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乘火车》一等奖说课稿(大全5篇)

时间:2019-05-15 01:2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乘火车》一等奖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乘火车》一等奖说课稿》。

第一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乘火车》一等奖说课稿

《乘火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乘火车》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这是一堂计算课。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内容既是前面所学内容的扩展,又是学习后继知识“有关0的乘法”的重要基础。

二、学生状况分析:

在新课程沐浴下成长的三年级学生,在灵活开放的课堂中,已基本养成了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能够熟练地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且在计算的灵活性、策略性上能有明显的提高。学生们的好奇、好胜是教学的大好契机。

三、教学目标:

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目标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能力目标的培养和情感目标的落实。

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发展 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四、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本节课我将以探究式教法为主,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并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创新教学方式,构建“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主(合作)探索--鼓励多项交流(评价)”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并注重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达到锻炼意志,树立信心的目的。

五、教学设计流程:

(一)、温故知新,做好铺垫。

因为本节课知识是上节课进位乘法的延伸,知识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在新授之前我复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与不进位的乘法,通过学生做题与讲题即对计算法则进行了回顾,又为这节课的新授做好了有利的铺垫。

(二)、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创设了“乘火车旅游”这个情境,从而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主动学习。

(三)、看主题图提出问题。

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孩子的选择,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这一环节的设计就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培养学生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实现再创造。

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探索而获得新知,就是一种“再创造”,因此,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我将从如下几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独立探究。

在学生明确了数学问题之后,就放手叫学生自己来列式并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寻找答案。这一层次的教学,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思考,让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激发学生再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从亲身体验中探索出计算方法与计算理由,形成探究的感性认识。

第二层次:合作探究。

在学生尝试计算出结果后,再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是怎么做的?这时,教师因势利导,通过几个问题的点拨 ——“十位上为什么是6”“百位上的8是怎么来的?”等,着重引导学生突破“连续进位 ”这一教学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我抓住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口述算理,促进全班同学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自我分析、调整的能力,即既突出学的主体性,又强调教的主导性。

第三层次:比较异同,归纳法则。

结合两道例题的比较,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不仅是两位数乘一位数还有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再通过与复习题的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法则。这一层次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异同由学生发现,结论让学生总结,不仅加深对法则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学习能力和方法。

第四层次:质疑问难,回顾32页知识。

组织学生一边把书上的空填全,一边思考自己还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五)、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练习题的设计要把抓基础知识与发展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发展思维,形成技能的目的,于是,我设计了基础练习,综合练习,提高练习等多层次的练习,并通过以上练习,促使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地迁移和运用。

(六)、全课总结,促进建构。

以学生回顾的形式出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善抓实质、整理知识的能力。总之,在整个的教学教程中,我将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贯穿始终,注重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现和形成的过程中,切实把学生推向学习探索的第一线,体现素质教育对当代课堂教学的要求,同时也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合作意识,为其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试卷

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试卷

班级姓名成绩

一、直接写出得数。12分1、250+260283-989000÷3125×8360×084÷4120×4480÷4320×30÷1272÷4×4100÷25×0

二、填空。9分

5000米=()千米4000克=()千克6吨=()千克 60厘米=()分米8千克=()克7米=()厘米 4500厘米=()米9分米=()厘米3000千克=()吨

三、填上合适的单位:8分

1、小明体重35()。

2、数学课本长21()。

3、一辆卡车的载重量4()。

4、一袋食盐重500()。

5、小林身高140()。

6、课桌高7()。

7、每袋面粉25()。

8、学校教学楼高13()。

四、在()里填上“>”“<”或“=”。8分

3千克()2950克4250千克()4吨5吨()5100千克 400厘米()4米80厘米()8分米10吨()1000千克 3400米()千米860分米()9米

五、计算:12分1、22毫米+38毫米=()毫米=()厘米2、4米-6分米=()分米3、1吨-800千克=()千克 4、1米-62厘米=()厘米5、46吨+54吨=()吨 6、48分米+52分米=()分米=()米

六、用递等式计算。9分

585÷3×75876-3870÷6146+2954÷7

七、文字题。10分

1、被除数是375,除数是5,2、甲数是乙数的3倍,乙数是150,商是多少?甲数是多少?

八、应用题。32分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照这2、1袋水泥重50千克,多少袋水泥 样计算,6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重共1吨?

3、粮店运来花生800千克,运来的

4、某工地运一批货物,已经运了200 小麦的重量是花生的5倍,运来小 吨,剩下的是已运的3倍。如果 麦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剩下的分4次运完,平均每次要运多少吨?

5、一箱苹果和一箱梨共重70千克,已知一箱梨比一箱苹果10千克。每箱梨

和苹果各重多少千克?

第三篇:小学数学一等奖说课稿

小学数学一等奖说课稿

小学数学一等奖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第一小节“加法运算定律”中的第1课时的内容,其内容包括:完成第17页的例1以及下面的“做一做”。第19页练习五第1~3题。

(二)教材地位: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通过本课时的学习,首先,可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其次,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出加法交换律的文字表述形式和字母形式,一方面提高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另一方面为以后正式讲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2、让学生学会用符号或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情景导入观察思考讨论概括应用。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一)情景教学法:创设情景,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使学生融入到数学情景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讨论交流法:掌握加法交换律及其应用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加法算式为观察点,引导学生个人探索,小组交流讨论,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实践活动,从这三组算式间的联系去发现并交流,总结规律,逐步概括出加法交换律,这样的设计基本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

(三)练习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练习可分为基本练习和巩固练习。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当前课改研究的热点。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学法同时也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我组织学生采用了

下面几种学习方法:

(一)观察比较法:通过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对加法的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交流讨论法:学生个人探索,同桌交流,小组讨论。通过观察、计算、比较、讨论等活动,去发现并总结规律,逐步概括出加法交换律,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

(三)练习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深化理解,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练习采用基本练习、巩固练习,必要时可进行深化练习,加深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动物王国要进行一次计算比赛,小猪、小羊、小猴、小熊都参加了比赛,这次比赛是由大象爷爷出题的。比赛开始了,大象一下子在黑板上出了6道计算题,没想到不一会的功夫,平时一向呆头呆脑的.小猪举起了答题板,高兴地说:“我算完了”,其他动物见状都目瞪口呆了。一向聪明伶俐的小猴一下子惊讶道:“啊!算得这么快!”大家想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法交换率。(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让学生引出问题,揭示新课主题,为下面的教学作铺垫。

(二)互动新授

1.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么列式计算?

2.比较两个式子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小组交流讨论)

结果:相同位置:交换我们可以用等号表示:36+29=29+36

3.学生举例,并总结交换律的概念: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4.讨论: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吗?分别用文字,符号,字母表示。(课件播放)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a+b=b+a

5.即时练习:学生立完成28页“做一做”。

5.即时练习。19页1、2、3题。

(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并会用符号和字母来表示。

(四)说板书

本节课板书力求简单,大方。让学生一目了然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五、说教学评价

把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热情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观察比较为主线,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索,分组讨论交流为主要方式。让数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原有经验。使学生主动学数学,探究学数学,快乐学数学。并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数学一等奖说课稿2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的运算定律》,下面,我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阐述。

首先,谈谈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课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规律的探究过程,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运算。

2、在猜想、验证结论应用的过程中,习得举例验证的方法,感悟符号思想,培养实事求是的品质。

3、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

设定以上教学目标的依据有以下三点:

一是基于对课标的理解。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验证等过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立思考,感悟数学基本思想。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关注过程目标,关注核心概念的落实。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分析。

加法运算定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中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运算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最具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可作为推理的依据。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称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学好本课,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体会四则运算间的关系。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积累丰富的四则运算活动经验。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我认为这样安排,旨在依托四则运算的意义,调动学生的经验,通过对比引导学生习得验证的方法,在验证的过程中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发展归纳推理能力和符号意识。

三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

从经验上来看,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加法运算定律的计算经验,对四则运算的意义有了理性的认识,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学习本课。从认知水平看,四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理解抽象的运算定律对他们来说就有一定的难度。

据此,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意义。难点拟定为领悟举例验证的方法。

然后,谈谈教法设计。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本课以引导探究为主,综合运用启发谈话法、直观演示法进行教学。导入环节用学生日常学习中熟悉的.等式引导学生观察提出猜想,然后采用启发谈话法,组织学生举例验证,最后借助点子图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道理,使学生更加信服。

接着,谈谈学法设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本课在学法指导上力求突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学生以猜想验证结论应用为学习思路,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新课导入环节,学生观察题组,提出猜想,探究环节,学生先立思考验证的方法,再合作交流,这样相互启发,让学生意识到尽可能全面的举例验证才能证明结论正确,从而习得验证的方法。在练习环节中,学生立思考,或填空,或判断,不断内化新知。

最后,谈谈教学流程的预设。

基于以上构想,为达成教学目标,本课教学拟定为以下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以题组的形式,激活学生的经验,便于学生提出猜想。

环节二:探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第一步,提出猜想。以“仔细观察,试着用一句话说说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题组一和题组二,提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猜想,教师相机板书。第二步,验证猜想。以“是不是任意的数相加都有这种规律呢”?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通过几个例子得出的发现只是猜想,要想应用还必须验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以“你打算怎样验证呢?”启发学生思考验证的方法。抓住两个要素:要素一:数是任意的,可以是小数、整数、分数,要素二:要通过计算,根据结果来判断。这样做旨在让学生感悟应用不完全归纳时举例尽可能全面,并且感受数学的严谨性,用事实说话。第三步,总结规律。在学生举例验证和教师演示后及时提炼规律,形成统一的认识,方便学生使用。

环节三:课堂梳理,巩固练习。

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十固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练习题1是填空练习,意在巩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特点,提炼字母公式,建立模型。练习2是判断练习,意在加深加法运算定律的认,区别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练习3是探究4个加数的简便运算。意在突出规律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加法运算定律的价值。

环节五:自我评价。

课标指出:要重视课堂教学评价,使之成为教师改进教学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信心。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激励学生更好地学。

以上就是我全部说课内容,根据课堂生成情况有可能会有所调整。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一等奖说课稿3

课题是《认识负数》,它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因此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教材分析

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教材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用“气温”和“温度计”这两个熟悉的情境,让学生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适时加入初一学习数轴初步知识,改变原有的编排,整合学习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为此,我制定出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需要的,掌握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会初步应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正数、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方面:

①、从实际问题引入正数、负数,然后通过实例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②、根据新课程标准新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我想通过正负数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③、通过对负数有关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能对三者初步进行大小比较。

四、说教学环节以及设计意图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2、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3、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4、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第一个环节: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我们都知道: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她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于是,我改变原有课本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教学,一开始,让学生记录三条意义完全相反的信息:“老师说几件事,把你所听到的数据信息记录下来,独立思考,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这些数据信息是我精心准备的:比赛中进球丢球、学生的转进转出、生意的盈利亏损。创设这三个情境,其目的有两个:

一、这些情境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比教材中的温度学习更有兴趣。

二、这些情境隐含了本节课的重点,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的.学生用文字,有的学生用箭头,当然也有学生就用正数、负数来表示。虽然他们的答案形式各样,但都有本质上的联系,我紧接又抛出一个评价性的问题:你们觉得谁的表示方法更简单易懂一些呢?于是动态生成里学习目标:认识负数,用正负数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不惊让人觉得“负数”真是一场“及时雨”啊!这样的引入,学生自身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的内需,这时的学习,已经由被动化主动,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认识也逐渐从模糊到清晰。这样的过程更让学生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引出负数后,我直接描述性的介绍,像什么样的数叫正数、像什么样的数叫负数。俗话说得好:不要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一无所知,教师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知道它们的概念后,就能很快的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接着,我通过“快速抢答并判断”的游戏来刺激学生的思维,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知识。还可以通过:“你能写出几个正数和负数”的练习,让学生体会正数和负数无限、对应等数学思想。现在新课标也注重要加强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我想在此,这些数学思想已经无形地渗透其中。介绍有关负数的小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这是多么的了不起啊!

第二个环节: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学习完了上一环节内容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的负数。顺利引入四个城市某日的天气预报,要求学生读出上述信息后,引导学生明白在生活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初步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不同表示方法。在介绍完温度计的基本知识后,指名让学生动手拨出5℃和北京-5℃,也就是零下4℃。学生在没有0℃的温度计上,轻易的拨出了5℃,接着我又让她再-5℃,生在“水银”无法往下拨时,发现应该先确定0℃。加深他们对分界点0的认识。不要小看学生拨一拨这个环节,我们教材是直接呈现城市的温度,让学生自己读出来。而创造性地改变教材,其目的有两层意思:一、由静态化为动态,通过小小的“拨”,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高的温度用正数表示,比0℃低则用负数表示。其二、学生动手操作,兴趣盎然,既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中,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难点。

在学生理性认识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后,我再出示中国最冷的城市:黑龙江的-40℃,用自己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示越来越冷的感受。这不仅将负数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很好地渗透进来,而且又能体现在生活中学数学的理念。

第三个环节: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既然负数是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基础性练习:山峰的海拔高度和盆地让学生再次感受“负数真的是无处不在”啊!多样化的练习,既不枯燥,又检查了学生对负数的理解。

2、形成性练习。比如上课时教师和学生可以演示方位中的负数。教师向北走几步,学生应该向南走几步等,这些不仅针对教学重点“用正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而且又紧密联系生活,学生好学、乐学。

3、拓展性练习。我借助“刘翔”这个不仅是小学生会关注,大人会关注,乃至全世界人都会关注的人物跨栏成绩的研究,一下子把学生的积极性提到最高处。当时风速是每秒-米,为BB么说要说-米呢?给予学生讨论的空间,并用肢体语言表示出来。然后借助两位同学的表演,相对而跑,揭示出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数。再让学生想想如果风速是每秒+米呢,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些有价值性的问题,我想,学生愿意去思考,在思考中学数学,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引入数轴评价本课的收获:学生有前面温度计的辅垫,学习数轴也觉得轻松很多。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我相信,由于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开放、宽松的“舞台”,学生就能熟练轻松地总结知识。为了提高学生对负数的知识的兴趣,提高:你还想了解哪些与负数有关的知识?这样不仅能给课堂画上圆满的句号,还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五、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性目标方面能够很好地落实,同时学生对所学过的数也能初步地形成知识系统,对负数的知识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感性目标也应能落实得比较到位。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老师在语言总结上,应该更为简洁;正数在日常生活中,正号省略不写,有个别学生还未掌握。

第四篇: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课时乘火车同步测试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第三课时乘火车

同步测试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计算。

(共1题;共5分)

1.(5分)直接写得数。

+

=

=

=

+

=

168÷8=

20×40=

125×8=

32×40=

二、解决问题

(共6题;共40分)

2.(5分)晓峰每分钟能跑296米,操场跑道每圈400米,他6分钟能跑完5圈吗?

3.(10分)把2、3、4、5四个数字分别填入

里,写成乘法算式。

(1)要使积最大,应该怎样填?

(2)要使积最小,应该怎样填?

4.(10分)某校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平均有42人。

(1)该校一共有多少人?

(2)三年级的同学要去春游,租4辆准乘45人的客车,够吗?

5.(5分)63的5倍是多少?

6.(5分)一棵杨树苗7元钱,林场一共买了113棵杨树苗,一共花了多少元钱?

7.(5分)小敏家到学校有520米远,她平均每分钟走68米,8分钟能到吗?

参考答案

一、计算。

(共1题;共5分)

1-1、二、解决问题

(共6题;共40分)

2-1、3-1、3-2、4-1、4-2、5-1、6-1、7-1、

第五篇:北师大三年级数学 乘火车 教案

乘火车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连续进位乘法学习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体验感悟生活中大量的数学信息。教学设计:

一、火车有5节卧辅车厢和7节硬座车厢。卧辅每节车厢可乘坐7人、硬座每节车厢可乘坐118人。

二、引导学生观察情境,问从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可能会提: 1、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2、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

给学生提出的向题给予肯定,加引导、小组合作。1、70 x 5 =350

2 2 x 5=10

X 5 350+10=360 6 0 2、100 x 7=700

1 8 10 x 7=70

X 8 x 7=56

2 6 700 + 70 + 56 = 826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57页练一练1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进行全班交流。小结: 谁来说一说,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计算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板书:

乘火车

x 5 = 360(人)

x 7 = 826(人)

2 1 8

X 5

x 6 0 2 6

答: 5节卧铺车辆可乘360人。

答: 7节硬座东厢可乖826人。

下载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乘火车》一等奖说课稿(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乘火车》一等奖说课稿(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五册北师大1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五册北师大版 数学好玩 第二课时:搭配中的学问 教师:华静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乘火车教案与评析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乘火车》教案与点评 光明中小:姜恒芝 教学内容: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在“买车票”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

    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观察物体》说课稿

    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观察物体》说课稿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观察物体第二课时。本节课通过学生观察较为抽......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观察物体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是相对独立的单元,与前面所讲的内容联系不是很大,主要是通过一些观察活动让......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案第三单元5篇

    第三单元 教学内容(课题)倒数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在计算、比较、观察,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教学重点 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教学难点......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说课稿

    最新北师大2014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加与减 说课稿 3 加与减....................................................................................................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可爱的企鹅)教学设计 宿州第十七小学王可乐 教学内容:课本第41~42页的主要内容 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本课以南极“可爱的企鹅”作为教学背景,所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教学计划范文大全

    小学数学第五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重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