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时间:2019-05-15 00:5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海洋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海洋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第一篇:《海洋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 在教授《海洋地质学》时,教师应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和手段进行创新,将基本内容和前沿问题相结合,采用互动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教学改革实践

海洋地质学属于海洋科学与地质学的边缘学科,也是我院海洋科学专业大二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该专业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具有体系庞大、内容繁多、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特点,其前修的专业课程较少,海洋地质学课程既承担着专业起步教育,又要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基础的任务,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因此,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必须调整在新形势下海洋地质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考核办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努力实现培养学习习惯、增强能力训练、培养创新意识的课程教学目标。

一、对海洋地质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海洋地质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课程。海洋地质学成为一门成熟的独立学科至今仅半个世纪,但已衍生出多个日益成熟的分支学科,最早出现的海洋沉积学,以研究现代海洋沉积物的特征、时空分布、形成和演变机制为内容;经典的海洋地貌学,以研究海底形态、空间分布及其成因为内容,以及最海底构造地质学、海洋地球物理学、海洋地层学、海底矿产地质学、海洋灾害地质学和海洋工程地质学等[1]。作为深海钻探计划和大洋钻探计划的产物,古海洋学迅速臻于成熟,以追索海洋发展变化史、海陆变迁、反演海洋成因和古环境的演化为内容,是当今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角色[1]。

基于这样的课程特点,授课老师在讲解时既要介绍海洋地质的发展历程.又要关注海洋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灵活的教学思想,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加强实用教学,整合课程内容。本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强学生对海洋技术专业的定位认识。海洋技术专业是我院国家级特色专业,但该专业刚设置不久,课程设置与建设还有待完善,课程体系的逻辑关系还有待理顺,因此学生往往对自己所学专业认识不够。海洋地质课程的开设能够使学生从低年级的迷茫中走出来,对自己的应该掌握什么样的专业知识、走上社会后自己的发展定位有较清晰的认识。二是为学生建立一个系统的海洋科学的知识体系。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海洋地质的内容、方法和理论,以及野外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既介绍地质学基础理论和概念,又讲授海洋科学的内容、理论,以及最新的海洋地质学科的前沿知识。这样就使学生从不了解海洋地质学到了解较多,再到掌握系统知识。三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追求真理的精神。对于海洋地质,除去教授方法之外,我们还要提倡追求真理的精神。只有对海洋之谜抱有孜孜不倦的探求之心,对海洋开发事业充满热爱,才能使海洋科学蓬勃发展、一往直前。

我院是培养海洋科学应用型人才的工科院校,我们讲授海洋地质时要做到知识重点突出、内容由浅入深、丰富易懂。以海洋地质的内容和方法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现场操作能力为宗旨,加强实用性教学。一方面使授课内容井然有序,突出教学的实用性、系统性,另一方面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对有些章节进行增删,将讲课、作业、实习有机结合。培养具有较强的现场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

二、对海洋地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一)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可使教学过程感性化、形象化[2],[3],不仅可以增大信息量,而且可以产生图文并茂的效果。这对于海洋地质学的教学尤为适用。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把搜集到的关于海洋形态、海洋现象、海洋地质地貌、海洋调查、海洋生物、卫星海洋遥感及自然地理、地质学的图片,结合课程的相关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海洋的认识由模糊转变为清晰,由常识性了解转变为从专业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仅能使课堂生动活泼,而且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吸取知识。例如讲解大洋钻探中沉积物柱状样的采集,仅靠授课老师口头描述是讲解不清楚的,因为学生没有接触过采集仪器,也没有亲身参与过,对于如何使用钻孔设备采集沉积物柱状样更是无从理解。通过flash课件,学生不仅认识了仪器,而且对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也有了深刻的印象,并且认识到沉积物柱状样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以外,我们在课堂上还进行简单仪器的演示教学,例如抓斗式采泥器使用的讲述。

(二)播放录像资料,开展相关知识讲座。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集中时间来播放有关影像,在讲授到重要章节时会安排一些有关海洋科学的录像资料。如在讲授完前言后,我们播放了有关大洋钻探的发展历史的影像资料,此前的教学内容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和记忆,并激发了他们对本课程的探求兴趣,而影像的播放更是起到了提高效率的作用。影像的内容应丰富,例如泰坦尼克号探秘、深海探测、大洋钻探等。通过观看影像,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感到课程的知识内容和现实应用紧密相关。除了在课堂的教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成立海洋科技活动小组,由专家老师不定期做一些讲座,向学生讲授海洋调查方面的知识并回答他们的提问,展开讨论,等等。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专家们为我们做了物理海洋、海洋地质、海洋古生物专业的调查研究等讲座,讲座内容丰富,又通俗易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向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外学习机会。

(三)合理选用教学方法,实施拓展教学。

海洋地质学课程体系繁多,不同的教学内容,其授课方法有所不同。教学过程中,将此庞大内容体系组织成为三大主题,即海洋地质构造运动及其相关结果,海洋沉积动力及其地貌演变,以及海洋地球化学过程与其相关资源。同一主题知识具有许多共同特征,学习、理解和掌握都较有规律。授课时主要讲授知识结构,然后选择其中一个内容作为典型,结合幻灯、图片、模型、标本进行详细分析讲解,而其他知识仅进行对比讲解,指出其共性和异性。这样不仅增加了单位课时的知识容量,而且使学生掌握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具体讲授内容量,可视课时数量、学生接受能力等灵活调整,既可精深、引申和拓展,又可提纲挈领地讲授,而不影响整体知识结构[4]。

(四)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实践教学既可巩固课堂知识,加深对海洋地质学的认识,又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能力,是进行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不可替代的环节。基础教学是海洋地质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和学习进度分别开展课内实践教学,其进度与课程理论教学同步进行。例如参观海洋地质标本、化石标本、海洋生物标本,在海洋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参观标本实验室已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地质标本和化石标本向学生展示了地层的演化和变迁,生物标本给学生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海洋生物世界。通过实物标本的视觉和触觉效果,学生对海洋这一知之甚少的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采集和积累大量矿物、岩石、古生物等标本,加强室内认识实习。实习内容主要有通过观察,认识常见造岩矿物的形态、条纹、光学、力学等特征;学习根据造岩矿物的形态和物理特性,用肉眼鉴定常见造岩矿物的技能和描述矿物的方法;观察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标本,分析其典型结构、构造特征;了解三大类岩石间的形成环境及其转化关系;参观地质模型、图片陈列展,了解岩石的形成环境及其转化关系。为增强实验课教学效果,除采用布置课前预习、课前提问等方式,我们在学生观察描述过程中加大巡视和辅导力度,从学生报告进展、姿势、表情等方面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有效保证了实验课教学质量。

(五)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基础与前沿结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海洋地质学的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将基础知识与新发展的学科知识及实践应用成果有机融合。目前的研究重点和趋势集中于三方面:(1)海洋的起源、发育和演化。主要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古气候与古海洋学研究和大洋发展史等。(2)海洋资源研究。研究油气资源、深海底矿产资源和近海矿产资源等海底自然资源的成因、分布特征和开发。(3)全球变化与海洋环境的研究。研究海洋对气候的影响和制约,通过对海表和深部变化及与陆地相互关系的研究,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历史和联系,以及极地地区的海陆变化对整个全球变化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措施[5]。上述内容在教学中应给予一定的重视和体现。教学内容需与学科发展同步,将最新科技成果引入教学中。此种教学内容改革一方面注重课程基础知识,强调学生基础训练和地质功底的培养,另一方面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和学科研究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三、结语

海洋地质学是一门系统性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各章节相互关联,其教学内容、体系、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的调整和改革,需要随教改的深入不断地进行更新完善,例如: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广度和深度,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要求;教学的内容除了基础知识外,还应该和实践活动相联系。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把大量的信息深入浅出、简单明了和直观生动地传授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可持续高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炳全.海洋地质学概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2]杨惠元.试论课堂教学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3).[3]董春来,焦明连,周立,汤均博,蒋廷臣.“大地测量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测绘工程,2006,(6).[4]王永红.“海岸动力地貌”课程中的互动式教学和人文教育[j].中国地质教育,2010,(1).[5]温孝胜.海洋地质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j].海洋通报,2000,vol4,(19).本文由淮海工学院自然科学类校内课题(z2011001)、淮海工学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kq09041)、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开放课题(pcrrf11024)共同资助。

第二篇:《钢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钢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先对当前《钢结构》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当前社会需要及企业对钢结构专业人才的要求,遵循学生职业发展规律,对钢结构课程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钢结构;教学现状;改革措施

Abstract:The first of the “Steel Structure” Course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analysis,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needs of the community and the business requirements of steel professionals,students follo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w of occupation,of steel structure teaching method preliminary exploration.Keywords:Steel;teaching status quo;reform measures

当前,我国随着钢产量的逐年增长,钢结构使用范围和发展趋势也将更加宽广。《钢结构》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较强的应用课程。本课程主要知识包括材料、连接、节点性能、轴压构件、受弯构件、拉弯和压弯构件的承载能力计算方法和原理。由于课程知识内容多,涉及的相关规范条文多,理论应用性强,而学生平时生活、学习中接触的钢结构实体又有限,缺乏一定的认识感,学好钢结构比较困难。下面先对钢结构的教学现状进行小结,然后针对现状提出几点改进措施。

钢结构课程教学现状

1.1培养目标不明确

当前,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虽然有所不同,但《钢结构》实际教学过程中差别不大,甚至直接采用211、985院校的教材教学,没有一本适合自己学校校情的钢结构教材,最终的区别只是课时的比例和内容有所删减。教学目标很不明确,教学设计适应性不强,影响教学质量。

1.2课程体系建设重视度不够

在土木工程专业中,“大土木”的核心课程体系主要是钢筋混凝土和土木工程施工,而钢结构在土木工程中一直作为一门辅助课来学习。加之学生学习过程中钢结构课程课时比较少,最多不过80学时,而钢结构的理论和实践性都较强,没有充足的课时保证,强调理论和实践中任何一个都会导致学生知识体系不达标。

1.3传统教学没有吸引力

《钢结构》教学中,由于知识面广,格式复杂,讲解内容抽象,甚至有些难以用语言描述,以及钢结构施工图和节点多,看图识图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导致教师必须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例如用PPT、慕课、微视频教学来帮助同学理解抽象知识。而传统的板书和作业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现代教学模式。

钢结构教学改革措施

2.1理论课教学改革

首先,增加理论课的学时,课时是保证,想要在有限的课时达到教学效果,必然和培养合格钢结构专业人才相悖。

其次,钢结构课程内容中强调一下方面的能力培养:

1)钢结构基本概念的理解。包括钢结构的材料性能、破坏类型、应力集中、疲劳破坏、刚度、强度和稳定性等。

2)连接的方法。突出重点难点,掌握焊缝连接和螺栓连接,以及计算焊缝的焊脚尺寸,螺栓连接的计算方法。

3)构件设计方法。掌握轴压构件、压弯和拉弯构件的设计方法,作为基本理论知识学习。

4)培养一定的设计能力。钢结构的应用范围逐年增大,尤其轻型门式刚架结构、网架结构的应用,将整体结构设计的概念讲给学生,确保理论设计和施工。

5)培养施工和管理素质。讲解现场施工技术,识读施工图纸和节点详图,和培养学生的管理沟通能力等。

2.2实践教学改革

要加强学生实习,不仅要加强学校课内实训,也要加强校企实习。很多高校对钢结构课程实训环节不是很重视,仅停留在表面阶段,没有达到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重视地位。而当前钢结构发展突飞猛进,体系复杂多变,例如北京鸟巢,所以学生只对简单的型钢构件、排架钢结构、刚架钢结构、网架结构只是一带而过,学生基本不有看到问题的精髓处,所以实践的教学也需要课时作为保障。让学生深入钢结构生产一线,这样通过实践环节也加强理论的学习,从而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2.3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改革

课程设计是结合土木工程专业而配合的实训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对专业知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水平。而毕业设计则是对大学所有专业课的一次大考验,也是加强实践性的重要教学环节,强化课程设计对培养实用型人才尤为重要。当前,钢结构课程设计一般是屋架设计,这与现实情况脱节,所以毕业设计题目类型和形式亟需革新。好多高校毕业设计题目竟然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而钢结构的设计基本没有,使得学生就业失去了一些不错钢结构设计院或施工企业,因此,有毕业将钢结构的题目作为备选之一,增强钢结构的理论和构造的应用水平。

结束语

高校中的课程设置需要与时代接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创新思路,以企业为导向。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接地气,注重理论与实际操作并轨,培养能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卓越工程师。从当前钢结构的市场地位看,土木工程专业应该加大钢结构教学地位,不断进行教学革新和总结经验,才能更好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参考文献

[1] 宋高丽.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钢结构课程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10,(3).[2] 赵培兰.钢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2,(2).[3] 胡晓玄,杨海林.高职院校《钢结构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初探[J].价值工程,2011,(15).[4] 张晨,徐勋倩.“一人一题”教学法在钢结构设计习题课中的应用[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1)

[5] 周瑜.新主角 新常态 新作为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2015年钢结构专家委员会工作圆满成功[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6,(02)

[6] 瑜跃.钢结构企业开展施工总承包试点总结会在京召开[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5,(04)

[7] 曹玉生,姜丽云,赵燕茹,杨立国.钢结构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内容整合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8] 孙德发,刘俊英,牛志荣,李刚.钢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2,(01)

作者简介:胡长威,(1985.4)男,湖北孝感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组合结构,施工管理。

第三篇:海洋地质学思考题1

海洋地质学思考题

第1 章 绪论*

1.什么是地球的圈层结构?

2.海底有哪些特征地形?

3.什么是海洋地质学?它的研究内容涉及哪些方面?第2 章 海水的基本性质及其起源

1.海水有哪3 种物理状态?

2.海水的盐度的表层分布和垂向分布各有何特点?

3.盐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有何规律?

4.影响海水温度表层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海水温度在垂向上有何规律?

6.海水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有何特点?

7.什么是大洋暖池?

8.暖池形成有哪些原因?

9.海水密度的表层分布和垂向分布有何特征?

10.什么是水的聚集事件?

第3 章 海水的运动及其能源

1.什么是波浪?波浪的实质是什么?

2.理解波浪的要素。

3.波浪的分类有哪些?

4.深水波的水质点运动有何特征?

5.浅水波的水质点运动有何特征?

6.试对比深水波和浅水波?

7.什么是波浪的折射、绕射与反射?

8.什么是潮汐?

9.理解潮汐的要素。

10.什么是潮汐的不等现象?

11.什么叫引潮力?

12.什么是海流?

13.海流有哪些特点?

14.海流有哪些分类?

第4 章 海洋沉积生物

1.什么是海洋生物生产力?

2.海洋沉积生物有哪些类型?

第5 章大洋地壳的构造与岩石组成*

15.大洋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哪3 层?

1.大陆漂移说的基本思想?

2.支持大陆漂移的主要证据有哪些?

3.海底扩张说的基本思想?

4.海底扩张说如何解释新生大洋地壳的形成及其运动?

5.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

6.什么是转换断层?它和平移断层有什么区别?

7.板块的边界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8.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第6 章 全球变化

1.海洋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有哪些方面?

2.全球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第7 章 海岸带*

1.什么是沉积环境?

2.什么是沉积相?

3.海岸带的定义及其分带?

4.海岸带的动力因素有哪些?如何理解?

5.海岸带的分类有哪些?

6.中立线的概念,影响中立线位置的因素有哪些?

7.什么是沉积物横向运移模式?

8.什么是均衡剖面?

9.什么是泥沙的横向运移和纵向运移?

10.泥沙横向运移和纵向运移形成的地貌有哪些?

11.滨岸沉积相的划分?

12.海岸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有哪些方面?

第8 章 海洋地球化学

1.海洋地球化学的概念?

2.了解海洋中的CO2 系统。

3.微量元素在海水中存在形式有哪三类?影响海水中微量元素分布的因素有哪些?如何理

解?

4.海水中的有机物有哪些类型?

第9 章 三角洲*

1.什么是三角洲?

2.三角洲形成有哪3 个基本条件?

3.控制三角洲发育的因素有哪些,如何理解?

4.三角洲的纵剖面构造是怎样的?如何形成的?

5.三角洲的沉积相有哪些?特征如何?

6.按基本水动力,三角洲可分为哪些类型?各自有何特点?第10 章 大陆边缘*

1.海底可分为哪几级地貌单元?

2.什么是大陆边缘?可分为哪些类型?具有何特征?

3.什么是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

4.陆架上有哪些典型的地形?

5.陆架浅海有哪3 种沉积物,各有什么特点?

6.根据现代水动力,大陆架可分为哪些类型?

7.试述大陆架的成因?

8.大陆坡有哪些地形要素?

9.海底峡谷的成因有哪些?

10.了解大陆坡的分类。

11.陆坡有哪些沉积特征?

12.陆坡的成因有哪些?

13.根据构造基础差异,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14.大陆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分类、沉积物特征等)?第11 章 现代浅海碳酸盐沉积与珊瑚礁

1.现代海洋中形成碳酸盐沉积占优势的海域必须具备哪2 个基本条件?

2.碳酸盐补偿深度(CCD)

3.浅海碳酸盐沉积的环境控制因素有哪些?如何理解?

4.碳酸盐沉积的结构组分有哪些?

5.珊瑚礁的定义?珊瑚礁有哪2 个特征?

6.珊瑚礁的分类?

7.珊瑚礁发育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如何理解?

第12 章 大洋沉积作用和沉积物性质*

1.大洋沉积物有哪几种来源?

2.大洋沉积物的组分有哪几种?

3.海洋风化作用的概念是什么?

4.硅质软泥沉积的分布有何特点?

5.大洋沉积作用有哪几种?

补充内容 1——地壳的物质组成*

1.元素、矿物、岩石的概念

2.理解矿物的颜色、光泽、条痕、解理、硬度等物理性质岩石的形成原因分类有哪几种,能列举每类岩石中常见的几种岩石(知道典型的岩石是何

种岩石)

岩石的形成原因分类有哪几种,能列举每类岩石中常见的几种岩石(知道典型的岩石是何

种岩石)

补充内容 2——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的概念

地质年代的划分及其理解

第四篇:地质学基础课程

***地质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岩石圈

第一节 岩石圈的表面形态

二.洋底地形

(一)大陆边缘

大陆与大洋相连接的过渡地带,称大陆边缘。

1.大陆架(陆棚)是指围绕大陆分布的浅水台地,平均坡度小于0.3°,平均深度小于130m。

2.大陆坡 大陆架外坡度明显变陡的斜坡地带,坡度平均约4°最陡可超过20°,下界平均水深约2000m,平均宽度30km,最宽可超过100km。大陆坡上常发育有海底峡谷(谷壁陡峭,剖面形态呈“v”字形)。

3.大陆基(大陆裙)是介于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缓坡地带,下界水深约4000m,宽度几百公里,坡度一般小于1°。(*在海沟发育的地区没有这一地形单元)

4.海沟和岛弧 大洋盆地边缘深度超过6000m的带状凹地,称为海沟。宽度仅数公里至数十公里,长度最大可达几千公里。

太平洋西北侧的海沟多呈弧形,沿其凸出的一侧排列着大小岛屿,称为岛弧(多为火山 岩)。

(二)洋盆

洋盆是指位于海沟与洋脊之间辽阔而平坦的洼地,一般深度4000-5000m。可进一步分为洋底丘陵、洋底平原、海山。

(三)洋脊 ` 贯穿于洋盆中央或一侧、延伸几万公里的洋底山脉,称洋脊。

第二节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一.岩石圈的化学成分

地壳元素的平均重量百分含量称克拉克值。(地壳的元素丰度)

1.元素在地壳、上地幔和地球中的分布相差十分悬殊,其中O、Si、Al、Fe、Ca、Na、K、Mg等8种元素合计占地壳总质量的99%。

2.Al、Na、K三种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最高,但在上地幔和地球中的丰度显著降低,而Fe、Mg的丰度却显著增高。

二.矿物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中形成的,是在一定地质条件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元素单质或化合物。三.岩石

岩石是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稳定存在的矿物集合体。按岩石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是由岩石圈中、下部以及软流圈中的熔融岩浆上升到浅处或涌出地面冷凝而形成的岩石。在地下冷凝形成的称为侵入岩,主要有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橄榄岩等。涌出地面冷凝而形成的称为喷出岩或火山岩,主要有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等。组成岩浆岩的主要矿物有斜长石、石英、辉石、角闪石、橄榄石和云母。

沉积岩是在表生条件下由各种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后被埋藏在一定深度经过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碎屑岩、粘土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等几大类。主要组成矿物有石英、粘土矿物、方解石、白云石以及一些矿物或岩石的碎屑。含有古代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化石是沉积岩最突出的特点。

变质岩是由岩石圈内先存的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受地质环境(温度、压力和高温热液等)变化而使原岩的结构与成分被改造而重新形成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接触变质岩、气液变质岩、动力变质岩和区域变质岩。

第三节 岩石圈的构造

一.现代板块的划分

地震带是划分现代板块的首要标志。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环太平洋带

世界地震分布图(震源深度0~700公里,记录时限6年)

(据Physical Geology,2001版)

据此全球可划分为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印度板块、南极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世界板块划分(引自金性春,1984)

1-洋脊;2-转换断层;3-俯冲边界;4-碰撞边界

二.板块边界类型

1.分离型板块边界类型

洋脊轴两侧的板块作相背运动,板块被拉开,软流圈中的高温熔融岩浆顺裂隙上涌,凝结在滑移的板块后缘上,成为最新的洋底岩石圈。

2.汇聚型板块边界类型

(1)俯冲边界 一侧板块向下俯冲并斜插入软流圈,另一板块则仰冲并叠覆其俯冲边缘之上。二者间在地貌上形成海沟、岛弧或大陆边缘山系。(例如: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印度板块之间)(2)碰撞边界 两板块相对运动,前缘有洋壳的边缘下插,造成二者的陆壳碰撞接触,形成地缝合线。(欧亚板块南缘与非洲板块和印度板块西段)

3.平错型板块边界类型 两板块相互平行边界滑错,不造成新的山脉和海沟,地质构造上表现为转换断层或大型走滑断层。

**思考题 简述板块边界类型及其地貌特征。

第四节 地质作用的概念

一.一般概念

由自然动力引起岩石圈或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自然动力,称为地质营力。按地质动力来源分为作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二.内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的能源主要是地热能、重力能和旋转能。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类型有:

1.地壳运动 主要是指岩石圈的机械运动,如板块的分离、滑移、俯冲、碰撞;区域性沉降与上隆;岩层的断裂和褶皱等。

2.地震作用 地震是岩石圈机械运动积累的能量造成岩石圈破裂而突然释放引起的一种现象,是由地震波的传播引起的地面快速颤动的作用。

3.岩浆作用 是指软流圈和岩石圈中、下部内集聚的高温熔融物质,顺通道运移至浅部甚至涌出地面冷凝成岩石的过程。

4.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圈内先存的岩石在新的温度、压力条件下,也可有外来气液物质参与,使原岩在固态状况下发生结构、构造及矿物组合的改造过程。三.外动力地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能源是太阳的辐射能。外动力地质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风化作用

岩石在原地因气温变化、大气、水、生物等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分解、破坏的过程。

2.剥蚀作用 是风、冰川、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和湖泊水等地质营力在其运动过程中使地表岩石破坏并脱离原地的作用过程。3.搬运作用

4.崩塌作用 指基岩块体和松散堆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崩落或烟斜坡下滑的过程。5.沉积作用 由于搬运动力和介质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的沉淀和堆积的过程。6.固结成岩作用 松散的沉积物被压实、固结而形成岩石的地质过程。四.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内动力促使岩石圈在软流圈上滑移、升降、分裂和碰撞聚合,导致地震,岩浆上涌和喷发,形成岩浆岩,使岩层发生褶皱和断裂,造成海洋盆地和大陆高地以及区域性地面起伏等。而外动力则对地面的起伏加以改造,总趋势是削高填低,使地面准平原化,同时造就表生矿物和沉积岩。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而不停地作用,推动着岩石圈的演化和发展,使地表形态、矿物、岩石和矿床以及地质体的构造变形不断地变化和改造。

复习题与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岩石圈;2.地温梯度;3.重力异常;4.莫霍面;5.岩石圈;

6.现实类比和历史分析原则 二.选择题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大洋中脊是岩石圈板块的()

A.扩张边界 B.俯冲(汇聚)带 C.转换断层 D.消减带 2.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古登堡面约位于地下的()

A.250km处 B.1000km处 C.2900km处 D.5125km处

3.地震波横波的地球内部不能被传播(或被吸收)的圈层是()

A.内核 B.外核 C.下地幔 D.软流圈 4.地壳厚度最小的地区是()

A.大洋盆地 B.海沟 C.大洋中脊 D.岛弧

三、填空题

1.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和。2.地球外核物质的物理状态是 态;内核物质的物理状态是 态。3.板块构造学说把板块边界分成、和 三类。4.地壳的下限是 ;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是 ;

地壳厚度最小的地区是。

5.表示地磁场强度的三个要素是、和。6.地壳中拉克值前三位的元素依次是、和。

7.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岩石圈划分为非洲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 六大板块。

四、问答题

1.说明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状况及据此划分的地球内部圈层。

2.对比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在分布、厚度和成分(结构)方面的差异。3.内动力地质作用有哪些类型?外动力地质作用可分哪些类型? 4.简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依据。

第五篇: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推荐)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自会计学专业设立以来,成本会计学课程就被确定为该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经济越发达,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激烈,成本的作用也就越突出,成本领先战略被广泛关注与应用正是最直接的佐证。因此,会计学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成本核算、分析、控制的方法、熟悉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是其专业基本功的重要方面,这一点已经得到毋庸置疑的肯定。然而,近年来存在着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现状却并不理想的现状,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后,能真正领会成本会计的内容,以下将以高职会计专业为对象就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反馈

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自2003年设立,现有在校生632名。该专业学生在大二年级均要开设《成本会计》此门专业课程。通过教学组讨论、学生座谈等方式对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表明目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

(一)理论根基薄弱、知识点的掌握限于“教条分割”

成本会计课程相对于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一就是费用归集与分配、产品成本计算、成本分析和控制都往往存在一个事项有多个方法的情形,如材料费用的分配就有产量比例法、定额消耗量比例法、定额成本法、实际重量法等,其中定额消耗量比例法的费用分配率又可选用实际耗用量或实际消耗材料成本除以定额消耗量等不同形式。从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单个计算方法掌握较好,而对于各个方法产生的原理不能归纳出共性,也未能对各个方法在最终产品成本信息形成中发挥的功用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二)账证意识模糊、掌握成本核算流程限于“纸上演算”

计算量重与大量的图表运用是成本会计课程相对于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而言的又一特点,产品成本的构成涉及料、工、费等多个项目,因其承担的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归集、分配和结转程序,其间需要借助各种费用计算表格完成繁多的数据处理。从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把费用分配和产品成本核算视为纯粹计算的情形,而不能很好地将单个分配表计算结果如何与记账凭证对应,也未能很好地掌握不同分配表、产品成本计算单如何与账簿结转对应关系。例如,制造费用采用年初计划分配率法分配时,各月末的账务处理在“纸上演算”中经常遭到忽略;辅助生产费用的交互分配法的掌握经常只局限于算式求解,而对于分配表中费用的转进转出往往判断失误。

(三)管理观念缺失、分析控制的掌握限于“雾里看花”

除成本核算外,教授成本分析、控制、计划等管理性职能的如何实现也是成本会计课程的另一特色,其中各种指标、差异以及各项因素的影响程度确定的计算方法和思维与前期的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等会计专业课程相比截然不同。从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对于成本分析、成本控制、成本计划等课程内容,一是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二是认为这些内容和“会计”关系不大,因而掌握程度往往比较粗浅。

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现就如何使得高职院校的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工作能更好地达到现代复合型会计应用人才的教育要求开展了调研与讨论,其间形成了一个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新系统的设想。

(一)对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审视与明确

会计专业高职教育的目标在于会计基本知识与各项技能的培养,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以初级会计人员为教育成果对社会输出。成本会计课程尽管是以制造成本法以及相关理论为主要方面,但基本上是对基础会计所学的会计原则、记账方法和会计循环等的进一步诠释与应用,也是对后续管理会计等相关课程的前期铺垫,对于会计的专业思维熏陶和综合素质的养成具有其独到的作用。因此,成本会计课程一开始就有必要通过宣讲讨论等形式使受教者明确该门课程在会计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使教学重点放在通过课堂学习和模拟实训操练来理解各类计算后的经济实质及账务处理关系,从而达到专业思维、数据处理技能的默化提高。

(二)对教学内容进行覆盖面的甄选与逻辑体系的重塑

成本耗费的正确核算与客观反映、成本决策有用性的强化是成本会计应发挥的两大核心功能,这一点应当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具体覆盖上得到充分体现。可通过目前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多种成本会计教材,并参考成本会计理论的新发展,筛选出其中典型的共同方面作为主体教学内容,尤其注意难易程度适合的、具有代表性的、应用价值高的案例选择。在各项内容的前后组织上应以成本及成本会计工作循环为主线索,并考虑基本原理互通的内容能进行接力衔接。

在新系统设想中,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有:成本理论、成本会计工作理论、成本核算、成本报告、成本管理,将非制造行业成本核算、成本会计学科发展趋势介绍作为机动内容。在成本管理具体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把握与成本核算紧密沿承,并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内容不重复的原则,主要考虑针对成本报表进行的分析、账务处理有显著特色的标准成本法。对于进程安排上,将生产认知放在基础准备部分以帮助学生熟悉生产常用术语,典型生产耗费在生产部门及部门间的归集分配流向;对于定额法因实务推广始终存在难度,且其处理原理和标准成本基本一致,故而将置于成本分析方法和标准成本法之后。其他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置体现在演示表的“模块功能”,在此不再赘述。

(三)对教学难、重点进行合理确定与有效攻克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的基础上,应以成本会计理论、技能基本功培养为核心,综合考虑未来工作岗位应用性以及后续职业资格、学位提升的需要,对教学中的重点项目加以明确。同时,应在课堂表现、练习批阅、答疑互动等环节中注意学生接受情况,对普遍存在的学习难点进行圈定,并通过出错信息的收集分析找到解决的法门。例如,成本还原是历来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行还原的比重法和比率法教学时常被作为两种分割的独立方法来学习,经过验证两种方法的实质一致性以及对各步骤还原参照物选择的缘由进行着重分析后,大部分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轻松运用两种方法得出正确的结果。

学校可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将确定的教学内容以及其中的难、重点以教学大纲的形式加以确定。而任课教师在对教学重、难点具体判定时应根据受教者的情况在惯例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小幅调整,并注意提高难点问题的讲授技巧。

(四)对教学方法进行丰富并提高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利用程度

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上既要注重保持教师在传授基本、核心、难点理论和方法方面的主导作用,更要激发学生在接受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更多地将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模拟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引入到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中,调动学生自我推导、“寻根”和课外求知的兴趣,更多地去引导学生通过生产流程与管理要求、账户设置与结转、比较与归纳去掌握计算公式与方法,从而达到活学活用、事半功倍的效果。可尝试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将行业扩展和成本会计前沿开发等内容的学习移到课堂以外,教师只提供方向性指导,更多内容的获得与掌握由学生自主进行文献查阅和小组讨论来达成。

同时,对专业教师进行基于现代CAI技术的多媒体应用软件使用技能的培训。如PPT课件制作中超链接、图示、自定义动画等的恰当运用以及FLASHMX等动态效果的引入能有效辅助教师使理论解释更形象、数据来源去向更明朗、计算流程总结更清晰、账务处理更直观等;而这有赖于教师对相关软件功能的掌握和利用水平。学校可定期开展课件展示与评选活动,激励教师能制作出形式丰富、对课堂教学确有助益的高质量多媒体课件。此外,课程网站的使用也将大大有助于教、学双方的直接交流,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五)加强教学辅助环节内容的针对性设计

在典型教学案例确定的基础上,尽可能争取到相应类型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在进入基地前,先将认知实习与专业学习的关联进行细化。就成本会计课程而言,可以将诸如企业有哪些生产部门?产品要经过哪些工序加工?动力等费用是怎样由外部进入并且被内部消耗的等具体问题作为认知提示罗列在实习指导手册中,使学生明白该听、该看、该问什么。校方还可争取征得实习基地的协助,就生产工艺、生产组织等拍摄影像、制作平面沙盘图片作为素材在以后的成本会计课堂教学中使用,真正对以后的成本核算学习形成有利支撑。

模拟实训环节,实训内容的设计十分关键。比较理想的实训内容是能涵盖基本生产、辅助生产、制造费用建账,材料、工资、动力、折旧等要素费用归集与分配,综合费用期末处理,完工产品成本计算、商品产品成本报表生成这样的一个成本会计循环。可以某个企业某一期比较完备的成本核算资料为基础按实训学时进行适当调整后作为实训素材使用,以充分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和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吸收。

(六)组织力量进行教材及辅助教学资料的编写

目前多数的成本会计教材都是以《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版为账务处理依据,但在细节的撰写上相互间却存在不少出入。随着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和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成本会计教材及其辅助材料的重新编撰成为当务之急。在对教学内容进行上述甄选与构建的基础上,成本会计教材的编撰,首先应力求在细节上寻求共识与规范,以避免目前各版教材在核心概念、成本核算科目、成本项目、分配方法、费用分配表格式等方面各自表述的情况;其次应增加成本核算案例账务处理环节的普遍实用性,如使材料费用分配中的涉税问题、工资费用分配中非工资性津贴和补贴、“五险一金”等内容能得到体现;再者应当与新会计准则变化相吻合,如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的处理等;最后可区分教师和学生两种版本,在学生用版本中,教学重、难点案例可有选择的只给出空白表格,便于课堂互动的进行。对于教学辅导材料,一是要突出精要、发挥学习指导的功能,如可给出教学大纲,对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提示,使用图示突出各章主要知识点的逻辑关系以及计算方法的流程,对主要计算公式进行汇总与梳理,从而避免对教材内容简单精简的情况;二是练习题的组织方面,要对知识点的直接考查和变通应用进行合理搭配,引入历年会计职业考试真题精选,从而避免题目大量的简单堆砌;三是适量增加电算化作业素材,提高学生利用现代办公手段完成成本账表计算与结转的能力。现在我系会电专业将采用有校企合作、以全教研室的名义编写的高职类实用教材,这样能够更好的起到针对性的教学效果。

(七)开发多元化教学考核组成方式

由于课堂讨论、课外小组活动等形式的引入,相应的可增加新的考核方法,如增加自评、互评等形式。将学生的成本会计课程总成绩分解为卷面成绩、课堂互动、课后作业质量、课外活动情况和实训成绩等多个部分,根据各年级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开展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各部分的权重。这种复合测评方式将有助于改变目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部分学生对知识点强行记忆以求短效回报的现象。当然,建立规范的日常教学跟踪管理制度也就成为一个先决条件。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改革,国内外经济形势、科技条件的日新月异,高校的会计专业迎来了新一轮的改革契机。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还需要在今后持续借助院校间的横向合作,以及同企业界进行纵向的检验反馈中探求更科学的措施。

下载《海洋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海洋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泰国大学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泰国大学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新中国成立60多年,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汉语在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规范化工作,从国语到普通话、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注音符号到拼......

    《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作者:李飞跃 邹海明 于群英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5期 摘 要:《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只有通过丰富和......

    《服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服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为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服务礼仪课程调整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改革考核方式,采用渗透式教学法,气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

    海洋地质学思考题(09海科)

    海洋地质学思考题 第1 章 绪论* 1. 什么是地球的圈层结构? 2. 海底有哪些特征地形? 3. 什么是海洋地质学?它的研究内容涉及哪些方面? 第2 章 海水的基本性质及其起源 1. 海水有......

    生态智能建筑课程教学改革及探讨研究

    生态智能建筑课程教学改革及探讨研究 摘 要 本文总结了生态智能建筑课程在教授过程中面临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从教材甄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和研究改进,......

    五年制高职Java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五年制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景宝华 (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信息工程系 江苏常州 213011 ) 摘 要:Java是一门流行的计算机语言,它已成为IT从业人员的必备工具。......

    《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 作者:王玉霞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11期 摘要:伴随着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繁荣,会展业也逐渐迎来......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数据库课程是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通过对该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的分析,探索数字媒体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