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册勾践灭吴-教学教案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了解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法与学法] 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归纳重点字词句,以达到熟读全文、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报仇雪耻,终达目的的故事。越王勾践当年到底是如何卧薪尝胆,又是如何报仇雪耻的?《勾践灭吴》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具体的答案。
二、背景提示:(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的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公元前496年,吴攻越,吴师败绩,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儿子夫差继位。公元前494年夫差为报父仇攻越,败越于春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攻入越都。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大败,率五千甲退守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求和。本文就从这里开始。
三、理解文章各段大意。(一)战败和谈(1-3)
1、越王勾践战败后第一个举措是什么?(可让学生用原句回答,然后概括)提示:①悬赏纳谏;②赏识贤才。
2、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何不同?
提示:越王纳谏(“执其手与之谋”),吴王拒谏(“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一个求贤若渴,虚心纳谏;一个刚愎自用,是非不分,不同的人物性格为下文胜负成败奠定了基础。
(二)卧薪尝胆(4-7)
1、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 提示:反省:“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 态度:“此则寡人之罪,寡人请更。”
2、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
提示:葬、问、养、吊、贺、送、迎、去、补
3、从文中找出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提示:“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4、勾践为了增强国力,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果如何? 提示:制定“婚姻法”、生育法,吊死扶困,轻徭薄赋,招贤纳士,整肃军纪。结果: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三)三败吴国(8段)越三败吴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果行,国人皆劝„„曰:‘孰是君也,而无可死乎?’”可见,勾践最终战败夫差的根本原因是获得了民心。
通过以上的对课文大意的分析,引导学生熟读并理解大意,这一过程不必局限于某个词、某个句子的细微解释。
四、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对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和文言词语分类归纳总结。(一)重要实词。(知、复、劝、当见课后练习二)资
①物资,钱财(《聊斋志异·促织》:“成妻具资诣问。”)②费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军资所出。”)③供给,资助(《隆中对》:“此殆天所以将军,将军岂有意乎?”)④凭借(《赤壁之战》:“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⑤积蓄以备贩卖(“贾人夏则资皮„„”)成
①完成,实现。(《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②成功(《赤壁之战》:“成败之机,在于今日。”)③成为,形成(《赤壁之战》:“如此则荆关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④已成的,老的,旧的。(方苞《狱中杂记》:“狱中成法,质明启钥。”)⑤讲和(“遂使之行成于吴。”)游
①在水中浮行(《吕氏春秋·察今》:“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游哉?”)②流动,流浪。(本文:“国之孺子之游者„„”)③虚浮不实(游嘴滑舌)④游玩,游览(《醉翁亭记》:“滁人游也。”)⑤游历,游学(《后汉书·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⑥交游(《史记·项羽本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蕃
①茂盛。
②多(周敦颐《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③繁殖(本文:“将帅二三子以蕃。”)④通“藩”。屏障。⑤通“番”。古时对外族的通称。(二)文言虚词(既、遂见课后)
1、乃
①代词。你,你的。(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②判断副词,是,就是。(《战国策·齐策》:“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③于是,就,才。(“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④却,竟然。(《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⑤仅仅,只。(《史记·项羽本记》:“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三)词类活用:
1、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退,使动用法)
2、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宦,使„„做宦,名词的使动用法)
3、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美、饱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4、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庙,名词作状语;礼,名词做动词)
5、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耻,动词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
6、又郊败之
(郊,在郊外,名词作状语。)(四)古今异义:
爪牙
丈夫
夫人
脂
劝
于是(五)通假字
帅→率
取→娶
免→娩
政→征 摩厉→磨砺
有→又(六)文言句式
①何后之有?
(宾语前置)②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
(介词结构后置)③国之孺子之游者
(定语后置)
五、在了解大意、疏通文句的基础上,揣摩人物待人处事艺术,深层次把握人物丰富个性。我国古代有一部著名的军事典籍,曾被美国军校作为教科书。20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期间,有消息报道美军几乎人手一册。它向人们介绍战争谋略,在各种情况下克敌制胜或避敌锋芒、保存力量的高招,是我国古代长期军事谋略的概括总结,也为后世军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料。这就是《三十六计》。《勾践灭吴》一文中,勾践在谋臣的配合下,审时度势,成功地运用三十六计,最后灭吴。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找出本文所运用的计策。然后教师补充分析。(1)第3自然段:“越人饰美女八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美人计
美人计为败战之计,是形势不利于我方时采用的一种谋略。越王勾践在战败面临亡国之危的形势下,以美女八人贿赂吴王夫差的亲信嚭,以此保全性命和实力,引诱吴王沉湎于酒色,玩物丧志。
不仅如此,勾践在吴国受辱三年后,不惜进贡大批金银财宝,珍玩狗马,使吴王骄纵任性,钝化斗志,又不惜在国内四境选择美女数千人,将最漂亮的西施、郑旦送给吴王。吴王为两美女修建馆娃宫、响屐廊、采香径,不事朝政。(2)第4自然段:“然后卑事夫差„„其身亲为夫差前马。”——苦肉计
以勾践越王之尊,而行为夫差牵马之实,其目的就是吴王夫差放松警惕。勾践夫妇和范蠡到吴国,栖身在山洞石屋中,蓬首垢后,做吴王仆役。吴王每次外出,勾践徒步跟在左右,寸步不离,随听使唤。一次吴王染病,勾践亲见吴王,探问病情,私下亲尝吴王粪便,终于打动了吴王,得以回国。
(3)第3-5自然段:——暗渡陈仓之计。《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云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渡陈仓。修栈道是假象,渡陈仓是目的。勾践卑事夫差,即要表明无东山再起之意,而暗则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以图东山再起。
通过对以上计谋的分析,本文主要人物勾践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他忍辱负重,克勤克俭,仁义治国,广纳贤士,精于心计,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在上下同心,群情激昂的情况下一举歼敌。
六、总结全文:从越王战败后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逆境中不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第二篇:《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
一、相关背景资料
1、有关《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起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关于国语的作者是谁,自古至今学界多有争论,现在还没有形成定论。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其后班固、李昂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但是在晋朝以后,许多学者都怀疑国语不是左丘明所著。直到现在,学界仍然争论不休,一般都否认左丘明是国语的作者,但是缺少确凿的证据。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国语》编写意图:“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由于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如《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具有史家“尚实录,寓褒贬”的传统,也能运用形象思维来写史,具有较强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2、时代背景:
(1)春秋时的吴、越两国,虽然国土相接,但在历史上却一直是“仇雠敌战之国”。在连年的互相征伐与厮杀中,双方互有胜负。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打越国,结果吃了败仗,伤重而亡。其子夫差即位,誓报父仇,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率领败残人马退守会稽山上。本篇就是从这里开始记载,直至勾践灭吴为止。
(2)“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二、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南至于句无句——同“勾”。
2、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同“率”,率领。
3、令壮者无取老妇取——“娶”。
4、将免者以告免——“娩”,生育,分娩。
5、三年释其政政——通“征”,指赋税徭役。
6、而摩厉之于义摩厉——同“磨砺”。
7、无不餔也餔——通“哺”,给人食物吃。
8、无不歠也歠 ——通“啜”,给人水喝。
9、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同“岂”,难道。
10、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词
1、爪牙之士爪牙——古义:武士;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中原——古义:原野;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3、十年不收于国国——古义:国内人民;今义:常用于“国家”或“代表国家的”。.
4、丈夫二十不娶丈夫——古义:男子;今义:常用于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
丈夫。
5、南至于句无至于——古义:至,动词,到,于,介词,引出处所;今义:表示达到..
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三、一词多义
1、子
必哭泣葬理之如其子(嫡子).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尊称).
2、请
请姓无庸战(请求对方).
寡人请更(请允许我).
3、之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代词,代他).
勾践之地(助词“的”).
何后之有(助词,提宾的标志).
若水之归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其
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代词,他的).
必哭泣葬之如其子(代词,自己的).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远指代词,那).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同“岂”,难道).
5、于
赵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之上(介词,在)
乃号令于三军曰(介词,向)
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介词,比)
南至于句无(介词,到)
四、词类活用
1、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服,使动用法,使„„服从。)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暴露,使动用法,使„„暴露。)
3、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美、饱,使动用法。)
4、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耻,使动用法,使„„受到羞侮。)
5、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衣,名词作动词,穿。)
6、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礼,名词作状语,以隆重的礼节。)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仇雠敌战之国也。.
2、此则寡人之罪也。..
3、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
(1)乃号令于三军曰
(2)勾践说于国人曰
(3)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4)十年不收于国
(5)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6)而摩厉之于义
(7)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2、定语后置
四方之士来者
3、宾语前置
何后之有
(三)固定句式
无乃后乎?(无乃,相当于“只怕”,表推测)
三、问题讨论
1、文章标题为“勾践灭吴”,那么,全文的重点是否在于“灭吴之战”?为什么这么
安排?
明确:不是。本文重点写了战争准备,一笔带过战争场面及结果。详写略写取决于文章表现的主旨。越王勾践深沉而有城府,他有胆有识,胸怀大志,他处事不惊,知人善任,他不忘国耻,关心百姓。只有详细地表现与其性格相关的事件,他能抓住读者。也使文势跌宕、高潮迭起。
2、越国使用了哪些计策,打败吴国?
明确:A美人计——“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危。利用御寇,顺相保也。”美人计为败战之计,是形势不利于我方时采用的一种谋略。越王勾践在战败面临亡国之危的形势下,以八个美女贿赂吴王夫差的亲信,是符合形势需要的。美女西施也是在此时送给了夫差,目的是求得媾和。
B、苦肉计——“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意蒙之吉,顺以馔也。”以勾践越王之尊,而行为夫差牵马之实,其目的就是要夫差放松警惕。据史料记载,勾践在夫差生病时,曾亲口尝过夫差的粪便以了解病情,骗取信任。此后不久,勾践便得以释放,回到越国。
C、暗度陈仓——勾践一方面卑事夫差,另一方面在国内体恤民情,休养生息,增强国力,终于具备了与吴国抗衡的实力。
3、越国能最终灭掉吴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点评:越王本身的智谋、胆识、毅力、德威使之能够对外隐忍,创造日后复兴的条件,对内成功建立影响力和物质基础,这些构成了越国胜利的重要因素。另外,吴王的不忍也是越王保存自己,并最终取胜的外在因素。
四、思维发散
本文塑造了一组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的性格特点。
总结、扩展
给下边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用一个成语作标题,注意其中加点的词语。
勾践之困会稽也唱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参考答案)
1.标点
勾践之困会稽也,唱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2.标题:卧薪尝胆
3.加点的词语
女通“汝”,你。
重(chóng)采——指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
折节——屈己下人。
振——通“赈”,救济。
吊——慰问。
4[译文]
勾践固守在会稽的时候,唱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样固守在这里一辈子吗?”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时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地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己礼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来访的宾客,救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家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
附:板书设计
勾 践 灭 吴
准备:1.群臣携手,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2.抚恤国人,卧薪尝胆,厉精图治
完成:3.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第三篇:《勾践灭吴》(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3.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4.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等人物。教学重点:
1.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教学难点:
1.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等。2.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的人物形象。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国语》及历史背景,讲析前三段。
一、导入新课:
老师摘录了蒲松龄是一幅有名的对联,希望与大家共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卧薪尝胆”这个成语与春秋时期哪位著名人物有关?对,越王勾践。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勾践灭吴》的主人公。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89页。
二、介绍《国语》: 师:《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请同学们看一下注释①:《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约八国的史实,“国”就是指周王朝和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这部书记载各国人物语言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所以称之为《国语》。《国语》的作者没有定论,相传与《左传》都是左丘明所作。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称《春秋外传》。
三、介绍历史背景:
在进入课文的学习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磨擦。公元前496年,越王允长去世,吴王阖闾趁着越王允常之子勾践刚刚继位,进攻越国,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5000人。本文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到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恨,灭掉吴国的故事。那么勾践是如何“十年磨一剑”雪洗前耻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进入课文的学习。
四、讲析课文前三段。
1、正音
2.讲析第一段:求谋臣、文种定计、与吴求和。
首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第一自然段。我们一起来翻译一下这一段。重点字词:
栖: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退守。为何用一“栖”字,而不用“退”“守”“军”等字? 明确:形象地写出了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的窘迫、凄惶。乃:于是、就。三军:古时军队大多分为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指全军。退:使动用法,使„„撤退。知:管理。资:积蓄,储备。以:目的连词,用来。夫(fú):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然:转折连词,不过、但是。爪牙:古今异义字,古:勇猛的将士。今:走狗、党羽。不可不养而择也:而,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然后:这样之后;然,指示代词,这样。无乃后乎?:特殊句式“无乃„„乎?”,恐怕„„吧? 何后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后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其:指代文种。行成:离去前往吴国,并与吴国达成协议。子大夫:即大夫,子是加在人名或官名之前的尊敬之词。何后之有?: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句,有何后。遂:终于。行成:求和。大夫种是怎样论述为政必须“求谋臣”的道理的? 明确: “臣闻之„„无乃后乎?”
文种以比喻说理的手法,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语言阐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第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本段主要写了(为了保存奄奄一息的越国)勾践退守会稽山后求谋臣定计、与吴求和。
3、讲析第二段:(勾践责己请更:对内体恤民情、对外卑事夫差、宦士于吴。)
国家保住了,倘若你是勾践,下一步你会怎么做呢?勾践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接下来学习第二段。同学们对照注释看一下文段,然后用自己的话简要的回答第二自然段中勾践做了哪些事?
同学们注意一下这些重点字词:(幻灯片显示):
其:指代说话人自己。而:连词,表转折,却。以:连词,表因果,以致 中原:古(原野)今(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请更:请①:请你允许我做某事,此例较常见。请②:请你做某事。(治国策略)【省略句】
然后:然,代词,这样,这样之后。卑事:卑下地侍奉。宦:做帝王的仆隶。
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简要概括一下这一段勾践主要做了哪些事?有哪位同学自告奋勇?没有的话老师就点将了哦!××同学你来说一下。
点评明确:回答得非常全面。勾践首先是把战败的责任归于自己向国民请罪并表希望改变治国策略,对内关心百姓,安抚国民,对外则卑事夫差、宦士于吴。思考:勾践这一系列的“更”,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卑事夫差、宦士于吴这些举措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付吴国勾践在这里运用“苦肉计——暗渡陈仓”越王勾践卑事夫差,骗取了夫差的信任。即要表明无东山再起之意,而他的真正目的是?争取时间休养生息,富国强兵,这是缓兵之计。
4、讲析第三段
为了复国,勾践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我们接下来看,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对照注释阅读第三自然段。我们来点一下这一段的重点字词:
至:到达。乃:于是,就。誓:告诫。之:代词,指代后面说的话。归:归附。二三子:春秋时表复数的习惯用语,相当于“你们”。丈夫:古(男子的通称)今(女子的配偶)与:提供。释:减免。洁、美、饱:使动用法,使之洁、美、饱。其:第三人称代词,那些。庙礼: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礼,礼待。
通假字:
1、南至于句无(勾)
2、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率)
3、令壮者无取老妇(娶)
4、将免者以告(娩)
5、三年释其政(征)
6、而摩厉之于义(磨砺)
7、无不餔出(哺)
8、无不歠之(啜)
为了复国,勾践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请同学们来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明确:鼓励生育、优生优育、减免赋税、爱民如子、关心弱势群体、广纳贤才、身体力行。勾践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达到了休养生息、民富国强的效果,也就是所谓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出处: 《左传•哀公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五、结课
面对越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国人有怎样的反应?这个问题我们留到下节课,听同学们回去做好预习,把课后练习做一下。下课!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勾践灭吴》的前面三段,了解了勾践为存国、复国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是越国日渐民富国强。面对越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国人有怎样的反应?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
二、讲析第四段:国之父兄请战,勾践严明军纪,赏罚分明。首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最后两段。
面对越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国人有怎么样的反应? 明确: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重点字词:耻: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节:克制。请报之:请②:请你做某事。国之父兄请战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 勾践答应了吗?(明确:没有。)安与知耻?:哪里还知道什么是羞耻呢? 国之父兄是否就放弃了?(没有)这一次国之父兄请战的原因是什么?
“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亲:敬爱。其: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请复战:请①:请你允许我做某事,此例较常见。(请允许我们再打一战)勾践这次答应了吗?(答应了,勾践既许之。)既:副词,„„之后。
既然勾践已经答应与吴国一战了,那么他在战前做了什么准备呢?
其众之不足: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衣:名词作动词,穿。有yòu: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欲:赞成。
(明确:召集民众,对吴国作分析,表明这是助天灭吴是正义之战。同时还严明军纪,赏罚分明)
三、讲析第五段。果行(果断地这样做),国人皆劝(劝勉、鼓励)。越国伐吴时,国人为什么“皆劝”?(明确:勾践在复国时,采取了有效的治国方略和亲民措施,使国家强大,人民富足,勾践与民休息、体恤百姓的措施深得民心;越国国力大增,百姓忠君爱国;越国上下精诚团结,雪耻心切。)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能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难道不应该为他效死吗?)是故:因此。
在国富民强、民心所向、万众一心的局势下,勾践攻伐吴国势如破竹,屡战屡胜,终于灭掉吴国。
本文的题目是《勾践灭吴》。可是我们发现作者把笔墨放在描写战争场面的有多少呢?(明确、很少,只用了一句话概括灭吴的战果)正面写直接灭吴的只有最后一句。那么作者的大量笔墨,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明确:重点写了勾践战前的准备工作。第一段:存国——求贤定计,与吴求和。
第2、3段:复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第4、5段——灭吴: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四、拓展延伸
作者写这样一篇历史散文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客观地记录下勾践灭吴这个事实,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我们首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勾践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
我们来分析一下勾践的人物形象,同学们认为勾践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明确:败而不馁,能屈能伸,城府很深,知人善任,性格坚忍,善于团结人民富国强兵的政治家形象。
从勾践身上,同学们得到了那哪些启示?(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蛮对挫折和困难,要生不见败不馁,不轻言放弃,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士兵突击》“不抛弃,不放弃”。
五、讲解课后练习,结课。
在勾践身上同学们都收获了很多,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胜不骄败不馁,取得更高的成就。下面我们来看课后练习。„„下课 知: 复:
1、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1、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
2、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感觉
2、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又
3、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主持、管理
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反复
4、孰为汝多知乎?通“智”,知识 既: 劝:
1、既而儿醒,大啼。不久
1、果行,国人皆劝。劝勉
2、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
2、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说
3、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遂: 当:
1、自杀未遂。成功
1、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
2、登轼而望之„遂逐其师。于是、就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正值、正当
3、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
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
4、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应当
5、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将
勾 践 之 困,会 嵇 也 喟 然 叹 曰:“ 吾 终 于 此 乎 ?”吴既 赦 越,越 王 勾 践 反 国。乃 苦 身 焦 思,置 胆 于 坐。坐 卧 即 仰 胆,饮 食 亦 尝 胆 也。曰:“女 忘 会 嵇 之 耻 邪 ?”身 自 耕 作,夫 人 自 织,食 不 加 肉,衣 不 重 采,折 节 下 贤 人,厚遇 宾 客,振 贫 吊 死,与 百 姓 同 其 劳。
第四篇:《勾践灭吴》教案2
《勾践灭吴》教案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
二、解题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说,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但宋襄公并未能称霸,而争霸的大国还有吴、越,于是对“五霸”,其说不一。争霸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齐桓公称霸。(2)晋文公称霸。(3)楚庄王称霸。(4)吴、越争霸。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越灭吴的故事,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中的著名史实。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典籍很多,民间传闻也很丰富,而尤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最富文学意味。统观全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特别是史实所提供的教训,惊心动魄,发人深省。
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濒于亡国。吴国以伍子胥为代表的“灭越派”和以太宰嚭为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吴国内部上层的矛盾。在大是大非、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攸关时刻,方能显示出历史人物的卓见、才华和品性。伍子胥深谋远虑,一番兴霸良言,精湛深刻、一针见血,极具预见性。但遗憾的是,沽名钓誉、自矜功伐的吴王夫差,利令智昏,倨傲轻敌,一心北进中原,争当盟主,他怎听得进伍子胥不合己意的言论!至于太宰嚭,鼠目寸光,贪色受贿,十足的误国小人。他那“今已服矣,又何求焉”的姑息之论,荒谬迂腐,愚不可及,是“妇人之仁”,又极具迷惑性。他的庇护,对越国是“福音”,对吴国却是“祸水”,事实上他已沦为越国的内奸了,真是“国有佞臣,敌国之福也”!而昏聩的夫差却亲嚭疏伍,近佞远贤(后来竟杀害了伍),非但未乘胜灭越,扩大战果,反放勾践返国,放虎归山,使越国有了韬光养晦、休养生骤、东山再起的良机。吴国的君昏臣佞,为其灭亡埋下了祸根。从公元前494年越国战败濒亡,到公元前473年吴国由盛而衰,以至灭亡,才短短二十余年,其间,吴、越两国的兴衰消长,“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竟如斗转星移,天翻地覆,其历史教训,令人深思。
令人慨叹的是,仅隔二百余年(前473年—前206年)后的“楚、汉相争”,“鸿门宴”上又再现了与“吴越相争”惊人相似的一幕:占尽优势的项羽(类似夫差),不听从范曾(类似伍子胥)的忠言,却听信内奸项伯(类似太宰嚭)的盅惑,不以史为鉴,一味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他可以残忍地坑杀20万秦降军,也可以焚烧壮丽的阿房宫,但却“不忍”诛杀一个政敌刘邦,这种“匹夫之勇,妇从之仁”致使项羽重蹈了历史的覆辙,犯了同夫差一样的低级错误。历史的教训是多么沉痛啊!
明人陶望龄以“妙理玮辞”评价《国语》,这“妙理”中即蕴涵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确实有“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之境界。
三课文研读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对照注解,学生自读
2、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二)讲读文章第一段
1.学生齐读
2.学生质疑,教师答疑,扫清字词
注意:实词------栖、退、进、资、行、成虚词------乃、则、夫、虽、之、然
固定短语------无乃„„乎?
特殊句式------何后之有?
古今异义------行成3.思考:
⑴.开篇写“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为何用一“栖”字,而不用“退”“守”“军”等字?
探究学习:《史记》中称:“犹鸟栖于木以避害也。”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的窘迫、凄惶。
⑵.勾践事急而求贤,越国大夫种对勾践“求谋臣”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文种用了一段精彩的语言阐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这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探究学习:凡事应该早做准备。比喻说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⑶.本段大意:勾践求贤,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三)讲解文章第二部分
1、学生齐读课文
2、利用注解,学生自我疏通字词
3、教师点拨:
实词------说、暴露、更、致、誓、帅、蕃、取、免、饩、释、洁、礼
虚词------于、以、而
通假字------帅、取、免、政、摩厉、难句翻译------4.思考:
⑴、勾践对内对外“请更”,有哪些具体措施?
对内: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对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⑵、勾践这一系列的“更”,其目的是什么?
卧薪尝胆,准备复国
⑶.为复国勾践采取了那些一系列具体措施?
鼓励生育,减免赋税,广招贤才,休养生息。
⑷.按说,富民强邦,重点应是发展生产,但文中勾践制订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是围绕繁衍人口这个中心,特别是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这是为什么?
探究学习:此即《左传》所称的“十年生聚”。需知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时期,一个国家要强盛,要发展生产,首先需要的是劳动力;同时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是兵员的多寡。勾践要复兴越国,首先重视发展人口,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而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不过是为了赢得更多的生育者。同时勾践给予“达士”优厚待遇,礼贤下士,广揽人才,说明他在重视人口数量的同时,更注重人口质量。
(四)作业: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回顾所学,讲授新课,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一.回顾上节课所学
1.学生齐读课文,能背诵者背诵
2.指名回顾重点字词、难句翻译
3.回顾课文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存国------勾践求贤,文种定计
⑴.勾践招贤------助己谋而退吴者,与之共执越过之政
⑵.文种进言------今栖于会稽,乃求谋臣,无乃后乎------文种自荐
⑶.勾践纳贤------执其首而谋,使之行成于吴------定计求和
第二部分:复国------卧薪尝胆,准备复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⑴.请更
对内------安抚民心:葬---问----养----吊----贺----送----迎----去----补
对外------麻痹吴王: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亲为夫差前马。
⑵.以蕃:
鼓励生育------壮大兵力
减免徭役------壮大民力
广招贤才------壮大才力
休养生息------壮大国力
⑶.收获------民俱有三年之食
二.讲解新课------文章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边分析,边点拨学生疏导字词句
①提问:越国的人民忘记了国耻没有?国力强盛后,百姓有何请求?请找出原文。
②提问“耻”是何特殊用法?“请报之”中的“请”与“父兄请曰”中的“请”用法是否相
同?
③百姓第一次请战的理由是什么?听到百姓的第一次请战,勾践为什么他不答应?百姓的第
二次请战的理由又是什么?勾践为什么答应了?有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吗?
提示:这些反映了勾践的胆识才略。百姓第一次请战,理由是为君雪耻,士气还不足,因此,作战时机不成熟,勾践欲擒故纵,再次把以前战败的责任归咎到自己身上,显得非常仁厚,使国人更加爱戴他,从而把他们的同仇敌忾的情绪推到一个新的高峰。他再三强调“昔者之战,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这种自责不仅消解了战败后国内的民怨情绪,而且还树立了勾践在越国的百姓心目中明君圣君的形象,为复国雪耻赢得了民心,可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但勾践并不急于复仇,也不是因为他没有实力复仇或不想复仇,而是他想先点燃民众复仇的火焰,因为他知道兵民才是胜利之本。下文中“寡人闻古之圣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可谓一语中的,点明了作战的最佳时机。在民众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请求下,全国同仇敌忾,因此他答应了民众的请战。
④答应民众请战后,勾践又怎么做了?为何要这样做?
⑤勾践的“誓之”有几层意思?每层各有何意图?勾践为什么要"助天灭之"?
第一层:鼓舞士气
第二层:寻找战由
中国古代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与人之间能够相互感应,人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上天就会惩罚他,现在夫差如此昏庸,天也要灭他。勾践这样讲,就为自己挑起复仇的战争找到更合理的借口,国人就会更加卖力。
第三层:明确军纪
⑥越国伐吴,国人为什么皆劝?
勾践在复国时,采取了有效的治国方略和亲民措施,使国家强大,人民富足,于是百姓觉得"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勾践是值得他们为之效死的国君,故他们同仇敌忾,互相勉励一心伐吴,为越国报仇。
在国富民强、民心所向良好局势下,勾践攻伐吴国势如破竹,一战再战,一胜再胜,终于灭掉吴国。
第三部分:勾践灭吴
三.总结课文
提问:本课的课题是什么?
明确:勾践灭吴。
从课题看,本课的重点应写"灭吴"这件事,课文真正写到灭吴是在哪些地方呢?
明确:写到灭吴这件事只有后两段,而正面写直接灭吴的只有最后一句。
提问:作者的大量笔墨,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明确:存国、复国。
提问:课文写了许多勾践在灭吴国之前的准备工作。请同学们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的详略
处理呢?他写这样一篇历史散文的目的是不是仅仅为了客观地记录下勾践灭吴这个事实?
明确:其实一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往往在客观史实中寄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这是我国
古代史传文学的优良传统。《左传》《国语》等史书,是这一传统的最早体现者。
提问:《勾》一文就是这样。请问本文真正能为我们提供经验教训的究竟是后两段还是前四断段?
明确:前四段。
对了。作者之所以花了更多的笔墨去写灭吴前勾践的准备,就是为了寄寓这件事的经验教训。倘若我们能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一些道理,从他所写的历史人物身上学到一点可取的东西,那么我们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才算得上是“功德圆满”的。
提问:首先我们来总结一下越国最终能灭掉吴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勾践深得民心。勾践由于励精图治,忍辱图强,所以深得民心,在民众的倾力支持下一举灭掉了吴国。
由于揭示了这样深刻的经验教训,勾践灭吴这件事在中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非常大,而勾践灭吴后,称霸中原,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聊斋》的作者蒲松龄就曾经写过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幅对联出现了两个著名的成语典故,一是“破釜沉舟”,一是“卧薪尝胆”。
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两个故事的,请讲讲。
那让老师来告诉大家。首先是“破釜沉舟”,讲的是我国秦代的又一位王者——楚霸王项羽,我们后面有一篇课文《鸿门宴》里,讲会讲到他。当时他作为上将军,率领其军队与秦军交战,要越过漳河到对岸抢占对方的阵地,为了表示有进无退,有战必胜的决心,他与军队渡河之后,要把军队中的“釜”——古代一种煮饭的锅,全部砸碎,把渡船也砸烂沉到江底,大家推测一下项羽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背水一战。正因为如此,于是他的军队士气高涨,异常勇猛,与秦军大战九次,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打败了秦军的主力,为以后攻破秦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破釜沉舟”。而“卧薪尝胆”讲得又是谁呢?
明确:勾践。
蒲松龄这幅对联写得是相当之好的,当同学们面对一道道需要攻克的难题的时候或者面对高考沉重压力的时候,大家就想想项羽和勾践,只要有决心并付出了努力,你们的汗水就决不会白流。
四.写作特色
1、叙事主次清楚,层次分明;
2、写人形象生动,个性鲜明;
五.作业 :课后作业和背诵全文
* 磨刀不误砍柴功,点击此处下载工具软件,可以提高下载速度!!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最近30条相关资料
查看更多相关资料
日期 类别 主题 大小 格式
06-10-07 素材 《勾践灭吴》mp3音频课文朗读
1308K mp3 06-10-07 试卷 《勾践灭吴》同步达纲练习[答案] 9K
06-09-21 课件 《勾践灭吴》ppt课件7 546K rar 06-09-21 课件 《勾践灭吴》ppt课件6 52K rar 06-09-07 课件 《勾践灭吴》ppt课件5 1551K rar 06-07-31 课件 《勾践灭吴》ppt课件4 652K rar 06-06-30 课件 《勾践灭吴》ppt课件3 126K rar 05-12-24 素材 《勾践灭吴》MP3音频
1254K rar 05-12-24 课件 《勾践灭吴》ppt课件2 1338K rar 05-11-23 教案 《勾践灭吴》课堂实录
05-11-12 课件 《勾践灭吴》ppt课件1 187K rar 05-11-12 教案 《勾践灭吴》的相关历史资料
05-11-12 教案 历史揭密:有无沉鱼落雁的西施其人及其归宿如何?
05-11-12 教案 《勾践灭吴》赏析
05-11-12 教案 《勾践灭吴》课堂实录(节选)
05-11-12 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5
05-11-12 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4
05-11-12 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3
05-11-12 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2
05-11-12 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1
重要提示:数字限定100个字.禁止发布与内容无关的含色情、反动、广告之类的信息!
[ 查看全部评论 ]
*
注:严禁使用任何html、javascript脚本或其他非法性字符,书评请少于100个字
------------------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 统计
流量
第五篇:勾践灭吴学案
《勾践灭吴》学案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补充材料: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文章记述了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而且是第一部分国记言的国别史,它所记载的言论史实,上起于西周的周穆王十二年(前990),下止于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全书分为八部分,即《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共二十一卷。关于作者:
虽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国语》的作者历来没有定论。
一、预习准备:
1、查找相关材料:
春秋五霸: 吴越争霸
2、重点实虚词积累
①、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栖: 爪牙之士: 去: 亿: 丈夫:
②、一词多义:
知:知道;感觉;管理;通“智”„„ 例
复:繁复;再;恢复;答复„„ 既:不久;已经;既然; 劝:劝勉;劝说„„
遂:满足;于是;终于„„
雠:仇敌;仇恨;伴侣;报答„„
当:掌管;面对;在某个时候;阻挡;必定;将„„
3、通假字
帅—— 取—— 免—— 摩厉——
4、词类活用
(1)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退:(2)我攻而胜之 胜,(3)服之而已 服,(4)然后卑事夫差 卑,(5)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美、饱,(6)必庙礼之 庙,礼,(7)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衣,5、重点实词
知、资、旅 更、摩厉、劝
6、文言句式(1)判断句 例
(2)省略句
⑶ 倒装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