了能否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关键。学习的甘苦也往往能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品尝到。而很多同学的心理本能是知难而退,这便使他(她)们失去了很多取得进步的机会,因此,有意让自己去质疑、释疑是很有必要的。张岩(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学生,高考化学满分)提起高考,就总是感觉自己是十分幸运的,特别是越来越多地看到新闻媒介对高三学生重负的报道,更加感到自己很幸运。因为记忆中我的高三绝没有这么苦,似乎轻轻松松就走了过来,也许这得益于我掌握了一些学习的小技巧。下面我就谈谈学习化学的一点儿体会,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助益。

高中化学主要可以分为三大块:基本概念与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和有机化学。其中,基本概 念与理论和有机化学知识点都比较少,比较容易掌握,真正的难点与重点在于元素及其化合物 这一块,众多零散的知识点,各类元素或者化合物性质的相同与相异,常常使人顾此失彼,考试 丢分。要想学好元素及其化合物这一部分,不妨把元素周期表看作一块土地,学习的过程,就是以各周期、各族元素为种子在元素周期表这块地里培育自己的知识树丛的过程。

当然,攻欲善则必先利其器,要想使自己的知识树长得好,必须首先耕耘好元素周期表这块土地,也就是说要充分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现行的元素周期表一共收入了一百多种元素,它有七个横行,即七个周期,周期的序数就是该周期元素原子具有的电子层数;它有18个纵行,分为16个族,即七主族、七副族、零族和Ⅷ族(包括第八、九、十共三个纵行)。我们应该记住各主族代表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起 码应该记住各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起码应该记住原子序数前20位的元素的名称, 元素符号、核外电子排布及其在表中所处位置,还要牢记前三周期各有哪些元素和各主族由 哪些元素组成,掌握了这些,就如同已经给地松了土。

记熟元素周期表之后,还需要掌握元素周期律。所谓元素周期律就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 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一规律。具体地说,主要是指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 素的原子半径和元素的主要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理解了元素周期律 就好比把我们的种子,即元素,按照周期变化和性质的相似性进行了分门别类,选种的工作已 经完成了。

在熟练掌握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通过元素及其化合物各章节的学习来使各元素发芽生枝,培育我们各元素的知识树了。

对于每一棵知识树来说,无非包括下面几个主枝:元素性质,单质性质,化合物性质,酸、碱、盐性质。每一个主枝又可分为几根分枝。元素性质又可分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化合物、元素的活泼性: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单质性质,化合物性质和酸、碱、盐的性质都可分为两大分枝: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而这两者又都可分为无数细枝,物理性质可细分为状态、颜色、气味等;化学性质可分为与单质的反应、与化合物的反应、与酸、碱、盐的反应„„如此这般,经过多次分类之后,我们的知识树的结构就形成了。

那么,当我们每学习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考虑它应该是位于哪一个细枝之上,就把它作 为一片树叶,让它生长在知识树的枝条上。这样,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找到合适的枝条生长上去 ,积累起来,一棵枝繁叶茂的知识树就长成了。

这种工作看起来是复杂的,但实际上每种元素的知识树结构都是相似的。培育出一棵知识树 之后,其它的不过是一种重复操作罢了。

知识树一旦建立,你将发现它有很大的优点。首先它使我们头脑中庞杂混乱的知识点都找到 了自己的归宿,便于记忆。其次,当我们比较两种元素时,因他们的树结构相似,只需比较相应 的枝条即可。更重要的是,考试时我们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我们只需从枝出发,层层推进,就一 定能找到所要找的知识点,而在这个推进过程中,所得到的其它信息是对解题大有帮助的。我觉得培育知识树对我学习化学帮助很大,希望它也能有助于大家化学水平的提高。叶怡河(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学生,高考化学满分)“化学是一门记忆的学科”,这也许不太符合一些同学的思维习惯。但细想:元素周期表要记,各元素原子结构要记,各族代表元素单质、化合物的性质、反应要记,有机化合物中各种烃、烃的衍生物的性质、作用及一定的规律要记等等。要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且只有记得熟,才能用得活。说句武断一点的话:化学学得好的同学主要是因为掌握了化学的记忆方法,高效而又轻松地记忆化学知识。

常用的记忆方法很多,但我这里只谈几个自己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常用的几种方法:特殊记忆法 ,单独记忆法,结合实际记忆法和联想记忆法。

很多东西容易记住,如AgCl难溶于水、白色;F2、Cl2、Br2、I2的活动性随分子量的增加逐渐减弱等,相反,某些东西却非常容易搞错,如:AgF溶于水,AgI呈黄色;碱金属活动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加逐渐增强等。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前者是常用的,平常的,符合大家思维的东西,而后者则因受前者的干扰常被混为一谈。所以我们提出“特殊情况特别记忆”,时时对之进行关注,以免在关键时刻出现“粗心”的情况。更何况记住这些,往往那些平常的也顺便给记住了。例如:记住2NO2 =N2O4在压强改变时的现象,则轻而易举地记住了有气体参加反应的可逆反应在受压强影响时的规律。

单独记忆是对某些知识点而言的。有些东西没有什么特殊的规律,却又十分重要,非得单独记 忆不可。例如:钢、铁的冶炼原理和过程;一些重要而又难于理解的反应方程式,某些物质的性质等。熟记这些东西,可补充知识链条上的一些空白,要用时随手拈来,大为惬意。

结合实际记忆法是一种相当好的记忆技巧。所谓“实际”,这里可以是生活中的体事物,也可以是别的学科中常见的一些东西,这种记忆方法的特点是能使同学对容易混淆的东西轻易地掌握和区分。例如:很多同学对可逆反应受外界因素影响时的方向常闹混。但如果用物理中的“惯性”来理解记忆,就会发现这简直太容易了。惯性是物体在不受到外界影响时有保持原来状况的性质(但往往无法改变其总的趋势)。可逆反应移动的特点正适合这性质:加压、反应(由于惯性)阻止压强增加,从而使反应向压强降低的方向(即气体摩尔数减少的方向)前进(但最后压强还是增加了),升降温、减压,加减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等,都是同样的道理。而如果用来理解2NO2=N2O4加压后现象更有妙用,加压颜色加深体积减小反应向正方向移动颜色

(惯性阻碍)变浅。所以颜色变化:浅→深→浅。如果考虑最后结果的颜色是变深还是变浅,由上所述,显然是“胳膊扭不过大腿”颜色变深了。

联系各章的内容形成知识链,知识网,这就所谓的联想记忆法。如: 这样的链条很平常,在有机化学中注意一下会发现由某一种物质作为中心(如HC≡CH)马上可引出高中有机化学中的所有知识。这种联系记忆法使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美的系统,思想变得特别清晰,达到轻轻松松而又事半功倍。

这些记忆法说起来是独立的,但实际用起来更应该综合运用,以达最佳效果。灵活地掌握这些方法,相信在化学学习中将会多一份轻松,多几个胜利的微笑,在明天的天空增添几分蔚蓝。向元益(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学生,高考化学满分)学习,离不开听讲这一中心环节。化学学习也一样。怎样上好课?这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也并非尽人皆知。

以下仅是我的一点化学听课的体会。(一)课前预习不可少。所谓预习,就是了解教材的大体内容和易难程度。预习时注意把握教材的总体思想:这节书主 要讲些什么物质?各物质之间有何联系(如化学性质)?重点物质是什么?这些都是预习之后有一定印象的。

预习时如果遇到疑难点,而自己又一时解决不了,应把它们集中起来,用笔记本记录下来,以增 强听课时的针对性。

(二)巧妙听讲,主动思考。

课堂上以听老师讲授为主,基本循着老师的思路去听,同时要动脑子主动思考,力争得到接受 ——思考——理解的最佳综合效益。抓住基本概念,领会主要精神。老师讲课有不同的“松 紧度”,学生听讲也应有不同的“响应度”。在预习中已懂的东西就不必多花力气,而对疑难 点则要仔细听,听课中可进行合理的“联想”和适度的“停留”。“联想”主要是课堂内容的相关知识。可以由“树木”联想到“森林”。譬如,在听到AgI可用于人工降雨时,自然可以想到干冰(CO2)也可用于人工降雨。这虽然举的是一个简单例子,但只要广泛联想,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大有裨益的。但却不能脱离课堂而无目的地想入非非。所谓“停留”,是指听到重要之处可以稍停下来思考一下,细味这个问题,这可以为听课带来一定兴趣。还要注意留一点精神听老师后面的课,争取把课听活。

课堂笔记也很重要。有人说过“不动笔墨不看书”,我们也应做到“不动笔墨不听课”。记 笔记,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记下一些概念、思路、疑难点等。那种课上抄笔 记,课下读笔记,考前背笔记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三)巩固课堂成果。

每次下课时,并不要急于使自己的思想一下子松开,而要用几分钟时间静静思考一下本堂课的 基本内容:中心要旨。这虽是几分钟功夫,效果却是不可低估的。因为遗忘的过程是先快后慢,记忆后最初遗忘得最快。这样,课后一定要及时安排复习,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使知识化归自己所有,从而大大提高智力素质水平。

总之,只要你掌握了听课,也就拥有了学习的大部分。剩下的工作,就要靠大家自己去开拓,去 完善了。

尹鹏(北京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学生,高考化学满分)高三的复习过程中,有过许多的经验教训,也学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回过头来看一看,感觉让我受益最大的,莫过于总结和归纳的方法。

我所理解的总结归纳有两种方式。如果可以打个比喻的话,一种可以称为“结网式”;另一种 ,“织补式”。

常有同学抱怨化学的知识点太繁复,太多的化学物质,太多的化学反应,太多的化学规律,„„ 细小而庞杂。其实,这看似散乱的知识点之间都有着相互的联系,也有着各自在体系中的位置 ——知识就象一张网。那些面对厚厚三册化学课本感觉头脑中一团乱麻的同学,应该做得是进行“结网式”总结:抓住其中的重点,发现相互的联系,理清知识的脉络,一句话,编结一张属于自己的知识网,记得在高

一、高二时,教化学的杨老师要求同学们在每一章学完之后,都写一个小结,理清这章知识的脉络,等到高二复习前,手里捏着薄薄一叠写满小结的纸,真有一种胸有成竹的感觉。同学,如果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这项“结网”的工作,那么我恭喜你;如果你没有,我要对你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不要说自己没有时间去归纳总结,把在题海里涵游的时间砍掉一些,整理清自己的知识体系,会使你学得更自如而轻松的。

以上讲的是“结网式”的总结,通过它,我们便可以对知识的全貌有一个清晰的把握。但要参 加高考,光有它,光有这样一张网,还是不够的——这张网还不够细密和柔韧:我们还应进行“ 织补式”的总结、归纳。

我们在看书和做题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知识有着这样、那样的小的缺陷;同时也在解题时 学会许多细小而有效的技巧,这些我们也最好归纳整理,总结到自己的小结本上。它们是“结 网式”小结的补充,必不可少的补充:正好比在粗的网络上缠绕上许多坚韧的细线,使这张网 更细密而结实。在高三的后半学期,有大量的习题等待大家去做。做完每道题,都应想想自己 通过它学到了些什么,并将其中的精华总结下来,这样,才可以使这套题目起到应有的作用,否 则,可能只有苦劳而没有回报。

陈华锋(北京大学化学系学生,高考化学满分)化学对于高考来说,是很重要的。理科生如果化学考砸了,总体成绩肯定会不太好。而把化学 考好了,则有助于增强信心,有可能出现在其它科的考试中超水平发挥的情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会有一些人,化学学得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原来没学好,所以现在感到很困难,有的甚至失去了兴趣,所以他们在化学上花的时间很少。大家知道,在功课上不花时间,要取得进步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在这儿要来劝劝那些同学。化学是一门立竿见影的学科。所谓立竿见影,是指与其他学科相比,投入同样多的时间,所提高的分数,化学要比其它学科高。举一个例子,某考生甲和某考生乙,他们的水平相同(均是理科考生),他们每天有6小时的复习时间,所以他们都用1小时时间来复习语文,1小时时间来习数学,1小时时间来复习物理,1小时时间来复习化学,1小时时间来复习英语。但是这样只花 了五个小时呀,还有1小时剩下,用来干什么呢?高考生的时间很宝贵,他们当然不会用来玩的, 所以考生甲用这1小时来复习语文,考生乙用这1小时来复习化学。结果,高考结束后,人们发 现,数学、物理和英语三科,考生甲的成绩和考生乙的成绩都相同,但语文成绩,考生甲比考生 乙高了4分,可是化学成绩呢,考生乙的成绩却比考生甲高了20分。所以总分来说,考生乙比考生甲高16分。16分呀,这是了不起的差距。甲和乙原来的基础相同,用功的程度也相同,可是乙就比甲高了可贵的16分。为什么?就因为乙在化学上采用了高投入的政策,而考生甲却错误地选择了在语文上采取了高投入。归根结底,这是由各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化学是一门以记忆性为主的学科。它不需要太多的理解,太多的技巧,(这相对于数学和物理来说的),只要你记住了化学事实,你就可以答对。所以我说化学是一门很容易提高的学科,它不象语文、英语那样需要很大的投入,才有一些提高,它只需要较小的投入,就有较大的产出。同学们要树立信心,只要我花时间去学化学,我肯定会有提高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即 兴趣。有些同学也许会说:“我知道学化学一定会提高,但我就是不感兴趣,不想去学”。那么我要劝你,同学,兴趣也是培养出来的,爱因斯坦也不是一生下来就对物理感兴趣的。同学,高考需要你学化学,所以你一定要学,你不得不学,但是,当你学了一段时间之后,你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你会认识到化学内部的规律,那也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同学,你一定会对化学感兴趣的。

最后,祝同学们努力学化学,高考创佳绩。

第三篇:北大、清华状元谈学习经验(语文)

第一部分 北大、清华状元谈学习经验

朱坤(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生,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

语文,是学好文科最基础的科目,它的重要性正如数学在理科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一样,但学好语文又是最难的。因为汉语既然为我们的母语,其命题可深可浅,一旦这个度把握得不准确,就会造成试题偏易或偏难。高考语文试题,一般分为三大块,即基础知识、阅读和写作。基本上涵盖了要求学生掌握的各个知识点,如基础知识题,一道题目可以涵盖多个知识点,一个点掌握得不好,整个题就不好做;又因为它基本上全是客观性选择题,不存在给一部分的问题,因此,要拿就必须全拿。这部分知识的复习说难也不难,我一直认为学好语文最重要的不是读或背,而是长期形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度,例如病句一项,有些人可能读一遍就能辨析得出来,有的人钻研了好多遍还是不得要领,这就是一个素养的问题;加强语文素养,才能使语文成绩有所进步,而且它对阅读、对写作也大有好处。阅读又分古文阅读、说明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三项,由于阅读的文章都不是我们曾经见过的,因此做起来的确很有些难度。因此在平时做题的时候应该多加强训练,有的人把阅读分解为若干小项,如古文分为实词、虚词、大意、翻译、主旨等等分点复习,我觉得这实在很不必要,其中要把一篇文章彻底读懂了读透了,什么样的题也是难不倒的,这也可适用于说明文阅读。最令人头疼的莫过于现代文阅读了,现在题干设计朝主观化靠拢,这是好事,防止了客观题不会做胡猜的现象。为了使阅卷标准化,现在的题型大抵是从原文中找取若干关键词语,联缀成句。这样寻章摘句的做法是否能测试出考生的真实水平,我看很不一定;很多的时候,我能读懂文章,但题很可能做错;有的时候我读不懂文章,题目还有可能做对。不过再好的考试制度也难免有缺陷,相信,不久会有一种更科学的题型出现。做这类题的关键是找出与题旨与题干联系密切的句子,提取压缩,精减字句,尽可能符合字数要求而又通顺。其实,高考语文最重要的是写作,一般人高考语文分数不过100分左右,而作文可能占据一半的分数,实在不能轻视。再者近来作文大多有两种文体写作要求,这样更有利于缩小分数差距,这样对后进生很有利,在自己较擅长的文体上要多拿分、不擅长的也要尽量缩小差距。一般来说,高考作文不同于竞赛作文,它要求一个“稳”字,最好不要有过于奇异的写法出现,以防阅卷者目不能识,误为跑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一概保守,在文章要求的限度内要尽可能的新颖,即使是陈旧的题材,也要努力翻出新意来。一篇题旨新颖而又有度的文章是很受阅卷者赏识从而判高分的。如今年高考作文题,考生们大多受陈规局限,于社会政治意义上大费笔墨;而在两幅漫画本身之异同上则惜墨如金,结果舍其本而逐其末,误入命题者之彀中。因此,作文要想拿高分,光有“稳”字是不够的,还须有一个“新”字。胡湛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学生,贵州省高考理科状元):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语文是基础,因为“语文既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的综合性强,不象数理化那么有明显的循序渐进;它虽然也有阶段性,但不可能截然分割。要对自己进行有效的语文训练,首要的是必须全神贯注地听课,上课时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做到眼看、耳听、口说、心想、手写,尽可能地吸收有用信息。光这样还不够,还要高度重视课外点滴的积累,勤作读书笔记并持之以恒。我最喜欢《语文报》和《作文通讯》。每次阅读上面的文章都非常用心,看完后想一想,记一记,使头脑里留下较深的印象,对自己认为最有价值或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就摘录要点作为资料保存;对上面的题认真做并进行筛选,对未掌握好的知识进行再思索,弥补薄弱环节,高考时感觉很有收获。此外,还需要找一本高考考纲的“考点解析与训练”,对照每个考点认真复习,做到有的放矢,然后要做相当数量的练习,做题时务必要做到透彻理解,不要忽视任何一个考点。对已暴露出的薄弱环节,突破时也要讲究方法。我先对拼音和作文这两部分感觉复习效果不佳。针对拼音的难点,我找来了《咬文嚼字》、《难字浅析》等书刊,认真看,仔细领会并多记。至于作文,考虑到高考复习紧张,不可能用日记的方法,我就记素材,经常记一些警句啊、例子啊等等,作为写作文的“材料仓库”,这样在写作文时构思快,容易左右逢源,不至于笔头干涩。总之,由于语文科知识综合性强,涉及范围广,我们应将听、说、读、写并重,以提高自己语言文字的能力。

刘阳(北京大学法律系学生,黑龙江省高考文科状元):

语文,这是万科之源,一定要常抓不懈,并且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前提下,不拘泥于书本。阅读方面,要做到现代文、古文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可失之偏颇,尤其是对古文。有很多人不喜欢看古文,认为枯燥,缺少激情。实则不然,读古文是一举几得的工作:可以提高你的分析理解能力,扩大你的知识层面,印证加深你在历史课上学到的知识;另外,对你做历史卷中的材料解析题也会有不少帮助。如此多的妙用,则不可不读。在此,我向大家推荐一本对我颇有帮助的杂志——《中学生阅读》。那里边不但有许多名家名作,而且有针对性的录出很多阅读题目,典型而且系统,不妨读读看。提到语文,就不能不提到它的重头戏——作文。对待作文,首先要破除这样的错误认识:文章好那是天生的,我天生就写不出溢美之文,没辙。实际上,没有天上掉下来的生花妙笔,要想提高写作水平,一要多读书,二要多练笔。通过阅读书籍,可以培养语言的感知力,扩大视野,丰富头脑,这样动起笔来不至于无话可说,写的文章不至于空洞无物。在阅读时一定要做个有心人,及时做读书笔记,不让任何有效信息漏掉。比如1994年高考中的语文题,填写成语中有一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课本上找不到的,只能靠平时课外阅读的积累。进入高三,时间变得很宝贵,于是有人认为写作文、练笔很费时间,就把所作之文减之又减。熟能生巧,作文也是如此,总不练笔,再高的水平也难一下笔就佳句连篇。反之,你写作不太好,坚持练习,会有突飞猛进的成效。因此,即使在最忙的总复习阶段,也要抽时间写写日记,作一些典型的文章,这是有利无害的。请大家注意,我上面的一句话绝无轻视书本之意。因为书本是最初知识的来源,是万变之宗,特别是书中每个单元后的复习题,更要给予重视、记牢、吃透。另外,饭后睡前的闲暇时,可以翻翻字典,纠正一下读音,认定一下字形,熟悉一些生僻的词语,做到有备无患。梁震(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生,天津市高考文科状元):

我在文科班的语文课是由一位学识渊博的特级教师——刘淑明老师教授的。她教学经验丰富,水平很高,给了我不少好的方法。记得刘先生给我们布置的第一篇作文是《我》,我就从外貌、爱好、优缺、理想几个方面写自己,而且用一种自嘲的语气。刘先生挺满意,夸我文笔不错,却又婉转地批评我作文深度不够,思想性不足,“玩”文章。其实,对于这类作文,我很喜欢作,因为觉得这才叫真正的“文学”。记得从初二开始,我就练着虚构故事,因为“虚构的情节较事实更吸引人”,当然,虚构还要以真实为基础。有篇那时的“力作”,至今记忆犹新。其内容大概如下:幼年的两个小伙伴随父母移居美国,多年后归来,满口我们美国怎么、怎么,还贬低中国的文化艺术和传统习俗。这些事实深深刺痛了我。文章的结尾是“在古老东方,有一个沉重的声音在召唤:‘归来吧,远方的游子。’”其实,那是我当时看了一些关于出国热和华裔“新一代香蕉”的报道有感而写的。可谓是时代的产物。到了高中,写记叙文的机会少了,但我常练笔。我觉得记叙文重在“新鲜”、“真实”。这就要求我们会体察生活,做有心人。我有一种观察人物的方法:在放学回家时慢慢骑车,细心琢磨路边的人:小学生,接孩子的家长,卖羊肉串的小贩,辛苦的菜农,趾高气昂的小老板„„这些市井人物的形象,日久天长会深深地印在脑海中。等到写作文时,说不准要安在哪个人物的身上。只有人物来源于现实的生活,他的形象才会有立体感。

说实话,我不喜欢唇枪舌战、规矩刻板的议论文。但刘老师说:吃不爱吃的东西,不是因为喜欢,而是为了营养全面。为了提高我们的议论文水平。刘老师要求我们做《报刊时文》(是一种同学自己选、剪、贴的报刊议论文章的集子)。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用《报刊时文》可以做两种练习:一是锻炼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二是用只看标题先构想文章内容再与原文对照的方法,可以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发现这种方法效果明显。后来,我能看到题,就能马上写出提纲、再完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想是得益于此吧!语文在高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但语文水平的提高却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的,它需要日积月累。小到一个字、一个拼音,大到一篇分析文章,一份作文,处处是功夫。对于字词、文化常识、语法,我想应对的办法无非是平时虚心,一点一滴的积累,不管有没有用,记住再说。正所谓“考试一滴水,平时准备一桶水。”另外,语文的零散知识很多得益于阅读。不光是量上的问题,而且是质上的问题。我感触尤其深的是古文。在高考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阅读的量很是不少,而许多同学的得分率并不高。毛病我觉得有如下几点:A对于古文常用的虚词,如矣、焉、且、乎、之、者、哉„„等的用法不详。B对于古文中常出现的语序不能很好辨认,如“呜呼!无斯人,吾谁与归”。同学们看到这句话应立刻反应出“吾谁与归”是宾语前置,其现代汉语顺序是“吾与谁归”。C对于缺主语的句子,不能把握主语是谁,等等。对付这些常见病的好方法是找几篇课文上的好文章逐字逐句阅读,弄懂每一个书下注释,弄通每一句话的白话文翻译。这样日久天长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说句实话,一年多过去,有些当时背的句子、词语解释已模糊不清想不起来了。但是如果把例子给我,我还是能正确判断,甚至立刻串想起与之相关的例子。所以同学们不难看出背古文、多阅读、精阅读的重要性。其实,有些考试时的文言文题目,并不是当时现场分析出来的,而是以前见过类似的题或句子联想起来。还是那句话“考试一滴水,平时准备一桶水”或“一缸水”。何忻(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甘肃省高考文科第二名):

“积沙成塔,聚腋成裘”这句话用在语文知识的积累上应该是最恰当的。语文知识的特点是零散、随意性大,因此,要靠在短时间内集中复习而收到有效的结果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处处留心。如高考中的诗词填空题,中国几千年文化史留下的诗词曲赋浩如烟海,要靠全背下来以对付那五道题,无疑是最傻的办法,而且也不可能。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用到很多诗句,只要能随时留心,将它们记下,便足以应付这一题了。但如果平时不注意,到临考时再去集中“抱佛脚”,往往容易走入“歧途”,背了许多生僻的句子,而应该掌握的却没有记住,这样便是事倍功半了。况且,文科中的历史、政治也都需要花大量时间去看、去记、去思考的,如果平时功夫下到了,就可以减轻考前的负担,腾出许多时间给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而不会产生“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感觉。除此之外,古文和现代文阅读也需要在平时下功夫。古文如同汉语中的“外语”,由于没有“语言环境”,许多词汇,尤其是虚词的用法和通假字很难靠突击来掌握,因此一定要多读。读得多了,便有了“语感”,再做古文题目就容易了。高考复习时间紧,因此不必抽出专门时间去读古文,可以在复习其它课程的间歇中穿插进行。正文的篇目也不要多,中学课文中所选的就可以了,课文中选的大多是名篇,读起来既能调节大脑,又能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关于现代文阅读应多注意科技短文,因为作为文科学生,本来平日里就对科技知识关心甚少,高三一年忙于应付考试,自然科学知识也就“自然”地成了我们的薄弱环节,做题时常会被那一串串名词搞得眼花缭乱不知所云,所以平时亦应在复习中穿插阅读些科技文章,使自己熟悉和适应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考试时就可以避免不习惯造成的错误了。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它的成功更是平时阅读、思考和练笔的结果。但由于高考前时间紧张,不可能抽出大量时间去做大范围的阅读和练笔,因此一定要多思考,尽量多接触些作文题,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并比较各种角度的优劣和自己对从这些角度进行论述的掌握情况;时间充裕时还可以列出提纲甚至将文章整个写出来,进行集中的写作训练。思考的面广了,头脑开阔了,便不会面对考题出现不知所云的情况,并且可以从自己最熟悉的角度进行阐述,高考作文也就容易成功。另外,考场作文的范围一定要“小”,人生、社会这样的“大问题”,看似有很多话要说,容易写,其实非常难把握,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篇幅内阐述清楚,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造成语言混乱、辞不达意,中心不明甚至自相矛盾等失误;但如果从一件小事入手较深入地分析一个小问题,从一个细节入手进行论述——所谓小切口深分析——便可以游刃有余了。耿德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生,安徽省高考文科第二名):

汉语言博大精深,出题千变万化,极难把握,但只要记住一点“万变不离其宗”,便能以扎实的基础应其万变。语文的学习归纳起来分为两方面:课内和课外。课内注意认真听讲,该掌握的语言知识一定要熟练掌握,但要防止一种死读书的倾向,理解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其实,窃以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干还是在课外。语言这东西最讲究一种感觉,即通常所说的语感,这靠课内那一点是决办不到的,只能靠课外大量阅读。阅读范围从学生优秀作文到名家著作不等,以至各种社科著作。语文照旧需要练习,可采取专题训练方式,自己哪种题型薄弱,可在一定时期内找来适量题目全力突破。

陆慧(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生,河北省高考文科第二名):

语文是我最喜欢的学科,我母亲生前是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对我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我认为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它需要一点一滴地积累,并且也与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文学功底密切相关。学好语文,平时上课要注意听讲,随时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以加强训练。比如在语文学习中,许多同学感到最困难的是古代汉语。由于我从小学四年级起便开始看《西游记》,到初中毕业时一些最有名的古典名著都看了好几遍,因此我很喜爱古文。其实它也是有很强的规律性的,为了弄清许多语法现象,我特意准备了一个笔记本,将学过的所有篇目都进行了分类整理。最常见的几个项目有:“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通假”、“词性活用”、“固定句式”等,每学一课便总结一课。通常整理一篇文章要花费两三个小时,还要翻阅许多参考书,力求做到准确。虽然比较辛苦,但却令我受益匪浅。时间一久,也逐渐掌握了古汉语常见的语法规则,而且在阅读时常常能凭语感选出正确答案,每次模考的古文部分我几乎都能拿到满分。

语文的基础知识也很重要。高考语文的第一大题就是考查考生的基本技能的。这与平时的认真积累也紧密相联。平时汉字发音要准确,拿不准的东西随时查字典。对每课后的习题、每单元后的语法讲解都要弄懂,不能似是而非。对于许多词、句的语感要反复体会,修辞方法的分析也要多做练习、总结规律。记得初学修辞时总容易混淆“借代”和“借喻”,后来查了一下《中学语文修辞手册》,才明白一条很容易的区分方法:只要能改为明喻的就是借喻,不能改的就是借代。因此要养成不懂就查就问的习惯,否则,不懂的东西积压得多了,也就对这个学科失去了兴趣和学习的动力。此外,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广泛的阅读。课外多读好书对作文和提高素质都有很大好处。中学时我一直坚持订阅《中学生阅读》和《读者文摘》(后又改名为《读者》)。这两本书都给了我很大帮助,特别是《中学生阅读》,它其中有优美的散文、学生的优秀习作及许多课文中疑难问题的解答,还有古文阅读、高考的模拟训练等。每一期的题目选材广泛,我都尽量认真做下来,特别是古文部分,既有选自《史记》、《春秋》、《左传》等著作的,也有一些文艺性作品的节选,内容精炼,对能力提高很有好处。除此而外,我还尽量背诵自己喜爱的文章,特别是古文和诗词,这虽然只是一种文学爱好,但也常常在考试中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对现代文我多半是摘抄,这对提高作文水平有帮助。同时还要多动笔多观察周围,培养自己敏锐的思维。平时有令人感动或感慨的事就写下来,也可写一些自己的思想变化,坚持一段时间,写作文时自然也就很容易进入状态,可以很快地组织语言、打好框架,下笔千言,而不至于苦思冥想,花了大量时间,只写出一篇空洞干枯的文章。

总的说来,语文就是要多看、多读、多背、多写、多想,一步步地踏实去学。陈小凌(北京大学英语系学生,湖北省高考外语类第二名): 语文复习首先应该抓住基础知识,这部分的分数占的很多,并且阅读题里也贯穿着基础知识。阅读部分难度较大,只有靠多读多分析多思考,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作文方面我觉得只要抓住了套路就不太容易出错。议论文第一段一定要有简洁明确的立论,正文部分不管是采用层进式还是并列式一定要有翔实可信的例子,最好能举出三个例子,因为据心理学家分析这是最容易让人信服的。结论部分非常关键,最好不要简单地重复开头的论点,而应在它的基础上有所升华,最好能联系身边的实际,指出应该怎么做。我写作文一般采用“图表列举法”,同学们不妨一试。中间画一个圆圈写上标题,然后开始搜索与之有关的话题、例子、引语等,用一些放射线写在周围,这样看起来较乱,但能让你充分发挥想象力,思想不会受到约束,然后从这里面理出头绪,在另一张纸上或同一张纸上标明顺序、详略程度等,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写起来就会胸有成竹,不会随心所欲、主次不分了,而且也可以省掉另外打草稿的时间。作文的文风以事实为主,不要华而不实、堆砌词藻。郝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生,山西省高考文科第三名):

我从小就很喜欢语文这一科,由于对它感兴趣,所以一直还学得不错。但经过第一年的高考后我才发现自己还差许多。象高考中的第一题,拼音与字形的辨认,我在平时考试中经常就不得分。由于我不讲普通话,所以前鼻音与后鼻音分不清,卷不卷舌也分不清,这就给做题带来了许多困难;而且汉字也掌握有限,有些读音相同的字平时不注意区分,模模糊糊,也没研究,在考试中总吃亏。所以在今年复习中,我就养成了勤用参考书的习惯,一本厚厚的词典经常放在桌边,在做各种试卷时,凡是第一题我拿不准的读音和不认识的字,都会不厌其烦地查出来,并拿一个小本记起来,在空闲的时候经常翻一翻,把它们牢牢记住。当然这些并不一定考,但这种方法的确教会了我许多字与它们的发音,从中我还学到了其它许多东西。对于文化常识与名人名言,可以在做过数学题后当作调料来记,而且我也经常在饭前饭后拿出它们来看一看。掌握这些常识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它可以使你提高文学修养而且从名人名言中可以悟出许多做人的道理。现代文与文言文的阅读就是一个练的问题,自己要找一些较好的文章来进行阅读,逐渐培养自己对句子的感悟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挖掘其深层次的含义;经常进行这种练习,高考中看到问题后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从哪方面去想。文言文相对比较难理解,要先把课本中精彩的文言文反复阅读,掌握其中实词、虚词的各种用法,遇到其它文章,就可以照猫画虎,找适当的解释套进去;要经常翻译一些句子并理解一篇文章的大意,只有常练,才能由量变到质变。也许在练的过程中你并不感到什么效果,但它已潜在的变成了你理解文章的能力,使你在高考做阅读题时游刃有余。最后就是作文的问题,由于学校规定每星期一篇文章,这种强制措施倒是使我受益匪浅。经过由议论文到记叙文,由看图作文到自选作文的各种体裁文章的练习,我能一看题目就知道写什么、如何写,在脑中有了一个整体提纲。而且通过老师的讲评,我能从别人文中吸取许多新颖的东西为我所用。这一年坚持练习作文,我作文提高很快,经老师推荐还有一篇文章被登在了指导作文的《写作导报》上。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学与不学都一样,练与不练都一样,这就错了。我可以说,语文学与不学,练与不练大不一样,只是它的效果不太明显,但只要学了练了,在高考中语文同样是一个使你与别人拉大差距的科目。

王劲涛(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生,河北省高考理科第二名):

我始终认为,语文是各科学习的基础。语文既是一种交际工具,又是一种文化载体,把语文学好,或者是学得比较好,这对英语也是一种无形的帮助,因为两者都有阅读理解的题型。好的语文理解能力对英语阅读理解题的解答有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语文与数理化也有一定关系。有的同学说:“语文是文科,数理化是理科,两者一点都不沾边,会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不然,语文是理解数理化题意的基础,语文也是表达数理化解题过程的工具。语文如此重要,但复习好语文却不是那么容易,因为语文的综合性比较强,主观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语文的各个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虽然也是分成了诸如拼音、词性、句子结构等各个知识点,但都不象数理化那么章节分明,因而语文的复习应该是综合进行。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我认为方法只有一个:脚踏实地。语文的基础知识如拼音、句子结构、句型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但因为经常接触,我们一般不会去注意其中的道理所在,许多同学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而对基础知识不屑一顾,而我对基础知识则是慎之又慎,不仅仔细地理解每一部分基础知识,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如半个月,就回过头来利用半小时或一小时的时间将以往复习过的基础知识重新复习,久而久之,这些基础知识就能够成为一个整体,遇到基础知识的考题就能很快地分析出题目所要考查的内容,并应用相应的知识进行答题。

语文中的阅读理解题是难度比较大的考题,许多同学在做题时总觉得理解得十分透彻,解题十分有把握,但等做完题之后一对答案才知道自己答错了,至于怎么错的,为什么错就怎么也想不明白。这样的情形我也亲自经历过,后来我总结出一条规律,大家不妨试试。所谓阅读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讲考的并不仅仅是同学个人的理解,而是在考文章的作者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是说应该顺着文章作者的思路来理解,而不应该根据考生自己的主观想法来理解。具体作法是答题时应该忘掉自己的主观认识,不管这些认识是多么正确,而应该顺着作者的观点、思路来阅读文章,这样得出来的“理解”就可以符合题意的要求。

作文是语文考试中的一个重头戏,同时也是一些同学的难点所在。许多学理科的同学过惯了用公式表达思想的日子,一旦遇上要用文字表达一个道理的时候就感到笔头干涩,思路枯竭。我写作文有一个决窍:多看报纸、杂志上的诸如“一日谈”、“虚实谈”、“一夕谈”之类的小栏目。这些栏目中的小文章在论证结构上、论证方法上可称得上是高考作文的楷模。这些小文章中的事例、观点、警句格言我们都可以在考试时信手拈来,写作手法也可以模仿。这样,在考场上面对着一张白纸,你也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这些小文章所讲的道理似乎谁都明白,谁心里都有,但我从这些小文章中学到的一种写“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文字。高考的作文并不是要同学们阐述一个十分新颖的观点,而只是要考生将自己对作文题目、作文所给的观点用文字论述清楚就可以了。有了平日报纸上一些小评论文章的基础,以它们作为原材料,作文构思就比较容易,下笔时也可以左右逢源。

当然,语文学习、复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平时点滴的积累,需要自己心想和手写不断实践、不断积累、不断磨合的过程。我的学习方法也是长期学习、复习中总结出来的,正确有效地应用这些方法也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

焦朋朋(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学生,安徽省高考理科第三名):

语文的学习主要靠平时的积累,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可能在语文试卷中出现。语文的复习中一定要与六册课本紧密结合,绝不能只做各种练习,把最基本的东西弃之不顾。课本中要求背诵的部分一定要会背,课文中的注释也要认真记,课后的练习也一定要真正领会。在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随着老师的复习计划,把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搞懂、记熟。进入第二轮复习后,可以适当地多做一些综合练习题,与此同时还要把以前没记住的东西重新复习一遍,特别是容易忘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字的读音等。关于写作,作文水平高的同学自不必说,作文水平较低的同学,可以多找一些范文看一看,好的词语和句子记下来,并尽量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近几年高考主要考材料作文,读者可以针对这一点进行审题、立意、拟题、编提纲等几个专项练习,如果一试,定会受益匪浅。众所周知,语文的知识“无边无际”,比较零碎,所以学习语文重在积累,主要是积累一些基础知识,这部分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相当不小,积累的最好方法是打步步推进的“阵地战”,见到一个自己不知道的知识点,就应多看几遍,争取以后碰到了不用再花时间去记。名人名言、警句格言一定要多记,这不只是为了几道填空题,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写作提供素材,使自己的文章更有吸引力。另外,在生活中留心观察一些感人的事情和场面。“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些平时普通的场景往往更加感人,更能带动人的思绪。顺便说一下,写记叙文要注意“感情冷处理”,即不要唱高调,不要让自己的感情过于外露,而是尽量用一种平实无华的基调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避免大起大落,我们学过的这样的文章如《背影》,它好象只是平铺直叙,但在自然中感人至深,这种方法大家可以试一试,若不成就不要勉强,否则会弄巧成拙。

楚军(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生,北京市高考理科第四名):

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也是我们学习时间最久的一科。从我们呀呀学语起,就开始接触汉语,又在学校中学习了12年的语文,对语文可以说极为熟悉。但要说到熟练掌握,我们就差得远了。且不说古人要苦读十年的古汉语,单现代汉语的许多字的音形义和一些语法知识点,要熟练掌握就很不容易。同时,语文又是所有学科中最有用的一科。因为它是基础中的基础,只有学好语文才有可能学好其它的学科。因此语文是最应该下功夫的地方。因为语文的学习最注重的是平时的积累,所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随时留意。特别要注意的是课文上所涉及的语法现象和一些注释。虽说现在的高考试卷上很少出现课文中的原句,但万变不离其宗,其考点大多仍是从课文中的知识点中衍化而来的。只要能熟练掌握了最基础的内容,再加上灵活的头脑能够举一反三,那么考试中的语法知识就不用害怕了。至于字词的辨义注音,这些都是死东西,只需平时多下功夫就会有所收获。最后不得不再提一下作文。作文可能是某些人最头痛的了。面对作文题,有些人可能感到无话可说,有些人又觉得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这就需要在平时加强训练。如可在老师的帮助下,抽出一段时间,每天以高考的时限做一篇文章,强迫自己在所给时间内完成题目,这样就可以训练自己应变的能力,而且文章写多了,自然就消除了畏惧的心理。文为心声,只要不再怕写文章,就可以写出好的文章了。我对语文的学习方法是这样的:平时在课堂上多注意老师的讲解,特别是留心学习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因为那是老师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可以说是精华中的精华,学会后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多读课文,力求做到理解每一个知识点,不懂之处向老师、同学请教,以求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以不变应万变,举一反三,能应付各种题目,做到心里有数,理解每道题目要考自己什么,知己知彼自然能从容对待;注重平时基础知识的积累,将自己不会不熟的字词抄录在小卡片上随身携带,利用点滴时间加以复习巩固。当然这些都是平时的复习方法。在临考前的一段时间内要多注重可以马上学到手的知识,如名言名句、文化常识等。因为这样既可以起到临阵磨枪的作用,又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巩固信心,以达到最佳的临考状态。

张雅丽(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湖南省高考理科第四名):

上中学以来,我的语文成绩就不是很好,为了不让它拉高考的后腿,我特别注意对它的强化,除了每天额外花一个小时进行突击以外,我还在课外阅读大量的文章,遇到比较好的段落就背下来,这样不仅能培养我的语感,还为我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语文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它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在于平时的积累,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学好语文,关键在于培养自己的语感。“语感”,听起来像是很玄妙的东西,其实说白了也很简单,就是你对汉语这门语言的感觉,只要你在课外多读多写,你的语感自然就增强了。语感好,你在阅读、句子分析和选词填空之类的题目时,就能得心应手,应付自如。对于南方的考生来说,语音题是一只拦路虎,尤其是说方言的地区,这种困难更是显而易见。当然我也不例外。针对这种情况,我找来几本关于拼音的书,把卷舌音和不卷舌音,以及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区别死记硬背下来,这看起来是比较笨的办法,但却颇有成效,同学们不妨试试。最后谈谈作文,高考的作文通常包括两个部分:10分的小作文和30分的大作文,一般来说,小作文是说明文或记叙文,大作文是议论文,这样看来,各个方面的写作素质都是必不可少的。说明文比较简单,只要求语意清楚明白,条理性好就可以了,相信大家比较容易做到这一点。记叙文除了叙事清楚外,还必须有一定的文采,你平时的功底如何,就表现在这里。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就得努力地去读、去记、去模仿别人的写作技巧,记住:“模仿”将是助你成功的一条捷径。最重要的自然是议论文,为了写好议论文,你得有一个自己的“百宝箱”,里面装着写议论文必备的法宝——论据。平时你要不断地收集那些常用的名人名言和有代表性的事例,把它装入百宝箱里,这样,在你写议论文的时候就不愁没有论据了。有了论据支持你,你的议论自然就有了说服力,再加上你精辟的论断,那一定是一篇优秀的作文。刘满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贵州省高考理科前十名):

高考语文试题,题目多来自课外,但是又能在课本上找出对应篇目,故应花一点时间通读重点课文。我的语文基础差,高二考试总在95分左右,经过一年细心复习,终于在高考上取得120分成绩。语文是一种基础性很强的科目,需要很多年的努力,才能培养出高能素质,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但是考试与考查语文素质却存在一定差距,语文素质好的同学未必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相反,只要你方法恰当,即使基础薄弱,照样可以取得满意的成绩。我的语文复习分为五个阶段:①把历年高考试卷上出现的不认识的字、词、诗句记住。同时,也把课本上的使用率高的字、词、诗句记住。高考第一、二题是考查形音字的,丢了这几分是很不明智的,能抓一分就要抓住一分。②把语法知识梳理一遍,关键性的语法牢牢记住,尤其是在语文中的语法知识和特殊用法。③分析了大量获得高分的高考作文,最后我认识到,高考作文与作文竞赛大相径庭。高考作文最重要的是立场正确,且忌过分标新立异而导致立场错误;同时作文结构要完善有条理;语言通顺流畅。总之要使阅卷老师迅速发现你的论点、论证结构,做到通俗易懂。因为阅卷老师批阅的作文很多,假如你写得过于含蓄或条理混乱,那么他很可能认为你的文章很差,这将对你造成很大危害。④研究阅读文段。高考中丢分主要丢在现代文阅读文上。现代文阅读要求你有一定程度的“语感”,能够读完一段文字后,抓住关键。你可以多阅读,做些训练,想想命题专家想考什么知识,他的命题思路是什么,他要求你怎样回答。⑤选择一些好的、难度与高考相当的试卷练习,看看自己在哪方面还存在不足,以便于补充知识点。做完试卷后要善于归纳总结。

陈珊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福建省高考理科第七名):

语文是一门比较富有灵性的学科,所以培养对语文的浓厚兴趣对于学习语文很重要。

教学大纲对语文教学要求大致有下面四部分: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知识、阅读和作文,因为大部分是记忆和应用的东西,所以比较让学生头痛。现代汉字字词,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常要用到,所以不必费神去抠。倒是文言文,有许多字词生僻难懂,用法千变万化,譬如古今异义、通假字、词性活用,一词多义等等,需要记忆和区分的语言点不胜枚举。偏偏这些都是老师出题的重点和热点,怎么办?平时学习文言文时,我习惯于边听老师讲解某些字词,边努力思索这个字以前在哪篇课文出现过,当时用法是什么,然后注在旁边,以示区别。等积累到若干种一词多用法后,记在专门的本子上。每篇文言文都有课后练习,通常都归纳出各种语言点及其范例,做练习时用心体会,如有遗漏,补在旁边。这样,归纳好的本子和润色过的练习题便是你复习巩固和备记的绝对资料。

在记忆过程中也有点技巧。可以把有些一长串的东西编成琅琅上口的顺口溜,在随意诵读时将其记住,且能达到经文不忘之效。

文学文化常识是比较有意思的,因为它们通常涉及到某一名人轶事或某些文化背景。因此学习时不妨对这些有点了解,加深记忆,扩展知识面。当然,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找个本子或卡片,把每课注释部分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摘录下来,平时一点一滴,不费力气,一学期下来,即能硕果累累,收益颇丰。“台上一出戏,台下十年功”。阅读理解这种文学修养,是很靠平时有意识地多看些名家作品,现在的教科书里精选了不少好文章,学时要细细品味,慢慢地,你的阅读鉴赏能力便有所提高,自己也沾了点文人气息了。

作文,首先得有素材,而这取决于平时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有了素材,就得靠临场发挥了。平日里写文章前先打腹稿,待到文章大体轮廓成形了,列出简单的提纲,记叙文六要素,议论文三要素;按着提纲扩展,做到心里有数,免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真理,须由实践检验;多写多练才能功到自然成。孟宪飞(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学生,平时成绩优秀保送入清华大学):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我们的母语,既有学习的条件又有学习的环境,有人说学语文就靠死记硬背,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而且效果也不敢恭维。当然作为一门语言,常识性的东西的确需要记,平时积累是学好语文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但更为重要的是融入语言的环境,从实际感受中获取知识,即便是记忆也容易得多。比如说绝对没有哪个人不懂“吃饭”一类词的含义,不知其用法,为什么呢?其原因就是在所积月累的生活中已经用得相当熟练,想忘都忘不了。若脱离了语言环境就真的成了死记硬背,背了就忘也在情理之中。至于如何选词用词会达到特别的效果,更加近一步向语言的环境,汉语的词汇十分丰富,同义词不胜枚举哪 一个更好呢?不设身处地投身到语言的海洋中去实难解决这一问题。白话文产生至今已近一个世纪,文言文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没有人会模仿古人的口气说话、写文章,相对于现代文,古文的气息就淡了许多。但可喜的是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几千年来文明的荟萃,可供我们借鉴。虽然方式有所不同,但古文和现代文仍是相通的,通过大量阅读仍可营造一个语言的环境。学习古文重点在于通过词法、句法的学习,在阅读之中体会语感,这样才能真正读懂古文,正确理解原文的意思。若只是死记词的解释,遇到多义或特殊用法的情况便无从下手了。

现代文阅读在高中语文各类考试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直接关系到语文成绩的高低。根据我们日常的生活实际,凭感觉也可做对一部分题目,但若每一题都凭感觉就失去了做题的意义。除了感觉之外,阅读主要还是依靠理解,通过对文章深入细致地阅读,抓住其中能够真正体现作者意图思想的词句,不为题目的表面现象所蒙蔽,看清出题人的真正意图。在此基础上再做题目应很明晰了,模棱两可的情况就会少得多。当然深刻理解一篇文章不是一件易事,考试时短时间内很难达到,但至少作者的感情基调应把握准确。这样才能保证正确的方向。吴菁霞(北京大学法律系学生,江西省高考文科第二名):

语文是最依赖基础与积累的科目,要想在短期内获得提高,委实不容易。我从小爱读书,自认语文的基础还好,但是,我的文字功底却并未长于他人。而且,对于语文中的阅读题,因其千变万化,亦难以做到次次高分。针对于此,我要求自己将第一册到第六册语文课本上出现的所有生字与自己念不准或概念有模糊的字、词全部抄录在语文笔记本上,并给每个字注上音,加上释义。这个工作看似繁重,但一旦做成,即收益甚多。不仅得于高考,也令自己的语言表达,阅读理解的能力有所提高。而且,做这个工作你没有必要一次完成。一天完成一课到三课,效率就已经相当高了。一定要记住:不能急于求成。循序渐进,由少到多,效果自然会显露出来。对于阅读题的训练亦是如此。不妨订一份《中学生阅读·高中版》或《语文报》。这两份刊物上都有水平很高的阅读题目。那时候,我要求自己每天一定要抽出时间做一篇文言文阅读、一篇现代文阅读,并且在做过之后,要求自己认真思索为什么对,为什么不对,以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

我想一定有同学会问,那么语言的重头大戏——作文,该怎么办呢?好,我首先问你,字词关过了吗?句子、词法掌握的怎么样了?如果你告诉我这一切都不在话下,只是作文依然写不精彩。那么,我想告诉你,问题不在于你有多勤奋,而在于你让太多的学习与题目占据了你的时间,使得你头脑的想象力枯竭,敏锐度降低,更使你的阅读量大为减少!这可不行。我的原则是,不管有多忙多累,也要抽出时间来阅读一些优秀的课外书。你可以选择临睡前的那15分钟,也可以空出整个星期六的夜晚用来读书。在高三短短的一年中,强调靠“写”来提高写作水平,我认为实在不合实际。要想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好的效果,我认为还得依靠阅读。我记得,毛姆的《刀锋》,尼采的《悲剧的诞生》等好书我都是在那时读完的,获益很大。李宏霞(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生,黑龙江省高考文科第三名): 语文是文史类考生最基础的课程,语文复习的任务量很重,包括字、词、句式、语法、阅读(包括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而写作则是前几项要求的综合体现,可谓是重中之重。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关键在于平时的基础,技巧性很小,而在此基础之上的写作能力则完全有可能通过适当的引导和培训在短期内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因为生活中离不开语言的运用,而写作正是把生活语言系统化、目标化,再现于我们的文章之中来表达一定的思想内蕴。

首先,我们要对自己的能力进行正确的评估。高中学生的理论思维得到了发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理解力和辩证思维的能力有所提高,因此我们完全有能力写一些富有哲理的文章。认识到这,我们就能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了。在建立自信的基础上,我着重从三个环节来提高写作能力。

观察积累。观察是作文的前提,掌握了观察的本领,犹如挖掘到写作的源头。首先要把观察的大门敞开,让外界的信息源源不断地输入大脑,积累感性材料。我每天坚持看新闻联播,了解国家大事,特别是焦点访谈中的内容常常成为我的作文中的时事热点。高三的时间有限,不能阅读大量的书刊报纸,而年龄小又束缚了我们的个人阅历,所以我另寻佳径,从范文中汲取养料。范文是文章典范,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到恰当合理运用材料的方法。同时可以学习它的观点、语言、技巧,并结合自己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仿写,掌握有关写作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知识转化为技能。

审题立意。审题是分析题目词语的含义,中心词与修饰词之间的关系,副标题的限制作用。关键是要把握题旨,以明确选材范围、结构和体裁等。

审题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写作内容,二是写作重点,三是确定文体。我进行此项练习时,最有成效的是比较法,用几个题目进行比较。

立意是确立中心和主题,围绕中心选取材料。我督促自己做到“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材料的选拔,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才有的放矢。同时要随时注意引导、启发、鼓励自己通过多向思维、求异思维来拓展思路,从一个问题,一个材料的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然后从诸多角度比较中找出自己感悟最深,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角度去写。例如《苦与乐》、《顺境与逆境》等一类命题,一般的思路是从两方面辩证地来分析论证,但如果能从多角度、多方面来求结论,从一因多果,一果多因来思考,思路就会开阔得多。

布局谋篇。就议论文而言,布局谋篇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自我训练时要坚持编拟提纲,我始终认为提纲是文章的蓝图,是对文章的结构布局,段落层次的总设计。编写提纲实际上是进一步深化构思的过程,使之条理化。如果写完后的文章,抽去内容而“骨架”仍像你构思时一样有立体感的话,就达到了此次训练的目标。

“作文后记”这是三大环节之后的小总结,对于巩固练习成果很有实效。每次“后记”只谈一、二个问题,篇幅不必太长,一定要有侧重点,记录自己的写作意图,总结自己在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语言表达方面的独特体会,也可对自己的作文全面综合评价,重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巩固写作练习效果的另一有效方法是“一题多做”、“一题多练”。赵莹(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学生,浙江省高考文科第二名):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特点。但是高考各科思路相通,在语文复习上的方法,很多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学科。

要想在语文高考中取得成功,首先必须对语文高考的内容与特点有全面、深入、透彻的了解。近几年来高考语文的内容与特点相对稳定,没有很大的变化,找出历年高考语文试卷看一看是很有用处的。高考语文的内容总的说来可分为基础知识、阅读和作文三部分。复习时要注意分别对待,以便各个击破。而语文高考的特点是覆盖面广,知识点多而细,立足课本,着眼课外,题型灵活多变,重在考查考生的能力。这些特点决定了语文复习归根到底是重在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

基础知识面广点多,头绪繁杂,如处理不当,则似捕风捉影,徒劳无功。拼音、词汇等小题虽不复杂,得分却也不易。除了对课文中出现过的拼音词汇、课本后面的词语表熟知以外,最好在平时准备一个专门的笔记本,一遇到陌生的或心存疑问的字词就立刻弄清并记下来,只要平时做一个“有心人”,到考前复习时拿出来翻一翻便受益无穷。近年高考,严肃正规的语法、修辞格等趋于淡化,相反更注重词的灵活运用,如词意相近的词语替换对句子含义的影响。准确灵活地运用好词语,关键还得靠语感,而语感是平时慢慢培养出来的。最好养成这样的习惯,在读任何佳作时都能留心对其语言的运用反复斟酌,久之则必能深知其中奥妙。文学常识的考查最能反映考生的知识丰富程度,仅仅背熟课本中的作家作品、文化常识显然是不够的,对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增加接触、加深了解,是完全必要的。

阅读(包括现代文与文言文阅读)一般都来自课外,重点考查的是理解与分析能力,而不是记忆能力,这就要求考生不能局限于课本,而应向课外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课文可以不受重视,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学到理解文章、分析文章的方法,这些方法对我们理解与分析从未见过的陌生文章大有裨益。阅读必须做到“广而深”,“广”是阅读范围广,读书最好能“杂”一些,各种类型、体裁、风格的作品都要接触一些;“深”是要挖掘深意,读到精彩处便细细品味,力图运用课内学过的方法来理解、分析。

作文是语文高考的重头戏,可以说作文的成败关系着语文乃至整个高考的成败。每年的作文题都推陈出新,变化莫测,令考生难以把握。其实,高考作文临场发挥固然重要,但最终的决定因素依然是平日的作文功底。最好的方法是“以不变应万变”,扎扎实实打好功底,胸中有丘壑,拿到题目自然胸有成竹,挥洒自如。我认为我高中的作文训练方法非常值得一提。老师要求我们每周写一篇练笔,内容、体裁、字数都有严格限制,在老师指导下完成。这种自由练笔与规定作文相结合的作文训练方式使我们大家都受益匪浅。每次练笔以后,都能选出其中最佳的几篇典范作文,有心的同学便与之进行比较并吸取其优点。好的作文是“形”与“质”的结合,“形”是指文笔结构等,而“质”是指立意思想等,近年来高考作文对“质”的要求与高中政治课的哲学、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等息息相关。平日里经常阅读《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读者》等优秀报刊、杂志的考生,其作文的思想性、时代性往往要更胜一筹。离高考还有一两个月,便进入“冲刺阶段”。虽然语文复习重在平时,临考的短暂突击,很难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但是“冲刺”冲得好,可以使语文整体水平上一个台阶。这时不能再沉迷于题海之中,不能再抓住琐碎的东西不放,最重要的是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把课本、笔记、做过的试卷和各种复习资料看一遍,在脑子里把所学知识整理一遍,使这些知识互相联系沟通,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络。同时可以着手把《考试说明》中的每个考点“过”一遍,一面复习一面完成相应的练习,找出自己的差距。这时不能一味中搞自己的一套,要跟着老师复习的进度走。总复习课一般都列出一些专题,每堂课两个专题,这是对这些专题的高度提炼与总结,应该用心接受。有些同学面对数不清的复习资料手足无措,无从下手,我认为对复习资料不必过于依赖与拘泥,尽可灵活运用,吃透其中最精辟部分。这一两个月中可以做些模拟试卷,量不必多,十套就足够了,但一定要高质量。历年的高考试卷也是极好的模拟卷,最好是在规定时间内,像对待高考一样认真完成,既能训练答题速度,又能锻炼迎考的心理素质,还能通过做题发现不足之处并及时弥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可能的话,把自己初中、高中的作文都看一遍,并针对当前社会热点,精读各类范文各十篇。因时间所迫,进行整篇作文的练习已来不及,可以只在脑中想一想立意、框架或列出提纲。所有应完成的都应该在这段日子里完成。

到了高考前夕,应该告诉自己大局已定,不如静下心来,使自己进入一种平和、宁静、安详的气氛。我个人认为,最佳的应试状态就是平静、安详、从容不迫。高考从很大程度上说,不仅是知识能力的较量,更是心理素质的较量,因此考前看看电视、听听新闻、翻翻报纸,也许会取得比熬夜复习更好的效果。

许雪琼(北京大学法律系学生,汕头市文科高考状元):

上中学以后,科目繁多,但语文一直是我最少担心,也成绩最好的科目。我想这得益于小学开始严格的学习与训练打下的基础。语文最重日积月累,这已是人所共知。小到字、词,甚至拼音标点,大到作文,无不是点点滴滴积聚而成。因为对语文一向兴趣很浓,所以每节课都听得投入,也很有收获。课余时间只要每天花上十几分钟把当天内容看一遍就够了。其实语文的学习最自然轻松。平时甚至是在看电视,听广播的时候,以积累语文知识。处处留心,则会常有收获。

课内的学习之外,还应在课外多看书。我最喜欢的是学到哪一篇课文,便找来与此有关的一点书来看。譬如学到苏轼的诗词,便找了苏轼的赤壁赋诸文,甚至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或有关宋朝的书来看。这样对课文了解更深入,对作者也有了较深的感觉。因此也增加了文史知识,做起来也不难。而高中课余时间多,也开始有自己的看法,是大看课外书的好时光,不可错过。因为对文学艺术的爱好,使我课余大半部分的时间都用来看书,从中国古代诗词曲赋到西洋名著,只要心有所动,便沉缅其中。即使不求甚解,也是很好的享受,充实了高中生活。因为读的多是文学作品,所以培养了对语文的语感,对于作文,更是大有裨益。

语文的复习我花的时间可能是各科最少的。平时上课跟上老师步子,又抓紧时间,攻弱补缺。课余早上的时候看课本,大概七八个星期,便把十二册书翻了一遍,然后再细看重要篇目与文段。晚上的复习时间,主要是跟着老师做专题复习、练习,两三天一次,时间一小时左右。复习别的科目累了的时候,便拿起名句看一下,或记认几个生疏的字词,或做一些基础的练习。这样语文的复习穿插于其它科目之间,节省了时间,效果也颇佳。课本之外的参考资料,我用的是《语文报》和广东的《语文月刊》。《语文月刊》相伴中学六年,每期必看,而《语文报》则是高三才开始看的。这两份报刊内容丰富生动,又容易接受,信息性也很强,对高考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利用学习的边角时间,看看这两份书报,既增长了知识又怡情悦性,使我对语文的感情越来越深。

能学还必须会考。有平时的积累垫底,语文的考试总是比较轻松。最重要的是谨慎小心。做前边的选择题时更应如此。一看到试卷,便马上进入角色,认真看题,选择时多考虑课本与此有关内容,仔细揣摩,一下求索,再确认答案。遇到棘手问题,也应冷静,多从不同角度考虑,甚至猜测,到了最后,即使不懂,也决不留白。第二卷的现代文阅读,是容易失分的地方。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平时多读、读透。而在考试时,首先应通读全文,再带着问题细读,回答问题时时时扣紧材料。解题还应高屋建瓴,从全文角度考虑,注意上下文语境,而不能断章取义。回答填空题,则应牢记从材料中找答案,切忌臆测拼凑。

作文是语文考试中的重头戏。作文当然更与平时的积累有关。平时应多阅读,多练笔。看书看报时应注意积累材料,诸如事例,名言警句,应作摘抄,优秀作文选也应多看。每次考试前把积累的材料浏览一遍,说不定可以帮上大忙。考试最怕作文跑题,所以应多练习。我觉得可以由老师或自己选一些作文题,每题用十几分钟的时间研究材料,立意,再写出布局谋篇的简单思路,请教老师,高考的作文多为议论文,考试时留给作文的时间通常是一个小时,研究材料,选找切入点,再立意,粗写提纲,打腹稿,大概要花一半时间,因为胸有成竹,所以用半小时的时间把文章写出来也有宽余。作文准确切入是关键一步,此外语言立意力求新颖,但如果没有把握,宁可用陈旧观点,也最好不要冒险。

1996年的语文考试,答起前面的题来都很顺手,现代文阅读是关于音乐的,做得小心翼翼。后边看到作文题是关于两幅漫画时,便愣在那里,不知从何入手。幸好在冷汗冒出之前,还是冷静下来,细看题目要求,静思以前涉猎的一些美术知识,拟了提纲,才有条不紊地作了起来,总算有惊无险。考完试后心里也忐忑不安,但又觉得自己做了努力,结果如何也只能接受,便不再想了。分数出来后回想当时情形,才体会到老师讲的“大语文”的含义,语文也包含了文艺甚至更多的内容,所以文化知识的积累很重要。其次考试应有应变能力,胆大心细,还要有对自己的信心。

杨临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学生,毕业于安徽省枞阳中学): 语文,每个人从小就经常接触,但这门学科面很广,知识点多,掌握起来难度相对要大些,但也不能因此产生畏难情绪,学习中最怕的便是畏难情绪。那么,语文该怎样学呢?就我个人来看,首先得培养浓厚的兴趣,要有钻研精神。语文我把它分为三大板块:现代汉语知识、文言文知识、写作。学习现代汉语知识,应从知识点上把握。汉字的拼音、书写知识非一日之功,复习起来效果也不甚明显,故不宜花过多时间而挤占了学习重点知识的时间。对于成语的掌握,我认为最好能将那些平时容易写错和望文生义的成语收集起来,记在一个小册子上,随时翻翻,增加印象,久而久之,就会熟练掌握,总之,学好语文,必须培养出自己的语感。语感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识流,它的养成必须建立在平时的较多接触和应用语文上,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有了语感,在做关于词序、句序和段序之类问题时,常常得心应手。文言文的学习由于缺少必要的语言环境,在具体掌握中有一定难度,但同时也应看出,高中阶段对文言文的要求不是很高,重在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固定句式、词类活用和对文章总体的把握和综合分析上。学习文言文,应该有的放矢,不能随手拈来,那样只会徒劳无功。对于课本上的讲读课文一定要十分熟悉乃至背诵,以建立必要的文言文基础,另外,顺便提一下名句,这些名句应该十分熟悉,在高考中绝对不能丢分。写作又是建立在前两者之上的,尤其是前者,后者只是为写作提供一些古代素材,地位要次一点。高考中的写作一般分为大小两个作文。小作文只要按照具体要求去做是不会丢什么分的,难度要小得多。至于大作文就是很重要的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令阅卷老师赞赏的优秀作文呢?首先,摆正好文风,高考作文切忌浮华,堆砌华丽词藻、卖弄文采,高考作文应写得平实亲切,那样阅卷老师才会乐意看下去,给出满意的评分。作文是必须严格审题的,这是基础。然后在稿纸上粗略勾勒出文章结构及所选素材,这布局谋篇的阶段很重要,是成败关键之所在,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仔细润色(不是堆砌词藻)便构成一篇作文。卷面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干净利落,给阅(览)卷老师以清爽的感觉,才有很好的印象分,这可能也是高考拿作文高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李劲颖(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技术系学生,毕业于辽宁省实验中学):

我始终坚定不移地认为:付出总有收获。但有时却也着实心寒过。记得高一高二时,语文成绩一直不很高,但我知足。因为我知道自己和语文既无缘份也没感情,更不肯对之花费时间。面对考分,我时常自我安慰道:“文字游戏,不懂也罢。”可是到了高三,一切借口都是多余的,你不能选择只能面对。于是我只好使出全身解数,拼命地向语文献殷勤。

也许是疏远得太久,语文摆出一副冷漠高傲的态度,把一大堆字词堵在我面前,让我经常是碰一鼻子灰。面对厚厚的词典,灰心难免。可转念又一想,字词是高考的第一道关,如果遇上麻烦,将会信心大挫,如何进行以下的考试呢。于是决心还是硬着头皮攻下这道关。虽说字词浩如烟海,但常考常用的也有一定范围,我围绕着几本精选的参考书,分批解决。但这还不够,语文需要日积月累。于是我找了一个本子,把平时做题时弄错的字词记载其上,还标明容易弄错的音、形、义。不久,就写了满满一本,时常阅之,着实受益匪浅,字词题的正确率越来越高了,语文小姐也终于开始露笑脸了。

开了个好头,以后的事情就好办了。我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攻克几本参考书,逐步解决修辞、标点、阅读等问题;又坚持每天做几套模拟题,以便把掌握的知识付诸实践。当然时间问题也是存在的。我贯彻的是“适当偏科”原则,在语文上花费时间比在数理上的多,而且这在理科学生中也是少见的。许多同学和老师很不理解。但是,我始终认为学习应是由自己安排的。老师自有老师的计划,同学也有同学的计划,但都不能影响我的计划。各科安排时间的长短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仔细考虑过的。(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对理科的忽视,只是每天安排在其上的时间较少,也是必须每天加以复习的。)于是我始终坚贞不渝地献身于语文。时间慢慢流逝,我终于掌握了疏远已久的语文知识,模拟题也做了百余套。我捧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期冀着品尝胜利的果实。然而现实远比理想残酷得多。几次模拟考试下来,成绩并不令人满意,虽然比以前有进步,却抵不上我付出的汗水。我看着那些平日并不倾心于语文的人却拿了我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分,第一次有了种被欺骗的感觉,一颗火热的心被扔到了冷水里。“那么辛苦干什么?语文这东西全靠蒙。看我,分多高!„„”那得意洋洋的声音像一根长针刺痛我的心。深夜时,我目视黑暗,不住地问自己:“我真的错了?付出真的并不等于收获?„„”坚强的心会受到怀疑的蹂躏却不会被捍碎,我又重新找回了信心:毕竟还没到高考,最后的胜负还没有决定;既然付出就不会后悔,毕竟还没有失败。几天后,我又重整旗鼓,继续至死不悔地学习语文。最后的高考是令我欣慰的,我得了令人满意的分数。不过我倒常常想,如果我的付出早一些开始,高三岂不是会轻松些?如果我没有那么好的数理基础,还敢那么坦然的“适当偏科”吗?如果今天让我重新来过的话,我是不会让自己那么仓促的。吴子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免试推荐入清华大学):

语文一向是我最头痛的,我清楚地记得高一时第一次接触到高考试卷时,差点吓傻了。确实,这门的考试考题灵活。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对文学素质和文字能力的考查很深入。这对整天埋头于数理化题海的我们确实是个挑战。因为我是海南学生,由于地域关系,汉字读音成了我比较头痛的一关卡。从高一起,我就很注意收集易读错的字、多音多义字等。只要平时阅读碰到读音不是很明确的字或者不懂意义的词语、成语,就一定要查字典,查出个究竟来,然后记到一个小本上。久而久之,高三复习时,对汉语的音、形、义的复习任务轻了很多,而那些平时的积累也成了绝好的复习材料。关于诗词背诵,高考中分占得不多,但这是“死题”,在“分分计较”的高考中,就显得很重要了,浩瀚诗海,从何背起?答曰:《唐诗》、《宋词》的精选本,在寒暑假期间甚至睡觉前的时间都可以利用。划出其中的佳句,摘抄到小本上,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陶冶了文学情操。高考压力造成的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沉重普遍无法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以及其他通才素质。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在夹缝中求发展——把平时看的消遣性质的小说、杂志换成文学名著吧(哪怕是快餐性质的缩写本也好),那其实别有一番滋味。还有,平时看报纸要对评论时事的文章多加注意,其笔法往往能对平时的议论文写作提供启示。话题带到这儿,自然要讲讲高考中的“大头”——作文了,作文科分的高低往往决定整个卷面得分的高低。我觉得议论文对我来说,是较容易的,为什么呢?首先,我上政治课从来不走神,大家别笑——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啊?其实,高中开设的政治课教授了许许多多的辩证的思想方法和理论,一篇好的议论文,必须或多或少的用到它们,才可能把论点阐述得让人心服口服,光是堆砌例子和抬出“马克思曾经说过”是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的。第二,平时注意收集论据,分门别类。现在有许多“论据宝典”之类的书,买一本来,一来可分析论据中包含着何观点,培养提取论点的能力;二来多记些论据,一举两得。我觉得语文这科最看重平时功夫,临时抱佛脚似乎没多大用处。田蕾(清华大学建筑系学生,河北省忻州地区高考理科状元):

我想对绝大多数同学而言,语文的复习是最最“云山雾罩”的了,常常不知从何下手。首先找到好的复习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这种资料最好由老师提供,质量要高。可以把这本复习资料作为自己复习的纲。语文复习分为几大板块,其中有几部分的分是可以通过努力稳稳地抓在自己手里的。如字词部分,我自己的感觉是高考几个月对字词的复习,使我终生都受用不尽。我们有一位十分优秀的师哥,曾在高中三年里坚持看完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我曾在高三时效仿过他,但因为自己开始得晚,所以没能看完,这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但我觉得,它不仅培养了我的恒心、毅力,而且我在其中找到了乐趣,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我从中第一次知道了拜火教,知道什么叫阳春白雪,什么叫下里巴人,所以,如果你还是一名高一的学生,不妨从现在起买一本最新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每天翻看几页,三年下来,头脑里装的东西,就不仅仅能经受“高考”这块试金石考验了,在你的一生中,你都会受益无穷的。其次文言文的分还是比较好拿的。因为文言文的字词一般都有固定的较为权威的解释,句式等都有其较为稳定的格式,所以不像现代文有时表现得那样“捉摸不定”。多做些有关的题目,将文言知识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最终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最后还想谈谈作文。高考作文常选用议论文作为考察文体。命题者不仅想从文章中看到考生的文笔如何,还想通过文章看到考生是否能对各类事物作出自己独特的合理的反应,是否有足够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所以,在写文章时,首先要认真审清题目,给自己概括出一个符合命题人命题意图的中心论点,在文章中适时地清楚地表达出来。这一点,临场发挥所占的比重较为大些,但是能否提出得力的论据来支持论点就全看平时的积累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不可取的。应经常地看看报纸、看看新闻,了解一下学校以外、家庭以外,还有些什么,这个社会在悄悄发生着哪些变化,这既可作为自己平时的消遣,也为高考作文积累了宝贵的素材,这方面,男生往往要比女生做得好些。最后强调一点就是高考答卷时要注意自己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晰,评卷老师的印象分也是很重要的喔!于洪淼(北京大学法律系学生,河北省高考文科第三名):

先谈一下中国源远流长的语文吧。总的来说,我答语文选择题,是非常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的。语言很大程度依赖于语感,或许会有一些这样的经历,你一看题,第一感觉是选择A,但再仔细琢磨,却发现B、C、D不同程度上也可以,那联系语境来说,可能A才是最恰当的一个。当然这并不包括看错题目疏忽大意之过。而现代文阅读则需细细品味,甚至如牛一样反刍,字词放在句中看,句子依靠段落看,段落则离不开整篇文章了。这几年作文多写议论文,我的应付方法是先提炼出两三个或更多的中心论点,择优、颖者,然后以它为中心辐身状的四散寻找分论点,多问些为什么?怎么样?所以我的作文结构大多是总分式扣并列式的。对中心思想的提炼,有绝招如下:可以从不同的人物上发表评论,可以选择人物的话中比较深刻的一句评论,还可以从某件事一分为二的评论,从反面立意等。作文还有一招:即多阅读一些范文。模仿是个有效的方法。至于对开头的一二题,我称呼它为“下笔威”,内容可真不少,往往考前准备了一大套,却还会碰上稀里糊涂的字、词、音,真让我觉得得不偿失,所以后来我就不是特别重视。

韩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生,四川省高考文科第三名):

语文由于内容多而杂,复习时可首先进行分类,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突破。例如可先复习语音、字形、语义类。这一类内容很多,但都是些记忆的东西,因而只要多花点时间,记住某些典型的、常考的、易错的词和短语也不太难;然后可复习语法类,继而提高阅读能力(包括现代文和文言文)和写作能力(包括应用文)等等。由于语文能力很难在一年半载内有突飞猛进的提高,因而复习时我们应该在提高较快的部分多下功夫。例如字词的记忆、文学常识的记忆,都是在短期内复习的重点。文言文中由于很多词和短语的用法比较固定,句式也有一定规律,因而只要我们多记一些文言实词、虚词,掌握一些常用的句式,我们的古文阅读能力也能很快提高。总之,语文的复习应突出重点,争取分数能有所提高。朱林(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生,安徽省高考文科第三名):

学语文同学英语一样,作为一种语言,讲求的是积累。由于种种原因,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在语文上花过多的时间。因此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的时间则显得十分重要,书本上的知识点能掌握的就在课堂上记住,若有闲余时间,你还可自由安排。作文的练习也是如此,既然没有更多的时间分配给它,那么就认真对待老师布置的训练题,掌握每种文体的一般写作技巧;然后可以根据试卷结构,系统地作拼音、标点、字、词、句、名言诗句、文化常识、阅读理解、大小作文的单项练习及复习。一股脑地做题并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重要的是在做题后有总结,可以将自己的错误,或是侥幸做对但不能保证下次还能做对的题专门记录在一个小本上,这对于一些小知识点尤其有效。

陈若英(北京大学法律系学生,贵州省高考文科第三名):

对语文的复习与英语有许多相通之处,都需要在阅读、练习中多思考,培养出良好的语感。“跟着感觉走”不可不被视为一个有效的途径。在语文考试中所占比例较大的作文往往对这门成绩的高低起决定性作用。最易得分的两大因素便是观点新和论证的逻辑性、合理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大胆地想,发挥大脑的想象力和发散性的思维能力,使自己的观点能与众不同。发现了新观点,最好立即对之进行论证,用提纲的方式勾勒出结构、论证的顺序。“三段论”的结构简单、清晰,若能使论点突出,行文流畅,便很容易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捕捉思想中的这些火花,我们在平时就要随时记录、随时论证,做到胸有成竹,在考试中才会有不会枯竭的素材。为节约时间,复习时应多打提纲,少写完整的作文,做到事半功倍。同时,这种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又会使我们在历史、政治的问题时更具优势。

秦珏(北京大学法律系学生,贵州省高考文科第四名):

语文,可以说是最难考也最好考的一科,平时不理会它,也能才及格;平时下很大功夫,在考场上也未必能取得高分,不像英语、数学,考分是相对稳定的。因此,我建议不要放过多时间在语文上,不必去做大量的课外模拟题,只需做到两点即可:

一、跟着老师走,课堂上所做的那几套模拟题加上老师补充的诗词、文学常识知识足矣,千万别花时间再自己找题来做(找来的题对着答案看看即可);

二、在紧张的间歇,看一会儿报刊、杂志,背一些诗词、古文,且作休息。记得我高三时,就坚持看《语文报》、《读者》、《青年文摘》等,因为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正是靠在长期大量阅读中有意无意吸取的养分从而形成的语感来逐渐提高的,高考的紧迫不允许我们再读厚本的课外读物,但我们也不能因此一头扎入试卷中,再不理课外文章。《读者》等杂志可算作通俗刊物中的精品,其中不乏短而妙的文章,坚持看看,对你会有好处。记得我当时模拟考中,就有一篇现代文阅读——《戏如人生》就是从《读者》上摘录下来的。

吕雪梅(北京大学法律系学生,四川省高考文科第五名):

对于语文,上了高中的人都感到颇为棘手,似乎考试的和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全然不是一回事儿似的。上课觉得无甚收获,可听可不听,但一经考试又觉得处处是漏洞,复习也不知从何做起。因而从高二起我就坚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积累,二是课外阅读。积累主要是针对基础知识而言,例如生僻的字、词、读音,不熟的成语都一一抄记下来,其中有从课本上看到的,也有在报刊杂志中遇到的。我还曾计划将小字典和成语字典拿来翻一遍,可惜时间不够,未能实施,否则一定获益不浅。我还将名人名言、有哲理的话、诗词妙语积累起来,这些都是写作文的好材料。当时我们班在教室后的黑板上开辟了一块园地,轮流由每个同学在上面写一些诗词警句,供大家在课间、休息时浏览学习。还有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词性的活用变化,我也按类分别进行了整理。我借助《中学生文言文字典》,里面的例句都来自课本,我查一个字的一个意项,就能顺带将其余意项也复习一遍。这些整理出来的东西,包括历史、政治中查出的阙漏,如果抄到专门的笔记本上,反而没有时间看,我一般都将其写在书皮上、扉页上,笔记本的封面或扉页,也将自己头脑中随时一闪而过的问题记下,这样随时都可以看到,随时都将它们温习一遍。也许就在老师转身写黑板的一刹那,我都能记住一个生字的两个读音。课外阅读主要是利用周日和假期进行的。我从各种报刊杂志上获取了大量信息,这都是写文章的好素材。我还将一些短小精悍的时文、一些资料作了剪报,以备以后查找。我还看了一些小说如《红楼梦》、《穆斯林的葬礼》等。我尤其爱读的是《古文观止》,从中我感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中我学到了如何使文字具有表现力。我还坚持长期背诵诗词,这些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次读的虽不多,但集腋成裘,只要坚持,就有收获。当然,大量阅读必须建立在时间充分允许的情况下,如果时间是有限紧迫的,那么就应当考虑投入到能带来更多收益的地方,这也与个人兴趣有一定关系。黄澍捷(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陕西省高考第十名): 众所周知,语文水平非一朝一夕或短期内就能得到提高的,靠的是长期的积累和广泛的接触。但是对于时间有限且在高考这种特殊的情况下的高三学生来说,不可能博览群书和对各方面全面“进攻”,只能有针对性地重点学习和复习。在这一点上,我深有体会;第一年复习语文,“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轻重,复习相当盲目,结果语文成绩考得极不理想;而今年,我改变了复习“战略”,针对性强,重点突出,语文成绩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很多人“刮目相看”。

在高考语文题中,语音、字词、修辞和名句填空这几方面的内容所占的分数并不多,因此我没有特意留出时间去复习,只是在平时的学习和练习中多加注意,而且大多是针对初中高中的课本中涉及的学习罢了。我主攻的目标是古文阅读能力、现代文阅读能力以及作文水平的提高,因为这三方面的分数约占整个卷面分数的70%。古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多看、多背和多读,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多看,主要是多看课本中所选的名篇。我就根据老师的建议选了十篇反复多次地加以重点复习,即:《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师说》、《屈原列传》、《石钟山记》、《过秦论》、《六国论》、《赤壁之战》、《〈指南录〉后序》。多背,就是不仅要把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课文背得烂熟,还要尽可能地多背未选入课本的精典文章。多读,这一点最为大多数同学所不注意。这一年的复习,我都十分重视这一点,每天留出约20分钟去朗读古文,不仅帮助了我加强对古文断句的语感,而且还增强了对古文的理解力。除此之外,我还尽量多记古文常识,这对我的写作也是有助的。

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侧重点不同于古文,主要侧重于对文章层次的划分和对文章段落或全文主旨的高度准确概括这两方面能力的提高,而这两方面能力的提高,除了要将学过的课文有全面深刻的理解,还要大量地做些理论性抽象性较强的诸如文艺评论、科普文章和说明性文章的练习。大量地做这些文章的练习,能够提高我们的高度概括能力和分析文章结构能力。正是做了很多这样的练习,我才能取得语文考试的成功。

至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方法简单却需要恒心,不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写作能力的提高首先是多练。平时看到某一事物,哪怕是一朵花、一棵草,或遇见或听说某一件事,哪怕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只要有所感触,不妨提笔写出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只要写了,就有提高,好坏长短无所谓,即使写得令自己不满意,大可将它丢进垃圾筒,不去理会;进行写作练习,尤其是给材料作文,最重要的是审题准确。以前我常以自己的认识去写作,但这是错误的,而应去理解揣摩出题人的用意,根据所给的材料进行写作。审题不准,一切都无从谈起,文章写得即使漂亮,很有文采,也不会得到好分数。1995年高考作文题《鸟的评说》,寓意浅显易懂,可我却未仔细审题,轻率地下笔,结果跑题,而今年,我特意留出十分钟去细心审题,紧扣要求,终于一举成功。因此说,审题正确,就成功了一半。至于文章写得是否有文采,是由长年的练习和个人的悟性决定的,我们不必太在意。另外,经常从各种报纸上看漫画,去细心体会漫画的含义,不失为提高准确把握作文题意能力的一条捷径。不妨试试!

第四篇:bdzysxfx-北大、清华状元谈数学学习经验

北大、清华状元谈数学学习经验

朱坤(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生,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

数学是我最讨厌,也是最头疼的科目之一。不过,它对于文科生又至关重要,成为衡量优秀学生与一般学生的最重要的尺度。我高一高二时,数学基础不好,时常不及格,因此心里对它实在是有些害怕。高三数学复习要经过三轮,第一轮先将各知识点重讲一遍,第三轮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比较有系统性,第三轮则是做综合试题。每一轮都离不了大量的题目;如若题题都做,实在精力不逮,况且其他几科的复习又都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因此事实上我做的题目连20%也没有、我更注重于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只有理解了才会运用,这是很明显的道理,况且高考试题又都不是很难,花费大量时间去钻所谓难题以提高能力实在不值得去效仿。做数学题比做其他习题更注重技巧,比如数学中的解答题,参考答案标明了每一步骤各有多少分,少一个步骤就要丢掉多少多少分,实在很可惜。我做题就是步骤尽可能的繁富,以期别人抓不到破绽。我觉得这个方法还蛮有用。再有就是碰到过难的题,也要尽量多写;实在写不下去,只好混猜一个结果,以图侥幸。至于有些选择题、填空题技巧,一般老师都多有秘诀,我在这儿就不多说了。

胡湛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贵州省市考理科状元)

数学的复习。数学是理科的支柱,数学基础不好往往影响到理化成绩的提高,因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高中的数学可以分为几个大的“板块”,一是函数板块,二是三角板块,三是立体几何板块,四是解析几何板块,五是数列极限板块,六是排列组合板块,七是复数板块。其中第一、二、四板块是尤其重要的,比较难的大题大多出自这三块,因此可以多花一些力气。复习时可以先按照大的板块复习,争取搞清每于个板块的各种题型,并做到能熟练地对付每种题型。这可以找一本系统复习的参考书来练习,最好是能跟上老师复习的进度并稍超前些,复习起来就比较轻松了。虽然大家都不提倡“题海战术”,我也不主张,那大费精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做足够数量的习题就能把数学学好,这一点必须引起注意。买的参考书和老师布置的习题一定要尽自己的力量做,空着不做会留下遗憾记的空白。

关于做题难度的选择问题,我有一点自己的看法。首先.高考题的难度分布为30%的简单题,50%的中等题,20%的难题。这意味着基础题占了120分,它是复习中训练题的主要部分,决不能厌烦它,要知道,高考不仅考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考做题的速度,许多同学就是在高考时因时间不够,丢掉了平时能做出来的中等难题才考砸的,这些教训值得大家三思。鉴于此,我建议大家多花时间在中等以下难度的题上。做难题并非做得越多越好,只能根据自己的程度适量地做:这一是因为对大多数同学来说做难题感到很头疼,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二是做难题过多太费时间;三是因为大多数难题是由中等难度题组成,基础题做熟练了,再来做难题会相对容易些。我的数学老师说过一句话,“越是表面复杂的题越有机可乘”。这句话非常有道理,而高考的难题绝大部分就居于这种表面复杂的类型,它往往给出较多的条件,仔细分析条件的特点通常都能击破它。做难题的关键在于平时总结,自己总结一些小经验、小结论并记牢是非常有用的,能力也提高得快,有余力的同学不妨试试。

另外,还要特别重视画图的作用。数学中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可以用图形给予直观简明的表示,因而常便繁琐的题目简单化;特别地,通过图形发现的一些几何关系有时正是解题的关键,因此要掌握各种函数图象的特点。达到熟练的程度。

邓芳(北京大学法律系学生,江西省高考文科状元): 数学相对文科生来说则属于偏理的科目,因此也是很多文科生的弱项。所以,学好数学 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是占有极大优势。我觉得,学数学首先要掌握基本的公式、原理,其次就要懂得灵活运用。第一步背公式,稍花点功夫大家都能做到,而要学会灵活运用公式、原理解题则需要一定的训练。我的意思不是搞“题海”战术,题目是永远都做不完的。我认为,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学校发的卷子,只要适当精选一两本课外参考书就够了。有些人买一大堆参考书,结果手忙脚乱做不过来,到处象征性地“靖蜒点水”一下,最终还是一无所获。与其这样,还不如集中精力吃透一本参考书的效果好。学习数学,思考总结非常重要。很多人做题象完成任务似的,做完就不管了。还有的人一旦做出一道难题就欣喜异常、大受鼓舞,想乘胜追击解出下一道难题,因而又把做出的那道题扔在了一边。这两种做法是十分不可取的。我们每做一道题都要注意思考总结,做完之后回想不下自已的解题思路,从中总结出这一类型题目的一般解法,尤其是做完了难题,更应从中掌握这种题的特殊技巧。对于错题和没做出来的题,则要搞懂答案的解题思路,并和自己的思维方法作对比,看看问题出在哪一环。只有这样,做过的题才算真正消化吸收,变成了你自己的东西、否则下次碰到同类的题又束手无策,那就白练习了。所以,学数学主要就在背熟公式、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典型的例题的训练,从中掌握一些题型的基本解法和某些特殊技巧,以不变应万变。另外,在练习过程中要重视基础题,不能光想攻克难题,钻牛角尖,因为试卷上的难题毕竟不多,大多数还是容易题和中等题。而且有些难题也只是在基础题上稍作变化而已。

刘阳(北京大学法律系学生,黑龙江省高考文科状元): 有人说“文学是谎言,数学才是真理。”这肯定是失之偏颇。不过却道出了数学的重要性。我要为那些数学不太好的同学或是在数学上有潜力但由于兴趣不致于此而不愿过多投放精力于此的同学们敲敲警钟。你想想,我们是学文科的,可以说在一样的学习环境下,居于同一档次的学生在历史、政治、语文等科目上的感悟差别不会太大。但是如果数学有差距,相去十几、几十分也不是很难。尤其是那些为了逃避过重数学而选文的人,一定要做好思想上的调整,不要重文轻理。对于数学,我的方法是多做题,多思考。对于做题,我认为择选目的数量、质量及类型十分重要,切忌盲目的以为多多益善,投入题海中奋勇搏击。如果你不分质量、类型的乱做,就会导致劳动资源的消费或是知识结构的畸形。举个例子,如果你选题不慎,函数占了60道(设总题量为100道),而实际上,可能40道就够了,这样相当于浪费了20道题目的时间;同时,在知识结构中,函数部分得以巩固,但可能导致其它部分的薄弱。高考中,出题人对大部分知识的要求程度是差不多的。另外,高三时间宝贯,哪容得浪费,因此做题不可不挑选一下。还有,那些思维较敏捷、反应较快的同学在平时做题时可以在头脑中几步合并,节省时间,但在考试做大题时,千万别“自作聪明”,否则就会“聪明反被聪明误”,丢掉步骤分,而这纯属“无谓送分”,是最令人心痛的啦。切忌把自己当成做题机器,拿来题就做,不思考一下题目的特点、结论和意义。这样会导致你有些题做过了,再碰到还是雾水一头。或是原本是一个小题,在大题中可直接搬用,做为条件。但由于你没有记住,没能理解也就没法运用,等于你那道小题白做了。为了避免这点,我采用重复演算的办法。当然不是连续做。我的数学题都是按套编上号的,题量不是很多,但有计划地循环做。实际上,高考题目虽说千变万化,但是全新,让你一点摸不着套路的题是很少的。大多是一些你见过的题目的全新组合。如果你能对结合前的题目有充分理解,何患组合后的不会解呢?如果你保证每一道做过的题目都记住了,理解了,那你就赢了。请大家不要误解我这里的记住了,它不等同于把题目、答案背下来,我所要记住的是题目的类型、原理及解题技巧。另外,还是那句老话“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这些都源于书本上的基本原理。因此一定要把书本记牢、吃透。还没有谁能建起“空中楼阁”呢!何忻(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甘肃省高考文科第二名): 比起其它几门课,数学是客观性较强、评分的伸缩性也较小的一门,因此数学是最容易丢分的,但也是最容易拿分的。从我学习数学的经验来说,我认为高考数学题目虽然较难,但都与课上的基本定义、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复习数学首先要注意定义、定理,把定义、定理做为一个点,掌握它的内容、证明、逆命题、推广、应用等。弄清了单个的定义之后,还要纵向横向看它与其它的定义、定理的联系,以及这些关系的应用。这样,学习过的数学知识便成了一个立体的知识结构,应用起来就比较自如了。当然,做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做练习,可以加深对各种定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但是,作习题时一定要注意立足点的问题,不能为了做出高考中的最后两题而去一味地攻难题。数学题可谓“难无止境”,做出一道,总有一道更难的在前面等着你,遇到的不会作的题多了,一方面会降低你的自信,另一方面,由于钻难题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未必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这就必然会对其它几门课的复习造成冲击,并且容易使人忽略一些看似简单的基础问题和细节间题,在考场上丢了不该丢的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因此,对待练习中低、中、高三档题的态度应立足于低档题,重视中档题,适当做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高档题以提高思维品质。实际难题只是若干个基础题的组合,只要能把基础知识融汇贯通;许多难题自然会迎刃而解。高考时如果能做到低档题不丢分,中档题少丢分,高档题拿点分,实际加起来就是高分。不用去追求把所有的题都解出来、解正确,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能的,你甚至可以提前制定出计划放弃最后的一至二题,但要争取做到做一道题就对一道题,这样,考试时就不会因为平时做习题要注意格式,尽量做到规范化,弄清哪些步骤可省,哪些步骤不可省;否则在考场上会因为这些问题而丢分。担心时间不够而紧张慌乱了。另外要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答卷时头脑应冷静,千万不要“绊”在一道题上,应该尽量把自己掌握的都答出来。对于两道分值不等但都会做的题应采取先高后低的“战术”,先做分值高的,后做分值低的;对于两道难易不等的题自然是实行“先易后难”的原则。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数学练习也应当持续进行,量不要大,但要每天都做几道题,否则考试时往往会出现忘公式、忘技巧的问题。

耿德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生,安徽省高考文科第二名): 数学贵在“联想”,即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综合、灵活运用。基础理论指的是书上的定义、定理和公式,基本方法不外乎综合法、分析法、图象法、三角代换法、归纳法、构造法等有限几种。《大纲》也明确规定:高考不考查特殊方法。你可以观察;每一道再复杂的题目,用的都是我们学过的最基础的理论和最基本的方法,难就难在运用上。故而,我们可以得到启示,要想学好数学,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课本上基础知识灵活、扎实、熟练的掌握;二是大量练习,当然要同时避免上面提到的两个误区。

陆慧(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生,甘肃省高考文科第二名): 复习数学时,许多同学觉得似乎题做得越多越好,不少人也认为“题海”战术是最有效的。事实上,我认为做数学题“贵精不贵多”,做一道题要学会“举一反三”,用心揣摩这一类题的解题方法。其实高三阶段老师、学校发的资料已经很多了,认真地做完这些典型样题已经很不容易了,不用再花很多钱去购买其它的参考书,多而不精,往往是事倍功半。课外的书只要挑好一两本就足够了。最后挑那种很全面、很系统,每章有小结、有较为详细的例题分析和练习题及解法分析总结的书,这比那种纯粹的习题要有用得多,往往可以从书的总结讲解中学到不少解题技巧。另外,做题要用心,要善于归纳。平时 测验后要分外留心做错的题,认真系统地总结相似题型的做法,争取每一类题错过一次之后下次决不再错。时间一久,会做的题也就越来越多,考试时可将失误减少到最低限度。

此外,我顺便谈一下数学考试中一些应注意的地方。数学考试题量较大,若是安排不好时间;很容易就会出现答不完卷子的情况;而且数学考试中,心理也最容易变化,往往一道题能否做得出来会较大的影响考生以后答卷的情绪。许多同学所以考试之前一是要休息好,保持较为轻松的心情,尽量避免神经过于紧张。有的同学一进考场就心里发慌,脑中一片空白,结果连简单常用的公式也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答题时要沉稳,一拿到卷子就不要再多想,立刻让自己全心投入。遇到不太顺利的题也不要慌乱,尽量先把会做的都做完,做正确,特别要避免因简单的计算错误而丢分。然后再回过头看没做的题,这时情绪已经比较稳定,注意力也已经比较集中,可能会比刚答卷时更容易进行思考;对于实在做不出的题目也不要死守着不放,不妨先放弃,因为在一道题上耗时过多,必然会影响下面的答题,而且越想越乱,越做越急,反而会打乱整个思路和情绪。一定要力求将会做、应该能做的题都做对,这样即使最后是因实在不会做的题而丢了分,那也没什么遗憾的。我在高考数学时,就放弃了一道不会做的大题(12分),但却用争取到的时间认真修改了前面做错的选择和填空(共4道约20分),考后想来仍很庆幸自己的选择。另外,有的题目是不必长篇繁琐地推算的,特别是解析几何的题,有的可以直接将四个选项代人原题,符合题目已知的即为正确答案。当然,这只是在万不得巳时为了节约时间而用的方法,平时做题宁可做错也别投机取巧,因为只有平时扎实的基础才会有考场灵活的反应。

总之,数学复习要讲“细”、“扎实”;考试时要讲“稳”、“冷静”、不骄不躁,争取发挥应有的水平。平时练习时尽量不要大意,把每一次小测验都当做一次高考预演,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和答题方法。

焦朋朋(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学生,安徽省高考理科第三名): 数、理、化三门的复习有许多相似之处,都需要做相当数量的习题,都需要对一些理论知识加以融汇贯通。在高考试题中,高难度的题可以说没有(近几年如此),所以在平时练习中不要找过难的题,而要把精力放在一般题型和中等水平的题目上,要注意知识的灵活运用,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做题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同一类型的题目做几个就可以了,不必花太多时间,有些题目有特殊解法,对这样的题应注意归类,并归纳其解题方法。对知识要进行系统化,可以运用类似、相反等关系把相应知识连结起来,组成一个个体系,例如数学中的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必须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才能掌握住各个的特点。课本中有一些公式理论比较复杂,对此应注重理解,自己可以多推导几遍,从头至尾弄清楚了,记起来自然就会容易些。

另外,数学要注意一些技巧运用,物理要在头脑中建立适当的物理模型,化学则要十分注重分析与推导。

高中阶段的学习,最重要还在于练习。勤练、精练、巧练,就是练习最基本的方法。“勤在于劳手,精在于长眼,巧在于用脑”。也就是说,要注意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见多识广,才能触题生辉。找一些“新鲜”的解题方法如在数学方面这是最紧要的。思路越开阔,方法才能找上你,而不是冥思苦想不得其法。俗语说“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就不玩。”平时练的得法,上什么“战场”也是临危不惧。当然说得再多都不顶用,要的是“战术”。

解题需要巧精,而不在多杂。题海战术给你的只是见题就做,而多是做而错或不全。解题首先得破题。所谓“破”是指你的一般思维而言。读题时把重点的词勾出来,有数字、单位的要着重指出,还有就是对提问的分折,看见了题首先要想的不是如何解出来,而 是如何把前面的题设与之相连接。有了以上复习数理化的一般认识,下面我就具体谈一下这三种的复习: 数学的复习主要是基础知识。每一章的复习开始前一定要把课本看一遍,定理、公式记住自不必说,一些典型例题的解法也要注意,特别是立体几何,在以前的高考中曾多次出现课本上的例题。读者最好能选一本好的参考书,在复习一章的过程中把对应的题目仔细做一遍,不过要特别强调的是切不可采用题海战术,题海浩瀚无边,一时陷入就难以自拔了。数学有一个典型特点就是它有许多固定的题型,比如函数中的定义域、值域、反函数问题,圆锥曲线中过定点的弦的中点问题,定长弦的中点轨迹问题等,这些固定的题型都有一些固定的解法,如果掌握了这些固定解法,在遇到相应的题目时就可从容不迫。还有一点就是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提高运算能力,特别是解析几何,有的题目能列出方程,但只要解不出来得分就很少了。

楚军(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生,北京市高考理科第四名): 数学同语文一样,也是最基本的工具学科。与语文相比,它更需脑子的灵活。学习数学,最基础的是对概念的理解,掌握了概念才能去分析解决各种题目。数学离开了题目是不行的,只有能在解题中熟练运用各种概念、定理和分折方法,才算是真正掌握了数学。做题目要用脑筋。借一句话,不能“死做题,做死题,做题死”。说实话,经过这么多年的练习、高考,各个知识点的各种类型的题目也差不多都出遍了,很难再出什么新花样。我们可以有系统的进行练习,一边做题一边总结题目的类型,找到每一种类型题目的解题办法。不论题目外表怎么变化,只要是这种类型的题,用这种办法肯定能解出来。虽说这样做有点像做八股文,长此下去会束缚人的思维;但这不失为应付考试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因为考场上的时间有限,如果在很长时间内拿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会导致考试的失败。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能力的培养,两者要相辅相成才能收到最大的功效。我相信,经过认真细致的归纳总结后,决大多数的题目会迎刃而解,为考试节约了时间;只要再做到认真细致,就能够得到比较高的分数。至于一些新颖的题型,就要靠自己平时培养的能力去解决了。

张雅丽(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湖南省高考理科第四名): 数学,它是一门很基础却又非常灵活的学科。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只有在学好数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学好物理和化学,但同时,它又是很不容易学好的,主要是由于太多的基本概念须要掌握,不仅如此,还需要你能够很清楚地区分它们,这就须要大家下一定的功夫。功夫应该下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数学中主要有几个重点和难点要求掌握好,包括函数、三角和解析几何,因为这几个部分是出题率比较高的,尤其是分数较多的大题;另外,在综合题中也经常涉及到这几个部分的内容,所以,你无论如何都要把这几个部分复习好。其次,数学是非常讲究解题技巧与方法的,数学题或多或少地都有一些灵活性,它虽然不是那么难,但仍需要你的脑筋转转弯,因此,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要经常进行总结和归纳,掌握解题的方法与技巧。不要以为这是多么难做到的事情,或者借口自己没有数学细胞而放弃,毕竟凡事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只要你用心去发掘,没有什么办不到的。最后,数学的题量相对而言是比较大的,大家在做题时必须注意自己的速度,以免出现时间不够的现象。要想提高做题的速度,不妨用用这个办法:先有目的地找一些题目,自己估量一下做题的速度。看看自己哪种类型的题做得比较快,哪种类型的题做得化较慢,再好好分析分析,到底是由于什么原因影响了你的速度,然后根据情况改进做题方法,或是改变做题思路,这样慢慢提高速度应该较为可行。牛强(清华大学热能系学生,辽宁省高考理科前十名): 高中数学内容庞杂,有幂函数、数列、复数、三角、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内容。虽然相互之间常结合起来做成综合题,但实际上,在基本的概念、原理和解题技巧上关联甚少。所以复习时宜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先掌握每一部分的内容再处理综合问题。

现在许多同学热衷于做难题,认为“难题掌握了,简单问题也不在话下”。但实际上,难题常偏重于考查技巧,而疏于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考查;这样,许多同学费力甚多解出了难题却在基本的小题上失去许多分,结果得不偿失。而且,须知,数学这一科目如果深究起来是深不可测的。一些数学竞赛的题目更是与高考题目少有关系,所以除非确实有极高的天份与兴趣,否则,就不要无限度地去做难题,而应以把握基本概念为主,深刻体会基本例题中的求解方法与技巧。下面再让我分类谈一谈。

在学习幂函数时,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图象的重要住。事实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图象都可以给我们以很大的帮助。在对数列的学习和复习中,我们不仅仅要牢记那几条公式,而理解甚至牢记那些公式的推导过程。考试中题目的解法很少会是套用公式,却常常含在书中的例题、公式推导中。

有一位老师说“三角是数学中最简单的部分”。这么说是因为三角题目常有极强的规律可循,通常有“遇到积就化和差,遇到和差就化积,遇到乘方就降次”的说法。一般地,如果能牢记那些公式,解题可以有一定把握。

在学习复数时,要熟练掌握复数的两种表示方法和它的计算公式。高中复数是比较粗浅的,只是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我们应注意体会它的几何意义并与代数中的其它内容对比。

立体几何是有趣的,它将我们的思维从平面移到了空间,充分开发我们的空间想象力。复习时我们应以最基本的画图开始 好的图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既要想象出空间形状;又要把空间图形搬回平面上,用平面几何的方法解立体几何的题目。

解析几何是很难的一部分内容,常作压轴题出现。几类二次曲线的应用常使学子们束手无策,大量的运算常令人望而生畏。其实只要理解它们的概念,用焦点与准线的定义解题,常可以避开大量的运算。

另外还要说一点,有一部分同学一遇到复杂的计算就跳过不做,认为“知道思路就可以”。其实数学是理科的基础,而计算又是数学的基础,我们应踏踏实实的掌握这一个基本功。

徐凡(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北京高考理科第二名保送入清华大学): 高中数学,与其它学科一样,可分为概念、定理、应用。临考复习,各章节也当遵循这三步。数学本身是很抽象的,掌握起来也就不很容易。我以为学习或复习的方法为理解概念,做题与总结三个环节。说实话,这并不是一条捷径,是条大路,好找也好走些,不过时间自然要用长些。

掌握概念,包括定理,是最初的一环,重要性不言自明。然而这却常常被人们忽略。这是由于这些概念表述往往很简单,看一遍就可以记住。然而记住并不意味懂,与应用更是相去甚远。概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头脑中只有一个个孤立的概念,解题时必然找不到思路。因此,学习或复习时就是努力建立这些联系。比如,复数这个概念,想到这个概念,首先应该想到复平面,然后是复数的向量表示,模与方向;复数加减──平行四边形法则,复数乘除 旋转与伸缩;复数乘方──连续旋转与连续伸缩,复数平方──等分圆周„„如此等等。这代表了一个方向,即将抽象的代数概念放入具体的坐标系中,考察它的几何意义。这不仅有助于理解,而且借助图形的形象性,正是解复数的思路之一。另一个方向是考虑复数集,它与实数集及其它数集的关系;复数相等、复数共扼与其它数集中的相等与共扼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这不仅有助于澄清概念,而且将复数概念延伸出去,与实数联系起来,也是一种“温故知新”吧。

关于概念与定理还要言明的是有些概念在实际中并不常用,常用的是它的等价命题。如“共扼复数”这个概念,原始定义为“两个复数实部相等,虚部互为相反数;则这两个复数叫共扼复数”,而实际中常用的是“两个复数为共扼复数等价于它们的和与乘积都为”实数“。一方面,我们要接受并消化这种引申定义,因为在实际应用中它更有针对性,更方便;然而也不能就此忽略原始定义,它更具普遍性,这在后文还将有所论述。

下面谈谈做题。虽然题海战术己被批驳得体无完肤,然而每到高考复习阶段,各种参考书、习题集便蜂涌而出,名目繁多,装侦精美而且价格不菲,然而有些书内容实在让人无话可说。毕竟每年这会儿财神爷必然光顾,家长自然是不借本钱,学生这时也只能”跟着感觉走“,因此盲目性很大。为了压缩投入,提高产出,不妨征询老师的意见,依靠老师的经验当是一条捷径。

做题量大小,依各人情况而定。你若有精力,有时间,偏要多做题,谁也管不着。我以为,复习阶段是需要一定的做题量的,不过做得过多,超过一定量后,收效的增长率也会随着投人的再增加而递减。与其如此,不如把时间投到其它科目。我的老师就是这样教我的,即lx5大于5xl。

这就是说一道题分五种方法做,其效果比做同类的5道题要大。先看这样一道例题: 已知抛物线y2=x上存在两点P、Q,使得P和Q关于直线y-l=k(x-l)对称,试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详见96年9月西城区教研中心编(高三数学复习指导》30l页例题三。)书中给出了三种解法如下。解法一:设P(x1,y1)、Q(x2,y2)为抛物线上两点且P、Q关于直线y-l=k(x-1)对称。(以下略)将所有关系有方程表出,共有4个方程5个参量,消去参量后用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求解,这无疑是最常规的办法,而对所有解析几何的题目,这种方法在理论上都是行得通的。虽然这种方法较繁琐,但由于它的通用性很好,切不可忽视。何况以现有的评分制度,写出上述四个方程,捞得也不少了。我学习有懂、会、熟、巧四个阶段,到”熟“的境界己相当不易,”巧“字更需平日功夫。然而在高考中时间紧迫,一心取巧也许会竹篮打水──一场空,优秀的学生尤慎之。”常仙解题“乃吾师之诲。

如果在成绩上想更进一步,上述解法一的”理论上可行“在实际中对有些题目也许就行不通了,这是由于消参后式子太过复杂,无法化简,且极易出错。如果平日训练有素,可看出较简便的解题方法,请看解法二:设直线PQ方程x+ky+m=0与y2=0联立,消去x得y2+ky+m=0。

∵与抛物线交于P、Q两点∴Δ=k2-4m>O.又y1+y2=-k∴PQ中点纵坐标为k/2(以下咯)这种解法的中心就是取出这个中点。用判别式保证PQ与抛物线相交于两点,由于y-l=k(x-l)垂直平分PQ的垂直性已在设PQ方程时保证,再用中点为两直线交点保证平分就构成了这种解法的基本思路。

解法三同样取出中点,但利用了该点在抛物线内部以保证即与抛物线交于两点。由此可见,后两种方法较第一种方法要简单很多,但思路难于寻找。做题时想不到这种做法并无要紧,但看例题解法是切不可走马观花,而要作出些切实的分析,并进行适当的归纳、总结,以利提高。实际上概念,做题与总结三环环环相扣,把它拆开来说是不很恰当的。做题时就要进行方法的总结。对于某种类型题,要对可能的方法进行列举,选出常规方法。有些比较巧妙的方法在一定范围内也有一定的通用性,也可记为常规方法;例如取中点对于点点对称问题往往很有效,这样你的思路就拓宽了。对解题步骤也要有所归纳。有时,对于有些题目,你会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呢?这就要寻找到切入点。例如 对含多个参变量方程进行讨论,首先要选取只影响一个变量的条件。这里就不再举具体例子了。实际上,这种对步骤的归纳在大学数学学习中是很普遍的。

对概念,定理进行总结。也许你会以为这没有什么好总结的。其实,所谓总结就是迸一步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将它们连成一个彼此交通的网络。我们都知道生物进化的树状结构,我以为数学知识,至少在局部上也应具有这样的结构。正如前文所叙,原始定义也从它引申出来的等价命题具有更大的普遍性。知识树状体系中越靠近根部越具有普遍性。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定义。也就是说在使用某种方法行不通时,使用定义往往可以获得解决。比如立体几何中,如果几个垂直关系间能使用三垂直定理,不妨试一试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如果证明圆与直线相切不能用圆心到直线距离或其它方法求出,老老实实用切线定义当会有所收获。这里的例子也许并不恰当,实际应用中,这种思想当有用武之地。

我想以上所述概括了数学学习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应该是有效的,但是需要投入较多时间。在一道题上投人时间过多,心理上要能承受。临考复习改变方法如同临阵易师,要盲一定风险,望诸君镇之。

王新(清华大学电子系学生,湖北省高考理科第三名): 首先,你应该对高中所学内容按章节全面地进行一次系统的复习。我高三那年,数学课上采用的就是这种复习方法。我当时态度十分认真,为数学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复习的过程中,最好能做一定量的习题(我并不要求大量。应该说,做题贵在精。那种对概念要求高,自己易做错的题比较好)。举个例子,比方说,这两周,你集中精力复习复数这一章,然后认真做一套复数题,检查自己复习中的漏洞。通常,你做错一道题,可能有四种信况:概念不清或根本不理解题意,计算过程中出现失误;方法不当或虽知道题意却不知道如何做;对题意理解失误。针对第一种情况,你应该找到课本,认真看一看弄错了的概念,对弄该有针对性的锻炼自己的计算能力,否则试想:如果在高考中发生因计算出错而失分,岂不太冤!对题意理解失误,本质上与计算出错差不多,不可忽视。至于方法,这是数学解题中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每一章中,总有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每一个题目,都有自己的解法。如果你能掌握好这种解法(或者说是,见到类似的题目时,能熟练正确地套用这种解法),这将对你的解题十分有利。

在你切实地做完第一轮的系统复习后,就可以做一轮综合复习。综合复习,所做的练习是那些在章节之间有跨度的。比如,一道题可能同时对于你的集合函数知识及不等式应用等知识同时进行考查,诸如此类。显而易见,没有第一轮系统复习的扎实基础,这一轮复习将是举步艰难的。同时,我建议能在这一阶段复习中,对一些题的解法作更进一步的归纳总结。举一个例子,在你进行完第一轮解析几何中关于椭圆曲线这一章的复习之后,你应该对如何求点的轨迹方程这一类问题的解法进行小结:可以按定义,直接写出符合题意的轨迹方程;可以先设一些变量,用方程来表示不同的曲线或直线,然后联立方程,消去参变量,求得这些曲线、直线交点的轨迹;或者利用平面几何知识,找出所求点满足的几何条件,进而设点的坐标。用方程表示这个几何条件。同时,你还应了解,做这种题时,还要去掉一些不合适的点。这些都是第一轮复习中应该做到的。在第二轮复习中,你应该进行更深人地归纳:你应该比较三种不同方法时所给的条件,尝试一下在同一条件下其他方法能否可行,如可行,其计算量有多大。这样,你就会特别注意,为什么这种条件下应这样做,而那种条件下却那样做,想一想为什么,在进行过这样的思考之后,你再拿到这种题时,根据题目的条件,头脑中会立刻反应出可行的解法,并能大致知道解法的大致过程,估计每种解法的计算量,最终找出一简单可行的方案。

我以上所说的两个复习阶段,说实在的,要求比较高。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如果能真正落实好第一个阶段,则己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一个比较理想的成绩。对于基础较好的 同学,在做完第一轮的复习后,继续进行第二阶段的复习,将会有更多的收获。

刘海涛(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学生,青海省高考理科第六名)

数学知识是一个纯逻辑的体系,我感受最深的是要努力掌握各知识块内部及各种知识块之间的联系,因为这个联系把握得越深,知识就用得越灵活。打个比方,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老师总要强调四大数学思想方法,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价转换的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我高中学数学时,对这四个数学思想方法颇有体会,发觉它们实在是数学知识内部深层次上的联系。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贯穿了代数、平面解析几何这两大知识块的始终,代数第一册以函数为主,依次讲了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第二册中也讲了不等式(已知函数因变量范围求相应的自变量范围,主要用函数的方法解决)、数列(自变量为自然数的函数)等与函数联系紧密的知识块。解析几何总体上分为两部分,即已知动点运动条件求动点轨迹方程和已知曲线方程,研究曲线性质,其中二元方程若以其中一者为自变量,另一者为因变量则转化成了一元函数,而方程的曲线则相应地转化成了函数图象,即解析几何的实质是函数,关于数形结合的思想,可在函数图象、解析几何及复数的几何意义中得以体现。函数(一元)图象、平面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即是把平面上的点与一个二元实数对相对立,而这即是数形结合的思想,复数几何意义是用平面向量沿两个正交方向的分量来对应复数的实部与虚部。数形结合实现了”数“与”形“的转化,可以把复杂的代数运算转化为简单直观的几何运算,也可以把复杂的几何运算转化为易于操作的代数运算,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而等价转化的思想支配的领域就更广了,它实质上是一个逻辑规律,而数学就是一个逻辑的体系。数学上问题的模式是根据已知条件,通过逻辑推理得出待求结果。而将不易用的已知条件等价转化为另一些易用的命题,则可实现百分之百她用上已知条件,克服了通常的将已知条件转化为其必要条件而得不出待求结果的毛病。”若将不易求得的结果等价转化为易求得的结果,则避免了通常的分析法易犯的无法满足待求结果过强的充分条件的毛病。而分类讨论的思想,其实质也是一个逻辑规律,综上所述,可见数学知识的内部联系是很深的,统领数学知识的四个数学思想方法即是一例。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去把握这些联系,这是最根本的方法。

魏少岩(清华大学电机系学生,平时成绩优秀保送入清华大学): 对一个考生来说,最难拿分的部分恐怕就是数、理、化,下面我重点谈一谈怎么复习才能有比较大的效果。绝大多数学校高三复习都是从对书本的复习开始的,我们不妨称之为高三复习的第一阶段。有些同学认为复习课本没有必要,实际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书本是所有基础知识的发源地,只有对书本上的知识全面掌握才能谈得上“拔高复习”。在以往的高考题中,曾经出现过课本上例题的原题,比如“对射影定理的逆定理的叙述和证明” “证明异面直线上点的距离公式”等,有些题目也是由书本例题改编的。虽然它们的难度不是很大,但许多同学由于对基础知识不热(比如搞不清哪个是射影定理哪个是射影定理的逆定理)而白白丢了分。

建议:如果老师对课本复习比较粗略(比如只利用一两节课的时间串一遍),你自己要利用课余时间补上“这一课”。首先要重新认识、理解、记亿每一个《考试说明》上所要求的公式和定理,第二要留心每个定理公式运用的条件和范围。第三,认真看书上的例题。但要注意:课本复习虽然重要,但不宜把时间拉得过长,一般以两到三周为宜。对书上课后的习题,最好不要花时间专门去做。

几乎所有的学校复习的第二阶段都是以课上老师讲方法,讲题为线索的。这一阶段非常重要,因为老师所讲的东西包含了各类问题的常规思想、误区、一些重要专题,一些 很适用的巧法妙解所以课上必须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对于课下老师留的练习要认真完成。因此只有认真做老师留的练习,才能熟悉掌握课上老师讲的规律并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

注意:①如果觉得老师留的题目不够做,可以自己利用课下时间加做一些题目,但千万不能搞题海战术,必须明确做题是为了巩固知识,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自己最好准备一两套复习资料(注意资料不宜过多),且保证资料一定要精,如果自己拿不准买什么样的好,可以征求老师的意见。利用资料时注意应该有选择性,一页接一页地做题一般不太好,最好的方法是:某一章节自已过去学得不好,老师给留的题目不足以达到练习的目的,这时做一做资料上的相关部分,而对其它自己学得不错的章节,认真做老师留的习题就足够了。②在第二阶段复习中,必须注意对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准确完成每一道会做的题目的能力。高考试卷分析中经常发现,考生做错的题目中一大部分是由于马虎大意造成的,所以必须培养自己严谨认真的素质。不管是审题还是计算,必须认认真真,保证做一道对一道。第二个能力是以较抉速度完成题目的能力。参加过高考的人都可以体会到,考试时间不是时很充裕。因此在高考中能争取到时间至关重要。做题速度必须通过做题来培养,但同样避免题海战术,我认为培养迅速解题能力的关键是你有没有想提高自己解题速度的意识。也就是能否把做习题看成考试,让自己“紧张”起来(注意这里“紧张”的真正含义),题目给的是什么条件,考的是哪方面知识,有什么常规方法,这些思考过程都要在尽量少的时间内完成。开始动笔,要有意识地提高计算速度。但千万注意,提高准确率比提高速度更为重要,后者必须建互在前者的基础之上。③复习方向要明确。复习中重点要提高的是以常规思想,常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掌握一些巧解、妙解或非常规重要思想(如图象法、代换法、构造法、待定系数法等)是有必要的,但不能苛意追求,近年高考题的选择题中,可以用特殊值法、猜值法、排除法等解决的题目越来越少。况且,从历届高考题可以看出,可以用巧妙方法解决的问题用常规方法也并不困难。从命题者的命题角度看,他们考的是常规方法。总之,只有牢固掌握常规思想、常规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另外一个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不要刻意追求难题,对于一个学习尖子来说,花很多时间搞难题也不是一个好现象。④要重视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学习方法非常重要,两个智力和勤奋程度差不多的人,方法好的可能会优秀很多,这里我只提供一个比较适用的方法:自己准备一个笔记本,把平时做题中出现的错误都整理上去,写上造成错误的原因和启示。如果你平时做题出错较多,如一张练习卷要错五、六处或更多,抄错题恐怕得不偿失,这时你可以在试卷上把错题做上标识,在题目的旁边写上评析,然后把试卷保存好,每过一段时间,就把“错题笔记”或标记错题的试卷翻着看一看,好处会很大。在看参考书时,也应注意把精彩之处或做错的题目做上标识,这样以后你再看这本书时就有所侧重了,不必再整个看一遍。⑤要不耻下问。只有平时对知识透彻理解了才能保证在做题时不在概念上出现偏差;所以有不明白的地方,必须要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多数学校把高考前二个月划为复习的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每隔一周便有一次模拟考试。考试间隔的几天中,老师在课上分析试卷,对试卷中暴露的问题做出复习指导。也就是通过模拟来练兵(感觉一下高考)和查清补缺。但对于每个同学来说犯的错误是不同的,老师强调的只是同学们犯的错误中较典型的那部分。这就要求你自己对老师没分析过的错误加以分析,有必要可以翻开关于这方面内容的笔记式习题,重新复习一下。

应该注意的是:①许多学校往往在这一阶段中只是做模拟、分析模拟,连平时作业都是各省市的模拟,很少要求学生抽出一些时间看看基础知识(这是广义的“基础知识”,是指应该掌握的公式、定理,第二阶段中所复习的常规思想、常规方法),这就要求你自己应该意识到回头看一看这些东西的重要性,有许多同学由于在第三阶段中只是做题结果连最基本的公式和某些题目的常规解法都忘了。另外,这时候也应把以前做过的错题回头看一看。②注意在这个阶段培养自己对高考的适应性即把每一次模拟看作高考,培养 自己的答题策略,也就是在高考中怎样答题才能得到自己的最高分,由于模拟题的信度、难度和高考都不太相似,所以建议翻看一下往年的高考题。从高考题可以看出,试卷的难度梯度很明显。一般说来,对于一个中等水平的同学来说,选择题一般只一至两道会感到稍稍有些困难,填空题一般也是有一至两道会感到有些困难,大题(按六道计算),应该有三至四道是可以得绝大部分分数的。因此,如果你在高考的考场上,一道一道地往下做题目,不如把感到有些棘手两三分钟还没思路的跳过去(这些题目毕竟占少数,如果跳了好儿道,就不正常了),把有把握的大题做好,并且保证前面已经做过的选择、填空、大题一定正确,然后来考虑那些原来跳过去的题目。这时即使你做错了或都做不出来也不会很后悔,因为毕竟水平有限,会做的全做好了是最大的事情。当然,对于这部分较难题目也不能完全放弃(空着不做),会多少做多少,实在不行也可列上几个相关公式,要知道高考中短一分都是很宝贵的。

模拟题的特点是,选择、填空比高考稍难,大题前三道稍难一些,而后二道,尤其是压轴题则比高考要容易。鉴于此,不要把模拟完全等价于高考,在模拟中适用的策略在高考中不一定适用。模拟考试中反应出的成绩和高考考出的成绩(同一个考生)对于不同水平下是不同的。比如学习尖子的模拟成绩要比高考成绩高一些,中等和中等偏上同学的模拟成绩和高考成绩相差不大,而中下等水平同学的高考成绩高于平时模拟成绩,所以不要把模拟看得太重,我们是要通过模拟高考练习适应高考的能力和通过模拟检查知识的漏洞。

孟宪飞(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学生,平时成绩优秀保送入清华大学): 数学是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内容丰富,题型灵活多样,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对多年来高考题目的研究,重点在于定义定理的灵活运用。灵活运用的基础是对定义定理的熟练掌握。只有对基础知识了解透彻,清楚了各部分知识的联系,触类旁通,解决问题的时候才易于启发多条思路,选择最佳方法,并且在一条思路遇到阻碍时能够及时转换到其它思路上去。比如说求值域有多种方法,常见的如判别式法、观察法,不等式法,图形法等等,遇到具体问题时能立即反映出可用什么方法解,用哪种方法更简单,学习就算清晰透彻了。

具备上述水平需要一段时期的训练和提高。首先,要把各部分基础知识学好。数学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相当紧密,因而上课要认真听讲,及时复习,遇到疑难问题及时解决,以免影响以后的学习,并且注意多做总结,想清楚各部分的层次关系,让知识形成体系。体系的形成代表着基本功水平的提高。

学习了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多做些习题必不可少。只学习了基础知识,或许对定义定理的理解还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意识到它可能的演化。做题的过程时也是对定理的强化,既加强了记亿,又使理解深入其内涵。多数题目都是针对某项基础知识的不同方面而出的,是对基础知识的包装,做题是要去伪存真,抓住事物的关键所在,找到解题的依据,这就是所谓的能力。不管什么科目的教学,都是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有了能力就可立于不败之地,走向成功。

做题时不免要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如何处理很关键。有的同学做题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做过之后不问对错就放到一边不闻不问了,这种做法很不科学。做题的目的是培养能力,是寻找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的有效途径。做错的题目如果轻易放过了,那部分知识永远变不成自己的,再遇到类似问题肯定还会出错。长此下去能力没有提高,水平只能停在原来的高度。这样做题就成了对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多数有用的经验都是从错误中总结出来的,因此发现了错误及时研究改正,并总结成经验以免再犯,时间长了就知道做题的时候有哪些方面应引起注意,出错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

李宏霞(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生,黑龙江省高考文科第三名)数学是同语文差异很大的基础学科,它着重培养我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史类考生的学习调节剂,在单调的人文科学中增加一点自然科学的情趣。数学学科复习的重点是所学定理定论的灵活运用。数学方面的复习参考书目名目繁杂,需要我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慎重选取,尽量做到少而精。数学的模拟试卷很重要,它从题型和题量两方面体现了高考数学的模式,所以我平时很注重模拟试卷的总结,从每一道做错的题中发现自身的不足。是计算不够精确,速度不够快,还审理解上有偏差,思维不够严密,找出失误的原因,然后再有针对住地进行训练。

数学中的基础题目固然很重要,它是得高分的基础,但得高分的关键则是综合性强、难度大的最后两至三道大题,即俗你的“拉分题”。“对于立志考名牌大学的学生,这十几分至关重要,所以我在复习备考时就有规律性地选做这类的习题。由于这类习题一般很费时间,所以每次做的量不要太大,一次做四~五道即可,而且类型的选取要典型、全面,同一题型的题两二道即可,要注重方法的积累和移用。在一定周期例如两个星期后要进行小结,把解题方法进行汇总,选取能同时运用两三种方法的试题进行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要努力做到看到与做过题型有相似之处的题目时能迅速联想到原题的解题方法,高考中的难题经常是几种解题方法综合运用的考核,因此我们的训练也要有侧重点的进行。以上是我复习数学的一点浅薄经验,但它却是我在学校的历次模拟考试中勇夺桂冠的法宝。

扬临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学生,毕业于安徽省枞阳中学): 数学在文科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及重要性,拿到数学高分,你的高考总分便会十分理想,数学最大的特点便是熟能生巧,多做适当的题你的头脑就会越来越灵活;你的思路就会越来越开阔。学好数学第一步是弄清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函数,你就必须弄清什么叫函数,函数定义域、值域、函数单调性和反函数等一系列内容。第二步是做有益的题。文科数学的要求不高,注重基础,反映到做题上应该是先做容易的题,多做中等程度的题,少做难题,在复习阶段中最好少钻牛角尖,那样费时费力且对高考并无太多益处。数学就应夯实基础,有了扎实的基础什么都不必担心,问题会清晰明朗而变得易于解决。高考数学的选择题分数多,应引起高度重视,那种考卷一发就动手去做后面分值大的难题的做法是绝对不妥的。选择题不可死做,那样浪费时间,应运用科学方法比如赋值法、代人法、以偏概全法、图形法、换元法等,具体题目灵活运用,这里就不再举例说明了。在高考答卷时,对后面大题应抱着拿一分算一分的态度,切不可望而生畏不敢动笔,主动放弃。现在的题目一般都是渐进式的,经常会分为几个小问题,因为每个小问题的独立得分,所以能解决一个算一个。拿到一道综合性的数学题,首先应逐字通读二遍,再仔细把它翻译成数学语言、弄清已知条件和待求问题,再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及桥梁,说起来也可算是“解剖麻雀”法。采取个个击破法,难点一个个扫除,基本上一道题就能顺利地做出来了。

玉林(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生,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

先谈一谈我是如何做好知识准备的。知识准备指的是掌握各科的知识结构,把《高考说明》上所列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抠细、抠精,从而把各科的基础知识牢记在心;在把握好各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自己的答题技巧、应试能力。文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知识点多而且碎,并且要求记忆的东西比较多,因此做好知识准备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 力的,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做的。

第一,服从老师的教学计划和复习安排,不要急于求成。进人高三以后,基本上就开始高考前的总复习了。总复习共有三遍,第一遍是按章节进行复习,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弄清楚每个知识点;第二遍要打乱章节顺序,按专题进行复习,目的是让学生从宏观上对知识有一个再认识;最后一遍复习是进行查漏补缺,主要是对前两遍复习后学生仍未掌握的知识进行强化复习。由于各个学校高三的任课教师水平都是最高的,因而他们的复习安排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每个考生都应遵循。我在这个问题上曾出现过失误。因为我的基础打得比较好,所以所以高三上学期进行的第一遍复习的内容,我几乎都会。所以刚上高三时,我便没跟着老师的进度走,而是盲目地做一些高考模拟题,结果时间没少花,却没有任何效果。大约过了一个月,我才发现自己对某些基础知识并没有真正掌握,因而做一些综合题并不会提高我的水平。从此以后,我便一直跟着老师的进度走.第一遍复习取得圆满成功。许多同学认为知识复习的次数越多,效果就会越好。其实并不一定,如果复习质量不高,复习多少遍也不会把知识掌握牢固。如果真是踏踏实实地按老师的安排复习三通,参加高考就一定没问题。而许多高三的学生往往都有急功近利的心理,他们确实很努力、很辛苦,他们看不起每一科最基本的定义、定理,认为高考不会考这么容易的东西。所以他们赶在老师安排之前,狂做高考模拟题、这样必然造成基础不扎实,从而使提高答题技巧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要仔细研究历年的高考试题,发现考试的规律,从而提高应试的技巧。第二轮复习后,每个考生在基础知识方面都不应再存在问题了。而这对于参加高考是非常不够的,因为高考中基础题占20%,中挡题占60%,难题占20%,所以还必须继续努力,么好对付了。这三个题之所以难,主要是思路不容易找到,计算比较繁琐。但这些题即使是一点思路也没有,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答题技巧,也不会l分不得。原因就是高考是按步给分,而且这三种题都可以分别用一套”通法“来写上几步,从而得上几分。不要小看这几分,也许正是这些“小分”关系到你能否上线。当这几个题没有思路时,应用题就把题中所有未知量都设成未知数,然后由题目条件列出几个方程;数列题也分别按数列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列出方程即可;解析几何题更二话别说,先把直线和圆锥曲线联立,消去一个末知数,然后令判别式大于零,解这个不等式,一般到此即可得总分的l/3左右。

从上面我举的例子可以看出,对高考试题研究以后,就会对考什么以及考到什么程度有个了解,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在平时安排好复习,在考场上也可随机应变,大大提高自己的成绩。由此可见,研究以前的考题还是很重要的,但这样做的前提必须是有扎实的基本功。

田蕾(清华大学建筑系学生,山西省忻州地区高考理科状元): 再来谈谈数学,对于学理工的学生来说,数学是最基础的,数学学得好坏直接影响到理化的解题。有的同学认为学数学只要多做题就行了,多做题虽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毕竟可以开阔自己的解题思路,增加自己的解题经验,但是在高三这个分秒必争的阶段,我们应尽量争取从最少的付出中取得最大的回报。我的建议是,可以先将公式、定律等所有应该记亿的东西都整理出来,反复地记,将它们刻在头脑里,因为它们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石,其次在自己做的每一道好题下面都做好笔记,例如可以分析一下,它用到哪些知识啦,它有哪些十分重要的隐含条件或根制条件啦,应如何分析才是最正确的分析思路啦,不妨将自己的这些想法都转化成文字记录下来,这一整理的过程其实已使你在不知不觉中对该题的认识又深化了许多。我同样认为,关于数学的参考书也不宜太多,一两本足够了,但这一两本必须是“精品”,不妨多去书店转转,不妨多向老师请教,当你找到一本编写质量较高适合你自己阅读习惯的参考书以后,就要争取将它吃通吃透,看看编者是以怎样的线索将各个知识点组织起来的。我认为相当重要的方面还有对历年高考试题的研究。最好能找到近5──6年的高考题,按时间顺序模拟高考情境将它们做一遍,你会感到尽管题目的难度有反复,但是可以看出,命题者一方面在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另一方面在突出对考生能力的考察。最后几道大题,题目是趋向灵活的,为了适应这种种变化,不妨参阅一些专门研究高考的杂志,如《试题研究》、《考试》等,这些杂志上常会刊登一些符合高考命题变化趋向的题目。

袁南果(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系学生,毕业于信阳市高亩级中学): a、认真看课本。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首先要能准确地背下书上每一个公式,每一条定理。做到准确,全面很不容易,是个日积月累的硬功夫。第二步,就是学会把”薄书看厚,厚书看薄“。即能够深入到课本中去。前者指看课本时,能够以课本为题纲,一下带起一系列有关的知识。例如,在看代数书时,当读到幂指数时,你是否能立刻反应出它的、、,你能主动地去考虑当指数分别为1/4,2/3,4/5,──1/3„„时对应的图象吗?能想到去列一个表归纳一下它们题,把握住大局,复习是很有意义的,既有利于对综合问题的处理又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b、做大量的习题。高中三年是艰苦的,想不吃苦就考出好成绩,是不可能的”题海战术“听起来是很过分.但必要的一定量的习题是必须做的。高中时间很紧张。每天大部分时间要上课听讲,完成课上作业,所剩时间本来就不多了,看书再占去一部分,可以说自己做题的时间的确少得可怜。但越是这样,就越要挤出时间来做题。(当然前提在于要保证合理的睡眠时阿)高中生活对学生的要求本来就是快节奏、高效率。所以做习题一定要注意时间性和准确性。有意识地要求自己加快做题速度,定时完成习题并保证质量。可以刚开始时一天只做三、四道题,然后再慢慢加量,提速,不骄不躁,稳住情绪,日积月累,你的成绩自然就上去了。

c、上课听讲。这一点似乎是老生常谈了,从小学到大学,时时总有这句话在耳旁涝叨,但具体做来,却真不容易。我觉得要想学好,听讲时思维一定要抢老师前面,不要等老师一点一点告诉你该怎么办。要先自己考虑该怎么办,再听老师讲怎么办,之后比较一下两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这样你等于掌握了两套东西──自己的和老师的。而只等着老师告诉你怎么做,自己仅仅是听懂了,我想你还是没有真正掌握。因为高考现在考查的是”能不能“,而不是”会不会"。而好学生与差学生的区别往往就在这儿。比如上数学习题课,老师会讲一些习题,你不要坐在那里等着老师把题一道一道解给你看。你应当取出纸笔先争取在老师讲之前把这道题解出来。(如果时间不够或你的程度还达不到,就先想一下大致的解题思路和步骤。或多或少。你必须先自己想。)然后再认真听老师解题,关键是抓住老师的思维方法。这样一道题做下来,收获却并不只是那区区一道题了。

掌握解答中档题和难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一是需要老师的指导和训练,再就是需要自己努力了。我想,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研究考题,找出出题的规律以及一些答题的技巧。比如,我对前三年的高考数学试卷进行了分析,我发现数学试卷上的解答题出题很有规律。数学的解答题是数学试卷的重头戏,直接影响数学成绩的高低。

第五篇:北大、清华高考状元谈物理学习经验

北大、清华高考状元谈物理学习经验

连乔(保送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习,第28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得主):

对于物理这样一门与现象密切相关的学科,我想生活中的观察是有益的。我一直对物理现象比较感兴趣。自我记事以来,我就对许多生活中的现象充满好奇,并且力图寻找原因。就拿飞机来说,不知道为什么能飞,我曾经做过许多个失败的模型。由于各种各样的幼稚的探索未果,我就很注意收集一些关于这方面知识的信息。于是等我上了小学之后,姐姐上初中有了物理课本,我发现天下居然有这样一种把我想知道的事情收集在一起的书,于是物理书成了我除《十万个为什么》之外最爱看的书。这样,我在初中刚上物理时就已经看过了高中的物理课本。所以屡屡在各类物理竞赛中获得很好的成绩,逐渐成为老师的重点培养对象,才踏上了通往清华之路。

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作出解释的目的逐渐达到的过程中,我的兴趣也渐渐转向对方法的探索上。从解题方法到学习方法都是我所感兴趣的。因为我认为:只有方法才是真正最实用的东西。试想:我们学的解析几何、有机化学等等,有几个人在将来会用到它们的?现在的大学生,只要不是热门专业的,也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与专业不符的。再譬如,朱基总理以前学的是工科,可以说与现在干的事关系不大吧!可见,很大可能是要在工作之后据实际情况新学很多东西的,故而我认为,方法是最重要的,要学会学习,就像学会打猎一样。话又说回来,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可以说没有不会学习的,拿着书慢慢看,慢慢研究,总能学下来的。但各人的学习速度是大不相同的。如果你时间紧,显然需要找到一个速成法。但如果成天无所事事,那也无所谓什么好学习方法了。但我想这种情况在准备高考的人当中是不会有的。之所以万事开头难,对于学习,说实话没哪门课是先难后易的。它之所以难在于我们对一门新课必须先研究一下学它的具体方法。在探索方法的过程中,我认为有三点是比较重要的。第一,不要怕牺牲太多的时间在上面,磨刀是不误砍柴工的。第二,要大胆。敢于尝试各种方法,只要自己觉得有道理,就去试。第三,不要盲目迷信现成的××书说的××方法,只要觉得不合适,就马上放弃,以免浪费过多的时间。

在学物理的过程中,我有一个与我一直在竞争的同学,我想这也是重要的。寻找一个参考系对促进学习是很有好处的。试想:在湖里划船,当你在湖心划的时候,划了半天可能感觉不出前进了多少,慢慢自然就没劲了。但贴着湖岸划,一直看到自己在前进,看得见成果,自然有干劲。更进一步,选择一只与你同行的船相互比赛,效果一般来说会更好。通常情况是要选择一只在你前面的船,但可能追了很久追不上想放弃了,这时选择一条紧跟着你的船就重要了,它会帮你恢复信心。然后再回头追前面的船。同样,前方的船也不能选得太远,否则就会显得这是比较长远的事,而在近期中的“短”时间认为是没什么,“反正还有三个月,今天玩了就算了,从明天开始努力”,这种思想就极易出现,但若是一只近处的船,你准备在后天就赶上它,那么今天的一时一刻自然都重要,这就有利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或许有的同学有更好的办法,总之,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使自已处于最良好的心理状态,分秒必争地学习,是最终的目的,一个心理上的波动,哪怕很小,很小,就有可能影响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效果,对学习的损失是非常大的。

也许我说了这些,有的同学说是什么也没说,没有一点实质性的东西,搬了一套套的道理,这些“纯”理论的东西没有一些实用性,好像我本来也懂。我在这里想指出的就是:具体如物理该怎么学,平时看什么书之类的学习方法其实不一定具有普适性。这些东西因人而异,具体办法只能靠自己琢磨。而且,在这方面教师肯定有一套比我更普适的学习方法。听听老师的就足够了。另外,我在一些书中看到一些关于理科学习方法的论述,我想把具备一定普适性的介绍给大家。多年的学习生活常常不可避免地使学生觉得老师所说的每个问题都是正确的。这种思想其实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味地接受在语言方面的可能还行,但在理科方面是绝行不通的。我们要学会提出疑问,即使老师真的说的全是正确的,何况这还不一定。在学习一些结论的过程中能自己推导,或是创造性地思维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到,是最好的。即使努力而未得到,再去学习它,也比机械地学习要强得多。我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在一些比较浅的物理学习中,常常就是在看到书中对一个定理的叙述之前脑袋里已经有了这么一种思想,或清楚得可以把它用简陋而不严密的语言写下来,或模糊得只是一种说不出的直觉,但一旦我见到这个定理,就能在脑袋里留下一个十分清晰的印象,同时还发出:“哦,原来是它”的感叹。这种把脑袋里说不出的感觉和现实中书里的话对应起来的感觉真是妙极了。沿着历史发展的顺序,自己在各类书刊的帮助下把一门学科在自己的脑袋里“发展”起来是我一贯的学习数理类学科的指导思想。但作为参加考试来说,对各类题目要熟练应用定理以达到快速解题,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目的。这就只有靠练了。据我所知的几个得金牌的同学,他们也都是有巨大的练习量的。说实话,以我之见,这些东西对掌握和应用一些知识来说是没有必要的,但现在有许多考试如高考及竞赛的选拔赛之类,据我目前所知托福考试也是这样,因为是按名次选拔的,所以都被“炒”得“水平”很高,使得应试者得花很多不值得的精力在上面。但限于目前的升学状况,我们也不得不面临它。

既然我们面临着考试,那么我想介绍一下考试技巧也是必要的。我自我感觉我能在各级选拔

考试中战胜众多“对手”,在某些程度上与考试技巧有关。有的同学可能也发现,高考中往往很多优秀生考不出原来的水平,而头几名很可能会“冒”出一些新人,我觉得这就是优秀学生心理状态不佳,包袱重的表现。我们往往忌讳说诸如没考好的话,该怎么怎么办的话,说这是乌鸦嘴,我认为不然。打仗可以讲背水一战,以提高士气,使得战士更勇猛,但考试却不一样,如果没有退路,想一定要成功,到了考场上只要有一题做不出来,那就毁了,有的可能着急想做出来,缠在一题上花了过多的时间因小失大,有的可能就想完了,于是破罐子破摔,后面的题目随便做了,这些都是不可取的。重视学习,轻视考试是重要的指导思想。不要把考试看得太重才能以平常心面对它,做到正常发挥(至于超水平发挥,我还不曾总结出来)。当然要做到这样,与家长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这方面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心里怎么想我不是太清楚,但表现出来的对于我考试成绩好坏的反应,我记得只有在小学的时候,曾经说过我,自初中以来,他们从没有与我计较过某一次考试成绩如何如何之类。所以这些东西一般由我自己调整、面对,不必担心父母方面的压力,这是最基本的一个条件。除此之外可能还会有各种因素的压力,我想都应该排除掉,最后再靠自我调整就比较容易了。调整好心理后,还要有具体的考试技巧,看准考试的目的是得分,所以做不出来的题,想尽办法把懂的东西往上写,或是做些推导之类,能做多少算多少,都有可能碰上能得分的东西。有可能碰到的几分能最终发挥巨大的作用。

最后我想谈一谈关于动手的问题,这就离考试比较远了,但我觉得这是必要的。中国在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上拿过理论总分最佳奖和总成绩最佳奖,但从未拿过实验成绩最佳奖。看过一些关于中小学生科技制作之类的报道,其作品之简陋,除去创造性一点都没有之外,模仿的也都不是很好。这也许和我们的教材有点关系,据说中国很多学科的教材难度在世界上算很大的,但距离现实也算是较远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我们的经济条件支持不起这些东西。中国的技术方面曾经在历史上达到很高的水平,现在却逊色得多了。这也许和儒家的孔子鄙视生产劳动对我们的影响有关。以我之见,脱离于实践的理论将来可能有用,可是在目前还是纸上谈兵,要实现对这些理论的运用可能需要另一种思想方法,从小培养一些动手的能力对此也许是有益的。还有,对自然的解释是人们研究科学的初衷,也许某门学科的研究会抽象于自然进行,但什么时候都不应跑得太远,立足于事实的科学才有价值。

徐凡(保送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习):

物理与数学有所不同,它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更加抽象。物理学习要重视对实际问题的分析。

在分析中要注意培养几种能力。一是实验动手能力。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物理学的

基本研究手段。况且,实验题为历届高考必考之项。实验题的考察范围在《考试说明》上都

有划定。这些实验如果死记,不仅易混,而且易忘。因此,复习实验一定要亲自去做,做完

后要跟初学时一样写实验报告,作数据分析。这其中一个难点是对系统误差的分析。如测量

电池电动势与内阻时安培表内接、外接所产生的误差,分析起来较复杂,但对理解实验帮助

很大。这一点突破了,应该说对这个实验已经掌握了。

二是空间想像能力。分析一种运动,有时要借助图形。但图形是死的,而且一些复杂运动根

本无法用图形表示。这就需要在头脑中建立起物理图景,让物体“动”起来。这时,如果你

已将所有的条件都加到了图景之中,第一感觉往往是正确的。培养空间想像能力,首先应从

立体几何开始,首先考虑角度变换,再逐步发展为图形的运动。总之,这时候想像力还是能 发挥些作用的。

三要按步骤行事。建立起物理图景后,对物理过程要进行分析。对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如果不循顺序,将会无从下手,或者思想混乱,进一步分析将会受到阻滞。这时,从平日学习中提炼一个分析步骤,并将它应用于新问题,成为迫切需要的一种能力。步骤明确,则思想清晰,解答顺畅。这个步骤并不要求很详细,很具体,而要求很普遍,对具体问题分析时能够因题而异,做些变化。总之,物理学习与数学学习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按照数学的那一套建立一个知识网络也是必 要的。复习方法大致相同,但物理鲜明的应用性所要求具备的上述能力还是希望诸位能够留

意。纵无大用(不太可能)对将来大学课程的学习也会有所帮助。刘海涛(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学生,青海省高考理科第六名): 再谈谈物理,它也是一个逻辑上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体系,虽然历史上它们建立在实验的基础 上,但最终承认它们或者证明它们是其它定律的导出定理,或者把它们作为实验基础上的假

定并朝定理化的方向努力,而且,我们学习物理知识,也是以逻辑为其各种知识块间联系手

段的,因此,学习物理的根本方法也是力图把握其内部联系。物理知识大致可分为力学、电 磁学、热学、振动与波动学等几大块。每块内部及各块之间均逻辑地联系在一起。力学在逻

辑上是以牛顿三定律为实验基础上的假定,循着运动与能量两条线,推衍出力学中其它所有 的运动规律。电磁学也是以电作用于电荷(F=Eq)、电产生磁()、磁产生电()、磁作用于磁(F=BIL)四个实验定律为逻辑假定,从而推衍出电磁学中其它理论。热学的逻辑假定是分子运动论和热力学第一定律,而振动与波动的逻辑前提为力学及光学中有关光的波动性的假定。另外,各块间也相互渗透,如力学在逻辑上也贯穿于其它知识块中。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犹如知识的总纲,我们掌握得越广泛、越深入,就越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赵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平时成绩优秀保送入清华大学): 良好的学习方法中重要的一点是正确的思维习惯。这表现在复习中就是要真正从本质上即原

理上明白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在复习中,通过经验我们总结出了许多定理、公式和结论,但是我们往往舍本逐末,只是记住了这些结论,而忽略了结论的适用条件和推导过程,结

果在考试中乱套公式。比如高考物理试题中关于方波的有效值问题。大家平时只记住了公式,却忽略了这个经验公式的根本来源是有效值的概念:相同时间内产生的热量相同,因此不假思索地选择了错误答案。还有另一道关于变压器的题也给我敲响了警钟,使我深深认识到理解原理的重要性。在那次模考之前我只是记住了变压器的变压公式:

而对这个公式的得来过程不是很在意,结果在做下面这道时选择了错误答案U1∶U2∶U3为4∶1∶1,而正确结果为8∶1∶1。这是因为该题的理想变压器模型与推导公式时的模型有了较大差别,从中间出来的磁力线分成了两股,而原来的公式是根据ε=-n 推导出来的,现在ΔΦ不再相同,因此原来的公式就不能应用了。在总结每次考试时,我们经常使用这样一些词眼:“马虎”,“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实际上只是一种托辞,根据在于对原理理解得不深入,未能注意结论的适用条件。为避免这种张冠李戴的错误,在使用结论时一定要注意结论成立的前提。在允许的情况下,自己动手推导公式、定理不失是一种好办法。良好的思维习惯表现在考试中就是注意审题和执行严谨的解题步骤。审题,无论对于哪一个 科目,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一个挖掘隐含条件,判断定理,公式和结论是否适用的过 程。我们在考试中犯的一些错误有相当是解题不规范的结果。比如在物理解题中是有着一套

比较严整的解题思路的。第一步是审题,第二步是受力分析或过程分析,弄清楚题目表述的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涉及到哪几个物理过程,第三步才是根据分析选择适当公式进行计算,有些人自忖聪明或为了偷懒,边审题边列方程,略过了过程分析这一步,但实际上我们每个

人对物理的感觉远没好到一看即知的程度,承认这一点,我们就要老老实实地按照思维过程 解题。

孟宪飞(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学生,平时成绩优秀保送入清华大学):

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特点是都是实验学科,所研究的问题更加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有些还是我们很感兴趣或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因而学习物理、化学除了继承学数学的一些好方法外,还必须多结合生活实际、多对比、多思考,用生活经验辅助定理定律的学习,并发现它们的区别,以便使感性思维上升为正确的理性思维。

物理课中有许许多多来自生活的例子,但有些理论与感性认识并不一致。亚里士多德曾根据

自己的生活经验推断“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当然我们现在知道这一推断是站不住脚的,实际情况石头比羽毛落得快是由于阻力的影响。遇到这种情况就要着重对比理论与实际的差别,对生活实际建立正确的认识。同时生活经验也有助于我们对理论的学习。如坐公共汽车就能分明地感觉到惯性的存在,接

受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总之,物理课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旨在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现

象,因而学习物理也不能脱离了它的源泉。做实验是物理、化学课的关键一环。对生活中的物理、化学现象的认识是零散的、无条理的,因而为了突出体现某一定理的正确性,需要引进实验的手段。通过实验,便把定律的条文

融入到具体情景中去,便于理解和记忆,并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善于从实验中抓住重点、发现问题,并尽量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加以解决,再遇到这些问题

就迎刃而解了。经过一段时间水平就会有显著的提高。做实验首先要弄通实验原理,在此基础上才能理解实验步骤的顺序和合理性,遇到问题才能

以理论为依据加以解决。物理实验中的物理定律,如牛顿第二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化

学实验中的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及生成物状态特点等等,这些都在实验之前就要明确的。做实验的过程是对综合能力很好的训练,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进来。通过仪器的布置、调节、连接,体会到如何操作才更合理并不简单。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书中、老师都

未提到的问题,这时要积极思考,寻找原因,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把这些经验转化成

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蔡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生,高考成绩666分):

我在高考中物理得了满分,这实在也出乎我的预料。回首前程,我不禁为过去的勤奋终有回

报而感到欣慰,但想得最多的还是我可亲可敬的物理老师——胡坤英老师。在我觉得自己的

努力都是白废,学习成绩停滞不前的时候,她不断提高要求,激励我前行;也正是从她的教

育中,我得到了如何使自己的学习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的启示,并使之成为我的另一个成

功的学习方法。时至今日,我仍深深地感激她教授与我的一切,并为身为她的学生而自豪。

在高三上学期,因为物理成绩不甚理想,我做了许多题(包括单元训练和综合模拟题),使自

己的实力有了很大提高,尽管这种努力在寒假也不曾松懈,但在下学期初的摸底考试中我却

只答了129分,与同班同学的142分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考试后我与胡老师讨论物理的学习方法。她说:“你最近的成绩稳定在120~130分的分数段,下一步要稳定在130分以上。既然你觉得选择填空已游刃有余,那不妨专门练习一下大题,提高解难题的能力。要知道历年来物理高考的最后一道大题还是具有很大难度的。”我相信胡老师的分析,回家后立即拿出新买的一本16套的物理模拟题做起来,当然只做大题。说实话,许多题都让我煞费苦心,伤透脑筋,然而当一一攻克那些坚固的堡垒,一页页翻向最后一道题的时候,我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虽说16套模拟题并不多,但收获却很大。集中精力打攻坚战使我在短时间内熟悉了大量题型,并起到了重复记忆的效果。我在做完16套大题之后,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别的学科上,很少再大量做物理题了,然而由于思路已在16套题的痛苦磨炼中形成,以后的物理考试都考得很好。

这次“物理难题大会战”打得很漂亮,是我高三复习的经典之作之一。我从此抽出了大量

宝贵的时间来加强已呈下降态势的语文,保持了整体的平衡和稳定。魏强(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学生,曾获全国化学竞赛二等奖): 其实高中数理化三科中还是要数物理最为难学,公式多得很,原理、定律也不少,所以平时,就要把这些公式、定律掌握得十分熟练,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同时,又

要寻找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例如用动量定理解的题,可否去用牛顿三大定律去解或者功

能定理和动量守恒定理去做呢?反过来又如何?在学习这些的过程中,要反复地去研究做这样 的练习,使自己真正地掌握这些定律的本质和应用的局限性。与前面方法一样要注重前后的

联系,要把知识融合在一起,不要让知识孤立,你是你,我是我,要集思广益;因为物理学习的过程重在分析,分析的对了那么解题不会费太多的时间,分析的不对,那么花再多的时

间,也不会有什么收获,而分析的基本练功在平时,不可能在课堂上练的十分得好,课外必

须要进行练习,多练习这种分析的能力;多分析一些题,多看一看例题的分析过程,适当也

可看一看历年的高考题。关键要分析它的各个过程,过程只要正确,那么就没有问题,就怕你分析不出来过程,那么你花再多的时间也于事无补,那么平时一定要花一些时间来分析题目之中的运动过程,清楚过程之后就可以知道该如何做,在哪一个过程中用哪些公式、定理,不能运用哪个定理,找个最好的运用,简单、明了节省时间。

高三过程中物理的学习更要注意这个分析与联系,复习过程中一边跟着老师走,另一方面要

自己巩固、温习前面所学的,不然有些就会忘记,这对以后不利,会浪费许多时间,把知识

融汇贯通,不要怕麻烦、怕累,联系分析得多了,积累的经验就会多,这样在做题时,有时

凭感觉也会知道该运用什么来求解,立刻就可以反应出过程是如何进行的,这样在高考时明

显比别人占优,而且还可以提高速度,把节省出来的时间运用在答不出来的“难题”之上。

高三物理的复习过程不要做一些偏题、怪题,实在太难的题事实上也不会考你的,高考考的

也是概念,但要比概念稍深一些,并不会难到做一星期也不会做,实在做不出,马上请教老

师。让老师来解答,而我们仅仅是听一听思路即可。

高考状元谈学习方法

徐琰恺,1999年江苏省理科状元,现就读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

关于学习,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很少有普遍适用的,因此,在众多的方法中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预习,上课,做作业,复习,做参考书,准备考试,事情很多,人的精力有限,每样都做是不大可能的。对我而言,有一下几条:

1、上课集中精神,积极思维,并且尽量多记忆一些东西。

2、重视复习。每天尽量把当天的东西都复习一遍,每周再做总结,一章学完后再总的复习一下。我复习,每一遍的用时不多,但是反复的遍数很多,以加深印象。

3、我高中时没有做过参考书,但是我花在习题上的时间并不少。在作题时同时还在思考,总结概念的运用方法、解题的思路、并且记忆一些有用的中间结论。作题的同时也时一种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平时我做题比较慢,但到考试时由于有平时的积累就可以提高速度。虽然我做的题量不多,但时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4、我有即错即问的习惯。有什么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会随手拿张纸记下,放在铅笔盒里经常看看,看会了记住了就扔掉。只有少数有价值的才用专门的本子记下。

5、考试时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能够全神贯注的投入到解题中去,而不要想考试的最后成绩会是怎么样。考前注意休息好,宁可复习少一点时间,也保证考试时有充沛的精力。考试时先易后难,要能够狠心跳过难题,不要有心理负担,要立刻投入到后面的解题中去。

张宇,2000年天津市高考文科第一名,总分652分(原始分)。毕业于天津市南开中学,现为北京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

“只剩下最后不到1个月时间,学习状况基本已定型。良好的心态就成为同档次考生间比拼的法宝。”张宇总结了一套心理备战经验。

他概括说,6月~7月的心理准备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一要充分估计自己在考试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难,准备好有效的应对措施。张宇解释道,考场变幻莫测难以预料,像天气偏热、监考老师面容严厉、遇到从未见过的试题等等,都有可能影响到考生的心情和状态。在这1个月中,应该把能够想见的“万一”都预设出来,然后有意将自己置于此种情境之下,并设法谋求多种稳妥的解决方式。

二要放下一切思想包袱,切忌迷信、盲从。在这段最紧张最易心烦的日子里,考生应更注重考试过程,想想如何发挥最佳水平,而“不要总去惦记考试结果,不要荒唐地臆造出失败的假象”。某一次考试或自我评估成绩不理想之后,考生千万不可认为“是高考成绩的预兆”,自此失去信心和拼搏的勇气。

三要学会主动适度地进行“自我心理暗示”,即自我认同和自我鼓励。张宇介绍说,当时他就不时地告诉自己“实力很强”。“他人的赞扬或许还带有些许奉承和虚假的意味,而潜意识的自我激励肯定会事半功倍。”

张宇告诉笔者,刚进校时,北大曾请一位心理专家对各地高考“状元”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这些人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心理状态略胜一筹。所以,他希望考生家长不要从语言和行动上“逼”孩子,不要有意无意地拿孩子同他人比较,而是应该主动帮助孩子缓解压力,营造轻松的氛围,并科学合理地搭配膳食。

谈到最后一阶段的复习,张宇提出了4点建议:一是6月中旬之后不必再做历史试题,不必再进行笼统的记忆,只需每天像翻看故事书似地阅读就行;二是不必再练习数学难题,只需适当地做一些普通试题,同时勤看勤练“错题档案”;三是不必一一过滤语文和英语的琐碎知识点,只需看看作文范文,梳理宏观上的结构层次;四是多阅读时事类新闻,把握社会动态、热点,强化运用理论知识解释时政的能力。“文科考试强调平时积累,考生应保证匀速前进的趋势,切忌突击猛攻”。

他还认为,从高考前的两天起就可以停止复习,并建议考生观看部分娱乐节目以使心情放松。在考场上,要做到“稳定压倒一切”,考生不必强求超水平发挥,只需达到一贯的水准即可。另外,一定要保证容易、中等难度类试题的100%正确率,对于难度较大的试题不要死钻牛角尖,“在关键时刻要懂得取舍”。

最后,张宇告诉所有考生,定要“保证每天至少20分钟的体育锻炼时间”,避免过度操心和疲劳。

张东升,男,毕业于云南省重点中学——曲靖一中,在1997年5月份的全省统测中曾荣获云南省文科第一名,现为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学生:

记得高考前夕,我在书店里发现一本书《在北大等你》,当即欣喜若狂。从此以后,那本书陪伴我走过了 一段最难熬的日子,也陪伴我走进了北大。

我曾把《在北大等你》诸学子的方法归纳总结,分门别类地记在笔记本上,不时翻阅,的确受益匪浅。最 为重要的是形成了我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方法因博采众长而显得更加珍贵,使我在高三的学习中甚至大学的学习中都受用无穷。

拿到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后,常有人问我学习经验,自己也确实尽力地告诉他们,但却发觉常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于是常想着能静下心来,全面地总结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求对在高中学习的诸学子有所帮助。正好出版社给了我这一机会,于是也就有了这篇短文。

在这篇文章里,略谈高一高二的学习,重点论及高三的学习、生活、心理调整,以及如何填报志愿。

一.高一高二:冲刺前的准备

如果说高中生活是一场马拉松长跑的话,那么,高一便是兴奋的起点,高二算是难熬的中段,高三则是最后的冲刺。高

一、高二是打基础的阶段,基础越厚,才能冲得越高。因此高一高二的学习中应当时刻记住“广博”二 字。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其一,不偏科,文理科同等对待。自己喜欢的课要努力学好,并使之成为自己 的优势;不喜欢的课亦应耐心听讲。其二,多读课外书,广泛涉猎各国文化经典,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这点 相当重要,很多平日堪称优秀但却并非尖子的人到了高三一跃而上,凭的就是较深厚的文化素养。至于具体到 读哪些书,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这人喜欢总体浏览,把四五本厚厚的文学史仔细读了一遍,记了四 本笔记,收获不小。之后也就知道名著的价值所在,知道了该读什么。其三,常去阅览室,多读各种期刊杂志,坚持看报纸,关注国家大事。记得我上高中时,每天必去阅览室,有时星期六星期天也会鬼使神差般地转到 那儿(周六周日不开门)。《中国青年报》我每天都看。期刊杂志则凭兴趣,随手翻阅,碰到感兴趣的就抄下 来,不知不觉中也有了几大本摘抄。于是,与人谈天头头是道了,写起作文来一挥而就了,其实归根到底是知 识面广了,知识增加了。

给高一高二学生的一点建议是:生活要有规律,每天什么时候该干什么最好能固定下来。单调的重复不见 得就是枯燥,它至少让你觉得有事做。

二.成功=时间+方法+坚持

大概这一成功公式是我的发明创造,才看到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但等我把它解释一下,你也就清楚了。

时间是指时间上要保证,学海无涯苦作舟,这“苦”字也就说明了读书是必须多投入的。凭我自己的经历,在高中阶段,每天学习时间的投入(包括上课时间、课外学习时间)如下:高

一、高二≥10小时,高三≥12 小时。高中生应当树立时间至上的观念,学会挤时间,抢时间。在这方面,制定一份作息时间表和一份短时期 的计划有较大意义。

方法之重要自不用说。只有好的方法才能有学习上的高效率。如果说时间保证是表面上的刻苦,那么,好 的方法便是本质上的动力。具体方法在后面谈到,这里要告诉高中生的是两句话:其一,学习时间内心平气和,“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翻开学习资料的同时,排除一切杂念,专心致志地思考。其 二,学会正确安排时间,高一高二应当文理相间,先课内后课外,先作业后练习。高三我采取集中复习法,每 天两门,每周完成两轮大循环,自我感觉效果不错。其要点还在这两门的安排上,我是学文科的,历史和政治 不能安排在一起,英语和语文不能安排在一起,这四科都有相互的干扰性。我当时是这样安排的:历史和数学、语文和政治,英语每天安排固定时间段看。

最后就是坚持,恐怕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重要的三点一线总是很单调的,尤其对于高三学生,每日 面对高强度的练习及记忆总不免会有几分害怕。这时候,“坚持”尤为重要,我高中时习惯写日记,高三更是 每天必记,现在翻看,确有触目惊心之感。常有的内容是发泄自己的坏心情,向笔记本诉苦,然后又鼓励自己 前途是光明的。出现最多的句子便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就是胜利!”大概就是凭着日记的鼓舞 和心里那一份对大学的渴望,我每天都始终如一地坚持做应该做的事,直至高考。河南理科状元:王 轩

【坚持笔算法】

除了开平方、开立方、一般角的三角函数这些非用计算器不可的场合之外,在其余任何时候,都不要用计算器,一定要动笔算。运算能力是理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运算能力的提高不像学英语那样可以在短期内立竿见影,它需要细心、耐心,以及长期的磨砺,没有任何捷径可言。坚持笔算,不仅针对数学,物理化学也是如此。可能当题目涉及万有引力、电磁学问题或化学平衡产率的算法时运算比较复杂,但在保留3位数的前提下,笔算是完全可行的。此外,日常还要积累一些简单常见的近似算法。值得一提的是,用笔算的方法开平方也是可行的,其难度和笔算除法差不多,推荐大家找数学老师或竞赛生咨询一下。

北京理科状元:陈秀野

化学的知识点比较碎,很多同学把笔记按时间顺序记在同一个本子上,如果不是记性非常好,查阅起来可能会很耗精力。针对这个问题,我平日用一个活页本,按章或自己容易分辨的标准把课堂上或习题中筛选出来的不熟悉的零散知识分类记录下来。因为是活页可以随时添加,比如在某一个地方记基础理论,第二页可以记化学实验,有了其他新的内容还可以随时添加。如果某一页记满了,后面又没有空白页了,加一张白纸就可以继续往下记。这样很多很零碎的知识可以很好地归纳起来,以后复习的时候就会比较有系统,查找信息也会非常方便。时间久了或查找的次数多了,很多东西自然就记住了。我另外还有一个错题本,有些题目有很典型的陷阱,值得一记。

黑龙江理科状元:程相源

【化学图网标点法】

这种方法的要点是,在学习与元素有关的章节时,在课堂上把老师强调的、自己觉得很重要或者不太能记住的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用不同颜色的笔或特殊符号标出来。在学完每一章的内容之后,凭着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建立起一个包含物质相互转化、重要反应式、代表物质重要性质的图表,并根据物质相互转化的关系形成一个图网。这个图网中往往有某些结点或“线”是我们不太熟悉的,那么我们又可以将这些“点”或“线”特别标出,并在图网旁边注明。这样既可以加深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深化记忆,又可以为以后的复习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很好的辅助工具,为我们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脑力。江西理科状元:李 超

【物理放电影法】

物理是一门让很多人头疼的科目,我却感觉很轻松。我总结了一种方法——放电影法(此法只适用于高三复习阶段),即选取一些经典老题,读题时不断回忆知识点,将发散点连贯起来,像屏幕上播出的电影一样,快速放过去。或者根据书本目录,以章为单位,看标题回忆每章内容、知识点、易错点、难点、疑点等,然后按节细查,回忆考点及例题,最后以书本为单位,逐书回忆,如此反复,理清知识点。应用放电影法时,切记紧扣课本,把课本放在第一位。

下载bdzywlfx-北大、清华状元谈物理学习经验aword格式文档
下载bdzywlfx-北大、清华状元谈物理学习经验a.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状元谈物理学习(五篇范例)

    状元谈物理学习 江苏状元徐琰恺 一、物理的学习是模块化的,共分三个模块 1、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消化概念不是单纯的记忆,而理解记忆,了解它在实际解题中的作用。 2、概念的应用......

    清华、北大学习训练营

    清华、北大学习训练营享名师教学,与状元对话这个假期,做一名清华、北大的准大学生,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最高学府与状元、名师、名胜,零距离接触引爆无限的学习潜能建立高效的学习......

    北大、清华高考状元谈英语学习秘籍5篇范文

    北大、清华高考状元谈英语学习秘籍 朱坤(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生,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 英语很不容易学好,这是事实。这毕竟是一个与汉语迥乎不同的新语种,一般初学者总爱将汉......

    清华学子谈理综的学习经验

    清华学子谈理综的学习经验 俗话说得好:“对于理科生,理综决定成败。”我们不能说这句话完全正确,但我们需要承认的是:理综对于理科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理科综合有三门,每门课差......

    2013北大状元MBA联考经验分享(5篇)

    2013北大状元“刘希谊” MBA联考经验分享 3月2日,华杰南方总部迎来了第一次公开课,又一批怀着忐忑心情的学员踏进华杰的教室,相信每一个学员心里都带着一个问号,“我已经毕业这......

    高考五状元谈经验、送祝福_201261417122352

    高考“五状元”谈经验、送祝福 再过几天就要期终考试了,最后冲刺的日子,需要注意些什么呢?五名这两年来江苏的高考“状元”,聊聊他们的学习经验,希望能助你成功! 殷其昊 毕业学校:......

    状元谈高考纠错心得和学习经验[范文大全]

    状元谈高考纠错心得和学习经验 录入时间:2010-9-2 2010年郑州市文科状元何光远 历经两年高考,我最终取得成功,尽管风雨已经淡去,但那些发奋苦读挑灯夜战的日子却依旧历历在目。......

    清华保送生传授学习经验

    清华保送生向学生传授五条学习经验新高三的同学们马上要进入新一轮的复习,迎战2014年高考。相信很多高中生都非常想了解高考高分生的学习心得,得以借鉴。在这里2012高考清华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