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案例——林丽华

时间:2019-05-13 22:2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案例——林丽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案例——林丽华》。

第一篇:《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案例——林丽华

《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案例分析 ——对“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实践与认识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科学探究过程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环节。实际教学中,如何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理念转化为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在课程改革的不同阶段人们的认识也不尽相同。这里仅以我执教的《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教学设计的变化为例,探讨如何落实“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理念。

《空气占据空间》一课安排了两组实验,在每组实验前都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两组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讨论,两组实验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在明确结论后,又安排一个拓展性活动,强化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认识。本课的基本教学目标包括: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会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初步形成归纳概括实验现象的能力;亲身体会积极动脑、合作研究的快乐。

我在执教本课时,都结合课标、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制定更为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富有儿童兴趣的探究活动。现将两次较具代表性的教学案例简述如下。

试教的案例一

上课了,桌子上透明水槽中,淡淡的红水引人注目,上面浮着一个乒乓球。我用神秘的语言,对同学说:“我利用这个去底儿的可乐瓶会变魔术,让小球听我话,我能让它在水底、能让它在水面、能让它在水中、还能让它像小兔子一样一 蹦一蹦地跳上来。你们信不信?” “不信。”

“你们想不想看? ” “想看。”

“我就是不做。”(学生表现出失望的神态。)“你们想不想亲自试一试?

看哪一组能成功? ”

我采用这样的对话形式,来吊学生的“胃口”。

在神秘魔术的强烈吸引下,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小魔术的探究活动之中。你看,学生探究的欲望多么强烈呀!

方法 1: 把有盖的可乐瓶竖直压入水中,乒乓球在水底;拧开瓶盖,乒乓球浮到水面。方法 2: 把盖上有孔的可乐瓶竖直压入水中,乒乓球从水底浮到水面;用手堵住小孔,竖直压入水中,乒乓球在水底。

方法 3: 把有盖的可乐瓶竖直压入水中,乒乓球在水底;倾斜瓶子,空气跑出来,乒乓球慢慢浮到水面。

方法 4: 用手指控制小孔的空气进出或做拧开再拧紧的反复活动,使乒乓球在水中也能像小兔子一样一蹦一蹦地跳上来„„

反复实践之后,学生在一次又 一次小魔术的成功中,逐渐感悟到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

看到学生情趣盎然,我情不自禁地用激励的话语敦促学生交流:“快把你的做法、体会说出来吧!”营造了这种气氛,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兴致勃勃地展示自己成功的做法。学生此时交流的重点放在怎么做能使小球上下浮动上。“小魔术的秘密在哪里呢?是什么在控制乒乓球上下呢?”由此,引导学生把“怎么做”转移到“为什么”上来。学生认为是空气的原因。“空气看不见,你怎么知道是空气呢?你感受到了吗?”学生开始交流感受:

生1:我把手放在小孔上,感觉到凉嗖嗖的,手冷、有风。

生2:慢慢拧开瓶盖,听到空气向外跑的“兹兹”声。

生3: 盖盖儿的可乐瓶压入水底,感觉到费劲;打开盖压入水底,很容易。

生4:倾斜瓶子,看到冒泡了,是空气跑出来了。

学生通过实验,利用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初步认识到瓶中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只有空气跑出去了水才能进去,乒乓球就浮上来了。我利用板书,总结这一科学道理。

“你们能不能利用‘空气占据 空间’的性质,自己也设计一个小魔术,给大家表演表演?”在讨论的基础上,各小组学生利用我提供的材料(纸、漏斗、蜡烛、火柴等),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比较精彩的“小魔术”,如:不湿的纸、水下烛光、压不瘪的塑料袋、流不进瓶子的水„„

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之中,教室里呈现出浓厚的科学研究氛围。大约十分钟以后,我激励学生 说:“谁愿意把你设计的小魔术展示给大家看?”一句话,把学生带入到交流的环节之中。学生一边演示,一边解释,做过相同实验的同学,彼此进行补充,把实验及结果、成因讲述得清楚明白。由此,学生进一步归纳概括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道理。

“同学们设计了这么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老师也情不自禁地设计了一个小实验,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

“想!”

我神秘地请学生闭上眼,从演示桌里拿出来一个大可乐瓶,瓶口套了一个红气球。“老师没有劲儿,谁能帮帮我?” 一个公认为最有劲儿的学生站在了前面。在他吹之前,我先请学生猜一猜: 气球到底能吹多大?引起了学生的争议:

“能吹瓶子那么长。” “能吹到可乐瓶的中间。” “只能吹可乐瓶那么粗。” „„

“到底能吹多大,我们亲眼看一看,大家给他加油!”这位学生吹得面红耳赤,可是气球却只吹大了一点点,与同学们猜的完全相反。这时学生们才醒悟过来,原来里面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我不失时机地抛出一个拓展性问题:“用哪些方法可以把气球吹大呢?回去请你们亲自试一试,下节课拿来展示一下‘吹大的气 球’。”

案例分析

试教这份案例所展示的学生探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具体环节: 激趣引入,自然提出“让小球听话”的任务———尝试解决,探索 “让小球听话” 的方法———表达交流,分析“小球听话”的秘密(空气 占据空间)———强化认识,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展示交流,提升对空气占据空间的认识水平———尝试应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以上各个教学环节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这在当时看来,理所当然的是一节好课,因为这就是在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究,这就是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般来说,探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无法探究。如何“让小球听话” 就是本课要探究的问题吗?即便将其看成是要探究的问题,那么学生对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吗?显然,从案例中看不出学生是如何明确问题的。

本案例呈现的第一次分组活动表面看很精彩,似乎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遗憾的是,学生动手实验前缺少必要的思考过程,学生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去“让小球听话”。学生实验时并不知道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思考什么。实验后的交流环节也就出现了先汇报具体的做法,再猜测成功的原因可能和空气有关,然后用观察到的现象来证明,最后初步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这种认识关系不清晰的问题。

第二次学生分组活动增加了 讨论的过程,但仍然没有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想法,没有必要的实验记录。实验后的交流环节缺少引导学生对不同实验方法的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过程也不清晰。

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思维参与度不够,概念形成的过程不清晰是本案例较为明显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对该课又进行了重新设计。研讨课案例二

我先通过抢椅子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占据”这个科学概念。接着再通过孩子们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占据空间”这个科学概念,同时通过这一故事,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没有“石子”了,你有什么办法能让瓶中的水流出来?听了我的问题同学们,开始面面相觑,露出了疑问的表情,为了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我首先提出实验要求,紧接着问学生:“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利用来让瓶中的水流出来?”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水平比较低,设计实验又是第一次接触,空气的存在又比较抽象,因此,为了让学生在三年级初次接触设计实验时开好头、起好步,养成动手之前先思考的好习惯,我先让学生说一说、想一想,然后利用我提供的材料,小组讨论实验方法,这样学生在动手实验前初步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根据自己设计实验的方法,各组的会汇报员一一说出自己组设计的方法,起到了引导学生在实验前充分思考的作用,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法如下:

生1:用橡皮泥封闭瓶口,再插入2根吸管,从一根吸管吹气,水就能从另一根吸管出来

(师板书,方法1:封口 2根吸管 吹气)生2:用橡皮泥封口,1根吸管插入水中,再用手挤压(师板书:,方法2:封口 1根吸管 挤压)

生3:先把橡皮泥封口,一根吸管将橡皮泥扎个孔,橡皮泥有个孔,然后再插入一根吸管,吹气,之后,嘴离开吸管,水就流出来了。

(师板书,方法3:封口 1根吸管 吹气)

生4:可以把橡皮泥一块一块的扔进水里,占据水的位置,水就能出来 生5:橡皮泥封闭瓶口,多根吸管插入瓶中,吹气(师板书,方法3:封口 多根吸管 吹气)

正是因为实验前的讨论实验方法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在学生真正实验时,除了预先设计的实验外,学生还创造性地设计出很多有趣的空气让瓶中的水流出来的实验。有的学生居然逆向思维,设计了更有创意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初步了解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空气占据空间,我安排了第二个实验,“纸的奇遇”。纸的“奇遇”,创设“纸在水中不湿”的魔术表演,学生看完了我的魔术表演,露出了怀疑的表情,点燃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亲身实验,证明了杯底的纸在水中不湿的事实。从而真正理解了“空气占据 空间”这一概念。

案例分析

这份案例所展示的学生探究 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启发引导———提供材料,设计实验 ———交流实验方法,完善设计———分组实验,鼓励创新———归纳概括,形成概念。为了让学生对 “占据空间”概念理解得更透彻,我利用 “抢椅子游戏、乌鸦喝水故事”做导入,调动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实验材料,展示和交流本组设计的实验方法,推测可能出现的结果,并说明自己的推测理由。在充分重视学生实验前的设计活动基础上,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初步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明了“空气占据空间”,精心指导学生完成“不湿的纸”实验,深入理解空气可以占据空间。不难看出,这份案例特别关注了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关注了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基本做到 扶放适度,较好地解决了上一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本案例较之前的案例,在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上更加充分。

一、精心设计的材料是探究的条件

材料准备的恰当与否直接关乎科学探究活动的质量。前一个案例准备了大量的材料,一节课中,学生要完成一系列实验。在本案例中,我每组学生准备的材料有水槽、橡皮泥、吸管、一次性杯、纸巾、装水的瓶子。这组材料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利用这些材料,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办法让瓶中的水流出来,从不同角度感知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可以在这些材料的不断组合过程中发现与概念密切相关的问题,有效地将问题的提出、解决与应用融为一体。从案例中不难看出,精心设计的有结构的材料令学生身不由己地投身探究之中,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概念形成过程中有形的“脚手架”。

二、层层推进的问题是探究的动力

问题是探究活动的起点,如何提出问题直接涉及到探究的方向。梳理一下教学中所提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让学生猜测乌鸦是如何喝到水?为什么乌鸦放入小石子瓶中的水就会往上涨? 这一层次问题的用意在于初步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为教师指导此后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教学的前测部分。2.在了解了学生的已有认识基础上提出:“石子已经没有了你有没有办法让瓶中的水流出来?”学生围绕问题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法。此后,学生亲自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教师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利用空气让瓶中的水流出来”。3.在学生成功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活动。教师随着学生的交流进程,板书指导学生逐步明确利用空气也能让瓶中的水流出来。4.学生通过自己的“魔术表演”,思考“为什么杯底的纸放入水中不会湿?”,教师循序渐进的提问与引导,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对概念的理解也更为深刻。以上层次清晰的问题或由教 师直接提出,或由教学的实践活动自然产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逐步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不断深入的思维活动是探究的核心

科学课的教学强调动手,更强调动脑。本课在引导学生活动时,始终没有忽视学生的思维活动。在上述各层次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学生思维的参与。对问题的猜想和尝试性解释,开启了学生思考的闸门,不同形式的实验设计训练了学生思考的灵活性,宽松和谐的交流研讨促进了学生思考的逻辑性,对更难一点问题的成功解决则使学生的思考趋于深刻。随着学生所获得的事实的增多,学生的思考也越来越全面,越具理性。

为了促成学生深入地思考,特别关注了学生的记录和自己的板书设计。针对三年级孩子的记录能力差的客观实际,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的记录条,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实验方法。在板书的规划上,教师板贴学生实验的方法,简记学生初始的解释,有利于学生把原始的认识提升到科学的思维上来。

关于思维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综合理科室编辑出版的《小学科学》2008年第 1 辑上,吴征老师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一文中有一段精辟论述。

“„„思维是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特别重要的因素,贯彻始终,探究学习的每个阶段都有思维的参与并起决定作用———问题是通过思维提出的,假设是通过思维形成的,方案是通过思维制定的,观察、实验、操作等活动是在思维指导下进行的,交流、研讨更是以思维为主的活动,结论则需要经过深入、广泛的思考才能综合、归纳、概括。探究式学习需要学习者具有相应的探究能力———猜想和假设的能力、制定探究方案的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观察实验的能力、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交流表达的能力、总结结论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而思维能力是各种探究能力的核心。只有重视了探究过程中的思维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式学习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否则探究式学习就会流于表面、形式主义、走过场。”

第二篇:《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课时《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变化(被压缩和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用对比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纸巾、玻璃水槽、橡皮泥、注射器2个、实验记录单

演示实验材料:注射器、矿泉水瓶(带吸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现在老师要听一听这个故事,谁能为老师讲这段童话故事?

谁能说说故事中聪明的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

(石子有一定的体积,扔下去的时候,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空间),所以水没位置了,就升上来了。我们把物体占的位置或地方叫“空间”。

举例:粉笔占据粉笔盒的空间,同学们和桌椅占据了教室的空间

二、新课讲解

活动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测

1.如果周围没有小石子,还有哪些物体也会占据空间使瓶子里的水上升呢?

2.你们的办法真多,说出了这么多能够占据空间的物体,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像水、小石子等固体和液体都要占据空间。那么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会占据空间吗?

3.学生大胆猜测

活动二:

1.老师的桌上有半瓶水、两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老师不用石子,就用这些东西,我能使水从吸管里流出来?你有方法吗?

(否定倾斜杯子、压瓶子、用嘴吸等想法。)

2.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

(用橡皮泥封住瓶口,从一根吸管向里吹入空气,水从另一根吸管挤出来了。)

3.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呢?

(空气和小石子的作用是一样的。空气占据了水所占据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

4.橡皮泥在这里的用处是什么呢?(堵住瓶口,不让空气跑出来。)

5.老师小结:刚才的实验说明空气和固体一样也能占据空间。(板书:空气占据空间)

活动三:“纸的奇遇”

1.出示透明玻璃杯:同学们这是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它里面有什么?(空气)

2.教师讲解,将纸巾塞入玻璃杯后倒扣入水槽中,预测: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

3.这只是我们的猜测,想知道到底会不会湿,就要做实验。

出示实验要求:

(1)将纸巾揉成团,塞到杯子底部,不能掉下来;

(2)将杯子轻轻地竖直倒扣下去一直压到底,不能松手,再轻轻地将杯子从水中拿出来,杯口朝下;(竖直)

(3)用桌上的纸巾将杯子先擦干后,取出纸看看有没有湿。(4)小组汇报:

在刚才的活动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说明了什么?还有哪个小组想补充?(纸没有湿,说明杯子里水进去了没有?水为什么进不去?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杯中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

(5)不成功的小组反思:为什么纸湿了?(倾斜,有气泡)(6)小结:这种现象说明了空气可以占据空间。

活动四: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地存在,并且空气和水、石头等物体一样,可以占据空间。那么空气占据空间和水占据空间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2.(出示注射器)请同学们看,这是什么?介绍各部分名称(筒身、刻度和活塞)它都可以怎么玩?下面我们就用往里压和往外拉的方法来研究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3.出示实验要求:

(1)用2个注射器分别抽取同样多的水和空气。(怎样做到同样多?抽到相同的刻度)

(2)先将管口堵住,然后用一些力把活塞往里压,注意一定不能让空气或水跑出来,仔细观察注射器中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并填写好记录表;

(3)将管口堵住,然后用一些力把活塞往外拉,注意不要把活塞从筒里完全拉出来,仔细观察注射器中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并填写好记录表。

4.方法听明白了吗?同学们先做压的实验做好记录后,再做拉的实验,开始吧!小组进行实验活动。5.汇报交流:空气和水占据空间有什么特点?

(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水占据空间的大小不能变化。)

6.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研究说说空气和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出示维恩图,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

7.老师解释:为什么空气能被压缩和拉伸,而水却不能呢? 当空气被压缩和拉伸时,空气占据注射器里的空间大小发生了变化,但里面空气的多少变了没有?是的,空气既没有跑出来也没有钻进去,如果原来注射器里面有6个空气宝宝,当它被压缩和拉伸时里面还是6个空气宝宝,空气宝宝的数量和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想像一下是什么发生了变化?

请小组同学讨论一下,试着做出你们的解释。

8.教师小结: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当我们用力压活塞时,微粒间的距离就会变小,空气占据针筒的空间就小了;当我们向上拉活塞时,微粒间的距离就会变大,空气占据针筒的空间也就变大了。

四、拓展应用

1.充足了气的球,我们再用打气筒能向里面打些气吗?它会继续增大吗?里面的空气会怎样?

2.其实,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在生活中还有着广泛的应用,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应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打气筒、篮球、喷雾器等)

那么它们是怎样利用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的?请同学们在课后继续研究。

第三篇: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

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操作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老师细致的指导。在学习过程中对于那些平时动手能力比较弱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动手,勤于思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整个探究活动中。而对那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则要引导他们学会合作,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的。

过程与方法:用实验的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半截饮料瓶,纸巾,一个乒乓球。

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针管。教学流程: 一.创设魔术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老师表演魔术,指着装有水的水槽问:水槽里有什么?我们可以说,水占据水槽的空间。老师把点燃的蜡烛放在泡沫板上,并把它按入水底,你看见了什么?(学生猜测)

难道空气真的占据空间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师:要想知道空气是否占据空间,我们必须通过实验。老师这里有一个装有水的水槽、一个杯子、还有一张软纸,你利用这些材料打算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师:组内交流一下,把你的想法和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生:组内讨论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的非常认真,那你能站起来说给大家听听吗?

师:这是你们组的想法,其他组的想法呢?

师:为了方便大家的研究,老师有几点要求,请大家注意听。(师边说边演示)

1、将纸巾揉成团,塞到杯子底部,不能掉下来;

2、将杯子轻轻地竖直倒扣下去一直压到底,不能松手,再轻轻..地将杯子从水中拿出来,杯口朝下;

3、用桌上的毛巾将杯子先擦干后,取出纸看看有没有湿。

4、组内同学要合作,一人操作、其余学生仔细观察。小组汇报:在刚才的活动中你们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还有哪个小组想补充?纸没有湿,说明杯子里水进去了没有?水为什么进不去?(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杯中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那就开始实验吧。请各组派代表来取实验材料。

生:实验,师巡视。

师:看见同学们认真研究的样子真像一位科学家。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汇报一下。

师:不管是纸湿了还是纸没有湿,这两种现象都说明了空气可以占据空间。

过渡语言:利用空气可以占据空间这一性质,我们可以解决一些问题。老师这里有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乒乓球,把矿泉水瓶倒立压入水槽中,矿泉水瓶子中的乒乓球会有什么变化?我们试一试。

生:发现乒乓球进入水中。师: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再一次证明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修改板书把“?”和“吗”去掉)

过渡:我们知道水会占据空间,空气也会占据空间,那它们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吗?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师:(出示注射器)见过吗?哪里见过? 师:你很聪明。师:今天的玩法很特殊,一定要注意,我们先抽入6毫升的水,然后用手堵住管口,用适当的力向下压,向上拉注射器活塞。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再用注射器抽进6毫升空气,用适当的力向上拉,向下压。你又感觉到了什么?

师:邻近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师: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师:如果我们把空气想象成许多微粒组成的,你们说压了之后会怎么样?用手压了之后会怎样?用手拉了之后又会怎样?刚才发现同学玩的很尽兴,那你在玩耍中有什么发现吗?(水占据的空间不能变,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变化)

师:板书,变化。

师: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课件:篮球,打气筒,在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地方运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吗?(喷壶,水枪)

四、总结延伸

师:空气占据空间,而且空气占据空间会变化,空气还有许多性质,请同学们有时间可以研究一下。板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

变化

第四篇:《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

[作者] 石家庄市中华大街学校/刘荣

[内容]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二年级时我们学习了《空气》这一课,谁来说说空气是什么样的物体?你知道哪些地方有空气?

这节课,我们要在掌握了空气的上述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研究空气的另一条性质,这条性质需要通过同学们观察、实验自己探索出来,《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

二、观察实验,学习新知师:(出示空文具盒)问:文具盒里有文具吗?师讲述:文具盒里没有文具,这块空着的地方叫做空间。

师:将铅笔放满文具盒,问:同学们看一看现在谁占据了文具盒的空间?

师:(出示书包并装满文具)同学们再看一样你们熟悉的东西,问:“书包里有什么?谁占据着什么?”(找三个学生说,然后给予评价)

师:同学们看老师在干什么?(教师往烧杯里倒满水)师讲述:铅笔、学习用具、水占据空间,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的物体占据着空间,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说完后,给予鼓励)

师问:以上的事实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物体都要占据空间)

师:(出示一块板擦,一个砝码)问:它们所占据空间的大小一样吗?

师讲述:所以准确地说应是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语文论文《《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分享好文◆这个“一定”指物体的大小,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叫体积。(将上述板书补充完整)师:现在你们自己亲手做个实验,用实验来验证:“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这一结论。请同学们看实验步骤。

1.实验步骤:(挂出小黑板)。

(1)把烧杯放在盘子里。

(2)往烧杯里倒满水。

(3)用手提着拴着砝码的线。

(4)把砝码慢慢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

2.找一名学生大声朗读实验步骤,教师提醒学生,水要倒满,放砝码时要慢。

3.要求: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出示观察思考题:

(1)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

4.汇报实验结果。师导引:由上面的观察实验,我们知道了固体形态的砝码和液体形态的水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那么气体形态的空气是不是也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呢?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做几个有趣的实验。

1.挂出小黑板,出示实验步骤:

实验一:①把纸团紧紧塞在玻璃杯底部。

②把玻璃杯倒立竖直压入水槽里。

③把杯子提出水面,用毛巾擦杯口外围。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找一名学生朗读[1][2]

第五篇: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变化(被压缩和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解释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矿泉水瓶、吸管、橡皮泥、注射器、塑料杯、抹布、透明玻璃杯、纸巾、玻璃水槽、石头。

教学过程:

一、过渡谈话,建立“空间”概念,揭示课题。

出示一空杯子,倒入水,杯子的空间被什么占据了,再放入石头

会怎样?这时杯子里还有什么?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验证空气占据空间

1、出示透明玻璃杯:同学们这是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它里面有什么?(空气)

2、教师演示,将纸塞入玻璃杯后竖直倒扣入水槽中,预测:杯中的纸会不会被水浸湿?

3、小组汇报:在刚才的活动中你们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纸没有湿,说明杯子里水进去了没有?水为什么进不去?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杯中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

4、如果杯子倾斜会怎样?演示,纸为什么湿了?这说明了什么? 活动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地存在,并且空气和水、石头等物体一样,可以占据空间。那么空气占据空间和水占据空间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2、(出示注射器)我们要借助它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是什么?介绍各部分名称(筒身、刻度和活塞)它都可以怎么玩?下面我们

就用向下压和向上拉的方法来研究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3、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1)用2个注射器分别抽取同样多的水和空气。(怎样做到同样多?抽到相同的格)

(2)将管口堵住,用力把活塞向下压,注意一定不能让空气或水跑出来,仔细观察注射器中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3)将管口堵住,用力把活塞向上拉,注意不要把活塞从筒里完全拉出来,仔细观察注射器中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4、小组进行实验活动。

5、汇报交流:空气和水占据空间有什么特点?(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水占据空间的大小不会变化。)

6、解释:为什么空气能被压缩,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呢?学生尝试解释。

7、小结: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自由状态下的空气微粒间的距离很大,当我们用力压活塞时,微粒间的距离就会变小,所以能被压缩;而水微粒间的距离本来就很小,不能被压缩了。

8、(课件出示维恩图,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空气和水都会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

化,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不会变化。

9.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空气被压缩的例子?出示课件。

三、根据例子解决问题。

1、同学们,你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童话故事,看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播放课件)。

2、谁能说说聪明的乌鸦是利用什么喝到水的?为什么利用小石子能喝到水?

(小石子,因为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空间),所以水没位置了,就升上来了。)

3、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空气也能像小石子那样占据空间,聪明的乌鸦是利用小石子占据空间的性质喝到水的,我们也利用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来挑战一个难题好吗?

4、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半瓶水、两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你们能利用空气使瓶里的水从吸管里流出来吗?老师的要求是:

(1)不能倾斜瓶子。(2)不能压瓶子。(3)不能用嘴吸水。

5、教师引导巡视

橡皮泥在这里的用处是什么呢?(堵住瓶口,不让空气跑出

来。)是谁把水挤出来的?(瓶里面的空气多了,多余的空气占据空间,把水挤出来了)如果不用橡皮泥,水还会被挤出来吗?做一做。

四、总结延伸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研究,我们明白了什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地方都运用到了科学知识,有时我们可以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难题。关于空气这种气体你们还想继续研究学习吗?那就让我们下节课再见吧。

板书设计:

占据空间

空气 可以被压缩和扩张 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 教后反思: 本节课从认识空间开始,巧妙地引出课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从演示实验入手,让学生预设结果,引导观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初步认识了空气占据空间,然后自己动手实验,通过压拉注射器比较水和空气,知道了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然后从乌鸦喝水的故事,转入用空气挤出瓶中水的研究,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最后通过趣

味实验来解决新的问题,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本节课教学过程清晰,环环相扣,突破了重难点,既有教师的演示来激趣,也有学生的自行探究发现知识巩固知识,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节课学生情绪始终高昂,探究热情此起彼伏,让学生体验了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的快感。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使得教学锦上添花。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教学中相信学生,大胆的放手,多给学生思维的空间,相信会有更多精彩的瞬间等待我们去捕捉,让我们一起期待。

下载《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案例——林丽华word格式文档
下载《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案例——林丽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变化(被压缩和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新平县平掌乡小学 杨艳仙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2、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南坪小学郝晓丽 教案背景: 科学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地感受、鉴赏科学知识。在实际的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上......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这节课教材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于理解。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

    空气占据空间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这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与水》这一单元的第六课时的内容,本节教材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于理......

    空气占据空间吗的教学反思

    本课是对于空气性质的继续探讨而展开的,空气由于它比较特殊的状态,即看不见也摸不着,那么它是否会像固体,液体那样也会占据空间呢,是学生在生活中非常想去了解的问题。因此这堂课......

    空气占据空间吗片段教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片段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认识到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