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践“教学做合一”理论 让学生“做”起来
实践“教学做合一”理论 让学生“做”起来
扬中市西来桥学校 212221 徐龙
“教学做合一”和“生活与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一起构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教育做合一”其核心是“做”。陶先生讲过"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①陶先生在《朱瑞琰之问》一文中指出“做必须用器官。做什么事便用什么器官。耳、目、口、鼻、四肢、百体都是要活用的。所以有的事要用耳做,有的事要用眼做,有的事要用脚做,有的事要用手做,有的事用他们三个、五个合起来做。②
在当前深入开展的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首先给我们启示在于真正认识教学活动,认识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教学“做”字当头,没有学生的参与,行动思考,探索创造就不是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先生说“不做无学,不做无教。不能列入做之教意思的教育,不能引导入做的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做的书本是假书本。”参加教学 活动不能称之为教学,学生不主动参与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
以人为本和学习方式的手段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之一,改变原有单一被动惰性的学习方式,建立
主动、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倡导动手实践的探索和合作系统的学习理念,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
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验体会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能力价值,形成主动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活动,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把学生做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愉快状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使学生在做中学习,在做中发展。
传统的地理教学,存在着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问题,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容易养成学习惰性,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国家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和相应的初中地理新教材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从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领会学习内容、在活动中渗透学习主题,让学生在课堂中能真正“动”起来。为此,我在实践中作了如下的尝试。
一、导语激趣,让学生想“动”
心理学研究证明,只有当人们对获得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时,才能引发其认知需要。可见,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地理课上,如果有一个好的导言,就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心紧紧拴住,使他们对所学的新课题、新内容怀着期盼,让他们想“动”。课上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故事导入法、热门话题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诗词导入法、影视音响导入法等等。总之,没有固定格式,我们可根据不同内容不同特点选用不同的方式,只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行了。
如在讲“利用经纬网定位”时,我这样导入:“在茫茫的大海中,有一艘海轮遇到风暴失去了控制,这时船长命令船员立即发出呼救信号,报告他们出事的详细地点,好让邻近船只及救援人员迅速、准确地赶来救护。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报出准确位置呢?”又如讲“日界线”时,我提出这一问题:“有一对在由西向东行驶的海轮上出生的孪生姐弟,结果是早出生的女孩成了晚出生男孩的妹妹,这是为什么?”这样由问题导入,让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这时我抓住这一时机传授相关的地理知识。再如,在讲“中东”一课时,我先播放两伊战争、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及美英攻打伊拉克的录像剪辑片,再让学生讲自己所了解的当前的中东形势。由于学生每天中午都看新闻,课上同学们的手一下子全举起来了,唯恐自己的“新闻”被别人抢先说了,短短几分钟的新闻发布,不仅营造了宽松的课堂环境,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找到了学生的兴奋点。我顺势问上一句:中东局势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出:战争、冲突。我再接着追问:中东地区战争、冲突不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从同学们的表情,我知道他们很想知道其究竟。于是,我就势引导学生去学习有关中东的知识。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敢“动”
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情感,使学生能放松地学习,放心地思考,积极地发言,大胆地提问,不用担心教师的指责,也不用担心同学的讥讽。在这种课堂情境下,学生才能真正敢“动”,上课效
率才会高,也易产生灵感,易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如在学习“世界人种的分布”时,如果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读人种分布示意图,他们可能只是会被动地机械记忆,暂时知道人种分布,但不用多久,这些内容就会忘记。如果设置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手、眼、口、脑都动起来,那效果就不一样了。我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事先准备好黄、白、黑三色磁铁,分别代表三色人种。授课时先在磁性黑板上贴上一幅世界政区图,让学生自己看教材读图,然后开展贴图游戏,让三个学生把代表不同人种的磁铁分别贴到地图上该人种相应的分布区,其他同学可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大大的调动起来。通过学生反复贴、反复纠正,同学们终于了解了世界人种分布情况;接着我又让学生回答这节教材中有关人种的问题,结果同学们都抢着回答,而且准确率很高。再如在学习“亚洲复杂的气候”时,我让学生设想:我们是游客,如果一月份按“新加坡——北京——雅库茨克”路线旅游,我们的着装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如果按“哈尔滨——乌兰巴托——阿拉木图”路线旅游,我们会发现地面景观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对这样的设计学生们非常感兴趣,有的独立思考,有的互相讨论,有的请教老师,教师给予启发性的点拨、激励性的评价,轻松解决了教学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精心指导,让学生会“动”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倡导通过活动带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新教材的显著特点就是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内容”,这些活动,除了用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外,还承担了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因
而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灵活指导,让学生确实会“动”起来。
1、会用眼——能读图
地图是地理学的形象语言。要认识和学习身边以外的地理事物,当然离不开形象直观的地图,因而,在地理课堂上要精心指导学生运用好双眼,仔细观察,从图中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如学习“亚洲的地形”,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首次接触区域地形图,因而在学习阅读“亚洲的分层设色地形图”前,先向学生交待分层设色的一般原则:(1)黄色一般代表高原、山地,黄色越深海拔越高;(2)绿色一般代表平原,绿色越深海拔越低。在此基础上,先提问:亚洲的什么部位地势最高?海拔大致多少?平原有哪些?大致分布在亚洲的什么部位?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亚洲地势有何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后,较容易得出: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当学生掌握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读法后,再遇到类似的地图,学生就能自己从图中获取有关的信息。如在讲“欧洲西部平原和山地”的地形特征时,学生就能根据教师指导的看图原则,通过观察比较看出欧洲西部地形特点:(1)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2)南北两端地势高,中部地势低。很显然,这比直接给予结论要好得多。
2、会动手——制模型、画图表
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新课程教学所要求的。我们的地理新教材上就安排了许多要学生动手的活动,作为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完成。如我指导学生用乒乓球、铁丝等制作地球仪模型,并且让学生在
模型上标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和180度经线;指导学生用橡皮泥做等高线模型,做出山顶、山谷、山脊、鞍部、陡崖;指导学生画表示气温的曲线图,表降水量的柱状图;指导学生用纸片或线条量出地图上的曲线距离等等。通过让学生动手,既促进了学生对知识难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再如,学习“地图三要素”一节时,我课上让两位学生用皮尺量出教室的长和宽,并向全班同学报告量的结果。然后师生共同解决几个问题:(1)怎样将教室缩小在一张纸上?(2)怎样标明课桌、讲台等室内用品?(3)怎样表示教室的朝向?课后我再让学生回家画出“家庭平面图”。经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地图三要素(比例尺、图例、方向)的概念、表示方法就不难掌握了。
3、会动脑——能理解、会想象
在学习“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的科学依据”时,因为这部分的内容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我就使用教具引导学生用脑去思考去理解。我将事先准备好的两张大小一样的报纸和白纸重合在一起,接着把这两张纸一同撕开,然后拿着撕开的白纸问学生:怎样来验证这两张撕开的纸曾经是连在一起的?学生回答:看两个半张纸相对应的轮廓是否吻合。这时,我拿出撕开的一半中的报纸和另外一半中的白纸,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二者也能完全吻合,但很显然这两半纸不是同一张纸。我接着问:要证明两张纸曾连在一起,相对应的不仅要吻合,还要有什么证据?学生能回答:看撕开的报纸上的文字和行列是否能拼合在一起。我接着又追问:那如果是大陆呢?学生思索后回
答:看地层里同一物种的化石和现存的同一种生物是否能出现在两个大陆的吻合处。通过动脑思考,学生能理解地球上各大洲在很早很早以前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后因大陆漂移才成为今天这样的分布状况。再如在教学生记住“常见的天气符号”时,我不让学生去死背,而是让他们看天气及相应的符号,展开丰富的想象:为什么用这种特定的符号来表示某种特定的天气?同学们大胆想象,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如“晴天,太阳光芒四射”;“阴天有乌云,看不到太阳”;“雷雨时有雷电”;“沙尘暴的‘沙’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是‘S’,且沙尘是随风前进的,所以要加上一箭头”„„在这一想象活动过程中,一方面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4、会动口——能表达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动口的地方是很多的,如当教师提出一问题时,学生要动口回答;小组讨论时,学生要动口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习中遇到疑难时要动口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然而真正“会动口”(很流畅很准确表述自己观点)的同学也不是很多的。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注意培养,让学生真正能动口、会动口。我在授课过程中遇到重要地理概念或重要的文字说明时,常让学生像朗诵语文课本一样认真的去读,然后让学生表述出来。在课堂上常让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与地理有关的知识,如在学习澳大利亚“养羊业”的知识时,我让学生根据书上的阅读材料和自己搜集的有关澳大利亚养羊业的资料,让他们准备几分钟,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你所了解的澳大
利亚养羊业的情况。在一课结束时,我会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课所学到的知识。总之,课堂中尽可能地多给学生动口的机会。我认为,这样既能让学生课上认真阅读教材、专心听讲,又能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①《中国教育改造》原载1928年4月上海亚东图书馆版 ②《教学做合一讨论集》之《朱瑞琰之问》
第二篇:“教学做合一”理论下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探索
“教学做合一”理论下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探索
[摘要]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该理论的实施原则,运用一定的策略将该理论融入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初中语文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00017
“教学做合一”理论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体系的基础和方法论,同时也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能够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语文“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实施原则
1.实践性原则
“教学做合一”理论主要以“做”为中心。“做”指的是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包括群体性和个体性,实践活动的范围包括局部活动和整体活动。这种实践活动不是迎合教学目的故意而为之,这种实践性有它的特殊性,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通过活动掌握教学知识。教学知识包括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把教学中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但能够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验证,而且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统一性原则
理论中提出教学中的“做”指的是一件事情,教师运用一件事情进行教育,学生运用这件事情来学,这样才是真正的学。“做”是学和教的核心。做一件事情必须要在生活中完成,教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形成了统一性原则。理论中要求学习的目的和教学方法有一个很好的统一,比如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写作和审美等方面相互融合统一。
3.创造性原则
“教学做合一”理论中的第三个原则就是创造性原则,首先教师自身要有创造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接受的是传统教学观念,并不关心自己的想法,好比久未出笼的小鸟,一旦出笼就会没有目的地翻飞。遵循创造性原则,探究新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实践应用
1.联系实际生活
以“教学做合一”理论为基础的语文教学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语文学习和生活应该紧密联系起来,以做为中心,教学内容向生活融合是现代教学的方向。如在学习《你一定会听见的》时,可让学生回想课文中描绘的声音哪些是自己熟悉的,引导学生倾听并描述生活中的声音,如花开的声音、写字的声音、妈妈盖被子的声音、教师用粉笔写字的声音等,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实现生活经验和课堂教学的对话。
2.体现学科特点
语言素养、语言组织能力培养和生活息息相关,需要进行真正的实践。由于语文自有其特点,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还需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画出于勒叔叔的肖像,虽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利用这种方法教学偏离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细节刻画来描述于勒叔叔的相貌,将于勒叔叔内心的落魄、悲伤从其相貌中体现出来,不仅能够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3.关注情感体验
由于每个人的性格不尽相同,并且生活中经历的事情不同,因此会产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由于语文教学充满了感情色彩,学生会把这种感情和自身的感情作对比,并且会从自身的感情色彩出发,这种感情是真实的情感,灌输不得。在教学中遵循“教学做合一”,关注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教学做合一”本质是理论和实践相互统一、社会和学校相互结合、教学和生活相互联系的教育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使语文教学不再使学生停留在对教学内容理解的层面上,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生活,注重实践,使学生做到理论知识和自身能力相互协调。与此同时,语文教学还需要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家芳.“教学做合一”思想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指导作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6).[2]胡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科学时代,2014(18).(责任编辑陈剑平)
第三篇:教学做合一论文
教学做合一论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 【摘要】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与今天的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思想大体上是一致的,文章从五方面来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教学做合一”的收获。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语文;更新;模式;促进;兴趣;空间;技能;创新能力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提出的许多教育思想,都成为当代教育的方针,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他的“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特别是他的“教学做合一”教育,尊重了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练。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在方法方面,他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即“事是怎样做的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么样做”。在生活的说明方面,他主张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的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
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而这种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正是新课改所大力提倡的。在语文教学中,我运用了“教学做合一”,受益匪浅。
1.更新了教学观念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即“事是怎样做的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么样做”。这就要求教师要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放弃扮演绝对权威的角色;改变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决定你服从的师生关系;不再求全责备,要允许学生有异议,允许学生有错误的表现,不再以牵牛鼻子走的形式百般驾空、抑制学生的思维;不能因为学生成绩的高低、是否听老师的话或老师的个人喜好而对学生有不一样的表现。教师应主动地和学生去沟通,去了解他们的需要,他们的想法;在课堂上构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2.改变了课堂传统教学的模式
传统教育的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师把自己单方面的认识、理解和教参内容一股脑儿倒给学生。这样,学生的实际参与很少,充分阅读的时间、充分质疑的时间、充分思辨的时间、充分表达的时间都被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钻研的兴趣与热情,都被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消磨殆尽,形成了等分析、等答案的严重的依赖心理和思维惰性。这样的教
学模式会导致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是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课堂教学上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陶行知先生的这些教育理论和现在所倡导的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论是一致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以“教学做合一”作为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引导学生学的方法。例如中学语文的课堂模式应该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这种模式走进课堂,是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的一种新举措,也是新课改所要求的课堂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的机会,培养集体合作的精神,达到交流与提高的目的,真正践行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我的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这样做的:首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小组,并合理安排各组成员,增强他们合作的信心。既然是“小组合作学习”,那一定要每个人都在小组承担一定的任务,使得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有责任,这样的任务安排,一定需要老师事对学生的了解,最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爱好和特长,这样他们才有自信完成任务,才有合作的信心。其次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小组参与课文的预习。中学的语文课相对小学来说,增加了深度、难度和广度,如果没
有课前的预习,在课堂上按小组学习来完成任务,是很难的。所以必须事先让学生有计划地预习课文,弄清楚课文的内容,掌握课文的字词,在预习中自主发现那些问题等等,这种预习最好能让小组成员参与,有了小组的参与,他们的预习任务就很容易完成了。第三是发挥合作功能,共同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预习中,虽然完成了字词方面的任务,但很多问题都没有解决,这时候,需要小组成员的自主、合作和探究了。在这一步,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的手续、程序,一些讨论设置得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就是学生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知,最后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解决了教师提出来的问题后,学生再把自己还有的问题提出来小组讨论,在讨论和争议中,增强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对问题探究的欲望,有了这种欲望,他们就会积极地去寻求合理的答案了。这就真正体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也是真正体现新课改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了。
3.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求知的兴趣
过去的语文教学,教师基本上是把知识的答案交给学生,让学生好好的记牢学过的知识,考试能把答案写对了,取得好成绩了,就是成绩好的学生,是优秀的学生。殊不知,这样
一来,却把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充分质疑的时间、充分思辨的时间、充分表达的时间都被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钻研的兴趣与热情,都被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消磨殆尽,形成了等分析、等答案的严重的依赖心理和思维惰性。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所批判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过程了。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以及现在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就是为了改变过去的那种“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过程的,目标就是为了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懂得不但自己学会知识,还要懂得怎样去获得新的知识。学生在事情中学,在学中做,学生在做中发现了问题,就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解决自己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各种途径就包括了老师的教。学生是在阅读上发现的问题,发现问题后,自己又能通过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一个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真正品尝到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丰收的喜悦。有了这种喜悦,就可以坚定了学生的自信心,他们相信自己的是最棒了;有了这种信心,就更能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有了这种欲望,就更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这种兴趣,就能将学生过去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生长过程改变成为“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的生长过程了。比如
教学生学习《空城计》这篇文章时,我是采取这样做的:第一,让学生阅读体味关键语句,并分组动手查阅工具书;第二,动手划出写人物的语句,对比观照人物;第三,把握人物的心态。这三种方法通过问题组合形式加以呈现。诸葛亮“分拨以定”而司马懿“望西城蜂拥而来”,二千五百文官对十五万大军,喧染了怎样的气氛?文官“尽皆失色”而“吾自有计”,说明诸葛亮怎样的心态?“笑容可掬”是一种什么样的笑?“抚掌而笑”又是一种怎样的笑?“拍手大笑”呢?“亮生平谨慎,不曾弄险„„汝辈岂知!”这又可以看出司马懿是个怎样的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看出诸葛亮又是一个怎样的人?最终司马懿败,诸葛亮胜的原因是什么?倘若是司马昭率大军,情形又怎样?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解答,争论,想象和探究。在思考和争论中,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就慢慢地浮出水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诸葛亮临危不惧,处乱不惊,神机妙算;司马懿老谋深算,刚愎自用,不会变通。学生经过阅读、查阅、思考,发表意见等过程后,发现了学习的成功喜悦,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扩大了学生学的空间,锻炼了学生做的技能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由是:教学的效果就是让学生获得“自得”的能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让学生获得举一反三的自学能力,获得学习的主动性,让学成为一种自觉的终身的学习。学生经过了“学中做”“做中学”这个过程,知道了自己那些懂的,那些还不懂,知道了不懂的就动手去解决,动手解决了问题,也就积累了解决的办法。学到了知识,学到了方法,以后再有这种问题发生,自己也可以举一反三地把它解决了。另外因为多了一个“做”,并且“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所以,学生在学起来真正做到了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六解放”。例如,我在备《万紫千红的花》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到野外去观察野花,并要求他们把自己看到的花的颜色、形状或者生长过程记录下来,最好还要把自己看到这样的花的感悟也记录下来,作为上课的准备。当我和学生开始欣赏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给一些时间让同学们分组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各小组学生纷纷把自己的观察到的结果说出来。接着,我再问同学们:“大自然为什么有那么多种颜色和形状的花呢?请同学带着问题来看看我们今天上的课文《万紫千红的花》”。学生们为了找到他们熟悉而又陌生的问题,就很有兴趣地阅读起课文来。这样的教学有效地打破了课堂有限时空,扩大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将课本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课堂充满热烈的学习气氛, 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学生的手和脑在一块儿干了,是创造教育的开始,经过多次的做的锻炼,他们的做的技能和学的水平都提高了,手和脑双全了,这就达到了创造教育的目的了。
5.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会学习才能会创造。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自己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所以,在教学操作上,必须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课堂上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有了“教学做合一”的过程后,获得的知识是他们自己的,获得的方法也是他们自己的,老师只不过是引导而已,因此,学生会为自己的学习就有了成就感,觉得自己的努力是一种收获,收获了知识和技能,更收获了成功了喜悦。有了这样的喜悦,就很自然地增加了他们学习的欲望,增加了他们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更好的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了。
参考文献:
第四篇:以人为本,教学做合一
以人为本,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思想在英语课堂中的体悟
当前,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然而,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学科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学科教育应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那么,学科教育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通过学习、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通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而建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在他所处的时代起过积极作用,就是对今天的教育和教学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生活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合理的人生。”陶行知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生活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标,所以说也是生活教育培养合理人生的最好注脚。“真人”的具体目标是:(1)做追求真理,为真理献身的人;(2)做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3)做有道德的人;(4)做整个的人,即是有健康身体,有独立思想,有独立职业,手脑双全、智仁勇合一的人;(5)做主人,即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 大自然的主人;(6)做创造的人;(7)做现代人。可见,生活教育培养的合理人生就是全面发展、不断创造、不断前进的人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两相对照,不难看出,生活教育培养的目标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不矛盾,是一致的。因此,我们深刻地感觉到,如果运用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去指导我们的学科教育,把“生活教育”的方法化为我们的具体行动,必将把素质教育在学科教育中的实施引向深入。通过这些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我们也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就此谈谈笔者的体会。
一、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思想,是他的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陶行知认为:“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最坏的训练,要想它有效,也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关于“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是这样解释的:“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实践性是“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特点。在教学中,注意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实施“教学做合一”,努力在三者的整合上下功夫,对于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陶行知先生说:“民主是最能发挥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朋友。同学之间要彼此信任、团结、融洽。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同学关系,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激情。
例如小学中年级英语教学中的模仿操练。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模仿,学小鸟飞,边学便朗诵bird, bird ,会飞的bird。几十个学生可以有几十种或更多的姿势,甚至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游戏,课前的复习准备,以形象模仿的形式,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编,自己去练习。只要我们给学生民主、平等、和谐的空间,学生就会展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优化教学,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对教材的二度创作也是教学民主的体现,教材的二度创作并不是全盘否定教材内容,而是指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材料和学生的实际,改编或增加一些有生活性、社会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愉快、向上、进取的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在参加英语课堂表演活动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如英语单词记忆的方法,提高成绩途径,各个学生的学习心得等。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回答。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单词“bed”时,首先让学生看图,初步了解床的结构——床头靠背、床尾架和架于床头床尾的床垫。向学生提出问题:“这跟单词bed有什么联系?”然后让学生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得出:“bed”的书写方法,就象“床”的构造:b——床头,e——床垫,d——床尾。经过实践证明,学生的结论更利于记住单词。
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这样使学生在顺利完成动作的同时,养成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动脑和动手能力的和谐统一。
三、“教学做”合一,激发学生创造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人人是创造之人。”英语课中,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教育客体,而学生这个客体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他(她)既是教学的主体,又是课堂的主体,更重要的还是思维的主体。我们知道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学习方法,使我们的英语创新教育更上一层楼。
例如:四年级英语教学中,利用时间游戏。教学前,先布置准备,让学生想想时钟可以有多少种“玩”法。教学时,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充分运用集体的智慧,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并进行实践练习、游戏。有的学生用“英语化的老狼老狼几点了”;有些学生直接用手表示时间,激发同学快速反应,并进行比赛;有的学生直接把自己的双手作为时钟的失真和分针,让同学说几点„„真是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注重“以人为本”,结合陶行知教育思想;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需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第五篇:论文 教学做合一
江阴市2011年教育教学论文评比
浅谈小学数学的教学做合一
【摘要】“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与《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是一致的,本文就以生活为中心,以教人者教已,实践出真知三个方面作了一些初步探讨。【关键字】小学数学
教学做
合一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其中“教学做合一”是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1891─1946)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
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与<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是一致的。我在数学教学中运用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优化了数学教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创造等方式,探索出自己的学习方法,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结合新课标的新观念,新思想,这对数学教学也具有有益的启示:
第一、以生活为中心——教
“教学做合一”是主张以实际生活为中心,指出教育要与生活密切联系,教学内容及方式要面向生活、社会,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陶行知先生曾说:“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首先让生活中处处有数字。新的教学大纲在“教学要求”中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的确,数学就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常给学生讲一些生活中的购物问题,游乐园里的数学问题,校园里的绿化问题等等,使学生知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身为教育者,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使教材变“动”,变“活”。
其次让生活中处处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把“学”和“用”联系起来,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又增加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学”是为了“用”,这里的“用”不只局限于书本上的几道习题,而是在“生活”这本活的教科书中的运用。鉴于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学习了面积计算后,让学生“手、脑”并用测算出教室的面积,课桌的面积、操场的面积、自家住房的面积。在认识“元、角、分”后,在班级开设“小银行”“小小超市”进行一些元、角、分的简单计算。在学习了“利息”计算后,在“小银行”里增设“储蓄与贷款”的业务。在统计知识的初步学习后,请学生统计出本班同学的生日各是几月,制成统计表或条形图,并能就图表提出各种问题。学习“求平均数”后,请学生求出本组(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因此,教者既要忠实于教材,又要不拘泥于教材,要把教材内容和生活中“活教材”结合起来,学“要用的书”,使学生“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第二、“以教人者教已”——学
“教学做合一”另一大特质是“以教人者教已”,说的是:若想做上教者,先必得亲自演练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学。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这样表述过这种思想:“‘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 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这是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是类通的。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提出三项主张:一是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是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三是先生许一面教一面学。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是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充实、丰富自己的知识,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完善自己,教育过程是师生合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
“以教人者教已”,或者说教人者先教自己。这对当前新课程改革出具有现实意义。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面临的是全新的思想和内容,要贯彻落实好新课标教师得先做好学生,教人者要“为教而学”,即先明了所教对象为什么而学、要学什么、怎么学。教师首先要通过学习与比较,明白新课标对我们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这与过去我们一贯的做法本质区别是什么?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实践新课标,在行动中贯彻落实好新课标。第三、实践出真知——做
陶行知给“做”下的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这就是说,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强调了“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认为“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教材和学生心理特征,运用现代认知理论,创设情景。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师生都应该以“做”为中心,在“做”上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实现教学做合一。
教学中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让其在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于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作准备。
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总之,要真正做到陶行知所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教师应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教师的再深造、再学习,即陶先生所说的“以教人者教已”和“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使人明白,自己更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 二是教师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在“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下,从“权威”的角色和位置转变过来,应与学生平等地学习与实践。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大胆地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总之,“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教学方法的精髓与重要成果,我们不能以各种理由摒弃它,要做到,吸收旧的传统教法中有益的成分,在新形势下努力贯彻课改精神,体现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其突出特点是都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促进的教学理念,教师较好地克服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注意启发、引导、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展现出来。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情感志度和价值观也在得到培养和变化,所有这些都将成为衡量课改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
“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把教育从“应考”的桎梏中解救出来,因此我们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本,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展陶行知教育思想,积极投身教育改革,构建和谐的教育“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探索、积极实践。
江阴市璜塘实验小学 沈玉叶 *** 邮编:21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