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复习教案(共5则)

时间:2019-05-15 01:02: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复习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复习教案》。

第一篇:《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复习教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复习教案

【单元综述】

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以都江堰为例,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知识梳理】

【重难点拨】

1.夏朝的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生产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夏王朝的建立,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

2.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是反映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的特征。变法运动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是这次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变法运动的兴起,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专政而进行的大改革。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其中,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国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也是一个争论颇多的历史人物,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辨证的观点认识孔子。【学法指导】

1.因果联系法

历史的发展是连续的,历史事件之间有相互的联系,此事物的结果,可能是彼事物的原因。在学习时,如果能分析出历史章节之间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就能理解和扎实记住知识点。如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普遍使用,生产力大发展,导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地主阶级为了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进行变法改革,通过变法中国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而社会制度的变革又加剧了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

2.串联记忆法

串联记忆,是将所记忆的几项内容根据其各自的特征和相互联系串起来记忆。例如: 春秋时期,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时间长了,这“五霸”易忘掉其中的一两个,如果用串联法记,就容易记牢。即:“近闻(晋文)齐桓采松香(宋襄),锯断秦木(秦穆)留楚桩(楚庄)”。再如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可用串联加谐音法记作:“七叔含烟找围巾”。

3.你还有什么好的历史学习方法?试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我国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由此建立的第一个国家是()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下列国王中,生性残暴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有()

①夏桀 ②商纣 ③周厉王 ④周幽王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3.“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反映了西周()A.实行禅让制 B.实行分封制 C.确立世袭制 D.推行郡县制 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大变革时期,主要表现在()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新旧制度更替

D.百家争鸣 5.“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出土于安阳殷墟的文物是()A.司母戊鼎 B.编钟 C.竹简 D.马王堆帛画 6.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霸主是()

A.晋文公 B.宋襄公 C.齐桓公 D.秦穆公 7.右图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它的修建者

是()

A.管仲 B.秦孝公 C.李冰 D.韩非

8.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A.弱肉强食 B.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C.统一 D.适者生存 9.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说法,不正确的是()

A.商朝甲骨文中有日食月食的记载 B.战国时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 C.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他总结出望闻问切4种诊断疾病的方法

D.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青铜编钟是曾侯乙墓编钟。10.“痛饮读离骚,放开今古才子胆;狂歌吊湘水,照见江潭渔父心。”这幅对联所写的即是右图人物,他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怀念,他是()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屈原 11.七年级某班正在召开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最可能

被用作正面论据的是()A.大禹治水 B.烽火戏诸侯 C.立木赏金 D.卧薪尝胆 1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A.黄帝时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读地图,回答问题。

(1)在图上填上战国七雄。(7分)

(2)列举三个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6分)

(3)列举三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6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

(1)文中“卫鞅”指的是谁?“孝公”指哪国国君?材料中的思想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相似?(6分)

(2)请概括这次变法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3)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结合当今改革开放,说一说,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你认为商鞅变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8分)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指出材料一中孔子的主要观点。(4分)

材料二:

(2)材料二中的图片分别反应了战国时期哪家学派的思想?简要指出这三家学派在治理国家上的不同主张。(9分)

第二篇: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四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本课叙述的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汤灭夏建商、武王伐纣建立西周的经过,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又要认识到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的压迫、剥削的残酷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为统治者,应该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意识感。同学们作为一名中学生,班干部或者将来走进社会当了一名领导,也应该有责任感和意识感,才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二、教学重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三、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谁知道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呢呢?(夏朝)那么,夏朝是如何建立的,夏朝之后又有哪两个朝代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这一课。

2.讲授新课:

(一)自主学习: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阅读全文,找出夏、商、周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暴君、亡国之君、灭亡的原因以及重要的一些事件。(PPT呈现问题)

(二)精讲点拨

(1)夏朝的建立及“家天下” 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建立者:禹

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

社会特点:1.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二里头宫殿复原图和平民生活区)

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代替“家天下”。(“世袭制”指帝王世代沿袭的制度,一般由两点组成,一是父死子继,二是兄终弟及。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父亲死了之后,他的位置一般由儿子来继承。如果在位的国王没有后代,怎么办呢?就由他的同胞弟弟来接位。“禅让制”我们前面学过,它是原始社会后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做法。被推选人必须具备德和才两个方面的条件,比如舜、禹。“公天下”指的是原始社会,因为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没有贫富分化,人人平等,共同劳动,共同消费,被后来的儒家视为“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家天下 ”指的是进入阶级社会后由原来的天下为公变成了天下为私,垄断权力出现,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儒家把此种情况叫做“小康”,是与“天下为公”的“大同”相对应的。)

3.建立国家机构: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历法。

暴君:夏桀

灭亡原因:夏桀的暴政

刚才大家把夏桀的暴政都归纳了出来。我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夏桀的残暴统治终于引发了平民和奴隶的反抗,削弱了自身的统治,最后被商汤所灭。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二个问题:商汤灭夏

(2)商汤灭夏

建立时间:公元前1600年

建立者:汤

都城:毫、盘庚迁殷(汤是位有作为的君主,他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人做大臣,要求臣下勤恳办事。有功于民。他关心百姓,农民和商人都各安其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但在商汤去世之后,没有多长时间,就出现了“诸侯或不至”的情况,也就是诸侯不来朝见,这说明商朝的统治有了问题。最起码有一件事可以表明,那就是商朝的都城一迁再迁一直到公元前14世纪,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商朝的统治才稳定下来。盘庚迁殷以前的迁都是因为水患和政治**,盘庚迁殷是为了稳定政局,迁都以后,商王朝的政局稳定下来,商王朝的统治区域在不断扩大,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暴君:商纣王(讲述商纣王的炮烙之刑、以及暴政的表现)商纣王的残暴统治不仅没有巩固自己的统治,反而加速了商朝的灭亡。就在商纣王沉缅于酒池肉林、贪图享乐之时,西边渭水流域的周国发展起来。国君周文王重视发展生产,并任用贤人姜尚等人,国力逐步强大。在周文王死后,他的儿子周武王开始伐纣灭商。下面,同学们自己看一下周武王灭商的内容。(3)武王伐纣

时间:公元前1046年

战役:牧野之战

建立者:周武王

都城:镐金 重要制度:分封制

暴君:周厉王(讲述国人暴动的故事)亡国之君: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告诉我们周天子点燃烽火,诸侯而至,为什么烽火点燃诸侯至呢,这与当时一项重要的制度有关,下面我们来学习分封制。

(4)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朝统治 依据:血缘关系和功劳大小 分封者:周天子 分封物:土地和人民 受封者:宗亲和功臣

义务: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周天子作战

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总结: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和功臣等,让他们做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又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所得的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层层分封,形成严格的等级。内容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周天子作战。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卿大夫与士之间形成了明确的权利义务关系。作用是周天子通过实行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三)总结升华

通过PPT呈现老师带领大家回顾一下夏、商、周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暴君、亡国之君、灭亡的原因以及重要的一些事件。通过小结总结出导致夏、商、西周衰落的共同原因就是暴政。让学生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为统治者,应该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意识感。同学们作为一名中学生,班干部或者将来走进社会当了一名领导,也应该有责任感和意识感,才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3.课堂练习:

1.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_________产生的 A.奴隶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禅让制

答案:C 2.国人暴动发生在_________在位期间 A.周文王

B.周厉王

C.周武王

周幽王

答案:B 3.西周灭亡的时间是 A.公元前771年

B.公元前770年 C.公元前476年

D.公元前221年

答案:A 4.板书设计: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的建立和“家天下”

二、商汤灭夏

三、武王伐纣

四、西周的分封制 5.课后反思:

D.D.

第三篇: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1课时)【学习目标】

1.识记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

2.通过探究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汤灭夏建商、武王伐纣建立西周以及西周的分封制等问题,体验独立思考和归纳比较的过程。

3.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还要认识到奴隶主阶级对奴隶阶级压迫、剥削的残酷性。

【学习重点】

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学习难点】

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过程

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方法指导一:

教会学生用歌谣的方式记忆本课知识点:多媒体展示歌谣 方法指导二:

知识模块一、二可采取情景剧场、百家讲坛等方式进行。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我国进入奴隶社会。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灭亡,西周建立。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自主阅读课本P20~21内容,完成第1~7题。

1.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______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_____________的产生。从此,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

(2).家天下:禹死后,他的儿子________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________代替了禅让制。

(3).国家机关:夏朝建立军队,制定________,设置监狱,制定历法,称为“__________”。

(4).统治中心: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带。发掘出的____________遗址,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5).衰落:历经400多年,到夏王_________在位时期,国力衰弱。桀统治残暴,引起民众的反抗。

(6).“公天下”是如何变成“家天下”的呢?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是什么?国家机构都包括哪些设置?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社团班)(1)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2)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

(3)夏朝建立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并制订刑法,设置监狱。(4)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7).夏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社团班)灭亡原因:①夏桀实行暴政,引起人民的怨恨,失去民心,导致夏朝被推翻;②商汤礼贤下士,重用人才,实行仁政,是位有才能的君主,使得商国逐渐强大起来。

启示:统治者要懂得重用人才、勤政爱民、戒奢从俭。

知识模块二、商汤灭夏 阅读课本21——22页 完成9——11题

8.商朝建立:约公元前_______年,_____建立商朝,都城建在______。

9.商朝迁都: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________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10.纣的残暴统治:_________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对内修筑豪华宫殿,征收重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

11.公元前______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________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______建立周朝,定都_______,史称西周。

自主阅读课本P222~24内容,完成第12——15题。

12.公元前______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________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______建立周朝,定都_______,史称西周。

13.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_____________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_____________,并服从周王_____________。诸侯可以在自己封地内再次分封。(社团班)

(3)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_________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周王朝的______________制度。

14.衰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_____________”。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_________族所灭。

15.东周建立:后来,_____________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课本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简述夏、商更替的相关史实,从夏、商的更替过程中,你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2.话说分封制。(从实行的目的、内容和作用等方面介绍)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我国古代的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开始于(C)A.尧传位给舜

B.舜传位给禹 C.禹传位给启

D.商汤灭夏

2.如图是反映夏桀与民关系的图画,此图说明了(D)

A.君民关系融洽 B.统治者很随和

C.老百姓愿意为桀提供服务 D.桀残暴,不顾百姓死活

3.人们经常把帮助坏人做坏事叫作“助纣为虐”,其中的“纣”是指(B)A.夏桀

B.商纣 C.周厉王

D.周幽王

4.下列事件中,导致王朝更替的是(A)A.牧野之战

B.盘庚迁都 C.西周分封

D.国人暴动

5.香港某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中提到:“周天子具有‘一

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材料中的“诸侯”产生于(B)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奴隶制 6.右图的主题是(D)

A.社会紧密团结、和谐 B.人员分工明确 C.社会结构复杂

D.社会成员等级分层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朝征讨有施国,有施国抵抗不过,请求投降。桀把有施国国君的义女妺喜封为皇后,宠爱无比。他下令征集民夫,为妺喜重新造一座华丽的高大的宫殿,宫内的一切都奢华无比。夏桀每日陪着妺喜登倾宫,观风光,尽情享乐。其实妺喜是专为倾覆夏国而来的,因此她变着花样来使夏桀浪费民力财力,使民怨沸腾。但夏桀对她的要求百依百顺,样样照办。

材料二 他在殷都“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和后妃大臣嬉戏游乐。在殷都附近建造巨桥粮仓和高大的鹿台,用来堆集从全国掠夺来的粮食和财宝。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课本知识分析一下夏桀为什么会成为亡国之君? 夏桀搜刮民财,贪图享乐,实行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位统治者的奢侈生活,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商纣;最终在牧野被周武王打败。

(3)结合他们的统治的最终结果谈一谈给你的感想与启示。

暴政往往导致亡国,统治者应实行仁政,这样国家才会长治久安。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适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材料二 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三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举烽火,诸侯悉至……

(1)材料一中的“巡狩”和“述职”各指什么?诸侯和天子的关系如何? “巡狩”指天子巡视诸侯管辖地区;“述职”指诸侯朝见天子; 诸侯和天子的关系是:诸侯服从天子,对天子尽义务。(2)材料一、二、三分别说明了这些受封诸侯有哪些义务?

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随天子作战。

(3)你认为分封制能不能保证周天子对广大疆域实行长久牢固的统治?为什么?

不能。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不过,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的势力也会越来越大。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四篇:宗教的产生、本质和国家宗教政策

宗教的产生、本质、党和国教宗教政策简介

宗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宗教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的认识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劳动实践确是起决定作用的根本前提。能有目的、有计划的劳动、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和其他动物之本质区别,在劳动实践中,人类的思维方式由简单的具象思维发展出了抽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为宗教的产生奠定了生理上的基础。有了抽象思维,人们对做梦现象无法理解,许多逝去的人和事物在人的梦中出现,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灵魂观念,即,人除了肉体,还有灵魂,肉体消失,而精神(灵魂)长存。灵魂是宗教的根本和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宗教(灵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是人类思维方式进步的集中体现。宗教的核心是灵魂(各个宗教的灵魂名称各异,但本质一致,即超自然力量)。对做梦现象的不解是宗教产生的心理基础。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就面临着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即种群维持和延续)和生产、生活资料的再生产(为人类的再生产提供物质支持)。在阶级和国家没有产生之前,自然的异己力量是宗教产生的客观原因。由于当时的生产力及其落后,人的寿命普遍偏低,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又处于劣势,自然现象自然而然的被赋予某些神力,灵魂观念被放大并应用到到万物上,形成了万物有灵的思想。在这个基础之上,形成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动植物崇拜等等。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生活资料的剩余,私有制随之产生,阶级、国家出现。社会形成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两大集团。统治阶级为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往往以“天子”自居,其统治是“天意”而为,以达到要求被统治者绝对服从其统治之目的,统治阶级把宗教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的说法是成立的。被统治阶级作为弱势群体,面对着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但又无法改变现状,于是将一切希望寄托于宗教、寄托于来世和天国。此时,宗教成为慰藉人们心灵的一剂良药。社会的异己力量的存在是宗教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原因。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宗教产生的原因,不在天国,而是客观现实。宗教的本质是:“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恩格斯,《反杜林论》)

解铃还须系铃人。宗教产生的原因,也是宗教长期存在的原因。社会主义的中国,之所以宗教现象将会长期存在下去,究其原因,是因为宗教产生和存在的原因还客观存在。即,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已经大大提高,但是,许多自然现象今天的科学依然无法予以解释,许多的自然灾害我们依然无法预测和无法避免,生老病死依然为许多人所畏惧和困惑。一些人依然试图去通过宗教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从中得到精神的慰藉。这即是说,宗教存在的自然因素和认识因素依然存在;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已

经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但是,社会上各种矛盾依然存在,不公平问题依然突出,许多人依然寄希望于宗教,也就是说,宗教存在的社会因素是依然存在的。总而言之,宗教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正是对宗教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我国实行的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国《宪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从宪法第三十六条,我们可以解读出以下内容:第一,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一句,其包括以下几层含义,即,公民有宗教信仰之自由,但其隐含意思是,公民也有不信仰宗教之自由。就宗教信仰者而言,有现在信将来不信之自由,有现在不信将来信之自由,在多个宗教中,公民有自己选择哪个宗教信仰之自由,在同一宗教的多个派别中,公民有权选择任何一个派别信仰之自由。第二,如果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歧视信教或不信教公民,即构成违宪,情节严重者,有可能以违宪为由,受到法律的处罚。第三,国家只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非法宗教活动不受保护,且要受到行政和刑事处罚。第四,宗教不能干涉国家的各项社会事务。即,坚决贯彻实施政教分离政策。第五,我国的宗教事务坚持“三自”方针,即自传,自养,自治,我国宗教不受外国教会和政府的支配,其目的,一是为了保证我国教会不受外国势力支配和利用,二是为了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完整。

宗教没有自己的历史,它的历史必须到社会史中去找寻。古今中外,唯有那些不断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宗教才能够取得长足的传播和发展(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为其代表)。这个过程,本质上就是宗教与社会相适应的过程。新形势下,江泽民同志提出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命题。这个命题的提出有其巨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作为一个以唯物主义为主导思想的国家,提出了“相适应”理论,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对宗教的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次,要正确理解“相适应”理论之内涵,必须厘清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相适应的过程中,社会主义的中国是“树”,宗教是“藤”,不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去适应宗教,这是大前提。第二,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不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第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为了消灭宗教,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更好地促进宗教自身和社会发展。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宗教并存的地区。新疆宗教的历史可以简单的分为原始宗教时期;以佛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时期;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时期。

原始宗教时期:自然崇拜、灵魂崇拜、图腾崇拜、动植物崇拜、祖先崇拜、萨满教;

以佛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时期:祆(xiān)教、摩尼教、景教

(基督教的一个异端分支)道教、佛教;

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多种并存时期:伊斯兰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喇嘛教)、道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东正教。

第五篇:(新)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教案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标志着我国生产力的显著提高。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是农业动力的革命,有助于农业劳动力的解放。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大量私田的出现,新的剥削方式和新的生产关系也随之出现。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各国竞相进行政治改革,以实现富国强兵。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因而出现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社会现象。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导致了社会的转型,秦统一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

《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这一课,在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中,是非常重要的一课,它是中国历史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过渡时期。遗憾的是这个课题把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并列说明,有点“混淆视听”,百家争鸣本身也是社会变革的一部分,或者说它是社会变革在文化思想领域里的反映。另外,课本“社会大变革”一栏目第二段内容的编写,我觉得不是很好,“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这次社会大转型,经春秋战国500余年的逐渐积累,到秦朝终告完成”。这句话是对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总结,可以放在本篇结尾,或者放在秦朝部分来讲述。因此,在本节内容教学中,要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我认为可以适当地调整教学次序,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高一(5)班是一个普通班,全班40位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历史学科知识准备严重不足,开学两个月来,历史学科一直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思维习惯的培养,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对重大的历史现象的分析和文献资料的阅读理解显然还是比较欠缺,因此,课堂教学要注意基础知识的铺垫和引导性材料的提供,深入浅出,让学生学会解读、分析历史,总结历史规律。【指导思想和方法】

立足于学生,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教学资源的利用】

教材,网络资源,文献资料,多媒体技术。【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知道东周的建立;知道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的推广;知道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知道列国战乱;知道列国政治改革;知道百家争鸣的出现和代表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了解经济领域的变革和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之间的关系。

方法和过程:(1)在学习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革新和推广,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让学生逐渐学会简单的分析、归纳、推理和判断。

(2)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的变革导致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的推动作用的史实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3)通过阅读诸子百家经典,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初步理解诸子思想的时代意义。学会阅读文献,通过文献资料来分析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春秋战国前后500年的激荡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到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的社会转型。

(2)认识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说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先秦的诸子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产领域的变革;政治领域的变革、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难点:生产领域的变革;

社会变革产生的背景和结果。【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复习前面的内容导入新课。

讲述:我们今天学习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在学习这课内容之前,我们一起来回忆前面我们学习过的夏商周的内容,夏朝是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商朝的内外服制确立了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商代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尤其是青铜制作技术和成熟的文字,确立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世界地位。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和周公的德治与礼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属于哪个阶段呢?

展示幻灯片2:中国历史朝代

学习内容:

1、西周的建立;

2、东周的建立;

3、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战国,由于各诸侯国连年发生战争而得名。通常将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间的时间。)

展示幻灯片3:教学内容

(二)讲授新课

讲述: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我们从哪里开始呢?了解一个王朝或一个民族国家的社会状况,我们往往从经济领域首先开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文化、法律、宗教等往往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怎么样呢?

展示幻灯片4:经济领域

讲述: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两样新东西,一个是体制农具,另一个是犁耕技术,(问:这两样都与什么有关?为什么?)铁制农具和农耕技术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大量的荒地开垦为可供耕作的农田,这些耕地的出现不是一件小事,问题是这些耕地归谁所有。按照西周井田制由公田和私田之分,(问:这些耕地属于公田还是私田?)大量私田的出现,客观商促见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整个社会经济活跃起来。重要的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自耕农和地主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周以来农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这是来自社会最基层的变化,这一变化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震动。

土地成了财富的代名词,竞相占地成了当时普遍的现象,各诸侯国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身份和政治地位,以攻城略地为目的的战争频繁地发生,最终以列国争霸和七雄并起写入历史。

展示幻灯片5:春秋形势图 展示幻灯片6:战国形势图

展示幻灯片7:连年征战,社会动荡不安 展示幻灯片8:政治领域

讲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各诸侯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争霸一方,纷纷进行内政改革。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各国的内政改革,我们首先来认识几个人物。

展示幻灯片9:政治领域

讲述:这是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征”,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展示幻灯片10:政治领域 讲述:李悝是战国初期有名的政治家之一,是战国初期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中第一个起来变法的人。战国初期,魏国国君魏文侯任用李悝为宰相,实行变法。李悝在任相期间,得到国君的信任和同僚的支持,在政治、经济各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李悝变法使魏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大,成为战国初期一个强盛的国家。

展示幻灯片11:政治领域

讲述:战国时期改革最彻底的是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变革主要由:1)废井田、开阡陌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统一度量衡。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度,开阡陌,肯定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政治势力;中央集权的实行,巩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发展了社会经济,壮大了地主阶级经济力量,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从以上几个人物,我们可以看出,列国内政改革的共同特点是 展示幻灯片12:政治领域

讲述:从刚才几个人物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各诸侯竞相起用贤人,进行变法改革,其共同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措施都有举贤人,奖励耕战,战国时期改革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扩大到官吏、行 政、财政、赋税、户籍、法律等各个方面。这里有个问题,哪来那么多“贤人”?我们补充一点,战国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打破了原来“学在官府”的现象,掌握一定文化只是的“士”活跃起来。当时兴起了“养士”之风。这些“士”对社会变革的态度不同,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这是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政治统治的需要,对思想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诸子百家究竟有哪些学派,他们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有什么看法或主张? 展示幻灯片13:思想文化领域:百家争鸣

讲述:我们通过一张表格来了解诸子百家中有代表性的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请同学们把预习填写的内容展示出来(学生回答)。

展示幻灯片14、16、18,讲解儒家法家道家的主要思想 展示幻灯片19,讲解诸子思想的时代意义

(三)小结

展示幻灯片20:课堂总结

结合幻灯片内容讲述: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标志着我国生产力的显著提高。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是农业动力的革命,有助于农业劳动力的解放。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大量私田的出现,新的剥削方式和新的生产关系也随之出现。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各国竞相进行政治改革,以实现富国强兵。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的变革对思想文化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出现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社会现象。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导致了社会的转型,秦统一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

(四)巩固与提高

展示幻灯片21:巩固与提高

春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别的时代,准确的讲,应该叫东周,始于“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得名于鲁史《春秋》,之所以历史上习惯于叫春秋,是因为这个时期的历史文化现象有一个从萌芽开花到成熟结果的完整阶段,历史学者们认为;叫“春秋”更能体现出这一时期的人文实质,然而,能见于历史完整记载的则是孔子将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的历史修成了一部史书 《春秋》,后人就把这一段历史称为春秋时期,这一段时间只有242年,如果真正要准确的计算历史周期的话,春秋时期应该是“平王东迁”(前770年)至“三家分晋”(前 403年),共计368年。

(战国,由于各诸侯国连年发生战争而得名。通常将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间的时间。)

下载《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复习教案(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复习教案(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教案(五篇范例)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水利工程和提水工具,冶铸业和其他手工业部门的发展;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私田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封建土......

    备战2020年中考历史考点01 史前时期和夏商周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备战2020年中考历史考点01史前时期和夏商周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知识整合一、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一)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我......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案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知道分数是在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2、在正确理解单位“1”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分......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案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一、说教材 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仙阳中学 张建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案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城阳二中小学部 李顺慧 教材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60—62页,练习十一部分习题。分数的意义是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分数初步......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学反思(5篇)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学反思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在中国古代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原始社会,下启奴隶社会。主要介绍了夏、商、西周的兴亡交替过程及西周的......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50分。)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局面开始于A.禹B.启C.桀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