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案4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了解导体的导电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知道半导体材料及其应用。知道金属导电的原因是有自由电子。理解电阻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学习根据要求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接受自然界是物质的,是多样化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是可以被认识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常见导体和绝缘体的辨析,电阻的概念。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金属导电的微观解释。
学情分析:
经过第一节“电路图”和第二节“电流的测量”的学习以后,学生已经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能用电路符号画简单的电路图,知道显示电流的方法有小灯泡检测法、电流表检测法等,能较熟练地连接电路,这些都为本节的探究活动提供了知识和技能的前期准备。而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是生活、生产中非常常见的,每个初中学生都知道一些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的有关知识,但又从一些触电事故中对电存在着恐惧心理。本课题通过学生探究各种物质的导电性入手,使学生初步了解常见的一些导体、绝缘体,知道绝缘体在条件发生变化时也会变成导体,运用所学知识,注意平时用电中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这是一项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探究问题。同时通过对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影响的了解,使学生树立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思想,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材料器具:
(教师)各种导线、废灯泡玻璃心、白炽灯泡、开关、铁架台、光敏二极管、电源。(学生)橡胶棒、玻璃棒、干燥木条、铜丝、镍铬合金丝、氯化钠晶体、酒精、蒸馏水、导线若干、一寸未生锈的铁钉、一寸生锈的铁钉、二寸生锈的铁钉、电流表、烧杯、小灯泡、开关、电源。
教学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各种不同的导线,引导学生找组成材料的共同点,在此基础上提问:你从中想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①为什么我们一般都用金属铜或铝做导线?而用
橡胶或塑料做金属导线的外套?②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③金属为什么容易导电?橡胶塑料为什么不容易导电?)教师进行筛选,从而引入新课。
2、针对问题,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桌上有橡胶棒、玻璃棒、干燥木条、铜丝、镍铬合金丝、氯化钠晶体、酒精、蒸馏水、导线若干、铅笔芯和你自带的物品(例如塑料直尺、玻璃棒、铅笔芯、硬币等物品),根据学生提问“哪些物质容易导电?哪些物质不容易导电?”设问:你用什么方法辨别呢?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并画出电路图。(画在事先分发的表格上)
分层教学措施:表格中程度不同的学生印制的内容不同,对于前期知识掌握比较好的,探究能力强的学生,直接让学生设计;对于程度中等的学生,印有【启发1】,对于程度低等的学生,印有【启发2】。
【启发1】所谓导电能力就是要检测某种物质能否通过电流,要设计这样的电路,除了被检测物质外,还要哪些器材呢?即一个完整电路的组成--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等。
检测能否通过电流,就是显示电路里有无电流,而显示电流的方法又有哪些呢?-小灯泡检测法(看灯泡的亮灭)、电流表检测法(看指针的偏转)等
根据以上的设想能否画出一个检测电路图呢?
【启发2】查阅第一节的实验电路图,换用其他材料替代其中的一根金属导线,小灯泡会不会亮?据此能不能画出一个检测物质的导电能力的电路图?
最后让同学进行交流、讨论、修改实验方案,并确定最佳方案。(检测电路图见教参)随堂实验一
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对上述物品进行探索性实验,把实验现象填入表格。根据实验结果,指导学生归纳出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并分析导体和绝缘体在电工方面的用途(插头上的钢片、电线中的铜丝是导体用于导电,插头上的外壳、电线的塑料皮是绝缘体用于绝缘)。
演示实验一
演示课本实验(改进:用220V的交流电代替学生电源,用白炽灯泡代替小灯泡,研究对象为废灯泡玻璃心),让学生观察玻璃芯的变化和灯泡的亮度,根据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导体和绝缘体并没有绝对的界线,在条件改变时(例:高温、潮湿),绝缘体也可变成导体)。进行安全教育,不用湿布擦拭正在工作的用电器,有人触电时可以用干木棒把电线挑开,但要注意湿的木棒能导电,反而会使施救者也触电。
随堂实验二
阅读课本“导体的表面若被氧化或腐蚀后,会使它的导电能力下降”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用检测电路验证,材料有一寸未生锈的铁钉,一寸生锈的铁钉,二寸生锈的铁钉,取材时引导学生注意控制变量。
演示实验二
在检测电路中接入光敏二极管,用遮光布遮盖、拿开进行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
而介绍半导体,让学生初步了解其概念和应用。
3、由表及里,阐述本质
根据学生提问“为什么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通过多媒体flash动画来模拟原子内部结构和金属导电的微观解释,让学生了解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高速运动的电子构成,在金属导体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
【拓展】食盐溶液也能导电,导电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4、追根溯源,引出新知
在前面的探究实验中,当不同的物品接入检测电路时,灯泡亮度不同,为什么?灯泡亮度不同是由于通过灯泡的电流大小不同,而造成电流大小不同的原因是因为组成电路的导体不同,说明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用多媒体手段,用动画将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小不同,从而引起灯泡亮度不同生动地演示一遍,并最终得到结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用电阻来表示,同时介绍电阻的符号、单位、单位的符号及换算。
教学创新和策略:
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学生资源的开发。由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导线,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提出各种自己想探究的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实施科学实验探究,从而得出新知。
2、在检测物质的导电性,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中,采用分层教学,使得每一个学生对于检测物质导电性的电路图的设计基本能一步到位,可以顺利地进行实验探究。
3、烧红的玻璃能导电这个实验按课本电路虽然安全,但说服力不够强。所以用220V的交流电代替学生电源,用白炽灯泡代替小灯泡,虽然有一定的危险性。但绝缘工作做得好,不但现象明显,而且能消除学生对电的恐惧心理,记忆更加深刻。
4、在阅读课本“导体的表面若被氧化或腐蚀后,会使它的导电能力下降,甚至不容易导电。”中引导学生用检测电路验证,展示了实验的探究功能和验证功能,而且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
5、对学生完成“检测物质的导电性”探究活动可以进行适时教学评价,评价要点主要包括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表达与交流三个方面。(1)制订解决该问题计划方案的评价标准为:可否形成一个正确的电路,能否作出正确的判断,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是最优的方案。(2)获取事实与证据的评价标准为:能否按电路图连接成正确的电路,实验过程中操作是否规范,以及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情况,如是否检查电路、实验完毕是否整理好器材等。(3)表达与交流的评价标准为:能否完成实验报告,能否清楚地表达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能否在汇报交流时相互配合。
第二篇:五年级科学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教案
【教材概述】
《传热比赛——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内容。让学生知道不同材料在相同的热源中,导热速度是不同的。学习区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进而认识到生活中人们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导热性能的材料。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不同的材料有着不一样的导热性能。
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2、过程与方法
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意识实验方法的选择对实验数据准确性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演示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到较冷的一端。老师这里有3个材料,看一下有什么特点?(材料不一样,长短、大小一样)
猜一猜把它们放到热水中,谁能把热先传到顶端?
下面我们就来一场传热比赛,不过先想想怎么样才能让比赛公平、公正呢?
二、实验验证
为了更好的比赛,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个实验盒。同样大小的木头、塑料和钢条(一一出示)。还有温度传感器、MGA数据显示仪、热传导套装实验仪器、热水等。
1、介绍实验步骤
(1)把同样大小的木头、塑料和钢条放入同一个容器中并固定。
(2)把传感器和MGA连接好,将传感器插入容器中相应测量物的孔中,启动MGA。
(3)往容器注入适量热水。
(4)观察MGA中3个不同材料的物体2分钟内温度的变化。
2、推导结论
不同的材料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钢的传热速度最快。科学上我们把像钢那样传热速度快的物体是热的良导体;像木头、塑料那样传热速度慢的物体是热的不良导体。
三、生活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是根据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的应用例子呢?
四、巩固练习
根据材料的导热性能分类:
金 木材 棉花 银 铜 皮革 铁 铝 铅 塑料 油 水银 水 陶瓷
热的良导体:金 银 铜 铁 铝 铅 水银
热的不良导体:木材 棉花 皮革 塑料 油 水 陶瓷
五、课后延伸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钢的传热速度最快,哪谁最快凉呢?运用刚才所学的实验方法,自己做实验试试看,并根据你得出的实验数据推导实验结果。
第三篇:《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优秀教案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过程与方法:
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
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
2、筷子
1、小勺
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
1、开瓶器
1、注射器1。
教学过程
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5.汇报交流:
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参考P10)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作业设计:
填空题
1、气体也能溶解在水中,一般水里有(),碳酸饮料中有()。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或()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
2、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水听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进行呼吸的。
答案 少量的氧气 较多的二氧化碳 加压 化学方法 2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氧气 判断题 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的溶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3 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相同。()简答题
1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2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3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课外补充:
氨水
性 状: 氨水是气氨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产品为无色的液体,呈弱碱性,易挥发,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同气氨一样能对人体起腐蚀和窒息作用。氨水是不燃烧、无爆炸危险的液体。在正常条件下,从氨水中分离的氨体具有强烈的气味、有毒、有燃烧和爆炸危险。氨具有强烈的明显刺激作用。相对密度小于1,浓度越高其相对密度越小。能与酸性物质及铜、锌等金属反应。用 途:
1、肥料(最常用的功能)
2、氨化饲料
3、制造乌洛托品医药
4、合成硝酸铵炸药
5、合成各种重氮盐染料
6、液态氨燃料电池
7、液态氨制冷藏库(例如洛阳肉联厂、春都等等就是这样制冷的)
8、作为弱碱配置缓冲溶液
9、发黑的银饰或者黄金饰品可以采用浓氨水共煮,就象新的一样
包装与储存:
氨水储存时,应放在阴凉、避风、隔绝火源的场所,以减少氨水的挥发和避免发生爆炸事故。采用10升塑料桶包装,也可根据用户要求,代办槽车运输。
安全与防护:
损伤皮肤时,应用水洗涤,然后用3-5%乙酸或柠檬酸冲洗。当发生氨中毒时应立即呼吸新鲜空气。
第四篇: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教学难点】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天平
1、量筒
1、装50毫升水的杯子
2、玻璃棒
2、小勺
1、食盐20克、小苏打20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知道有些固体可以溶解在水中,也知道有些固体不能溶解在水中,你能说一说吗?
生:食盐、糖、味精等可以溶解在水中;沙子、面粉等不能溶解在水中。师:那么同学们你们喝过盐水吗?如果你觉的味道淡了,我们可以怎么办啊?(这个问题设计得欠考虑,其实生活中我们很少去喝盐水,而且这个盐水也不宜多放盐。)这里或者这样提问比较妥:刚才同学们说盐能溶解在水中,那么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了,如果我们在一杯水里不断地放盐,那么那些盐会最终全部溶于水吗?
生:可以往水里面放盐。
师:很好。那么同学们有没有试过如果我们一直向水中放盐,那些盐会不会最终都溶解在水里呢?到底水里面又能溶解多少盐呢?(这段可以不要了)
生:会全部溶解;不会全部溶解。
师:这些都是你们的猜测,那么实际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待会儿就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
师:出示小苏打。师:同学们,大家来看老师现在出示的物质,你们看看它和我们生活中的食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学生回答
师:其实这种物质叫小苏打,它和食盐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是它们的颜色、状态都一样,如果我把它们分别放入同样多的两杯水里,它们溶解的量会不会一样多呢?
生:一样;不一样。
师:好的,带着前面的猜测,我们进入今天的实验,来看一看到底水中能溶解多少盐,再看看不同的固体在水中能溶解的是否一样多。
师:这里有两包固体,一包是大家熟悉的食盐,另一包叫做小苏打。(这段不要了。)
二、探究过程
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师:下面我们要开始做实验了。大家还记得我们做实验的目的吗? 生:看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看不同的物体在水里能溶解的是否一样多。(这里课件出示一下此次实验的目的)
师:那么怎么比较两个不同的物体在水里溶解的多少呢(我们今天比较一下食盐和小苏打两种不同的固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个实验我们要准备哪些器材?
生:杯子
师:我们需要几个杯子? 师:杯子里的水的多少要如何? 生:两个杯子一样多
师:往杯子里放入食盐和小苏打的时候是不是一下子就把一大包全部倒入? 生:不是,分几次放入,每次少放点。师:每次放入的量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
师:很好。那么我们就按我们刚才说的开始一起来做实验。首先在实验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桌上的新工具——天平。
师:(出示PPT相应页)大家一起看大屏幕,简单的学习一下如何使用天平。天平是一种用来称量物体重量的工具。由托盘、称量标尺、游码、指针、分度标尺、砝码、平衡螺母等组成。下面我们实验的要求是称取食盐2.5克。先看老师给你们做一遍,然后大家自己动手称取一次。
师:第一步、首先大家用镊子把游码移到最左边,我们称为游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这个老师已经帮大家做好了。
第二步、大家用镊子把游码的左边缘移到2.5克标度处。(向学生解释一下为什么不用砝码而用游码)
第三步、左边托盘放入适量的食盐,观察指针是否在正中央,如果指针偏左,那就说明左边重,要拿掉一些食盐;如果指针偏向右边,那就说明右边重,要再放入一些食盐,经过调整,直到指针指向正中央红色刻度线。
师:这样我们就称量出了2.5克的食盐。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称量一份2.5克食盐。生:(分组活动)师:(巡视指导)(等待所有小组称量完毕)
师:好的,接下来我们要在两个杯子中放入同样多的水,这里需要用到量筒。我们一起来用量筒量取50毫升的水。向量筒中加水,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时,应把量筒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观察刻度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否则,读数会偏高或偏低。(出示PPT)
为了节约时间,学生的水,教师事前帮他们全部准备好。
师:下面我们向两个杯子中分别放入2.5克的食盐和2.5克的小苏打。刚才大家已经称取过一份2.5克的食盐了,另外,小苏打请每组的组长来老师这里领取。(分发给每组事先准备好的小苏打)
师:将食盐和小苏打放入杯子中,同时进行搅拌。
师:观察一下我们放入的2.5克食盐和2.5克小苏打是不是都溶解了? 生:(跟随实验)是的
师:下面请大家做好相应的实验记录,填好表格(出示PPT),因为都能全部溶解在水里,我们在相应的位置打上勾。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向两个杯子分别放入第二份2.5克食盐和小苏打,请小组长上来领取,回到座位后继续放入杯中,进行搅拌,看看能不能全部溶解在水里呢?请大家一起做一下。
生:(实验)能全部溶解
师:下面请大家做好相应的实验记录,填好表格(出示PPT)。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向两个杯子分别放入第三份2.5克食盐和小苏打,还是请小组长上来领取,回到座位后继续放入杯中,进行搅拌,看看能不能全部溶解在水里呢?请大家一起做一下。
生:(实验)食盐能溶解,小苏打不能溶解了。
师:下面请大家做好相应的实验记录,填好表格(出示PPT),在食盐的位置打上勾,小苏打的位置打上叉。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向杯中放入第四份物品。由于小苏打放了3份已经不能溶解,所以我们还需不需要放第四份?
生:不需要。
师:好的,那请小组长上来领取第四份食盐,回到座位后继续放入食盐杯中,进行搅拌,看看能不能全部溶解在水里呢?请大家一起做一下。(一直到八份)
生:跟随老师一份一份的加食盐,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在50ml的水中,能溶解大概多少食盐啊? 生:7份到8份食盐,大概18克左右
师:通过实验我们还可以看到在50ml的水中,能溶解大概多少小苏打啊? 生:2份到3份小苏打,大概5克左右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在50ml的水中,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一样多吗? 生:不一样。
师:这就说明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是一样啊? 生:不一样。
师:那么食盐和小苏打谁的溶解能力强啊? 生:食盐
师:最后回到我们上课开始前的讨论,如果我们一直向水中放盐,那些盐会不会都溶解在水里呢?
生:不会 师:如果两杯一样多的水,能溶解的盐、糖、味精等固体是不是一样多呢? 生:不一样多
师:通过今天是实验,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制的,食盐比小苏打溶解能力强。师:很好。我们要知道,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如果教学时间多出来,那么你可以让学生通过另一种方法进一步验证我们刚才的实验结果:让学生用天平比较两杯水的轻重:实验前,水是同样多的,但是实验后食盐水比苏打水要重,说明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
板书设计:ppt代替(板书不能由ppt代替的,一定要有的)教学后记:
第五篇:《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3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过程与方法:
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
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
2、筷子
1、小勺
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
1、开瓶器
1、注射器1。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食盐和小苏打是家庭厨房中常见的物品,而且比较相似。在两个装同样多的玻璃杯中,把食盐和小苏打一份一份的分别加入并搅拌。
第二部分: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为了便与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教科书选择了对汽水中的气体进行观察。打开汽水瓶时,汽水中有气泡冒出,对这一点,学生是有生活经验的。
四教学建议
1、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对比实验。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要强调如何使对比过程公平。
2、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应选用含气体量多的汽水。在开启之前,摇晃汽水瓶,观察里面的气泡。让学生仔细观察注射器里气泡的变化,认同气体确实可以溶解于水,并初步了解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气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