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二语文唐宋散文选读 第五单元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专题
唐宋散文选读 第五单元
【阅读指导】
《原毁》
1、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望郡昌黎,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嫂抚养。刻苦自学,贞元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
2、基本解读
所谓“原毁”,即推原毁谤之由来。韩愈所生活的中唐时代,在封建士大夫中滋生一种嫉贤妒能的恶劣风气,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则务求宽容,即所谓“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为正视听,引起当权者注意,并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韩愈奋笔写下这篇《原毁》。
文章从待人、对己两个方面,通过古、今“君子”的对比,指出他们的不同表现和态度,进而得出“怠”与“忌”乃是毁谤根源的结论。
第一段先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是“古之君子”的表现特征,也是本段的中心论点。责己、待人是论题并列的两个方面,论证也从此入手。首论“责己也重以周”。文章以一向被古人尊为圣君或圣贤的舜和周公为例,这就增强了说服力和可信性,因为取的是楷模,是无可非议的典范。但两人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前者取其“仁义”,后者取其“多才多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德才并举。古之君子去掉自身那些不如他们的缺点,努力符合他们所代表的道德行为规范,这正是责己重以周的表现。次谈“待人也轻以约”。于人“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这是对他人缺点的态度;而对他人的优点却唯恐其做了好事而得不到应有的利益。本来,做一件好事不难,具一技之长亦是易事,可是对他人来说,能做到这些亦足称善了,这正是待人轻以约的表现。以上是古之君子责己待人的正确态度,但对本文来说却非正题,而是陪衬,是客体,因为要探求谤毁之源的对象是“今之君子”的态度,那才是正题和主体。所以第二段马上转到对“今之君子”的表现的剖析上来。
紧承上文,一个“则不然”即昭然揭示了“今之君子”的态度。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文章谈古之君子的态度时用的是“责己”、“待人”;而现在谈“今之君子”却作了一个颠倒,变在“责人”、“待己”。虽是一字之差,表现却恰好相反,同时也给论证提供了便利:只需点明其与古之君子的态度相悖即可。例如,对人的缺点,一个是“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一个是“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对人的优点,一个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个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等等。最后得出结论: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的实质是“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对自己比对普通人的要求还低,而对他人却拿圣人的标准来衡量。当然,这种人连对己也谈不上自尊,更何况他人了。行文至此,在充分摆事实、讲道理之后,突然用一评论句收束,简捷有力,而又见得跌宕有致,开合自如,诚非大手笔不能为之。
说完今之君子的表现,接下以“虽然”急转,探究其所以如是的本原,于是引出“怠与忌”的毁谤之源这个不仅是本段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切中要害,一语中的。“怠者不能修”,所以待己廉;“忌者畏人修”,因而责人详:既论证了“怠与忌”必然产生的结果,也给下文“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结论作了铺垫。两个“尝试语于众”则是以其亲验来揭示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党同伐异、嫉贤妒能的恶劣习气。有理论概括,又有试验说明,进而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地得出“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这个根本结论。至此,既点明了题意,又终结了论证,似乎可以立刻收住了,然而又补上“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以企求二句,顺手指出它的危害不可低估,也是令人深恶痛绝的,同时也提醒“得吾说而存之”者:斯弊不除不得了。
最后一段用三句话,既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呼吁当权者纠正这股毁谤歪风,又语重心长、寄托了作者对国是的期望。
韩愈的议论文一般都具有结构严谨、说理透辟、逻辑严密的特点,《原毁》也不例外。文章的宗旨在于探索毁谤之根源,从古今君子之对比入手,先古后今,由正到反,最后揭示根源,间架细密,环环相扣,足见作者结构布局之匠心。《古文观止》说它“全用重周、轻约、详廉、怠忌八字立说。然其中只以一„忌‟字,原出毁者之情,局法亦奇。若他人作比,则不免露爪张牙,多作仇愤语矣。”所见颇是。
然而本文最突出的特点还是对比和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通篇以古今君子相对比,比较他们对人对己态度的不同;而在描述古或今之君子的表现时,其对人对己的不同又构成一比;最后再以“某良士”、“某非良士”的一反一正的“试语”相对比,甚至把对比和一定的形象性描写结合起来,揭露的作用更鲜明尖锐。两个“责于己曰”、“早夜以思”等排比手法有运用,使文章往复回环,迂曲生姿,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
本文的重点并非是赞颂古之君子,而是抨击今之“君子”的责人详、待己廉,在于挖出其思想根源,因而文章对此着重予以论述。“毁”的思想有两方面,但主要是“忌”,文章对“怠”一笔带过,而着重分析了“忌”。
本文虽是说理文,但作者善于运用形象的手法来讲道理。如语言描写,第一段穿插了古之君子责于己的话:“彼,人也……”如行为描写,“日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如情景描写,写作者当着众人的面评论某人为“良士”或“非良士”,众人或表态或不表态,其心情都是嫉妒。
《心术》
1、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间,因得欧阳修延誉,以文章闻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所作《审势》、《审敌》、《广士》、《田制》等文,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深为不满。语言明畅,笔力雄健。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世传其《辨奸论》一文,李绂、蔡上翔等谓系他人假托。所著有《嘉缹集》。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苏洵的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柘集》十五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嘉祜集》。
2、基本解读
北宋中期,国势日弱,民族矛盾十分严重,来自西夏、契丹的侵略气焰日益嚣张。为求苟安,宋每年都得向契丹、西夏纳币输帛,结果,极大地削弱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针对这种情况,苏洵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和战例,《权书》十篇就是他系统研究战略战术问题的军事专著,本文是其中一篇。
本文讲将领的心理修养,制下御敌之道,以及运思、机权之术,全文都是围绕着为将的心术发挥,故题作《心术》。
第一段,论“将”。“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治心”,就是心理修养。作者认为,主将的心理品质最重要的有二:第一,超人的镇定,临大事而不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第二,极度的沉静,能有效地排除一切干扰,“麇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能如此,就能把握利害得失,能够抵御敌人。
第二段,论“兵”。“凡兵上义”。
上义就是崇尚正义,“不义,虽利勿动”,把正义性作为军事行动的准则。苏洵是从利的目的性出发提出尚义原则的,因为背义逐利的战争只能获得一时之利,最终将弄到“不可措手足”的地步,那就大不利了。依利而行,则可尽天下之大利。因为“惟义可以怒士”,怒士,就是激励士气,“士以义怒,可与百战”,正义之师无往而不胜。
第三段,论“战”。“凡战之道”,有四养:“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接着作者提出了四养的方法:“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然后作者着重讲了这四养当中最重要的“养心”。即培养和保持士兵积极的心态、高昂的战斗意志。“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暗合了现代管理学适量刺激、不断刺激的理论。不断刺激,则能保持士气而有“余勇”;适量刺激,则时常有所追求而有“余贪”,士兵永远保持旺盛的斗志,“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这就是“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的道理。反之,“不养其心,一战而胜”,士兵既骄且怠,“不可用矣”。
以上三段论“将”、“兵”、“战”,着眼大处,、讲为将、治兵、待战之大道。以下一再论将、兵、战,讲战时为将之道、战时用兵之道、战时运思之术。
第四段,论临战之将应“智而严”,士则应“愚”。
这样士兵才能委身听命,与将共生死。苏洵将智士愚的观点当然不好,但要求士兵应绝对服从和无条件执行命令也有合理成分在内。
第五段,论动兵之道,在知敌之主与将之后可以动险——即知己知彼。
下面举例论证。三国时邓艾之所以敢“动于险”并出奇制胜,在于他“知敌之主”一一“刘禅之庸”。能知敌则“去就可以决”。
第六段,紧承上文,论主将(即治军)之道还要知己,“知理、知势、知节”。
“理”是事理,知义之所在为知理;“势”是战略形势,要知自己所处的形势;“节”指军事指挥应掌握的法度节度,能正确确定作战方案,调度兵力为知节。“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知己知彼,知节是关键,也是其他四知的目的和表现。苏洵认为“知节”之将,能“忍”能“静”,具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心理品质。在战机来到之前,能以忍待勇,以静止动,不因小利小患暴露作战方略,以应付大利大患。能如此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第七段,论运用长短之术,出奇制胜。
作者认为,“兵有长短”,谁都想用避短以避实击虚,但战争是双方的事,“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兵有奇正,兵不厌诈,要用用长避短之正,需设暴短阴长之奇:“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抗暴吾短使敌疑却;阴养吾长使敌狎堕,这就是苏洵对避实击虚和暴短阴长的辩证思考。
第八段,论善用兵之道,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作者认为,“善用兵者”要使军队“无所顾”、“有所恃”,打仗才能勇敢。一切有利地形如地形之固、兵器之利都是“所恃”,凭所恃可以坚定斗志,鼓舞士气。作者先从正面比喻论证,“尺笙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有恃则勇,无恃则怯,“人之情也”。后从反面比喻论证,“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意思是说,如果以为“有所恃”而麻痹涣散的话,其“所恃”将不可恃。善用兵者注意发挥有利的精神作用,以振起军心,巩同阵容,这就是“以形固”,能用有利的形势巩固自己,“则力有余矣”。这是苏洵对用兵应“有所恃”而不可徒恃的辩证认识。
文章切实讲理,以理服人,以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战争中的“义”和“利”的关系;战争与财、力、心、气的关系;战争的阴长和暴短的关系等。另外,文章还阐述了智与愚、理和势、忍和勇、静和动、尝敌和自尝等众多双方因素的关系。
文章的语格十分鲜明。起语多用“凡”字,使行文理直气壮;转接多用“然后”“而后”“故”,语气果断斩截;排比和对偶句有十几处之多,音韵铿锵,气势不凡。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能力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
B.《六国论》和《过秦论》的“论”都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
C.苏洵的《嘉祐集》之“嘉祐”二字取自苏洵的书斋名。
D.《六国论》的中心句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此二者必然之势
B.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
C.古虽扰攘之际 D.犹有贤能若是之众
3、下列句子中有相同的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④日削月割,以趋于王
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4、下列四组句中的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此言得之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C.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5、下列各组句子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A.其贾宜五十
以求贾技于朝
B.吾爱其黄而泽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其行水者一去一来不相承
马相踶
D.当其分则善
当其有事
6、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其贾宜五十,必曰五万 B.视其首,则拳蹙而不遂
C.举之,翲然若挥虚焉
D.今之栀其貌、蜡其言
7、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余乃召僮爚汤以濯之
B.其理若粪壤,无所赖者
C.则遬然枯,苍然白
D.其节朽墨而无文
8、下列各组句子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一项()①市之鬻鞭者
③翲然若挥虚焉
②泽者蜡也
④马踶不已,坠于地,伤焉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9、与“以求贾技于朝者”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持以夸余
B.向之黄者栀也,泽者蜡也
C.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
D.后出东郊,争道长乐坡下
10、下列不属判断句的一项是()
A.此二者必然之势
B.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C.有贤而用,国之福也
D.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苏洵的《心术》,完成11—13题。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11、下列各加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知理而后可以举兵
举:发动
知势则不沮
沮:沮丧
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支:应付、支撑
B.不足以辱吾技也 辱:玷污
吾蔽而置之
蔽:隐藏
使之狎而堕其中
狎:阴险 C.此用长短之术也 术:本领
使之无所顾
顾:回头
知此者,可以将矣
将:出发
D.乌获不敢逼 逼:靠近
冠胄衣甲
衣:衣服
据兵而寝
兵:武器
12、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说明行军打仗要有全局战略眼光,不能贪小失大。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
----意为要尽量掩盖自己的短处,使敌人发现不了而犹豫不决。
C.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用兵打仗既要无所顾忌,又要懂得利用外物。
D.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善于用兵的人懂得凭借和利用形势,那么就有多余的力量了。
13、下列各个句字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所主张的用兵“心术”的一项是(①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②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③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④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⑤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⑥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列几首诗,完成14~17题。)
(一)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③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⑤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⑧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⑨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⑩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4、下列加粗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以攻取之外
B.与战胜而得者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与战败而亡者
C.犹抱薪救火
D.然后得一夕安寝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15、与“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理”字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C.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D.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16、本段层次切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7、对本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D.这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夹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按照要求完成18~21题。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属县例致贺冬至书,皆投书即还。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曰:“宁得罪,不得书不敢回邑。”时苏子美在坐,颇骇怪,曰:“皂隶如此野狠,其令可知。”蒋曰:“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乃为一简答之,方去。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遂为之延誉,后卒为名臣。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
景佑中,审刑院断狱,有使臣何次公具狱,主判官方进呈。上忽问:“此人名次公者何义?”主判官不能对。是时庞庄敏为殿中丞审刑院详议官,从官长上殿,乃越次对曰:“臣尝读《前汉书》,黄霸字次公,盖以„霸‟次„王‟也。此人必慕黄霸之为人。”上颔之。异日复进谳,上顾知院官问曰:“前日姓庞详议官何故不来?”知院对:“任满,已出外官。”上遽指挥中书与在京差遣,除三司检法官。俄擢三司判官,庆历中遂入相。
(沈括《梦溪笔谈》)
18、下列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谕之皆不听 劝说
B.乃为一简答之
简要回答
C.乃越次对曰
越过级别
D.俄擢三司判官
提升
19、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 是时庞庄敏为殿中丞审刑院详议官
B.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
乃越次对曰
C.乃为一简答之
遂为之延誉
D.乃为一简答之,方去 主判官方进呈
20、对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上两则故事讲的都是用人问题,告诉人们要知人善任,应该允许一个人存在缺点,只要有才能,就要敢于起用他。
B.蒋堂能判断出来人的的县令是个治政强有力的人,是因为在座的苏子美感到来人的举动奇怪,并向蒋堂诉说出自己的看法。
C.《前汉书》书上记载,黄霸字次公,庞籍读过《前汉书》,他认为大概因为黄霸比君王次一等,所以这个人就取名叫次公。
D.由于庞籍学问深,得到皇帝的喜爱,不久在他调出任地方官时,皇帝还下诏书为庞籍在京城安排官职。
21、翻译文中划线句子。①皂隶如此野狠,其令可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C(宋仁宗年号)
2、A
3、C(使动用法)
4、B
5、C
6、D
7、C
8、B
9、C
10、D
二、课内阅读
11、A
12、B(暴为显露)
13、C
三、拓展阅读
(一)
14、B
15、B
16、A
17、D(以散文为主,简杂骈句)
(二)
18、A(简:信;答:回复。)
19、A(A.做,担任。B.是;就。C.代词,他,指代县吏;他,指代杜杞。D.才;正在。)20、D(A.错在“应该允许一个人存在缺点”,此两人都不存在缺点。B.“在座的苏子美感到来人的举动奇怪”不是蒋堂做出判断的原因。C.错在“黄霸比君王次一等”,应该是“霸主比王公次一等”。)
21、①仆役如此不明白不顺从,那个县令可知是什么样的人了。②苏子美回到吴中一个多月,得到了蒋堂的信说:“那个县令果然是位治政强有力的人。”
第二篇:高二语文唐宋散文选读 第五单元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推荐阅读www.xiexiebang.com
唐宋散文选读 第五单元
【阅读指导】
《原毁》
1、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望郡昌黎,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嫂抚养。刻苦自学,贞元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
2、基本解读
所谓“原毁”,即推原毁谤之由来。韩愈所生活的中唐时代,在封建士大夫中滋生一种嫉贤妒能的恶劣风气,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则务求宽容,即所谓“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为正视听,引起当权者注意,并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韩愈奋笔写下这篇《原毁》。
文章从待人、对己两个方面,通过古、今“君子”的对比,指出他们的不同表现和态度,进而得出“怠”与“忌”乃是毁谤根源的结论。
第一段先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是“古之君子”的表现特征,也是本段的中心论点。责己、待人是论题并列的两个方面,论证也从此入手。首论“责己也重以周”。文章以一向被古人尊为圣君或圣贤的舜和周公为例,这就增强了说服力和可信性,因为取的是楷模,是无可非议的典范。但两人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前者取其“仁义”,后者取其“多才多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德才并举。古之君子去掉自身那些不如他们的缺点,努力符合他们所代表的道德行为规范,这正是责己重以周的表现。次谈“待人也轻以约”。于人“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这是对他人缺点的态度;而对他人的优点却唯恐其做了好事而得不到应有的利益。本来,做一件好事不难,具一技之长亦是易事,可是对他人来说,能做到这些亦足称善了,这正是待人轻以约的表现。以上是古之君子责己待人的正确态度,但对本文来说却非正题,而是陪衬,是客体,因为要探求谤毁之源的对象是“今之君子”的态度,那才是正题和主体。所以第二段马上转到对“今之君子”的表现的剖析上来。
紧承上文,一个“则不然”即昭然揭示了“今之君子”的态度。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文章谈古之君子的态度时用的是“责己”、“待人”;而现在谈“今之君子”却作了一个颠倒,变在“责人”、“待己”。虽是一字之差,表现却恰好相反,同时也给论证提供了便利:只需点明其与古之君子的态度相悖即可。例如,对人的缺点,一个是“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一个是“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对人的优点,一个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个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等等。最后得出结论: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的实质是“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对自己比对普通人的要求还低,而对他人却拿圣人的标准来衡量。当然,这种人连对己也谈不上自尊,更何况他人了。行文至此,在充分摆事实、讲道理之后,突然用一评论句收束,简捷有力,而又见得跌宕有致,开合自如,诚非大手笔不能为之。
说完今之君子的表现,接下以“虽然”急转,探究其所以如是的本原,于是引出“怠与忌”的毁谤之源这个不仅是本段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切中要害,一语中的。“怠者不能修”,所以待己廉;“忌者畏人修”,因而责人详:既论证了“怠与忌”必然产生的结果,也给下文“是视频编辑新星www.xiexiebang.com
推荐阅读www.xiexiebang.com 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结论作了铺垫。两个“尝试语于众”则是以其亲验来揭示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党同伐异、嫉贤妒能的恶劣习气。有理论概括,又有试验说明,进而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地得出“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这个根本结论。至此,既点明了题意,又终结了论证,似乎可以立刻收住了,然而又补上“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以企求二句,顺手指出它的危害不可低估,也是令人深恶痛绝的,同时也提醒“得吾说而存之”者:斯弊不除不得了。
最后一段用三句话,既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呼吁当权者纠正这股毁谤歪风,又语重心长、寄托了作者对国是的期望。
韩愈的议论文一般都具有结构严谨、说理透辟、逻辑严密的特点,《原毁》也不例外。文章的宗旨在于探索毁谤之根源,从古今君子之对比入手,先古后今,由正到反,最后揭示根源,间架细密,环环相扣,足见作者结构布局之匠心。《古文观止》说它“全用重周、轻约、详廉、怠忌八字立说。然其中只以一„忌‟字,原出毁者之情,局法亦奇。若他人作比,则不免露爪张牙,多作仇愤语矣。”所见颇是。
然而本文最突出的特点还是对比和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通篇以古今君子相对比,比较他们对人对己态度的不同;而在描述古或今之君子的表现时,其对人对己的不同又构成一比;最后再以“某良士”、“某非良士”的一反一正的“试语”相对比,甚至把对比和一定的形象性描写结合起来,揭露的作用更鲜明尖锐。两个“责于己曰”、“早夜以思”等排比手法有运用,使文章往复回环,迂曲生姿,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
本文的重点并非是赞颂古之君子,而是抨击今之“君子”的责人详、待己廉,在于挖出其思想根源,因而文章对此着重予以论述。“毁”的思想有两方面,但主要是“忌”,文章对“怠”一笔带过,而着重分析了“忌”。
本文虽是说理文,但作者善于运用形象的手法来讲道理。如语言描写,第一段穿插了古之君子责于己的话:“彼,人也……”如行为描写,“日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如情景描写,写作者当着众人的面评论某人为“良士”或“非良士”,众人或表态或不表态,其心情都是嫉妒。
《心术》
1、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间,因得欧阳修延誉,以文章闻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所作《审势》、《审敌》、《广士》、《田制》等文,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深为不满。语言明畅,笔力雄健。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世传其《辨奸论》一文,李绂、蔡上翔等谓系他人假托。所著有《嘉缹集》。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苏洵的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柘集》十五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嘉祜集》。
2、基本解读
北宋中期,国势日弱,民族矛盾十分严重,来自西夏、契丹的侵略气焰日益嚣张。为求苟安,宋每年都得向契丹、西夏纳币输帛,结果,极大地削弱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针视频编辑新星www.xiexiebang.com
推荐阅读www.xiexiebang.com 对这种情况,苏洵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和战例,《权书》十篇就是他系统研究战略战术问题的军事专著,本文是其中一篇。
本文讲将领的心理修养,制下御敌之道,以及运思、机权之术,全文都是围绕着为将的心术发挥,故题作《心术》。
第一段,论“将”。“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治心”,就是心理修养。作者认为,主将的心理品质最重要的有二:第一,超人的镇定,临大事而不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第二,极度的沉静,能有效地排除一切干扰,“麇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能如此,就能把握利害得失,能够抵御敌人。
第二段,论“兵”。“凡兵上义”。
上义就是崇尚正义,“不义,虽利勿动”,把正义性作为军事行动的准则。苏洵是从利的目的性出发提出尚义原则的,因为背义逐利的战争只能获得一时之利,最终将弄到“不可措手足”的地步,那就大不利了。依利而行,则可尽天下之大利。因为“惟义可以怒士”,怒士,就是激励士气,“士以义怒,可与百战”,正义之师无往而不胜。
第三段,论“战”。“凡战之道”,有四养:“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接着作者提出了四养的方法:“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然后作者着重讲了这四养当中最重要的“养心”。即培养和保持士兵积极的心态、高昂的战斗意志。“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暗合了现代管理学适量刺激、不断刺激的理论。不断刺激,则能保持士气而有“余勇”;适量刺激,则时常有所追求而有“余贪”,士兵永远保持旺盛的斗志,“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这就是“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的道理。反之,“不养其心,一战而胜”,士兵既骄且怠,“不可用矣”。
以上三段论“将”、“兵”、“战”,着眼大处,、讲为将、治兵、待战之大道。以下一再论将、兵、战,讲战时为将之道、战时用兵之道、战时运思之术。
第四段,论临战之将应“智而严”,士则应“愚”。
这样士兵才能委身听命,与将共生死。苏洵将智士愚的观点当然不好,但要求士兵应绝对服从和无条件执行命令也有合理成分在内。
第五段,论动兵之道,在知敌之主与将之后可以动险——即知己知彼。
下面举例论证。三国时邓艾之所以敢“动于险”并出奇制胜,在于他“知敌之主”一一“刘禅之庸”。能知敌则“去就可以决”。
第六段,紧承上文,论主将(即治军)之道还要知己,“知理、知势、知节”。
“理”是事理,知义之所在为知理;“势”是战略形势,要知自己所处的形势;“节”指军事指挥应掌握的法度节度,能正确确定作战方案,调度兵力为知节。“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知己知彼,知节是关键,也是其他四知的目的和表现。苏洵认为“知节”之将,能“忍”能“静”,具有“泰视频编辑新星www.xiexiebang.com
推荐阅读www.xiexiebang.com 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心理品质。在战机来到之前,能以忍待勇,以静止动,不因小利小患暴露作战方略,以应付大利大患。能如此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第七段,论运用长短之术,出奇制胜。
作者认为,“兵有长短”,谁都想用避短以避实击虚,但战争是双方的事,“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兵有奇正,兵不厌诈,要用用长避短之正,需设暴短阴长之奇:“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抗暴吾短使敌疑却;阴养吾长使敌狎堕,这就是苏洵对避实击虚和暴短阴长的辩证思考。
第八段,论善用兵之道,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作者认为,“善用兵者”要使军队“无所顾”、“有所恃”,打仗才能勇敢。一切有利地形如地形之固、兵器之利都是“所恃”,凭所恃可以坚定斗志,鼓舞士气。作者先从正面比喻论证,“尺笙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有恃则勇,无恃则怯,“人之情也”。后从反面比喻论证,“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意思是说,如果以为“有所恃”而麻痹涣散的话,其“所恃”将不可恃。善用兵者注意发挥有利的精神作用,以振起军心,巩同阵容,这就是“以形固”,能用有利的形势巩固自己,“则力有余矣”。这是苏洵对用兵应“有所恃”而不可徒恃的辩证认识。
文章切实讲理,以理服人,以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战争中的“义”和“利”的关系;战争与财、力、心、气的关系;战争的阴长和暴短的关系等。另外,文章还阐述了智与愚、理和势、忍和勇、静和动、尝敌和自尝等众多双方因素的关系。
文章的语格十分鲜明。起语多用“凡”字,使行文理直气壮;转接多用“然后”“而后”“故”,语气果断斩截;排比和对偶句有十几处之多,音韵铿锵,气势不凡。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能力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
B.《六国论》和《过秦论》的“论”都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
C.苏洵的《嘉祐集》之“嘉祐”二字取自苏洵的书斋名。
D.《六国论》的中心句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此二者必然之势
B.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
C.古虽扰攘之际 D.犹有贤能若是之众
视频编辑新星www.xiexiebang.com
推荐阅读www.xiexiebang.com
3、下列句子中有相同的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④日削月割,以趋于王
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4、下列四组句中的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此言得之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C.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5、下列各组句子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A.其贾宜五十
以求贾技于朝
B.吾爱其黄而泽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其行水者一去一来不相承
马相踶
D.当其分则善 当其有事
6、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其贾宜五十,必曰五万 B.视其首,则拳蹙而不遂
C.举之,翲然若挥虚焉
D.今之栀其貌、蜡其言
7、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余乃召僮爚汤以濯之
B.其理若粪壤,无所赖者
C.则遬然枯,苍然白 D.其节朽墨而无文
8、下列各组句子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一项()
视频编辑新星www.xiexiebang.com
推荐阅读www.xiexiebang.com ①市之鬻鞭者
③翲然若挥虚焉
②泽者蜡也 ④马踶不已,坠于地,伤焉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9、与“以求贾技于朝者”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持以夸余
B.向之黄者栀也,泽者蜡也
C.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 D.后出东郊,争道长乐坡下
10、下列不属判断句的一项是()
A.此二者必然之势
B.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C.有贤而用,国之福也 D.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苏洵的《心术》,完成11—13题。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11、下列各加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知理而后可以举兵
举:发动
知势则不沮
沮:沮丧
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支:应付、支撑
B.不足以辱吾技也
辱:玷污
吾蔽而置之
蔽:隐藏
使之狎而堕其中
狎:阴险
视频编辑新星www.xiexiebang.com
推荐阅读www.xiexiebang.com C.此用长短之术也
术:本领
使之无所顾
顾:回头
知此者,可以将矣
将:出发
D.乌获不敢逼
逼:靠近
冠胄衣甲
衣:衣服
据兵而寝
兵:武器
12、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说明行军打仗要有全局战略眼光,不能贪小失大。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
----意为要尽量掩盖自己的短处,使敌人发现不了而犹豫不决。
C.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用兵打仗既要无所顾忌,又要懂得利用外物。
D.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善于用兵的人懂得凭借和利用形势,那么就有多余的力量了。
13、下列各个句字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所主张的用兵“心术”的一项是(①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②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③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④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⑤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⑥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列几首诗,完成14~17题。
视频编辑新星www.xiexiebang.com)推荐阅读www.xiexiebang.com
(一)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③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⑤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⑧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⑨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⑩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4、下列加粗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以攻取之外 B.与战胜而得者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与战败而亡者
C.犹抱薪救火 D.然后得一夕安寝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15、与“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理”字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C.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D.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16、本段层次切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7、对本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D.这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夹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按照要求完成18~21题。
视频编辑新星www.xiexiebang.com
推荐阅读www.xiexiebang.com 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属县例致贺冬至书,皆投书即还。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曰:“宁得罪,不得书不敢回邑。”时苏子美在坐,颇骇怪,曰:“皂隶如此野狠,其令可知。”蒋曰:“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乃为一简答之,方去。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遂为之延誉,后卒为名臣。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
景佑中,审刑院断狱,有使臣何次公具狱,主判官方进呈。上忽问:“此人名次公者何义?”主判官不能对。是时庞庄敏为殿中丞审刑院详议官,从官长上殿,乃越次对曰:“臣尝读《前汉书》,黄霸字次公,盖以„霸‟次„王‟也。此人必慕黄霸之为人。”上颔之。异日复进谳,上顾知院官问曰:“前日姓庞详议官何故不来?”知院对:“任满,已出外官。”上遽指挥中书与在京差遣,除三司检法官。俄擢三司判官,庆历中遂入相。
(沈括《梦溪笔谈》)
18、下列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谕之皆不听
劝说
B.乃为一简答之
简要回答
C.乃越次对曰
越过级别
D.俄擢三司判官
提升
19、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 是时庞庄敏为殿中丞审刑院详议官
B.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
乃越次对曰
C.乃为一简答之
遂为之延誉
D.乃为一简答之,方去 主判官方进呈
20、对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上两则故事讲的都是用人问题,告诉人们要知人善任,应该允许一个人存在缺点,只要有才能,就要敢于起用他。
B.蒋堂能判断出来人的的县令是个治政强有力的人,是因为在座的苏子美感到来人的举动奇怪,并向蒋堂诉说出自己的看法。
C.《前汉书》书上记载,黄霸字次公,庞籍读过《前汉书》,他认为大概因为黄霸比君王次一等,所以这个人就取名叫次公。
D.由于庞籍学问深,得到皇帝的喜爱,不久在他调出任地方官时,皇帝还下诏书为庞籍在京城安排官职。
21、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视频编辑新星www.xiexiebang.com
推荐阅读www.xiexiebang.com ①皂隶如此野狠,其令可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C(宋仁宗年号)
2、A
3、C(使动用法)
4、B
5、C
6、D
7、C
8、B
9、C
10、D
二、课内阅读
11、A
12、B(暴为显露)
13、C
三、拓展阅读
(一)
14、B
15、B
16、A
17、D(以散文为主,简杂骈句)
(二)
18、A(简:信;答:回复。)
19、A(A.做,担任。B.是;就。C.代词,他,指代县吏;他,指代杜杞。D.才;正在。)
视频编辑新星www.xiexiebang.com
推荐阅读www.xiexiebang.com 20、D(A.错在“应该允许一个人存在缺点”,此两人都不存在缺点。B.“在座的苏子美感到来人的举动奇怪”不是蒋堂做出判断的原因。C.错在“黄霸比君王次一等”,应该是“霸主比王公次一等”。)
21、①仆役如此不明白不顺从,那个县令可知是什么样的人了。②苏子美回到吴中一个多月,得到了蒋堂的信说:“那个县令果然是位治政强有力的人。”
视频编辑新星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唐诗四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唐诗四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学习要点】
一、了解各首诗的内容,了解诗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二、了解各首诗中名句的深刻含义。
三、背诵这四首诗。【背景知识】
作者简介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文学家。唐高宗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修撰。后在虢州做参军,不久因罪除名。25岁到海南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他反对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浮艳诗风,对近体诗格律有所建树,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有《王子安集》。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诗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东长青)做司库参军。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得宰相张九龄提拔为右拾遗,后迁监察御史。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因张九龄受贬,王维也受排挤。这年春天奉使出塞,在凉州住了一段时间。开元二十七年从凉州返回长安,任殿中侍御史。开元末至安禄山叛乱前,曾先后在终南山、辋川隐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攻陷长安,王维被俘,被迫授伪职。叛乱平息后,受降官处分。乾元二年(759年)迁中书舍人,后转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对自然美有锐敏的感受和细致的观察力。他的诗独具特色,无论是政治诗、边塞诗,还是山水诗,都达到较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有《王右丞集》,存诗400多首。
常建(生卒年不详),长安(今属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曾任盱眙(xūyí)(今江苏盱眙)尉,一生仕途很不得志,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常建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平淡自然。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论常建的诗:“高才无贵仕,诚哉是言。曩刘祯死于文学,左思终于记室,鲍照卒于参军,今常建亦沦于一尉,悲夫!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至如„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又„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例数十句,并可称警策。然一篇尽善者:„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属思既苦,词亦警绝,潘岳虽云能叙悲怨,未见如此章。”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中进士及第,又中博学宏辞,授太子校书,后入淮南节度使幕府掌书记,调补渭南主簿,升监察御史。顺宗即位,预政治革新,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宪宗废新政,贬革新派,出为朗州司马。十年后召回长安,以诗忤当道,复出为连州刺史。穆宗朝为夔州、和州刺史。文宗时官主客郎中分司东都、集贤学士、礼部郎中,出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武宗时官至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其诗善使事运典,托物寓意,以针砭时弊,抒写情怀。【重点字词】
1、读准下列加粗字的读音
城阙(què)宦游(huàn)歧路(qí)禅房(chán)
万籁(lài)钟磬(qìng)
2、理解下列词语
宦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天下,即全中国。
无为:无须,不要。
歧路:岔路,指分手的路口。
沾巾:沾湿袖巾,意思是哭。
孤烟直:指边塞报警信号的燧烟直上。
万籁:指各种声响。【重点解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当时作者在京城长安,他的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州任县尉,王勃写了这首诗送行。
诗的前两句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作者出于对友人的依恋和关心,借描绘两个地方的形势与风貌,点出秦蜀两地相隔千里,在展现的雄浑开阔的境界之中隐含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三、四两句是劝慰勉励友人,不作哀伤之别,也是自慰,既蕴涵着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现出他旷达、爽朗的胸怀。
第五、六两句写在四海之内有了知心朋友,就是远在天边,也还是近邻一样亲近,息息相通。人远,但心近,表现了朋友间不拘形迹的真挚感情。诗人以宽阔的胸怀为杜少府宽解,勉励他勇敢地踏上征途。这种与朋友的送别之情怀远远超出了世俗之常情。
诗的最后两句写不要在分别的时候,像儿女般啼哭,让眼泪沾湿了袖巾。这是进一步劝慰友人别后不要悲伤,这也是诗人自己情怀的吐露,更显得情深意长。
这首诗写了与友人分别时的离情别意,作者一反缠绵凄婉的离别感伤的情调,以宽阔的胸怀,开朗的格调,表达了友人之间美好深厚的感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送别诗中的绝唱。
诗中景、情、理浑然一体,这是本诗的突出特点。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要求第三、四、五、六句对仗,本诗符合这个要求,但又有其灵活性。律诗要求双句押韵,本诗的第一句也押韵。押韵的地方是“秦”、“津”、“人”、“邻”、“巾”。
这首五言律诗是王勃在长安生活时期所作的,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谊,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诗中不作寻常的伤别语,表现了诗人的宽阔的胸襟,洋溢着对友人的深厚感情。特别是诗的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于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首联即事写景,点明送别的地点和杜少府“之任”的处所,其中已隐含惜别的意思,气象雄浑开阔,为全诗奠定了乐观开朗的基调。颔联在点出“离别”二字后,忽然又转到“宦游”上来,意思是都是“宦游”之人,别中送别尤其可悲。颈联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说理以言情,作者将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说明知心的朋友声息相通,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在近邻一样。这是进一步劝慰友人不要为离别而悲伤,要心胸豁达,坦然对待。最后两句是再次劝慰友人,不必伤别,不要学儿女之态,更显得情深意长。
使至塞上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单车”,写其轻车简从,言慰问使团规模不大。此二句原本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紧承前句,描绘塞外景色,以征蓬归雁作比,侧重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征蓬”,这里以征蓬喻其万里行程;写归雁,是说南雁北飞回归故地,点出出使的季节——春天,比喻通俗自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联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的典型景色,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一个“大”字形容。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突出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一个“长”字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长河落日本来很平常,这里用一个“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暖又微带苍茫的感觉。这两句形象地状写了大沙漠中孤烟垂直,落日浑圆的奇异壮观的景象,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精神。这一联是千古名句,为后人所欣赏。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结尾二句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全诗善于捕捉典型景物作精心刻画,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达到了精心锤炼与自然质朴的交融统一。后人称王维“诗中有画”,于此诗可见一斑。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评诗的话,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王维这首诗高妙的艺术境界。
题破山寺后禅院
这首五律是诗人仕途失意后,游历虞山破山寺时所写的一首山水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代读者赞赏的名句。“竹径通幽处”,有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的幽深、清寂。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诗人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寂静、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声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这首诗以凝练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这时白居易也因病免苏州刺史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遇。在一次宴会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相赠,对他20余年形同流放的生涯深表同情;刘禹锡即兴写了这首诗回赠他。这首以赠答形式写成的政治抒情诗,不仅抒写了诗人长期被贬谪遭迫害的痛苦与愤慨,更突出地表现了他在逆境中坚持理想、奋发向上的昂扬情绪和不计个人沉沦的乐观精神。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两句的意思是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23年犹如弃置在道旁一样。首联以“凄凉地”“弃置身”直接抒发诗人长期被贬边荒的愤慨。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朗州(在今湖南省)、连州(在今广东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这些地方古代都很荒凉。二十三年,这里历数被朝廷抛弃贬谪的年限,极写时间之长,遭遇之不幸,诗人愤懑之情不言自明。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连用“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抒发诗人对朋友的深切怀念,表达他对长期遭贬后世事变化的感慨。“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西晋时,向秀的好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非常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了已经去世的好友嵇康和吕安,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亡友,从侧面表露出对时政的不满。刘禹锡巧妙地借用这个典故,以表达他对亡友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士的怀念。“烂柯人”,即传说中的王质。《述异记》说,晋人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小孩在下棋。他在一旁观看,棋终,王质的斧柄已朽烂了。等他回到村里,同时的人都已死光,再也无人认识他,原来他已离家100年了。这句大意是说,离乡23年,回到洛阳,恐怕一切都陌生了,难免有王质离家百年归来之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人以高屋建瓴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的奋发昂扬、充满勃勃生机的艺术境界。这两句诗用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和自然界的变化作比,形象、深刻地揭示了新旧交替、新陈代谢这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抒写了诗人坦荡而又开阔的胸襟。这里,诗人敢于把自己比作“沉舟”“病树”,同时由衷地赞美千帆竞渡,后来居上的进取精神,赞美万木争春,欣欣向荣的大好春光。这种积极的精神,豁达的胸襟,无疑是他坚定的政治信念在诗中的艺术再现。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结尾点明对友人盛情的酬答。“一曲”,指白居易的赠诗。这首赠诗,对刘禹锡的被贬深表同情和惋惜,情调较为低沉。刘禹锡对白居易的关切表示感谢,但同时又表示自己决不“借酒浇愁”,而是要借酒振奋精神,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了一种坚韧、乐观的精神。读来使人荡气回肠,感奋不已。
这首诗叙事简洁,用典贴切,比喻生动形象,诗情起伏跌宕,思想含蓄深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形象活脱,设喻新颖,通过具体形象的景物表达抽象的哲理,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研讨与练习】
一、说说下列诗句的本意,再谈谈你由这些诗句所引发的联想。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此题旨在让我们理解诗句的本意,并引发我们的联想。
【参考答案】
1、本意:四海之内有了知心朋友,就是远在天边,也还是和近邻一样亲近,息息相通。
感受(提示):人远,但心近,表现了朋友间不拘形迹的真挚感情。
2、本意: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荣。
感受(提示):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新陈代谢的哲理。人即使是处境困难,也要相信未来,振奋精神,万不可委靡颓唐。
二、说说下列诗句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力求说得生动形象,绘声绘色。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此题旨在加深我们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参考答案】
1、茫茫无边的沙漠,远处笔直独起的一股燧烟。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黄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2、“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它不但艺术地再现了诗人踏过竹径,穿过深幽的花草树木,走到禅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某种审美观念中的体验,艺术地表现了华夏文化那种对曲折美、摇曳美的追求。答题时要尽量避免简单的诗句翻译。
三、背诵这四首诗。
略。【有关资料】 诗作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诗意散译
险要的关中秦地辅卫着长安城楼,风尘烟雾中远望着迷蒙的岷江五个渡口。和你分别时心中都充满着离情别意,因为我们同是出外做官远游他乡的人。
四海之内定会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在天边海角也犹如近邻。
不要站在分手的道口上,让儿女情长的泪水沾湿自己的袖巾。
(二)赏析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江淹《别赋》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代确乎是这样的。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友人的去向。“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泛指长安附近。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达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歧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儿女情长一样地别泪沾巾。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说:“忧思成疾瘃,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朴素无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它的好处。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王、杨、卢、骆,“以文章名天下”,称“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晒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说那些嗤笑“四杰”的人只能“身与名俱灭”,而“四杰”却像万古长流的江河,他们的美名永远不会泯灭。杜甫对“四杰”的推崇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就拿王勃这首诗来说吧,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只是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但在质朴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语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体贴,绝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寡味。诗人本来是要劝慰杜少府不要过于感伤。但并不是一上来就劝他,而是先用环境的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这样写来多么委婉!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开了。
(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公司出版社1988年版)
使至塞上
(一)诗意散译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
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二)赏析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摸”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诗意散译
清晨来到这座古老的寺庙,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高耸的树林。
竹丛中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周围的花草更加显得葱郁幽深。
山林的美景使得百鸟自由地欢唱,清澈的潭水倒影让人心地空灵。万物声响此刻全都沉寂了,空中偶尔传来钟磬的余音。
(二)赏析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人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悠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诗意散译
蜀地的高山楚国的江水这环境多么荒凉,我被贬到这里消磨了二十三年大好时光。
吟诵起思旧赋引起我无数次把老友回想,如今重见家园恰像隔一个世纪才返家乡。
沉没江底的船边无数新帆驶过破浪远航,枯木朽株的前面万木欣欣向荣百花竞放。
此刻听到你把关心我的诗句在席间吟唱,饮下你斟满的这杯美酒我斗志更加昂扬。
(二)赏析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被召回京,路经扬州,与友人白居易(乐天)相遇。白居易有感于刘禹锡的不幸遭遇,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七律,表示对刘禹锡怀才不遇的同情。刘禹锡读后就写了这首诗回答。在酬答白居易的盛情安慰中,对自己23年来的贬谪生活,和故友丧亡,世事沧桑,发出了深沉的感慨;但又觉得将从此而迎来光明的未来和繁荣的前景,表达了作者的达观精神。
诗一开头就写:“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意思是说,我被抛弃在巴山楚水这荒远凄凉的地方,度过了23年的漫长岁月。先点明作者被贬谪的地点和时间。
刘禹锡于永贞元年(805年)九月被贬远州,直到这一次从和州刺史被召回京,一共在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县)、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等荒僻之地做司马、刺史达23年之久。这两句就是他这段贬谪生活的写照。上句极写其贬谪地区的荒远,境况的凄凉。这里是以“巴山楚水”来概括他被贬谪的地方的。“巴山”,指今四川一带;“楚水”,指今湖南、湖北一带。作者之所以举巴山楚水以概其余,是有其用意的。因为这些地方在当时都很荒僻;同时,巴地多山,且峻险可怖,“畏途巉岩不可攀”(李白《蜀道难》);楚地多水,洞庭曾为屈原放逐行吟之地。所以,这么一写,就更容易引起读者以这种联想而形象地反映出它的荒凉寂寞的情景了。下句写他不为朝廷器重,被贬远州,默默无为地度过了23年。这一句饱含着作者无限辛酸的眼泪,像他这样一个有才能、有政治抱负的人,却让他白白地虚度时光,其内心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其实,这在字里行间也已有所流露,所谓“弃置身”,就是含有此意。刘禹锡在连州等地任职,不能说“弃置”不用,他所以这样说,无疑是对朝廷不予重用,政治抱负不得施展的愤懑之言。这句话,粗看平淡,实则寓有深意的。
刘禹锡是因参加王叔文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的。同时被贬的有所谓“二王八司马”。这次,他被召北归,前时旧友已丧亡殆尽,一切景象全非,恍如隔世,这就不能不使他发出:“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的慨叹了。怀念往日朋友,只有空吟《思旧赋》;回到故乡,自己反而像是陌生的隔世人。这里,“闻笛赋”,是指向秀的《思旧赋》。上句通过“闻笛赋”这一典故,寓意深刻地抒发了作者对已故朋友的怀念。嵇康的被杀,与王叔文的被杀、柳宗元等的被贬致死何异?不是很耐人寻味的吗?毫无疑问,这一典故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统治者迫害他的旧友的不满,体现了他仍坚持其政治理想,不因失败而后悔动摇。然而,这不满并不是激发起他的反抗,而是使他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空吟闻笛赋”的“空吟”二字,就是这种心情的流露。下句,通过“烂柯人”这一典故,很恰切地表明了刘禹锡被贬离京之久,故友丧亡之多;抒发了他这次归来,世事沧桑,恍如隔世之感。这种感慨是含有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情绪的。从“到乡翻似烂柯人”的语气看,“翻似”二字显然是抑郁不平的反语。而这一句又是回应了上文“二十三年”句的意思。
这两句连用了两个典故。用典故虽然不是诗歌创作的方向,但在生活内容极其丰富,一定的句式难以容纳,或者有些事情不便明说,明说了反而索然无味的这种情况下,选用恰切的典故来表现,是完全可以的。因为这样才更能充分地表现生活及其作者的思想感情。刘禹锡运用这两个典故,也是如此。作者对故友的怀念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这种种复杂的思想和现实,正是通过了它才能在简短的句子中得到深刻而生动的反映的。
刘禹锡尽管遇到不幸遭遇,发出慨叹,但他并不因此而叹老悲穷,灰心绝望。相反,他在一般感叹的深情中,奋力喊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诗句呀!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飞驶而过;枯树的前面,却是万木争春。作者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生气勃勃的自然界现象。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不是单纯在描写自然景物,而是借用自然界的变化来暗示社会的发展,揭示新陈代谢、推陈出新的客观规律的。这种寓哲理于景物之中,借景物以表明哲理,正是刘禹锡诗歌的一个特点。如他的《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同样是这种手法,写的是景物,说的却是哲理。这种写法,好在通过具体形象的景物来表达抽象的哲理,使读者易于理解,并为艺术魅力所感染。
这两句表明了作者并不因自己年老和事业无成而消极颓丧。他认为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在他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新生事物像千帆竞发、万木争荣的壮丽前景,这就使这首诗由感伤的情调转而染上了慷慨的气氛,开阔的意境。在封建社会里,像他这样精神状态的士大夫并不多见。其所以如此,是由于他是个唯物论者,能运用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和对待自己的结果。所以,他能看出不管个人的荣枯如何,人类社会必然要向前发展、进步、繁荣。
这里的“沉舟”和“病树”,究竟应该如何解释?有人把它解释为是指“当时代表大地主阶级的保守势力”;也有人说,是“形容腐朽没落的事物”等等。前者的解释,怕不是诗的原意。因为从作者在这首诗的前四句所表现的深沉哀叹的心情,以及当时在朝廷中当权的仍然是那些权贵来看,他不可能一下子感情就这么高昂而不切实际地把保守势力指责为“沉舟”“病树”那样的大胆。后者却以今天我们引用这两句诗所赋予它的新含义扣到原诗的身上。我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同志在《唐诗选》下册中把它说成是作者自比,是符合诗的原意的。这两句确实是回答白居易赠诗中的“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一联。白居易说他“长寂寞”“独蹉跎”,所以他顺着就表示自己虽然像“沉舟”“病树”一样,但个人的沉沦是无所谓的,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千帆飞逝,万木争荣的。这样的思想脉络、感情发展不就是很自然的吗?
这两句表现了作者虽处困境而尚有乐观精神。这种精神在最后两句中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今天听到你为我吟的诗,我心潮澎湃,让我们共进这杯酒来振作精神吧!“歌一曲”,指白居易的赠诗。“长精神”,即振作精神的意思。看,刘禹锡23年的贬谪生活,历尽艰辛;今天席上,白居易的赠诗,又以悲叹的声调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然而,刘禹锡面对这一切,却以爽朗的声音,高昂的情调,回赠了这首诗。结句要和对方共干一杯,以“长精神”,如果不是胸怀开阔的人,安能有此?这两句,一方面表示感谢友人的关怀,一方面以“长精神”共勉,表达了作者的自强不息。但“长精神”而要“暂凭杯酒”,似乎仍夹有些低沉情绪。
王维的《渭城曲》,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最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是写席上劝友人饮酒。可是,王作要对方“更尽一杯”,是因为出了阳关就没有老朋友了,带有伤别之情。而刘作要对方举杯却是为了共同振作精神,具有奋发之意。就诗的情调来看,刘作比王作要高昂些,但其意境和语言则稍为逊色了。王作通过为友人去向的设想来寄寓深情厚意,因而意境显得深邃;刘作就事直叙,因而未免平淡些。王作语言流畅、朴质、自然;刘作的语言像“暂凭杯酒长精神”句,就不见得那么凝练、自然了。
这首诗,前四句伤感成分较重,而后四句,突然笔锋一转,代之以高昂的情调,局面豁然开朗,而其感情的发展,却极其自然,没有给人以转接生硬之感。主要在于作者善于运用“沉舟”“病树”这两个词语来承上启下,这就使得两者的过渡发展显得自然了。如果不是具有深厚的艺术造诣的作者,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选自《唐宋诗词赏析》,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三)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著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同步练习】
一、课内阅读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____________的环境,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手法。
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4、第一句中“巴山楚水” 泛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第一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提到自己被贬经历时是怀着怎样一种心情?()
A、悲愤
B、无奈 C、眷恋
D、惆怅
6、全诗的情感基调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哪一句体现了这一转变?()
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B、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第③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沉舟”和“病树”喻指的是()
A、乐天,即白居易 B、作者本人 C、贬官的经历
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传颂千古的名句,它表达了作者在困境中的怎样一种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拓展
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诗后各题。
(一)滕王阁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9、全诗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其中前四句写景,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的景象,后四句抒情,表达的是____________的感情。整首诗的风格是________的,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诗歌推知,“阁中帝子今何在”中的“帝子”应该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
(二)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1、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然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____________的特色。
12、全诗重点在写景,写人只有后两句。你能想象得出“农人”的劳动情景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课内阅读
(一)1、深幽寂静;以动写静
2、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3、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二)4、作者被贬官的地方。
5、A
6、C
7、B
8、表现了作者面对困苦失意不意志消沉,而是抖擞振奋,积极进取,乐观豁达,泰然处之的健康心态。
二、阅读拓展
(一)9、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滕王阁的位置以及人们在滕王阁上宴乐的情景和滕王阁周围秀美的自然景色;抒发了对物换星移、时光流逝、生命不能长存的感叹;含蓄蕴藉,哀婉低沉;槛外长江空自流。
10、帝子应该是滕王,因为阁的名称是“滕王阁”,可知是以其封号来命名阁的。
(二)
11、平淡质朴
12、在山清水秀的村庄里,“农人”们一家大小在田地里欢快地忙碌着,他们的笑声在青山间回荡。
第四篇:高二语文散文阅读训练
高二语文散文阅读训练
使用班级:1---1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江南雨巷
董滇宁
①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辩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
②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棱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
③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纤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
④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墙面在班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
⑤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几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捶,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象„„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⑥雨停了。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眼前的小巷变的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犹为的澄净。
⑦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还能在这物是人非之外,辩识出你的故居吗?
⑧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扶拦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在繁华与颓废之间,吹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
⑨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回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个节界中无限延伸!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是也罢,不是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
⑩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
16.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4分,每句2分)
17.文中第三段说:“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综观全文,“莫名”实际上“已名”,请概括说明这“悲”与“喜”的具体内容。(6分)
18.第⑨段与上文构成什么关系?在文中起什么作用?(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8题。
村庄的语言
许锋
很多人一生都在做一件事,离开村庄。这话似乎有些偏颇,但若是把“村庄”改成“城市”,这话就有些失去理智了。
其实,看看周围的人,包括我们的父亲,我们熟悉的朋友,还有我们自己,真的很多人一生都在挖空心思地“逃离”村庄,甚至宁死也不回头,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使村庄觉得自惭形秽。是不是有的村庄太丑陋了、太穷了、太封闭了?和城市比较起来——不,村庄是无法和城市相提并论的,比起城镇,比起阕阆之地,它都那么土。
老掉牙的人,开始老的人,在村庄里抗争了一辈子,终于没能逃离出去,就都不停地把希望寄托在后生身上,拼命地、砸锅卖铁地供孩子读书,就一句话:读了书,就能走出村庄了。
村庄里的人都不容易。
总是觉得,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属于村庄的。现在不是,以前是;以前不是,祖上是。应该是没有彻头彻尾的纯正的城里人。不过是,有的人很快地进入了城市,并融入其中,还使自己像极了比之更先去城里的“城里人”,说话像,举动像,逐渐地,生活方式也像,乃至忘记了自己的村庄。不去想,不去说,懒得说,也羞于说。似乎村庄带给自己的,完全是一种耻辱。
那真的是一种自欺欺人。
总有一样东西,你是决然抹杀不去的,就是方言土语。在你一出生,在你还在村庄时,在你离开村庄前,你一直说的语言,是完全属于村庄的。那是烙印。有趣的是,离得近的村庄,方言不会差别很大,可是倘若把范围扩大到方圆百里,就未必了,听起来觉得很陌生甚至很可笑。村庄就是这么耿直,不是它的,它决不容留,也因此,千百年来,它封闭得越发让后生们嫌弃,乃至纷纷离家出走。但即便如此,刻意地抹杀关于村庄的记忆或者烙印是不明智的。那是人的根,盘桓在记忆深处。那甚至是人心灵的唯一的沃土,抑或是最后的守地。
一个人骨子里如何,是可以和他的村庄联系起来的。村庄是硕大的根,人是枝梢或者叶子。那是一种类似血液般的灌输,或者是文化的传承吧。而村庄原本是没什么文化的,读书人少,名胜古迹少,没有大学,也没有图书馆,更没有讲堂。我不是借用汉语的修辞,运用反讽之类的方法来玩弄文字游戏,真的,村庄有什么?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会有文化吗?可是,不能否认,村庄对一个人的成长多么有雕刻作用,宛如岁月的刀,缓慢地、不急不躁地、耐性十足地、一笔一笔地在人的脑子里刻下,刻成年轮,刻成思想,人才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到底是谁把持着那柄刀?是村庄不清亮的荒山,是村庄不好看的歪脖子树,是村庄浑浊的水潭,是村庄的一杯土,乃至,是方言土语?是的,这些是天然的大学、图书馆、讲堂。人甚至从一只羊和一匹马那里开始了对人性的思考,开始认知善良、丑陋、残忍和凶恶。是的,只有村庄才能全面且公正地给予你对生活的全部认识。可能有野蛮,却没有欺骗;可能有愚昧,却不妨碍你对知识的追求。为什么村庄要鼓动你成为一个城里人?那是因为村庄觉得城里好,并实实在在地承认村庄有太多的地方不如城里,而丝毫不把自己的观点藏着。
在村庄里,你看到的都是真相。这是除了村庄以外的地方所欠缺的秉性。
城里很好。生活在城里的时间一长,有的人就忘记了村庄。很久都不想回去,仿佛村庄是牢笼,是地狱,是陷阱,回去就失了城里人的身份,满身满脑子都再也挣脱不了村庄难闻的气息。方言土语也不说了,说普通话,说外国语,“Why?”“OK!”夹杂着,半土半洋的。
那天在广州242路大巴上,看见一个长得并不好看的女孩接了一个电话。大巴是从开发区驶向火车站的,而由于连日来的暴风雪,火车站已经聚集了太多的人。我为这个显然是去火车站的女孩担忧。那个电话是她的村庄打来的,她用我完全听不懂的方言土语说着,笑着,声音不大,表情丰富,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旁若无人,那么开心。我都想笑了。十几分钟吧,她挂了电话,趴在了扶手上,看样子她是晕车的。来自村庄的电话,让她一瞬间那么可爱,是的,这就是村庄的力量。
村庄决不会给你大把的钱,让你富有;决不会给你权力、地位,让你不可一世~村庄只会给你快乐。任何时候,只要你走回村庄,你生于城市的那些烦忧,都会离你远去,哪怕很短暂。你说起方言土语,立即就有人搭话,不像在城市,你一张嘴,别人可能就觉得是陷阱。
(选自2010年9月20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6、概括文章倒数第二段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4分)
17、结合全文,简述“村庄的力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18、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作者却认为“只要你走回村庄,你生于城市的那些烦忧,都会离你远去”,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城市”和“村庄”的感受和认识。(6分)
高二语文散文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江南雨巷
16.(1)江南的小巷让人从现实世界回溯到历史之境中(2分)
(2)人在现实中迷失方向的时候要学会在历史中寻找出路(或:历史可以成为人心灵的圣地)。(2分)
17.悲:①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辩识来去。(或:尘世纷扰,心灵疲惫)(1分)
②江南盛世不再,小巷四处透露着沧桑、落寞与黯然。(1分)
喜:①雨后的江南小巷,虽褪尽纤华,但依然延展着世人的想象。(实与虚)(2分)
②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内心暂得宁静与慰藉。(景与情)(2分)
18.(1)对比关系;(1分)(2)用现实的嘈杂与躁动反衬江南小巷的平静与安宁,从而表现作者别样的思绪:感现实之紧张浮躁,侵扰人心;而江南小巷熨帖受伤的心灵、使人超脱于现实,让人得到慰藉。(4分。具体的对比关系2分,思绪情感2分)
村庄的语言
16.【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结构的分析与评价能力;能力层级C。】
【参考答案】内容:女孩用方言通电话。
作用:①与上文所说的“半土半洋”情况形成对比,写出了女孩使用方言土语时的可爱和开心,突出了村庄的力量。②插入生活故事,采用叙述的表达方式,使文章生动真实。
【评分标准】内容概括1分。作用①2分,作用②1分。
17、【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内涵及价值判断的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D。】
【参考答案】①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属于村庄的。②决然抹杀不去的方言土语所留下的烙印。③伴随成长,雕刻思想,使人才成为一个独立的人。④只有村庄才能全面且公正地给予你对生活的全部认识。⑤在村庄里,看到的都是真相。⑥村庄只会给你快乐、开心,让烦恼远离你。
【评分标准】答到一点给1分,答到四点以上给满分。
18、【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刨作意图、进行个性化阅读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F。】
【参考答案】我同意作者的观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很多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浊,食物有毒,而且人情淡薄,关系紧张,诸如此类的“城市病”日益突出,而村庄则避免了城市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很多负面影响,居住在村庄,生活比较休闲,感情比较融洽,生活的幸福指数也比较高。我认为国家要警惕过度城市化,使得人们越来越远离了生活的真实和本质。
【评分标准】答案要涉及城市和村庄两个方面。无论是城市或村庄,都可以谈好的一面或不好的一面,比如城市带给人们的便利、享受、时尚、生存压力、紧张关系,村庄带给人们的自由、休闲、愚昧、落后等等。城市方面,观点1分,分析2分;村庄方面,观点1分,分析1分;结合现实1分;语句流畅通顺1分。
第五篇:《琵琶行》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教学教案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与歌、引、谣、吟、曲无严格上的区别。这种体裁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又称白太傅。下邽(陕西谓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并序)。还有《卖炭翁》(七言古诗)和七律《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谕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三.能力检测
1.选出下列红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湓(pãn)浦口
水浆迸(bâng)
呕哑(ōu yā)
悯(mǐn)然
b、贾(jiǎ)人
轻拢慢捻(niǎn)
嘲哳(zhāo zhā)
荻(dí)花
c、恬(tián)然
声声思(sì)
钿(diàn)头银篦(bì)
铁骑(jì)
d、六幺(yāo)
虾蟆(há mā)陵
转徒(xǐ)
铮铮(zhēng zhēng)
2.与例句中红色词意义相同的一项分别是
①凡六百一十六言()
a、气度不凡
b、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c、(项脊)轩凡四遭火 d、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②命曰《琵琶行》()
a、遂命酒
b、奉命于危难之间
c、民不堪命矣
d、时人因其前殿位于阿房,故以阿房命之
③低眉信手续续弹()
a、烟涛微茫信难求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c、信口雌黄
d、余固笑而不信也
④六百一十六言()
a、七言律诗
b、自言本是京城女
c、东船西舫悄无言
d、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3.朗读时节拍正确的一项是()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4.《琵琶行》一诗中的音乐描写是十分出色的。根据要求,按课文原句填空。
①诗中描写琵琶女被请过船来,最初弹奏根据自己心绪选定的曲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接着描写她弹奏琵琶名曲《霓裳》和《六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这16句中,______句描写第一个乐段,乐曲柔和而清脆;______句描写第二个乐段,乐曲由愉悦转入停顿;________句描写第三个乐段,乐曲进入热烈而紧张的尾声。
5.阅读《琵琶行》一诗的小序,回答①~④题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①下列词语中红色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湓(pãn)浦口
琵琶(pá)
b、贾(jiǎ)人
遂(suì)命酒
c、悯(mǐn)然
转徒(xǐ)
d、恬(tián)然
迁谪(zhã)
②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语
a.明年秋()
b.铮铮然有京都声()
c.穆曹二善才()d.年长色衰()
e.委身为贾人妇()f.使快弹数曲()
g.曲罢悯然()h.因为长句()
j.凡六百一十六言()()
③比较下列两组句中红色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听其声
┏遂命酒
┗问其人
┗命曰《琵琶行》
a、两个“其”指代对象相同,两个“命”意思相同。
b、两个“其”指代对象不同,两个“命”意思不同。
c、两个“其”指代对象相同,两个“命”意思不同。
d、两个“其”指代对象不同,两个“命”意思相同。
④“左迁”、“出官”、“迁谪”等词涉及到古代官职制度。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三个词都表示白居易被贬官降职。
b、“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与之相反的是“升迁”、“拜”、“除”等。
c、“出官”是外出做官,不涉及官职升降。
d、“迁谪”是贬官的意思。“迁”是指官职的变化,“谪”是被罚流放或贬职的意思。
附答案
1、b
2、①c ②d ③c ④a
3、b
4、①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②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回弦一声如裂帛。
③3~6 7~10 13~16
5、①b
②a.第二年 b.铿锵脆亮 c.原为琵琶高手的姓名,后代指精通琵琶的人。d.姿色 e.托身,这里指出嫁。f.畅快 g.忧郁的样子 h.于是作了 j.总共 字
③b
④c
泪的随想 高二(5)刘佳雪
走在已渐渐安静的大街上,无聊地打量已远离了白天喧嚣的城市。突然身后响起了一个稚嫩的童音:“妈妈,一滴眼泪多少钱?”
心,就在那一瞬间被搅乱。童言无忌--我们总爱这么说,可是那一句不假思索的话语竟令我久久无法释怀--从来没有认真思索过泪的价值,只是一味地感到那是一个至纯至美的词汇,无法说清它,因为那每一滴晶莹的液体中都包蕴了一份无价的感动与一份永恒的追忆;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