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必修2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1:57: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生物必修2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生物必修2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第一篇:《高一生物必修2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

一、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1.本小节主要讲述了DNA分子的结构和DNA分子的复制两部分内容。

关于DNA分子的结构,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教材在概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后,安排了一个“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结构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是DNA特定功能的基础,因此在本小节教材的后半部分,联系其结构讲述了DNA分子的复制功能。这部分知识是理解后面几节内容的基础,因此是本节教材的教学重点。

2.本小节内容与其他章节的联系:(1)与《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中核酸知识有关;(2)与《细胞增殖》一节知识相联系。

(3)与后面的《生物的遗传定律和变异》相联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DNA分子基本单位的化学组成(B:识记)(2)DNA分子的结构特点(C:理解)(3)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和复制意义(C:理解)2.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软件和DNA结构模型观察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2)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通过探索求知、讨论交流激发独立思考、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四、重点·实施方案

1.重点:(1)DNA分子的结构。(2)DNA分于的复制。2.实施方案

(1)使用挂图、模型进行直观教学。

(2)用多媒体课件显示DNA分子复制的动态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边解螺旋边复制。

五、难点·突破策略

1.难点:(1)DNA分子的结构特点。(2)DNA分子的复制过程。2.突破策略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DNA分子的结构模型。让学生充分理解它的结构特点,用多媒体课件显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从而让学生理解复制的模板、原料等条件,以及复制的意义。

六、教具准备

DNA分子的结构模型//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挂图//DNA分子复制的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七、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具体办法是:在学生自学教材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从DNA的基本组成单位开始,按照一定的方式先形成脱氧核苷酸长链,而后再通过一定的方式构成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及空间结构,加深学生对教材DNA分子结构特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一] 教学程序 导言

前面我们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学习,知道DNA分子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能使亲代的性状在子代表现出来。

那么DNA分子为什么能起遗传作用呢? 这需要从它的结构谈起。[二] 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一、DNA分子的结构 教师讲述: 介绍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提出了著名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简介沃森和克里克的发现过程,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和合作的精神)。这为合理地解释遗传物质的各种功能奠定了基础。

为了掌握DNA分子结构的全部知识,必须先掌握DNA分子的化学组成。1.DNA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8~9DNA分子的化学组成部分并讨论DNA分子化学组成的部分知识。

教师出示DNA分子化学结构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a.DNA分子为什么属于高分子化合物(从元素组成和分子量上考虑分析)? b.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c.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d.DNA分子是由几条脱氧核苷酸长链组成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综述: DNA分子是—种高分子化合物,它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总共有四种,分别叫腺嘌呤脱氧核苷酸(A),鸟嘌呤脱氧核苷酸(G)、胞嘧啶脱氧核苷酸(C)、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T);每种脱氧核苷酸都是由三部分组成:即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磷酸。DNA分子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组成的。

DNA分子不仅具有一定的化学结 构,还具有其特殊的空间结构。

2.DNA分子的空间结构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9DNA分子的空间结构部分,对照自己制作的DNA的分子结构(在教师指导下制作)对教材进行理解探索新知识。

教师出示DNA分子结构挂图和模型并设疑: a.DNA分子的空间结构具有什么特点? b.DNA分子结构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什么? c.为什么碱基互补配对必须是A与T配对,G与C配对? 学生在阅读教材、讨论的基础上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作点拨。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是:(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碱基A与T、G与C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叫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为加深学生的记忆,教师编一顺口溜:“A配T,T配A,G配C,C配G,少了一个配不齐”。A与T、G与C配对的原因:(1)嘌呤碱是双环化合物,占的空间大;嘧啶碱是单环的、占的空间小,而DNA分子的两条链距离是固定的,因此,只能是嘌呤碱与嘧啶碱配对。

(2)由于A与T通过两个氢键连结,G与C之间通过三个氢键连结,这样使DNA的结构更加稳定。

3.DNA分子的结构特性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9并思考讨论如下问题:(1)从你自己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来思考,DNA分子的基本单位只有四种。它的排列顺序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2)再观察和思考你自己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四种基本单位的排列顺序又如何呢?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点拨: DNA分子中碱基相互配对的方式虽然不变,而长链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如一个DNA分子的一条链中有150个四种不同的碱基,它的排列方式有4150种。实际上构成了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数目是成千上万的,其排列种类几乎是无限的,这就构成DNA分子的多样性(取决于碱基对的排列顺序)。

每个特定的DNA分子(如你自己制作的DNA)都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构成了DNA分子自身严格的特异性(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总结:从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说明了世界上的各种生物之间、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表现出干差万别的根本原因。因此,用DNA分子可以起到鉴定生物个体的作用(为了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可给学生简介用DNA分子在亲子鉴定和案件的侦破中的作用的例子,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没疑: 在细胞有丝分裂学习中,我们知道,通过细胞有丝分裂使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为什么? 学生回忆回答:是遗传物质DNA分子复制(间期)和平均分配(后期)的结果。

教师给予肯定并鼓励。

再问,那么DNA分子是怎样进行复制的呢?

第二篇:DNA分子结构和特点-教学设计

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1课时)

一、教学理念

本节内容的知识较为基础,又是分析讲解结构及特点,因此运用数学中常用的“点、线、面、体”的方法来逐步进入,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认识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能在此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最后在小组间的交流、比较和归纳中水到渠成地得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再辅以物理模型的展示,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的教授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核酸的元素组成等基础知识,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等相关知识,在上节课中也懂得了DNA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些都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学生在上节课学习了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之后,自然会产生类似“DNA凭什么可以成为遗传物质?”的疑问,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甚至学习生物的兴趣。

然而高二的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其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还不完善,因此需要教师正确适时地加以引导;其次,学生更容易接受形象直观的知识,其空间想象力不足,所以在学习本节内容是有必要通过直观的模型构建或辅以动画、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

群体特征:异质程度高,规模为一个班级,整体印象积极好表现。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浙科版高二《生物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包括DNA的分子结构、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以及DNA的特性。本节课在学生学习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之后,进一步阐述DNA分子作为主要的遗传物质到底如何携带遗传信息,引发学生对科学本质的探究。虽然学生对这一方面的知识没有过多接触,但知识结构较为清晰,具有一定逻辑性。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为接下去了解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表达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对于学生的知识框架而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简述DNA的分子组成;概述DNA分子结构及其特点;举例说出DNA的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

2、能力目标:通过对DNA双螺旋模型建立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能够独立自主地建立模型,提高观察、探索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养成看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到多学科合作探究的重要性,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五、重点与难点分析

1、教与学重点:概述DNA分子的结构及其特点;理解DNA双螺旋结构;

2、教与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分析;尝试解释DNA分子的特性。

六、教与学的方法 以讲授法为主,多媒体与物理模型辅助,小组讨论,独立思考,真题复习加深理解。

七、教学准备

收集与DNA相关的时事资料或生活实事,DNA双螺旋结构的物理模型,制作与课题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生活实事创设情境:李某向哺乳期妻子张某提出离婚,按照法律,丈夫不能向哺乳期妻子提出离婚,可是法院竟判张某赔偿李某14.5万元,因为李某发现孩子不是他亲生的。教师提出问题:李某是怎样发现的呢?(预设答案:DNA鉴定),我们之前学习到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因此DNA鉴定是一种好办法,教师进一步提问:DNA为什么能作为主要遗传物质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学习本节课内容: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

2、明确DNA的分子组成

请学生独立自主地阅读教材内容,简单认识DNA的分子组成,提问:①DNA的基本组成元素有哪些?(预设答案:C、H、O、N、P)②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有哪些部分物质组成?(预设答案: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碱基组成)③脱氧核苷酸有几种?分别是?(预设答案:4种,A、T、G、C)。学生根据自身基础以及自学的知识很容易能回答上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请全班学生大声读出每一种脱氧核苷酸的名称,并请同学们尝试画出DNA的基本单位,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脱氧核苷酸的结构。

3、探索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给学生分组后,教师引导学生从“点、线、面、体”学习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② 点:请学生再次说出DNA的基本组成单位,及时强化知识点,加深记忆; ②线:请小组合作探究刚才画出的一个脱氧核苷酸如何连成一条?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请几个画得具有代表性的小组去黑板上展示讨论结果,教师请全班同学检查是否有错误并作出正确图形与解释;

③面:请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把两条DNA单链连起来并尝试归纳其特点。请小组代表回答后教师解释说明,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过程中养成合作探究、积极思考、勇于尝试的科学习惯;

④体:我们知道生物界很有名的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那DNA是怎样从我们刚才说的两条链组成的平面图形变成立体的双螺旋结构的呢?教师展示DNA双螺旋结构的物理模型:先与学生一起认识物理模型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行总结归纳DNA双螺旋结构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模型归纳出DNA的3个特性。通过展示物理模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锻炼的学生的观察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4、新知巩固,联系反馈

通过ppt上展示的一道关于DNA分子结构及其特点的练习题,请学生们一起回答,指出DNA分子的3个特点与3个特性。再通过3道真题加以巩固新知,从学生的回答中及时进行修正和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完善整体知识体系的建构。

5、课堂小结

在时间许可的条件下,请学生总结本节内容体系。

6、课后练习反馈

布置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练习,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做好补救教学。

九、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由于较为基础,因此使用了讲授法进行教学,知识点的讲解过程可能会有一些枯燥,因此需要教师及时地调动课堂气氛,在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在教师中游走,注意观察或参与各小组的讨论中。最后使用的DNA双螺旋结构的物理模型带给学生感性认识,体现了直观性的教学原则。

附:板书设计

第三篇:3.2DNA的分子结构教学设计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DNA的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相对简单,要想突破就要充分的发挥科学史的作用和价值,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索足迹,再次面对科学家曾遇到的问题,使之产生自觉探究的内驱,通过小组合作,在不断的“建构—修正—建构—修正”的过程中,完成自主构建。在发展与人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自然生成知识,并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

本节教学的设计思路:以科学史为主线,以模型建构为主要的活动,采取“化学成分

基本组成单位

单链结构

双链平面结构

双链空间结构”的教学顺序。模型建构完成后,引导学生分析模型水到渠成的得出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及DNA的特性。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2节的内容,它在教材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与必修1的“核酸”“细胞增殖”等内容相联系,与此同时,它既对前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内容进行更进一步的说明,使学生加深了对遗传物质的理解,又为之后学习“DNA分子的复制”“基因表达”等内容进行必要的铺垫,是否牢固掌握本部分内容,对整个遗传、进化和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知识都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一节课已经知道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并在必修一也学习了DNA的分布、构成元素、基本单位等知识,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但高一学生的有机化学知识相对较薄弱,所以避免过多有机知识的介绍,尽量将相关知识转化为图及实物再结合人体模拟,给学生直观的认识。学生对于构建模型有很高的积极性,乐于通过动手,积极探索DNA分子的结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简述DNA的分子组成;概述DNA分子结构及其特点。

2.能力目标:运用建构模型的科学方法,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以科学发现史的资料故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体验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认同交流与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论证的科学态度和钻研精神。

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采取讲授、探究式教学,分组合作构建DNA模型。

教学手段及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材料,便于课堂上的展示。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前1分钟

导入新课

检查课前任务单

播放《神奇的DNA》视频片段。引出主要的遗传物质DNA

填写展示

学生回答

联系生活,激发兴趣,关注科学前沿。

回顾旧知,明确脱氧核苷酸组成【资料1】20世纪30年代,生化学家分析了DNA的分子组成,发现它由4种脱氧核苷酸分子聚合而成。每一个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的磷酸、一分子的脱氧核糖,一分子的碱基组成。说明脱氧核苷酸的简图。出示4种碱基。

在掌握腺嘌呤A的基础上快速对另外三种碱基的中文名称及英文简写进行对应,思考并回答问题:1、脱氧核苷酸有几种?分类依据是什么?说出四种脱氧核苷酸的名称。

引导学生回忆第1模块的相关内容,为学习新知、顺利构建DNA模型做好铺垫。

明确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思考与讨论】通过分析沃森和克里克在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中的发现,总结模型特点。

学生总结特征:

沃森和克里克将

安排在双螺旋的部,安排在螺旋外部,在这个模型中,与

配对,与

配对,DNA两条链的方向是

。从而构建出

模型。

并且通过双螺旋结构的研究成果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过程中应具备的品质。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

自学填写,完成学案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内容,填写在学案上

小组代表学生填写:

其他小组适当纠正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总计问题的能力。

教师精讲

根据学生填写自主学习的内容,教师针对性的进行精讲。

学生适当提出问题,教师答疑。

使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印象更加深刻。

课堂反馈

习题演练

多媒体呈现习题

学生答题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

小组合作制作双螺旋结构模型

提供相邻两个脱氧核苷酸的分子结构式,提示联系两个氨基酸是如何连接的,DNA是规则的螺旋体,碱基排列在内侧,磷酸和脱氧核糖排列在外侧。

教师巡视,搜集典型模型,待每小组完成后,将搜集的模型实物投影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构建模型的思路,主要解决DNA平面结构中的几大问题:

问题1.两条链间碱基对间的配对方式和机理。

问题2:A与T通过两个氢键,G与C通过三个氢键连接,称之为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问题2.理解DNA两条链的反向平行。

自主建构:按小组进行操作,要求至少将4个脱氧核苷酸拼接,使其成为一条链由于DNA分子是两条链,将两条链连接完成DNA双链平面结构的构建。进行比较、分析和思考,开展自评或互评(最好制作的模型可以螺旋)

学生观察数据,得出结论:A与T数量相等,G与C数量相等,但A+T与G+C不一定相等,推测DNA分子的两条链中最可能是A与T配对,G与C配对。

学生亲自动手尝试制作模型,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正是科学探索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的问题,更能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和快乐,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体验科学成果的得出需要不同学科间的合作。

模型分析——DNA的分子特点

引导学生比较构建模型的第一个碱基对,试分析第一个碱基对的可能情况。

共同归纳得出DNA分子具有多样性。

提问:多样性的原因?

每一个特定的DNA分子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这是DNA分子的特异性。

作为遗传物质DNA还具有稳定性,引导学生从DNA的结构分析原因。

4组学生汇报制作模型的前3个碱基对的排列顺序。

探究碱基对数量(n)和碱基对排列方式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观察模型、思考回答。

训练学生观察、归纳、表述能力

小游戏---习题检测

动画游戏习题

学生上黑板完成游戏PK

提升学生做题兴趣和学习兴趣,增加其做题能力

总结

可见展示

学生总结

巩固,使学生记忆深刻

归纳小结

为下节课埋下伏笔

这节课我们重走了DNA结构的发现之路,尝试了建模,进而观察模型分析了DNA的结构特点和特性。在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表论文时,在论文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语言:我们还注意到我们所提出的特殊配对模式,提供了遗传物质可能的复制机制。模型建立的当时,就做了这样的一种预测!那么DNA复制的机制到底是什么?DNA的复制意味着什么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下课思考,希望下节课能听到同学们的精彩回答。

学生倾听、思考

总结本节内容

科学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功能:科学的预见性。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

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继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将“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个验证性实验大胆地改为探究性实验,将建构DNA结构模型的过程以“基本单位——单链——平面双链——立体空间结构”的步骤逐步分解,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脱氧核苷酸和DNA的结构。以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为依托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节课中,学生跟随教师提供的资料,主动参与探究过程。教学时,教师应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展示自己,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和谐的课堂氛围和中,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欣赏中认识自我,找到自信,体验成功的乐趣,进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上课过程中存在不足,课件使用不熟练,整个过程中板书书写不适当,没有关注到整体学生上课状态。这些在以后教学过程中一定会努力改善。

第四篇:高一生物必修2教学计划

高一生物必修2教学计划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1、以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感悟、体验、发现中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实践、合作、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且在学生自我表现和课堂交往互助经历的有效体验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成就、平等意识都得到提升。

二、本学期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高中生物必修2模块选取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DNA分子结构及其遗传基本功能、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等知识,主要是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生命的延续性;选取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物种形成等知识,主要是阐明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本模块的教学需要以《分子与细胞》模块为基础,同时又为三个

选修模块——《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打基础。因此,在本模块的教学中,既要注意利用《分子与细胞》模块的基础,适时提示学生回忆,做到温故而知新,从已有知识提出新的问题,又要考虑学习选修模块的需要,在本模块教学中夯实基础。此外,还应注意“到位而不越位”,有些本应在选修模块中学习的内容,在本模块就不宜过多扩展。比如关于基因工程的内容,本模块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都设有专门章节或专题,在本模块讲清楚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举例说明其应用即可,不要过多涉及技术细节,对应用范围的介绍也不求全面。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必修模块1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的知识,学生在微观的层面上深入地理解了生命的本质。但是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差。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高中生物的一般方法,部分学生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模块中的热点问题应该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及措施

通过布置查找相关主题资料的作业,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尝试讨论、合作式教学;创设情境进行探究式教学;加强作业及学习方法指导。

五、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提出的简单要求:

1、上课认真听课,勤做笔记;

2、多做练习,独立思考,不抄作业;

3、注意归纳,多提问题;

4、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六、教学进度

第1周3.2-3.8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

第2周3.9-3.15 第3周3.16-3.22 第4周3.23-3.29 第5周3.30-4.5 第6周4.6-4.12 第7周4.13-4.19 第8周4.20-4.26 第9周4.27-5.3

第10周 5.4-5.10 第11周 5.11-5.17

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2》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第三节《伴性遗传》

复习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

第三节《DNA的复制》

第四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

期中复习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段考

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第12周 5.18-2.24 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复习

第13周 5.25-5.31 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一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14周 6.1-6.7

第15周 6.8-6.14

第16周 6.15-6.21

第17周 6.22-6.28 第二节《染色体变异》

第三节《人类遗传病》

复习

第六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第一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第二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期末复习与考试

第五篇:高一必修2生物教学计划

高一生物教学计划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学 校 :黑龙口中学

任课教师: 余 芬

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以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感悟、体验、发现中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实践、合作、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且在学生自我表现和课堂交往互助经历的有效体验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成就、平等意识都得到提升。

二、本学期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高中生物必修2模块选取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DNA分子结构及其遗传基本功能、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等知识,主要是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生命的延续性;选取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物种形成等知识,主要是阐明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本模块的教学需要以《分子与细胞》模块为基础,同时又为三个选修模块——《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

技专题》打基础。因此,在本模块的教学中,既要注意利用《分子与细胞》模块的基础,适时提示学生回忆,做到温故而知新,从已有知识提出新的问题,又要考虑学习选修模块的需要,在本模块教学中夯实基础。此外,还应注意“到位而不越位”,有些本应在选修模块中学习的内容,在本模块就不宜过多扩展。比如关于基因工程的内容,本模块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都设有专门章节或专题,在本模块讲清楚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举例说明其应用即可,不要过多涉及技术细节,对应用范围的介绍也不求全面。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必修模块1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的知识,学生在微观的层面上深入地理解了生命的本质。但是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差。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高中生物的一般方法,部分学生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模块中的热点问题应该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及措施

通过布置查找相关主题资料的作业,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尝试讨论、合作式教学;创设情境进行探究式教学;加强作业及学习方法指导。

五、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提出的简单要求:

1、上课认真听课,勤做笔记;

2、多做练习,独立思考,不抄作业;

3、注意归纳,多提问题;

4、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六、教学进度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

3课时

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2》

3课时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第三节《伴性遗传》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

第三节《DNA的复制》

第四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期中复习与考试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一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二节《染色体变异》

第三节《人类遗传病》

4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2课时

1课时

1课时

2课时

1课时

1课时

2课时

2课时

第六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第一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1课时

第二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2课时

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1课时

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期末复习与考试

4课时

下载《高一生物必修2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生物必修2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一必修2生物教学计划

    2009-2010高中生物教学计划潜山二中:张祖武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教学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工作核心,以规范常规教学为基点,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的研究、实践为......

    高考生物知识点(必修二第3章基因的本质)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文科生掌握结论,理科掌握实验原理)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体内转化实验:1928年由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等人进行。实验材料:S型细菌......

    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基因的本质训练16

    训练16 DNA的复制基础过关知识点一 DNA分子复制的实验证据1.沃森和克里克在发表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论文后,又提出了DNA自我复制的假说。下列有关假说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

    高一生物 3.2《DNA分子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 (1)DNA分子的结构。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其重要性。 (3)DNA分子的多样性。 2.教学难点 DNA分子的立体结构特......

    生物高中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教学设计3

    第1章 走进细胞 第2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教案三 一、教学目标: 1、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与联系 2、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3、认同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二、教......

    如何使DNA分子结构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生活相联系

    如何使DNA分子结构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生活相联系 作者: 李正杨 (高中生物重庆市长寿区生物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5 / 18 发表日期: 2011-06-23 11:06:56 《生物课程标准》基本理......

    必修2生物教学工作总结

    篇一:生物教学工作总结 2013-2014年高二上学期生物教学总结 陈娇明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22)、(23)、(25)三个班的生物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

    高一英语必修2 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英语必修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英语高一) Unit 1 Cultural relics 单元整体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阅读课 Warming up; Pre-reading; Reading; Comprehending (pp. 1-2)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