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空气占据空间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这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与水》这一单元的第六课时的内容,本节教材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于理解。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气来的更抽象。本次教学中体现了一下几个亮点: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导入----抢椅子游戏,通过这个游戏,不仅可以强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胜利者占据位置,引出“占据”位置。之后由《乌鸦喝水》的童话故事中,提问,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让学生通过故事中体会小石子把水的空间占了,水让出空气给小石子,水就上升了来理解“占据空间”的含义。引出占据“空间”,为后面的空间问题做了铺垫。如果没有这些铺垫,学生对于“占据空间”的理解有一些困难。因此,我这样的教学设计,尽量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出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借助学生对固体、液体占据空间的了解,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探究问题,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在实验中体验感悟,进行真实有效的探究活动。
二、体现“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
实验探究方面,活动一:利用空气让瓶中的水流出来,这个活动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得出实验方法,学生边汇报实验方法,老师边讲解注意事项,之后学生再进行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这个实验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要注意的事项比较多,因此老师在课堂上应做到循循善诱,从学生的原有思维出发,一步一步的去启发学生的思维,最终使学生探索到正确的实验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有所前进和跨跃,从不懂到懂,从不明白到明白。
活动二:纸的“奇遇”,创设“纸在水中不湿”的魔术表演,学生通过猜测——实验——验证。更点燃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失败,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真正探究了科学。
在这两个活动中,我着重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体现探究活动的层次性和严密性。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引领孩子们去亲历科学,大胆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趣味的课件、神秘的魔术、充分的材料能让学生有机会去想、去做;充足的时间能让学生有机会去议、去说。在尽情地实验中,创新了思维,动手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三、灵活处理教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因为本节课让学生自己设计讨论实验方法,设计实验,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难,所以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才能够完成,因此,本节课,只让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个问题进行探究,教材第二部分——空气和水有什么不同,留到第二课时进行探究。在本节课中,我存在不足的方面:教育机智不够,通过今天的教学,我认识到课堂教育机智的重要性。在这方面我有所欠缺,老师的作用应该是如何指导学生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而不是用老师的思维模式去框住学生的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培养;问题要设计的简单而且准确,要与自己的教学环节密切相关。但在真正教学课堂中,问题的提出层次性体现不够强,略有匆匆走过场,有些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得还不够自然;语言不够精练,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单一。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更加认识到,《科学》作为一门新学科,要有本学科独特的教法。我们要培养好学生实验的习惯。认真钻研每一篇教材,明白教材编写的意图,设计好每一个环节的教学。精心设计好每一个课堂问题。问题要设计的简单而且准确,要与自己的环节教学密切相关。
第二篇:《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这节课教材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于理解。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去体会、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集体讨论、交流、开展探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整堂课中有两个重要的结论:1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2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会变化的。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实验来验证。在实验前先给先给学生简单的讲解了空间的定义,前一个实验是在老师的演示实验“杯中的纸会湿吗?”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紧接着比较空气和水都占据空间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了?学生操作比较分别装有40ml空气和水的注射器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然后拓展知识,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最后一个环节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要学生通过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帮助乌鸦喝到水。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所学的科学知识帮助到其他人,让学生学会如何灵活的运用知识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学会将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增强了学习的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后学校的^领`导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评课,总的来说这节课课堂结构是比较完整,过程清楚,板书设计有心,各个环节紧扣,问题设计好,学生积极活跃。不过也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语言平淡,激情不够,节奏太快应该注意细节。在学生操作实验中,应该讲明实验要求,课堂组织方面有待加强,问题提出以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回答时间,对学生的表扬应多样,评价要有价值。最后^领`导对我的工作做了肯定,让作为新老师的我开始对以后的教学充满信心。
通过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我想我的课堂永远会充满活力。
第三篇:空气占据空间吗的教学反思
本课是对于空气性质的继续探讨而展开的,空气由于它比较特殊的状态,即看不见也摸不着,那么它是否会像固体,液体那样也会占据空间呢,是学生在生活中非常想去了解的问题。因此这堂课正好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疑问,整堂课学生都表现出了比较大的热情,课堂气氛比较的活跃,每个学生都能开动脑筋,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整堂课中有两个重要的结论:
1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
2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会变化的。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实验来验证。前一个实验是在老师的慢慢引导下完成的,老师应作到循循善诱,从学生的原有思维出发,一步一步的去启发学生的思维,最终使学生探索到正确的实验方法。老师的职责和使命是做一个摆渡者,使学生的思维有所前进和跨跃,从不懂到懂,从不明白到明白。第二个实验要求学生自己来探究,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操作整个过程,以及会得出怎样的结论,让学生慢慢脱离老师的指导,学会独立的探究和实验。使学生明白科学探究必须要注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失败,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真正探究了科学,即使自己的探索失败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使他们懂得了探究的过程是漫长和艰苦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任何科学结论的得出都要经历很多失败,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思考“压缩空气的性质在生活中的运用”,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让学生懂得举一反三,学会如何灵活的运用知识。学会将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增强了学习的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整个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在准备这堂课的时候我比较精心的设计了每一个细节,甚至学生会有怎样的回答我都试图预设,希望学生按照我设计的思维模式开展学习。上完课后我才发现,其实,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有很多奇特的想法,有些是老师无法预料到的。老师的作用应该是如何指导学生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而不是用老师的思维模式去框住学生的思想。我也体会到孩子的思维是活跃的,无拘无束的,当我们给他们提供适宜的条件,就会迸发出绚丽的火花,我们教师应该是助燃剂,所以必定要求老师自己有非常丰富的知识,才能使课堂成为生长智慧、施展才华的沃土。所以课堂中学生应自主探究,亲历整个科学的过程,只有这样,整个课堂才有很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看见孩子们最精彩的智慧之花。
第四篇:《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2
第六课 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学过程】
一、空气占据空间
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
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
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
4、知道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生实验
3、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并请学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尝试结合图来进行解释。
4、生交流自己的画和自己的想法。
5、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气枪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压缩后的空气的特性)
6、把这节课所了解的关于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补充。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五篇:《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课时《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变化(被压缩和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用对比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纸巾、玻璃水槽、橡皮泥、注射器2个、实验记录单
演示实验材料:注射器、矿泉水瓶(带吸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现在老师要听一听这个故事,谁能为老师讲这段童话故事?
谁能说说故事中聪明的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
(石子有一定的体积,扔下去的时候,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空间),所以水没位置了,就升上来了。我们把物体占的位置或地方叫“空间”。
举例:粉笔占据粉笔盒的空间,同学们和桌椅占据了教室的空间
二、新课讲解
活动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测
1.如果周围没有小石子,还有哪些物体也会占据空间使瓶子里的水上升呢?
2.你们的办法真多,说出了这么多能够占据空间的物体,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像水、小石子等固体和液体都要占据空间。那么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会占据空间吗?
3.学生大胆猜测
活动二:
1.老师的桌上有半瓶水、两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老师不用石子,就用这些东西,我能使水从吸管里流出来?你有方法吗?
(否定倾斜杯子、压瓶子、用嘴吸等想法。)
2.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
(用橡皮泥封住瓶口,从一根吸管向里吹入空气,水从另一根吸管挤出来了。)
3.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呢?
(空气和小石子的作用是一样的。空气占据了水所占据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
4.橡皮泥在这里的用处是什么呢?(堵住瓶口,不让空气跑出来。)
5.老师小结:刚才的实验说明空气和固体一样也能占据空间。(板书:空气占据空间)
活动三:“纸的奇遇”
1.出示透明玻璃杯:同学们这是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它里面有什么?(空气)
2.教师讲解,将纸巾塞入玻璃杯后倒扣入水槽中,预测: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
3.这只是我们的猜测,想知道到底会不会湿,就要做实验。
出示实验要求:
(1)将纸巾揉成团,塞到杯子底部,不能掉下来;
(2)将杯子轻轻地竖直倒扣下去一直压到底,不能松手,再轻轻地将杯子从水中拿出来,杯口朝下;(竖直)
(3)用桌上的纸巾将杯子先擦干后,取出纸看看有没有湿。(4)小组汇报:
在刚才的活动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说明了什么?还有哪个小组想补充?(纸没有湿,说明杯子里水进去了没有?水为什么进不去?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杯中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
(5)不成功的小组反思:为什么纸湿了?(倾斜,有气泡)(6)小结:这种现象说明了空气可以占据空间。
活动四: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地存在,并且空气和水、石头等物体一样,可以占据空间。那么空气占据空间和水占据空间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2.(出示注射器)请同学们看,这是什么?介绍各部分名称(筒身、刻度和活塞)它都可以怎么玩?下面我们就用往里压和往外拉的方法来研究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3.出示实验要求:
(1)用2个注射器分别抽取同样多的水和空气。(怎样做到同样多?抽到相同的刻度)
(2)先将管口堵住,然后用一些力把活塞往里压,注意一定不能让空气或水跑出来,仔细观察注射器中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并填写好记录表;
(3)将管口堵住,然后用一些力把活塞往外拉,注意不要把活塞从筒里完全拉出来,仔细观察注射器中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并填写好记录表。
4.方法听明白了吗?同学们先做压的实验做好记录后,再做拉的实验,开始吧!小组进行实验活动。5.汇报交流:空气和水占据空间有什么特点?
(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水占据空间的大小不能变化。)
6.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研究说说空气和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出示维恩图,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
7.老师解释:为什么空气能被压缩和拉伸,而水却不能呢? 当空气被压缩和拉伸时,空气占据注射器里的空间大小发生了变化,但里面空气的多少变了没有?是的,空气既没有跑出来也没有钻进去,如果原来注射器里面有6个空气宝宝,当它被压缩和拉伸时里面还是6个空气宝宝,空气宝宝的数量和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想像一下是什么发生了变化?
请小组同学讨论一下,试着做出你们的解释。
8.教师小结: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当我们用力压活塞时,微粒间的距离就会变小,空气占据针筒的空间就小了;当我们向上拉活塞时,微粒间的距离就会变大,空气占据针筒的空间也就变大了。
四、拓展应用
1.充足了气的球,我们再用打气筒能向里面打些气吗?它会继续增大吗?里面的空气会怎样?
2.其实,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在生活中还有着广泛的应用,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应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打气筒、篮球、喷雾器等)
那么它们是怎样利用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的?请同学们在课后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