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化学离子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原于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了解原于结构的表示方法;
(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付值观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谈]原子的结构
[体验]画出原子结构草图(二)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2.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央,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3.指出下列原子核外电子数:
h 1,o 8,na 11,s 16,mg 12,he 2,ar 18。(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活动1:
[讨论]核外电子的运动是否如同学们所画的? [归纳]核外电子运动是否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提示]核外电子运动经常出现的区域叫电子层。[设问]核外所有电子是杏都经常出现在同一区域? [点拨]核外电子就像人一样,小时候完全靠父母,随着年龄,对父母的依赖程度小。那么电子由于能量各不同,所以其运动的区域离核有远有近。[提示]能量低,离核近,能量高,离核远。
活动2:
[体验]核外电子在不同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提示]1.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2.离核最远,能量最高的电子层叫最外层。[明确]各原子的最外层可能不相同。[小结]电子层:一二三四五六七 能 量: 低„„→高
离 核:近„„→远
活动3:
[提问]稀有气体化学性质表现如何? [归纳]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难与其他物质反应。[设问]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 [投影]1-20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交流]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提示]若第一层为最外层,则为2个。[点拨]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
[归纳]稳定结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若第一层为最外层,达到2个)的结构。
活动4:
[操作]请同学们根据上述知识画出氢、氧原子的结构草图。
[讨论]该图是否表示出原子核及其带的电荷数、核外电子的运动。[归纳]化学上把表示原子结构的图形叫原子结构示意图。
活动5:
[讨论]以氧原子为例,回答图中各部分的意义。[归纳]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二、离子的形成活动6:
[投影]1~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讨论]哪些属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三类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及其结构是否稳定? 三类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怎样使其结构稳定? [归纳]
[小结]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活动7:
[设问]原子得失电子的结果是怎样的? [课件演示]动画:氯化钠的形成
[归纳]1.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两种。
2.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离子也可构成物质。
活动8:
[讨论]如何表示离子? [归纳]离子符号的书写:
先写元素或原子团符号,然后在符号右上方先标电荷数值(数值为“1”时省略),后标“+”“-”号。
[提问]2mg2+中数字“2”表示何意义? [归纳]元素符号右上方的数字:一个离子带的电荷数。
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离子的个数。
活动9:
[议一议]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小结]1.不同点: ①原子结构一般不稳定(稀有气体除外);而离子结构稳定。
②原子不显电性,离子带电。
[拓展]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原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阳离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阴离子。
③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变,离子可能变。
[点拨]带电的原子团这类离子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变。
④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2.相同点(联系):
①都能构成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②
活动10:
[想一想]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物质间的关系。[归纳] [明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三种。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投影]
2.下面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3.钠原子和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1)由于它们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所以它们都属于钠元素。(2)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四)总结反思,拓展珏伸
[总结反思]本课学习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离子的形成。启示:.比较、归纳是学习化学基本概念的较好方法。[拓展延伸] 1.m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mn+与n元素的阴离子nm-核外电子排 a.m+n+a b.m+n-a [解析]原子失电子变为阳离子,得电子变为阴离子,且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a.一定具有相同的电子数 b.不一定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粒子 [解析]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可能是同种元素的粒子如:s、s2-,也可能是原子和分子如:ne、h2o等。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下列变化中,最小粒子是原子的是(d)a.水受热后汽化 b.贮氮气的钢瓶受热爆炸
2.三种元素的粒子xm-、yn+、zp+都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已知n>p,则它们的核内质子数(依次用x、y、z表示)关系为(b)a.x=y=z b.y>z>x a.①② b.①④
5.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b)
7.某元素负2价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所示,则该元素原子所含的质子数为(b)a.6 b.8 8.(2001长沙市)下列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的是(a)
提升能力
a.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可以再分 b.单个so2分子有刺激性气味
d.离子是原子失去电子后生成的粒子
11.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有关该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d)a.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6 b.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
①核电荷数相同 ②核外电子数相等 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 ④质量几乎相等 ⑤等质量的三种粒子所有的质子数相等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13.某元素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则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a)a.1 b.2 开放探究
14.表示m2+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是(b)
15.1996年科学家在宇宙深处发现了h3+离子和h3分子。请回答:(1)1个h3+离子中含有 3 个质子,2 个电子。
(3)h3属于 单质(填“混合物”、“单质”或“化合物”)。
第二篇:九年级化学第7单元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手实验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
通过实验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难点】
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知识点 燃烧的条件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150页,并分组进行实验活动,然后完成下列填空:
实验一:分别将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球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到的现象是__蘸有酒精的棉花球燃烧,蘸有水的棉花球不燃烧__。
实验二:(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到的现象是__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燃烧__,说明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是__可燃物__;
(2)将一小片(同样大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到的现象是__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__。
实验三:将直立于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观察到的现象是__用烧杯罩住的蜡烛很快熄灭,另一支蜡烛正常燃烧__。经过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得到燃烧的条件有:实验一:__燃烧需要可燃物__;实验二:__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__;实验三:燃烧需要__氧气(或空气)__。物质燃烧需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
【合作探究】
1.实验一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答:如果加热时间够长,蘸有水的棉花球也会燃烧。原因是:棉花球中的水受热蒸发掉了,棉花也是可燃物,在酒精灯上加热时会燃烧。
2.如果将实验二步骤(2)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答:现象:木屑先燃烧,煤粉后燃烧。该现象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低,同时进一步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教师点拨】
1.在设计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方案时,要运用控制变量法并紧扣燃烧的三个条件。2.实验一中要注意加热时间不能过长,实验二中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不能过大。【跟进训练】
1.用火柴可点燃酒精灯,但不能引燃煤块,原因是(A)A.煤的着火点比酒精高 C.煤块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小
B.煤是固体
D.酒精易燃,煤不易燃
2.下图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B)
A
B
C
D 3.为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发现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都没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着火燃烧。对此实验的认识错误的是(D)
A.物质燃烧必须要与氧气接触 B.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 C.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既供热,又使白磷Ⅱ与氧气隔绝 D.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
完成本课相应练习部分,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第三篇:九年级化学培优辅导(7)
九年级化学培优辅导(7)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1.下列氮肥中含氮量最高的是()
A.硝铵 [NH4NO3]B.碳铵[NH4HCO3]
C.硫铵[(NH4)2SO4]D.尿素[CO(NH2)2]
2.若使CO2和CO两种气体中含有相同质量的氧元素,则CO2和CO的质量比是()
A.11∶7B.2∶1C.11∶14D.1∶2
3.两种元素X和Y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7∶8,在它们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中X和Y的质量比为7∶4,该化合物化学式为()
A.XYB.X2YC.XY2D.X2Y3
4.含相同质量氧元素的NO、NO2、N2O3、N2O5、N2O五种物质中,所含氮元素的质量比为()
A.1∶2∶3∶5∶4B.2∶4∶3∶5∶1
C.60∶30∶20∶10∶5D.30∶15∶20∶12∶60
5.化合物①AB中含B36.36%,化合物②BC2中含B50%,则此化合物ABC4中含B的质量分数为()
A.12.64%B.14.09%C.19.65%D.21.l%
6.一种不纯的硝酸铵氮肥,经测定含氮37%,则其中混入的另一种氮肥是()
A.NH4ClB.NH4HCO3C.(NH4)2SO4D.CO(NH2)2
7.有一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xOy,其相对分子质量为M,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8.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mOn,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x%,则这氧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9.CO(NH2)2〕中含有氮元素46.7 t。
10.某气肥(化学式NH4HCO3)样品中含氮元素16%,此气肥的纯度为____。
11.已知某铁的氧化物相对分子质量为160,经实验测定其中含铁元素70%,此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
12.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所含氧元素质量相等时,则一氧化碳的质量是二氧化碳质量的多少倍?
第四篇:化学班教案:《离子共存教案》
教育学院第__四__期 学员 __化学___班教案
课 题 授课时间 2小时
离子共存
执 教 人
朱继收
教材和学情分析
离子共存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点内容,涉及知识点多而杂,易失分。本教案讲练结合,结合教教材分析
材帮助学生理解性地去学习归纳总结,为后面其它部分的学习打好基础。
有关溶液中离子能否共存问题是中学化学中的常见问题。近几年高考几乎每年都设置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的试题。从历年高考中有关离子共存问题的难度上分析,这类问题都属于中等难度偏易题,但这类题的区分度都比较高。考生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没有将众多的学生分析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并进行有序的存储,因而在提取、再现、辨认时,或出现错误,或发生障碍,或不完整;也有知识掌握不完整,物质间相互反应的规律不清晰,在解决问题时缺乏信心等因素。
1.掌握离子共存条件的判断。2.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教学目标
3.通过归纳总结离子反应的实质。
4.培养归纳、整理、探究事物规律的意识。
1.判断在指定条件下,在同一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教学重点 2.根据离子共存规律推断溶液组成;
1.根据离子共存规律及指定条件推断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离子。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离子共存》讲义
多媒体
一.基础知识
概念:只要离子组内有两种或多种离子能相互反应,则这组离子就不能大量共存。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条件(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规律): ⑴生成气体或挥发性物质; ⑵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 ⑶生成弱电解质的物质; ⑷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⑸ 发生络合反应;
(6)生双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7)酸酸式酸根离子不能与H、OH共存:如HCO3、HS
+(8)若题目中提示酸性溶液(pH<7)或碱性溶液(pH>7)应在各待选答案中均加入H 二.知识梳理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①有气体产生
+2--2--2--2-+如:H与CO3、HCO3、S、HS、SO3、HSO3等不能大量共存,主要是由于发生CO3+2H=CO2↑+H2O、-+HS+H=H2S↑等。
②有沉淀生成
2+2+2+2-2-2-2+2-2+2-如: Ca、Mg、Ba等与SO4、SO3、CO3等不能大量共存,主要是由于Ba+CO3=BaCO3↓、Ca+SO4=CaSO4↓(微溶);
2+3+2+2+3+-Mg、Al、Cu、Fe、Fe等与OH不能大量共存是因为: 2+-3+-Cu+2OH=Cu(OH)2↓,Fe+3OH=Fe(OH)3↓等; ③有弱电解质生成
----3-2--+-+如:OH、ClO、F、CH3COO、PO4、HPO4、H2PO4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主要由于OH+H=H2O、CH3COO++H=CH3COOH +-一些弱酸的酸式根或NH4不能与OH大量共存是因为:
--2-2--3-+-HCO3+OH=CO3+H2O、HPO4+OH=PO4+H2O、NH4+OH=NH3·H2O 此类离子反应总是朝着使溶液中某些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①一般情况下,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
-2--3+如:I、、S、HS和Fe不能大量共存是由于:-3+2+3+2-2+3+2-2I+2Fe=I2+2Fe、2Fe+ S=S↓+2Fe、2Fe+3S=S↓+2Fe S↓。
②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如:NO3和I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可以共存,但在有大量H存在下不能共存;
2-2-2-2-2-+如:SO3、S2O3和S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由于发生:2S+SO3+6H=3S↓+3H2O、2-2-+2S+S2O3+6H=4S↓+3H2O不能共存。
-2-如:ClO与S不论是在酸性条件下还是在碱性条件下都不能大量共存。3.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
-2--2--2-----3-2-如:AlO2、S、HS、CO3、HCO3、SO3、HSO3、ClO、F、CH3COO、PO4、SiO3、等存在于碱性溶液,而不存在于酸性溶液。
2+3+2+2+3++如:Mg、Al、Cu、Fe、Fe、NH4等存在于酸性溶液,而不存在于碱性溶液。而上述两组离子一般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
2-3+-3+因为:3CO3+2Al+3H2O==3 CO2↑+2Ai(OH)3↓ 3AlO2+Al+6H2O=4Al(OH)3↓ 等 4.由于形成络合离子,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中学化学中还应注意有少数离子可形成络合离子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情况。
3+-3+-2+如:Fe和SCN由于Fe+SCN==[Fe(SCN)]等络合反应的发生而不能大量共存,还有[Fe(SCN)
2、Fe(SCN)
3、Ag(NH3)+、[Cu(NH3)4]2+ 等] 三.典题讲解
问题1: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2+-2-
A.1.0mol/L的KNO3溶液中:H Fe Cl SO4 4+2+--B.甲基橙呈红色的溶液:NH Ba AlO2 Cl ++--C.PH=12的溶液:K Na CH3COO Br
++2--D.与铝反应产生氢气的溶液:Na K CO3 Cl+-2+3++解析:A中H与NO3的组合具有强氧化性,会将Fe氧化为Fe,所以不可大量共存。在考试常见的还有H与--ClO、MnO4的组合也具有强氧化性,不能和具有还原性的离子共存;B中甲基橙呈红色说明溶液呈酸性,存在+-H,弱酸根离子AlO2不能大量存在;C溶液呈碱性,互相之间不发生反应可以大量共存;D中与铝反应产生氢
-气的溶液既可以呈酸性,也可以呈碱性,若溶液为酸性,弱酸根离子CH3COO不可以大量存在,若溶液为碱性,可以大量共存。但题干要求一定能大量共存,所以选C。
问题2:在某无色透明酸性溶液中,能共存的离子组是()(A)NH4+ NO3-Al3+ Cl-(B)Na+ AlO2-K+ NO3-(C)MnO4-K+ SO42-Na+(D)K+ SO42-HCO3-Na+
解析:在酸性溶液中,AlO2、HCO3均不可大量存在,溶液为无色透明而MnO4为紫红色,所以选A 问题3: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Ca2+ Br-Fe3+ CO32-(B)Fe2+ Cl-NO3-H+(C)Fe3+---Ca2+ H+NO3-(D)NO3-OH-Cl-Ba2+
2+
2-解析:A中离子不可大量共存因Ca与CO3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沉淀;C、D中离子可以大量共存,B中+-2+“H+NO3”的组合具有强氧化性,能与Fe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选B 四.归纳总结
判断离子共存的关键是看离子间能否发生反应,以及是否符合指定条件,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一色二性三特殊四反应。
2+2+3+-一色。溶液的颜色。若限定为无色溶液,则Cu(蓝色)、Fe(浅绿色)、Fe(棕黄色)、MnO4(紫红色)等有色离子不能够存在;
-2-2---2--二性。溶液的酸性和碱性。在强酸性溶液中,OH及弱酸根阴离子(如CO3、SO3、AlO2、CH3COO、S、ClO、-2--++3+2+3+F、SiO3、C6H5O等)均不能大量存在;在强碱性溶液中,H及弱碱阳离子(如NH4、Al、Mg、Fe等)均不
----能大量存在;酸式弱酸根离子(如HCO3、HSO3、HS、H2PO4等)在强酸性或强碱性溶液中均不能大量存在。
----2-+-三特殊。指三种特殊情况:①AlO2与HCO3不能大量共存:AlO2+ HCO3+H2O==Al(OH)3↓+ CO3;②“H+NO3”2-2+-+-的组合具有强氧化性,能与S、Fe、I等发生反应,而这种组合往往较为隐蔽,不易被察觉;③NH4与 CH3COO、2-2+-CO3,Mg与HCO3等组合中,虽然两组离子都能水解且水解相互促进,但总的水解程度仍然很小,它们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但加热条件下就不同了。
四反应。指离子之间通常发生的四种类型的反应,能相互反应的离子显然不能大量共存。①复分解反应,如2+2-+-3+--+2+-+2-Ca与CO3,Ag与Cl等;②氧化还原反应,如Fe与I,NO3(H)与Fe,MnO4(H)与S等;③双水解3+-2--2--3+-2--+-2-反应,如Al与HCO3、CO3、HS、S、AlO2等,Fe与HCO3、CO3、AlO2,NH4与AlO2、SiO3等;④络合3+-反应,如Fe与SCN等
注意: 1.“透明”与“澄清”溶液指此溶液不形成沉淀或混浊与溶液颜色无关
2.题中涉及到水的电离则考虑到
+-73.室温时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H浓度如果大于10mol/L表示溶液显酸性
+-74.室温时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H浓度如果小于10mol/L表示溶液显酸性或碱。5.看清“一定大量共存”、“可能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等要求。
2+3+2+-6.若溶液无色——则Cu(蓝)、Fe(棕黄)、Fe(浅绿)、MnO4(紫)等有色离子不能存在。
+ 7.溶液中有H——溶液呈酸性;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溶液PH<7;加入铝粉后放出H2等。—8.溶液中有OH——溶液呈碱性;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溶液PH>7;加入铝粉后放出H2等。9.如“无色透明”、“酸性条件”、“与铝反应放出氢气的溶液” 等等。10.特殊要求,如“某离子存在下不能共存的”、“生成气体或沉淀不能大量共存的”、“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等等。五.小试牛刀 1.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2--3+2+2--A.Na、K、S、Cl B.Al、Mg、SO4、Cl ++--++2-2-C.K、Na、AlO2、NO3 D.K、Na、SO4、S2O32.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且溶液无色的是()
2++--++--A.Cu、K、NO3、Cl B.Na、K、OH、Cl 3++-2-2++2--C.Fe、Na、OH、SO4D.Ba、H、CO3、OH3.下列溶液中的离子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A.Na、Al、SO4、HCO3 B.K、Fe、Cl、SCN
2++-2 2+2+--C.Ca、Na、ClO、S D.Ca、Ba、F、Br
六.顺手牵羊
4、在某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能共存的离子组是
()
――A.Na+、K+、SO42―、HCO3 B.Cu2+、K+、SO42―、NO3
―C.Na+、K+、Cl―、NO3 D.Fe3+、K+、SO42―、Cl―
5、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的环境下一定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
++--A.pH=0的溶液中:Na、K、SO32、MnO4
--++B.某无色中性溶液中:Cl、NO3、Al3、K
++--C.pH > 12的溶液中:Na、K、SO42、CIO
++--D.加入Al粉能产生H2的溶液中:Na、Cu2、Cl、SO42 +3+2-
+
3+
-
-(2007年江苏)向存在大量Na+、Cl-的溶液中通入足量的NH3后,该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在的离于组是()A.K+、Br-、CO32- B.Al3+、H+、MnO4- C.NH4+、Fe3+、SO42- D.Ag+、Cu2+、NO3-
(2008年江苏)在下列溶液中,各组离子一定能够大量共存的是()A.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 Na+、Cl-、SO42-、Fe3+ B.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Fe2+、Mg2+、NO3-、Cl-C. c(H+)=10-12 mol·L-1的溶液:K+、Ba2+、Cl-、Br-D.碳酸氢钠溶液:K+、SO42-、Cl-、H+
七.课后反思
第五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7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解释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料以及一些安全知识。利用燃烧的实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烧。所以,在介绍了燃烧等知识后,又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形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注意通过活动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还适当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变化。教学思路:
本单元每一课题内容呈现方式上几乎都主张实验、活动与探究等教学清静的创设和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学习时要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实验、讨论]调查等活动,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本单元设计了4个演示实验、4个探究活动、8处讨论及3处嗲查研究,涵盖了本单元的每一课题,这写轰动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对培养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实验技能、培养科学方法、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考分析:
本单元的知识和现代社会、生活联系密切。所站分值有不断增大的趋势,命题趋向有:(1)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研究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及防火措施,考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依据课本知识进行迁移,考查对某些防火、防爆安全措施的理解程度;(3)各种燃料的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等;其中合理开发与节约使用资源、新能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将是开放性试题及研究性学习题命题的热点,考查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填空题及简答题。由管本单元的试题,只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灵活运用有关知识并结合运用获取的有效性,就能比较顺利地加以解决。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②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③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
②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作用;
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②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一般方法。
二、教学重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
三、教学难点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四、教学方法利用活动元教学原理,设计一些活动,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也屡见不鲜,那么物质燃烧到底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学生活动联想生活中的有关燃烧现象并思考老师的提问(燃烧的条件是什么?)。活动与探究一:
1、分组实验
(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一个没蘸水的小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片刻。(3)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
2、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2)(3)
3、交流与讨论
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物质燃烧与哪些因素有关?
4、活动小结
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板书: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定义:燃烧时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教师演示实验:
(1)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空气,观察现象。讨论与交流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中,为什么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2)为什么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为什么在通入空气后却燃烧了?(4)综上所述,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板书:
2、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板书: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讨论与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有过灭火的经验吗?谈谈你在生活中采取的一些灭火措施。
分组实验:如图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提问:
(1)你如何熄灭蜡烛?
(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3)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了,如何处理?为什么?
(4)扑灭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5)如何解释“釜底抽薪”和“杯水车薪”这两个成语?
4、观看幻灯片及Flash动画资料并思考面对火灾时如何进行灭火或逃生。板书:
三、常见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教学拓展
课题2燃料和热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知道石油炼制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⑵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及注意环保问题。教学重点难点:
1、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
2、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实验探究讨论归纳联系实际拓展视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燃料的信息,观看网上有关天然气的新闻报道,回顾广州能源变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入新课。燃料与我们的生活及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那么生活中我们燃烧所用的燃料有哪些呢?
观看投影 思考问题 联系生活
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导入新课,使学生快速进入兴奋状态,为下面的科学猜想和探究做好准备。
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播放生活中的图片,设问:
1、家庭中炒菜、做饭、洗浴等使用什么燃料?
2、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使用什么燃料?
3、4、炼钢厂、热点厂等常使用什么燃料? 引出化石燃料的概念。(配以多媒体播放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
边看边联系已有生活经验,思考: 柴、煤、煤气„ 汽油、柴油„ 煤
阅读教材,观看录象,回答问题。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使学生联系生活,关心生活从已有的经验入手,引出新知识,强调在学习中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知道燃料的种类、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和用途。
指导阅读
阅读课本132-133页,思考并归纳:煤、石油的成分或组成?
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回答;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归纳能力,自学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
创设情景知识拓展
1、煤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煤分解的产物有哪些?
3、煤分解这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播放录象:煤的用途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象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1、混合物
2、焦碳、煤焦油、煤气
3、化学变化,因为反应前是碳,反应后生成新物质:焦碳、煤焦油、煤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1、石油可以直接用作燃料吗?为什么不把石油直接用作燃料?
2、石油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为什么?
3、石油是根据什么原理进行炼制的? 播放录象:石油的用途 介绍石油的用途。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象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1、不可以,因为这样会浪费资源,不经济,不科学,应该综合利用。
2、混合物,因为其中含有多种成分。
3、根据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来分离,是物理变化。让学生说出石油炼制的各产品与其用途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过渡
投影图片:海上采油和天然气在燃烧 引出天然气
让学生知道:天然气主要是由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
实验探究
实验7-4:
甲烷中含有那些元素? 步骤
现象
结论
结论:
学生通过观看演示实验填写书本上的表格
学生归纳:产物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说明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学会寻找物质间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
拓展
介绍沼气和沼气的运用 以及“可燃冰”
观看录象 听讲
分析估算加深理解
指导阅读表7-3 分析课本表7-3,估算出我国的化石燃料的使用年限,画出柱状图 设问:
使用化石燃料有什么优缺点?从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谈谈你对化石燃料名称中“化石”含义的理解。从中有什么收获
分析图表计算年限画图
煤、石油、天然气都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几亿年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所以被称为化石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
1、人类大量开采,将使化石燃料最终被耗尽。
2、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因此一定要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
过渡
(第二课时)
化石燃料被人们广泛使用.是因为它燃烧能产生大量的热量。那么,是不是只有通过燃料燃烧才能得到热量呢?
学生讨论,思考,回答。(发光、发热)
实验探究
下面我们来做一组实验。
[实验7—4]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再加入5
ml盐酸,观察现象,并用手触摸试管外壁.设问:这个试验说明什么问题。
观察实验现象,积极开动脑筋分析原因,总结结论。
化学反应中都伴随有能量的变化,有些化学反应中有热量放出,有的则从外界吸收热量..
使学生从一些简单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引起注意。寻找原因,总结结论。
拓宽视野
介绍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用途(通过多媒体说明,解析)
初上述用途外,你们还知道互相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有哪些用途?(比一比,看谁知道的多)
学生观看录象
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讨论交流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愿望。
介绍新知识
目前,人类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能量,大多来自于化石燃料,而化石燃料资源是有限的。那么,同学们认为怎样利用能源才可以使它的使用期限得以延长呢?你们有那些处理方法?
要使燃料燃烧通常考虑两点: 一是要有足够的空气;
二是要使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小结
通过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归纳:略
课堂练习
巩固练习
课后1、2、3、4、5
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2.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3.能调查或收集有关酸雨对生态环境和建筑物危害的资料及当地空气质量周(日)报或相关信息,能初步分析这一时段空气质量变化的原因。4.形成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同重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家里做饭时用的是什么燃料? 我们烧水时为什么要开窗或开换气扇?
走在路上,一辆汽车从你身边经过你有什么感觉?
燃料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能量、带来方便的同时,却对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一、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复习引入] 1.三大化石燃料是什么?煤中含有哪些元素? 煤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这些气体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呢?
[导课]我们来做个实验:
[组织小组实验](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组织讨论、观察] 原来,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易溶于水,当溶解在雨水中时,就形成了酸雨。我们看一组图片:这些都是煤的燃烧对空气的影响。[组织观察] 2.请同学们再看一组图片: [组织讨论]
市区内几乎不使用煤作燃料,可我们的生活环境为什么也会如此恶劣?这是什么引起的? 目前,多数汽车都使用什么作为燃料? 汽油和柴油作为多数汽车的燃料,它们燃烧时产生的尾气中主要含有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大气污染物,严重危胁着我们的健康。我们如何才能减少有害气对空气的污染呢? 正如同学们所说,解决空气污染的根本方法就是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二、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组织讨论]你所知道的清洁燃料有哪些? [讲解介绍] 1.乙醇(俗称酒精)
是由高梁、玉米和薯类经过发酵、蒸馏等过程得到的。(多媒体出示乙醇的化学式和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组织讨论]:乙醇作为燃料有哪些优势?(放热量大,无污染,可再生)[组织讨论、归纳] 2.氢气
你对氢气作为一种清洁燃料的认识有哪些?
(氢气本身无毒、极易燃烧、放热量大、燃烧产物是水)[讲解介绍] 氢气虽然是最清洁的燃料,但上于氢气的制取成本主和贮存困难,作为燃料暂时还不能广泛使用。目前,对氢能源的开发已取得了很大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氢气终将会成为主要能源之一。[组织阅读] 其实,我国在许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努力寻找新的办法同时开发新的能源来改善大气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了。比如著名的“西气东输”。[组织讨论] 3.现代社会对能量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化学反应提供的能量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我国各地区及世界各国也都在利用和开发新的能源。你知道有哪些能源是可被人类利用的吗?(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水能、潮汐能等)
[出示能源图片]这些能源的利用,不但可以部分解决化石燃料面临耗尽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希望同学们将来长大了,能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开发和利用更理想更实用的清洁能源方面,为人类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作出自己的贡献。[课堂小结]: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