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 掌握班组安全建设系统理论; ● 了解班组安全教育的特点和方法; ● 明确班组长的素质要求。
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
一、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理论
提升安全生产管理,需要关注和重视两个方向:质量标准化建设和班组安全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最终是由班组、员工体现的。
1.生产班组与安全文化的关系与作用
生产班组与安全文化的关系 生产班组与安全文化的关系: 第一,班组是安全生产的前沿。第二,岗位是安全生产的中心。
第三,班组是安全生产最终的体现。安全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决定于班组、现场、员工(是广义上的员工,包括决策层、管理层和最重要的执行层)等方面。
第四,员工既是安全的归宿,又是事故因素。
第五,班组长掌控“三条命”。班组长掌握着现场三条命:一是人命,他干好干坏,行为、规章制度落实得怎么样,是人命关天的问题;二是设备之命,给企业带来财产损失;三是环境之命,泄漏、污染等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生产班组长与安全文化的作用 生产班组长与安全文化的作用是:
第一,班组长应成为先进安全文化的传播者。
第二,班组长应成为安全行为的带头人。班组长遵章守纪、安全生产、安全行为、遵守法规,员工自然都以班组长为模范。
第三,班组长应是安全法规的有效执行者。班组长对决策、措施、管理等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班组长执行力高,整个生产班组效率就会高。
第四,班组长应成为事故预防能手和榜样。第五,班组长应成为事故应急救援的急先锋。
2.班组安全建设系统理论
班组安全四要素
实现班组的安全能力的推进和提升目标涉及四个对象:
员工。员工是安全之本,如同“以人为本”,这个“本”有两个角度的理解:一是依靠人,二是为了人。
岗位。岗位是安全之石,文化建设和措施是否有效,要看是否是安全程序、安全作业。现场。现场是安全之源,事故的发生就是在现场表现出来的。文化。文化是安全之魂,班组安全的实现靠文化、靠素质。
实现班组安全建设的系统模式
实现班组安全建设的系统模式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员工三能——三种能力; 第二,岗位四标——四种标准; 第三,现场五化——五种体系; 第四,文化六新——六种创新。
3.员工安全责任意识建设
在进行班组建设过程中,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员工的权利和义务
员工的八大权利。《安全生产法》规定了员工的八大权利:第一,知情权;第二,建议权;第三,批评、检举和控告权;第四,拒绝权;第五,紧急避险权;第六,要求赔偿的权利;第七,获得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劳动防护用品的权利;第八,获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权利。
要点提示
《安全生产法》规定的员工的权利: ① 知情权; ② 建议权;
③ 批评、检举和控告权; ④ 拒绝权; ⑤ 紧急避险权; ⑥ 要求赔偿的权利; ⑦ 获得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劳动防护用品的权利; ⑧ 获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权利。
员工的三项义务。《安全生产法》中规定了员工的三项义务:第一,必须佩戴并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品;第二,掌握和学习安全知识;第三,发现隐患及时报告。
班组长安全职责
班组的责任是意识的表现,是重要的意识内涵。
员工安全职责
在作业过程中,让员工树立“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安全生产”方针,树立从我做起、违章就是事故、违章造成五害、零违章是我的承诺等观念,以此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
员工安全素质
员工的安全素质与管理层、专业人员、安全工程师的素质要求是不同的,需要针对权利、义务、责任、素质、承诺等进行专门设计。
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班组安全责任体系体现在两个层面:
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必须要让员工认识到法律责任。社会责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义公则,一个违规者要受到社会道义的谴责;二是人性自责,要宣传人性自责,良心的谴责。
4.班组安全教育的特点和素质标准
班组安全教育的特点
班组安全教育的意义及作用。班组安全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主要包括:第一,班组的安全教育是基础的、根本的安全文化建设;第二,班组的安全教育是安全生产保障直接的动力;第三,班组的安全教育是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前线。
班组安全教育的内容。班组的安全教育要讲实效性、针对性,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一般生产的技术知识、操作规范基本的知识;第二,技能的意识教育;第三,应急教育;第四,事故案例教育。
班组安全教育的目的。班组安全教育的目的包括:第一,达到安全认识上的统一;第二,权益上的安全意识观念;第三,提高安全防护意识;第四,提高操作技能;第五,使员工遵章守纪;第六,提高自觉性。
班组安全教育的方式。班组安全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第一,三级教育;第二,认证教育;第三,日常教育;第四,意识教育;第五,班组活动;第六,宣传;第七,案例;第八,新工艺、新技术的培训。班组安全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班组安全教育的方法:启发式、发现式、讲授式、寓教于乐式等。班组安全教育的手段:师傅带徒弟、必要的现场训练、模拟、访问、电话、多媒体等。
班组长安全素质标准
班组长的安全素质标准主要包括:
基本素质标准。班组长的基本素质标准主要指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知识素质标准。班组长的知识素质标准主要指生产知识和安全知识方面的。能力素质标准。班组长的能力素质标准主要指技术、业务、管理和人际协调方面的。思想素质标准。班组长的思想素质标准主要指道德、品德、价值观等方面的。
二、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1.三能四标五化六新的建设模式
三能
即员工应该具备的三种能力: 第一,事故超前预防能力; 第二,紧急状态处置能力; 第三,事故自救互救能力。
四标 四标是指:
第一,班组长安全素质达标; 第二,矿工安全装备达标; 第三,岗位安全环境达标; 第四,现场作业程序达标。
五化
即现场安全作业的系统化,主要包括: 第一,现场管理规范化; 第二,设备操作标准化; 第三,制度执行军事化; 第四,员工行为团队化; 第五,作业程序精细化。
六转变
即班组文化的六创新: 第一,班组目标; 第二,班组管理方式; 第三,班组管理方法; 第四,员工责任心; 第五,员工素质; 第六,员工态度。
2.班组岗位知识能力卡——三法三卡
针对石油行业,专门设计了一种“三法三卡”的建设模式:从理论上讲,它是安全行为文化建设的要求;从形式上讲,它是用一种卡片的方式提炼现场安全文化的要求,实现提升作业现场员工岗位的安全标准化的问题,是现场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形式。
三法
三法是行为文化,是实现对员工行为文化建设的技能要求,属于文化学中的思想指导。具体来说,三法包括:
H法。即每个岗位的员工都知道在岗位上保障自己的职业健康的方法。简单地说,H法就是防职业病、保健康。
S法。即保障自己的职业安全的方法。简单地说,S法就是防死伤、保安全。E法。即环境保护的方法,是指对于大气、水和土地污染,应该怎么预防,这是体现一种社会责任的方法。
三卡 三卡包括:
MUST卡。即每个岗位的员工都必须要知道禁止所在和必须所在。
DANGER卡。岗位都有危险因素,了解危险因素的特性、注意事项和识别方法,有助于预防事故。
危害因素信息卡。每个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需要了解各种因素的危害。
3.班组长安全素质工程的实施
明确班组长的素质要求
一般来说,班组长应具备如下素质:
第一,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安全意识,能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辩证关系; 第二,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
第三,有一定的安全管理知识,能初步掌握系统安全分析、危险性评价的方法,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事故原因,识别评价危险因素,并正确采取措施加以消除和控制;
第四,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懂得有关安全技术知识和操作规程;
第五,会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善于关心、体察班组成员,能及时掌握他们的行为及心理变化;
第六,坚持依靠群众的原则,实行民主管理,能在班组中树立较高的威信。
规范班组长任用机制 在任用班组长时,应把握好四个要点: 第一,政治上关心; 第二,提高班组长待遇; 第三,实施激励政策; 第四,加强培训。
4.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实例分享
峰峰集团在煤矿行业的班组安全建设中,有很多具体方式实现三能、四标、五化、六转变。
三能
峰峰集团实行的三能包括:
第一,组织员工进行安全预算、预警的教育活动的能力。预算,就是让每个员工对违章的好处和坏处算笔账;预警,就是每个作业过程要相互进行自我预警。
第二,紧急状态的处置能力。培养一观察、二果断、三排除的能力。第三,自救、互救能力。采取一训练、二演习、三报告的做法。
四标
峰峰集团实行的四标包括:
第一,班组长达标。通过培训机制、考核机制,挑选班组长,通过竞聘上岗、轮岗等方式,实现班组长达标。
第二,装备达标。矿山的装备有要求,要装备什么东西,配备什么数量和标准都落到实处。
第三,环境达标。采取具体的工程、方式和手段,实现现场环境达标。第四,管理达标。
此外,峰峰集团在五化、六转变方面,通过一些方式方法,落实到位,在班组安全建设中收到了良好效果,在长期的高危、产量居高不下保持一定效益的基础上,保证百万吨煤死亡率小于1的成就。
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单选题
1.关于实现班组的安全能力的推进和提升目标涉及的对象,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员工是安全之实 B 岗位是安全之源 C 现场是安全之本 D 文化是安全之魂
正确答案: D
2.关于班组安全四要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从治标到治本管理文化 B 从约束为主到激励为主 C 从宏观行为到系统防范 D 从预防到应付
正确答案: D
3.()是现场班组的问题,是现场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形式。√ A 三法三卡 B 三标三一 C HSE D 四一工程
正确答案: A 判断题
4.掌握和学习安全知识是《安全生产法》规定的员工的义务之一。此种说法:正确
√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5.在“三法三卡”模式中,H法的目的是防死伤、保安全。此种说法: √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第二篇:班组建设思考与实践
班组建设思考与实践
班组是煤矿最小的工作单位,相当于人体活动组织最基本的细胞,如何调动起每个细胞的潜力,提高每个单位的执行力和创造力,这是所有企业现在乃至将来共同要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因此,要从理念先导和规范制度,也就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作为出发点,不断探索,逐步实施。要从本质上有所创新,这就意味着有一场不可避免的改革,无论从认知观念还是管理方式都必须发生质的变化,如果还是按照以前的班组管理模式,必定效果不佳,正所谓换汤不换药,使其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
一、转变思想,换位思考。要转变思想首先要从选拔称职的班组长着手,让每个班组长明确自己的位置和拥有的权限,班组长兵头将尾的作用要时刻体现出来,他们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们要对不同人员采取不同的立场,即:面对部下应站在代表上层管理者意志的立场上,用领导者的声音说话;面对经营者又站在反映部下呼声的立场上,用部下的声音说话;面对他的直接上司又应站在部下和上级辅助人员的立场上讲话。因此,对于班组长的任命是至关重要的,不能存在任何的利益因素,这样就会变味,更不利于班组建设和企业发展,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全矿上层领导的决策以及对班组建设的认知,只有动员所有管理者和被管理人员一起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才能提高班组建设的具体实施,为
班组建设扫清障碍。过去的班组努力方向往往是争取被评选上“优秀班组”、“先进班组”,如今的班组将向学习型、和谐型等更高层面的目标上转变,过去的班组往往满足于如何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任务为出发点,而如今的班组则不满足于被动的完成任务,而更加强调要有创新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过去的班组往往重视培养一两个个人先进,代表班组,而如今的班组更为重视团队协作,培育整体的战斗力,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简而言之,如今班组的转变方向是:团队、学习、创新、高效、和谐的“五型”班组,因此,可以看出要不断提高和强化班组的团队协作能力,唯有如此,才能使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班组建设的实施。
1,开展争创“星级班组”和“明星员工”活动,初期以奖罚制度来激励每个班组和每个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每个职工争荣誉,争奖励,学习个别优秀班组的管理模式和考核制度,逐步完善和建立每个班组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和考核制度,逐步完善加以推广。
2,加大“三违”帮教模式,重点强调帮、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加人性化的对“三违”人员进行帮教工作,让他们从思想上转变。
3,严化排查-整改-落实-验收-考核五个环节,从每个岗位、每个人员、每个班组,自下而上进行安全隐患彻底排查,真正扎扎实实地抓好安全工作。
4,开展职工与班组长,班组长与队长换位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讨论活动,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队长和班组长的管理素质和执行力。
5,提升个人技能和团队作战能力,每个班组成员关系到整个班组的实力,因此提升个人技术素质至关重要,培训部门可以不定时不定点抽样对班组成员进行实践操作能力的比赛,奖罚分明,拉开差距,让他们自己寻找差距,产生危机感、紧迫感,致使自己去学习,挖掘潜能。
6,改变培训学习方法方式。不能只坐在教室里,一味的通过书本学习,我们不需要赵括,不需要只会考试的人,而是能将理论结合到实践,举一反三不断创新带动班组建设的人。
7,开展班组交流研讨专题会,通过相互沟通交流,寻找自身不足,发现自身优点,确立改变目标和具体实施步骤。
8,设立学习榜样。每个班组或多或少都存在技术能力强、管理方法先进的人员,组织技能、管理拔尖人才进行技术交流,发挥技术骨干的榜样作用,充分利用班组学习的平台,把职工个体学习和组织团队学习结合起来,是班组学习成为员工技术交流的小讲台,传递知识的小课堂,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业务难题,把经验变为智慧,敢于实践,把理论变为实践能力,实现班组整体技术能力的大提升。
总之,班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重要的工作,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创新和完善。时刻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以认真负责任的态度去执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推动班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推动企业大发展。
第三篇:工会班组建设理论调研
创新理念提升标准
努力推进班组建设科学化、规范化、精益化
企业千条线,班组一针穿。企业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调节、监督及生产力三要素的科学结合等,最终都要落实到班组和班组职工的活动上。实现班组科学化、规范化、精益化建设,是强基固本、夯实煤矿安全基础,推动煤矿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学习推广“白国周班组管理法”,提高班组员工素质,提高班组管理水平,是整体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白国周班组管理法”,我们认为在班组建设上应当创新理念,提升标准,努力推进班组建设科学化、规范化、精益化。新形势下,我们要把班组建设成为安全文明高效、培养凝聚人才、开拓进取创新、团结学习和谐的企业基层组织,成为职工不断提升技能素质、充分展示自身能力和抱负的良好平台。要把班组长培养成为政治强、业务精、懂技术、会管理和具有现代意识的基层管理者;把班组职工培育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敬业、勤奋、创新、踏实,热爱本职岗位的劳动者。
一、创新理念,学习借鉴先进管理思想和技术,打造现 1
代化班组。
班组不仅仅是完成生产任务的基层组织,已成为涵盖生产经营、文化建设、技术创新、民主管理、团队建设、利益分配等众多因素的综合性单元。班组与企业管理的交流互动、与生产环节的协作配合、与市场需求的直接联系更加紧密。随着集团公司生产设备、工艺、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促进了班组逐步向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班组转变,对班组建设和管理水平、职工的综合素质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班组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创新理念,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精细化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推动班组由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由单纯的生产封闭型向面向市场的开放型转变,提高管理效率,增强对发展环境的快速应变能力。
二、激发活力,尊重职工首创精神,打造自主管理班组。要引导好、发挥好、维护好班组职工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加班组自主权,促进班组职工群策群力搞好班组建设。要尊重班组职工的首创精神,激励职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自觉、自愿、自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方法、提高效率,变被动管理为主动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创新、自我提高,自觉接受并严格执行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搭建职工参与管理、表达诉求、行使民主权力的平台,促进班组自主管理制度化,支持班组职工围绕生产
开展创新创效活动,依靠建立攻关团队、创新小组等形式,进行技术革新、专利发明、技术攻关活动,增强职工创新意识。建立征集受理、论证实施、评估激励的合理化建议制度,鼓励班组深入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激发班组职工技术创新、降本增效的潜能,使班组自主管理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
三、提升素质,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打造发展成才班组。只有当个人的发展得到尊重,才能激发起职工的创造活力。要不断完善班组职工的培养、评价、激励机制,搭建班组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平台。要将班组职工队伍建设,纳入企业整体人才开发体系和人才强企战略。通过开展读书自学、岗位培训、技术比武等活动,激发职工学习热情,深入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选树技能标兵、岗位模范等,推动技能操作人才队伍的发展,激励班组职工岗位成才,为持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人才支撑。要加强对班组职工职业生涯的规划,建立科学的班组岗位竞争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将思想觉悟高、责任心强、业务过硬、作风扎实、敢抓善管的职工选拔到班组长岗位上来,把特别突出的班组长要充实到各级管理岗位或技术岗位上来,畅通班组职工职业上升通道。
四、发扬优势,突出特点,打造专业化班组。
集团公司班组众多,行业不同,特点不一,要结合实际,发挥优势,打造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专业化班组。煤矿班组
要牢牢把握“安全生产、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这三大主题,生产一线班组围绕“安全、单产单进”创特色,生产辅助班组围绕“安全运行、系统顺畅”创特色,地面班组围绕“服务一线、环境美化”争创特色。在班组建设的目标、内容、要求、方式方法上紧密结合实际,推陈出新,抓好重点,凸显特点,使每位班组职工都成为岗位的行家里手,把班组建成本职工作任务的专家团队。
五、传承精神,建设优秀班组文化,打造和谐敬业班组。要以忠诚企业、敬业爱岗、务实创新、争创一流的团队精神激励和凝聚职工,传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企业精神,努力打造符合时代特点的班组团队文化,用团队文化凝聚力量,引导班组建设。要以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解决影响和制约班组建设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进一步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班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把企业班组建设成为安全文明高效、培养凝聚人才、开拓进取创新、团结学习和谐的企业基层组织,夯实企业发展的根基。
第四篇:发电企业班组建设实践与探索
发电企业班组建设实践与探索
班组建设与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稳定大局。企业战略规划、安全目标、利润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各个基层班组的组织状况和执行过程。而班组人员素质高低和组织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运行是否平稳,是否能优质低耗,多发多供,让企业获取最大利润。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将管理现代化的起点放在了生产基层。这就充分体现了班组在企业组织建设与管理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我们通常将班组定位为企业生产、工作最基本的组织,是企业组织结构的基石,是连接企业与员工的平台,是企业最活跃的细胞,是企业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因此,只有班组建设与管理工作做到位,企业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只有每个班组都健康运转,充满活力,企业才能实现安全、稳定、持续、优质生产,才会有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才能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
一、新的竞争时代对班组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挑战面对一个新的全球化竞争时代,机遇与挑战共存。发电企业原有的企业文化、制度、习惯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竞争要求。当前发电企业常用的管理方法主要有:经济责任制、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包括QC管理)、经济核算、全员设备管理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班组建设与管理看似紧紧围绕企业生产计划开展,但员工唯一的工作就是服从指挥,活动形势单一,缺乏主动性、创造性。二是不能有效地进行对标管理,部分班组为应付检查,对记录弄虚作假。三是班组基础管理(管理制度、运行标准、分析依据和原始数据有待进一步规范)、现场管理(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安全,通常称为“6S”管理,在现场管理中未纳入日常管理)、质量管理(“三标一体化”在班组中未真正落实;QC小组活动只是为了应付班组检查,未能真正纳入具体工作,过程管理较为粗放)、安全管理较为薄弱,生产、技术、经济核算、组织管理原始数据缺失,成为发电企业开展预算管理的瓶颈。
二、推广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现代化管理方法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和科学性。每一种现代化管理方法,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决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重要标志是超前思维、超过前管理,具有超前意识。发电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要能够推陈出新,扬弃旧的管理体系,接纳新的管理方法,根据发电企业自身的性质、特点和需求,积极采用和推广与发电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方法,不断提高发电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1.细化目标管理法德鲁克认为:“为要把事业推向前进,每项业务的目标都必须同整个企业的目标一致,尤其是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业务更必须以整个事业的成功为中心来考虑。”“整个事业的目标必须分别作为每个生产经营人员的目标,由他们分担起来,即‘加给生产经营人员的工作,要以实现企业目标来确定,其成果也必须根据为实现目标所作的贡献的大小来评价。’”目标与工作的关系,并不是因为有了工作,才有目标,是因为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应该做什么工作,因此,企业进行目标分解的生产方式,实际上就是以自我控制取代上级支配的生产经营方式。
2.实施量本利分析在一定的条件下,成本水平和销售量是决定企业能否实现利润和实现多少利润的关键,而成本、销售量(额)和利润这三者之间如何相互影响是有其客观规律的。
应研究并掌握这个规律,运用于企业的管理中,以争取实现最好的经济效益。
3.建立模拟技术以仿真机模型来代替真实的系统,在模型上做各种实验,直观地掌握真实系统的行为过程和规律。
4.应用ABC管理法在发电生产过程、设备管理、计划管理中常常需要分析研究各种不良性事件(如事故、障碍、异常等不安全性事件,经济性能低、成本上升等经济性事件),应用ABC管理法,从中找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最终使问题即不良性得到控制,不再发生。
三、夯实班组基础,实现企业目标发电企业班组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各项内容的具体化,是企业管理各项基础工作贯彻落实的立足点,只有依靠班组成员持之以恒地共同努力,才能使之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
1.要充分发挥班组长“兵头将尾”的作用班组长是企业最基层的管理人员,在企业生产计划和各项工作、管理制度的落实与执行中,班组长都肩负着重要的督导和管理责任。古人云:“兵随将转,无不可用之才。”一个对工作失去热情的班组长又怎能带出生产效率高的员工队伍呢?因此,要加强对班组长的培训,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提升他们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学习先进的班组管理经验,提高他们的班组管理和业务工作能力,打造一支生产技术过硬、心理素质稳定、应变能力较强的基层班组长队伍,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带领员工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成本控制、效益提升、与共稳定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要让班组员工有责任感和归属感俗话说:“企业管理千条线,班组管理一根针。”企业的各项经营经济技术指标和工作任务都要通过班组的努力才能更顺利的实现。因此,要让员工认清自己的责任,履行自己的职责,提高主人翁意识,通过理顺工作关系、工作程序、挖掘班组员工的所有潜力,把班组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把班组人员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人尽其才,让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体会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从而有效地提高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3.建立有效的班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班组管理制度和班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既是班组管理实施的依据,也是企业整体绩效考核体系的基础。班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的建立要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其内容可涵盖工作质量、员工出勤率、生产(工作)现场“6S”考核、合理化建议、团队凝聚力、全员培训率等指标。个人绩效与班组的绩效挂钩,能有效地培养员工个人与班组团队荣辱与共的归属感、认同感和使命感。为了支持班组长有效开展工作,在建立班组管理制度时应授予班组长一定的职责和权限,从制度上给予保证。同时,企业应把相应属于班组的权力切实下放到班组,如绩效奖励的分权、经济赏罚权等,以便增强企业的有效管理。企业要对班组长实行政策倾斜,体现出对他们的关心,让他们得到“实惠”,对工会组长及其他兼职人员在津贴方面也要有所体现,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4.拓宽员工发展空间企业发展需要人才,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有必要制定一套
行之有效的培训管理制度和体系,以制度作保障,开展多种类型的、系统的培训活动,例如:扩大员视野和知识面的培训,改善员工人际关系能力的培训,提高和培养员工文化素养和情趣的培训等;在企业内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注重提升一线人员实操作业技能,可在班组一线树立技能标兵,例如“岗位能手”,以奖励的形式,让他们外出学习;对那些顾全大局,技能熟练,乐于助人,为企业改进工艺、提高质量有一定贡献的员工,通过宣传广播、一次性奖励或是加薪等方式予以鼓励,激励其他员工向他们看齐,形成榜样力量,在一线形成学习技能,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从而促进员工队伍技能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创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效能和谐班组
1.建立共同愿景班组共同愿景是把个人愿景与组织愿景结为一体,通过共同愿景的建立,使组织内部成员放弃固有的心智模式、勇于承认个人和组织的缺点,进而能够激发组织整体活力。因此,班组长对班组建设工作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并配合相应的时间节点明确一定时期内的共同愿景。鼓励班组成员发展自己的团队小愿景和个人愿景,因为员工如果没有自己的愿景,这种遵从至多是适应性的、勉强的。共同愿景的力量源自共同的关切,让人难以抗拒,以至没有人愿意放弃。
2.注重班组中的人本管理人本管理认为“人”是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最重要的资源,而班组作为企业的细胞,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企业实践以人为本的基本单位。班组长要善于发现和发挥每一个班组员工的优点,避免和抑制其缺点,把适当的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着眼长处,对口使用。一是用人就用其之长,要着眼于人的成就和贡献。二是摸索知识、特长、兴趣的结合点,让班组员工在工作中倾注自己的热情。三是针对员工的不同能力结对配合,让员工的工作面宽一点,在适当的时候还可进行工作轮换,培养员工一专多能的能力。
3.共塑团队精神有人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团队的力量无坚不摧。作为企业最基层的团队——班组,共塑团队精神,就是每个团队成员都来培育团队所应具有的某种思维意识和一般心理状态,提高团队凝聚力,使团队成员感受到集体的存在,在整个工作中保持一致、协调,每一个人都能处理好出现的问题,每一个人所做的事情都对团队的目标的意义、有价值,使团队成员都具备依靠团队的合力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的意识。
五、结束语总之,班组建设与管理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的和落脚点,抓好班组建设与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把班组工作抓好、抓实,企业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才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篇:关于和谐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提上我们党的议事日程。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开幕式上,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主要任务,以及需要进一步在理论上和
实践中探索的重大课题发表了重要的讲话。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系统全面,高屋建瓴,求真务实,理论性、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都很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科学拓展,是积极应对国内改革发展繁重任务和国际复杂局势的战略举措,是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有力推动,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积极推动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智慧、历史眼光和理论创新勇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什么是和谐社会?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表述,就是“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根据这个定义,政治学家从政治学的角度说: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始于初级阶段,又高于初级阶段,是结构合理、行为规范、运筹得当的社会,是改革配套、发展协调、稳定持续的社会;哲学家从哲学的高度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系统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之间各个子系统,要素之间处于相互促进、良性运行、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状态;社会学家从社会学的角度说:所谓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各个部分,各种要素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多学科的解读,一是说明了我们学术环境的宽松,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兴旺,这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的和谐。再就是可以使我们从更高的视野和更广大的角度,从理论上去丰富我们对和谐社会这个科学命题的理解。集大家的智慧,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一种结构合理、各尽其能、行为规范、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从横向看,不仅是社会,而且与政治、经济、文化都密不可分;从纵向看,涉及到宏观、中观和微观。在我国,无论农村的微观社会还是城市的微观社会,都是由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组成的,它们是我们党的事业的工作基础和组织基础,它们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落脚点,正因为如此,胡锦涛总书记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强城市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同志根据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又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心在基层,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人民团体、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等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整体合力。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要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关键,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和曾庆红副主席的重要讲话,说明中央领导对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是非常关心和重视的,点出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切入点,指明了和谐社区建设的工作目标和前进方向。
中央领导这样从全局的高度来关注和谐社区建设,这绝不是偶然的。这是由社区这些年在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社区是国家与社会的接口。社区居民委员会,是我国城市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它不是政府,也不是政府的派出机关,但它与政府的关系是血肉相连、鱼水不可分的。从1954年12月26日在毛泽东主席主持下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组织条例》起,政府就是通过居民委员会这个管道把国家的公权力传达给居民群众的,政府支持和指导居民委员会工作,保障居民委员会依法实行自治,而居民委员会则协助政府把国家的政策法规落实到群众中,双方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尽管我们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国家还是把居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社会管理的主渠道,作为国家政权的基石,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直坚持把居民委员会放在第三章《国家机构》中“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第五节。现在,基层的各种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越来越多,这是社会有活力的表现。但是,居民委员会的地位和作用是任何经济组织和社会
组织都取代不了的,国家离不开居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离不开国家。
社区已形成城市基层的社会共同体。在计划体制下的居民委员会,没有什么活力和凝聚力。工作对象除了居住在社区的老年人外,就是没有单位的居民,功能非常单薄。而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后的现代社区则不同了,除了原有的工作对象外,单位人逐渐演变成了社会人、社区人,流
动人口已开始进入社区,总量大大增加。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再加上大量的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的功能从政府和单位中不断剥离出来,让社区来承接,这就有力地提升了社区的功能,丰富了它的内容,拓宽了它的工作面,使它从微观的层面担当起了造就大社会的重任,成了能协调和凝聚方方面面的中心,成了功能比较齐全的“小社会”。
社区是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点。我国现在既是经济的黄金发展期,又是各类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凸显期。社会转型必然要造成利益格局的变化和社会阶层的变化。地位的下降会引起人们心理的不平衡,收入的悬殊会使人们暴露出不满的情绪,工作的紧张会增加人们精神的压力,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会给人们带来许多的不适应,人口流动频率的加快会使城市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社会上消极的东西会给人造成负面的影响,再加上突发的天灾人祸,这些影响社会稳定的所有因素虽然都反映在社会,但却都发生在社区,所以社区处在所有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风口浪尖,社区只有防范好了,提前做好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把各种问题消化在基层,才能够防患于未然。
社区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演兵场。居民自治,是在基层实行直接民主的一种最好形式。社区居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参与对社区事务的直接管理,这是国家法律赋予居民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这也是社区事业兴旺发达的表现。参与是社区建设的第一原则,也是它的生命线。参与标志着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和关爱,参与标志着居民既可以对社区内的利益分享,又能对社区内的责任承担。一个有活力、有创造力、有效率的社区,都是居民参与率相对比较高的社区。当然,我们这里指的参与是居民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参与。居民能够主动参与社区的事务,说明他把自己的利益和社区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把社区当成了自己的家,这是社区建设的活力,社区建设的基础,社区建设的源泉。这些年,通过社区建设工作的推进,社区也成为基层民主自治的一个坚实的平台,社区也成为居民从参与管理社区事务走向参与管理社会事务和国家事务的起点。
总之,中央领导同志指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社区,既是对社区工作这些年在城市基层所发挥作用的充分肯定,又是对今后如何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的重大举措。社区工作的前景是无限的,社区工作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作为所有关心、支持和从事社区工作的人们来说,应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来认识和把握社区工作的机遇,自觉地担当起构建和谐社区这项重要的历史任务。
从社区建设开展十多年的情况可以看出,在基层建立和谐社区的条件也是完全具备的。首先,社区地位提升了,社区工作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其次,社区的对象增多了,功能扩展了,组织加强了,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了,在基层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第三,单位和居民对社区事务越来越关心了,在群众中有了认同感和凝聚力;第四,社区内外关系在不断理顺,社区的制度建设在不断健全,社区工作出现了良性运行的好势头;第五,社区工作人员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结构有了很大改善,而且还在不断向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方面发展;第六,社区的硬件设施不断达标,软件也在不断提升,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能为老百姓做的事也越来越多;第七,加强了党对社区工作的核心领导,巩固了党在城市的这个执政基础;第八,特别是党和国家对社区工作的关心和重视,为社区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为社区事业插上了腾飞的双翅。这些都是我们落实中央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有力条件。
什么是和谐社区?对这个问题表述有多种版本,经过比较,我认为较好的是三种:一是福州的“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发展社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促进各构成要素自身的发展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和谐,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统一的社区”;二是青岛的“以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使全体社区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社区各要素健康发展、充满活力而又稳定有序的社区”;三是无锡的“组织和谐、文化和谐、利益和谐、人际和谐、环境和谐的新型社区”。三种表述,各有千秋,基本都把握住了和谐社区的内涵,有各自的地方特色。
但我们认为,作为一种定义,除了把握住总的精神外,还要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把宏观的变成微观的,把理论的变成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根据这样一个思路,我们对和谐社区的定义是,“一个健康的、成熟的和谐社区,应该是社区与政府、社区与企业、社区与社会、社区与生态、社区与群众处于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区”。这当然是我们的一家之言,但我们认为对和谐社区这样解读是可以的:
一、突出了“社区”这个主体;
二、以社区为圆点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社区是以政府、企业、社会、生态、群众存在为前提的,没有这互为依存的前提,也就没有了社区,所以社区与它们的关系至关重要;
三、这既涉及到社会结构的三大板块——政府、社会与企业,又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诸多方面。所以,到目前为止,这个界定还是基本可行的。
和谐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为依据,认真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自治程度较高、社会秩序稳定、社会保障充分、生活环境舒适、公共服务完善、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现代城市社会生活共同体,为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和谐社区建设的工作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我们在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长期奋斗。因此,我们的和谐社区建设也不是三年两载的事,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和构建和谐社会一样,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提“和谐社区建设是今后社区建设的中心和主题”是非常恰当的。我们在制定目标时,既要立足目前,又要着眼长远。近期可从社区环境入手,从老百姓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从困难群体需要提供帮助的问题入手,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长效管理,消化社会矛盾,创建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生活便利的生活环境,促进人居环境和谐,让有困难的人得到帮助,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和认同感,这需要三五年的时间;第二阶段的目标。通过和谐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党组织的统筹协调机制和社区民主自治机制,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使大部分社区建成服务完善、文化繁荣、公平有序、安全稳定、和谐融洽的现代新型的和谐社区,这也需要有三五年的时间;第三阶段的目标。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公共利益为纽带,以各种社会组织为载体,以资源整合为保障,构建起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体通体合作的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以促进政府、社区、居民、社会、企业、生态各方面关系的和谐,从而营造良好的社区自治环境,提升社区民主自治能力,激发基层社会活力,进而提高构建整体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从时间跨度讲,这个目标将贯彻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全过程。
和谐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社区的所有工作都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居民的参与为动力,为社区居民的满意程度为准则,为社区居民在社区发展中得到实惠,在参与和谐社区的建设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二、围绕大局,着眼发展的原则。和谐社区建设要有利于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区管理和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激发基层社会的创造活力,为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有序改革,逐步推进的原则。和谐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目标坚实,又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从实际出发,合理规划,分类指导,一步一个脚印,打牢基础,巩固成果,然后再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
四、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学校、部队、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和共享,努力营造出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五、注重公平,相互兼顾的原则。只有公平,社会才能和谐,这说明差距、特别是收入分配差距不能拉得过大,超过了警戒线就可能使社会走向失衡。但是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适当有些差距,这是社会有活力、有创造力、有效率的表现。所以要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差距,正确看待公平,学会互助互爱,学会同舟共济;
六、发扬民主,健全法制的原则。民主的第一个目标是要获得权力,第二个目标是能够防止权力的滥用,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但中国的民主不同于西方式的民主,要在党的领导下和法制的范围逐步向前推进,任何把民主同政府、同法治、同党的领导对立起来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我们的民主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和谐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对于和谐社区建设的内容,从全国层面看,也有几种模式:一是大连市西岗区模式,他们今年1月就把和谐社区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就以曾庆红同志在视察江苏和天津社区工作时的讲话为依据,把“坚持以社区党建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作为建设和谐社区的主要内容。这以后,北京市的宣武区、石景山区、朝阳区和河南省安阳市的殷都区也大体都是按这个思路推行的。但也不尽相同,不少地方都根据自己的特色,提出了既符合中央精神,又符合本地实际的和谐社区建设内容。有代表性的,一是青岛市文明办,他们把社区建设的六个方面,作为和谐社区建设的具体内容,这就是社区环境、社区安全、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风尚、社区管理,而且还拟定了量化了的、具有操作性的“和谐社区示范点标准”;西安市碑林区把“基础设备完备,居住环境优美,民主法制健全,治安状况良好,社区服务一流,社区管理规范,文体生活丰富,居民行为文明,人际关系融洽,广大群众满意”10个方面作为和谐社区建设内容;成都市成华区和谐社区建设的内容是:“建设自治型社区、促进自我管理的和谐,建设服务型社区、促进居民各类需求的和谐,建设学习型社区、促进创新发展的和谐,建设生态型社区、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建设平安型社区、促进社会秩序的和谐,建设充分就业型社区、促进就业结构的和谐,建设共同富裕型的社区、促进社会群体关系的和谐,建设文明型社区、促进居民素质与时代要求的和谐,建设诚信型社区、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建设先锋型社区、促进党群关系的和谐”,要求非常详尽,措施也很严密;中共沈阳市委张行湘书记提出的和谐社区建设标准是:“安宁稳定、环境优美、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管理有序”;特别要指出的是,南京市玄武区的城区和街道,为了构建和谐社区,还和南京市技术质量监督局的同志们一起,用行业的专门术语和专门标准,编写了专供和谐社区建设使用的《质量手册》。在这个手册里,他们把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和谐社区特征的表述,作为了和谐社区建设的内容,为了便于操作,还详细进行了分解,字数有好几万,相当于写了一本书,这完全算得上是和谐社区建设模式的一种创新。
上述这些模式各有各的特色,在构建初期,大家快速响应,百花齐放,这是值得赞扬的;而且直到现在因全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地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提出和谐社区的思路有何不可;更何况这些模式特色鲜明,符合大方向,因而总的看都应该说是不错的,这种开拓创新精神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但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要在全国面上推开和谐社区建设这项伟大工程,就必须设定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大家共同的依据,有了统一标准,各地再根据实际情况发挥是可以的,但主要的是内容不能变,主要的标准不能变。否则就难于进行操作和测评。全国性标准应一要有共性;二要有权威性;三要便于操作;四要能够测评。根据这样一个精神,我们认为大连市西岗区,北京市宣武区、石景山区、朝阳区,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确定的建设和谐社区的内容是比较准确的,但大连市西岗区的内容过于简单,而北京市宣武区的内容又过于繁细,现在我们取众家之所长综合了一个全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标准,这就是:
一、社区服务。街道有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有社区服务设施,能基本满足社区居民需要,便民服务热线实现了街道、居委会联网,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70%以上,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做到了应保尽保,残疾人保障覆盖率大于90%,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80%以上,制定有地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案,无违法生育现象,无违法建设和私搭乱建,社区有清扫保洁队伍,门前“三包”签约率达90%以上,垃圾分类收集达到50%,小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0%,95%以上的居民对社区提供的服务感到满意。
二、社区文化。有社区图书室,藏书量达到1000册以上,有固定的青少年活动站和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社区参加全民健身运动的人口达到50%以上,参加市民文明学校、各类教育培训活动的人数达到本居住区居民的10%以上,“文明楼院”、“文明家庭”、“卫生之家”分别占辖区总户数的40%、50%和60%。
三、社区稳定。社区有警务室,治保组织健全,社区内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有社区矫正人员档案,对刑释和解教人员的帮教率达90%,社区内无“黄、赌、毒”现象,无邪教组织,建立健全了公共安全应急预案,无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有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机制,社区无重、特大火灾,无重大交通安全责任事故,家庭和睦,没有虐待和不赡养老人的行为,无家庭暴力。
四、居民自治。居民委员会组织健全,能主动接受社区党委领导,及时受理居民的意见和要求,有《居民公约》和《社区自治章程》,居民对居委会组织的活动参与率在60%以上,社区有志愿者组织、居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率在8%以上。建立了社区事务听证会制度和社区事务通报制度,坚持居务公开并有公开栏,与辖区80%以上单位签有共建协议、并建立了共建机制,社区内单位公益性设备、场地向社区开放率达50%以上,居民委员会办公用房不得少于60平方米,并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电话等办公设施,居民委员会办公经费有保障。
五、党的领导。社区党的领导班子健全,有楼栋党组织并能认真开展活动,建立健全了党对社区工作的协调委员会,社区内离退休党员组织关系转入社区党组织达到70%以上,有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好,能在和谐社区的建设中为居民群众作表率。
建设和谐社区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和谐社区建设是城市基层一项关系到全局性的重要工作任务,要按照中央关于“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要求,认认真真抓好落实。各级党委要把和谐社区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切实发挥领导核心和龙头带动作用。民政部门是各级政府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职能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具体规划、部署和落实好这项工作,各部门、各单位要把自己的工作纳入建设和谐社会和和谐社区这个大局,立足自己实际,找准进入这项工作的切入点。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基层的各种社会组织,要同社区广大群众一起,当好和谐社区建设的组织者与执行者,当好和谐社区建设的排头兵,站在和谐社区建设的前列,为和谐社区建设乃至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要抓好规划。制定好和谐社区建设的发展规划,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对此应当予以高度重视。要服从全党的大局,按照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和在明年通过的“十一?五”计划纲要的要求,结合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认真制定好本地区和谐社区建设的五年规划和实施计划,只有这样,和谐社区建设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与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
三、要抓好分类指导。对不同情况的社区,要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具体的、明确而且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工作目标,扎实有序地推动工作。在工作方法上要经常抓典型,通过典型以点带面。要根据各自的条件,发挥现有优势,努力在和谐社区建设某些方面、某些领域取得突破,创造和总结具有方向性、指导性的经验。西部地区的社区,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扎扎实实从基础工作做起,从群众急需要办的事情做起,一件一件地把和谐社区建设的工作落到实处,一步一步地实现和谐社区建设的目标;东部地区的社区,开展和谐社区建设起点一定要高,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为全国的和谐社区建设当典型、作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