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选修3 第二章 第二节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教案)
探究活动:在资源价值相同的情况下,孤立的景点与景观群中的景点比较,哪一种旅游价值大?
点拨:单个孤立的旅游景观,即使有特色,但开发价值并不一定高。只有在一定地域内,多种类型旅游景观协调布局和组合,形成一定规模的旅游资源结构模式,才能形成一定的开发规模,获得较高开发效益,故旅游资源的结构和规模应是其评价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三)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如果所要开发的资源与邻近的景点雷同,甚至在质量上还略逊一筹,其游览价值就会大大下降。只有类型丰富,搭配协调,旅游资源的价值才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二、地理位置与交通
旅游地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直接影响其开发价值。
图2.11展示了天柱山优美的风光,结合文字资料,掌握以下知识:①长期以来,天柱山景区游人稀少的原因是交通不便;②近年来,由于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开通,游人大增。
2.12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
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以下内容:西双版纳位于云南南部,从飞机通航后,游客量大增。便利的交通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条件。
三、客源市场
对客源市场的分析与评价,是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客源市场评价的主要指标有客源地、游客人数、游客量的季节变化、停留时间、客源地与旅游地的距离,以及游客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水平等。其中,客源地、客源地与旅游地的距离是两个最基本的指标。
1.客源地:
⑴概念:游客的来源地;
⑵客源地的形成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⑶客源地主要是经济发达地区。如国际上的西欧、北美、日本。
2.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图2.13 我国城市居民出游率陆出行距离变化曲线 通过读图,了解以下知识: 我国城市居民旅游的客源市场随距离的增加而衰减,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距客源地500千米以内的范围内。
四、基础设施——决定旅游地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公共设施:主要包括水、电、交通、邮政、通信等 配套设施:住宿、餐饮、购物、健身、文化娱乐等。
图2.14 庐山旅游略图
图文结合,了解到:庐山每年夏季有大量游客来山上避暑,原因与庐山的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方便有很大关系。
案例①武夷山景区通过对案例①的学习,了解到:
①武夷山景区自然景观优美,并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丹霞地貌和生物多样性)、历史文化价值(丰富的文化遗存),具有极高的旅游资源价值。
②地理位置优越和交通条件便利、基础设施完善。
③武夷山的国内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国际客源市场主要分布在以新加坡、日本为主的亚洲。游客多,市场广阔。
板书设计
第二篇:《开火车》教案3
《开火车》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节奏,练习一个跟着一个走。
2、体验音乐游戏的乐趣。
3、丰富对城市和地名的认识。
4、学会与同伴一致地进行对话,并随歌曲轮流对答进行问答游戏。
5、敢于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讲述,并快速地接说游戏儿歌。
教学准备:
风琴、火车头图片、动物头饰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是什么地方?(天安门。)我们要去北京玩,怎么去呢?(坐汽车、坐火车、坐飞机„„)小结:我们可以坐汽车、坐火车、坐飞机去北京。
2、出示火车图片看看“是什么车开来了?”
火车怎么开?会发出什么声音?(呜呜——咔擦,咔擦,咔擦,咔擦„„)听音乐,(教师弹琴)感知节奏。
二、音乐游戏《开火车》。
1、同学们,你想去哪里游玩?我们开火车去吧。
教师当火车头,其他人一个跟一个挨在车头后面做车厢。随音乐一起往前开。火车到站了,(下蹲)请同学们上火车。(同学们,快快来,我们的火车就要开。)动物园到了,(娃娃家)你看到什么?火车回家了,听音乐,开火车回家。
琴声快——火车开的快(活动中关注幼儿的安全)琴声慢——火车开的慢。
2、小动物开火车。
(1)给同学们带上头饰,开火车。
(2)教师引导学生将火车开往全国各地,丰富游戏的内容。
1)教师:火车除了能开到北京去,还可以开到哪儿去呢?
2)学生围坐成半圆形,教师先请学生扮演开火车的,大家一起边拍手边回答。
三、编创活动。
同学们让我们自己来用卡片中的节奏,编创完成第13—16小节好不好,然后大家拿出自己的作品,在大家面前展示一下。我们会挑出做的比较好的,然后等以后有机会做活动的时候拿出来展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希望大家可以好好的把握额。
第三篇:第三节 旅游资源体验性评价教案
第三节 旅游资源体验性评价
目的:旅游规划和管理
方法:基于对旅游者或专家体验的深入分析,建立规范化的评价模型
特点:评价结果多具有可比性的定性尺度或数量值
关于自然风景的视觉质量评估,目前较为公认的有四个学派: 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心理学派、现象学派 1.专家学派:
评价系统
美国林务局风景管理系统(1976,1979)
美国土地管理局风景资源管理系统(1984,1986) 评价原理: 凡是符合形式美原则的自然风景就具有较高的风景质量 对风景进行基于线条、形体、色彩和质地四个元素的分析
强调多样性、奇特性、协调统一性等形式美原则在风景质量分类分级中的主要作用
美国林务局风景管理系统 划分风景类型
评价风景亚型的质量
根据山石地形、植被类型、水体形态的多样性,将风景质量划分为3个等级 A级-特异风景 B级-一般风景
C级-低劣风景
风景质量评价方法
选定7个风景质量因子进行分级评分,将7个单项因子的得分值相加作为风景质量总分值,最后将风景质量归入3个等级 A级-评价总分>19分 B级-12~18分 C级-0~11分 2.心理物理学派:
理论基础:将风景与风景审美理解为一种刺激-反应关系,把心理物理学中的信号检测引入到风景质量评价中 方法:通过测量公众对风景的审美态度,获得一个反映风景质量的量表,然后将该量表与风景的各组成成分之间建立确定的数学关系 基本思想
人类具有普遍一致的风景审美观,可以将这种普遍的、平均的审美观作为风景质量的衡量标准
人们对于自然风景质量的评估,可以通过风景的自然要素来定量表达
风景审美是风景和人之间的一种作用过程,风景质量评估实质是指建立反映这一作用关系的定量模型 主要工作
测量公众的平均审美态度,以照片或幻灯片为工具,获得公众对于所展示的风景的美感评价
确定构成所要展示的风景基本成分(自然风景要素)
建立风景质量与风景的基本成分(自然风景要素)之间的相关模型 将所建立的数量模型用于同种类型风景的风景质量评估之中 实例
西黄松林风景质量评估(施罗德、丹尼尔,1982)3.心理学派(认知学派): 理论基础
了望-庇护理论(阿普尔顿)
用人的生存需要解释、评价风景:人在风景审美过程中,总是以“猎人”和“猎物”的双重身份出现,作为“猎人”需要看到别人,作为“猎物”又不希望别人看到自己 风景审美理论模型(卡普兰夫妇)
以进化论为前提,从人的生存需要出发,提出风景信息论并逐步完善
人在风景审美过程中既注重风景中易于辨识和理解的特性(易解特性),又对风景中蕴藏的具神秘感的信息感兴趣(神秘特性),具备两个特性的风景质量高 4.现象学派(经验学派): 理论基础
把人对风景的审美评判看作是人的个性和文化历史背景、志向和情趣的表现 研究方法 考证文学艺术家们关于风景审美的文学,艺术作品,考察名人的日记等,以之来分析人与风景的相互作用及某种审美评判所产生的背景
通过心理测量,调查,访问等形式,记叙现代人对具体风景的感受和评价 特点
侧重分析风景价值所产生的环境和背景,并非对风景质量的直接量度 四个学派的关系:
专家学派与心理物理学派
共同点:通过量测风景的各构成成分来评价风景的整体质量 不同点:测量的风景要素选取、测量方法、研究的空间尺度 四个学派
专家学派认为风景是独立于人的客体,人在风景欣赏中和自然风景的关系是简单的单向作用关系(风景独立,人看风景)
心理物理学派把人的普遍审美观作为风景价值的衡量标准
心理学派从人的生存需要出发解释人的风景审美过程(风景美是因为能满足人的需要)
现象学派把人在风景审美评判中的主观作用提高到绝对高度,是人的个性和文化历史背景、志向与情趣的表现(景由心造)
第四篇: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教案3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
2.理解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
(二)技能目标
1.学会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而学习概念的方法。2.提高文字阅读和文字信息处理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对人体自身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2.体验生命的物质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2.教学难点:各种名词的识记。
三、教学准备
神经系统挂图、神经元挂图、各种相关的投影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利用图片激发思考,引入主题
在学习了“人体的运动和代谢”后,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在做剧烈运动时,人体会有哪些与平静时不一样的表现(呼吸加快,心跳加速,出汗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人体要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必须协调统一。
问题一: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统一是由谁来完成的呢?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图4—1“花样跳伞”。多名运动员从飞机上跳下后,下落过程中在空中互相搭接成一定的图案造型。降落到一定高度后,再各自松开,然后张开降落伞降落。这项运动体现了运动员必须具有高度发达的调节能力。
问题二:运动员的肢体平衡是由人体的什么系统来调节的呢?由于在第一章已学过,此时有些同学已能回答:是神经系统。教师在学生回答后介绍:人体各器官系统对环境变化作出的调整,以及协调体内各器官系统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整体的活动主要是由神经系统来完成的。因此,神经系统是人体主要的调节机构。
示“人的神经系统”挂图。
人的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由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的。
脑、脊髓和神经都属于器官水平的结构。这些器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组成它们的基本结构单位都是神经细胞。
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细胞。其特殊性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阅读时注意仔细观察图“神经元”。
(二)观察与临募结合,解决重点 功能: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自己的纸上完成填空。同时可叫学生回答或板演,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结合神经元挂图进行小结修正。
最后说明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在小结时,教师边讲边在黑板上画一个神经元结构图并说明兴奋的产生和在神经元内部的传导。小结结束后,要求学生对照挂图或课本图在自己纸上也画一个神经元结构草图,并要求注明结构名称。
细胞体
(三)教师与学生互动,熟悉名词概念
在学生已经明白兴奋的产生及在神经元内部的传导方式后。教师再提示:神经元还能把兴奋传导到其他神经元。问:兴奋是怎样从一个神经元传导到另一个神经元的呢?引导学生自学课。然后采用边问边讲的师生互动方式介绍几个名词:
1.能够传导的兴奋叫神经冲动。
2.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鞘叫神经纤 维。神经纤维的末端的小分枝叫神经末梢。
3.神经末梢按其功能不同可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 经末梢。
4.感觉神经末梢接受来自体内或体外刺激,产生兴奋,又称感受器。5.运动神经末梢把神经冲动传到肌肉或腺体,引起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
(四)利用板书,复习巩固
利用画在黑板上的神经元图,让学生指认结构名称及功能。想象并默记神经系统的有关概念。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一、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二、轴突或树突及鞘 神经纤维
神经末梢
第五篇:《第二节 怎样描述力》教案3
怎样描述力
教学目标
1. 知道力的三要素。
2. 知道力的单位,并对1N,10N等有具体的感受。3. 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难点:三要素中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
弹簧拉力器、弹簧、皮球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1】提问上一节内容:(1)力的定义
(2)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说明其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3)力的作用效果的两种表现形式,并举例说明。【学生活动1】回顾上一节的内容并回答师的提问。【教师活动2】
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复习我们对力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力作为一个抽象的物理量,我们如何能够具体的形象的去描述呢?
板书课题:怎样描述力
【学生活动2】根据师的问题回顾上一节的内容。思考师的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板演、交流、讨论,形成共识。
【学生活动2】部分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达成共识,初步了解本节课的的有关内容
三、合作共建,解决问题
1、力的三要素的探究
提出问题:力的三要素同学们已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为什么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呢?
分析制定计划与试验设计:
(1)取一弹簧拉力器,分别让大小不同两同学拉,观察、比较弹簧拉力器的变化情况。来研究力的大小对效果的影响。
(2)取一弹簧让一同学分别去向中间压和向两方拉。观察、比较两次的变化情况。来研究用力方向对效果的影响。
(3)利用教室的门做器材,让一同学用相同的力、相同的方向在不同的地方推门,比较门的变化情况。
来研究作用点对效果的影响。
实验器材:弹簧拉力器 弹簧 教室的门
进行实验:师生共同完成实验,并把现象做好记录。
分析与论证: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能影响,所以称为力的三要素。
【教师说明】
在研究的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与说明。
2、力的示意图
【教师活动1】提出问题: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能不能用图像的方式去表示出力的三要素呢?后来人们就找到了一种很形象的表示出了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即力的示意图。
【学生活动1】积极思考教师的问题。回忆曾经学过的相似的知识(光线描述光)。【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自学课本认识力的示意图。【学生活动2】自学课本,理解力的示意图的含义 【教师说明】
图像模型法:利用图像的方式,把较抽象的物理现象或规律形象、具体、直观的表达出。如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线,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等。此外还有实物模型法、数学模型法等。
四、知能应用,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并走进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出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1】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学生活动2】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 师生合作评析形成共识 【教师说明】 力的示意图应规范,三要素的位置一定标到位。如果在示意图的一边画出大小的标度,那么可以称此图为力的图示。
五、诊断评价,查漏补缺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学案中的知能应用),巩固提高。师巡视批阅,及时发现问题。
【学生活动1】自主做题,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2】出示习题答案,组织学生自我评析。【学生活动2】参照答案,自我评析。师生合作形成共识
课堂小结,构建网络
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1)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2)力的单位
(3)力的示意图的表示方法
布置作业
课堂:
1、课后作业第2题
2、补充:(1)如图是一盏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在该图中画出吊灯受力的示意图.
(2)小明用100N的力向右推墙壁,请画出该力的图示
3、课外:同步探究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