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师大小学数学六上《3.1分数除法》word教案
.分数除法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页例5,试一试,练习十第10、12、13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运用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分数连除、分数乘除混合的运算。
2.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和反思意识。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提高计算能力,培养认真、仔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用方程的方法解决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1.计算。
169÷73143÷828÷356
小结:如何计算分数除法?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板书: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5(1):89÷23÷47,学生审题
(1)观察算式特点,说说这是一道什么算式?使学生得出:这是一道分数连除算式。
(2)小组讨论,交流:根据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分数连除应当怎样计算?
(3)学生试做,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板书:89÷23÷47
89÷23÷47
=89×32÷47
=894×32×74
=43×74 =73
=73 =213
=213
(4)检查计算结果,集体订正。
(5)交流汇报:哪种方法你比较喜欢?为什么?
2.出示例5(2):25×34÷67,学生审题。
(1)观察,说说这是一道什么算式?
小结:这是一道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算式。
(2)比一比,看谁能又对又快地计算出结果。
(3)指名板演,交流方法,选择优化的算法。
1页
.板书:25×34÷67
=25×34×76
=720
3.从例5的计算中可以看出:在分数连除或者分数乘除混合运算中,遇到除以一个数时,应当怎么办?
启发学生总结出:在分数连除或者分数乘除混合运算中,遇到除以一个数时,只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就可以了。
三、巩固深化
1.教科书第49页“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学生口答计算结果,集体订正。
(3)说说如何计算分数连除或者分数乘除混合运算?
2.练习十第12题。
(1)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检查计算结果,集体订正。
3.练习十第13题。
先独立思考,打8折是什么意思?然后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结果,相互进行评价。
4.思考题。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汇报展示。
四、作业
练习九第10题。
2页
第二篇:西师大小学数学六上《3.1分数除法》word教案
分数除法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页例2: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利用已有知识理解和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和算法。
2.通过实践运用,选择合理的方法正确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播放一段学生大扫除的画面。
出示:将操场的45平均分给六年级两个班打扫。
2.根据这一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选择学生的问题板书:每个班打扫这个操场的几分之几?(若学生没有提出,则由★教师提出)
(2)根据这个问题,列出算式。(45÷2)
二、自主探究、交流方法
1.想一想,你能利用什么方法解答45÷2 ?(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方法)
2.交流解决方法,并说明理由。
预计学生的方法主要会有:
①将45化成小数0.8,用0.8÷2=0.4,0.4即为25。
②45÷2=4÷25=25。
③45÷2可以看作将4个15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2个15,即25。
„„
3.引导学生对使用的算法算理进行深入分析。
(1)第①种方法中的0.8是怎样得到的?0.4怎样得到25的?
引导学生思考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得出:45=4÷5=0.8;0.4是一位小数,化成分数分母为10,即410,化简后得到25。
(2)第②种方法根据分数乘法得到启示:用分子除以分子后的结果作分子、分母除以分母后的结果作分母。由于2可以看作是分母是1的分数,而任何数除以1都得原数,所以过程省略不写。
4.针对以上算法,你还有什么疑问?
(若学生有问:如果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怎么办?分子除以分子除不尽怎么办?面对这些问题,就顺势引入新问题“将操场的45平均分给六年级三个班,每班打扫它的几分之几?”)
5.如果没有疑问,那就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将操场的45平均分给六年级三个班,每班打扫它的几分之几?”
(1)先试一试用刚才的方法解决,看看有什么问题?
(用以上三种方法都出现了在解决过程中除不尽的情况)
(2)独立思考:怎样解答这道题?
提示:可借助画图的来理解,寻找解决方法。
(3)引导学生交流方法,分析算理。(若学生无法使用以下方法,教师可加以指导)
预计学生的算法大概有:
第①种方法:45÷3=4÷5÷3=4÷(5×3)=415
第②种方法: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将45分子分母同时扩大,使分子能被3整除。
45÷3=12÷315=415
第③种方法:45÷3=45×13=415(加深学生对这种方法的理解,可用图来说明)
课件演示13的形成过程。
把45平均分成3份,求其中的一份,就是求45的13。
(4)再对比45÷3=45×13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被除数没变,除号变乘号、除数变成它的倒数)
(5)第③种方法是否对于所有的分数除以整数都能用?用这个方法解答刚才的45÷2,验证其结果。
(6)通过验证,你能否对第③种方法进行总结吗?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这是运用转换的方法将分数除法转换成分数乘法来解答。
6.对比刚才的不同解答方法,说说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方便又实用?
三、拓展练习,熟练运用
1.对口令:一人任意说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另一人将它转换成相对应的乘法。
2.完成教科书第44页试一试。
3.课件出示教科书第45页课堂活动第2题:议一议,下面说法对吗?
(1)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商一定小于被除数。
(2)因为0.25×4=1,所以0.25和4互为倒数。
(3)1除以一个整数(0除外),商就是这个整数的倒数。
(4)如果a不等于0,那么13÷a=13a。
要求学生说出判断的根据或举例说明。
四、总结
今天我们对什么知识进行了探究?怎样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第三篇:西师大小学数学六上《2.2圆的周长》word教案
圆的周长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例
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中掌握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掌握并理解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圆规、直尺、课件、圆纸片、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谁的铁环滚一圈的距离长一些?为什么?
教师:铁环滚动一周的距离我们就叫做铁环的周长。
教师: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
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二、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老师出示一个圆(实物)。谁来指一指这个圆的周长?课件出示一个圆。谁来指一指这个圆的周长?
学生指出并回答。(略)
2.观察。
课件演示右图:
问题:这两个圆周长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直径相等,圆的周长就相等。
3.课件演示右图:
问题:这两个圆的周长哪一个长一些?为什么?学生回答后,课件演示由曲变直,对学生的推断进行检验。
4.小结。
问题: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系。
三、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
圆的周长和直径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一起来作一个实验,测量学具中圆形的周长和直径,然后再用周长除以直径得出它们的商。
1.小组讨论,制定探究步骤。
出示探究建议:
(1)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2)记录数据;(3)进行计算;(4)得出结论。
2.说明活动要求。
每个组的同学先测量出学具中圆形的周长和直径,然后再用周长除以直径,并把这些数据和计算的结果填在表里。
圆的直径圆的周长周长除以直径的商(保留两位小数)
3.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4.汇报交流。
(1)交流测量的方法。
提问:谁来介绍一下,你们组是怎样测量圆的周长的?
学生汇报测量的方法。(绳绕法、滚动法……)
教师:在这些方法中,最欣赏哪个组的方法?
小结:不同的材料,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是在想办法把圆这个曲线图形转化成直线来进行测量的。(课件出示绳绕法、滚动法……的动画测量过程)
(2)交流计算方法和结论。
提问:观察这些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你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汇报: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叫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5.介绍圆周率。
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对于圆周率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就对此有了研究了,他们把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近似的看作圆的周长,因为正六边形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所以近似的看成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出示课件,展示圆内接正六边形周长是圆直径的3倍)可是大家可以发现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与圆的周长的误差太大了。因此把它的边数加倍,得到正十二边形,再加倍到正二十四边形。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刘徽用圆的内接正96边形,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而祖冲之用圆的内接正16384边形,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是世界上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第一人,他在数学上的伟大贡献得到了世界的公认。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呢?(分得的边数越多,精确的数位越多)到了现代,人们用计算机对圆周率进行计算,1999年日本的两位科学家把π值精确到2061亿位。
6.总结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问题:你怎样理解周长/直径=π?你还能知道什么?
结论:c=πd,d=c/π,c =2πr,r=c/2π。
说明:为了计算方便,我们把π近似的取为3.14。
7.教学例2。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提示用估算检查计算结果。
四、巩固练习
(一)判断。
1.π=3.14。()
2.计算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圆的直径。()
3.只要知道圆的半径或直径,就可以求圆的周长。()
(二)选择。
1.较大的圆的圆周率()较小的圆的圆周率。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2.半圆的周长()圆周长。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三)实践操作。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画一个周长是12.56厘米的圆。先讨论如何画,再操作。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六、课堂作业
1.课堂活动第1、2题。
将课堂活动第1题的直径扩展到9cm为止,当学生算完后,除了观察直径、周长的变化外,还要能让学生将直径与周长对应的值记一记。第2题的图形周长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索这个图形的周长指哪些线,怎么算,最后概括出半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2.练习五第1~5题。
在学生理解半径、直径、周长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教学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分清每题的条件和问题,合理地运用公式,同时注意每题的单位名称。其中,练习五第3题,可以用教具进行演示,说明计算分针尖端走过的路程,就是求半径是15厘米的圆的周长。
七、课后作业
1.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1)d=2米(2)d=1.5厘米(3)d=4分米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1)r=6分米(2)r=1.5厘米(3)r=3米
第四篇:西师大小学数学六上《2.1圆的认识》word教案
圆的认识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页例3,课堂活动第2、3、4、5题,练习四第4、5、6题。
教学目标
理解和建立扇形的概念,认识圆心角和弧。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圆规、直尺、彩色粉笔,学生准备圆规、直尺、量角器、折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用折扇作为导入新课的道具)同学们对折扇并不陌生,能说说你们对它的认识吗?
一把打开的折扇的形状(教师打开折扇演示)像扇子形状的平面图形。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图形称为“扇形”。(出示课题:认识扇形)对扇形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呢?
教师:同学们说的这些知识,我们今天一起来解决。
二、教学新知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图,圆中的涂色部分与圆有什么关系?
它们是圆的一部分,扇形是由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围成的图形。形象地说,就是两条线段和一段弧(曲线)围成了扇形。
1.认识圆心角。
教师用投影仪映出右图。
教师在右图的基础上标出∠1,指出:像∠1这样,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
提问:圆心角是由什么组成的?顶点在什么上?使学生认识到:圆心角是由两条半径和圆心组成的,所以圆心角的顶点在圆心上。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几个角(如下图),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圆心角。
教师接着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在圆上分别画出圆心角是150°、20°、30°、40°的扇形,让学生比较这些扇形的大小。使学生明确: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圆心角越大,扇形就越大。可以再次演示折扇,同一把扇子,张开程度的不同,扇面的大小就不同。
2.认识弧。
教师拿出圆规和直尺,先画一个虚线圆,在圆上取A、B两点,再用实线画A、B两点间的部分。(弧是圆上的一部分,这样处理易于理解)
教师:请同学观察一下,这两点间的实线部分是在什么上画出来的?
教师: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如下左图)。
然后让学生将∠1所对的弧涂成红色,并找出前面3个涂色部分的圆心角和它所对的弧,用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
然后,教师再用另一种颜色显示出“弧AB”的反弧,让学生知道这也是一条弧。
3.认识扇形。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扇形是一种怎样的图形呢?
扇形是由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围成的图形。形象地说,就是两条线段和一段弧(曲线)围成了扇形。
4.让学生观察屏幕上出现彩色的OA、OB两条半径,同时在弧AB与半径OA、半径OB所围成的图形中涂上颜色。
5.教师指着这块涂有颜色的图形说:这就是扇形。
6.让学生继续在练习本上画出扇形。(连接圆心O和弧AB的两个端点A、B,形成半径OA和半径OB,再让学生在扇形中涂上颜色或者画上阴影——斜线)
让学生试着画扇形,通过操作可清楚地认识扇形。
7.教师指着屏幕上圆中扇形的另一边空白部分问学生:这个图形叫什么图形?(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这个图形也是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两端的两条半径围成的图形,所以,也应该是一个扇形。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
8.比较下面两个图形(扇形和三角形),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区别。(扇形容易与三角形混淆,这个比较很有必要)
左边的图形是扇形,右边的图形是三角形。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扇形是由两条半径和一条弧围成的图形,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尽管有的图形的两条边也是圆的半径,但是第三条边不是弧,而是线段,这个图形不能称为扇形,它是三角形。弧是圆的一部分,是曲线,而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三、基本练习
①判断下面各个图形的阴影部分是不是扇形,并说出理由。
②判断下面各个角是不是圆心角,并说出理由。
③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说说理由)
1)顶点在圆上的角是圆心角。()
2)因为扇形是它所在圆的一部分,那么圆的一部分一定是扇形。()
3)在同一个圆中,圆心角越大,扇形的面积也就越大。()
4)圆的面积比扇形的面积大。()
5)半圆也是一个扇形。()
四、课堂小结
讨论:一个图形,如果是扇形,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一条弧;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
五、课堂作业
课堂活动第2、3、4、5题,练习四第4、5、6题。
课堂活动第3题。操作时,尽量用薄一些的纸,尽量多对折几次。
课堂活动第4题。让学生先讨论,说出想法后再画出来。
课堂活动第5题。议一议: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利用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特性,车轴放在圆心的位置,车轮滚动时车轴保持平稳状态,使行进的车辆也保持平稳状态)
练习四第6题。让学生拿出课前每人准备的一个1元的硬币。在不知道圆心在哪里的情况下,怎样测量硬币的直径呢?让学生先尝试,然后再反馈,使学生知道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直径是最长的一条,利用这个道理就能测量出圆的直径。如果学生用1元的硬币在纸上画一个圆,再把这个圆对折,测量出直径,这种方法也是很好的。
第五篇:西师大小学数学六上《6解决问题》word教案
解决问题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4页例5,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四相关的练习。【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假设法”解决分数工程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 1”的分数工程问题的基本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通过自主探究,评价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
能利用假设法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假设不同的数据得出结果相同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境引入
教师:今天,我们将继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先让我们看一个修路队修路的情况。
出示一个修路队修路的情况:
(1)修一条300米的公路,甲队修10周完成,平均每周修多少米?
(2)修一条300米的公路,甲队每周修30米,多少周能完成? 教师:默读题目,并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指名学生口答,教师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的?根据回答,教师板书: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追问:要求工作时间,需要知道什么?(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分析题目信息。
王庄村要修一条公路,甲队10周完成,乙队15周完成。如果两队同时从公路两端修,几周可以完成?
教师:观察题目,要求合修的时间,需要知道什么?(教师指着数量关系)学生:需要知道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
教师:这里工作总量,也就是公路全长并没有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怎么解决? 预设:如果学生说单位“1”,教师肯定他的想法。
教师:还可以假设公路全长是多少?(预设:如果单位不太合适,说明修公路,这里用千米更好一些)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 2.辨析各种解法。
(1)学生用假设法解决,老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各种方法,并抽不同假设的同学板书自己的方法。
(2)小组交流: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方法,看看其他同学的方法能给你什么启示?
(3)全班展示并评价各种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解决的思路与方法。预设:
A、假设全长300米,300÷(300÷15+300÷10)=6(周)。B、假设全长150米,150÷(150÷15+150÷10)=6(周)。C、假设全长60米,60÷(60÷15+60÷10)=6(周)。D、假设全长为单位“1”,1÷(115+110)=6(周)。
教师:黑板上是几个同学的解法,我们来听听他们解决的思路是什么? 对于假设具体的数据的解法,重点分析第一种,让学生说出具体的数量关系。(如果学生说不太清楚,指导说出甲队的工效,乙队的工效,怎样求的合修的时间)教师:哪些同学是假设的300米的,假设60米的呢?举手看一看。
对用分率进行解的方法,老师作重点追问:他的想法跟大家不一样,让他自己说说想法。
提问:这里的1指什么,1/15,1/10指什么,1/15+1/10各代表什么?为何用1÷?请学生结合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的关系说说。(同桌说说这种解法的思路)3.分析工程问题的特点。
评价:除了假设300米,60米和单位“1”的,其他同学假设的多少?得到的结果又是多少呢?
引发思考: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你们各自假设的公路全长不同,但答案都是6周,为什么呢?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和小组同学进行讨论。全班交流:你有些什么发现?与全班同学交流一下。
预设:公路全长增加,两个队每天修的米数也在增加,因此,结果都是6周。运用了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
公路全长与两个队单独修的时间的比是不变的。
如果说因为他们每个队的工效在变化,就追问:工效在变化,但他们所修的公路全长也在变化。
两个队每天修的占全长的几分之几没变?(用前面的数据验证这一说法)引导小结:他们单独修的时间不变,无论假设公路全长是多少,两个队每天修的始终占全长的1/10和1/15。对这条公路的全长而言,他们每天修路的米数在变化,但他们每天修这条路的几分之几没有变。
比较这几种解法,哪种解法更简便一些? 4.即时练习。
像合修一段路的问题,在工作中会经常遇到。
出示:一件工作任务,甲要4小时完成,乙要6小时完成。如果两人合作,几小时可以完成这件工作?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5.揭示课题。
像做一项工作、修一条公路这样的做工问题我们把它叫做“工程问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6.小结反思: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解决的工程问题,你觉得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解决?
根据全班的讨论,得出解决工程问题可以用假设法,利用具体的数量关系进行解决,也可利用分数方法进行解决。
三、巩固反馈,同类拓展 1.课堂活动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展示学生用具体数量和用分数方法解决的方法。比较两种方法的特点。
根据交流,强调:相遇问题也可根据工程问题的思考方法进行解决。2.拓展练习。
一批布,可单独做上衣20件,单独做裤子可做30件。如果将上衣和裤子配套做,可做多少套?
(1)(20+30)÷2(2)300÷(300÷20+300÷30)(3)1÷(1/20+1/30)(4)300÷(1/20+1/30)。
学生选择后,说说选择的理由及思路,重点指导分析第(4)题的错误原因。
老师小结:数学的许多知识是相通的。就像工程问题的思考方法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其他许多类似的数学问题。
3.补充练习。
刚才,我们仔细研究了例题,发现有许多合作的方案。(老师出示各种合作方案,学生只列式,不计算)(1)如果甲,乙两队合作两周,修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2)甲,乙两队合作几周,就可以完成这条公路的2/3?
(3)如果丙队30周完成,现在三个队一起合作,几周可以修完这条公路? 学生独立列式,全班展示,反馈。
四、全课小结 说说今天你的收获?
延伸:今天,我们在工作总量,也就是公路全长不知道的情况下,通过假设的公路全长,很好的解决了工程问题。如果我们假设甲队或乙队的工作效率,得出的时间会不会和我们今天得出的结果一样呢?同学们下来可以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