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和模型构建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19-05-15 01:49: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模型和模型构建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模型和模型构建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篇:模型和模型构建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模型和模型构建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铜陵县第一中学 王燕

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应努力将模型和模型构建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构建生物学模型有助于学生系统地、完整地学习和理解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运用生物学模型去解决生物学问题。

一.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的模型

所谓"模型”,是指模拟原型(所要研究的系统的结构形态或运动形态)的形式,它不再包括原型的全部特征,但能描述原型的本质特征。模型一般可分为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两大类。1.物理模型

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接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就是物理模型。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经常使用的实物模型如反映生物体结构的标本;模拟模型如细胞结构模型、被子植物花的结构模型,各种组织器官的立体结构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等。2.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模型;是人们抽象出生物原型某些方面的本质属性而使对象简化,便于研究而构思出来的。例如呼吸作用过程图解、细胞分裂过程模型、物质出入细胞模型、光合作用过程图解、激素分泌调节模型、动物个体发育过程模型,食物链和食物网等模型。这类模型使研究对象简化。3.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指用符号,公式,图像等数学语言表现生物学现象,特征和状况。如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曲线、酶的活性随pH变化而变化的曲线、种群基因频率、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曲线、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9:3:3:1的比例关系等。

生物学教学实践证明,构建生物学模型有助于学生系统地、完整地学习和理解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运用生物学模型去解决生物学问题。

二.模型和模型构建在教学中的应用

1.新授课中,应尽可能运用实物、标本、图片、模式图等模型。

“形象大于思维”,新授课中,生物学中有大量概念及概念间的内在关系需要理解。学生刚接触某一知识,就会面临尽快记住并理解之间联系等诸多困难。出示模型既体现生物学学科特点,同时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原貌,有助于学生记忆、整理、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围绕模型组织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核心概念,理解重点知识,建立知识联系。

以“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一课为例:教师让学生通过探究总结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然后请一位学生上讲台,伸开双手,两脚并拢,面向全体同学。问:为什么让他做这个姿势?学生将他所做模型与书中的通式进行比较可知:“他的两只手相当于氨基和羧基,他的脚相当于氢,头相当于R基,躯干就相当于连接这4个基团的碳原子。” 在讲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时,请同桌的两位学生注意,然后提出“假设你们就是两个氨基酸分子,要形成一种物质应该怎样连接起来呢?”

学生思考后都手拉手。

问:你们的两只手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答:一个是氨基,另一个是羧基。

问:这两个基团是怎么连接起来的?

答:通过脱水缩合反应结合的。

问:握住的手的位置相当于什么?

答:肽键。

通过用模型类比的方式生动的讲述了氨基酸的结构,也让学生理解了蛋白质的初步建立形式。使知识讲授清晰易懂、形象生动,学生就会在快乐中学习,在轻松的过程中记。

2.复习课中,构建概念模型

我们很多学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课本中的单个知识点都掌握得很好,但是在做综合题时总有很多的“想不到”,究其原因是不能迅速地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而构建概念模型可以改变这一状况。

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构建一些概念模型,有助于理解生物知识间的联系,做到融会贯通。如图:以“细胞”为核心概念以辐射的方式将“细胞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及“细胞工程”等内容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以一个抽象模型的形式开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细胞这一概念的实质,将相关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对细胞相关知识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

3.习题课中,构建模型解题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熟悉的模型去解题,或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条件主动构建模型解题。如:概率计算在遗传分析中运用广泛。熟悉统计学的加法原理、乘法原理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遗传计算题。还有运用排列组合和数学归纳法等数学模型解题,如由4种氨基酸最多能形成几种不同的三肽?必须用排列组合思想来解决。又如:Aa连续自交n次后,AA占Fn的比为多少?则需用数学规纳法思想来解决。通过数学方法构建模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训练学生运用数学这门工具学科的意识,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及图文转换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模型构建已经成为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的内容之一。因此,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应突出生物学科的特色,课堂中多出示模型来解释生物学事实,多运用模型构建解决有关生物学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效益,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第二篇:在物理教学中建构物理模型

类别:教学设计 题目:在物理教学中建构物理模型

学校:溧阳市平桥初级中学 姓名:谭成峰 电话:*** 在物理教学中建构物理模型

摘要:中学物理教材中有许多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往往不易理解和接受,并会因此而失去学习的信心。但如果借助“物理建模思想构建”教学,采用模型构建思想的方法,突出物理情景问题的主要部分,疏通思路,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物理情景,使物理问题简单化,这样不仅起到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的作用,同时还潜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词:建构 物理模型 理想化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物理要体现“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理念。所以在教学中能否将实际问题与头脑中已有物理模型建立联系,将实际问题转换为物理问题是关键。物理模型在实际问题与物理问题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本文将从物理模型的概念、重要作用,以及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建构物理模型等方面谈下自己的看法。

一、认识物理教学中的物理模型法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的自然科学。而所有的自然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这种事物之间复杂的相互联系,一方面反映了必然联系的规律性,同时又存在着许多偶然性,使我们的研究产生了复杂性。因此,许多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引入能够描述其要点的辅助量或建立理想化模型,帮助研究与解决问题,这就是模型法。建构理想化模型是物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物理模型是理论知识的一种初级形式,就是将我们研究的物理对象或物理过程、情境通过抽象、理想化、简化、和类比等方法,进行“去次取主”、“化繁为简”的处理,把反应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抽象出来,构成一个概念或实物的体系,就形成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既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在我们的生活、生产、科技领域中带有普遍的共性特征,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性。物理模型的构建是一种重要的 科学思维方法,通过对物理现象或过程,从而寻找出反映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的内在本质及内在规律达到认识问题的目的。

二、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在物理学习中,有的学生经常拿到物理题目无从下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部分学生基础不牢,没有掌握好一些基本的物理模型。物理是一门培养思维的学科,它特别强调一个“悟”字,思考的越多,感悟的越多,属于自己的东西也就越多。因此,我们在平时解题中千万不能贪多求快,要能概括出题目所属的物理模型,这样做不仅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久而久之,物理建摸的本领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而一旦具有了自主建模的本领很多看似复杂的题目就会迎刃而解。因此,在物理学习中建立合理的模型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有些物理问题、现象或过程非常抽象,难以理解,运用模型思维建立起模型,将使问题变得直观形象。如在研究光现象时,用光线形象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而实际上我们在观察太阳、电灯„„光源所发出的光时,是看不见带箭头的直线的。引入“光线”这一模型,只是为了研究光现象方便,如果不用光路图就很难学习光现象的知识。同样,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为了更好地研究物体受力,并发现其中的规律,我们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研究磁场时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等等。这些模型的建立,使很多物理现象变得很直观,更易于我们接受。

同样,在物理教学中,很多问题也是很复杂的,很难研究的。如能将其转化成物理模型将使问题变得简单化。如: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可以把物体看成一个质点,物体受到的力都作用在一点上。同样,生活中很少有一个物体真正的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我们研究运动问题的时候,在某种条件下,我们就可以认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三、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构建及应用物理模型 纵观物理学发展史,许多重大的发现与结论,都是由于科学家们经过大胆的猜想构思,创建出科学的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并通过实验检验或实践验证,模型与事实基础很好吻合前提下获得的。如: 伽里略让小球从弯曲的斜槽上自由下落,当斜槽充分光滑时,小球可沿另端斜槽上升到初始高度,如果另端斜槽末端越接近水平,小球为达到初始高度,将运动很远。如果末端完全水平,小球将一直运动下去,永不停止。正因为伽里略构建了光滑这一理想化的模型,才有惯性定律的重大发现。

同样,在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心的同学熟练掌握了这些物理模型,就可将一些看似复杂的物理情景化解为简单模型的组合,灵活简便地解出难题,可谓熟能生巧。而没留心的同学只会根据最基本的概念规律去推证,结果费时费力,即使得出了结果,心中对那些物理情景仍不是很清楚,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触类旁通,温故知新。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会运用物理模型分析和解答实际的物理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物理模型,其基本步骤为:

(1)通过审题,摄取题目有效信息.如: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情景、物理状态、物理过程等.(2)在寻找与已有信息(某种知识、方法、模型)的相似、相近或联系,通过类比联想或抽象概括,或逻辑推理等,建立起新的物理模型,将新情景问题“难题”转化为常规命题.(3)选择相关的物理规律求解.我们平常碰到的一些物理习题,就是依据一定的物理规律、物理模型精心构思设计而成的。只要找到事物间的联系,就可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题:(2009年荆州市中考试题)电路中有一个滑动变阻器,现测得其两端电压为9V,移动滑片后,测得其两端电压变化了6V,如果通过滑动变阻器的电流变化了1.5A,则()A.移动滑片前滑动变阻器接人电路的阻值是4Ω B.移动滑片后滑动变阻器接人电路的阻值是4Ω C.移动滑片后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一定为3V D.移动滑片后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可能为15V 分析:本题没有给出电路图,电路中的元件和连接方式都不清楚,不知从何下手,下面我们就从模型建构的角度入手:

建构模型的指导思想——为了解释一些物理现象,我们需要提出种种假说或假设。我们在解释本题电压电流变化时,不妨也提出一些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去判断假设是否正确,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假设法。

本题模型建构的详细过程:

1定性。即确定电路各元件及其连接关系。电路中一般有电源,导线和开关,由题目知道该电路中还有一个滑动变阻器;移动滑片后,测得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发生变化,说明该电路中还有一个电阻与其串联(假设是并联,则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将保持不变)。此时形成电路初步模型如右图1,这个电路的原型是用变阻器控制灯泡亮度的电路图。由此可见,学生分析解答的过程,就是识别和还原,开发和利用原有物理模型的过程。在分析物理问题时,需要有根据的抽象,剔粗取精、去伪存真。

2定量。即运用电路公式和规律确定各物理量的大小。这里有两种移动滑片的情况:

一是向左移动滑片,电阻变小,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将减小6V,为3V。通过滑动变阻器的电流增大了1.5A,所以此时电流应大于1.5A,由欧姆定律,移动滑片后滑动变阻器接人电路的阻值R应小于2Ω。可以假设R=1Ω,由欧姆定律求出I=3A,进一步可知移动滑片前的电流为1.5A,再结合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压之和等于总电压,可以得到下列两个式子,由上两式可以求出R0=4Ω,U(电源)=15V。移动滑片前后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电阻以及通过的电流大小如图2所示。

二是向右移动滑片,电阻变大,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将增大6V,为15V。通过滑动变阻器的电流减小了1.5A,所以此前电流应大于1.5A,由欧姆定律,移动滑片前滑动变阻器接人电路的阻值R应小于6Ω。可以假设R=3Ω,由欧姆定律求出I=3A,进一步可知移动滑片后的电流为1.5A,再结合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压之和等于总电压,可以得到下列两个式子,由上两式可以求出R0=4Ω,U(电源)=21V。移动滑片前后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电阻以及通过的电流大小如图3所示。

由上可知,移动滑片前后滑动变阻器接人电路的阻值都不是4Ω,故A、B错;移动滑片后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可能为15V,也可能为3V,故选D。

总之,由于客观事物具有多样性,人们不可能一下把它们认识清楚,而采用理想化的客体,即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来代替实在的客体,就可以使事物的规律具有比较简单的形式,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去认识和掌握它们,使学生对物理本质的理解更加细致深入,对解决物理问 题的分析更加清晰明了,所以,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禹双青,物理模型方法学习策略探讨,湖南师范大学:教育,2005年

2、乔际平等著.《物理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3、吕明德:学习建构主义理论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探讨2001/5

4、史献计,物理模型建构的心理过程分析,《物理教师》,2005年第4期

第三篇:“情境创设”在《生物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中的应用

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谈谈“情境创设”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中的应用

吴海峰(江苏省滨海县八滩中学224541)

【摘要】

本文结合新课标和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新课学习在教学结构中的地位,阐述了中学生物新课的课堂情境创设的创设情境的几种方法,揭示了情境创设在落实新课标理念,推进当前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改革,诱导整节新课的成功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做法。

【关键词】

课题的导入教学的过程教后的反思

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09年修订)》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尤其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这标志着新一轮课改注重对学生的兴趣、学习热情、意志、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有利于扭转传统生物教学中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和生物情境展示严重不足的倾向。

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为例,阐述笔者在课堂教学时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的一些具体做法。

1创设文娱活动情境,导入新课

杨振宁说过:“真正成功的秘诀是兴趣”。文娱引入法就是通过文化娱乐的形式,如游戏、谜语、故事、小品,有奖竞答等引入新课,溶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寓教于

用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这一情境给学生带来了一种莫大的兴趣并能与生物知识很好地联系,有效地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2教学的过程

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组织探究→提出新的问题→实验验证这样的科学研究历程,实现前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2.2创设生物学史学习情境,进入新课学习

生物教学中引入生物学史作为改革生物教学的一种手段正日益受到生物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重视,因为这有利于落实新课标确立的三维目标,从知识和技能的角度来看,生物学史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及科学发现的历史背景、现实来源及其应用,可以加深学

生提供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的案例教育;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度来看,可以学习科学家的高尚品质、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荡起阵阵波澜,洗涤他们的灵魂、提升他们的人格,以饱含敬仰的姿态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

2.3创设具有探索性的活动情境,提升学生能力

新课标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机械、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传统的生物教学基本上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并用的活动情景有:表演、生物实验、小制作、劳动参观、讨论等,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动态活动方式,努力揭示知识发生的过程和学生思维展开的层次,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提升学生能力。

3教后的反思

在新教材中把强化探究、通过创设具体的学习知识的情境,培养能力提到重要位置,在本节教学内容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模型认识和构建过程中,思维活跃,参与度高,过程化、直观性的掌握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有助于体味新课程的思想精髓:由功能到结构的认知规律。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生物新课情境创设的方法越来越多,而且几种方式可能交互使用,只要我们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创设适合生物新课的最佳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定能自然地引入新课,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好成功的铺垫,为有效地进行生物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情境创设”固然重要,但它毕竟只是个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手段,要全面提高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质量,我们还在研究教学过程的其它环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09年修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2]《走进高中新课程》编写组编写.《走进高中新课程》[M].华中大学出版社 2005年

[3]朱正威、赵占良主编.2007.生物3稳态与环境.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吴海峰

联系电话:***电子邮箱:kanng007@126.comQQ:50571310

2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课题《“情境、问题、探究、应用”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SJ880,经费学校自筹。

第四篇:生物模型制作大赛

(版面一)临川二中生物学科周活动成果展

2012年12月11日(星期二)下午,临川二中首届生物模型制作大赛在实验楼2楼生物实验室举行。参赛班级的学生认真准备,精心制作。既体现了学生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又展现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同学们制作了一批美观精致的生物模型,如噬菌体模型、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减数分裂模型等,得到了评委老师的一致好评。通过本次大赛,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现将此次活动评比结果公布如下:

最佳创意奖:《噬菌体结构模型》高三(00)班

《正被病毒侵染的植物细胞结构模型》 高三(32)班

《动物细胞结构模型》高三(22)班

最佳设计奖:《真核细胞结构模型》高三(33)班

《动物细胞结构模型》高三(23)班

《动物细胞结构模型》高三(19)班

最佳制作将奖:《动物细胞结构模型》高三(0A)班

《动物细胞减数分裂模型》高三(25)班

《黑藻细胞结构模型》高三(24)班

(版面二)生物模型制作大赛剪影(共19张图片)

第五篇: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模型的思考

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模型

高考的题目越来越活,建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日常的生物学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这一资源,开展模型教学,能够增进学生对模型构建的思想和方法的理解,以及对培养学生用构建模型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的生物学问题是有益的。下面结合生物学教材中的模型来谈谈本人的思考。1.模型的理念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它是人们为了认识自然界中某一复杂的对象(如非常庞大的太阳系或非常微小的细胞),或事物发生的过程、规律等,用形象化的具体实物或抽象的语言文字、图表、数学公式等对认识对象进行模拟或简化描述的一种方法。模型具有3个基本特点:①对实际对象的模仿和抽象;②组成体现认识对象系统中的主要因素:③反映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

模型的种类

模型的种类有很多,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模型主要有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反映认识对象的形态结构或三维结构,这类实物或图画即为物理模型。实物模型常见的有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等,图画模型则有C3、C4植物叶片结构示意图、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图解、池塘生态系统模式图等。物理模型的特点是:实物或图画的形态结构与真实事物的特征、本质非常相像,大小一般是按比例放大或缩小的。

概念模型:以图示、文字、符号等组成的流程图形式对事物的生命活动规律、机理进行描述、阐明,这就是概念模型。例如用光合作用图解描述光合作用的主要反应过程,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等。概念模型的特点是图示比较直观化、模式化,由箭头等符号连接起来的文字、关键词比较简明、清楚,它们既能揭示事物的主要特征、本质,又直观形象、通俗易懂。

数学模型。用来表达生命活动规律的计算公式、函数式、曲线图以及由实验数据绘制成的柱形图、饼状图等称为数学模型。如酶的活性变化曲线、种群增长曲线、微生物生长曲线,还有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饼状图、能量金字塔等。曲线图的特点是在利用坐标系描述2个变量之间的定性或定量关系;柱形图是依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系内用柱形方式表示的2个变量之间不连续的定量关系;饼形图通常是百分比含量的圆饼状表示;计算公式或函数式则是根据数学上的等量关系、用字母符号建立起来的变量之间定量关系式。2.模型的构建应用

建立特定的模型对于帮助我们更好的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更好的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是非常有效的,一般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掌握原理。掌握模型所代表的知识、过程、规律、机理等,弄清模型的构成要素或包含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2)明确类型。明确所构建的模型属于哪种类型,知道该种模型的特点及表现形式,注意构建这类模型的注意事项。

(3)构建草图(框架)。选择适当的图形、文字、符号勾勒出草图,或用适当的搭建框架。基于模型的通适性、典型性,所以在构建时 只需要考虑大多数情况即可,一般不考虑极少数情况或特例。

(4)修饰完善。对照原理查验所构建的草图(框架),确保其科学性;然后进一步修饰完善模型,力求规范、简洁、直观、有美感;最后 构建出正式的模型。(5)补充诠释。对一些模型要添加必要的文字说明、示例、图注等,使模型更科学、更清楚、更规范。3.模型之间的转换

采用不同的模型来简化特定生物学问题,帮助学生深刻认识问题的变化规律和实质,是非常有效的一种表达手段。利用模型间的转换来考察学生对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认识水平,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高考试题中。

下图甲、乙均为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模式图,图丙为每条染色体的DNA含 量在细胞分裂各时期的变化,图丁为细胞分裂各时期染色体与DNA分子的相对含 量。下列叙述正确的()

C.甲图细胞所处时期对应丙图的BC段和丁图的c时期 D.乙图细胞所处时期分别对应丙图DE段和丁图的b时期

显然,该题将课本上的相关物理模型细胞分转换成了染色体数目的数学模型,考察学生的模型转换能力。

不难看出,模型的特点就是以简化和直观的形式来显示复杂事物或过程。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都是通过图解的形式将事物的特点或变化规律勾画出来,也都能够定性和定量地准确描述。但是,数学模型在定量描述上更加直观;而物理模型则在定性描述上更加形象。概念模型由于是文字性高度的概括和归纳,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全面理解相关问题的实质。

在教学中,如果能够较好地结合课本上各种模型的讲解,有目的的进行模型构建分析、重建和转换专题训练,学生完全可以掌握通过模型构建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探究方法。

5.模型思想渗透在教学实践中

促进高中生物教学方式的发展,在目前提倡学生主动学习的新课改形势下,将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的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利用已学的知识来尝试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这种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体,以应用生物学知识与建模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目前的高中教学中还是少有涉足的, 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探索。例如, 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生态现象、人群中的遗传现象进行一定的定量分析,激励他们利用实验数据、逻辑推理进行建模, 改变以往的“传授型”课堂教学,增加“探究型”“开放型”生物课教学,使生物教学方式的改进有内容、有方法、有新意。

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现行高中阶段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大都集中在陈述知识上,导致学得苦、学得死。如某些学生对遗传学及生态学中出现的计算题不能很好把握,实际上,生物学中的一些计算题用到的数学知识是很简单的,而学生普遍感觉很难,其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树立生物学与数学模型的对应关系,对生物学概念与数学模型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只是“教条”的死记硬背。

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新课程方案的核心思想是“让每一位学生实现在共同基础上的有个性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每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新课标把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作为高中生物教育的核心任务,且课程在目标设置上,强调基本知识、正面而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基础能力的达成,并把目标要求和内容标准结合起来,使目标达成更具操作性;在内容标准中,注重选择生物科学领域中和人们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基础内容。

用模型来描述生命现象,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去认识生命的原貌,把握生命的本质特征。用建模的办法来反映生命活动的规律,则其规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载模型和模型构建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模型和模型构建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ARCS模型在C语言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凯勒(j.m.keller)提出的arcs动机设计模型认为,影响学习者的动机因素有注意力、相关性、自信心和满足感4类,并提出了激发学习动机的具体策略。本文针对c语言教学中的学生......

    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大全五篇)

    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

    Vintage分析和迁移率模型在信用卡业务中的应用

    随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国内信用卡产业的竞争愈演愈烈,信用卡市场营销的费用也越来越高.如何利用有限的营销资源为发卡机构创造最大利润,实现信用卡营销和风险的......

    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密 级公 开本科生毕业(学位)论文 浅谈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张俊 (2008061204) 指导教师姓名: 刘晓春 职称: 讲师 单位: 物理与电子科学系 专 业 名称: 物理学 论文提......

    HR三支柱模型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

    HR三支柱模型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 HR职能划分三支柱模型: 1、COE(Centre of Excellence or Center of Expertise人力资源专业知识中心或人力资源领域专家), 2、SSC(Shared Serv......

    物理教学中的模型教具

    物理教学中的模型教具 在日常的物理教学中会遇到很多的困惑。无意间发现了这篇论文,分享给大家,也许他会给像我一样有困惑的朋友们有点启发,有点帮助。 模型在我们日常生活、工......

    应用电子专业毕业设计模型

    前言 本次毕业设计的课题是《数字显示电子钟控制器》控制的设计。用时间来控制自动数字电子钟等。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对不同程序之间的融会贯通,......

    3D模型如何应用的物理教学

    3D模型如何应用的物理教学 基于OpenGL的数字化教学平台是教育部项目“用信息技术工具改造普通物理学课程”研究成果,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如以可交互模型的形式......