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的创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时间:2019-05-15 00:00: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行政管理学的创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行政管理学的创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篇:行政管理学的创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行政管理学的创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一、行政管理学的创立及其缘由

(一)行政管理学的创立

行政管理实践活动古已有之,我国很早就大讲治国之道,积聚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如被国际管理学公认的《孙子兵法》,其实就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论述关于管理的著作,他虽然看是兵法,但纵览其内容,无论是作战篇、谋攻篇还是行军篇等等,大都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

但是作为一门专业性质的学科来学习和研究,还是比较晚的事。虽然有外国(韩国李文永著有《﹤论语﹥、﹤孟子﹥和行政学》,东方出版社2000年译本)学者认为:《论语》、《孟子》是行政学教科书,但毕竟还不能等同于近现代意义上的行政管理学。

对于“行政学”一词,一般认为,最早是由德国学者冯·史坦因提出和使用的,他在其1856年出版的著作《国家学说体系》(1865年对内容重新修改后改名为《行政学》)一书中使用了该词。书中虽涉及了诸多行政管理问题,但其内容主要倾向于行政法学和官房学方向(官房学主要研究如何有效地为国家管理财政、经济、行政等问题,这门学科后来逐步演变为现代所说的公共财政学)。而作为公共行政的概念,“行政学”一词一般认为始于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美国第28任总统)1887年所著的《行政学研究》一文,该文被认为是公共行政学的开端。继威尔逊之后,美国的另一个著名行政学家、霍普金斯大学校长佛兰克·古德诺在1900年写了《政治与行政》一书。古德诺提出了“政治是决定政策,行政是执行政策”这一著名的论点,即“政治与行政分离”的两分法观点,从而使威尔逊开创的行政科学正式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并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和研究。威尔逊和古德诺两人的贡献在于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但在当时,行政管理学本身的研究内容还是局部的,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之后在1926年,美国学者怀特出版了美国第一本大学行政管理学教科书《行政学导论》(怀特采用理论研究的方法来研究行政学,他把行政要素划分为四大部分:① 组织原理;② 人事行政;③财务行政;④ 行政法规。)这本著作和美国另一位学者威劳贝在1927年发表的另一本大学教科书《行政学原理》,这两本著作基本上勾画出了行政学研究的大致范围,包括研究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使得行政学作为一个开始为人们所接受的新的研究领域从政治学中独立出来,并进入了大学课堂。至此,行政管理学或者叫做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被确定下来了。

(二)行政管理学创立的缘由

总的来说,发端于19世纪80年代的行政管理学科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

从现实角度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不仅促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巩固与广泛建立,而且使社会阶级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同时开始了城市化进程。而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又使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垄断与垄断组织逐渐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 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而且列强加紧了瓜分世界的脚步,随着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的格局也发生了改变,列强之间的争夺与冲突加剧。同时,无产阶级也日益壮大,工人运动逐渐走向高潮。

两次工业革命的积淀,使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都市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国家内部以及国家间的矛盾冲突甚至对抗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就对国家控制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通过国家干预来有效地减少、缓和并解决矛盾,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均衡发展。而在国家的社会职能中,政府是最直接、最经常、最繁重的国家事务的承担者。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地位的增强、权利的加大、职能的扩展、责任的加重、管理方式的科学化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一时期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状况却不能令民众满意,一些诸如效率低下、不负责任、贪污腐化、铺张浪费等现象并不鲜见。这就促使人们进一步关注政府,研究有关公共行政的问题,以求解决现实矛盾。因此,在这个时期提出公共行政问题、产生公共行政学是合乎逻辑的,它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一种表现。

再从理论渊源上来看,行政学的产生也不是偶然的。很多学者认为,行政学是在四种理论的基础上或直接促进下发展起来的。这四种理论是:

第一,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尤其是国家学说,它为公共行政学提供了有关国家权力、民权民意、政府结构、政治过程等概念和范畴,提供了传统的理论和思辨的研究方法。第二,君主制时代德、奥两国的官房学。官房学在改进行政制度、积累行政经验和人员培训等方面为后来的行政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第三,普鲁士的任官制度和英国的文官制度为公共行政学中的公共人事行政的研究提供了最主要的范畴和最早的规范,因而对公共行政学的形成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第四,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兴起的行政法学,后来则演变为研究行政法律关系的学问。行政法学开创了“依法行政”的思想源流,建立了“法制行政”的最初的理论规范,而这恰恰是迄今为止公共行政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行政法学也直接促进了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而作为一门新兴独立学科---行政学(即行政管理学)的创建,之所以发生于美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缘由。

首先,美国与欧洲各国相比,独立比较晚,(美国把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在费城正式通过《独立宣言》的这一天定为美国独立日。)因而美国较少受旧传统的约束和影响,不那么保守,容易发挥在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下优越于封建社会的创新、进取精神。在新学科的建设方面,也就较少受到一些旧框架的约束。

其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扩张和行政权力的扩大,提出行政学研究的要求。19世纪中叶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生,促使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使社会管理经济的任务越来越重,社会关系也日益复杂化,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冲突普遍出现,为了缓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促 进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活动就自然变得日益重要。而美国属于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科学技术和工商业都很发达,因此,经济发展的强烈要求与对工商企业管理的研究促进和加速了行政管理学学科的建立。

第三,科学管理运动的兴起,推动了行政学的形成与发展。泰勒所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虽然最初是针对当时企业生产效率低下的状况而提出的,但它同时也为政府的行政管理改革提供了线索和方法,正是科学管理运动兴起之后,一些行政学家便开始重视通过科学管理来寻求解决政府行政效率的问题,从而促成了行政学的形成和兴盛。

最后,美国依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学说建国,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但在实际运作中,行政权力和行政作用的影响很大,这种影响盖过了立法和司法的权力带来的影响,于是人们通常都把注意力集中于行政方面,并在行政方面多下功夫,包括对行政管理改革的研究。加之美国在政治学和法学领域有一批诸如威尔逊、古德诺、威劳贝、费夫纳、高斯等重量级的学者,在酝酿和创立行政管理学的早期,起了决定性的积极作用。

二、行政管理学在西方国家的演进过程

目前学术界一般以19世纪末期威尔逊《行政学研究》一文的发表作为公共行政学的发端,并根据新学派的创立、新理论的形成、新研究方法的提出作为主要划分标准,将自威尔逊以后一百年多来行政管理学的演进分为:早期公共行政研究时期,传统公共行政研究时期,修正公共行政研究时期,整合公共行政研究时期以及发展时期五个大 的历史阶段。

(一)早期公共行政研究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是指1887年威尔逊发表《行政学研究》一文到科学管理理论兴起之前(即1911年)。在这一时期,行政管理学建立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初步的学科体系。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是美国的威尔逊和古德诺,主要代表作是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1887年)和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对政府的研究》(1900年),他们二者对公共行政学突出的贡献就是强调了公共行政活动及其研究在所有国家现象中的特殊意义,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

威尔逊认为传统对政府的论证主要集中在政治过程方面,而对如何实施法律则注意不够,在文章中威尔逊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事宜:第一,行政学研究的必要性。他认为:“没有一种政府职责而今不是变得复杂化起来,尽管当初曾经一度是很简单的,政府曾经仅仅由少数人主宰,而现在它却由大批大批的人主宰;政府的职能在逐日变得更加复杂和更加艰难,并且在数量上也同样在大大增加,行政管理当局把他的手伸向每一处地方以执行新的任务”;这是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必要性。第二,行政学的目标和任务。他认为:“行政学研究的任务在于首先要弄清楚政府能够适当而且成功地承担的是什么任务,其次要弄清楚政府怎样才能够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和尽可能少的金钱或人力上的消耗来完成这些专门任务。”;“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把行政方法从经验性实践的混乱和浪费中拯救出来,并使它们深深植根于稳定的原理之上。”第三,行政的实质。他认为:“行政管理是行动 中的政府,是政府的执行和操作,它不同于政治,是置身于政治所特有的范围之外的,政治是重大而且带有普遍性的事项方面的活动,而行政管理则是国家在个别和细微事项方面的活动,政治是政治家的特殊活动范围,而行政管理是技术性职员的事情。”此外,他还论述了行政学的研究方法论(即以本国为核心、实践为准绳)、人事行政思想(即为政在人,建立一个具有足够的文化教养和自立精神的文官制度,实质上就是要建立我们国家目前所说的公务员制度)、行政监督思想(他认为通过发挥公共舆论来对行政管理进行监督)。

古德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政治和行政分离的两分法理论,他认为传统的三权分立学说不符合民主国家的实际,因为民主国家的主要职能只有政治和行政两种,司法只不过是行政的一小部分而已,所谓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也是民意的表现和政策的决定,它属于议会的权力;所谓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也是民意的执行和政策的执行,它属于行政部门的权力。他进一步认为行政学不研究政治问题,因为那是政治学的任务,行政学是研究政府的行政效率、使用方法或技术的标准。他认为:“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最好将政党的因素和政治权宜等政治排斥在行政之外,将政府文职官员区分为政务官和常务官,并规定常务官在政治上中立。”

(二)传统公共行政研究时期

这一时期以美国人泰罗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文为起点,一直到30年代行为科学兴起之前这段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公共行政学在前一阶段的研究基础上,开始转向建立学科的基本框架 和基本体系的方向上来,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谋求行政组织的合理化、行政过程的制度化、行政行为的效率化、行政方法的标准化,提出了公共行政学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理论范畴、管理原则、研究方法等一系列的规范,基本上形成了行政管理学的学科体系。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被称为“管理学之父”的美国的费雷德里克·泰罗,其代表作为发表于1911年的《科学管理原理》一文。他的管理理论是:着眼于基层管理,以时间动作分析、工作定额制度、标准化管理、对工人进行职业培训和刺激性的差别工资等为核心的管理理论;第二位是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其主要代表作为发表于1916年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文。他首次提出了行政管理的要素论,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种;同时也提出了六种组织的基本职能,即技术活动、商业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财政活动和行政管理活动。他的理论思想核心为职能分工、统一指挥和管理的十四项原则(即分工、权力、纪律、统一指挥、统一指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集权、等级链、秩序、平等、人员保持稳定、主动性、团结精神);第三位是德国的马克斯·韦伯,他以合法性和合理性为中心概念提出了官僚科层制理论,该理论被认为是组织学和行政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他认为官僚科层组织并非文牍主义、效率低下的组织现象,而是指一种组织形态及其结构特点。他认为官僚科层组织是应用于复杂组织的最有效的形式,是已知的对人类进行必要管理的最合理的形式。当然,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官僚科层组织和我们常说的官僚制是不同的概念,他的官僚制指的是一种组 织结构形态。他详细地描述了这种组织结构的特征:第一,他是根据完整的法规制度设立的一种组织结构。第二,它有井然有序的权责与等级体系。第三,组织根据需要公开招选组织成员。第四,行政管理人员只是公职人员。第五,行政管理人员要遵循官场的严格规则、纪律和制约,不受个人感情影响,且毫无例外地适用于各种情况。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对行政管理研究还有突出贡献的学者主要有美国人怀特,他于1926年出版的《行政学概论》一书,对行政学也有相当的影响;美国人威廉·魏洛,其代表作主要是1928年发表的《行政学原理》一书;美国人约翰·费富纳,其代表作主要是1946年发表的《行政学》一书;美国人卢森·古立克,其代表作主要是他与厄威克合编的《行政管理科学论文集》;美国人林达尔·厄威克,其代表作主要有《作为一个技术问题的组织》、《管理的职能》、《科学的组织原则》等。这些书籍都对这一时期以及后来的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研究奠定了进一步的基础,也对公共行政实践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修正公共行政研究时期

这一时期以梅奥1933年发表的《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一文为标志,一直到60年代系统管理学派兴起之前。这一时期主要盛行的是“行为科学—人际关系”管理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的行为和人际关系方面,梅奥等人通过著名的霍桑试验,提出了三条原理:第一,人不仅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第二,组织中普遍存在着经常表现为某种团体的“非正式组织”。第三,通过提高员工的满足度可实现提高 生产效率的目标。这时期的第二位学者西蒙,他于1947年出版了他的成名作《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一书,进一步明确表达了他的行为主义行政观。西蒙的贡献主要在于他的中心思想,即要对组织进行研究,就必须对影响人的行为的全部决策过程的复杂网络进行研究,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效果,而效率只是达到效果的手段。同时,他提出了决策的原则是满意原则而不是传统认为的最优原则。他的行政学说主要有三部分:行政管理研究方法论、决策理论、对行政组织及决策技术的实际研究。

(四)整合公共行政研究时期

这一时期开始于60年代初期,并不断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哈罗德·孔茨,其代表作为1961年发表的《管理理论丛林》一文,文中他用“丛林混战”一词来描述和形容了当时管理研究的情景,并据此提出了管理理论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混乱,造成学术研究和管理实务困惑迷茫的问题。他的思想核心是系统理论和权变理论。前者强调组织的部分与部分之间的交互影响、部分之和组成整体的重要性,强调组织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对组织的影响,他把组织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后者强调组织应该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我们常说的权变的概念。他认为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管理原则和组织模式,一切都取决于时间、地点和条件。

这一时期的突出人物还有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彼德·德鲁克、管理科学学派的代表埃尔伍德·伯法、经理角色学派的代表亨利·明茨伯格等。

(五)公共行政发展时期

从80年代以后到现在,西方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基本上进入了总结和探索时期,或者理解为公共行政研究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理论在不断创新,公共行政学研究的任务也在不断扩展,从行政发展逐渐转向发展行政。(行政发展是指一种以自身为诉求对象的行政现象,即政府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整和完善行政体制、领导制度、行政行为方式、行政管理技术等等,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改革是基调。发展行政主要是指一种以社会为诉求对象的行政现象,即政府在良好行政发展的基础上审时度势、主动进取,打破“汉承秦制、萧规曹随”的旧习,通过向社会和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即公共政策及其执行,来引导、推动、促进社会的快速、均衡、稳定、持续的发展进步。促动是发展行政的基调。)

三、行政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现状反思

(一)行政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我国是世界上为数有限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封建发展史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特点鲜明、相对完善的封建行政管理制度。其中尤其以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行政体制、官吏制度和监察制度最为突出。但是,现代意义上的行政管理学却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和借鉴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一些学者就开始翻译和引进西方国家的行政学著作。比较有影响的著作有:《行政纲目》(1908年《钦定行政纲目》颁布,明确规定了君主立宪政体的行政原则)、《行政学总论》(腊山政道著,黄昌源 译;中华书局1934年版)、《行政法撮要》(美浓部搭吉著,程鄰芳,陈思谦 译;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等。到了30年代,我国部分学者也陆续发表了一些研究专著,最早首推1935年张金鉴的《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1936年江康出版了《行政学原理》。之后有龚祥瑞和楼邦彦合著的《欧美官吏制度》(世界书局1934年版),影响都较大。与此同时,一些建立了政治学系的高校也开始了行政学课程的教学。如中山大学的前身---广东法政学堂早在1906年就开办了行政本科;30年代,民党统治区的一些高等院校就开始设立行政学课程,与此同时, 中国共产党也曾在革命根据地延安建立过行政学院, 应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需要开设过行政学课程。但是从总体上看, 当时的行政学教育仅仅处于初始阶段。现代意义上的行政管理专业则由中山大学的夏书章教授从美国传入。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将行政学改名为行政组织与管理,在一些高等院校开始上课,然而到1952年夏秋之交,由于受苏联的影响和意识形态的偏见,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政治学系被撤销,与之相关的行政学课程也随之停止了。

改革开放以来,行政管理学才逐渐有了转机,在1979年3月底,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 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 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1980年12月中国政治学学会的成立,酝酿了恢复和发展公共行政学的氛围,一些研究者公开著文呼吁和讨论有关公共行政学的问题;同时,改革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缺乏系统的科学行政管理理论指导的缺陷,对恢复和发展公共行政学提出了现实要求。理论和实践的要求为公共行政学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1982年初,《人民日报》发表 了题为《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时候了》的文章(作者:夏书章)。从1986年起,武汉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陆续设立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开始招收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1988年中国行政管理协会正式成立,并发行了会刊《中国行政管理》。1995年国家行政学院在北京正式成立,主要培训各级政府司局级以上官员,行政管理学开始纳入国家行政建设的轨道。

在我国行政管理学恢复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学者,也出版了一大批专著,主要有国务院办公厅编辑的《中国行政管理学初探》(国务院办公厅调查研究室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夏书章教授主编的《行政管理学》、李方教授的《行政管理学纲要》(劳动人事出版社 1985年版)、《行政管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唐代望教授的《现代行政管理学教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黄达强和刘怡昌教授主编的《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徐颂陶、徐理明教授主编的《跨世纪现代政府管理丛书》等等。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行政管理学这门学科真正在我国的发展只有20多年的时间,然发展迅速,逐渐形成了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硕士与博士的完整的学科培养体系,众多学者不断汇聚到这一学术旗帜下。截至目前已经有322(2013年8月统计)所院校开设了行政管理这一专业。

(二)行政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反思

虽然专业开设时间很短,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回首历史,一路 坎坷,纵观当前,我们发现,这20多年的学科发展状况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与探索的地方。

第一,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行政管理学研究迅速发展,表现为专业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学科体系、学科分化、应用研究不断扩大和深入,一些领域的研究已开始触及世界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某些前沿问题。

第二,许多行政管理学方面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对西方国家公共行政理论进行介绍的层面。理论研究的广泛性和深度明显不够,还没有独立开掘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重要理论研究意义的命题、课题、问题的意愿和能力,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学者对行政管理本土化研究的重视极其不足造成的,行政管理理应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服务,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所以,对于行政管理学研究者来说,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引进的学科知识这一层面上,而应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都要有较多和较深的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工作,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政管理学学科。

第三,学科的研究缺乏对现实的深入了解与指导实践的能力。20多年以来,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的重心始终处于非中国化的状态中,加上行政学研究方法的落后以及研究的规范化程度不高,使得我国公共行政学研究者对于现实层面的公共行政缺乏深入的了解,无法对现实行政中的问题提供富有说服力的解释,当然也就没有很好的指导行政实践的能力。国内许多学者的研究常常是“办公室研究”,即缺乏对政府部门进行深入的调查,忽视对各种数据的收集并进行系统分 析,仅坐在办公室里以网络中公开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的基础进行相关问题研究,致使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则相对不足,而且研究的质量也不尽人意。虽然有些学者的研究进行了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但是,没有很好地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的各种研究方法对各种数据与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从而使很多研究都未能从一系列经验事实中归纳出具有理论意义的概念与分析框架,当然也未能构建出本土化的公共行政理论,因此也不能从政府的角度很好地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很多学者觉得“怀才不遇”,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反思我们的研究时,就会发现我们自己对现实的中国公共行政都模模糊糊,那么,我们怎么能给中国政府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或者意见呢?更不要期望能够实现推动知识发展、管理创新和社会进步的目标了。

第四,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明确,层次不分明。如果从学科角度而言,我国行政管理专业长期犹如寄人篱下的二等公民一样,从建国前就一直投靠在政治学专业的门下,一路坎坷发展到今天。直到1996~1997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进行调整时,才将原属于法学学科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行政管理学专业划入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之中,并更名为“行政管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第一次修订目录于1987年颁布实施,修订后的专业种数由1300多种调减到671种。第二次修订目录于1993年颁布实施,10大学科门类,下设二级类71个,专业种数为504种。第三次修订目录于1998年颁布实施,本科专业目录的学科门类达到11个,专业类71个,专业种数由504种调减到249种。第四次修订目录于2012年颁布实施。12个学科门类。新增了艺术学学科门类,专业类由修订前的73个增加到92个;专业种数由修订前的635种调减到506种。而行政管理专业 在1993年第二次修订时将专业名称命名为“行政管理学”,直至1998年第三次修订并颁布实施时才更名为“行政管理”)。这次专业调整不仅仅是行政管理专业在学科归属上的变化,而是有着更深刻的内涵,即意味着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都不明确,无论是学术型院校还是应用型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很多都大同小异。都是以国家教育部在1998年与2012年这两次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为依据,在文字表述上只是做了一些小的修改。而国家教育部1998年有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都是一致的,培养目标表述都是:“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这种定位容易和其他一些专业如工商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政治学与行政学等专业的培养定位相混淆。因此,目前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缺乏专业自身的特色,而且本专业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也相对模糊,犹如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的组合或者拼盘。因此,以此为依据的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定位也大都含糊不清。加之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不明确、很多学生及家长以及社会公众对行政管理专业也缺乏清晰的认识,很多人笼统地认为行政管理专业就是培养当官的人的专业,这些都是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培 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造成的。

再从课程设置角度而言,从1986年武汉大学、郑州大学等一批重点高校重新恢复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以来,我国公共行政学教育才走过了27个年头(截止2013年)。行政学的研究,无论是和国外相比,还是从满足我国社会发展需求来说,都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目前我国行政管理学的课程体系设置很不成熟。以国家教育部1998年有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行政管理专业主要课程的设置为例,其主要课程是:“管理学原理、行政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法学导论、社会学概论、政府经济学、行政组织学、地方政府学、市政学、公共政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信息管理概论、管理心理学”。两次修订时主要课程基本上都是一致的,而且以政治学类与管理学类为主。再从我国高校目前的本科生课程体系设置中也可以清晰看到,目前我国高校课程设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政治学类和管理学类课程所占比重偏多;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设置缺乏联系和必要的衔接;公共政策与经济学类的课程相对较少;行政管理专业的知识来自不同的学科,使得核心专业知识严重匮乏。

除此之外,课程体系设置的层次也不明,很多院校硕士课程设置与本科课程设置差异不大,只是硕士课程比本科少了一部分,而且难度也不是很大,这就造成硕士教育与本科教育的重复性与无层次性。当然,这与最近几年报考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生本科就读专业、报考目的以及国家研究生教育制度有很大关系。很多院校行 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本科就读专业并非行政管理专业,甚至不是管理类学科,理工科专业学生比比皆是,如某高校2008年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录取学生中,共录取了20名研究生,其中只有4名学生本科与研究生专业是行政管理,其余学生本科所学专业连管理学类都不是。就报考目的而言,主要是为了提高文凭和增加就业机会,真正准备为埋头于专业研究的人却很少。加之国家研究生教育制度中缺乏一些科学化、合理化的专业招生,学习以及毕业标准规定,使得很多人轻松地就从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了。当然,很多院校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招生质量,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与课堂讲授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高学历的大众化教育。

更重要的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无论是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还是课内实践教学,很多都流于形式或者是走马观花式的教学。这与国内理工科、甚至工商管理专业相比都比较滞后。很多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本上只是:简单的、无组织的社会调研;走马观花式的专业见习;没有软硬件等设备的电子政务;缺乏认真指导的学年论文;雷同、重复与过时的毕业论文写作;自我随机式的毕业实习。由于很多院校,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实现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常常不顾某种专业开设的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就走马上任了,使得很多院校的课内外实践教学环节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设备与必要的实践基地而基本是理论一站式的教学,实践教学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或者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

(三)目前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主要趋向

从宏观层面来论,根据中国知网行政管理专业相关文章的统计分析,我国行政管理学目前主要研究的课题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政府行政管理的基本技能和符合我国国情的行政管理模式。从而逐渐达到形成我国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目标。

第二,研究我国行政管理的内部机制。目的是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第三,研究我国文官制度(公务员制度)。选拔优秀人才,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

第四,研究我国行政管理的民主化进程。扩大公民参与,提高决策和执行决策的效率。

第五,研究我国行政管理的法制化进程。以达实现真正的依法行政的目的。

第六,研究我国行政管理的发展战略。促进我国国家行政的现代化、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进程。

就实际研究情况而言,在目前阶段,我国学者对于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第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二,政府职能转变。第三,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第四,政务公开与公民参与。第五,非政府组织。

四、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第一,研究关于建立和完善国家行政制度的理念、理论和方法,目的是为了确保官员能依法行政,有效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公共行 政职能。

第二,研究关于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的思想、途径和方法。提升政府公共决策的质量与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准,提升政府与时俱进和自律的能力。

第三,为行政管理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论证方法和实证技术,为国家行政发展和发展行政提供专业性意见。

第四,全面培养政府公务员,尤其是行政通才。

五、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

一般来说,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范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行政原理、行政职能、行政权力、行政组织、人事行政、行政领导、行政决策、行政计划、行政程序、行政执行、行政技术、行政效率、机关管理、公共财政、行政责任、行政监督、行政道德、法治行政、行政改革、行政能力、行政发展等。

行政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逻辑分析法、法规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心理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量化分析法、利益分析法、模拟分析法、生理分析法、资料分析法等。

六、行政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行政管理学的学科特点

第一,综合性。综合性源于政府管理的广泛性与复杂性,综合性是行政管理学的最大学科优势和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第二,实践性。实践性源于政府管理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实 践性是行政管理学的生命力与效用性的基础。

第三,系统性。系统性源于政府组织结构与行政活动运行的整体性与有序性,系统性是解决各种复杂行政问题的基本途径。

第四,技术性。技术性源于研究和解决行政问题需要有科学的技术和方法,行政学本身就具有方法论方面的综合优势。

第五,发展性。发展性源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发展才能使行政学历久不衰。

(二)行政管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行政管理专业主干学科为政治学、管理学、法学。因此可以看出,行政管理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行政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必然相互联系,彼此相互交叉、相互促动。具体来说,主要与以下几个学科的关系最为紧密。

第一,公共行政学与政治学。一般认为公共行政学源于政治学,其最初的目的是研究如何有效地保卫宪法和执行宪法。所以,从渊源上看,公共行政学是政治学的分支学科。但随着社会发展及学科演变,二者已经具有各自的研究领域。

政治学主要研究国家的基本理论和制度,如国家的起源、构成要素、体制、国家的政治原则、政治权力、政治制度,以及其他政治性的原理原则和实践。

公共行政学主要研究政府体制和政府行为等行政现象,研究如何制定正确的政治目标和有效地达成这些目标。因此,务实是其基本内容。就二者关系而言,一般认为行政学是借政治学指引其努力的方向,而政治学则依赖于行政学充实它的内涵。

第二,公共行政学与企业管理学。企业管理学是科学管理运动兴起以来的有关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的总称。一般认为,企业管理学较之行政学后起,主要是因为企业管理学形成理论是在科学管理兴起之后,科学管理理论比较系统的建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是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代表作是出版于1911年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而行政学从1887年威尔逊发表的《行政学研究》一文起就逐渐开始建立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初步的学科体系。但二者在思想、理论以及方法方面相互借鉴和引用,但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范畴等方面是不同的。

第三,行政学与行政法学。从现代学科领域来看,行政法学是以行政法律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其性质和内容是研究和规定公共行政管理的法律规范。而公共行政学则研究推行和执行政务及如何使之有效的原理原则和技术方法,尤其注重在实际过程中的有效性。

二者都是以国家行政为中心观念的学科,公共行政学有赖于行政法学不断充实其内容,而行政法学则有赖于公共行政学提供维护自身合法权威的规范,进而加强自身的效能。

第四,公共行政学与社会学。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种社会生活现象的学科,是社会科学的基本学科之一。从广义上来说,一切社会生活都是它的研究内容,其中包括社会公共管理的概念、方式和手段。而公共行政学只有将行政现象置于广大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才 能获得比较符合实际的理论和解决方法。所以,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

除以上学科之外,公共行政学还与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心理学、运筹学、公共关系学、高等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

七、行政管理学的内涵及其称谓变化

(一)行政管理学的内涵

在中国,公共行政学和行政管理学都是大众化的称谓。一般认为,二者并无本质的或重大的差异。如使用公共行政学,则公共行政是国家公共管理之一种,“公共性”因此构成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本质属性。与此相联系,公共行政泛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以公共利益为目的,依据宪法及法律的规定,通过科学、及时地制定和准确、有效地执行公共政策,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保证公共安全、提供公共产品、实施公共服务的活动。换言之,公共行政是依法运用公共权力、承担公共责任、解决公共问题、保障公众利益、满足公众需求的一种最为广泛、最为经常、最为直接的国家行为。

如使用行政管理学,则行政管理学是由“行政”和“管理”以及“学”所组成的一个复合词组。该复合词组相应表述的亦是一个复合概念:其中“行政”通常指政府公共行政过程中的政务的分析和推行。具体表现为政府以为全体国民服务等宪法原则和宪法精神为依据,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等行政理念为指导,以运用公共行政权力为基础,以承担行政责任为前提,以合法的行政管理方式为手段,以追 求卓越为目标履行政府职能,制定国家宏观公共政策。不难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政府分析和推行政务的核心问题。而“管理”通常指政府运用依法获授的国家公共行政权力,并在法律原则规定的范围内运用行政裁量权,以行政效率和社会效益为基本考虑标准,处理公共行政事务的过程和活动。通过合法、规范、民主、进取而有创造性;合理、务实、灵活、坚定而有效的公共管理方式、方法的选择,执行或实施国家宏观公共政策,是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主要问题。在实行民主政治体制的国家,提供广泛而高品质的公共服务,是政府基本的公共行政管理职能之一。

无论使用公共行政学还是行政管理学,“学”都是比较系统化和有着独特领域的理论、方法或知识的体系。因此,行政管理学就是关于公共行政制度或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发展性的比较系统的思想、理论、逻辑、知识和方法的体系。在一般情况下,它主要反映政府(国军行政机关)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自身事务的活动,并通过对这些活动的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观念与技术、内容与形式、制度与过程、历史与未来的研究,发掘公共行政管理的规律性,帮助和推动这些活动的科学化、法治化、规范化、合理化、效率化和时代化的进程。值得强调的是,政府公共行政管理在宪法意义上具有明确无误的公共属性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与此相一致,“合法性”和“有效性”构成了政府一切行政管理思想和行政行为的基本价值标准。

(二)从“行政管理学”到“公共行政学”称谓的变化缘由 在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公共行政学和行政管理学都是大众化的称谓,二者并无本质的或重大的差异,都是关于政府公共行政现象的研究。但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之所以选择使用“公共行政学”而不是“行政管理学”的称谓,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从国际视野和国际标准的角度而言,使用“公共行政学”称谓,是学界的一般共识和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

第二,从专业发展历程的角度而言,使用“公共行政学”称谓,更能表现出公共行政的本质属性,即公共性,也更具专业意义。当然,也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历程,反映了研究的侧重点与研究理念有所差异。参考文献:

[1]张国庆.《公共行政学》(第三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3]丁煌.威尔逊的行政学思想[J].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三期.[4]马骏.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反思:面对问题的勇气[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三期.[5]倪星,付景涛.我国公共行政学教育模式反思[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6]陈振明.行政管理专业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十期.[7]丁煌,李晓飞.摆脱“身份危机”:中国行政学若干基本问题的再反思[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五期.

第二篇:福彩的创立与发展

福彩的创立与发展

福彩的创立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进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使我国国民经济步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为迅猛的时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社会福利由国家包办的传统方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下岗人员,优抚、救济对象增多,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社会敬老院、福利院难以满足当时需求,基层医疗服务等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光靠政府财政拨款是难以解决的,必须改革原有的社会福利政府包办的状况,实行社会福利社会化,走社会福利社会办的改革之路,开通向社会筹集资金的渠道。——发行福利彩票正是这一改革思路的具体体现。

1986年6月18日,民政部向国务院正式报送《关于开展社会福利有奖募捐活动的请示》。12月20日,国务院第 128 次常务会议讨论,同意由民政部组织一个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有奖募捐活动。1987年2月5日,中央书记处12届第323次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民政部的报告,明确指出“除民政部门开展社会福利有奖募捐活动外,其他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准搞类似有奖募捐活动”。中央书记处的意见报中央政治局常委后,常委们均表示同意。3月13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和全国政协联合召开了关于社会福利有奖募捐活动问题的座谈会,经过与会的27个民主党派充分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开展这项工作。

1987 年6 月3 日,中国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同时召开了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通过了中募委章程。明确以“团结各界热心社会福利事业的人士,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筹集社会福利资金,兴办残疾人、老年人、孤儿福利事业和帮助有困难的人”、即“扶老助残,济困救孤”为宗旨。随后又设立了中国福利彩票发行中心作为发行机构。1987年7月28日,第一批福利彩票在河北石家庄市销售。

福彩发展状况:中国福利彩票自1987年面市以来,一直保持稳步发展,逐年上升的趋势,通过发行销售福利彩票所筹集的社会福利基金已经成为发展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经济支柱。

据统计:中国福利彩票自1987年上市到2004年,17年来全国共销售1216.28亿元,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399.325亿元。其中118.7亿元主要用于社会保障事业、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维护、红十字人道主义事业、残疾人事业、补助地方农村医疗救助、筹备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方面;280亿元主要用于“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社会福利事业。这些资金在全国资助、兴建了各类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项目约13万个。发行福利彩票使千千万万的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和其他特殊困难群体受益,有效地弥补了各级财政对社会福利事业投入的不足,缓解了政府的压力,为民政工作的改革和福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存在问题:福彩发行20几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与争议,这严重影响了福利彩票的公信力和它“扶老助残,济困救孤”的社会形象。我概括了一下,总结出主要有以下这四点。

1、公众的知情权和彩民的隐私权之争

一方面公众要求对彩票中奖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另一方面是中奖彩民的个人隐私安全!

2、监管部门不明确,多头监管;监管部门职能不明确;监管部门与彩票发行机构存在利益联系,监管不力

我们来看一看中国彩票的具体监管机制:中国的彩票管理概括的说是“三横三纵”的格局。

所谓三横,是指:国家体育总局(这是体育彩票)、民政部和财政部,体育总局下辖体彩中心,民政部下辖福彩中心。而财政部则凌驾于这两个部门至上。三纵则是指国家、省市、区县三级彩票发行管理机构。

这样看起来严密的的管理监督机制,却并不稳定,变化频繁,从1987年到1993年,中国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既是福利彩票的发行机构,实际上也承担了监管职能也就是“自己监管自己”。1993年体育彩票正式发行后,才第一次明确规定了“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主管彩票的机关”。2001年,监管机构又变为财政部,由设立在财政部综合司下面的彩票管理处具体行使。大家注意了,这是一个处级单位“一个处级单位监管两个局级单位,怎么可能落到实处?”还有就是“多头监管”2009年7月颁布的《彩票管理条例》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负责全国的彩票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民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别负责全国的福利彩票、体育彩票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彩票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别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福利彩票、体育彩票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和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法查处非法彩票,维护彩票市场秩序。这里面监督部门众多,管理混乱,难以起到真正的监管作用!

3、通过彩票募集的资金流向不明确,彩票发行机构财务信息不透明

由于现行彩票制度几无像样监管,流于“自己监管自己”的监督模式,打着公益旗号的彩票发行根本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而及时的信息公开制度,公众根本不知道数目庞大的资金最后都流向了哪里,是用于公共福利建设,还是流入了某些人的腰包,公众不得而知!财务情况的不公开,根本无法体现出彩票的公益性;而且,整个彩票发行的所有方面皆由福彩中心一个机构操作,彩票是它卖的,销售资金由它掌握,摇奖系统是它设计的,开奖画面是它制作的,资金使用是它说了算的——很多本应互相形成制衡的方面,被高度集中于一体,这样的彩票发行体制当然拥有太多的可操作的空间和作假的可能。因此财务的不透明,也成为彩票公信力下降的一个关键因素。

4、缺乏公众监督力度

我国的彩票行业至今还处在无独立监管机构、无防火墙、无信息披露的“三无地带”。彩票发行机构对于发行系统的安全性、开奖程序的透明性和社会的参与度,加上出了问题后,对于相关信息的公布和解释方面,都存在一定欠缺。公众对于彩票的发行、销售、开奖、中奖情况、奖金分配、募集资金流向等信息知之甚少,连知情权都没有,更谈不上对于彩票机构的形成强大的监督力量!彩票依靠社会公众的力量发展起来,却脱离公众的监督,这必然导致彩票的公信力下降,也是群众不相信彩票的根本原因。显然不利于我国福利彩票事业的长期发展。

出现问题

以上四大原因导致了彩票行业违规舞弊现象泛滥,我们来看看从2000年至今彩票行业的违规现象: 1、2001年4月,湖北省第01031期中国电脑体育彩票开奖时,70个彩球中有8个彩球被人填充异物,现场工作人员在发现球被卡住并用手提取后,仍认定有效; 2、2004年2月,“双色球”2004009期摇奖视频出现大小画面不一致情况;福彩中心解释为摄像机故障 3、2001年12月到2002年11月,深圳“彩世塔”公司利用承销彩票之机,先后在17个城市作弊20起。4、2004年,西安闹出“宝马彩票**”,因此同年即开型彩票大奖组被全部停止。5、2004年5月,彩票业首次卷入审计风暴,审计署报告批评一些单位违规使用彩票公益金;同年确定中央与地方平分彩票公益金,社会保障基金、专项公益金、民政部和国家体育总局按60%、30%、5%和5%分配中央资金; 6、2005年6月,原福建体彩中心主任李联友及副主任、体委主任先后落马;

7、2006年8月,体彩中心原法定代表人张伟华涉嫌滥用职权被“双规”; 8、2006年7月,湛江市体育局及市体彩中心官员因向中奖者刘某索取35万元“赞助费”,被以敲诈罪判刑; 9、2007年1月,辽宁鞍山福彩业主利用系统漏洞兑奖2800万元被发现; 10、2007年4月,邯郸农行失窃5100万元,其主犯用4300万购买彩票。11、2007年8月,广东体彩中心主任麦良因一个网点业主私买空打彩票2700多万元,以玩忽职守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 12、2008年1月,网络购彩被全面叫停; 13、2009年6月,黑客入侵深圳福彩中心篡改彩票数据,欲诈骗3305万元大奖;

解决办法

1、针对于公众的知情权,彩票的发行及监管机构应该加大彩票的信息披露程度。这里面我们必须明确,让公众拥有知情权,并不等于说就非要公开中奖者的个人信息,中奖者隐私权和公众知情权绝非非此即彼的一对矛盾,二者根本没有任何对立和冲突之处。纵观中国彩票业多年来爆发的弊案,其根源是整个彩票的发行程序和监管模式上存在种种漏洞,我想即使公布每一次中奖者的所有个人信息,也并不能消除公众对程序的质疑,更不能就此确立彩票发行机构的中正形象。因此,彩票业挽救自己声誉的治本之策在于设计严格的程序和监管制度,保证程序的公开和公正,而不是将之建立在牺牲中奖者最起码的隐私权上。中奖者隐私权和公众知情权可谓彩票业赖以生存的两大权利基点,缺一即会对整个行业造成颠覆性的破坏。公众要知晓的是整个彩票发行是否有舞弊,而不是谁中奖,以及中奖者的各种个人信息,这显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如果认为公开中奖者的隐私就可以证明彩票发行的公正与否,显然是错误的!

2、对于彩票业监督所存在的漏洞,我认为首先还是应当明确监督部门,目前的多头监管肯定不能适应彩票业的长期发展,相关部门应当设立专门的彩票监督机构,使其独立于彩票相关机构之外,专职负责彩票全过程的监督,并应名明确其权利和责任,保证其监督的公正性。最根本的我认为还是彩票的立法,只有通过法律的参与和介入,才能建立其完善的监督机制,目前粗疏的《彩票管理条例》并没有将制度设计的重心放在彩票发行的具体规则的完善上,因而彩票立法,通过法律形式规范彩票发行规则是彩票业保证不作假的核心程序——公开、严格的发行规程必须体现民众的知情权,将之置于一个完全透明的环境中。通过专职监督机关的严密监督,通过法律的约束,公证机构真正履行起公证之责,开奖的过程完全置于民众的眼睛下,对各种舞弊严惩不贷,则即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又能保障中奖彩民的隐私权。

3、对于彩票募集资金流向不明,财务不公开,我觉得应当通过专门的审计部门,独立审计通过彩票销售所募集的全部资金,以及定期公布这些资金的流向和用途,相应的监管部门严密监督整个资金流动的全部过程,纠正其中的违规行为,并及时向外界公布。

4、对于缺乏公众监督,目前要求建立“彩票监督委员会”的呼声也非常的高,但是这种委员会究竟能多大程度上提高公众参与监督的力度,切实维护和保障广大彩民的利益,不得而知。我国设立的各种监督委员会众多,但在真正起到监督作用的却甚少。真正要提高公众的监督力度,只有让公众参与到其中才是解决方法。我觉得由民间的相关团体参与彩票的各个环节,也能提高公众对于彩票的监督力度,比如由民间审计事务所参与彩票的财务审计工作,组织彩民到开奖现场观看和监督彩票的开奖等等,都能有效的提高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力度。

以上四点是我目前所能想到的完善彩票业的方法,我想肯定还有许多更好的方法和制度来完善彩票业,我相信在社会的努力下,彩票业终会走上正轨,不断发展,不断为社会福利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同时对于中奖彩民来说,我们不再保有怀疑与嫉妒,而是为他的幸运儿感到由衷的高兴!

第三篇:思想政治工作的创立和发展

第一章思想政治工作的创立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它与共产党的产生和发展是同步。它从相关的术语演变,最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可以分为六个发展时期: 1.马克思、恩格斯时期——宣传工作概念的提出 2.列宁时期——政治教育工作的提出

3.斯大林时期——“政治思想工作”概念的提出 4.毛泽东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提出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提法被普遍地使用。

6.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最新发展。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时期——“宣传工作”概念的提出

1847年8月5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章《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规定加入“盟员的条件”第二条提出,盟员必须“具有革命毅力与努力进行宣传工作”。此后,“宣传工作”的术语便呈现在马克思主义金典作家的视阈中,用于指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他们通过报刊,印发传单、创办讲习班、演说、谈心、书信交往等形式,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的宣传工作。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正是发表,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完备周详的党纲,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标志着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式形成。提出了两个彻底决裂,即“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公开表明无产阶级政党在政治、经济领域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必须在思想领域进行革命,强调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就是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党的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提供科学社会主义觉悟。马克思、恩格斯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大导师,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先驱,他们对宣传思想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有一下五个方面的贡献:

一、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党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对这个科学世界观的创立,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规律进行的理论概括 客观外界的社会条件作用于人的头脑产生了思想,思想又支配着人么的行为,行为的动力来自于人的愿望和动机的调动。恩格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的基本规律的理论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说的建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这四种人群的需要中,物质需要是人的根本需要;但人们的物质需要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满足后,必然产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中,又必然产生社会交往和生产交往的需要;以上三种需要都必须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上,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产生劳动的需要,马克思关于需要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规律,引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四、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埋葬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批批有觉悟的新人,马克思主义认为,为了使人们称为全面发展的人,除了社会生产力全面发展《经济条件》和无产阶级革命《政治条件》这些根本条件外,最重要的就是加强教育。

恩格斯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他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恩格斯所谈的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实质是德、智、体相结合的全面发展要求,因为生产劳动实践不仅出真知,而且是造就了人的品格,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任务。

五、阐述了人的思想与物质利益相统一的原理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用有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思想是离不开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利益的,物质利益决定了人的思想,人的思想反映物质利益,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考察人的思想产生、变化和发展的最终根源,才能真正了解人们思想的内在秘密,当人,马克思主义还强调,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人们的思想利益的选择和处理有制约作用,这一点也是不可忽视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与物质利益辩证统一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寻找人们的思想根源,认定思想对利益的选择和处理的价值,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和物质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节列宁时期——“政治教育工作”的提出

1902年前后,列宁在创立布尔什维克政党的时候,就明确提出“政治教育工作”这一概念,他特别强调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政治性,他在《怎么办?》一书中强调“我们应当积极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教育,发展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的任务。列宁之所以强调思想教育工作的政治性,是因为当时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着能否宣传落实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能否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和政治意识,能否有效地组织工人阶级直接参与政治斗争,已是关系到党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能否成功的首要问题,这是列宁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特点。列宁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作出的重大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强调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党的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南,突出强调理论的指南作用和理论价值

20世纪初,列宁面对着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极力贬低革命理论作用的时候,当时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及其政党的指南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党是对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进行政治教育的主体,党只有首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把自己武装起来,才能真正担负起教育群众的职责。

列宁强调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主义政党”,“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同时还强调革命理论对工人运动的重要作用,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他认为“只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才能成为工人阶级运动的旗帜”。“因为革命的理论能够使一切社会主义者团结起来,他们从革命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们能运用革命理论来确定斗争的方式和活动方式”。可见,列宁是非常注重政治工作中的理论价值的。

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论”

三、强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揭露,是政治教育者的突出任务和目的

四、论述了政治与经济相统一的辩证关系,强调政治归根到底是为了经济服务的

五、创立了党、政、军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体系

第四篇: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教案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课标要求: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创建及主要内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的过程;理解科举制的创立产生的巨大影响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小组讨论归纳,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重要制度,影响极为深远,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2)通过角色扮演,借助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辅助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科举制的创立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对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

2、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科举制作为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列为一个专题学习,对初一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如果单凭教师讲述,不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就要充分利用这一阶段

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层层深入去探究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及影响。

三、教学方法

1.角色扮演,分组讨论。

2.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共同学习、合作的意识。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一)、科举制的诞生

(老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讨论:魏晋时期是采取怎样的方式选拔官员的?两分钟讨论。。。

请魏晋时期小组的读书人回答一下,其他同学补充。(学生回答)

这样的选官方式合理吗?为什么?(学生回答)

(老师)

1诞生的背景:魏晋时期按门第出身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创立前,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要做高官必须同时具备①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②还必须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推荐。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是不

能做高官的。这样选拔官吏的实权并没有控制在朝廷手中,而是掌握在地方官员手中,不利于皇权的统治。

这就是科举制诞生的背景,就是为了改变这种弊端,隋朝皇帝采取了新的措施。2那么科举制在隋朝的诞生与哪两位皇帝相关?

分角色表演隋文帝、隋炀帝时期的读书人,介绍自己所处时期的选官制度和形式,概括总结文帝和炀帝分别为科举制诞生做了哪些贡献? 3.科举制的诞生的作用。课文第二段很容易总结。

教师总结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过渡):隋朝科举制虽然规模不大,还不完善,那么,科举制在唐朝是怎样完善的?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时科举考试的科目?

多媒体出示:唐时科举考试的科目,如:

进士科:以策论为主,唐玄宗增加诗赋。

明经科:以儒家五经为主。

明法科:以律令为主。

明书科:以书法为主。

武举科:箭射、马枪、负重、言语、材貌等

(学生)归纳出“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过渡):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科举制在隋唐的创立和完善,请大家阅读p19的内容讨论一下科举制对当时的隋唐社会、后世及对整个世界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科举制的影响

1、对当时的隋唐社会以及后世的影响(引导学生联系前两目所学的内容,便能很快得出结论)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有利于社会公平,有利于皇权的集中;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2、对外国的影响:

(1)引导学生阅读p20页的有关小字内容和阅读p21页英国大百科全书中的相关内容和孙中山说的话。并让学生讨论分析。

得出结论“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 “日本和新罗在历史上曾引入中国的科举制度。”

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总结补充:科举制度不仅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范进中举》里的范进就是一个例子。尤其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走上极端,其僵化严重束缚了思想,摧残了人才。

(四)小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的学习写一篇小论文,既可以是对科举制内容的介绍,也可以对当今的考试制度提出你的建议和看法。篇二:6.3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教案(川教版七年级下)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小组学习法讲解、讨论、归纳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

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同学们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及考试制度有何建议呢?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四、学习与探究:p17了解 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五、课堂作业:学习辅导该节作业 教学后记:篇三:《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教学设计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古代的几副对联:①“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②“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③“要好儿孙须积德,欲高门第快读书”

提问:这些对联说明了什么问题?⑴激励人们要用功读书。⑵通过读书以做官。

引导:古人“读书-做官”中间还要有一个环节,就是 “应考”,也就是要参加科举考试。今天我们就来一块探索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情况。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于是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不同点:(板书)

同学们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及考试制度有何建议呢?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第五篇: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的创立历史及在中国的发展

http://www.xiexiebang.com/ 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的创立历史及在中国的发展

导语:

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第24届大会,即将于7月19日-23日在美国夏威夷盛大召开。作为中国首位获得认证的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师、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申荷永教授及其带领东方心理研究院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治疗团队,曾多次受邀参加ISST国际盛会,并在会议上做重要主题报告。本届在美国夏威夷召开的ISST大会,申荷永教授将继续代表中国沙游师在国际上发声,其报告主题为:中国文化中水的意象和象征,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编辑团队会进行详细跟踪报道。本次大会的日程详见ISST官网:

http://www.xiexiebang.com/events/ 新闻快讯:今日(夏威夷时间7月18号)申荷永及其沙游治疗团队一行20余人已抵达夏威夷,为参与明天开幕式做好准备。在第24届大会开幕之际,小编邀您一起了解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的创立宗旨、历史背景及中国沙游的发展。

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及各国分会

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注册于瑞士,在世界各地建立的许多各国学会都通过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提供的支持与联系而进行活动。ISST的主要任务包括促进沙游治疗在理论实务方面的国际交流,以及提提供沙游治疗教育与训练课程等。

各国的沙盘治疗游戏学会名称如下:

America 美国

STA

Canada 加拿大

CAST

http://www.xiexiebang.com/ England/Irland 英国/爱尔兰

BISS

Germany 德国

DGST

Israel 以色列

ISTA

Italy 意大利

AISPT

Japan 日本

JAST Netherlands 荷兰

NVST

Switzerland 瑞士

SGSST

也有在以下国家(和地区)个人学会成员:

巴西,中国,丹麦,南非,南韩,台湾

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为学会的成员提供了一个国际网络,不同国家的沙盘游戏治疗学会每两年会举办一个学术交流大会为成员提供一个演示、研究、交流和讨论的平台。

http://www.xiexiebang.com/

关于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的创立历史

Dora Maria Kalff(1904-1990),荣格心理学家,她是Margaret Lowenfeld的学生,在50年代末开发了沙盘游戏的治疗方法。这是以荣格的深度心理学和世界技术为基础的。Margaret Lowenfeld是一名富有创新意识的儿科医生,他是1928年英格兰第一个儿童心理诊所的创始人之一。

右一为荣格,中为卡尔夫

不久之后,Margaret Lowenfeld开始使用沙盘和一些小玩具来让孩子在一个三维世界中表达内在的心理内容,其中的沙盘和沙具今后就成为了沙盘治疗中的经典工具。这两种方

http://www.xiexiebang.com/ 法的共同使用不但开创了一种新的与孩子工作的方法,而且这也为荣格心理学增添了大地的元素,同时通过对沙的运用而融入身体的活动。这个方法后来也被证实为适用于成年人。Dora Kalff对中国哲学思想也非常感兴趣,特别是禅宗、藏传佛教和道教。这些研究都拓展了她对沙子的创造性和治疗师的治疗态度的理解。她在1966年首次出版的著作“沙盘游戏:通往灵性的心理治疗取向”中很好的体现了她的工作,并且也着重介绍了她对孩童的治疗。

她的治疗方法逐渐被各界所采用,她曾赴世界各地教授沙盘游戏疗法,包括欧洲各地,也有美国和日本。

在八十年代,Dora Maria Kalff发起在瑞士和其他国家的一些治疗师和优秀的学生组织起沙盘游戏治疗的会议。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立一个更加正式的组织以便学习和实践,并保护、发展和推广沙盘游戏治疗显得日益重要。因应这个需求,定期在Dora Maria Kalff在Zurich的家中聚会的团体决定建立一个国际组织。于是在1985年八月十三号,ISST便在她Zollikon家中正式成立了。

14名创始成员中,包括来自瑞士(Dr.med Kaspar Kiepenheuer, Dr.phil.M.Kalff),意大利(Dr.Paola Carducci, Andreina Navone),英国(JoelRyce Menuhin, M.Phil.),美国(Kay Bradway PhD, Estelle Weinrib MSW, Chonita Larsen PhD, Cecil Burney)和日本(Prof.Dr.Hayao Kawai PhD, Prof.Dr.Yasuhiro Yamanaka MD, and Prof.Kazumiko Higuchi, D.Min.)的成员。在接下来的一年,来自德国的Sigrid Löwen Seifert也成为创始成员之一。绝大部分的成员都是荣格分析师。

ISST作为一个由咨询师建立起来的独特的专业组织,从一开始它得益于世界各地咨询师对这一事业的热情,然后通过并整合不同文化中的经验开始走上了漫长的发展之路。另外一个方面来说,ISST的发展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来说明根治于人类心中共同的原型能够超越文化差异。

http://www.xiexiebang.com/

ISST为沙盘游戏治疗的训练和成为ISST的教员都定义了准则,以便保证工作的专业性。除此之外还提供为成员提供专业经验交流的国际论坛。

因此,在接下来的几年当中,在定期的国际会议当中世界各地的会员日渐增多。1995年末,ISST成立十年会员增至百位。即使是在遥远的日本,沙盘游戏治疗也找到了扎根的土壤,他对应亚洲人的心理特点。于是ISST的代表大会在英格兰举行,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意大利和瑞士举行,世界各国全都积极地投入训练沙游治疗师的工作。

在ISST的发展和Dora Kalff的不懈努力中,各国的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共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架构以满足国际发展的需要。

沙盘游戏治疗在中国的发展及ISST国际支持

http://www.xiexiebang.com/ 卡尔夫所建立的沙盘游戏治疗是在荣格分析心理学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1994年对于中国的正式访问,同时也开启了沙盘游戏治疗在中国的发展。

与时任IAAP主席的Thomas Kirsch和IAAP名誉秘书长Murray Stein一起前来访问的Jean Kirsch便是著名的沙盘游戏治疗师,Jan Stein既精通沙盘游戏,也是艺术治疗的资深学者。

这也是我们对于沙盘游戏治疗的最初接触。1995年当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院长申荷永教授前往瑞士苏黎世参加第13届国际分析心理学大会的时候,参加了美国沙盘游戏治疗学会主席Harriet Friedman关于沙盘游戏治疗的工作坊,实地参观了瑞士沙盘游戏治疗师的工作室,带回了有关的专业资料和书籍,开始了沙盘游戏治疗的系统研究和学习。

申荷永教授于1995年在瑞士参加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大会期间,正式开始了沙盘游戏治疗的专业学习和研究

1996-1997年,申荷永教授在美国继续荣格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治疗的学习和研究。1998年受国际分析心理学会的委托,组织了第一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一些国际著名的荣格心理分析师和沙盘游戏治疗师与会,在广州和肇庆举行了为期5天的专业研讨与学术交流。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一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与会者合影(1998)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与发展研究所的张日升教授,在赴日学习期间接触沙盘游戏治疗,曾于1998年撰文介绍日本的“箱庭疗法”(《心理科学》1998年第6期)。一些国外沙盘游戏治疗师和日本箱庭疗法学者曾于1996年陆续到国内做有关的介绍与讲座。山西大学教科院心理学教授范红霞(申荷永教授的博士生,国际心理分析师/IAAP)曾于1997年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上撰文介绍“沙盘游戏疗法”,并探讨其在中国发展的意义。

2002年,在第二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期间,美国沙盘游戏治疗学会主席Harriet Friedman和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副主席Rie Mitchell,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秘书长Eva Pattis等,受大会主席申荷永的邀请前来进行沙盘游戏治疗的专业培训。

第二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与会者合影(2002)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3年,申荷永教授受邀请参加了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第17届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大会,并作了“沙盘游戏与中国文化”的大会报告。会议期间,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专门召开了“沙盘游戏在中国”的特别会议,由Ruth Ammann主持,ISST前任主席Gretchen Hegeman、ISST副主席Rie Mitchell、美国沙盘游戏治疗学会主席Harriet Friedman,及高岚和申荷永等参加,商议制定了沙盘游戏治疗在中国发展的正式计划。

随后,在IAAP和ISST的支持下,由广东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组织,Ruth Ammann、Harriet Friedman、Rie Mitchell、Eva Pattis、Joyce Cunningham和Luigi Zoja等,每年都会前来中国进行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治疗的专业培训。在第18届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大会期间(意大利罗马2005),ISST副主席Rie Mitchell介绍了沙盘游戏治疗在中国的发展,高岚作了“沙盘游戏治疗在中国”的大会报告,申荷永向ISST理事会做了沙盘游戏治疗在中国及其发展的特别报告。

左起:申荷永、高岚、Rie Mitchell(ISST副主席)、Harriet Friedman(STA主席)、黄崇坚

http://www.xiexiebang.com/ 左起:高岚、Joyce Cunningham(国际沙盘游戏治疗杂志主编)、Ruth Ammann(ISST主席)、Eva Pattis(ISST秘书长)、申荷永

左起:Joe Cambray(IAAP秘书长)、申荷永、Christian Gaillard(IAAP主席)、Ruth Ammann(ISST主席)、Murray Stein(IAAP前任主席)

2006年,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与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共同参与了第三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的组织与策划。IAAP前后四任主席:Christian Gaillard、Murray Stein、Luigi Zoja和Joe Cambray,ISST主席Ruth Ammann、秘书长Eva Pattis,以及200余位学者与会。大会以“灵性:伦理与智慧”为主题,探索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之治愈心灵与自性化发展。

第三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与会者合影(2006)

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一届“中国荣格学术周”(2006)和在复旦大学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荣格学术周”(2008),都把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作为主要的专业培训内容。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9年,第四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在复旦大学召开,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治疗仍然是大会最吸引人的内容。

第四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与会者合影(2009)

时任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主席的Ruth Ammann在写给第四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的信函中说:“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为拥有申荷永和高岚作为沙盘游戏治疗在中国的如此优秀代表而感到骄傲„„感谢申荷永教授为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和沙盘游戏治疗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2012年,第五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在澳门大学召开,与会者400余人,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和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主席和获选主席及秘书长等及许多资深心理分析师出席大会并做主题报告。

为了配合沙盘游戏治疗在中国的发展,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与广东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共同组织策划了《心灵花园:沙盘游戏治疗丛书》,申荷永任丛书主编,凯·布莱德威、茹思·安曼(Ruth Ammann)、伊娃·肇嘉、哈里特·弗里德曼等为丛书顾问,梁信惠、高岚、芭芭拉·图纳(Babara Tuner)、考宁汉(Joyce Cunningham)等为编委会成员。心理分析博士张敏为丛书责任编辑。入选的10本沙盘游戏治疗专著,包括卡尔夫的《沙盘游戏:治愈心灵的途径》、凯·布莱德威《沙盘游戏:心灵的默默耕耘》、瑞·米雪尔和哈里特·弗里德曼和瑞·米雪尔的《沙盘游戏:过去、现在和未来》、茹思·安曼和伊娃·肇嘉主编的http://www.xiexiebang.com/ 《沙盘游戏与心理疾病的治疗》等,涵盖了目前国际沙盘游戏治疗领域的经典和主要代表著作。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和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的数任主席,以及诸多资深的心理分析师和沙盘游戏治疗师,都曾接受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邀请,前来中国传授经验讲学,交流心得,共同探索心灵治愈的途径,其中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数任主席:Tom Kirsch、Murray Stein、Luigi Zoja、Joe Cambray、Tom Kelly等,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创始会员Harriet Friedman、前任主席Ruth Ammann等还受邀担任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心理分析专业“2+3”课程导师。

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师(ISST)在中国的权威培养体系

心理分析专业“2+3”课程是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作为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暨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中国发展组织,为在中国培育具有国际资质的心理分析师和沙盘游戏治疗师,由IAAPISST支持而设置的专业系统培训课程,是获得IAAP/ISST专业资质的必要基础。

同时,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从2014年起,启动每年一次的国际访学(2014年在维也纳和苏黎世,2015年在希腊和罗马,2016年6月将在美国旧金山-圣巴巴拉-洛杉矶;2016年10月将在苏黎世荣格学院和苏黎世荣国际学校,以及荣格故居及多拉·卡尔夫家进行专业研修),国际访学已经成为国际心理分析师/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师培训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4年在维也纳和苏黎世

2015年在希腊和罗马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6年6月在美国旧金山-圣巴巴拉-洛杉矶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6年10月在苏黎世荣格学院、苏黎世荣国际学校、荣格故居及多拉•卡尔夫家

http://www.xiexiebang.com/ 从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1998年创立以来,截止目前我们已培养了6位国际心理分析师(IAAP),6位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师(ISST),同时已有60余位IAAP/ISST候选心理分析师。

我们中国分析心理学团队和沙盘游戏治疗团队,近几年内有望获得IAAP/ISST正式的“中国分会组织”及相应的专业资质培训和资质授予权。

国际上对申荷永教授及其心理分析团队的评价: 申荷永团队的贡献,不在于把荣格分析心理学引入中国,也不在于把沙盘游戏引入中国,而是把中国文化引向了世界。

下载行政管理学的创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行政管理学的创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关键字】 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探索;建立;资本主义 【论文摘要】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共产主义同盟”所写的党纲《共......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女权主义起源于西方,但在其在中国,这个不同于西方的典型东方国家中,女权主义的发展又有了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本文从女权主义在中国的视角着手,研......

    论新中国犯罪学的创立与发展

    「摘要」本文着重论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迎来了法学发展的春天,为犯罪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进而介绍了我国犯罪学的研究现状及所取得的成就,最后提出了21世纪犯......

    第二章 军队政治工作的创立和发展

    第二章 军队政治工作的创立和发展 学习这一章,主要是帮助大家了解我军政治工作的创立发展过程,了解我军政治工作的基本实践、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使大家对我军政治工作有一个总......

    2014《中国行政管理学》相关专题汇总

    2014《中国行政研究》专题汇总 1.《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期限的规定,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这种制度设计上的不足在实践中已经造成了一些突出问题。 2.制度框架构想  按照深化......

    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在上海音乐学院创立

    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在上海音乐学院创立 2016年5月9日,以中国音乐的创作、表演、理论、教育和推广研究为其宗旨的高等研究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贺绿......

    我国首个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创立

    我国首个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创立 我国首个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近日正式创立。9月5日,国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创立大会在京举行,该基金由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代表中国航......

    温州企业品牌的创立与发展的调查报告

    温州企业品牌的创立与发展调查报告温州企业品牌的创立与发展调查研究经济与管理学院韩若思09级经济学1班摘要:品牌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今后温州的企业和企业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