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新特点
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新特点
【摘要】: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它具有四个新特点,1.引入了生产力范畴;2.突出了社会主义在社会关系方面的根本性质是共同富裕;3.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4.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关键词】:邓小平、社会主义、现象、本质、特点 正文: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
本质论的雏形: 1986年9月,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1990年12月:“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20世纪80年代初初,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时,从我们长期以来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经过深思考后,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中,发展生产力是主要的,只有这,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即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是发展生产力,增加人民收入,最终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传统的观念认为社会主义有四大基本特征,即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无产阶级政权;邓小平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主义。纠正以往离开生产力的发展一味强调生产关系变革的“左”的错误认识,强调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调整、建设,都要服务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的恢复。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三卷第63—64页)。并指出:“就我们国家来说,首先要摆脱贫穷。要摆脱贫穷,就要找出一条比较快的发展道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三卷第254—255页)。以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其吸引力,主要的是体现在尽快地清除贫穷和落后的面貌,使人民尽快富裕起来,如果社会主义最终不能使人民彻底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它就不会有吸引力,人民就不会欢迎它。邓小平的这一论断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不仅如此,小平同志还对生产力标准问题作了全面论述。他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卷第372页)。过去认为生产关系越大越公越纯越好,计划越高越集中越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搞改革的思路,就是要改变“一大二公”的思路,改变高度集中的单一的计划体制。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三卷第378页)。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首先看是否发展生产力。小平同志说:“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三卷第225页)。这里小平同志说的“不够格”,不是指社会制度,而是指生产力。因此接下去,他又说:“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三卷第225页)。这里一个关键,也就是根本标准,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个问题。
(二)社会主义不仅有发展生产力的任务,也有解放生产力的任务。
毛泽东同志说过,社会主义革命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小平同志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曾数次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还要解放生产力。他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三卷第370页)短短几句话,一是说清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既要发展生产力,又要解放生产力。一方面,不解放就不能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解放的标准还在于发展生产力。二是说清了解放生产力解放什么? 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生产力是从旧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是改变、动摇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另一方面,要从根本上改变旧体制,不是修修补补。
(三)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
由部分先富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目标是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和深入考察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伟大构想。他说:“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然后“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邓小平这一发展构想,含意深刻,内容丰富,其中如下几点表现得尤为突出:①实现由“部分先富”到“共同富裕”的基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部分先富”须纳入法治轨道,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实现;③“部分先富”既受支持和鼓励,又受约束和调控;④“部分先富”的个人、地区和部门,既要发挥示范和先导作用,又要发扬协作和奉献精神,以带动和帮助更多的人走向富裕,直到实现共同富裕;⑤“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的“同步富裕”或“同等富裕”;⑥“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个渐进的、长期的历史进程;⑦“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邓小平这一发展构想,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在分配领域的理论表述和政策反映;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学说的重大理论创新和贡献;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新发展的生动体现。它既把握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趋势,又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强烈愿望。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和意义(一)尊重实践、尊重生产力、尊重人民利益
邓小平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牢牢地把握住社会主义的目的和目标,在谈到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时,他从社会主建设的目的和目标的角度,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在谈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时,他从社会主义的目的和目标的层次上提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就因为他所奋斗的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在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中,实践标准具体化为生产力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标准。社会主义本质论断是尊重实践、尊重生产力、尊重人民利益的产物。
(二)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面临着新技术革命和新工业革命的挑战,讲社会主义不能不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邓小平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不够格”不是说我们搞的不是社会主义,也不是说我们不具备条件去搞社会主义,而是指我们的社会主义还不是马克思从理论上阐明的那种在资本主义发展成熟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从各个方面都已高于资本主义的崭新的社会制度。所以,邓小平接着说:“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
(三)突出社会主义的目的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做到。在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在分配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基本条件。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这里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邓小平说:“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如果让私有制及其相应的分配方式占有主体地位,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下,生产力既不能得到解放,也不能得到发展。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所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参考文献:《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 《邓小平文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二篇: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
.在本质和目标的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的五句话即是五个目标,这五个目标又可以归纳为两大目标:前两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方面的目标;后三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生产关系方面的目标。
2.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突出了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邓小平曾经明确指出,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
第一,突出强调了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二,体现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第三,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第四,突出了社会主义的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五,突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过程。
第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突出强调了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强调了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最基本的观点。
第二,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不仅包括生产力这一层次,也包括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一层面,从而划清了社会主义与一切剥削制度的界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十分清楚地指明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标志着它与所有剥削制度有着根本的不同的质的规定性。同时,这一层面还包含了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为补充、效率优先与兼顾社会公平的内容。
第三,体现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即基础地位,纠正了过去只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内进行变革的错误倾向,将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表现出实事求是的特点。
第四,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突出了社会主义的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社会主义必须实现共同富裕作了准确的认识,既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严格区分开来,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与进步的基础必须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五,共同富裕这一最终目标的实现还必须是一个动态过程,因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论。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是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对于促进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特别是对于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第三篇: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1
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而我们长期以来并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问题,深刻揭示和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论证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中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轮廓即什么是社会主义作过科学的预测。关于这方面的基本思想包括:未来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未来新社会的本质等。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将经历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预见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一)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的。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
(三)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四)社会主义社会有计划地
(五)社会主义的国家开始消亡。
(六)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特征的论述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点需要我们加以把握。第一,他们对未来社会主义特征的论述是一种科学预测,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中来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的。由于这些论述是依据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不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从自己头脑的想象中来描绘社会主义社会。因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预见是一种科学预测。当然,这种预测也要接受实践检验。第二,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特征的概括是一种理论抽象,是对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社会内在属性的理论概括。因而舍弃了各种具体条件和因素。从我们今天的目光看来,这是一个成熟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
二、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对以往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关于社会主义认识所作的高水平、深层次的提炼。因为这种提炼是对社会主义根本属性作了科学的概括。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一个突出,三个统一)。
(一)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要发展生产力。
(二)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三)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四)体现了现实任务与最终目标的统一。三,社会主义本质与公有制的关系从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公有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社会主义本质是从最根本、最实质的层次来概括社会主义的属性,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而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作出充分和全面的回答,还必须从构成社会主义的各个层面上如社会主义特征即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以及体制等方面加以展开和论述。从理论研究上看,已基本形成共识的是社会主义可以抽象和划分为三个层次:社会主义本质是最深层次,其次是社会主义特征即基本制度,然后是社会主义体制。三者相互统一,互为表里,由此构成人们对社会主义较为全面的认识。正因为社会主义本质是对社会主义根本属性的理论概括,所以它是社会主义最根本最实质的内容。从而也就合乎逻辑地提出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和体制必须与社会主义本质相适应。离开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去追求“纯粹”、“理想”和“高级”的公有制和其它体制,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行不通的。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也给我们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新思路:我们要从最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上致力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完善和具体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问题。以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一旦建立就一成不变,至少是懒汉思想。根据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效实现方式这就是完善。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这既是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指导下的思想解放的重大成果,又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与公有制关系的认识。邓小平从生产力的高度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的本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接着又指出:“社会关系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并且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实现社会进步的经济根源。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社会主义也一样。长期以来,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却更多地放在生产关系上,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对社会主义的任务也不甚明了,甚至存在极大的误解,认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阶级斗争,把阶段斗争的意义提得越来越高,以至发展到“文化大革命”。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下,大搞破除所谓“资产阶级法权”,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而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东西,如按劳分配原则、商品生产、货币交换、价值规律,当作资本主义加以否定。这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归根结底是生产力提出的要求。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来认识,既从根本上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思想,又从根本上纠正了我们过去所犯的错误;既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迫切需要,又对当代世界提出的挑战作出了回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当然不在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而且,社会主义能够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能够将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不仅讲发展生产力,而且讲解放生产力。历来,我们党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就主要是发展生产力而不是解放生产力。但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如果有问题,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就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突出解放生产力问题,而且把它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最有时代意义的内容。社会主义是取代资本主义而出现的崭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适应发达的社会大生产建立起来的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需要,使得原来被束缚的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尽管这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也有矛盾,但这种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觉的调节来不断加以克服,从而保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而持续地、正常地发挥作用。邓小平说,通过改革,“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能够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发展。而这正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根据,也是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因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当然在于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发展生产力,如果忘记了这一点,社会主义也就失去了意义。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的区别所在,是社会主义伟大理想的最本质的体现。一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手段。离开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它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关键。同时,它又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这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包括有两个基本思想。其一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实现富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涵盖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五句话互相联系,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了被学术界称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层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根本途径。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高效率。第二层次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个规定,确保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使生产发展成果属于人民,为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开辟道路。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另一个要求,是公平性。第三层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消除两极分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是社会主义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富裕是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共同富裕则是社会公平的最高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这三个层次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它们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各自有着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总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大的理论成果之一,它从最高的层次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切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四篇:试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1
试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进行锲而不舍的思考,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孜孜不倦的探索后,最终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的基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实践提高到新的水平。问题的提出
有些人感到困惑和不解: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们正在从事宏伟壮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什么还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鉴于以下三个事实:一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二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三是非洲一些国家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的思路
邓小平同志在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时,有着一以贯之的思路: ——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建立以后,很长时间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还是贫困,现实迫使我们考虑这个问题。
——考虑的第一条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能因为发生一些问题就动摇社会主义信念,否定四项基本原则。——问题是怎么坚持社会主义,怎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那就是必须选择好的政策,建立好的体制。
——什么叫好的政策和体制?就是能使生产力大大发展,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的政策和体制。
于是问题就深化了:为什么确立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还要有一个选择好的政策和建立好的体制的问题?为什么好的政策必须是使社会主义生产力能得到较快发展的政策,好的体制必须是能促进社会生产力较快发展的体制?在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使我们豁然开朗。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科学涵义和深刻意义
这是邓小平长期思考和研究社会主义问题的科学结晶。其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不仅忠实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且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从这一简要明确的概括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论断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表现在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动态上论述,“解放”、“发展”、“消灭”、“消除”“最终达到”,这就把社会主义本质和我们的任务、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明确地指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无产阶级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任务和奋斗目标,增强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其次,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表现在把“解放生产力”写进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特征里,并把它放在第一位,尽管恩格斯也讲到社会主义也是不断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但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里经过改革还要继续解放生产力的问题。毛泽东同志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向自然开战,发展生产力,但他只是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保护发展生产力,而没有看到经过改革解放生产力的极端必要性,更没有看到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本质表现。毛泽东同志一个严重错误就是没有认识到解放生产力的重要性,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过程中急于求成,盲目求纯,简单划一,过急,过快,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尽管毛泽东同志也说过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改善,但是由于对形势的错误估计,搞了一个较长时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严重地影响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说,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中增添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
对于邓小平同志概括的社会主义本质,随着改革的推进,认识的深化,人们越来越体会到这是一个内涵深刻、判断正确、表述精辟的科学概括。这个科学概括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完整性。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一个单要素构成的简单事物,而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和发展的长过程。对于这种具有特殊的系统性和过程性的复杂事物的本质,如何进行概括,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理论创造工作。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每句话都是用逗号(,),中间既没有用句号(。)隔断,也没有用分号(;)连接,也就是说,它是完整的一段话。提出这个语言表达上的问题,是想提请我们注意:这一科学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整个历史阶段尤其是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注重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它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提出了我们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
二是科学性。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如果离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就难以同右的观点划清界限。邓小平同志不仅强调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而且同时强调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为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样,仅仅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无法同过去那种离开生产力实际状况“割资本主义尾巴”、“穷过渡”的“左”的观点划清界限。邓小平同志在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之前,先讲“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是偶然的,它揭示了一条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社会改造必须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因此,这种表述的完整性,正是理论的科学性。
三是指导性。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在理论上大大深化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在实践上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首先,它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其次,它告诉我们不要把计划经济等非本质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来固守。邓小平同志在论述社会主义本质时,前面说了这样一段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再次,它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一方面,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另一方面,完善和发展公有制就是为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在改革中,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只能按照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可以这样说,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它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五篇: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指邓小平于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这里,邓小平从解 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高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与现阶段我国发展生产力的迫切重要性联系在一起可以分析题形式考核。
我们必须通过改革,继续不断的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揭示了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找到了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推动生产力彻底解放的根本力量——无产阶级。当前,尤其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了解和掌握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学会使用最先进的生产工具。
第二,要立足本国实际,继承以往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成果,循序渐进、锲
而不舍地推进生产力发展。
第三,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集中精力把
经济实力搞上去。财大才能气粗。
邓小平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最终目的,理解共同富裕,首先要了解,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富裕才是社会主义;其次,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社会主义财富 属于人民,社会主义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再者,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不患穷,而患不均、等贵贱、均贫富,只能平均贫穷,不能致富;共同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总之,共同富裕应该是共享社会成果,而不是瓜分社会财产。
现在还是存在着剥削问题,但这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社会剥削关系和剥削现象的存在具有永恒性,不管社会主义消灭剥削的过程有多长,都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社会剥削关系和剥削现象存在的历史暂时性,社会主义消灭剥削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将最终消灭一切剥削,人类社会必定要进入到无剥削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