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用低结构材料培养幼儿创造力(陆颖)
运用低结构材料培养幼儿创造力
兴化市陈堡中心小学
陆颖
[摘要]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论指出时代需要有自主性、创造力的人才,因此要求我们在幼儿教育中需要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同时也要求我们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促使其在“做中学”,实现教学做合一。美工区就是一个提供幼儿自由创作的活动区域,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投放了生活中大量的低结构材料,让幼儿发挥创造力创作出各种有趣的造型,并从中获得创造的乐趣。本文将对美工区低结构材料再利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做简单探讨。
[关键词] 低结构材料,美工区,创造力,做中学
幼儿园的美工区域活动是美术教育的重要补充,在这里幼儿可以自由创作美、表现美,感受愉悦氛围,并从中获得能力和知识经验的发展。陶行知先生指出:“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教师有责任从小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美工区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仍起绝对的主导作用,“我说你听,我示范,你模仿”的现象普遍存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被冷落,减弱了美工区的教育价值。因此开展美工区域活动时,教师应该尊重幼儿,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其自主探究不受约束和干扰,宽松自由的氛围将促进课堂实现“教学做合一”。美工区的活动材料除了传统的各种笔、纸张、模具外,还可以投放各种生活中常见的低结构材料,创作出各种有趣的造型,从中获得创造的乐趣。以低结构材料的开发的区域活动,让幼儿接受生活的馈赠,在实践活动中与生活废旧资源为伴,在活动的过程中发挥他们的操作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创造独到的作品,并在过程中树立自主性和独立性,真正成为低结构材料的开发者和学习活动的主人。
一、让幼儿与低结构材料对话,丰富活动内容
幼儿是进行感知觉教育的最佳时期,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鼓励幼儿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认识这个世界。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主题要定期更换,以吸引幼儿游戏兴趣,过去教师都要为美工区域的游戏材料投放大费心低结构材料以丰富、生动、直观、具体的形象时刻吸引着每个孩子,合理投放低结构材料进幼儿游戏活动,可促使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也可以丰富活动内容。例如大自然中的树叶是形状各异,颜色不一的,我带领着幼儿进行收集、整理、平整等活动。在收集树叶的过程中,幼儿通过观其形,辨其色,分拣出较为漂亮完成的树叶,并按教师要求把树叶根据大小、颜色、形状分门别类放置,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幼儿利用视觉区分不同事物的能力。幼儿们的收集到的多是新鲜树叶,需要进行处理使其平整,幼儿们在教师指导下把树叶夹在书本里压平。到了美工活动时间,以往教师都依赖各种游戏材料和玩具,幼儿玩久了后就没有了新鲜感,容易失去游戏兴趣,这时教师让幼儿利用这些树叶资源进行创造性的游戏。有的幼儿把一片长叶子两片圆叶子为规律进行排序排序,有的幼儿根据不同颜色分类后黏贴在白纸上变成了彩虹,有的幼儿把叶子建成各种几何形拼成各种小动物或衣服……
通过这个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游戏兴趣,学会了排规律,同时也认识到了很多树叶的颜色、形状,丰富了感知觉,幼儿的创造力得到了表现和发展,同时大量自然资源进课堂幼儿进行自主游戏也为教师做玩具减少了负担。简单的低结构材料与幼儿的活动相结合,幼儿在活动中,将他们的想象及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也丰富了活动内容。
二、让活动与低结构材料结合,实现手脑并用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学做合一”这就要求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并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鼓励幼儿在做中学,在做中不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同时又是能力有别,天赋各异,因此开展活动课堂时,放手让学生将低结构材料与活动相结合,使幼儿的脑袋“活”起来,手“动”起来,才能达到活动的真正教育目标。
在美工区区投入了塑料袋、一次性纸杯、报纸和许多小的装饰品,供幼儿进行制作时尚的娃娃。刚开始的时候,幼儿的思维和创造被限定在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制作,结果大家制作出来的娃娃基本上都差不多。直到有一天小朋友拿着玉米皮跑到教师的跟前说:“老师,带了玉米皮打算今天做娃娃用”我好奇的问她:“为什么呢,你要那个做什么呢?”她说:“我想给我的娃娃用玉米皮做一件漂亮的婚纱,让她变成美丽的新娘子!”听到之后我很惊讶也很好奇,她做什么样子的婚纱裙子?美工活动开始了,我看着小朋友用剪刀将玉米皮剪成一个梯形,用胶粘在了娃娃身上,又剪了两条玉米皮贴在娃娃头的两边,那是新娘头上披的 头纱。我问她:“你为什么要给你的娃娃做成新娘子呢?”她说:“星期天我去参加了小姨的婚礼,小姨是新娘子,就是这样的,穿着漂亮的婚纱。”
小朋友因为最近刚刚参加了小姨的婚礼,所以老师提供的材料当大家都做的差不多样子时,她却迁移经验想到了用低结构材料做一个漂亮的新娘,很有新意,她通过思考已经实现了将生活经验迁移到区域活动中。当教师提供的材料中没有她想要的材料时,她却想到了家里废弃的玉米皮,玉米皮呈米黄色,是一片一片的,接近婚纱的样子,所以也充分体现了她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让实践与低结构材料结合,发展幼儿能力
美工区的活动是需要幼儿亲自动手实践的活动,而幼儿能力有限,很多时候需要集体游戏,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力,使游戏的效果最大化。幼儿园利用低结构材料开展的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其自由表达想法,自主探究不受约束和干扰,增进幼儿游戏的兴趣和信心,从而不断提出新的想法和创造力,并在游戏中培养幼儿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促进幼儿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在利用废报纸、塑料瓶、果冻盒、环保胶、水粉等材料进行纸浆造型画的活动中,就采用了小组作的形式。幼儿们将废旧报纸剪碎,用水泡软变成纸浆,进而用干布进行过滤,最后给纸浆染上各种颜色备用。幼儿们有的把用这些纸浆黏在了各种瓶瓶罐罐上,变成了多彩的工艺品,有的现在纸板上画出动物的基本轮廓然后把染上颜色的纸浆黏上去,做成纸浆画。有的直接把纸浆捏出各种形状,像堆雪人一个堆出各种造型,创意十足又美观有趣。
从这个利用低结构材料开展的纸浆活动中,幼儿应用简单的环保材料进行了美工活动,他们不仅仅完成了一次活动,从中他们也了解到了低结构材料的妙用,相信从中他们知道了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废弃物,可以变废为宝。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给幼儿创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操控着游戏,从中学会交往、合作的能力。而幼儿是区域活动的主体,在自主性开展以低结构材料为内容的的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自由想象的空间,实现了创造能力的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生活是个广阔的空间,低结构材料亦多如牛毛,牛奶盒、饮料瓶、啤酒盖、报纸、塑料袋、甚至旧衣服、玉米皮、石头、落 叶等等,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教师充分挖掘低结构材料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可以在丰富的资源体验中,树立或改变他们对低结构材料的认识,以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和对低结构材料再利用的创造兴趣。
幼儿最初对事物的认知,对知识的获取是从实践中获得的,这就要求教师践行“做中学”的思想,带领幼儿认识低结构材料并利用低结构材料进行各种美工活动,使之变废为宝。这不仅可以促进幼儿手脑协调发展,满足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还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今后的幼儿教育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多带领幼儿感受生活,寻找有利于幼儿各方面发展的低结构材料,开发开设相关活动,真正发挥低结构材料在幼儿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和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沙璐璐.巧用废旧材料拓展幼儿美术活动[J].东方教育, 2014,(9): 191 [2] 顾芸.在美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J].读书文摘, 2015,(8): 153-154
第二篇:浅谈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迅速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既推动教育的进步,又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时代呼唤创新教育,个体要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必须具备创造性,创新作为人的最宝贵精神素质受到空前的推祟,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与核心。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聪明程度在生物基础方面主要取决大脑细胞的结构,每个细胞的神经树突越多,人就越聪明。研究证明:0~6岁是人一生中脑细胞树突增长最快的时期。儿童受教育越早,潜能发展得越多,受教育越晚越不利于潜能发展,可见,创新应从学前教育开始作为一项重要培养目标,其核心即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过去那种幼儿模仿得多、启发少,老师讲得多、幼儿活动少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无形中扼杀了孩子们的好奇、猜测、提问、幻想的创造性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
一、激发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是创造力的前提
兴趣是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只有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兴趣,幼儿才会观察,而观察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只有养成经常观察的习惯,幼儿才能获得新的发现,才能有正确的创造。因此,我们组织幼儿进行专门的观察活动以外,还在幼儿的一日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捕捉良机,如经常带领幼儿到附近的环西广场、西公园绿地、体育广场等地,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和现象进行观察,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为幼儿的创造积累了大量素材。由于幼儿对周围一切充满好奇心,于是我对这难能可贵的兴趣萌发倍加呵护,满足孩子的求知欲,给孩子
始终带来新鲜、奇妙感,从而吸引幼儿去观察、探索、研究,把他们一步步领进创造的天地;与此同时拓展幼儿的活动内容,让他们接受更多的信息和刺激,从而产生创造的动机。
二、环境的创设是培养创造力的条件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儿童发展条件,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成长变化。陶行知提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宽松、民主的环境是培养幼儿创造力重要条件。而创新的涌现离不开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和外部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充要条件。因此,在活动中我和幼儿保持良好的师幼关系,让自己成为参与者、思维的引导者、创作的欣赏者,用一颗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与众不同”的言行,并消除恐惧心理,鼓励孩子解决问题中表 现出来的首创性、互异性和多样性,使幼儿在轻松、自由愉快、平等民主的心理环境中进行创意活动,释放自己的创造潜能。由于幼儿的思维伴随着活动而进行,于是我在室内为幼儿创设了美工区、科学区、数学区、阅读区、角色区等区角,并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玩具以及大量的材料,为幼儿提供了思考、操作、交往的“丰富信息知识环境”和“动手的外部环境”,从而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三、积极联想,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的想象开始,幼儿期是想象最活跃时期,孩子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创新活动的基础。想象是“创造之母”,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创造性思维,想象
中的形象不是记忆表现的简单重复,而是新形象的创造,如果把他变为现实,就是为人类社会所承认的创造。日常生活中孩子的想象无处不在,他们在纸上画出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有时常常不被别人理解,编出许多荒唐可笑的故事,也许就在编织一个美丽的未来世界。事实上过去许多幻想通过人们的努力已变成现实。因此我平时经常向幼儿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中来解决问题。如:假如世界上没有钟会怎么样?假如没有水会怎么样?等等。组织幼儿讨论、大胆想象,积极思考,鼓励幼儿作出多样性、独创性的回答,由此迸发出富有创造力的思维火花。
四、开展丰富的活动,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是创造力的保证
活动是创造力的保证。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在创造性的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性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部分。
于是,(1)在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些发散思维训练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开发幼儿创造力的目的。如语言活动中先讲出故事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由幼儿根据故事情节来叙编结尾;音乐活动中让幼儿创编歌词;美术活动中的意愿画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构图等。
(2)幼儿的创造力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小天地,应贯穿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所有教育活动中都蕴涵着发展幼儿创造力的教育因素。因此,我语言区利用自由活动时间常常和幼儿提一些假设性的问题训练幼儿思维。如假如我会飞……有的幼儿会说假如我会飞,我就变成飞行员和飞机赛跑,假如我会飞,我就到天上当指挥交通员……在益智区内用“符号推理法”,如出示一些图形符号,让幼儿看看想想像什么,如圆,有幼儿说像太阳,有的说像钟面,有的说像呼拉圈……再如讲出一种特性让幼儿讲出有此特征的事物,列举得越多越好。如电有什么用,幼儿很快地说出照明、电饭锅煮饭……表现出发散思维的变通性,在活动中孩子回答的五花八门,气氛活跃,沉浸这轻松愉快氛围中,孩子的思维完全发散开来,想象力极其丰富。另外,在晨间活动是孩子们锻炼身体的好时机,他们高兴地玩着和家长一同制作的自制玩具,如沙包、布飞蝶、拉力器、魔棒等,于是在孩子们的高兴之余我们开展了“一物多玩”的方法来促进幼儿创造性 思维的发展。
五、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幼儿创造力的保障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爆炸的年代,教师应树力“终生教育”思想,使自己的观念、知识、思维方式不断更新,如此方能跟上时代步伐,只要教师具有发展创造力的意识,便时时处处可创造条件和机会,造就时代所需的人。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培养幼儿创造力要做到“六大解 放”,即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因此,在活动中我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新型的师幼关系,以平等、民主、合作的原则,给幼儿充分的活动和自由,为幼儿提供创设开放的活动环境,提供开放的活动材料,给予开放的活动时间。如在美工区内开辟了“创作天地”等,让每个幼儿能感受到创新的体验,并产生跃跃欲
试的创作激情。在科学活动区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动手动脑,鼓励大胆质疑,训练幼儿的求新求异思维。并给予讨论的自由,让孩子在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充足的思考时间内,通过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发现,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六、正确评价幼儿的创造行为是关键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发育健康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潜力。所谓创造力是主体在创造性活动中表现出来,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这种能力可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层次,受知识、经验、能力、条件的限制,幼儿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只能是初级层次,即与自身能力相吻合,对自己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而不一定具有很高社会价值的能力。实践活动证明:孩子一旦发现自己的创造行为为老师同伴的赞赏,就可能作出更多创造,并逐步形成创造性的人格。
因此,在平时工作中对于一些“不合常理”的行为,我总要细致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 及真实想法,不急于否定他们的行为,在活动中对每一位幼儿,时常抱着多一分信心、多一分期待的目光,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或幼稚可笑的想法,只要有益于发展创造性思维,总要给予正确评价,多给孩子一些赏识和鼓励,来保护孩子心灵迸发出创造火花,并鼓励他们把想象转变为现实。
创造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本班幼儿通过一学年的培养,如今的思维活跃。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教师有发展幼儿创造力的意识,并把这种创造力的培养落实在我们的工作中,就一定能使创造之花遍地开放!
第三篇:幼儿音乐创造力培养策略
幼儿音乐创造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摘要:音乐不仅可以熏陶幼儿的审美感,而且有助于幼儿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本文分析了幼儿音乐教育的含义及意义,探讨了幼儿音乐创造力的培养途径及策略。
关键词:幼儿 音乐教育 创造力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224-02
创造力是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创造性人才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本。开发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是人类发展的需要,音乐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幼儿音乐教育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要内容。幼儿音乐创造力的含义
《辞海》对创造力的解释是:“创造力是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产生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创造力是创新过程中最核心的能力,贯穿于创造活动全过程的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同时,创造力也是创造过程中最活跃的因子,可以认为,创造力是创造过程的前进动力,也是创造过程的奠基。本文的幼儿音乐创造力可以理解为为了有效提高幼儿的教育质量,运用一切的已知的幼儿音乐信息,产生处新颖、独特、有社会或者个人价值的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具有独特性;二是幼儿皆有的一种能力;三是能力根据幼儿个体不同,有高低之分。幼儿音乐创造力培养的目标和意义
2.1幼儿音乐创造力培养的目标
幼儿音乐创作力有明确的目标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目标:一是引起幼儿的学习音乐的兴趣。创作能使幼儿感受到创新的乐趣,能有效激起幼儿进行再创作的欲望,在此过程中,对音乐的学习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兴趣;二是引导幼儿体会音乐的创作过程。幼儿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在音乐的渲染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音乐创作来理解音乐艺术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三是鼓励幼儿理解音乐。幼儿音乐教育为幼儿学习简单的音乐知识提供了机会,幼儿在音乐的创作过程中,能更加理解音乐知识,并且能有效并且无形中将这些知识运用到音乐创作中去,在加深理解音乐的同时完成创作;四是鼓励幼儿进行最简单的音乐创作进而发展其创作力。幼儿尝试用最简单的音乐元素无规则的创作乐曲,能逐渐培养幼儿形成一种主动、创新的精神,推成出新的勇气。
2.2幼儿音乐创造力培养的意义
幼儿音乐创造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层意义:
(1)增强幼儿对基本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一定程度上开阔幼儿的视野;(2)启蒙幼儿的想象力,丰富幼儿的创造力;(3)有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合理部分,鼓励幼儿主动学习和积极创造的开拓精神;(4)促进幼儿对音乐的理论知识、视唱练耳、听音记谱等内容的学习,提高幼儿综合运用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幼儿音乐创造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幼儿音乐创造力的培养旨在于通过音乐来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幼儿的创造性潜能。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幼儿音乐创造力:
3.1传授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由于幼儿的年龄较低,暂不需要学习专业化的、高技能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但是基本的音乐知识进而技能是创造性表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幼儿的音乐创造力的过程中,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教师必须给幼儿传授一定的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让幼儿学习到基本的音乐知识,扎实幼儿创作的基本功和丰富幼儿创作的素材。
幼儿教师要对不同的音乐作品才有不同的教学分析,要引导幼儿随着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力度以及速度等特点,体会音乐的美,学习到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巧,从中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及表演能力。例如在幼儿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使其在愉快的情绪中说说、跳跳、唱唱,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幼儿学习到基本的音乐知识,在感知、欣赏、表现、交流中提高艺术能力。
3.2配置和谐的教学环境
3.2.1营造安全和谐的学习氛围
建造安全的教学环境,让幼儿能自由地学习;尊重保护幼儿的创造力,鼓励幼儿提高创新力。努力营造平等、轻松、自主、安全、愉快、和谐的气氛,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喜欢音乐是幼儿的天性,而刚入园的幼儿对于陌生的环境以及教师会心
里产生距离,但是我们利用音乐手段,让他们愉快、轻松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能给予幼儿更多的爱和关怀。例如幼儿入园时,播放愉快轻松的音乐,热情地迎接他们;幼儿午睡时,教师轻声哼唱《摇篮曲》,让幼儿放心安睡;幼儿放学时,放抒情的音乐,让他们产生留恋之情,让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充满音乐声,让幼儿在融洽和谐的环境中,提升音乐创造力。
3.2.2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学习兴趣是激发幼儿创造力的基础,是培养幼儿音乐创造力的最佳奠基。在课堂学习中,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得幼儿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激发兴趣,提高幼儿的创造力,也形成合适的利用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情境的良性循环。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简单的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一线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幼儿教育的需求,教师要为幼儿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技能与创造表现是和谐统一的。在支持、鼓励幼儿参加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幼儿也需要教师适当的示范支持,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
3.3培养幼儿的创造素养
应从培养创造意识、培养创造个性、培养创造兴趣三个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创造素养:一是引导创造兴趣。引导创造兴趣是培育幼儿音乐创造力的基础,兴趣可以说是创造力的萌芽,保护激发兴趣就是保护和激发潜在的创造力,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二是培养创造意识。幼儿的创造力不是要求幼儿去实实在在创造出一项新技术或者一个新的具体的产品,而是指在幼儿的日常学
生生活中产生的独特新颖的新观念、新方法或者新的假设。也就是说不是指强制让幼儿发明出小制作、小发明,而是形成幼儿新颖独特的心理意义。三是培育创造个性。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应尊重幼儿的个性,爱护幼儿的创造热情,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通过引导、调节、监督、协调的过程来培育和发挥幼儿的创造个性。具有创造个性的幼儿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培育幼儿的创新性。
总之,传授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幼儿的创造素养、配置和谐的教学环境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能有效地提高幼儿音乐创造力,使得幼儿能有意识地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兴趣,培养有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将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梁宝华.音乐创作教学:新世纪音乐教育新趋势[m].香港:卓思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2.[2]杨乃定.创造学教程[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3.
第四篇:浅谈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迅速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既推动教育的进步,又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时代呼唤创新教育,个体要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必须具备创造性,创新作为人的最宝贵精神素质受到空前的推祟,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与核心。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聪明程度在生物基础方面主要取决大脑细胞的结构,每个细胞的神经树突越多,人就越聪明。研究证明:0~6岁是人一生中脑细胞树突增长最快的时期。儿童受教育越早,潜能发展得越多,受教育越晚越不利于潜能发展,可见,创新应从学前教育开始作为一项重要培养目标,其核心即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过去那种幼儿模仿得多、启发少,老师讲得多、幼儿活动少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无形中扼杀了孩子们的好奇、猜测、提问、幻想的创造性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
一、激发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是创造力的前提
兴趣是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只有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兴趣,幼儿才会观察,而观察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只有养成经常观察的习惯,幼儿才能获得新的发现,才能有正确的创造。因此,我们组织幼儿进行专门的观察活动以外,还在幼儿的一日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捕捉良机,如经常带领幼儿到附近的环西广场、西公园绿地、体育广场等地,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和现象进行观察,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为幼儿的创造积累了大量素材。由于幼儿对周围一切充满好奇心,于是我对这难能可贵的兴趣萌发倍加呵护,满足孩子的求知欲,给孩子始终带来新鲜、奇妙感,从而吸引幼儿去观察、探索、研究,把他们一步步领进创造的天地;与此同时拓展幼儿的活动内容,让他们接受更多的信息和刺激,从而产生创造的动机。
二、环境的创设是培养创造力的条件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儿童发展条件,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成长变化。陶行知提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宽松、民主的环境是培养幼儿创造力重要条件。而创新的涌现离不开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和外部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充要条件。因此,在活动中我和幼儿保持良好的师幼关系,让自己成为参与者、思维的引导者、创作的欣赏者,用一颗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与众不同”的言行,并消除恐惧心理,鼓励孩子解决问题中表 现出来的首创性、互异性和多样性,使幼儿在轻松、自由愉快、平等民主的心理环境中进行创意活动,释放自己的创造潜能。由于幼儿的思维伴随着活动而进行,于是我在室内为幼儿创设了美工区、科学区、数学区、阅读区、角色区等区角,并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玩具以及大量的材料,为幼儿提供了思考、操作、交往的“丰富信息知识环境”和“动手的外部环境”,从而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三、积极联想,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的想象开始,幼儿期是想象最活跃时期,孩子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创新活动的基础。想象是“创造之母”,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创造性思维,想象中的形象不是记忆表现的简单重复,而是新形象的创造,如果把他变为现实,就是为人类社会所承认的创造。日常生活中孩子的想象无处不在,他们在纸上画出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有时常常不被别人理解,编出许多荒唐可笑的故事,也许就在编织一个美丽的未来世界。事实上过去许多幻想通过人们的努力已变成现实。因此我平时经常向幼儿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中来解决问题。如:假如世界上没有钟会怎么样?假如没有水会怎么样?等等。组织幼儿讨论、大胆想象,积极思考,鼓励幼儿作出多样性、独创性的回答,由此迸发出富有创造力的思维火花。
四、开展丰富的活动,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是创造力的保证
活动是创造力的保证。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在创造性的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性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部分。
(1)在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些发散思维训练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开发幼儿创造力的目的。如语言活动中先讲出故事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由幼儿根据故事情节来叙编结尾;音乐活动中让幼儿创编歌词;美术活动中的意愿画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构图等。
(2)幼儿的创造力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小天地,应贯穿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所有教育活动中都蕴涵着发展幼儿创造力的教育因素。因此,我语言区利用自由活动时间常常和幼儿提一些假设性的问题训练幼儿思维。如假如我会飞„„有的幼儿会说假如我会飞,我就变成飞行员和飞机赛跑,假如我会飞,我就到天上当指挥交通员„„在益智区内用“符号推理法”,如出示一些图形符号,让幼儿看看想想像什么,如圆,有幼儿说像太阳,有的说像钟面,有的说像呼拉圈„„再如讲出一种特性让幼儿讲出有此特征的事物,列举得越多越好。如电有什么用,幼儿很快地说出照明、电饭锅煮饭„„表现出发散思维的变通性,在活动中孩子回答的五花八门,气氛活跃,沉浸这轻松愉快氛围中,孩子的思维完全发散开来,想象力极其丰富。另外,在晨间活动是孩子们锻炼身体的好时机,他们高兴地玩着和家长一同制作的自制玩具,如沙包、布飞蝶、拉力器、魔棒等,于是在孩子们的高兴之余我们开展了“一物多玩”的方法来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五、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幼儿创造力的保障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爆炸的年代,教师应树力“终生教育”思想,使自己的观念、知识、思维方式不断更新,如此方能跟上时代步伐,只要教师具有发展创造力的意识,便时时处处可创造条件和机会,造就时代所需的人。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培养幼儿创造力要做到“六大解 放”,即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因此,在活动中我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新型的师幼关系,以平等、民主、合作的原则,给幼儿充分的活动和自由,为幼儿提供创设开放的活动环境,提供开放的活动材料,给予开放的活动时间。如在美工区内开辟了“创作天地”等,让每个幼儿能感受到创新的体验,并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激情。在科学活动区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动手动脑,鼓励大胆质疑,训练幼儿的求新求异思维。并给予讨论的自由,让孩子在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充足的思考时间内,通过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发现,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六、正确评价幼儿的创造行为是关键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发育健康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潜力。所谓创造力是主体在创造性活动中表现出来,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这种能力可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层次,受知识、经验、能力、条件的限制,幼儿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只能是初级层次,即与自身能力相吻合,对自己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而不一定具有很高社会价值的能力。实践活动证明:孩子一旦发现自己的创造行为为老师同伴的赞赏,就可能作出更多创造,并逐步形成创造性的人格。
因此,在平时工作中对于一些“不合常理”的行为,我总要细致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 及真实想法,不急于否定他们的行为,在活动中对每一位幼儿,时常抱着多一分信心、多一分期待的目光,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或幼稚可笑的想法,只要有益于发展创造性思维,总要给予正确评价,多给孩子一些赏识和鼓励,来保护孩子心灵迸发出创造火花,并鼓励他们把想象转变为现实。
创造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班幼儿通过一学期的培养,如今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教师有发展幼儿创造力的意识,并把这种创造力的培养落实在我们的工作中,就一定能使创造之花遍地开放!
第五篇:幼儿游戏与创造力培养
在自主游戏中发展儿童的创造潜力
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也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三种类型,其中角色游戏是最具代表性的、蕴含丰富创造力的一种游戏。角色游戏是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和模仿,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它是儿童期特有的也是最为典型的一种象征性游戏,在儿童2、3岁时自然产生,学前晚期达到最高峰。是儿童成长中必经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研究儿童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途径。角色游戏是随着儿童自身的发展和对环境认识的积累而自发产生的,想扮演角色,玩角色游戏的愿望,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潜伏在孩子心中,一旦认知水平具备,儿童就会把愿望转化为积极的行动,而不需要成人的激发。
角色游戏的过程是儿童充分独立自主的过程。儿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需要自主选择主体、分配角色、设想情节、确定规则,自己选择游戏材料,布置游戏环境,甚至可以自主决定游戏的始与终。这是一个让儿童自己大显身手的过程,儿童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在游戏过程中得以充分展现。儿童在角色游戏中,不追求游戏的结果,快乐地享受过程,显示出儿童在游戏中充分的独立、自由和自主。教师指导好儿童有效开展角色游戏活动,能够激发儿童的游戏兴趣和创造潜能。
一、鼓励和帮助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主题
角色游戏的主题应来自于儿童的愿望和需要。教师要善于发现儿童游戏的需要,适当启发儿童游戏的动机,帮助儿童学会确立主题。教师首先要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提供不同的指导,小班儿童要多利用玩具和语言启发他们确定游戏主题,中大班儿童则要鼓励他们独立提出游戏主题;其次,对于儿童提出的主题,教师要热情支持,对其中有些内容不健康的主题,可采取商量、建议或转移的方式予以改变;再次,教师也可以作为建议提出一些新主题供儿童参考,但不能强制儿童采纳。
例如:在小班的娃娃家活动区里,老师看见佳佳和慧慧把娃娃放在一边,只顾埋头起劲地切着菜,互相也不交流。老师知道她们只是对模仿成人切菜的动作感兴趣,对自己在玩什么主题的游戏没有明确意识。于是启发说“你们这样忙着切菜给谁吃啊?”佳佳回答说: 1 “我给娃娃家切菜”,慧慧说“我也是。”老师接着说:“那你们谁是娃娃家的妈妈呀?你们是一人玩万玩娃娃家游戏还是两个人一起玩娃娃家游戏啊?”佳佳说:“我当妈妈。”慧慧说:“那我当姐姐吧。”老师说:“哟,娃娃哭了,该喂奶了吧?”慧慧抢着说:“妈妈做饭,我去喂娃娃吧。”佳佳也说:“好,我先给娃娃热点牛奶。”在老师的启发下,佳佳和慧慧不仅意识到了自己在玩“娃娃家”这一游戏主题,而且明确了自己的角色身份及行为的意义,游戏也开始出现有趣的情节了。
二.指导和帮助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和分配角色
儿童玩角色游戏最为关心的是自己扮演什么角色,并以扮演了角色,模仿了角色的行为活动为满足。对于大家都喜爱的角色的争抢以及对待次要角色的正确态度是教师在这一环节的指导中要解决好的问题。因此,教师首先要教会儿童采用猜拳、轮换、推选、自报公议、共同商议等方法来分配角色,注意使每个儿童都有机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其次,教师要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启发和安排他们尝试扮演不同于自己的角色,以利其个性和谐发展。例如:让某些性格比较安静、内向的儿童去扮演活泼的、活动性强的角色,如警察、运动员等;而建议那些外向的、活动性过强的孩子扮演一些需要耐性的角色如门卫、收银员等;再次,教师要启发儿童理解角色,并会创造性地扮演角色。例如:儿童扮演“售货员”,最初只知道售货、收钱,经过老师的启发,“售货员”会吆喝叫卖,主动向顾客介绍商品,为有困难的顾客送货上门,还会在没人来买卖东西时忙着重新布置货架等,把“售货员”扮演得生动逼真。
例如:一天,在玩娃娃家游戏时,小个子的浩浩和高个子的毛毛都想当爸爸。毛毛说:“我个子比你高,应该我当爸爸!”浩浩不服气地说:“我穿着皮鞋,应该我当爸爸,爸爸都是穿着皮鞋的。”两人谁也不让谁,其他小朋友也没办法说服他们。我给他们出了个主意:“你们俩各自说说你想怎么当爸爸,让大家来评选,大家觉得那个爸爸说得好,就让他来当爸爸。”浩浩先说:“我帮妈妈干活,包饺子给孩子吃。”毛毛接着说:“我也和妈妈一起包饺子给孩子吃,吃完饺子,我再一起去看电影。”结果,小朋友们推选毛毛当了爸爸。
三、引导和帮助儿童按自己的意愿制定和遵守游戏规则
角色游戏需要制定和遵守的规则既包括内在的扮演角色和物品使用规则如医院的护士应该听从医生的安排,不能擅自给病人打针吃药;已经被用来做围墙的积木就不能随便搬动等,也包括外在的开展游戏活动必须遵守的常规,包括不干涉他人的游戏、游戏结束收拾整理玩具和在游戏过程中友好相处、注意环境卫生等。对于内部游戏规则,教师首先要组织儿童讨论角色任务,明确每个角色该做何不该做的行为规则以及角色之间的行为方式;其次,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儿童执行规则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再次,注意把握好遵守规则与自主游戏之间的度,既要督促儿童遵守游戏规则,又不能破坏游戏的愉快气氛;最后,对于外部游戏常规也要引导儿童共同制定和完善。
例如:
中班活动区新开的“超市”很吸引人,有的“顾客”们以为开放式的货架上可以自由取货,是不用付钱的,所以拿了东西就走,“服务员”也没有阻拦。教师见此情景,并不指责这些不付钱的“顾客”,而是同样以一个“顾客”的身份到“超市”去拿许多货物,故意对超市“服务员”说:“谢谢,谢谢,这儿买东西不用付钱,太方便了。”引起了超市工作人员的注意和异议,从而纠正了游戏中的购物规则。
总之,角色游戏是儿童的一种以想象为特质的创造性游戏。它反映了成人的社会生活,但不是成人生活的真实再现。儿童开展角色游戏的过程,无论是对游戏环境的假想,还是对游戏角色的假想;无论是是对游戏材料的假想,还是对游戏情节的假想,都是儿童充分展开创造性想象的过程。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儿童为本”的原则,处处保障儿童游戏的权利和自由,适时适当的指导,使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主题”、“ 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和分配角色”和“按自己的意愿制定和遵守游戏规则”。从而使儿童在体验“游戏”真正快乐的同时,发展儿童的创造想象和创造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