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占据空间吗?》评课稿

时间:2019-05-15 01:4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空气占据空间吗?》评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空气占据空间吗?》评课稿》。

第一篇:《空气占据空间吗?》评课稿

《空气占据空间吗?》评课稿

《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是比较典型的实验课。本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本课的重点就是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老师能准确把握教学重点。整节课以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为切入点,以有结构的材料为载体开展活动,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提升。纵观整节课,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亮点,值得我们科学老师借鉴。

一、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利用有层次的疑问推进课堂进程。

××老师的导入新课采取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注重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新奇于实验的趣味性。接下去引导学生自主质疑,从而引出比较生僻的“空间”和“占据”的科学概念。在之后的教学中多次以疑问推动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问题意识”培养应结合具体生活情景,创设问题情境。

二、实验方式多样,促进学生主题多种能力发展。

本节的实验方式有:演示实验,有目的给定实验器材实验,有选择自主实验。在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制定计划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汇报中语言表达能力。多种方式的实验中我个人认为“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最有创意,也是学生创新精神体现和发展的良好契机。在这一环节中给定材料丰富多样,设计的实验方法体现了有选择性和自主性,能够充分突出学生的创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老师在实验前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实验相关材料。由组长选择材料,在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法后,由学生自由的选择试验方法,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有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新颖多样,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科学探究的程序鲜明合理,体现了新课改科学学科的理念。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有效途径,虽然还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基本的程序可以借鉴于课堂的。一般为明确研究主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研究计划—学生动手实验—讨论交流—汇报研究成果。本节课的流程基本遵循了以上步骤,层次清晰,探究性学习比较严谨。有以下几点建议:

1、要尊重并关注个别学生,注重引导、拓展学生思维,培养科学尖子。开课伊始,有一个学生主动表示刻意解答问题,并表达得非常有见地。我觉得教师应该给与充分的肯定、赞扬、鼓励。第二个学生说出日常生活观察的现象也很难得、也应予以肯定。另外,在“瓶底纸不湿”实验中,大多数学生开始前认定纸不会湿。所以在反馈中要关注个别没有成功的实验,追问失败因素后进一步探究底部有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从而实现促进全体学生发展,培养科学尖子的发展。

2、在实验汇报时,个别小组的纪律还需进一步组织。评价性语言还应注意多样化。

总之,这是一堂比较精彩的科学课。不但使我们欣赏了××老师精巧严谨的科学课堂设计,同时也让我们领略了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聪明才智。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情境,提供了丰富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意义。“真正的学习并不是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学生的头脑内部,增加学生探究活动的思维含量,才能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第二篇: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

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操作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老师细致的指导。在学习过程中对于那些平时动手能力比较弱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动手,勤于思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整个探究活动中。而对那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则要引导他们学会合作,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的。

过程与方法:用实验的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半截饮料瓶,纸巾,一个乒乓球。

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针管。教学流程: 一.创设魔术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老师表演魔术,指着装有水的水槽问:水槽里有什么?我们可以说,水占据水槽的空间。老师把点燃的蜡烛放在泡沫板上,并把它按入水底,你看见了什么?(学生猜测)

难道空气真的占据空间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师:要想知道空气是否占据空间,我们必须通过实验。老师这里有一个装有水的水槽、一个杯子、还有一张软纸,你利用这些材料打算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师:组内交流一下,把你的想法和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生:组内讨论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的非常认真,那你能站起来说给大家听听吗?

师:这是你们组的想法,其他组的想法呢?

师:为了方便大家的研究,老师有几点要求,请大家注意听。(师边说边演示)

1、将纸巾揉成团,塞到杯子底部,不能掉下来;

2、将杯子轻轻地竖直倒扣下去一直压到底,不能松手,再轻轻..地将杯子从水中拿出来,杯口朝下;

3、用桌上的毛巾将杯子先擦干后,取出纸看看有没有湿。

4、组内同学要合作,一人操作、其余学生仔细观察。小组汇报:在刚才的活动中你们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还有哪个小组想补充?纸没有湿,说明杯子里水进去了没有?水为什么进不去?(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杯中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那就开始实验吧。请各组派代表来取实验材料。

生:实验,师巡视。

师:看见同学们认真研究的样子真像一位科学家。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汇报一下。

师:不管是纸湿了还是纸没有湿,这两种现象都说明了空气可以占据空间。

过渡语言:利用空气可以占据空间这一性质,我们可以解决一些问题。老师这里有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乒乓球,把矿泉水瓶倒立压入水槽中,矿泉水瓶子中的乒乓球会有什么变化?我们试一试。

生:发现乒乓球进入水中。师: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再一次证明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修改板书把“?”和“吗”去掉)

过渡:我们知道水会占据空间,空气也会占据空间,那它们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吗?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师:(出示注射器)见过吗?哪里见过? 师:你很聪明。师:今天的玩法很特殊,一定要注意,我们先抽入6毫升的水,然后用手堵住管口,用适当的力向下压,向上拉注射器活塞。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再用注射器抽进6毫升空气,用适当的力向上拉,向下压。你又感觉到了什么?

师:邻近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师: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师:如果我们把空气想象成许多微粒组成的,你们说压了之后会怎么样?用手压了之后会怎样?用手拉了之后又会怎样?刚才发现同学玩的很尽兴,那你在玩耍中有什么发现吗?(水占据的空间不能变,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变化)

师:板书,变化。

师: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课件:篮球,打气筒,在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地方运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吗?(喷壶,水枪)

四、总结延伸

师:空气占据空间,而且空气占据空间会变化,空气还有许多性质,请同学们有时间可以研究一下。板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

变化

第三篇: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变化(被压缩和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解释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矿泉水瓶、吸管、橡皮泥、注射器、塑料杯、抹布、透明玻璃杯、纸巾、玻璃水槽、石头。

教学过程:

一、过渡谈话,建立“空间”概念,揭示课题。

出示一空杯子,倒入水,杯子的空间被什么占据了,再放入石头

会怎样?这时杯子里还有什么?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验证空气占据空间

1、出示透明玻璃杯:同学们这是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它里面有什么?(空气)

2、教师演示,将纸塞入玻璃杯后竖直倒扣入水槽中,预测:杯中的纸会不会被水浸湿?

3、小组汇报:在刚才的活动中你们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纸没有湿,说明杯子里水进去了没有?水为什么进不去?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杯中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

4、如果杯子倾斜会怎样?演示,纸为什么湿了?这说明了什么? 活动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地存在,并且空气和水、石头等物体一样,可以占据空间。那么空气占据空间和水占据空间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2、(出示注射器)我们要借助它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是什么?介绍各部分名称(筒身、刻度和活塞)它都可以怎么玩?下面我们

就用向下压和向上拉的方法来研究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3、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1)用2个注射器分别抽取同样多的水和空气。(怎样做到同样多?抽到相同的格)

(2)将管口堵住,用力把活塞向下压,注意一定不能让空气或水跑出来,仔细观察注射器中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3)将管口堵住,用力把活塞向上拉,注意不要把活塞从筒里完全拉出来,仔细观察注射器中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4、小组进行实验活动。

5、汇报交流:空气和水占据空间有什么特点?(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水占据空间的大小不会变化。)

6、解释:为什么空气能被压缩,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呢?学生尝试解释。

7、小结: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自由状态下的空气微粒间的距离很大,当我们用力压活塞时,微粒间的距离就会变小,所以能被压缩;而水微粒间的距离本来就很小,不能被压缩了。

8、(课件出示维恩图,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空气和水都会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

化,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不会变化。

9.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空气被压缩的例子?出示课件。

三、根据例子解决问题。

1、同学们,你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童话故事,看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播放课件)。

2、谁能说说聪明的乌鸦是利用什么喝到水的?为什么利用小石子能喝到水?

(小石子,因为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空间),所以水没位置了,就升上来了。)

3、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空气也能像小石子那样占据空间,聪明的乌鸦是利用小石子占据空间的性质喝到水的,我们也利用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来挑战一个难题好吗?

4、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半瓶水、两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你们能利用空气使瓶里的水从吸管里流出来吗?老师的要求是:

(1)不能倾斜瓶子。(2)不能压瓶子。(3)不能用嘴吸水。

5、教师引导巡视

橡皮泥在这里的用处是什么呢?(堵住瓶口,不让空气跑出

来。)是谁把水挤出来的?(瓶里面的空气多了,多余的空气占据空间,把水挤出来了)如果不用橡皮泥,水还会被挤出来吗?做一做。

四、总结延伸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研究,我们明白了什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地方都运用到了科学知识,有时我们可以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难题。关于空气这种气体你们还想继续研究学习吗?那就让我们下节课再见吧。

板书设计:

占据空间

空气 可以被压缩和扩张 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 教后反思: 本节课从认识空间开始,巧妙地引出课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从演示实验入手,让学生预设结果,引导观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初步认识了空气占据空间,然后自己动手实验,通过压拉注射器比较水和空气,知道了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然后从乌鸦喝水的故事,转入用空气挤出瓶中水的研究,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最后通过趣

味实验来解决新的问题,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本节课教学过程清晰,环环相扣,突破了重难点,既有教师的演示来激趣,也有学生的自行探究发现知识巩固知识,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节课学生情绪始终高昂,探究热情此起彼伏,让学生体验了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的快感。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使得教学锦上添花。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教学中相信学生,大胆的放手,多给学生思维的空间,相信会有更多精彩的瞬间等待我们去捕捉,让我们一起期待。

第四篇:《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2

第六课 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学过程】

一、空气占据空间

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

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

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

4、知道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生实验

3、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并请学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尝试结合图来进行解释。

4、生交流自己的画和自己的想法。

5、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气枪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压缩后的空气的特性)

6、把这节课所了解的关于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补充。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五篇:“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新平县平掌乡小学 杨艳仙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一课,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和其他物体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了解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动手实验,去体会、去探索。本课主要安排以下几个活动:

1、空气占据空间;

2、杯子倒扣在水中,里面的纸团不湿;

3、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水和空气的比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 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能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方法】学生探究、验证为主,教师讲述、示范为辅。【教学准备】

1、教师:玻璃杯、水槽、水、饮料瓶、餐巾纸、注射器、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每个小组):1个矿泉水瓶、2根吸管、1块橡皮泥、1个水槽、1个水杯、注射器等。【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课件播放乌鸦喝水的故事。

(2)提问:你知道为什么把石子放入水中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吗?为什么放入小石子,水就会上升呢?

(3)交流,引导学生明确石头占据空间使瓶子中的水上升。(板书:占据空间)

(4)引出课题: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科学探究

(一)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活动一:空气占据空间

1、(课件出示:瓶子、吸管、橡皮泥和实验要求)提问:利用这些材料,你们能不能让瓶子中的水上升并流出来?小组讨论一下。(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提示学生:平时喝盒装饮料时,在什么情况下饮料会自己流出?

3、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方法。

4、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在小组内交流: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5、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板书:空气占据空间)

活动二:杯子入水,杯底纸巾不湿实验

1、(出示课件:实验示意图和方法)教师依图指导,同时(课件依次展示实验步骤)

2、学生预测:纸巾会不会被浸湿?

3、师演示一遍,学生仔细观察。

4、分组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5、引导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6、以上这些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课件出示:注射器结构图)结合实物简介注射器。

2、(课件出示:实验要求和示意图)结合示意图师示范:我们可以用注射器先抽20毫升的水,然后用手指堵住管口,先用力压活塞,再向上拉活塞。仔细观察注射器中水占据空间大小的变化。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各自探究。

4、组织学生汇报实验情况(课件出示:记录表填写)。

5、同样的方法引导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大小的变化。

6、组织汇报实验情况(课件出示:记录表填写)。

7、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什么?请小组交流一下。

8、引导学生小组交流。

9、组织小组汇报。板书: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被压缩或扩张)

10、组织归纳空气和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课件出示)

11、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12、课件出示:篮球、打气桶 等。

三、课堂小节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一说。

四、课后拓展

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记下来,下节课与同学一起分享。

板书:

空气占据空间吗

占据空间

空气 被压缩

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

被扩张

下载《空气占据空间吗?》评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空气占据空间吗?》评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2、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南坪小学郝晓丽 教案背景: 科学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地感受、鉴赏科学知识。在实际的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上......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这节课教材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于理解。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

    《探究“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小学综合实践《探究“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大闸小学 廖华 一、 探究目的 希望通过调查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现象,经过调查与实验操作,探究科学原理,认识这原理运用在生活中......

    空气占据空间吗片段教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片段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认识到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

    空气占据空间吗的教学反思

    本课是对于空气性质的继续探讨而展开的,空气由于它比较特殊的状态,即看不见也摸不着,那么它是否会像固体,液体那样也会占据空间呢,是学生在生活中非常想去了解的问题。因此这堂课......

    空气占据空间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这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与水》这一单元的第六课时的内容,本节教材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于理......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课时《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