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Word中查找、替换及定位字符》教学反思
《Word中查找、替换及定位字符》的教学反思
浦东新区育华(集团)学校 袁海
对于这次公开展示课,经过评审组的评课讨论之后,我有很多新的体会,从课程评价中学了很多新的东西,经过大家的交流分享,我看到自己课堂的不足和优势。在此对课堂进行总结和反思,以利于进一步完善课堂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发挥可取之处,弥补展示课的不足,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本节课。在对课标与教材的充分理解之后,我采纳了部分书中内容,自行编写了本课教案。教学设计关键体现以下几点:
1、本课定位为以实践操作为主,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计算机信息处理软件word使用技能为主,以增强学生计算机使用兴趣、提升信息素养为主。
2、任务驱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任务完成的自我效能感。
3、有教无类,注重整体,个别辅导。课堂讲授整体辐射的同时,对每一个学生,设置任务总考虑学生个人特点,分组分任务,利用个别辅导进行细化。
4、适当的分层教学,学生因素质基础各不相同,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能力不一样,知识最近发展区与认知结构不一样,体现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
本次课,教学中突现的优势之处在于,1、对于我们职校学生而言,课堂学生管理方面比较成功,学生聚精会神,充分配合,既活跃气氛又不乱秩序。
2、教学设计上模块结构之间过渡设计合理,转换适当,知识点上逻辑清晰,承前接后,一脉相续。
3、教学素材准备充分,任务驱动,学生有事可做,积极参与,课堂完成得也不错,分组分层 任务都在教学中体现出来。
4、课堂媒体使用得当,图、文、音视频组合,多种素材丰富课堂的同时,将知识点直观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教室座位布置、学生分组分层、小组长组织等设计都不错。
当然,本课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是操作中的具体步骤理论上过分细化,导致课堂中步骤分解占据很多时间,学生对细化的步骤也不容易一时记住,因此,以后类似课程中,操作步骤可以概略一些,以演示代替图文分解效果会好一些,使课堂不用节奏紧凑。其次,课堂任务的反馈方面,尽量让学生自己找出不足,自己反馈,教师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而不是将结果和操作直接呈现,需要留下适当的思索与探究空间给学生,穿插应用启发式教学。再次,职校学生组成情况比设想的复杂,ABC的分层法难以将全部学生个体特点体现,任务完成中大部分都不错,难免有少量同学操作中无动于衷,这是教学中要给予关注的方面。
综观整节课,通过分层分组教学,学生在比较中应用,在操作中掌握,同时也能够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轻松愉快地解决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完成教学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回顾起来,一节展示课的两面性都有,只有经过大家的推敲点评,自己才能看清自己。对于优势方面,继续精于求精,对于不足之处,我自己需要加大学习,多观摩同事的课堂,并向学校教研组、专业组各位前辈学习。
2012-10-30
第二篇:《Word中查找、替换及定位字符》说课稿
《Word中查找、替换及定位字符》说课稿
袁
海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邮电出版社2009版中职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第四章第1节第4课时《查找、替换及定位字符》。
1.本课作用与地位:根据教学大纲安排,学生经过“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学习,进入具体办公软件学习阶段。本节课在教材中属于word“文档及字符的基本操作”章节部分下的一个要点,尤其“查找和替换”在word文档编辑中应用频繁,对于文档操作功能突出,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2.本课内容意义:知识点对于学生技能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通过教与学结合,学生获得word文档编辑的相关技能,运用于以后的工作,结合自主探索,进一步学会学习,提高信息素养,举一反三,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对终生发展非常有利。
二、教学目标
I、知识目标
3.学生理解计算机文档中“字符”的意思。学生记住查找、替换、定位弹出对话框的快捷键。
4.B层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能掌握对文档字符进行查找、替换的“常规”“高级”操作涉及的搜索选项知识。C层学生能达到掌握“常规” 查找、替换操作知识。
5.学生对定位有所了解。II、能力目标:
1.A、B层学生能区分大小写、全半角、使用通配符查找替换,对“格式”“特殊字符”会查找替换操作。会使用查找、替换、定位快捷键。C层学生会“常规” 查找、替换操作。
2.通过本课,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结合,理论传导与实践探索结合,学生合作研究,通过word文档实例分析,学会文档空格批量删除、字符替换、段落合并等处理能力,规范文档。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完善word文档编辑的应用能力,促进自身学会学习,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认知、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增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III、情感目标
1.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之外,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发挥自己的特长,任务驱动,获得成就感,进一步树立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提高学生学习文字处理的兴趣。2.学生通过参与任务,课堂师生互相交流,人人交互、人机交互联系在一起,获得存在与认同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详细查找字符。2)替换的“常规”和“高级”使用。 教学难点:1)“高级”查找中通配符的使用。2)“高级” 替换中“格式”与“特殊符号”的应用。
四、教法
本科采用教法主要有:讲授法、媒体演示法、活动探究、任务驱动法等相结合。
五、学法
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结合。
六、教学过程
1、复习(3—5分钟)
承前接后,让课堂内容有所过度,复习之前所学。
2、导入新课,讲授新课:(20分钟)。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终生发展,适当对课题进行引申,使视野更广,更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具体内容分成四大步骤。突出重点,明了地分析课题的重点、难点。【字符、查找、替换、定位】
针对不同部分,根据课题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课件辅助下进行操作演示。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枯燥的操作生动些,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3、专门综合作业,课堂巩固(10分钟)。
针对职校学生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分组作业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达到分层教学目的。
4、总结,实时性评价。(3—5分钟)
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实际应用中替换查找的要素和使用范围,逐渐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5、布置作业。
课后留一些巩固练习。
七、学生
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讲授word的字符查找替换。12物流班学生已经经过“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学习,进入具体办公软件学习阶段。之前初中预备年级时接触过word。学生对本课题总体能接受,知识最近发展区和认知结构完善方面循序渐进,大部分学生适应本课内容学习。选题结合学生实际也跟上教材章节进程。符合学生发展水平。
八、媒体
媒体整体逻辑与课程结构保持相当。
2012-10-26
第三篇:查找与替换教学设计
第1课时
课题
第三十课 查找与替换
类型
主辅式
教学目标
1、学会查找的方法
2、学会替换的方法
教学重点
查找文字的方法。
教学难点
替换文字的方法。
序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导入
师:在编辑文章时,有时需要在己输入的文章中查找或替换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采用手工方式查找、替换是十分繁琐的。写字板提供的查找、替换功能可以方便、快速地完成这一工作。
板书课题。
生:听
展开
师:首先学习查找的方法。
师:出示例1。
师:按步骤演示。
1、打开文件“电脑”
2、单击编辑,打开菜单。
3、选择“查找”选项。
4、在查找目标框中输入要查找的词语。
5、单击【查找下一个】,找到的内容将反白显示。
6、重复5可继续查找。
7、单击确定,返回到查找对话框。
生:听
生:参照教师演示,体会操作步骤。
生:注意理解。
8、单击取消,结束查找。
师:出示例2,用“计算机”替换上文中的“电脑”
师:在编辑里选“替换”打开对话框,分别输入要查找的内容“电脑”和取代成为的内容“计算机”,单击查找下一个,第一个被反白显示,单击全部取代,直接替换。单击【关闭】,结束替换。
师:此时,屏幕上的电脑将被计算机替换。
生:听
生:观察,体会操作步骤。
生:注意理解
生:观察。
巩固练习
师:
1、在电脑文件中,查找计算机,并将计算机替换成电脑。
2、完成练习1。
3、完成练习2。
生:操作练习
生:应用练习
结束
师:有了查找和替换功能,我们就可以方便、快速的修改文章里的错误了。同学们要注意运用。
生:听
板书设计
第三十课 查找与替换
一、查找
二、替换
教后记
第四篇:如何在Word中查找和替换文字
如何在Word中查找和替换文字
在Word中查找和替换功能很多人都会使用,最通常是用它来查找和替换文字,但实际上还可用查找和替换格式、段落标记、分页符和其他项目,并且还可以使用通配符和代码来扩展搜索。
笔者以一些例子来说明如何将word中查找和替换功能运用地自如,或许对你有帮助。
一、查找和替换文字
可以自动替换文字,例如:将“ 改善”替换为“进步”
1.单击“编辑”菜单中的“替换”命令。
2.在“查找内容”框内键入要查找的文字, 在“替换为”框内输入替换文字。
3.单击“查找下一处”或“查找全部”,后单击“替换”或者“全部替换”按钮。
第五篇:《替换——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及反思
《替换——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9-90页的例1与“练一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应变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游戏,教师和学生换笔,初步体会交换的条件。
2、故事引入,激活相关经验。
师:有谁知道《称象》这则故事?故事里面的曹冲用什么方法解决了称大象的体重这个难题呢? 生:略
师:曹冲用一堆石头替换了一头大象解决了称大象体重这个难题,我们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关于用替换策略来解决问题的事例。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问题:替换——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
二.自主探索实践,研究替换策略。
1.课件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学生读题后师提问:
1、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已知条件?
2、能从已知条件中直接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吗?
2、那一个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 师: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的?
师:能不能用替换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替换,思考的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用什么替换了什么?
2、替换的依据是什么?
3、替换后720毫升都倒入了什么杯子里?
(生画图、列式计算,然后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上讲台汇报演示解题过程,说说为什么这样替换。
生1:我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这样就有9个小杯,720÷9=80(毫升),可算出一个小杯的容量是80(毫升),大杯:80×3=240(毫升)。
生2:我把6个小杯换成2个大杯,这样就有了3个大杯„„(师结合学生汇报,逐步形成板书)
替换 依据
①1个大杯————3个小杯,共9个小杯 小杯容量是大杯的1/3 ②6个小杯————2个大杯,共3个大杯 三.回顾解题过程,凸显替换价值。
引导学生回顾刚才的替换活动,反思是怎样替换的,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师: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运用了什么策略?使用替换这个策略有什么好处?(使问题简单化)替换后与替换前什么没变?什么变了?(替换中总量不变,但杯子的数量变了)师:要知道我们的计算结果是不是正确,怎么办? 生:检验。
学生检验,教师强调检验要符合题目中的所有条件才是正确的答案。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四.灵活应用,巩固替换策略。1.变换条件。
师:如果我把题中的1/3变成1/2,你们会替换吗?
读题,弄清题意:集体分析,说出不同的替换方案;尝试口头列式解答,并反馈。点名回答,教师板书。
2.巩固练习。出示练习1:3枝铅笔和1支钢笔共10、8元,每支钢笔的价钱是每支铅笔的6倍,每支钢笔和每支铅笔的价钱各是多少?(生独立解题)3.拓展练习。
①如果:△+○=20,○=△+△+△
那么:△=(),○=()。②☆比○多1,☆+○+=10 ○=(),☆=()
③出示练一练: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每个小盒多装8个球,每个大盒和每个小盒各装多少个球?(1)师:这道题能否也可以用“替换”的策略解决?
因为此题与例题有所不同,所以先安排学生画,在巡视中发现问题,从而在汇报中,有针对性地进行 指点。
(2)生独立解题后交流解题思路。
教师质疑。你是怎样替换的?替换以后,你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师:谁能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生:„„(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计算过程)4.比较例1与“练一练”。
师:这题中小盒与大盒之间是什么关系?这题目与刚才的例题在替换的过程中有什么不同?(①替换的依据不同,例1的两个数量是倍数关系,“练一练”的则是相差关系。②替换的总量不同。)师:是啊!由于替换的依据不同,替换后的总量会不一样。如果我们观察两道题替换前后杯子和盒子的个数,你有什么发现?
五、总结反思,优化替换策略。
今天学习了一种新策略是什么?运用替换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你觉得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总结反思)总结:数学就是这么奇妙!在变与不变中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板书设计:
替换——解决问题的策略
替换 依据
① 1个大杯—3个小杯,共9个小杯 ① 小杯:720÷(6+3)=80(毫升)
大杯:80×3=240(毫升)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 ②大杯:720÷(1+2)=240(毫升)②6个小杯—2个大杯,共3个大杯 小杯:240÷3=80(毫升)《替换——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节课我分别在中心校和村校各上了一次,在中心校上时课堂气氛较活跃,基本上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但在时间上安排得不够合理,本来是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本来是想先举一些简单事例,在拓展练习中应先列举一些与例1相接近的题目,再变换面与“练一练”的题目效果显著会更好。但是由于学生接受能力不强,课堂容量太大,“练一练”的题目还没作完就下课了。所以在村校上时把“练一练”的题目省去,只教学倍数关系的替换策略。从而让学生能深刻理解倍数关系替换策略的数学内涵。通过课堂效果来看,起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感觉不足的地方有:
1、由于直接去到学校就上课,师生之间还比较陌生,学生是新奇而紧张的,课前也没有进行交流。由于课前对学生不了解,有的问题学生明明会作却不敢举手发言,显然是不好的一个方面。
2、老师讲的太多,没能完全的放手让学生来回答讲解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关键是对学生思维的锻炼,要让学生在做题时尽量的提出新的问题,3、个别地方处理的速度过快,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少。在教学速度上有点过快,个别学生没能跟得上教师的进度影响学习效率。不应只关注一两个学生的举手就马上让学生回答。
4、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交流机会很少,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得一堂课气氛过于紧张。
我的困惑: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交流热烈而且有效?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第一课时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和倒推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增强策略意识,灵活运用学过的画图策略,体会不同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价值。为进一步学习假设策略以及下一册的转化策略积累经验,打好基础。因为,替换策略,其本质就是假设。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替换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用等量替换的方法使原来复杂的问题转化成较为简单的问题。难点是:使学生明白怎样替换及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
下面,为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1)引导发现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用替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
(3)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扩大学生知识面,使每个学生稳步提高。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在课的引入部分,从替换的意义入手,通过“曹冲称象”,再现典型的小故事,唤醒学生潜在的与替换有关的经验,一下子就扣住学生心弦,唤醒了他们头脑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了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二、探究新知,探究策略
出示例题: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人一个大杯和6个小杯,正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是能够由题意想到可以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二是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从而实现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意图。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讨论:大杯和小杯的容量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引领学生发现替换的依据。根据这句话你能想到什么呢?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A、把大杯换成小杯B、把小杯换成大杯
学生汇报时,教师同时多媒体演示以上两种替换过程。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替换方法,进行计算。集体评讲时,让学生说说替换的方法,重点说明算式:720÷(6+3)中 “3” 的含义以及720÷(6÷3+1)中“6÷3”的含义。
本课教学任务较重,为了让学生坚信今天所学的替换策略是正确可行的,并检验例题1所求答案是否正确,因此要进行检验,这是严谨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是教学中应该倡导的。
接着教师追问:在替换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替换”的策略:杯子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但总容量没有发生变化。
三、巩固运用,拓展策略
1、完成“练习十七”第一题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评讲时,请学生说说体现两个量之间关系的条件。接着用课件帮助演示替换的过程:边演示边说替换的方法,注意检验。
对照比较例题1和这道题,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出策略的本质,教师小结:两个量成倍数关系时,把其中的一个量替换成了另一个量,虽然个数变了,但总量没有变。
四、全课小结,提炼策略 讨论交流:
1、两种替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我们要注意什么?
带领学生归纳认识出:当两个量成倍数关系,替换时总量不变,数量会变;当两个量成相差关系,替换时总量变了,数量不变。
2、替换时你还注意到什么?有什么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3、拓展升华:
课件出示:A=4B,A+B=20,A=()B=()通过这样的替换训练形式,拓宽学生应用策略的知识面。我认为替换的策略是解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依据,安排这道题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有利于学生的知识体系形成系统。
五、布置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