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琵琶行》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教学教案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与歌、引、谣、吟、曲无严格上的区别。这种体裁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又称白太傅。下邽(陕西谓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并序)。还有《卖炭翁》(七言古诗)和七律《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谕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三.能力检测
1.选出下列红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湓(pãn)浦口
水浆迸(bâng)
呕哑(ōu yā)
悯(mǐn)然
b、贾(jiǎ)人
轻拢慢捻(niǎn)
嘲哳(zhāo zhā)
荻(dí)花
c、恬(tián)然
声声思(sì)
钿(diàn)头银篦(bì)
铁骑(jì)
d、六幺(yāo)
虾蟆(há mā)陵
转徒(xǐ)
铮铮(zhēng zhēng)
2.与例句中红色词意义相同的一项分别是
①凡六百一十六言()
a、气度不凡
b、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c、(项脊)轩凡四遭火 d、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②命曰《琵琶行》()
a、遂命酒
b、奉命于危难之间
c、民不堪命矣
d、时人因其前殿位于阿房,故以阿房命之
③低眉信手续续弹()
a、烟涛微茫信难求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c、信口雌黄
d、余固笑而不信也
④六百一十六言()
a、七言律诗
b、自言本是京城女
c、东船西舫悄无言
d、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3.朗读时节拍正确的一项是()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4.《琵琶行》一诗中的音乐描写是十分出色的。根据要求,按课文原句填空。
①诗中描写琵琶女被请过船来,最初弹奏根据自己心绪选定的曲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接着描写她弹奏琵琶名曲《霓裳》和《六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这16句中,______句描写第一个乐段,乐曲柔和而清脆;______句描写第二个乐段,乐曲由愉悦转入停顿;________句描写第三个乐段,乐曲进入热烈而紧张的尾声。
5.阅读《琵琶行》一诗的小序,回答①~④题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①下列词语中红色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湓(pãn)浦口
琵琶(pá)
b、贾(jiǎ)人
遂(suì)命酒
c、悯(mǐn)然
转徒(xǐ)
d、恬(tián)然
迁谪(zhã)
②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语
a.明年秋()
b.铮铮然有京都声()
c.穆曹二善才()d.年长色衰()
e.委身为贾人妇()f.使快弹数曲()
g.曲罢悯然()h.因为长句()
j.凡六百一十六言()()
③比较下列两组句中红色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听其声
┏遂命酒
┗问其人
┗命曰《琵琶行》
a、两个“其”指代对象相同,两个“命”意思相同。
b、两个“其”指代对象不同,两个“命”意思不同。
c、两个“其”指代对象相同,两个“命”意思不同。
d、两个“其”指代对象不同,两个“命”意思相同。
④“左迁”、“出官”、“迁谪”等词涉及到古代官职制度。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三个词都表示白居易被贬官降职。
b、“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与之相反的是“升迁”、“拜”、“除”等。
c、“出官”是外出做官,不涉及官职升降。
d、“迁谪”是贬官的意思。“迁”是指官职的变化,“谪”是被罚流放或贬职的意思。
附答案
1、b
2、①c ②d ③c ④a
3、b
4、①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②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回弦一声如裂帛。
③3~6 7~10 13~16
5、①b
②a.第二年 b.铿锵脆亮 c.原为琵琶高手的姓名,后代指精通琵琶的人。d.姿色 e.托身,这里指出嫁。f.畅快 g.忧郁的样子 h.于是作了 j.总共 字
③b
④c
泪的随想 高二(5)刘佳雪
走在已渐渐安静的大街上,无聊地打量已远离了白天喧嚣的城市。突然身后响起了一个稚嫩的童音:“妈妈,一滴眼泪多少钱?”
心,就在那一瞬间被搅乱。童言无忌--我们总爱这么说,可是那一句不假思索的话语竟令我久久无法释怀--从来没有认真思索过泪的价值,只是一味地感到那是一个至纯至美的词汇,无法说清它,因为那每一滴晶莹的液体中都包蕴了一份无价的感动与一份永恒的追忆;亦
第二篇:《胡同文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教学教案
一、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二、《胡同文化》概说
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文化》序。”这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作者把这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伤感的感情。
三、有关“文化”的概念
1.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
2.“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辞海》
四、要点分析
1.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
明确: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取名、宽窄、网络等。就其“方正”而言,使得北京人方位意识极强;从“取名”而言,其原因很多,有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等但都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从“宽窄”而言,可反映出人的阶层不同;就“网络”来说,也体现了生活方便、安静这一特点。
2.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3.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
明确:作者通过介绍评论北京的胡同来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从而揭示胡同文化的丰富内涵。共15个自然段,文章开始从方正的胡同写起,写了胡同名称的来源,胡同的宽窄,胡同的作用,并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谈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说明了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着引用、举例将其具体化: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居民们似乎都承袭了祖宗安土重迁传统,蜗舍再破也不舍得“挪窝儿”;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独门独院,但也讲究处街坊,婚丧嫁娶随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却也浸透着胡同文化的特点;由于北京市民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易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并用事例说明其文化精义是“忍”,即所谓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4.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中,包含了什么感情?
明确:作者对胡同,对胡同中的市民生活,对胡同文化的同情、理解、批判及文末的怀旧、留意略带伤感的情感。
5.本文的语言朴实典雅,富有表现力,仔细品味下列语句的内涵,体会这一语言特色。
(1)虾米皮熬白菜,嘿!
(2)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3)西风残照,衰草离坡,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明确:
(1)语言自然质朴,“嘿”一词的运用,令人咀嚼,把北京人那种易于满足的心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2)形象地写出了北京人逆来顺受,“忍”的思想。
(3)语言清新典雅,由形象描写到心理感受的描写,写出了北京胡同的衰败、没落。
五、能力训练
1.下列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和泥
份量
兵慌马乱
动辄得咎
b.赢弱
渎职
嬉笑怒骂
坐收鱼利
c.防碍
浮燥
风糜一时
刚愎自用
d.疏浚
哐骗
瑕瑜互见
如愿以尝
2.下列红色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知识经济时代,衡量人才的标准不是取决于掌握知识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知识的创新能力。
b.英国教师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和教法上一直享有很大的自治权,以致英国长期没有全国性的课程和教学大纲。
c.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发现事物的本质,总结事物的发展规律,因此反映科学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应该记载新的发现和新的结论,并且使人们获得新的知识。
d.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就非常敏感的“人才”、“人事”问题坦率直言。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群众生活_____________的农产品价格要坚决保持稳定。
②为防范贩毒分子的偷渡,许多国家都在_____________增设了关卡。
③没有_____________过人生的苦辣,又怎能懂得长辈们创业的艰难。
a.必需
边境
体会
b.必须
边界
体味
c.必需
边界
体味
d.必须
边境
体会
4.下列红色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新世纪已经来临,为21世纪培养高素质栋梁之才的重担,义无反顾地落在了教育工作者肩头。
b.倘若进修单单是为一纸文凭,而没有提高水平,那么此种惟文凭的自欺欺人的进修究竟有多大实际意义?
c.作为领导干部,对下岗职工的生活决不能掉以轻心。
d.山东泰山队在99全国甲a联赛中,出类拔萃,实现了夺标的夙愿。
5.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因特网作为传媒,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使各地的人们凭借计算机互联共享同样的信息。
b.夕阳也不甘寂寞,在“晚眺亭”的身上小心翼翼地抹上了薄薄的一层晚霞的余辉。
c.许多父母对孩子过于偏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害的。
d.浸没在液体中的固体是沉还是浮,决定于浮力比固体的重力大还是小。
6.填入下文横线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难忘的是雨季。天潮潮地湿湿。小街是一架古老的琴。细细密密的雨点由轻而重,轻轻重重敲打着小街,低沉的节奏里自有一种寂寞与凄凉。时而有一股股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像一片片敲击音与重滑音流过小街。_____________想冲破这雨帷,想走在小街上。
a.低沉的节奏里又倏地增添了一种单调。
b.寂寞与凄凉的节奏里又倏地增添了一种烦闷与不安。
c.烦闷与不安中又倏地增添了一种烦闷与凄凉。
d.单调的节奏里又倏地增添了一种烦闷与不安。
第三篇:综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知识要点
综合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素质教育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民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发展学生主动精神 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 1学生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十七大
主体地位。主导
个体独立性,不已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主体的需求和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
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3学生是具有个性和差异的人
以人为本
1承认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2个性 差异 要求 切实贯彻 因材施教 的教育理念
口诀:独立差异有发展
材料题 :学生观
分析观点
判断语句
理论知识 与材料 相匹配
总结
教师职业角色 传道者
授业 解惑
管理者
示范者
朋友
研究者
教师专业素养
1良好的学科专业素养 11本体性知识
12条件性知识
13实践性知识
14文化知识
2良好的教育专业素养 2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2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31对待事业---依法执教 严谨治教 廉洁从教
3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33对待集体---具有团结协助精神
3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4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 41良好的情感特证
42积极稳定的情绪特征
43良好的性格特征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和行为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11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2从教学和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13从教学和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学的研究者
14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口诀:研发放醋(促)
2教师行为的转变
2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教师应尊重,赞赏学生
2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教师应帮助,引导学生
23在对待自我上,教师应注重反思
2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教师应加强合作
口诀:尊上引导学生(小骨)反思与合作
新课程下 教师转为:
学生学习促进者
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
教育教学研究者 反思者,实践者
社区型开放教师
教师知识结构
本体性,学科专业知识,核心
条件性,教育学,心理学
实践性,课堂情境知识以及相关学科教学法知识
文化知识,人文,社会,自然,基本艺术素养
教师专业能力结构
基本,阅读理解,逻辑思维,信息处理,口头表达,书面表达
实践,教学规划,设计,组织实施,检查,评价能力
反思研究能力
教师职业权利
教学权,教师基本权利
科研学术活动权
管理学生权
获取报酬待遇权,不低于 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参与民主管理权,民主集中制原则
进修培训权,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教师 特定义务:
遵纪守法
教育教学
教书育人
尊重学生人格
保护学生权益
提高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 爱国守法 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 本质要求
关爱学生 师德灵魂
教书育人 教师天职
为人师表 内在要求
终身学习专业发展不竭动力
新规范亮点
1保护学生安全 首次纳入新规
2终身学习被单独提出
教育活动中人际关系的处理
教师与学生 爱,尊重,负责,公平公正,保护,杜绝伤害,教师与家长 尊重,协作,教师与同事 尊重,理解,协作
教师与领导 尊重,支持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08版
爱国守法。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本质要求
关爱学生。灵魂
教书育人。基本职责
为人师表。内在要求
终身学习。不竭动力
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
第四章 文学常识
书法
王羲之 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 之称
《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
张旭 唐代,书法家,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X剑舞 为 三绝
后世尊称:草圣
代表 《古诗四帖》《草书心经》《肚痛贴》《郎官石柱记》
张芝
东汉 书法家 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位巨匠
草书之祖 之称
代表 《金欲归贴》《冠军贴》《终年贴》
楷书四大家
唐初欧阳询,盛唐颜真卿,晚唐柳公权,元朝赵孟X
美术
中国美术
顾恺之 东晋画家,代表《女史X图》《洛神赋图》
齐白石近代画家。绘画以花鸟见长,代表《虾》《蟹》《牡丹》《牵牛花》《蛙声十里出山泉》
张大千近现代画家 代表 《振衣千仞冈》《来人吴中隐》《长江万里图》
外国美术
文艺复兴 美术三杰 达芬奇
美娜丽莎,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美术三杰 米开朗琪罗 大卫,彼耶达,创世纪,最后的审判
美术三杰 拉斐尔 西斯廷圣母,雅典学院
波提切利 春
提香 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
印象主义 和后印象主义绘画
19世纪60年代
莫奈 日出。印象,马奈 酒吧侍女
修拉 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
塞尚 苹果与橘子
梵高 向日葵
音乐
高更 塔希提妇女
中华民族乐器
吹奏乐器 竹制 木制 发音
萧,横笛,抱笙,排笙,巴乌,葫芦丝,损等
弹拨乐器 横式 竖式
横 筝,古琴,扬琴,独弦琴
竖 琵琶,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 等
打击乐器 民族
堂鼓,碰铃,定音缸鼓,铜鼓,朝鲜族长鼓,大罗小罗,小鼓,排鼓,大钹
拉炫乐器 胡琴类乐器
二胡,板胡,革胡,马头琴,艾捷克,京胡,中胡,高胡
(选择题)
中国音乐
高山流水 战国,伯牙鼓琴,子期知音,所奏即为此曲
阳关三叠 唐代著名歌曲,歌词原是王维的七言律诗《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渭城曲》1954年王震亚改编成合唱曲
聂耳 <金蛇狂舞》《毕业歌》《卖报歌》《新女性》《码头工人》《铁蹄虾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
洗星海 人民音乐家,《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救国军歌》《到底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
外国音乐 莫扎特 奥地利,音乐神童,《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唐璜》
贝多芬 的歌,《第二十三(热情)钢琴奏鸣曲》《第九交响曲》《致爱丽丝》
《第九交响曲》晚期作品,贝多芬 创作的高峰和总结
李斯特 匈牙利,钢琴家,指挥家,音乐活动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钢琴之王
《但丁神曲》《浮士德》《匈牙利狂想曲》《爱之梦》
戏剧 京剧 20101116.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红灯记》《杜鹃山》《智取威虎山》《海瑞罢官》《沙家浜》
徽剧 是京剧的前身
越剧 20060520 被列入。第一批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
昆曲 2001.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百戏之祖
中国历史重大事件
秦汉时期
秦的统一 秦王嬴政雄才大略,重用人才,公元前230---221 先后消灭 六国。统一中原,称 秦始皇
韩赵魏楚燕齐
建立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楚汉战争 公元前208
秦朝 暴政引发。陈胜 吴广 起义 天下纷纷响应
项羽 刘邦起义,刘邦率军入咸阳,尽除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秦朝灭亡
项羽 刘邦争夺天下,引发 楚汉之争
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建立汉朝---西汉
文景之治 西汉初期,社会凋敝,急需休养生息
西汉。汉武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朝廷推崇---道家 无为之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
汉朝 稳定富裕的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汉武帝 大一统
西汉王朝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实现大一统,表现在:
政治---中央设内外朝政,加强皇权,地方颁布---推恩令,削夺封国
经济---盐铁官营,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五铢钱
思想,文化---“罢X百家,独尊儒术”对外进行三次大规模打击匈奴的战争
丝绸之路 古老
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 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
隋朝大运河 605 隋炀帝 开凿大运河,南北经济文化 起到很大作用
今天 以洛阳为中心,南起 余杭(今天杭州),北至 X(今天北京)
全长 两千多公里,连接了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五大水系,世纪上最早最长的运河,改善了北方交通运输状况
贞观之治 唐太宗 李世民 吸取 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励精图治,政治清明,文成公主入藏
唐太宗年间,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汉藏联姻促进民族团结,加强了汉藏经济 文化交流
开元盛世 唐玄宗 44年,前期 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天下大治,唐朝 进入全盛时期,史称为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唐玄宗 晚年 不管朝政,吏治腐败,节度使 安禄山
史思明 发动了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战争。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世界历史重大事件
世界古代史
一,最早进入文明时期的国家和地区
1古埃及 金字塔--标志
古埃及人建造了金字塔作为法老的陵墓,至今 有80 多大小金字塔屹立在尼罗河下游的吉萨一带,最大的。胡夫金字塔
2古巴比伦王国
位于 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是西亚文明的摇篮
《汉谟拉比法典》 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奴隶制社会秩序而创建的 全面反映 古巴比伦王国 社会面貌,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古印度
恒河,印度河流域
古印度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历史上叫做。种姓制度,把古代印度居民 从高到低分成4个等级
公元前6世纪,出身X帝利种姓的 乔达摩悉达多 创立佛教,逐渐发展成。世界第三大宗教
4中国 四大文文发源地 之一
四大文明发源地 指 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
其他三个都消失了,只有中国
二 古代三大宗教
1佛教 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相传创立者原名乔达摩悉达多,被称为释伽牟尼,佛教 宣扬 现世苦难,提倡禁欲修行,寻求自我解脱
公元前3世纪被阿育王立为国教,后来传入世界各地,形成 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 三大体系
基督教 公元1世纪前后,罗马帝国境内的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地区,并传入欧洲和北非
《圣经》基督教 的 经典
创立者 耶稣,救世主,崇拜上帝,忍受现世苦难,死后升入天堂
基督教主要活动 教会活动
伊斯兰教 创立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创立者 穆罕德宣言 对天神安拉的崇拜
《古兰经》 宗教经典,信徒被称为 穆斯林
对维系阿拉伯民族的团结和促进阿拉伯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至今分 什叶派,逊尼派
世界近现代史
1文艺复兴 14中-17世纪初 欧洲 思想文化运动 揭开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古代时间和近代的分界
核心 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的价值 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2启蒙运动 欧洲第二次 思想解放运动
欧洲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反封建斗争
代表 英国 霍布斯,洛克,法国 伏尔泰
宣扬 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法制 思想原则 广泛传播 社会思潮
动摇了封建统治,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3法国大革命 1789,巴黎人民 攻占 巴士底狱 掀开了 法国大革命xum
制宪会议 颁布 著名 《人权宣言》 人身自由,权利平等 原则
法国是世界上近代史上资产阶级革命最彻底的国家,不仅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封建制度,且 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为后续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具有世界意义
4工业革命 411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19世界40.英国首先开始,大机器取代工场 手工业
工厂取代工场
工业化生产最主要组织形式,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英国 瓦特发明 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 发明 蒸汽机车,美国 富尔顿 发明 汽船
422 第二次工业革命
1870 科学技术的发展猛进,迅速应用工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新交通工具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423 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界40-50.新科学技术革命
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
规模 深度 影想 都超过前两次工业革命 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
5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
导火线 1914年6月28日 萨拉热窝事件
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帝国主义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进行世界规模的战争
2第二次世界大战
世界性反法西斯战争
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之后,反法西斯力量走向联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改变了力量的对比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大战形势转折
1943 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集团 开始瓦解
1945 德国 日本 相机投降,二战以法西斯彻底失败而告终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思想
孔子 春秋晚期 儒家 创始人,核心“仁”
强调 统治者 以德治民,克己复礼
首创,有教无类,世称“万宗师表”
《论语》
董仲舒 汉代 儒家
春秋大一统,罢X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接受,付诸实施
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 义 智 信 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三纲五常
程朱理学北宋 二程:程X,程颐
认为 天理万物本原,理先物后;
把天理 伦理道德联系起来,人伦者,天理也
提出格物致知。认识论
2南宋 朱熹 理学集大成者,存天理,灭人欲
指出 格物致知 目的是明道理之善,不是求科学之真
编著《四书章句集注》 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天文历法 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来六X一,下半年来八X三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二)干支纪年
天干:甲 乙 丙 丁 X 己 庚 辛 壬 X
地支:子 丑。X 卯 辰 X 午 未 申 X X X
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节气
元宵
正月十五夜,正月半,上元节,灯节,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
端午 五月五,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
与纪念 屈原有关,有赛龙舟,吃粽子
重阳 九月九,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
那达慕节 蒙古族,农历六月初四-初八,牧民聚集草原上进行赛马,射箭,摔跤,表达丰收喜悦
年龄称谓 30岁以下
襁褓 不满周岁
黄口 10以下
总角,孩提 幼年泛指
垂X,始X 童年泛指
幼学 10
束发 15上下
弱冠 20
而立之年 30
不惑之年 40
中年 50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老年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杖朝之年 90 X背之年 8-90 XX之年
期颐之年
科举制 开创---隋朝
继承发展---唐朝
唐太宗 扩大国学规模,进士考中第一名称为 状元
武则天 亲自进行 殿试,增设 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建立殿试制度---宋朝
程序严密---明清
考试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第一名分别:解元,会元,状元(连中三元)
科举制---隋代实行,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
1905 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开始实行学校制度
科学常识 中国著名科学家及科学成就
数学 1九章算术 东汉时期,十进制,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最早 提出 分数,记录了赢不足问题,利用勾股定理求解问题,和一次方程组问题
2算筹 中国古代计算工具,后来 算盘祖冲之 南朝 数学家,天文学家
创造 割圆术,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近1000年
《X术》唐朝时被用作学校课本,后传 日本,朝鲜,也被用作教材
天文地理学 郭守敬 元朝,《授时历》我国古代最优秀历法,测定一年 365.2425天,与现公里基本相同,比现在公历早约300年
革新浑仪,造出 简仪结构简化,精度提高
浑仪,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新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徐霞客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
《徐霞客游记》世界科学上最早出现的关于 岩溶地貌研究的宝贵文献
医学 扁鹊 春秋战国 名医
四诊法:望,闻,问,切。:医祖
《黄帝内经》 战国问世,西汉编订,中学学 奠基之作
华佗 东汉名医,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 医学体操“五禽戏”,被称为“外科鼻祖“
张仲景 东汉医学家,《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医圣”
屠XX 2015年10月。发现青X素 获得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有效降低X疾患者的死亡率
她称为首位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农学 贾思X; 北朝农学家,《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 第一部完整的农学科学著作
徐光启 明代科学教,《农政全书》农业百科书
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的理论科学方法,介绍了欧洲水利技术,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科学知识的数据
宋应星 明朝末年科学家,《天工开物》明代农业和手工工业技术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李约瑟 称他 “中国的狄德罗”
外国著名科学家及科学成就
阿基米德 古希腊科学家,杠杆定律,浮力定律,发明了 螺旋式水车,用来排水,灌溉
瓦特 英国 机械师,18世纪60.制成装有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
80年代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
富尔顿 1807 世界上第一艘利用蒸汽机作为动力的船“克莱蒙号”
史蒂芬孙 英国 工程师,发明 火车机车,1825 “旅行者号”机车英国试车成功
爱迪生 “发明大王”
1879 研制 耐用 碳丝dengpao
伽利略 自由落体定律
制造了 望远镜
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并取得大量成就的第一人
牛顿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天文学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数学上创建 微积分
力学上 建立 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
法拉第 英国科学家,1831 发现 电磁感应现象
文学常识
中国文学/
诗经 春秋末年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西周--春秋中期 300 诗歌。
分为。风 雅 颂
儒家经典
风 周代各地歌谣
雅 周人 正声雅乐
颂 周王庭 贵族宗庙祭祀乐歌
楚辞 楚地歌词。战国诗人 屈原 南方民歌为基础创立的新诗歌体裁
九歌 湘君 湘夫人 取于神话恋歌
离骚 屈原 抒情长诗 浪漫主义风格 楚辞的代表作
李白 唐代 浪漫诗人 诗仙
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王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将进酒
杜甫 唐代。诗人,诗圣,诗史
三史:新安史,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巴金 现代,但丁国际文学奖
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
寒夜,随想。等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老舍 现代作家,1951 北京人民政府授予 人民艺术家 称号
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
外国文学
古希腊文学---荷马史诗
哲学家,科学家 亚里士多德,荷马着的称赞,因灾史诗诗人中唯一有他知道的一个史诗诗人应当怎样写作
荷马教育了希腊---柏拉图
艺术享受,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马克思
文艺复信 文学三杰
但丁---神曲
彼特拉克---歌集
薄伽丘---十日谈
十七世纪文学----莫里哀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人,欧洲戏剧史上 最杰出的大师之一
唐璜,吝啬鬼
吝啬鬼,最早揭露资本原始积累十七金钱如何破坏温情脉脉的家庭关系的作品之一
外国文学中的四大吝啬鬼
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
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
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
果戈里笔下泼留希金
十八世纪文学----歌德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的伟大诗人,作家和思想家,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代表作 《少年维特之烦恼》
十九世纪外国文学
欧美文学的主要潮流是浪漫主义思潮
下半叶的欧洲文坛,出现了多元化局面,浪漫主义余波犹存,现实主义方兴未艾,新的文学流派陆续出现,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源于法国的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文学
雨果,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
司汤达,红与黑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高老头
梅里美,卡门
狄更斯,雾都孤儿
萨克雷,名利场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哈代,远离尘嚣
易卜生,玩偶之家
马克吐温,百万英镑
阅读理解能力 14分
作者观点类,结合问题。议论文,开始,结束,中心思想
抓关键词,我认为,所以,但是
借助材料背景材质知识,把握作者的观点
忌讳主观臆断
关键词 句 还原到文章中,前面,后面
带着问题,读文章
总结概括类 是什么,为什么,咋么办
此类题,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可以认同作者观点,也可完全阅读
(注意题干的意思)
逻辑思维能力 心理的现象
基本概念 全同关系 S=P
真包含于关系 S《P
真包含
交叉关系
全异关系 反对关系
矛盾关系 一半对一半
假言推理 充分条件 如果,那么
只要,就,假如,就
必要条件 只有,才
除非,才
必须,才
数字规律 排列规律 反应快
恰当的方法,规律
观察 思考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起源 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
教育学萌芽 一古代 中国
1孔子 社会作用 庶,富,教----教育先决条件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人人入学接受教育
教育内容 诗,书,礼,乐,易,春秋,道德教育居首
教学原则 学,思,行 结合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排不发,因材施教《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中国古代世界上最早一篇论述教育教学的论著
1预防性原则
2及时施教原则
3循序渐进
4学习观摩
5长善救失
6启发诱导
二古代西方
1苏格拉底 以其雄辩和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教学方法称为 产婆术
1苏格拉底讽刺
2定义
3助产术
2柏拉图 1 代表 《理想国》
教育与政治密切联系,培养未来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 是 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
2寓学习于游戏,最早的提倡者
3亚里士多德
1《政治学》教育最高目的,追求美德
2教育遵循自然,最早提出者
3分阶段教育注重人的发展
4昆体良 1代表作《雄辩术原理》
《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教育著作,誉为 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2古罗马教育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三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一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教育观点 1泛智论
2班级授课制。:首次论述
3原则:便易性,彻底性,简明性,迅速性
规定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二规范教育学建立
1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教育观点: 1教育目的,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2教师,权威作用,中心地位
3传统教育三中心:课堂,教材,教师
2杜威 《民主主义于教育》
基本观点 1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3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
4五步探究教学法
5提出教育无目的论
殷周时期 产生小学
西周时期 建立小学,设在官府
春秋时期 兴私学
后面各朝代 官私学并存
1近代小学教育
1878,张焕纶,上海正蒙书院,近代小学开端
1897,盛宣怀,南洋公学(外院),我国最早公里小学堂
1898,清政府,改州县书院为小学堂,推行现在小学的开始
1904,清政府 《奏定学堂章程》,我国第一套正式的小学课程
2中华民国时期的小学教育
1912年,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六岁入学,修业四年
1922年,颁布,XX学制,新学制
特点 根据年龄划分教育阶段
初等教育年限缩短
中等教育年限延长
增加职业教育
不单列女子学校等
3建国以后的小学教育
1普及小学教育,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2学制改革试验,六年制----五年一贯制-----五年制与六年制并存
3教学改革试验:核心是改革教学方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我国小学教育的现状
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办学体制走向多样化
5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课程理论
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
基本观点,以学科教学为核心
2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人,布拉梅尔德
观点:社会问题
3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人,杜威
基本观点:儿童活动心理学化
课程内容组织
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教材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一基础改革 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基本理念: 整体的人 课程目标
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
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
创建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二 基础改革目标
总体目标: 爱国,法制,素养,技能,四有新人
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的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
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1课程结构改革
2课程内容改革
3课程评价改革
4课程管理制度的改革
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6教育观念的改革
7学习方式的变革
四 课程结构基本特征
综合性
选择性
均衡性
五 新 教学观以教育者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
2以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学习
3从重结论过程----重结论更重过程
4以 关注学科-----关注人
福勒,布朗提出三阶段理论
关注生存阶段
关注情境阶段
关注学生阶段
叶澜提出 五阶段理论
非关注
虚拟关注
生存关注
任务关注
自我更新关注
小学教育 科学研究 基本方法
一教育调查法 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方式
搜集教育问题资料
对现状作出科学分析
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
二 教育观察法
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通过感官,辅助仪器
对处于自然状态下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
三 教育实验法
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的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
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
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 教育行动研究法
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本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为题作为研究的主体,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五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或者案例研究,以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事件为研究对象
广泛收集各种资料,综合各种方法分析技术
对复杂情景中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
六 教育叙事研究法
在教育背景中包含任何类型叙事素材的分析研究,由影片,传记,图片,对话等刺激,触发当事人进行故事叙说
并以叙说内容为文本数据进行分析
以期反映出故事叙说者本身的重要生活经历及生命主题
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主体通过动作完成对客体的适应
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和环境平衡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同化,顺应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特征:可逆性,守恒,传递性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后
维果斯基 心理发展理论
1文化历史发展lilun
2心理发展观
3最近发展区----教育启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核心观点 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1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普洛夫,华生
2联结主义理论
桑代克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学习实质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 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
理论内容 1交互决定观,认为个体,环境,行为互相影响
2社会认知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3观察学习过程
四个过程: 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4强化分类 直接强化
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
认知注意学习理论
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1格式塔 学习理论----苛勒
2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3加X的信息加工理论
4奥苏比尔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
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2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关系上
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人本注意学习理论
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
罗杰斯 创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论,称为 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理论之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知识观 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学习观 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具有三个重要特征
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景性
教学观 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推理,分析,鉴别等高级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
以及适当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自身建构意义以及解决问题的活动
《韦纳成败归因理论中的六因素与三维度》
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 任务难易 稳定性 稳定
不
内在性 内在 外在可控性 可控
不
迁移理论
桑代克 共同要素说
贾德 概括化迁移说
苛勒 关系转换说
布鲁纳,奥苏泊尔 认知结构迁移说
安德森 产生迁移理论
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 时间,次数,方法上重复
精细加工策略 记忆术(谐音记忆法)做笔记,类比
组织策略 列提纲,做图标,系统结构图
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 设置 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教材
监视策略 监控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调节策略 发现问题,采取补救措施
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
环境管理
努力管理策略
学业求助策略
2班集体基本特征
1共同奋斗目标
2严密组织纪律
3健全组织机构
4正确集体舆论
5强大的凝聚力
班主任基本职责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建立学生档案
4学生操行评定
5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
6做好班级日常管理
7组织和指导开展班级活动
8加强多方面教育力量的沟通和协作
例子:营造良好班级氛围,班主任要做到如下:
1班主任身先士卒
2明确班级奋斗目标
3抓好班干部队伍建设
4环境熏陶
5制度约束
6加强正面教育,树立良好榜样
7提倡民主型班主任领导方式
8充分利用班级舆论阵地
9班风的形成班主任必须常抓不懈
班级管理 原则
1全员激励原则
2自主参与原则
3教官结合原则
4协调一致原则
5平行管理原则
6情通理达原则
班级管理 方法
1制度管理
2民主管理
3自主管理
4目标管理
5情感沟通
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1学习需要
分析学习者目前学习状况
与期望学习者达到的学习状况之间的差距
2学习内容
分析学习内容的类型,广度和深度,结构,方法,和过程
3学习者
分析学习者认知特征,心理特征,起点能力
教案设计 1课题
2课型,课时
3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2过程,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4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教材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
授课时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内通
教学难点; 学生难于理解,掌握或容易引起混淆,错误的内容
教学过程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直接经验 相结合规律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3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4传授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相统一规律
5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相统一规律
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必要环节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教学原则 直观性
启发性
系统性
巩固性
量力性
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方法 1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授课法
谈话法
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
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实验法
练习法
实习作业法
实践活动法
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发现法
5以情感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欣赏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方式
有趣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直观教具创设
竞赛活动
游戏活动
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要求
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一致
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
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适度运用
科学性
教学反思流程 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主体 自我反思,集体反思
对象 纵向反思,横向反思
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自我提问法
3教学诊断法
4比较法
5阅读新知法
对教师专业发展作用
1反思增长教师智慧
2反思提升教师能力
3反思促进关系和谐
明代科举
八股文出现
教育对象 研究:教育问题,教育现象(社会现象,认识现象)
孔子,孟子,荀子,墨家,道家。
世界最早教与学 战国晚期《学记》教学相长 启发激励,不压抑
比西方早300多年
西方最早教育 昆体良 《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数原理》最早
【赫尔巴特】赫尔巴特 三中心 教师,教材,课堂 传统教育学思想
《普通教育学》 规范教育学标志
第一个现代教育著作
奠定了近代教育学
科学教育学之父
教育学分为心理学,伦理学。
19世纪新的教育学派
近代教育学科学体系
教育学科教学教育性
知识和思想品德的关系
四因素
知情意行
《《给教师的建议》》活的教育学
【布鲁纳】20世纪60年代美国
课程改革 心理学家
提出终身教育 探索兴趣创新
【杜威】20世纪 实用主义教育学家
《民主主义与教育》
【康德】大学课程
三中心 教师课堂课本 学生经验活动
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 【克伯屈】
教师为中心 德国 赫尔巴特
传统教育学派
赫尔巴特
儿童为中心 美国 do v
现代教育派 do v
教育公平,机会公平
社会教育: 开放群众多样补偿终身
现在教育的特征?
教育(不是教育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产力决定教育规模,速度。
政治制度决定教育领导权性质。
舒尔次人力资本理论 教育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
教育实践活动 : 个体社会化;社会个性化
辩证统一
教育三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不是教育组织)
校园文化 :校风: 物质,精神,制度
教育性质目标
教育领导权
教育目的方向
政治制度
规模速度
教育根本内在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教育结构的变化
文化继承
教育
教育的功能
四种
教育独立性:
历史继承性;政治经济不平衡性;生产力不平衡型;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33%。
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
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激励,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层次性 教育目标,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文化本位论,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教育四大支柱:
学生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教育目的社会需求集中反映教育性质集中体现
教育目的精神实质
:
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服务;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教育活动的出发点跟归宿是教育目的艺术美育:审美教育
美育:人格
教育目的:
德智体美劳
主要任务,根本任务,根本任务,基本任务,总要求。
那个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学说主要观点:
全面,社会,历史,现在工业,共产主义,教育生产劳动,素质教育。基本内容
数学教育特征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主体实质。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唐诗四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唐诗四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学习要点】
一、了解各首诗的内容,了解诗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二、了解各首诗中名句的深刻含义。
三、背诵这四首诗。【背景知识】
作者简介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文学家。唐高宗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修撰。后在虢州做参军,不久因罪除名。25岁到海南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他反对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浮艳诗风,对近体诗格律有所建树,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有《王子安集》。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诗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东长青)做司库参军。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得宰相张九龄提拔为右拾遗,后迁监察御史。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因张九龄受贬,王维也受排挤。这年春天奉使出塞,在凉州住了一段时间。开元二十七年从凉州返回长安,任殿中侍御史。开元末至安禄山叛乱前,曾先后在终南山、辋川隐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攻陷长安,王维被俘,被迫授伪职。叛乱平息后,受降官处分。乾元二年(759年)迁中书舍人,后转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对自然美有锐敏的感受和细致的观察力。他的诗独具特色,无论是政治诗、边塞诗,还是山水诗,都达到较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有《王右丞集》,存诗400多首。
常建(生卒年不详),长安(今属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曾任盱眙(xūyí)(今江苏盱眙)尉,一生仕途很不得志,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常建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平淡自然。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论常建的诗:“高才无贵仕,诚哉是言。曩刘祯死于文学,左思终于记室,鲍照卒于参军,今常建亦沦于一尉,悲夫!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至如„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又„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例数十句,并可称警策。然一篇尽善者:„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属思既苦,词亦警绝,潘岳虽云能叙悲怨,未见如此章。”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中进士及第,又中博学宏辞,授太子校书,后入淮南节度使幕府掌书记,调补渭南主簿,升监察御史。顺宗即位,预政治革新,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宪宗废新政,贬革新派,出为朗州司马。十年后召回长安,以诗忤当道,复出为连州刺史。穆宗朝为夔州、和州刺史。文宗时官主客郎中分司东都、集贤学士、礼部郎中,出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武宗时官至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其诗善使事运典,托物寓意,以针砭时弊,抒写情怀。【重点字词】
1、读准下列加粗字的读音
城阙(què)宦游(huàn)歧路(qí)禅房(chán)
万籁(lài)钟磬(qìng)
2、理解下列词语
宦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天下,即全中国。
无为:无须,不要。
歧路:岔路,指分手的路口。
沾巾:沾湿袖巾,意思是哭。
孤烟直:指边塞报警信号的燧烟直上。
万籁:指各种声响。【重点解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当时作者在京城长安,他的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州任县尉,王勃写了这首诗送行。
诗的前两句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作者出于对友人的依恋和关心,借描绘两个地方的形势与风貌,点出秦蜀两地相隔千里,在展现的雄浑开阔的境界之中隐含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三、四两句是劝慰勉励友人,不作哀伤之别,也是自慰,既蕴涵着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现出他旷达、爽朗的胸怀。
第五、六两句写在四海之内有了知心朋友,就是远在天边,也还是近邻一样亲近,息息相通。人远,但心近,表现了朋友间不拘形迹的真挚感情。诗人以宽阔的胸怀为杜少府宽解,勉励他勇敢地踏上征途。这种与朋友的送别之情怀远远超出了世俗之常情。
诗的最后两句写不要在分别的时候,像儿女般啼哭,让眼泪沾湿了袖巾。这是进一步劝慰友人别后不要悲伤,这也是诗人自己情怀的吐露,更显得情深意长。
这首诗写了与友人分别时的离情别意,作者一反缠绵凄婉的离别感伤的情调,以宽阔的胸怀,开朗的格调,表达了友人之间美好深厚的感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送别诗中的绝唱。
诗中景、情、理浑然一体,这是本诗的突出特点。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要求第三、四、五、六句对仗,本诗符合这个要求,但又有其灵活性。律诗要求双句押韵,本诗的第一句也押韵。押韵的地方是“秦”、“津”、“人”、“邻”、“巾”。
这首五言律诗是王勃在长安生活时期所作的,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谊,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诗中不作寻常的伤别语,表现了诗人的宽阔的胸襟,洋溢着对友人的深厚感情。特别是诗的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于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首联即事写景,点明送别的地点和杜少府“之任”的处所,其中已隐含惜别的意思,气象雄浑开阔,为全诗奠定了乐观开朗的基调。颔联在点出“离别”二字后,忽然又转到“宦游”上来,意思是都是“宦游”之人,别中送别尤其可悲。颈联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说理以言情,作者将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说明知心的朋友声息相通,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在近邻一样。这是进一步劝慰友人不要为离别而悲伤,要心胸豁达,坦然对待。最后两句是再次劝慰友人,不必伤别,不要学儿女之态,更显得情深意长。
使至塞上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单车”,写其轻车简从,言慰问使团规模不大。此二句原本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紧承前句,描绘塞外景色,以征蓬归雁作比,侧重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征蓬”,这里以征蓬喻其万里行程;写归雁,是说南雁北飞回归故地,点出出使的季节——春天,比喻通俗自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联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的典型景色,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一个“大”字形容。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突出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一个“长”字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长河落日本来很平常,这里用一个“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暖又微带苍茫的感觉。这两句形象地状写了大沙漠中孤烟垂直,落日浑圆的奇异壮观的景象,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精神。这一联是千古名句,为后人所欣赏。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结尾二句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全诗善于捕捉典型景物作精心刻画,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达到了精心锤炼与自然质朴的交融统一。后人称王维“诗中有画”,于此诗可见一斑。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评诗的话,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王维这首诗高妙的艺术境界。
题破山寺后禅院
这首五律是诗人仕途失意后,游历虞山破山寺时所写的一首山水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代读者赞赏的名句。“竹径通幽处”,有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的幽深、清寂。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诗人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寂静、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声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这首诗以凝练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这时白居易也因病免苏州刺史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遇。在一次宴会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相赠,对他20余年形同流放的生涯深表同情;刘禹锡即兴写了这首诗回赠他。这首以赠答形式写成的政治抒情诗,不仅抒写了诗人长期被贬谪遭迫害的痛苦与愤慨,更突出地表现了他在逆境中坚持理想、奋发向上的昂扬情绪和不计个人沉沦的乐观精神。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两句的意思是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23年犹如弃置在道旁一样。首联以“凄凉地”“弃置身”直接抒发诗人长期被贬边荒的愤慨。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朗州(在今湖南省)、连州(在今广东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这些地方古代都很荒凉。二十三年,这里历数被朝廷抛弃贬谪的年限,极写时间之长,遭遇之不幸,诗人愤懑之情不言自明。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连用“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抒发诗人对朋友的深切怀念,表达他对长期遭贬后世事变化的感慨。“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西晋时,向秀的好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非常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了已经去世的好友嵇康和吕安,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亡友,从侧面表露出对时政的不满。刘禹锡巧妙地借用这个典故,以表达他对亡友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士的怀念。“烂柯人”,即传说中的王质。《述异记》说,晋人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小孩在下棋。他在一旁观看,棋终,王质的斧柄已朽烂了。等他回到村里,同时的人都已死光,再也无人认识他,原来他已离家100年了。这句大意是说,离乡23年,回到洛阳,恐怕一切都陌生了,难免有王质离家百年归来之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人以高屋建瓴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的奋发昂扬、充满勃勃生机的艺术境界。这两句诗用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和自然界的变化作比,形象、深刻地揭示了新旧交替、新陈代谢这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抒写了诗人坦荡而又开阔的胸襟。这里,诗人敢于把自己比作“沉舟”“病树”,同时由衷地赞美千帆竞渡,后来居上的进取精神,赞美万木争春,欣欣向荣的大好春光。这种积极的精神,豁达的胸襟,无疑是他坚定的政治信念在诗中的艺术再现。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结尾点明对友人盛情的酬答。“一曲”,指白居易的赠诗。这首赠诗,对刘禹锡的被贬深表同情和惋惜,情调较为低沉。刘禹锡对白居易的关切表示感谢,但同时又表示自己决不“借酒浇愁”,而是要借酒振奋精神,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了一种坚韧、乐观的精神。读来使人荡气回肠,感奋不已。
这首诗叙事简洁,用典贴切,比喻生动形象,诗情起伏跌宕,思想含蓄深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形象活脱,设喻新颖,通过具体形象的景物表达抽象的哲理,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研讨与练习】
一、说说下列诗句的本意,再谈谈你由这些诗句所引发的联想。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此题旨在让我们理解诗句的本意,并引发我们的联想。
【参考答案】
1、本意:四海之内有了知心朋友,就是远在天边,也还是和近邻一样亲近,息息相通。
感受(提示):人远,但心近,表现了朋友间不拘形迹的真挚感情。
2、本意: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荣。
感受(提示):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新陈代谢的哲理。人即使是处境困难,也要相信未来,振奋精神,万不可委靡颓唐。
二、说说下列诗句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力求说得生动形象,绘声绘色。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此题旨在加深我们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参考答案】
1、茫茫无边的沙漠,远处笔直独起的一股燧烟。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黄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2、“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它不但艺术地再现了诗人踏过竹径,穿过深幽的花草树木,走到禅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某种审美观念中的体验,艺术地表现了华夏文化那种对曲折美、摇曳美的追求。答题时要尽量避免简单的诗句翻译。
三、背诵这四首诗。
略。【有关资料】 诗作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诗意散译
险要的关中秦地辅卫着长安城楼,风尘烟雾中远望着迷蒙的岷江五个渡口。和你分别时心中都充满着离情别意,因为我们同是出外做官远游他乡的人。
四海之内定会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在天边海角也犹如近邻。
不要站在分手的道口上,让儿女情长的泪水沾湿自己的袖巾。
(二)赏析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江淹《别赋》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代确乎是这样的。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友人的去向。“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泛指长安附近。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达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歧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儿女情长一样地别泪沾巾。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说:“忧思成疾瘃,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朴素无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它的好处。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王、杨、卢、骆,“以文章名天下”,称“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晒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说那些嗤笑“四杰”的人只能“身与名俱灭”,而“四杰”却像万古长流的江河,他们的美名永远不会泯灭。杜甫对“四杰”的推崇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就拿王勃这首诗来说吧,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只是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但在质朴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语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体贴,绝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寡味。诗人本来是要劝慰杜少府不要过于感伤。但并不是一上来就劝他,而是先用环境的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这样写来多么委婉!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开了。
(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公司出版社1988年版)
使至塞上
(一)诗意散译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
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二)赏析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摸”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诗意散译
清晨来到这座古老的寺庙,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高耸的树林。
竹丛中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周围的花草更加显得葱郁幽深。
山林的美景使得百鸟自由地欢唱,清澈的潭水倒影让人心地空灵。万物声响此刻全都沉寂了,空中偶尔传来钟磬的余音。
(二)赏析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人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悠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诗意散译
蜀地的高山楚国的江水这环境多么荒凉,我被贬到这里消磨了二十三年大好时光。
吟诵起思旧赋引起我无数次把老友回想,如今重见家园恰像隔一个世纪才返家乡。
沉没江底的船边无数新帆驶过破浪远航,枯木朽株的前面万木欣欣向荣百花竞放。
此刻听到你把关心我的诗句在席间吟唱,饮下你斟满的这杯美酒我斗志更加昂扬。
(二)赏析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被召回京,路经扬州,与友人白居易(乐天)相遇。白居易有感于刘禹锡的不幸遭遇,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七律,表示对刘禹锡怀才不遇的同情。刘禹锡读后就写了这首诗回答。在酬答白居易的盛情安慰中,对自己23年来的贬谪生活,和故友丧亡,世事沧桑,发出了深沉的感慨;但又觉得将从此而迎来光明的未来和繁荣的前景,表达了作者的达观精神。
诗一开头就写:“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意思是说,我被抛弃在巴山楚水这荒远凄凉的地方,度过了23年的漫长岁月。先点明作者被贬谪的地点和时间。
刘禹锡于永贞元年(805年)九月被贬远州,直到这一次从和州刺史被召回京,一共在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县)、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等荒僻之地做司马、刺史达23年之久。这两句就是他这段贬谪生活的写照。上句极写其贬谪地区的荒远,境况的凄凉。这里是以“巴山楚水”来概括他被贬谪的地方的。“巴山”,指今四川一带;“楚水”,指今湖南、湖北一带。作者之所以举巴山楚水以概其余,是有其用意的。因为这些地方在当时都很荒僻;同时,巴地多山,且峻险可怖,“畏途巉岩不可攀”(李白《蜀道难》);楚地多水,洞庭曾为屈原放逐行吟之地。所以,这么一写,就更容易引起读者以这种联想而形象地反映出它的荒凉寂寞的情景了。下句写他不为朝廷器重,被贬远州,默默无为地度过了23年。这一句饱含着作者无限辛酸的眼泪,像他这样一个有才能、有政治抱负的人,却让他白白地虚度时光,其内心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其实,这在字里行间也已有所流露,所谓“弃置身”,就是含有此意。刘禹锡在连州等地任职,不能说“弃置”不用,他所以这样说,无疑是对朝廷不予重用,政治抱负不得施展的愤懑之言。这句话,粗看平淡,实则寓有深意的。
刘禹锡是因参加王叔文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的。同时被贬的有所谓“二王八司马”。这次,他被召北归,前时旧友已丧亡殆尽,一切景象全非,恍如隔世,这就不能不使他发出:“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的慨叹了。怀念往日朋友,只有空吟《思旧赋》;回到故乡,自己反而像是陌生的隔世人。这里,“闻笛赋”,是指向秀的《思旧赋》。上句通过“闻笛赋”这一典故,寓意深刻地抒发了作者对已故朋友的怀念。嵇康的被杀,与王叔文的被杀、柳宗元等的被贬致死何异?不是很耐人寻味的吗?毫无疑问,这一典故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统治者迫害他的旧友的不满,体现了他仍坚持其政治理想,不因失败而后悔动摇。然而,这不满并不是激发起他的反抗,而是使他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空吟闻笛赋”的“空吟”二字,就是这种心情的流露。下句,通过“烂柯人”这一典故,很恰切地表明了刘禹锡被贬离京之久,故友丧亡之多;抒发了他这次归来,世事沧桑,恍如隔世之感。这种感慨是含有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情绪的。从“到乡翻似烂柯人”的语气看,“翻似”二字显然是抑郁不平的反语。而这一句又是回应了上文“二十三年”句的意思。
这两句连用了两个典故。用典故虽然不是诗歌创作的方向,但在生活内容极其丰富,一定的句式难以容纳,或者有些事情不便明说,明说了反而索然无味的这种情况下,选用恰切的典故来表现,是完全可以的。因为这样才更能充分地表现生活及其作者的思想感情。刘禹锡运用这两个典故,也是如此。作者对故友的怀念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这种种复杂的思想和现实,正是通过了它才能在简短的句子中得到深刻而生动的反映的。
刘禹锡尽管遇到不幸遭遇,发出慨叹,但他并不因此而叹老悲穷,灰心绝望。相反,他在一般感叹的深情中,奋力喊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诗句呀!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飞驶而过;枯树的前面,却是万木争春。作者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生气勃勃的自然界现象。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不是单纯在描写自然景物,而是借用自然界的变化来暗示社会的发展,揭示新陈代谢、推陈出新的客观规律的。这种寓哲理于景物之中,借景物以表明哲理,正是刘禹锡诗歌的一个特点。如他的《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同样是这种手法,写的是景物,说的却是哲理。这种写法,好在通过具体形象的景物来表达抽象的哲理,使读者易于理解,并为艺术魅力所感染。
这两句表明了作者并不因自己年老和事业无成而消极颓丧。他认为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在他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新生事物像千帆竞发、万木争荣的壮丽前景,这就使这首诗由感伤的情调转而染上了慷慨的气氛,开阔的意境。在封建社会里,像他这样精神状态的士大夫并不多见。其所以如此,是由于他是个唯物论者,能运用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和对待自己的结果。所以,他能看出不管个人的荣枯如何,人类社会必然要向前发展、进步、繁荣。
这里的“沉舟”和“病树”,究竟应该如何解释?有人把它解释为是指“当时代表大地主阶级的保守势力”;也有人说,是“形容腐朽没落的事物”等等。前者的解释,怕不是诗的原意。因为从作者在这首诗的前四句所表现的深沉哀叹的心情,以及当时在朝廷中当权的仍然是那些权贵来看,他不可能一下子感情就这么高昂而不切实际地把保守势力指责为“沉舟”“病树”那样的大胆。后者却以今天我们引用这两句诗所赋予它的新含义扣到原诗的身上。我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同志在《唐诗选》下册中把它说成是作者自比,是符合诗的原意的。这两句确实是回答白居易赠诗中的“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一联。白居易说他“长寂寞”“独蹉跎”,所以他顺着就表示自己虽然像“沉舟”“病树”一样,但个人的沉沦是无所谓的,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千帆飞逝,万木争荣的。这样的思想脉络、感情发展不就是很自然的吗?
这两句表现了作者虽处困境而尚有乐观精神。这种精神在最后两句中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今天听到你为我吟的诗,我心潮澎湃,让我们共进这杯酒来振作精神吧!“歌一曲”,指白居易的赠诗。“长精神”,即振作精神的意思。看,刘禹锡23年的贬谪生活,历尽艰辛;今天席上,白居易的赠诗,又以悲叹的声调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然而,刘禹锡面对这一切,却以爽朗的声音,高昂的情调,回赠了这首诗。结句要和对方共干一杯,以“长精神”,如果不是胸怀开阔的人,安能有此?这两句,一方面表示感谢友人的关怀,一方面以“长精神”共勉,表达了作者的自强不息。但“长精神”而要“暂凭杯酒”,似乎仍夹有些低沉情绪。
王维的《渭城曲》,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最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是写席上劝友人饮酒。可是,王作要对方“更尽一杯”,是因为出了阳关就没有老朋友了,带有伤别之情。而刘作要对方举杯却是为了共同振作精神,具有奋发之意。就诗的情调来看,刘作比王作要高昂些,但其意境和语言则稍为逊色了。王作通过为友人去向的设想来寄寓深情厚意,因而意境显得深邃;刘作就事直叙,因而未免平淡些。王作语言流畅、朴质、自然;刘作的语言像“暂凭杯酒长精神”句,就不见得那么凝练、自然了。
这首诗,前四句伤感成分较重,而后四句,突然笔锋一转,代之以高昂的情调,局面豁然开朗,而其感情的发展,却极其自然,没有给人以转接生硬之感。主要在于作者善于运用“沉舟”“病树”这两个词语来承上启下,这就使得两者的过渡发展显得自然了。如果不是具有深厚的艺术造诣的作者,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选自《唐宋诗词赏析》,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三)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著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同步练习】
一、课内阅读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____________的环境,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手法。
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4、第一句中“巴山楚水” 泛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第一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提到自己被贬经历时是怀着怎样一种心情?()
A、悲愤
B、无奈 C、眷恋
D、惆怅
6、全诗的情感基调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哪一句体现了这一转变?()
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B、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第③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沉舟”和“病树”喻指的是()
A、乐天,即白居易 B、作者本人 C、贬官的经历
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传颂千古的名句,它表达了作者在困境中的怎样一种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拓展
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诗后各题。
(一)滕王阁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9、全诗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其中前四句写景,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的景象,后四句抒情,表达的是____________的感情。整首诗的风格是________的,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诗歌推知,“阁中帝子今何在”中的“帝子”应该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
(二)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1、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然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____________的特色。
12、全诗重点在写景,写人只有后两句。你能想象得出“农人”的劳动情景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课内阅读
(一)1、深幽寂静;以动写静
2、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3、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二)4、作者被贬官的地方。
5、A
6、C
7、B
8、表现了作者面对困苦失意不意志消沉,而是抖擞振奋,积极进取,乐观豁达,泰然处之的健康心态。
二、阅读拓展
(一)9、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滕王阁的位置以及人们在滕王阁上宴乐的情景和滕王阁周围秀美的自然景色;抒发了对物换星移、时光流逝、生命不能长存的感叹;含蓄蕴藉,哀婉低沉;槛外长江空自流。
10、帝子应该是滕王,因为阁的名称是“滕王阁”,可知是以其封号来命名阁的。
(二)
11、平淡质朴
12、在山清水秀的村庄里,“农人”们一家大小在田地里欢快地忙碌着,他们的笑声在青山间回荡。
第五篇: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要点整理)
第一章 教育基础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 管理手段 管理对象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教学工作管理(核心)教务行政管理 总务工作 学校管理的过程: 计划 实施 检查 总结 学校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原则:1.方向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民主性原则 4.教育性原则 5.规范性原则 6.系统性原则
7.效益型原则 8.动态性原则
方法:1.行政管理原则 2.法律原则 3.思想教育原则 4.经济方法 5.学术方法
学校组织结构的主要职能部门:1.校长办公室(对外联络、信访、人事保卫、文件收发归
档、报表统计)
2.教务处(教学组织、教育科研、学籍管理、课程资源管
理)
3.政教处(德育 思想政治)
4.总务处(后勤 提供经费 物质保障)5.教研室(基层教学实验)6.年级组
(重点)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的由来:《孟子 尽心上》
教育主要包括: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主导作用)、受教育者(主体)、教育影响(活动中介)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
3.相对独立性 a.继承性 b.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c.教育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的功能:
按对象分:个体发展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人口 经济 政治 科技 文化)按作用分:正向功能 负向功能
按呈现方式分:显性功能(计划性)
隐性功能(非预期的)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法 利托尔诺 美 桑代克
英 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 美 孟禄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苏联 米丁斯基 凯洛夫 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
a.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b.没有阶级性,教育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 c.手段主要是言传身教,没有文字和书本 d.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e.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教育内容贫乏
f.教育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没有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 2.古代教育 奴隶社会
中国
夏朝——痒 序 校
西周——国学 乡学 “学在官府 政教合一”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古埃及 宗教教育
古希腊 斯巴达——尚武教育
雅典——崇文教育
3.封建社会
中国 春秋战国——官学衰私学兴 显学盛行
隋唐——实行分科教学 科举制
宋朝——四书(大学 中庸 孟子 论语)五经(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清朝——学堂
中体西用 1905废除科举 西方 教会学校 骑士学校
特点:1.阶级性 2.道统性 3.专制性 4.刻板性 5.象征性 6.宗教性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校 终身发展的一生 2.教育的全民化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
3.教育的民主化 一方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 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育学
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学的发展 萌芽阶段
中国 《学记》世界第一部教育文献
孔子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诱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墨子 兼爱 非攻 “亲知 闻知 说知”
道家 道法自然
西方
苏格拉底 产婆术 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 《理想国》 “寓学习与游戏”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则”
昆体良 西方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将学习过程概况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
创立阶段
培根——实验科学家鼻祖 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提出“归纳法”
特点:教育问题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 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 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代表人物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卢梭——《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 儿童本位教育观
康德——最终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裴斯泰洛齐——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施的教育家
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教育性教育原则(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没有无教学的教育)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 现代教育学代表人物 《民主主义与教育》新三中心论(儿童 经验 活动)“ 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教育无目的论
陶行知——人民教育家 《中国教育改造》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生活教育理论
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 流浪儿童和违法者改造 中国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育著作
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赞可夫——《教育与发展》“以最好的效果使学生达到最高的发展水平”发展性教育理论 五条教学原则 a.高难度 B.高速度 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D理解学习过程 E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布鲁纳——美 强调学科结构 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倡导发现教学法
瓦根舍因——德 创立范例教学理论
皮亚杰——瑞士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智力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思想“活的教育学”
布鲁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c.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a.教育再生产劳动力(舒尔茨 人力资源理论)b.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b.决定着受教育权 c.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a.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培养人才)b.教育促进民主 c.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 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a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b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c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a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b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c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3.学校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 激励 评价 教育目的理论: 宗教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巴格莱)
个人本位论
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 满足人的需要(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 教育目的层次:
国家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 教师教学目标 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我国的教育目的特点
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 4.教育目的实现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全面发展教育构成及其关系
德育——灵魂和核心作用 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
智育——前提和支持
体育——基础
美育——动力
劳动技术教育——综合 素质教育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一宗旨两重点)素质教育基本内涵
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 4.素质教育诗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要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6.素质教育要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个方面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前制度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现代学制的类型:双轨制 单轨制 分支型
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用于教育科学专门术语始于英国科学家斯宾塞 课程的作用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关系的纽带
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 4.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工作的依据 课程类型:
分科课程(学科课程)综合课程 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儿童中心课程)必修课程(发展共性)选修课程(发展个性)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课本课程 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夸美纽斯 赫尔巴特 斯兵塞 布鲁纳)活动中心课程论(杜威
克伯屈)
社会中心课程论(布拉梅尔德 金帝斯 布厄迪)课程内容:
课程计划: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
包括:课程设置(首要问题)学科顺序 课时分配 学年编制 学周安排
作用: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课程标准: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订的关于某门学科机器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结构:1.前言
2.课程目标(核心)3.课程内容 4.实施建议
作用:是编写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教材:结构: 螺旋式上升
直线式编写
作用:学习的主要材料 教学的主要依据 课程资源:
按来源:校内 校外
按性质:自然 社会
按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文字资源 实物资源 活动资源 信息化资源
按存在方式:显性
隐性
按功能: 素材性资源(知识 技能 经验 活动方式方法 情感态度)条件性资源(人力 物力 场地)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1.进行社会调查 2.审查学生活动3.可发实施条件 4.研究学生情况鉴别校外资源5.建立资源数据库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社会 知识 儿童)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编制 课程开发的模式
1.目标模式(拉尔夫泰勒)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3.情景模式(劳顿“文化分析”理论)课程评价:
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2.目的游离模式(斯克里文)3.CIPP(背景 输入 过程 成果)
4.CES(需要评定 方案计划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
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综合课程观(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3.内容联系观(课程内容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已有经验相联系)4.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5.发展评价观(重视过程的评价 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6.校本发展观(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注重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2.提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设置九年一贯制课程门类,设置综合课程)3.密切课程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到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从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到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版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体现出:普及性 基础性 发展性 课程实施 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a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b具有发展潜能c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a是完整的人b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c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a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b是学习的主体c是责权的主体 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自立 自为 自律
2.合作学习有明确责分工的互助性学习3.探究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观(新课程要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师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习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发教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新课程要求)1.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2.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3.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4.对待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 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2.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上的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机智)3.主体性和示范性
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长期性和间接性
6.系统性(高度协调性,通力合作相互配合)教师专业知识
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心理学 教育学)实践性知识(教学方法)文化知识(人文)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学生喜欢我吗 同事如何看我)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如何提高学生成绩)
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室是否成熟的标志) 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3.提出研究假设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6.作出结论 7.撰写成文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教育观察法(目测)
自然情境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
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是否借助仪器)
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结构是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二)教育调查法(搜集资料)
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
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
(三)教育实验法(人为的影响研究对象)
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
前实验真实验和准实验(准实验在现成的教学班级内进行)
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和循环实验
(四)教育行动研究法(批判 自省 质疑的研究精神)
步骤:确定研究课题
拟定研究计划
实施研究计划
进行总结评价
(五)教育叙事研究法(以叙事讲故事的方法)
教学叙事
生活叙事
自传叙事
(六)个案法 跟踪法 追因法 临床法
产品分析法
教育会诊法
(七)历史法
(八)比较法
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撰写
基本要求
客观性
创造性
规范性
格式
观察报告1.题目
2.引言
3.正文 4.观察结果
5.附录
调查报告1题目
2.引言
3.正文 4.讨论或建议.5.结论
6.附录
教育实验报告1.题目
2.引言 3.实验方法 4.实验结果 5.分析与讨论 6.结论 7.附录
经验总结报告 1.题目
2.前言 3.正文
4.结尾
教育研究论文 1.题目 2.内容提要 3.序言 4.正文 5.结论 6.参考文献
第二章 学生指导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人性心理
个性倾向(个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 兴趣 爱好 动机)
个性心理特征(比较稳定 性格 能力 气质)认知过程
(一)注意
特征 指向性 集中性
分类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 无需意志努力又称“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 需要意志努力 又称“随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品质及影响因素 1.注意范围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散(注意离开的心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活动吸引)
3.注意的转移(转移不等同于分散,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主动的,而分散式离开了当前任务)
(二)感觉(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基本规律
1.感觉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视觉适应分 暗适应(由亮转暗)和明适应(由暗转明)
2.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3.感觉后像 4.感觉相互补偿 5.联觉
(三)知觉(整体属性)
种类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
(动景运动
诱发运动
自主运动)
基本特征
选择性(分化对象和背景)
理解性
整体性
恒常性
(四)记忆
分类
形象记忆 词语记忆 情绪记忆 动作记忆
陈述性记忆(概念记忆)
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过程
1.识记(机械记忆 意义记忆)
2.保持 遗忘 遗忘规律(艾宾浩斯 遗忘曲线)
影响遗忘的因素 a.学校材料的性质 b.识记材料的数量与学习程度的大小c.记忆任
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e.时间因素 f.识记者的态度
遗忘的原因 a.消退说 b.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c.压抑说 d.提取失败说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五)思维 特征 间接性 概况性
过程 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 抽象与概况 具体化与系统化
基本形式
概念(思维最基本形式)判断 推理
种类 按性质和凭借物分
a.直观动作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按思维逻辑性分 a.直觉思维 b.分析思维
按指向性分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最能代表创造性)
按创造程度分 a.再造性思维 b.创造性思维(流畅性 变通性 独创性)
按思维过程分 a.经验思维 b.理论思维
(五)想象
有意想象(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幻想)
无意想象 情感过程
(一)情绪(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基本分类
快来 愤怒 恐惧
悲哀
状态分类 心境(平静持久的精神状态)激情 应激
(二)情感 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意志过程
概念 有意识有目的的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特征 1.明确的目的性 2.对活动有调节作用 3.克服困难时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基本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
a.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双避冲突(前有断崖 后有追兵)
趋避冲突(鸡肋)
多重趋避冲突
b.确定行动目的
c.选择行动方法或制定行动计划
2.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品质
自觉性——易受暗示与独断性
果断性——优柔寡断 草率决定
坚持性——固执 见异思迁
自制性——任性 懦弱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一般规律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内发论
代表人物 孟子 弗洛伊德 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势力说)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顿教育)
高尔登(优学生)
外铄论
代表人物 荀子 洛克(白板说)华生(一打婴儿)斯金纳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前提)2.环境 3.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4.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主要原因
1.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的发展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儿童通过同化 顺应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 四时期 1.感知运算阶段(0~2)
2.前运算阶段(2~7)具有表现思维但缺乏可逆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2)思维具有可逆性 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4.形式运算阶段(11~15)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不能揠苗助长 要循序渐进)2.阶段性(注意内容 有针对性)3.不平衡性(把握关键期最佳期)
4.互补性(扬长避短 长善救失)
5.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小学儿童的学习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1.巴普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条件反射)
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基本规律 获得与消退
刺激泛化与分化 2.桑代克尝试错误说
三条主要学习定律 准备律 联系律 效果律 3.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基本规律
1.正强化和负强化 2.惩罚
惩罚与负强化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3.消退
4.班杜拉社会学习论
认为人的学习主要是观察学系
将强化分为 直接强化 替代性强化 自我强化
(二)认知学习理论
1.克勒——完型—顿悟学习理论(格式塔学习理论)2.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期望是核心)
3.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结构学习理论)
学习观: a.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b.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a.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b.提倡发现学习c.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4.奥苏泊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一遍与新知识进行联结
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 马斯洛和罗杰斯)
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有意义学习的主要特征 1.全神贯注 2.自动自发 3.全面发展 4.自我评估 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a.真实或真诚b.尊重、关注和接纳c.移情性理解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观
a.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b.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c.学习的情境性 2.学生观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3.知识观 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4.教学观 1.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
2.除讲授学习材料以外还需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启示
a.探究学习通过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b.支架式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无法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然后逐渐撤去支架,让学生独立探索学习。
c.情境教学 学生应该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尝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d.合作学习互动合作 小组形式
小学儿童的学习指导
(一)认知过程的指导
1.观察的指导
a.根据学习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观察 b.观察活动要与动手操作活动相结合 c.引导学生将知觉过程与思维过程相结合 d.掌握相应的观察方法和技术 2.注意的指导
a.不断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生的注意品质 b.采用生动多样的教学手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c.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学习最主要的内容 3.思维的指导
a.善于向学生提问,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质疑精神 b.指导学生运用比较 分析归纳 等各种思维方法 c.发展学生创新意识,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思维活动
d.对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训练,指导学生的语言活动
4.记忆的指导
a.明确记忆的任务,提高记忆的自觉性,积极的进行有意记忆 b.正确使用记忆方法
c.掌握记忆遗忘的规律,科学的进行复习
(二)非认知过程的指导
1.情绪情感的指导(如何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状态)
a.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活动方式
b.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启发性提问,使学生产生愿意学习的情绪 c.是学生理解学习,激发学习的积极状态
d.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是学生不断获得学习成功的满足感 2 意志的指导
a.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 b.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养成独立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c.加强学习意志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习的坚持性
(三)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法指导的类型
1.领悟式指导法 2.迁移式 3.点拨式 4.反馈式 5.矫正式 6.对比式 7.兴趣式 8.渗透式(最常用的)学法指导的原则
1.针对性 2.整体性 3.实践性 4.渗透性
学习计划的指导
a.设立目标和安排时间都要力求具体化 b.要切合实际,循序渐进
c.要留有余地,使计划富有弹性,便于执行 d.要结合实践,及时调整 听课方法的指导
a.认真听 b.注意看 c.多动脑 d.主动练 e.做笔记 f.善归纳 认知方式的差异
类型 场独立型——场依存型
反思型——冲动型
辐合型——发散型 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5.利用学习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学习习惯的特点
广泛性 实践性 阶段性 模仿性 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与表演,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发挥家长作用,形成家庭与学习共同培养的合力 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建立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小学德育
学习德育由 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法纪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四方面构成
德育的主要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小学道德发展的特点: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有很大的依附性,缺乏原则性)
2.品德发展具有协调性(言行一致)
3.品德发展具有过渡性(由依附性向自觉性过度)4.自觉纪律的形成
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
外部条件
1.家庭教育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态度和品德改变的原动力)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 道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儿童品德发展的四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规则对他们来说不具有约束力
2.权威阶段(5~8)只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 他律的道德
3.可逆性阶段(8~10)同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
4.公正阶段(10~12)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三水平六阶段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太高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 情 意 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知即道德认识 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道德情感 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意即道德意志 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 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 情 意 行 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结束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小学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4.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知行统一原则(表里一致)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小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小学教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摆事实讲道理)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人格感化 环境陶冶 艺术陶冶)4.指导实践法(练习制度 委托任务 组织活动)5.品德评价法(奖励 惩罚 评比)6.品德修养指导法(自我反省)
美育
最早提出系统的美誉思想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王国维第一个引进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
学校美育包括:形式教育 理想教育和艺术教育
小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评估的方法
会谈法(倾听 鼓励询问 反映 澄清 面质)
观察法
自述法 调查法 心理测验 常用的心理辅导方法
强化法 代币奖励法 行为塑造法 示范法
暂时隔离法
自我控制法
惩罚法
第三章 班级管理
班级与班级管理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 埃拉斯莫斯
班级与班集体的区别
班集体不是学生的简单集合,是不会自发形成的,班集体是班级群
体的最高形式,是需要全体学生和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共同努力的。
班级管理的模式
常规管理平行管理 民主管理 目标管理
班级管理的原则
方向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
自主参与原则 管教结合原则 全员激励原则
平行管理原则
班级管理的方法 调查研究法
目标管理法
情境感染法 规范制约法
舆论影响法 心理
疏导法 行为训练法
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
问题 1.班主任对于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应对对策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管理的宗旨 3.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突发事件 1.成员间分歧
2.打架斗殴 3.顶撞 4.恶作剧
处理原则 1.教育性原则(教育从严 处理从宽 化解矛盾 教育全班)
2.客观性原则(避免定势思维)
3.有效性原则(讲究效果)
4.可接受性原则(心悦诚服)
5.冷处理原则(保持冷静)处理方法 1.沉着冷静面对
2.机智果断原则
3.公平民主处理
4.善于总结引导 班主任
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1.实时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 2.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
3.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 班主任的基本素养
1.责任意识与移情能力 2.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 3.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学生(前提和基础)
a.观察法 b.谈话法 c.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 d.调查访问法 2.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3.建立学生档案 4.班会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写好工作计划和总结 个别教育工作 1.先进生工作
a.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b.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c.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d.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2.后进生工作
a.关心爱护尊重人格 b.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c.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 d.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的功能
1.满足交往的功能 2.学习发展的功能 3.个性发展的功能 4.班集体建设的功能 5.班主任专业提升的功能
班队活动 班队活动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针对性原则 3.自主性原则 4.多样性原则 5.计划性原则 6.生活化原则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特点
1.性质的自愿性和选择性 2.内容的伸缩性和灵活性
3.形式的多样性 4.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5.活动方式的实践性 6.活动评价的综合性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个人活动 小组活动 群众性活动
第五章 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与编写 教案基本内容 1.课题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课型课时(新授课 复习课 实验课 检查课)4.教学内容
5.教学重点与难点 6.教学方法 7.教具 8.教学过程 9.作业布置 10.板书设计
教案类型
新授课 复习课 实验课 检查课
教学目标的陈述 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初步掌握„„建立„„概念
复习„„改进„„提高„„进一步提高
培养„„加强„„发扬„„调动„„
在„„的过程中,学生体验„„
在„„的情境下,学生讨论„„ 教学过程的设计
1.导入新课
a.直观导入(实物、教具导入,实验引导导入,视听导入)
b.设疑导入(提问析题法,以旧引新法,悬念导入法)
c.趣味导入(故事事例导入法,游戏、活动导入法,歌谣谜语导入法)d.目标展示导入法(一颗一得) 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课程类型
1.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相关课程 融合课程 广域课程)2.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3.儿童本位综合课程
目前小学设置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 性质 社会性 开发性 活动性
理念 1.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 2.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3.珍视童年生活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4.总是课程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
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第六组 教学实施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积极的学习知识奠定基础)教学过程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是直接动机)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重要性)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教学原则与方法 我国小学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直观性原则(实物直观 模象直观 语言直观)3.启发性原则(调动学生主动性)
4.巩固性原则(理解基础上巩固 组织复习)
5.循序渐进原则(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6.因材施教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小学常用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读书指导法 5.演示法 6.参观法 7.练习法 8.实验法 9.实习作业法 10.实践活动法 11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活动 12.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模式 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授课制 2.班级授课制 3.分组教学(外部分组 内部分组)4.设计教学和道尔顿制 5.特普朗制(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与独立性受到限制
2.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课堂教学的实施 教学实施的环节
1.备课 2.上课 3.作业的布置与修改 4.课外辅导 5.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信度 效度 难度 区分度)
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布置课外作业
上课的具体要求: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1.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2.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3.借助多媒体 4.借助游戏 5.借助故事
学习动机
构成学习需要
(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
诱因
功能 1.激发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功能 4.调节功能
分类 1.内部与外部 2.高尚与低级 3.远景与近景 4.直接与间接
学习动机理论 1.行为主义强化理论(通过外在诱因来维持学习动机)
2.需要层次理论
3.成就动机理论(趋向成功的倾向与避免失败的倾向)4.成败归因论 维纳
5.自我效能感理论 班杜拉
学习动机的培养
1.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思想品德道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3.设置榜样
4.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性教学 2.根据作用难点,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学习方式 学习策略的分类
1.认知策略 a.复述策略(画线、整体记忆、有意记忆)b.精加工策略(记忆术、做笔记、提问)
2.元认知策略 a.计划策略(设置学习目标、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b.监控策略 c.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 a.时间管理 b.环境管理 c.努力管理 d.资源利用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功能
1.诊断教学问题
2.提供反馈信息 3.调控教学方向 4.激励学习热情 5.检验教学效果 类型 按功能分 1.诊断性评价(教学开始前)2.形成性评价(教学过程中)3.总结性评价(后)
按标准分 1.相对性评价(甄选性强)2.绝对性评价(判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3.个体内差异评价
按方法分 1.定性评价(洞察 内省 移情)2.定量评价
按主题分 1.外部评价 2.内部评价 教学评价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整体性原则 4.指导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常见问题
1重知识轻能力(影响多元能力的发展)2.片面追求分数(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欲)3.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4.制约教学改革 新的教学评价理念
1.在评价功能上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2.在评价对象上,从过分关注结果转变为关注过程
3.评价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信息多元化,重视自评、互评
4.评价结果上,不仅要关注评价结果公平公正,更要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态度的改进 5.评价内容上,全方面考察
6.评价方式上,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
7.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强调评定、理解、互动,体现一人为本。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基本特征
1.课堂教学是教学反思的出发点和归宿 2.探究和解决问方式是教学反思的着眼点
3.追求教学环节的最优化是教学反思的不竭动力 4.学会教学,学会学习是教学反思的最终目标 教学反思的内容
反思教学理念
反思教学目标
反思教学过程
反思教学得失
教学再设计 教学反思的意义
1.教学反思有利于教案的改进
2.教学反思为撰写教学研究、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 3.教学反思有助于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反思的原则
1.自主性 2.真实性 3.及时性 4.个性化 教学反思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自我提问法 3.教学诊断法 4.比较法 5.阅读新知法 教学反思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