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职公共课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中职公共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灵宝市职业中专 董站士
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这样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审视现阶段的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弊端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课堂上脱离学生的实情、忽视学生的疑问、束缚学生的手脚,漠视学生的情感等。为了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校紧扣职校学生特点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一、课程改革背景
(一)中职生生源素质特点
众所周知,近年来,中职学校由于生存发展的严峻现实,在争夺生源的大战中,所招学生的质量逐年下降,在文化知识基础、思想、心理等方面往往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和普高生相比,文化底蕴不够深厚,知识面较窄,不能适应工作需要。当今社会无处不充斥着激烈的竞争,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中职生既有较充实的文化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平,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因此,改革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全面提升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就业需要
过去职业学校把对学生职业技能培训放在突出位置,而对中职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使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脱节,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适应企业管理。据调查,主要表现为:学生合作能力差,在岗位上缺乏合作意识,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自主学习能力差,缺乏终身学习意识,发展潜力受限;沟通能力不强,工作被动。
(三)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忽视了学生的能力本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思维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致使本来学习成绩就不太好的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二、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以落实课堂教学常规为保障,以优化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全方位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的初、中级实用人才。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要实现“三个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向启发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向主动参与转变;教学目标向知识、能力、品德并重转变。课堂教学做到“五个要让”: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自己去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总结。
三、原则
(一)“双主”的原则
加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要下大气力改变“重教师传授、轻学生参与”的传统教学模式,要有全新的教学设计思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强化学生自觉学习的内驱力。在教与学双方的角色上,坚持“双主”原则。坚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变教师的“教”为教师的“导”;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变“课堂”为“学堂”,变“听讲”为“参与”、“学习”。
(二)“三用”原则
针对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够,同时社会各种信息及传播途径的扩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本着“实用、适用、够用”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合理的增删取舍。一方面,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具备一定的综合文化基础;另一方面,适当增加利于教学的社会热点信息,为学生开启更为广阔的知识视窗,让学生了解、掌握最新的知识。这样,使得基础文化课既服务好专业课的学习,又为学生步入社会提供更好的文化素养。
(三)“自主、合作、探究”原则
在学生学习方式上,坚持“自主、合作、探究”原则。“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系。探究离不了自主学习,合作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是有效合作的基础,探究可以把合作引向深入。它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增强了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研究过程
2007年初,我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全面展开。具体做法是:
1、制定方案阶段(2007年1月)。课堂教学改革小组通过问卷调查、教师座谈了解学生公共课学习现状及期望,要求每位公共课教师准备一堂教改实验课,课堂过程要符合教学改革的三个原则。
2、教研阶段(2007年2月——2007年7月)。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课堂改革竞赛”活动。每位教师针对不同课型、班级学生特点设计一堂竞赛课,其他教师听课评课。竞赛结束,教研组汇总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经验,研讨适合各学科教学的教学模式。然后,各学科确定一名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担任课题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师中开展“本周我主讲活动”,由实验教师精心备课,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研组其他成员听课、评课,并提出修正意见。实验教师也反思自己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成败,再重新备课、安排教学环节和方法,教研组再听课、评课,直到教学效果满意为止。课堂教学改革结束,各学科基本形成了适合本学科教学的教学模式。
3、实验阶段(2007年8月——12月)。确定实验班,从各专业中随机抽取一个班做实验,以便和相同专业的不同班级对比教学效果。实验班由实验教师承担教学实验任务。各学科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根据教学情况修正教学方法中不完善的地方,授课一学期后,又通过学生座谈,学生考试成绩对比、学生学习兴趣对比、学生综合能力对比,发现实验班学生学习兴趣浓、学生对老师满意度高、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快、课堂教学效率高。根据实验效果,最后确立了语文学科“五步教学法”、数学学科“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法”、英语“四步教学法”、政治“案例教学法”。
4、推广阶段(2008年1月——今)。学期初,由实验教师上观摩课、作报告,示范各学科教学模式,其他教师上“课改过关课”推广应用成果。一学期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五、研究成果:
一年多来,我校公共课教师经过反复实践,探究出符合各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如下:
语文学科:五步教学法
中职语文课要遵循“侧重读写,加强听说,能力为本,训练为主,分层有序,重在实用”的原则,可以按“读——思——研——说——记”五步教学法达到教学目标。
第一步:读——读中感知课文(约十分钟)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内容划出来。教师可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把没读准的字和容易读错的字写出来,然后让学生订正。
2、教师范读。
3、指导朗读。朗读前,要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读出节奏、气势、感情,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
朗读形式:齐读、单读,接力读,分角色读,赛读,表演朗读等。第二步:思——思中加深理解(约十分钟)
1、要求:思的问题要简单,答案就在课文中。
2、过程:思读并重,对找出来的句子、段落教师要鼓励学生“正确地”读出来,或慷慨激昂,或嘲讽,或悲伤,或赞颂,或贬斥,或喜悦等。
第三步:研——研中开拓思维(约十分钟)
1、方式:小组研讨。
2、要求:教师可根据单元重点,课文教学重点、难点,课文特点等设计问题。问题可以是多方面的,写作特点、品味语言、作品主题、课文细节等。要让学生在研中突破重、难点。
3、过程:
(1)在小组研讨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师生的相互交流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驾驭课堂,不能跑题,不能放任自流,要点拨、指导、总结。
(2)交流研讨结果,教师评讲。
第四步:说——说中提高能力(约十分钟)
1、内容:“说”每课一得,“说”收获,“说”启示。
2、形式:小组内相互说;推荐优秀的上讲台说;教师点评。第五步:记——记中提升素质(约十分钟)
1、内容:教师根据本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给学生布置记忆内容,记优美词语、名言名句,美文美段等。
2、形式:小组比赛;班级比赛;教师检测评价。
“五步教学法 ”中读要贯穿教学始终,读是学习的基础,思是对读的提高,研是对思的深化,说是对学习研讨的升华,记是对学习结果的落实检测。五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逐步落实。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课文特点,适当调整各步骤教学时间。
数学学科:“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法
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法,是指在实施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每节课划分为几个部分或单元,在每一部分或单元内形成讲与练的有机结合,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教师首先用约3分钟时间按教学常规要求进行复习回顾、课堂导入、目标展示,然后提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再按照小循环多反馈的教学方法进行新内容的教学。
第一阶段:认知学习——把握重点
1、范例精讲1(约4分钟)
采用小组研讨或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研讨的方式解决,也可采用教师讲解完成任务。
2、运用练习1(约6分钟)
形式:演板、小组研讨。要及时对完成好的同学或小组进行表扬。
3、总结反馈1(约2分钟)
总结处理问题的思路及方法,分析讲评学生完成练习题时出现的问题,提出注意事项。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练习题完成情况的分析。
第二阶段:知识深化——突破难点
1、范例讲解2(约4分钟)
此环节是在范例讲解1的基础上,提高难度所进行的知识拓展练习,仍采用小组研讨或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研讨的方式解决。
2、运用练习2(约6分钟)完成方法同认知学习的第二步。
3、总结反馈2(约2分钟)总结运用知识处理较难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对学生完成练习时出现的错误,或不清楚的地方进行重点评析。
第三阶段:反馈检测——巩固新知(约7分钟)
在运用练习1、2的基础上,教师出示综合性、拓展性的练习题目,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拓展延伸。学生分6人一组练习,选出代表出示答案,教师要针对学生在做反馈检测时出现的问题认真点评,特别是把易错点,易混点要讲清楚,并加以强调。同时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及同学进行表扬。
第四阶段:反思小结——共同提高(约3分钟)
通过练习,让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出现的错误,学生和老师都要进行反思,找出错误根源,并针对知识的薄弱点或遗漏点及时纠正。
英语学科:四步教学法
在中职英语教学法中,“读—记—说—写”四步教学法以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训练为重点,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原则,践行“教师轻松自如地教,学生生动活泼地学”的课堂教学理念,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读——读准单词,读会课文。(约15分钟)
1.学生自读。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找出读不准的单词、短语和读不通的句子、段落。
2.教师带读。教师带着学生去读单词和课文,帮助学生扫除读中所遇到的障碍。
3.学生领读。选出读得较好的学生,让其带领学生继续读单词和课文。4.分组读。在绝大多数学生已经会读的情况下,让学生分开小组,在组内单个去读。
5.教师检测。教师随机抽查,检查学生读的情况并纠正读中仍然存在的一些小问题。
第二步:记——记语言知识点,夯实知识基础。(约10分钟)1.找出重点内容。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为学生选出重点内容,并指导学生找出自己还应注意的重点内容。
2.记忆重点内容。要求学生重点记忆单词、词组、句型,理解词句用法特点,消化吸收习惯用法。
3.检测记忆效果。教师可采用听写的方式,来检查学生重点内容的记忆效果。
在记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特点,采取单人记忆,两人记忆和多人记忆的方式来记忆要求记住的知识点。
第三步:说——再现基础知识,重在知识运用。(约10分钟)1.单人表述 给出关键词,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再现课文主旨。2.多人互动 教师把课文改编成对话或短剧,学生进行对话练习或短剧表演。
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设计要巧妙,最大限度地提高重点单词、词组、句型、习惯用法的再现频率,也可充分利用音、像等多媒体资料进行教学。单人表述和多人互动两种方法可选其一,也可并用,同时教师点评要精当,要注意学生听力的培养。
第四步:写——巩固学习效果,提高语言能力。(约10分钟)本环节可从习题练习、课文练习、类似文体的短文写作三种练习中结合实际情况任选其一。
在采取“四步教学法”前,教师应先进行课前回顾并展示本课教学目标;四步教学法层层递进,重在“读记”。
政治学科: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模式有五个基本操作环节,即:精选案例---呈现案例---理论学习---用理释例---总结升华。
第一个环节:精选案例(课前)
1、选例原则
按照“五性”原则,即育人导向上的“教育性”、时空角度的“新颖性”、学习上的“趣味性”、教学目标的“针对性”以及深度和广度的“综合性”,精当选用案例。
2、选例途径: 电视、报纸、杂志、教参、身边。
3、案例筛选: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取舍,精选案例。第二个环节:呈现案例(5分钟)
1、学生默读案例
2、教师解读案例
3、教师提出问题
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把具体的案例问题化。第三个环节:理论学习(15分钟)
学生带着初探没有解决的案例问题,对书本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1)教师把书本知识设置成具体的问题,让学生自学互学。2)教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疑难点及重点理论知识进行精讲。第四个环节:用理释例(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刚学的理论知识或原理采用组内讨论、小组间交流和全班集体讨论的方式对初探没有解决的案例问题再次展开分析讨论。
第五个环节:总结升华(10分钟)
1、一个小组长发言,其他组长补充。
2、教师总结评价学生讨论分析中的闪光点,对案例所揭示的问题进行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分析。
3、教师联系社会热点、焦点,指示多种“行为要求”,或布置多项“行为作业”,或创设各种联系实际的形式,如社会调查采访、热点跟踪、焦点透视、模拟角色、演讲、辩论、写小论文等形式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迁移、学以致用,深化对知识的领悟。
五、课堂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1、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提高。
新课程的授课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从最初的“以讲授为主”改为“以学生为主”,这一改变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动手动脑的时间和机会,学生由被动听转变为主动学。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使学生都参加到课堂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实现了教师的角色转变。
实践证明,新课堂教学使教师的角色得到了转变,一改以往的“一言堂”为现在的“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新课堂教学建立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真正实现了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3、促进了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课堂上,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思维活跃,心情愉快,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实践证明,在这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充分认识到自己是自己行为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对学习活动不依赖别人,自己作主,对于学习的目的或活动的意义具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有自己的独特的思维活动和见解,而且具有探求新知、合作帮助、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等各方面得到和谐完整地构建,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在一年多中的探索中,我们通过深入进行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感,进一步感到了课堂的开放对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作用。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动口、动手、动脑,深入理解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习知识成为一种探索活动,亲身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
第二篇:改。普通高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
《普通高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实 施 方 案
临江市第二中学
按照白山市教育学院《关于在普通高中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通知》要求,针对我校在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在我校“优化教学设计,争创高效课堂”主题教研系列活动探索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使我校构建高效课堂的工作制度化、全员化、常态化,现制定《普通高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落实学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方针,努力践行“夯实基础,分类推进,提高质量,多元发展”的教学改革之路。将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课堂上。减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无效、低效的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改进教法、学法为途径,构建适合我校学生现状,符合学科特点的、多元化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促进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能力方面的持续提升。
二、活动目标及措施 1.增加集体备课的深度。
针对新模式实施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确定集体备课的主题,选择实验班和有操作能力的教师主备,其他教师辅备,注重“高效”的可操作性。具体流程如下:预告主题----群议主题-----集体定教-----个性补教。使集体备课活动主题化、规范化。每个教研组要求至少每2周集体备课一次,主备教师上交教务处详案,教研组长上交教研室集体备课记录。
按照《临江二中教学常规检查改革方案》的要求,教务处每月组织教学常规考核小组对教师教案进行检查与评定。并按照《优秀教案评定标准》认定优秀,与本月的效益奖和本学期的各项评比挂钩。
2.落实课堂新模式实施的效度。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结合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安排每学期至少上1次大型公开课,践行新模式,保证“两种高效”,即每一位学生的高效和每一分钟的高效。提倡同课异构的比较和实验班与平行班的纵、横向的跟踪对比研究。在多媒体进行,教学校长、教研主任、教研组长和相关科目教师出席听课。
学法上,要求明确目标,先学后教。课前自主预习,课堂合作学习、多元互动、教师适时介入,课后拓展延伸,形成课堂学习高效链条。
教法上,要求以教导学,优化教学策略,有机整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精讲精练,及时反馈、有效调控,切实提高教学活动实效。
主管领导随堂听课,并竭力邀请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研修院、教科所等上级指导部门光临指导,给教师提供与专家当面交流的宝贵机会,使教师教学行为得到理论层面的分析和阐述,规范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动力。3.拓宽听、评课互动的广度。
学校要求青年教师每月至少听课6节,中年教师每月听课至少4节。听课教师要求做有准备的听课,课后主讲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说课和自评,听课教师结合课堂观察和自己的预设进行评价,教研组长跟进主持互评,通过多元评价,解剖课堂教学,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再生出”新观念、新教法、新措施,使课堂真正走向“高效”。每位教师月终上交教研室听课记录、教研笔记、教育叙事,教研组上交教研室集体评课记录。
及基本方法,确定不同学科“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和标准,结合本教研组课题开展情况,教研组长根据学科特点和每位教师的优势定位研究分类,细化分工。
(三)课堂实践阶段(上)(2013年 4—7月)
1.教研室在学校服务器FTP://211.141.79.138/ jiaoyanshi(教研室)投放高效课例录像,教师“临帖”实践,争取“破贴”。
2.教学校长组织听课组随堂听课,观察课堂表现,课后由备课组长即时出题抽查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召开学生座谈会,反馈高效课堂的落实情况。
3.实验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的小组管理,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研究不同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大面积提高课堂效率方面的不同。
4.有计划地组织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走出去,进行校际交流和聆听专家课堂。
5.调研反思,找出问题和差距。教研组长组织教师根据高效课堂的实施,通过自评、互评梳理本组成员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按共性问题、个别问题分类,研讨对策,调整下学期的活动方案,以确保活动有效进行。
(四)课堂实践阶段(下)(2013年 9—10月)
1.针对上学期“高效课堂模式探索与研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结合新学期教材的需要,进行集体探讨,避免出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低效甚至无效的环节,嫁接成功经验。进行针对性的尝试,争取有突破和创新。
2.各教研组做好本学科教师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论文、各种课型的教学实况录象、实验班纵、横向对比数据资料、各学科修改完善后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师、学生各类获奖材料收集、整理工作,存入教研室在学校服务器FTP://211.141.79.138/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黄春雷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新课程 整合 能力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运用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辅助教学,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观理解。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手段,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继承传统教育媒体的有效成分,使两者有机结合,各展所长,互为补充,就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并且学生获得的信息量也大了。
一、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优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教学中通过对现代化信息媒体的运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思考和自主探索学习。
(一)获得独特的视觉效果
视觉感觉是美术欣赏的核心。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只有我们注意的东西,才能影响我们的心理。”如果没有吸引人的画面效果,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就要打折扣。使用多媒体电脑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的特点,根据教学需要,获得独特的动画效果,协助教师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美术欣赏课有很强的直观性,使用电脑辅助教学,通过投影仪,就可以将作品清楚地放大展示,让学生在欣赏课上能够真正地“欣赏”。《藏书票》一课为例,通过欣赏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藏书票,使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藏书票很小,教师拿在手中展示,学生想要看清楚都很费劲,更别说欣赏了,对教师而言,同样也不便于知识的讲解。而若通过电脑和投影仪,将各种藏书票投影成很大的影像,就可以让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得清楚,达到最佳的审美感受。同时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有针对性地观察,教师结合知识重点、难点进行分析讲解。由此,视觉的传达与知识的传授相得益彰,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学习和提高。
(二)动态展示变化的过程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多媒体功能,集文字、图象、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和信息量为一体。可以根据教学需求,通过信息技术的各种媒体表现许多传统教学技术不能表现的事物和现象,如演示形象生动的动画,声情并茂的有声画面,色彩丰富的教学图片等。多媒体可以使抽象问题形象化,静态问题动态化,在解决那些教师难以表达而学生又难以理解的问题上,动态展示变化的过程,突破教学难点。
在工艺与设计课的教学中,有关工艺制作的程序、步骤和方法复杂、严谨,技法的要点、难点较多,教师要做大量的示范。教师要利用课堂时间演示一个完整制作过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二方连续》教学,在传统教学中,往往只好口头讲授,稍作演示,演示时不可能全面,这样的教学,学生往往不能掌握技法上的难点。利用多媒体我们可以将图案制作的完整程序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幻灯片进行放映,从绘图、拷贝、涂色、色彩转换,都非常方便、快捷,整个过程展示清晰明了又独特,学生边看放映边学习,印象深刻,教学难点轻松解决。
二、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通过多媒体整合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历来是美术教育的难点。把艺术作品不同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在大脑中形成反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利用知识经验进行综合加工,是形成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的过程。使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可以容易地将多种媒体融合在一起,并方便地展示给学生,突破美术欣赏能力培养的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如欣赏《中国画》时,如果只看课本中的小幅图片,学生会因为对作品内容及产生背景缺乏一定的认识,而印象不深,难以产生共鸣,影响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欣赏。电脑课件可以将画投影到大屏幕上,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通过鼠标指针,指点画中细节,欣赏中国画的内容、构图、造型、色彩的特点,同时播放合适的背景音乐……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景,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而自觉地从中国画中感受质朴、清新的美和粗放、纯真、灿烂的艺术特色。这样学生原先模糊的、朦胧的审美感受就会变得清晰,学生将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更深领悟,从而提高了审美能力。
(二)信息技术应用对创造思维的培养
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最终将体现在完成的课件上,而课堂驾驭能力则反映在学生学习的态度以及他们是否乐意接受等等。以往课堂内讲授作画的步骤、方法、构图、配色等;用板书、范画来解决。如今在电脑中以动画的形式来表现,就更加直观、形象、用起来方便快捷。
三、在整合信息技术上各多媒体要相互结合
在设计信息技术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可多种媒体技术共同使用,最大限度地追求整合效果,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强调的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功能,处于主导地位的仍是教师。因此,充分发挥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能动作用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核心思想。教师是课堂中的艺术家,要对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和美术课的视觉效果负责,设计的课件应该是很快就被学生所接受,所理解。美术教学必须用眼睛去观察,造型艺术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美术教学内容是直观的,美术教学的手段也必须是直观的,所以运用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探索、悉心钻研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最大化的利用信息技术对体现教学的优势。
第四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当前的数学高效教学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构、轻过程,重理论、轻应用,注入式多、启发式少,学生参与不够深入、教学过程比较封闭。面对这种教学现状,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说过“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抓课程改革,就是抓素质教育,抓素质教育必须抓课程改革”。从课堂改革到课程建构,再回归课堂。他们先将国家教材校本化,把教材整合成“授课模板”,组建的教学单元,随即又按照“各取所长,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了教师模块授课调配,教材知识资源的重构、教师教学资源的重组,扮靓了课堂的精彩,课改的精品——高效课堂。根据当前教育教学的形式,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对高效课堂模式正在进行探索,下面就是我的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的心得体会。
一、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改理念指明“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把课堂交还给真正的主人——学生。先从改变学习状态入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从提高学习效益开始——让效果好起来。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动,既要求身动,更要求心动和神动。课堂上让学生大声说、相互讲,走到黑板前写。课堂45分钟,先预习,再交流,最后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使预习——展示——交流,贯彻课堂。
二、高效课堂要改变教师观念,关注教与学的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我们对高效课堂关注的重点也要变,新课标要求学生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的活动。学生的情绪状态要关注,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能保持较长的注意,要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要表达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变“学会”为“会学”从而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这样一种勤于思考的学习好习惯。高效课堂要求教师要成为“四者”:促进者、学习者、决定者、幸福者。1.教师首先要完成角色的转变,教师应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2.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还应该成为终身的学者,与学生一起“同学”。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改变自身知识结构的单一和知识面的狭窄,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持续发展,才能适应社会进步及教育改革的要求,这也是未来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3.一节高效课堂,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合力打造而成的,这其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教师决定着一节课能否成为优质课、高效课,也就是说“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出高效课,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只能上出低效课来”,所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家”。4.从职业特点上讲,教师还要改变生命现状,做一个幸福的职业者。
三、高效课堂重在操作
真正的高效课堂重在具体操作,他们把学习状态解读成“课堂生存状态”,狂欢其实是一种精神存在的状态,而不在于形式本身——动或者静,一旦课堂执迷于动,那么这样的动和静一样都显得可怕。课堂即生态、课堂即情感、学习即自然生长和自由选择,以杜郎口中学的课堂评价为例,他们推进“快乐不达标”一票否决制,用“直观判断”来厘清快乐的内涵——一察表情、二看动作、三听声音,与此相对应的是基于自主课堂构建的三个参照——自主指数、合作指数和探究指数的评判。高效课堂教育围绕自主性、主动性、生长性来建构“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超市的隐语是丰富性、自主性、选择性;狂欢的隐语是生命的状态——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让每个学生享受学习成长的快乐。
四、高效课堂强调“三段一体” 完整的课堂是指将“课中45分钟”向前后延伸,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构成一个整体概念。课前教师“三备”:编制导学案——备学习目标、备学情、备学法指导 课中教师“抓两头、促中间”——一头抓前端预习、一头抓后端反馈,促进中间的“开放搞活”。课后学生“自查、修复”——整理纠错本、整理学案,发挥课代表、小组长、对子三种作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讲究“先学模后教,以学定教”,要课前延伸,进行预习;要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要课后提升,拓展延伸。学生通过自己的说与做,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互动交流去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能力,获得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亲历学习的过程学生才能有深刻的体验和认识,才是真正着眼与学生终生发展的有效策略。优质高效课堂模式是对教师业务能力和敬业精神的挑战。没有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深入挖掘、透彻理解,没有对学情的深入洞察,没有对自己知识结构的组合,仅仅凭借备课中的预设,生硬的“照读”备课,无视课堂鲜活的生成和课堂的多变性,就难以实现“以学定教”,不能达到“三讲三不讲”“精讲点拨”的要求。用高效课堂模式去规范教师的课堂流程和教学行为,改善传统课堂教学的现状,通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来“解救”我们水深火热中的孩子们,从而不断提升教育整体的办学质量和服务质量。
五、落实“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出现问题和自己存在的困惑。
1、导学案的适度性与适量性。难度往往过难,量往往过大,加之学生之间的知识层次及理解能力的不同,就不好把握操作的尺度。
2、巩固检测与反馈。当堂检测落实时间不足,形式单一,知识面狭窄。
3、小组口头汇总,交流展示发现对于疑点、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明显把握不足。特别是像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及函数等章节,在理解和应用中有一定的困难。在应用高效教学模式时学生的反馈意见比较大,要求老师细讲、精讲以致形成了老模式满堂灌。
4、学生多分组讨论受制约。
5、教学设备落后,资金不足导学案、课堂检测不能人手一
第五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推广
“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推广”活动总结
今日通过教研员付宜敏老师组织开展的课堂观察活动,我深有感触。我认为:课堂观察是一种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它有明确的目标性,计划性。
课堂观察在前几年还是一个心的名词,三年前我初次接触课堂观察活动,其中观察的是我校李慧老师的一节课,并负责提问有效性的观察活动,当初我们没有任何经验可言,仅有的是初中化学学科的一节课堂观察活动参考,我清楚的记得当时的无助和急迫。2010年我第二次接触课堂观察活动,是铁岭小学蒋静老师的一节课,由于我们具备了一定的经验,观察点还是提问的有效性,所以显得轻车熟路,对课堂观察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次我们对虹桥小学赵老师和红旗乡的老师进行课堂观察活动,而且都是同一节课,有了对比和加强,事先两位老师进行了说课,我们在各自接受观察任务时,都提出了各自见解,并对两位老师的观察表进行了修改,一切显得那么熟练,使我们自己也觉得有些惊讶。
两位老师所上的同一节课,都有不同的特色,通过观察量表,用数字说话,显示出两位老师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反思自己的课堂,同样是青年教师,有些问题是值得自己思考和借鉴的。比如提问是不是没有针对性、课堂上没有反馈过程、课堂评价用哪种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体现分层思想等,在这次课堂观察活动中这些问题都得以体现,并通过课后汇报和讨论的方式,提出了很多新的想法,另外茅塞顿开。
总之经历了三次课堂观察活动,促使我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汲取了他人的经验,改
进自己教学的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所以我希望这样课堂观察活动多搞几次,帮助我更好地发现、分析和解决教与学的问题。
首先课堂观察与我们以前所参与的听课、评课大不相同,一般的听评课,随意性较大,看到什么记什么,观察的问题过于分散,一个人观察多个方面的问题,看似面面俱到,却是面面不到,不够深入。发现的问题尽管能进行一些必要的探讨,但是没有系统和深刻的分析总结,是一种不自觉的研究行为。而课堂观察,观察的点是课前就确定的,无论课前说课、讨论、还是课上的观察,课后的反思、讨论,都是围绕研究目标进行的。而且课堂观察有明确的分工,观察点具体,观察者就一门心思观察一个方面的问题,配以量表等观察工具,可操作性强.课堂观察让我们听课、评课者消除了很多疑虑,因为它所关注的问题不再是对教师的评价,不再是为教师的教学划分等级,它指向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课堂观察的过程是合作体关注学习,研究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它旨在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观察跟传统的听课评课不同的还在于,它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课堂观察中,教师不只是在观察,其实是在通过观察而参与研究,所以“当看到课堂教学中的相关情景,自然会联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情形,从他人的成功或者失误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即时生发基于自身教学理解和实践的教学假设:如果我来教,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在观察他人的同时,实际上在对照自己,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点,或者找到共同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法,促成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专业发展。“这种假设其实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一种改进。持续的行为改进本身就是课堂观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所以在
观察中,不要只停留在记录教学环节的层面上,更要记录自己听课时的即兴思考和设计。练就这样一种反思自己的教学自觉,让我们的眼睛变得敏锐起来。
第三点不同:以往听课,我们更多的是关注老师的教学情况,如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情况、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等,而课堂观察我们更多的是把视角更多地投向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是四十分钟时关键,投入越多产出也就越多,即使老师讲得再精彩,学生如果没有认真的听讲,对于这样的学生课堂效率就相当低。当我们把视线转向学生时,可以更好的了解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的或者坏的,以后再自己的课堂上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调整或者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
总之课堂观察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无论处在哪个发展阶段的老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从而获得实践知识,汲取他人的经验,改进自己教学的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可以增进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提升学习成效;可以有助于教师发现、分析和解决教与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