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5 01:32: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篇: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任务

《中医药学概论》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本课程的中药内容是药剂专业所需的中医药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中药用药禁忌、汤剂煎服等实用技能,熟悉常用中药、方剂及中成药应用,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药剂专业岗位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目标

1、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用药禁忌、汤剂煎服等知识技能。

2、熟悉常用中药的名称、主要功效、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熟悉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使用注意。

3、了解常用中药来源,采制实践、炮制意义及处方应对等内容。

4、具有一定的运用中医药学基本知识,指导合理选用中药、中成药的能力。

5、具有从事药剂工作所应有的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

三、教学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学时数 理论 实践 合计 2 0 2

一、绪论 4 1 5

二、人体结构和功能 2 1 3

三、病因与病机 1 0 1

四、治疗与治法 2 0 2

五、中药基础知识 15 3 18

六、常用中药 14 7 21

七、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0 2 2

八、机 动 40 14 54 合 计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教学教学活动参单元 教学内容 参考教学 要求 考 理论 实践 2 了解

(一)中药药学发展简史 理论讲授

一、绪论

(二)中药药学的基本特点 熟悉 1.整体观念 2.辩论论治

(一)脏腑 理论讲授 1. 论述 了解 案例分析 2. 五脏主要功能及表现 掌握 3. 六腑主要功能及表现 熟悉

二、人体结构与

(二)气 血 津液

功能 1. 气 血 津液的概论 2. 气 血 津液的作用及表现 掌握 3. 气 学 津液的来源组成 了解 实践:

1、人体各部分功能状熟练角色扮演 1 态及病证部位的判定 掌握 案例分析 2

(一)理论讲授 1.常见病因的种类 了解 案例分析 2.常见病因的致病特点 熟悉

(二)病机

三、病因与病机 1.阴阳失衡 了解 2.邪正相争 1 实践:

2、常见病因的判定 学会 实践技能 1 治则(常用治法)理论讲授

1.治病求本

2.平衡阴阳 了解 3.扶正祛邪 4.因人 因时 因地制宜

四、治则与治法 2

(一)中药来源、采收、泡制理论讲授

及中药的性能 情景教学 1.中药来源与采收 了解 2.中药炮制的意义与中药制 剂的常见剂型

五、中药基础知 3.中药的性能 识

(二)中药应用禁忌与中药煎

服法 1.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掌握 与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2.中药汤剂的煎服法

(一)解表药 1.辛温解表药 掌握 2.幸凉解表药

(二)泻药药 1.攻下药 熟悉 2.润下药

(三)清热药 1.清热泻下药 2.清热解毒药

六、常用中药 3.清热燥湿药 4.清热解凉药 5.清虚解药

(四)祛风湿药 了解

(五)利水渗湿药

(六)芳香化湿药

(七)里气药 熟悉 1.行气药 2.降气药

(八)理气药 1.活血化於药 2.止血药

(九)化痰止咳平喘药

1.清热化痰药 2.温化寒痰药 3.止咳平喘药

(十)安神药、消食药、开窍了解 药

(十一)平肝息风药

(十二)补益药 掌握 1.补气药 2.补血药 3.补阴药 4.补阳药

(十三)收涩药 了解

(十四)驱虫药及其他 3 实践:

3、中药应对练习学会 技能实践 实践:

4、参考中药表本室和见习药用植物园

(一)解表类 理论讲授 1.概述 了解 讨论 2.常用放药

掌握 多媒体演示

(二)泻下药 案例分析 1.概述 了解 2.常用药 熟悉 1 实践:

5、解表类和泻下类放学会 技能实践 剂的功效主治 2

(三)和解类、温里类 理论讲授 1. 概述 了解 讨论 2. 常用方药 熟悉 多媒体演示

(四)清热类 案例分析 1. 概述 了解 2. 常用方药 熟悉 1 实践:

6、和解类、温里类、学会 技能实践 清热类方剂的功效主治

(五)补益类 理论讲授

1. 概述 了解 案例分析 2. 常用方药 熟悉(六)安神类、开窍类 1.概述 了解

七、常用方剂及2.常用方药 熟悉 1 中成药 实践:

7、补益类、安神类、学会 技能实践 开窍类方剂的功效主治 2

(七)理气类 理论讲授

1、概述 了解 案例分析

2、常用方药 熟悉

(八)理血类

1、概述 了解

2、常用方药 熟悉 1 实践:

8、理气类和理血类方学会 技能实践 剂的功效的主治 2

(九)祛湿类 理论讲授

1、概述 了解 案例分析

2、常用方药 熟悉

(十)祛痰类

1、概述 了解

2、常用方药 熟悉 1 实践:

9、祛湿类和祛痰类方学会 剂的功效主治 2

(十一)治风类 理论讲授

1、概述 了解案例分析 2常用方药 熟悉

(十二)消导类 理论讲授

1、概述 了解 案例分析

2、常用方药 熟悉 1 实践:

10、治风类和消导类方学会 技能实践

七、常用方剂及剂的功效主治 2 中成药

(十三)驱虫类 理论讲授

1、概述 了解 案例分析

2、常用方药 熟悉

(十四)固涩类

1、概述 了解

2、常用方药 熟悉 1 实践:

11、驱虫类和固涩类方学会 剂的功效主治

第二篇:中医药学概论总结

中医药学概论总结

------河南中医学院

辛味:具“散”、“行”特性,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甘味:具“补”、“和”、“缓”特性,有补虚、和中、缓急止痛、缓和药性或调和药味等作用。涩(酸)味:具“敛”、“涩”特性,有收敛、固涩等作用。能收敛固涩,治疗滑脱证的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止血、固精止带的药物,多标以酸味或涩味。酸味还有生津作用。

苦味:具“泄”、“燥”特性。

(1)“泄”:指降泄、通泄、清泄作用。

(2)“燥”:指燥湿,结合药性有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作用。咸味:具“软坚”特性,有软坚散结或软坚泻下的作用。淡味:具“渗”、“利”特性,有利水渗湿作用。

不良作用:过食辛味药物能耗气、伤阴。过用酸涩味药,易收敛邪气。过用甘味药物,易逆膈碍胃,令人中满。苦味药物大多易伤津、败胃,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咸味药物过量,容易引起血液瘀滞。

第一节

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辛温,归肺经

(1)发汗解表药:麻黄、桂枝、苏紫、生姜。主治外感风寒表证有汗或无汗者 麻黄和桂枝发汗作用强,主治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

麻黄:发汗解表;平喘,用于各种喘咳气急病症;利尿消肿,用于水肿。

桂枝:发汗力弱于麻黄,有汗无汗者均可用,当配伍白芍主治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有汗者;温通经络;温助阳气

苏紫生姜能止呕,尤其适用于胃肠型感冒,能解鱼蟹之毒;发汗力弱,用于外感风寒轻证。苏紫能行气止呕,治脾胃气滞,腹胀呕吐;生姜能温胃止呕,温肺止咳。

(2)祛风散寒止痛药:防风、羌活、白芷、细辛

四味药均主治外感风寒之头身疼痛。防风:祛风解表;去风湿,止痛;止痉。(与荆芥相须为用)羌活:祛风散寒;去风湿,止痛。

白芷:祛风散寒解表,用于风寒表证鼻塞头痛;通鼻窍;止痛;燥湿止带。细辛:祛风散寒解表,用于风寒表证鼻塞头痛;通鼻窍;止痛;为肺止咳。(3)祛风解表药:防风、荆芥

二者长于祛风。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此外,生姜、细辛能温肺止咳

2、发散风热药

辛寒凉,归肺经

(1)疏风热、利咽、透疹药:薄荷、牛蒡子、蝉蜕

三者散风热而长于利咽,还能透疹。薄荷还能疏肝理气;牛蒡子还能清热解毒(2)疏风热、清肺、明目药:桑叶、菊花 桑叶:疏风散热;清肺润肺;清肝明目。

菊花:疏风散热;清肝明目;平肝阳;清热解毒。(3)退热、升阳药:柴胡、葛根、升麻。

柴胡:发表退热,用于表证发热,少阳证往来寒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葛根:发表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升麻:发表退热;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4)疏散透疹药: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

此外,桑叶、菊花、蝉蜕能清肝明目,牛蒡子、升麻能解毒。

/ 7

第二节 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清热泻火功效,治疗温病气分证和脏腑实热证(1)清泻胃热药:石膏、知母、芦根

石膏:清热泻火,用于温病气分实热证;清肺胃热;收湿敛疮。(清热泻火首选药,与知母相须为用)

知母:清热泻火,用于温病气分实热证;清肺养阴润燥;清胃热,生津止渴;滋养肾阴。芦根:清热泻火,清气分热不及石膏知母;生津止渴,清胃止呕;祛痰排脓。(2)清泻心火药:栀子

栀子:清热泻火,清心除烦;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清热解毒。(3)清泻肝火药:夏枯草

夏枯草:清泻肝火;散郁结。

2、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功效,主治湿热病症。(1)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药:黄芩、黄连、黄柏

黄芩:清热燥湿应用广,用于各种脏腑湿热证,并长于清泻肺火;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善于清胃肠湿热(治疗湿热泻痢的要药);清热泻火,善于清心火,兼清胃火;清热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长于清下焦湿热;清热泻火退虚热;清热解毒。(2)清肝胆湿热药:龙胆

3、清热解毒药

清热解毒功效,主治热毒病证。(1)清热解毒、疏风热药:金银花、连翘 连翘为“疮家圣药”,与金银花相须为用。(2)清热解毒、利咽:板蓝根、大青叶

(3)清热解毒、消痈药:蒲公英、鱼腥草、大血藤(4)清热解毒、止痢药:白头翁、马齿苋

4、清热凉血药

清热凉血功效,主治血分热证或温病营血分证。(1)清热凉血、滋阴药:生地黄、玄参(2)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药:牡丹皮、赤芍(3)清热凉血、毒药:玄参、水牛角

5、清虚热药 退虚热功效,主治阴虚内热证。青蒿、地骨皮:退虚热,凉血。

第三节

泻下药

1、攻下代表药:大黄、芒硝、番泻叶

(大黄与芒硝相须为用。)

大黄:泻下通便,攻下积滞;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芒硝:软坚泻下;清热消肿。

番泻叶:泻下通便。

2、润下代表药:火麻仁、郁李仁

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症。

3、峻下逐水代表药:甘遂、牵牛子

峻下逐水退肿。

第四节 祛风湿药

1、祛风湿散寒药:独活、威灵仙(二者为代表药)二者兼能止痛。

2、祛风湿清热药:防己、秦艽(二者为代表药)主治风寒热痹。

/ 7

3、祛风湿强筋骨药:桑寄生、五加皮

主治风湿痹症久痹。

第五节 化湿药

1、化湿、解表药:苍术、广藿香

苍术:为燥湿健脾要药,常用于湿浊中阻。祛风湿。解表,用于风寒表证。广藿香:为芳化湿浊要药,常用于湿浊中阻。解表,外感风寒表征。止呕。

2、化湿、止呕药:广藿香、砂仁、豆蔻

第六节

利水渗湿药

1、利水消肿代表药:茯苓、薏苡仁、泽泻、猪苓

茯苓:利水渗湿要药;健脾补中;宁心安神。(泽泻、茯苓、猪苓相须为用)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清热排脓。

泽泻:利水渗湿,泄热。

猪苓:利水渗湿作用较茯苓强,但无健脾作用。

2、利水通淋代表药:车前子、滑石

利湿、清湿热

3、利水退黄代表药:茵陈、金钱草

利湿、清热、利胆退黄。

第七节 温里药

温理散寒的作用,主治里寒证,均可用于中焦虚寒证。

1、能回阳的温里药:附子、干姜

(附子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

2、补火助阳、散寒止痛药:附子、肉桂 肉桂为补货助阳之要药

2、散寒止痛药:附子、肉桂、吴茱萸

吴茱萸长于温肝散寒止痛,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兼能疏肝解郁,温中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第八节

理气药

具有行气功效,主治气滞证。

1、行气调中药:厚朴、陈皮、枳实、木香

四药长于调理脾胃气机,适宜脾胃气滞证。厚朴与枳实:行气作用强,善消积滞。厚朴行气消胀,燥湿以消痞,兼能平喘化痰。枳实破气以消痞,也可化痰,常治胸痹心痛。

陈皮与木香:行气调中,均适于脾胃气滞证。陈皮长于理气健脾,兼燥湿化痰。木香为行气止痛之要药。

2、疏肝理气药:香附

调理肝气而疏肝解郁,并能调经止痛,为妇科调经之要药。

3、通阳散结药:薤白

宣通胸中阳气,为治胸痹要药,温散阴寒痰浊,又可理气调中。

第九节 消食药

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

第十节 驱虫药

槟榔、使君子、苦楝皮

/ 7

第十一节 止血药

1、收涩止血代表药:白及、仙鹤草

2、凉血止血代表药:地榆、槐花、白茅根

3、化瘀止血代表药:三

七、蒲黄、茜草 三七可止血、化瘀、止痛

4、温经止血代表药:艾叶

第十二节 活血化瘀药

1、活血行气止痛药:川穹、延胡索、郁金、莪术 川穹为妇科调经常用药

2、活血调经药:桃仁、红花、牛膝、丹参、益母草 桃仁和红花相须为用治疗淤血证。

桃仁长于去瘀生新,还可润肠通便、止呕平喘。丹参化瘀生新、活血而不伤正。

益母草为妇科经产要药,可利水消肿,主治妇科血瘀证及水肿。

第十三节 化痰药

1、燥湿化痰代表药:半夏、天南星

二者性温,皆能燥湿化痰;外用可攻毒消肿散结。半夏燥湿化痰,兼能止咳;广泛用于费仲湿痰证,为治湿痰壅肺及寒痰停饮咳嗽痰多之要药;尚可降逆止呕,为治呕吐要药。

2、化痰、降逆止呕药:半夏、旋覆花

皆能化痰止呕

3、清热化痰代表药: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

清热化痰,主治热痰证。川贝、浙贝皆能清肺化痰、止呕及消痰散结。瓜蒌皮偏于利气宽胸,为治胸痹、结胸之要药;瓜蒌仁长于润肠通便,多用于肠燥便秘。竹茹清热化痰止呕。

4、祛痰止咳利咽药:桔梗

第十四节

止痰平喘药

1、止咳平喘、润肠通便药:杏仁、紫苏子

主治咳嗽、气喘,肠燥便秘。苦杏仁作用强,用于各种喘咳。

2、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药:桑白皮、葶苈子

主治肺热咳喘,水肿胀满等症。葶苈子重在泻肺中氺饮,多用于胸腹积水,小便不利之实证。桑白皮重在清泻肺热,多用于四肢、面目浮肿。

3、润肺止咳药:紫菀、款冬花、百部

紫菀、款冬花常配伍,但紫菀长于祛痰,款冬花长于止咳。百部兼能杀虫灭虱。枇杷叶止咳平喘,还能清肺化痰,兼可清肺止呕。

/ 7

第十五节 安神药

1、养心安神代表药:酸枣仁、柏子仁、首乌藤

三者主治阴血不足,虚烦失眠。酸枣仁兼能止汗,为治疗自汗、盗汗的良药。柏子仁又能润肠通便,治津亏便秘。首乌藤兼能祛风通络,主治血虚身痛,风湿痹痛。

2、镇心安神代表药:龙骨

3、宁心安神、化痰开窍药:志远

第十六节平肝潜阳药

皆能平肝潜阳,主治肝阳上亢证

1、平肝潜阳、清肝明目药:石决明、珍珠母

2、平肝潜阳兼收敛固涩、安神药:龙骨、牡蛎

第十七节 息风止痉药

1、息风止痉、清肝热药:羚羊角、牛黄、钩藤、地龙

四药主治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偏热者。羚羊角和牛黄还能清热解毒;羚羊角还能清肝明目,牛黄则能化痰开窍;地龙还可通经络、平喘、利尿。

2、息风止痉、平肝阳药:羚羊角、钩藤、天麻

3、性平的息风止痉药:天麻、僵蚕

第十八节 开窍药

1、开窍醒神、止痛药:麝香、冰片、苏合香

麝香为醒神回苏要药,热闭神昏寒闭神昏皆可用,长于冰片配伍;还可活血化瘀散结、痛经止痛。

冰片与麝香配伍治神昏闭证;兼能清热消肿止痛。苏合香善治寒性神昏,又能温里散寒止痛。

2、开窍醒神、安神、化湿浊药:石菖蒲

第十九节 补虚药

1、补气药

补气,主治气虚

(1)补脾胃气、生津药:人参、党参、西洋参

三药都能补脾肺之气,主治肺气虚、脾气虚;又能生津,主治气阴两伤证。但人参补气作用较强为打不元气、挽救虚脱的要药,且补气作用全面,还能补肾、心等脏之气,主治肾气虚、心气虚证;尚能安神、益智。党参还可补血,主治气血两虚证。一般脾肺气虚级气阴两虚证,课用党参代替人参,但元气亡失、脾肺气虚重症以及气阴两伤的重症,仍以人参为宜。(2)补脾、止汗、利水药:黄芪、白术

长于补脾气,又能利尿消肿,主治脾气虚水肿、小便不利;兼能固表止汗,主治气虚卫表不固之自汗、盗汗。而黄芪不脾气长于升阳举陷,长于人参、白术、升麻同用,治脾虚中气下陷的脏器下垂,并可补肺气;白术长于健脾燥湿,还能安胎,治脾虚胎动不安。

(3)长于补心气的药:甘草

补心气为主,兼能补肺脾气,作用弱常辅助他药使用;还能祛痰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疼,调和药性。

/ 7

2、补血药

补血功效,主治血虚证。

当归、熟地、阿胶补血力强,为补血要药;白芍补血力缓,以养血为主;制首乌长于益精血。当归又能活血止痛、调经,最适宜于血虚兼有淤血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还可一个与其它淤血证;兼能润肠通便。熟地、制首乌又能益肾精,主治精血亏虚的早衰症候。阿胶兼能止血,尤其适于出血引起的血虚证,还可补肺肾阴。白芍类似甘草,可缓急止痛,尚能平肝阳、止汗。

3、补阴药

补阴功效,主治阴虚证(1)补肺胃阴药:南沙参、麦冬

皆可清肺胃热,治肺胃阴虚兼有热象者。麦冬作用强,还可养心阴、安心神。南沙参尚能益脾肺之气,兼可祛痰。

(2)补肝肾阴、明目药:枸杞子,女贞子(3)枸杞子还可益精、养补。

(4)补肝肾阴、潜阳药:龟甲、鳖甲

4、补阳药

补阳功效,主治肾阳虚证。

(1)补肾阳、强筋骨药:鹿茸、淫羊藿、巴戟天、杜仲、断续(2)补肾、固涩药:菟丝子、补骨脂、益智

(3)补肾阳、益精药:鹿茸、紫河车、巴戟天、菟丝子、冬虫夏草

第二十节 收涩药

收敛固涩的功效,主治滑脱病,味或酸或涩

1、涩肠敛肺生津药:乌梅、五味子

二者都可涩肠止泻,主治久泻久痢;敛肺止咳,主治久咳;生津,主治口渴、消渴病。乌梅涩肠作用强,宜用于久泻、久痢;还能敛气,又滋肾阴,宜于治疗肺虚久咳及肺肾两虚之喘咳;乌梅主要用于肺虚久咳少痰或干咳无痰。

五味子键能补肾,宜于脾肾虚寒之久泻不止;还能敛肺气有滋肾阴,宜于治疗肺虚久咳及肺肾两虚之喘咳。

2、固精缩尿止带药:山茱萸、桑螵蛸、海螵蛸

第二十一节

涌吐药

该药有诱发、促进呕吐的功效,主治痰饮积聚、误服毒物停留胃中。

常山:涌吐痰涎,用于胸中痰饮积聚等。还能祛痰而截疟,为治疗疟疾的要药。

胆矾:涌吐作用比较强,对风痰、热痰、及误食毒物而尚在胃中者皆可用,还可用于去腐蚀疮。

第二十二节 攻毒杀虫去腐敛疮药

具有解毒消肿、去腐排脓、生肌敛疮、沙葱止痒能功效,主治痈疽疮疖、疥癣、湿疹、外伤、蛇虫咬伤等病症;性烈,有毒,多外用。

1、解毒药:硫磺、炉甘石、硼砂

2、拔毒生肌药:升药

/ 7

/ 7

第三篇: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设计与资源整合

【摘 要】 本文在阐述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整合必要性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设计、收集、评价与资源整合问题,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教学设计;资源整合

中医药学概论作为一门药学专业的选修课,在教学过程中,初次接触中医学及中药学知识的学生往往感到课程艰涩难懂、内容抽象难记,学习困难。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挂图、标本和图鉴是学好该门课程的三大利器。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资源的种类已大大拓展,各种多媒体资源层出不穷,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等。当资源的数目达到一定数量时,带来学习便利也大打折扣,大量重复、冗余、劣质信息的筛选,教学资源的整合等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一、教学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教学资源的定义决定了其具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形成教学能力的、具有价值的、可以在教学中应用的要素。目前我们讨论的教学资源主要是指数字化和电子化的教学资源和信息。即,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的多媒体资料、教案、课件、试题、作业练习、教育论文、电子图书、网络课程等都可以称为教学资源。

目前我们所提到的教学资源主要由数字和电子的信息构成。该类信息包括数字和电子的教案和课件;数字化和电子化的试题和作业;数字化的和电子化的论文、图书和网络课程等。以上都可以归到我们所定义的教学资源。以上对于教学资源概念的总括让我们看到教学资源有在教学过程中具备三个重要特点:1.形成教学能力;2.具有价值;3.在教学中应用。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获得教学资源的方式有限。传统教学模式下只有课本、参考书、教师授课等较单一的方式。近年来,internet在我国快速发展,截止到了2015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保持低速增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94亿。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电脑、手机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

但是,网络的开放性导致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大大降低。以医学知识为例,网上大量的医学信息是保健品、药品等推广发布的,为利润计这些信息往往以医学基础知识为基础,过分夸大某些概念,甚至进行歪曲。学生本不具备足够的辨识能力,以网络作为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将会导致错误概念的建立,对学生学习造成极大的危害。

此外,资源太多学生无法取舍,甚至选择资源比使用资源更加耗费精力。以《中医药学概论》为例,不仅教材版本多不胜数,网上资源更是极为丰富。仅在搜索引擎输入“中医药学概论课件”即可得到34300个结果。如此多的信息如何筛选,成为摆在学生面前的首要问题。

因此,课件教学资源整合势在必行。

二、教学资源设计

中医药学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中医学部分、中药学部分和方剂学基础部分。在具体的教学中,每一堂课都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其载体教学媒体等要素组成。

1、教学目标分析及媒体的选择

中医药学概论是研究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结合课程的特色,《中医药学概论》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这些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们受到哪些因素的调节和控制。所以建立各大系统的形象,理解机体的运转机制,为本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结合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课程特色,解剖图片、生理机制动画、实验视频对教学目的的表现效果最佳,文字、声音效果欠佳。

2、教学流程的设计及流程图

课堂教学设计讨论的是如何有效建立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之间的关系使之产生最佳的效能。教学设计的主要方法和原理是是按系统科学原理进行的。

中医药学概论是一门实验科学,相较于文学、历史等课程,其拥有大量的图片、标本、实验视频作为信息载体,可以极大的增强知识的直观性。所以教学的流程设计如下:

中药的产地

中医药学概论―影响中药作用的主要因素单元流程图

当然传统文字教案也是重要的辅助手段的。该课堂教学流程图,更形象、更直观地展示教学资源之间的关系-教师讲授和学生参与情况一目了然。

3、教学资源整合的设计

教学资源的整合需要一个载体,教学内容通过这个载体传输给受众。网络载体便是当今教学资源整合的首选载体。以网络为载体的教学资源整合也就是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这是教学资源整合的重点。

“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就是在遵循一定的规则下,把教学媒体素材、试题、课件、文献资料等资源进行融合重组,形成一个更好的数字资源体系。使用户能够完成教学资源的检索和利用。

目前,网络教学课件已成为大多数教学资源建设者的首选。网络课件具备多个功能,如备授课,练习辅导,考试,教研统计等。网络课件又有多种展现课程内容的形式如图文、音频视频等;网络课件还同时拥有课件教案、试题作业、教育论文及电子图书等丰富内容,强大的功能拓展能力,成为大多数教学资源建设者的首选。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浩如烟海的网上资源面前建立或选择一个功能全面的网络课件无疑是最便捷的选择。

三、教学资源整合的思路与策略

1、教学资源的搜集整理

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学文件、多媒体素材(ppt、音频、视频、图片、动画等)、交流平台和工具等等要素。搜集整理教学资源是第一步。

(1)采集资源。免费资源,如网络精品课程、网络开放课件、试题以及多媒体素材等资料;付费资源,如购买针对性强、权威的优质教学资源;自主开发资源,根据各学科的教学特点学校自己组织将自有教学资源数字化;最后,鼓励教师勇于尝试各种新的技术和手段,不断制作新形式的资源。(2)资源优势互补。文本资源与多媒体资源形式共存,完整课件与章节课件共存,全课通讲、专题讲座与微课等共存。

2、教学资源质量的评价

教学资源质量评价是资源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是资源整合质量的重要保证。

(1)数字化教学资源质量评价的依据:内容的适应性、准确性、权威性、实用性、时效性等。

(2)数字化教学资源质量评价的一般步骤为:界定评价内容、选择评价方法、确定评价指标、采集评价数据、评价并得出结论。

(3)数字化教学资源质量评价内容重点在于资源质量、服务水平和使用效益等方面。就中医药学概论这门课来说,收集到的资源首先要判断适用性,包括专科、本科教材的区分。专科教材较简单,对学生只要求记住“是什么?”不要求知道“为什么?”;本科相对内容丰富得多,对学生不仅要求记住“是什么?”还要求知道“为什么?”。所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要对资源进行区分。此外,名牌院校、学科权威的网络课件自然更应该被重视;功能完整、媒体丰富、整合流畅的资源更加实用;时间越接近的资源应该首先选择等等。

3、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使用

在网络信息的大环境下,结合课程教学的目标和本校信息资源实际情况,笔者采用的做法是:

(1)“预”:学生或老师预习及备课。以网络课件为主,这种资源多媒体配合较好,直观、形象、有趣味性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便于查找节省时间;

(2)“教与学”:以教材及多媒体课件为主,图书馆实体书为辅;

(3)“练”:以数据库信息资源为主,以其他信息资源为辅;主要是网络课件的试题库以及各种练习题,网络课件或试题库的题往往能自动批改、互动性较好,较之传统纸质试题更加方便有效;

这样使教学资源适应网络信息环境的要求,同时提高学生获取和利用教学资源的能力,又能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有效的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当然,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多媒体与其他常规媒体有机配合,优化教学。

总之,通过对中医药学概论教学资源整合和运用的实践,笔者体会到作为中医药学概论教师,不仅要不断地提高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还要熟练掌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技能,这样才能满足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对高校教师素质的更高要求。

第四篇:药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药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

绪 论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概述

1.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到,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到几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2.微生物的特点:(1)微生物多以独立生活的单细胞或细胞群体而存在,细胞没有明显的分化。(2)体积小、面积大,新陈代谢能力强,生长繁殖速度快。(3)易发生变异,适应性强。(4)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

二、微生物学

1.微生物学的概念 2.微生物学的分科

3.药学微生物学的范畴及与药学专业的关系

三、(微生物的分类

1.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 2.微生物在细胞水平的分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 3.细菌的命名

四、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1.微生物学的经验时期特点:人类对微生物视而不见,触而不觉,嗅而不闻,食而不查,得其益、不感其恩,受其害、不知其误

2.实验微生物学时期特点:人们将微生物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发现了许多病的病原体,找到了医治和预防方法,并能利用它。

3.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微生物的分布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土壤中以厌氧芽胞杆菌为主;水中以消化道病原菌为主;空气中以呼吸道病原菌为主。

二、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正常菌群

1.定义:正常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上,存在着不同种类和一定数量的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无害。

2.作用:促进消化;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抑瘤作用;生长与衰老 3.微生态学:研究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失衡、微生态调整。

三、条件致病菌: 1.特定的致病条件:(1)寄居部位的改变;(2)机体免疫功能低下;(3)菌群失调

2、菌群失调症(二重感染):长期抗菌药物治疗原有感染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感染。

细菌学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细菌的大小:以mm 作为测量单位。

二、细菌的形态:球、杆、螺形

三、细菌的排列: 1。球菌:双、链、四联、八叠、葡萄样。2.杆菌和螺菌:多分散排列,偶呈链状。

四、细菌的基本结构:

(一)细胞壁(cell wall):主要化学成分是肽聚糖 1.性质与功能:坚韧而有弹性 功能:(1)维持细菌固有的

(2)保护细菌抗低渗,起到屏障作用;(3)参与物质交换;

(4)与细菌的抗原性有关。2.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

G+菌:含有丰富的肽聚糖、大量的磷壁酸。聚糖骨架(1)肽聚糖 四肽侧链 五肽桥

形成牢固的三维立体框架结构。

(2)磷壁酸:是核糖醇及甘油醇残基连接而成的多聚物。分为:a 壁磷壁酸 b 膜磷壁酸(LTA):具有粘附功能 是G+菌的主要抗原。

(3)外膜蛋白:M蛋白,SPA等。

G-菌:含有少量的肽聚糖、很厚的外膜。

(1)肽聚糖: 聚糖骨架 四肽侧链 缺乏五肽桥,只能形成疏松的二维平面结构。

(2)外膜: 脂蛋白 脂质双层 脂多糖(脂类A、核心多糖、特异性多糖组成,其中脂类A是内毒素的毒性所在。)

3.G+菌及G-菌细胞壁的比较:见书 4. 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性细菌): 即肽聚糖结构被破坏或合成受抑制所形成的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例:PNC-妨碍肽链与肽桥的交联; 溶菌酶-裂解?-

1、4糖苷键 特点:呈高度的多形性;多染为革兰氏阴性;在高渗、低琼脂、含人或马血清的平板上经2-7 天形成荷包蛋样的细小菌落;仍有一定的 致病力。

分类:分为原生质体、原生质球(圆球体)。

(二)细胞膜(cell membrane):

1.结构:液态脂质双层内镶嵌多种蛋白质,但不含胆固醇。2.功能:物质交换,呼吸作用,生物合成,分泌作用。3.中介体(拟线粒体):

细胞膜内折形成的囊管状物,多见于G+菌。分为:横膈中介体、侧中介体。与细菌的分裂、能量代谢、生物合成有关。

(三)细胞质(cytoplasm)

1.核蛋白体(ribosome):链霉素及红霉素均通过与亚基的结合而干扰 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杀菌。

2.质粒(plasmid):

定义: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环状闭和的双链DNA,控制部分特定的遗传

信息。能在胞浆中自我复制,维持许多世代。医学上重要的质粒有F质粒、R质粒、Col质粒。

特点:独立自行复制;编码重要的生物学信息;非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须;可在细菌之间相互转移;

一种质粒可同时决定几种功能;有的具有相容性。

3.胞浆颗粒:多为营养储存物,其中的异染颗粒有鉴别意义。

(四)核质(nuclear material)

裸露的双股DNA链卷曲盘绕而成的松散网状物,是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一)荚膜(capsule):

1.定义:细胞壁外一层黏液状物质,厚度>0.2μm 2.化学组成:多糖或多肽。3.形成条件:营养丰富

4.功能:抗干燥、抗吞噬、抗体液因子的杀菌作用。5.观察法:荚膜染色或墨汁负性染色。

(二)芽胞(spore):

1.定义:营养缺乏时,某些细菌脱水浓缩在细胞内形成的圆性或椭圆形的小体,多见于G+菌。

2.特点:保存了细菌的全部生命活性,是细菌的休眠状态;条件适宜时,芽胞可萌发成繁殖体而致病;抵抗力强。

3,结构:多层厚膜。

4.意义:鉴别细菌;判断灭菌效果。5.观察法:芽胞染色后LM下可见。

(三)鞭毛(flagellum): 1.定义:所有的弧菌和螺菌、约半数杆菌、个别球菌,在菌体上附着的细长、弯曲的丝状物。分单、双、丛、周毛菌。

2.化学组成:由鞭毛蛋白构成。

3、超微结构: 基础小体 钩状体 丝状体

4、功能:(1)细菌的运动器官;(2)具有特定的H抗原;(3)有些与致病性有关。

5、判断方法:鞭毛染色后LM下可见;观察活菌运动 ;半固体培养看动力。

(四)菌毛(pilus)

1、定义:多数G+菌及少数G-菌菌体表面存在着 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更直的丝状物。

2、组成:由菌毛蛋白构成。

3、分类及作用:普通菌毛:具有粘附能力,与致病性有关。性菌毛: 遗传物质的载体;噬菌体的受体。

4、观察法:EM下可见。细菌形态检查法

革兰染色法(Gram`s stain)

细菌的生理

细菌的理化性状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1、水:占细菌重量的80%存在形式:游离水、结合水

2、无机盐:约占10%,以P最多,K、Mg、Ca、S、Na等少些。

3、蛋白质:多以复合物形式存在

4、糖类、脂类:糖、脂、蛋白质多以复合物存在,含量各异。

5、核酸:含量各菌有别,但稳定。

6、维生素:多为B族,构成辅酶的前体或功能基,参与代谢反应。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

细菌为半透明体;体积小但表面积大;

具有带电现象、半透性;渗透压高。

细菌的生长繁殖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充足的营养: 包括水、氮源、碳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摄取营养的机制:被动扩散、主动转运,及基团移位。细菌有两大营养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自养菌)、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异养菌)

2、合适的PH值:最适PH7.2-7.6。

3、适宜的温度:最适温度37。C。

4、必要的气体环境:主要包括O2及CO2。据其对氧气的需求不同,可将细菌分为 专性需氧菌 专性厌氧菌 微需氧菌 兼性厌氧菌 专性厌氧菌厌氧的原因:

(1)缺乏Eh高的细胞色素及细胞色素氧化酶:不能从有氧环境中获得营养;(2)缺乏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及超氧化物 岐化酶:不能消除O2-及H2O2的杀菌作用。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及速度:

1、个体的生长繁殖:多为无性二分裂;

2、群体的生长繁殖:生长曲线(growth curve)(1)定义:(2)分期:

a、迟缓期:为分裂作准备。

b、对数生长期:性状典型,对抗生素敏感。c、稳定期:收获代谢产物及芽孢。d、衰亡期:出现多形态的衰退型。

细菌的新陈代谢

一、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生化检测:

1、对糖的分解: 糖发酵实验; V-P实验;甲基红实验。

2、对蛋白质的分解:靛基质试验; 硫化氢实验。

3、其他:枸橼酸盐利用实验;尿素酶实验。其中IMViC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

二、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1、热原质:多由G-菌产生,为一种脂多糖,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耐高温。

2、毒素及侵袭性酶:

3、抗生素: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细菌产生的只有多粘菌素和杆菌肽。

4、细菌素:也有抗菌作用,但作用谱狭窄,仅对与其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才有抗菌作用,常用 于细菌的分型。

5、维生素:主要有B族和维生素K。

6、色素: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

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

(一)侵袭力(invasiveness)

指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能力,并在体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

1、粘附和侵入能力 G-粘附因子通常为菌毛,G+粘附因子通常为菌体,表面毛发样突出物。

2、繁殖与扩散能力(1)透明质酸酶(2)链激酶(3)胶原酶(4)SIgA酶

3、对宿主防御功能的抵抗力(1)荚膜及类荚膜物质(2)其它抗吞噬物质

(二)毒素

1、外毒素(exotoxin)

* 来源及化学组成:为G+菌及部分G-菌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蛋白质。* 化学特性:化学稳定性差;甲醛脱毒后可成为Ag性完整却无毒性的类毒素;可刺激机体产生 特异性的 抗毒素,有中和作用。

* 分子结构:A亚单位:毒性中心,决定毒素的作用方式及致病特点;

B亚单位:无毒,识别受体,决定毒素对机体细胞的选择亲和性。各亚单位独立存在对机体无毒。

* 毒素受体:多为神经节苷脂GM1。

* 致病性: 毒性极强。对组织器官有高度的选择性,引起特有的临床。症状。例:破伤风痉孪毒素、白喉外毒素、肠 毒素等。* 分类: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

2、内毒素(endotoxin):* 来源及化学组成:即G-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LPS),只有当菌体死亡溶解或人工方法裂解后才释放出来。

个别G+菌及其他微生物中也含有LPS。* 化学特性:稳定性好;不能被甲醛脱毒成为类毒素; 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但无中和作用。* 化学结构:O特异性多糖 非特异性核心多糖

脂质A* 致病性:毒性较强;毒 性广泛,少量内毒素入血一般引起发热及白细胞反应,大量内毒素入血则可引起糖代 谢紊乱、细胞生物氧化过程障碍、影响肾上腺功能、巨噬细胞功能障碍、激活补体及激肽系统、激活凝血及纤溶系统、发展为中毒性休克或DIC。

无选择性毒性作用,引起相似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症状。* 检测方法:家兔发热法;鲎实验法(检出0.01-1ng/ml)。

二、细菌的数量

三、细菌的入侵部位

四、细菌的感染类型

(一)隐性感染

(二)显形感染

1、菌血症(bacteremia)

2、败血症(septicemia)

3、毒血症(toxemia)

4、脓毒血症(pyemia)(三)带菌状态

第七节 放线菌

放线菌(actinomycetes)是一类丝状、呈分支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的单细胞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因菌落呈放射状而得名。

放线菌在自然界分布极广,主要以孢子或菌丝状态存在于土壤、空气和水中。放线菌是抗生素的主要产生菌,迄今报道的9000多种抗生素中,约80%是由放线菌产生的。

一、放线菌在微生物分类上的位置

二、放线菌的分类

1、放线菌属:形成菌丝体但不形成孢子

2、诺卡菌属:形成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菌丝有横隔并断裂。

3、游动放线菌属:形成球形孢囊,带极鞭毛。

4、小单孢菌属:基内菌丝上只生一个孢子。

5、链霉菌属:有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后者形成孢子链。

6、马杜拉放线菌属:气生菌丝上形成短孢链。

三、链霉菌属的生物学特性

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是产生抗生素最多的一属放线菌。

(一)链霉菌属的形态

1、菌丝体

(1)基内菌丝:吸收营养(2)气生菌丝:(3)孢子丝

2、孢子(spore)内生性的无性孢子,是繁殖器官。

(二)培养特性和抵抗力

(三)菌落特征

四、放线菌的其他代表类型

(一)产生抗生素的放线菌

1、小单孢菌属

2、诺卡菌属

3、游动放线菌属

4、马杜拉放线菌属

(二)致病性放线菌 真菌

真菌是一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完整的细胞结构,但无根、茎、叶的分化,不含叶绿素,少数为单细胞,多数由丝状体组成。

第一节 真菌的生物学特性

一、真菌的形态结构

(一)、真菌的形态:

真菌按形态分为:酵母菌和霉菌两大类。

1、酵母菌:单细胞型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以出芽方式繁殖,2、霉菌:菌丝和孢子组成。

菌丝伸长交织成团称丝状菌。分有隔菌丝和无隔菌丝。按功能分类:营养菌丝、气 生菌丝、生殖菌丝。孢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分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有的真菌有二相性。

(二)真菌的结构

真菌结构复杂,胞壁不含肽聚糖,多有糖苷、糖蛋白、蛋白质和几丁质四层结构。

二、真菌的培养特性与菌落特征

(一)培养条件

真菌要求高湿度、高氧、高糖、低PH、低温。常用沙保(Sabouraud)培养基培养真菌。

(二)菌落特征

1、酵母型菌落

2、类酵母型菌落

3、霉菌型菌落

三、真菌的繁殖方式

(一)无性繁殖

1、菌丝断裂

2、细胞繁殖

3、无性孢子

芽生孢子、厚膜孢子、关节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

(二)有性繁殖

1、质配阶段

2、核配阶段

3、减数分裂阶段

孢子类型: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四、真菌的抵抗力与变异性

真菌对干燥、紫外线和一般化学消毒剂有较强抵抗力,但对热、新洁尔灭敏感。

第二节 几种常见的真菌

(一)酵母菌

(二)毛霉属

(三)根霉属

(四)犁头霉属

(五)曲霉属

(六)青霉属

(七)头孢霉属

第三节 真菌与人类疾病

(一)浅部感染性真菌

(二)深部感染性真菌

1、白念珠菌

2、新型隐球菌

(三)真菌毒素

螺旋体是一群细长、柔软、弯曲成螺旋状且运 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分为疏螺旋体、密螺旋体和钩端螺旋体。钩体有以下特点:

1、细长柔软,弯曲成螺旋状,一端或二端弯曲成钩,G-,常用镀银染色法或暗视野显微镜观察;

2、常用含有10%兔血清的korthof培养基培养,需氧。生长慢,呈云雾状生长;

3、钩体多以鼠、猪为寄生宿主,人类通过接触疫水、疫土感染,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4、具Ag构造与DNA同源性分类;我国有18个 血清群、70多个血清型;

5、钩体致病主要经细胞毒因子CTF、溶血素和内毒素样物质的作用,引起钩体病。

6、钩体对PNC敏感。

7、病原学检查:标本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诊断(显微镜凝集试验)。

衣原体 衣原体是一类能通过细菌滤器、有独特发育周期、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以下特点:

1、比病毒大,LM下可见;有DNA和RNA;有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和核蛋白体。

2、酶系统不够完善,须在活细胞内才能生长繁殖。

3、有独特的发育周期,有两种形态:原体小而致密,位于细胞外,具有高度感染性;始体大而疏松,是细胞内的繁殖型。

4、培养主要用6-8日龄鸡胚或鸭胚卵黄囊接种;McCoy、HeLa-299等细胞培养。

5、衣原体能产生内毒素破坏细胞,抗原致敏也可引起变态反应。

6、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有沙眼衣原体(沙眼生物亚种、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和鼠亚种)和肺炎衣原体,为性传 播疾病的病原体。

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生物学性状类似细菌,常以节肢动物为寄生

宿主或传播媒介。

1、大小介于病毒和细菌间,形态多样,主要为球杆状,G-,Gimenza染色呈红色。

2、含有两种核酸(DNA和RNA),酶系统不完善且缺乏细胞器,须在活细胞内生长,以二分裂法生长繁殖。

3、外膜抗原与变形杆菌的OX19、OXk、OX2有共同抗原决定簇,可作外斐反应定量检测其抗体。

4、立克次体病多为人畜共患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其致病物质主要为内毒素和磷脂酶A,也有似外毒素的毒力因子。所致疾病主要有斑疹伤寒和恙虫病。

5、立克次体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支原体 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多形性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能通过滤菌器,是目前所知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微生物。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因缺乏细胞壁、生殖方式多样(以二分裂方式为主),故呈高度多形性。*细胞膜由蛋白质(占2/3)与脂质组成三层结构,脂质中胆固醇约占36%,凡能作用于胆固醇的物质均能破坏细胞膜致支原体死亡。*个别支原体有荚膜,为致病因素。*肺炎支原体与生殖器支原体有一种特殊的顶端结构,使其粘附在宿主细胞表面。*Giemsa染色呈浅紫色。

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高,需10-20%人或动物血清,生长缓慢,2-3天才形成油煎蛋样菌落。是污染细胞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

3、生化反应:用于支原体的相互鉴别。

4、抗原结构:可用于鉴定、分型。·生长抑制试验(GIT)·代谢抑制试验(MIT)

5、抵抗力:较弱,对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对人致病的主要有肺炎支原体(引起原发性非典型肺炎)和溶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和生殖器支原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和不育症)。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SIgA有保护作用。

三、与细菌L型的区别

消毒与灭菌

一、概念:

1、消毒(disinfetion):指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2、灭菌(sterilization):指杀死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性及非病原性的、繁殖体及芽孢。

3、防腐(antisepsis): 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4、无菌(asepsis)及无菌操作:不含活菌。无菌操作指严防活的微生物侵入人体或污染实验材料的操作方法。

二、消毒与灭菌的方法:

(一)物理法:

1、热力灭菌法: 干热法:焚烧、干烤

湿热法:如高压蒸汽灭菌法、煮沸法、流通蒸汽灭菌法、间歇灭菌法、巴氏消毒法。影响湿热灭菌法的因素:

1、微生物因素、温度与作用时间、ph的影响、介质的性质

2、低温

3、辐射:日光及紫外线;电离辐射。

4、干燥

5、超声波

6、渗透压

7、过滤

(二)(化学法:

消毒剂常用于人体体表、医疗器具、排泄物及周围环境的消毒,杀菌机制多样。

消毒剂作用的影响因素: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及作用时间;细菌的种类及生活状态;温度及PH值;外界环境因素。

病毒学

病毒(virus)为非细胞型微生物,体积小、能通过除菌滤器;无细胞结构,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严格细胞内寄生;以复制的方式增殖;耐冷不耐热,对抗生素不敏感。

1892年俄国学者首先发现了烟草花叶病病毒,1897年又发现了口蹄疫病毒,1915年英国细菌学家Twort发现了噬菌体。病毒与人类关系密切:

1、分布广泛;

2、所致疾病约占传染病的75%;

3、传播力很强;病死率高;

4、与致畸、肿瘤和某些免疫性疾病有关。病毒的基本性状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一、大小:

病毒的测量单位是nm,大小差别悬殊,20~300nm.EM下可见。多数病毒?lt;150nm。

二、形态:

病毒形态多样,多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少数为杆状、丝状或子弹状。病毒的结构及化学组成

一、病毒的结构:

1、核酸:构成病毒的核心。

2、衣壳(capsid)是核酸外围的蛋白质外壳。

核酸 + 衣壳 核衣壳(nucleocapsid)衣壳是由一定数量的壳粒(capsomere)组成,每个壳粒又由一个或多个多肽分子组成。不同的病毒体,衣壳所含的壳粒数目不同,可作为鉴别及分类的依据之一。

衣壳的构型有三种: 螺旋对称 20面立体对称:12个顶,20个面,30个棱 复合对称

3、包膜(envelope)

围绕在核衣壳外,含糖类、蛋白质和脂类。包膜表面的突起称包膜子粒(peplomere)或刺突(spike)。

包膜病毒:核衣壳 + 包膜 裸露病毒:核衣壳 功能:构成表面抗原

与病毒入侵细胞和感染性相关

包膜对干燥、热、酸和脂溶剂(如乙醚敏感)

二、病毒的化学组成:

1、核酸:a.多样性: DNA或RNA, 线形和环形,构成上有单链、双链和分节段核酸。b.有内含子:

2、蛋白质:约占病毒体总重量的70%,少数为30-40%, 构成全部衣壳和包膜的主要成分.分为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两大类。

结构蛋白:构成全部衣壳、包膜和基质的蛋白质。非结构蛋白:酶类和特殊功能的蛋白。功能:(1)保护病毒的核酸;(2)参与病毒感染细胞的过程;(3)具有抗原性;(4)构成病毒体的酶类;(5)毒素样作用。

3、糖类、脂类。朊病毒:又称传染性蛋白粒子或朊病毒,是一种不同于细菌、病毒或类病毒的在分类学上尚未定论的病原

因子。1982年美国Prusiner首先报导。

1、生物学形状:不含核酸和脂类的疏水性糖蛋白,分子量27~30×103。

2、PrP27~30存在两种不同的分子构性:正常基因产物的三维结构具有4个a-螺旋,没有β-折叠,存在于正常组织及感染动物的组织中。另一种构性的2个个a-螺旋转换为4个β-折叠,仅存在于感染动物的组织中,与致病和传染有关。

3、致病性:朊病毒常引起羊瘙痒症、疯牛病、人的克雅病、库鲁病和格斯综合症。人类慢性退化性功能紊乱

疾病也可能与朊病毒有关。病毒的增殖:病毒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这种以病毒核酸分子为模板进行增殖的方式称为自我复制(self-replication)。

一、复制周期(replication cycle):

1、吸附(adsorption)与穿入(Penetration):

*病毒体表面的蛋白质与易感细胞表面受体的特异性结合。两个阶段:

(1)静电结合:非特异性的、可逆

(2)特异性结合:配体与受体的结合,特异性的、不可逆, 37。C最佳。*穿入方式: 病毒胞饮、包膜融合、直接穿入.2、脱壳(uncoating)不同病毒脱壳方式不一,多数病毒穿入时已在宿主细胞溶酶体酶的作用下脱去衣壳。脱壳需病毒特异性的脱壳酶参与。

3、生物合成(biosynthesis):此期又称隐蔽期。

(1)DNA病毒:动物病毒多为双股DNA病毒,其在细胞核内合成DNA,在细胞浆内合成病毒蛋白质。痘类病毒例外。

双股DNA

依赖DNA的RNA酶(核内)转录早期mRNA 浆内翻译

早期蛋白(依赖DNA的DNA酶)复制大量子代DNA(半保留复制)转录

晚期mRNA 转译

晚期结构蛋白 2)RNA病毒:

正单链:其RNA基因组作为模板复制子代病毒DNA,同时具有mRNA 的功能。负单链:先形成复制中间型(双股RNA),既可转录子代负股RNA,又可作为mRNA转译出病毒蛋白。

不同点:正单链的RNA多聚酶由本身RNA作为mRNA 转译所合成。负单链的RNA多聚酶是病毒体 内所携带的。(3)逆转录病毒:

a.用病毒亲代RNA为模板合成互补的DNA链,构成RNA:DNA中间体。b.RNA酶H水解中间体的RNA,入核。

c.以DNA链为模板合成互补的DNA链而成为双链DNA。d.整合入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E.随宿主细胞分裂而存在于子代细胞中。在核内转录病毒的mRNA和子代病毒的RNA。

4、组装、成熟、释放:

子代病毒核酸与蛋白质的装配部位不一,DNA病毒(除痘类)在核内组装,而RNA病毒与痘类病毒在胞浆内组装。组装后无包膜病毒已成熟,有包膜病毒在以时包上核膜或浆膜而成为成熟的病毒体。释放方式: *出芽方式释放 *细胞破裂 *细胞裂隙释放

三、病毒的异常增殖:

1、缺陷干扰颗粒(DIP): 也称缺陷病毒(defective virus),病毒基因不完整或发生改变,不能复制出完整且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须辅助病毒补充蛋白质或基因。如HDV病毒需以HBV作为辅助病毒。

2、顿挫感染(abortive infection):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却未能引起破坏。原因是有的宿主细胞为非容许性细胞,缺乏病毒复制所需的酶、能量或其它必要组分,或者不能进行正常的组装。

病毒的人工培养

一、细胞培养:

1、要点: #原代和次代细胞培养 #二倍体细胞株

#传代细胞系:大多由癌细胞或二倍体细胞突变而成。如HEP-

2、HeLa和KB细胞。

2、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检查和鉴定: 1)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检测指标 *细胞变化:CPE *红细胞吸附: *细胞代谢的改变:pH值 *干扰现象: *免疫荧光法检测

3、病毒数量与感染性的测定 *蚀斑测定:PFU 感染性病毒量:以 PFU/ml表示 *ID50或 TCID50的测定法:

二、鸡胚培养

绒毛尿囊膜接种 尿囊腔接种 羊膜腔接种 卵黄囊接种

三、动物接种

病毒的干扰现象和干扰素

一、病毒的干扰现象

二、干扰素(interferon,IFN)

1、定义: IFN是由病毒或其它诱生剂刺激单核吞噬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体细胞等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具有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

2、分类:

*I型干扰素 α干扰素:由人白细胞产生β干扰素:人成纤维细胞产生 *II型干扰素 γ干扰素:由T细胞产生

3、干扰素的诱生:

α、βIFN基因:位于第9对染色体的短臂上 γIFN基因:位于第12对染色体的长臂上 细胞内抑制蛋白细胞

正常病毒及干扰素诱生剂 抑制蛋白灭活因子

干扰素基因抑制 FNmRNA→转译出IFN

4、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机理:干扰素与邻近细胞膜上的干扰素受体(具种属特异性)结合→使编码抗病毒蛋白的细胞基因活化→合成抗病毒蛋白→干扰病毒mRNA的转录和翻译→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

5、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1)抗病毒:广谱抗病毒,既能中断受病毒感染 细胞中病毒的复制,又能限制病毒的扩散。(2)抗肿瘤:能调节癌基因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分裂。(3)免疫调节:能活化NK、Tc细胞,增强其杀伤力。病毒感染的类型

(一)隐性感染:病毒进入机体不引起临床症状。

(二)显性感染:表现出临床症状的感染。可表现为局部感染或全身感染。

1、急性病毒感染:一般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恢复后机体内不在存在病毒。

2、持续性病毒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

病毒在机体内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还可能与一些免疫性疾病、肿瘤的发生有关。原因:

1、机体免疫力低下

2、病毒抗原性弱

3、病毒存在于受保护部位或发生突变逃避免疫

4、病毒基因组整合于宿主基因组中

分类:

1、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并未完 全清除,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或经输血、注射而传播。病程长达数月至数十年。

2、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原发感染后,病毒基因组存在于一定的组 织或细胞内,不产生病毒颗粒不表现临床症,状,以后由于生理或病理性因素的影响,使 潜伏病毒激活而发生增殖,产生病毒颗粒才出现临床症状。

3、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 又称迟发感染,病毒感染后潜伏期长,有的可达数月、数年或数十年之久。一旦症状出现,多为亚急性、进行性,并往往造成死亡。如Kuru病、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噬菌体(bacteriophage)定义: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支原体、螺旋体等的微生物的病毒,能将细菌裂解。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及结构:蝌蚪形、微球形、细杆形三种形态,多数为蝌蚪形。头:是双辐射状的六棱柱体,外壳由蛋白质构成,内含遗传物质核酸。

尾: 尾领: 可能与头部的装配有关 尾髓、尾鞘:收缩功能

尾板、尾丝及尾刺:尾丝为吸附器官。

2、化学组成

蛋白质、DNA或RNA(稀有碱基)

3、抗原性:特异性抗体能抑制相应噬菌体侵袭敏感菌。

4、抵抗力:较强。

二、噬菌体与细菌的相互关系:

1、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

指能在宿主菌内复制增殖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并裂解细菌的噬菌体。其溶菌过程包括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

2、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的溶原周期:

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溶原状态的终止 自发终止(10-2-10-5)诱导终止 温和噬菌体:既有溶原周期,又有溶菌周期。毒性噬菌体:只有溶菌周期。第十三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微生物的遗传物质

(一)病毒和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

(三)真核微生物的染色体

(四)微生物遗传物质的复制 “θ”复制

滚环复制

二、基因、基因符号及有关术语

(一)基因(gene)

一条多肽或RNA分子合成编码所必需的完整的一段

核酸序列。

(二)基因符号

表型

基因组

三、质粒(plasmid)

(一)质粒的基本特性 1、ccc双链DNA分子 2、能自主复制

严紧型质粒

松弛型质粒

3、不相容性或相容性

4、所携带基因常非细胞生存所必须

5、能自发消除

6、接合型或非接合型

(二)F质粒

(三)R质粒

(四)Col质粒

四、转座因子

转座因子又称跳跃基因,指的是细胞基因组中能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的一段DNA序列。

(一)原核生物的转座因子

1、插入序列 2、转座子 3、转座噬菌体

(二)转座机制及遗传学效应 1、转座机制

保守型转座

复制型转座 2、遗传学效应 基因转移与重组

一、转化

1、定义 转化(transformation)指受体菌直接从周围环境中吸收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并整合入受体菌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了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转染(transfection):提取病毒或噬菌体的DNA来转化感受态的受体菌(或原生质体、圆球体),并产生正常的子代病毒或噬菌体,这种特殊的“转化”叫转染。

2、前提条件

*供体菌DNA片段大小、性质以及受体菌 的生理状态同缘的、未变性的双链DNA分子是有效的转化子

*受体菌处于“感受态”

3、自然转化过程及机制(1)转化子的结合与吸收 *细胞表面的结合 *转化子的吸收(2)转化子的整合(3)转化子的产生

二、接合

(一)接合的概念

定义: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沟通将遗传物质(质粒)从供菌转移给受菌,使其获得新的性状。

1、F+ 菌株

2、F-菌株

3、Hfr 菌株

4、F′菌株:性导

(二)接合的机制

1、F+ × F-的接合

2、Hfr× F-的接合

3、F′ ×Fˉ的接合

三、转导(transduction)

定义:是以缺陷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菌中去,通过交换重组使其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

(一)普遍转导

通过完全缺陷噬菌体将供体菌任何DNA片段转移至受体菌的转导现象。可转导供菌的任意基因片段。

分为:完全转导、流产转导

(二)局限转导

通过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少数特定的基因转移给受体菌,使后者获得前者特定表型的转 导现象。

1、低频转导

2、高频转导

(三)噬菌体转变(phage conversion)

由于温和噬菌体的感染,前噬菌体整合入宿主菌的 染色体而使其溶原化的同时,使得宿主菌的表型特征也发生改变。

1、溶原转变

2、抗原转变

四、重组

第五篇:临床药学教学大纲

第六章血液与造血系统疾病3学时

缺铁性贫血概论、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巨幼细胞贫血概论、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白血病概论、分类、发病情况、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后。

第七章泌尿系统疾病3学时

急性肾炎概论、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预后、防治原则。

慢性肾炎概论、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预后、防治原则。慢性肾功能不全概论、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器械检查、鉴别诊断、防治原则。泌尿道感染概论、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

下载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药学概论总结

    药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绪论: 1、《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本草纲目》(选择题)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学权威......

    药学概论总结

    通过药学概论这几节课的讲解我觉得很有用,要我们了解到了一些社会上的关于医药行业的情况以及一些国内外医药发展动态到省内的动态,拓展了我们的眼见,也让我们学习到一些具体的......

    药学概论总结

    通过药学概论这几节课的讲解我觉得很有用,要我们了解到了一些社会上的关于医药行业的情况以及一些国内外医药发展动态到省内的动态,拓展了我们的眼见,也让我们学习到一些具体的......

    药学概论论文

    对社会药学的初步认识摘要:药物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男人与女人,老人与小孩,病人及其家庭以及社会医疗保障系统均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药物与国家的预算,立法与执法管理也有着密切的......

    药学概论论文

    有关药物政策的读书报告 作者:聂雅静专业:生物技术学号:1043919 【摘要】以文献综述的形式,浅谈自己对国内外药物政策以及我国现阶段药物政策的实施和其薄弱环节的认识,并就其薄......

    中医药学专业自荐信

    中医药学专业自荐信 中医药学专业自荐信1 尊敬的主任:您好!我是安微中医药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我的名字叫,在即将面临找实习单位之际,看到贵医院正在招聘针灸推拿学这一专业的实......

    中医内科学 教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中医内科学是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本科生开设的中医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是其他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它的学术水平反......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txt35温馨是大自然的一抹色彩,独具慧眼的匠师才能把它表现得尽善尽美;温馨是乐谱上的一个跳动音符,感情细腻的歌唱者才能把它表达得至真至纯《中医内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