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改革成效
作为河东区唯一一所国办职业学校,临沂市河东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积极转变观念,树立适应发展方式转变、服务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和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我校深入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对学校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坚持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采取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定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职教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密切校企合作,在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师培养培训等各方面积极探索,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办学吸引力。
一、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一是实现了与企业专业实验实习设备资源的共享,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我校通过引企入校的方式,引进机电类专业价值180余万元的教学加工机械设备;引进汽修专业价值约15万元的检测、维修设备和约1000平方米的汽车实训车间,为学生在校实习实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同时也为机电应用技术专业顺利通过市级重点专业建设的复评验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是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了把课堂搬进车间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我校积极落实“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育人”与“用人”的零距离对接。4月——7月,我校安排2010级各专业的学生分别到天一液压、三益公司、宏艺科技、区机关幼儿园等单位进行了为期1—2个月时间不等的进企业、进车间的阶段性、有偿性实习的教育教学。10月——11月,我校又派出汽车维修、幼儿教育等专业150余名学生,分别到华盾汽修厂、凯美汽修厂,红太阳幼儿园、河东区工业园幼儿园、喜洋洋幼儿园等单位进行了阶段性学习与实训。从实习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稳定学生的专业学习思想、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技能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专业建设——适应市场、校企联姻
近年来,学校依据市场需求,专业建设观念不断更新,面对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学校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学前教育专业与各大幼儿园联姻,根据幼儿园的实际需要,安排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幼儿园顶岗实习,幼儿园教师到学校参加业务进修培训,这种方式既解决了幼儿园教师培训期间空岗问题和场地、师资、设备等实际困难,又解决了学校的实训实习问题,可谓是一箭双雕,达到双赢;汽车维修专业与临沂市十多家汽修厂共建专业,学生每周三天在汽修厂学习工艺技能,两天在学校学习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专业教师同时在汽修厂顶岗实习。在真实企业环境的实习实训,提升了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收到企业的一致好评。
三、课程体系——注重素养、强化技能、培养特长
学校积极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综合化、层次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了文化基础课+专业素养课+专业必修课+专门化方向技能课+特色选修课课程体系。综合化体现在文化基础课、专业素养课的设置上具有综合性,能强化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将来继续学习、转岗和再就业打下基础;层次化体现在普通文化基础课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实际文化程度和就业、升学需要而分层设定,允许学生按层次进行选择;模块化体现在职业学校的课程结构由普通文化基础课模块、职业素养模块、大类专业基础课模块、专门化方向专业选修课模块、艺术类选修课模块构成,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体现学分制的精髓。艺术类选修课为学校的特色课程。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艺术类选修课,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学校的艺术教育资源,让每个学生学有所长,与众不同,形成相对竞争优势。选修课的开设,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材建设——整合资源、体现特色
学校制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材建设指导思想,本着“有利于行业企业要求、有利于学生岗位对接、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利于教师授课教学、有利于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开发校本课程。经过专家引领、组织保障、组建队伍、企业调研、制定课标、编写教材、课程实施等环节的研究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促进了学校优质课程资源的生成,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整体发展。
五、教学方法——学生主体、行动导向
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是学校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体现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课程,专业课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学校把焦点对准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三个有效,满足适性、适时、适量“三适”要求,抓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场所、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五个关键要素为原则,通过深入跟踪机电技术应用、汽修等专业课课堂,探索专业课工学一体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工学一体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工作和学习的统一,教学过程是认知过程与职业行动过程结合,为此,学校的教学组织与实施,均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为导向,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和充分准备的学习资源条件下,实现完成工作任务的整体化的自主学习,最终达成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课堂教学目标总指向。
六、队伍建设——名师引领、全面提高
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以“课题引领、专家指导、名师带头、全员参与”的形式,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学校制定了师资培训规划,落实经费,采取评比、考核、奖励优秀教师,每年给予学科带头人和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津贴补助等措施,鼓励教师参加以骨干教师培训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实行教师到企业见习制度,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学历、实践能力、教学水平、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教师的观念得到转变,综合素质得到提高。2011年我校有6人参加市级专业实训优质课评选,其中有3人获二等奖,3人获三等奖。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参加全市的基本能力比赛,扈秀蕾同志获得讲童话故事项目的一等奖并代表临沂市参加全省的该项目的比赛。
第二篇:临朐县技工学校教学改革显成效[定稿]
临朐县技工学校教学改革显成效
王俊芹季蔚
近年来,职业学校竞争不断加剧,技工学校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考验,一方面生源紧缺,招生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即使已经进入技工学校,由于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差,一遇到学习困难,就失去学习兴趣,对学校的新鲜感一过,便中途辍学。因此,今年以来,县技工学校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稳定在校学生,解决学生流失问题。
一是提高教师讲课艺术,生动有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呆板、僵化,这一方面造成教师缺乏讲课激情,另一方面造成学生兴趣减弱。因此,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推门听课、开展“个人教学创新亮点”“教研室创新亮点”评比等活动,努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讲课激情,以此,带动学生学习热情。
二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因材施教
对升学班学生除专业课程学习外,要加强其文化课的教学,以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要求。各专业班将重点放在专业实践与专业理论的学习中,以满足社会行业、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降低难度,本着“有趣、有用”的原则,打破教材限制,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放慢教学进度,保证每个学生能学有所得,品尝到“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喜悦,从而增加学习兴趣。
三.不拘形式,开展多种教学活动
技工学校学生虽然文化基础差,厌烦枯燥的理论,但是在学习专业技术、动手操作方面,却有很大的热情,教师利用这一特点,加大实习课力度,将专业理论融合到实习课教学中,不定期地举行专业技能大赛、优秀作品展示,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学校还经常组织师生到县内各大企业,例如华特磁电、玉龙造纸、蓝帆新材料等现场参观,增加了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感性认识,增强了学习的动力。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能陶冶人的情操,磨练人的意志,为了防止学生厌学,丰富学生生活,学校每周都组织一次全校范围内的文体活动,例如,师生拔河比赛、托球跑、接力赛、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
学校还成立了“艺术屋”,由书法毕业研究生冯老师牵头,课余时间教学生刻章、绘画、书法,培养了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平台。
对技工学校进行的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有效解决了学生的流失问题,促进了技工学校健康稳定发展。
第三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根据我省实际,就职业教育而言,应该如何主动地适应市场,找准位置,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我校多年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积极探索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面结合我校的实际做法,进一步就“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和各位同仁探讨和交流。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为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的总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当前就业;二是后续发展。为此,职业学校应当着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后续能力为目的,加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我校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专业开发设置、课程体系改革、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指导开展、教育质量评价等几方面入手:
一、按市场需要开发设置专业
以开发人力资源为己任,以就业为终极目标的职业教育,必须首先面对市场,根据本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设置相关的专业。我校在专业设置时还充分考虑到:一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劳动 1 力和人才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二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对职业演变的影响;三是以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为培养目标;四是在专业开发过程中,和相关行业保持经常、密切的沟通。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保持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教学质量和开发新专业以提高活力之间的辩证关系;五是专业培养目标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使学生不但具有在某个岗位就业的竞争力,而且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在相应职业群中就业、转岗、晋升的基础。
二、建立灵活适用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根据一个或几个相关职业群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从众多知识、能力要求中筛选出来并按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内容及其实施过程。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其实施过程的落脚点。课程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从业者所必备的职业能力的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是为学生构建通向就业的桥梁。设置的职教课程应强调以职业分析为依据来筛选、组织教学内容。
我校对已开设专业所相关的职业进行分析,并以职业分析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组织,以“必须”和“够用”为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在职业分析中既考虑当前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即要兼顾未来若干年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在确保当前就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就业的后续力。职业分析是对工作过程的分析,是把完成一项工作的工作内容、劳动组织关系、所需要的 设备和工具、从业者必须具备的技能和态度等要素结构化的过程。而从业者的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是关键要素。为此,我校对每一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特别是从事该专业职业的职业能力予以特别的强化。如在设置汽车摩托车运用与修理专业时,通过分析将本专业的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按照汽车修理各工种的工作过程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校依据综合化、模块化的要求,编制教学计划、编写校本教材。打破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约束,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直接对准职业能力的提高。对每一个教学项目的内容构建成相对独立的模块,每一个模块都围绕某一工作过程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综合,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训练的综合。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形成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构成的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大力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训练,提高毕业生对职业岗位和职业发展的适应能力。
在课程实施即具体教学中,我校积极倡导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为引导教学组织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行动过程全面、主动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行动,是某种产品或服务产出的全过程,包括接受订单、确定任务、收集资料、制订计划、加工服务,控制质量、售后服务等,是学生即将从事的某一职业可能发生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订单培养不仅实现学生毕业一出校门即对口上岗的就业意愿,更培养学生从事对口职业所发生的完整的工作过程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订单培养是实现职业能力的重要载体,如我校通过与海尔集团签订海尔家电产品营销和售后服务人才培养协议,是一种订单式培养。有效地引进了海尔的教学计划以及最新产品第一时间跟进学习,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将海尔的企业文化融入工校文化,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期间即可熟悉海尔产品营销和售后服务行动过程,毕业后就可以立即进入岗位角色。
三、加强实训设施建设,强化职业技能培养
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验实训基础建设,是职业学校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物质基础。实验实训设施有两类,一类是验证性实验设施,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另一类是训练性实训设施。职业学校的实验实训设施是针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加强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训练性实训设施建设,以解决“怎样干”的训练性实训设施为主。目前我省的职业教育所需的实训设施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台湾的建教合作对我们来说似乎相距遥远,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更适合我国的实际。为此,我校在不断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的(实践学时与理论学时近似对等)、高效果的实际动手训练,4 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一是,加强实验室及实训车间的建设,如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配备了先进的机电一体化实验系统、数控技术实训中心、汽车修理成套设施等;二是,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定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职业操作技能;三是,开设实验实习专用周,同时利用双休日免费向学生开放实验实习场所,开设第二课堂及选修课,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训;四是,借助企业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实习,如每年暑假都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实习;五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实习,如在培养机械使用及维修人才时,组织学生到相关厂家进行学习等。
四、职业指导是职教德育的重要内涵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化企业对从业人员不仅只是专业能力的要求,更看重的是具备能适应企业文化要求的人文素质。求职者已不能单凭一技之长走天下,还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能力。我校始终坚持以德育为先导的育人原则,切实遵循“教学生懂得做人、让学生学会做事”的育人理念,提出并努力实现“以人为本,营造和谐、向上的人文环境,实现从全面优质管理到全面提升人文素质的文化层面的转变,形成与现代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工校文化”。学校德育教研室,职业指导教学小组和心理辅导室认真研究开展工作,通过系统教学、专题讲座、系列活动、心理辅导等形式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和成才教育,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我校把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操守以及就业观,创业观教育作为德育重要内容,从满足学生需求服务出发,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为一体。教育过程中,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开展职业指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关心集体、爱岗敬业、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的情操和品质。积极开展就业援助,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我们感受到,只要真心实意地为学生做好就业、创业指导,并给予必要的帮助,都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都能让学生形成竞争上岗和先立足后发展的就业意识和创业意识,都能把德育工作落实处,收到实效。
我校针对当前的生源情况,积极开展“成功教育”。通过职业生涯设计这一有效载体,引导学生在了解自己、了解社会的基础上调整就业意愿,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即将从事的职业的发展前景,树立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信心;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与即将从事的职业对从业者素质要求的差距,形成自觉提高自己的动力机制。以就业为导向,帮助学生以成功者的心态走上社会,是我校落实德育目标的有效尝试。
德育是一个细雨润物的过程,德育的实效源自于点点滴滴的积累。因此,我校把认真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的“五育人”方针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德育渗透工作,尤其是培养学生 文明守纪、诚实守信的品德,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要求各管理部门严格学生管理一视同仁、尊重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人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体现人为关怀。学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用良好的形象教化学生;要求各服务部门要用自己优质的服务影响和感化学生;加强校风、班风、学风建设,加强卫生教育和环保意识,营造优美、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通过团委、学生会以及学生社团组织,本着“高标准、严要求、重实效”的原则,以“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增强凝聚力、形成向心力”为目的,广泛开展各种有益活动。形成以优良团队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优质教育资源。
五、科学有效地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价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以“产出评价”为核心指标,并辅以“教学评价”和“社会评价”。“产出评价”主要有两个指标:第一是就业率,包括当年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第二是就业质量,包括起点工资高低和就业后的发展前景。“教学评价”主要包含教学质量、教学效益、实验实习开出率等三项指标;“社会评价”主要包含用人单位满意率和毕业生满意率两项指标。
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价是职业学校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只有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评价才能了解学校所实施的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包括毕业生对母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满意 7 率,才能进一步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完善办学条件、提高服务质量。我校不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而且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用人单位意见进行调查及反馈。一是,组织学生利用暑期进行系列调查,包括毕业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所学专业的岗位需要及职业能力要求等;二是,学校组织专业教师深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专业能力调查,同时了解相关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三是,学校组织招生就业办的老师进行系统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第四篇:南京林业大学园林工程与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及成效
南京林业大学园林工程与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及成效
摘要 南京林业大学园林工程与技术课程教学团队围绕园林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核心理念,以实践实训教学为重点,制定了完善的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在课程培养目标与定位、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创新、实践实训平台建设等多方面展开教学改革创新举措,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获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 南京林业大学;园林工程与技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290-03
Pedagogical Reform and Effect of Landscap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urse in Nanjing Forest University
XU Hai-shun ZHAO Bing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Nanjing Forest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37)
Abstract The teaching team of landscap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de the pedagogical reform project perfectly by stressing on the core conception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and focusing on the practical training education.Several measures,such as developing and locating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innovating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course,building practical training stage were taken to achieve remarkable teaching results.Key words Nanjing Forest University;landscap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practical training;pedagogical reform
南京林?I大学园林专业可追溯到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的造园研究室,创始人陈植(1899―1989)教授是我国著名造园学家、林学家、教育家,现代造园学的奠基人和专业基本框架的构筑者,所著《造园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35)是中国近代最早一部全面介绍园林学科的专著,为本专业建设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形成了园林工程与技术课程教学的雏形。
园林工程与技术课程不仅是园林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而且在城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城市景观艺术、园艺、林学等专业的培养计划中也作为主要必修课程设置。2011年我国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积极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大培养创新型人才力度。园林专业属于一种社会生产力,通过创新性设计实现科学技术、艺术及社会的融合,与社会和市场有着密切联系。因此,这就需要培养具有优秀规划设计与工程技术功底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通过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使其在扎实掌握规划设计技能的基础上,拥有工程技术和创新创造的实践能力,为社会提供更为优质的专业服务。近年来,南京林业大学园林工程与技术教学团队经过多年教学探索,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制定了完善的园林工程与技术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开展了多项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创新举措[1]。重新审视课程培养目标与定位
园林工程与技术是探讨市政工程园林化,包括工程原理、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和养护管理[2],是从艺术、生态、技术、管理等各个层面出发,研究风景园林建设的工程技术和造景技艺的一门学科,是园林专业的骨干和特色课程,是园林绿化行业需求量最大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本课程以建设国内一流的园林工程与技术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和实践实训教学为课程培养目标,以研究为基础、理念为先导,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使教学理念国际化、手段信息化、内容本土化,定位于培养符合新时期我国园林行业发展方向,国家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所亟需,“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基于我校工学、林学协调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紧扣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任务需求,紧扣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需求,准确把握现代园林“生态与景观兼顾、建设与保护并重、城市与乡村一体”的总体趋势,突出园林工程与技术在优化城市绿色人居空间、改善自然环境、保障生态安全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上,突破常规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的局限,在3个层次上实现转向:宏观上顺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拓展;中观上顺应国家城市建设与规划政策,向基础设施生态化、城乡人居环境优化拓展;微观上顺应学科研究与行业实践细化趋势,向风景园林工程管理、园林企业经营与管理拓展。同时,将培养学生科学艺术的设计能力、建设性方案的构思能力、实操适用的技术能力、灵活应变的解决能力等设定为创新实践教育目标,明确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培养目标及方法,涵盖课堂教学内容,保证课内外一体化,重视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设计能力、实操能力,并融入技能型教学[1]。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创新
传统园林工程与技术课程以市政工程为母体改编,设计、施工混合,教师和学生普遍感觉“难教、难学、难用”。通过教学改革,将课程结构分解为“园林工程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2个分支体系:前者紧扣规划设计,以市政工程原理为基础,以园林艺术理论和生态科学为指导,以国家行业标准为规范,将设计思想(方案)全面深化为系统的、各专业相互配套的、简洁明了的专业施工设计图;后者讲授工程技术和项目管理,以求经济、高效、安全、优质地将设计转化为物质现实,重点研究施工工艺、技术与组织管理。
在教学内容体系上,在教学目标定位和学科方向新的框架指引下,依托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等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重大理论和技术突破的有力推动,依托上百项各级绿地规划设计与工程实践项目的研究成果,将教学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专题模块植入课堂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使学生能及时地接触到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的前沿科学问题及与之相关的国家政策、行业发展趋势等信息。目前,已经形成“海绵城市理念下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的地形设计模拟与应用”等专题模块。另一方面,从实际出发,在教学内容中,加强地形竖向设计的理论和应用,并运用GIS等新技术进行园林地形设计与分析,弱化土方计算;加强路面设计和线形设计,弱化市政道路的其他无关内容;强化工程细部设计和景观照明,弱化供配电、给排水等专项施工设计与计算;加强节水、环保等现代生态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强化园林工程与技术中材料、做法、尺度等要素的关系,通过适量的园林工程现场实测和写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表达和分析能力[2]。
同时,在课程设计作业实践教学环节,将原来完全孤立的地形、假山、道路铺装、水景、照明等单项设计作业改为前后连贯、相互关联的系统的集中实践,使得学生在工程与技术课程中能够将自己在规划设计课程中的设计方案深入到扩初阶段,局部达到施工图深度,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同时使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各类园林工程与技术在不同场地中的运用,从技术、经济、实用和美学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实践实训平台与基地建设
园林工程技术类实践教学本身具有难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清晰的逻辑思维和讲解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思维辨析能力及数字运算能力,一直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本课程以园林工程与技术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为重要手段,作为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的极为有效的途径和最为重要的保障,为实践教学提供最为优质的条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工程技术实践教学分阶段进行,分别在基地建设中、建成后展开,可以让学生在基地建设中亲身参与到各个构成要素的施工过程,在建成后观察建设成果及效益。大量实践实训平台和基地的建设,不仅能够直观地展示,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亲身参与建造实训活动,进而更好地掌握场地中各项?O计要素的工程技术知识,包含结构层组成、施工过程、技术手段等,例如实训基地内场地内起伏变化的竖向地形设计,有利于学生了解竖向设计概念、尺度及土方量计算等。
目前本专业已建成2个国家级、1个省级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全国首个“园林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全国首个“园林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该2项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的园林专业,真正实现了“虚实结合”的实践实训教学目标。此外,2016年正在建设的白马实践教学基地工程技术教学区,主要涉及园林工程技术、测量测绘等相关课程,如园林工程、园林建筑、园林测量学等。工程技术教学区分为土方工程教学区、园路工程教学区、园林建筑教学区及水景工程教学区[3]。
3.1 土方工程教学区
通过场地内已设计的地形情况,让学生通过观察、实测、绘制地形图感受地形设计营造空间尺度感,掌握不同尺度的地形设计方法。通过直观性的教学展示和实操性的教学训练达到土方工程内容教学的实现,现举例说明:①利用钢筋石笼沿等高线走势布置方式,将等高线的概念具象化和具体化,结合指示标识牌的设立,再通过对等高线土坡的实际测量和数据分析,解决课堂中讲解地形时对学生空间思维想象能力的高度要求,减轻学生理解负担,使之更为科学和轻松地理解园林工程类的名词概念,并逐步深入掌握地形塑造的设计方法;②在场地中相对标高为(0,0)原点的位置放置指示牌,学生通过场地其他地形与设计原点间高差、位置、尺度、大小间的视觉感官对比,更为深刻地理解竖向标高的含义;③预留场地,组织学生进行仿真教学实训,以小组形式进行小范围地形竖向设计,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放线、土方测算、土方施工,训练从“土方整平→测量放样→土方施工(挖、填、运、压)”实操过程,在教师和专业工作人员指导下,掌握土方施工技巧,有效组织土方运输,了解整个土方施工流程[4]。
3.2 园路工程教学区
具体包括:①根据基地中已建道路,了解其园路类型、面层材质、结构层构造、施工过程与技术,通过园路结构层模型、园路材质实物展览或影像资料展示,亦可在基地建设过程中,组织学生现场观看施工过程;②组织学生在前期土方施工基础上,进行园路设计,识别常用铺装材料并选择合适施工工艺,掌握园路设计施工工序,各组学生根据设计建造出不同类型的园路铺装样式,在基地中形成独具一格的景观。
3.3 园林建筑工程教学区
具体包括:①基地内户外已建建筑及单体建筑模型、构件模型的观察、体验,通过绘图、写生、实测的方式加深对某一类或某几类建筑的印象;②组织学生现场测量,感受建筑高度、外部构造、内部空间营造的视觉感受,绘制平面立面图、制作建筑模型,需要配套搭建设计室、模型制作室等;③建筑采用低碳、环保型材料,学生通过学习建筑材料与设计间相互结合方式,从小尺度建筑入手理解绿色园林建筑相关知识和原理。
3.4 水景工程教学区
根据基地内不同区域水系设计特点进行相关不同水系设计内容教学。首先让学生体验水系景观营造,在掌握如何整体把握水形设计开合空间,形成变化有致的水体设计方法,如何与岸坡植物种植和谐统一等设计手法基础上,必须同时熟练掌握水景设计的技术性和工程性问题,这也是在园林工程等学科教学上出现的教学难点和重点。①前期基地建设过程中,带领学生现场观看水景施工现场概况,相关部门采集制作影视资料,供后期教学展示使用;②制作水系模型、立体模型或3D动画模拟水循环系统,分析水系运作原理,展示基地水系在不同水量时期水质、水环境、污染物等变化情况及其自净化功能原理,体验基地生态自然的设计理念;③水景与驳岸设计教学,根据基地内已采用生态驳岸类型,并拓展其他驳岸设计方案,在驳岸边设立教学展示说明牌,详细表现此种驳岸做法及尺寸等信息,让学生直观了解驳岸设计技巧,亦可通过可视性极强的立体模型展示驳岸与水景的形式与构造,结合数字分析技术,展现不同类型水景应对不同水流强力的压力变化等相关知识,了解动水的设计技术,如跌水、叠泉以及亲水汀步、亲水平台等施工技术手段。
教学改革成效
近年来,园林工程与技术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引导本课程从教材建设、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不断改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改革效果[5]。
目前园林工程与技术团队有专业教师13人,其中: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入选者3名,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8人,有留学或国外访问学者经历的教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有9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有3人。长期以来,坚持以“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现代思维”为理念培养青年教师,通过教学骨干国际交流工程和青年教师海外研修工程的实施,引导青年教师以求真意识、创新意识、批判意识、主体意识和国际视角进行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工作。目前团队中45岁以下专任教师1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构成了教师队伍的主体,具有较强的发展后劲。
2005年以来,我校园林专业连续3次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连续4次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成果覆盖园林专业培养模式与方案、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团队、教材与平台建设等专业建设最核心的环节,这是全国高等教育园林专业仅有的3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园林工程与技术是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园林工程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程(2008年),主编的《园林工程》教材是本专业市场反响和声誉排名前2位的教材之一,?s获江苏省重点教材(2015年),风景园林新技术及应用课程入选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2016年)。
我校园林专业的建设水平连续多年在全国200多所开设园林本科专业的大学中名列榜首,在2013年教育部学位中心组织开展的第三轮学科评估工作中,风景园林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排名全国第一。同时,历届园林专业本科生的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能力也有较大提高,近年来,走上社会的毕业生中约有80%进入园林绿化工程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等企事业基层单位,直接从事施工管理和工程设计工作,毕业生以其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参考文献
[1] 陈植.造园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2] 孟兆祯.风景园林工程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3] 赵兵.园林工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4] 姚利民,段文??.高效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3(8):60-64.[5] 陈国松.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第五篇:教学改革建设成效典型案例-公共管理学院-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3.3-2主讲教师教学改革与建设成效,典型案例
《管理学基础》教学改革建设成效典型案例
公管学院 朱春江
一、《管理学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背景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更需要数以千万计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是振兴一个国家经济的保证。根据教育主管部门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高职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是“高素质专门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目标
管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的方法。本课程是以培养管理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教学、学习与训练,融“教、学、做”为一体,使学生掌握管理的规律、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管理理论对管理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计划与决策能力、组织与人事能力、领导与沟通能力和控制与信息处理能力等,从而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既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理论和实践能力,又具有管理理论和技能的创新复合型人才。
三、工作过程
根据《关于推进我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院教[2012]40号)文件精神,2012年4月管理教研室《管理学基础》主讲教学团队积极进行精品开放课程申报工作。从2012年4月到6月,课程负责人朱春江、许强老师及主讲教师庄红蕾、张玲、段云鹏、殷铭老师进行了精品开放课程前期准备工作。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已初步完成“课程介绍、课程特色、课程负责人、队伍介绍、课程设计、课程定位、教学内容的选取组织及表现形式、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课件PPT、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网络教学环境、主讲教师、教师结构队伍、校内实训条件、校外实习环境、教学评价及社会评价”等工作任务。
2014年1月,根据《关于开展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评选工作的通知》(院教[2014]1号)文件精神,《管理学基础》主讲教学团队在“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精品开放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中注册且已实施资源共享的课程。从2014年1月到5月,在2012年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基础上,教学团队教师进一步做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作,进一步优化完善了“课程介绍、课程特色、课程负责人、队伍介绍、课程设计、课程定位、教学内容的选取组织及表现形式、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课件PPT、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网络教学环境、主讲教师、教师结构队伍、校内实训条件、校外实习环境、教学评价及社会评价、课程说课、习题库”等相关内容,增加了教学案例、视野拓展、学习引导、友情链接等相关内容。2014年5月经过学校组织专家评审,《管理学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被评为“第一批学校立项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该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在学院课程建设过程中能起到示范作用,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四、条件保障
(一)学校政策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立项课程建设工作,按照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有关要求,加强对建设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并对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提供0.5万元经费支持,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师资保障
除了管理教研室6位教师外,教学团队还包括连云港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古龙高研究员,江苏瀛洲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梁正江,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胡旭等3人,本课程组教师9人中,专任教师6人,双师4人,博士1人,硕士3人,学士5人。课程组教师荣获“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高校首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人员”、“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高层次人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连云港市521高层次人才”等荣誉称号,主持市厅级项目4项,参加国家948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双师”结构,专兼教师比例,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及职业资格结构如下:
1.“双师”结构:专任教师6人,占66.7%;双师4人,占44.4%;博士1人,占11.1%;硕士3人,占33.3%;学士5人,占55.6%。
2.专兼教师比例:专任教师6人,兼职教师3人,兼职教师所占比例为33.3%。3.学缘结构:9人分别毕业于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贵州大学,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大连海事大学,东南大学,江苏教育学院,兰州大学9所大学, 学缘结构优化。
4.年龄结构:50周岁以上1人,占11.1%;40-50周岁以上6人,占66.7%;30-40周岁1人,占11.1%;30周岁发下1人,占11.1%。老中青结合, 梯队结构理想。
5.职称结构:正高1人,占11.1%;副高4人,占44.4%;中级3人,占33.3%;初级1人,占11.1%。职称结构合理。
6.职业资格结构:具有职业资格证书3人,占44.4%。
已形成年龄结构合理、职称结构优质、双师及学历结构优化、学缘及兼职教师来源广泛的优秀课程教学团队,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提供了师资保障。
(三)硬件环境保障
充分利用学院的网络条件和网络资源,课程的电子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思考习题等资源在网上共享。学生可以通过学院网络资源,观看或下载多媒体课件学习,为学生通过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充分利用公共管理学院计算机实验室,开展企业经营管理模拟等实践教学。进一步加大校内实训设备投资力度,构建良好的实训环境,以满足学生校内的实训需要,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提供了硬件保障。
五、主要成果
“管理学基础”课程获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第一批学校立项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六、影响与评价
(一)校外专家评价
淮海工学院陈国华教授评价:《管理学基础》体现“工学结合”教改的要求,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该课题组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教学整体水平高、合作精神好。教学方法多样,教学设计科学,课程内容丰富,结构新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上看,课程建设取得了成效明显,达到了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要求。
(二)行业企业专家评价
中盐德邦(江苏)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承亮博士评价: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基础》课程建设定位准确,思路清晰,注重职业培养目标,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形式多样,课程体系中充分融进了管理基础能力训练内容,独具特色,能提高学生管理素养和管理技能。课程建设富有成效,同意作为精品课程建设推荐。
(三)校内督导评价
学院督导室李主任评价:该课题组具有一支治学严谨、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教师认真执行学校的教学管理文件,教学态度认真,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教学进度适宜,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讲课内容思路明晰,重难点突出,课程内容设计和教学环节体现了高职教育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特点,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整体上课程建设符合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同意推荐为学校精品课程。
(四)学生评价
人力资源管理11班及海事管理13班学生评价:课题组的老师师德高尚,治学态度严谨,能理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教学态度认真,能全面关心爱护学生。授课内涵深刻,讲课生动,有吸引力和趣味性,作业批改认真,辅导答疑及时。能理论联系实际,体现高职特色,为我们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七、体会与思考
(一)《管理学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特色与创新 坚持以工学结合为导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坚持以能力为核心的设计考核系统,坚持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坚持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
课题组成员自编了一本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与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共同出版的《管理学基础》教材;课题组教师注重教学科研,在EI、CSSCI、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香港核心期刊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市厅级项目4项,参加国家948等多项科研项目,以科研带动教学;课题组教师师资力量强,专任教师6人,双师4人,博士1人,硕士3人,学士5人,课题负责人通过美国境外留学访问,学习和掌握管理学科最前沿动态,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师资力量,给课题组带来新鲜的血液。
(三)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改进的方向与途径
管理学模拟实验室的教学硬件设施有待添置,需要学校及有关部门给予大力帮助;师资有待有更多的机会走进企业进一步锻炼实践能力;加强实训及实习基地建设;管理学网站有待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课件需要生动化;实践活动和案例教学需进一步加强;以及通过与兄弟院校的合作交流,以实现兄弟院校的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提高本学科在国内的知名度。
二0一四年六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