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写话教学中进行的词句递进式训练
如何在写话教学中进行的词句递进式训练
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写话能力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词句的练习是夯实基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低年段写话目标中要求‚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发现,小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写话教学中学生对写话没有兴趣,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写话内容空洞,没有生动有趣的语言,没有恰当的使用词语及句式。教师对于写话的训练相较于字词句的训练明显偏少,没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将两者联系起来,既能强化词句训练,又能在写话中学会正确使用所学的词语搭配,常见句式,两者兼顾却又有所侧重。鉴于这种情况,就需要研究低年级写话教学中词句段的递进式关联训练,旨在试图提高学生的写话水平,同时能够将学生所学词语搭配,句式等在阅读中,生活中所学能有所运用。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课程总目标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一二年级写话目标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由此可知,写话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写话刚入门,这是一个难点,学生一提到写话就感到头疼,无从下笔。有的学生为了应付,随便写几行字,或从某些书上抄几句。有的学生写的话咋一看还不错,书写工整且有一定篇幅,但只要仔细一看,问题就出来了,文不成句,前言不搭后语。
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谈话,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对学生写话中词句运用不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1.课外延伸,调动学生家长,阅读积累(1)积累素材,从细处着手
为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我校设立了阅读课,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学生学会精读,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涵去分析、积累、背诵,培养学精读感悟的能力,让学生做到读书与思考同步,即读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而作为低年段的学生,从阅读中积累经验,一则在日常学到的词语在课外读物中遇到,是再一次的教会学生如何去运用,加深印象,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二则,针对性的阅读与最近所学单元课文相类似的文章,可以让孩子们积累更多的词句,在进行关联性训练的时候,会有许多让老师意想不到的惊喜。所以阅读积累,从细处着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词到句,有句到段。我要求学生坚持天天读书,读我们所学的语文书,同步作文,读适于学生读的课外书,如红领巾报、故事会、童话系列、优秀作文、连环画……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2)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阅读不是一时之功,是需要持之以恒的,不断坚持的,这就需要家校相互共同配合,共同督促孩子阅读,开始孩子只能看十分钟,然后逐渐增加时间,开始孩子只读有图片的书,慢慢的增加文字内容。慢慢的积累,等到孩子们需要在写话中运用词句时,这些好词好句,就会被及时的调动起来。当然有些孩子不会阅读,教给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阅读是一种与者心灵沟通的过程,多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大脑、美化学生的心灵。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略读是粗略的读,为的是博采,精读要读透读懂,精读和略读相辅相成。掌握方法,孩子们才会在阅读中有所收获。我要求学生坚持天天读书,读我们所学的语文书,同步作文,读适于学生读的课外书,如红领巾报、故事会、童话系列、优秀作文、连环画……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在读的过程中积累好词佳句,专门准备一个收集好词佳句的笔记本,每周在班上进行一次交流,为写话打好基础。
(3)字词积累,有的放矢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不光要做到眼到、心到,还要做到手到。我在指导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增强读书的效果。在读的过程中积累好词佳句,专门准备一个收集好词佳句的笔记本,每周在班上进行一次交流,为写话打好基础。让学生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同时教给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方法:一是原文摘抄法。阅读中遇到好词佳句进行摘抄,以加强语言积累,丰富写作素材。二是提纲摘录法。要求学生写出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各部分的大意,以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三是感悟法,即写读后感。
2.名师导读,结合本班实际,专项训练
(1)名师导航,优化教学设计
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同时,我发现有的单元内容写话训练不易操作,所以我还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寻找名师大家的教学技巧运用在本班的实际教学中,在看到于永正老师的《学观察,学说话》一课时,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我针对量词和描写颜色的词语进行了专项训练,并且创设具体语境,让孩子们学会运用,当他们掌握量词和描写颜色的词语的正确使用之后,我又让孩子们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句式进行说话练习。
(2)名师引路,指导专项训练
胡国华老师的词句引导作文训练法中指导学生如何写人:怎样写? 写开头 请同学们先选好要写的人,想一想:你为什么要写这个人?根据下面的词句导引把想到的写出来,在课堂上交流。1.在我熟悉的人中,()是一位(),我非常()他。2.虽然不是(),不是(),不是(),他(她)只是(),但是,他是我最敬佩的人。3.说起()来,可真是与众不同,他
(),他(), 他(),同学们都很喜欢他。我有一个小伙伴,他的名字叫(),他()他(),我们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这样的方法在描写人的时候,给学生以辅助,帮助他们来写话。落实习作教学,做到有辅有助。
(3)名师启发,注重作业内容
通过具体的指导方法和分阶段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话水平,同时能够将学生的词语搭配,句式等在阅读中,生活中所学能有所运用,从而转化为写作能力,使学生对写话产生兴趣,乐于表达,并掌握正确的写话方法。
其一,从造句入手。根据一个词写一句话,要求把话说完整。下一次在这个基础上把话说具体。如用‚书包‛造句,有的学生写:我有一个书包。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我有一个什么样的书包,这个书包怎么样。以扩句的形式,逐渐训练学生写话,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其二,学生在能写出一句或几句通顺的话后,要求有所提高,就规定写某一方面的主题。如给出一幅画,以回答问题的形式写话(什么时间,有哪些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春天你有什么发现(你发现天气有什么变化,动植物有什么变化,人们的穿着、活动有什么变化)。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能把句子恰当地联系起来,表现一个主题。1.没有抓住教材编者的意图,没有发挥单元内容的一致性
人教实验版教材的课文的是以单元的形式呈现的,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单元主题的一贯延续,例如写景类文章的学习势必是为学生写景做前期铺垫,可是当孩子们在写话,习作时,往往忽视了单元主题的回顾,宁可再找范文,也没有再度回顾到本单元文章。课后题中,语文园地中的好词好句,其实就是作者刻意留给孩子们的写话素材。2.识字课写话课互相脱节,没有形成系统性
学生大量识字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主要体现在写作中。所以不仅仅是识字课上需要强化的,在孩子们写话时,也需要这样的运用练习,给予孩子们更多的是需要帮助,帮助他调动平时所学学到好词佳句,其实在两年的学习积累中他们已经有词汇的储存,但不懂调动他记忆库里的有用信息,孩子们并不知道哪些是可用的,是恰当的,是自己可以驾驭的。3.作业设计过于单一,没有形成关联性递进式的训练
老师作业的布置总是注重某一方面,字词就是字词,造句就是造句,写话就是写话,其实词句的运用完全可以体现在写话中,一个部分为另一部分做铺垫,最终水到渠成。其实写话中用到了不就恰恰表明了词句他掌握了吗? 4.课内积累没有延伸,课外阅读被忽视
在繁重的课业面前,课外书显得有些多余,家长总是以作业没写完,时间不够来拒绝孩子多读书,即使读书也没有精心挑选书目,即使读了也没有落实在笔下。5.家长,老师评价不到位,打击积极性
当老师和家长看到孩子的写话后,没有究其原因,只是一味的指责,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损伤了孩子的写话积极性。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而又得不到解决时他们会产生放弃的想法,与其说对写话失去兴趣,不如说他失去了信心。
(三)明确方向,专项训练
1.研究教材,了解编者意图,明确方向
在多年的低段教学中,在和学生交流的同时,更多的是研究教材。低年级人教实验版教材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识字量巨大
一年级识字量550,二年级识字量500,巨大的识字量是教学的主要任务,为了解决它往往需要大量的课时,以及课后大量的复习预习时间。(2)单元内容联系紧
面对如此繁重的识字教学,教师如何兼顾,平衡是亟待解决的。而我发现单元内容的高度一致,对于写话教学有储备了必要的词汇量和句式使用。每一篇单元课文都是范文,文章中大量的词语句式,都能使用。比如在《通过词句训练中指导学生的写话》一文中马文莉老师写到:为了培养孩子的写话兴趣,每周我会根据课文内容,以一篇课文为例,在教学时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层次,一些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去理解,选择词语练习说话,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述想象画面,试着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周五留写话时,请学生模仿本单元某篇课文的写法,完成一段写话。家长在家辅导学生时也有了参照,关键是文中的一些好词好句也可以恰当的用在自己的习作中了。现在快一学期了,学生练习的写话也有11篇了,从学生的写话中我觉得自己的做法是切实可行的,看看我留的写话内容和孩子的写话吧:学完识字1,因为积累的都是描写秋天的词语,在孩子们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我留的第一篇写话是:写一段关于秋天的内容,用上识字1中两三个词语。孩子们有写秋天景色的,有写回老家时的见闻,基本能按要求去写。
而另位老师蒋丽老师在《词串在教学中的应用》中写到词串有利于写话的训练《沙漠中的绿洲》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阿联酋人们不惜一切代价,培育花草,美化生活的动人事例。本课的最后一题为:仔细观察题头的照片,以‚迪拜风光‛为题,写一段话。课文中的词语可供选用。不难看出,如果让学生凭借观察去说,也许学生很难写出优美的语言,难以表达心中的美感。
长淮小学的吴艳华老师对于这题是这样有梯度的设计的:
1、找出文中学习直接描写迪拜风光的句子。生朗读并交流对句子的理解,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
2、播放迪拜风光的视频,请学生说出感受。
3、你能用以下的词来描写迪拜的风光吗? 环境优美 景色怡人 绿树成阴 鲜花遍地 摩天大厦 鳞次栉比 大街小巷 干干净净
经过以上三个小问题的设计,课后习题的回答学生就找到了‚扶手‛,学生在此情形下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得到锻炼,说话的训练也较有层次感,就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教学轻松而又高效。
3.发挥语文园地的作用
在我看来课本中的每一个编排都暗藏着编者的心思,时刻为学生做好准备,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本单元中的好词佳句是编者精心安排的材料,与口语交际息息相关,也许孩子们说话练习中用到了,他就能写进自己的写话里,孩子们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少的是描写美好事物的准确词汇,表达这真情实感的精确媒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教材拓展写话训练》一文写到:
词句铺垫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积累的词句还不够多,往往难以把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表达出来,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积累的词句入手,做好写话的准备。写春天时,我先让学生说说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如,春风送暖、大地复苏、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百花盛开、鸟语花香、芬芳扑鼻、绿油油……我还引导学生说说写春天的句子,如:‚万紫千红的花开了,燕子飞回来了,麦苗醒过来了,油菜花开了……‛;‚那些野花呀!像小星星一样一闪一闪眨着眼睛呢!油菜花开得黄灿灿的,像一大堆金子一样,发出万道金光‛;‚柳树在小河边听着春之歌,微风一吹,它摇动起来,像小辫子一样的枝条,好像在说:‘春天真美!春天真美!’‛……有了上面的铺垫练习,学生写起来就容易多了。又如,学了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和《雷雨》后,我让学生利用学过的词语‚雷声大作、倾盆大雨、阳光灿烂、随风舞动、乌云漫天、黑沉沉、树枝乱摆、迎面扑来……‛等词语描写一段天气变化或写一篇观察日记。阅读时引导学生抒发读书感受,评价文中的人物、事件、语言等,并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学以致用,就能提高学生认识、表达自己见解和及时抒发自己感情的能力。
第二篇: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写话训练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写话训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但在现实阅读教学中常常是“君子动口不动手”,课堂上多见你说、我说、他说的热闹场面,却很少见到学生动笔写作。于是学生往往练就了一张巧嘴,却留下了一双笨手:难以用书面文字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扎扎实实地写。要预设好写的生长点,激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进行有效的写话训练。结合插图,进行写话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在感悟课文内容的时候借助插图进行写话,进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在教学《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时,可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插图中介绍了雄日怎样用心地培育种子?最后种子有没有发芽呢?(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口头完成)当他看到种子就是不发芽时,他的心里又是怎样想的呢?此时,进行写话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雄日诚实的可贵品质,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就这样,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抓住词语,丰富想象
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论”,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造句的能力。语言材料的理解和贮存,是以其“运用”为关键条件,因此,须加强词语运用训练,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内化,在语言运用中活化。①提供运用机会。如《飞夺泸定桥》中“心惊胆寒”一词,可在引导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出“心惊胆寒”的具体原因;接着结合实际,口述几个使人“心惊胆寒”的场面;再接着描述自己在某种情况下“心惊胆寒”的心理;最后让学生用这个词写话。②创设运用情境。如《画家和牧童》教学中,为让学生真正把握“纷纷夸赞”,可让学生看一幅美的画面,或读一篇美的文章,然后,要其借助动作、神情、语言作“纷纷夸赞”的样子,进而让学生以“纷纷夸赞”写几句话,具体描述上面某一情况。③构筑运用阶段。语言的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得有个过程,教学中须架设语言转换的阶梯,以引导拾级而上,逐步内化。模仿迁移,吸纳方法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技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挖掘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
很多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结构很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让人看起来无头无脑,自己也越写越没劲,渐渐对作文失去了信心。如果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能很好的利用教材帮学生解决之上问题,比老师帮学生把作文全部圈红修改效果会更好。例如:三年级有篇文章《燕子》,就很适合训练学生的作文结构,学生会知道在介绍某一动物,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文章介绍了燕子的外形“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我们可以让学生模仿这一段文章,也来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先可以不要求字数长短,但是一定要能看出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的。
有的文章结构简单,作者思路清晰,易于仿写,就是很好的读写训练点,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和写作风格,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处排比生动形象地把桂林水的特点描绘了出来,结合课文,我相机指导,让学生仿照例句,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很好地运用在排比句,既训练了学生的遣词造句,又增加了学生的美感意识。填补空白,加深感悟
4.1 充实文本。文学作品的语言有时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意留下空白供读者品味,教学时可抓住这些空白,诱发学生去大胆想象,自由补充。如第1课《找春天》可利用课文结尾的省略号,引导学生想象:春天除了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之外,还可以在哪里干什么?学生对春天有了感性的认识,一定会在这个省略处补充许多精彩的语言。
4.2 课后拓展。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上耐人寻味的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情节,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回忆或想象。如《狼和小羊》一课中当无奈凶恶的狼不想再狡辩了,朝小羊扑去……此处的省略号虽然省去了故事的结局却给了善良的孩子们无限想象的空间,孩子们当然不希望小羊就这样死去,于是我抓住他们的心理,让他们续写故事。小羊采取了什么措施大战狼的呢?狼和小羊的结局又如何呢?学生们为“救”小羊各出奇招。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迸发出了灿烂的火花。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写话训练,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设,激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让写话在阅读教学中变得水到渠成,让写话成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
第三篇:初中递进式作文教学训练探微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初中递进式作文教学训练探微 作者:尤时荣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第05期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训练
诸城市朱泮三村小学
宋新民
内容提要:
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规定:“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感的训练和培养。“语感”是语文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一旦养成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学习语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训练放法是:1.粗读全文,整体感知。扫清文字障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抓住重点语段进行研读,仔细揣摩感受。
3、结合语境,揣摩词的具体含义。
4、加强朗读和背诵。整个训练从整体阅读出发,进行局部研读,再回到课文的全局认识上来。正文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语文的学习当然也不例外。叶老所谓“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一语道破了语文学习规律的实质之所在。新修订《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规定:“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语感的训练和培养。“语感”是语言的表现力和感受力相统一的复杂心里过程,一个人一旦养成了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他就不但会具有非凡的“表现力”——说、写能力(运用语言能力),而且同时会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听读能力(理解语言能力)。可见,“语感”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一但养成了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学习语文的目的也达到了。所以是否具有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所谓语感训练,就是培养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受能力,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的一项最基本的训练方式。语感训练应贯穿在读写听说训练整个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的全部工作,也就是语感训练。如何进行语感训练的培养与训练呢?
一、粗读全文,整体感知。语感训练的基本方法就是指导学生读,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正如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析课文前的读很重要,要求学生预习时至少阅读课文两三遍,或在上课时用速读法读一二遍,初步了解文章轮廓或大意,把握主要内容,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扫清文字障碍,为进一步研读大下基础。这一步必不可少。如果没有初步印象就进行分析,必然会架空课文,学生会游离课文外,对老师的分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利于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二、、抓住重点,精读感悟。在粗读感知的基础上要选取重点进行研读,重点的确定当因文而异
三、结合语境,训练学生对词语的感知能力。词语往往有词典义和语境义之别。词典义是指改词的一般义、普遍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有些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语义已经被转化,甚至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在阅读中很多词语的含义是不固定的,是在语境中临时产生的,它的临时含义依赖一定的语言环境,它的这种含义也许就不存在了。因此要准确的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具体把握语段甚至全文,必须推断词语的上下句、上下段,仔细推敲感悟,如叶老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染与津。”如朱自清的《背影》写道:“唉,现在想想,我那是真是太聪明了!”句中“聪明”一词从感情色彩看是褒义词,而在此处,感情色彩却发生了变化,是反语,含讽刺意味,表歉疚惭愧之情,是对自己当时不能体察父爱的深深自责。如果不能联系全文就不能深刻理解他的特殊含义。《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句,“狡猾”的词义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而文中却体现了孩子的特点:调皮、机灵、感情色彩也由贬义变成褒义。再如“摇篮”的本意指婴儿的卧具,在“地中海是古代文明的摇篮”中是文化、运动的发源地的意思,在“发展强烈的雷雨云是诞生龙卷风的摇篮”中则是指“首要前提或基础条件”的意思。只有结合语境的语言品味、辨析、反复考虑、推究其意味,才能形成敏锐的语感。
四、重视朗读与背诵训练,形成语感。朗读与背诵是形成语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朗读、背诵要求连贯准确说出课文内容,是将书面语变成有声的口语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朗读、背诵既能促进语言的规范化,又能凭借书面材料丰富词语、丰富句式、增添语感、增强记忆。反复诵读,能使书面语的一切言语要素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系统的印象。诵读多了,印象就越深刻,最终,这些言语要素,如丰富的词语、多变的句式、言语的通畅协调,分寸情味,直至形象气势等等,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网络系统。当需要表达或外在语言刺激时,就能凭借这个系统不假思索地分辨出词语的好坏、句子的正误、文气的滞畅、表达的优劣等。可见,语感的形成的却离不开熟读和背诵。熟读教学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文段应读出不同的韵味。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就应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是篇写景抒情散文,文字洗练清晰,简洁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读时应语速缓慢,语调轻柔,充满喜悦。先发一遍录音,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内容,大体感受一下语速和情绪,再仿照录音小心的试读,找找感觉再大声的朗读,男生读,女生齐读,默读、泛读等。以致成诵。一幅幅优美的春色图便印在学生脑海里。在仿写联系时,一些优美的语句会自然而然的流露于笔端。有些文章,可让学生进入角色,亲身体验,训练语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所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即让学生在体验中激发兴趣调动情感。学生进入角色,有所悟,有所知,有所得,根据他对这个词的理解,再表演出来,增强语感。《范进中举》一文中的胡屠夫是个市侩小人,范进中举送与银两,屠夫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客套”一番后,又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句中的“攥、舒、缩、揣”及“紧紧”、“连忙”写的十分精彩,学生通过表演,就真切的体会到了胡屠户一副贪财而又虚伪,口是心非的嘴脸。背诵篇目除了《大纲》推荐背诵的古诗文和课本上要求背诵的文段外,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精彩片段来背诵。长期训练,积少成多,语感便能形成。
当然,进行语感训练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个别词句段的理解上,还要从整体出发,把握整体的语言环境,通过对具体语句的理解去领会全文的真滴,重新回到对课文全局的认识。如小说《孔乙己》结尾部分这样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从表面文字看,“大约”与“的确”好像是矛盾的,但联系全文来分析,这样写确实绝妙精到,文味十足。说“大约”是因为二十年来无从知道孔乙己的消息,只能推测说“的确”是根据孔乙己的社会经济地位、当时的社会环境、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及他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的情形推断,他的结局只能是死。这句话就能准确深刻的揭示出孔乙己必然死亡的悲惨命运,有力的鞭挞了封建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只有把具体词句放回到整篇文章的联系上去理解,才能准确把握词句含义。正如叶老所说:“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的看懂,可是深奥一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地方给学生指点一下,使他们开窍。”
对诗词的理解,尤其需要反复吟诵,联系前后句,联系全文,从整体去理解,这样,诗词的意思才能准确的体会出来。如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让学生反复有节奏的读,带着生活体验和感情体验去体会浅显易懂的文字,才能真切体会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喜悦。
进行语感训练,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要训练学生根据课文本身的语言特色和感情内涵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阅读速读和阅读声调。一般文章抒情性很浓,节奏就是感情的波纹;只有训练学生读的文字顺,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只要学生带着激情去读,把情感注入文章的字里行间,才能与文章产生共鸣。才能真正感知课文,读懂课文。
根据语文教学规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阅读中经常有意识的进行语感训练,必然会受益匪浅,对写作大有帮助。一个语感能力强的人,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几乎不需要经过思考过程,凭着语感就能迅速的得到其中的内蕴,丰富的情味,甚至包括作者唯以用言语表达,而又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种种微妙之处。这种思维的直觉性,带来快速理解的领悟性。经常阅读,经常感知语言,对文章中表情达意的语言感知力灵敏了,自己也会聪明起来,下笔就形如流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感的训练和培养。
第五篇: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
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
巴东一中 王才良
课堂教学要立足 “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要设法让学生主动接受信息,教师主要起引导和评价作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中,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如何理解科学探究的内涵、怎样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进行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成了我们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当前,如何科学实施探究教学法,是我们教师必须探讨的课题。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运用最多的,实践过程中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为什么在新一轮课改中,特别强调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新的课程教学中,教学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自主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由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自主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能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与错误,并且在不断地纠正错误与失败逐步走向正确的过程中,真正体验成功的快乐。
一、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探究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引路人”。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首先要将学生“引入”到具体的探究情境中去,当学生进入探究过程,苦苦思索、不得要领时,教师要及时引导、点拨,绝不可名曰“探究”,实则“放羊”。探究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学生能否有目标的投入到探究过程中去,学生能否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去探究,学生探究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教师的引导不可或缺。
二、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引导的方法与措施
教师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目标、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一堂数学课,教师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去探究:
1、通过“引导”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乐究”。
教师首先要创设探究情境,“引”学生“质疑”,也就是说要“奇思妙想创情境,千方百计激兴趣”,进而明确探究目标和方向。恰当的问题情境能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情绪处于高涨状态,脑海中的疑问不断增强,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引发积极的思维活动,“激趣生疑,由疑引思”。抓住学生好奇心盛、求知欲强、好表现的特点,以“趣”、“疑”来做好引导的文章,精选素材,诱发探究兴趣,使学生迫不及待的投入到探究中去。
2、启发、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探究方法,使之“善究”。
探究的重点应放在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上,放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因此,学生进入探究情境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实际素材和各种工具、使用有效的探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引导的重点应放在学生使用的工具、素材上,放在学生运用的方法及学生呈现的思维方式上,而不是把引导的重点放在“得出正确标准的答案”上。好比“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辩明方向。”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启发、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探究方法。
3、鼓励支持、评价反馈,激发学生成就感,使之“好究”
“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同样,当学生不相信自己的探究能力,消极等待、观望时,教师要给他们以启迪和信心,支持他们;另一方面,及时评价反馈也是一种很好的引导手段。一个人只要体验到成功,就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探究中品尝成功的乐趣,获得成就感。这是一种最有力、最有效、最持久的激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再者,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探究活动,还要引导学生不断操作、不断总结,让探究成为学生的一项能力。总之,要让学生爱好探究。
三、把握好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
1、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就无从谈起,所以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正是因为有了“问题”,才使得科学探究能围绕提出的问题而展开,才使科学探究有了明确的方向,使学科探究能一步步走下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造性过程,学生要在通常的已习惯的实践中,发现不寻常的因素,就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所以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直接也最能体现物理学科特色的提出问题的方式就是:通过实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猜想并不是胡猜乱想,它是要与现有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是对问题的解决提出预见性的思考,对科学探究起到引导性的作用,为科学探究指明方向。如在《串联电路电流特点》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室前方挂了一串串联的小彩灯,并在提出了“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大小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后,让同学们猜想,同学们一边观察一边猜想假设,提出八、九种假设:从电源正极开始电流逐渐变小(因为每个用电器都消耗电);从电源正极开如电流逐渐变大(因为电流最终回到了负极,负极“存”了许多电);电流的大小与用灯泡的发光有关(灯光较亮的通过的电流大,较暗的通过的电流小);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就像水管中的流水一样,入口多在出口就多大)等等,还有许多很有创意的假设,每个同学在陈述自己的假设时,都简述的自己的猜想理由,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在简述理由的过程,正是学生对自己猜想的评价,是自我评价与交流的过程,也就是他们并不是也没有“胡猜乱想”。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对众多的猜想最好的验证方法就是实验,实验前就必须制定可行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的设计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教师应将方案的设计变成更加具体的要求,如:列出实验中要用的器材、仪表;画出实验装置图或实验电路图;写出简单的实验操作步骤;估计出实验过程中应测量的物理量;规划出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等等,这样学生就好完成一些。
4、实验与收集数据。实验不是游戏,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带着学习任务去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始终要关注全体学生,在某些关键环节进行必要的铺垫、引导,这样可能消除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畏惧感,从而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自信心。在数据记录时,一定要尊重实事,如实记录,同时,对不规范的操作教师应及时的指出纠正,以培养学生实验的科学态度。
5、分析与论证。对于收集到的大量的数据不去分析,就不会有结论,科学探究也只能是半途而废。教师应引导学用分析归纳的方法找出规律,在分析的过程中,不仅认真分析自己测到的数据,还应主动的关注别人的测量数据,认真比较,全面分析,才能排除误差带来的影响,得出最正确的结论。
6、评估。这一环节是我们以往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实际上,这一环节也是很重要的。如:让学生评估在实验操作中有什么失误?测量结果如不正确,其原因是什么?学生在对自己探究活动中的失误进行评估,可进一步地优化探究方案,可引出一些新的发现,也有利于同学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7、交流与合作。其实,交流与合作应该是贯穿于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的。交流的方式有两种:书面交流和口头交流,书面交流就是完成的探究报告;口头交流就是用准确、规范、科学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应激发学生表述自己观点的欲望,鼓励学生实现自己的表述欲望。交流过程中,要新生他人,听取别人的意见,认真思考别人的观点,但也要坚持原则,不随风倒,不人云亦云。合作就是我们所说的团队精神,这在科学探究中学生间有分工又合作,要群策群议,充分调动各人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个的聪明才智。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每个学生不能只强调发挥自己的特长,而应全面的锻炼自己,在不同的探究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才能培养探究能力的全面发展。
探究式教学是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探究式教学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高效的探究式教学应该表现为学生主体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自觉、主动、自信进行创造性探索式的学习活动,我们既要了解探究式教学七个环节的内涵,又要意识到探究式教学不是一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不要面面俱到,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做到创造性的实施探究式教学,更好地为课程目标服务,为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