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物高中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教学设计3
第1章 走进细胞
第2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教案三
一、教学目标:
1、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与联系
2、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3、认同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二、教学重点: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与联系
2、认同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三、教学难点:认同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求同存异讨论教学、自学指导法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安定学生情绪
(二)、复习导入:
科学家借助显微镜带领人们一步一步走近细胞,深入地探索细胞的奥秘。上节课我们也借助高倍显微镜观察了几种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现在我们首先来回忆一下那些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投影:黑藻细胞、保卫细胞及课本问题探讨中的四种细胞的图片)
(三)、问题探讨(7’)
1、结合投影,让学生辨认细胞种类,说出细胞的名称。(1’)
2、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5’)讨论题:(投影)
①归纳这些细胞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②分析它们之间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
3、总结:由此可见,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多样的,因此细胞具多样性。但无论细胞的形状、结构如何多样化,所有的细胞都有共同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这又说明了细胞具有统一性的一面。(1’)
(四)、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20’)细胞有着共同的基本结构,但有一类细胞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的。科学家们就根据核不同,把细胞分为两大类: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投影标题)
1、学生自学P8~P10,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4’)问题:(投影)
①找出一些相关概念:拟核、原核细胞、原核生物、真核、真核细胞、真核生物 ②原核生物的基本特征。
③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与联系。
指导学生看书:①看书过程中,重点内容、相关概念用笔划一下,等会方便回答问题,也便与以后期中期末考试的复习。
②充分利用课本里的模式图来辅助文字的理解,读图能力对于学习生物很重要 ③看完书以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刚才所提的问题。
2、请学生给以下概念定义:(3’)拟核、原核细胞、原核生物 真核、真核细胞、真核生物
教师强调:这些概念的层次关系。如:细胞核是拟核的细胞称原核细胞。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是原核生物。
3、原核生物的基本特征:(2’)以蓝藻为例。展示图片。
宏观以细胞群体出现如:水体富营养化——水华 如:状如发丝,呈蓝黑色——发菜
微观有不以核膜为边界的细胞核——环状DNA分子
细胞质藻蓝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养生物)核糖体
4、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7’)类别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较小较大
细胞核无成形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无染色体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有染色体 细胞质无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生物类群细菌、蓝藻真菌、植物、动物
教师强调:①顾名思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大的区别在于——细胞核是否成形 ②细菌、蓝藻不是指一种生物,而是指一大类生物。如:大肠杆菌是细 菌中的一种;蓝藻又包括颤藻、念珠藻等。
5、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联系(共同点):(3’)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原核、真核细胞模式图归纳得出。共同点:细胞膜、细胞质、DNA
6、总结:细胞根据核的特点,分为原核、真核细胞。这又进一步说明了细胞的多样 性;二者的共同点又体现了统一性。
(五)、思考与讨论:(2’)
讨论题:细胞一定要有细胞核吗?一定要有染色体吗?拟核是什么物质?(学生经过学习上面的知识,很快可以讨论出结果。得到答案不难。)注意:题目中的细胞核是狭义的细胞核概念,通常指——真核。
(六)、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10’)
1、指导学生看书P10~P11。(3’)要求:①快速阅读
②找出相关知识点,划出来。
2、细胞学说(2’)(1)、细胞学说的建立年份、创始人(2)、内容要点:(见课本P10,共三点),让学生齐声朗读。
3、科学发现的特点:(5’)(1)、请学生谈读书心得、感想。(4’)(2)、评价学生的回答,结合学生谈的感想,教师归纳一些要点:(投影。1’)①科学的发现是很多科学家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②科学发现过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③科学的发现需要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相结合
④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八、本节小结:(1’)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形态、结构不同——多样性 共同的基本结构——统一性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多样性、统一性 细胞学说——统一性
九、教学反思:
1、内容熟悉、能抓住重难点。条理性强。
2、对学生的回答善于启发诱导。
3、板书的条理性不是很强。
4、讲原核、真核细胞概念的过程中,若能结合图片来讲则显生动和直观。
5、语言表达重复较多,表现为学生回答后,教师又重复,投影又放相关内容,显得累赘。不会使用“两者”之类的词语以减少累赘、拖沓。
第二篇:高中必修1生物小结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R
★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 H
别在于R基的不同。
★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 O H H H
NH2-C-C-OH + H-N-C-COOH H2O+NH2-C-C-N-C-COOH
R1 H R2 R1 O H R219、DNA RNA
★全称 脱氧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
★分布 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细胞质
染色剂 甲基绿 吡罗红
链数 双链 单链
碱基 ATCG AUCG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组成单位 脱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 HIV、SARS病毒
★2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21、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2、脂质: 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
固醇: 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
2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基本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
24、水存在形式 运送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
结合水(4.5%)
★
25、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26、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
选择透过性。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7、细胞膜的功能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8、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
29、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30、★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3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
生物膜系统功能 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
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核仁
结构
33、细胞核 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
染色质 期的两种状态
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
3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
3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
36、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
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
37、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8、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高效性
特性 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 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
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
★
39、ATP
与ADP相互转化:A-P~P~P A-P~P+Pi+能量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40、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
4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比较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场所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细胞质基质
产物 CO2,H2O,能量 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应式 C6H12O6+6O2 6CO2+6H2O
+能量 C6H12O6 2C3H6O3+能量
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
过程 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
和[H],释放少量能量,线粒
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水,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 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
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
转化成乳酸
能量 大量 少量
ATP分子高能磷酸键中能量的主要来源
42、细胞呼吸应用:
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选通气,后密封。先让酵田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
43、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44、叶绿素a
(类囊体薄膜)叶绿素 叶绿素b 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 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 主要吸收蓝紫光
4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46、18C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
47、条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应阶段 场所:类囊体薄膜,产物:[H]、O2和能量
过程:(1)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2)ADP+Pi+光能 ATP
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暗反应阶段 场所:叶绿体基质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1)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2)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5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48、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49、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异养生物:不能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
50、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
5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减数分裂: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增殖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变化
★
52、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缍体及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
有丝分裂 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
分裂期 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缍体,染色体逐渐消失。
★
5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间期 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
前期 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 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
末期 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 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
★
54、有丝分裂特征及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精确地平
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55、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
56、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它是一种持久性变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
57、细胞分化举例:红细胞与肌细胞具有完全相同遗传信息,(同一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形态、功能不能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
★
58、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组织培养 因为细胞(细胞核)具有该生物 生长发育所需的遗传信息
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59、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细胞内酶活性降低
细胞衰老特征 细胞内色素积累
细胞内呼吸速度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
细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质运输功能下降
60、细胞凋亡指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生理过程,如蝌蚪尾消失,它对于多细胞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因素干扰具有非常关键作用。
能够无限增殖
★61、癌细胞特征 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转移
62、癌症防治:远离致癌因子,进行CT,核磁共振及癌基因检测;也可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第三篇: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教学设计
化学组 王波
第2节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记住钠的物理性质。
2、能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能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3、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4、学会填写实验报告。
5、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研究金属钠的性质,体验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下一节课研究氯气提供范例。
二、教材分析
金属钠是典型的金属单质,是必修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重要元素化合物知识,非常适合于用做学习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载体。以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主线,以金属钠的性质为认识研究方法和程序的案例,使其成为本节教材的暗线。
三、教材充实与整合
1、学生常常把“观察”等同于“用眼睛看”,故本节课补充小实验,引导学生去感悟,让学生对“观察”的范畴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2、在初中,学生对钠元素的原子结构有初步认识,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钠的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
四、教具
金属钠、水、硝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铁氰化钾溶液、酒精、酚酞试液、镊子、石棉网、培养皿、小刀、滤纸、酒精灯、铁架台等
五、教学程序
1、课的引入(时间约1分钟)
分别出示蓝、黄和无色的三瓶液体(无标签),请同学们辨识它们可能是什么物质。(学生们可能会一致认为:蓝色的液体是硫酸铜、黄色的液体是氯化铁和无色的液体是水。如果是这样,教师先不给出结论,可以将学生认可的答案在黑板上写下,留待后用。)
2、钠的性质的探究(时间约35分钟)
(1)分组开展活动获取钠的物理性质,4—5人为一个小组,老师交待清楚小组活动的具体步骤与要求。
(2)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可能闻气味,结果闻到了煤油的气味,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个生成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做深层次的思考,完全有可能引出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这一问题。在与学生的小组交流中,教师一定要学会倾听,对学生的“发现”给予鼓励与肯定,激励和保持学生的探究精神。)(3)交流与探讨
这个环节,可能生成较多课程资源,教师要学会倾听,并指导学生学会倾听,让学生体会学会倾听是保证交流的前提,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对于同学回答的问题,教师强调大家要注意“倾听”,对于学生在推测中的多种答案,有些在课堂上一时无法解答的问题,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课后去“探究”„„。归纳出钠的物理性质。(4)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前,可以引导学生猜想,钠是否活泼?猜测的依据是什么?结合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展开讨论。)钠在空气中燃烧 钠与水的反应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可以由多个学生表述,互为补充,然后,按教材中的表格填写实验记录。教师要进行检查、指导,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至此,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的理由也自然地得出。)(5)获得结论
钠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
(可以与初中学过的金属铁做一比较)
3、归纳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时间约4分钟)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推理、归纳等方法得出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之后,教师可以顺带地告诉学生一个“不幸”,那两瓶蓝、黄色液体不是硫酸铜和氯化铁,而是硝酸铜和铁氰化钾,让学生感悟研究物质的性质,不可简单地凭借“粗糙”的经验,需要经过细致观察和严密推理方能得出正确结果。
第四篇: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设计 [1500字]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 区域和区域差异
[课标导读]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是高中新课程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模块1的教学内容中已经涉及到“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不过模块1中的内容是顺应讲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重点是突出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组成要素在地域组合上的联系与分异。而本节内容是典型的案例研究课程,它通过诸多案例将“区域”的概念以及“区域”间的“差异”所具有的客观性,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并且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掌握区域差异形成的综合原因,从而能够举一反三地对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做出正确的分析,培养他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观和科学的地理素养。
[教学目标]
本节教学要重点突出“区域”和“区域差异”两个核心概念,围绕这两个概念,逐步将我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等基本国情知识,顺序展开。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气氛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1、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区域的含义,认识区域差异的客观存在。
2、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会对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些基本的比较分析方法,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较多,而且学生探究的量也很大,所以建议用4个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从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入手,让学生有清晰的区域地理观。能够明确区域的划分及划分依据的设定。该课时,着重从知识储备和帮助学生掌握综合分析的方法入手。
第二课时:用教材上列举的“中国三大自然区”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三大自然区地理环境的差异,从而明确区域差异的内涵。再通过教材引用的“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南北差异”,结合秦岭-淮河线知识点,巩固学生对中国地理环境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该部分内容多而生动,是很好地复习过往区域地理知识的教材内容,教师应该好好利用。
第三课时:将中国的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做一总结,引入“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概念,并让学生比较这
两种划分的不同之处,更好地掌握“区域”概念的相对性特点。同时,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的形成因素,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比如,优良的自然条件可以加速经济的发展,反之又会延缓或阻碍经济发展。但青藏高寒区的农业资源相对较差,但其他资源如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又非常丰富,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加以引导。
第四课时:以学生研究结果的展示为主题,可以上一节活动课。教师最后的总结尤为重要。既要突出课程标准的要求,达到教学目的;又要利用活动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1、讲述“我的家乡”:针对深圳市移民城市的特点,教师可以从讲述自己的家乡开头,与学生交流家乡的环境特征并进行比较,由此引入课题——“区域和区域差异”。
2、在讲述结束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索“区域”和“区域差异”的基本含义,并通过分析了解“中国的三大自然地带”的划分及差异,为以后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3、利用课件,将区域和区域差异的典型图片和案例一一展出,在课堂上由学生自主分析,教师引导,完成课堂练习,最终得出结论。
4、多注意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依托教材内容,复习中国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渗透国情教育内容。(第二课时)
1、在学生掌握了“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后,从案例“中国的三大自然地带”的分析中,进一步认识“区域”的划分和了解“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并通过讨论,从中找出“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本课时重点在学习一定区域环境条件下的人类活动,让学生能够对各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给出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加以联系的分析和论证。
3、结合实际案例“中国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的东移”、“交通发展的东西差异”,以及学生举例说明等,使学生认识和掌握自然环境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同时为下节教学内容打下伏笔。
(第三课时)
1、从了解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三个地带入手,让学生分析比较各地带人类活动的差异,与第一节内容相呼应。
2、通过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读图分析和绘图分析,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和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3、阅读“案例研究”中的两个盆地比较,联系本节前后内容,布置下堂研究课程的要求,让学生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准备评讲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如果有条件的话,各小组可以制作出演讲的幻灯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更能提高学生课后探究的积极性。
课堂上多采用案例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师简要提出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学生将自己的结论与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联系;教师及时针对结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让学生再讨论、再分析。经过这样的师生交流,教材的主要知识内容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学生的记忆;而学习的过程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课后要及时总结,最好是由学生进行归纳。往往在大量信息的分析判断后,课堂重点会出现模糊的现象,因此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课程拓展]
本节教材内容牵涉到的知识点,有很多是初中地理知识,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将温故知新结合在一起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该节课程拓展的方向应该是将教材中的中国地理知识很好地运用,并适当地延展到国情知识、环境知识等知识点。这也是地理教学中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在了解中国的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时,引导学生分析差异产生的自然原因,同时有必要分析对三大经济地带的形成的影响和联系。在讲到三大经济地带差异时,最好是让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东西部差异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西部大开发”、“三农问题”等国策对缩小“三大差距”的重要意义。教学中,多运用一些问题和情景设计,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去掌握国情知识和环境知识。例题:
(1)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a)
a 资金、技术、人才匾乏 b 农业基础薄弱
c 水土流失严重 d 自然资源不足
(2)我国政府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b)
①给予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部产品的竞争;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3)西部大开发的首要目标是(b)
a 充分开发利用西部资源,加快国民经济发展
b 缩小西部和东部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c 提高西部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维护社会稳定
d 经济发展模式由出口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换
以上例题只是举例而已,教师可以灵活地设计更多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对国情知识有所了解。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这个巨大的现实的区域差异急待我们去消除或减小,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国的经济就会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教材中引用的许多例子都说明了这一点,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将这个国情告诉给学生,或者让学生自己去发掘。
[教学反思]
本来这是在教完本节内容之后才有的,但通过课程的设计过程,同样有如下几点心得体会。
1、案例研究是教学中的关键。本节教学内容较多,但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案例分析将“区域”和“区域差
异”这两个概念始终把握住。
2、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国情知识渗透进每节课堂,尤其是我国东西部自然、人文上的巨大差异,其产生的历史原因和因应策略,都是当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3、利用图表知识进行绘图分析的练习,体现了能力训练的课堂化。设计适当的课堂练习,应该是新课程教学过程从教人员备课中要用心准备的一项工作。往往很多知识点,学生看、老师讲,好象并不难,但到了学生进行实际分析时,效果却不理想,其实就是没有很好地进行配合训练的缘故。
一堂课下来,教师课前准备的充分不充分,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课程理念如何体现出新字,仍然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努力地探索。
福田中学地理教师 郭 纯
第五篇:生物必修3 复习计划
高二生物复习计划
本学期进行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模块的教学工作,根据开学初的工作计划我们将与本大周结束新课教学,从下大周开始进行必修三的期末复习工作。我们共有7课时的课堂复习时间。为了使期末复习更有效,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我们进行的复习计划如下:
一、时间安排
第一章人体内环境和稳态1课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课时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1课时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1课时
第五、六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保护1课时
最后一课时:综合复习,全模块易错知识点总结。
二、复习策略
全面系统、注重双基;吃透教材、培养能力。要做到精讲、精练、精评。
以章为单位先进行全面系统基础知识的复习,再辅以例题和少量经典习题。教师认真备课,要把每一章的知识点,易考点等讲解到位,与学生共同构建概念图,知识网络图,使学生能把握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提升综合运用能力。教师还要对学生加强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