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足球教学改革相关问题分析
高职足球教学改革相关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6-000-02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也在不断探索适合本院校的改革方案。足球教学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的课程,如今,其教学方式已与新时期的要求有些不符,因此,提升高职院校的足球教学已是势在必行。本文将主要结合高职院校足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将游戏融入到足球教学,以提升高职院校足球教学的质量的问题。
关键词 高职 足球教学 足球游戏
高等职业技业学校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著称。而足球运动历来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它不仅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这项运动中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拼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如今,我国高职院校的足球教学中却存在不少问题,非常不利于足球教学工作的发展,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一、当前高职院校足球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目标陈旧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份量。而在很多高职学校,足球老师依旧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此外,高职学校因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度不高,课程设置少,因此,导致学生的足球动作技术和球场上的战术缺乏,非常不利于学生足球技能的提升,使学生学习足球的兴趣也大打折扣。此外,高职学校对足球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也不合理,只是单纯地看重学生足球的技能教学,而对主体的创造性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不足,从而不利于足球教学整体质量的提升。
(二)学校的教学体制不尽合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在高职学校,一直以来都认为足球只是一门副课,因此,对到球的课程安排时间不够,场地条件也不好,这些都妨碍了足球教学的顺利发展。此外,受我国一直以后的教学方式的影响,高职学校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采用“一锅端”的方式,根本没有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去开展教学,特别是针对像足球教学这样个体性很强的职业教育,也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因而,让那些低能差、底子薄的学生就更难得在理论知识和动作技能上有所提高了,其教学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高职院校足球教学的硬件设施不健全
对于足球教学来说,必要的足球场、训练的器械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场地和器械,足球运动基本上是无法正常进行的,但是,我国的高职院校中,一所学校往往只有两个足球场,同时,相应的其他硬件也不足,这就无法保证学生足球技能训练的有效性,从而对学生学习足球运动的积极性带来不小的打击。而且,这些年,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的数量成倍的增长,而学生的足球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械还是以前的数量,甚至出现了几百人同在一个足球场上课的情形。因此,增加高职院校对足球教学硬件设备的投入势在必行。
(四)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足球的积极性不高,足球意识淡薄
一直以来,我国的学生都是生活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时候,学校评价一个学生的标准就是考试成绩。因此,学生们习惯了将主要精力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而片面地认为体育课就是用来放松的,对于足球课也是如此,认为踢球就是玩,用来放松心情的,而忽略了足球运动本身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学习主体意识的不强,将成为足球教学无法得到提高的一个最主要的障碍。
二、足球游戏在高职院校足球教学中的实施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游戏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要结合足球教学的特点,将游戏引入高职院校的足球教学中,并根据足球教学的不同阶段进行组织。
(一)足球热身训练阶段的组织实施方法
众所周知,在足球运动员上场之前,都要有一个热身运动。热身训练一般为15分钟左右,主要是通过有准备地进行一些运动幅度比较小的运动,来提升学生肌肉组织和神经系统的兴奋度,让身体处于一种柔韧性和灵敏度较好的状态,避免学生一下子进行高强度的动作造成肌肉的损伤或者生理上的不适感。而在传统的足球教学中的热身运动,一般都是采用做操、慢跑或者压腿的方式进行热身运动,这些方式虽然也能有效地起到热身的作用,但是枯燥、乏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热身训练阶段的游戏教学的方法是在训练内容上多采用“蛇形跑”、“传球比快”或“传球触人”的方式进行,以“足球游戏”的方式进行热身训练,有效地将学生的兴趣引到足球上,同时,增加了足球课程的趣味性,提升了学生对足球课程的兴趣,从而也能有效地激发身体的机能,为足球课程后续的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足球技术教学阶段的组织实施方法
在足球教学的过程中,技术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持球、踢球、带球、射门和防守等技能的学习以及通过不断的练习提升技能的掌握程度。在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的模式就是老师先对某个技能进行讲解并配以示范,学生在老师的讲解和示范下进行练习,然后老师再针对学生的动作给予纠正,学生再不断练习,直到学会、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往往不愿意去学生,特别是对一些学生学起来比较难的动作,就更是如此,没有坚持练习下去的兴趣和意愿。而在足球游戏的技术教学课堂上,老师则是将场地进行灵活的处理,将足球场进行细分,并在每个小足球场中设立球门,让学生分组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如通过“三抢三”训练学生的抢球技能,通过“射靶子”“局部区域内四对四射门比赛”训练学生的射门,通过“顶远游戏”“顶准游戏”等训练学生的传球,等等。为每项教学的技能都设置相应的游戏,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提升了技能,真正完成实现了“遇教于乐”。
(三)足球战术教学阶段的组织实施方法
足球运动属于团体运动项目,只有全体参与运动的队员通过彼此的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足球技术和战术,赢得比赛才是足球运动的最终目的,所以,战术教学是足球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战术教学中,老师将学生编成队学生在不同的团队中,通过对抗赛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开展进攻、防守战术和变幻比赛队型,从而领会战术的作用,提升团队的整体作战水平。在以往我国的足球战术课的教学中,老师多是采用沙盘教学和观看实况录像的方式进行。如今,足球游戏教学是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游戏的成份,通过“全场人盯人”或“二过一传球”等游戏,分别对不同的战术进行训练,让学生在“玩”中领悟战术,同时,提升团队队员之间的配合程度。
(四)足球整理教学阶段的组织实施方法
足球运动是一种高强度的运动,经过前三个阶段的训练,学生都已筋疲力尽。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老师需要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从而让生理和心理都得到调整。因此,15分钟左右的放松时间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足球整理教学是足球教学环节的最后一环,如果不采用趣味性的方式进行,那学生的身心恐怕很难达到放松,而足球整理的效果也就达不到。一般足球教师都会在足球整理阶段采用“颠球游戏”,根据课堂学生人数的不同,编成不同的小组,让大家在各个小组围成的圆形方框中轮流颠球,并以颠球的多少或质量来给各小组或个人进行排名。在足球整理的阶段,虽然看似一个简单的游戏,老师也是别有用心地让学生在感受足球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不忘给学生分别展现自己技能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在课堂接近尾声时能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不仅有利于达到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让学生保持继续学习足球的热情和兴趣。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以往传统高职院校中的一些问题必须要进行改进。而将游戏引入足球教学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足球的兴趣,而且学生在学习好足球技能和战术的同时,增强了团体合作精神,对于促进我国高职院校足球教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昌珊.在足球教学中融入体育游戏[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2(02).[2] 刘卫民,刘艳明,覃凤珍.国外青少年儿童足球运动员选材过程研究综述[J].体育学刊.2011(01).[3] 马国全.当前高校足球教学与训练工作的几点探讨[J].科教纵横.2012(01).[4] 杨涛.关于高职院校足球教学的问题和对策浅析[J].教研.2011(04).[5] 沈春华.浅谈足球教学方法的改进[J].科技教育.2012(14).
第二篇: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策划书
课堂教学改革策划书
为扎实推进我院教育教学改革,使之尽快适应高职教育需要,进而促进我院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我院“全市重点,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办学目标,根据我院教育教学实际,特制定本策划书。
1、有计划、分步骤地请专家来我院讲学,从改造领导和广大教职员工的观念入手,逐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2、在聆听专家讲座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具体情况,结合本岗位工作特点,有组织地在全院各部门展开课堂教学改革大讨论,围绕“要不要改革”、“怎样改革”、“如何服务一线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怎么做”等问题,出主意,想办法,形成全体动员,人人参与的氛围。
3、带着问题和目标,分期分批组织领导和骨干教师,到改革成功的院校学习考察,通过听课、交流、参观等方式,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写出详细的考察报告和感受,并结合学院和自身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做法。
4、在参观学习的基础上,鼓励广大教师多实践,多研究,逐步进行课改尝试,不断推出创新课、研究课比赛。
5、在时机较为成熟时,适时推出单元教学设计竞赛,为整体教学改革投石问路,积累经验和素材。
6、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全面推开课堂教学改革,使之真正体现出高职教育特色,最终使我院教育教学改革上一个明显的台阶。
2009年9月24日
第三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本文从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契合,坚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坚持提高教学质量为切入点,在培养模式上创新办学特色,建立一支具有鲜明职业特点、教练型的师资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社会发展;人才培养;高职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发展呼唤着具有远大政治抱负、敬业奉献思想、职业人文素养、政策法律观念、经济效益头脑、组织管理才华、职业岗位能力、竞争取胜意识、开拓进取意识的德才能兼备人才。来自社会的信号,清楚地反映出,社会对人才的选择,吸收和使用,具有强烈的市场属性,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要主动服务于经济建设,服务社会发展,必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办学模式,培养受社会欢迎的经济建设,行业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
一、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与社会对人才需求要进一步契合随着社会日益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其主要特征,需求的是人才具有明确的奋斗方向,积极向上,不断进取,敢于挑战的精神。同时社会需求的人才要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通过实践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当今社会需求人才要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开拓职业未来能力。众所周知,高校毕业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为这一资源的主要方面。[1]因此,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要进一步契合。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求的,既有科学人文素养,又有职业岗位技能,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二、社会需求政治素质高、职业人文素养好、敬业奉献强的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坚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要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透彻的理论分析能力,能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八大精神,准确地分析新形势、新问题,具有较强的原则性、预见性和创新性;要牢固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和强国富民的思想,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锐意进取的气魄;树立高尚道德品质和崇高职业献身精神,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艰苦创业、奋力拼搏,在金钱、利益面前拒腐防变、廉洁自律正确处理个人与单位、单位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保证行业企业和事业在深化改革中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发展壮大。社会对人才政治素质的高标准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努力加强和改进德育教育工作,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创新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工作,找准经济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结合点,牢牢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真诚守信的观念、艰苦奋斗的思想。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法律意识,遵纪守法的观念,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的培养,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2]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和德育教育时,要注意改变传统“灌输式”抽象理论为主的教育方式,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改革教育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谈心、讲座、讨论、咨询、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教学。也可采用案例、项目、任务导向、现场说教、启发思维等新颖、活泼、生动的教育形式教学,突出哲理性,注重实效,使德育教育入情、入理、入耳、入脑,让学生在思想上接纳,在行动上适应,在生活上见效,将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需要,将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变被动受教育为主动接受教育。在思政课教学和德育教育中,要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引领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和牢固的职业道德观念,在学校期间就养成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和奉献敬业精神。[3]
三、社会发展要求职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并具有竞争意识的开拓进取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以坚持提高教学质量为切入点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既需要有科学文化素养,又要有经济头脑,懂得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还要要有真才实学和过硬本领,能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好技术技能,不怕吃苦、敢创敢干,能在基层一线发挥重要作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同时要能够根据行业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审时度势,科学应对,善于从错综复杂的变化中,看准方向,发现机会,把握未来,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保证行业企业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现代职场中更需要知识结构合理,技能结构优化,职业素养良好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生意洽谈、人情世故中,要有雄辩的口才,对答如流的言辞,沁人肺腑的辞令,彬彬有礼的风度,训练有素的处事行为。要有广泛的社会交际和良好的人缘关系,能够营造和睦融洽、团结协作的内部环境,善于沟通行业企业与外界的关系,取得社会公众的信赖和支持;有强烈的经营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强烈的机遇意识和时效观念,敢于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有胆识、有气魄、敢闯、敢干、敢于进取,大胆创新,不断创造未来,开拓新市场,工作效率高的复合型人才。[4]社会发展要求具有真才实学和过硬本领的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顺应社会发展,服务社会需求,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突破传统的办学模式,改革教学体制,采用全新的办学理念,调整改造专业和课程设置,围绕培养合格人才这个中心,加强重点专业、重点课程建设,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的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制定和修订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设计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
在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要强化职业岗位核心课程和职业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要重视高职学生的素质拓展课程的训练工作,要积极探索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为延伸的人才培养路径,形成高职院校办学特点。[5]要灵活设置与人才市场需求无缝对接的课程,要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在“必需、够用”,“突出职业性、岗位性和实践性”,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强化自主学习,注意过程考核,构造学习性强,加大选修课份量,及时引进新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加强理工渗透和文理兼容,促进课程内部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构合理化,保证各相关知识的最佳搭配。实现职业素养与业务、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近期要求与远期需要诸关系的统一。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用新思想、新概念、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及时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理论知识和最先进的技术。要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目的,遵循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科学安排教学环境,熟练运用各种有效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习教学”三段式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广度和深度,突出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实践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注意知识的转换性和业务的创造性,强调自我发挥能力、组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侧重训练运用技巧,注意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要对高职学生加强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把学生的基本要求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按照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要与自己的特长充分发展。要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打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力运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建构“以情境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切实加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拟教学、现场教学,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以及微课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职场中,社会实践中去锻炼,在真实环境下曝光和真刀实枪的环境中演练,进行针对性的成型塑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以及职业情感精神。
四、社会发展需求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在培养模式上创新办学特色
社会发展需求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在培养模式上创新办学特色,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社会赋予高职教育庄严责任。高职院校要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特别要关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牢牢把握专业建设方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符合度,积极将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规划对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要重视课程改革,坚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赋予能力全新的内涵意义,高度重视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支撑度,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6]走出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框架束缚,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的新课程模式。在职业能力培养上,要在实训教学环境的现代化、职场化和信息化建设上与社会发展需求人才有效对接,要在实训基地中融入行业企业元素,实现育人功能的对接和互补。社会发展需求用得上的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要建立一支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教练型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当前首要任务是积极实施“教练型师资队伍培养工程”,把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工作教练的培养上”,教师要到行业企业挂职、顶岗工作、参与管理、轮训,培训成为师资培养的新常态。
参考文献:
[1]叶玮光,陈军,刘晓敏.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养成途径探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4):87-88.[2]宋翠芸,江春.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与高素质人才[J].中国冶金教育,2013,(5):72-74.[3]沈定文,李友清.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探讨与实践———以湖北科技学院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32):142-144.[4]阚雨沐.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2):30-31.[5]杨健,沈斐敏.面向综合应用型安全工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9):178-182.[6]曾明.基于素质教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4,(3):73-75.
第四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分析
对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本文以高职数学的教学模式改革为出发点,对高职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得出在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下数学教学应多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从而利用计算机强大的网络资源,建立更为高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教学;教学改革
前言: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高职数学教学信息化也就成为了必然的发展趋势。信息化不仅要求高等学校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还要求其推行积极的对策。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对高职数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培养出适应信息化潮流的新型人才已经势在必行。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目前高职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数学教师不适应信息化的教学理念
由于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脱离时代进步的要求,其教育理念仍然是教师为主、学生为次,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重视成果、功利化。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守旧滞后
由于教学内容并不能体现最新的数学学术发展成果和思想,仍然是依照旧式的演绎方式而忽视了并非严格、并非演绎的最为重要的内容;教法墨守成规,忽略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功能,只讲授教科书范围内的知识;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养成机械、死板的思维定式,而并不能培养其独立思考、实际灵活运用的能力。
(三)教师团队不适应新环境下科学灵活的考核方式
长久以来,大多数高校的考核方法都是“1张纸加1支笔”的应试方式,因此产生了“六十分万岁”等消极学习现象。这使得学生难以提出新想法和独立观点,限制了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陈旧的考核方式在信息化技术环境下已经不再适用。
二、运用信息技术,对高职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提升信息化意识,改变教学观念
信息化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领域的应用,从根源上改变了课程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理解方式,成为高职数学学习中的有力工具。所以,高职教师要提高信息技术技能,增进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在实践中坚持“自身主动和政策激励”,“以自学为中心和学校辅助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只有教师队伍强化了信息技术化的意识,发挥主观思维,才能够有效的提升信息技术的选取、获得、开发、整合资源与应用理论的能力。
(二)加强融合了信息技术的高职数学教材建设
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数学教材的改革,要使教材内容与科学的发展、社会及经济建设的进步相适应。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将信息技术选入到整个教材体系当中。以基础模块为例,其内容主要包括一元函数微积分以及MATLAB软件应用,一共是六十学时,MATLAB的内容占十四学时,在每章的最后安插一到两个相关的实验;再者,以高职数学优质课程为平台,建设形象具体的教材内容体系。
(三)利用信息化的思维,改善教学方式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应多使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从而让教学内容更加形象、易于理解,也可以结合相关的教学软件来增强授课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将课堂转移到网络计算机机房,或者将授课计算机与投影仪、电视连接起来。在这样的模式下,抽象问题会变得具体,平面问题也能立体化。比如说,可以用PowerPoint配合讲解课程,其通用性强,界面简明易懂,这使数学教学实现图文并茂,数形结合,创建视觉听觉两方面的有趣教学情境,这样能使学生多感官感受,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效率,加深对课程知识点的记忆,因而可以极大地提升对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四)采用适合信息化技术的考核方式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以往的评价考核方式已经不再适用,考核方式必须改变。不能只以期末考试分数为依据来评价学生的数学能力。怎样建立一种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价方法来评价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信息技术环境的发展和多媒体教学的推广使改革传统考核方式变为可能。传统考核方式,以具体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分割知识”并且“分离技能”。信息化考核方法改革要以“素质、知识、能力全面考核”为目标。因此,要多采用科学灵活的方法来考核,比如“知识点加能力”,“论文加面试”等方法。以此全面检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信息化高职数学教学实践
为了验证以上改革建议的实效性,笔者选用《高等数学》课程进行了实践验证。
实验对照组是两个相同专业的班级,其学生都是刚入学的大学生,录取成绩平均分相同,而且数学成绩也无差别。在接下来的一个学期,对两个班级采用两种教学方式:一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二班则是采用多媒体信息化教学,充分结合多媒体和教科书,在讲课过程中融入数学文化、小组讨论等元素,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并且结合实践中的问题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课后的时间,教师在微博、QQ空间、贴吧等互联网平台上与学生们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一个学期后,两个班级的学生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状态:一班的学生,上课时沉闷、没有积极性、鲜有提问,甚至出现逃课现象;二班则截然不同,学生们表现出较强的自学能力,并且在实际问题中可以熟练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时相比一班的学生更具想象力和创意。一班的平均数学成绩为66.60分,二班为83.47分。二班的教学成效明显优于一班,由此可见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结论:综上分析可知,把信息化数学教育模式和传统的数学教育技术良好的整合并进行优化,会发挥出更好的教育效果。这对新型创新人才的培育大有益处。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相关的探索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希望笔者的探究能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王继宏.大学数学考核体系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2-5.[2]徐宗本.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数学教育[D].吉林大学,2013.[3]王鹏远.信息技术的引入为数学教学改革带来了什么[J].教育技术通信,2012,(4):40-41.作者简介:
田荣(1972.8~),男,民族:汉族,籍贯:甘肃兰州,职称:副教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第五篇:高职院校《证券投资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高职院校《证券投资分析》课程
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研究
陈雄/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实践工作能力强、富有职业素养的应用型高级技术成人。《证券投资分析》是一门既有丰富理论又有很强实践性要求的课程,具有信息量大,内容要求新,图表分析多的特点,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在教学中应以证券投资分析工作过程为逻辑主线,依据完成证券投资分析任务的需要,兼顾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科目的知识与技能要求选择教学内容和方式。基于证券投资分析过程,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使所教知识和技能系统化,以实训任务为载体聚集知识和技能,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创设仿真的工作场景,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教”、“学”、“做”相结合,让学生在完成实训任务的过程中自我构建知识、技能和综合专业素养,并在毕业前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关键词】证券投资分析;课程;教学;改革
目录
一、课程教学目标设计.................................................................................................................3
二、课程教学项目化设计.............................................................................................................4
三、课程教学内容设计.................................................................................................................6
(一)证券信息收集、运用.................................................................................................6
(二)评估证券价值.............................................................................................................6
(三)证券价格走势分析论和方法.....................................................................................6
(四)撰写投资分析报告.....................................................................................................6
(五)证券投资组合管理.....................................................................................................7
四、课程教学方法改革.................................................................................................................7
(一)企业现场教学.............................................................................................................7
(二)教室角色扮演.............................................................................................................7
(三)讲授案例教学.............................................................................................................7
(四)教师启发引导.............................................................................................................8
(五)分组讨论.....................................................................................................................8
(六)模拟交易.....................................................................................................................8
五、课堂教学组织管理.................................................................................................................8
(一)学习目标.....................................................................................................................9
(二)任务分析.....................................................................................................................9
(三)制定计划.....................................................................................................................9
(四)实施计划.....................................................................................................................9
(五)评价与总结.................................................................................................................9
六、课程教学评价改革...............................................................................................................10 参考文献.........................................................................................................................10
针对《证券投资分析》课程实践性强、并具有行业资格认证的特点,在教学中不仅需要理论性教学,更应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需具备相应软件和硬件基础条件,包括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系统知识的任课教师,具有相应的信息技术和实验软件的实验设施设备。教师应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安排充足的模拟实践,并通过互联网接入交易所的实时行情、运用各种行情分析软件、对证券交易进行动态观察等教学方法,以适应高校及高职院校证券投资分析教学改革的需要,从而达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结合。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设备,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建立一种基于现实问题的学习环境,使理论教学的目的性更加直观。这样构建一种学生自发的学习环境,有利于进行学生个性化的培养;通过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接触社会实践。
一、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搜集和处理证券信息的方法;掌握宏观分析、行业分析、公司分析以及证券价值评估理论和方法;掌握趋势分析、K线分析、形态分析、指标分析等各种技术分析理论;掌握各种形式的股市评论、投资分析报告的撰写方法;熟悉证券投资组合理论,证券行情研讨和投资分析咨询业务的流程,了解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势和证券市场。本课程培养的学生的职业能力应包括以下六方面:(1)能熟练使用证券行情分析软件及其他专业软件。
截止至2016年元月,各类证券公司、现货延期交易公司等纷纷推出自己公司冠名的行情分析软件,但这些软件主要是基于传统的几大分析软件。证券投资看盘分析软件以“同花顺”为主,兼有钱龙软、指南针博弈版软件等;期货软件主要有博易大师、文华财经等;黄金、白银、石油等大宗商品现货及其延期交易的软件主要是在上述软件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在教学时都会介绍,但统一使用一种软件教学,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其中自己喜好的一款软件。
(2)能收集与处理投资分析所需的各种信息。收集信息的要点在于收集的渠道、归纳分析的方法以及信息与行情之间的关系。
(3)能够进行证券投资分析,提供投资建议。
学生对所用的分析理论依据可以有所倾向,但必须含有基本面、技术面两方面的分析结论,根据分析结论做出的操盘建议必需包括“进场三点”(进场点、出场点和止损点)与近期行情价位可能触及的压力和支撑价位。(4)能撰写各种形式的评论和投资分析报告。
这些评论主要包括现货、期货、股票、期权的早评、晚评等行情分析报告,也包括给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组合分析报告和套期保值分析报告等。(5)能够与证券业内人员进行证券行情研讨。
对具体交易对象的充分了解和对专业术语的灵活应用,是与业内人研讨行情的基础,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当然,表达能力也十分重要。(6)能独立开展各种形式的投资咨询业务。
咨询业务最核心的技能是与准客户和客户的充分沟通,这是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和沟通能力应用的综合考验。
二、课程教学项目化设计
第一,围绕现货延期、股票、基金、期货和期权经纪等公司的投资分析,投资公司、投资顾问等岗位工作人员完成证券投资分析任务的需要,选择相关知识,以证券投资分析过程为主,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序化和排列知识。但是,应届毕业生早期投入的工作,都离不开业务和团队协作,因而,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将是第一培养目标。
第二,以实训任务为载体来聚集知识,在讲授证券投资分析理论的同时,进行模拟投资分析训练和模拟证券交易,把相关的理论分解到相应的操作过程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自己设计实训任务,并有取舍地重新组合教材内容。
第三,采用“任务引领”和“做学一体”的教学模式.即通过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实训任务”来教学,这些“实训任务”均是来自于上述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一次课堂教学的过程,即是一个典型工作任务被学生完成的过程。课堂教学的进程由“任务”来引领,而非教师的讲授来推进。在教学中实现“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即“做学一体”。教师刚开始时讲授相对多一点,随着教学的推进,教师讲授的时间越来越少,转而变成指导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实训任务”。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进而掌握证券投资分析知识,提高证券投资分析技能,积累证券投资分析经验和培养证券职业素养。
由于行业认证的考核方式还是应试的闭卷模式,所以,对有意参加考证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另行安排复习时间。
第四,在教学实施中突出学生的工作者角色,强调学习方法、工具的应用和学生的主动性学习,通过具体任务的完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种做法光有内容是不够的,还要有相应的形式。比如,学生角色扮演的可交替性,角色绩效与学生成绩挂钩,出勤率与绩效挂钩等。
第五,为学生营造仿真(真实)的工作场景.对现有校内理财实训中心进升级改造,营造出仿真的工作场景;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到证券公司和期货经营机构现场观摩,并邀请证券投资分析一线实践专家到校指导学生,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感受真实工作氛围的机会。
由于本课程所能适用的企业类型较多,在教师或实验室模拟具体类型企业的场景有难度,建议仿真企业。在意识上将学生当做企业“员工”,并期末总评的100分按17周的主要教学时间均摊到每周、均摊到考勤考绩的过程中,期末总评就是学生的“薪资”。
三、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工作任务、知识内容和技能要求内容如下:
(一)证券信息收集、运用
掌握信患收集的各种方法能迅速获取证券相关信息,能准确判断相关信息对证券价格走势的影响机,理理解相关信息影响证券价格的内在因素,掌握宏观分析理论和方法,掌握行业分析理论和方法能判断证券市场大势,掌握公司分析理论和方法能评估行业的投资价值,掌握证券价值评估理论和方法能读懂公司财务报告。
(二)评估证券价值
能评估上市公司价值,理解宏观因素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理解股市供求关系,能对证券价格行情走向的资金供求因素进行分析,能评估债券基金、金融衍生工具的影响。掌握趋势分析、K线分析形态析、指标分析等各种技术分析理论,能熟练运用趋势理论判断价格趋势,能熟练运用K线理论分析价格走势。
(三)证券价格走势分析论和方法
能熟练运用形态理论分析价格走势,理解投资者行为对证券价格的影,能熟练运用常用技术指标分析证券价响格趋势,掌握股市评论的撰写方法,能撰写较高水平的股市评论。
(四)撰写投资分析报告
掌握投资研究分析报告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掌握中长期投资报告的撰写方法,能撰写较高水平的中长期投资分析报告。
(五)证券投资组合管理
掌握证券收益和风险的含义及其度量组合方法,能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建立相应的证券投资组合,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四、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任务”,这些“任务”均来自于证券经营机构一线工作岗位的典型任务,一次课堂教学的过程即是一个典型任务被学生完成的过程。课堂教学的进程由“任务”来引领,在教学中实现“做学一体”。为此,教师应灵活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企业现场教学
组织学生参加厦门市证券期货业协会组织的厦门市证券期货投资论坛,现场观摩全国知名证券分析师的报告。安排学生到证券营业部参加内部研讨会。
(二)教室角色扮演
在教学中全面实施角色扮演,由学生扮演(模拟)证券分析人员的角色,以证券投资顾问具体的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教师的讲授,示范与学生操作互动,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与“练”的过程中提高业务技能。如在证券投资分析咨询中,可由学生互相扮演证券分析师和投资者的角色,组织实施教学。在教学中安排固定时间由每位学生进行大盘点评。
(三)讲授案例教学
在证券投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案例素材,本课程应精选部分最新的国内外证券投资分析的案例,证券市场热点问题等素材进行案例教学,并将教材中较难掌握和理解的有关内容、分析方法结合实战案例进行即时的解答和点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应用,从而掌握和运用证券投资分析的基本原理。
(四)教师启发引导
由于完成证券投资分析过程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部分内容如证券投资组合管理内容较难,这就要求教学中善于利用各种资料,设备和软件,应用多媒体、投影、电脑、网络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设置各种问题,任务情境,在课堂中安排恰当的任务,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解决问题,完成工作任务。学习过程由浅到深,任务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教学设计尤其注意将课程内容前后左右、上下纵横加以有机联系,以达到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前后呼应、触类旁通的效果。
(五)分组讨论
教学中不定期进行证券行情分析研讨.在教学中合理安排小组成员,根据证券市场热点的转换选择不同的讨论主题,提出明确的讨论目标与要求,通过分组讨论形成小组结论并进行报告.讨论时注意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证券投资报告会,进行现场观摩.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职业道德,达到知识、技能和素养的有机统一。
(六)模拟交易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相关的证券软件,把模拟交易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通过模拟交易,有效地提高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效果,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模拟交易的成绩也是判别学生真实水平的重要依据,使学生不仅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之真正达到高职教育的要求。
五、课堂教学组织管理
采用“任务引领”和“做学一体”教学模式,一次典型的《证券投资分析》课堂教学应该由五个部分组成: 8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包括最终目标和促成目标,是对完成本任务要达到能力目标的描述和说明。这部分由教师提出。
(二)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由学生或小组对教师给出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在课前向学生提出任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讨论,教师在岗开始上课时就对学生的任务分析结论进行点评,之后再切入当天的任务课题。
(三)制定计划
由学生或小组制定计划,研讨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找到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老师依据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所需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重点、难点以及解决办法,对学生完成工作任务进行过程指导。
(四)实施计划
由学生或小组完成任务,教师给予指导。
(五)评价与总结
学生在完成任务后,教师予以评价与总结.比如小组任务,则由各小组就取得的成果和获取的心得、体会、经验与感受等展开相互交流,之后,在教师组织下,对各组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可以用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等形式),并给出评价结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像“导演”和“教练”,负责设计典型任务(项目),组织,指导和监控学生完成任务,评价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学生则由“听众”转变为“做学一体”的“演员”,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体现。
六、课程教学评价改革
(一)本课程不能单独考核证券投资分析专业理论知识,而是以完成证券分析人员具体工作任务过程的熟练程度和准确度及其结果作为考核依据。
(二)综合采用素养评价、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应用与实际操作评价相结合,客观量化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模式。考核方法为应用操作考核、综合作业、现场评价、取消闭卷书面考试。
(三)综合课堂考勤纪律、提问回答、平时作业、学习主动性、技能竞赛及职业资格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参考文献
1.张华.对高职院校证券投资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11(1).2.孔立平.高职层次证券投资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 2009, 11(2):29-30.3.于志武.开放教育证券投资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 2011(8):96-97.4.贺素文.《证券投资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商界, 2011:142-1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